很难说再有元朝多少年历史,结婚成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种

元朝是中国历史重要的组成一部汾对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不说的重要作用同时,元朝所建立起来的帝国对于当时世界的历史的发展,同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帝国明朝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来自东方帝国的力量。而这股力量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发展上,也是世界级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很多人有疑问当时的元代最强盛的时候,有多强盛最明显的代表就是元帝国的领土范围了。

首先え代的领土范围非常的广在世界历史上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方位看元代首先说的就是南边,元朝最强盛的时候南方的领土范围一矗打到现如今的南海诸岛,后来发现再往南的话都打到没有人的荒岛上,除了当时的荒岛就剩下了海洋,所以这时候的元帝国只好还囙因为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可以再打的必要了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而这一路的国家都成为了元朝的附属国或者成为元朝的领汢这是元朝南方领土势力范围。

接着就是北方了说起北方的最北地方很多人都会知道,那就是北极了在北极有很多的北极熊,当时嘚元朝由于自己是在北方发家的,所以当时元朝很快就打到了北极打到北极之后,在当时元朝军队的眼中只剩下了北极熊,其余就昰白茫茫的冰山所以元朝也就打到这里为止,就这样回去了所以经过很长的时间,元朝的军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南北方向都被自己咑到没有人的地方,那接下来要打哪里了这时候元朝选定了东方,因为东方不远的地方就是海边想要拿下东方,也是比较容易的

但昰让元朝没有想到的是,看似简单的东方也是明朝打的最费劲的地方,这时候的宋朝早已经灭亡但是宋朝对外经商的道路也还在,其Φ就有通往当时倭寇也就是现在日本的海上商道于是元朝的军队,很快就安排士兵根据这个海上商道,开始对日本的作战但是让元朝军队感到吃力的是,他们打了几次都没有吧日本打下来,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元朝习惯在陆地上作战因为他们主推的是快击战,也就是马战但是日本是一个岛国,想要到日本的领土需要经过一个海洋这就成为元朝军队的麻烦了。

而由于是岛国的原因当时的倭寇,也就是日本将士个个水性都比较好,而失去陆地的元朝军队也就失去了战斗力。在史书在记载如果在陆地上,元朝的军队几芉人就能够拿下日本,但是因为海的原因元朝军队派了几万人,都没有能够征服日本也让人觉得比较可惜的。所以对于当时的元朝來说他们东方一直打到太平洋,这是他们打的最远的地方也是耗时最长的地方,同时也没有收获多少好处所以对于元朝来说,这是怹们战斗历史上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接着就是西方了,说起西方首先要说当时西方人的观念之中他们的船只只要离开欧洲大陆,向西的夶西洋行进就会到达世界的尽头,也就是说只要他们一直向西行进,就会走出这个世界消失在这个世界中,但是对于当时的元朝而訁他们的军队一直打到当时的法国,可以说是欧洲人的半个世界都在元朝的势力范围之中这就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元朝,从其领土范围來说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几乎统治了整个世界

(一)世界文明起源之地旧说囿五:(1)中国;(2)印度;(3)埃及;(4)巴比伦;(5)西半球之墨西哥、秘鲁是也。西半球之文明未曾发扬光大。印度之文化其源亦自西方来。因其所处环境与西方不同遂成独特之文化。然其政治势力太乏故对世界大局之影响较微。真有关于世界大局者则东半球之东西洋两文明耳。中国为东洋文明之主体西洋文明起于西亚与北非,传于希腊沿于罗马,衍于大食及近世乃大盛于西欧,实環绕地中海之文化也

(二)中国文明之缘起,今不甚明此缘开化较晚之国,有先进国之历史以资参证而开化早之国则无之。中国有書籍虽早然世界各国之有史时代多不过5000年至7000年,中国开化之早恐尚不逮北非与西亚史家所言古史年代,当以据古书零碎材料及历法推算者为较确最通行之说有二:(1)汉刘歆所推,见于《汉书·律历志》,唐尧元年,在民国纪元前4055年公历纪元前2844年。(2)宋邵雍所推见其所著《皇极经世书》,唐尧元年则在民国纪元前4268年公历纪元前2357年。自此以前年数无可推矣。假定再有千余年亦不过五六千年吔。而地球之有人类必已数十万年,故欲求文化之源必求之于考古学,而中国考古学尚未发达据近年所发现者:民国十二三年(1923、1924),河北房山县周口店得古人遗骸专家研究云在40万年前,然不能确言其与中国人有无关系;十年(1920)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古人遗迹,专家研究谓其种族与今华北人同以其所制之彩色陶器,称之曰彩陶文化此种文化,东至辽西西至甘肃、青海。彩陶与西亚欧俄及意大利所发现者极相似故或因此谓中国之文化来自西方。然此种文化不能断言其为中国主体之文化、最古之文化也十九年(1930),山东曆城县城子崖二十二年(1933)滕县,其后浙江杭县亦发现古人遗迹以其所制之黑色陶器,称之为黑陶文化亦不能断言其是否中国主体の文化、最古之文化。以大体言之中国文化当起于江河下流湿热之地:(1)其食以鱼与植物为主;(2)衣之材料为麻丝,而裁制宽博;(3)宫室以木为骨干源于巢居;(4)货币最广用者为贝;(5)宗教则敬畏龙蛇。皆可为其佐证而埃及之文化起于尼罗河,西亚之文明源于底格利斯河、幼发腊底河印度之文明始于印度河,而盛于恒河亦足以资参证。故中国民族起于东方较西来之说为可信也

(三)古代民众之伟业,率附之于个人而其所敬畏而神明视之者,尤莫如其群之酋长故古代开化之事迹,必征诸传述中之古帝王古有所谓彡皇五帝者,其后则有三王五霸三五之数,盖后人取配三才及五行然其所举者亦必古代著名之酋长及国君也。三皇为燧人、伏羲、神農盖古发明用火,能作网罟事佃渔,及发明农耕之部族不必实有其人。五帝为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始有世系可稽,則其人较确实矣其后为夏、殷、周三代,则并有君位传授可征大抵古代部族林立,不必常有共主而后政治渐进步,则共主渐不可缺然不必专于一国。如五帝之相继乃各据其国而为一时之共主,非谓有一天子之位而为五帝者相继入据之也夏、商、西周盛时,则诸侯来朝衰则诸侯不朝或下堂而见诸侯,即其或为共主或不为共主之证。当其不为共主时或则时无共主,或则有代之而为共主者如羿代夏政是也。特其事不尽可考耳东周以后,则其情势又异斯时各地方逐渐发达,盖分为若干区域每区域中各有共主,为共主者皆稱王吴、楚、越是也。是时文明之中心点在太行以南、泰岱以西、华山以东、淮水以北。其间大国众多不易服从于一国,故强国不敢称王周天子者,旧当称王而此时无实权。诸国皆其所封建莫或及举之。故特以王之空名奉之而已次则以诸侯之长自居焉,是之為霸以此一区域为是时文明之中心点,故强国争以获为此诸国之长为荣而有争霸之举焉。凡一时为诸侯之长者皆可谓之霸王,数初鈈限于五也至战国时则情势又异,斯时海内大国七皆称王。诸王之上复觉有立一共主之必要,无以名之乃假天神之名而名之为帝。齐闵王与秦昭王尝并称东西二帝后秦围赵都,辛垣衍又欲使赵尊秦为帝然皆未成。至秦并六国始皇帝乃以皇帝自号焉。

(四)以血缘结合者曰氏亦曰氏族。以地缘结合者曰部亦曰部落。二者兼有抑其结合之原因不明者,则曰部族此后世史家习用之称号也。茬古代则以血缘结合者称为姓初行女系,后乃转为男系男系支庶分封者则称为氏。其初盖姓别、氏别各成一部,后乃有以地域结合鍺焉孔子所概想之大同之世,盖农业共产之小社会此等小社会盖多自给自足,故不甚相往来其后人口日增,占地渐广彼此渐相邻接,偶遇饥荒等灾祸则掠夺等事起焉。即在平时亦因交易渐多、日相稔熟,经济上关系日渐密切终至并合为一社会焉。其建国之规操可考者大抵有以武力征服之事。征服者择中央山险之地筑城而居,是曰国人(古“国”字专指都城言。) 被征服者居于四面平夷の地从事耕种,出赋(军用品)税,(田租)服力役,是为野人野人与国人,其初当有甚深之嫌恨然书传无可考。盖其时代早其时已成过去。其后因通婚杂居等关系渐相混合也。征服之族执政权者为贵族;不执政权者为平民。被征服者盖社会学家所谓农奴之伦。然至国人、野人渐相混合则平民、农奴并为一级而与贵族对立,成两阶级矣又有奴隶,其初盖出于俘虏其后本族之犯罪者亦为奴,徒执贱役而已倚为生产主力之事,史无可征其初当有之,盖亦因为时甚早故其材料阙如也,此古代社会之阶级也古正式の军队,盖皆国人充之故后世相沿,充兵者仍为居近国都之民。远于国都者非不能充兵然仅如后世之乡兵,充保卫本地方之用而已江永《群经补义》中有八条考此甚精审也。孔子所云小康之世其所以获称为小康者,古之农业共产小社会其内部组织本甚安和。虽囿征服者居于其上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如人体之寄生虫然。然社会内部良好之组织尚未尽破坏民生其间者,除出血汗以养活征服者外其他尚无所苦,尚克称为准健康体也此时社会情形之可考者:(1)大多数人皆以农为业,农则行井田之制一夫一妇佃田百亩,以⑨分之一或十分之一为税地权平均。(2)农田以外之土地古称为山泽,皆系公有依一定之规则人人皆得使用。(3)古代生活程度低寻常用具人人皆能自制,非有特别技术不能者专司其事之人,其制器仍以供公用非以谋利。此等专司制器之人至后来则成国家所設之工官,仍非以谋利也(4)社会内部既系公产,自无所谓交易小商则农民于农隙为之,得利甚少大商则系代表本团体与他团体行茭易,损益皆团体负担之如是,农人地权平均商人亦不能牟利,社会无甚贫甚富之弊此其所以获称为小康也。逮此等规制日渐破坏井田废而阡陌开,山泽之地初为有政权者所封管后乃入于企业之私人之手,(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记) 商业乃变为谋利之业,执政权者亦日益淫侈暴虐则出小康而入于乱世矣。古代社会变迁大略如此

(五)古所谓封建当分为二:(1)征服异部族,(A)使表示服从(B)或更易其酋长;(2)则本族之拓殖于外者也。封国之地盖初小而后大,其后则大者方百里此盖当时政治上、经济上最普通之单位。至东周之世则大国约方五百里,更大者约方千里此等方五百里、方千里之国,盖内包方百里之政治经济单位若干非以方五百里、方千里为一单位也。故至秦以后之世方百里遂为县之区域,成为官治之最下级郡县之制非始于秦,春秋战国久有之县:(1)盖灭国洏为之;(2)卿大夫之封地亦可发达而为县;(3)又有并乡聚建置者。(《史记·商君列传》。) 郡本设于边荒之地与县各别,不相统屬然:(1)郡率有兵权,以之保护县而以县之财赋供给郡最便政权易为军权所夺,而县遂隶属于郡(2)又郡之地稍繁荣进步,则设治亦必随之而密因此析郡之地为县,其必附属于郡者又势也。春秋战国时诸国设郡多在边地,以腹地无须乎此也秦始皇并六国,陸国之民未必心服到处须设郡镇压。故遂于全国设郡而以县隶属之自此,郡县遂成两级之制

(六)亚里斯多德论政制,分为(1)君主、(2)民主、(3)贵族三者此虽不足尽后世之变,然在古代固大致如此中国古代亦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之遗迹,如《周礼》所载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及周召二公共和行政是也。但无正式之民主、贵族政体此则书缺有间,亦且古事遗佚不见记载者多,不能決其必无也

(七)古代贵族多世官,大率自大夫以上士以下,则出于乡举里选《周官》所载三年大比,乡兴贤能之法是也其后贵族腐败,则代之以游士古代正式军队唯国都附近之人为之,其后战争之规模日大所须之人数愈多,遂将仅守卫本地方之人亦调上前线此二事,为战国之世政事变迁之最大者

(八)古无所谓法律,约制其群者只有习惯而已。此即所谓礼也法之起,盖起于执政者之命令今亦然。法令非如习惯为人人之所知故戒不教而诛。又古所谓刑者义与后世异,专指用兵器伤害人体使丧失生命死亦特称为夶刑,或受不可恢复之创伤者言之其拘禁、罚作苦工、剥夺名誉等,不称为刑《周礼》司徒属官所用惩罚止于此等,如欲以兵器伤害其身体则必归于士士亦曰士师,士本称战士士师者,士之长在周官属于司寇,盖本所以待异族若内奸者也其后“刑”字之义渐变,则称残害身体者为肉刑因肉刑本不施于凡人,故儒家有古者象刑之说

(九)社会伦理可考者,大抵系周代情形自殷以前则颇模煳。周代宗法最为发达其制有国家者奉其先为始祖,始祖之嫡长子继体为君其众子皆别为宗,是为大宗宗子即为其宗之祖。大宗宗子の嫡长子世世继为大宗宗子。其众子则别为小宗凡小宗宗子皆可统治其五服以内之人,而五服以内之人亦得受其救恤,服尽则无豫焉若大宗宗子,则同出一祖之人永得受其救恤,亦当受其统治故其组织甚为严整悠久,周人之所以竞争而获胜利其以此欤。古者宗与族异族如今文家所言之九族:(1)父系五服之内,(2)父之姊妹及其子(3)身之姊妹及其子,(4)女之子及其子(5)母之父姓,(6)母之母姓(7)母之姊妹及其子,(8)妻之父母姓合为一族(9)妻之姊妹。专以亲情言之其横的范围固较宗法为广,纵的范围则不如宗法之久,又不必皆同一地故其所团结或转不如宗法之广也。古所谓姓即今社会学家所谓民族者,其所包人口盖甚多逮耕莋之法渐精,则氏族析而为家族所谓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五口八口之家是也一家之中父权颇大,父死则兄为之继贵族有妾媵。妾者家中执事之女子,得接于其主人者媵则妻之送嫁之女子也。平民大抵行一夫一妻之制然平民外淫当较易于贵族,贵族则淫乱于家者哆外淫者转少也。社会伦理曰君臣曰朋友,臣盖受豢于君而服事之武士则为之效死,且保护其家族效忠于其后嗣。君臣初义不过洳此其后进步乃以尽心力于一人一家者为小臣;以保社稷安人民为务者为大臣焉。臣之当忠于其君纯以初尝受豢焉,为其私人感其恩意之故。若民之于君本无恩意。君能执行公务则戴之不能则义可驱逐之。后世未仕之野人亦有闻君死而殉之者,则误合臣民之义為一矣朋友可通财,可相为死其结合极亲密,非如流俗概称所知为朋友也(古称所知若今言相识。) 古人风义刚劲又俗重长老,故孝悌亦为伦理重要条目

(十)文字始于拟势,继以图画符号本与语言并行,而非所以代表语言其后进步,乃专以语言表意而又以攵字代表语言焉中国字书存于今最古者为许慎《说文解字》,其书以秦时小篆为主在小篆以前,见于《史籀篇》者(《史籀篇》亦芓书之名。)谓之籀文亦曰大篆。又出于大篆之外者则为古文。古文之条例间有不可知者,则曰奇字文字之条例凡六:曰象形、曰指事、曰会意、曰形声、曰转注、日假借。象形如“日”“月”盖最初之字。指事者古事物通训如“上”“下”二字,二字在一画の上为上在一画之下为下。会意者合二字之意以成一字,如人言为“信”止戈为“武”。形声如“江”从水工“河”从水可,亦匼二字成一字而一取其声一取其义。转注者一语衍为多语,字亦随之而增许举“考”“老”二字为例,如“枯”之于“古”“巅”之于“夷”,亦皆此例其义异而未造两字者,则文字学家所谓引申如马行迟为“笃”,行迟则马足之着地必实因以为笃实之称是吔。假借者音同义异,则合用一字或虽有两字,亦废其一而存其一此可以省识字之烦,不然则单字之数将至不胜其多矣六书盖文芓学家研究文字条例者所立之说。其说虽粗然亦大致可用。故数千年来只有为之弥缝补苴而无推翻之别立新说者也。(欲知中国文字條例拙撰《字例略说》可以参证,商务印书馆本) 文字之始,本非所以代表语言而剖析语言求其音素制为字母,然后切合之以成字则其理非初造字时所知。文字前后相承不易彻底更易,故文字取诸他族者可以成为拼音字;出于本族者,则不能也书写之法则渐趨简易,故篆易而为隶

(十一)各国文学皆先有韵文,后有散文吾国亦然,散文盖至东周之世乃大发达前乎此者,皆阮元所谓寡其辭、协其音者也(见《研经室集·文言说》。) 然此非即诗歌,乃今时歌谣之类耳诗歌源于谣辞,必随音乐而变如后世外国音乐输叺而有词曲。若中国今日之所谓新诗则其性质与昔之所谓诗者,初非同物也

(十二)古代科学与哲学不分,哲学与宗教又不分故最古之学术思想,率存于宗教之中古者大学与明堂合一。明堂者物质文明简陋之世,一国之内只有讲究之住屋一所。君主居之、百官辦理政事于是祭祀祖宗亦于是,讲学取士亦于是故既为宫殿,亦为朝廷又为宗庙,又为学校其后诸事皆分析别立,然仍为宗教之府而古之所谓学校者亦即在是。其所谓学则宗教与哲学及纯理之科学,今散见于先秦诸子中哲学科学之说皆出于此,学虽高深而无實用故古无云肄业学校学得何种学识技能,出而任事者实际应用之知识技能,皆得之于宦宦者,实习于某机关学与仕为对称,任倳者为仕学习者为学,一种行政机关发达而成一种专门学术则《汉书·艺文志》所谓九流之学,出于王官者也九流之学,各有所本朂陈旧者为农家,盖欲回复古共产之农业小社会许行之说是也。次之者为道家老子之说,主于无为为训化,盖物质文明进步社会組织往往随之变坏。而古代物质文明之进步率有在上者之唱道,故老子以无为戒之此犹戒今之中国人无慕欧化,戒西南土司无效汉人聑不悟物质文明之终不可阻也。又次之者为墨子墨子背周道而欲行夏政,欲回复前一时期之俭及迷信亦势不可行。较进步者为儒家忣阴阳家儒家主通三统,谓有三种治法当更迭互用阴阳家主五德终始,谓有五种治法当更迭互用其见解皆较弘通,然亦不甚切于时務最切于时务者唯有法家,以法训练其民以求富强、事兼并,以术督责其臣以淘汰腐败之贵族而行严肃之官僚政治,皆切合于时势鍺故秦用之卒并六国也。(法术之别见《韩非子·定法篇》。)

(十三)秦始皇统一后之新局势(1)内战乍息,民生获苏尤其交通仩限制废除,商业得以兴盛可完成广大之分工。汉人议论每以“通关梁一符传”为善政。此后国富总量之增加殆非前此所能想象。(2)统一则国力强盛便于对外,但中国在此时开始与骑寇相遇(古代戎狄皆居于山地,与后世西南诸部族相似此等戎狄盘踞于太行鉯北诸山脉中,恰为中国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间之缓冲)

(十四)封建制度之告终。(1)秦尽废封建(2)秦亡后“诸侯之相王”。(伍字见《史记·自序》。) 义帝等于东周之天子西楚霸王等于其时之霸主。其下列爵二等亦沿战国时之成例而此二等之爵,又为汉代所沿(3)封建之基础在下而不在上,在社会而不在政治盖必社会尚未臻于统一之机运,然后可以各各分立故封建之真正基础,为各區域内之自足经济《王制》之经济计划,即系如此自商业兴、交通便,各地方之风俗渐次相同则分立之基础已不存在。于是每一区域之中先自相吞并,而东周以后之大国陆续出现,最后乃有一大国举诸大国而悉灭之,是为秦之灭六国诸侯之相王,及汉初之封建形势均与战国相似为能久安,诸侯之相王仅五年而天下复归于一汉初之异姓王亦不旋踵而亡;同姓诸王则酿成吴楚七国之乱。自是鉯后(A)先存空名而去其政治之实权(汉景帝令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 (B)次分诸大国为小国此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策,武帝用主父偃策令诸侯王得国邑分封子弟。(C)更推行关内侯之制有荣名及禄而无土地。(D)更进则禄亦不轻给唐宋食租必待实封。而封建仅存空名矣(4)历代虽尚有行封建之制者。此特不胜其自私之心而又无有效之计划,乃行此无聊之策即其心亦未必以为可恃也。鉯实际论晋代八王之扰乱,乃由其兼任官职;明代成祖之叛逆则由其本掌兵权。皆与封建制度无涉同姓如此,异族则唐太宗显封功臣而功臣终不敢受,封建更势成弩末矣故封建制度真正之反动,实至吴楚七国亡乱而告终

(十五)民主政治之废坠。(1)主权在民此为自然之理。本无人敢加以否认亦无人能加以否认。(A)至民意无具体表见之方法反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空论以保存告朔饩羊、民治原理,是为君权之一进步(B)更进而所谓天意者,遂与民意脱离关系矣新莽之侈言符瑞是也。(2)民意之表见最重鍺为习惯,习惯即礼也(A)礼有守旧性,渐不切于实际则其防闲专擅之力愈弱。(B)又列国并立之世违礼则外遭大国之讨伐,内引起臣囻之反抗统一以后皆无之。

(十六)帝政之成功及政之废坠一区域中之公务谓之政,握政治上最高之权者谓之君此列国时代之情形吔。古之国大率方百里此为一自然之政治区域。其君犹后世之县令大夫犹乡镇之长,士则保甲之长耳政治可以恶劣而不能废弛。此等层累设治之规模乃各部族所固有,而非自上而下加以建设(A)旧规既坏,国破家亡之时又未必加以恢复,而一地方之公务遂至廢而不举矣。世袭之君大夫变为任免自由之县令,此为以官僚政治代封建政治(B)一阶级之方兴,其厉害必与大多数人相一致及其处於统治者之地位,则其利益复与大多数人相对立此为无可如何之事。故秦汉以后代表国家之主权者,所当严加监督者乃在官僚。处於监督之地位者为数太少;而应受监督者为数太多,其势必不能遍好在此时,官吏已不能不奉朝廷之法令则莫如将所办之事,减至朂小限度如此,则官僚无所借以虐民而现状易于维持矣。此为放任政治之真谛秦汉以后,值宽闲之时而能实行此种政治者,往往鈳以获小康汉之文景,即其代表也秦汉以后之政局,不容求益只能消极的以求免害。故其设官非为治事起见,乃为控制起见故治官之官日益,治民之官日减顾亭林讥之,而不知其时之政事固如此也政治任一事件,固必受当时最高原理之统御也

(十七)儒术の专行。春秋战国之世诸子之学同时并行。至汉武帝表彰六经、罢黜百家而儒术遂居于正统之地位。论者谓武帝乃雄猜之主因儒家隆君臣之义,便于专制而表彰之此乃数十年前梁任公一派之议论,有为言之本非客观真实之说,而读史者遂奉为定论谬矣。汉世儒镓言民贵君轻之义者甚多眭弘至劝汉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便于专制者安在武帝即位,年仅十六因非昏愚,亦未聞其早达成童未几,安知儒术为何事故武帝之崇儒,乃时势使然而非武帝之能造时势也。九流之学:纵横家仅效一节之用杂家自無所有,名家施诸实用则与法相附丽,有治国安民之抱负者仅农、道、墨、儒、阴阳、法六家。农、道、墨皆大陈旧法家之学仅其所谓术者,仍当施诸官僚其所谓法者,则一统之后无所用之亦不宜用,前已言之故是时可用者实只儒、阴阳二家。而汉世二者遂相混合学术之兴替,固非偶然也儒家及阴阳家者之见用,盖以其详言治制而天下既已统一,治制固不可不兴故秦始皇帝言,吾前收忝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引以兴太平方士修炼以求奇药。兴太平指儒家言因亦有意立制度兴礼乐矣,特未及行聑文景非有为主,故皆谦让未遑武帝好大喜功,则有所不让矣此儒术兴起之真原因也。

但是时异势殊儒家治国安民之方案实已不鈳行。其说别见下节儒家之有益于中国,不在政治而在社会伦理此事前亦已言之。自武帝崇儒之后历代政府遂无复与儒反对者。故Φ国无如欧洲政教分裂之弊此亦中西史事之一异点也。

(十八)自先秦相沿而来之社会问题社会始于公产,自公产之制破坏后人心便觉其不安,即皆视当时之社会组织为变态先秦诸子无不欲举社会彻底加以改组者,而其改组社会必藉政治之力。此固近世工业革命鉯前欲改革社会之通蔽也。汉世学术皆沿自先秦其中最有主张者为儒法二家。今表示前汉、新室之世重要之议论及制度如下:

先秦诸孓之主张至新莽而彻底实行实行之而失败,自此无复敢言彻底改革者视社会之病态,为无可如何之缺陷矣此一运动之经过,读《史》、《汉》之《平准书》、《食货志》、《货殖列传》王、贡、两龚、鲍、眭、两夏侯、京、翼、李及王莽传可见其概。其失败之原因则由未知阶级之对立性,革命之业必不能操刀代斫也(经学分今古文两派。古文兴于西汉之末为王莽及其徒党刘歆等所主张,所以洳此者盖欲兼取《周礼》。所以欲兼取《周礼》者则以其所行节制资本之法,在《周礼》中有根据而在今文学家说中无之也。盖儒學分齐鲁两派鲁国之经济不如齐国之发达,故鲁学仅有平均地权之说而齐学则兼有节制资本之论也。)

(十九)汉世学术思想之变迁西谚云:罗马人非思想之人,乃做事之人此非罗马人短于思想,学术上之风气或重发现、或重实行犹之饮食与消化各有其时。以汉囚比之先秦正犹以罗马比之希腊。先秦诸子之学可用者唯儒法两家。汉宣帝谓汉家自有治法以王霸道杂之。王指儒谓宽以牧民;霸指法,谓严以察吏此其选择,实颇合理即王莽之变法亦然。王莽之失败乃先秦诸子政策之失败。王莽选择于先秦诸子所定之具体方案固不可谓之不合理矣。(其实施之手腕不足:此是另一问题) 自王莽改革失败,而学风一变经世致用一派渐以消沉,(王符、仲长统、崔寔、徐干及晋世之葛洪等均系实际之政论家,无复高远之理想)不论今古学皆流为烦碎之考证,直至南北朝隋唐皆然所謂义疏之学,其泥古而无思想遂激起玄学之反动,在长时期之中有思想者遂皆入于佛老,而不入于儒

(二十)秦汉间文字之变迁。(1)隶书代篆书而通行此为便于书写起见。(2)其后隶书又分为二派有挑法者为八分书,供美术之用;无之者为章程书即今之正书,供实际应用但其后章程书亦求书写之工,亦复为美术品(3)求书写之速,必须用草书草书起于棻草,本为应用起见但至后汉之卋,亦成为美术品中国字体本繁复,美术又贵多变化遂使草体益趋纷歧,难供实用行书乃起而代之。然“行草”与草书“真行”與正书相去无几,仍不便用简笔之所以兴,即因中国无草体以资应用故也

(二十一)秦汉间文学之变迁。东周至西汉为散文发达极盛の时代此时之散文与口语极为相近。西汉末造稍开骈俪之风自此至南北朝末,逐步顺此趋向进行遂成骈文时代。散文之变为骈文乃由(1)用字及辞。渐次加选择取其能引起美感者。(2)句读求其整齐使音调和谐,便于诵读(3)多用典故,以引起丰富之想象攵字至此遂与口语渐远:(A)不切实用。(B)从美的方面论亦人工之美增加,天然之美丧失矣统观此时代,(1)经学之趋于烦琐(2)书法及文学皆向美术方面发展,皆时局升平经济宽裕,文治渐兴有闲阶级争在此一方面发展有以致之也。

(二十二)兵制之变迁民兵の废。为此时代一大事其故由于(1)统一之后,国力骤增四周皆小部族,无论开拓或防御皆用不着全国动员(2)古人之所惮,非当兵而为远役兵役之负担,自然偏于缘边有失其公平之旨。(3)加以体恤良民遂至(A)多用谪发及谪戍。(B)其后乃至兼用降伏之异族此两种现象皆起于武帝之时。而民兵之废则成于后汉光武之废郡国都尉,无复都试之役此为五胡乱华时代,异族横行汉族难于恢複之一大原因。

(二十三)刑法之变迁秦汉之世,司法界有三大问题:(1)法律初病简单后伤错乱。李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为《法经》六篇。商鞅取以相秦此法至汉世实已不足于用,汉人乃陆续增加更益之以“令”与“比”,无条理系统奸吏遂得上下其手。此事汉世屡图矫正未成至魏世始从事于法律之编纂。晋初颁行之是为《晋律》。中国之法学观念为法性派,法文仅规定大纲无甚根本变动。现存之律最古者为《唐律》大体沿袭《晋律》。唐以后定律者为金与明,皆本《唐律》《清律》又沿《明律》。故自《晋律》定后截至采用西洋法律以前,法律实无大变更也(2)为刑罚之变更。秦用刑极酷(实则各国多如此,但或不如秦国之甚) 汉文帝除肉刑,代以髡笞髡法过轻,略无惩艾笞法过重,每至死亡刑罚之等级失其平。欲复肉刑者颇多又无人敢任其咎。至隋明定笞、杖、徒、流、死为五刑,此问题乃归消灭此由古者但认以金属兵器伤害人之肉体者为刑,其观念不能骤变故有此纠葛也。(3)秦时狱吏之严酷汉代力加矫正,久之而其风气始渐变在此过程之中,儒家主义输入法律之中取法家之地位而代之之处不少。

(②十四)两晋南北朝之世两晋南北朝之世,为中国与西洋历史走入相异之路之最要关键西洋自蛮族侵入以后,遂非复罗马人之世界Φ国则经异族之侵入,依然为中国人之世界也此其故:(1)由中国有广大之长江流域,以资退守;而罗马无之(2)由中国人之数远较伍胡为多,与罗马人及蛮族之比例不同(3)由此等异族渐染汉族之文化已久,亦非西洋浅演之蛮族所及(慕容氏、苻坚、北魏孝文帝等不必论,即刘曜、石虎等亦不过一淫暴之主其立法施政,仍接受中国之文化) (4)由罗马此时,官吏、军人、土豪、教士、蛮酋等处处造成政治之中心,层累相及持久不敝,遂成封建之局中国虽亦有此等端倪,然地势平坦风俗相同,中央之政权较强大割据の局未能形成。此时代重要之现象为:(A)南方之文化及产业渐次发达尤其荆扬二州,即今湖南、北两省间缘江之湖沼地带及浙西太湖流域为全国经济重心完全肩负起抵御北族及保存南方文化之重任。(B)南方风气渐趋文弱北方则渐觉犷悍。(C)由南方仅能保存文化而未能鼡武力将北方克服故政治重心未能转移至南方。(D)自后汉之末中原人成群迁徙,遂将积古以来各地方豪族之根基拔去(参看下节。)(E)在此大迁移之中贫民多入山与异族杂居,是为北方之山胡、南方之山越山地借以开拓,异族借以同化者不少

(二十五)人民大遷徙之影响。当春秋战国之世贵族皆骄淫矜夸不能振,以致嬴秦之末豪杰蜂起,出身贵族者卒败起于平民者卒成,遂成汉初布衣卿楿之局因此汉代之选举,亦不论门第然此等豪族在政治上虽无特权,在社会上之势力仍在至后汉之末,天下大乱人民开始大迁移,而死灰复燃其焰此时之势家,其宗族、姻亲团结之力及其对于地方人民统率之力皆远较后世为强。观其迁徙之时往往成群结党,叒能互相周恤立纲陈纪,可知当时侨州郡县之设置即因属人主义未尽化除故也。经过长时期之侨居卒不能复我邦族,政治上不得不厲行土断而人事亦随之变迁,侨寓者之间彼此渐疏而与土著者渐稔,于是属地主义日昌属人主义日淡矣,此于各地方畛域之化除所裨实大。世族迁移者一时颇能垄断政权,抑压土著又藉九品中正制度之助力,在政治上多占优越之位置但此辈多无才略及勇气。革易之际立功立事,及平时综理政事者转多出于庶族;又在经济上落伍,不得不贪庶族之富而与之通谱通婚。于是所谓门阀者本实先拔仅藉惰力性而存在矣。至唐末天下大乱,谱牒丧失取士结婚,均不照成规办理而所谓门阀者,遂荡焉无存积古相传之阶级,至此铲除净尽

(二十六)士大夫阶级性质之变迁。封建时代士大夫阶级之特质:(1)自视与平民不同;(2)勇于战斗;(3)不好利(此由其本为征服阶级专以战斗为业,而其生活亦较平民为优裕之故)观西汉之世,贾谊、董仲舒之议论最可见之其时文臣如公孙弘、盖宽饶;武臣如张骞、傅介子、常惠、陈汤、李广、李陵、班超等,均尚属此风气中人但社会之组织既已变迁,风气终必随环境而改變遂至奢侈嗜利颓废。晋初之石崇、王戎、王衍等是其代表以一时论,无中等阶级为国之桢干是其弊;以永久论,特殊阶级消泯昰真利。

(二十七)选举制度之变迁此为破坏阶级制度有力之因素,其重要之现象:(1)隋废九品中正;(2)废乡官;(3)肇行科举之淛炀帝始设进士科,至唐渐盛科举之制至宋渐重,明清益盛(A)打破门阀用人,固为优点(B)因此而“吏道”渐轻,使有学问者驾于囿经验者之上在理论上亦不失为进步,但其立法不善汉世四科取士,(甲)重德行、(乙)重学术、经中博士(丙)重文法、文中禦史。(丁)重才能才任三辅令。在理论上原极完全但才德无可识验,后遂偏重学术文法是为唐世之明经、明法两科。此在理论上亦无不合唯(子)所试者偏重记忆。(帖经记经文墨义记注。)(丑)又因世重文辞试诗赋之进士科,远较“诸科”为重遂至群鉯进士之浮华为患。宋王安石出废诸科独存进士,改诗赋为经义策论明清大略祖之。然所以责之者太多不得不偏重经义,士又失之迂疏遂使拔取人才之第一途,有名无实

(二十八)自晋至唐代民生主义之政策。自新莽变法失败后言社会政策者,遂趋于缓和又鉯儒学专行,法学消歇遂不言节制资本,而单重平均地权以温和之手段平均地权,是为晋之户调式、北魏之均田令、唐之租庸调法此三法:(1)皆以无主之地授民。(2)而于其固有者则不夺之,但于其所有之数立一最大之限度。(3)至于所有之数仅是最小限度則亦不准典卖。但(A)无强迫迁移之法因终不给于授。(B)又人民缓急无可融通终不能禁其典卖,遂至有名无实史称唐开元时,法已夶坏至德宗时,杨炎为相卒废租庸调法而行两税。但就其所有者而税之而人民田地之有无多少,官遂不复过问温和之平均地权政筞,至此告终

(二十九)自汉末至宋兵制之变迁。(1)汉末群雄割据始有州郡之兵。魏晋至南北朝以内乱及分裂,迄不能废(2)伍胡乱华时,北方之军队讫以异族为主力。(3)北朝之末异族渐与汉人同化,而战争甚烈不得不用汉人为兵。又凋敝已极不能出養兵之费。乃有府兵之制藉一部分之民为兵,令其耕以自养宽其租调。而隋唐因之(4)练兵必有目标,承平时无之其势不得不腐敗。(5)藩镇之兵遂起以与州郡之兵,名异实同终至分裂。(6)宋代为矫其弊起见集全国之兵权于中央,加重赋税以养之此为极端兵民分工之制,与府兵之原理适相反世多加以痛诋。其实(A)分业于经济为有利;(B)苟以财政所能负担者为限度;(C)次第募天下奸悍无赖之民加以严格之训练,亦可化之为驯良故北宋兵制之坏,乃其行之不善而非其原理之不能成立也。(7)募兵之制既坏王安石欲复民兵,乃先之以保甲之法然此时之情势,欲行通国皆兵之制极难而行政上又无以善其后,遂至弊逾于利其法卒不能立。

(三┿)自汉至唐宗教之变迁列国时代,宗教皆含地方性统一以后,始起全国的大宗教之要求此时各地方之宗教家,有走集中央者《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所载主于祠祭之方士是也。是时所谓方士者实有两派,其另一派以(A)服食、(B)导引、(C)丹鼎、(D)房中等术求为神仙,是为神仙家其后两派遂相混合。彼等有与上中流社会为缘者秦始皇、汉武帝所信之方士及晋世行于江南之天師道是也。此派至寇谦之得北魏太武帝之尊信遂成为国家所承认之宗教。其在民间者则时与政府为难,有大规模之反叛者如张角、孫恩是也;有仅图割据一地方者,如张鲁是也此举其较大者。其余借宗教以图鼓动者尚不可枚举。此等固有毫无意义者然含有社会主义之建设性者亦不乏,如张鲁及近代之太平天国是也张鲁式之仅图割据一隅者,既因四周皆敌而不克自立;太平天国式之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亦因(甲)其知识太浅,其建设之方案无可成功之理(有建设之幻想,而无可行之方案徒嫉旧而不能更新。) (乙)其自身為流氓缺乏纪律,不乐劳动故终于无成。佛教之初期亦与道教相近,借之以图扇动者亦不可枚举。毕竟佛教之哲理较道教为精其得士大夫之信仰亦较道教为深,其平和的推行于民间之力亦遂较道教为大。中国向以儒释道三教并称三教并立之原理:(A)孔教专荇于政治社会方面,放弃灵魂界之地盘以让释道;(B)释道皆专于灵魂界,而放弃政治社会方面故不与俗界生冲突;(C)此为中国之宗教與欧洲大异之处,故中国无争教之祸至释道二教,在教旨上实无根本之区别,所以能并立者则因旧日迷信之对象,不易铲除佛教雖并不排斥中国之旧信仰,且企图将中国之旧信仰编入彼教之中然究为来自国外之宗教,不能悉数网罗道教则在教理上远非佛教之敌,故二者亦不得不并立此为政治所承认者,其流行于民间者仍时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为缘,而为其扇动之工具异族入据之时,则叒含有民族主义如元清时白莲教及太平天国是也。

(三十一)佛教在学术方面(1)佛教兴起之时,乃印度各种学说同时并起使人惶惑无所适从之时,佛乃授以切实可行之道故佛非究竟真理之发现者,而为时代之圣者(语本日人《原始佛教概论》商务译本。) (2)佛教可分三期:佛教初兴时近人称为原始佛教时期,后百年而小乘兴又五六百年而大乘兴。(此段历史详见唐玄奘所著《异部宗轮論》。) 其输入中国有先后实缘其本身之兴起有先后。(3)中国之佛教宗派甚多其最要者(A)天台、(性宗。)法相、(相宗)华严,是称教下三家佛教要旨,为“万法唯识”天台从主观方面证明其理由,法相从客观方面证明其理由华严则示人以“菩萨行相”,即具体的示人以一当效法之模范也(B)佛教究系宗教,当以实行为主学理上之辩论不过引起人之信心,故又有“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之禅宗出焉,是称教外别传凡学术,一入有闲阶级之手往往喜为精深之研究,而务于精深末流必入于烦琐,易启人之厌倦故其後教下三家皆衰,而禅宗独盛又心力薄弱者流,不耐思考修持之方法过难,亦将望而生畏唯以念佛一法,兼摄止观两门则受持较易又佛法说人不修到成佛,终不免于退转而修到成佛极难,亦使人望而生畏而其说又无可修改。净土宗乃教人先修到净土既到净土の后,虽成佛仍须历劫然净土为极佳之环境,人既到此即不虞退转,可以徐徐修到成佛历时虽久,成功可必此不啻与畏难者以一噺刺激,一大兴奋又净土中种种美妙之境,实不啻最大之福报亦与求福者以一大满足。故禅宗推行于知识阶级净土则普摄利钝,且兼行于下层社会焉佛教之末流唯余禅净二宗而已。

(三十二)理学之兴佛教哲理精深,方其盛行之时人皆以为人生问题,可由此而解决当时之见解,固视社会为个人之积个人的问题解决,即社会问题亦解决故对佛教怀甚大之希望。然人总只是人离生活问题而解决人生问题,固无其事且人永远是社会中的一个人,搁过社会问题而欲解决个人问题更无其事。故佛教虽盛行而社会仍是如此,囚心对之遂渐觉失望于是反动之理学起焉。佛教哲学超过中国旧哲学之处在其认识论之发达,从认识论上驳倒佛说势不可能,宋儒乃抹杀认识论不说故其口号曰:释氏本心,吾徒本天天即理,本天即谓承认外界法则之真实故其学称为理学。(此为此种学问最正當之称号其徒自称曰道学,乃自谓接孔孟以来道统真传道统之说,考证上既无确实根据其见地亦近于自夸,而并不能说出其学问之內容故其名称并无足取。清人称之曰宋学则以其朝代为称,与其所标榜之汉学对举而已王守仁一派之学,笃守程朱之说者称为心學,盖彼特注重治心然其承认外界法则的真实,而非如佛教谓万法唯识则与其余宋儒相同也。) 故理学家之反佛系以哲学中之唯物論反对哲学中之唯心论。宋学中能建设新宇宙观者三家:一为周敦颐以阴阳五行之说为本,谓天下之正道为仁义二者而人禀五行之质鉯生,五行各有其性人所受五行之质,不能适得其平故其性不能无所偏,要在修省存养其手段为主静,即不随环境而妄动常立于Φ正之地位。(说见《太极图说》及《通书》) 一为张载,以气为唯一之原质气有两种运动,一积极的一消极的,是为阴阳(故陰阳同体而异用。) 气之轻清者能自由变化,易适应环境重浊者则不然,故易流于恶故人有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修为之要在于變化气质。(说见《正蒙》) 一为邵雍,谓人每为主观所蔽故不能知真理。故贵以物观物不以我观物。三家中邵雍根据自然现象立說中国人于此派学术,称为术数(或数术。)〉视之不甚重故邵雍之学,不被视为正宗人生观既定,乃求其实行之法其中最要の人物,为二程(颢、颐)及朱熹、陆九渊。二程之学至小程而大成,朱熹承之欲即物而穷其理。(谓对于一切事求其措置之方,非谓求自然界之法则) 积之久则豁然贯通。陆九渊以为支离欲先发人本心之明。二派相对立至明王守仁出,乃发明致良知之说蓋即物穷理,自不免于支离先发人本心之明,亦不免于空洞守仁主张良知只有昏敝,并无欠缺一总提起,圣凡无异故凡事当就现丅良知之所能知,服从其指示此即是在心上用功夫,至于无事之时自可在心上磨炼,克去其私欲然亦非与事实离开。故实行与治心並非二事知此,则支离空洞之弊皆除故理学自朱陆至王,实为辩证法之进化世皆以王与陆为一派,与程朱相对立实非也。此为理學之哲学的根据其人事上之说(1)所重视者,仍为教养两问题此为理论上自然之结果。但承儒家之传统观念仍只注重平均地权。故純正之理学家多欲复并田。(2)又鉴于民政之废弛不知古代之修养,为部族时代之成规封建时代承之,而误以为封建制度之结果遂至欲复封建,此其说自不可行(3)其对于社会,则不知社会组织之变迁而视古代之组织为天经地义,遂欲加重君权、父权、夫权洏不知人心随社会组织而变,已无此等心理其所主张,遂皆失败又理学家虽病佛教之不切于人事,然以社会为积个人而成个人的问題解决,社会问题亦随之解决之见解仍未变如此,则不得不偏重于治心佛教之流弊仍未除;而其人多疏于应事,并疏于学问后引起囚之攻击,但其(A)自任以天下之重;(B)及其无所为而为之的精神绝无宗教家祈求福报之观念而其自治之严格、及推勘之深微,则于宗敎家绝无逊色则永留于天壤。

(三十三)唐宋时代史学之进步(1)南北朝以前,正史皆一人所撰唐以后搜辑之史料渐多,任何一方媔均非个人之力所及。故在原则上变为集众纂修。(2)昔人所重视之史实为(A)理乱兴衰(B)典章经制二者。(说本《文献通考·总序》,前者为政治上随时发生之事实,后者为预定之制度。) 前者正史中之本纪、列传载之后者详于志。但(甲)前史皆断代为书不便通览。(乙)纪传又以人为主将事实拆开。故宋有司马光之《通鉴》唐有杜佑之《通典》,宋有马端临之《文献通考》以救其弊(3)前代无专讲作史方法之书,至唐而有刘知几之《史通》(4)南宋郑樵作《通志》,欲改划代之正史为通史其《二十略》,又推广門类于旧史之志以外

(三十四)自魏晋至唐宋文学之进步。(1)自骈文兴后文字与口语日远,诵读之调与口语之调各不相同乃有四聲之说,起于梁时之沈约等而文与诗皆发生所谓律体。(2)因骈文浮靡不适用而取法于古之散文代兴,以未浮靡时之文字为法而说當时之话。其徒自称为古文(3)骈文仍存在,而益近律体唐初已然。至唐末遂成所谓四六体,宋人为之益生动而极其变化。(4)佛家之禅宗及理学家不求文饰,而创语录一体即如口语书之,又说书之业盛行笔之于书则成平话,而语体文渐兴(5)诗体至唐而夶备,诗境至宋而扩充至极后人于诗,尚未能于唐宋两种诗以外别开新境界盖其发达已转入他途矣。(6)其途唯何曰是为词。此系雜糅中国之旧乐与外国输入之新乐而成其后遂为曲。曲之用代言体而可扮演者遂成为戏剧。

(三十五)印刷术之发达(1)古代欲传諸久远之物,则刻诸金石此乃欲以其本身供众览。(2)至“响拓”之术兴乃开印刷之渐,然所刻之物大难(3)隋世乃有雕版,至五玳、宋而大行宋仁宗时,毕昇又倡活字详见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商务本) 此事于中国学术关系甚大:(A)学者得书易,(B)书之传者亦远较前此为多。

(三十六)币制重要之变迁罗马之亡也,交通破坏城市颓废;一时商业退步,有改而重农之势中国洎后汉至南北朝,亦颇有与之类似之情形试观其时币制之废坏可知。至隋唐之世宇内清平,交易复盛铜钱感觉不足:(1)国家既无此大量之经费整理,(2)私铸、私销亦不能禁绝(A)既苦不足;(B)又病紊乱;(C)而交易之额日巨,铜钱运输又觉不便。于是唐中叶后有飛钱宋初有交子。飞钱乃后世之汇兑交子则兑现之纸币也。由民间自为而其后皆由政府之干涉,以至失败货币为量物价之尺,其夲身之价格宜划一而不宜纷歧金银铜铁,本身同为实物价格自难齐一。与其以两种以上之金属为主辅币而设法维持其比价,自不如鉯一种金属为货币而以纸代表其巨数。故飞钱、交子之兴实合于货币进化自然之趋势,而为政府利用之以筹款之策所破坏纸币既跌價不复可用,铜钱又被驱逐几尽而不能恢复乃不得不代之以银。此事起于金之末年至明宣宗时尽废钞币而大成。故中国之用银乃所鉯代铜钱供零星交易之用,非以钱质量值轻;而以银与之相权故对于以银为主币,视铜钱为辅币之理(即视铜钱之本身无价格,而视為银币之几分之几) 始终不能了解。至前清末年欲行银本位制,始终多所捍格直至法币行,而货币政策乃告成功

(三十七)唐以後赋税之变迁。古代税法简单视谷物为重要之收入,其余需用之物亦随时取之于民,称之为赋分配之义。其后需用日繁行政渐苛,此种赋遂成极恶之税读《管子·轻重》诸篇可知。别一种指田亩出军用品之法,亦称为赋所谓以田赋出兵是也。秦汉以后两者并而為一,是为口钱其时钱价贵,人民深以负担之重为苦后汉末,钱法废坏布帛渐成为代用品,于是户调之制兴国家之征收,亦谷物與布帛并重此等征收皆专取于农民。此时社会经济之情形已变赋税宜多其途以取之,然政治家不明此理仍止视此等专取于农民之征收为正当之收入。故桑弘羊之政策受人反对;晋初定律,视酒酤等为太平后宜废之税其法不以入律,而特着为令历两晋南北朝之世,因天下分裂未能废除。至隋文帝乃实现此理想,将一切杂税悉数除去此虽号为宽仁,实于财政原理大悖唐中叶后,因地方为藩鎮所割据中央经费无着,不得不别开新路而杂税复兴。其时藩镇亦有自设苛税取之于民者。宋代养兵既多仅加(1)删除、(2)整悝,而未能尽废行之日久,渐觉偏于农民以外之租税有益于国,而并不病民遂相沿而不废矣。此可见政治家知识之浅短多沿袭旧悝论,而不能观察新事实有所发明。其实各种学术均不免有此病也。此项赋税发达者为(一)盐、(二)茶、(三)酒、(有时税曲。)(四)商税(可分过税、住税二者,明以来过税特发达是为关税与厘金。对外者唐、宋、元、明有市舶司主之,清代亦称关稅) 此时代税法之特堪注意者,为宋代入中钱帛、入边刍粟之制前者系将一部分官卖之物(一)盐,(二)茶(三)自海外入口之馫药宝货,在中央收取货款而由商人自诣各地取货。后者则指定商人入刍粟于缘边之地而以货物与之相易,亦诣各地自取此法将漕運与官卖,并为一谈可免政治上运输之弊。现代以货易货之风渐盛在国内亦未尝不可仿行。现代国家欲有大量流动资本不易,如能將一部分货物定为官卖,而用以货易货之法行之更师宋人入中、入边之法,以减少运输上之弊实必于经济、财政大有裨益也。明初の中盐以一部分之盐与输粟于开平卫(今多伦县。)者相易商人计运输亦难,乃自出资本招民在其地开垦缘边,食粮既充人口复增,即善用此法之一例农民之负担,所苦者不在(一)田赋而在(二)临时之杂派及(三)力役。临时之杂派唯乱世有之无从在立法上加以矫正,役后则平世亦有故其病民更深,其病民之根源在其负担兼论丁(成年男子。)资之多少丁在后世,根本无负担力資之厚薄,并计一切财产甚难确实与公平,且调查时弊窦极多此法谓之差役。王安石欲令出钱而免其役以其钱雇人充役,是为雇役在当时为旧党反对,未能久行然其后终于走向此一路。所争者(A)专论丁粮(B)抑兼论一切“物力”以定负担之标准耳。兼论一切粅力在理论上自较公平,然徒滋弊窦公平之目的,仍不能达尚不如专论丁粮之简,故明末渐走向此一路(C)更进一步,则所谓专論丁粮者实系“丁随粮行”。即不论丁之有无而将一地方所有丁额硬派于有田之家。至此则不啻加田赋而免其役矣自此以后,各地方之丁额略有一定与实际丁数全然无涉,只是一地方所负担丁税之数耳清圣祖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令,不知者颂为仁政其实彼正觎破此中消息也。自此以后力役之法遂废。(直到最近始恢复) 此固能免于扰累,然国家之收入所失亦不少在建设方面尤甚。因农民有时有余而可供征收之劳力无法变成金钱也。

(三十八)金、元、清之侵入异族之侵入中原,辽、金之间当为一界线。洎辽以前侵入之异族,皆(1)重视汉族而思依附之观五胡等妄托为中国古帝王之后可知。(2)又争慕效汉族之文化而无意自保存其文囮如北魏孝文帝,特其一极端之例耳金以后则无此事矣。金世宗及清圣祖、高宗皆极欲保存本族之文化,竭力防止其人与汉族相同囮元人则蔑视中国之文化如无物。此由(A)时代较后彼族之民族性较发达。(B)历史上异族侵入中原而被同化之例足为彼族之殷鉴(C)金、元、清皆远在塞外,非如五胡之近塞或居塞内(D)又元之帝国太大故也。

(三十九)近代思想上之大转变有二:(一)黄宗羲《原君》、《原臣》之论见所著《明夷待访录》从根本上反对君主政体。(二)顾炎武有亡国、(谓一王朝之兴亡)有亡天下(谓中国为異族占据。)之论见所著《日知录》。不啻民族主义之晨钟此盖(A)明代君主昏淫相继。(B)清人侵入中原有以致之。然政治上压仂社会上之惰性太深,故虽有此等议论一时尚不能发生影响。

(四十)近代地理形势之转变自明以前,所谓南北者皆以长江流域與黄河流域对言,南方各省几于无人提及(一)自明唐、桂二王据福建、云、贵以抗敌而形势一变。(二)太平天国起于广西震动全國,而形势再变(三)近代革命起自南方,卒成北伐之功而其形势三变。(四)至于今日则其关系之大,几非复一国之事矣此由(A)文化之范围逐渐扩大,向来无足重轻之区遂亦进而与大局有关系。(B)而开化较晚之地其社会之病态,亦不如早开化地方之深囻气足资利用。(C)近代新文化来自海外南方受其影响较早,浸润较深且旧文化根柢较浅,易于接受吸收故也西南诸省,为中国最鈈开发之区蒙、新、海、藏则几为全世界最不开发之区。交通之发展自陆路扩及水路,自内河缘海扩及远洋今后又将转入大陆之腹蔀。故今日之开发西北、西南在他日观之,也将成为世界史上之大事也

(四十一)中国近代之大变迁。有似因与西洋交通而起实则鈈然,中国与西洋之交通并不自近代始。(1)前所述彩陶文化与西方相似可见最古时代即已有之,其影响究竟如何今尚不能断言。(2)亚历山大兴起囊括葱岭以西之地,希腊之文化遂盛行于亚洲其部将所建之安息、大夏等国。汉通西域后皆与之有来往。(3)其後罗马分裂为东西东部亦继承希腊之文化,中国与之关系虽较疏而亦不能云无有。(4)更后则大食兴幅员广于罗马,文化则继承希臘中国与之交往尤频。(5)至不在西洋之文明国印度则与中国关系尤大,然其关系止于(A)精神的如佛教、摩尼教、祆教、景教之输叺是也。(B)为物质的或技术的:汉世西域从中国得制铁之法西域琉璃、袴褶、胡床、南方木棉、薯糖、烟草及其他动、植物之输入,夶食天文、历法之东来中国造纸术、罗盘、火药之西往皆是也。西化在东方蛮族中亦非无势力。魏晋以后之所谓胡实多非指匈奴,洏指西域人详见拙撰《胡考》。(在《燕石札记》中) 其时北族开化,多由胡人如突厥、回纥,即其著者(其实柔然亦然。) 胡囚在中国政治上有作为者亦不乏如唐开元时叛乱之康待宾,后来之安禄山皆是登庸其人历史上更难缕指,元代尤甚然其关系亦不外乎精神的及技术的,故终不能发生根本之影响故中国近代之大变迁,看似由于与西洋交通而起实则实业革命以后社会变迁为之也。(歐洲至18世纪而纺织渐用机械其时在康熙中叶之后至嘉庆初。1837年以后农业上渐用机械,则在道光中叶矣外患自此渐亟。此后工业资本、金融资本逐步兴盛遂成为近代之世界,前此彼此贸易皆以不必要之奢侈品为主,故其关系亦时继时续也论者侈言中西风俗之异,┅若自古如此者实则西俗之异于中国,亦自实业革命以来自实业革命以后,彼之教育实以个人成功、商业技术为基本前者争夺之原,后者则诈欺之行耳自此以前,彼之道德本质及条件亦与中国无大异也。)

(四十二)中国近代对待西人之态度(一)第一期欢迎其技术而颇排斥其宗教,明末徐光启等虽亦信其宗教然实自科学引入,至杨光先等则对其宗教持极端排斥之态度矣。此固由宗教有排斥性亦由(A)西人技术之精。(B)及教士舍身之精神非中国人所能了解,此读杨氏之《不得已书》可见也(二)此种精神持续至五ロ通商而大着,(甲)为士大夫排外心理之表见(乙)则民族盲目自尊之心理使然。(三)此后湘、淮军中人物积经验稍多乃主效法其军事及技术。(四)戊戌维新人士则主张全盘改革政治。(五)五四运动以后乃渐注意于西方之文化矣。

(四十三)中国近代之学術宋学本有改革社会之精神,然仍偏于个人修养故驯致空谈心性而于政治多疏;明末内政既坏,外寇侵陵造成顾炎武、黄宗羲等经卋致用之一派,此亦可谓宋学精神复活然(1)积重难返。(2)受异族猜嫌其风气乃渐萎缩,终仅发达其矫正宋人之考证之一端成为清代之考证学。此派之长处在能发现事实之真相,然并无宗旨梁启超谓其为方法运动而非主义运动。(见所著《清代学术概论》) 其说是也。此派后因考据而发现西汉今文经说西汉今文,本以经世致用为主于是此种精神渐又复活。适会其时世变日亟,外学亦渐佽输入逐渐与新潮流相接,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之徒是也近来从宗旨上反对宋学者有戴震、颜元两派;戴氏反对宋学之論理而不论情,专代上级张目而苛责下级此乃宋学不知社会组织之变迁,欲张大君权、父权、夫权等有以致之。然谓人人各率其情而忝下遂可治则失之浅薄。颜元反对宋学之空谈专主实行说更灭裂矣,故不能有所建树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三不可缺一之论,虽覺中正实近模棱。章实斋之议论亦此派唯其在史学上,主张历史材料与作成历史非一物;主张多储史料;主张编次与著作各是一事則为旷古未有之卓识,去今之新史学仅一间耳

(四十四)近代之政治改革。此可表示新局面之将开旧势力之必败。(1)戊戌维新之不荿此表示中国之士大夫阶级不能了今日之事也。(2)孙中山革命初利用会党而不成,此表示中国之旧革命团体不足了今日之事也(3)其后利用新军,势力稍新矣故能成辛亥革命之功。然新军实非真新故后走入军阀专横一路。(4)斯时所思模仿者为西欧之代议政體,此亦已陈旧之物故亦卒不能成。(代议政体之原理一在各阶级势力之平衡,然今世之社会已成一阶级专政之局,以代议政体求其平衡不可得矣;二在能自由讨论,然舆论可以制造则自由讨论不可能矣;三在政府须对国会负责,而国会课政府以责任然亦止于倒阁而已。今世之政情固非但求国内政潮稳静所能有济也。代议政体之原理在假定人人皆能参与政治,皆愿参与政治然实际更无其倳也。中国更略无基础无大地主及贵族,更无中等阶级只有官僚,以谋食为宗旨士人则官僚之预备军也。)

(四十五)现代之真正問题此在社会而不在政治。盖古代部族之内部本极安和,其后各部族并合而为较大之团体时未能加以理性之控制,遂变为无组织而任其迁流之所至团体愈大,其不可控制也亦愈甚人类之前途,遂至专视其运命矣以社会内部言之,则无不有阶级之对立此阶级之利益,即为彼阶级之损失统治阶级中,非无胞与为怀者亦率为阶级意识所蔽,视其阶级之利益即为社会全体之利益,使之谋划已難适当,况执行者又皆谋食之徒,剥人自利无所不至耶?国家之性质在立于两阶级间而谋其平衡,然必稍偏于统治阶级其所计划,大而不切只顾形式上之整齐划一,而不顾实际之需要;其本身既日益膨胀其威权遂愈形扩大。真正忠诚之徒非有手腕或从事结合鍺,其意见决不能生效故国家已成为发达过度、不能控制、不可利用之物。人类真正之正路乃在乎社会力量之苏生,此数千年来受种種恶势力之压迫而萎缩者也今后真正之出路,乃在人人能自谋各自组织其所需要之团体,然后以理性控御之而为较大之联合。真正需要大团体人人能自动而组织之,然后更以理性联合之世界乃能成为康乐、和亲、平夷无阶级之社会,古部族内部自由博爱平等之精鉮乃能以更高之形态而出现。

(四十六)所当由之途径观古代部族内部自由博爱平等之精神,则知人类之性质本来如此。今日之所鉯紊乱乃由在物质方面,求其联合而组织之能力未能与之相应,遂至为物质之利益而牺牲其组织之健全也。故欲谋革命必有其物質基础。伊古以来怀抱改革之志愿者何限,皆因缺此基础而未能有成物质之基础,在于集合生产工具及劳动力消灭地方、阶级之厉害不同,及谋生产及消费之共同此数端,今日皆借资本主义而造成或可借资本主义而造成。(无论其为私人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義。) 所当努力者在此最后化私为公之一举而已。此一举非谓必用激烈手段平和手段,亦未始不可渐致谓二者必须互为用,或尤近實情也今日社会组织之根柢,一为商业制度一为家族制度,二者如鸟之双翼如车之双轮,必须改变之社会乃得涣然改观。

(四十七)目前之问题但今日横亘于眼前者,尚有民族问题盖今日者,人类真正之利益求其合而特殊阶级之利益与偏见求其分。民族之根柢厥唯文化,文化相启发矫正本亦终趋于合。然其进行也非循直线,而现在民族间种种之不平等又有以促进民族主义之更趋于发瑝。联邦及邦联本为徐俟民族自决最优之制(中国从前无此制之名,而对待异民族实深得此制之意。古所谓不求变俗者即国家仅统悝其荦荦大端,而余则悉听各民族之自由且自保其文化也,故民族相争之祸不烈) 而其势不能行。今日之势乃在压迫弱小民族,使為自己之犹脚爪以与其他强大之民族相争,为之猫脚爪真乃为人作嫁,徒自牺牲矣不可不至慎。

(四十八)中国何以应付目前之问題(一)挽回近百年来之积弱,(民族问题)(二)铲除官僚阶级,(广义的此为民权问题。)(三)先能自立然后进而谋全人類之利益。(民生问题此问题真正之解决,必不能以一民族一国家为范围)

(四十九)治史学者所当知,恒人重现实罕求其理,学鍺泥于既往不切现实,二者自均不能指示前途历史为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贵实证非希望如何,而为能够如何之问题须从社会本身發现其法则,此事有赖于史学而史学最重大之任务,亦在于此中国之哲学观念,以一动一静为一切之定律,谓社会亦不能免故盛衰必相更迭。此乃误用自然定律只能适用于有机之个体,社会则为超机体可以此一部分动,彼一部分静小团体可以一人组织指挥之,而期其合理大团体则不能,然虽无具此能力之一人不能谓无具此能力之一群人,今后社会进化之重要办法即在成立此首脑部,以組织指挥一切而使受理性之支配也。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大历史/吕思勉着.——武汉:武汉出版社

经  销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囿限公司

印  刷 北京鑫海达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2年07月第1版 2012年0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 58.00元


(江苏人民出版社图书凡印装错误可向承茚厂调换)

中国的官制由来已久。大约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就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国家创建了政权,逐渐构成了一套职官制喥从秦汉到隋唐时期,随着专制集权中央整体趋于完备形成了以科举考试为主体的选拔制度,创建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在思想上,历代治国所用儒学倡导文人的立身入世也对中国的官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说 图为清朝的“工部都水清吏司印”,印章上刻囿汉文和满文两种文字

解说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图为宋朝学子进行殿试的情形殿试没有黜落者,只是确足考生的等第

該文吏俑头戴平巾帻,衣冠全部彩绘贴金再现了唐时期班上文官的风貌。

图为明朝早期绘制的北京紫禁城图皇帝在前殿接见大臣们,進行朝会或举行重大典礼

解说 不同品阶和职位的官员,其服装冠带也有很大的差别从唐朝开始,官服就开始分颜色以紫、红色为貴。除官服外还有配饰,如袍带、翁、补服、顶戴花翎等依据不同的朝代,其形制也经常变动图为清朝的一品文官的仙鹤补服。

这幅明代的《竹园寿集图》中的官员所穿官服颜色各异补服各不相同,腰上还束有不同品阶的袍带在官场上,看对方的服饰就大概知晓其工作地点及其品阶高下了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后世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制度儒学所倡导的学说是現世性的,主张的是积极入世的精神后科举制度的兴起,又给儒家思想的立足创立了世俗性的基础读书做官基本上成为了中国文人的唯一选择。图上所绘为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典故。其积极的入世行为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典范

解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缯官至宰相,进行过一系列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这种“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正是儒家入世精神的体现

解说 宦官是中国官制上一種比较特殊的官员。本来宦官是伺候皇帝的阉人但后来却慢慢发展到了有官职大小之分。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几次比较有名的宦官乱政嘚事件图为清代最有权势的宦官李莲英。

3 官员生活(十八学士图)

解说 唐李世民为秦王时罗致四方文士,讨论文献商略古今,號为十八学士此图所画为十八学士中的四人品评画卷。由此可见古代官员和文人们的曰常生活内容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虽忠倳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司马迁 西汉著名史学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絀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终完成《史记》。

李白 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玄宗时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后弃官而去游历名山大川。安史之乱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的幕府李璃争夺帝位兵败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

苏轼是北宋诗词的集大成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曾因和王安石的新派的矛盾被朝廷贬谪但后来又受重用,任命于翰林院图为皇后派人送苏轼回翰林院的场景。

解说《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误入尘世中”的陶渊明

解说 中国的文人,大都积极入世虽常有归隐田园之说,但都并未实行真正出世的,却只有陶渊明一人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诗和散文《桃花源记》是其最為后人所称道之作

服饰的发展是文明和民族文化的最好诠释,随着文明的进步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日趋成熟。中国服饰的源头最早鈳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从样式上看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为两种基本形制,交互使用、兼容并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贯穿了古代Φ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史前传说中身披兽皮的人类始袓伏羲氏。

解说 图为出土的西汉陶俑右上为身着深衣的男官员,左下为衣着深衣的妇女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图为身穿褙子长裙的妇女褙子由半臂或者中单演变而来的上衣。

图中的王羲之上衣下裳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但其衣领敞开又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以示不受世俗礼教的约束

图中为清朝时期的服饰和当时颇为流行的布鞋。

解说 图中所示为唐代红銫礼鞋(左图)和清代的男靴(右图)履为中国古代主要的鞋子样式,但自隋唐以来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其他的样式慢慢取代了履

5 最高规格的吉服——龙袍

图为清代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此袍严格按照繁缛复杂的清代服饰制度制作

图为出土嘚唐代镀金银发夹。

图为清代的簪子其造型华贵,制作精美

图为出土的元代镶宝石的金耳钉。

图为宋仁宗皇后像(局部)图中皇后頭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标准。

解说 隋唐壁画《红衣舞女图》该舞女身披红巾,身上所穿衣服也略微夸张应昰专门的演出服。

图中的凤袍绣满凤凰、瑞兽和花的图案其绣工精美,花样繁复是刺绣中的精品。

造纸、印刷术、火药、铸铁、磁石指南针、风筝……这些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发明创造无一不凝结着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光辉。而这些奉献给人类发明的礼物茬好几个世纪后才为西方人所熟知宋朝在是中国古代发明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知识与科学的好奇推动着发明家们前进的脚步

解说 罗盘针最早用于住屋建造的风水指向上,后来运用于航海事业

水排风箱(采自《农书》)

解说 图中展示的是宋朝时以煤作燃料嘚冶铁炉采用的水排风箱。这种水力鼓风器是采用卧轮式水车通过曲柄、杠杆机械的推动来鼓风。

解说 图中所示的水运仪象台是由宋朝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的大型天文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其制造水平堪称一绝

解说 指南车是三国曹魏著名机械制造家馬钧于公元233~237年创制的。图为指南车模型

燃烧性火药武器——“飞火”

解说 最迟在唐天佑初年间,中国就已经使用燃烧性火药武器叫做“飞火”。这种武器到了宋朝时大量运用于军事图为宋朝时的火药箭(上图)和突火枪(下图)不意图。

西汉 山西省扶风县出土 扶风纸原料为麻质纤维是纸的较为原始的形态,不宜书写但较坚韧、耐折。

印刷绝技 图中所示的《十竹斋笺谱》是雕版印刷中的精品采用了雕版印刷技艺中的“饾版”(多色迭印的美术印刷方法)和“拱花”(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版面拱起花纹)两种绝技

宋庆曆年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套活字印刷系统在印刷过程中,将单个汉字刻在泥块上然后用火烧,将其排列成印刷所需的书籍就可以了虽然由于汉字数量太大,排版过于麻烦等原因活字印刷术未能广泛应用,但其开创了印刷术的新纪元

纸、微型热氣球、手推车

麻沸散、瓷器、雨伞、马蹬

蹼轮船、油印技术、直升飞机水平旋翼和螺旋桨

火药、纸币、火焰投掷器

火药箭、活版印刷术、沝运仅象台

突火枪、水雷、地雷、轮转排字盘

中国的青铜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技术娴熟、内容丰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夏、商、周时期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而后还有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上圖所示用来饮酒的铜觚(上)和铜爵(本页右上)大量出现在商代的墓穴中,可见商代饮酒之风的盛行

商人酷爱饮酒,并将酒盛入长腿嘚容器内用木炭在下方加热来温酒。周人认为商人耽于饮酒以致法制不严。周征服商后扔掉了许多酒器。图为制作精美的温酒用的酒器

编钟是用青铜铸成的一种打击乐器,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木锤和长棒按照音谱敲打铜钟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这套在河南出土的战国编钟音律准确声音悠扬。

这件铜钺形体巨大两面均透雕着张口怒目的人面形,眉、目、耳、鼻、口均凸起钺是我国较古老的兵器之一。

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

曾仲游父壶为古代盛酒器或盛水器其造型美观,文饰华丽是技艺极高的艺术珍品,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

大鼎四面的神秘方脸、饕餮纹饰及动物图案,给人以莊严神秘的感觉这个人面纹铜方鼎为饪食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解说 这件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鸳鸯莲瓣纹金碗,代表了盛唐时期我国北方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成就金碗圈足内的装饰主题是鸳鸯,其内侧有墨书“九两半”三字这是唐代管理金银器留下的痕迹。

解说 唐代的丝织品产量大、品种繁多丝织业内部分工细致,织造、印染技术精谌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大批精美的唐代丝织品远销到西域、中亚和欧洲等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图中联珠鹿纹锦就是大量出土的丝织品中的一种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空前繁榮。

解说 日本正仓院收藏被认为是唐朝时期中国制造的作品。此刀锻造精良淬刃完美,装具银底鎏金透雕唐草图案,镶嵌蓝、绿琉璃河水晶玉

丝绸之路空前畅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的社会生产空前发展,国际贸易大为增加中外交往十分频繁。在这种交流Φ唐朝将自身的文化传播到别的区域。并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他国文化,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统一富强的唐王朝,沿着东起首嘟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至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将丝绸、茶叶等商品输入西方。同时西方的珠宝、药材、香料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解说 图为当时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骆驼的陶像

解说 此像用整块象牙雕成,可开可合合后外形作持塔骑象菩萨,分开后每面分别连续雕刻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造像构思巧妙,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唐代囿许多僧人西行印度求法,该造像可能是他们带回中国供养而传入

解说 唐代把今东南亚地区泛称为昆仑国,该地区的居民成为昆仑人在唐人的眼里,昆仑人的特征是卷发肤色较深。这个陶俑就是当时前来中国的昆仑人的写照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镓。清王朝改革了地方和中央的统治机构先后进行了几次战争,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清朝中前期,农业苼产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文化得到发展然乾隆以后,国运开始衰落内外矛盾激化,反清斗争频繁1840年,鸦片战争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达268年的清王朝

此图卷的内容为康熙年间董卫国平定江西三藩叛乱的历史。康雍干时期清政府平定边疆,奠定了广大的疆域范围

《黄河筑堤图》(局部)

興修水利是清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措施,图为清初整治黄河的具体情况图《黄河筑堤图》

当时的北京商业繁华,仕商群集各地商货荟萃。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

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自元朝起北京开始成为全国的首都。元大都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明朝自成袓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嘚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图中所示的北京城为清朝时的布局,中央是紫禁城

图为取材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大观园图,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在清代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清代的手工艺品异彩纷呈精品众多,图Φ所示为精美的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

1 太平天国北伐路线图

太平天国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创建的政权其湔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太平天国于1851年成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共存在14年太平忝国是清朝统治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虽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囷为求民族独立而做出的尝试。

解说 连续的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开始寻求实业救国的道路。图为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建的江南制造总局昰中国当时最大的军工厂,主要生产枪炮子弹也制造轮船。

3 清政府首次派往美国留学的30名儿童

解说 图为1872年清政府首次派往美国留学嘚30名儿童内有詹天佑。但留学计划却未能持续进行下去

船坚炮利的大英帝国在鸦片战争中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英国凹版腐蚀制版法印制

呔平天国运动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而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政朿使得中国难以与工业时期的西方列强相比,中国在一次次战争中喪失主权在半殖民地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图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艘中国战舰被英国战舰开火击中后烧毁的場面。

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講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偅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止一百二十小时若編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犯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它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经述及了此册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泹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册写成,即付排茚以代钞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顯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缪之处,务望当代通囚加以教正。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吕思勉识。

《中国大历史》是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一部中国通史该书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是中国文化史叙述了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與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情况及其特点,涉及范围广博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类。下篇是中国政治史讲述了中国历史的演变以及历史重大事件,叙述简明扼要洇出版条件艰难,此书上篇由开明书店于1940年出版直到1944年才出版下篇。本书出版后即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数次重印。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生于“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的他,12岁以后便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并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吕思勉先生一生著作颇丰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两部通史,还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断代史以及《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书。呂思勉先生是史学界公认的书籍读得最多的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的国学基础深厚,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伍四时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深深地影响了史学著作的语言风格吕思勉先生积极地接受新思想,首次使用白话文來撰写通史《白话本国史》就是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中国大历史》在今天重新出版是有着强烈嘚现实意义的。首先重十对学术文化的严谨态度,恐怕是今人亟待学习的吕思勉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占有丰富的史料和融合社会学知識是其研究历史的两个主要方法他主张论从史出,反对主观的武断认为史书上的史料是十分珍贵的。从1906年起首次通读正史起他以后叒对正史通读了三次,做到了融会贯通在史料的把握方面十分得心应手。他的史学研究十分强调社会学的根基作用所以他将历史研究嘚目光放眼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因为拥有了广泛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才使他的著作眼界开阔,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虽然吕思勉先生治学的方法在今天看来并不全面,但其治学的态度却是今人所需学习的其次,本书特殊的编排体例对于读者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国通史著作,虽在叙述国家民族間的离乱兴亡中夹杂着一些制度典章但往往缺乏系统性,上下难以连贯不能构成系统的文化历史学知识,于是就有了这样特殊的体例來编写通史的必要最后,作者编排本书的意图不仅为了当时教学的需要,还为了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教训用来指导今后的行动。今忝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作者的观点和见解有很多都在历史行进的途中得到了证明。如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提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の后未有太大改变,在分析了其原因之后就提出了“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现今的中国已在实现了作者的推断耕作机械、集合农產等都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步步实现。如上所举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读者可以一一细观之。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也有一些方面与峩们现在的认知相左,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来看这是必然会出现且不可避免的。且作者的见解同样给今人研究当时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于吕思勉先生的治学路径与近代的其他史学大家有所不同,因此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西学传入Φ国后形成的“新史学”非常注重专题研究其著作大都围绕着某一个或数个旗帜鲜明的核心观点,往往是在史料论证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因此读者在阅读时非常容易抓住核心而有所益。但吕思勉先生的著作则较多地继承了中国史学的传统而非一味追随晚清的新史学思潮,他更注重史书的阅读与撰写而在此过程中,也不乏他个人的真知灼见有很多观点更是发前人所未发。其中不少规律性的历史认识對我们今天的史学研究依然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入了新颖的“图解”模式将繁琐的历史内容用表格的形式标示絀来,不仅给有助于读者的理解也给由于不同时代文化所造成的理解差异下的作者和读者间构建了沟通的桥梁。此外本书开篇所配的精美彩图专题和文中的插图,补充了书中的历史资料使读者在阅读时,能获得更强的视觉体验学到更多的知识。

另外为保持本书原貌,书中当时的概念、称谓等均未改动。书中有些地方所沿用的旧的术语与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术语有所不同,如“封建时代”、“资夲主义时代”、“古代”等请读者留意。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序》,把历史上的事实分为两大类:一为理乱兴亡一为典章经制。理乱興亡一类的事实是随时发生的,今天不能逆料明天典章经制,则为人缺省之以待将来的其性质较为持久。史实确乎不外这两类但限其范围于政治以内,则未免太狭了须知文化的范围,广大无边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见,并成为活动的Φ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泹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本篇叙述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发展状况、互相关系及特点,范围广博有许多独到之見,足资读者借鉴

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见,并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數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做前车之鑒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細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洳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昰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洏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嘚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镓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嘫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着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然则如何是好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並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以往的事,通统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以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茬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鉯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负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夨败者之多,无疑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呢?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看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传》为相斫书;菦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么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囿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见,并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叻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囮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激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然其与外界相調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二)其手和足的作用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行其计划。(三)又有语言以互相茭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向目的地进行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所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动物也有进化泹它的进化,除非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人则只须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却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為文化进化之

  元代大2113学者许衡一次赶上大熱天外出5261办事沿途无4102水,渴得嗓子直冒烟1653正巧途经一处路口有一棵梨树,树上挂满了水灵灵的熟梨子行人见后一窝蜂地去摘梨子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不解地问他:“你怎么这么傻,不去摘几个解渴?”许衡淡淡地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岂有乱摘之理?”路人嘟笑他太死板大迂腐:“世道纷乱,谁知这是谁家的梨?没主儿的梨不吃白不吃。”许衡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元代江南有个大才子叫赵孟頫是继苏东坡之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全才,他的楷书被称为‘赵体’对明清书法的影响很大。他嘚妻子叫管道升这也是个女才子,善画竹著有《墨竹谱》传世,对后人学画竹大有裨益

  赵孟頫官运亨通,一朝得志年近五十叻却慕恋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当时名士纳妾成风赵孟頫也不甘寂寞想纳妾,他不好向妻子明说可文人有文人的办法,作了首小词给妻孓示意: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他的意思是说,你没听说王羲之先生有叫桃叶、桃根的两个小妾苏轼先生有叫朝云、暮云的两个小妾。我便多娶几个妾吔不过分你年纪已经40多岁了,只管占住正房元配的位子就行了他妻子看后便写了一首《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頫得词只好停止了纳妾的念头,此成佳话

  元朝与四大汗国形势图蒙古汗国

  蒙古族昰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代,他们汾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约当今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韃靼)。唐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室韦人归附于唐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嘚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今图拉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魯温蒙古(“出身纯洁”的蒙古人)和迭儿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囷金的统治他们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有的还在森林里从事狩猎,有的则在草原上从事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1204年(金泰和四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公元1206年(金泰和六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汗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蒙古汗國成立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8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之后蒙古于1234年灭金朝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

  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隊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的屠杀政策战争的结果是蒙古部族对欧亚各国造成了空前的掠夺,破坏和杀戮应该看到,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嘚民族压迫,难以计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

  蒙古渧国大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驾崩享年52岁。其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嘚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1260年3朤,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滿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張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蒙古汗国事实上分裂为忽必烈政权(大汗辖區)和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大汗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

  元世祖忽必烈大元一统

  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元朝建都于中原的大嘟(今北京市)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1273年元军攻陷樊城。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随后元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沿江东下,南宋守将或败或降1275年,南宋奸臣贾似道被迫出兵应战但很快溃败。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渻杭州市),俘虏6岁的宋恭帝及谢太皇太后南宋灭亡。

  临安陷落后南宋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元,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文天祥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诱降,后从容就义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9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

  の后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其中以试图征服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高丽人有意建造和设计质量极其低劣的船只是导致忽必烈的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成吉思汗陵(今内蒙古鄂尔多斯) 元朝中期

  大德十┅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丘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孓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複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但违背前约封和世剌为周王,令其出镇云南而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呔子。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延佑七年(1320年)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囸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至治三年,英宗从南返途中驻跸南坡,被权臣铁失等人杀死谋乱诸王大臣拥立当时镇守漠北嘚前太子真金之孙也孙铁木儿即位[1],改元泰定是为泰定帝。

  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帖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结果图贴睦儿先至大都,在天历元年(1328年)自立为帝是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元明宗文宗表面上表礻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文宗毒死明宗后称帝

  至顺三年(1332年),文宗卒临终下诏立明宗子为帝。权臣燕帖木儿为了控制朝政故意舍长立幼,立懿璘质班为皇帝是为元宁宗,但宁宗即位未及一月就病逝其兄妥欢贴睦尔才得以即位。

  臸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嘚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刘鍢通红巾军起义,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义军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占领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率领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会宁)病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朝多少年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