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为什么没人唱苏武牧羊牧羊 苏武为什么没人唱苏武牧羊牧羊

秦腔 苏武牧羊-音乐视频-搜狐视频
秦腔 苏武牧羊
视频介绍:
秦腔 苏武牧羊
推荐出品人当前位置:&&&&&&&&&&京剧苏武牧羊&&&&&连载(完结)
京剧苏武牧羊 - 优酷播放列表(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京剧苏武牧羊 - 剧情介绍及截图信息
京剧苏武牧羊&&京剧《苏武牧羊》张太平 演唱
京剧热门排行榜
[07-19][06-10][04-09][09-13][05-12][08-28][02-27][05-03][09-14][07-09][02-05][02-26]
最新-京剧更新
[11-20][11-09][10-31][10-20][10-08][09-30][09-18][09-07][08-27][08-16][08-03][07-25][07-07]去贝加尔湖追忆苏武牧羊(图)
去贝加尔湖追忆苏武牧羊(图)
&&&&当地人不知道苏武,史籍中记载的这个地方不适合牧羊
&&&&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苏武牧羊》,讲的是公元前100年,汉朝中郎将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由于他的副手张胜参与了谋反匈奴事件,苏武受到牵连,被单于强行流放到北海放牧公羊。临走时,单于对苏武说,要等到公羊产奶才能回来。老师介绍说,史书上的北海就是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总蓄水量占世界的1/5、俄罗斯的80%。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其他河流注入贝加尔湖,湖水以安加拉河年平均流量流出,需40年才能流干;如果全世界主要河流都流入贝加尔湖,约需1年时间才能将其灌满。苏武牧羊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一直有个心愿,有朝一日一定要到贝加尔湖去,看看当年苏武牧羊的地方是个什么样子。
&&&&今年夏天,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从伊尔库茨克乘车到达贝加尔湖边的旅游小镇———利斯特文卡,望着茫无涯际、烟雾迷蒙的湖面,我曾问俄罗斯导游:“你知道苏武在哪里牧羊吗?”他一脸疑惑地摇了摇头。乘船驶进水天一色的湖心,我问同船的俄罗斯游客是否听说过苏武牧羊的故事,他们都说不知道。沿安加拉河从贝加尔湖返回伊尔库茨克的途中,望着船舱外高高耸立的群山和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我这才意识到,从地形上看,贝加尔湖边并不适合放牧。那么,苏武到底在什么地方牧羊呢?
&&&&据《汉书》记载,苏武初到北海牧羊的时候,由于单于不向他提供口粮,他只好从野鼠穴内掘取草籽充饥。由此判断,苏武放牧的地方应当是离贝加尔湖稍远一点的草地。据我观察,贝加尔湖南岸和安加拉河两岸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水草丰美、适于放牧,也许苏武就在那一带牧羊吧。从时间上推算,苏武应当是公元前99年春天来到北海的。张胜等人发动未遂政变后,单于曾将苏武囚禁在地窖里,并下令不给他食物和水。“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看来,当时已是冬天。从匈奴的国都到北海有几千里路,途中还要穿越戈壁沙滩,即使骑马,也要走上好长时间。资料表明,贝加尔湖地区的冬季特别漫长,到4月底,许多地方的积雪还未融化。如果苏武冬天到达北海的话,很难想象他能在冰天雪地里找到鼠穴。
&&&&望着贝加尔湖博物馆中的动植物标本,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团:2000多年前,贝加尔湖一带的飞禽走兽要比现在多得多,苏武为什么不去打猎呢?要知道,出使前苏武在朝中曾长时间担任中厩监(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对制造和修理弓箭一类的活儿应当特别在行。唯一的解释是苏武牧羊的地方是草地,那里森林稀少,不便野兽藏匿。
&&&&公元前95年,苏武曾陪同单于的弟弟到湖畔打猎。在这段时间,苏武曾无数次来到贝加尔湖。在打猎过程中,苏武凭着自己的本事得到了单于弟弟的信任。单于弟弟就把许多牲畜、衣服、穹庐(帐篷)送给了苏武。从此,苏武的生活明显改善。单于弟弟死后,由于牛羊被人盗走,苏武的生活急转直下。
&&&&第二天,我来到了伊尔库茨克州地方志博物馆。我在每个展台前久久地伫立,仔细观看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的每一件展品,希望能从中发现介绍苏武事迹的只言片语,最后失望而归。值得欣慰的是,我在博物馆里发现了一个穹庐模型。我想,单于弟弟送给苏武的穹庐也许就是这副模样吧!
&&&&在贝加尔的湖光山色之间,我没有找到苏武牧羊的足迹。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地的开发史中,苏武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他是到这里生活的第一个外国大使,而且一住就是19年。在历史古籍中,他的名字永远和贝加尔湖写在了一起。
&&&&谈到苏武和北海,就不能不想起苏武的朋友———李陵。李陵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悲剧人物。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他奉命出征匈奴。那一仗打得十分艰苦,最后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于是,单于便派他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被苏武严辞拒绝。在绝境中,由于两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以后的命运也截然不同:苏武历尽磨难,最终回到祖国,叶落归根;李陵死后葬身异域,成了孤魂野鬼。传说,在贝加尔湖东岸曾有座李陵庙。由于时间的关系,这次我没有来得及到东岸。如果再有机会的话,我一定抽点时间去找一找李陵庙,说不定李陵就埋在湖畔的某个地方。(顾小清)
&&&&《环球时报》2003年7月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新!变现功能上线
现在,只要登录微口网账号,点击“我要变现”,就能领取任务,轻松推广商品,坐收丰厚佣金,只要一分钟操作,就能获取50%超高提成!
合适的商品更容易推广,你可以根据公众号定位,选择调性最适合推广的商品;如果没有公众号,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者符合自己品味的商品。
优秀的产品文案能让我们赚更多钱,你可以直接使用我们平台提供的文案素材;如果你不想用,那么你可以自己随心撰写合适的产品文案。
关于购买链接
你可以将购买链接粘贴在“阅读原文”处;或者分享购买链接/二维码至社交平台或社交群内。只要有用户通过此链接购买了商品即可获得丰厚提成!
转藏至我的藏点【争鸣与考证】苏武究竟在哪儿牧羊
【争鸣与考证】
苏武究竟在哪儿牧羊
  《汉书》里《李广苏建传》中说苏武&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有关专家指证说&北海,在前苏联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当时为匈奴北界。&这一结论一直无人争议。近来,本人学习中发现,这一结论值得商榷,它存在许多令人生疑的地方,现冒昧陈出,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来自地名的依据。地名是最稳固的历史标注。在民勤县城东南30里有一山,名曰苏武山,据当地群众讲,是为感念苏武在此牧羊而命名。经考证,在全国众多的山川峰峦中,以苏武命名的仅此一山。苏武山上有苏武庙,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三座苏武庙,一在河北坝上的丰宁,一在宁夏中宁,一在甘肃民勤。其中河北丰宁的苏武庙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不详&,清雍正五年(1727年)在此建立牧马场,为求得神明保护畜群,由&当地僧人重修&,与苏武牧羊的北海故地无关。  宁夏中宁的苏武庙,据文献记载,是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第十五子庆王朱旃来宁夏就藩时,在寺口子一带香山设牧马场,养马牧羊,建苏武庙,以保佑畜群平安,也未涉及苏武牧羊的北海。  甘肃民勤境内的苏武庙,据《镇番遗事历鉴》载,明成祖永乐七年,镇抚司李名在原苏武庙台遗址上募资兴建而成,立&苏武山铭&。原庙台遗址上有一石碑,碑上大书&汉中郎将苏武牧羝处&。由此可见,这里的苏武庙是依据苏武牧羊的有关传说而建。再者,民勤境内有一地方叫&羊路&,说苏武牧羊时羊群每天路经这里踩出了一条路,所以叫羊路。上述这些,在苏联的西伯利亚都不存在,据此,我认为当年苏武牧羊非西伯利亚,而在甘肃民勤。
  二、地理状况。《李广苏建传》中说:&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这段话揭示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在我国西北半荒漠地区,尤其在民勤,有一种仓鼠秋末贮存野草籽和谷类籽粒作为过冬食物,当地居民历来就有从鼠洞里掘取这类&鼠粮&为口粮的习惯。苏武在&廪食不至&的绝境下,为了活命,为了生存,想尽了一切办法,吃一切能吃的东西,吃一切可能吃上不死的东西,或者说见东西就吃。在这样的状况面前,苏武掘开鼠洞,既得到了草籽,又得到了鼠类,这是多么让苏武高兴的事情。苏联贝加尔湖地区属太加林带,不是这种特殊鼠类的分布区。此据,苏武当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民勤牧羊。
  三、关于白亭海。民勤境内有白亭海,在县城东北60里。唐朝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在凉州(今武威)北界置白亭军,以拒突厥。何谓白亭军,因依附白亭海,故曰白亭军。所以白亭海的名称当早于白亭军。民国时期出版的镇番县(今民勤县)地图还有&白亭海&图斑。所谓北海,实为白亭海简化为&白海&的转音。民勤方言中,北(běi),白(b&i)两字发音一样,&北海&即为&白海&。从简称讹传的角度讲,白亭海是&北海&,贝加尔湖是&北湖&,班固应记作&乃徙武北湖上无人处&&&,而不应写作&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据此,《汉书》中所说北海,即民勤县白亭海也,苏武即在白亭海边牧羊。
  四、文学作品中的印证。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苏武庙》诗中有&陇上羊归塞草烟&句。苏武庙可是河北的,可是宁夏的,也可是甘肃的,但&陇上&系甘肃无疑,也就是说温庭筠所歌咏的苏武庙就是民勤的苏武庙。  清代诗人张绍美有一组诗,如《天梯古雪》:&神龙西跃驾层峦,万古云霄玉臂寒。北海当年毡共啖,南窗此日练同看。&前两句诗人用大手笔描写了祁连山雪景,主要是天梯山一带,后两句诗人触景生情,产生怜悯之情,这么大的雪,这么寒冷的冬天,在北海边牧羊的苏武是怎么过来的!因白亭海与天梯山相隔不远,属同一温度带,气候状况相同,诗人才产生这样的联想,若两者相距十万八千里,气候状况不同,天梯山下雪,白亭海边说不定正春暖花开呢,诗人如产生此联想,就真让人大笑了。另外,张绍美在其它诗作中也多有提及,如《黄羊秋月》:&苏武廾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  清代中叶张翙《凉州怀古》:&姑臧宫阙已成灰,一曲悲笳怨落梅。碧草春留苏武泽,晴烟晓护李陵台。&这苏武泽即为白亭海。  晚清文人陈炳奎的诗作《凉州怀古》云:&边陲四郡汉初开,河外孤悬亦壮哉。苏武看羊空贻泽,李陵牧马独登台。梯山雪霁风偏劲,瀚海沙尘水不洄。遥望玉关能绝域,黄流如线亘天来。&全诗写的是凉州毗邻各地的景观与史实。这苏武与李陵的事,也应发生在凉州割区内,否则,就不能叫凉州怀古了。  明代镇抚司李名作的《苏武山铭》中有这样的句子:&白亭留芳名,麟阁表云烟。&意思是苏武在白亭海边牧羊,促进了汉夷和睦,在当地留下了美好的声望,他不辱君命,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成就了他在未央宫麒麟阁中的功臣地位。  上述作品都以不争的事实说明,苏武牧羊的确切位置就在白亭海周围。
  五、历史事实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讨伐匈奴而大获全胜,夺取了水草丰美的祁连山和焉支山一带。匈奴悲怆之极而大放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是匈奴为唤醒国民意识的夸大说法,事实并不是这样。霍去病的这次战役,只是阻断了河西匈奴与北匈奴的联系,并未使河西匈奴远循。当时的凉州地区,名义上已属汉朝,实际上汉朝并不能进行有效控制,这儿仍是匈奴生活的地盘。此后半个世纪,匈奴的后代沮渠蒙逊、沮渠牧健父子还在此建立北凉政权达三十余年(公元401年到433年)之久。汉朝和匈奴之间战事频仍,汉朝头痛匈奴,匈奴虽多次冒范,实际上还是畏惧汉朝,因为多次的战事都证明,他们不是汉朝的对手。扣留苏武,把苏武作为一个政治筹码,这是一种小人复仇的做法,你让我妇女无颜色,我让你典属国不回归。匈奴且鞮侯单于的心里是清楚的,一旦汉朝真的发威要人,他必须能在短时间内拿得出来,不然他将面对的就是兵临城下,头颅尽落的惨状,所以幽禁苏武的地点理应是一个荒凉偏僻,但又离政治中心不是很远的地方。从匈奴首都统万城去民勤白亭海,普通马匹只需4天的行程,而去苏联的贝加尔湖快马也得10天以上。相形之下,贝加尔湖显然不是理想的政治犯流放之地。综上所述,把苏武囚禁于民勤白亭海应该是可能而且也是较为顺手的地方。
  六、古人今人的心理差异。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主要原因就是古为今用,增加当地的文化含量,吸引更多的外地客人,招商引资是其中的主要目的,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作为一个民勤人,我现在说苏武在我们这儿牧羊,一定程度上也含有和历史名人套近乎的嫌疑,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古人未必有这样的意识。清代的诗人们所做的诗作,或写景抒情,或借古讽今,是不含这种经济目的的。明代镇抚司李名,只不过是为苏武庙写了个铭文,修建苏武庙也是对苏武人格魅力的感怀,是一种思想寄托,希望在他的治下民勤能风调雨顺,牛羊兴旺,人民安康,同样不含功利目的。唐朝的温庭筠,也外不过这个圈子,看到了苏武庙,联想到了苏武,还有苏武凄惨的人生经历,发出了许多感慨,当时的苏武庙破败不堪,引景此情,让他发出了&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的人生思索,当然也有对当今政治的一种讽刺,温的诗作是不含功利色彩的。这些人都是就事论事,苏武在当地牧羊与否,都与他们无甚关系。其中除李名在民勤工作外,其他人都为一匆匆过客,他们用得着非要说苏武在民勤?
  苏武牧羊在什么地方?
  古有苏武牧羊北海之说,但北海究竟在哪里?中科院院士、我国草原生态学权威专家任继周先生,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发现北海乃是武威市民勤县,并与兰州大学的两位学者张自和、陈钟撰写了《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一文并于8月11日公开发表,予以佐证。
  苏武牧羊不在贝加尔湖
  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苏武牧羊在贝加尔湖。但任先生说,2003年甘肃省科协副主席魏万进来访,说武威市民勤县有&个苏武庙,还有&个苏武山。他认为民勤这样偏远的地方,久远的古代不会凭空修建一座苏武庙,更不会做一个假古董苏武山。
  有据可证苏武牧羊在民勤
  依据一 在民勤苏武庙的旧址,原有民勤县志中所说的&苏武庙台&,上有&古石碑上大书'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现已不存。这里的苏武庙是依据苏武在此牧羊的苏武山的传说而建。
  依据二 据《汉书李广苏建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西北半荒漠地区农民历来就有从鼠洞掘取&鼠粮&为口粮的习惯。苏武在&廪食不至&的绝境下,掘鼠洞求食,既得草籽又得鼠类,应在意料中。
  依据三 从现有白亭海的湖盆规模来看,当年应是与居延海媲美的汪洋巨浸。解放前出版的镇番县今民勤县地图还有&白亭海&图斑。所谓北海或为白亭海简化为&白海&的转音。
  依据四 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的《民勤县志》中的&苏武山&、&苏武庙&等都从文字上印证了民勤就是苏武牧 羊北海的故地。
  另外,几位学者还从古诗词中和民间传说中发现,苏武牧羊北海的故地应该在民勤的白亭海。
苏武牧羊在北海&
  坐在车里闲聊,不知怎么就说到苏武,于是有朋友坚持说苏武是在甘肃民勤牧羊。他态度之所以&坚决&,是因为他刚才还在电脑上看到过了,而且还饶有兴趣地&研究&了一番呢。
  我说你&亲眼看到&也不行,现在这社会,亲眼看到的事也保不准,更别说你在电脑上看到的,电脑上啥没有?啥不能说?你总不能一时兴起,弄出个&不甘寂寞,曹操出土&这样的&新鲜事物&来凑热闹对吧?
  我是这样子想的,且不说苏武是不是存在过,但从过往的历史定论来看,苏武牧羊过的&北海&是有定论的,它就是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一、我们首先看&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何处。
  最早见于《汉书&苏武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其中,律指卫律,羝指公羊,北海指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二、为什么说&北海&是今天的贝加尔湖呢?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不过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佐证。
  在西汉时期,&贝加尔湖&是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名曰&北海&,苏武被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艰难熬过19年,最后回到汉都长安。在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贝加尔湖&是在鲜卑的控制范围之内,名亦曰&北海&;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贝加尔湖&改称为&于巳尼大水&;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先被柔然控制,后又被突厥控制,名仍称为&于巳尼大水&;隋朝时期,&贝加尔湖&被东突厥控制,复改称&北海&;到了唐朝前期,&贝加尔湖&成为大唐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归关内道骨利干属,&贝加尔湖&也改称为&小海&;后东突厥(史称后突厥)复国,&贝加尔湖&复归突厥,后又归回鹘所辖,仍称&小海&;宋朝,&贝加尔湖&被蒙古八剌(音l&)忽部控制;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无论是突厥人还是布里亚特人都没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蒙元时期,&贝加尔湖&又卫星看到的贝加尔湖划入蒙古帝国版图,属&岭北行省&;明朝时期,&贝加尔湖&被瓦剌不里牙惕部控制;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分别先后被清军控制或征服。不过之前在清俄《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康熙皇帝最终承认而划归俄罗斯帝国,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期间划分清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
  三、&北海&在今天甘肃民勤境内是怎么来的?
  这是一个叫任继周的植物学家说的。任继周长年生活在甘肃,是一位草原生态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的时候,他突然发表了一篇叫《访苏武牧羊北海故地扎记》的文章,后于2007年与兰州大学张自和、陈钟两位先生又联合署名发表了《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自此提出了&民勤说&。其依据主要是:民勤县有一个叫&苏武庙&的旧址。还有一个已经干涸的叫&白亭海&的盆地,白亭海或为&北海&的转音。更有一个叫&苏武山&的地方。&苏武庙&附近有&羊路&,据说是苏武牧羊时羊群每天路经这里踩出的道儿。还有,《汉书》里有&(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记载,白亭海半荒漠地区有一种仓鼠每年秋末贮存野草、草籽和谷类籽粒作为过冬食物,当地贫苦农民历来就有从鼠洞里掘取这类&鼠粮&为口粮的习惯,尤其在继大跃进而来的大饥荒年代中,成为当地农民常用求生之路,碰巧了一个鼠洞可以挖出几升粮食。而贝加尔湖地区属太加林带,不是这种特殊鼠类的分布区。另外,台湾成文出版社依据手抄本影印出版的《民勤县志》,在民勤的&要地&条目中记载有&苏武山,县东南三十里,相传为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还有,唐温庭筠的《苏武庙》诗中有&陇上羊归塞草烟&句,&陇上&显然指认了西北某地,而非别处。
/question/.html
  四、仅看别人对&民勤说&的一点反驳:
  西汉&北海&的地理方位在哪里?说五郡&又在北海西南。&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中,唯有陇西在&故塞&西南,其余四郡皆在&故塞&之正北,其辖境范围皆在今黄河套内地区。如果抛开陇西郡,则四郡皆在&北海&正南,亦在&故塞&正北。由此可知,苏武牧羊的&北海&应在今河套地区&故塞&的正北方向。唯有该方向上的湖泊,方能称之为&北海&。《汉书&苏武传》说:&匈奴以(苏武)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苏武牧羊的&北海&,当在西汉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的北面,而不会跑到它们的西面,即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民勤一带去。若苏武牧羊的&北海&在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民勤一带,则五郡就到了&北海&的东南了,与史籍记载不符。
.cn/s/blog_0csqe.html
  五、洒家本人对&民勤说&的意见:
  他们所依据的&资料&都缺乏第一手证据,许多只是后人的传说附会,这是很不足取也很不足信的。
  有一个笑话这样说,古代老百姓很多不识字,只凭发音辨别姓名,日子一久容易以讹传讹,有的地方就把伍子胥叫成了&五髭须&。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曾担任过拾遗官职,死后也被崇拜者建庙供奉,&杜拾遗&叫来叫去就被叫成了&杜十姨&。沮州有个地方正好同时有&五髭须&庙和&杜十姨&庙,当地老百姓都很热心,一合计&五髭须&胡子老长了还单身一人,&杜十姨&正好又无依无靠,干脆他们俩就结为夫妻得了,于是大家不由分说,一起动手将两座神像搬到同一屋檐下,喜结了连理。
  还有人说,&村里土地庙缺夫人,请移杜十姨配之。&于是,杜十姨从此下嫁了&土地公&。
  如果说这些只是笑话,真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拉郎配&,比方&观世音&在西土里是标准的男性化雕塑,但到东土却蜕变成女性模样。
  结论:无论如何,我还要说,&民勤说&这种&怀疑一切&的治学态度无疑还是正确的。因为&苏武牧羊&的故事本身也不一定是百分百确凿,必定《汉书》的作者距离苏武的年代也有一百五十年以上了是吧?特别是在古代哪个时候,有没有人也人为把一个普普通通的&雷锋&同志塑造成&活神仙&的可能呢?中国历史理应接受这样的质疑,理应接受这样的&民间考证&,苏武都不在了,争&北海&还有啥意义?也许放在几十年前,我还真跟他们一样,也得认真讨论&貂禅&的出生地了,争论她是山西、陕西还是甘肃人了。连貂禅本人都有可能是杜撰出来的,争这个劳什子又有什么结果呢?如果我们真有&时间机器&,可以前进到未来或者倒退回过去,让我们好好看看究竟。对今天我们的所谓&真理&一样的&体制&,&常识&一样的&主义&,在将来看,许多也只是&五髭须&、&杜十姨&类的笑话罢了。
  这样分析,我们这种争论还是有一番现实意义的。  日星期三上午11时50分
  来源:
苏武牧羊之&北海&在民勤
  武威日报近期刊出民勤县志办公室孙主任的一篇文章,不知大家读过没有,现摘来供大家参考!
苏武牧羊之&北海&在民勤
  &&任继周院士《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之补考
 民勤县志办公室&& 孙明远&&&&&
  苏武山,在民勤县城东南约15公里处。明《镇番卫志》载:&苏武山有苏公祠,洪武初犹觑其迹,因知为先朝之制。&清《镇番县志》载,&相传为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山上建有苏公祠,有石碑大书&汉中郎将苏武牧羝处&,石碑现存于民勤县博物馆。苏公祠内有《苏武山铭》亦称百字铭,《五凉全志》全文载录。并且,此地的芨芨草、毛条、碱菜、野鸽子墩、蒙泉、狼刨泉山、羊路乡、苏武乡、中国道教协会苏武山生态林基地、牧羊牌地毯、苏武山葡萄庄园、苏武酒、景苏酒等景物、景观、地名、商标都和苏武牧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武山成为我国唯一的以苏武命名的名山胜景。但苏武牧羊何处?时值今日专家学者仍对此持多种意见,一说在民勤县,另一说在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再一说在内蒙呼和浩特,又一说在宁夏中宁&&笔者认为,以上诸说,均有可资之处。现考比如下。  考证历史遗迹,必须搞清其所在的历史背景。我们如果把&苏武牧羊&放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把&苏武牧羊&理解为比&放羊&更广泛、更有意义的坚守使节、履行促进民族团结的和平使命的政治文化活动,放在汉匈战争与和亲的历史磨合期,放在匈奴民族游牧文明&逐水草而徙&的大背景上审视,也不要把&北海&当作固定于某地的&囚室&来理解,一切疑点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众所周知,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汉武帝的两员大将霍去病、卫青以及匈奴单于相继去世,双方因为长期战争元气大伤,大片农田因为缺乏劳力耕种而撂荒,大片草原因为战火兵灾没有了牧人和牲畜,民生危机开始酝酿,都希望休战令民休息,开始互派遣使者试探或示好。又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战争的原因,好多地方成了官方和民众都不愿意或者无法涉足的&无人处&,成为流放罪人的苦寒之地。我们根据史料和实地踏勘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苏武牧羊之&北海&在民勤。
  一、&武威有休屠泽,古文(《尚书&禹贡》)以为潴野,东北流入白海。县南一百二十里,有潴野湾堡&(《五凉全志》),&武威郡,故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开。莽曰张掖。张掖郡,故匈奴浑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开。莽曰设屏。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开。莽曰辅平。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汉书&地理志》),&而故浑邪王地(含休屠王地)空无人&(《史记&大宛列传》),武帝天汉二年,苏武被困匈奴,就是被流放在潴野泽这个&北海&的&无人处&。丧失祁连山、焉支山、居延海、潴野泽等美丽的草原,让匈奴人伤透了心:你们汉人夺走了我们的家园,又不去好好放牧,却让她变成了荒原,我们就让你的使者在这个令人伤心的地方&牧羝,羝乳乃得归&(《汉书&李广苏建传》)。此时&幕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证明此前&幕南有王庭&,而这个南王庭可能就在后来的&统万城&一带。以南王庭为参照的旧地理概念,肯定管潴野泽叫&北海&。佐证是:1、到了唐朝,在民勤的驻军因地名&白亭海&而名&白亭军&。民勤人&白、北&两字发音相近。2、此地正好是&乃分处降者(浑邪王休屠王部)于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后,留下的&而金城、河西并南山(今天祝)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的无人区。张骞多次鼓动汉武帝设法让乌孙回迁,驻牧此地:&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王地空无人。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史记&大宛列传》)。如果当时王庭已在幕北,而且新的地理概念已经建立,苏武被流放的区域应该在&瀚海&(贝加尔湖)这个&北海&。但是贝加尔湖这个北海是匈奴远遁幕北后的最接近于王庭、最安全、最为肥美的高山湿地草原林区,应该非常繁华,不会是&无人处&。而且这个北海在山区,并不具备《汉书》描述的苏武牧羊环境的生态系统。另外,有历史学家在贝加尔湖地区实地考证,也没有找到关于苏武牧羊的文化遗存和文化现象,缺乏印证材料。
  二、苏武(郎)与休屠王太子金日石单(侍中)同朝为官,在宫廷内护卫汉武帝,因为主张汉匈亲善,结束战争,志同道合,自然感情不薄。苏武北去匈奴,受金日石单之托,必然刻意途径武威郡潴野泽并小住流连,看看金日石单的故乡;南回归长安时,也必然刻意途径武威郡并小住流连,与自己的匈奴妻子儿女以及匈奴友人,在汉匈交界的边城武威郡潴野泽依依惜别,交待一些将来联络的方式,当在情理之中。如果北海远在&瀚海&(贝加尔湖),则出现不了&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 ,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汉书 &李广苏建传》)的描述,&有声问来&说明相距不是太远。另外各地的苏武牧羊传说中不约而同地均有&望乡台&、&羊台&等苏武登临眺望汉邦的细节,牧羊地肯定距离汉地不远,汉长城或汉烽燧、汉民房等关内景物当依稀可见。如果远在贝加尔湖,望乡不见,久了便会绝望不望了。而武威郡潴野泽边的苏武山正具备以上特点,恰处于汉长城以外不远处。需要强调的是,汉武威郡、酒泉郡所在的丝绸之路是当时通往西域和汉匈交通的最安全、最舒适的捷径。
  三、西域各国、匈奴王庭或诸侯藩王大多&逐水草而徙&,把内陆湖沼均叫做海或者泽,&北海&的概念因为参照不同,而涵盖宽泛。如《史记&大宛列传》:&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涯,盖乃北海(今俄罗斯的里海)云。&所以,从北面的贝加尔湖到南面的潴野泽之间的匈奴属地内的湖沼,均有成为苏武牧羊之&北海&的可能。呼和浩特、中宁理当不在其外,而且均在匈奴南王庭以北。更重要的是&苏武牧羊&,并不是封建帝王的家谱《汉书》为了标榜忠君节义的那样,&孤忠&&苦守&,而是入乡随俗,积极作为,不辱使命,宣传胡汉和亲的意义,以先进的汉学帮助匈奴人民防病治病、发展生产,用实际行动化解民族误解,像他这样有才华的汉人,理应受到向往和平的匈奴人的普遍尊敬,所以他不但有匈奴贵族、贫民朋友,而且还娶了匈奴妻子,有了汉匈和亲的孩子。民勤关于红崖山的民间传说,就是这段历史的曲折再现。苏武起始被流放于&北海&,但是回归时却在&某泽中&(《汉书 &李广苏建传》),某泽即潴野泽, 正好反映了匈奴&逐水草而徙&的社会风貌。
  四、苏武山命名、山上修建苏武庙,并非明朝所初创,或元或宋或唐,苏武在民勤牧羊的可信度就更高,就有效避免了&明朝移民文化倾向&的嫌疑。《镇番遗事历鉴》:&明神宗万历十七年,杨公大烈、刘公道揆、李公养中,蝉联整理苏公祠,祀中郎将苏武、侍中金日石单&&凡一十七名。&又&明成祖永乐七年,镇番司李名,募资展修苏公祠,立苏武山铭,铭曰:高山仰止,勒石俨然&&&
  五、民勤地界的苏武文化现象是苏武故乡陕西杜陵和国内其他两处&苏武牧羊地&所无法比拟的。原因是其他三处均是历史上不用争议的汉人、胡人蒙古人的当然地盘,且远离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那里的人们,生产生活相对平静安宁;而民勤则是胡汉、蒙汉、藏汉、胡藏蒙相互争夺、厮杀流血的沙场,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战略地位十分险要。所以匈奴人在失去浑邪王、休屠王两地以后,悲歌亘古&失我&&失我&&&(《汉书&匈奴传》)。民勤的青土湖至今可以听见这首歌(《镇番遗事历鉴&青土湖的传说》)。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不管是生活在民勤的胡人、藏人、蒙古人还是汉人,都希望自己的身家性命、妻子儿女,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他们对和平的认识和理解远远胜过胡汉各自的内地居民。所以,他们对于苏武这样的和平天使,就格外重视,格外景仰,只要有迹可寻,便不失时机地立祠祭祀,祈福祈安。如果明《镇番卫志》载:&苏武山有苏公祠,洪武初犹觑其迹,因知为先朝之制&所记属实,元人命名一个苏武山、修造一座苏武庙,那就更加耐人寻味了。当与昭君墓、关帝庙、马王庙现象齐名才对。
  六、苏武庙,全国有十余座;但是苏武山,仅民勤一座。而且以苏武给县级城市和乡镇命名的,亦除民勤县外,绝无仅有。至于村社或次一级的山川以苏武命名的现象,亦冠于全国。
  基于民勤的苏武山和苏武文化现象,援引大量史料和踏勘所得,成此一家之言,与史学界大家共同探讨。
苏武牧羊所说的&北海&是现在的哪里?
  古有苏武牧羊北海之说,但北海究竟在哪里?中科院院士、我国草原生态学权威专家任继周先生,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发现北海乃是武威市民勤县,并与兰州大学的两位学者张自和、陈钟撰写了《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一文并于8月11日公开发表,予以佐证。 苏武牧羊不在贝加尔湖 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苏武牧羊在贝加尔湖。但任先生说,2003年甘肃省科协副主席魏万进来访,说武威市民勤县有&个苏武庙,还有&个苏武山。他认为民勤这样偏远的地方,久远的古代不会凭空修建一座苏武庙,更不会做一个假古董苏武山。 有据可证苏武牧羊在民勤 依据一 在民勤苏武庙的旧址,原有民勤县志中所说的&苏武庙台&,上有&古石碑上大书&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现已不存。这里的苏武庙是依据苏武在此牧羊的苏武山的传说而建。 依据二 据《汉书李广苏建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西北半荒漠地区农民历来就有从鼠洞掘取&鼠粮&为口粮的习惯。苏武在&廪食不至&的绝境下,掘鼠洞求食,既得草籽又得鼠类,应在意料中。 依据三 从现有白亭海的湖盆规模来看,当年应是与居延海媲美的汪洋巨浸。解放前出版的镇番县今民勤县 地图还有&白亭海&图斑。所谓北海或为白亭海简化为&白海&的转音。 依据四 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的《民勤县志》中的&苏武山&、&苏武庙&等都从文字上印证了民勤就是苏武牧羊北海的故地。 另外,几位学者还从古诗词中和民间传说中发现,苏武牧羊北海的故地应该在民勤的白亭海。
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
  苏武于纪元前100年奉汉武帝命,出使匈奴,被囚禁北海牧羊19年,坚贞不屈。后来汉武帝去世,昭帝即位,汉朝与匈奴修好,苏武归汉。苏武的民族气节从此流传千古。
  但北海所指何处?历史上似乎一直不大清楚。
  清代王先谦所撰《汉书补注 李广苏律传》&唐书地理志骨利干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坚时马行八日可渡,海北多大山,即此北海也。今曰白哈儿湖,在喀尔喀极北,鄂罗斯国之南界。&所记&白哈儿湖&应为现称的贝加尔湖。过去所见文献都从此说,一无异议,似乎已成定论。但由于种种迹象,笔者一直心存疑问。
  2003年甘肃省科协副主席魏万进来访,魏君熟悉河西走廊丰富的文化古迹,他说武威市民勤县有&个苏武庙,还有&个苏武山,使笔者为之一惊。魏君曾任原武威地区行署专员,他的话当然可信。民勤这样苦瘠偏远的地方,久远的古代,显然不会凭空修建一座苏武庙,更不会做一个假古董苏武山,以张扬某种文化特色获取开发效益。我想这里很可能隐藏了苏武牧羊北海的某些史实。 2003年夏,在甘肃省沙漠研究所同志的陪同下,我们专程访问了甘肃省民勤县苏武庙的旧址。说是旧址,实际上是一堆瓦砾。不大的苏武庙,在文革中已经被彻底毁坏,现在是苏武山林场所在地。我们站在原址的小山头上,举目远眺,烟云迷蒙处就是已经干涸的白亭海盆地。周围是羊路乡所属的村寨,还有一个规模不大的苏武葡萄酒厂。 晚唐诗人温庭筠曾有《苏武庙》诗,叙事写景,隽咏跌宕,颇为感人。诗曰: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但是温庭筠所咏叹的苏武庙究竟在哪里?注家没有说明。据现有资料,我国有三个苏武庙,一在河北坝上的丰宁,一在宁夏中宁,一在甘肃民勤。 其中河北丰宁的苏武庙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不详&,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在此建立牧马场,为求得神明保护畜群,由&当地僧人重修&,而与苏武牧羊的北海故地无关。 至于宁夏中宁的苏武庙,据文献记载,是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第十五子庆王朱旃来宁夏就藩时,在寺口子一带香山设牧马场,养马牧羊,建苏武庙,以保佑畜群平安。也未涉及苏武牧羊的北海。 经我们研究,初步认为甘肃省民勤县白亭海应为苏武北海牧羊故地。其依据如下:
  其一,地名是最稳固的历史标柱。地名揭示历史,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许多民族已经湮灭了,但以他们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仍然存在。这里的苏武山,应该是苏武曾经与此地有所瓜葛的佐证。它们命名起源何时,已无人知道。就在苏武庙的旧址,这里原有民勤县志中所说的&苏武庙台&,上有&古石碑上大书&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但现已不存,而有日落成的&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碑记&,其中记载&县境内有苏武山,相传为牧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汉中郎将苏武曾在这里仗节牧羊,后人敬仰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于明成祖永乐七年修建苏武庙以资纪念。&这里的苏武庙是依据苏武在此牧羊的苏武山的传说而建,建庙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传说当然更为久远。在现苏武庙附近有一个地方叫&羊路&,  据说是苏武牧羊时羊群每天路经这里踩出了&条路而得名。上世纪60&80年代,这里是民勤县&羊路公社&所在地,之后又改称&羊路乡&,延用至今。
  其二,据《汉书李广苏建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这段话揭示了白亭海地带特色。西北半荒漠地区有一种仓鼠每年秋末贮存野草、草籽和谷类籽粒作为过冬食物。当地贫苦农民历来就有从鼠洞里掘取这类&鼠粮&为口粮的习惯,尤其在继大跃进而来的大饥荒年代中,成为当地农民常用求生之路,碰巧了一个鼠洞可以挖出几升粮食。不过在匈奴时代白亭海边当不会有农田,苏武没有后日民勤农民那样幸运的收获,但苏武在&廪食不至&的绝境下,掘鼠洞求食,既得草籽又得鼠类,应在意料中,而贝加尔湖地区属太加林带,不是这种特殊鼠类的分布区。
  其三,民勤位于祁连山的山麓冲积地带,地处石羊河流域的尾闾,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为河西走廊深入蒙古高原的突出部分。从祁连山发源的石羊河到民勤的集水面,高差达1000米,经常有河水浸润而成绿洲和湖沼。从现有的白亭海的湖盆规模来看,当年应是与居延海媲美的汪洋巨浸。民国时期出版的镇番县(今民勤县)地图还有&白亭海&图斑。上世纪50年代末,笔者参加中国科学院沙漠考察时曾到民勤,对民勤沙井子地区曾有这样的记载:&地下水深度为1&2米,浅者0.75米&,有自流井涌现。这类沙漠的湖盆地区,水草丰茂,是良好的牧场。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因石羊河上游大量垦殖而水源逐渐枯竭。至于白亭海名称,应在唐代以前就有。唐朝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在凉州(今武威)北界置白亭军,以拒突厥。白亭军当为比附白亭海而名,故白亭海的名称应早于白亭军。所谓北海或为白亭海简化为&白海&的转音。因西北话&北(bei)&、&白(bai)&两字发音极为近似。古音与今音或有不同,但不妨存为参照,以备音韵学家指正。
  其四,台湾成文出版社依据手抄本影印出版的《民勤县志》,在民勤的&要地&条目中记载有&苏武山,县东南三十里,相传为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为邑东南屏障,见疆域图。&;&古迹&条目中有&县东南三十里苏武山上有庙址&(同书82页);&庙观&条目谓城内西北有&苏公祠&(同书97页);&烽燧&条目谓在城北三十里有&苏武山墩&(同书162页)。民勤县存在过苏武山、苏武庙、苏公祠(今已泯灭无存)、苏武牧羊处、苏武山墩等系列古迹,都从文字上印征了民勤就是苏武牧羊北海的故地。
  其五,古诗词中的相关记载。这些诗词作者虽然都已去苏武年代久远,但仍不失为佐证之&。 温庭筠的《苏武庙》诗中有&陇上羊归塞草烟&句,&陇上&显然指认了西北某地,而非贝加尔湖、宁夏中宁或河北坝上。 清代中叶有一批诗作涉及苏武牧羊北海的事迹。张昭美在所著《濯砚堂诗钞》中有不少描写古凉州的诗词,其中有数首有关于苏武的记述。如《天梯古雪》中就有&神龙西跃驾层峦,万古云霄玉臂寒,北海当年毡共啖,南窗此日练同看&的诗句,前两句是对&天梯山&即现祁连山雪景的描写,而&北海&句当指凉州以北苏武牧羊的白亭海。另一首《黄羊秋月》中&一线中通界远荒,长川历历抱西凉,草肥秋色嘶蕃马,雾遍山原拥牧羊。苏武廿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几会听处横吹笛,杨柳春风忆夕阳。&写的是古凉州东南&黄羊&(现黄羊镇)一带的风光,同样提到了苏武持节牧羊的故事(武威县志编纂委员会1985)。 清代中叶张翙《凉州怀古三首》之二中有&姑臧官阙已成灰,一曲悲笳怨落梅。碧草春留苏武泽,晴烟晓护李陵台。&等诗句,其中&苏武泽&注释为休屠泽,在今民勤县境内(武威县志编纂委员会1985)。按休屠为匈奴部落名,苏武泽或休屠泽,应即为白亭海。 晚清文人陈炳奎的诗作有《凉州怀古》一首云:&边陲四郡汉初开,河外孤悬亦壮哉。苏武看羊空贻泽,李陵牧马独登台。梯山雪霁风偏劲,瀚海沙尘水不洄。遥望玉关通绝域,黄流如线亘天来。&全诗写的都是凉州毗邻各地的景观与史实。其&苏武&泽注释为&今民勤县东南二十里许,有苏武山,山中有池,并建有苏武庙,民间传说苏武在此牧过羊&(武威县志编纂委员会1985)。
  其六,民间传说是历史的折射。这里有大量的民间传说,证明苏武在民勤一带影响不同寻常。在民勤土生土长又在当地工作多年的潘竞万,收集民间传说,撰写《凉州传奇》,其中与苏武有关的故事竟有八则之多。传说像多年陈酒,没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和长久的年代酝酿是产生不出来的。这些尽管都是民间野老不经之谈,但却充分衬托出苏武与民勤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们对历史轮廓指认的可靠性不亚于地名,往往远在文人诗词文墨之上。
  其七,匈奴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但其政治中心总是在今陕北到河西走廊北部一带游移。现在陕北靖边发现的匈奴首都统万城,应为匈奴被汉武帝击溃远扬以前的首都。苏武作为匈奴与汉朝政治交易的筹码,苏武的囚禁地应该离政治中心适当偏远,而又不致过于隔绝,才便于在苏武囚禁期间与汉使相会或作其它联系。民勤的白亭海与当时的匈奴政治中心大约4天的马程,而从统万城去贝加尔湖快马也要10天以上,与前者相比,显然不是理想的苏武囚禁地。 史书有这样的说法,元狩二年(纪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大军讨伐匈奴而大获全胜,夺取了水草丰盛的祁连山和焉支山地带。匈奴创痛极深而大发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匈奴从此远扬,河西一带不复出现。这里对霍去病的战功显然夸大了,事实并非如此。此役虽重创匈奴,但只&断匈奴右臂&,使其与北部匈奴联系隔绝,并未使匈奴遁迹河西,北部沙漠深处仍有匈奴盘踞。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匈奴的后代沮渠蒙逊、沮渠牧健父子还在此建立北凉政权达三十余年之久。因此,在纪元前100年霍去病伐匈奴获胜以后,地处祁连山以北100多公里的沙漠绿洲白亭海仍为匈奴所盘踞,并囚禁苏武于此应该是可能的。
  以上的论述,可以阐明苏武牧羊北海的故地,应该在民勤的白亭海而不是贝加尔湖。 但沧桑巨变,如今白亭海已经干涸为沙漠。自然和人文的两只&巨手&于此交叉渲染,构成一幅厚重的历史长卷,令人反复把玩,浸沉在无限思念之中。遥想当年白亭海碧波浩淼,水草丰茂,苏武持节坐拥羊群于天水之间,目送北雁南飞,带去无尽的故国思念。苏武借大雁将书信带给汉家朝廷的传说后来升华为&鸿雁传书&,流传至今。面对漠漠黄沙,我们追念逝去的孤臣孽子苏武和他栖居多年的水草丰美的牧场,难免&空问瀚海哭逝川&了。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武牧羊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