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隶,曼,尸,丸,黯,瓷,舀是什么部首

拥有1个小站,订阅1个话题,关注17个小站
秋已尽,人也凉,樱花残落满身,夕阳晚映于眸。    风零零,雨乱乱,霜花绽路尽头,离别伤问不透。    轻者问:樱花何以能最美最艳?    重者答:尸于树下,坟临花盛。尸,死于爱。坟,葬于恨。  每逢提及,便不敢面对于世,藏于深巷的屋檐之下,神经的游离末端,抽搐着记忆。  回忆,像一个严苛的见证人,是喜或悲,终逃不过心里那一疼。  疼出一迹伤疤,疼出万道泪痕...&
秋已尽,人也凉,樱花残落满身,夕阳晚映于眸。    风零零,雨乱乱,霜花绽路尽头,离别伤问不透。    轻者问:樱花何以能最美最艳?    重者答:尸于树下,坟临花盛。尸,死于爱。坟,葬于恨。  每逢提及,便不敢面对于世,藏于深巷的屋檐之下,神经的游离末端,抽搐着记忆。  回忆,像一个严苛的见证人,是喜或悲,终逃不过心里那一疼。  疼出一迹伤疤,疼出万道泪痕。  月隐白,云遮哀,轻看岁月,细流却湍湍。  水避寒,火忘焰,无意青葱,稀木今灌灌。  水火少妄年,终究画不过树的年轮,荆棘山间回望。  曾与你嘻嘻笑笑,唱爱于桃花之源。  如今身世已定,像纹身一般,在无名指刻成环。  你把幸福归于平淡,而私已不能抽离在下个春天之前。  一只枯了水的井,怎么留住月的影?  一只离了风的筝,怎么追到云的梦?  一个转身,输了十年。  
孤灯黯,忧丝转,飞絮繁,空望穿彼岸。  夜央茫,空游寻,人长叹,遂恨遂幽怨。  路虽漫,毅不断,等来者,唤东方明昼。  轻者问:何为孤坟  重者答:无氏无姓。生,远于人。死,远于坟。  那便是,有一个人,想了不能探望,死了不能医救,忆了却不能产生慰藉。  那也是,有一个魂,闻了不能追寻,见了不能言语,爱了却不能哭出声来。  冰霜冻,露水溶。初出透,曦日柔。岁月成垢,于泥迎春忘新旧。  清墓而念逝者,轻抚石碑铜像,叹之她并未泯灭,虽然曾经凝聚,如今支离分散。虽然曾经作用在一具肉体,如今作用在更多的肉体。  当你不经意间回想那些陈年过往,惟有浑圆的月一路追上来,惟有一个圆形的主宰着一切,纵然不奢求于完完整整,圆圆满满。其他的回忆皆暧昧难分,混为一谈,而且一瞬即逝。  夜凉在窗外唱太阳的挽歌,昼夜两个不同的世界,你会在那两个世界交替的时候,静静地睡去。  而梦醒之后便是重生  今终了,若再见。  请允许我,弱弱一问,与岁月长久无关的问题。  如今,你心里的樱花树,开到了多艳?树下葬了多少醒不过来的人?  樱者,美丽阴柔伤人之花木。  落者,黄叶碎花断柯之放下。  孤者,遂鄙人也。(原作者放夏)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b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c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子d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豆卢 斗于 都尉 独孤 端木 段干...&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b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c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子&&d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豆卢 斗于 都尉 独孤 端木 段干 多子&&e尔朱&&f方雷 丰将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馀 浮丘 傅余&&g干已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皋落 哥舒 盖楼 庚桑 梗阳 宫孙 公羊 公良 公孙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 公输 公上 公山 公户 公玉 公仪 公仲 公坚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孙 谷梁 谷浑 瓜田 关龙 毋丘 & 鲑阳 归海&&h函治 韩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贺拨 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 黑肱 侯冈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茄众 蒋丘 金齿 晋楚 京城 泾阳 九百 九方 睢鸠 沮渠 巨母&&k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l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 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陆费 角里 闾丘&&m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俊 昌顿 慕容 木门 木易&&n南宫 南郭 南门 南荣&&o欧侯 欧阳&&p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r壤四 扰龙 容成 汝嫣&&s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孙 士贞 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t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吐火 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拨&w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 吾丘 无庸 无钩 五鹿 & 毋将&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 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鱼 徐吾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y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 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 乐正 运奄 运期&&z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垒 钟离 钟吾 终黎 终葵 仲孙 仲长 周阳 周氏 周生 朱阳 诸葛 主父 颛孙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车 子阳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卢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师 左行 刘文 额尔 达力 蔡斯 浩赏 斛斯 夹谷 揭阳&&我国现存的复姓&&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百家姓最后一段就是复姓.: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复姓之来历:一、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二、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业。&&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一些复姓来源:&百里&1、出自姬姓,以封地为姓。周朝时,有姬姓虞国人,入秦后,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后代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称百里氏。&2、以人名为姓,是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后代。周初,周武王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儿子虞仲的子孙在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北)。春秋时,虞仲有个后人叫奚,因住在百里乡,又称百里奚,他在虞国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这时,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嫁给他,同时把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公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一直在收罗人才,他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决心把他追回来。他怕用重金去赎会引起楚国对百里奚的重视,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用五张羊皮把他作为逃奴赎回来秦穆公同百里奚交谈后,对他大加赞赏,封他为大夫。百里奚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百里氏。&第五&出自田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消灭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故改变了原来的姓氏,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迁者往第一门,为第一氏;田广之孙田登迁往第二门,为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以次类推,田广的田英最后迁徙,住在第八门,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据说现在台湾还有人姓第五。&东方&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东郭&出自姜姓,是齐国公族之后。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时,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子孙遂以居住地命姓,称东郭氏。&东门&出自姬姓,以居住地命姓。春秋时,鲁庄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鲁国任大夫。他家在鲁国都城曲阜的东门旁边,人称东门襄仲。当时鲁文公有个宠姬叫敬嬴,同襄仲的关系很好,襄仲就劝鲁文公立敬嬴所生的儿子倭为太子,但受到大夫叔仲的反对。襄仲后来出使齐国,他私下要求齐侯支持倭继承鲁国君位。齐侯正想拉拢鲁国,便答应了。鲁文公死后,襄仲在齐国的支持下杀死了文公正夫人所生的公子恶何公子视,立倭为鲁宣公,由襄仲执掌国政。当时鲁国有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个家族,称为"三桓"。三桓一直在扩张自己的势力,威胁到鲁君的地位。襄仲竭力维护鲁君,多次企图铲除三桓,却没有成功,因此同三桓成了死对头。襄仲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归父继任大夫。公元前591年,鲁宣公去世,季孙氏乘机谴责襄仲过去立宣公是"杀嫡立庶",驱逐了公孙归父。公孙归父逃往齐国,后来以东门作为姓氏,其后子孙遂以东门命姓,称东门氏。&段干&以封邑名为姓。春秋时,有一个哲学家叫老子,他后来被尊为道家的始祖。老子名叫李聃,他的孙子李宗在鲁国任卿士大夫,享用"段"那个地方的物产,后来又受封享用"干"那个地方的物产。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或者姓段干,或者单姓段,或者单姓干。&段干复姓后来有的改为单姓段,有的改姓单姓干。&端木&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叫端木赐,字子贡。他是河南浚县人,善于言辞,精通经商之道,孔子称他为瑚琏(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4.复姓变单姓的方式是多样的。&&孙&、&袁&、&马&可能是从&公孙&、&轩辕&、&司马&等姓简约而来。&&朱&和&田&则可能是&猪&和&天&之音。&金代女真人改汉姓,《金史》记载&兀颜曰朱&和&呵不哈曰田&。&&兀颜&和&阿巴嘎&(即&呵不哈&)分别是女真语的&猪&和&天&;他们嫌&猪&太鄙俗,&天&又太神化,于是用&朱&和&田&来替代。&古代&齐鲁&是东夷之地,&东夷&又是女真之先;几千年前当东夷语言发生变化时,齐鲁地区的&天&&猪&两族,可能也改成了&田&&朱&两姓。&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首字可为单姓的复姓:夹谷、左丘、宗正、巫马、颛孙、闻人等。&& & & & & & &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链接:/view/8489.htm
汩汩流水,碧江沉烟,淋淋细雨,低柔而温婉的曲调,红袖飘香,素衣秀发漫散的温柔,还有那油纸伞下的款款柔情,每一幕触动心弦的画面都似记忆过往的深情流连,于那暮云将至鸿雁入杳之时渐渐远去僵硬的身影,却又会在转瞬回眸之际深深锁住那颗烟雨迷雾中的痴恋之心。  青石桥上的烟雨是一首脱离了古韵的诗,虽然远离了昔时的华丽,但在这个充满了温情的画幅中,更会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一份...&
& &汩汩流水,碧江沉烟,淋淋细雨,低柔而温婉的曲调,红袖飘香,素衣秀发漫散的温柔,还有那油纸伞下的款款柔情,每一幕触动心弦的画面都似记忆过往的深情流连,于那暮云将至鸿雁入杳之时渐渐远去僵硬的身影,却又会在转瞬回眸之际深深锁住那颗烟雨迷雾中的痴恋之心。&  青石桥上的烟雨是一首脱离了古韵的诗,虽然远离了昔时的华丽,但在这个充满了温情的画幅中,更会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一份别样的江南风韵&&似梦非醒的迷离,前世今生的寻觅。曾无数次想象着江南的摸样,想知道是否那清秀的烟雨都如古籍般描述的不染纤尘,是否那伞下的朱颜,都遮掩着一双惹人怜爱的泪眼,是否那雨中的故事真如诗人吟咏的那般柔婉又缠绵,是否那承载了韶光渐逝的青砖绿瓦,都会让心中藏墨的骚客流连忘返。&  也许她只是一个梦,一个烟雨之后的梦。每逢如丝般的细雨轻轻飘落到笔尖,那扇紧闭的心扉便会在半梦半醒之间悄悄开启,然后任那份种在江南烟雨中的前世柔情在这片无垠的天空慢慢延续。&  不曾去过江南,却并不觉得江南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仿佛每当细雨潜入的夜晚,江南的烟雨都会不约而至,而此时原本疲倦的步伐也会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古镇忘记了这条雨巷的悠远,走走停停,更多的是烟雨霏霏的缠绵,沐浴古韵的惬意。&  有一天,或者某一个落雨的夜晚,一滴柔弱的细雨随风滴落到深深的心底,于是那张纯白的宣纸上便晕开了一幅江南水墨,一句唯美的词句,两缕袅娜的青烟,在那悠远的古韵中清唱着梦中的柔情百转。&  江南的美景寄托着古往今来的墨客情怀,那如烟非雨的薄雾是为诗赋词的灵感之源,只是这满目烟雨的诗风,半分湿润的词韵总免不了掺杂着凄迷的哀婉。这只是一个梦,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梦,梦中的每一幕风景,每一位过客都是心中搁浅的情结。碧月羞花的容颜,绝代风华的舞步,重复着,在雨夜,在江南的青石道旁。梦中的水乡,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她在等待着前世的约定,绽放伞下的柔情。梦中的笛声婉转悠扬,还有那梦外细雨,滴落阶前的嫣红,流淌着无声的爱恋。&&  空阶雨无声,红袖香萦萦。江南烟雨梦,雨中伞下情。多少凄婉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多少文墨滴落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江南,这个魂牵梦萦的古镇究竟蕴藏着前世的多少柔情,那个亲切又疏离的青石板又镌刻了一幅怎样感人至深的画卷。这一切也许都只会在下一刻细雨飘落时才会落定尘埃,也许她永远只是一个醉人的片段。梦中逃逸到现实的画面,就像每次细雨滴落脸颊的瞬间,在那个没有尽头的梦中都以为是江南烟雨中浮现的倩影在为前世的寻觅滴落到今生的情缘。烟雨江南,躲不过的雨巷,避不开的油纸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刘军&
唐朝的公主,是很值得大写一笔的。她们有的巾帼不让须眉,领军作战,英勇无敌;有的极有政治抱负,权倾朝野,野心勃勃……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公主中又出现了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有人说是唐朝的鲜卑血统决定了唐朝女性的惊人业绩,也许有一定的道理。这些公主们的事迹即使今人读起来,还是会热血沸腾。不让须眉的公主: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
唐朝的公主,是很值得大写一笔的。她们有的巾帼不让须眉,领军作战,英勇无敌;有的极有政治抱负,权倾朝野,野心勃勃&&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公主中又出现了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有人说是唐朝的鲜卑血统决定了唐朝女性的惊人业绩,也许有一定的道理。这些公主们的事迹即使今人读起来,还是会热血沸腾。&不让须眉的公主: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  隋末,李渊起兵。他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时,对外宣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行军方向却直指首都长安。这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当然瞒不过长安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方进行各种安排。她很快动身回到鄠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不久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她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以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退了他们的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且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这足见平阳公主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不远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了七万人。  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名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长安很快就被攻克了。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莫大的。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六年之后的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不仅仅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因为她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太平公主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她一生参与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一次政治斗争是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权势冲天。神龙元年,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起兵诛二张,逼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并改&周&为&唐&。太平公主参与了这次斗争,但似乎只是&预诛张易之谋&,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斗争胜利后,她因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二次政治斗争是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中宗即位后,皇后韦氏想效仿武则天,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而同时太平公主也从后台走到前台,神龙二年开始开府置官属,并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景龙四年,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韦氏临朝摄政,革唐命,并欲除掉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被晋封万户,三子封王,成为唐朝公主丵权势之顶峰。太平公主参加的第三次政治斗争是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斗争。政治的焦点是,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争皇位。为此,太平公主想选一个弱小者为太子,这就需要制造种种事端废掉李隆基。在几年的时间里,她不仅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应被立为太子,而且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后来,太平公主准备以羽林兵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废掉李隆基,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先发制人,诱杀了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太平公主见自己的人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被赐死家中。唐朝自武则天以后,陆续出现了韦后、安乐公主等一批干政的女人。但自太平公主以后,这种&女人干政&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平公主的死,结束了唐朝的&女人干政&时代。&&世间最不孝的公主:安乐公主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之女,是韦氏所生,小名裹儿。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李裹儿,是中宗被废后,与韦氏赴房州时在途中分娩的。因当时情况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为裹儿。李裹儿,伶俐聪慧,容貌美艳,中宗与韦氏对她十分宠爱,所以安乐公主从小就养成了骄横任性的脾气。中宗被召回到东宫后,武则天看见李裹儿,也格外欣赏她的秀外慧中,遂封为&安乐公主&。《太平广记》里记载着这位公主连神佛都不放在眼里的一件事:某年的五月初五,正是宫中斗草会的日子。安乐公主一贯不愿落在人后,于是在搜集比斗的物件品种时,她忽然想到了一件东西,那就是长安泥恒寺里维摩佶佛像的胡须&&这尊佛像的胡须可不是泥塑的,而是晋朝名人谢灵运被处死之前,亲手剪下赠予寺院的。这是被天下人都视为奇珍的宝物,不光是善信男女,就连世间的文人墨客、乡间野老都因为谢灵运的关系而景仰不已。但是现在安乐公主盯上了它,她派人去剪了一绺来,而且因为怕斗草的对手们也想到这件奇物,她干脆让人把剩下的胡须也全部毁去。这件稀世之物就此毁去,换得了安乐公主一场斗草会的小胜。  可就是这么一个不把神佛放在眼里的安乐公主,居然也花费了数百万钱,在她那豪华的新府里修了一座壮观的安乐寺。这当然不是因为她幡然悔悟,而是因为她的姑姑太平公主修了一座寺庙,所以她也要修一座更大更好的压过姑姑。同理,她又盯上了长安城里的昆明池,要父亲将这片湖泊送给自己。昆明池虽是皇家游玩的场所,但也是附近百姓生活渔牧的养命之源。这一次,李显不肯答应女儿的要求。安乐公主大怒之下,强抢民宅民田,硬是在长安城里又开凿了一个&定昆池&,意思是一定要超过父亲的昆明池。然后她为了填充自己偌大的庭院池宅,安乐公主又纵使家奴外出,到处强抢百姓的儿女,作为自己的奴仆侍婢。如此惹来天怒人怨的安乐公主,此时还一门心思地想当&皇太女&,希望能像祖母那样当个女皇。为了这个目的,她甚至让自己的新婚丈夫武延秀去陪亲娘韦皇后寻欢作乐,以得到母亲对自己当&皇太女&一事的首肯与支持。这个时候,中宗李显拒绝了妻女的无理要求,并且对她们**后宫的行为表示不满。韦皇后与安乐公主这对被权势泡得已经极度变态的女人,发现中宗李显对她们的态度有变,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下了毒的面饼送去给李显吃,把他毒死了。韦后如愿以偿地临朝听政,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密谋除相王李旦,欲仿效武则天称帝。谁知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已先一步动手,带领羽林军夜入玄武门,尽杀韦姓诸人。安乐公主深居别院,还不知外面的事变,正在对镜描眉,还有一个少年美貌的男子在一旁陪着。突听得后面一声响,正要回头看,后颈忽觉暴痛,惨呼一声便倒地而死。这位唐朝最美丽也最不孝的公主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近日在贵州省德江县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与会各国学者认为当地保存完好的原始傩文化是全世界共同的宝贵遗产,对研究原始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狰狞的面具,奇特的服饰...&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近日在贵州省德江县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与会各国学者认为当地保存完好的原始傩文化是全世界共同的宝贵遗产,对研究原始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狰狞的面具,奇特的服饰,凝重的动作,古怪的言语,充满神秘的场景,近于原始的仪式&&这不是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仪式,也不是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活动,而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戏剧&&傩戏的表演。&  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使我们的祖先总是习惯于借助这种神秘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美好愿望,辅之以歌舞,便是最初的傩戏。表演者古称巫觋、祭师,被视为沟通神鬼与常人的&通灵&者,表演时装扮上各种服饰面具,模仿与扮演神鬼的动作形神,借神鬼之名以驱鬼逐疫,祈福求愿。傩神方相氏便是人们经常扮演的角色之一。《周礼》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师百隶而司傩,以索室逐疫。&一旦傩祭开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全都热情参与。一时间击鼓呼噪,举国若狂。傩及傩文化&&  傩(nuo)和傩祭、傩仪是一种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  &&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有过信仰原始宗教的历史,并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职业者&&巫。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  &&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与史前社会的图腾制有关,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傩文化的记载。当今中国一些地区,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便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  傩和傩戏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和戏剧发生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在广泛发掘各地傩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跨文化研究的新学科--傩学。  &&  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以服务对象、演出对象和演出场所划分,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土家、壮、侗、仡佬、苗等民族的傩戏属民间傩;地戏、关索戏属军傩;藏族聚居区大寺院的跳鬼,包括北京雍和宫的正月跳鬼属寺院傩。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贵州是我国傩戏最多,品种较齐全的省份,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兴趣,美国、日本、法国、西德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多次专程前往考察。&&神秘的贵州傩仪(起源\仪式\法式)&  如今只能够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湘西,特别是黔东一带地方才可见到的"傩仪"习俗,原来是起源于远古时代中原地区的一种古老习俗。&&  至少早在商代,中原就开始有用宗教舞蹈"傩舞"来祭祀神灵、骗鬼逐疫的简单仪式,目的在于取悦鬼神,这是整套"傩文化"的最早期面貌。后来,经过汉、唐、宋几代的发展,傩仪中的"傩舞"规模逐渐扩大,日渐隆重,慢慢还增加了自娱兼娱人的成份,表演的故事情节越来越复杂,随之发展成为"傩戏"。不过,在明、清之后,中原一带的傩舞和傩戏却不知怎的日渐式微,连傩戏也掉进各种戏剧的浪潮中而被淹没得无影无踪。&&  可幸的是,傩舞和傩戏并没有因此而在地球上销声匿迹,它传入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在贵州东部,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封闭的地理因素,更使得这种古老的文化习俗如鱼得水。&&黔东的铜仁地区,是中国傩文化圈中傩仪最活跃的地方,被称为"傩戏之乡"。这里有汉、苗、侗、布依、仡佬和土家等各族的傩仪,其中土家傩最为典型。&&  如今,在贵州东北部山乡的人家,凡遇丰收、婚嫁、做寿、过年过节等喜庆日子,或者遇到天灾人祸,只要经济能力许可,都会出钱聘请巫师做傩仪法事来趋吉避凶、赶鬼驱邪。&&神秘的"冲傩"、"还愿"法事&&  一切准备就绪,"冲傩"法事活动在晚上正式举行。&&  甫踏进堂屋,只见烟雾缭绕,纸灰飞扬,香烛发出的幽幽的黄光,神秘、原始的气氛弥漫整个堂屋。时辰一到,掌坛端公站到"傩爷"、"傩娘"的跟前,口里喃南地把经文念完一遍又一遍,还不时拿起桌上的酒,喝完一轮又一轮,中间会把酒洒到地上,算是敬了神&&。当晚的"冲傩"仪式,包括了"开坛"、"傅文"、"敬灶"、"判牲"、"收界下罗网"、"拱桥"、"发五猖"、"造船"、:"靖火(赶鬼)"、"送神"等多道程序,都是傩仪中的基本法事部分。就这样,"冲傩"法事做了整整一个通宵,傩师们"把鬼魅赶跑了,同时也送走了齐来协助赶鬼的各路神"。&&  虽然接下来的"还愿"仪式程序与"冲傩"大同小异,但比较起来,"还愿"每个环节的法事活动却要复杂许多。&&  第二天大清早,主人家鸣放鞭炮,准备迎接诸神的到来。端公一面敲打铜锣,一面高喊诸神的圣号,然后驱马出去迎请神氏们。不久,刚才那匹马跑回来了,主人家一见,便立刻下跪拜见,原来是"请来的神灵们已经在傩堂前下马了"。端公恭恭敬敬地把看不见的诸神引进傩堂内,主人家连忙向神氏们献茶、献酒,至此,开坛仪式便告完成。&&端公法师们又唱又跳到深宵&&  敬过灶神,便是"判牲"的时候了。一位手执利刀的厨官,凭着熟练的刀技,在一轮"刀光剑影"之下,那几头猪、羊、鸡、鸭,早已被切碎成肉块,一份份分给法师们和所有帮助帮道场的工和人员,端的是皆大欢喜!&&  为确保整个傩仪法事能够准时圆满结束,傩堂必须请求纯净,所以便有"收界下罗网"这道程序。端公用赏钱和食物来做"利诱",将孤魂野鬼一并上到罗网内,便可免他们生事捣乱的后顾之忧。&&  最热闹的是,当仪式进行到"发五猖"的时候,两位执将师旗和大刀的人,在傩堂上舞将起来,而端公也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起来,表示端公已把全部兵马发出去捉拿妖怪。&法师们就这样了唱唱跳跳,一直作法到深更半夜。&&"上刀梯"、"下油锅"神乎其技&&  到了第三天,法事活动场地转移到堂屋之外,因为一连串惊险刺激的"绝技"表演都需要更多的空间来进行,而且,被吸引而来的乡人也比前几天多呢!&&  第一项表演是"爬刀梯",身穿法衣的法师,在上刀梯之前一面念咒语,一面跳傩舞又烧符施咒。一轮仪式过后,他才不慌不忙地赤脚爬上刀梯施展绝技。&&  除"爬刀梯"之外,法师们还分别表演各种不同的神秘法术,例如"过刀桥"、"吞玻璃"、"踩铧口"(赤脚在七、八张烧红的犁铧上来回行走)、"含红齿"(口含烧红的齿耙)、"下油镬"(伸手入热油滚滚的油锅中捞起炸熟了的粑粑)等等,把人看得目瞪口呆。&&傩堂戏一扫傩仪的神秘气氛&&  第四天是傩堂戏开演的时候了。&&  面具是傩堂戏最主要的道具,不同的面具代表不同的人物角色。所以端公先要请戏:把纸盖在面具上,每请一位人物,就举杯向"他"敬酒。&&  这些祖传下来的面具,制作上古扑浑厚,一套面具当中,包括和尚、神氏、恶鬼、世俗人物和半人半神的形象。&&由法师们演出的傩堂戏,是整个傩仪中最受乡人欢迎的活动,一演就演足两天,乡民每每看至深夜,也久久不愿离去。&&  傩堂戏的剧目很多,例如《山五图》,说的是山五降妖和追寻主人失魂经过,《五狱图》则取材小说《封神演义》,主题是去邪扶正,除暴安良。另外还有许多轻松搞笑、极富娱乐趣味性的剧目,如《秦童卖猪》一开场,演员就大说笑话,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至于《仙凡配》一类,唱词中不乏打情骂俏的内容,再加上俚俗的说白、质朴的做手,乡人们看得情不自禁,往往还会群起唱和一番。轻轻松松、热热闹闹的傩堂戏,一扫傩仪中神秘壮丽的气氛,在戏中,演员一戴上神灵活的面具,神灵就仿佛变成普通人,同样具有人的七情六欲,逗笑调侃随心所欲,使人骤然感到,"神"其实是那以亲近、那么自然的哩!&&傩仪规模愈大,法师的人数愈多&&  每次傩仪所需法师的人数,是按规模大小而定,其规模又是以傩仪全过程的天数而体现的,有一、三、五、七天不等。程序复杂的大傩,要把傩道场做得圆满,一定要借助伏义、女娲以及"开山"、"开路"、"土地"等20多位神灵的"通天之力"。据说,法师愈多,所念的经文和咒语就愈多,请来的神灵数目也就愈多,能力也愈大。&&  法师的头目是"端公"。端公手下的行傩小组约有五至七人,主要是辅助端公施行次要的法事,如办换击鼓、打锣、唱文,并且还要演出小型杂剧,任务颇为繁忙,而整套法事的主要程序,当然还是要由端公亲自担任了!&&"傩爷"、"傩娘"端坐傩堂上&  &  大傩仪式可以分布两部分,就是"冲傩"和"还愿",原来"傩"字由"人"字和"难"字组成,即人遇到难的意思,而"冲傩"的目的,便是要以傩仪来冲掉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而驱鬼逐恶之后,还要迎神接福。这便是"还愿"的意义所在。&&  举行傩仪的地方是傩堂,由主人家和法师一起布置而成。堂屋内,正面墙壁的中间挂着画了众神灵的长幅画卷,左边伴着师祖的画像,右边则挂了神像图。神像画下在桌上摆放了各式各样的祭品、香烛纸钱,以及端公的道具,还有"傩爷"、"傩娘"的塑像端坐在桌上。&看傩师&上刀山&--傩技绝活探秘&&&&  踩住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又从烧红的铁犁上划过,一双赤脚却毫发无损。这就是被称为&上刀山、下火海&的傩技绝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些绝活的真实性。  &&  在贵州省德江县举办的中国傩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记者终于看到了一场精彩的傩技表演。傩师们的真功夫,让每一位在场观众惊心动魄。  &&  &上刀山&表演之前,记者先上前检验真假。锋利的刀刃将记者拿上去的塑料绳一下就割断了,连试3把都是如此,而20多把刀交错从高耸的木杆中一一穿过。在做过简单的仪式后,背着小孩的傩师爬上了刀剃,热闹的观众一下屏住了呼吸。傩师的腰和臀部向后拱起,踩着稳健的步伐向上攀登。每踩一步,观众的心都要随之紧张一下,而傩师却始终镇定自若。攀上顶峰,又有节奏地平稳&下山&。还未等观众恢复心跳的速度,他已抬起脚向所有人展示,果真毫无损伤。  &&  这边还未结束,那边已从旺火中取下被烧得赤红的铁犁。傩师端起碗,先向上喷口水,烟雾腾起时,他迅速迈开双脚,从铁犁上划过。  精彩的傩技表演让人大开眼界,绝技的背后有何奥秘?遗憾的是,虽然采访了当地数位傩戏专家,记者只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  德江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黎世洪说,&上刀山&步子要&稳、准、狠&,一脚踩稳,绝不能移动,这样就不会被割伤。&下火海&关键在那一口水,水喷洒上去的瞬间可起到降温的作用,脚迅速划过可保无恙。傩戏专家李觉序说,过去他还见过尖刀刺身的表演,傩师同样安然无恙。关键是迅速消毒、止血,所用药物就是土家族傩师世代流传的神奇草药。虽然药方不得而知,可止血功效却立竿见影。  &&  看来,在偏远山寨中世代流传的千古绝技,背后的确隐藏着种种神奇奥秘,等待着世人去一一揭开。&南丰傩舞 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舞蹈。追本溯源,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傩&的记录,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古兵器)击鬼之形。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魃"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以后《论语》、《吕氏春秋》、《周礼》都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有关傩仪的记叙较详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也描写了傩仪傩舞的情形。自汉至唐,傩舞都为驱疫鬼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傩舞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南丰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故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南丰有傩,自汉开始。据南丰西溪乡余氏重修族谱内《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辉(此文作者)尝考宋时邑志旧本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扎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辨记》中还引用《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傩神,熊皮四目,执戈扬盾,皆所以除疫&。可知当时&傩&是为靖妖驱疫而&舞&的。 唐承汉制,宫廷傩祭规模更大,唐玄宗颁布的《开元礼》对州县傩仪作了具体规定。在南丰,人口的迁徙促进了傩舞的发展。金砂余氏重修族谱中的《敕封清源妙道真君传》记载:唐末,余氏从饶州(今鄱阳)迁来南丰,随请清源妙道真君神迁金砂,"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率弟子十余人,蒙熊戎,饰朱衣朱裳,扬盾执戈,以祓除不祥,是则余氏之世习有傩。"&自末以后,傩仪中出现了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娱人成分渐增。宋末元初,南丰人刘镗写《观傩》诗曰:"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全诗见《文征文献卷》),详细描绘了当时傩舞剧在南丰演出情况。 明代,民间傩十分活跃。石邮吴氏重修族谱中《石邮乡傩记》载:宣德年间()县民吴潮宗出任广东海阳县令回归故里,在石邮建立傩庙,组织傩班,井一直活动至今。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昌府志旷四时土俗大略"的"腊月"条目载:"小儿辈带面具戏舞于市,似古傩礼"。是时,傩舞已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形成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 自清以后,南丰傩舞有的受到其他文化的渗透,将戏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合于傩舞表演之中,有的从传奇小说、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汲取内容创作新节目。 南丰傩舞,自汉迄今,世代相傅,历经唐、宋、元、明、清,盛行不衰。&近年来,南丰傩舞得到迅速发展,傩仪也得到保护,为弘扬民族文化,南丰傩舞青春焕发。1985年,南丰傩班多达108个。同年,周家堡傩班世人周禾仂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为中国舞协江西分会第二届理事;从1986年以来,县文联和县文化馆联合开展傩舞普查,并于当年完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南丰傩舞资料册&的搜集整理工作,其中《开山》(石邮班)、《雷公》、《和合》、《纸钱》、《傩公傩婆》、《刘海戏蟾》、《小尼姑下山》7个节目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开同》、《金刚》、《财神》、《魁星点斗》等16个节目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抚州地区》;1989年6月桥背乡水南村成产农民傩舞艺术团;同年9月,南丰傩舞《傩风》赴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并获奖;1992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江西分会、南丰县文联和南丰县三溪乡政府联合组织的三溪乡石邮村傩舞蹈演出队,为参加"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内个戏曲、舞蹈研究专家举行专场演出,再次震动"傩坛"。中国傩戏研究会长,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先生说:"石邮傩的确是我国已知现存最古老的傩品种"。南丰傩舞已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南丰县亦被誉为"傩舞之乡"。&&傩面:戴在脸上的历史&&&  歪嘴皱鼻的秦童、细眉小眼的的秋故婆、慈眉善目的土地菩萨、威严神勇的开山莽将&&若能到梵净山脚下的贵州土家族村寨看几场原汁原味的傩戏表演,这些人物将一一登场,而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一张张古老而传神的面具,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  面具是傩戏表演的一大特色。在黔东北德江县,全堂戏至少要用到24个面具,有时根据剧目演出的需要还要增加。而不同的傩堂戏班演出的剧目不同,他们所用的面具亦不同。  &&  在德江县举办的中国傩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这些面具汇聚一起,更是异彩纷呈。  &&  古朴的面具演绎出鲜活历史。中国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庹修明说,傩面具是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产物。从人类最初对太阳、大地的崇拜,到对神明的崇拜,透露了远古社会形态演变的隐秘信息。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也进入了神的殿堂,成为善良、慈祥、勇敢和正义的化身。傩面具也因此更加丰富,更受贫苦百姓的喜爱。  &&  据介绍,傩面具的刻画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如&男将豹眼圆睁、女将凤眼微闭&,&少将眉一只箭,女将眉一颗线,武将眉如烈焰&等等。但同一个人物的面具又有变化,可同时绘成红、黄、蓝、白、黑不同的色彩。再加上&龙凤&、&星宿&等各种类型的绚丽头饰,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    &&  德江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魏小松告诉记者,在黔东地区民间,至今还保存着不少有上百年历史的面具。这些木制的面具虽已历沧桑,但不同人物性格的粗犷与细腻、夸张与真实、诙谐与庄重,却依然栩栩如生。  &&  &只是这其中隐藏的种种情感,不同时代的观众将有不同的体会。&魏小松说。&傩堂戏&&&&摊堂戏也是傩戏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傩堂戏又有傩愿戏、傩坛戏、傩神戏、还傩愿、神戏、鬼脸戏、端公戏、师道戏、土地戏、师公戏等称谓。这种戏在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 云南等首(区、市)的汉、苗、土家、布依、侗、毛难、仡佬等民族中都有流行,是一种流行地域较广、涉及民族众多的傩戏。&&傩堂戏是一种宗教祭祀色彩很浓的戏剧,演出前要举行复杂的法事。首先,傩师在堂屋或堂屋外的院坝精心布置傩堂神案。堂屋正面或院坝正对堂屋的一面布置竹子编扎的彩楼牌坊,称为"三清殿"。"三清殿"前置一神案桌,桌上供棒司傩大神---傩公和傩母的木雕头像,摆放令牌、神卦、司刀、玉印、牛角、牌带、马鞍等法物。 牌坊正面悬挂"三清图"和"师坛图"。"三清图"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有众多神只。"师坛图"是历代摊坛祖师神位图,其上写着傩坛历代祖师传承表。演出前,傩师身着法装首先虞诚地祭拜"师坛图",祈求历代祖师保佐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演出结束,傩师要在"师坛图"前举行谢师仪式。法事施行的全过程充满着森严、肃穆的气氛,使人感到已进人一种神秘、恍惚的"神化"境界。&&傩师施行法事完毕,演员便佩戴面具上场表演戏剧。 上演戏剧均有本所依。剧本有的取材于神话传说,有的取材于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剧本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锤炼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开洞&&、"&&开路将军&&、"&&押兵先师&&、&&开山莽将&&、&&关爷斩蔡阳&&、&&霸王抢先锋&&、&&李龙&&、&&歪嘴秦童&&、&&梁山土地&&、&&勾簿判官&&、&&钟馗斩鬼&&、&&安安送米&&、&&八仙庆寿&&等等都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著名剧本。傩堂戏剧目数量较多,粗略统计有几百个。但各地数量多少不一。仅贵州省德江县流传的剧目就多达百余个,被傩文化学界誉为"摊堂戏之乡"。&&与地戏一样,傩堂戏演出的全过程演员都要佩戴面具,傩堂面具的质料多为杨木和柳木,因杨木质轻又不易开裂,柳木民间认为可以避邪。制作工序与地戏面具大致相同。但工艺技术不如地戏面具复杂和精细。造型也偏重写实,也予以夸张,具有凝重实感。色彩的运用不像地戏面具那样复杂和绚丽。傩堂戏面具色彩较为单一、和谐,不强调以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和身份,却以雕刻手段产生各种不同造型来完成戏中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的刻画。由此产生出男、女、老、少、文、武、鬼、神、僧、道、丑等角色。&傩堂面具&从艺术造型上看,傩堂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正神面具&&正神是一些正直、善良、慈祥、温和的神抵。他们的形象多为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仿佛是生活中习见的老翁、老妪和少男少女,而不是高高在上坐享人间香火的神抵。例如先锋小姐,她是&&霸王抢先锋&&戏 中的主角,又称仙锋小姐,原名崔良玉。戏中描写先锋小姐的形象是:"眉毛弯弯龙戏水,樱桃小口露银牙,收拾打扮多细雅,赛过南海世观音。"面具艺人根据戏剧之描写,以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把她雕刻成一个头戴凤冠、面相丰满、弯眉秀目、端庄美丽的少女形象,为小旦造型。又如梁山土地,他是主管纳吉驱邪、赐福添寿的乡神,又称土地、青苗土地、引兵土地等。面具艺人根据梁山土地的司职把他雕刻成慈眉善面、两耳肥大、神态安祥的老翁形象,整体形象显得稳重平和。消灾和尚则是查看冲傩主人是否诚心、品德是好是坏、傩祭准备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其面具造型为圆脸秃头、笑容可掬,额上有个硕大的福包。整体形象亲切可敬。唐氏太婆,是傩堂戏中最重要的神抵之一,名唐氏仙娘。相传她是大唐天子的女儿,出嫁后因相貌丑陋 而被赶出夫家,被玉皇大帝封为把守桃园洞(收藏傩堂戏面具的地方)的神只。其面具造型注重写实,头盘发善,满面皱纹,慈眉善目,满脸笑容,一副乡村老妪形象。这些都是最为典型的正神面具。正神面具有很多,造型大抵如上所述。&&凶神面具&&凶神是一些勇武、凶悍、威猛、狂傲的神抵。在傩堂中,他们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他们的整体形象咄咄逼人。线条粗扩、奔放是凶神面具造型的共同特征。在雕刻制作时,面具艺人在写实的基础上作恰如其份的夸张,把他们雕刻成头上长角、嘴吐撩牙、横眉竖眼、眼珠凸鼓、满脸煞气等等之类的形象,凶神恶煞的精神气质获得了充分的表现。此类面具中的开山莽将、开路将军、押兵先师、关圣帝君、勾簿判官、灵官等等最为典型,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开山莽将,又叫开山猛将,僻堂中最凶猛的镇妖神只之一。在傩堂戏中,他手执金光钺斧,砍杀妖魔鬼怪,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其面具造型,头长尖角、撩牙外露、眼珠凸鼓,整个面目狰狞可畏。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傩堂中的先导之神,其职责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妖魔鬼怪。其面具造型与开山莽将相似,但他头上有三只角。另一凶神即押兵先师,其形象与开路将军相似,两种面具没有特别的区分,可以互相通用。不过,押兵先师的职责是引导各路天兵天将出人傩堂。勾簿判官,又称为勾愿判官。在傩堂中,他担负惩治作恶多端的坏人和妖魔、为人们勾还良愿之责。其面具造型是头戴官帽、面色严正、两眼炯炯有神,一副明察秋毫、铁面无私、伸张正义的严正判官形象。灵官,又叫王灵官,是位道教护法神。他职掌天上人间纠察,在傩堂中专门搜捕混人傩堂的邪魔妖鬼。灵官面具面色赤红、头戴道冠、嘴吐撩牙,长有胡须,额间有一只混赤眼,一副凶猛的模样,关圣帝君,简称关公、关爷,即三国时名将关羽,民间尊其为武圣人。他是滩堂戏&&关爷斩蔡阳&&的主角。关公面具为丹凤眼、卧蚕眉、红脸黑须、头戴战盔,表现了他英武神勇的著名战将特征,与&&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形象非常相似。&&世俗人物面具&&世俗人物在傩堂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这两类面具在造型艺术上差异较大,正面人物面具造型多为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其表现手法为写实,很少夸张和其它方面的装饰。它们类似正神面具但更加世俗化。如甘生八郎、么儿媳妇、姜师、安安、鞠躬老师、卖酒娘子等等,其中甘生八郎和么儿媳 妇最为典型。甘生八郎又叫干生八郎,是&&甘生赶考&&戏中的主角,他的任务足在傩堂中为愿主还愿领性。其面具造型为小生形象,头戴冠帽,冠顶有一圆球,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模样。么儿媳妇和鞠躬老师为他修整,三人演出了一段生动幽默的戏。么儿媳妇面具头梳双髻,眉目清秀,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年轻巧妇。&&丑角面具则在写实的基础上突出滑稽的人物形象。这类面具或歪嘴皱鼻,或细眉小眼、或吡牙咧嘴,或五官失调。如秦童、秦童娘子、算命先生、唐二、秋姑娘等等都是很生动的丑角面具造型,最为有趣的是秦童。秦童在&&甘生赶考&&中表现得格外突出。他机智幽默、妙语连珠,还时不时耍点无赖。面具艺人抓住戏中描写,把 他雕刻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于滑稽中透着五官失调之美。&&傩堂戏面具除了上述三类以外,在个别戏中还使用牛头、马面、孽龙、白猿等动物面具,不过数量较少。这类面具也较为生动传神。&&在面具制作中,艺人为了突出戏中人物各自的性格和形象,以增强戏剧角色的怪异、奇特等特殊效果,把一些面具制作成动眼断颌或动眼吊颌。眼珠和下颌可以脱离于面具主体之外,成为活动的部件,存放和表演时用绳子和竹棍将其与面具主体连接为一体。表演时以嘴操纵绳子,眼晴和下颌会上下开合,使面具产生动感。&&傩堂戏流行面广,影响深远,故而现存的傩堂戏古旧面具尤为丰富,数量很多。据统计,仅贵州省德江县就有640多面,为各县之冠。其中多数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作品,还有一些为明代遗物。本书选用的傩戏面具来自贵州的德江县、松桃县、都匀市和重庆的酉阳县、广西的环江县。其中有不少是古旧面具、因其传承时间久远,故而古色斑斓,很像青铜器文物,别有一番艺术美感。&&变人戏及其面具---变人戏是彝语"撮泰吉"的意译。"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化","古"即"游戏"的意思。"撮泰吉" 就是:"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也是傩戏家族中的重要品类。&&由于历史等六面的原因,变人戏现在仅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流传,可渭戏剧中的"活化石"。与地戏、傩堂戏相比,变人戏的内容更为古老,祭祀色彩更为强烈。裸戛村彝族人民能传承这一古老戏剧,尤为难能可贵。&中国傩文化引起世界学术界关注&&&  韩国庆尚大学人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韩相德在贵州省德江县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当地保存完好的原始傩文化是全世界共同的宝贵遗产,对研究原始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  近年来,中国傩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引起了世界学术界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世界知名学者到中国进行田野调查,开展比较文化研究。韩相德说:&韩国也存在傩文化现象,并与中国傩文化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中国的傩文化保存得更为完整。&  &&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稻畑耕一郎说,对非洲面具和美洲面具的研究,为人类学提供了重要线索。德江傩文化丰富而多彩的面具艺术,更生动地表现了原始人类的思想情感,同样也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材料。而在保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上,堪称&世界的瑰宝&。  &&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事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其它地区都有存留,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y行&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法国学者斑文干教授在对西方&狂欢节&和中国傩戏进行比较后说:&两者在现代世界里的演变有许多相通之处。尽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忧虑和辟邪的愿望。&德国学者罗斯纳教授说,在奥地利、瑞士的一些偏僻山区,至今还有类似中国傩文化的祈求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假面民俗仪式。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一个支系中至今还有系列假面舞蹈仪式&傩季舞&,这些原始形态舞蹈仪式同中国湖南土家族的&毛谷斯&、贵州彝族的&撮泰吉&、广西融水苗族的&芒篙&等傩仪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德国的布兰德尔教授曾多次考察中国安徽贵池傩戏和希腊假面民俗仪式。他认为,西方的&宗教舞蹈&就类似于中国的傩戏。希腊假面民俗表演中,未婚男女戴着羊皮制作的面具,装扮成貌似公羊的神,通过跳舞达到祈求人畜兴旺。布兰德尔说,希腊假面民俗仪式与中国傩戏有很多共同点,通过跳舞唱歌达到驱鬼的目的,这种民俗活动及其观念可以&追溯到古老希腊的狄奥尼索斯(Donyssos)。&    &&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说:&人类经历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的时期,在历史上也大都有过驱逐鬼怪、免灾祈福等原始宗教祭祀仪式活动。把中国和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傩文化,同世界古老民族遗留下来的原始形态的祭祀仪式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对拓宽对世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学等领域都将有重要意义。&&(/p/)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   本帖讲述了那些政界、学界乃至烟花巷里的各色名人在北京留下的一段段如烟往事。   清词以他为最 康熙钦点御前侍卫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   本帖讲述了那些政界、学界乃至烟花巷里的各色名人在北京留下的一段段如烟往事。   清词以他为最 康熙钦点御前侍卫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一度是康熙皇帝跟前的大红人,独揽朝政,炙手可热,与后来地位简直与乾隆朝的和珅不相上下。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叙事析理,谙熟出老宿上,结字端劲,合古法,诸公嗟叹,天子用嘉。&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人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这个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人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   纳兰性德留下的是两本词集:《侧帽集》和《饮水词》,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靠的不是皇帝的威风,而是他的词。后人从中精挑细选了三百四十二首,另外结集,以《纳兰词》命名。当年《饮水词》问世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用&家家争唱饮水词&来形容纳兰词在当时的火爆场面。当年文坛的那些重量级人物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纳兰的圈中好友顾贞观长叹一声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聂先的评价是:&少工填词,香艳中更觉清新,婉丽处又极俊逸。真所谓笔花四照,一字动移不得者也。&陈维崧更是将其与李璟、李煜相提并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纳兰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以及&最是繁丝摇落后,转叫人忆春山&等许多名句,曾被近代学者称之为&千古奇观&。国学大师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对纳兰词推崇有加:&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说纳兰性德是个文人,此话一点不假。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由于长年待在皇帝身边,纳兰性德应该算是真正的&御用文人&,但是,后人却并未将他归入&犬儒派&或御用文人的行列。这就很难得了。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的,情真意切,言辞优美。尤其是他的爱情诗,缠绵悱恻,感人肺腑,并不比唐代的李商隐和宋代的柳永逊色。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宦漂泊,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性遭遇混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在一首《忆秦娥》中,他无比怅惘地写道:&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关于纳兰性德,还有一个&生馆死殡&的佳话。当年,大学者吴兆骞因事牵连,被康熙皇帝大笔一挥,就流放到了黑龙江。好友无锡人顾贞观为他鸣不平,并向纳兰性德求援。   顾贞观的两首《金缕曲》感动了纳兰,他认为顾贞观的这两首以书信形式填写的词,完全可以同西汉苏武和李陵的赠答诗、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媲美,堪称文坛三件极品。于是,他回信说,此事十年之内一定会想方设法解决。但顾贞观并不满意:&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   顾贞观很是书生气,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恐怕没见过这样求人办事的,如何敢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而且得寸进尺,也不怕人家反感?但纳兰性德性情率真,毫不在意,只是慨然允诺。这件事阻力重重,难度可想而知。纳兰性德求助于他的宰相父亲明珠,经过一番斡旋,终于使吴兆骞结束了流放生涯,回到了北京。   吴兆骞回京以后,旋即被纳兰性德聘为馆师,为其弟教授学业。吴兆骞于1684年10月病故,此时纳兰性德人在江南,他得信后立即回京,为吴兆骞操办丧事,并出资护送灵柩回到吴的家乡吴江。这就是所谓的&生馆死殡&。   对《红楼梦》影响甚大   纳兰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应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词一样&纯任灵性,纤尘不染&,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卫,和纳兰性德是同事关系。曹寅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人长得帅,骑术、剑术、武艺都很高超,诗词文章也堪称一流&&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泪&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斗鸡人拨佛前灯&,在滚滚红尘中寻找残月西风、衰草枯杨。   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纳兰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相处了八年,交情很深。曹寅曾为纳兰性德词集作序,纳兰去江南游历时到了南京,专门为曹寅赋词两首《金陵》和《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曹子清就是曹寅。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虽然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词的影响。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词中多次提到&红楼&,这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感同情。《饮水词》中多处咏竹,而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她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也绝不是巧合。而且更关键的是,纳兰性德也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多情而又多舛 确有几分贾宝玉的影子据说纳兰性德在正式娶妻之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就是他的表妹雪梅。雪梅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纳兰家。这位表妹冰清玉洁,才智过人。纳兰性德和表妹相知相爱,心心相印,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纳兰母亲的激烈反对。母亲固执地认为,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即使她是自己的亲外甥女,她也是&丧门星&,怎么能把这种&不祥&带给自己最心爱的长子呢?      不管纳兰和雪梅如何的苦苦哀求,母亲都不为所动。为了拆散这对&冤家&,父母想了一个损招,把雪梅送入了宫中,从此两人就再也未能相见。坚贞的雪梅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在宫中吞金自尽,纳兰性德得知消息以后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场。   二十岁时,他奉父母之命,和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史兴祖之女、时年十八岁的卢氏成婚。虽然不像表妹那样贴心贴肺,但纳兰和正妻卢氏的感情倒也如胶似漆。然而,由于工作需要,纳兰常常入值宫禁或随皇帝南巡北狩,这对少年夫妻聚少离多,纳兰只好把万千情丝倾泻在词章里。   他们至真至美的爱情只持续了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去世。纳兰写下了一系列悼念亡妻的词章,声声啼血,字字连心,下面这曲《沁园春》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读罢令人断肠: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自古多情伤离别,饱尝离别之苦的纳兰性德身上,的确是很有几分贾宝玉的影子,多情而又多舛。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在跟随皇帝南巡后回到北京,不料想突染重疾,至此一病不起。1685年05月,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溘然长逝。在他身后留下的仅有三百四十二首《纳兰词》。他没有看到纳兰家族的衰败,从这一点上看,他比贾宝玉要幸运一些。   渌水亭是他灵魂的憩园      纳兰性德的故居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后海北沿的明珠官邸,现为宋庆龄纪念馆(西花园)和卫生部所在地。这里曾经是豪门朱梁,钟鸣鼎食,门前车水马龙。& 门俯银塘,烟波晃漾。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渌水亭宴集诗序》);开门即见太液池(什刹海)、景山,一片富贵升平气象。   南楼前临水有两株夜合树(合欢),据说是当年纳兰性德亲手所植。纳兰对这两棵树格外怜惜,他病逝前的最后一首诗就是《夜合花》:&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影随筠箔乱,香杂水沉生。对此能消忿,旋移近小楹。&就在他咏夜合花之后,忽然得了一场大病,过了七日便不治而亡。他的好友在祭文中说:&夜合之花,分咏同裁。&   再有就是渌水亭。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部叫《渌水亭杂识》的笔记,使得渌水亭这个名字流芳久远。   渌水亭是纳兰家的别墅,因园内建有一座乡野风格的茅亭而得名。这里是纳兰性德著书的地方,在京西玉泉山下。玉泉水流到昆明湖这段河道称为&玉河&,渌水亭应建在玉河岸边。纳兰性德最喜欢在亭子里饮酒会客,并以《渌水亭》为题写过一首诗:&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所以,同城中的豪宅相比,渌水亭才是纳兰性德真正意义上的家,是灵魂的憩园。      明珠在康熙一朝不可一世,然而到了乾隆时期,这个家族的存在却威胁到了新一代权臣和珅的利益。于是,这个家族遭到了清算,家产被籍没,位于后海的明珠官邸则被和珅霸占。到了光绪年间,那里又成了醇亲王载沣的王府。   当所有的富贵功名皆成尘土,那一本《纳兰词》读来还是令人唇齿留香,三百年都不曾消退,因为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旁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归到了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情。&
夏商西周兵制  夏朝是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国家及其军队从此产生,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军事制度也随之出现。经商至西周,奴隶社会的军事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夏朝的军事制度 这一时期史料缺乏。据《尚书□甘誓》记载,夏王控制军队,其下有&六事之人&,可能表明夏王辖有分工不同的人员。这时已有战车,车上的成员区分为左、右、御。对作战人员还有奖惩规定。可见,随着国家及其...&
夏商西周兵制&  夏朝是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国家及其军队从此产生,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军事制度也随之出现。经商至西周,奴隶社会的军事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夏朝的军事制度 这一时期史料缺乏。据《尚书□甘誓》记载,夏王控制军队,其下有&六事之人&,可能表明夏王辖有分工不同的人员。这时已有战车,车上的成员区分为左、右、御。对作战人员还有奖惩规定。可见,随着国家及其军队的产生,出现了组织和管理军队的一些制度。& 商朝的军事制度 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的记载。如 方出,王自征&(《柏根氏旧藏甲骨卜辞》□25)、& 王自征人方&(《殷契粹编》□1185)等卜辞表明,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有时亲自出征。王室妇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姘,也曾率军出征。高级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他们平时治民,战时领兵。甲骨文中常有&亚&、&马&、&射&、&戍&等名号出现,可能表明当时军队成员已有不同的职守。士卒由贵族和平民充当,平时要练习射、御;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虚书契后编》上□31□5)等卜辞说明,战时常根据需要进行&登人&(徵兵),一次徵发或5000人,也有超过 1万人的。奴隶多担任杂役。& 商朝除王室拥有强大的军队外,各宗族或各方国也都掌握相当数量的军队。&王其令五族戍臿& (《殷契粹编》□1149)、&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叶王事&(《殷虚书契续编》□5□2□2)等卜辞表明,这些宗族或方国的军队须听从商王的调遣。&& & &商朝军队有步卒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战车一般由两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驾车,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执戈。车下随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现过&步伐&的记载,可能表明当时有独立的步兵队伍。&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可能是师。&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虚书契前编》□3□31□2)、&王令三百射&(《殷虚文字乙编》□4615)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组织可能以100人为基层单位,300人为中级单位,并有右、中、左的区分。&&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个,说明商朝对於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见图)。  西周的军事制度 在沿袭商制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发展。周初,王室强大,&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军权集中於周天子手中。其下有&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尚书□牧誓》)等官职,仍不分文武。各诸侯国及一些贵族大臣也都有自己的军队,但一般须听从周天子调遣。西周晚期,王室衰微,遇有战事则往往倚重一些诸侯国和贵族大臣的军队。& 西周军队的士卒均由&国人&(都城及其周围的奴隶主和平民)充当,奴隶只能随军服杂役。金文中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的记载(《禹鼎》、《舀壶》),表明西周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是师。但是,《周礼□夏官》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在金文和其他古籍中则未见有此类记载,据以推断,西周军队中可能不存在军的建制,也难於有这样规整的组织体系。&& 西周军队的主要兵种是车兵。战车一般由 4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 3人,随车有徒卒,一般12人,车驰卒奔,簇拥前进。兵器仍用青铜制造,但比商朝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兼备戈、矛功能的戟和可刺可斩,便於近战的短剑。甲胄、干盾用皮革制成,缀以青铜泡,更为轻便,并增强了防护力。战马也装备了护甲。还规定有战前检查武器装备的措施。战斗中已采用旌旗金鼓指挥,要求行列整齐,攻伐协调,进退一致。注意了不轻易杀降和掳掠。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对西周建立强大军事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军事制度也具有深远影响。&&春秋兵制&  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兴起,军事制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增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自诸侯出&和&自大夫出&(《论语□季氏》)。较大的战争几乎都由诸候国的军队承担。几个诸侯大国相继成为中原的霸主,代天子发号施令。& 诸侯国的军队主要由公室军队、世族军队组成。公室军队多建於西周诸侯受封立国时。主要成员是&国人&中的士和农。士以习武打仗为主要职事,作战时充任甲士;农即庶人,除老弱残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须接受军事训练,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大演习。遇有战事,要随时听从调发,充任徒卒(步兵),役期依战事的长短而定。奴隶一般没有充任甲士和徒卒的资格,只能随军服杂役。这时,卿大夫的势力迅速发展,他们也仿照国都的制度在自己的封邑上,设置军队,即世族军队,其从军人员也以封邑及其周围的士和农为主。此外,某些较大的城邑还有&邑甲&,有的属於国君,有的属於卿大夫,是公室军队与世族军队的补充。&& & 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车兵是主要兵种。各诸侯国兵力的强弱,往往以战车(见中国古代战车)的多少衡量。前期,诸侯国一般不超过1000乘,所谓&千乘之国&;卿大夫一般不超过 100乘,所谓&百乘之家&。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晋国和楚国已各达到乘,齐国和秦国也各有乘,还出现了拥有近1000乘的卿大夫。每辆战车多由 4匹马驾挽,一般配有甲士10人(包括车上3人),徒卒20人。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随车徒卒有不同数量的增加。有的诸侯国及边陲少数民族国家,还建立了独立於战车之外的步兵。公元前719年,鲁、宋、陈、蔡、卫等国伐郑,&败郑徒兵&(《左传□隐公四年》),这是中原诸侯国使用步兵的最早记录。公元前 541年,晋军与狄人交战,因狄人用步兵,晋将魏舒&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左传□昭公元年》),即临时拆散车兵建制,将五乘战车上的甲士改编为步兵三伍,这是中原诸侯国改车兵为步兵的一个典型事例。南方的楚、吴、越等国已建有一定规模的舟师,多用於内河、湖上,有时也出海作战。& 各诸侯国军队的组织编制不尽相同。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管仲改革时规定:齐军五人为一伍,十伍(50人)为一小戎,四小戎(200人)为一卒,十卒(2000人)为一旅,五旅(1万人)为一军。据《左传》记载,晋军有伍、两、卒、旅、师、军的建制。楚军的车兵有&广&,晋军和郑军的车兵有&偏&等不同的编制。军队的粮草物资供给,平时由&司马&负责,战时士卒通常须随身携带数天的口粮,称为&裹粮&,并有随行车辆以备补充。到达某城邑或诸侯国时,则由该城邑或东道国供给。&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军事制度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晋、鲁、郑、楚等国先后在改革田制的基础上,&作州兵&、&作丘甲&、&作丘赋&、&量入修赋&等(《左传》僖公十五年、成公元年、昭公四年、襄公二十五年),扩大兵役和军赋的来源;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国人&从军的制度逐渐向郡县徵兵制演变;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步兵的地位逐渐上升;军权向集权方向发展,文武开始分职等。但是这些变化,有的仅开始,有的仅表现出某种先兆,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在战国时代完成的。&& 战国兵制& 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国的君主竞相变法图强,攻伐争雄,军事制度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  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徵调大权,实行凭&虎符&发兵的制度。&虎符&符身虎形,一般为铜制,分两半,有铭文。战国时期秦国国君颁发给杜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郊)的&虎符&上刻的铭文规定:右半在君,左半在杜,凡徵发兵甲50人以上,必须与君符会合。但有烽火报警,也可&毋会&君符而采取行动。国君之下,始设将军(楚国称上柱国)等专职武官,文武已明显分职。& 各诸侯国主要实行郡县徵兵制,农民是主要的徵集对象。郡守和县令有权徵集本郡、县适龄男子入伍,并可率领他们出征。男子16或17岁&傅籍&(或称&傅&),即进行登记,然后,根据国家需要随时应徵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徵。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墓主17岁&傅籍&,第二年入伍参战,战争结束返回故里,后又再次应徵入伍。除徵兵制外,各国还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经过严格的考选,多充军队的骨干和国君的卫队。如魏国考选&武卒&,要求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 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也是以较严格的考选办法招募的。凡中选者,都要进行长期的专门训练,并享受比较优厚的待遇。&  步兵是主要兵种,骑兵和舟师发展也很迅速,车兵地位下降。步兵通称为&带甲&。《战国策》等文献有&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的记载,说明步兵的规模甚为庞大。骑兵有较大发展,出现了&骑万匹&之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原诸侯国改革旧制,发展骑兵的典型事例。舟师较为发达的有楚国等。秦国舟师的规模也很可观,《史记》记载,秦&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 军队组织往往和居民组织相结合。郡、县居民多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即&伍什之制&。伍什之上,秦有里、乡,三晋有连、闾。军队的组织与之相应。《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军以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五十人设屯长,百人设百将,五百人设五百主。《尉缭子□伍制令》记载,魏军在伍什之上,五十人为一属,百人为一闾。&& & 兵器中,剑、戟、刀、矛、匕龘首等锋利的钢铁兵器迅速发展,强弓利弩大量使用。各诸侯国普遍建立了掌管武器制造的&府库&(即武库),有的还负责检查武器的质量和上报的数量。各诸侯国都注重奖励军功,建立了军功制度。例如,秦国商鞅变法时,订有20等&军功爵制&,规定临战者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杀了敌人就可晋升爵位;反之,如果没有战功,贵族也不能晋爵。& 战国时代军事制度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战争规模扩大以及兵器质量提高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种变化,不仅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也为秦、汉军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兵制&&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 206~公元220年汉承秦制,又有了新发展。& 军队的体制 秦、汉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并置於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秦为国尉,汉为太尉,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战时临时任命将军统兵,秦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汉地位最高的为大将军,其下依次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诸将军。将军出征时常置幕府,作为参谋机构。在郡、县分置郡尉、县尉,协助郡守、县令掌管军事。东汉末,设州牧,是州郡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  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负责守卫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统领。汉朝的京师兵主要有南军和北军。中尉所领的屯兵驻於未央宫北,称北军;与之相对,由卫尉统领的称南军。南军士兵大多调自内郡,北军士兵主要调自京辅,均是一年一轮换。武帝时对京师兵作了较大改革,主要是精简南军,加强北军。南军原有2万人,减去一半。北军屯兵,除中垒外,又增置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共为八校,分屯於长安城中及其附近龘,平时守卫京师,由皇帝派员监领,战时以一部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同时,将中尉改称为执金吾,不领北军,只司御前先导和京城巡察。此外,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扩大郎官员额,增置期门、羽林等军。东汉时,京师兵沿袭西汉而略有裁并,将北军八校合为五营,置北军中候监领,末期多由宦官统领。&&&宋朝兵制& 中国宋朝(960~1279)重建统一的封建政权,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北和西北地区民族矛盾转趋激烈。1127年后,金兵继续南下,宋政权偏安江左。北宋和南宋的军事制度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总的是吸取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皇帝加强集权,削弱大将兵权,以文臣御武事;集中大量财力、物力,供养大批招募来的军队,募兵制始终居於极其重要的地位。& 北宋时期 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调发全国军队,&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值,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宋史□职官》),设有枢密使、副使等。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分统全国禁兵和厢兵,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地位低於枢密院长官。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率(帅)臣在平时统领同驻一地的各司军队,即同驻一地的军队平时要受三衙和率(帅)臣双重统辖。战时,军队受枢密院调发,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臣),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率兵出征,事已则罢。这样就使兵将分离,将不专兵。此外,还设有兵部,只掌管仪仗、武举和选募军兵等事。&北宋主要有禁兵、厢兵和乡兵,在边境地区还有蕃兵等。& 禁兵是军队的主力,兵额多时在百万以上,主要任务是&守京师,备征戍&(《宋史□兵志》)。禁兵实行&居中驭外&的&更戍制&,除驻京师外,还分别到边地或冲要地方戍守,一二年轮换一次,既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劳苦,又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以防止武装割据或拥兵叛上。一般以50人为队,2队为都,5都为营,5营为军,10军为厢。营又通称为&指挥&,是作战的基本单位。步兵1指挥为500人,骑兵少於此数。各级主官名目繁多,大体是:厢、军分别设都指挥使,军还设都虞候,营设指挥使,其下尚有都头等。禁兵的给养按规定较优厚,月俸分等发给,年节有赏,大典有赐,行军另有行装钱等。但有的妻室随营,又加军吏克扣严重,禁兵生活都很困苦,特别是社会地位低下,深受将校欺凌和虐待,以致常常发生兵变。& 厢兵名义上也是一种常备兵,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它分属各州和某些中央机构,&内总於侍卫司&(《宋史□兵志》)。其组织编制大体如禁兵,给养比禁兵低,主要担负筑城、修路、运输等杂役,多不训练和校阅。& 乡兵亦称民兵,有的称强壮、弓箭手、土兵、果毅等,是不脱离生产、农隙集结训练的民众武装,以按户选、抽的壮丁或募集的土人组成。其组织编制,各地极不统一,有的设指挥、都等,有的设甲、队等。乡兵服习水土,有的战斗力较强。朝廷遇有边事紧急,也徵发乡兵出战,并发口粮和酱菜钱。乡兵有的还可转为禁兵。& 蕃兵是由北、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武装。在西南边境还有砦兵、峒丁等。任务主要是边境戍守。组织编制因部落而异,常见的有部族、姓、小姓等。朝廷对其首领区分不同等级给予钱粮、衣服和土地,对士兵也偶有赏赐。蕃兵、砦兵等熟习边情,勇悍善战。&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等人曾推行新法,在军事制度方面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保甲法规定10家(后改为 5家)为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宋史□王安石传》),农隙教战。保马法,即与保甲法相配合的牧养军马之法。&凡五路义保愿养马者&,由官府给予马匹,或按市价发钱自买,每户养1~2匹,免一定赋役,马匹如有死病等情须补偿。将兵法,即改变原来的&更戍制&,在全国重要军事地区置将统兵,平时就地训练,战时接受调遣,&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宋史□兵志》)。新法初行,颇见成效,但推行不久,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而被废止。&南宋时期 军事制度较之北宋有很大变化。高宗开元帅府节制诸军。枢密院的军事领导体制虽然基本保留,但朝廷控制军队的能力已削弱,枢密院的军权也随之缩小。禁兵已不居主要地位,厢兵所在多有,蕃兵已不存在,而乡兵建置更为繁杂,制度纷歧。军队的主力为屯驻大兵和三衙诸军。屯驻大兵即抗金各将领所率领、屯驻在前线的军队。其称谓几经变易。后来,朝廷为加强对各屯驻大兵的控制,将其改为御营军或行营护军。绍兴十一年(1141),又剥夺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大将的兵权,把他们的部队改为御前诸军,&遇出师取旨,兵皆隶枢密院&(《宋史□兵志》)。屯驻大兵多是亲族乡里和军将的旧时部曲,战斗力较强。其中,岳飞所率岳家军最为着名,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此外,三衙分别领率 3支大军,初、中期在沿江和川陕边界还陆续组建10支御前诸军。这13支军队有军、将、队等编制,统兵官有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等,兵士一般区分为效用和军兵两级,每级又分若干等。每支军队中有一定比例的&不入队人&,充辎重、火头(炊事)等非战斗任务。宁宗时,这些制度又遭破坏,往往以文臣控制军队。& 两宋的募兵制 宋朝的禁兵、厢兵、屯驻大兵等都实行募兵制。北宋检选禁兵时,初有&兵样&,按身长、体魄划分若干等,分送诸道,令如样选募。以后用木梃代&兵样&,差以尺寸高下。对应召者,根据身长、体魄以及技巧等确定等级,再按等级编入不同部队。凡&亢健者&拣入禁兵,&短弱者&即入厢兵。应募以后,家属可以随营,本人须黵面涅臂为号,中途不得退役,实则终身为兵。兵员空缺则有时从子弟中补选。如果逃亡或犯罪,惩罚极重,甚至株连亲属和乡里。每遇凶年饥岁,就大量招募破产农民,又往往收编&盗贼&为兵,即所谓&除盗恤饥&。在兵源缺乏时,也捉民为兵。罪犯也成为兵士的来源之一。& 两宋军队的兵种及军事法规 两宋时的兵种大致相同。主要是步军,其次是马军。弓龘弩是重要武器,考核兵士较重视其挽弓能力。另外还有水军。南宋水军规模比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殷嵩隶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