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而字写一篇古文文,描写各种死里逃生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5届湖北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第3部分第12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分析综合》.doc 2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2015届湖北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第3部分第12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分析综合》.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12单元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分析综合
《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列出了三个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家有名士[注]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所考“肃”“绝”“就”“谓”均为常见多义文言实词。C项“就”字解释有误。根据语境叔父王湛告诉侄儿王济两匹马在宽阔的大道上比赛看不出优劣来要把马骑到有蚁封(蚂蚁穴前的小土堆)C。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3分)(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浑
⑥卿家痴叔死未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筛选的核心内容是“家人不了解王湛”。句①写王济过去几乎一点也不敬重叔父这说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聪明才智该项符合题意。句②写王济感叹叔父王湛骑术很高远不止只懂得《周易》属于家人了解王湛的事实该项不符合题意。句③写兄弟宗族都以为王湛是个痴呆的人属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事实该项符合题意。句④写王湛之父觉得儿子王湛有异才这是写家人了解王湛不A。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王济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说王济“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王湛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脱时”是“A。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评卷者确定这几句翻译的得分点是三个方面:常见虚词(“因”“辄”)常用实词(“叹”“故”“具”“调”)整个句子的大意。第1句“因”做顺承连词可译作“于是就”叹”就是“感叹”义;第2句“故”是“缘故”义具”作“详尽”解;第3句“辄”参考译文王湛为生父守孝3年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作迎候之礼。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于是共同谈论《周易》(王湛把《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弄来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王湛不曾骑过马就突然骑马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边赞叹边详细地述说以上情况。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他是在我之上的人。”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二、(2013·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死里逃生作文 600字-700字--优秀作文
>> 死里逃生作文 600字-700字
作文死里逃生 700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步入高年级了,而当年发生的一件事,我却记忆犹新,刻骨铭心。二年级时,我刚搬入新家,为了熟悉新家周围环境,我经常约上几位朋友一起去附近玩。我和几位小伙伴经常聚在一起,去附近没有去过的地方或好玩的地方开始各种冒险。我们在一起玩久后,友情更深了,干脆就组成了一支小队“云游队”,我年级最大,就作为小队长。我和小队员们通常在下午集合,合伙讨论计划,大家一起实行计划,各自来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久而久之,都玩得不亦乐乎。一天黄昏,大家都回家了,可我依旧想玩会,而小丁也正有此意,就又在一起玩了。他穿着轮滑鞋,我踩着滑板,一起像沙堆出发,而到达沙滩,我却另有主意。我对然对一条下坡路产生兴趣,可他却不同意:“那个坡太陡了,不要冒险了。”而我此时此刻,我已听不进劝告,只想试一试。小丁看我听不进,就放弃了。就这样,我踩着滑板就下去了,我知道有危险,而我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然这样是不对的,也就出现了意外:我滑到一半,突然看到下面有一条公路,立马就惊慌失措,要是滑到公路停不下来就死定了。我没时间多想,急中生智,直接跳了下来,因为先保命为主。但由于速度太快,落地不稳摔了,牙磕掉了半颗,身体擦着地滑了好几米,多处擦伤,几乎摔得“粉身碎骨”,站都站不起来。这一次,我为这次心血来潮做的傻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这一次惊心动魄的死里逃生,更给我上了一节课:不去做危险的事,就不会有意外。指导老师:李珍珠
寒冷的冬天走了,春姑娘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我们身边。小红家院子里的杏花也绽开了笑脸,每一朵都是粉中带红,小巧玲珑,它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聚在一起,像在讨论着什么。河边的垂柳也长出了嫩芽,抽出新叶。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红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走出了家门。突然,她听到一阵“唧唧唧”的声音。小红定眼一看,哦,原来是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妈妈在她家的屋檐下定居了。而且还生了四只可爱的小燕子。小红欣喜若狂,因为她从没想过能和这群可爱的小燕子朝夕相处。
可是,不幸的事也降临在这群小燕子身上。
一天,燕妈妈出去捕食,燕窝里又热闹起来,但这次,它们好像在争吵什么,原来,是因为燕妈妈造的房子太小了,这群娇生惯养的小燕子怎么能受得了?于是,它们互相推挤起来,想尽量让自己舒服。正是它们的拥挤,才把一只年龄最小,力气最小的小燕子挤到了地上。“哎哟!”小燕子叫了起来,它用手揉了揉摔伤的背。这时,一只小花猫踱着步向小燕子走来,,呀,它发现小燕子了!“妈呀,我完了,这个庞然大物肯定会吃掉我的,不行,我一定得自救!”小燕子一边小声嘀咕着,一边学妈妈的样子使劲地扑打翅膀,努力地飞向天空。可是,它还小,这一切根本是白费功夫。但是,小花猫觉得很新鲜,因为它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小不点儿。于是,它一边用尖利的 小爪子挠挠小燕子那雪白的肚子,一边用舌头舔着小燕子那稀少的羽毛。就这样,小花猫来来回回弄了十几次,它觉得很有趣。但弱不禁风的小燕子却不这样认为,它觉得这很痛苦,它无奈地呻吟着。眼看小燕子快不行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燕妈妈回来了,它发现了躺在地上的孩子,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唰”地一下重了下来,把小燕子救了回来。
从此,燕子一家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再也没有小燕子掉下来过,因为它们的羽毛开始丰满起来,很快就学会了飞行。而小红也成了它们的好朋友,每天清晨她们都要互相打个招呼,表示对对方的问候。
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 五(8)班 周梓瑶
死里逃生 600字-700字
小学生作文
我是一只小白兔,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绿色家园里,以伙伴鸟儿为友,绿草为食,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一天,一个庞然大物来到我的家园,开始了死里逃生的奇遇。在那天,我和朋友小灰兔在草地上玩耍。接着传来了汪汪&&的叫声,地面也摇晃了起来。我和伙伴以为是地震来了,便发疯似地奔跑。后面的的声音停止了,我和小灰兔慢慢地…
小学生作文
荒岛求生1死里逃生“哦!耶!去旅行 狈墩逗羝鹄础!胺乘懒耍憔筒荒馨簿惨坏懵穑俊蔽也宦厮档馈!昂呛牵忝橇礁隹烧嬗腥ぁ!蓖趵鲜λ档馈O衷谑12月9日,我、范政、唐紫咏还有行知小学六(2)班的班主任王岚老师四个人正在飞往马尔代夫的客机上。“各位乘客,前方发现大量气流,飞机会有颠簸,请不要离开座位和使用洗手间。”广播…
小学生作文
【典故】合我师傅父女两人,费了无限精神,成全得我转祸为福,死里求生,重归故里。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释义】指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中求取生存。【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在很危险的境地中求。【近义词】死中求生、九死一生【反义词】死路一条【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楚国人次非从外地得到一把宝剑,高兴地渡河回家。船到江心时,两…
小学生作文
死里逃生寒冷的冬天走了,春姑娘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我们身边。小红家院子里的杏花也绽开了笑脸,每一朵都是粉中带红,小巧玲珑,它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聚在一起,像在讨论着什么。河边的垂柳也长出了嫩芽,抽出新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红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走出了家门。突然,她听到一阵“唧唧唧”的声音。小红定眼一看,哦,原来是从…
小学生作文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爸爸妈妈都出去有事了,我难得有这么一个自由空间,可谓是小鬼当家。我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玩游戏,真是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甭提多高兴了。过了一会儿我嫌这些都不过瘾,想来点大的,于是我就找出了早就被妈妈藏起的足球,在家里踢了起来。我一会儿带、一会儿传、一会儿射门&&正当我玩得起劲的时候,只听&l…
小学生作文
罗克斯在一座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古墓,他几经周折,找齐了五个人,组成了神鹰探险队,准备去古墓探险。神鹰探险队的队员有探险家罗克斯,科学家莫亚,发明家龙炎,武术师奥斯丁,还有罗克斯的好兄弟罗斯猛。他们准备好探险要用的工具后,出发去古墓。扒开浓密的树叶,一扇独具匠心的大石门出现在大家面前。罗克斯赞叹道:&这座石门真是…
小学生作文
现在的我已经是蟑螂家族里的名人了,之所以我成为了名人,是因为我是蟑螂家族里第一只从人类手中活着回来的蟑螂。但是,我一想到那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就不禁出了一阵身的冷汗。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出去觅食,原因是那可恶的人类竟然用拖鞋去打我的老爸!这一打不要紧,要紧的是老爸的翅膀和手被打断了,要在蟑螂医院养伤,妈妈要在家照顾我的弟弟妹…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苏教版必修文言文课文全译全练
我的图书馆
苏教版必修文言文课文全译全练
苏教版必修文言文课文全译全练必修一劝学 2师说 6赤壁赋 12始得西山宴游记 18必修二六国论
22阿房宫赋 29念奴娇·赤壁怀古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必修三离骚(节选) 39指南录后序
43五人墓碑记 49烛之武退秦师 55谏太宗十思疏 60廉颇蔺相如列传 65鸿门宴 73秋水(节选)
80非攻(节选) 82察今(节选) 84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89寡人之于国也 93《黄花冈烈士事略》序
98蜀道难 103登高 105琵琶行 107锦瑟 110虞美人 112蝶恋花 114雨霖铃
116声声慢 118滕王阁序 120秋声赋 126必修五陈情表 131项脊轩志 136长亭送别
141报任安书 143渔父 150逍遥游 154兰亭集序
160劝学【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课文点译】【课文全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名家点评】  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有删节) 【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 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  (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指金属的刀类 B.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资质,禀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动词,游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学问渊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渐之滫 渐:渐渐     B.形乎动静 形:体现  C.游必就士 就:接近     D.端而言蠕
蠕:微动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教使之然也          輮使之然也  不扶而直           蟹六跪而二螯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然"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C.两个"然"字不同,两个"鲜"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鲜"字也不同6.对"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译文:                                
⑵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译文:                                
⑶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译文:                                师
说【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愈热心于教育,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课文点译】【课文全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名家点评】  在韩愈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之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正如清刘熙载所说:"说理论事,涉于迁就,便是本领不济。看昌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艺概·文概》)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刘学楷)【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 其   
(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
 4.于   (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   (3)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   (4) 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   (5) 介词,被。 不拘于时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多的人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①欲相师,仆②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③自京师来蛮夷间④,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⑤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⑥,幸大雪逾岭被南越⑦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注释]①辱书云:承蒙来信说。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吾子:您。④蛮夷间:指柳宗元所谪居的永州。⑤庸蜀:这里泛指四川。庸:古国名,今湖北竹山县东南。⑥二年冬:指元和二年冬季。⑦南越: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仆道不笃               笃:深厚 B.人益不事师
             师:老师 C.因抗颜而为师             师:老师 D.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后学:学生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B.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C.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
  D.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6.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韩愈敢为人师的精神,并自喻品德高洁。  B.指出韩愈不该以蜀日自比,自己不敢以越雪自况。  C.抨击那些诋毁韩愈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表明自己虽好为人师却因遭贬谪而不能的苦衷。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译文: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文:  (3)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文:
                      赤 壁 赋【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他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不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前、后《赤壁赋》用古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具有哲理,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课文点译】【课文全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名家点评】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但这种意蕴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述,而是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才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免"浪淘尽",空留山川遗迹的感慨,转而抱恨于人生须臾,江山无穷,登仙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顺手以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人生应投入大化,方能超脱无谓的苦恼。这两方面的感情,包括人生苦闷和物我参透,当然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烦恼以及要求摆脱烦恼的旷达态度的表露。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何满子)【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  (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4.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二、文言虚词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 于(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3)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三、文言句式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 "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
【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 B.白露横江
白茫茫的水汽 C.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B.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C.徘徊于斗牛之间托遗响于悲风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放鹤亭记》      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挟飞仙以遨游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何为其然也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托遗响于悲风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创作,有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作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抒写他被贬后的悲愤忧伤,风格清峻简洁,在平淡的语言中愈含深远的情思。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柳河东集》。【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
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名家点评】  《始得西山宴游记》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山水游记之作并非始于柳宗元,远的不说,仅唐人之中,元结就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清人吴汝纶就认为:"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但是,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却是柳氏独造之境。本文从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写起,透露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然后由一般游览引入西山之游,重笔写西山之"怪特"。岈然洼然的高下之势,咫尺千里的登眺所见,萦青缭白的山水远景,三组画面、三个层次,以相互的映衬、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绚丽多姿的"怪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西山的景色。诚如他的诗《江雪》,千山不见鸟影,万径没有人踪,更衬托出独钓寒江、不畏严寒的勇气,寄托着政治革新失败后既孤独又不屈的精神。本文中的西山,超尘拔俗,卓立不群,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西山熔铸了他的幽愤,陶冶了他的胸襟,启迪了他的悟性,而他的赞美西山正是以之来言志抒情。  作为山水游记的伟大宗匠,柳宗元在本文中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文中写登西山远眺之所见,呈现了雄奇开阔的境界,而不写西山本身,从而也就衬托了西山,突出了西山。这种不从实处落笔的写法,颇类于汉乐府诗《陌上桑》的从旁人听见来写罗敷美貌,和罗敷自夸其夫的"坐中千馀人,皆言夫婿殊"一样,是将诗的"虚处着墨"化为文中的"从对面着笔"。如此写来,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近人林纾曾说:"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揆之本文,洵非虚誉。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邓乔彬)
【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3.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词类活用(1) 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穷回溪(走到尽头)/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始指异之(以......为异)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自远而至(远处)  (4) 数词用作形容词。 四望如一 (相同)  (5) 名词用作动词。 外与天际(连接)/
卧而梦(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 名词用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
四望如一(向四面)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
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3) 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2.之(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2) 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 介词,为了。 故为之文以志  
(2) 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 【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亦同趣
通"趋",往,赴 B.颓然就醉 精神萎靡不振 C.穷回溪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D.始指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游于是乎始于是饮酒乐甚B.自余为僇人不与培塿为类C.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D.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钴 鉧 潭 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殆不可数(几乎)   B.余怜而售之(怜悯) C.以效兹丘之下(呈献)
  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满)5.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嵌然相累而下者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②余怜而售之 货而不售 A.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不同。
B.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也相同。 C.两"其"字不同,两"售"字也不同。
D.两"其"字不同,两"售"字相同。6.用小丘际遇,作者寄寓了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才能的原因。下面对能表达寄寓原因的句子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  ②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③余怜而售之  ④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⑤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三百,连岁不能售  ⑥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译文:
(2)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文: (3)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译文:
 六国论【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青少年时不好学习,相传27岁才发奋读书,考进士不中,愤而烧掉为应考写的数百篇文章,而后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下笔千言,顷刻即成。他的文章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辩性强,富有说服力;文字简约,不事雕琢,但笔力雄劲,善作譬喻。【课文点译】【课文全译】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名家点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程翔)【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 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5)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之   (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6.则(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B.不能独完 形容词用动词,保全 C.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水平不高,能力欠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B.较秦之所得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国之所大欲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乙]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寸尺之地,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依次应为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A.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B.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C.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献身)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超过)B.夫韩、魏不能独当(抵挡、对抗)
未可去以罪秦也(归罪于)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地存在)视秦无异也(与......相比)D.擅形便之利(有利的地理形势)
终不克为秦所为(能够)6.[乙]文中的"天下之诸侯"与[丙]文的"东诸侯"分别指下列哪一项?   "天下之诸侯"( ),"东诸侯"(
)  A.秦韩魏齐楚燕赵 B.韩魏齐楚燕赵  C.齐楚燕赵
D.齐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译文:
 (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3)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异也。译文:
  阿房宫赋【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山林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巍然耸起。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高楼重阁遮天蔽日。它从骊山的北面建起,然后向西曲折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道河缓缓流淌,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腰带般的长廊像绸带似迂回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向空中飞啄。这些楼台亭阁,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层叠的木拱中心勾连,殿角相向对峙,像在互争上下。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那样密集,像水涡那样套连,巍峨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就像蛟龙,可是没有风云涌起,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就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产生霓虹?楼阁高高低低,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使人感到如同春光一般温暖;大殿里寒气逼人的舞袖飘拂,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每天清晨,只见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她们洗脸后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那是她们焚烧异香的椒兰。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远处,希望皇帝能光临宠幸;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物,韩国魏国聚敛的珍品,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这阿房宫中。而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觉得很可惜。唉!一个人的心思,也跟千万人的心思一样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竟然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全国的城墙还要多;琴声笛声,一片嘈杂,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就使天下的人民不敢讲话,只敢在心里充满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戍边的士卒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皇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够来抵抗秦国了;如果秦取得天下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名家点评】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作者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故以"人"代"民"),就不会亡。这才将笔锋移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得哀后人也。"  作者具有可贵的民本思想。他把六国及秦的灭亡,归因于"不爱其民",希望统治者汲取教训,真可谓语重心长!但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希望终归要落空,因而以深沉的感慨结束全篇。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霍松林)
【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 1.古今异义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建筑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值得怜悯 2.一词多义(1)一
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形容词,全部,所有)   (2)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3)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4)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5)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j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⑹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3.词类活用   (1) 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统一)(2) 名词作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3) 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  (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二、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表判断)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表判断)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3.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4.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5.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举"有被攻占之意,意念被动句)【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动词用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互相排挤 C.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遮断,遮蔽 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C.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奈何取之尽锱铢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六国各爱其人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向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②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③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④,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  [注]①对仗:当廷奏事。
②承乏:充任(谦辞)。 ③戬:高戬,时任司礼丞。 ④台衡:指宰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 暴乱:发动叛乱。  B.朕欲别除一官 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 趣:催促。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欲以为雍州长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①户口逃亡且尽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①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
②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①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璟劝勉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元忠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愿加害元忠。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
 (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译文:  (3)附元忠立致族灭。  译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简介】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课文点译】【课文全译】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名家点评】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诮,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刘乃昌)【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请写出"浪淘尽"的对象。                                                                               2."人道是"三个字表达什么意思?                                                                         【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3."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把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 ,全部寓寄在歌词中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里逃生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