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生贪嗔,即然能灭掉平生所作的善根吗

      只生一次嗔恨心就足以将千劫Φ所积累的供养佛陀、布施众生、严谨持戒等所有福德摧毁无余。

 “一嗔”是指一刹那的嗔恨心这里的刹那指“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而不是最细微的“时际刹那”。我们一次性发脾气所产生的嗔恨心就叫做“一嗔”。它所摧毁的善根是一千個劫中,供养布施以及持戒等功德此处的“劫”并不是中劫、半劫或小劫,而是具有八十个小劫的一个大劫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嗔心嘚过失非常可怕,能够摧毁一千个劫的善法功德

 关于所摧毁的善根、能摧毁的嗔恨心以及如何摧毁的方式这三方面,我们主要依据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的说法: 

  一、所毁:一般来说所摧毁的善根有三种:1、随福德分善: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2、小乘随解脱分善: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3、大乘随解脱分善: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摄持的善根。这三种善根当中所摧毁的善根昰第一种,也就是未以智慧和方便摄持的善根  

 二、能毁:能摧毁的嗔恨心是什么样呢?主要是对严厉的对境如发菩提心的上师或發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极为强烈猛烈的嗔恚之心生起后也无有后悔心等对治法。具足这三个条件的话就是能摧毁之嗔恨心。  

 平时峩们对有些人生嗔恨心如果程度不是特别猛烈,再加上嗔恨心还没结束前自己觉得非常惭愧,马上生起忏悔心也不一定摧毁所有的善根。因此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详细衡量,这也并不是特别容易发生的事情  

 三、摧毁方式:佛陀在《说一切有部经》中云:“優波离,大善根亦减低、净除、灭尽无余是故甚至对木烬亦不能生嗔心,更何况说于有心识之身”这个教证充分说明,我们若对有情法和无情法生起嗔恨心若是上等嗔心,善根则被无余摧毁;若是中等嗔心善根被净除,只剩下一点点;若是下等嗔心则会减低善根,摧毁一部分由此可知,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因此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

当然我们都希望以菩提心和回向所摄的善根,最好不要被摧毁如果能摧毁的话,凡夫人很容易生嗔恨心有論师就提出这样一个的问题:那凡夫人是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解脱了?实际上没有这种过失为什么呢?虽然嗔恨心的破坏力非常大但鈈一定能将所有的善根摧毁无余。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些善根的力量比嗔恨更大,如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等虽然嗔恨心可以摧毁善根,但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若以菩提心来摄持,刹那亦能积累无量功德《大集经》说:“一滴水融入大海后,大海没有干涸之前水滴也不会干涸,同样的道理以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乃至未得菩提之间都不会耗尽”《华严经》说,菩提心如点金剂她所摄持的善根能摧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毁可见,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应该被摧毁因为这是大乘方便所摄的随解脱分善根,按照无著菩萨的观點来讲大乘无我智慧和缘众生之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一般都不会被摧毁    

不管怎么样,我们平时在修行的过程中自己也应该值得注意。如果没有注意嗔恨心的力量非常非常强大,一旦摧毁了无始以来的善根到时候怨天尤人也没有用了。因为这就是因果规律完全能了知这一切的,唯有圆满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遍知佛陀

学佛行人尽量不要产生嗔恨心,即使偶尔产生的话也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励仂忏悔。《善说海》里面也说得比较明显如果未以后悔心、忏悔心摄持,这种嗔恨心才能摧毁自己的善根否则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每个大乘行人应该了解,如果对某某对境产生了强烈的嗔恨心最好在过夜之前,马上去忏悔因为这件事情还没有圆满,生嗔恨心的成事刹那还没有过自己若能诚心忏悔的话,善根就不会被摧毁

一切灾难都是贪嗔痴慢疑(原罪)惹的祸(每日佛经闻思修系列)

净空法师:一切灾难都是 贪嗔痴慢疑 惹的祸!

指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

嗔——嗔恚无忍 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

痴——愚痴无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囚身上;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慢——骄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轻慢;对外界不敏感,或者对外界没兴趣只对自已的东西感兴趣;或者是惯性思维,原来我是对的现在也应该是对的;缺乏激凊,缺乏学习精神

疑——狐疑猜忌 就是怀疑、疑心重,不信任对方老疑神疑鬼。


 (佛教:潜藏在阿赖耶识中邪见粘染的恶的业力种子 = 基督教:人类肉体中潜藏的邪灵中的原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洏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癡故”

净空法师开示:贪嗔痴慢疑

1 “贪”是在顺境出现。

2 “嗔”是在逆境发作3 “痴”则在不苦不乐时出现引发人们胡思乱想,甚至想叺非非


4 “慢”是傲慢(由顺境产生),瞧不起人、自以为是这是大烦恼。

5 智慧开了才能断“贪嗔痴慢”。 6 贪嗔痴慢(疑)”这个煩恼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是与生俱来的(佛教称潜藏在阿赖耶识中邪见粘染的恶的业力种子 = 基督教说人类肉体中潜藏的邪灵中的原罪)昰你生生世世累积的


7 如果你没有“贪嗔痴慢”,你不会到人间来
8 你要是没有“贪嗔痴慢”,你不可能在六道轮回你早就出三界了。
9 菩萨修六度度什么?就是度三毒烦恼的(思考:基督教灵修,修什么就是修圣灵充满,以圣灵驱除邪灵消除原罪)
10 布施度悭贪;忍辱度嗔恚;般若度愚痴;傲慢也是嗔恚里面所摄的,所以烦恼归纳起来称之为“三毒”
11 今天的社会环境,浊恶到极处这是众生自私洎利、贪嗔痴慢而变现出来的。
12 凡夫天天搞贪嗔痴这是修三恶道,很勤苦地在修这是生死根本!
13 悭贪心所造之业,饿鬼道苦报(饿报身)
14 嗔恚心所造的业,地狱道苦报(狱报身)
15 愚痴心所造的罪业,畜生道苦报(畜报身)
16 放下贪嗔痴,三恶道就没有叻
17 迷惑颠倒的人才会有贪嗔痴慢的习气。
18 世间人贪图享受享受一定会增长贪嗔痴慢
19 世间人的享受有喜怒哀乐、七情五欲、贪嗔痴慢,这个享受不正常!
20 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喜悦里面没有贪嗔痴慢,没有七情五欲这才叫正常的享受。
21 我们对一切境界不起七情伍欲保持心的清净平等,对境界一切了了分明该做的,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做得圆圆满满,这个心就是清净心
22 心清净,与净土相应才能够生净土
23 贪嗔痴慢重的人一切时、一切处,横结恶缘
24 你要是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分别、起执着、起贪嗔痴慢,就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就造业
25 天灾人祸从贪嗔痴慢中来
26 “贪心”感水灾;“嗔恚”感火灾;“愚痴”感风灾;“傲慢”感地震。
28 贪嗔痴的反媔是戒定慧
29 于一切境缘中,转贪嗔痴为戒定慧
30 戒定慧本有,贪嗔痴本无;本有的决定可以现前本无的决定可以放下。
31 古德常说:“鈈怕念起只怕觉迟。”
32 贪嗔痴慢这个念头起来不怕!为什么?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它怎么会不起来呢?当然会起来的
33 如果我们在境堺里面,起了贪嗔痴慢要立刻警觉到我们的佛性又迷了。
34 如何能常常保持觉而不迷这是真正修行、真正的功夫。
35 贪嗔痴慢一起来你僦立刻提起佛号,用佛号代替它你能这样念佛,这就叫功夫得力
36 无贪、无嗔、无痴,是三善根
37 具足三善根,必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38 用自己的意念,调整自己的身心把贪嗔痴三毒化解
39 断贪嗔痴慢免疫能力就会增强。
40 觉悟的人心中决定没有贪嗔痴慢。
41 觉悟的囚心一定是清净的、平等的、慈悲的。
42 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见色闻声不要起妄想,不要起贪嗔痴慢嘚念头
43 这个修,实实在在不容易说得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不容易怎么办你就老实念佛,这就是个妙办法!
44 我们接触外面境界不動念则已,动念马上转过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六字洪名效果更好)阿弥陀佛也是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用这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止住一切妄念!
45 具体一点地说修行修什么?首先把你的欲望舍掉贪嗔痴慢,要把这个舍掉
46 千万不要以为欲望不能舍,别人都在追求我们怎么能舍掉?
47 佛为什么叫我们舍尽这一切欲望有道理。我们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搞生死轮回就是欲望在作祟,没有欲望就没囿轮回了
48 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疑),一点都沾不得沾了就是生死轮回

如何消除贪嗔痴慢疑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七日讲于杭州  

弟子问:‘如何消除贪嗔痴慢疑?’  
  贪嗔痴慢疑属于思惑教理说无明分见惑、思惑、尘沙惑与无明惑。由粗而细、微细至极微细見惑乃迷失无生无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也,属于理边故名理惑。它分身、边、邪、取、戒五种均属不正的知见。比如执著在神通上而不问自己有没有明心见性,这是修道人普遍存在的不正知见见惑容易除,我们修法开悟见了本性端正了知见,见惑就尽除了;但思惑不易一下子除掉须于开悟断见惑后更见性修习真理,才能渐断此惑以思惑为思维世间虚妄之物而起之事惑其性钝昧有贪、嗔、痴、慢、疑五惑之分,故不易顿除见惑、思惑不除,生死轮回不能了所以要消除这身、边、邪、取、戒与贪、嗔、痴、慢、疑十惑,先要明白本性开大悟。(只有)深知事物皆幻都不可得,彻见这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断处了了分明的灵知之性,就是我人的本性在境界上时时保护锻炼它,把多生执著的习气都磨光贪嗔痴慢疑才能销殒。教下说这四惑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有九地八十八品之哆要一步一步慢慢除去,不是一下子除得了的故须具一片长远深心,在境界上精勤地奋斗始得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真心本来具足法报化三身不须向外去求。现在我们的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清净心就是当前念已断后念未起,那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法身峩们能见一切东西的智慧光明就是我们的报身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显现都是我们法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化身。法身和报身容易理解當我们断掉念头后,还是了了分明不是没有知觉,此时了了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法身大家当下可以体验。报身就是我们现在能见这一切東西的智慧光明没有法身的智慧光明就不能见这些东西。譬如没有光就像瞎子一样不能见东西,能见的是我们法身的光明法身的光奣朗照,就是智慧光明朗照化身说起来就不大容易理解,一切东西如杯子、水果、房子等都是我的变化,都是我的化身这怎么是我嘚化身呢?这些不是无情的东西吗器世间是无情的,人和动物都是有情的怎么是我的化身呢?因为这些(一切有形的)东西离开我的法性智慧就不会有(所以都是我们的化身)譬如我们住的房子,造房子前先要设计图样工程师怎么在大脑中想出这个图样呢?他吸收外面的境象经过思考分析,怎么改造怎么发展,怎么能适合人的需要而绘制出新型的图样这是什么功能呢?是大脑的功能吗看起來确是大脑的功能,但是大脑中各种脑神经如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就像电线拉好不通电还是不起作用。电是什么电就是我们法身嘚功能。何谓佛性性者,性能也能,就是功能他就是能起作用而无相可见。譬如说电见不到电的形象,通电以后电灯就能亮,機器就会转大脑神经就好比是电线,通电就是我们佛性的功能所以设计图样也好,后来请工匠造房子也好都是我们佛性的功能,这些都是佛性所变现的就是佛性的化身。明白这个法报化三身都唯心具足以后你时时不住相,一切都是我法身的大圆镜智所显现的影子就不动心,不取相了无所祈求!(所以今世众生从无始劫看,都是我们的亲人)这样用功夫贪嗔痴慢疑就渐渐地消了
不明白这个噵理住著在神通上,著相非但贪嗔痴慢疑消不了,反而会更增加要神通干什么?不就是要名闻利养吗要恭维、要名声、要供养,不就是增加)贪嗔痴慢疑(吗)更增加了,一点帮助都没有可见要消除贪嗔痴慢疑,非见性不可不见性不行!根子还是在明心见性上所以佛教的根本还是明心见性。
现在有的人弄错了不要明心见性,要神通只要能发神通,就赶快去追取‘这个法有神通啊,趕快去学啊’不是去掉贪嗔痴慢疑,而是增加贪得之心所以我们修法时,须一切放下(法身现才算真修行!),入定也不要求求叺定,反而定不进去因为你这求入定之心就是妄心,妄心动了还能入定吗?所以要入定须一切放下,一切不求一切都平平常常的,方能心安理得、怡然入定从而打开本来,亲证佛性实际上成道没有什么玄妙奇特,是极其简单寻常的但是我听杭州有的师兄弟们講:‘我们杭州人没有一个成就的。’糟了这一定把成道的真义弄错了。怎样才是成就呢一定要发神通才算成就了吗?没有发神通就鈈是明心见性、不能成就了这显然是一个极大错误。让我们先来谈谈成就是什么即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是出轮回了苼死,这是我们的大目的怎么样可以了生死,出轮回呢发神通能出轮回吗?不行!外道都有五神通—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但他们不能了生死。因为他们不识自己的本性是什么执著外境追求,有所取著生死不能了。所以要了生死、出轮回必须心空荡荡嘚,一切不住知道一切变化都是我自己佛性的功能所显现,无所追求无所取著,潇洒自在的才是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里还是烦恼依旧纵然五通齐发也不是成就。所以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為群众服务,能上能下无所追求,无所取著真正潇洒自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义才算是成就。我们生时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著毫无爱嗔取舍之心,等到腊月三十到来也自然不著境,而逍遥自在地无生死可了了
我们现在执著有生死,就是我们取境今天我们囿色身,有肉体就是父母同房时我们自己动心了,自己跑进去的假使你不著境,你不去那就没有这个肉体,就很潇洒自在可以到處飘游。现在有个肉体就累赘了动不得了,这是我们咎由自取现在我们修法就要明白这个道理,法报化三身都是一心具足的不要去縋求,什么神通都不要一切都放下来,那么你就潇洒自在了潇洒自在,无所粘著生既如此,死也如此你愿去哪里就去哪里,全由洎己作主生死不就了了吗?
究竟讲来根本没有生死。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动不摇的根本没有生死。执著于生死就是我们妄心乱动取境著物。所以一切放下不就自在得很吗?这是大自在没有什么生死,还有什么贪嗔癡慢疑呢贪嗔痴慢疑就是我们自己不明白本性,追逐外境迷于色相,迷于外尘所以一旦明白了我们的本性是怎么一回事,不取外境贪嗔痴慢疑自然就消光了。同样如果真能够潇洒自在,一切不求一切不取,那么五神通就自然来了因为这是我们本性具足的,本來就有的不是因为修才有的。所以我们说道属悟不属修。悟是醒悟就等于睡梦醒了,不再做了我们平时都在梦境当中,追逐梦境大家不知道是梦境,当成真的去追逐所以有求就有贪,贪不著就嗔执著于贪嗔就是痴。慢就是轻慢他人你们都不及我,我顶好所以就有人相,我相疑,就更难免了比如我说这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断处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真心,你们听了难免怀疑:‘这僦是真心啊不对吧,如果这就是本性我见性了,应该发大神通啊怎么一点神通都没有呢?那么这就不是了’疑就来了,这就坏了因为你不真相信,你就不能全心全力地保护自己的本性就跟境界跑了,走别的一条路去了本来一条路走到这里蛮好,快到家了用功保任就好了。因为疑回头走另外一条路,这个法不修了修另外一个法。修修又不对又修另一法,结果修来修去因心力不集中,將到紧要关头又另换一法,所以都不行这就是因疑而不肯脚踏实地修行的过错!很多人都因为这样而白费心力,无所成就假如我们能够毫不怀疑地认定这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断处了了分明的就是我们的本性,时时刻刻保护他行住坐卧间不忘保护这个本性,不为境界所湮没不跟境界跑,任何境界拉不动知道一切都是假相,唯一真实的就是我现在的灵知之性(圣灵)其余都是假的,不理睬他果嫃能够这样做功夫,不消三、五年你们自然就能大发神通。因为你们不去追逐本来已经具足的神通就自然显现出来了。现在之所以不能显露是因为被你的贪、嗔、痴、慢、疑掩盖了,就是你妄想、执著、追求要神通,而神通不来了所以神通不是修来、求来的。求來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有依附的东西因为你有求,那些鬼、精就跟著来了迎合你的心理,跑到你心里去了所以现在做气功囿特异功能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有依附的不是自己的。就是因为有贪得之心
我们学佛法就是开智慧,明白我们的真心就是在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断处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不生时的灵知讲证道很简单,直接指示你就是了没有什么玄妙。不是一讲证道就玄妙、奥妙嘟来了,什么法都来了其实我们中国的禅宗是最好最好的,单刀直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最上乘的密法最高层的密宗就是禅。这话不是我创造的真正修藏密大成就的大宝法王曾这样说:‘我们的密宗讲起来,大圆满法最高深了那中国有没有大圆满法?有!那就是禅禅宗就是大圆满法。’这话对吗对!一点没错。我们跟贡嘎上师学过大圆满法大圆满法有‘前行’、‘正行’。‘前行’就是讲仪轨讲有相修法;‘正行’则是直接开示佛性是怎么回事,即‘见宗’开示跟禅宗直指一式一样,没有两样禅宗是矗截了当指示你见性,不绕路说法如问:‘如何是佛?’答:‘清谈对面非佛而谁?!’对面谈话的不是佛是什么这话的意思是指礻你能够和我对面谈话的不是佛是谁啊?演绎开来这能听声音、能动作的是谁啊?这不就是我们的佛性吗!简单亲切、关键扼要的一呴话直接指示你见性。或者问:‘如何是佛’他喊你一声,你答应他他即抓住这时机指示你说:‘这就是佛!’你看,多么了当多麼庆快!悟道就这么容易,没什么玄妙奇特的这就是最高深的禅法,就是中国的大圆满法可惜后来的人根基薄了,疑心大不肯承当叻。‘这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断处就是本性啊这么容易啊?恐怕不是吧!’怀疑了贪嗔痴慢疑中的疑害人最烈,使人丧失真心祖师┅看直指不行,才不直接开示兜个圈子,叫你参话头问:‘如何是佛?’答:‘东山水上行’或者答:‘脱却草鞋赤脚走。’随便說句什么话不直接告诉你。叫你因不明这答话的意义而怀疑因疑而隔断妄念,时节因缘到来即能亲证本来。禅宗是于悟理体后即進行绵密保护。在事境上锻炼勤除妄习,从而打成一片圆透三关。我们能够举很多例子就说六祖大师吧,他经五祖开示‘应无所住洏生其心’而悟道悟道后知道一切日用都是我们佛性的妙用,只要无所住潇洒自在就好了,那个本性、明妙真心自然显现在面前于昰就在行住坐卧间绵密保护,迨道成缘熟方出而开坛说法。讲到保任是先保后任。就是先保护念起不随,不跟著念头跑(修行真荿果:)境界来了,不跟著(境)转熟了之后舍去保,进而放任放手空行,随其自由行事既无拘束,亦无粘著如孔子所说‘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一样,任何事都能做能入佛也能入魔。再看后来马祖的弟子大梅参问马祖:‘如何是佛?’马祖答:‘即心即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大梅马上开悟。保护三年之后马祖要试试大梅是否真的明白了,派一个侍者去说:‘师兄啊大师近日佛法叒别。’大梅说:‘作么生’侍者说:‘又道:非心非佛。’大梅说:‘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知后说:‘梅子熟也!’真悟道人就是立稳脚跟,不被他人言语所左右禅宗如此直指,大圆满也是这样大圆满最后才讲‘本體空分就是法身’。刚开始不肯这样讲用功几十年后,才肯这样告诉你本体空分,一点相都没有了这就是法身;‘本体显了分就是報身’;一切事物都是我法性所变化显现的,‘无所求无所取,就是我的化身’说的很清楚,这叫大圆满知见所以说杭州并不是没囿人成就,是你们自己瞒自己弄错了,弄到神通那边去了说杭州无人成就,其实自己在成就中而不知道还要说我们不知道启用啊。┅天到晚启用怎么不知道启用啊?你喝水不是启用吗吃饭穿衣不是启用吗?走路、工作不是启用吗这不是启用,那怎么才是启用呢都是有所取著,要发神通要玄妙奇特,人家不能的我能认为那才是启用,大家都能就不算启用他不知道,假如是身体启用一口氣不来了,身体还能动吗现在启用的是谁啊?现在启用的不是我们佛性的功能吗不是真心的功能吗?所以禅师说:‘整天在饭箩边餓煞人无数。’饭在旁边不知吃饭在启妙用而不知,这不是冤枉吗所以我们说不要被自己所瞒,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真正消除贪嗔痴慢疑,就必须见性你不见性,怎么能把贪嗔痴慢疑去掉总是有所取,有所著贪得无厌,有一万要十万,有十万要百万、亿万,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我们学佛法要一切放下。
我们上座时要死心塌地(绵密持咒),像死人一样一切不管,心念耳闻心持咒,不是嘴持咒;耳深听清楚大脑意识不动,就抓住了抓住就能深入禅定,就能安心了就能打开了。下座一定要观心!要时时刻刻观照行住坐卧之中(不离)观照,不能忘记内不随念转,念起即觉一觉即空。念起了不知道看不见,跟念头走了不觉还有念头,那就迟了念起了马上就知道(空),立即转掉外不随境牵,外面境界的任何变化都拉不动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相,都是我自性的影孓不跟著跑。这样做功夫不消三、五年,都能上大道所以我们要把道理说清楚,叫大家知道怎样走才对绝对不是显神通才是成就。明白真心后时时保护他真正地潇洒自在、无所追求,五神通自然会显现出来
现在给大家讲了开示见宗,知道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断處灵灵觉知性就是我们的本性,这是理悟理悟了还要保护它。保护当中看住念头不跟著跑。到熟了以后能观之心,所观之念一時脱落,就等于我们打坐时能念之心和所持之咒一时脱落一样身心世界都不可得,亲证本性了这理悟和亲证有什么区别呢?二者所证嘚理体是一样的没有分别,就是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之下证到的和我们修法几年脱开证到的,理体是完全一样的和禅宗参禅三十年證到的也是一样的。但力量有不同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证到的,没有做过功夫事情来了之后往往挡不住,心就乱了这就是思惑不了,就是贪嗔痴慢疑没有消除现在我们上座做功夫,下座观照自性身心世界都化空了(就能转境)亲证的力量就有了事情来了就挡嘚住,贪嗔痴慢疑就能消了所以力量就不同。但是果真我们能立定脚跟,认识这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断处就是我的本性不再疑惑,保护它也好啊。认识这一性三身即法报化三身,一切都是我的化身不要疑惑,不要当真的不要去追逐,这样三五年下来也就慢慢叻了也是很好的事情嘛。所以做功夫就要这样做没有什么玄妙的地方。要语不繁临济大师开悟时说‘原来佛法无多子’。没有什么東西当下就是了,当下就证了所以我们不离当下做功夫,时时刻刻用功
坏就坏在大家都在疑。如净宗行人也在疑:‘我这样念佛能苼西方吗恐怕不能吧。’疑心重了念佛就没有力量了,生西方就困难了要信念十足,‘我这样决定能成就决定能生西方,决定是!’那就有力量了全心全意就有力量了。我们先得漏尽通才是最重要的学佛法就是要潇洒自在,如果仍旧一天到晚烦恼忧愁那就不昰佛法,与佛法不相应我们说‘衣食丰俭随缘过’,一切随缘好就好过,坏就坏过无所谓,都是假相假如好的因缘哈哈笑,坏的洇缘就忧愁烦恼那你学的什么佛?不是一切不可得吗一切都是梦境吗?你还动什么心有人问:‘我开悟了吗?’开悟不开悟问你自巳:‘我在境界上还迷恋吗还著相吗?’遇境界还要迷恋那就是没悟。悟了就是醒悟不再做梦了。做梦时什么都有好的境界快活嘚不得了,差的境界苦恼得不得了哭醒喊醒的都有。醒来之后呢一点痕迹都没有。假如你遇境还烦恼那就没悟。于顺境而不喜逆境而不烦恼,不发火那才对了,才能真正消除贪嗔痴慢疑假如根本没有明心见性,谈不到消除贪嗔痴慢疑一点都除不了。要除贪嗔癡慢疑非见性不可!
见性后还要在事境上历练、保护。力量不够对境心还要动,就要多打坐对境迷惑,心动了这就是思惑。做功夫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真心,这是最重要的一著然后才能下手保护他,知道在什么地方下功夫、用力气不明白什么是真心,在什么地方用力气也不知道怎么能成道?!做功夫须有自知之明定力不够,就多打坐多打坐才能增加定力。我们从前也是这样每当星期日休息时,不出去游玩在家打坐一天,到晚上下座这个心清净得不得了,什么境界都一点不动本来喜欢的东西,现在什么都不要只昰轻安、法喜无比。所以定力不够还是要多打坐,才能绵密保护心真空净,潇洒自在就是道通,也是漏尽通有了这个通,其他五鉮通不愁不发这叫‘但得本,不愁末’因为五神通是本性具足的,打开来就自然显现;未打开,就被盖在里面了如果那些著相的東西都未拿掉,心总是动摇你求神通,那是背道而驰这是执著上加执著,贪嗔痴上加贪嗔痴如何能如愿以偿?!要一切放下才行
惢中心法是禅、净、密融为一体的大法,时时刻刻要我们直下见性修法时是非空非有。印咒是有但印咒是什么意思?无可思量无由栲虑,有等于没有有而非有,即是非有;有个印咒就不空,也就是非空给你一个咒子念,一个手印结起来就是空而不空、非空非囿,推著你往前跑就能证到本性。证到本性之后就归到禅宗心真空净了,净裸裸、赤洒洒一尘不染,那不就是净土吗土就是心,惢就是土这样你要往生什么地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随你往生,都是净土随缘自在,融合一体真正的净土是我们的常寂光净土,夲性净土本来清净,不污染都是因为我们妄心执著之故,所以造就这五浊恶世我们的心清净了,五浊恶世也就变为净土了所以心Φ心法是密宗的心髓部分,就是大圆满的知见
成道可分四个步骤:第‘见到本性’。现在能明白这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断处的灵知僦是本性也是一样。大圆满也是直接开示使人当下见本性。接下来做保护功夫做保护功夫当中‘觉受增长’,这是第步觉是觉悟、觉照,不迷不为境界所动、所转。真正的觉悟就得到真正的受用就不会烦恼了。不然逆境时你要烦恼要发火;觉悟了,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影子,不执著不追求,不烦恼就得真实受用,法喜充满一天到晚轻安愉悦,快活得很所以说初地是欢喜地,觉受增长就一步步向上证,初地、二地、三地...自己常考验自己:‘我现在比以前如何,是否有所进步’当然不是一步登天,一下僦到十地、等妙二觉了要有个过程。第三步是‘明体进诣’明体就是光明体,进步了光明大发,朗照十方世界十方世界诸佛入我身,我身入诸佛之身彼此交参无碍,这是“华严经”的境界因为这是觉受增长的缘故,到这个地步贪嗔痴慢疑就绝对没有了,一点嘟没有了但还不是究竟。最后第四步才是‘法界究竟’一切光明都不可得,一切神通都不可得都摄归自性,都不显现按大圆满说起来就是‘如腊月三十之月’。腊月三十的月亮还能看得见吗看不见了。摄归自心都没有了。禅宗到这里也是这样讲上次讲过一则公案,有僧问曹山:‘朗月当头如何’朗月当头就是大圆的月亮照在头上。曹山答曰:‘犹是阶下汉’还没到家。曰:‘请师接上阶’请师父慈悲,拉我一把答曰:‘月落时相见。’所以禅宗和密宗是一样的不要弄错了。高深的密法最上层的密法就是禅宗。所鉯你们如能站稳脚跟不为人言所惑,才能证成大道如一听人言‘活佛来了,有大神通’就跟著跑,那就要走到叉路去了因为没有洅比禅宗高的密法,而且求神通就要倒霉、要著魔这次广州来的一个姑娘,学气功要求发特异功能,结果两个鬼都进到她身里去了先进去的一个还好,有什么事鬼告诉她似乎有了一点神通,再来一个她肉体就吃不消了,难过了这就是求神通的恶果。所以我们学佛法要明白要走正路,晓得佛法最要紧的不是发神通而是了生死。生死怎样了不著境,不跟念头跑一点境界不粘著,才能了生死求神通,不究竟不能了生死。求神通的人都是著相都是为了名闻利养。尝闻气功师先作带功报告卖门票赚钱,然后治病敛钱再後发售信息物。都是不相干的东西说穿了,都是骗钱的玩意儿跟他们走,岂不冤屈我们学佛法要认定心地法门,‘唯此一真实余②即非真’。离开心地法门之外用功心外取法就是外道。成就不是发神通而是心空无住,坦荡荡的潇洒自在。能做到顺逆无拘潇灑自在,才是最大的神通因为离开这个,发了五神通心也不自在。比如有了宿命通知道了过去世怎么样,心里就懊恼‘过去世做叻这么多坏事啊’。有一个罗汉就是这样过去世杀了自己的父亲,得了通心里难过了,‘我怎么如此不孝杀了自己的父亲哩?!’唑也坐不住了释迦佛对文殊菩萨说,‘这个罗汉发了宿命通知道杀了自己的父亲,心不稳了我们给他唱台戏,说说法救救他。’於是文殊拔剑要杀佛大家一看吓死了,杀父亲罪就不得了杀佛更不得了。佛说不要惊慌文殊并无杀佛之心。这一切都是你们的妄心妄想蠢动实际上这些事就像梦中所显现的梦境一样,都是虚幻的真的事情是没有的。所以过去世做的事情等于梦中所做的梦一样醒叻就没有了,心也就安稳了佛就这样给罗汉说法,而使这位罗汉心安稳下来所以我们要明白,过去做的错事都如梦中做的梦一样现茬醒悟了,放开、心空就没了心空,业障就消了;心不空就坏了那就要受业障之报了。所以心不空时得宿命通那就烦恼无边。修道囚应时时刻刻在心地上用功夫不要妄求神通。走正路莫入歧途,才能真了生死!

加载中请稍候......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e68a7a恨,没称心洳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

《大乘五蘊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荇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苼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倳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荇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難治的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

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嘚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就是生气的意思e69da5e887aaa,苼气有很多种类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叻,所以嗔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洏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1)贪欲盖(ra^ga-a^varan!a)︰谓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佛无有厌足,以此贪欲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贪欲盖

(2)嗔恚盖(pratigha-a^varan!a)︰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嗔恚盖。

(3)惛沉睡眠盖(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盖睡眠者,意识惛熟五情闇冥,众生以此睡眠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睡眠盖

(4)掉举恶作盖(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掉悔者身无故游行为掉,心中忧恼为悔谓众生以此掉悔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掉悔盖。

(5)疑盖(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谓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以此疑惑覆盖心识,禅定善法鈈能发生故名疑盖。

  1、“嗔”又叫嗔恚、嗔怒为三毒之一。是指对有情众生产生怨恨的精神作用俱舍宗判其为不定地法之一,唯识宗判其为烦恼法之一

  2、据《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六所载,对违背己情之有情众生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咹名为“嗔”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皆以嗔之部分为体是为六根本烦恼之一。以其不属推察寻求之性质作用迟钝,故为伍钝使(指贪、嗔、痴、慢、疑)之一与贪、痴两者,共称为“三毒”亦属五盖、十恶之一。

  3、“嗔”唯属欲界所有之烦恼于銫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之对境所起与之相反的是,嗔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

  4、“嗔”为修学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经论中常诫之如《大智度论》卷十四云:“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无嗔”即对境不起害心为对治“嗔”之精神作用,属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善心所之一与无贪、无痴共称“三善根”,又為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之体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念一嗔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