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台山旅游攻略幽溪讲堂文化系列丛书,除《名山佛教文化(第一辑)》《浙江天台山旅游攻略高明讲寺志》外还有几本?书名是?

八走寒山石径:寻访葛玄遗踪之十八
(十八)再说净慧寺
银羊辞旧岁,金猴迎新春。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诚祝大家除夕安康,春节快乐!
上传《八走寒山石径:寻访葛玄遗踪》组稿最后一章,再说净慧寺。
关于净慧寺,日《游戏张思溪滩》、日《七走寒山石径:四月金坑景美茶香之十一》、日《七走寒山石径:四月金坑景美茶香之十七》等旧稿,已有详细介绍。
据《嘉定赤城志》、《民国台州府志》、《康熙天台县志》、《天台山全志》、《天台山方外志》等记载,净慧寺,在天台西境寺岙谷(原属台州天台,现属金华磐安)。
相传,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道教天师葛玄,首先发现这方宝地,并在此植芦、种茶,炼丹、悟道,授徒、弘法。
或许,也想建造道观宫院。
机缘不熟吧,没有付诸实施。
凭借葛玄天师的个人威望和葛玄师徒的传教影响,这方佛道胜地,1800多年前,就已名扬海内外。
隋朝高僧智者大师、圣者头陀等,特来寺岙谷朝拜飞锡。
乾化元年(911年),又有后梁高僧景瑫远道而来。
先是在此卓庵,继而在此建寺。
一时难以确定圣域,便燃柏香密祷,以烟至处为寺址。
寺成,初名宝慈寺。
经过近百年发展,佛寺应该达到相当规模,并有深远影响。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佛寺扩建,规模宏大,佛法兴隆,寺僧逾千,达到鼎盛。
朝廷恩准,更名净慧寺,为“天台十大刹”之一(《康熙天台县志》称“天台十八刹”之一)。
为感念葛玄天师在发现圣域、营造环境、对外推介等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古刹原有葛玄天师神像。
以上有关净慧寺方位、选址、草创、立寺、扩建、初名、更名等,州(台州)、县(天台)古志记述清楚,没什么异议。
但在一次次走访寺岙古村落、寻访净慧寺遗址之后,积了好些疑问,很想与各位乡贤交流,并向诸位专家讨教。
首先,与乡贤行家探讨净慧寺之更名。
曾经查阅的几部台州、天台古志,都说净慧寺初名宝慈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净慧寺。
我在随笔中,也这样介绍。
可是很奇怪,在与娄金岗、寺岙村乡贤交流时,他们不叫净慧寺,而称净名寺(净明寺)。
开始,以为是口误,也疑是自己听错了。
后来,发现众乡贤几乎异口同声,咸称净名寺(净明寺)。
因为,讲的都是天台方言,一时把不准是“净名寺”,还是“净明寺”。
听起来,又有几分像“澄明寺”(澄名寺)。
我就好奇地询问了,净慧寺,怎么又叫净名寺(净明寺)?
“是净名寺,还是净明寺?”
“净明寺。”
有乡贤解释说,天台方言,聪慧,多说聪明。
净慧寺,净明寺,指的是同一座佛寺。
这或是书面语与口头语的区别。
这一解释,不敢苟同。
道观佛寺之名,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不可随意称呼、更改的。
既是“净慧寺”,就不太可能因口头语之故而叫成“净明寺”。
也有乡贤说,是澄明寺。
并说,净慧寺,或许不止一次更名。
这倒给我很大启发,极有可能,在北宋更名“净慧寺”之前,还有过一次更名。
所更之名,我以为,既不是净明寺,也不是澄明寺,而是净名寺。
净名寺,或许取义《净名经》。
《净名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共三卷十四品。
以维摩诘居士命名,故又称《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古印度著名佛教居士。
梵文,维摩诘,意为无垢、圣洁。
传说,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城富商,家财万贯,奴婢成群。
而且,妻美子慧。
但他笃信佛教,虔诚修行,深得佛陀器重。
维摩吉,也由衷崇拜佛陀,很想与佛陀身边的智者辩经论道。
有一次,维摩吉假装病重。
佛陀知道,维摩吉是诈病,也知他满心希望与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辩经论道,就真派文殊菩萨带众罗汉,去毗舍离城探望维摩吉。
维摩诘一见文殊菩萨,马上跳离病榻。
两人当即辩经论道,互斗机锋,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众罗汉深受启发。
从此,古印度佛教徒对维摩吉崇敬有加,尊称维摩吉菩萨。
为感谢信众的爱戴,维摩吉潜心著述。
历时多年,终于,完成这部既深明大义,又通俗易懂的佛经——《净名经》。
然后,借经商之便,往来各地,讲经弘法,随缘度众。
并为广大信众,施药治病,解除痛苦。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吴国(国境相当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佛经翻译家支谦(生卒不详,大约与葛玄天师同时代。两人还可称是同乡),将这部佛经翻译介绍到我国。
很快,传播开来。
不仅,被住寺僧众奉为悟道手册,而且,被在家居士奉为修行宝典。
一时,国内汉译本多达七部。
其中,评价最高,流通最广的版本,由十六国后秦武昭帝姚苌时期(384年——393年,有别于之前的“赢秦”,史陪称好像哦“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至隋朝,智者大师撰成《净名经疏》、《净名玄义》,又在朝廷和各大佛寺,广泛宣讲《净名经》。
《净名经》的传播,就更为广泛深入。
相传,智者大师曾居天台佛陇山,讲授《净名经》。
一天,智者大师正向信众讲说《净名经》。
忽来一阵大风,把经书吹散了。
书页翩翩起舞,向东飘去。
智者大师一路追拾经书,直至五里外的高明山麓。
既感其事灵异,又爱其地清幽。
于是,“诛茅为茨,编荆为户”,建成幽溪道场(智者幽溪道场)。
是为高明讲寺前身。
据《康熙天台县志》记载,高明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曾更为“净名寺”。
这自然是为了纪念智者大师高明山麓捡拾《净名经》、宣讲《净名经》。
又据《嘉定赤城志》等记载,高明寺,一度称净明院,想也与纪念智者大师高明山麓宣讲《净名经》有关。
又据《天台山全志》记载,传为智者大师思修初地的大慈寺,有净名堂,因智者大师曾在此宣讲《净名经》而得名。
而这期间,智者大师为追寻葛玄天师遗踪,来到天台西境寺岙谷,也有可能为信教僧众宣讲《净名经》。
娄金岗、寺岙村父老乡亲都说,智者大师曾在芦峰山、净慧山卫护的寺岙谷讲经说法。
几部台州、天台古志也称,有隋高僧飞锡于此。
或者,为感念智者大师讲授《净名经》,弘扬天台宗,后人曾将宝慈寺,更名为净名寺。
天台西境故老,便代代相传,称此古刹为“净名寺”。
更为净名寺,或者还与五代后唐高僧德韶禅师有关。
德韶禅师(891年——972年),于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入天台山。
居山30多年,整理系列天台宗佛典,为天台宗的传承与弘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并主持修建了赤城山巅的赤城塔和国清寺内的舍利塔。
据《天台山全志》记载,德韶禅师还相继建成13处天台宗道场。
其中两座,在天台西境:一座是位于天台县西南七十里的普门寺,还有一座是位于新昌、天台交界的天姥寺。
我总以为,作为“天台十大刹”之一的净慧寺,理当引起德韶禅师的关注。
北宋之前的修缮、更名,也极有可能得到德韶禅师的指导——详见《七走寒山石径:四月金坑景美茶香之十七》旧稿。
据《天台山方外志》记载,在天台县五十里十一都,曾有一座净名院。
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年),系德韶禅师在天台山创立的第一道场。
初名,通玄定慧禅寺。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寺额为净名院,俗称净名寺。
真是巧,高明讲寺寺,也曾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为净名寺。
可知天台各大佛寺、历史高僧,都发宣讲、弘扬《净名经》为要务。
寺岙谷的宝慈寺,又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为净慧寺。
是不是有可能,在这之前,德韶禅师曾将“净名寺”之称,冠于智者大师曾经宣讲《净名经》的宝慈寺呢?
后因朝廷赐额“净慧寺”,人们才将“净名寺”之额,移至智者大师发现圣域并草创道场的高明寺,继而,又移至德韶禅师创立的第一道场——通玄定慧禅寺。
而娄金岗、寺岙村父老乡亲,已经叫惯了净名寺,就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暂时没查到史料证据。
或许,已经亡佚的净慧寺宋碑有记载。
接下来,与乡贤行家探讨净慧寺之古碑。
在净慧寺遗址管理办公室,有一块已经破损、重新拼接的古碑。
这是明嘉靖八年(1529年)竖立的《净慧寺碑》。
碑记,先是介绍净慧寺的创建历史,说到葛玄天师发现圣域,隋高僧飞锡于此,后梁高僧景瑫卓庵建寺等。
然后,说到净慧寺寺产的失而复得。
明嘉靖八年(1529年),时任台州推官的吴子孝,收到一纸诉状,言净慧寺寺产被侵占,希望州府主持正道,迅速追回。
吴子孝接到诉状后,立即亲赴净慧寺调查。
在净慧寺僧众协助下,迅速查明情况,悉数收回寺产。
并将侵占寺产的地痞顽民,绳之以法。
僧众盛赞吴推官办案之聪敏练明,故立碑纪念。
此碑,“文革”时被毁,砌进寺前大会堂墙壁。
近年,作为重要文物,收入净慧寺遗址管理办公室保护。
但据《嘉定赤城志》、《康熙天台县志》、《天台山全志》等记载,净慧寺还有一块宋碑。
为介绍方便,分别称“净慧寺宋碑”、“净慧寺明碑”。
关于“净慧寺明碑”,已在《七走寒山石径:四月金坑景美茶香之十七》中详细介绍。
下面,说说“净慧寺宋碑”。
据《天台山全志》记载,净慧寺宋碑镌刻有《净慧寺记》,系宋承议郎(文散官名,官秩正六品下)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韩韶撰。
可惜,碑文已经亡佚。
而据《康熙天台县志》记载,净慧寺宋碑碑文,包括《净慧寺记》、《净慧寺赞》(称轮藏记、赞)两部分,系北宋承议郎(文散官名,官秩正六品下)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韩韶撰,尚书部(古代官署)员外郎(古代官名,原指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副司长,官秩五品下)韩昭书。
立碑时间,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天台山方外志》也载,净慧寺宋碑碑文之记、赞,俱系北宋承议郎致仕韩韶撰,尚书金部员外郎韩昭书。
并说明,古碑、碑文俱已亡佚。
真是太可惜了!
但由此可见,北宋时,净慧寺至少兴盛发展了一百多年——自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扩建更名,到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撰记立碑。
其地位之崇高,影响之深广,也由此可见一斑——想想,竟有两位京官,为古刹撰、书碑文!
最后,与各位行家探讨净慧寺之排名。
据《嘉定赤城志》载,净慧寺,盖“天台十大刹”之一也。
《康熙天台县志》则言其为“天台十八刹”之一。
不清楚“天台十大刹”或“天台十八刹”之说,是按照建寺历史呢,还是依照佛寺规模。
查阅相关台州、天台古志,并没有列出“天台十大刹”或“天台十八刹”的佛寺名单。
期待乡贤学者赐教。
但不管怎么说,葛玄天师发现并钟爱的寺岙谷圣域,曾经有过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位崇高、影响深广的千年古刹净慧寺!
这是天台山的骄傲,也是天台宗的辉煌!
期待古刹重建!
祝福寺岙更美!
摄影:陈萱;
油画:《风景》之一、之二、之三、之四,陈周飞。
此条目发表在分类目录。将加入收藏夹。
2017年十一月 &(21)
2017年十月 &(31)
2017年九月 &(30)
2017年八月 &(31)
2017年七月 &(31)
2017年六月 &(30)
2017年五月 &(26)
2017年四月 &(14)
2017年三月 &(5)
2017年二月 &(5)
2017年一月 &(4)
2016年十二月 &(8)
2016年十一月 &(4)
2016年十月 &(5)
2016年九月 &(4)
2016年八月 &(4)
2016年七月 &(5)
2016年六月 &(4)
2016年五月 &(4)
2016年四月 &(5)
2016年三月 &(4)
2016年二月 &(4)
2016年一月 &(5)
2015年十二月 &(4)
2015年十一月 &(4)
2015年十月 &(5)
2015年九月 &(4)
2015年八月 &(5)
2015年七月 &(5)
2015年六月 &(4)
2015年五月 &(5)
2015年四月 &(7)
2015年三月 &(5)
2015年二月 &(4)
2015年一月 &(4)
2014年十二月 &(7)
2014年十一月 &(10)
2014年十月 &(5)
2014年九月 &(4)
2014年八月 &(5)
2014年七月 &(4)
2014年六月 &(5)
2014年五月 &(4)
2014年四月 &(4)
2014年三月 &(5)
2014年二月 &(4)
2014年一月 &(4)
2013年十二月 &(5)
2013年十一月 &(4)
2013年十月 &(4)
2013年九月 &(5)
2013年八月 &(4)
2013年七月 &(4)
2013年六月 &(5)
2013年五月 &(4)
2013年四月 &(4)
2013年三月 &(5)
2013年二月 &(4)
2013年一月 &(4)
2012年十二月 &(5)
2012年十一月 &(4)
2012年十月 &(4)
2012年九月 &(5)
2012年八月 &(4)
2012年七月 &(5)
2012年六月 &(4)
2012年五月 &(4)
2012年四月 &(5)
2012年三月 &(4)
2012年二月 &(4)
2012年一月 &(5)
2011年十二月 &(5)
2011年十一月 &(4)
2011年十月 &(4)
2011年九月 &(5)
2011年八月 &(4)
2011年七月 &(5)
2011年六月 &(4)
2011年五月 &(4)
2011年四月 &(5)
2011年三月 &(4)
2011年二月 &(5)
2011年一月 &(4)
2010年十二月 &(5)
2010年十一月 &(4)
2010年十月 &(5)
2010年九月 &(5)
2010年八月 &(4)
2010年七月 &(5)
2010年六月 &(5)
2010年五月 &(4)
2010年四月 &(5)
2010年三月 &(4)
2010年二月 &(4)
2010年一月 &(5)
2009年十二月 &(4)
2009年十一月 &(5)
2009年十月 &(6)
2009年九月 &(4)
2009年八月 &(7)
2009年七月 &(4)
2009年六月 &(4)
2009年五月 &(5)
2009年四月 &(5)
2009年三月 &(5)
2009年二月 &(5)
2009年一月 &(7)
2008年十二月 &(6)
2008年十一月 &(5)
2008年十月 &(6)
2008年九月 &(8)
2008年八月 &(7)
2008年七月 &(4)
2008年六月 &(15)
2008年五月 &(10)
2008年四月 &(15)
2008年三月 &(38)
2008年二月 &(18)
2008年一月 &(197)
2004年三月 &(1)作品原文/游天台山日记后
壬申(1632年)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骑马出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yuè煮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寺在华顶峰下,为天台幽绝处。却骑下马,同僧无馀上华顶寺,宿净因房,月色明莹。其地去顶尚三里,余乘月独上,误登东峰之望海尖,西转,始得路至华顶。归寺已更余矣。十六日,五鼓,乘月上华顶,观日出。衣履尽湿,还炙衣寺中。从寺右逾一岭,南下十里,至分水岭。岭西之水出石梁,岭东之水出天封。循溪北转,水石渐幽。又十里,过上方广寺,抵昙花亭,观石梁奇丽,若初识者。十七日,仍出分水岭,南十里,登察岭。岭甚高,与华顶分南北界。西下至龙王堂,其地为诸道交会处。南十里,至寒风阙。又南下十里,至银地岭,有智者塔已废。左转得大悲寺,寺旁有石,为智者拜经台。寺僧恒如为炊饭,乃分行囊从国清下至县,余与仲昭兄以轻装东下高明寺。寺为无量讲师复建,右有幽溪。溪侧诸胜曰圆通洞、松风阁、灵响岩。十八日,仲昭坐圆通洞,寺僧导余探石笋之奇。循溪东下,抵螺溪。溯溪北上,两崖峭石夹立,树巅飞瀑纷纷。践石蹑流,七里,山回溪坠,已到石笋峰底,仰面峰莫辨,以右崖掩之也。从崖侧逾隙而下,反出石笋之上,始见一石矗立涧中,涧水下捣其根,悬而为瀑,亦水石奇胜处也。循溪北转,两崖愈峭,下汇为潭,是为螺蛳潭、上壁立而下渊深。攀崖侧悬藤,踞石遥睇其内。潭上石壁,中劈为四岐,若交衢然。潭水下薄,不能窥其涯涘sì水边。最内两崖之上,一石横嵌,俨若飞梁。梁内飞瀑自上坠潭中,高与石梁等。四旁重崖回映,可望而不可即,非石梁所能齐也。其上有&仙人鞋&,在寒风阙之左,可逾岭而至。雨骤,不成行,还憩松风阁。二十日,抵天台县。至四月十六日自雁宕返,乃尽天台以西之胜。北七里,至赤城麓,仰视丹霞层亘,浮屠佛塔标其巅,兀立于重岚攒翠间。上一里,至中岩,岩中佛庐新整,不复似昔时凋敝。时急于琼台、双阙,不暇再蹑上岩,遂西越一岭,由小路七里,出落马桥。又十五里,西北至瀑布山左登岭。五里,上桐柏山。越岭而北,得平畴一围,群峰环绕,若另辟一天。桐柏宫正当其中,惟中殿仅存,夷、齐即伯夷、叔齐二石像尚在右室,雕琢甚古,唐以前物也。黄冠久无住此者,群农见游客至,俱停耕来讯,遂挟一人为导。西三里,越二小岭,下层崖中,登琼台焉。一峰突瞰重坑,三而俱危崖回绕。崖右之溪,从西北万山中直捣峰下,是为百丈崖。崖根涧水至琼台脚下,一泓深碧如黛,是名百丈龙潭。峰前复起一峰,卓立如柱,高与四围之崖等,即琼台也。台后倚百丈崖,前即双阙对峙,层崖外绕,旁绝附丽。登台者从北峰悬坠而下,度坳脊处咫尺,复攀枝仰陟而上,俱在削石流沙间。趾无所着也。从台端再攀历南下,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龛,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坐。琼台之奇,在中悬绝壑,积翠四绕。双阙亦其外绕中对峙之崖,非由涧底再上,不能登也。忆余二十年前,同云峰自桃源来,溯其外涧入,未深穷其窟奥。今始俯瞰于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饭桐柏宫,仍下山麓,南从小径渡溪,十里,出天台、关岭之官道。复南入小径,隙行十里,路左一峰兀立若天柱,问知为青山茁。又溯南来之溪十里,宿于坪头潭之旅舍。十七日,由坪头潭西南八里,至江司陈氏。渡溪左行,又八里,南折入山。陟小岭二重,又六里,重溪回合中,忽石岩高峙,其南即寒岩,东即明岩也。令僮先驰,炊于明岩寺,余辈遂南向寒岩。路左俱悬崖盘列,中有一洞岈然。洞前石兔蹲伏,口耳俱备。路右即大溪萦回,中一石突出如擎盖,心颇异之。既入寺,向僧索龙须洞灵芝石,即此也。寒岩在寺后,宏敞有余,玲珑未足。由洞右一上,视鹊桥而出。由旧路一里,右人龙须洞。路为莽棘所翳遮掩,上跻里许,如历九霄。其洞圆耸明豁,洞中斜倚一石,颇似雁宕之石梁,而梁顶有泉中洒,与宝冠之芭蕉洞如出一冶。下山,仍至旧路口,东溯小溪,南转入明岩寺。寺在岩中,石崖四面环之,止东面八寸关通路一线。寺后洞窈窕非一,洞右有石笋突起,虽不及灵芝之雄伟,亦具体而微精细小巧矣。饭后,由故道骑而驰三十里,返坪头潭。又北二十五里,过大溪,即西从关岭来者,是为三茅。又北五里,越小涧二重,直抵北山下,人护国寺宿焉。十八日,晨,急诣赶赴桃源。桃源在护国东二里,西去桐柏仅八里。昨游桐柏时,留为还登万年之道,故选寒、明。及抵护国,知其西有秀溪,由此入万年,更可收九里坑之胜,于是又特趋桃源。初由涧口入里许,得金桥潭。由此而上,两山愈束,翠壁穹崖,层累曲折,一溪介其中。溯之,三折而溪穷,瀑布数丈,由左崖泻溪中。余昔来瀑下,路穷莫可上,仰视穹崖北峙,溪左右双鬟诸峰娟娟攒立,岚翠交流,几不能去。今忽从右崖丛莽中,寻得石径层叠,遂不及呼仲昭,冒雨拨棘而上。磴级既尽,复叠石横栈,度崖之左,已出瀑上。更溯之入,直抵北岩下,蹊磴俱绝,两瀑自岩左右分道下。遥睇岩左犹有遗磴,从之,则向有累石为桥于左瀑上者,桥已中断,不能度。睇瀑之上流,从东北夹壁中来,止容一线,可践流而入。计其胜不若右岩之瀑,乃还,从大石间向西北上跻,抵峡窟下,得重潭甚厉,四面俱直薄迫近峡底,无可缘陟。第从潭中西望,见石峡之内复有石峡,瀑布之上更悬瀑布,皆从西北杳冥深远而不可见的地方中来,至此缤纷乱坠于回崖削壁之上,岚光掩映,石色欲飞。久之,还出层瀑下。仲昭以觅路未得,方独坐观瀑,遂同返护国。闻桃源溪口,亦有路登慈云、通元二寺,入万年,路较近;特以秀溪胜,故饭后仍取秀溪道。西行四里,北折入溪,溯流三里,渐转而东向,是为九里坑。坑既穷,一瀑破东崖下坠,其上乱峰森立,路无可上。由西岭攀跻,绕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门双插,内有龙潭在焉。又东北上数里,逾岭,山坪忽开,五峰围拱,中得万年寺,去护国三十里矣。万年为天台西境,正与天封相对,石梁当其中。地中古杉甚多。饭于寺。又西北三里,逾寺后高岭。又向西升陟岭角者十里,乃至腾空山。下牛牯岭,三里抵麓。又西逾小岭三重,共十五里,出会墅。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山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天台之溪,余所见者:正东为水母溪;察岭东北,华顶之南,有分水岭,不甚高;西流为石梁,东流过天封,绕摘星岭而东,出松门岭,由宁海而注于海。正南为寒风阙之溪,下至国清寺,会寺东佛陇之水,由城西而入大溪者也。国清之东为螺溪,发源于仙人鞋,下坠为螺蛳潭,出与幽溪会,由城东而入大溪者也;又东有楢溪诸水,余屐未经。国清之西,其大者为瀑布水,水从龙王堂西流,过桐柏为女梭溪,前经三潭,坠为瀑布,则清溪之源也;又西为琼台、双阙之水,其源当发于万年寺东南,东过罗汉岭,下深坑而汇为百丈崖之龙潭,绕琼台而出,会于青溪者也;又西为桃源之水,其上流有重瀑,东西交注,其源当出通元左右,未能穷也;又西为秀溪之水,其源出万年寺之岭,西下为龙潭瀑布,西流为九里坑,出秀溪东南而去。诸溪自青溪以西,俱东南流入大溪。又正西有关岭、王渡诸溪,余屐亦未经;从此再北有会墅岭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于新昌;再北有福溪、罗木溪,皆出天台阴即天台山北面,而西为新昌大溪,亦余屐未经者矣。
作品鉴赏/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天台山日记后》为徐霞客第二次游天台山时所记,该记对天台山水系分析得很细致精确。《游天台山日记后》记录了作者探石笋奇观、览螺蛳潭大水、登桐柏山、阅百丈龙潭等所见,其后急变游踪,忽趋桃源涧,最后对天台山水系作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与介绍。《游天台山日记后》语言十分优美,对山峰、山洞、溪流、林木、宫阙等景观所显示的不同特点皆点化成趣,而对水态溪流的分析介绍皆准确实在,可见其考察的细致与追求科学的精神,比起第一篇《游天台山日记》来,更见功夫。
作者简介/游天台山日记后
徐霞客()明代、。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徐霞客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幼年好学,博览史籍及图经地志。应试不第后,感慨于明末政治黑暗,党争剧烈,遂断功名之念,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自22岁起出游。30余年间,东涉闽海,西登,北及燕晋,南抵云贵两广,游历了今日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6:43:16
贡献光荣榜您当前的位置 :
天台山佛学院
    [
  &&&&&南北金岭地,东西日月城。 朝行智者路,暮浴湛然风。 ――超然法师 在松针落、桐叶黄的季节里,踩着被岁月磨得光光的石阶走向丛林深处的智者塔院,先有一种清凉的感觉。 很静。 这里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安息的地方,大殿上供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智者大师的肉身塔。如今,这里多了一座天台山佛学院。很难想象,几十个僧人生活在几个小小的院落里,竟像水滴归于大海,是那么静无声息。 天台山佛学院简介 天台山佛学院的前身是天台山佛学研究社,1931年创立于国清寺,50年代停办。1983年,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研究社得到恢复,面向全省寺院招生。由于国清寺游人众多,为便于学习,1999年,在台湾慧岳法师的倡议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研究社迁到环境清幽的智者塔院,并更名为天台山佛学院。佛学院由国清寺住持可明任院长、石梁下方广寺监院月真法师任教务长,全面主持工作。佛学院筹办的经费和日常开支由国清寺负责。 智者塔院也叫塔头寺或真觉寺,位于国清寺到高明寺之间的佛陇山金地岭上,从远处望去,佛陇山犹如一条长龙,而寺院隐身的树林则是峥嵘、葱郁的龙头。多年的荒废使得塔头寺破败几近于倒塌,十几年来,只有一位老师父在默默地看守着,但佛学院的到来很快使它恢复了生机。半年时间里,崭新的教室、学僧宿舍、法师宿舍建起来了,原有的殿宇也整修一新,但是,为了保持塔院原有的朴实风格与寺院应有的庄严,本着“建新如旧”的原则,新房与旧房结合得十分和谐,有关古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看到这里树多花少,月真又带人种了几十棵梅花。寺内设施颇为先进,不但有热水、冰箱、消毒碗柜,更有影碟机、复印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生活十分便利。 日,天台山佛学院正式开学。由于天台宗的特殊地位,国内外佛教界和省、市、县有关领导均到校祝贺,并对该校寄予了厚望。 佛学院的30多名学僧来自全国15个省市,全是10岁以上、30岁以下、出家1年以上的男僧,大部分高中毕业,也有多位大学生。他们除了学习以天台宗为主的佛教知识,还要学习古代汉语、书法、英语(或日语)、电脑等课程,由7位法师和3位老师任教,其中2位是浙江师范大学的退休教授。佛学院的生活是紧张而又清苦的。每星期休息一天,每天5节课之外,还有早殿、晚殿(也叫早课、晚课),以及晚自习和相当于早读的诵《法华经》,更有1节独特的静坐止观。算起来,每天从早晨4:30打板起床到晚上9:30熄灯睡觉,整整有7个半小时的上课时间。他们虽无升学压力,却像社会上的学校一样紧张、严谨。课堂上,师生的凳子都很大,老师盘腿开讲,学生盘腿而听,或是裹着棉袍,或是披着毛毯,姿势自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上课以讲解为主,但注重开启学僧心智。天台宗讲究学修结合,学僧的品德具有和学业同样重要的地位,吃饭、走路,他们都是轻轻的。但年轻的心也有放开的时候,在课余,你偶尔也会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 佛学院的生活 学生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每一个怀着好奇的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撩开佛学院神秘的面纱,他们的解释意外地简单。他们说,师生们都是自愿“发心”出家的。 天台山佛学院以弘扬佛法,振兴佛教天台宗为办学宗旨,以培养爱国爱教、能切实修学天台教观的专门僧才为目标。在有“东方小释迦”之称的智者大师肉身塔边生活,是师生们引以为荣的事情。这里是天台宗的教源圣地,历代高僧辈出,大德云集:隋有章安灌顶大师出入佛陇、结集教观;唐有荆溪湛然大师在附近的高明寺终身弘教、中兴天台;明有幽溪传灯大师遥继宗风、重振教观;清有敏曦大师重修寺宇、培育僧才……种种兴衰在云海、山风、松林之间留下踪迹,远离尘世的师生担的是沉沉的责任,――振兴天台宗!有了这样的信念,他们精勤修学,互相尊重,使佛学院逐渐形成了勤奋、如法、宽容、和谐的学风。 佛学院不像别的学校有严格的学制约束,两年来,也有一些跟不上课程或是耐不住冷清的学僧走了,但更多的人留了下来;加上补充了几个,现在还有30名学僧。他们凭着每月100多元的生活费(包括买衣、买书等各种费用),吃着两莱一汤的素斋,过着晨钟暮鼓的单调生活,甘于寂寞,甘于淡泊,坚守了这份宁静。当初,他们来到这里时,当地的村民笑他们“不是懒汉不出家”,但现在,目睹他们的刻苦和自律,他们早已改变了看法,对他们非常尊敬。 在紧张的修学之余,教务长月真法师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全体师生出访名山古刹,或者集体游览风景名胜,在湖光山色中怡养性情。学僧们还抽时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因为“身安则道隆”。为了体会行脚生活的艰辛,部分法师和学僧还在周末手持竹杖,头戴斗笠,结伴出游,几年下来,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天台山,身体和意志也因此得到了磨炼。 佛学院师生奉行“来自于四方,回报于四方”的准则,经常随缘而行法施与财施。佛陇峰北面的太平村,有一所小学,条件比较简陋。佛学院师生们从微薄的单资(即工资)中定期捐赠一部分,每年的元旦和“六一”都前去慰问,送去影碟机、电扇、糖果等物,久而久之,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初来塔头时,顽皮的小学生常对着他们唱“小和尚,头光光”,现在,小学生远远地就向他们问讯:“法师好。” 转眼间,两年时间过去了,学僧们这学期写好毕业论文,下学期就要到各寺院接受考察了。毕业后,他们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将成为讲师,有的参加寺院管理,有的则继续修持。学僧万弘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做人吃了做做了吃,没意思,常往寺院跑,觉得与佛教亲近,就出家了。我去过3个佛学院,觉得这里环境好,课程设置好,教学质量高,就留在这里了。”他说他毕业后将回到师父的小寺庙修习止观法门。 佛学院在明年招收新生的同时,还准备从第一届学生中选取七八名学修俱优者参加研究生班,研习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以及相关的经论教典,以进一步弘扬天台宗佛法。(何灵鸿)
  编辑:
关注网站微信公众号精彩不错过
浙新办[2007]29号
天台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浙江在线技术中心 提供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台山风景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