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在老家宅基地 父母去世去世了,我新家门上的对联是否需要一起撕掉

“红太阳”照进社区 暖洋洋 免费对联贴上家门 喜洋洋(组图)
来源:现代快报
  昨天虽然是“大寒”,止马营街道安品街社区却四处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昨天上午,现代快报联手江苏红太阳集团走进了社区,给贫困居民送米、送油、送对联。居民们也因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而变得格外高兴起来。瞧,进社区活动现场,居民们现场吹起了口琴,拉起了二胡,而社区腰鼓队则敲锣打鼓,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敲锣打鼓
  热闹像过年
  昨天早上8点半,记者与江苏红太阳集团工作人员一块拖着大米、色拉油,刚走到木屐巷口,就听到居民的阵阵欢呼,声音传到安品街社区,20位翘首以待的大叔大妈立即敲锣打鼓表示欢迎。
  此时,10户贫困居民都已来到了现场领米油。“李大爷,你今天精神不错!”社区主任董玉兰握着一位笑容满面的大爷问候道。记者了解到,这位李家祁大爷,今年已74岁高龄了,患癌症多年,比病痛更痛苦的是他的儿子患有智障,儿媳也没有工作,此外还有一个小孙女在上学,一家四口生活全靠他的一点退休金。平时,老人愁眉不展,可昨天却喜上眉梢,还换了新衣服来参加社区活动。
  开心的不仅李大爷一人,其他几位居民也是个个喜气洋洋。居民刘金虎说:“这些米油虽不能根本解决我们的生活难题,可冲着快报、社区和红太阳的这份关心,我们就高兴。”
  在送米油的同时,江苏红太阳集团邀请来的书法家也铺好了红纸,泼墨挥毫写起了对联,免费送给在场的居民。“呵呵,真好,过年不用买春联了。”居民张丽说。
  快报便民网师傅“生意”格外兴隆,他们修完了电饭煲,又修收音机,还上门修起了彩电。快报还提供了毽子、跳绳,让大家在享受实实在在服务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一份充实。小学生吴虞说:“今天真热闹,像过年一样!”
  送温暖
  简单一句问候让老人感动无语
  上午10点,在社区派送完米油后,快报记者和江苏红太阳集团的员工又来到朱状元巷29号,上门为居民送温暖。80岁老人谢顺秀在这里住了30多年。这间只有十六七平米的小屋子里,住着祖孙三代人,为多给孙子一点空间,屋顶上还加盖了一间小阁楼。
  见到记者和红太阳集团的员工,谢老的儿子莫金成搀着谢老迎了出来。红太阳集团员工为他们送来了两袋大米、两桶油,莫金成一手拎着一桶油,一个劲儿地道谢。谢顺秀的老伴去世多年,老人一直和离异的儿子一起生活,每月有280元的抚恤金。安品街社区的董玉兰主任介绍说,谢老的儿子莫金成下岗后,靠打零工贴补家用。
  “因为谢老有抚恤金,两儿两女又都有赡养她的义务,所以她就吃不了低保。”董主任无奈地说,“但她的子女生活都不太宽裕,住在一起的祖孙三人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老人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炎,生活实在艰难。”逢年过节,社区都要上门走访,关心谢顺秀老人的身体。
  “快过年了,给您送点微薄的礼物。”记者简单的一句话,已经让谢老高兴得说不出话来,只是幸福地看着大家微笑点头。莫金成送记者出来,还连声说:“谢谢快报,谢谢红太阳,谢谢社区,我的心里真是暖融融的!”
  “比我们困难的还有很多”
  接着,我们来到了登隆巷4号洪明宝的家。3年前,洪明宝不幸患了直肠癌,做手术花了老两口大半辈子的积蓄。“我家两口子都是‘药罐子’。”虽然身体不好,可洪明宝和他的妻子业壁君都很乐观。业壁君不仅要照顾老伴,还要负责带3岁的小孙子,自己的关节、气管都有疾病,每月她自己都要花掉500多元医药费。“洪明宝每月还坚持做化疗,效果不错,就是太费钱了!一个月要千把块钱,我们这样的家庭真有点吃不消。”
  虽然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有2000元,可减去大额医药费,生活就显得很拮据了。加上儿子媳妇都下岗,在外面打零工,工作很不稳定。“一家5口人,日子过得有点紧巴巴。”业壁君说。
  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病痛煎熬,可洪明宝一家人的精神状态却很好。“比我们困难的人还有好多呢!这些慰问品应该送给他们,他们应该更需要。”业壁君接过大米和油有点犹豫,在工作人员再三劝说下才收下。
  “社区对我们家这么关照,社会上又有这么多好心人想着我们,我当然要做个积极分子啦!”她一有空就去社区参加集体活动,回家也开导生病的丈夫。“多亏了社区的关心和快报的支持,我丈夫身体恢复得很不错,心情也越来越好了!”业壁君说。
  送对联
  排队等书法家现场挥毫
  社区活动还没开始时,就已经有很多市民迎着寒风,守候在安品街社区院内等待书法家的到来了。市民夏先生告诉记者:“我喜欢收集字画,这么好的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夏先生提前买好了几张宣纸,他说:“用宣纸写对联可以好好保存。”当书法家窦煜来到社区后,大家赶紧自觉地排起了长队。很快便轮到了夏先生,他将平整的宣纸递过去,高兴地对窦煜说:“请您随便写点什么,我准备裱好挂在书房墙上!”
  窦煜提笔蘸墨,眼睛紧紧跟随着笔尖移动,“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半分钟工夫不到,两行漂亮的行书便跃然纸上,市民们不禁发出了赞叹声。夏先生开心地接过宣纸,还拿到了红太阳集团提供的赠品咖啡杯一只,乐得合不拢嘴。等待对联的队伍在社区院内拐了个弯,78岁的唐奶奶一等就是40分钟,却丝毫不着急。“从来没见过书法家现场写对联,这样的对联拿回家贴才更有纪念意义。”好不容易等到了一幅对联“锦绣山河美,光辉大地春”,唐奶奶忍不住夸赞:“真漂亮!”其实,唐奶奶并不识字。
  队伍越排越长,事先裁好的对联纸很快就用光了,工作人员立即拿出剩余的大红纸现场裁剪,可排在队伍末端的几位市民还是没能拿到对联。“那就写个福字吧!”人群中一位市民提议。“对,写福字也很好!”书法家随即为他们一一送上了“福”字,大家满意而归。
  快报便民网
  一个个小家电“起死回生”了
  快报便民服务团的维修人员刚到活动现场,就被居民围了个水泄不通。“快过年了,家里有毛病的电器一定要在年前修好,否则会影响过节的!”电熨斗、电饭煲、收音机等小家电都被主人们放在了地上排队。
  “小伙子,我这个新买的电熨斗旋钮掉下来了,你给我看看阿能修好?”赵大妈问。维修人员接过电熨斗,三下两下就将原来掉落的旋钮重新装了上去。“您以后别用那么大力气转旋钮就可以了,以后轻点就行了。”
  “终于轮到我了。”家住仓巷29号的梁兰英把电饭锅底盘递给了维修人员,“这电饭锅底盘去年就坏了,找人修过,可是今年又坏了,我在快报上看到今天有活动,就把它拿来了!”后师傅仔细检查了一番,原来毛病是由于接触不良而导致的底盘不发热。找到“病因”后,后师傅几分钟就把这个电饭锅底盘修好了。
  居民李女士把她家打不着火的煤气灶也搬到了百江液化气的维修师傅面前。百江的师傅仔细检查了煤气灶后,很快就发现了症结所在:“只要重新换一个新的火盖,煤气灶就能正常使用了。”
  律师咨询
  5位律师
  忙得热火朝天
  昨天,快报大律师团5位大律师,一起来到了安品街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看到如此强大的“阵容”,居民们抛出了一个又一个法律问题。记者统计了一下,活动结束时,5位律师共接到了20多件案例咨询。
  “我们社区有户人家,有兄弟三人。老大今年40多岁,智力不好,一直未婚,这些年都是大弟弟照顾。父母去世后,原属于父母的房产被拆迁,现大弟弟把拆迁安置的两处房产均办到了自己的名下,也没给哥哥相应的拆迁补偿款。”社区工作人员问,这是否合理。
  南京众泽房产安全交易服务中心的严震律师表示,如果父母没有留下遗嘱,那么,父母房屋的拆迁补偿款,应由子女共同继承,任何人均不得剥夺哥哥应当享有的份额。而大弟弟作为哥哥的监护人,在父母的房屋拆迁之后,将拆迁款全部用于购买安置的房屋,却没有登记哥哥作为房屋的共有权人,事实上已造成了对哥哥利益的侵害。这种情况下,小弟弟可申请撤销二哥的监护权,并要求其向大哥返还应得的份额,维护大哥的合法利益。
  墨汁不知端了多久
  为了拿到书法家的墨宝,王阿姨一直站在一旁为大家义务端起了墨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您端了多久了?”记者问。“啊!”王阿姨仿佛这个时候才回过神来,挠挠后脑勺笑着说:“我也忘记端了多久,看写字看到入神啦,好像已经有10多个人拿走对联了。”
  配乐演员来了
  书法家写对联时,社区活动室里传出了悦耳的口琴声。原来,家住莫愁路的章勇保,正对着话筒吹口琴,为外面写春联的书法家配乐呢。章勇保从小喜欢文艺,自学了口琴、二胡等多种乐器。看到大家情绪高涨,他也兴奋起来,即兴配乐,为现场平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吹得不好,还请大家见谅。”说完,章勇保又将口琴放到嘴边,吹起了热情的《苏珊娜》。
  实习生 蒋振凤
  见习记者 张颖 郭芷冰 杨扬
  快报记者 汪洪新 钟晓敏 沙辰
·(01/19 08:20)·(01/17 08:14)·(01/16 14:26)·(01/14 08:51)·(01/14 02:34)·(12/26 11:56)·(11/11 08:16)·(09/07 08:31)·(01/24 08:41)·(01/16 10:29)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
精 彩 论 坛《中国散文家》2015.1期“生命题解”
乡情记忆/马科平 092
沿淮锣鼓/苏登芬 095
挖掘史籍里的创业文化/张宜安 097
从云端飘来霓裳/徐景列 098
春联的趣事与风波/闵长富 100
喝酒喝出的文化/罗迦玮 103
油田上的芦苇/陈 风 105
飘香的仙居咸酸粥/杨维平 107
生命题解/沈晓密 111
握一把月光 /高林瑜 113
错过了,才懂得珍惜/朱先贵 115
医 纪/李晓江 116
菜 殇/邹安音 118
我的文学,我的选择/曹 矞 121
听取竹林打叶声/王道刚 123
走在回家的山路上/赵智远 124
失去自由的日子/于 伟 125
聆听鸟鸣虫唱/张雅琴 127
◎ 马科平
马科平,近年先后在《中国散文家》《散文世界》《散文选刊.下半月》《华夏散文》《美文》《青海湖》《秦岭文学》《散文时代》《通肯河》等刊物发表散文、随笔、评论百万多字,现供职陕西省扶风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火镰是一种古老的击石取火工具,由于打造时把形状做成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名。小时候我经常见祖父与邻居老人腰里挂把烟袋、火镰。火镰半圆形,小小的,像割草打柴的笨镰头,又像一把小木梳,因为经常抚摸的缘故,看上去滑溜光亮。
火镰基本由火镰、火石、火绒三部分组成。火镰,用一小块硬度不太强的普通钢条,打造成弯弯的镰刀形状成为火镰的主件。火石,一般产自河滩,经过河水冲刷于石头间相互碰撞、摩擦留下的质底比较坚硬,并在高速撞击时能产生火花的石头。也有从山里直接开采出来的,纯度比较高。火绒,用秋天采摘的玉米须揉成条絮状晒干就行了。
儿时所见过的火镰形状不一,有人给火镰中间位置凿个眼,用绳拴起来随身带着。有家庭殷实比较讲究的人,在火镰上刻有麒麟喷火、龙吞火球等纹饰,并把一块皮革镶嵌在弯弯的火镰上,制成象现代女性手里拿的小坤包样子,再缀一段好看的绳子,穿上一颗铜铃铛,这既增大了体积也美观了火镰的主体,反映了主人的品位和档次。
打火的时候,找背风的地方,左手捏好火石,那根火绒头紧挨火石,右手握住火镰,用火镰的又长又薄的边用力从左向右撞击摩擦火石。火镰火石撞击产生火花,这些火花顺撞击摩擦的方向落到火绒里,少则一两下,多则三五下,便开始冒烟,干燥柔软的火绒被引燃了。
火花点燃的火绒是暗火,红红的没有火焰,就像香炉里的香火。如果只是吸旱烟,这就足够了,将火绒燃烧的部分按在烟锅的烟末上,烟锅嘴放嘴里“吧嗒吧嗒”使劲咂就行了。如果要点灯做饭,还得将点燃的火绒放在一把麦草、柴草堆里,轻轻吹气,暗火变旺,浓烟增多,“哗啦”一下出现燃烧的明火。
由于点火不易,村里人常常相互借火。看看谁家烟囱冒烟了,左邻右舍拿了麦草、玉米杆拧制的火把,前来厨房灶膛里引火。我祖母习惯做饭早,隔壁的小脚奶奶慢跑过来,满意地借火回去。我母亲用厨房灶膛的火,点燃炕洞里的柴草,用蒲扇扇呀扇的,土炕热了,赶走了冬天满屋的寒气。
夏日的夜晚,村里的男女老少到大槐树下乘凉,谈天说地,火镰声声,红光点点,村头萤火虫飞舞,天上星星闪烁,男人们纷纷点上一锅老旱烟,烟锅头一明一暗,袅袅青烟,惬意的滋味抹去了一天劳作的疲惫。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不断推陈出新,在择优而取中进步。一件器物的消失不能等同于一个物种的消失,火镰曾经在我们先人的手中存在过,给生活带来方便获取过乐趣,而取代它的火种采集方式更具有适用和方便的性能。火镰已成为过去的记忆,落满历史的尘埃。它是人类生存的沧海中一朵小花,而映在岁月里那别样的影像却久久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辘轳是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从井里提水用的起重工具。早些年,我的村里家家院中都有口水井,井台筑井桩,井桩安架辘轳。村里人吃水、饮牲畜甚至浇地全靠它,那是农村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为方便和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
辘轳用金属、木料或其它坚固材料做成圆形构架,叫“辘轳头”,中间有轴孔,穿在轴上,上绕绳索,绳头连接铁匠打制的勾搭,用于钓挂打水的桶。辘轳头上嵌一摇把,算是它的胳膊,一般用杨柳木制,成一定角度,家乡人叫“辘轳把”。
小时候,我家使用的是木制辘轳,“辘轳头”被绳磨得像油漆过一样的红,“辘轳把”被人手磨得光滑细腻。我小脚的奶奶常常绞水做饭,木桶粗大笨重,我与奶奶两人合力,才能抬起一桶水到灶房。有时我也学着用辘轳打水,每次打半桶,不然辘轳摇不动。
从地里干农活回家的娘,淘麦择菜,摇起辘轳不紧不慢,我手拿水瓢,不等水桶落地,舀上一瓢,低头猛喝,真是痛快,那水清冽甘甜,沁人肺腑。过路的人常常到家来讨水喝,娘将水桶放在大门口,让我拿来水瓢给他们喝个够。
刚娶进门的大嫂喜欢洗衣服,打水时挂妥水桶,往往松开辘轳把儿,任凭笨重的木桶,一路“哗啦啦”自由落体,“咕咚”一声下到井底。稍等片刻,感觉水桶水已灌满,便飞速摇动辘轳,井绳僵直,一圈一圈在辘轳上缠绕,水桶很快从井口露出头来。
井旁有棵大榆树,枝桠遒劲,夏日农闲,这里成了乘凉的场所。左邻右舍的婶婶阿姨在此聚拢,手里或是纳鞋底,或是搓麻绳,或是缝补家人衣物,嘴里拉着家常,我与小伙伴,偶尔坐那么一下下听几句闲话,然后就跑起来追逐打闹,玩到谁喊口渴,年轻的阿姨便摇起辘轳,绞水上来让我们畅饮。
井深的人家使用双辘轳,构造是在辘轳上相向缠绕两条绳,长度是井深的二倍,末端各系一只桶,当一桶盛水向上提的时候,另一空桶随之被放下,盛水往上提的桶刚出井口,下放的空桶也正好到井底,这样交替循环,既节省时间,还可利用下放空桶自重,节省力气,绞水的功效自然更高了。
村里人爱惜辘轳,保护辘轳,一见有小孩走近、玩耍,立刻呵斥起来。一旦辘轳坏了,人们不分你我,谁碰上谁修,生怕耽误了吃水。人摇、辘轳转、水桶上,三者合一成为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辘轳“吱扭扭”地旋转,一桶桶井水打上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悠然自在,舒心惬意,父老乡亲一代又一代,在这里平静的劳动、繁衍、生息。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水泵的诞生,自来水的应用,古老的劳作方式发生改变,先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依靠聪明才智,创造发明的辘轳绞水,将要退出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舞台,但这传统技艺带给人们的诸多好处和美好记忆,必将成为乡土文化中有分量的历史片段。
儿时的乡村,耳畔时常飘荡一长两短悠扬的哨子音韵,只见一个中年汉子,推着自行车慢悠悠地转进村子,自行车手把处插有一个标志性的招牌,一个一尺来长的铁丝顶端,栓系了一串红布条儿,这是走村串乡的挑猪匠,家乡又叫煽匠,挑客。
我开始懵懵懂懂,不知这人来村里做什么?有人说是挑猪的,有的大人竟唬孩子说:“谁要是不听话,叫那人把他的小鸡鸡给割了。”割草回家的途中,蓦然听到此哨声,心里不由涌起一丝莫名的惶恐,于是怯步不前,装着放下竹笼歇息,猫在拐弯处,估摸哨声走远,方才重新上路。
挑猪匠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农民饲养的猪,有时也挑牛马羊鸡。为使猪的幼崽上膘长肉,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要对其去雄去雌,割除生殖能力,雄性去其睾丸(俗称“蛋”),雌性去其卵巢(俗称“儿肠”),使其失去繁殖功能,这样的雄性猪叫“壳郎”,雌性猪叫“奶挑”。
挑猪的场面惊心动魄。猪的性情暴烈,极难降服。一群大人们七手八脚,费尽力气方将嚎啕连天的仔猪擒获,转交到挑猪匠面前,挑猪匠一只脚死死踩住猪的脑袋,贴地摁紧,众人牢牢按住不断蹬踏的后腿,孩童趋前,争相观望喧闹的场面。我天生胆小,只能远远地探看究竟。
挑雄猪比较容易。挑猪匠先用酒精灯给刀子消毒,再拿红棕色的碘酒(酊)给雄猪外露的睾丸擦抹消毒,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仔猪的一只睾丸,另一只手取出刀子,在仔猪被手指捏挤绷紧皮肤的睾丸处割开一个一厘米多长的刀口,将睾丸挤出割掉,然后换过手再割除另一个睾丸。两个睾丸割完后,挑猪匠用小棉球擦擦刀口上的鲜血,松开踩着仔猪头部的脚,仔猪得以解脱,一溜烟地跑掉。
挑雌猪麻烦费时。雌猪的“儿肠”(输卵管)在腹部靠后一点,必须从腹部的一侧开刀,倒过手术刀,将刀把儿上打磨得非常光滑的小钩,伸进刀口里面,勾出一坨青蠕回还的小肠,用双手捋着一节一节翻找,然后择位进行手术。割掉“儿肠”以后,挑猪匠将猪肠顺畅地塞回原处,用针线缝合伤口,再用碘酒涂抹,轻轻抚摩几下,一声令下,众人纷纷松开手脚。
重获自由的猪,惊惶逃窜。跑出老远,仍心有余悸地惶然回望。它们忍着剧痛,躲到柴垛或栏舍等僻静处养伤。有主家心疼仔猪,给其端吃端喝,挑猪匠会嘱咐一句:“刚挑过的猪仔不能睡躺,让跑跑好,以防腹中肠子打结,活动活动,伤口好起来利索。”大人于是派小孩守跟在猪仔附近,在两个小时内阻止它睡躺。
曾经一年四季,故乡的上空都会飘荡起挑猪匠来村里挑猪时的清悠哨音,挑猪时那一阵高过一阵的痛苦嚎叫,给寂寥的乡野带来阵阵生命的歌声。如今,农户庭院养猪的越来越少,那些手艺娴熟的挑猪匠,是否已经全部转行?
◎ 苏登芬
苏登芬,安徽淮南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协会员。
年复一年,淮水汤汤。闲了的、静了的沿淮人家,迈进了隆冬的乡野。
早己是地净场光。往日忙碌劳作的人们,已是农具上架、锄头挂墙。微风轻吹,站在威武的淮河堤坝眺望,那一望无际、顶着白霜的麦苗还有一畦畦嫰绿的油菜,在有点清冷的阳光下,掀起一层高过一层的波浪,摇摆着、歌唱着。
沿淮十八岗中的苏家岗,与周边的王家岗、武家岗、胡家岗、黄家岗、许家岗相邻,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也是历经无数代的传承,而今已蜚声远近的花鼓灯灯窝子。自古以来,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民谣:“沿淮十八岗,岗岗都是锣鼓乡。”乡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未归,留在家里的中老年庄稼汉子们,悠悠地猫在屋里,有的捋着胡须,抱着大烟袋;有的品着热茶,听着歌;有的聊着上头爱农、恵农、支农的好政策,于午秋两季接连丰收的喜悦劲中哼出了:“收了大河湾,红缨帽子飞漫天,楼房住的靓又宽。”那滋味润得合不拢嘴,有的三三两两在邻家刚乔迁的新楼房里,对新楼的装饰及在“家电下乡”政策中购置的大件,品头又品足,或你一言他一语讲着来年庄稼茬口的调整安排,到处洋溢着憧憬规划的喜悦。
眼下时近年关,农妇们洗洗刷刷不在话下,尘垢是不能带到明年的。婆婆婶娘一辈的人,从水盆里抽出手,一边忙着趁好天气晾晒大鱼、大肉、咸鸡、腊鸭,一边想象这些丰盛的年货,在端上年夜饭桌后,全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年轻些的媳妇妯娌,一面忙着家务,一面惦量、琢磨着一家老小再添置几套新衣裳,让新年过的更喜气。
仓令仓依令仓,咚咚仓……
吃罢早饭,沿淮大堤庄台上的锣鼓蓦然敲碎两岸的寂静,很快变得十分脆亮撩人,这声音随着风一阵阵地飘向四乡八村。东西堤坝和河南二北的路口,人群黑压压地朝庄台涌来,仅这三敲两打,那空旷的庄台上便塞得满满当当。
“锣鼓响了,响了,响了!”与此同时,锣鼓震天价响,不知道有多少个乡、村,也不知有多少人,会喊出这样的话语。一个年轻漂亮的新媳妇走在妯娌队伍中说:“俺一听到锣鼓响,脚底板就痒痒。”原来她是中秋节后刚进门的新媳妇,据说在凤台花鼓灯艺校学习过,说得大家心里痒痒的。另一路婶娘中的王二婶,在家中正贴馍(俗称拍巴巴),突然锣鼓响起,两手一哆嗦,“猛地听到锣鼓响,巴巴贴到屁股上”,逗得婶娘们一路风声一路笑。
眼见庄台上人群已够密实,打锣的人卡着司锣,腰胯肩背,缠满红绿绸布条的弓架子上,那吊着一枚大红绒球的弓稍,便合着铜锣颠抖,一闪一闪地点起头来,恰似在给乡亲们拜早年。打挎鼓的司鼓,把拴着红穗的鼓槌,应着锣的节拍,左右轮翻,举过头顶。刚打过“长流水”,又正在打“十八翻”,再接着打“老五翻”、“小五翻”,“闹荆州”、“
凤凰三点头”、“ 兔子扒窝”、“水牛喘气”“ 鸡啄米”、“ 七翻子”、“ 四翻子” 等十多种沿淮锣鼓曲牌。
仓仓令仓依令仓, 咚咚仓……
嗨——嗨、嗨,一个穿鹅黄镶红边、扎红色头巾、红腰带的鼓架子,一个鹞子翻身上了场,口哨声、呐喊声顿时响成一片。只见他连翻三个空心筋斗,立在了场子中央,手举的一把红色蓝边伞,也被摇得如一团滚动的火球。脚下方稳,来了个猴子看月,瞅准了已等候在锣鼓队旁边的兰花,一溜子上山步转拔泥步,转伞、亮伞、绕伞诚恳地发出邀请,一招一式,粗犷不失洒脱,飘逸中含有质朴。
说时迟,那时快,一个身穿葱绿黄边衣裤、黄围裙、绿头花,左手红手巾,右手执绿折扇的兰花,羞答答地踏着碎步,飘进场子,宛若新荷初露,尽显俊秀妩媚之态。俩人一唱一合,配合黙契,举手投足,一唱三叹,传情达意,颇具神韵。倾刻,众多的观者被他们那宏亮悠扬的歌声吸引住了,不少人情不自禁地附合着击节而唱,就像花鼓歌唱段表述的,“岔伞一打出彩云,锣鼓响动能拉魂,观灯的倒有千千万,玩灯的都是淮河两岸人”。场子上下一片喝彩,口哨声,掌声此起彼伏,锣鼓点子紧盯场上二人多变的舞步,随时更换着套路,推涌得全场热浪迭起。
时间过的真快,已时近中天,台上的锣鼓愈加热闹喧腾,笑声也尤为恣肆。众多蓝伞起落翩翩,场子里正在进行着一段群舞,花鼓灯大花场在激情演绎,这折腾的热浪喜气,将河面也撩得波光粼粼,太阳暖暖的照在水面,乍看上去似流星、更似流金。
挖掘史籍里的创业文化
◎ 张宜安
张宜安,大学本科,高级讲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电大报》《中国远程职业教育》《江苏开放大学报》《淮安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通讯、诗歌、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考数学命题与研究》《岁月如歌》等4本。
淮安在秦代成为中国现代城市的发源地之一。秦汉古籍显示,古淮阴(现淮安)就已经出现了由官府设立并管理的“市”,专门从事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几个“市”之一。《史记》记载,在韩信所生活的淮阴已经出现了服务业原型--漂洗行业。淮安在唐代成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其时淮安处于淮河入海口,与目前位居长江入海口的上海类似,因地利之便成为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在楚州有类似于“领事馆”的新罗坊,数千侨民聚居于此。来自日本等外国的大量僧人、遣唐使长期居住在龙兴禅寺(现淮安区勺湖公园所在地)。涟水是全国四大盐场之一,淮安由此成为唐代的中国“盐都”。
北宋时,淮安的商税收入在全国各大城市仅次于杭州和汴京,名列全国第三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
明清时期的淮安成为一个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大都市。在漕运、河务、盐业和榷关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淮安所辖的清江浦、河下、西坝等地的服务业发展达到了极度繁荣。独具特色的“会馆经济”即为典型代表。仅河下一地就有以曲江楼为代表的大小会馆六十五处。世人熟知的新安旅行团、新安小学即发源于当年新安商人在河下兴建的新安会馆。清江督造船厂是全国最大的内河造船厂,意味着淮安成为全国造船业中心。淮安繁荣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出现了多个世代传承的“世家”和“家族”。从邱氏世家(女作家邱心如为其晚期代表)到阮氏世家,从“丁、韦、何、许”四大家族再到后来的“秦、杨、叶、范”四大家族,文脉血脉的传承代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清末的刘鄂是淮安经济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通才。刘鄂成年之后主要以淮安为基地,继而在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创作和创业活动。他不仅是传世名著《老残游记》的作者,还是哲学家和诗人,更是改革家和实业家。他在上海开设石昌书局,为中国石印之始,以一介书生,开矿开店办市场,在近代中国史上是毫不逊色于南通张謇的“知行合一”式传奇人物。
清末及民国初期,淮安人萌发了修造中国第一条铁路的伟大构想(自镇江到淮安至北京),中国“北四行”中的金城银行创始人周作民、大陆银行创始人谈荔孙和盐业银行负责人朱虞生均来自淮城镇,被称为民国“淮安三大银行家”。
先人的智慧和实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以上所列举的人或事只是淮安灿烂经济史上的几朵浪花。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淮安经济史的研究,新建刘鄂纪念馆,成立刘鄂研究会和民国银行家研究会,深入研究并实践先哲的经济思想。建议重修新罗坊、龙兴禅寺、河下会馆等国际化标志建筑,将之作为推进开放战略和国际化进程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友好交流。
从云端飘来霓裳
◎ 徐景列
徐景列,笔名列尔、列子、徐焕。湖南桃源人。八十年代初开始涉足文学,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映山红开放的日子》《有一种事业叫人生》等4部,其作品见诸《中国散文家》《安徽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报刊,被《中国散文大系》《当代散文精选》《中国散文百篇精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品集》等版本收录,曾获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精英奖、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陶渊明杯散文奖等达数十次(项)。小传与事迹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等。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等。
青山狂舞,绿水吟唱。
乡野僻壤,四水三湘,奏弹出旷世之举高亢的旋律;丘陵沟壑,五岳群峰,荡漾着华夏儿女豪迈的激情。今日的农村,今非昔比,迥然有别。时代变,风气正,面貌新。华盖遍四野,欢歌荡九州;安居又乐业,载歌且载舞。新人新事新气象,腾腾热气喜氛围;齐心共筑中国梦,全民迎接双百年!
呜啦……呜啦……呜呜啦啦……
咚锵……咚锵……咚咚锵锵……
唢呐声声,伴随清脆鼓点;号角阵阵,糅合铿锵锣钹。阿公阿婆、大妈大爷、姑娘小伙,漾桃花,蹦歌舞;朝气旺,活百年。荡气回肠乡野,雀跃欢欣飞鸟。
近几年,村子里蹦出一群好耍之人,疯疯癫癫似的,没日没夜,跳啊、唱啊、吹啊、打啊。时兴什么广场舞、街舞、敲打锣鼓、弹奏吹号,搅扰得鸡不宁,犬不安。尤以那群女娃儿们更甚,简直风俗败坏!一群看不惯,眼不顺,极为世俗,脑筋不好使的,在那里一个劲儿嘀咕着。
习惯成自然。
每每农闲时节,夜幕降临,璀璨的晚霞收敛天边那一抹笑靥,录音机里蹦放出天籁之音,电灯齐明如昼。禾场上,院落里,磁石吸铁似的,飞一般逗引来无数狂热者,大妈们急忙从锅台、灶边走下,解卸围裙;大嫂大姑子们奶足孩子,安歇在床;姑娘闺女们更是火急火燎,收拾服饰,擦抹薄粉,便匆匆直奔场地。已经热闹非凡也!有的,看热闹;有的,初来时羞答答,慢慢参与进出,一回生,二次熟,便成为其中者,什么面子、何谓里子,啥也不顾及。扭动扭动僵直腰姿,哼唱哼唱跑调音律,哪怕A调成B调,根本全不在乎。快乐、潇洒,足够也!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组织者由自发,到有序管理;整顿整顿队伍,严明严明纪律,提出具体要求,向新的目标和境界冲刺。你看吧!一段时间后,着装规整,步伐严谨;英姿飒爽,绰约柔美;窈窕娴雅,似若迎宾仪仗队伍,又恍如从瑶台飘然而来的霓裳群舞,美若天仙呢!羡慕坏了姑娘大嫂们,馋痴傻了那一二个还没娶上老婆的单身汉子,呆笨的那些一向爱说风凉话、泼个冷水的人再也不敢枉吐舌头。
舒花枝,绽蓓蕾;耀眼球,悦心房!
一天,她们接到镇里通知,要成立一支专门的演出队伍,准备接受市里举办的广场舞大赛。姑娘大嫂们心花怒放,蠢蠢欲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那是一件大事情,不可掉以轻心。
磨刀不误砍柴工。他们严阵以待,立马从外地请来名师,挑灯夜战,在较短时间之内,严训练,高要求,力争创造好佳绩。斧正姿势,矫准音韵;严整队伍,腔正音圆。
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出现了!
谁能说,乌龟爬进菜园,算不上是吃菜的虫。可是,今日的“泥腿杆子们”却根本不信邪,要唐而皇之,名正言顺的登临大舞台呀!
你看吧!山里的大嫂、姑娘、阿婆们,一个个崩儿爽!潇潇洒洒,正儿八经,一股蛮劲儿的跳起“广场舞”、街舞。洋气挺足也!
凝神。专注。汗水。干涩。腰,柔了!调,正了!山沟里的凤凰,要展翅高飞,作股朗劲蹦出山窝窝了。
走平地习惯了,登山也会感觉很难。而我们的巾帼队伍,初生牛犊不怕虎,却如鱼得水。
2014年7月,全市乡镇农村“广场舞”百团比武擂台大赛,在市里万人广场如期进行。可谓开天辟地,旷世未有的举措。鼓角倍儿爽,歌声漾长空。竞技的队伍,天女散花般,一支接一支,仿佛当年李白诗文里描绘过的唐明皇的杨贵妃们,正上演那曲霓裳群舞蹈啊!“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或更胜一筹,纷纷从云端飘来,鱼贯而入,准备接受大众们的检阅。临到我们村里霹雳队上场,瞬间的胆怯一下烟消云散。姑娘、大嫂们,严阵以待,整齐划一的队列,标准一致的动作;语若流莺声似燕,欢快洒落心窝窝。身姿轻如风摆柳,手脚柔似棉絮团;歌声动听围梁绕,鼓乐恍同精灵鸣。场上爆发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喝采声,那情景不绝于耳。她们不负重托,使出看家本领,最后捧回一块金质奖牌。
庆幸呀!鼓舞呀!欢快啊!汗水铸就辉煌,功夫不负有志之人!这,是馈赠,是犒赏,也更是对当今农民、“泥腿杆子”们,一份最大的殊荣和夸耀啊!
有些一向鼠目寸光,脑筋转动迟缓,爱说风凉话的人,都惊愕不已。一老汉捋着尺长的胡须,吧嗒着烟嘴,偏扁着脑袋夸赞道:时代真的变了!大变了!我们这些僵化石头的人得改变脑筋,换换眼光了。
可谓是,山坳里跑鹞子,沟壑中飞凤凰呀!当今的农村彻底大变样啦啊!
载誉而归的巾帼们,引蝶招蜂似的把姑娘、大嫂、阿婆、小伙们深深的吸引住,此后,村里的舞台更加红火,爆裂。街舞、广场舞、鼓乐队等,这种艺术形式,活跃了农村、农民生活,融洽了邻里关系,激发了人们青春活力。一花引来百花开呀!许多人,脱藩篱,跳羁圈;离牌桌,洗赌心;革邪念,做新人。自此,壮身体,强筋骨;少纷扰,悦心境。民心正了,赌博少了,治安好了,民风、正气顺畅了!
每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日子,巾帼群模们,成了不少家庭欣喜若狂的座上宾,应接不暇。今日的农村,农民兄弟们,与全国人民一道,齐心共筑中国梦,颂赞当今好生活,欢天喜地迎接小康社会的早日来到。
春联的趣事与风波
◎ 闵长富
闵长富,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各类文章见诸于《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新华日报》《辽宁日报》《甘肃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中国文学》《半月谈》《中国散文家》《作文周刊》《中国农村建设》等报刊,并有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春联,是中国文化最精炼的体裁,语言精练,意象精深,辞藻优美,词短意长,对仗平仄,精雕细琢,珠联玉帛,字字生辉,它富有独特的文化意味,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形式;春联,展现书法的艺术,在视觉上有强烈的感染力;春联,往往是打上历史印记的,从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寓意百姓生活的演变,人们可以从春联中看到社会的演进;春联,它体现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寄托人们的希望。所以,春联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国粹,它是中国文字实用功能独特的优势的体现,以平易的方式,烘托节日的气氛,语言风格上浅显易懂,清新活泼,内容上与时俱进,以吉祥欢乐为主题,其醒目的正红代表了喜庆与福寿,热烈和快慰,其对称与对仗的工稳形式,则将国人的文学艺术、聪明睿智、哲学思考及深层民族文化融于雅俗共赏的教化之中,真可谓形式独特,别开生面。
春联,好比盛邀新年的大红请帖,在这鞭炮声声的日子里,不仅营造成了一种热烈的氛围,其佳言锦句,更是传递了一种滋润鼓舞人心的文化精神,它是表达了人们期望和心声的载体。
春联的起源还得从1300多年以前说起,据说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一年除夕时他的心情很好,于是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的卧房门口,当辛寅逊写好后,孟昶看看不中意,于是,自己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字虽然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神气;第二句话说的美好的节日正是春节,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这四个字嵌在里面,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都叫好,孟昶当然也高兴。从此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春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替代,一到春节,家家门上都贴上鲜红耀眼的春联,便变成了寻常事,有了春联,红艳艳的,或许颜色有着“火”的象征和寓意,过年旺盛吉祥的喜庆气氛自然就更加浓了,因此,这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重要的一部分——春联,也成了农耕时代是人与在自然沟通的一种方式。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来访拜年时,都要把春联好好欣赏一番,细细品味一副副色彩鲜艳翰墨飘香的春联,一句句精美丰富、耐人寻味的文字精品,在知识和智慧的海洋中,亲身感悟这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其味无穷,令人着迷、陶醉,更带来内心愉悦和心灵陶冶,一边欣赏,一边恭维主人的书法好,春联内容立意高雅,内涵丰富,有水平,有意境。同时通过看春联,也可以看出主人的喜好、雅俗、品位和追求了。
春联,逢年必贴,因而,也传下来不少关于春联的有趣故事。据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过年了,他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因为王羲之的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就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王羲之听了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让家人再贴出去,谁知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再不贴就没有日子了,看看左邻右舍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惟独自家门上还空空荡荡,性急的王夫人催丈夫快想个法子,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提起笔又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剪去一截,让家人把上半截先贴到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偷揭,可偷揭者在夜色下一看春联的内容,感到不太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个出了名的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的预言春联揭回去张贴呀,只好叹了口气,摇摇头悄悄地走了。
初一,天蒙蒙亮,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裁下来的下半截分别贴好,过了不久,大家再来观看,原来的春联内容变成“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手称妙。
过去,“过年有过关”的说法,是指穷人怕债主上门逼债,过年如过关。有位寒士很有点才华,为了“渡关”过个安稳年,便在门上贴了这样一副春联,“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这副春联还配横批“看刀子”。这“看刀子”配得好,意思是说如果逼债的逼得狗急跳墙,不是杀人,就是自杀。按旧时代的惯例,到了除夕,春联贴上门了,讨债的就不能再要帐了,只得把债务拖到下一年。
古时候也有穷人借助春联讨年货的,据传明朝时期,福州有个屠夫叫徐英,此人人缘好,也有点水平,那年过年了,仍家徒四壁,冷气冰冰,但又好面子,难以启齿向别人借,在窘境面前束手无策,便写了一副绝妙的感慨春联,“鼠因粮尽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除夕一早,就贴到大门上,春联一贴出,众人看了纷纷议论,出于同情的人便将家中准备过年的食物拿出一些,送给了徐英,他送你又送,由于众人帮忙,徐英反倒过了一个好年。
春联,它的内容和语意较为得体地反映百姓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既表达了百姓向往幸福生活美好愿望与深情祝福,又顺应时代特征和各家各户、各行各业的特点不断刷新,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的春联,如上世纪50年代的春联就有“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感谢共产党”、“镰刀割断旧世界,斧头劈开新乾坤”;在那左得出奇的”文革”期间,春联清一色的都是那些“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之类的,如不合乎潮流就会犯忌的;68--70年期限间是“扎根农村闹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之类的。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了,春联的内容丰富了,字里行间充满欢乐与喜气,“四化建设擂战鼓,科学春天暖人心”、“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万木荣”、“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今天,进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春联更加丰富多彩了,如“灵蛇劲舞同心共赴中国梦,骏马奔腾万众协力复兴图”,“以诚为本以信为先共织中国梦,与党同心与民同步同走小康路”,“神州宏图炎黄情&
情牵大地,华夏伟业中国梦&
梦在前方”等等,充分地展现了社会的活力和生气,从中也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春联体现了各个时代的风貌。
春联,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内容,不仅能从春联的字面上看出从事的行业,而且还可以看出商家的心声,春联实际也是为商家做一个广告。如理发行业的“进店来虬髯太岁,出门去白面书生”、“当头事业,到顶功夫”、“新事业从头做起,旧世界一手推平”春联,又如一个洒店写的春联
“入座闻香即忘返,出门回味又思来”,银行的春联,“集少成多储为本,化零为整蓄当先”“去去来来人人欢欢喜喜,多多少少日日取取存存”,再如医院的春联“医有秘方,可使万民益寿;药无凡草,能救百病回春”。但,前几年也曾有个医院贴出“生意兴隆,开门大吉”的春联,立即引起不同的反响。据说清代宁波有位老中医叫范文甫,过年在自家的大门上贴上“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在卧室门上贴的春联的内容是“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与老中医不求自己富贵康宁,却虔诚地祝愿别人“常健”的高风亮节相比,那家医院贴的春联难免引起众人的质疑了。
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对对联很感兴趣,在我小时候,大人写对联我帮助磨墨,后来,到了初中,虽然我的毛笔字写得不好,但过年的时候,除了自家的春联是我写以外,我们生产队周围邻居的春联也责无旁贷的是我写,矮子当中数壮丁嘛。“文革”期间,那年寒假我从苏州回家过年,除夕那天,还一如既往地按老规矩写春联,仍是写了一些老内容的春联,“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四方来宝,八方进财”、“步步登高走鸿运,岁岁平安发大财”等,我自家大门贴的“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面对外界乱哄哄的局面,在锅屋门上贴一副“糠食粗衣随分足,安时处顺得心闲”的春联,大屋房门写了一副“忠厚传家业,诗书作良田”,这两副春联既是当时的期盼,更有我生性桀骛的性格、傲性的留露,而没有写当时流行的、“革命化”的春联。没有想到对联却惹来了麻烦,并引起一场风波。
生产队的造反派看到我写的对联后,向大队造反派做了举报,下午大队的那帮造反派来到我们家,看了我家和周围邻居贴在门上我写的春联,当场撕掉贴在门上的春联,晚上,他们将我带到一个我不熟悉的地方,我到时,那里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个人,他们开口就问我“那些对联是否是你写的?
我这个人是敢做敢当的,回答他们“是我写的”
“你写的都是反动的封资修东西,知道吗?”
“我没有意识到”。
“你写的对联中的‘吉星'是哪个呀?”
“毛主席才是我们的大救星呢!你那个‘吉星'是否是指蒋介石?”
我真佩服他们的想象力,不屑一顾地用鄙视的眼光朝他们笑了笑。
“你知道我的春联写的什么吗?”。那个造反派问我,我说我不知道,“我告诉你,上联听毛主席的话,下联是打倒刘少奇”。
我笑了笑说“那不是对联。”
“不是对联是什么?”
“那是标语、口号,对联不仅字数要相同,还要对仗,分平仄,对联是根据汉字的词义、字形、词性及声韵特点构成的,要求语言、声调、内容、形式都要对称,不是顺口溜”,我说。我明明知道同他们说这些好比对牛弹琴,但是,还是忍不住地说了。
“你房门和锅屋门上的对子是什么意思?”
“就是上面写的那个意思呗”我说。
“生产队长不是当权派,这话是不是你说的?”
“这话是我说的”,我说。这才是他们找我的真正目的,前几天我看到墙上贴的大标语“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xxx”,我知道,这个”xxx”是个生产队长,我就说生产队长那算什么当权派呀,这话对他们当时批斗这个生产队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他们本来就想找我“算帐”的,终于在春联的内容上抓住了我的“把柄”,以此为导火索,揪我一下。那天晚上,一直折腾到下半夜才放我回家,这个年我过得有点黯然神伤。第二天,怕他们还纠缠我,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我就离开了家,到县城我的一个同学家中呆了二天,这个同学的父亲是当时的县委书记,已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正在批斗中。这期间我得到消息,大队那些造反派还在到处打听、四处找我,我担心在这里继续住下去,会给这位同学的父亲带来麻烦,于是,又转移到亲戚家住了几天,光躲也不是办法,便提前返校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一场春联的风波才直到我离开家才算结束。
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点缀节日璀璨瑰美、反映平民百姓的心声、展现世人的向往与追求、标志着中国历代百姓梦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春联,一到过年就红红火火起来。不过,而今的春联很少有人挥毫书写了,大多是到街上买现成的,均为印刷制品,从内容到书法上显得有些呆板,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缺少芳香,缺少厚重,少有滋润心田的那种乐趣,更缺少手写春联的那种风格迥异、绚丽多姿、奔放潇洒、生动飘逸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民俗文化气息,尽管如此,几千年来,一动、一静,体现中国年特色东西仍永恒不变,鞭炮,作为动的代表,动得轰轰烈烈,雷霆万钧;春联,作为静的代表,静得文文雅雅,意蕴千重。看到那红灿灿的春联,倒贴的“福”字和五颜六色的门神,虽然“土”气,少了原来手写春联的那个雅兴,但要比“洋”的“苹果六”更让人醉心!
喝酒喝出的文化
◎ 罗迦玮
罗迦玮,布依族,1964年12月生,贵州安龙县人。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写作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十月》《民族文学》《中国散文家》《星星》《散文福地》《人民网》《新华网》《贵州日报》《广西日报》《文萃》《青年时代》《散文诗世界》等报刊网站,著有《歌声漂泊》《心路历程》《人生点滴》。获贵州省第七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二等奖等。
酒是一种文化,多由酒的作用派生出来的,“无酒不成席”讲的就是这个生活习俗和交朋结友所遵循的礼仪。酒的作用无疑就是催化剂,除了健身的需要外,催生了更多的生活情趣和情感。“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酒逢知已千杯少”便是最好的例证。
其实酒的酿造工艺也是一种文化,大江南北都有地方的名特佳酿。唯独茅台酒以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等特点而名闻天下,被称为中国的“国酒”,这不仅因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摔出名,更因其以神奇的智慧,提高粱之精,取小麦之魂,采天地之灵气,捕捉特殊环境里不可替代的微生物发酵、揉合、升华而耸起的酒文化丰碑,成为中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上世纪70年代国家曾把生产茅台酒的所有流程工序、设备和制酒的老师傅都带走了,甚至连茅台酒厂的灰尘也装了一箱子带走,在遵义另找一个山清水秀、没有工业污染的地方,把茅台酒的流程工序全部展开,用当地非常纯净的水,利用灰尘中的微生物重新制作,一共进行了9个周期、69次实验,最后直到1985年宣布异地酿造茅台酒的失败。
茅台酒出产于群山环峙,形势险要,为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贵州仁怀市赤水河畔茅台镇,恰因赤水河水质纯洁清甜,含有少量矿物质,正是酿制茅台酒的唯一选择,成为世界绝无仅有的酒文化一绝!
酒的酿制工艺和酒的作用、用途是一种文化,酒的喝法也是一种文化。西方人喝红酒,有观色、闻香、品味三个步骤,应称之品,将酒杯举起,杯口放在嘴唇之间,并压住下唇,头部稍向后仰,把酒吸入口中小半口左右,轻轻搅动舌头,使酒均匀地分布在舌头表面,然后将葡萄酒控制在口腔前部,稍后咽下,慢慢感受红酒的甘醇和芳美,极有温馨浪漫的情调。而中国人喝酒就直爽多了,其中的含蓄只是更注重席上礼节礼仪的规矩,不可得罪了尊老和贵客。这多是敬酒的喝法,属台面上的事。而民间的喝法,除了开席一圈的敬酒外,还得喝“罚酒”,“罚酒”体现了彼此的平等,更具娱乐性和人性化。
要说酒的喝法最多也最具文化味的,举目望去,还得算咱兴义人的喝法。兴义市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民风己是兴义人的骄傲。据酒友介绍,全国喝酒最豪爽的是山东人,酒量大,一碰就是一碗酒下肚。而贵州是产佳酿的地方,喝酒也自然成俗,其中的兴义人喝酒最讲究玩法,这是接受过兴义人宴请的外地人,都无一例外异口同声的深切感受。与兴义人喝酒,接受东道主一巡乃至作陪人轮流几巡的敬酒后,集体交流的“罚酒”游戏便开始了,这里的“罚”决非单一的惩罚,而是谁被罚了酒,谁就定下一轮的玩法和政策,找下一次被罚酒的对象。颇谓于得失之间彰显了民主性和公正性,喝酒的人不再有被罚的感觉,一个个坦然的随之接受,让喝酒的气氛变得热火朝天起来。
兴义人相聚喝酒的玩法很多,传统的划拳因其声浪过于扰人,己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猜宝”,取一枚硬币在左右合一的手芯中摇晃,然后握拳伸出左手或右手,任人猜测硬币的有无,猜错的便得罚酒了。此玩法过于单调,没了玩下去的兴趣。随着“成语接龙”又开始流行,第一位一句“一衣带水”,第二位就得接“水天一色”,第三位再接“色彩缤纷”,依次往下,接不上成语的就得喝了罚酒。这种喝法喝出了人文典故,但限于文化知识修养的差异和制约,仅在一些文化人中流行,尚不能普及而开。于是“明7咳暗7拍”的玩法又登场了,在座的人从头一位数1开始,依次数到7的第七位得“咳”一声,再依次循环数下去,数到14时的那一位就得用手掌轻“拍”一下桌子。凡被7整除的数位叫“暗7”,要“拍”一下桌子;带有7字的数位叫“明7”,要“咳”一声。一旦弄反了就得罚酒。此玩法玩出了数学规律,绷紧了大家的神经,但边玩边喝酒,最终把大家都弄糊涂了,数也数不下去了。
时下,兴义人喝酒的方法,像网上流行的卜克牌“斗地主”游戏一样已经广泛普及,从城镇到村寨,无人不知,无人不会,逢红白喜事聚会之际,随时都可玩上一把。用卜克牌“斗地主”的玩法喝酒,既讲究牌的大小,还讲究牌的排列,极具生活的哲理和情趣。我曾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企业文化培训会上说过,企业文化不是神秘高深得不可触及的,其中的团队精神就好比“斗地主”,领导恰似大小鬼,其他的牌好比群众,得讲优化组合和排列。一把牌到手,领导在位,群众却散兵游勇或群众团结而领导无方,都是无法取得胜局的。
喝酒的玩法是一种手段和过程,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意识彰显着人的价值取向和斗争艺术,人们相聚时不再为喝酒而喝酒,赌酒而赌酒,其乐趣甚过了喝酒本身,思想和情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交流。喝酒由此变成了玩酒,不失为一种境界的升华。这是喝酒之初未曾料到的。
如今兴义人玩酒的方法,又借助一副卜克牌衍生出若干门类,“打点子”、“喂饱”、“打五张”﹑“吹牛”等不胜枚举。归根结底,都无一例外地增添了玩法的心智和乐趣,其文化的底蕴和创新拼搏精神,在酒文化中颇谓独树一帜!其中“吹牛”的玩法最具有现实的反思教育和惩戒的意义,上家以两张牌或多张牌点子的和数为限,任取一个预测的数,依次让下家猜测,若下家认为上家报的数大于牌点的实际总和,则可以“撬”了上家,然后翻开眀牌一算,“撬”对了,则证实上家夸大其词“吹牛”了该喝罚酒,反之则证实上家未谎报吹虚,应由下家喝酒。“吹牛”的罚酒法真称得上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事实真相的由衷认同,对吹虚浮夸、罔顾事实行为的极度反感。酒中有真情和正义,由此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难怪到过兴义的人都说兴义人好客热情、正直善良、酒文化太深厚,对兴义玩酒的工具即一大二小的碗也记忆犹新。当然也有人一见到这个工具就心里发憷,又有所遗憾。只因曾在兴义一上桌就开始“斗地主”,未等尝到美味佳肴就先醉倒了。
酒是佳酿,亦是刮骨的钢刀,喝烂了自会酒精中毒、神志不清,甚至以酒乱性铸下终身遗憾,还会把性命搭上。再美好的东西都不能贪婪过度!凡事得讲尺度和分寸。喝酒的玩法可以穷尽,但喝酒不可穷尽。虽然酒场上都奉行“枪打敌人,酒打朋友”的信条,但大家在一起只要暖了心、铭了情、助了兴、健了身,便可知足而乐了。
“无酒不成席”是中国各地通用的接待礼仪。泱泱大国,自从杜康发明了酒后,酒就成了宴请桌上必不可缺的佳品。常言道:“烟开路,酒搭桥”,酒能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热络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民间交流也好,对外交流也罢,酒都是其中的助推剂。如今戒烟的人多了,酒的作用就更突显了。联想民间把婚丧之事习称为红事、白事,相应的宴请便为红酒、白酒,可见酒文化穿肠入骨的深厚功力,人类与之已无法割舍。想必文明健康的饮酒方法才是大家应该予以正视的现实问题。在此也提醒喝酒不可逾越中央的“八项规定”,尤其是公务接待。好在多数兴义人为了宣传家乡,招待朋友的酒常用本土产的“贵州醇”,一句上口的“喝了贵州醇,感情深一层”,己让朋友未喝先醉了,这不失一种先声夺人的最佳广告效果。但愿咱们兴义人喝酒的方法,能够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让喝出的文化、感情和健康——助推兴义的发展和脱俗!
油田上的芦苇
◎ 陈 风
陈风,本名陈志友。满族,黑龙江绥化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石油作家协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文艺报》《作品与争鸣》《中国散文家》《地火》《中国石油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晨报》《足球周报》《大庆日报》等报刊;有作品收入《全国百家百篇散文精品集》《石油的声音》《大庆油田作家作品选·小说卷》等书籍。现供职于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我家小区的前面是一片湿地,湿地里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芦苇中还夹杂着一些叫不上来名的草和花。白花花的芦苇花春天开放,秋天落下,没有艳丽,只有纯朴,适应着一年四季。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还有更多颜色的鸟儿是芦苇中的常客,它们时而在空中飞翔,时而在在芦苇中起起落落,叽叽喳喳,和着风声雨声,为这片芦苇增添了生气。
芦苇中的一列抽油机在有节奏地匀速地运动着,很自然很协调也很轻松,每天如此,时刻不停,却看不出来她们的倦意。每天都会有采油工人来到她们的身边,为她们梳妆打理,让她们整洁着身体,高昂起头颅,自信着也自豪着。在这片芦苇中,她们鹤立鸡群,俨然就是这里的主人。那些身着整洁工装的采油工在这里进进出出,抹抹擦擦,花一样的笑脸,风一样的脚步,唱着一支快乐的歌。
春天,在阳光和春风的抚慰下,芦苇从发芽开始,到长出绿色的叶子,身躯逐渐地丰满起来;到了夏天,一丛丛的苇花拨开风雨,争抢着要见太阳;秋天,芦苇开始成熟,在秋风中不停地摇曳着,花瓣随风撒落飘去;冬天的霜雪让芦苇彻底地染上黄色,完成了一季生命走向了下一个轮回。
油田上的芦苇不止这一处,可以说到处都有,路两边,油井旁,井架下面,小区周边,甚至是繁华的商业区里,都有芦苇生长,这是油田的一个独特的自然景观。有芦苇就会有水,因此,有芦苇的地方会形成一个个苇塘一片片苇海,这些苇塘苇海就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绿色的海洋,那些抽油机就漂在这绿色的海洋上,那些美丽的采油女工就跳跃在这绿色的海洋上,那些拉着井架和油管的大汽车就穿行在这绿色的海洋上,地下的原油就是在这绿色的海洋上被石油工人们采出来的。那么,芦苇和石油是不是有着必然的联系呢?应该不会没有吧。
苇塘里还有另一番景象,那就是蛙鸣。每到傍晚的时候,芦苇中就会传来此起彼伏的蛙声,蛙声很有规律很有节奏,我感觉到好像在随着抽油机“驴头”的节奏在走,驴头低下去的时候,蛙鸣一声,驴头扬起的时候,再来一声。太阳越往下落,蛙声越欢,与抽油机还是保持必要的节奏,只是在驴头一低一扬之间增加了鸣声的次数。太阳终于落到地平线,留下一抹晚霞的时候,是蛙鸣的最高潮,蛙声不仅响亮,而且形成齐鸣的状态,随着晚霞的逐渐淡去,蛙声也在减弱、减少,等最后一抹晚霞完全消失,蛙声戛然而止,那么的整齐划一,让人惊叹,它们也要进入睡眠了吧。第二天的这个时段,这样的情景又在被重复着。每天,只要我有时间,我都会站在窗前欣赏荡漾着的苇海,聆听美丽动听的蛙鸣,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我看见,不少人家都被蛙声所吸引,晚饭后,遛弯儿的人都会在苇塘前驻足,欣赏那动听的蛙鸣。
看着那片片芦苇,我突然有了另外的感悟,产生了联想。当年的石油大会战,石油人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五两保三餐,芦苇牺牲自己,温暖别人,给石油人带来了多少的温暖,为石油人解决了多少饥饿困苦呀。
芦苇本身,也有着坚强的生命,当年生的草本植物,却有着顽强的休眠和孕育能力,不管冬天的冰雪多么的残酷,当春天的脚步走来的时候,她们仍然会以崭新的面容接受春风的抚摸,逐渐伸展开腰肢,给油田带来充满生命的绿色。她们的性格,多么像坚忍不拔的大庆石油人。
雪地上的麻雀
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松嫩平原上,传说中的大雪在一天晚上终于下来了,确切时间应该是零时以后。我记得我在凌晨一点三十分左右起来去卫生间的时候,还不见雪花,虽然天是阴着的。早晨起来看见地面全都白了,看那架势,差不多真的就是大雪程度了。人们议论说,今年的雪比往年都大,一场连着一场的。
尽管雪很大,地面已经被完全覆盖,人们出行都需要捂的严严的,但是我注意到,麻雀们却很是欢势,它们不停地飞落于树上和雪地之间,一会儿落地一会儿飞起,而且还叽叽喳喳地叫个没完,不知道它们是因为冷了还是在商量着什么事情?我注意到,它们飞落到地面上,是为了在雪地里觅食,飞起来到树上,是因为觅食的时候过往的行人影响了它们。它们以为行人是要对它们发起攻击呢,因此便飞离地面,落到人们不能触及的地方。我欣赏着雪景也被麻雀们的快活吸引,试图走近它们拍下几张照片,但是都被它们的警觉所破坏。
仔细观察看到,麻雀们在雪地里觅食的动作十分快,只见它们不时地低头用爪子刨雪,然后伸出坚硬的嘴快速地将刨到的食物吃进去,还不时地抬起头来观察周围的动静,褐色的小脑袋快速来回转动,听到人声,立即放弃爪下和嘴上的工作,立即疏散转移,飞到树上,观察人的行动,看看没有危险,便去重复原来的动作。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身体极为灵活,落地和起飞的速度极快,雪地到树上差不多有十多米的空间距离,麻雀们嗖地一下飞上去,几乎就是眨眼之间的事儿。这么大的雪,人的行动都受到限制,却并没太影响麻雀们去寻找食物,还灵活着快乐着,可见它们的生存能力有多么强。
头一回这么久这么细致地看麻雀们在雪地里觅食,竟然发现了它们有这样几个特点,让我对它们的兴趣更加浓厚。它们集体在树上的时候,虽然各自蹲在树枝上,也没有动作,但是嘴却一刻都不闲着,像是在用它们的语言交流着什么,大概是在商量着各司其职,各管一段,怎么分头觅食,不要抢占地盘,又要注意防范来自于人的攻击和影响;而当它们集体降落在雪地上的时候,却没有一点声音了,而是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到刨雪觅食之中,没有闲着的;有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大多数麻雀在地上觅食,个别的麻雀却蹲在旁边的树枝上观望,是瞭望哨么?我感觉到,它们之中一定是有铁的纪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似乎分工明确,很有章法儿。
作为人类以外的动物比如说麻雀,也都有各自的活法儿。它们虽然与人类没有办法沟通,但是却也似乎懂得人类的某些规律,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甚至就在一个屋檐下,也要和人类一样享受着阳光雨露,也要一样承受着风霜雨雪的侵扰。其实,我们讲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往往用零距离来表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与诸如麻雀这样的动物的距离,不是也存在所谓的零距离的问题么。我突然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涉及到的内容太多,作为主导者的人类,更应该多些爱心多些主动多些奉献多些责任才是。
飘香的仙居咸酸粥
◎ 杨维平
又是一个元宵节。随着夕阳西下晚霞升腾,家家厨房都飘出了浓浓的混合了煮熟的腊肉、红枣、香菇、稻米等食材香味的诱人馨香,
那是仙居咸酸粥才有的独特香味。元宵节不吃汤圆而吃“咸酸粥”,是仙居人古老久远的习俗。
惭愧的是,身为土生土长的仙居女人,竟不曾正儿八经地烧过一餐咸酸粥。因生性奇懒又对烹饪无甚兴趣,只得小时候蹭外婆的,长大后蹭妹妹的同学的朋友的,直至为人妻为人母了还厚着脸皮领老公儿子到各家蹭这种美食。
可今年的咸酸粥看来非得自己动手了。儿子来电话说要带两位同事过来尝尝美味的仙居咸酸粥,说已向同事夸下海口,仙居的咸酸粥实在好吃,老妈做的是最正宗最地道的,一定要让同事大快朵颐!我措不及防哭笑不得,嚅嗫着跟儿子商量:要不我领你们去阿姨家吃吧?儿子那头又是坏笑又是激将:我聪明可爱的老妈你一定行的,一定能烧出正宗地道的仙居咸酸粥。哦,同事问了,咸酸粥是不是又咸又酸?会不会有人喜欢有人难吃?我说不是,他们还一个劲地问:那为什么叫咸酸粥?总有说法来历的吧!
看来儿子交待的任务还挺重,一是巧妇要完成无“技”之炊,二来还要面临一连串的疑难拷问。儿子赶鸭子上架,老妈岂有不上之理,硬着头皮上吧!
先搜索现有的研究仙居饮食文化的书籍资料,探究一下仙居咸酸粥的来历和典故。咸酸粥的“咸酸”二字是不是表示“又咸又酸”?非也,这是仙居人对鲜美可口、咸淡适中的食物的专称和褒奖。如果你让仙居人品尝了带咸味的美食,对方肯定会给你一句由衷的好评:唔,咸酸酸,蛮好吃!至于咸中无酸为何称“咸酸”,有人解释说可能最早的时候确实有人做过咸中带酸又比较可口的某种食物,人们评价它为“咸酸酸”,因“咸酸酸”代表着好吃、好味道,人们逐渐地把只带咸味不带酸味的美食也一概用“咸酸”二字褒奖了。现在有仙居人怕向外地人解释“咸酸’二字费神费力,于是介绍“咸酸粥”时就说成是“咸杂粥”,但我以为“咸杂粥”仅仅强调了这种粥的配料成分,却道不出仙居人对这种粥的喜爱和褒奖,也无法让人在品尝这种粥时享受一种心情领略一种文化。
咸酸粥是仙居人元宵灯节的美食。仙居人闹元宵可谓隆重,从正月十三开始可以一直闹到农历二月二。在这期间,各地的无骨花灯、板龙、竹龙、卷地龙、跳跳马、狮子挪球等争先恐后地舞上街头村头,无骨花灯中更有走马灯、长旗灯、古亭灯等大型杠灯雍容华丽风情万种,展尽了风采领尽了风骚,博得四方八乡阵阵喝彩。这些灯啊龙啊流光溢彩的适合夜间展示,所以元宵开场二月二结束的节庆统称为“灯节”。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的灯节让仙居的元宵节格外喧闹喜庆。而相对于隆重热闹的灯节,仙居元宵节的饮食却显得简单而朴素:十四咸羹,十五咸酸粥。在这两天,无论来自何方何乡的舞龙舞灯队伍,都会在所舞到的村落受到每家每户咸羹、咸酸粥的倾情款待,谁家的美食受到舞龙舞灯队伍的更多青睐,谁家的脸面更有光彩。
查询了台州各地,正月十四和十五两天都要做特别的元宵吃食的除了仙居还有临海、黄岩、椒江、路桥等地。所不同的是,这些地方十四吃咸羹、十五吃甜羹,唯独仙居十四吃咸羹十五吃咸酸粥。而三门、天台、温岭、玉环等地只做一餐元宵吃食,或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或咸羹或汤圆,均无咸酸粥。也就是说,元宵节吃咸酸粥是仙居人独有的习俗。这恐怕不仅在台州、在浙江,甚至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难怪仙居人向外地人提起咸酸粥,没来仙居吃过的都一脸茫然,如坠云里雾里。
那么,仙居人正月十四吃咸羹十五吃咸酸粥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最原始朴素的解释是:热闹喜庆的新年接近了尾声,人们春节前准备的丰盛年货也已山穷水尽,为让一家人享受春节的“最后晚餐”,也为了让新年有个饮食形式上的圆满结局,聪明贤惠而又节俭的主妇们便将家中最后的过节食物以及前几餐留下的残菜冷炙统统下到锅里,加玉米粉或红薯粉就调成了“羹”,放入大米则熬成了“粥”——咸酸粥。既然都是残羹冷炙大杂烩,何必十四做一次,十五再做一次呢?本人愚见,一开始有人做咸羹有人做咸酸粥,后来大家觉得二者各有风味都很好吃都不忍舍弃,于是有条件的人家就一天做咸羹,一天熬咸酸粥,久而久之正月十四做咸羹正月十五熬咸酸粥的元宵习俗就形成了。
在台州,除了温岭和玉环吃汤圆,几乎所有的台州人元宵节都要吃咸羹。关于咸羹,台州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正月十四,倭寇进犯临海、黄岩,戚继光率兵英勇抗击,百姓为支援子弟兵抗倭,纷纷把家中的米磨成粉搅成羹送往前线,士兵们吃后士气大振一举击溃了倭寇。此后这一典故就成为台州人元宵节吃咸羹的渊源。临海、黄岩等地元宵吃咸羹的历史是否在明嘉靖之前本人不曾考究,但美好的传说是人人乐意接受的,赋予民间习俗以正能量的灵魂更是一桩好事,本人每每也乐于以抗倭支前的故事来向人介绍仙居元宵节吃咸羹的来历。倭寇确实进犯过仙居,而仙居史书上并无仙居人送咸羹上前线支援抗倭的记载,也许跟仙居抗倭的时间不在元宵节有关。但本人私下以为,假如仙居人要为子弟兵送饭,除了咸羹之外,更多的定会是咸酸粥。因为仙居的咸羹不像临海和椒、黄、路那样用大米粉为主料,而是以红薯粉和玉米粉为主料,不如以大米为主料的咸酸粥来得香醇柔滑爽口耐饥,以百姓对抗倭将士的情之深意之切,仙居送往前线的当以香醇可口的仙居咸酸粥为主!可惜了,历史没给仙居咸酸粥这一义举的机会。
仙居咸酸粥虽没机会表现她的冲天豪情,但也不乏善良动人的亲情柔情,有个美丽的传说让她显得更为温馨而神秘:冬日里,儿子带着已怀孕的媳妇回家。媳妇想吃酸品,惦记着仙居甜中带酸的杨梅,就问婆婆家中可还有这种美味的果品?婆婆先是一怔,因为杨梅娇贵很难保鲜,冬日里鲜果上哪儿去寻?但婆婆很聪明,马上急中生智说:没事没事,我给你烧杨梅粥吃!也不知婆婆在粥里放了些什么,这粥咸中带酸异常地美味。媳妇吃得满意极了,但并未在粥中发现杨梅的踪迹,就问婆婆这叫什么粥呀?婆婆笑咪咪地回答:这叫咸酸粥!于是,仙居就有了这千古流传的咸酸粥。
任何传统饮食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仙居咸酸粥从原先的残羹冷炙演变到如今的元宵美食,过程中充满了心酸喜悦泪水欢笑。且不说一开始一锅烧大杂烩时,穷人家和富人家会有天壤之别,就是今天,城市富有之家和穷乡僻壤之家又有多大的差别?现在的富豪家庭会把鱼翅鲍鱼下到咸酸粥里,而山区的穷人家也许只能以自家种的瓜果蔬菜为主料了!外婆曾给我讲过她年轻时关于咸酸粥的故事:民国后期战乱不停,外婆靠为人绣花卖花样为生,并独自一人抚养着两个未成年女儿。那一年的正月十五下午,家家户户的灶房都飘出了咸酸粥的香味,而外婆的锅里只有不紧不慢翻腾着的清水。外婆不时地往灶堂中添几根柴禾,为的是让邻居们看到自家的烟囱在冒烟。她坐在灶下一边添柴一边等两个女儿卖花回家,她已经嘱咐女儿用卖花得来的钱买些米回来好煮咸酸粥。可等到太阳下山,女儿提回家的还是那满满的一篮纸剪的花样!闻到飘进屋里的咸酸粥香味,两个女儿直喊饿了,外婆再也无法忍住那夺眶而出的泪水。隔壁的姑婆心疼这孤儿寡母,送来一碗咸酸粥给外婆,然后牵起两位侄女的手向她家走去……
和平与繁荣赋予仙居咸酸粥越来越丰富的内涵越来越诱人的香味。现在有条件的家庭都变着法儿把自家的咸酸粥做得更香醇可口更魅力无穷,可儿子带同事来要吃的是“正宗地道”的咸酸粥,我总不能学土豪把乱七八糟的名贵食料一古脑儿地往锅里倒吧?想想小时候吃过的外婆的咸酸粥,以及这么多年来蹭过的妹妹家和诸多朋友家的咸酸粥,那才是寻常百姓家“正宗地道”的仙居咸酸粥!
仔细回味分析记忆深处咸酸粥的色泽香味配料成分,渐渐地,一张清晰的仙居咸酸粥配料图脱颖而出:
首先得有地道的仙居咸腊肉,而且是带骨头的咸腊肉。仙居咸腊肉是仙居百姓家庭制作的美味腊肉,取仙居本地百姓家养的“土猪肉”,用食盐腌制七至十天,在太阳下晒三到五天,放在缸里罈里用咸萝卜丝或咸梅干菜封住压实,可保存经年不坏。仙居咸腊肉不同于金华火腿等在腌制时加了大量食品调料,它单純得只留阳光香味和纯粹肉味。仙居咸酸粥光是那种甘冽醇厚的腊肉香味就会让你直流口水。不过仙居人煮咸酸粥时还要讲究,只取那种带骨头的咸腊肉,从咸肉骨头中熬出的香味更为沁人肺腑。本人偏爱咸酸粥甚过咸羹,就因为咸羹中一般不放咸肉骨头而咸酸粥中多了这一道美味的食材。有的仙居人还在咸酸粥中加放咸腊肠,这种咸腊肠同样取材家养“土猪”,跟咸腊肉一般制作,烧进咸酸粥里更是别具风味。
其次是仙居豆腐。仙居豆腐以仙居优质黄豆——小白豆为原料,用少量卤水点制而成,更由于仙居永安溪水质优良,制作出来的豆腐爽嫩滑口,豆香纯正,名扬四方。豆腐必得先用油盐酱酒姜葱等配料在锅里烩炒一遍,放在一边让它充分“入味”,等粥熬得差不多了才拌入粥中。
三是冬笋。漫山遍野的仙居毛竹。冬季,圆而嫩实的竹笋刚将它尖尖的一头钻出地面,有的还半隐半露于泥土之中,就被眼尖的山民发现收于囊中。这是最先一批急于出世的竹笋,等到春雷滚滚春气浓浓之时,竹笋多得让你挖也挖不完,那时的竹笋叫春笋。冬笋要比春笋鲜美许多,煮出的咸酸粥更是美味无穷。
四是芋艿。仙居芋艿柔滑香糯,是百姓家常菜中的佳肴。咸酸粥中不能少了芋艿,否则熬不出那种滑而爽口糯而不腻的口感
五是干香菇,浸泡后的干香菇比鲜香菇更成形且香味更浓。
六是红枣。仙居咸酸粥喜用新鲜干燥的大红枣而极少用桂圆,是因为红枣在咸酸粥熬煮过程中不仅将浓冽的枣香传导给整个团体,而且还保持住自身甘甜的本色和鲜红的身姿,不像桂圆,团体被它弄得甜而发腻,自身又丢了本色失去原形。
七是墨鱼干。仙居不近海,饮食中少海鲜,但从临海黄岩三门等地过来的海货不少,尤其是交通便捷让仙居市场生猛海鲜充沛不断。但仙居人不会像近海人家那样,可以在面条年糕咸羹里随便加人鲜活水产,那不是仙居人的饮食习惯,烧出来的咸酸粥也不地道。而在众多的水产干货中,仙居人又独独亲睐咸墨鱼干,墨鱼干熬出来的香味使仙居咸酸粥山珍中平添了一缕海味。
八是川豆粒。元宵期间的菜市场摆满用水浸泡得圆润晶莹的川豆粒,那是仙居人做咸羹烧咸酸粥必用的配料。做咸羹时,川豆粒要剥了壳加入,而咸酸粥中川豆粒必得连壳放入,否则它会被煮熟烂透而难寻芳踪。
最后是精选的大米。最好是农家当年收获的单季稻米,有着新米的清香。不用糯米。糯米不如籼米爽口,多吃易腻,且未必适应所有人的胃口。
以上是仙居咸酸粥的主配料。至于其他如花生、玉米、、黄豆、豌豆、绿豆、赤豆,有人还喜欢放入枸杞、山药、党参等中药材,更有人放入价值不菲的鱼翅、鲍鱼、龙虾等等,那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任君自选哦!不过得提醒一句:料加得太多离“正宗地道”的仙居咸酸粥那就远啰!
按图索骥精心挑选备足了做咸酸粥的所有材料,还虚心请教了曾赐我辈美味咸酸粥的各位东道主。老公更是自告奋勇亲自驱车上百来公里的“仙居的西藏”——安岭,到百姓家中买来最有代表性的仙居咸腊肉——安岭咸腊肉,说只有这样才能烧出最正宗地道的仙居咸酸粥。胸有成竹万事俱备只待元宵了!
正月十五傍晚时分,一锅满满的咸酸粥如愿做成,儿子领着两位同事如期而至。尚未揭开锅盖早已醇香扑鼻,待揭开锅盖盛于碗中,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让儿子的两位同事连称“好吃”!儿子笑问:咸不咸,酸不酸?同事回答:咸淡适中美味可口,不酸,不酸也!我边吃边向客人兜售刚刚学到的仙居咸酸粥的渊源典故,老公一旁极力渲染粥中各种食料的特殊身份尤其是安岭咸腊肉。两位客人说自己连美食带文化吃得很开心,每人吃了两大碗后还坚称如果不是肚子太饱还要吃。儿子满意地问:老妈,你不是从没做过咸酸粥吗?怎么做得这么好吃?我想了想,认真地答道:那是老妈用心在做。当然,军功章里有你老爸一半。儿子说:明白了。韩剧《大长今》中说到,做饭的人如果用心做,就会把对用饭人的一片善心和爱意传导到饭食中,用饭者自会感到饭食特别地美味。怪不得我每次吃老妈做的饭菜总觉得特别香甜,家的感觉真好。两位同事说:那是,那是。刘和刚那首《儿行千里》怎么唱来着?“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妈妈熬的小米粥香,阿姨做的咸酸粥更香!
儿子和同事的话说得我眼眶湿湿的。老公笑着说:你们以后常来仙居,除了咸酸粥,仙居还有许多好吃的。仙居人善良淳朴热情好客,不光在我们家,在仙居的任何地方,你们都会吃到仙居人用心做出来的好饭食!
◎ 沈晓密
沈晓密,1960年生于上海市。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员。
我那个静如止水的外甥女,她不断把我孙儿的照片放到我的“空间”里,在我的眼里,她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现如今,因为我孙儿的降临她自然成为姑姑,于是我才知道她长大了,也巧了,正在这个当口儿,她着实抛出一句成人的话:大舅,你这孙子挺好的,以后你要好好管教他。而且一本正经,她那眼圈里带着水光,似乎对我这个当爷爷的充满期待。孩子大人般地动情,我这个当舅舅的反而感觉自己藐小了许多。那目光看不出一点世间尘埃,明媚而纯净,但我看她的眼睛,有如在灰堆里看到了两粒亮晶晶的珍珠。咳,可爱可怜的孩子呀……
记得读初二的时候,在一个斜阳下沉的傍晚,父亲步履蹒跚地拎回一个工具箱,工具箱里装着锛凿斧锯,他这个举动让我疑惑,多少年以后,我似乎明白了他的心思:那是他看着下沉的斜阳,心里一定琢磨着他定会终老。而我,他无缘无故抛在这个世上的生命,总该学一门手艺,总该有口饭吃吧!
读高二的时候,我成了学校的“名人”,在那个不十分崇尚学习的年代,我这个尖子生,无疑成了一片荒草地上的一朵奇葩,格外醒目。班主任毛老师是我们上海的同乡,每当见到我的父亲,他就操着浓重的乡音重复着大致相同的话:您家小子是个神童,而且仁义,你该高兴!父亲听了这话,心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滋味,盘算着啥,无人知晓。可是不久,他为我置办的锛凿斧锯却不见了。我懂:父亲一定判断他的儿子除了能学会木匠手艺,还可以学会更高级一点的活儿养家糊口。
果然,他开始管教我了。他这个能把洋文写得顺风顺水儿的留洋博士,笨笨磕磕地写了几个大大的汉字装裱后,挂在我的床边“求知识、积小善”。哈哈,这要是别人写这个送我,我倒是不会在意,兴许会写上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等不恭的词儿回敬于他呢,类似这样的字眼,在广播里,在墙壁上,在耳边、在眼前听多了,见惯了呢。可毕竟是父亲送我的,不能小视。一日,胸无点墨的母亲莫名其妙地说出了略带文彩的话:你爸给你写的六个字,那是你今后人生道路上的路标!如今,我活到这把年纪,母亲依然陪着我,真是一种幸运,我常常望着她橘子脱水一般的脸,想起当年她铜钟一般的声音,就泪汪汪的。唉,岁月啊岁月!
大约是1976年吧,一个春光下泻的季节,我融入了田野,那时候有个词儿叫“广阔天地”,还有一个想起来有点搞笑的名称,把我们这一帮子没有知识的青年人,统称为知识青年。父亲送我,他一只手提着行李,一只手拎着满兜子书,那书比行李还沉,弄得他一个肩高一个肩低的,一拐一拐的走路。临近车站的时候,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你记着,没有知识的人,就像工厂撇出去的废品,你莫忘求知识!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我掉下了眼泪,也第一次相信了,准确地说是证实了“心灵感应”的存在。在这以前,我曾猜想过父亲或许把他的儿子当成了手上的“毛坯”,他多么盼望甚至祈祷机器不出故障,再用他自认为娴熟的技艺把他的儿子加工成为“正品”啊!
之后,我和父亲有四年不由自主的离别。他去了非洲坦桑尼亚行医,我去了黑龙江省密山县知情农场种地。其实,命运不该如此,然而命运偏偏如此。在与父亲离别的四年当中,我们都好像是熟睡的幼儿,而且是被同一个劣迹斑斑的幼师喂食了安眠药熟睡的。即使醒过来,对彼此的牵挂,包括对彼此经历的事件的猜想,那都是梦,醒着的梦。父亲临死的时候,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丁点的冷酷,慈眉善目地安卧在床上。他欠了一下身子向我招手,我靠近他他就紧紧抱住我。他的右手轻轻,轻轻的在我的背上拍了三下。然后就呼吸急促,不省人事了。我无法领会父亲临死为啥要拍我三下,我也想过:也许他是向他的儿子表达去天堂的从容,或许他是向他的儿子表达下地狱的无奈;也许他是向他的儿子表达自己的歉疚,或许他是向他的儿子表达无比的欣慰。是忏悔他无缘无故地把他的儿子抛向这个苦难是世间,还是感谢他的儿子在漫长的路上陪他这48年呢?
清早,我指着东方那半轮红日就对着父亲说:这会儿,藏红花正在兴凯湖拍日出呢。啊?藏红花来了!藏红花是我读高二时候的同桌。当年,她在我们学校是比我更惹眼的名人。当别的女生匿影藏形、鸦雀无声的时候,她的身体已经发育得热火朝天。塑身衣,喇叭裤,身上散发着人工制作的幽香;丹凤眼,柳叶眉,口中吞吐着成熟的气味。每到考试之前,她都习惯于把她柔软的手搭在我的肩上捏几下,然后那双飘忽不定的眼睛在四周扫了一遍,最后把几粒糖豆儿塞到我的衣袋里。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吃了人家的嘴短。到了考试的时候,我就把答好的卷子放在她的手边让她抄。也就怪了,监考的老师视而不见,只是流动监考来了,他才用胳膊摩擦一下她身体的某个部位,提醒她注意一下。莫非她送给了那个监考老师更解馋的东西?我这样想过。毕业考试的时候,按规定拉单桌,这下露馅了,她八科考试成绩的总分,跟我的数学单科成绩相同。现在回头想,要是把父亲说的“废品”用在她的身上,也该再恰当不过了吧?却不知,20多年以后,她成为一家企业的高管,声名显赫,热火朝天……其实那天早上,我还想跟父亲提到我另外一个同学的名字,一个当过小偷,进过收容所,现如今是一座县城的知名警察的名字。
记得我参加校庆那年是45岁,从那年起,我就常想往事,后来听说,常想往事是衰老的表现,也就是说,我45岁那年就老了,现在一晃十年过去,我依然活着,也算够本儿了。我去参加那次校庆,多半是来自于对往事的追忆,或者说是想再见一次往事的标本,要不标本都快变成化石了。我按照组织者事先提供的活动顺序表,守规矩地来到了那个地点---一间偌大的教室。不想那教室空荡得像一个服毒的人刚刚洗过胃肠。只有一个叫王喜成的脚夫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烟。我很快认出了他,与他攀谈才知道校领导等在一间迎客厅会见藏红花呢。我顿觉一次温暖人心的校庆也沾上了世俗等第的龌龊,于是,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喜成,就感慨万千地返回了密山。哪曾想活动结束以后,藏红花和她的随从开了三个小时的车程赶来密山与我见面。酒桌上,她省略了所有俗套的表达。曰:我从母校赶来密山,就是看我的神童来了,因为我想他!啊?神童,还加上个我的!还有个想字!看来,这个藏红花绝对不是一位活血的药材,而是一个柔韧有余的中医了!说实话,她的话虽说有调侃的成分,但也感动了我,温暖了我。她走的时候,竟然失控般地流出了眼泪,我好像也莫名其妙地一阵酸楚。
有一回,父亲意外地向我问起了藏红花,这倒是让我又惊又喜。我一句接一句地对他说:藏红花早已改了名字,人也脱胎换骨了……她的后续教育很好,现在是硕士学位……她主动为一个白血病患儿捐款一万。我努力在藏红花的身上打上求知识,积小善的烙印,意欲平复由于我那天早上的发难,给父亲带来的不悦。可是,父亲听了我的絮叨,本还稍显灵动的脸,顷刻间凝固了一样,他的表情是没有表情。现在想,如果他身下有一朵莲,那就是一尊佛。打那天起,那一刻的影像就持久地刻在我的心里,成为我心中的谜题。
10年过去了,我渐渐参悟到:生命是一种状态,灵魂也是一种状态。生命的状态有水深火热,也有海晏河清;有穷困潦倒,也有福禄满门。生命以欲望追逐在海晏河清,福禄满门的路上,往往拔掉了求知识,积小善这两块神圣的路标。父亲极力想赠予我的,一定是一种灵魂的状态,他多么期盼他儿子的灵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啊。姑且就这样破解吧---一座城市的繁华抵御不了一次强烈的地震;一田禾苗的翠绿抵御不了一场浓烈的酸雨。沈氏家族曾经的旺盛,还有藏红花现在的显赫,都不过如此。
我想通了,如果我有能力,我还是要把父亲送给我的“求知识,积小善”那六个大字传给我的孙儿。如果让我想象,我想象我的孙儿远离所谓的现代繁华,在一个古朴的村落里教书和生活,他还是个木匠,寒暑假的时候,为村落里的待嫁新娘打上一架漂亮的炕柜,看到待嫁新娘脸上的笑容,那是一种何等的,最原始最单纯最淳朴最干净的,然而却是最难得的幸福啊!当然,这是我的想象,连梦都不是,就是一种极其浅薄的想象。假设想象能成为真实,那是我孙儿的幸运,就愿幸运之神关照我可爱的孙儿吧。
握一把月光
◎ 高林瑜
高林瑜,1966年出生,陕西岐山县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高中教学工作。先后在《教师报》《杂文报》《羊城晚报》《青年博览》《广西文学》《做人与处世》《语文月刊》《广东教育》《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中国文学》《散文诗》《意林·原创版》《佛山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九十多篇。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园子,清池荡漾。月光像盛开的花朵落在肩上。白天聚拢心中的那些困顿杂芜,变得轻如柳影。心也如屋檐,坦开了,任月光照耀。其实,人的心本来就是用来剩放安宁的。
月光银粉般朗润轻泻,澄澈清凉,在心田上,舒展着,荡漾着——没有喧哗和浓艳,也没有炫目和缤纷。清灵寂然,透着禅味。如水的光芒,把一切匆忙纷繁似乎全照没了,一切都不足挂心了。今夜的月,不很圆,甚或残缺了。缺,是它的宿命,是它轮回重生的又一次开始。它圆了或缺了,都是生命的美质。是一种精神涅槃。月光是孤独的,不炽热,不局促。宁和静慢,给人神圣和安宁。这样的时刻,最适宜一个人去寻找自己,抚慰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自己。
月,散着澄黄的光,走在残缺的路上。月,是天之心。它的圆润与鲜亮其实永远不会缺的。缺的,是人自己的心。而我眼中的这轮月,不是缺了,只是一点黑暗与荒凉暂时遮蔽了它罢了。哪怕数日后,它彻底被黑暗湮没。它依旧是圆的。无须伤恨、怨叹、忧愤。我曾见过被风暴裹挟的无垠稻田。风在狂翻,所有稻穗,竟齐齐隐入风暴的方向,起伏,旋舞。当阳光再次照耀,所有的稻穗又昂起头,蓬蓬勃勃。有时屈就,就是抗争;就是用沉重的付出,去隐忍。是啊,月,为下一次圆润,也必须承受渐渐深入的残缺和幽暗。
月光,像宽厚的河流,泛着淡淡波浪。在内心,我是个独行者。除了绿荫下这片宁静,我无需别的。我用一生去追逐的,并不在远方,而就在离我们最近的地方,即心安之所。心是灵魂的园子。当人心空了,柔了,软了,杂尘与块垒便淡了,轻了,散了。安宁的清泠、自在,就来了。一日的一粥一饭,就香了;一床一席的梦,便甜了。这便是人生的清欢。人生本来很简单,是过多的攫取图谋,搅乱了清静柔韧的人生,把心的光亮遮住了。人生,或精致,或柔媚,或古朴,或深沉,或清灵,都只是与岁月的一日日宁静相守。
月光,是一种淡淡的甜,轻浥心尘。我突然想起一些历史的月光。那枚赤壁的月,使苏子领悟乾坤风云,超然无世;那片春江花月,使王若虚丰获旷古的哲理;那轮松间明月,使王维坚守了一生的恬淡;那朵菊篱月辉,使陶渊明隐去忧伤……这月,一清至骨,让人想起“真水无香,真人无名”几个字。
月光,是洁净幸福的花朵,让人在迷醉中领悟人生:生命如月,当圆时就圆,当缺时就缺吧。它或亏或盈,或黑或明,质本圆满。月亦如人,或乐或忧,或梦或醒,心清自安。世间百态,纷纭莫测,不会完美。绿意是给春天的,饱满是给夏天的,安详是给秋天的,清寂是给冬天的。而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我曾想。
月光,是我的乡愁。常让我心存怀恋。那月的光影,像一片扬花的麦子;像一垅飘须的玉米;像一畦菜园吧。让我想起村口的石碾、井台,屋后的杏树、槐树,篱边一簇簇芒花。还有月光深处,油灯下纺棉花的母亲;手持燃烟的艾篙驱除老屋蚊蝇的父亲。也让我想起,哥哥们带着我,和一群群乡民铺开凉席,睡在麦场的月光里,睡在麦秸浓浓的芬香里。荧火虫鸣,绵柔轻荡;庄稼与花朵的味道妖娆。在江南快二十年了,如此明媚的月光,我再也没体味到。只是在思乡之夜,这童年的月光,就会在心口燃烧,发疼。
月光,给我丰沛的熏陶。把无数渴望还给了我,引领我走进一种精神。当心情残伤时,我常面对它,用明净的月色隐没自己,在幽静深处给自己疗伤。我知道:那是我心灵的月亮,亏了或缺了。我无须怨叹悲伤什么,只能等待下一次心的复圆。静默等待,就是沉重的付出与抗争。暂时残缺,并不是殒灭;而是下一次华丽转身,绽放鲜艳前的一段历程。
当秋果上露珠发亮时,月光就挽着玉米高粱谷穗的手变黄。收割后,原野、泥土开始憨睡。月光与风雪中的油菜冬麦便静静过冬。这是四季轮回。那人呢?
一日,揽镜自照,我发现青丝见白。看到自己,就像看到了我当年白发的父亲。岁月无情。这华发,是岁月给我的光芒。它告诉我:生命已入秋。但我并不怆然。苍老,其实是生命的另一种壮美。水逝云飞,是生命最自然的轮回。我就像一棵树,披霜,沐雨;开花,结果。我有我绚烂的年华。面对生命的清秋,我只须昂然步入。人到了一定年龄,思念、离愁、求索会越来越淡,纷繁会越来越少;平静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生命是一汪清潭,不论曾经多么波澜起伏,最后都会美丽回落,归于平静。平静,是生命最好的修复。静守心灵镜台,抹去江湖风浪,让生命温和谦卑,开放如一池粉莲。这才是生命最好的归宿。光阴的鞭子,它将人抽打得再深再疼,也深不过宁静。这一夜月华是最好的宁静,足以抵达灵魂,抵达生命最高处,也足以抵达我们脆弱抑或坚硬的生命骨节,滋润我们。
五十载,月光是我静夜的食粮,用思想的泥土涵养我。它是我的故乡,我的田园;是我的根与归途;它,是我生命的巢。它让我明了:人生不一定非得用沉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到去世的奶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