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花衣裳青少年文学网站秀,青年陌上黄从今两三载,贫富分两行是什么意思?

[转载]地母真经_幸福的lishu_新浪博客
[转载]地母真经
原文地址:作者:
地母真经
按语:谨以此经献给养育我们的伟大的地球母亲!每读此经,深感母恩浩大而泪下!
【地母经】
一、【地母经】本经于满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九日在陜西汉中府城固县地母庙飞鸾传经。地母经是地母娘娘苦口婆心劝化世人的经典,地母经又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
  二、【玄化养生保命真经】即是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也简称“地母经”,地母经分上、下二卷,上卷又称地母真经,下卷又称地母妙经。&
  三、地母娘娘是创造宇宙的上帝,因此地母娘娘乃是诸天佛圣仙真和人类共同的祖先,敬奉地母娘娘,持诵地母经和祭祀祖先孝顺父母的道理是一样的。诸天佛圣仙真与人之心意共通,均能心想事成,今世为人,要想改善命运,或想修行成正果之人,必须“时时心存善念,时时做好人做好事”,是每天的重要功课。今世降生为人,若能敬地母、孝双亲、诵真经、行正道,可避灾劫、获常乐、得永生。(诵真经即每日诵念地母经)(读诵开始):&&
&后土娘娘又称地姥娘娘、地母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等。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万物之母,也是民间信仰的大地女神。天地动静,阴阳互根。天欲化物,阴阳交合,上取天精,下取地精,阴阳孕化,气运成尘,尘有玄道,精微聚合,渐始初生,生生之类,人立其中。后土神的产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她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后土神的产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是最早的地上之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道观并设后土殿。民间建后土娘娘祠,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相传是后土娘娘圣诞日,隆重祭祀之。她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道教中的后土皇地祇(地母至尊)
&地母娘娘
&至心皈命礼
九华玉阙,七宝皇房。承天禀命之期,主阴执阳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敷蓄于柔顺利贞。效法昊天
,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岳渎是依,山川咸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序文】:地母真经蕴妙玄。阴阳造化配坤乾。敬题几句加书首。国姓殿中庆善缘。真经灵咒诵神前。一炷心香达九天。但愿众生皆得道。善根早种福绵绵。展读灵篇回向心。消灾化劫免浮沉。真诚一念通三界。仙佛圣贤自降临。经文路径理须知。法界诸神普护持。参悟其中玄妙诀。成真证圣即在兹。信众虔诚忏礼朝。无边圣德永难描。延生解厄依佛力。赦罪消愆福自招。
  【奉劝世人虔诵地母经】:
  地能生万物。如母养群生。慈悲德方厚。广大无比伦。混沌初分后。娲皇制人伦。乾坤合其德。两仪妙生成。
  从此地母神。流传一卷经。此经最灵应。世人罕见闻。有缘遇着了。一字值千金。下济三涂苦。上报四重恩。
  虔持经一卷。孝顺事双亲。试看尘世上。茫茫无数人。仙佛与圣贤。王侯及庶民。九州大地众。谁非父母生。
  十月怀胎苦。三年乳哺辛。膝下兰桂茂。高堂白发新。一生苦拮据。无非为儿孙。思量父母苦。当发敬孝心。
  乌鸦知返哺。羊有跪乳情。人不孝父母。何以超兽禽。我愿世间人。个个孝双亲。无论男合女。不分俗与僧。
  都要孝父母。皆当奉此经。地母神通大。慈悲愿力深。慧眼观大地。苦海困群生。若有孝亲者。地母悉知闻。
  有人奉此经。合家保安宁。高堂增福寿。亡化得超升。能免刀兵劫。能避水火瘟。后代日昌盛。财源自丰盈。
  或诵千百卷。印送广流行。在生千祥集。死离地狱门。若有毁谤者。果报祸非轻。奉劝正君子。虔诵此真经。
  获福不可量。信受自然灵。南无无上虚空地母无量慈尊(三称十叩)。
  【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
  【地母香赞】:香结宝篆。地母宝香。结传宣三十六戊忌完全。逢戊忌五谷丰收年。国泰民安。福禄寿绵绵。南无地母尊菩萨摩诃萨。(三称)
  【地母赞】:地轴司造化。浩浩恩膏含容万物。母仪配乾坤。昭昭圣德普泽群灵。大哉坤元德配天。山河社稷备齐全。含容万物长持载。胤育群灵证佛仙。巍巍圣德。浩浩乾坤。含容万物载真元。降福善家门。母训敦敦。信众齐沾恩。皈命无上虚空地母无量慈尊
  【净三业神咒】:(三遍)
身中诸内境。三万六千神。动作履行藏。前劫并后业。愿母身自在。常住三宝中。当于劫坏时。母身常不灭。诵此真文时,身、心、口业皆清净。急急如律令。
  【净天地神咒】:天地自然。秽气消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干罗答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渡人万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病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炁长存。急急如律令。
  【安土地神咒】:元始安镇。普告万灵。岳渎真官。土地祇灵。左社右稷。不得妄惊。回向正道。内外澄清。各安方位。备守宫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护法神王。保卫诵经。皈依大道。元亨利贞。急急如律令。
  【金光神咒】: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我神通。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荫吾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诵持一遍。身有光明。三界持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形。内有霹雳。雷神隐鸣。洞慧交澈。五炁腾腾。金光速现。覆护真人。急急如
&玉皇光降律令敕。
  【地母宝诰】:
  地母化生。普天肃静。河海净默。山岳吞云。万灵扳扶。召集群真。天无杂气。地无妖魔。明慧洞清。
  大道玄玄。虚空地母。无量慈尊。奉劝世人虔诵地母经。
  地能生万物。如母养群生。慈悲德方厚。广大无此伦。混沌初分后。娲皇制人伦。乾坤合其德。两仪妙生成。
  从此地母神。流传一卷经。此经最灵应。世人罕见闻。有绿遇着了。一字值千金。下济三涂苦。上报四重恩。
  虔持经一卷。孝顺事双亲。试看尘世上。茫茫无数人。仙佛与圣贤。王侯及庶民。九州大地众。谁非父母生。
  十月怀胎苦。三年乳哺辛。膝下兰桂茂。高堂白发新。一生苦拮据。无非为儿孙。思量父母苦。当发敬孝心。
  乌鸦知返哺。羊有跪乳情。人不孝父母。何以超兽禽。母愿世间人。个个孝双亲。无论男合女。不分俗与僧。
  都要孝父母。皆当奉此经。地母神通大。慈悲愿力深。慧眼观大地。苦海困群生。若有孝亲者。地母悉知闻。
  有人奉此经。合家保安宁。高堂增福寿。亡化得超升。能免刀兵劫。能避水火瘟。后代日昌盛。财源自丰盈。
  或诵千百卷。印送广流行。在生千祥集。死离地狱门。若有毁谤者。果报祸非轻。奉劝正君子。虔诵此真经。
  获福不可量。信受自然灵。
  无上虚空地母无量慈尊 & &
& 三称九叩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地母真经义。
  【地母真经】:
  盘古初分母当尊。阴阳二气配成婚。万物本赖风和雨。开堂先念地母经。上奉高真亲欢喜。下保万民永安宁。
  地是地来天是天。阴阳二气紧相连。统天统地统三光。包天包地包乾坤。坎离震兑当四柱。乾坤艮巽是为天。
  地母本是戊已土。包养先天与后天。天君本是玄童子。他聋母哑配成双。神与气和化天地。气与神和产贤人。
  真气为母母是气。真神为子子是神。阴阳会合真造化。造化天地产贤君。虽然不会人言语。三九二八时时行。
  子母不离怀胎孕。身怀有孕十年整。十月胎足卦爻定。胎满产出六贤君。天皇地皇人皇氏。伏羲轩辕与神农。
  伏羲能化天合地。阴阳一气八卦分。神农皇帝治五谷。轩辕皇帝治衣襟。饮食衣服从此起。留下后世照样行。
  三世诸佛从母出。菩萨不离母一身。各位诸神不离母。离母何处去安身。东西南北四部洲。春夏秋冬母造成。
  江河湖海不离母。万国九州母长成。历代帝王不离母。大小皇官母养成。天下五岳仙山境。山林树木母造成。
  庶民百姓不离母。五谷六米母长成。七十二样不离母。万物草木母长成。人活在世吃用母。死后还在母怀中。
  各府州县不离母。庵观寺院母体成。大小贤神是母塑。诸佛金身母功成。黄金本是四方宝。想怀世上多少人。
  金银财宝从母出。看来不离母一身。各国王子把母敬。累代帝王杷母尊。国王为母动干戈。那个敬母地母身。
  绫罗彩缎从母出。花木菜果母长成。酸甜辣苦从母出。四季药苗母长成。葱蒜菲菜从母出。姜糖古月母长成。
  天下男女多生病。地母万药造生成。男女口中无滋味。油盐酱醋母造成。样样都是母造成。万般都是母造成。
  地母心血都费尽。地母费了无边心。老娘为儿更为女。儿女忘了母的恩。吃喝穿带娘造化。造化发生母长成。
  变卖银子你们用。那个提念母一声。世土诸物不离母。万物还是娘生成。本来土产生万物。无数包藏六道行。
  世上只知天为大。地母敢大天一层。天降一点甘露水。地下田苗五谷生。虽然降下是好雨。还是地母骨体精。
  龙藏千里不离母。风云还是地母生。母不与龙起风云。看龙何处有雨行。龙也无处把身隐。呼雷闪电漏了形。
  说来说去都是母。世人怎知母苦心。劳碌辛苦地母受。好穿好吃儿女行。地母昼夜不合眼。合眼众是有灾星。
  地母一时打个盹。鳖鱼翻身一扫平。也无天来也无地。世上成了一场空。诸佛逃走天涯外。菩萨逃走永无穷。
  君民人等尽皆无。天地神贤似火焚。无东无西无南北。万物尽皆如灰尘。参透发笔地母意。地母光明度此身。
  地母发笔灵芝现。地母真气结月成。性命保全精神合。精神气合母造成。仙佛贤圣忘母意。夸强卖会成才能。
  君臣文武忘母意。忘了地母大慈恩。士农工商忘母意。将恩不报反无情。不分正法圆如意。堕落万劫不翻身。
  要知地母名合姓。鸿蒙未判老混沌。寿活十二万年载。九千六百刻时辰。出世受了千万苦。不料地母闪了空。婴儿奼女无一个。坐在长江放悲声。若要母子重相见。除非子丑另开天。真经一百八十二。句句说的是真言。
  家家都把地母敬。五毂丰收乐太平。也无大灾与大难。善男信女享康乐。若还不听地母请。五谷不收吃不成。
  若还不信地母话。大劫大难活不成。地母十月十八生。家家诵念地母经。香灯供果排齐整。做会诵经申表文。
  有人传母地母经。子孙万代受皇恩。夫人传母地母经。代代儿女满堂兴。人人传母地母经。五男二女香烟生。
  男女忌戊敬地母。荣华富贵万万春。处处立坛把戊忌。地母保命救众生。方方立坛杷戊忌。地母化生显贤灵。
  谢恩答报虚空母。连修庙宇把香焚。塑画母像人朝敬。纔算孝子儿女心。急早诚心把功赶。莫把银钱放在心。
  虚空地母把令挂。脱凡成圣登天庭。大忠大孝大结果。大慈大仁永长生。地母敕封莲花增。吾国果成大罗京。
  男女尽成大罗体。极乐宝殿万古名。
  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慈尊大慈尊。三称九叩
  【地母妙经】
  虚空地母治人伦。混沌初开母为尊。生天生地是吾根。一僧一道一俗人。地母传下地母经。男女印送保安宁。
  安得天下太平定。处处要念地母经。地母传留地母经。无有人家敬地神。地母传说此经起。诵念真经坚可成。
  人人若不敬地母。死后永坐地狱门。人生若不敬地母。造下罪孽海样深。吃穿二字从母出。谁知地母这苦辛。
  那个儿女把孝敬。替娘行道劝化人。三灾八难眼前到。天下人民受灾星。母为儿女心费尽。儿女把娘不在心。
  世上样样心费到。样样地母都治全。七十二神都有会。惟母地母会不成。天下各处都有庙。诸神会内乱纷纷。
  老娘庙宇无一座。反将老娘落了空。天无雨来地不生。荒乱年间不太平。九岁儿女念此经。父兄相离又相生。
  人人皆得传此经。传与天下老幼人。倘若有念老母经。日后康健子孙贤。四时八节多重利。天和地灵多收成。
  男女大小都要记。诚心要念地母经。快快说来快快传。眼前就是丰收年。黄腊宝烛常供献。每月三戊要虔诚。
  诸凡日期都无忌。二十六戊要忌全。六盏明灯五柱香。黄钱白纸茶水清。男女立坛逢戊忌。立坛忌戊讲分明。
  心记口念七次诵。处处自然得太平。终朝每日常时念。免得一家得病症。谷麦未黄震风起。饿死年老合后生。
  五谷上苍天上收。留下众生有变成。有人念母地母经。保佑一方好修成。有人传母地母经。诸神家神得安宁。
  天官赐福全家兴。青龙白虎应接身。十月十八午时生。辰戍丑未易改成。天下男女立大会。地母圣诞方方成。
  方方能念地母经。何愁五谷不收成。家家能念地母经。人人升天受香灯。地母宝经非一经。只为天下迷众生。
  一卷能消千万劫。胜念诸佛万卷经。字字光明普天照。句句改罪改冤愆。行行消灾赐福寿。卷卷地母保安宁。
  若还不念地母经。一家在劫罪不清。人民不听地母劝。水火大劫风又临。老娘要把大劫免。男女不顺地母心。
  老娘要不免劫数。为娘见死心不忍。左思右想娘无路。差下善恶众神灵。善者正归善人引。恶人归入恶人群。
  地母一网要打尽。连累善人受惊心。地母要现善恶法。天下方方乐道真。二十八宿斗柄转。六十花甲安乾坤。
  天干地支常拥护。九天星斗共微神。八方雷神分六四。六四天下变化神。丁甲庚辛成阵伍。天罗地网鬼魔精。
  八大金刚来护法。四大天王守四门。八大金刚来护法。摇天动地星斗行。地母收完了万法。呼雷闪电漏了形。
  地母收了诸万法。普天匝地现真人。地母玄妙现诀法。东西南北化莲心。男女个个金身现。大罗天仙永不生。
  功果双全齐赴会。蟠桃大会受荣华。永不投东把凡下。能塑地母寿长青。
  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身保命慈尊大慈尊 & &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虔诚敬地母。永远享福泽。
  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卷终。
  【黄帝地母经】:
  本书采用的《地母经》版本很可能是汉代以后的作品,因为里面提到了《地母经》也称《黄帝地母经》,是一部根据太岁干支依六十甲子的顺序排列,预测每一年农作物与养殖业的长势及收成,各个地方上可能会发生的农
事的书籍。
甲子年 .
詩曰︰太歲甲子年,水潦損田疇。
   蠶姑雖即喜,耕夫不免愁。
   桑柘無人採,高低禾稻收。
   春夏多淹浸,秋冬少滴流。
   吳楚桑麻好,齊燕禾麥稠。
   陸種無成實,鼠雀共啾啾。
卜曰︰少種空心草,多種老婆顏。
   白鶴土中渴,黃龍水底眠。
   雖然桑葉茂,綢絹不成錢。
乙丑年 .
詩曰︰太歲乙丑年,春瘟害萬民。
   偏傷於魯楚,多損魏燕人。
   高田宜早種,晚禾成八分。
   蠶娘爭鬥走,枝葉亂紛紛。
   漁父沿山釣,流郎陌上巡。
   牛羊多瘴死,春夏米如珍。
卜曰︰水牯田頭臥,犢子水中眠。
   桑葉初生貴,三伏不成錢。
   有人解言語,種植倍收全。
丙寅年 .
詩曰︰太歲丙寅年,蟲獸沿林走。
   疾疫多憂煎,燕子居山巖。
   牛羊宿高荒,蝦魚入庭。
   燕魏桑麻貴,荊楚禾稻厚。
卜曰︰桑葉初賤不賣錢,
   蠶娘無分卻相煎。
   魚行人道豆麻少,
   晚禾焦枯多不全。
   貧兒乏糧相對哭,
   只愁米穀貴當年。
丁卯年 .
詩曰︰太歲丁卯年,猶米得時豐。
   春來多雨水,旱涸在秋冬。
   農夫相對泣,耕種枉施工。
   魯魏桑麻實,梁宋麥苗空。
卜曰︰桑葉不值錢,種禾秋有厄。
   低田多不收,高田還本獲。
   宜下空心草,黃龍臥山陌。
戊辰年 .
詩曰︰太歲戊辰年,禾苗蟲橫起。
   人民多疾病,六畜憂多死。
   龍頭出角年,水旱傷淮楚。
   低田莫多種,秋季憂洪水。
   桑葉無定價,蠶娘空自喜。
   豆麥秀山岡,結實無多子。
卜曰︰龍頭禾半熟,蛇頭喜得全。
   流郎夏中少,豆麥滿山川。
   天蟲三眠起,桑葉難賣錢。
己巳年 .
詩曰︰太歲己巳年,魚游在路衢。
   乘船登隴陌,龜入溝渠。
   春夏多潦浸,楊楚及胡蘇。
   早禾宜闊種,一顆倍千株。
   蠶娘哭蠶少,桑葉貴如珠。
卜曰︰歲裡逢蛇出,人民賀太平。
   桑麻吳地熟,豆麥越淮青。
   多種天仙草,秋冬倉廩盈。
   雖然多雨水,黎庶盡忻歡。
庚午年 .
詩曰︰太歲庚午年,春蠶多災癘。
   洪饒水旱傷,荊襄少穀米。
   桑葉貴如金,蠶娘乏生計。
   春夏流郎歸,秋來有餘慶。
   早禾與晚稻,不了官中稅。
卜曰︰白鶴田中渴,黃龍隴上眠。
   蠶婦攜筐走,求葉淚滔滔。
   春夏雨水足,秋冬地少泉。
   有人會我意,讖候在其年。
辛未年 .
詩曰︰太歲辛未年,高下盡可憐。
   江東豆麥秀,魏楚少流泉。
   桑葉初還貴,年中不賣錢。
   國土無災難,人民須感天。
卜曰︰玉女衣裳秀,青年陌上黃。
   從今兩三載,貧富分兩行。
   若人解此語,早種蓄飯糧。
壬申年 .
詩曰︰太歲壬申年,春秋多浸溺。
   高下也無偏,中夏甘泉少。
   豆麥方岐秀,桑葉稍成錢。
   耕夫與蠶婦,相見勿憂煎。
卜曰︰白鶴土中秀,水枯半山青。
   高低皆得稔,地上喜安寧。
   三冬甚嚴凍,六畜有傷刑。
癸酉年 .
詩曰︰太歲癸酉年,人民亦快活。
   雨水在三春,陰凍花實落。
   蠶娘走不停,爭忙蠶桑葉。
   蝴蝶飛高隴,耕夫愁收割。
卜曰︰春夏人厭雨,秋冬混魚鱉。
   早禾收得全,晚禾半活滅。
   絲帛價格高,種植多耗折。
   燕宋少桑麻,齊吳豐豆麥。
   禾稿物增上,封疆多盜竊。
甲戌年 .
詩曰︰太歲甲戌年,早禾有蝗蟲。
   吳浙民勞役,淮楚糧儲空。
   蠶婦提籃走,田夫枉用工。
   早禾雖即好,晚禾薄薄豐。
   春夏多淹沒,秋深滴不通。
   多種青年草,少植白頭翁。
   六畜冬多瘴,又恐犯奸兇。
卜曰︰春來桑葉貴,秋至米糧高。
   農田九得半,一半是篷篙。
乙亥年 .
詩曰︰太歲乙亥年,高下總無偏。
   淮楚憂水潦,燕吳禾麥全。
   九憂甘泉竭,三秋衢迴船。
   蠶娘吃青飯,桑葉淚漣漣。
   絲帛入皆貴,麻米不賣錢。
   六畜多瘴疾,人民少橫纏。
卜曰︰蠶娘眉不開,攜筐討葉忙。
   更看五六月,相望哭流郎。
丙子年 .
詩曰︰太歲丙子年,春秋雨濕地。
   桑葉無人要,青女如金貴。
   黃龍土內伏,化作蝴蝶起。
   高田半成實,低下禾後喜。
   魯衛多炎熱,齊楚五穀肥。
卜曰︰田禾憂鼠患,豆麥半中收。
   蠶娘空房坐,前喜後懷愁。
   絲綿綢絹貴,稅賦急啾啾。
丁丑年 .
詩曰︰太歲丁丑年,高下物得收。
   桑葉初還賤,蠶娘未免愁。
   春夏多淹沒,鯉魚庭際遊。
   燕齊生炎熱,秦吳沙漠浮。
   黃牛岡際臥,青女逐波流。
   六畜多瘴難,家家無一留。
卜曰︰少種黃蜂子,多下白頭翁。
   農夫相祝賀,盡願歲時豐。
戊寅年 .
詩曰︰太歲戊寅年,高下禾苗秀。
   桑葉枝頭落,討蠶競奔走。
   吳楚值麥多,齊燕米且休。
   三春流郎歸,九秋苗草留。
   百物價騰高,經營相懊惱。
卜曰︰蠶娘行鄉村,人民皆被傷。
   冬令嚴霜雪,災劫起妖狂。
   早娶田家女,且莫見風寒。
己卯年 .
詩曰︰太歲己卯年,犁田多快活。
   春來多雨水,種植還逢渴。
   夏多雨秋足,流蕩遭淹沒。
   蠶娘沿路行,無葉相煎逼。
   黃龍山際臥,逡巡化蝴蝶。
   禾稻秋來秀,農家早收割。
   淮魯人多疾,吳楚桑麻活。
卜曰︰春中溪澗竭,秋苗入土焦。
   蠶姑望天泣,桑樹葉下朝。
   黃黍不成粒,六畜多瘟妖。
   三秋多淹沒,九夏白波漂。
庚辰年 .
詩曰︰太歲庚辰年,燕衛災殃始。
   六畿盡遭傷,田禾蝗蟲肆。
   春夏地竭泉,秋冬豐實子。
   桑葉賤如土,蠶娘哭少絲。
卜曰︰少種瓜果豆,多種桑與麻。
   家長皆得收,處處總相似。
   春夏少滴流,秋冬飽雨水。
   農務急如煎,莫待冰凍起。
辛巳年 .
詩曰︰太歲辛巳年,鯉魚庭際逢。
   高田猶可望,低下枉施工。
   桑葉初來賤,末後蠶貴龍。
   蠶娘相對泣,筐箱一半空。
   燕楚麥苗秀,趙齊禾稻豐。
   六畜多瘴氣,人民瘧疾重。
卜曰︰蠶娘未為歡,果貴歲月窮。
   車頭千萬兩,縱子得輸官。
壬午年 .
詩曰︰太歲壬午年,水旱不調勻。
   高田雖可望,低下枉施工。
   蠶麥家家秀,蠶娘喜周全。
   蠶蠶皆望葉,及早莫因循。
卜曰︰吳楚好蠶桑,魯魏分多災。
   多下空心草,少種老婆顏。
   桑葉後來實,天蟲在早催。
   晚禾縱淹沒,耕夫不用哀。
癸未年 .
詩曰︰太歲癸未年,高下盡堪憐。
   一井百家共,春夏罕甘泉。
   燕趙豆麥秀,齊吳多偏頗。
   天蟲待當歲,討葉怨蒼天。
   六種宜成早,青女得貌鮮。
卜曰︰歲若逢癸未,用蠶多種意。
   青牛山上秀,一子倍盈穗。
   更看三秋後,產滿閒田地。
甲申年 .
詩曰︰太歲甲申年,高低定可憂。
   春來雨不足,早禾枯焦死。
   秋後無雨水,魯衛生瘟瘴。
   燕齊粒不收,桑葉前後貴。
卜曰︰歲逢甲申來,早枯切須防。
   高低苗不秀,燕齊主徬徨。
   舟船空下載,仰面哭流郎。
乙酉年 .
詩曰︰太歲乙酉年,雨水不調勻。
   早晚雖收半,田夫每苦辛。
   燕魯桑麻好,荊吳麥豆青。
   蠶娘雖足葉,簇上白如銀。
   三冬雪嚴凍,淹沒浸車輪。
卜曰︰田蠶半豐足,種作不宜遲。
   空心多結子,禾稻生蝗起。
   看蠶娘賀喜,總道得銀絲。
丙戌年 .
詩曰︰太歲丙戌年,夏秋井無泉。
   春秋多淹沒,耕鋤唯怨天。
   早禾宜當下,晚稻早留連。
   豆益桑麻乏,吳齊最可憐。
   桑葉初生賤,蠶老都賣錢。
卜曰︰歲臨於丙戌,高下皆無失。
   豆麥穿土出,在處得成實。
   六畜多瘟瘴,人民少災疾。
丁亥年 .
詩曰︰太歲丁亥年,高低盡得通。
   吳越桑麻好,秦淮豆麥豐。
   三冬雨水多,九夏禾無蹤。
   桑葉前後貴,簇畔不施工。
卜曰︰夏種逢秋渴,秋得八分成。
   人民多瘧瘴,六畜盡遭迍。
戊子年 .
詩曰︰太歲戊子年,疾橫相侵奪。
   吳楚多災瘴,燕齊民快活。
   種植高下偏,鼠耗不成割。
   春夏多淹沒,秋冬土龍渴。
   桑葉頭尾貴,簇上蓋雪霜。
卜曰︰歲中逢戊子,人饑災橫死。
   玉女土中成,無人收拾汝。
   若得見三冬,瘟疫卻又起。
己丑年 .
詩曰︰太歲己丑年,高低得成穗。
   燕魯遭兵殺,趙衛奸妖起。
   春夏豆麥豐,秋多苗穀媚。
   玉女田中臥,耕夫得稀微。
   桑葉自青青,誰能採得汝。
卜曰︰歲名值破田,早晚得團圓。
   金玉滿街道,羅綺不成錢。
庚寅年 .
詩曰︰太歲庚寅年,人物事風流。
   麻麥雖然秀,禾苗多損憂。
   燕宋多淹沒,梁吳兵禍愁。
   桑葉初生賤,後貴何處求。
   田蠶女金價,桑葉好搔抽。
卜曰︰虎年高下熟,水旱值時年。
   黃牛耕玉出,青年臥隴前。
   稼穡經霜早,田家哭淚漣。
   更看來春後,人民苦逼煎。
辛卯年 .
詩曰︰太歲辛卯年,高下甚辛勤。
   麻麥逢淹沒,禾苗早得榮。
   秦淮受饑餧,吳燕旱涸頻。
   桑柘不生葉,蠶姑說苦辛。
   天蟲災患少,絲綿換金銀。
   強徒多瘴疫,善者少災迍。
卜曰︰玉兔出年頭,處處桑麻好。
   早禾大半收,晚稻九分造。
   穀米稼穡高,漸漸相煎討。
   要待龍頭至,耕夫脫煩惱。
壬辰年 .
詩曰︰太歲壬辰年,高下恐遭傷。
   春夏蛟龍鬥,秋冬卻集藏。
   豆麥無成實,桑麻五穀強。
   齊魯絕炎熱,荊吳好田桑。
   蠶子延筐臥,哭泣問蠶娘。
   見繭絲綿少,租稅急悽惶。
卜曰︰是歲逢壬辰,蠶娘空度春。
   禾苗多有損,田家又虛驚。
癸巳年 .
詩曰︰太歲癸巳年,農民半憂色。
   豐歉各有方,封疆多種穀。
   楚地甚炎熱,荊吳無災厄。
   桑柘葉苗秀,天蟲繭如雪。
   粟麥有偏頗,晚禾半收得。
卜曰︰蛇頭為歲號,陸種有虛耗。
   秋成五六分,老幼生煩惱。
   三冬足冰雪,晚秋宜及早。
甲午年 .
詩曰︰太歲甲午年,人民不用愁。
   禾麥皆榮秀,高田全可留。
   吳越多風雹,荊襄井涓流。
   蠶娘爭競走,哭葉鬧啾啾。
   蠶老多成繭,何須有煩憂。
卜曰︰蛇去馬將來,稻麥樂倍堆。
   人民絕災厄,牛羊喜相陪。
   識候豐年裡,耕夫笑顏開。
乙未年 .
詩曰︰太歲乙未年,五穀皆和穗。
   燕衛少田桑,偏益豐吳魏。
   春夏足漂流,秋冬多旱地。
   桑葉初生賤,晚蠶還值貴。
   人民雖無災,六畜多瘴難。
   六種不宜晚,收拾無成置。
卜曰︰歲逢羊頭出,高下中無失。
   葉貴好蠶桑,斤斤皆有實。
丙申年 .
詩曰︰太歲丙申年,高下浪濤洪。
   春夏遭淹凶,秋冬杳不通。
   早禾難得割,晚稻枉施工。
   燕宋好豆麥,秦淮麻米空。
   天蟲相競走,蠶婦哭天公。
   六畜多災患,人民卒暴終。
卜曰︰歲首逢丙申,桑田亦主迍。
   分野須當看,節候助黎民。
丁酉年 .
詩曰︰太歲丁酉年,高低徒種植。
   春夏遭淹沒,秋冬少流滴。
   吳楚足咨嗟,荊楊虛嘆息。
   桑柘葉苗盛,天蟲中半失。
   箱筐少絲綿,蠶娘無喜色。
卜曰︰歲逢丁酉年,蠶葉多偏頗。
   豆麥有些兒,其苗高下可。
   六畜瘴氣多,五穀不成顆。
戊戌年 .
詩曰︰太歲戊戌年,耕夫漸漸愁。
   高下多偏頗,雨水在春秋。
   燕宋豆麥熟,齊吳禾成收。
   桑葉初生賤,蠶娘未免憂。
   牛羊逢瘴氣,百物主漂遊。
卜曰︰戊戌憂災咎,耕夫不足懽。
   早禾雖即稔,晚稻不能全。
   一晴兼一雨,三冬多雪寒。
己亥年 .
詩曰︰太歲己亥年,人民多橫起。
   秋冬草木焦,春夏少秧蒔。
   豆麥熟燕吳,桑麻淮魯死。
   葉少天蟲盛,蠶娘面無喜。
   稼穡不值錢,倉囤缺糧米。
卜曰︰歲逢己亥初,貧富少糧儲。
   蠶娘相對泣,採葉扳空枝。
   更看春秋裡,蜂蝶滿村飛。
庚子年 .
詩曰︰太歲庚子年,人民多暴卒。
   春夏水淹流,秋冬頻饑渴。
   高田猶及半,晚稻無可割。
   秦淮足流蕩,吳楚多劫奪。
   桑葉須後賤,蠶娘情不悅。
   見蠶不見絲,徒勞用心切。
卜曰︰鼠耗出頭年,高低多偏頗。
   更看三冬裏,山頭起墓田。
辛丑年 .
詩曰︰太歲辛丑年,疾病稍紛紛。
   吳越桑麻好,荊楚米麥臻。
   春夏均甘雨,秋冬得十分。
   桑葉樹頭秀,蠶姑自歡欣。
   人民漸蘇息,六畜瘴逡巡。
卜曰︰辛丑牛為首,高低甚可憐。
   人民留一半,快活好桑田。
壬寅年 .
詩曰︰太歲壬寅年,高低盡得豐。
   春夏承甘潤,秋冬處處通。
   蠶桑熟吳地,穀麥益江東。
   桑葉不堪貴,蠶絲卻半豐。
   更看三秋裡,禾稻穗重重。
   人民雖富樂,六畜盡遭凶。
卜曰︰虎首值歲頭,在處好田苗。
   桑柘葉下貴,蠶娘免憂愁。
   禾稻多成實,耕夫不用憂。
癸卯年 .
詩曰︰太歲癸卯年,高低半憂喜。
   春夏雨雹多,秋來缺雨水。
   燕趙好桑麻,吳地禾稻美。
   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煙起。
   桑葉枝上空,天蠶無可食。
   蠶婦走忙忙,提籃泣淚悲。
   雖得多綿絲,盡費人心力。
卜曰︰癸卯兔頭豐,高低禾麥濃。
   耕夫皆勤種,貯積在三冬。
   桑葉雖然貴,絲綿更有工。
甲辰年 .
詩曰︰太歲甲辰年,稻麻一半空。
   春夏遭淹沒,秋冬流不通。
   魯地桑葉好,吳邦穀不豐。
   桑棄末後貴,相賀好天蟲。
   估賣價例貴,雪凍在三冬。
卜曰︰龍頭屬甲辰,高低共五分。
   豆麥無成實,六畜亦遭迍。
   更看冬至後,霜雪落紛紛。
乙巳年 .
詩曰︰太歲乙巳年,高下禾苗翠。
   春夏多漂流,秋冬五穀豐。
   豆麥美燕齊,桑柘益吳楚。
   天蟲筐內走,蠶娘哭葉空。
   絲綿不上秤,疋帛價更高。
卜曰︰蛇頭值歲初,穀食盈有餘。
   早禾莫令晚,蠶亦莫令遲。
   夏季麥苗秀,三冬成實肥。
丙午年 .
詩曰︰太歲丙午年,春夏多洪水。
   魯魏多疫災,穀熟益江東。
   種植宜高地,低源遭水沖。
   天蟲見少絲,桑柘賤成弧
   六畜多瘟疫,人民少卒終。
卜曰︰馬首值歲裡,豐稔好田桑。
   春夏須防備,種植怕流蕩。
   豆麥並麻粟,偏好宜高岡。
丁未年 .
詩曰︰太歲丁未年,枯焦在秋土。
   早禾稔會稽,晚禾豐吳越。
   宜下黃龍苗,不益空心草。
   桑葉前後貴,天蟲少見露。
   春夏雨水足,秋來憂失福。
   百物價競起,絲綿何處討。
卜曰︰若遇逢羊歲,高低中半收。
   瘴煙防六畜,庶民也須憂。
戊申年 .
詩曰︰太歲戊申年,豐富人煙美。
   燕楚足田桑,齊吳熟穀子。
   黃龍土中藏,化成蝴蝶舞。
   種植莫低安,結實遭洪水。
   桑葉枝頭荒,蠶娘空自喜。
卜曰︰高下偏宜早,遲晚見流郎。
   豆麥不成價,淹沒盡遭傷。
   更看三冬裡,蝴蝶得成餐。
己酉年 .
詩曰︰太歲己酉年,高低盡可憐。
   魯衛豐豆麥,淮吳好水田。
   桑柘空留葉,天蠶足頗偏。
   蠶娘相怨惱,得繭少絲綿。
   六種植於早,收成得十全。
卜曰︰酉歲宜桑麻,豆麥益家家。
   百物長高價,民物有生涯。
   春夏遭淹沒,三冬雪結花。
庚戌年 .
詩曰︰太歲庚戌年,瘴疫害黎民。
   禾麻吳地好,麥稔在荊秦。
   春夏漂流沒,秋冬早水浸。
   桑柘葉雖貴,天蠶吃十分。
   田夫與蠶婦,相看空歡欣。
卜曰︰歲逢庚戌首,四方民初收。
   高下田桑好,麻麥豆苗蔓。
   嚴冬多雨雪,收成莫犯寒。
辛亥年 .
詩曰︰太歲辛亥年,耕夫多快活。
   春夏雨調勻,秋冬好收割。
   燕淮無瘴疾,魯衛不饑渴。
   桑葉前後貴,蠶娘多喜悅。
   種植宜山坡,禾苗得盈結。
卜曰︰豬頭出歲中,高下好施工。
   蠶婦與耕夫,爭不荷天公。
   六畜春多瘴,積薪供過冬。
壬子年 .
詩曰︰太歲壬子年,旱涸耕夫苦。
   早禾一半乏,秋後無甘雨。
   豆麥熟齊吳,饑荒及燕魯。
   桑柘貴中賣,絲綿滿箱貯。
   百物無定價,一物五商估。
卜曰︰鼠頭出值年,夏秋多甘泉。
   麻麥不宜晚,田蠶切向前。
   更憂三秋裡,瘧疾起纏延。
癸丑年 .
詩曰︰太歲癸丑年,人民多憂煎。
   淮吳主旱涸,燕宋定流連。
   黃龍與青牯,價例覓高錢。
   桑柘葉不出,蠶娘愁不眠。
   禾苗多蛀蝗,收成苦不全。
卜曰︰歲號牛為首,田桑五分收。
   甘泉時或闕,淹沒在秋後。
   六畜遭瘴厄,耕犁枉用帧
甲寅年 .
詩曰︰太歲甲寅年,早晚不全收。
   春夏遭淹沒,調食任秋冬。
   虎豹巡村野,人民不自由。
   魯衛多炎熱,秦吳麥豆稠。
   桑柘前後貴,得半勿早抽。
卜曰︰先歲民不泰,耕種枉用工。
   桑枯葉難得,又是少天蟲。
   五穀兵初高,後來亦中庸。
乙卯年 .
詩曰︰太歲乙卯年,五穀有盈餘。
   秦燕麥豆好,吳越足糧儲。
   春夏水均調,秋冬鯉入門。
   天蠶雖然好,桑葉樹頭無。
   蠶娘相對泣,得繭少成絲。
卜曰︰歲中逢乙卯,高下好田蠶。
   豆麥山坡熟,禾糧在楚庭。
丙辰年 .
詩曰︰太歲丙辰年,春來雨水潤。
   豆麥乏齊燕,田蠶好吳越。
   牛犢瘴煙生,亦兼多癘疫。
   桑葉樹頭多,蠶絲白如雪。
   夏秋無滴流,深冬足淹沒。
卜曰︰龍來為歲首,淹沒應須有。
   豆麥宜早種,晚隨波流走。
丁巳年 .
詩曰︰太歲丁巳年,豐熟足多害。
   魯魏豆麥少,秦吳桑麻災。
   高低總有成,種植無妨礙。
   桑葉前後落,天蟲十倍來。
   春夏多淹留,偏益在秋冬。
卜曰︰蛇首值歲中,農夫宜種蒔。
   黃龍搬不盡,宜多下麥青。
   蠶娘雖哭葉,還得秤頭絲。
戊午年 .
詩曰︰太歲戊午年,高低一半空。
   楊楚遭淹沒,荊吳足暴風。
   豆麥宜低下,稻麥得全工。
   桑葉從生賤,蠶老貴絲從。
   蠶娘車畔美,絲綿倍當年。
卜曰︰稀逢今歲裡,蠶桑無頗偏。
   種植宜於早,美候在秋前。
   雖然夏旱涸,低下得收全。
己未年 .
詩曰︰太歲己未年,種植家家秀。
   燕魏熟田桑,吳楚糧儲有。
   春夏流郎歸,鯉魚入庭牖。
   桑葉應是賤,搔收娘子喜。
   豆麥結實多,宜在三陽後。
卜曰︰是歲值羊首,高低民物歡。
   稼穡多商估,來往足交關。
   農夫早種作,莫候北風寒。
庚申年 .
詩曰︰太歲庚申年,高下喜無偏。
   燕宋田桑全,淮吳米麥好。
   六畜多災障,人民少疫橫。
   桑葉初生賤,去後又成錢。
   更看三陽後,秋葉偏相連。
卜曰︰歲若遇庚申,四方民物新。
   耕夫與蠶婦,歡笑喜欣欣。
   秋來有淹滯,收割莫因循。
辛酉年 .
詩曰︰太歲辛酉年,高低禾不美。
   齊魯多遭沒,秦吳六畜死。
   秋冬井無泉,春夏溝有水。
   豆麥山頭黃,耕夫挑不起。
   蠶娘篋中泣,爭奈葉還貴。
   種植宜及早,遲晚恐失利。
卜曰︰酉年民多瘴,田蠶七分收。
   豆麥高處好,低下恐難留。
壬戌年 .
詩曰︰太歲壬戌年,高低亦不空。
   秦吳遭沒溺,梁宋豆麻豐。
   葉賤天蟲少,秧漂苗不稠。
   雨水饒深夏,旱涸在高秋。
   六畜遭災瘴,田家少得牛。
卜曰︰歲下逢壬戌,耕種宜麥粟。
   低下虛用工,漂流無一粒。
   春夏災瘴起,六畜多災疫。
癸亥年 .
詩曰︰太歲癸亥年,家家活業豐。
   春夏亦多水,豆麥主漂蓬。
   種蒔宜及早,晚者不成工。
   吳地桑葉貴,江越少天蟲。
   禾麻還結實,旱涸忌秋中。
卜曰︰歲逢六甲末,人民亦得安。
   田桑七成熟,賦稅喜皇寬。
   豆麥宜高處,封疆絕盜奸。
   割禾須及早,莫過絕冬寒。
《古夷陵嫘祖文化典籍述略》&
  嫘祖是和炎黄二帝同时期的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的女性代表,是有史籍记载的我国人民伟大的母亲,是勤劳智慧的我国妇女的榜样。嫘祖又名累祖、缧祖,也叫雷祖。春雷声响,预示孵蚕时节开始。嫘祖与蚕丝密不可分。嫘祖文化的内涵、核心在蚕丝文化。本文想就西陵嫘祖文化典籍的分布、传承、集藏等有关情况,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从80年代开始,笔者有幸从事古夷陵档案文献典籍的收集、整理、编研工作,并担任了古夷陵故地宜昌县档案馆馆长。1983年就开始对西陵嫘祖文化典籍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利用工作之便,踏遍了古夷陵的山山水水,走访了西陵峡畔的村村寨寨,先后收集经、史、子、集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线装古籍善本千余卷(册)。特别是儒家、道家、释家的有关宗教经书和欧阳氏、刘氏、易氏、黄氏、丁氏、黎氏、孙氏、郑氏、萧氏等诸多族谱家谱,是史学界、收藏界十分珍惜的重要古籍文献。近年笔者将收集的这些珍贵文献典籍整理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文化散文集《沧桑寻梦》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荆门雄风》。上述丰富的古夷陵文献典籍中,有许多西陵嫘祖文化专著,现整理公布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宗教经书中的西陵嫘祖。
  1、《地母经》的经文。劣著《荆门雄风》附录二:执笏山玄帝观古道教经文目录选第二条所述《地母经》,又称《地姥经》,全卷2集,包括《地母经》和《地母忏》的主要内容。《地母经》全称为《地母消劫回天经》,《地母忏》全称为《无生古佛地母救劫赦罪宝忏》。《地母忏》分上中下3卷。该书系光绪九年(1883)正月初九日由陕西省汉中府固城县地母庙刊刻,题款“玉如大仙较(校)正、天主仙山新刊”。《地母经》有香赞、地母诰、开经偶、地母经;《地母忏》有香赞、志心皈命礼、开忏偶、地母宝诰、弥勒古佛赞、地母云、收忏赞。经文以颂扬西陵嫘祖为代表的中华女性先祖的无量功德。经文曰:“开天辟地孰为尊,先天一点自生成。无极为体太极用,真精化气气化神。神与气精归丹鼎,混混沌沌杳冥冥。……三愁无衣丑得很,树叶难遮此肉身。特命西陵嫘祖等,来到东土把衣兴。先教种棉访织问,次教树桑蚕事亲。……”
  2、《蚕姥经》的经文。劣著《荆门雄风》附录三:古夷陵道教线装经书目录选第144条所述《蚕姥经》,又称《太上蚕母妙经》。笔者任宜昌县档案馆馆长期间收集,现藏夷陵区档案馆,档号为:全宗号173、目录号1、案卷号151。如果说前面介绍《地母经》经文是以颂扬西陵嫘祖为代表的中华女性先祖的无量功德,则《蚕姥经》经文是直接颂扬西陵嫘祖如何教民养蚕的动人神话故事:
  尔时上古黄帝元妃嫘祖、西陵居贵氏、仁德皇后,燕居宫闱,见孙世祖垂统衣裳,救济万民为温暖殷勤相作。人民受深恩,寒无怯,继世万方。伏羲定分九区,神农口尝百草,救济万灵。治五谷,充腹悉胞,教嫁娶男女攸分。又遂人氏,钻木取火,四时生生,不测吾贵人尊焉。叹无作着之制,一日离宫步于桑柘宝山锦锈石上。正坐片时,忽耳形色昏昏,眼倦开舒。眯幌之间,耳闻迢遥,尽有珂佩之声。氤氲秀鼻薰风遍体,霞光闪灼,虹焰映身。口诵真经,站立石前。仁德皇后启目睹观,灵心揣摩:“莫不是天神下降?”合掌俯伏在地,口言:“妾系初世凡民,肉眼凡胎,不识上神闲居宫闱,独步崖峰,冒渎神照,望乞指示。”仙真答曰:“汝休惶恐。吾乃上界敕九天玄女真君,能知兵法神术,阴阳战策,变化多端。男学文艺,女工绣刺,胸藏化生之宝物,名丝蚕。蚕系天虫,口吐绵绵丝谷,腹中变化、生之子,子复生,始相传后世。奇珍之宝,吾在太罗府,见尘世历代传制,未识锦绣奇珍。因过此山,见尔乃制世贤后,常施制作之念,幸尔独步,知汝有后,历代制作之始,便得相传。”时皇妃听毕,合掌跪拜:“愿得真仙授教,普济群生!”真君在怀取出一物,色分五形,口吐锦锈长丝,戊已庚辛之禀性有善具。真君曰:“汝伸手授持!教以盲牧之法,此山桑柘之叶,堪以喂食!指示明白,此物虽属虫类,亦非凡虫尘蚁,勿得轻贱。此系天虫,禀金水木之生,食火之物而长,而中夏息传与后世,连络不绝,永远相传。绮罗锦锈,由始于今,从此而定。”真仙授毕,驾五色祥云,长空而去。皇后信授,心大欢喜。作礼望空拜谢,复回宫闱,依法相传。黄帝见之,心欢悦服,敕封西陵聪虑,仁德皇后。继传万世,功德相传。宫中有轻贱天虫,抛污丝茧。灵敏度耳残取天虫,蚕丝珍宝。下民百般艰苦,一丝无成。一日,仙真驾祥云来至青城山,见一牧牛女子,手执笥筐,采摘桑柘,十分悲切。时娘娘化一老妪,向前问女子曰:“为何采桑牧马!”女子掷筐,对老妪曰:“妾乃此西北名陈氏姓者,父居武职,镇守边疆,被上拿问刑笞,欲得十锦,方可释放。女父含冤,自知生妾聪敏,具书回寄织锦赎父,无代书者,此马为妾父坐骑,通于人性,御书奔回。妾得马御音,知父下狱,坚心养蚕,织锦赎父。每遭结丝无成,父罪狱三载,今牧马采桑叶,不觉思念悲哀。老娘何所而来?”娘娘见此女敏捷,对女曰:“吾乃西陵缫丝娘娘,今见凡间妇女,作贱蚕茧,毁污绫罗,上帝喊收,故耳艰苦无成。吾今不忍,汝乃孝女,传汝真经一卷,回家焚香讽涌,或三五七遍,净身沐浴,恐妇女身心不洁,凡妇女不识洁净,毁污蚕丝,轻贱绫罗,种种招罪,故无一成。吾今援汝,回家持诵真经数卷,蚕获大熟,自有仙姬凑汝成功。……”
  3、《蚕母忏科》经文。《荆门雄风》附录三:古夷陵道教线装经书目录选第98条所述《蚕母忏科》,又称《九天玄女演说蚕母法忏》,现藏夷陵区档案馆,档号为:全宗号173,目录号1,案卷号104。主要经文如下:
  上古制作轩辕仁君,上古缫丝仁德皇后。上古传法教主真君,上古寻桑采柘仙真。上古掌管天蚕将军,上古岁岁把蚕仙姑。育蚕扫蚕二位仙娘,合和利市二位仙官。青城得道孝仪仙娘,瑶池王母七位仙姑。天地水府三官大帝,日宫月府两曜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吉祥会上解冤释结天尊。臣等志心皈身、皈神、皈命!
  笔者家藏民国十二年手抄本《佛门集览》佛教经书中也有《蚕母言念》咒文一章,系虔诚教徒祭祀西陵嫘祖蚕母娘娘的千字文。
  上述佛道经书记载了西陵嫘祖教民种棉纺织、种桑养蚕的历史,是十分难得的文献资料。同时也记载了千百年来长江三峡百姓对黄帝正妃西陵嫘祖虔诚崇拜和隆重祭祀的面场。还有《血湖经》、《血湖道场》、《目连救母血湖宝卷》、《血湖挂灯报恩玄科》和《九华山地藏王菩萨血湖经》等经书,是对三峡百姓千百年来女神崇拜现象的诠释。
二、传说故事中的西陵嫘祖。
  1、历代文人的记载。劣著《沧桑寻梦·欧阳运森家藏千卷善本古籍书目一览》所述《楚辞选》中,屈原的主要代表作《离骚》开篇说谈及他为西陵嫘祖后裔的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屈原自称其是黄帝嫘祖之孙高阳(颛顼的别号)的苗裔,父亲名叫伯庸。《离骚》是一首长篇的自叙性的抒情诗,共370多名,2400多字。家距西陵山仅数十公里的屈原,在《离骚》中恳切地表达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在逆境中的坚贞不屈,抨击了国王的昏庸奸臣的邪恶。善于把神话传说和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结合起来,这篇杰作不但教育了西陵地区的人民和楚国人民,而且几千年来鼓舞了无数的中华民族儿女。司马迁的《史记》的开篇之作《五帝本经》,对西陵嫘祖的记载十分详细:“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下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可见,中国百家姓中凡青阳和昌意之后裔,都与西陵嫘祖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2、族谱家谱的传承。2001年9月,笔者应湖北省图书馆副馆长胡银仿先生之约,编制《中国家谱总目》著录项目表及内容提要时,惊奇地发现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发离的血缘关系。不仅著录和提要的16种家谱家藏和档案馆藏谱谍与西陵嫘祖有关,笔者还在《欧阳宗谱》中发现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据估算,上述姓氏,特别是夏氏、欧阳氏、姚氏、娄氏、韩氏、徐氏、鲍氏、左氏等,居住三峡一带的就达十万之众。关于欧阳氏,笔者在《沧桑寻梦》开篇之作《醉翁后裔觅踪记》中已作详细介绍。大禹为西陵嫘祖五世孙,轩辕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鲧,鲧生大禹。有关细节这里就不再赘述。
  3、民间艺人的演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史诗。1983年,神农架林区文化馆胡崇峻先生在林区首次发现了“汉民族神话史”或“创世史诗”——《黑暗传》。20世纪末,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会员、宜昌县(夷陵区)文联副主席黄世堂先生从西陵峡畔民间艺人刘定乡老人那里又收集一本《黑暗传》。这本《黑暗传》唱词,是我国上古时期二十八传之一,它主要附着于民间祭祀说唱活动的习俗而流传,是人们用于祭祀亡灵的“丧鼓词”,也是“汉民族神话史诗”的三峡夷陵传本,或许为正宗传本,堪称中华民族的“荷马史诗”,对于我们研究西陵嫘祖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亦具特殊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现摘录如下:
  鼓打头阵把歌叙,别的闲言丢开。黑暗传上唱几句,从头一二往前提。……相传后代帝八君(三皇五帝),轩辕又来镇乾坤。轩辕他把天下管,有个蚩尤真大胆,兴动人马来作反。腾云驾雾手段能,轩辕不敢定输赢。拜见来里为军师,封候印行作将军。领大兵来去相争。排下一个握机阵,捉住蚩尤一个人。他把蚩尤捉到,一刀两断就斩了,颈项鲜血往上冒。颈项鲜血从头起,招来盐贩熬咸计,后人将他叫盐池,熬出盐来传后世。轩辕灭了蚩尤子,身坐龙廷为皇帝,国正天顺世安逸。命大桡,作甲子,六十花甲从头起。又命隶首作算法,九章算法不差厘。正宫娘娘西陵氏,采桑养蚕治黄丝,衣裳冠戴也兴起。造宫殿来修屋宇,治下多少稀奇事,身骑黄龙昊天去。
&史志典籍中的西陵嫘祖。
  1、夷陵县令欧阳修笔下的嫘祖文化。宋景佑三年(1036),欧阳修由于为范仲淹鸣不平,被贬任夷陵县令。此间,他曾登上县衙西北的西陵山,作出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判断,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并为以后的写作生涯积累了大量素材。至和元年(1054)八月,刘沆出任宰相,举荐欧阳修编修《新唐书》。他在《唐书卷十五·礼乐志第五》中称:“皇后岁祀,一季春吉已享先蚕,遂以亲桑。”并把唐朝祭祀西陵嫘祖的桑蚕文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祭祀前三日到祭祀之日的三刻祭祀之时,前后记述达4000余字。这在《二十四史》中,堪称记载嫘女文化详尽史实之冠。从参加祭祀的皇后到一般宫女,从尚社直长到一般侍从,以至供品、祭祀程序及司仪过程,应有尽有。“车驾还宫之明日,内外命妇设会于正殿,如元会之仪,命曰‘劳酒’。”欧阳修在《崇文总目叙释》中也有关于“农桑”的记载。可见,曾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对其始祖西陵元妃娘娘嫘祖是十分崇敬的。
  2、四书人物类典串珠》笔下的嫘祖文化。笔者家藏嘉庆六年(1801)年英德堂版臧志仁根据《易经》、《诗经》、《书经》、《礼经》四书编写的《四书人物类典串珠》卷二《轩辕》中写道:“西陵开育蚕之始,帝元妃嫘祖教民育蚕,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而道光二十年(1840)版由扬州文富堂书坊刊行的《书经》卷二《夏书·禹贡》就明确记载了九州大地,就有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等六州养蚕缫丝的史实。凡养蚕之地,无不敬奉西陵嫘祖。
  3、《夷陵县志》等地方文献笔下的嫘祖文化。在《夷陵县志》、《东湖县志》和《宜昌县志》等地方文献中,都详细记载了桑农养蚕缫丝及“垭丝”为夷陵“贡丝”历史。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知县林有席主修的《夷陵县志》上绘有祭祀西陵嫘祖的西陵山庙图并记载有夷陵县的养蚕史;同治三年(1864)的《东湖县志》在《祠祀》中则详细记载了古夷陵的蚕丝文化;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宜昌县志》则对西陵山嫘祖庙、黄牛山轩辕洞记载得更加明白,因已有专论评述,就不再作介绍。(作者:欧阳运森)
& & 《道原经》
  说明:《道原经》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黄帝〉四经之一,讲“道”之本原,在四经中更带根本,原始性质。
原文: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古无有刑(形),太迥无名。天弗能复(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规()侥(蛲)。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行侥(蛲)重动,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故唯圣人能察无刑(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胃(谓)能精。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胃(谓)察稽知□极。圣王用此,天下服。无好无亚(恶)。上用□□而民不麋(迷)惑。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不为治劝,不为乱解(懈)。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政(正)畸(奇)。前知大古,后□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大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黄帝四经.道原经
道的别称:大道、上道、迵、大迵、一、易、无、无名;
《道原经》原文(后为笔者的诠释):
恒先之初:在宇宙的最初期;
迵同太虚:道与虚空在一起;(迵,念dong东,即阴阳合一,故迵即道也)
虚同为一,恒一而止:道和虚空同为一体,到道为止,再没有比道更大的了;(后面的“一”为“道”)
湿湿梦梦,未有明晦:混混沌沌,既无光明也无黑暗(中国古典哲学认为阴和阳永恒存在于宇宙中,这同圣经中的“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的观点是不同的)
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既小到无内(神微),又充盈至大到无外(周盈);既静至极至(精静),又运行不已(熙:熙熙攘攘,运动之意);
古未有已,万物莫以:道既然已经是在最初(“恒先之初”),就不会有比道更古的东西了,万物中谁也不能掌控道;
古(无)有(形),大迵无名:故道没有形状,大道是没法命名的;(“大迵”即为“道”)
天弗能复,地弗能载:天不能覆盖它,地也不能承载它;(道生天地,自然天地不能包含“道”,理应如此)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道既可小到无内(点),又可大到无外;
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道不仅充盈在四海之内,还充盈到包含了四海之外的空间;
在阴不腐,在阳不焦:道存在于阴之极时,不会腐烂;道存在于于阳之极,不会烧焦;道生阴,阳,自然道不会反过来受阴和阳的影响;
一度不变,能适规侥:道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道既能适应宇宙间有规律的运动,也能适应无规律的运动;(规:有规律的运动,侥:侥幸,偶发的,无规律的运动)
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鸟得道而能飞,鱼得道而能游,兽得道而能走;
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万物得道而能生,百事得道而能成;
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皆仰仗道才活在世上,却没有人知道道的名字;人皆用道,却没有人看到道的形状;
一者其号也:一是道的名号;
虚其舍也:道寓于虚空;
无为其素也:无为是道的本质,即道是顺其自然的;
和其用也:“和”是道起的作用的方式;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所以上道既高到不可觉察,又深到不可测,虽然明显,但却无法为之命名,它虽广大无边,却没形态;
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它独立而唯一,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和它相伴,万物中没有谁能够指挥它;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天地阴阳,春夏秋冬;
星辰云气,规行侥(动):星球日月,无论是有规律的运动还是无规律的运动;
载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返焉,道弗为益多:并不因为给予万物(载根之徒)生命而自身有所减少。即使万物皆回归于道,道也不会增多;
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道既坚强而不会溃散,又柔弱而不可化解;
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它的极细微之处,谁也达不到,想稽察它的最远的边界,谁也过不去;
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所以唯有圣人能察觉到无形之象,能听到无声(天籁无声);
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知道“形而上”的实际存在,最后方能达到“道”的虚空,就能通晓道的内涵;
迵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谓能精: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达到此道的人,是谓精明的人;
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高明之士能察觉到“道”,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信服一般人所不能得到的,这就是所谓稽查“道”,并知道“道”;
圣王至此,天下服。无好无恶:圣王者修炼到此层次,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他本人无偏好与偏爱或偏恶,对大家一视同仁;
上用此道,而民不(迷)惑:君王用此道治国,百姓自然不会迷惑。
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君王虚而无我,百姓清静,就是正道;
信能无欲,可为民命:诚信就能无私欲,就可以为民之司命。
上信无事,则万物周遍:君王诚信无为,则可无所不为,做尽天下事;
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公正地分配每个老百姓应得一份,则所有百姓都不会争执。
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正名,建立制度,则万物各得其名分,一切井然有序;
不为治劝,不为乱解:不为法治去劝说,也不为乱世去辩解;
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其大无外之事,不必刻意追求,即可自然而至;其小而无内之事,不必刻意去探索,即可自然而得;
道为一而不化:道是一,绝不会分化;
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悟道之根本,在于可以悟少以知多。
得事之要,操正以政奇:得到国事之要点,用道来纠正错误的东西;
前知大古(远古),后知精明:前溯知道远古宇宙的源头,就可以清晰地知道以后宇宙的运行。
抱道执度,天下可一(统一)也:胸怀大道而执法,天下就可以统一了;
观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观察最古之源,可以知道始末之由来,求索未来没发生之事,凭借知太古便可以知未来。
书籍简介: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被挖掘,在一号坟墓中掘出入土2100余年的一个完整未腐的女人遗体。当时,轰动了全世界。不久又在三号坟墓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即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和老子的“道德经”(甲乙两种),同抄写在一个绢上。据整理该经书的考古学家高亨教授讲:这是黄帝之经无疑。当时震惊了世界华人。海峡两岸史学家相继写文章高度赞扬《黄帝四经》出土。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整理古籍小组把“黄帝四经”只出版了一个单行本,又把书名定名为“经法”,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模糊概念。一般读者误认为“经法”是佛家的经典,并没有引起国内史学界高度关注,致使“黄帝四经帝四经”出土多年,却很少有人知晓。&
  1976年初,也就是“黄帝四经帝四经”出土第三年,已故的台湾93岁史学家王寒生先生,几经周折,通过日本友人从大陆搞到”黄帝四经帝四经”原件(当时两岸还未通邮)。王寒生老先生如饥如渴地读完“黄帝四经”,写文章大声呼吁:“观黄帝四经,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势,黄帝四经不可疑。后世人不注重研究,不免有所蔽,因蔽而生疑,因疑而起谤”。早年北大已故的教授顾颉刚就是一位典型的疑古派。王老先生夜以继日对“黄帝四经”进行翻译注释,同年十月(1976年10月)在台湾龙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1980年又进行二次印刷。王寒生老先生在他自写的序言里庄严宣告:“读罢四经,我们认识了修道门径,更提高了人生境界,如果我们仍然是懵懵懂懂,那就不可挽救了,纵然再读书万卷,也无济于事。在四千年前,我祖已经打开了宇宙奥妙之门,指出一条上进大道,今日能读到宝贵经典,是如何的幸福!”又云“黄帝四经出土,更证明老祖思想伟大。久已失传的佚书,今日以得出土,如老祖再降人间,这是可幸的,凡我黄帝子孙们,全当雀跃鼓舞。”&
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未看到过《黄帝四经》,原因是他生在汉武帝时代(景帝是文帝之子,武帝之父,在位十六年),天汉年间司马迁为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被腐刑下狱,其父司马炎正在朝中出任太史令,父子二人同朝为官。那时,司马迁才三十多岁,而《黄帝四经》已入土二十七年了。所以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没有看到过《黄帝四经》。只是按当时的传说写下“五帝本纪”,排在《史记》开宗明义第一篇。
  时隔十六年,大陆余明光先生于1989年也把“黄帝四经”进行了注释,由已故的周谷城先生题写书名“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余明光先生在书的“前言”里写到:“黄学被淹没了两千余年都不为人所重视,与此联系的西汉初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这就为我们研究和恢复这个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重新认识‘黄老’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我把王寒生、余明光二位老先生注释的“黄帝四经”对照学习了多遍,注释各有特点,使我最受鼓舞的是王、余二位先生结论却是一致的。“黄帝四经”不是伪书,它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出土的第一本轩辕黄帝书,是一部“治国之本”重要经典。
《经法》-正文:
&中国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著作。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整理出版时,合称《经法》。佚书为墨写隶书,抄写年代约在公元前205~前195年间。其中《十六经》记载黄帝与臣下的问答,是托黄帝之言。《十六经》又同《老子》抄在一起,是为黄老合卷。&
  《经法》等
4篇是战国中晚期的作品。《十六经·五政》说:"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它把黄帝描绘成一个统一天下的首领,主张用战争来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达到"兼有天下"的目的。&
 《道原》认为道是未有天地以前的太虚浑沌状态,道是无所不包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又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除了这个总规律之外,各种具体事物又各有它不同的规律,叫做"理。"而"法"是治理社会的各种标准和原则,是由道派生的。《经法》说:"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它主张以法治国,刑、德并用,但应先德后刑。认为统治者要赋敛有度,节用民力,才能使民富国强。《经法》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经法·四度》说:"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它认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的规律。《称》和《十六经》具体阐述了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观。《称》提出,"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认为客观事物无不具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十六经》进一步的提出,"两相养,时相成",阴阳备于一物,故"化变乃生"。并提出了矛盾转化过程中以柔克刚的"守雌节"思想。&
  黄老之学盛行于西汉前期,但这派的著作大都佚失,《经法》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环节,对研究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哲学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黄帝四经》(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
《经法》: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
《十大经》:立命.观.五正.果童.正乱.姓争.雌雄节.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顺道.名刑.
《经法》: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动。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声号矣。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谓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而名形弗去。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形已定,物自为正。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弥无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不遂亡。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殃。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殃。人强胜天,慎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
  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谓重逆以荒,国危破亡。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故执,毋党别。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阳窃者疾,阴窃者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谓五逆。五逆皆成,乱天之经,逆地之纲,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谓过极失当。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则民力。三年无赋敛,则民不幸。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七年而可以正,则胜强敌。
  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有得者,发禁弛关市之正也。号令者,连为什伍,选练贤不肖有别也。以刑正者,罪杀不赦也。畏敬者,民不犯刑罚也。可以正者,民死节也。
  若号令发,必厩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战矣。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贵贱有别,贤不肖衰也。衣备不相逾,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罚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
  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有佴则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道法: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产生了各项法度,法就像绳墨辨明曲直一样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得失。因此既然制定了各项法度就不可违犯,法度一旦设立便不可废弛。所以说如果能够以绳墨法度自正,然后就可以识天下万物之理而不会迷惑。
道体虚空无形,寂静深远,万物赖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随之,这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欲望且这种欲望永无止境。人生则好妄动,妄动必有患害。具体表现在不能相识而动,甚至还逆时而动。妄动必然妄举事,举事则患害随之,具体表现在行事违逆事理或举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举事必有言说,有言说即有患害,具体表现在言无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却称能做到,或言过其实浮夸,或力所不及却扬言力量大有余。
宇宙万物万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败都是由道决定的。祸福同出一门,人们却不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败、祸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随之确定了。所以懂得大道的人示范天下的便是变通而不固执,功成而不依赖它,顺时而动不妄为,处事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项法令制度都已确立,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在正道中了。
心胸广阔,能包容一切的人是精明的,最为精明的人总能建立功业。遵循正道的人总能达到因时而静的最高境界(至静),至静的人就是圣人。大公无私的人总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所取法的榜样。如果用法度来审定是非,并且参照自然、社会的必然规律,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证验了。事物繁多,多得如同仓中的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设置具备了,那么再隐秘微妙的东西也无法逃脱。所以说法度已经具备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治理。断绝了的世祀会重新接续,灭亡了的国家会重新出现,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衰败的国家又变得兴盛了,祸事又变成了福事,谁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于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祸福、死生、存亡等产生的原因了。应付事物变化的方法在于掌握平衡和适度,轻重不当,便是失道。
天地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规律,天下百姓各自从事着自己的本职,贵贱高低也都有它们确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确定的方法,统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则。四季更迭、昼夜交替,荣枯变换、柔刚转化便是天地间所存在的固有规律。男耕女织便是老百姓所从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无才德的人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就是贵贱都有它们确立的位置。选任官吏时,职位的高低要与他们的能力相符,这便是使用下臣的确定方法。去私门而行公道,这是统治人民的既定守则。如果一旦出现了不正常或超越了常规的事情,就要相应地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国家所使用的常规和特殊方法是因事而施的,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判定事物时也就不会发生偏颇了。事物无论巨细大小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理由,而逆顺死生等一切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性质就可以准确界定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了,因而也就可以对该事物做出正确处理。
圣人不但能体悟自然运行的规律,还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应存在的分界,又能详察万物发生及终结的内在原因,然而却从不以天地万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远广泛的体悟万事万物,并成为天下的楷模。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口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虚无(刑)形,其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稿(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於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智),至知(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执知其极,反索之无刑(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谓失道。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立(位),贤不宵(肖)不相放(妨)。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位),而名口弗去。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刑(形)已定,物自为正。故唯执(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当密察於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弥无刑(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为政治国如果失去正常的法则,天下就会不安定。攻夺他国之地而不进行分封,便不能真正灭亡其国并长久地占有它。在征伐他国时,如果不能最终达到天道所限定的准度,则经过征伐本已衰落的国家会重新振兴起来。在讨伐乱逆禁止暴虐时如果未达到准度,反而会招惹祸患。在诛禁理当治罪理当灭亡的国家时,必须一鼓作气,使其成为废墟。兼并了其他国家但不能独自占有,因为这是冥冥天道所促成的功绩。由于天地的公正无私,才有了四季、昼夜、存亡、生死等现象的正常循环。因为万物各当其位,圣人才能够成就万物。任何事情如果超过了天道所限定的准度,都会受到天降祸患的惩罚。在敌国尚处于强盛时,要谨慎地避开它。当敌国由强转弱时,就应该乘机去征讨它,这便是先屈后伸的道理,而这也是由天道所决定的;由于受到天道的指导,所以一切功德人都不能独自占有。
兼并他国后,便修治它的城郭,占据其宫室,享用其钟鼓音乐,贪取其资财,霸占其子女,这些做法是大逆天道的取败之道,必然导致国家危殆而最终灭亡。所以说,只有圣人在治国用兵时能够合于天道。天地间的道理概括起来不过是“三功”而已。如果成就此三功再觊觎其他,那么就难免有祸殃之危了。
所以圣人的征伐之道是,兼并他国后,要拆毁它的城郭,焚毁它的钟鼓,均分它的资财,散居其子女后代,分割其土地赏赐有贤能之人,总之不能独自占有,因为这功绩是天道促成的。这样才能功成而不去,然后方能没有患祸。
在诛伐征讨敌国时,不应从护生存继对方的角度去审度问题(就是不能存亡继绝,沽名钓誉;儒家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黄帝四经》则很少讲“祀”,多讲道、法、戎——录者注),而在务耕农桑,不要从刑虐死杀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不要过度地使用地力而使土地凋敝,为政治民,不可偏执一己之私。治臣驭下,不使其拉帮结派。征伐敌国不尽天极而空怀存继之心,则天反夺其名,劝农而有刑虐之意,则必导致土地荒芜,过度使用地力庄稼没有收成。国力贫弱,则必有外兵侵侮。人主偏执一己之私,强jian民意,必被人民逐放而流徒四方。君主驭下无术,臣下结帮营私,党派纷争,则必有内外相攻之患。违逆诛伐之道,必受其殃。违反耕种之宜,必导致饥馑年荒。用地失度,必被侵失土。偏执己见,必失民心。党派纷争,必导致国家大乱。这些做法被称为五逆,即是搅乱违背天地的常道,改变破坏常规的做法:专断法令、私设制度,更动律令无常,一意孤行,不知改悔,最终会殃及自己。这些的作法叫作违反天道。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必遂亡。必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央(殃)。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墟)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胃(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人强胜天,慎辟(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郎(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胃(谓)□逆以芒(荒),国危破亡。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有)央(殃)。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隋(堕)其城郭,棼(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列(裂)其土地,以封贤者,是胃(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奉(逢)央(殃)。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人执,毋党别。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内相功(攻)。阳窃者疾,阴窃者几(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谓)五逆,五逆皆成,□□□□,□地之刚,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谓)过极失当。
君主为政治国的方针应是,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第二年选拔有德能的人授与官职,第三年要使民富足。到了第四年的时候就可以发号令了,第五年可以用法律来治理百姓,第六年人民就会有了敬畏心理,第七年便可以指挥百姓从戎出征了。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习惯,可以掌握他们是非善恶、好恶取舍的标准是什么。第二年擢用有德能的人,百姓就都会努力争取向上。第三年免去赋税征敛,百姓就会生活富足。第四年发号施令,百姓都会敬畏服从。第五年用法律来治理,百姓就不敢有侥幸心理。第六年百姓有敬畏心理,便会懂得刑罚律令而不敢触犯。第七年率民出征敌国,便能战胜强大的对手。
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是为了是顺应民心。第二年选拔有德能的人为官吏是通过施爱于民以激励其奋勉。第三年要使民富足是要废除山泽之禁及关口市场的征税。第四年要想有效地发号令,就要以什伍连坐的方式将人们组织起来,并挑选人才去管理他们,使贤与不贤的人各有等差。第五年以法律治理百姓,有罪必罚,不可姑息。第六年百姓有了敬畏心理便不敢再去触犯刑罚。到了第七年便可以率民出征并战胜强敌,这是因为百姓会出死效力。
若号令传下,百姓必应声集结而上合君意,齐心一致,上下同心同德,民无异心,这样就可以据国防守或出兵征战了。号令发出,百姓必定执行,这是因为服从命令已经养成习惯。百姓争相劝勉,这是因为君主施爱的缘故。召之应战,或令之务农,民皆听命,这是君主遵循天时的缘故。人民受赏不戴德,受罚不含怨,这是因为赏罚得当的缘故贵贱有区别,贤与不贤能就会分出等级来。衣服制度都有一定的规格不能僭越,这是因为它标志着人们的身份等级。国家没有了盗贼,奸诈虚伪之心不生,民无邪念,这是由于百姓富足且刑罚律令得到了坚决的执行。以充足的国力据国防守,国家就不会被攻取,而国力不足却要先进攻他国。结果反而是自取灭亡。
天下诸国或亡或存决定于天时,国家万事或成或败决定于国政。因此对于天道使存之国,要顺应天意去联合保护它,这被称之为“文”,而对于天道使亡之国,要顺应天意去讨伐兼并它,这就被称为“武”,文武并举,开下各国就会无不顺从。
使用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恰当的种植适于该地生长的农作物。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还在于准确地掌握耕种的时间和季节,准确地掌握农时,还在于如何使用百姓,使用百姓的关键在于使其各自尽力其事。使用民力的关键在于适度。要了解土地适宜于种植什么,并且根据时令来种植五谷,适度地使用民力,就能有效地创造财富,赋敛适度,则人民富足。人民富足,则懂得政教廉耻。廉耻观念形成,就使得百姓习惯于服从命令并且不敢触犯刑罚。百姓习惯于听令,又不敢触犯刑罚,这便是守国则牢,伐国则胜的原理所在。
法度,是至为公正的。以法度来治理国家,而不能任意妄为。创制法度,不能变化不一。依法办事,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便能取信于民,这是治理天下的大道所在。省去烦琐的政事,有节度地征收赋敛,不侵占百姓的农时,国家的政治才能安定。君主如果没有像父母一样的严威慈爱,就不能使子民有效地为之效力。君主若具备了待民如子的德行,便是德如天地一样广大。如果赏罚相济,恩威并施,那么万事都可以成功。如果能广招天下骁健之士,那么就如同有了最好的防御武器,懂得了实行文武共举之道,那么天下就都会归顺了。发号施令能够合于民心,人民才能自觉地听从命令。君主如能德施天下,秉公执法,那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拥护。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征)。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民则力。三年无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则民畏敬。五年以刑正,则民不幸()。六年□□□□□□□□。(七)年而可以正(征),则胜强适(敌)。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有)得者,发禁拖(弛)关市之正(征)(也)。号令者,连为什伍巽(选练)贤不肖有别(也)。心刑正者,罪杀不赦(也)。(也)。可以正者,民死节(也)。若号令发,必厩(究)而上九,壹道同心,(上)口口口口口下不,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单(战)矣。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贵贱有别,贤不宵(肖)衰也。衣备(服)不相纶,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伐(罚)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天有生死之时,国有生死之正(政)。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胃(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胃(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耻),有佴(耻)则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犯则守固单(战)胜之道也。法度者,正(政)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票(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阖(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考察一个国如何关键在君,考察一家如何关键在父。能治理一国政事的堪任其君,能主持一家事务的堪当其父。在考察一个国家的时候,有六种悖逆的现象需要注意:第一是为太子具有了君父的权威。第二是作为大臣的具有了君主的权威,这样的国家虽然强大也不能称王天下。第三是谋臣有外志而不能尽忠于本国,这样国家就不会安定,君主意识不到这一点,国家就会受到损害。第四是君主失位不能行使权力,国家便失去了依托,而大臣此时如能坚守岗位,克尽职守,国还有生存的基础,虽有忧患尚可保存;君主失位已经使得政事荒废不治,此时大臣再不能克尽职守,则政令不能下达,这便称作“颓国”。第五是君主暴戾无道,赏罚生杀失去准度,臣下贵贱位次混乱,贤与不贤的人并立无别,这便称作“危国”。第六是君主、后妃同时掌政,政令歧出,令人迷惑无所适从,加之王、妃争权,势必导致国家内战,这便称作“亡国”。
太子具有了君父的权威,这就称作逆上,会使群臣不能与君主一心一德。大臣具有了君主的权威,这就称作大臣遮蔽了君主的威望,上述两种情况,发生在大国会使大国削弱,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中等国家破败,发生在小国会使小国灭亡。谋臣有外心兼为他国设谋,这是违反常规的,国家将不安宁。此种情况发生在大国会使大国面临危险,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其削弱,发生在小国会使其破败。君主失去王位,大臣还能尽职,这就称作君主尚有依托,但已接近祸患了,此种情形,发生在大国是令人担忧的,发生在中等国家是很危险的,发生在小国会使其削弱。如果君主失位,而且大臣失职,那么国家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根基一失,国家也就将受到绝大的损害了。此种情形,发生在大国会使其破败,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其衰亡,发生在小国会使其覆灭。君主行为暴戾,臣下位次混乱,这就称为万事荒废不可救药,外患内乱必接踵而至,违背天理天必降灾,这种情况,无论发生在什么国家都会灭亡。君主、后妃分争权力,导致国家出现二主,这就使国人迷惑无所适从,国家因此会有兵乱,这种情形,发生在强国会使其破败,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其衰亡,发生在小国会使其覆灭。
考察一个国家,有六种顺当的现象,这就是:君主不失其位,国家便具备了存在的根基;而如果大臣不能尽职,这就使君主失去了依托,这样的话,国家还可以在忧患中继续生存。君主慈惠爱下,大臣忠心事上,则国家安定。君主大臣名副其实,不相僭越,君上臣下一心一德,则国家强盛。君主理政秉法执度,大臣行事遵循事理,则国家昌盛称霸天下。君主居得其位,大臣团结在君主周围,这样便可称王天下。
六顺与六逆是决定国家存亡兴坏的分界,君主掌握判断六顺、六逆的标准,并以此来施行生杀、赏罚及果决征战。天下安定宁和在于君主执度公正以明其德,同时效法天地公平无私,这样就可以称王天下。
君主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参合天时、地利、人事三方面因素,然后才能广有天下。作为国君就要居得其所,真正行使其作为国君的职权。大臣恭敬,不敢蒙蔽君主。下属和顺,不敢欺蒙其上。百姓和睦甘愿为国君效力,地域广大,民人众多,军队强盛,可无敌于天下。
庆赏公正可极于小民,而刑罚不苟必极于当罪,这是王道的根本。但此外还必须懂得王术,否则不足以称王天下。懂得王术的人,田猎有度,饮宴有节,珍宝声色不惑于心,这样的话,发动天下的人从事征战,就会用力极少而见功甚多,征战必胜令行禁止。因此会得到福佑,使得国家富强人民昌盛。圣人便会居处其国而佐助他,天下人也都会亲近追随他,但如果不懂得王术,田猎无度,常常沉湎于饮宴,珍宝声色蛊惑其心,这样的话,发动天下的人从事战争,就会用力甚多而不见功效,战虽或有所胜却不能令行禁止。因此失去福佑,财物耗尽而仓廪空虚,违逆天道,使得国困民贫。有德能的人便会遗弃他,天下人也要背离他。同时再不能重视士人,尊有道的人为师,那么国家将为他人所有了。
称王天下的人要具备恒德,有了恒德,还要懂得王术,所以能称王天下而天下的人却不知其中的缘故。称王天下的人,看轻一城一地而重视士人的归附,这样就使国家稳固而自身安逸;看轻财利而尊重知识,所以功成而财生;卑屈己身而尊重有道之人,所以能使自身显赫而令行天下。因此称王天下的人,天下人都会以其为表率。霸主积蓄兵力以征讨不听命的诸候国,诛伐理当治罪的国家而不图私利,所以能令行天下而没有敢于违抗命令的。除此之外,像那些不讲王术,只是凭借武力,为了私利而穷兵黩武的人,身亡国危指日可待,而他们居然还意识不到是因为什么。至于说到霸王,因为他们能效法天地、覆载天下,公平无私,所以能使天下万事各得其宜。
观国者观主,观家观父。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凡观国,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虽强大不王。其□谋臣在外立(位)者,其国不安,其主不(御)则社稷残。其主失立(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国)忧而存。主失立(位)则国芒(荒),臣失处则令不行,此之胃(谓)国。主两则其失明,男女挣(争)威,国有乱兵,此胃(谓)亡国。适(嫡)子父,命曰上日费。群臣离志,大臣主,命曰雍(壅)塞;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谋臣(在)外立(位)者,命曰逆成,国将不宁;在强国危,在中国削,在小国破。主失立(位),臣不失处,命曰外根,将与祸冷蔺(邻);在强国忧,在中国危,在小国削。主失立(位),臣失处,命曰无本,上下无根,国将大损;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主暴臣乱,命曰大芒(荒),外戎内戎,天将降央(殃);国无小大,又(有)者灭亡。主两,男女分威,命曰大麋(迷),国中有师;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凡观国,有大&六&顺:主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衣裳青少年阅读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