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寓意,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题目编号:10450
是否推荐:否
难度平均:3
质量平均:3
收藏次数:0
浏览次数:613
使用次数:0
创建时间:
上传用户:gzywtk
上传时间:
考点详细:其它-经典阅读
试题内容: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o学而》)  (二)孟子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o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
试题答案:9.(1)意在说明人(君子)应像切磋琢磨器物(骨、角、象牙、玉石)那样,不懈追求自身完善。  (2)“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参考译文】(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由高中语文题库()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所属试卷:(高考模拟)
上一题目:
下一题目:
最新其它专题指导
gzywtk ( 14:42 难度评分:3 质量评分:3)
  难度得分:
   质量得分:
   评论内容:(最多200字,如需输入小于号 & 请用全角)
& &请输入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点击换图)  
  正在执行操作,请等待……
请输入错误描述,或补充完善答案(要输入小于号 & 请用全角,否则会出错)
版权所有: 做最好的高中语文试题、在线组卷功能提供者! 建议采用IE 8.0及以上版本 及以上分辨率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E-mail: QQ在线咨询: 群号: 网站备案:鲁ICP备号-1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测试1(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文档介绍:
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测试1(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第六单元单元综合测试1(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15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2)“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从上述材料中可看出孔子和老子的观点有什么近似之处?联系实际,就孔子与老子观点的异或同,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二、(15届湖南娄底高中名校高三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下面是一则流传较广的“楚王失弓”的故事,请根据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荆①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②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注 ①荆:就是楚。②老聃:老子。
(1)文中楚王、孔子、老子三个人对“楚王丢失弓箭”一事发表了看法,体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你最欣赏谁的人生境界?为什么?(3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感知文段内容,然后结合着楚王、孔子、老子三个人对“楚王丢失弓箭”一事发表的看法,任选一个,结合着所选取的人物的观点和思想,从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角度进行评价即可。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简要分析上述文字的含义及所体现的君、儒、道三家思想的异同(200字左右)。(9分)
三、(15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期初质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先要读懂题中所列三个语段内容。然后再仔细对照各选项表述,确定其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孔子“对此并不认同”对象有误:孔子赞同子贡所言,但认为这是子贡做不到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
四、(15届湖南益阳箴言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①,硁硁然小人②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
[注]①果:果断,坚决。②硁硁然小人:硁硁然,这里指像石块一样坚固的样子。小人,器量小的人。
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理想的“士”? 并简要分析孔子怎样看待“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五、(15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
六、(15届福建德化一中、安溪一中高三摸底)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②之类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餂:tiǎn 探取,获取。②窬:从墙上爬过去。
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孔孟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述。(3分)
(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道听途说,德之弃也”的理解。(3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湖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新人教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湖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新人教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湖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新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湖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新人教版)(默写范围:必修2、必修4、《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本试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3道选做题任选2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纪录片的尴尬和______,创造了难得的深夜的收视纪录并受到观众异乎寻常的热捧。和片中令人垂(  )的美食一样,该纪录片至今仍以罕见的热度跳跃在网友们的舌尖上。______的网友(  )地制作出了明显带有娱乐(  )头性质的“城市版”和“校园版”,这些持续______出的不同版本,给茶余饭后的人们带来了轻松愉悦的谈(  )。1.填入上文括号内的字词,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诞& 迫不及待& 噱nüè& 资B.涎& 迫不急待& 噱xué& 资C.涎& 迫不及待& 噱xué& 资D.涎& 迫不急待& 噱xué& 姿1.C(垂涎:因想吃到而流下口水,比喻贪婪或十分羡慕。涎,口水。迫不及待:急迫得不容等待。噱xué头:滑稽,笑料。谈资:谈话的资料。)2.依次填入上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困境& 意犹未尽& 复制B.困境& 饶有兴致& 发酵C.窘境& 意犹未尽& 发酵D.窘境& 饶有兴致& 复制2.C(“困境”用于此处语意过重。因前文已有“观众热捧”意,所以此处宜用“意犹未尽”。“发酵”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发展变化,用于此处恰当。)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三教,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B.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严酷,因其低氧而被认为是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人类何时开始登上这片荒原,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争议和关注的焦点。C.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强的城市融入意愿,但职业技能、收入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总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如愿以偿地“留城”,还是需要回到农村。D.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创作与传播从未离开技术的支持,而且,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红楼梦》等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3.A(B.语序不当,应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C.成分残缺,应为“受职业技能、收入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D.关联词语运用不当,把“而且”改为“但是”。)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下列文意和这种态度最不相关的选项是A.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B.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C.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4.D(D项主要说的是人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和在自己所爱好的事物上寄托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它与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关系不大。)二、文言文(22分。其中,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猛狗与社鼠韩非子宋人有沽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 )欲( )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 )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主),使大国的君主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人主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②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e③,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桓公说:“担心什么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也看见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挖洞托身在里面。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收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在内在外均造成他的重权,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的人是富有权势的。(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他们)依靠了国君以保有权势地位,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④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大臣鲧进谏说:“不吉祥啊!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因此天下人没有谁敢再说不要传天下给虞舜。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到要诛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一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又说:“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注】①升概:这里指量酒器具。②社鼠:穴居社神木俑中的老鼠。③ezhì:崩塌。④鲧:尧时部落首领,相传治水九年未成。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 县:悬挂。B.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 怀:怀藏。C.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 比周:结党营私。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 执柄:手扶拐杖。5.D(执柄:掌权。)6.将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有道之士怀其术( )欲( )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 )之A.而      因      则B.则      以      则C.而      以      而D.则      因      而6.C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猛狗阻售”“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表达了春秋战国时士子对于治国的忧患: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B.两个寓言故事含有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哲理,如狗猛与酒酸之间就有某种必然关系。C.猛狗、社鼠的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D.尧想要传天下给舜,鲧和共工联名反对而被杀,鲧的结局与《山海经》里鲧治水无功而被杀的说法,很有些不同。7.D(“联名反对”错。)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A.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B.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C.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D.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8.A(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闾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怪、所知、闾长)(2)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树木、涂之、穿)(3)身边的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人主的心思,人主还不察觉。(左右、间、觉)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8分)鹧鸪天纳兰性德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惊节序,叹沉浮,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1)请赏析本词上阕的主要艺术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条简答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①绘形绘声绘色(或视听结合,或调动多种感官感受):残阳西挂、白雁成行、黄花委地,点染白、黄、残阳暮色等色调,氤氲玉笛幽怨之音;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写登高见闻,描绘秋天黄昏萧瑟伤感景象,传达孤独落寞、萧索感伤之情。②视角推移:仰观遥望天际雁,俯察近观地上花。③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分析略。(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给4分)(2)①惊叹节序变化、时光易逝;②感慨命运浮沉变幻;③感伤青春、繁华、美好如梦;④咏叹人生有如一梦的惆怅悲凉;⑤孤独和对友人的怀念。(每点1分,任意答出四点给4分)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2)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11.(1)俯察品类之盛(2)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h英雄泪(4)三峡星河影动摇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6分,每小题3分;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苏格拉底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苏格拉底处在古希腊历史中知识范式的变革时期。这时,不但神话叙事(宇宙由神创造、由神统治,世上的一切因神或由神的介入而产生)无法令人相信,就是自然哲学家的哲学叙事(宇宙产生于某一物质,这一物质的运动、变化、分合产生了万事万物)也无法令人相信。当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之时,人真的感觉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知”的困境让“欲有所知”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宇宙究竟是怎样的?一事一物的产生和发展究竟是由什么所决定的?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究竟有什么特质?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来到世上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问”在一无所知的困惑中产生出来,带着这些“问”,苏格拉底开辟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但苏格拉底不是像自然哲学家那样去回答上面的问题。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斯多德,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本质性的理式是标准,形式逻辑是方法,世界的一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视、理性的反思、逻辑的证明,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节选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1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为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西方哲学史家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B.古希腊时期的神话叙事和哲学叙事的一大区别是二者对宇宙产生的回答根本不同。C.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D.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大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他们自己的新时代。12.B(A.据原文“就是自然哲学家的哲学叙事也无法令人相信”“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等信息,可知,苏格拉底不是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C.据原文“继而产生了亚里斯多德,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等信息可知形式逻辑非苏格拉底所创。D.据原文“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可知,选项说“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大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扩大了人物的范围。)1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引用“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其表达目的是为了体现作为人类智者的苏格拉底的谦虚质朴的品质,这是他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B.对于“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究竟有什么特质”等问题,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C.苏格拉底说“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D.苏格拉底带着在一无所知的困惑中产生出来的诸如“宇宙究竟是怎样的”等问题,探究事物起源、人存于世的意义,由此出发开辟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13.D(A.本文引用该语,目的是为了引出有关西方文化特质的探讨。B.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在“理性精神”“理性推理”等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C.苏格拉底此语强调的是用严格的逻辑理性审查、反思自己提出的命题,而曾子语强调的则是人格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省视与修行,同言“反思”,但其内涵并不一致;据此也不能说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处。)14.下面一段文字,是关于为什么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的回答,请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因为苏格拉底的这句话,表明了在古希腊历史中知识范式变革时期,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的时代背景下,人感觉自己一无所知的状态,于是欲有所知的愿望变得强烈,进而__①__等问题,苏格拉底要求__②__,这一路线影响到__③__,由苏格拉底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而西方文化的特质,按爱因斯坦的说法,在于__④__。所以说,“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①探究宇宙万物的起源、特质及人的存在意义②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回答这些问题的命题③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并创立了形式逻辑④两点,一是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怀旧的成本韩少功& ①房子已建好了,有两层楼,七八间房,一个大凉台,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我鞭长莫及无法经常到场监工,停停打打的施工便耗了一年多时间。房子盖成了一个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的遗憾。 &②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明清的颜色。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有落,有根有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③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能把七零八落的记忆不断送达今天。 ④大概两年多以前,老李在长途电话里告知:青砖已经烧好了,买来了,你要不要来看看?这位老李是我插队时的一个农友,受托操办我的建房事宜。我接到电话以后抓住一个春节假,兴冲冲飞驰湖南,前往工地看货,一看竟大失所望。他说的青砖倒是青的砖,但没有几块算得上方正,一经运输途中的碰撞,不是缺边,就是损角,成了圆乎乎的渣团。看来窑温也不到位,很多砖一捏就出粉,就算是拿来盖猪圈恐怕也不牢靠。而且砖色深浅驳杂,是杂交母猪生出了一窝五花仔。&⑤老李看出了我的失望,惭愧自己的大意,很不好意思地说,烧制青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他买的这窝五花仔,还是在邻县费尽了口舌才请窑匠特地烧出来的。 & ⑥老工艺就无人传承么? &⑦他说,现在盖房子都用机制红砖,图的是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红砖已经占据了全部市场,凭老工艺自然赚不到饭钱。 &⑧我说,那就退货吧。 & ⑨他更急了,说退货肯定不行,因为发货时已经交了钱,人家吃到肚里的钱还肯吐出来? & ⑩建房一开局就这样砸了锅,几万块砖钱在冒牌窑匠那里打了水漂。&⑪我记得城里有些人盖房倒是在采用青砖,打电话去问,才知道那已经不是什么建筑用料,而是装饰用料,撇下运输费用不说,光是砖价本身已经让人倒抽一口冷气。我这才知道,怀旧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高涨,传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⑫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说过: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比如一个人好色贪欢,很可能在无限春色里见异思迁――这就是欲望。但一个人思念母亲,决不会希望母亲频繁整容千变万化。即使母亲到手术台上变成个大美人,也纯属不可思议,因为那还是母亲吗?还能引起我们心中的记忆和心疼吗?――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 & ⑬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 & ⑭然而,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是要顽强复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冬眠的情感种子破土生长。也许,眼下都市人的某种文化怀旧之风,不过是商家敏感到了情感的商业价值,迅速接管了情感,迅速开发着情感,推动了情感的欲望化、商品化、消费化。他们不光是制造出了昂贵的青砖,而且正在推销昂贵的字画、牌匾、古玩、茶楼、四合院、明式家具等等,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 ⑮对于市场中的失败者来说,这当然是双重打击: & ⑯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情感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选自作家出版社《山南水北――八溪峒笔记》,有删节) 15.理解加着重号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1)怀旧是需要成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1)对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记忆的怀想;(2)欲望推手下的高成本传统文化情感记忆。(抓住关键答出意思即可)16.概要指出第⑫自然段中所用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①引用,借自己座谈会上的一段发言表达自己对怀旧的认识;②对比,鲜明表现人性中的两面;③举例,形象证明“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④类比,证明人们对怀旧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⑤反问,强烈(强调)表达情感求新的不可思议。(“春色”本身含有娇艳女子的比喻义,以此作比喻不能算对。)17.简要分析作者不惜用11个自然段写希望用青砖建房而最终“打了水漂”的用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①将青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情感记忆的符号,使所怀之“旧”具象化并具有感染力;②让怀旧的高成本(价格隔离线)表现得具体真实可感;③使“浪子”有心归家而无钱买单,从而只能失去某种情感记忆权利的遗憾与愤懑表达得更真切;④为后文有关人性中欲望膨胀而情感缺失的议论以及无奈心情的表达张本(提供具体的材料依据)。(答出一点记2分,答出意思即可,未尽之处能言之成理亦可。)18.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要点:对中国清润质朴的传统文化的眷念;对都市膨胀了的欲望的不屑和厌倦;对打上了欲望烙印的都市文化怀旧之风(需要高昂成本才能聊以怀旧)的愤懑与无奈;期待(呼唤)人性中情感的一面顽强复活;对老工艺无人传承的遗憾。(答出一点记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未尽之处言之成理亦可。)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注意:选做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最好的位子(美)布鲁斯•瓦格纳一位朋友打电话来告诉我,王子将在周五晚上举行高级演奏会,每张门票32万美元。最近我刚继承了一笔遗产,这个数目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我思考了两秒钟,就决定把钱投在这件大事上。300张VIP票已经全部卖完了。可是没关系,我只加了15万美元,就成了另一个VIP。演出于凌晨两点在贝弗利山酒店一间带走廊的平房里举行。太爽了!在座的可全是名人――“美国偶像”评委西蒙•考威尔、名作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名导演麦克•莫尔、电影明星希安•拉博夫、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小公主艾玛•沃特森、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当然还有我。因为又额外加了18万美元,我坐上了最靠前的位子,而其中又属我坐得离王子最近。坐上最好的位子,使得我被人诅咒了无数次。演奏会结束后,我居然受邀与王子共餐,我坐得离这个传奇人物更近了。这种亲密特权使我又花了8.5万美元,但是没关系,我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简析“我”的形象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我”是继承了一笔遗产的暴发户,(1分)不知物力维艰,奢侈使用大笔金钱,只为和“王子”近距离接触,除满足虚荣心之外毫无意义。(2分)“我”体现了某些没有通过创造而获得钱财的“暴发户”的典型弱点;(1分)通过刻画“我”的形象,作者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2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意在说明人(君子)应像切磋琢磨器物(骨、角、象牙、玉石)那样,不懈追求自身完善。(2)“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参考译文】(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2)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有一只鸟长着两个头,当一个头睡觉时,另一个头就担负警卫任务。左边的头爱打瞌睡,右边的头只好常常当警卫而不得休息。一天,右边的头在执行警卫任务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一颗香甜的果子。右边的头想叫左边的头一起品尝,但见到它睡得香,不忍叫醒它,就想:“反正我和它同一个身体,我吃下去,它也受惠。”于是就把果子吃掉了。高 考 资 源 网左边的头醒来后,听到右边的头打了一个饱嗝,又闻到一阵香味,就明白了右边的头独享了美味佳肴,从此怀恨在心。一天,轮到左边的头担任警卫了,它想也能独享香甜的果实。正好,一阵风吹来,隔壁树上掉下一颗有毒的果子。左边的头在怨恨自己背运的同时,想道:“它独享了甜果,我就独享毒果了,反正我和它是同一个身体,要死就一起死吧!”于是就把毒果吃下去了。根据以上材料,分别从两个角度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从右边头的角度:与人打交道,不仅仅要宽厚包容,更要尽量了解对方个性,及时有效沟通,化解误会,以免积怨益深,酿成恶果。从左边头的角度:自私嫉妒,常怀小人之心,以恶意推测他人,遇事冲动走极端,最终害人害己。七、写作(60分)22.请以“花开有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套作或抄袭。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