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诗歌鉴赏人物形象ppt的文学形象

您的位置: &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鉴赏古诗的形象
优质期刊推荐您现在的位置:&&>>&&>>&怎样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
怎样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
作者:佚名&&&&来源:网友投稿&&时间:&&
鉴赏文学作品(诗歌)的形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了解和把握古代诗歌中形象... 是什么意思? 全诗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客心:游子的心意 诗人借”...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近两年高考命题,对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会在一起,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语言精练、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事故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做点探讨。 一、 明确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例举《琵琶行》一文中的形象,明确客体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区别。 就一首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举例分析: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读词,并思考:1、该词的内容是什么? 2、该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开篇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通过思考讨论,明确: 1、 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 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 2、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 3、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二、 明晰鉴赏目标 a) 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 b) 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c) 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举例分析: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思考问题:1、本诗紧扣哪个字而写? 2、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本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而写。 2、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 3、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有些诗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心声,在分析文学形象时,一定用考虑到诗歌的时代色彩。如杜甫的《月夜》就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此诗写于天宝756年秋,此时杜甫落入安史叛军之手,身陷长安。题为《月夜》,当是诗人看到长安之月,因望月而思家念妻。诗中 的&只独看&,写出妻子的孤独,写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之时,自然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愿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独看&而泪痕不干,显然是写出了离别之苦。但是,诗人借望月而抒情,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妻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深深地打上那个动乱时代的烙印,因此在鉴赏这首诗所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苦,还用考虑到其社会意义,即&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双照&的希望表达着诗人对结束动乱的企盼。 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时,一般会提供注释给考生一定程度的帮助;如果不提供帮助,那一定是在高中毕业生知识背景之中的。所以,在做诗歌鉴赏题时,一定要联系所学过的作家、作品,做到举一反三。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样的注释:诗人写此诗时68岁。两年前&以嘲弄风月&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山阴(今绍兴)故居。根据此注释我们就能很轻松地解答下列问题:读诗,回答问题: 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问题:你怎么认识诗中的梅花形象? 结合前一首试管的注释不难得出答案:高洁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作者自身的写照。 三、 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古典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时间一长,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固定的含义,形成了特殊的文学意象。 老生共同回忆、思考、总结: 望 月 怀 远 喜 春 悲 秋 流 水 思 年 折 柳 送 别 见 雁 思 归 闻 蝉 生 凉 傲雪开放的梅&&意志坚强傲岸高洁 虚心劲节的竹&&不随流俗孤高刚劲 凌冻不凋的松&&坚毅刚强不畏艰难 卓而不群的菊&&超凡脱俗孤傲清纯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情景交融&之法,我们鉴赏诗歌,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思考问题:1、写什么景? 2、作者由眼前景想到了什么 ? 3、作者用意何在? 4、情和景有何关系? 明确: 1、前四句写洞庭湖汪洋壮阔、水天相接、气魄宏大之景。 2、由洞庭湖浩渺之水,联想到两个话题:欲济无舟、坐观垂钓。 3、(联系诗题)望洞庭湖是假,赠张丞相是真。表达了自己在清明之世,闲居则觉得羞耻,出仕而无人引荐,看到在位执政的人建功立业,只能徒然羡慕而已。 4、洞庭湖水其实是盛唐气象的象征。表面上是触景生情,其实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五、 课堂训练: (一)、赏析这首诗的艺术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这首诗所写的海棠有什么样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青帝,司春之神。 1.诗中塑造了菊花傲霜盛开,芳香幽幽的形象,其实,诗人要借菊花来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结合诗人的身份来看,该诗所言之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课堂训练答案: (一 )、这首词的上片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的形象。下片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匆匆忙忙的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的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深闺少女&服礼&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即躲到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形象生动逼真。 (二)、1.答:海棠在东风夜色中泛着光彩,吐着芬芳,像一个睡美人,娇慵而柔媚。 2运用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海棠的神态, 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 (三)、1.唐朝末年劳苦大众。 2.打下天下,取得农民革命政权,一定要然劳苦大众不再受饥寒。
公开课教案:怎样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 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
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做点探讨. 一、 明确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例...
教学内容: 鉴赏诗歌的形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 .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 .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一、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一、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高考考标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
&&&&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诗意象的一般方法;并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的风格和主旨;
3、提高鉴赏中华文化的瑰宝古代诗歌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考标对古诗鉴赏的要求;掌握鉴赏古诗形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鉴赏古诗形象与主旨之间的关系。
教学手段:
&&& &1、制作CAI课件;
2、讲练结合。紧扣考点要求,链接高考真题,注重方法指导;
3、围绕重点,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我们古老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诗风蔚然:《诗经》的苍凉古朴,令我们无限景仰;屈原的执著情怀,让我们深深感佩;乐府诗使我们感受了普通劳动者的快乐与痛苦,文人五言诗让我们懂得了士人们的梦幻与追求;三曹和七子&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淡薄清高,唐诗宋词元曲的流光溢彩,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陶冶情操,濡染文化,丰富底蕴,追根溯源&&就让我们从鉴赏古代诗词开始!
&&(一)考标链接。
&&&&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鉴(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二)高考真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三)要点解析。
1、关于形象(意象)
简单地说,&形象&即&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说,它是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与作为审美客体的客观景物、事务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交融与契合,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体。意象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以及作者寄蕴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2、古诗中意象构成的三种主要形式
A、由一组物象构成。诗人往往摄取一组自然景物,和谐地组成自然生活图景。这组图景传达出一种氛围或情调,或者就成为抒情主体感情的载体,它既被赋予深厚的诗意内涵,又反过来不断强化抒情主体的情绪体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巧妙地选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组物象共同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景图,最后紧紧扣住&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强化了诗人羁旅天涯的那种孤寂痛楚、凄怆欲绝的思乡情怀。
(鉴赏示例)
&&&& 如《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唱词&&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选取一碧云天、满野秋菊、凄紧秋风、南飞大雁、经霜红叶这些特有的秋天之景,最后紧扣&离人泪&强烈地抒发了崔莺莺离别之际的无奈、伤感和痛苦的心情。
(课堂一练)
&& &阅读下面一支曲词,分析词人选取那些物与景,又是如何将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 挂绝壁松柏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解析:词人选取了&倒挂绝壁的松柏、与落霞齐飞的孤鹜、一望无穷
的山水、飒爽的秋风、秋天静夜中的云帆和月影&这些都能表现,浓浓秋意的物与景,用&载我在潇湘画里&将它们统一于&气爽秋高,山水盈视,人在画中&的美妙意境之中,表现出词人乐在此中的无比惬意之情。
B、二、由一个中心意象构成。这类诗歌往往通篇运用隐喻象征或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集中笔墨描绘一个中心意象。这类意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有人格化特点的物,它既体现出客观物象的特殊性,传达物象的精髓内蕴,也能抒发抒情主体的主观情思,它或者是某种理想人格的象征,或者直接成为抒情主体的化身。
(鉴赏示例)
卜算子&咏梅(陆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象征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人格。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诗。句句写石灰,句句又是写人。前二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 & 若等闲 & 三字,抒发了作者在危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 粉身碎骨全不怕 & ,承第二句来,所以 & 全不怕 & ,由于有 & 若等闲 & 为支柱。末句表示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诗人后来为国难献身,英勇牺牲的大节,此诗仿佛预先就表达了。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两垂不朽。
竹& 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课堂一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诗后提问:
菊(郑谷)&&&&&&&& &画菊(郑思肖)
&&&&& &&&&王孙莫把比蓬蒿,&&&&&&&& 花开不并百花从,
&&&&& &&&&九日枝枝近鬓毛。&&&&&&&& 独立疏篱趣未穷。
&&&& &&&&&露湿秋香满池岸,&&&&&&&& 宁可枝头抱香死,
&&&&& &&&&由来不羡瓦松高。&&&&&&&&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③这首《画菊》诗是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作。
1、这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答:《菊》象征着不求高位,不慕荣华,只求有利于人的高尚品格; 《画菊》则象征着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2、简要说明《画菊》中&百花、疏篱、抱香、北风&的寓意。
答:百花隐喻那些宋亡之后丧失气节,依附于新朝的人; 疏篱指荒芜的政治环境;抱香指坚守民族大义;北风喻指元朝。
C、叙述片段、生活场景构成意象。这类诗歌往往通过描写具体的生活片段、细节场景来表现抒情主体的无限情思和微妙心里。如: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贫乐&茅檐低小》
分析:通过江南农家小院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恬静宁和的农家生活的由衷赞羡之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画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分析:通过山村风光和朋友相聚的生活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留恋田园生活,乐而忘返的情思。
(课堂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三十夜记梦)& 苏轼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 问:这首词通过对梦中所见之熟悉的哪些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了词人
&&&&&& 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这首悼亡之词,不着一个&情&字,却情洒方巾。通过描写梦中&两鬓如霜的归人,回家正看见妻子对窗梳妆,相顾无语,泪落千行&的场景描写,表现出词人失去妻子的无尽痛苦和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3、古诗常见的五种形象与原型意象
A、豪放洒脱的形象
& &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B、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C、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D、爱惜人才的形象
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乙亥杂诗》)
E、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咏《雨霖铃》)
关于原型形象:因为诗歌中的形象融入了诗人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泛化意义和讽喻意义。在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叫原型意象。这些意象往往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意&与&象&之间构成了比较稳定的意义关系。
4、古诗常见的&意&与&象&的关系
白云:隐逸者的生活环境;&&&&&&& 杜鹃:悲剧情调和悔恨的情绪;
柳枝:离别的愁绪;&&&&&&&&&&& 捣衣石:闺中思妇的情怀;
& 秋:离愁别绪;&&&&&&&&&&&&&&&& &松:坚韧挺拔的性格;
& 竹:刚正有节的风骨;& &&&&&&&&&&梅:傲霜斗雪的品格;
水仙:冰清玉洁的象征;&&&&&&&&& 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明月:思乡怀远、思亲怀人;&&&&&&& 蝉:喻品行高洁;
草木繁盛:兴衰之叹,黍离之悲;&&& 龟:长寿;
桃花:美好的象征;&&&&&&&& &&&&&菊花:志洁清高。
其他:梧桐、鸳鸯、龙凤、沧浪之水、蓬莱仙山等等。
还有:猿、孤雁、鹧鸪鸟、燕、江水、霜、露、西楼、蛾眉、婵娟、长亭、乌鸦、秋水、柳絮、红豆等。
四、作业布置: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一分)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 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二)、完成《学海导航》P110第13、14题。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我的图书馆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1讲 形__象
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浸润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下面我们就如何赏析诗歌中的形象作一详细的指导和讲解。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历史。虽然不能像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但根据诗歌中的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把握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整体把握了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识储备]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诗化了的作者”。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通过诗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想可以推想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2.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常见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8)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例一] (2013·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自主尝试]  & &
[解析] “竹轩诗兴”这个题目点明此首诗是一首写景诗,处所环境是竹轩。
开头两句通过对“柴门”“狭径”等生活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优雅,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颔联写诗人观赏“梢影”细落院中,“叶声”轻轻飘来,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通过颈联,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冬天,可以坐在这里吟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
通观全诗,“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参考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位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题方略]
步骤一:概括形象特征(什么形象);
步骤二:分析形象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歌如何塑造的形象);
步骤三:明确形象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诗歌塑造形象的作用或意义)。
当然这三步不是说每步都应答上,还应根据题目要求及诗歌本身来灵活作答。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4分)
寄黄几复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此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任四会县(今属广东)县令。②蕲,通“祈”,求。③三折肱,《左传·定公十三年》载:“三折肱,知为良医。”
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
答:  & & &
解析:作为县令,却家徒四壁,见其清廉;“三折肱”说明他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却屈居蛮荒之地,见其不得志;头发已经斑白,可还在那个猿猴啼哭、四处瘴气的地方坚守,赞扬他学而不倦、不得志却又甘守清贫的高洁品质。
参考答案:黄几复为官清廉,有杰出的政治才干,好学不倦,不得志。(每点1分)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知识储备] 
意境是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高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某种意境的特点的概括能力。
[常见意境特点]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洞庭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自主尝试]  & &
[解析] “浣溪沙·洞庭”这个题目点明此首词是一首写景词,词人围绕“洞庭湖”这一观赏点,描写了洞庭湖上及周围的景色。
第一句,作者“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引出船行至的地点——洞庭湖。
第二句写泊舟湖中,作者站立船头向远处眺望,看到的是辽阔的楚天,在广阔无边、一望无际的洞庭湖的四周是青色的山峰。
第三句描写近景,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傍晚的洞庭湖的湖面水波平静,显得如此清幽、静谧。
这样夕阳斜照中几组特定的意象——停泊在湖面上的晚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意境,显示出作者流连自然的心态。
[参考答案] 上阕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表现出作者留恋自然的心态。
&[解题方略]
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注]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 觇(chān):察看。
诗中写了哪些具有春天气息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答:  & & &
参考答案:鸣叫的斑鸠,雪白的杏花,繁忙的农事,回归的春燕,崭新的农历,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既是物的形象,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它不仅具有物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人的品性。
&[知识储备] 
古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都是诗(词)人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定的事物,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例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注]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 陂: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3分)
[自主尝试]  & &
[解析] 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
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参考答案] 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雅致清艳、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开放在清丽、洁净池水边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美景之中也流露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题方略]
步骤一: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步骤三: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
[应用体验]
3.(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  & & &
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因解答诗歌意象题角度不明而失分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我的答案]  & &
[考生答案]
[阅卷评点]
这两个答案表面上似乎答出了意象的作用,但实际上未能准确地答出。考生甲答出了乌鸦渲染氛围的作用,但对意象最主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却未提及。对“马”的作用的分析,虽然注意到了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但用“象征”一词解释其表现手法不准确。考生乙虽然点出了“衬托”这一关键作用,但乌鸦的反衬作用未分析到位,“乌”“欲栖”,本诗是用乌鸦的归巢反衬自己的难归。另外,分析两个意象的作用,既要分别作答,又要合起来作答。两个考生均未做到这一点。
[解题流程]
[参考答案]
诗中的“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瘦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累、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苦。
[名师支招]
鉴赏古诗形象的要点在于鉴赏意象。高考考查意象,作答时须由浅入深地从三个角度入手:①找意象,②析特点,③说作用。
1.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
无意象无以为诗。古诗中使用的意象往往有多个,高考题要求找出意象,都带有一个特定要求,要找准意象,就需要吃透题目要求。再者,最重要的是表述。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表述时须将原句中的主谓式(如“花飞”)转成名词式。不过,最终要看题干要求,如2009年江苏卷要求找出“风尘恶”的景象,表述则必须为主谓式。
2.分析意象特征
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把握其外在特征。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其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由外在的形象特征而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3.分析意象作用
分析意象的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之情”。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家乡。
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 &
[我来解题]
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
&意象:茅檐中的人、陋室内的灯、暮春、江上风雨
画面: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分析意象、意境特征
&意象特征:“人静”“灯暗”“春晚”“风吹雨萧”
意境特征:萧索、凄清、孤苦
分析意象、意境的作用
&暗示了诗人内心有无限的凄楚和愁绪;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参考答案: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萧索凄清景象。暗示了诗人内心有无限的凄楚和愁绪。(2分)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2分)
题组一 考点针对练
1.(2013·河北高三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注]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 宝鸭: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的头饰。
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词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上阕前两句写其外貌美丽,第三句通过眼波写其多情;下阕从她的内心世界入手,写她的思念及主动写信。通过对女主人公描写的分析不难发现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回答的思路是先总后分。
参考答案: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词的上阕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衬香腮”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阕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6分)
答:  & & &
参考答案:意境: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错落有致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图。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环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诗歌的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4分)
答:  & & &
解析:对于前一问,考生很容易便可得出答案。而在总结闽中的特点时,需要结合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比如对于“秋雁”,古人一直把“雁”作为传递音信之物,又加上“少”,可以看出诗人用“秋雁少”主要表现了闽中这个地方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因为连秋雁这样的信使都比较少。
参考答案:秋雁、夜猿。诗歌用“秋雁少”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表现闽中夜晚的凄清与环境的恶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这首词是作者闲居上饶时游览风景优美的西岩所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词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4分)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分析。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偃蹇”是其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的写照。“岁晚”两句写貌似傲慢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下阕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突出了明月的有意有情。
参考答案:青山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意,是词人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题组二 考点综合练
5.(2013·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莫嫌荦确[注]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荦(luò)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3分)
答:  & &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
答:  & & &
参考答案:(1)“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营造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2)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不畏艰险、自得其乐的诗人的自我形象。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喜遇王处士①
北场芸藿②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 ①处士:古代对隐居民间而不愿做官的人的敬称。②芸藿:锄豆,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的农事活动。
(1)“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诗句描述的画面,回答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一是找出诗句描写的对象,用比较整齐的语言表述出来,比如“溶溶明月、点点流萤”等;二是描述诗句描写的整体场景,比如诗句对流萤的描写,增强了乡村生活的动态特征,更体现出诗人的欢喜之情等;三是分析这种场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描写了一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的山村秋夜图。秋月圆若白玉盘,高悬夜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小路之上,田野上的流萤,提着无数盏小灯笼在两人周围飞来飞去,映得一路星星点点,别有一番情趣。它们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的意致和盎然的生机,使它不致显得单调与冷寂,同时,这局部的流动变幻又反过来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的宁静、安恬。另外,也写出了两人相遇时的喜悦之情。
(2)有人说“诗人没有写喜字,而其喜情却从字里行间跃然纸上了”。请简要分析诗歌是怎样体现诗人的喜悦之情的。(4分)
答:  & & &
解析:可以分析诗歌描写的哪些景物蕴含有诗人的“喜”之情。比如一、二两句,为何诗人要写劳动归来,可以通过联想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的情感来理解;三、四两句为何写乡村的秋月、夜萤,表达了诗人遇到朋友时怎样的情感等。
参考答案:诗中选取“北场”“东皋”“秋月”“夜萤”这不同方位的四景对诗人逢友的兴奋心情进行渲染,但景又都饱含着诗人喜悦的情愫。前两句描绘在满载劳动的喜悦中与好友相逢的场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蕴含其中。后两句写天公作美,友人得以团聚,以喜庆之景来烘托遇友之喜,使诗歌的意境弥漫着一种欢快的氛围。
第2讲 语__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诗词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鉴赏诗词语言,就是要了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并借助诗词的语言进一步领悟诗词的精妙之处。
分析诗词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词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词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单篇作品中,作者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字。因此,一首诗词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知识储备] 
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理解炼字艺术,要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动静转换结合,追求画面的动态美
&苏轼《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运用想象、联想,追求化无形为有形的可感性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语意双关,追求表达的含蓄与丰富之美
&苏轼《西江月》中“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指出了自然气候的变化,营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同时借写气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指出了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表达诗人独特的个体感受,常常收到妙趣横生之效
&王驾《雨晴》中“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疑”字,可谓“神来之笔”,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一“疑”字让小园、蜂蝶、春色焕发异彩,新鲜生动。
[常见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例一] (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自主尝试]  & &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友人前往蜀地。首句“春风入树绿”点明送别友人的季节是春天;这一句中“绿”字使用得非常好,由此可联想到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这里的“绿”兼具形容词和动词的功能,可理解为使动,春风“使树绿”,展示了一种动态美,把无形的“春风”形象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春风吹到树上树就绿了的奇妙动态变化,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勃勃生机。
又是一年春风吹绿树木、春归大地,诗人想象着何遁山人的家中,孩童遥望柴门盼望亲人归去,想象着友人回到家中见到春燕、浣洗衣衫的情景,因而“绿”字为全诗增添了韵味。
[参考答案]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解题方略]
步骤一: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步骤二: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步骤三: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
步骤四: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果是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宴左氏庄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注]。
[注] 杜甫曾漫游吴越四年,江南水乡的秀美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请简要赏析颔联中“流”和“带”两个字的妙处。(4分)
答:  & & &
参考答案:“流”字,流淌之意,写出了夜里缓缓流水傍着花径流过的美妙情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带”字,环绕、映带之意,(答名词作动词也可)写出了繁星低垂,围绕着草堂,映带着草堂,好像草堂的飘带,构成了一幅想象奇特的美妙图画,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有时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
&[知识储备]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找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寓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出了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满”和“压”就是诗眼。
诗(词)眼在句中的作用:
诗眼的作用
&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
[常见设问方式]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6.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例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同从弟①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②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 ①从弟:堂弟。②越吟:越人庄舄在楚国为官,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5分)
[自主尝试]  & &
 [解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诗的一、二句点明诗人同从弟在“南斋”赏月;三、四句描写月光的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由“月”引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这四句诗写景,景中含有凄苦之情,从而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作者玩月思友,由月忆人。五、六句写流光易逝,世事多变;七、八句写设想朋友在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望月,忆起故友,并以“是夜越吟苦”运用典故表达了朋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联系诗题,表达了对友人命运前途的关切。这一切都在诗人心中归结为“凄苦”的心绪。
通览全诗,作者以“苦”为感情的出发点,围绕“苦”写赏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人生,“苦”可以说是诗歌感情所在,是全诗点睛之笔。
[参考答案] “苦”字言简意丰,吟者借此感慨时光流逝、朝代更替、异地飘零、故乡难回、友人命运等,感情凄苦,为全诗感情所在,可谓点睛之笔。
[解题方略]
步骤一:指出该字(词)的基本含义;
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步骤三:考虑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至武阳渡作①
& &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 ①此诗写的是诗人将抵家时的一个情景。
②楝(liàn):落叶乔木。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答:  & & &
参考答案:“归”字是诗眼。夹岸、楝花、高城、乌云、西塔等物象,都是归人眼中所见,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思归之情,“归”字统领全诗。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
&[知识储备] 
语言风格种类繁多,但就高考而言,我们须注意了解下列几种常见的语言风格: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此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指语言表达上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涂饰的痕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这是一种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特色,主要表现于意境和语言上。一般以新颖轻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情思。这种风格要求不蹈袭,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2.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是如何体现……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例三] (2013·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自主尝试]  & &
[解析] 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二派。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这里选用的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主人公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参考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题方略]
步骤一: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
步骤二: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步骤三:阐述诗中用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横波亭 为青口帅赋①
[金]元好问
&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 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5分)
答:  & & &
参考答案:(示例)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赏析“诗眼”或关键词时因缺乏多维意识而失分
[示例] (2012·辽宁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句中“清瘦”一词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
&[阅卷评点]
评点:应多层面分析、品味。失误点在于对“清瘦”情景关系缺少表面层次的分析,并且对“清瘦”的精神内涵分析不够恰当。
&评点:对诗歌内容整体把握较好,失分点是未能多角度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虽然从内容上作了详尽的分析,却未能写出手法上的运用。
[解题流程]
解释该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一要解释词语的表面含义,二要挖掘词语的深刻内涵。
分析该词语要把握多个要点,如何表现形象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
品味该词语的精练传神,不能单一化,要多角度解答,如内容上的表达,艺术手法上的运用,结构技巧上的作用等。
“清瘦”在“数峰清瘦出云来”句中用来形容山峰的高峻挺拔;作者在诗中借物寓己,“清瘦”还用来表现作者的品格志趣,该词运用生动形象,起到统摄全诗的作用。
从修辞上看,“清瘦”常常用来写人,这里写山峰,是拟人手法。从内容的角度来看,高峻的山峰从云层中显露出来,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俊美画面;在刻画山峰高峻挺拔的形象时,特意使用“清瘦”二字,融入了作者的审美趣味,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从而表现了诗人清高独立、坚守人格的品质。
“清瘦”,这里指清峻瘦硬,表面写山,实质上是写人。
[参考答案]
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赋予山峰动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峰的高峻挺拔,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清高独立、坚守人格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作者感情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
[名师支招]
所谓“诗(词)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赏析“诗眼”时应该具备多维意识,多角度、全方位地透彻分析诗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赏析诗眼的方法:
1.析“诗眼”(关键词)要有多要点意识
“诗眼”或关键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分析时注意多侧面、多要点。(1)该词生动形象,最具活力;(2)最能营造意境;(3)在全诗中有统摄全篇的作用;(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点分析“诗眼”或关键词,就会事半功倍,最有效果。
2.品“诗眼”(关键词)要有多角度意识
品味、欣赏“字眼”或关键词语,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二: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5分)
&[我来解题]
&从意象层面分析
&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的心烦意乱
&从内容角度分析
&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从手法角度分析
&以天地凄凉的色彩烘托烦乱之情
&从手法角度分析
&借疏桐、蝉鸣衬托烦乱之情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的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题组一 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多极凉冷
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风。
木叶凉应脱,禾苗润必丰。
地偏山吐月,桥断水浮空。
鸡犬邻家外,鱼虾小市中。
试赏析颈联中“吐”“浮”两个字运用的妙处。(4分)
答:  & & &
 参考答案:①“吐”字运用了比拟手法,赋予山以生命,把月亮从山间升起的瞬间写得极有动感,极具神韵;②“浮”字不仅表明了雨后水涨的情状,又呼应了题目。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草满池塘①水满陂②,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 ①塘:堤岸。②陂(bēi):积蓄水的池塘。
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两处)(4分)
答:  & & &
参考答案:①“满”字写出青草茂盛、池水盈盈的情态;
②“衔”字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③“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
3.(2014·西安四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解析:“惆怅”是该诗的诗眼,是感情的凝聚点,全诗都是围绕它而展开,只是每句诗选取的角度不同,或者说惆怅的原因不同。认真阅读诗歌,分析诗人惆怅的不同原因,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体现在三个方面:繁华不再,英雄无觅;自然永恒,人世无常;渴望能如范蠡一般既能成就伟业又能超越功利,却总难以如愿。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中“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题组二 考点综合练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 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其诗眼,然后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为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作者满腔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另外,诗歌中“郡僻”“昼掩门”对“闲”字作了进一步渲染,后面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参考答案:诗眼是“闲”。“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作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2)从“情”与“景”的关系分析“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两句。(4分)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先明确指出诗句中所写的“情”和“景”,然后分析“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把“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来理解。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中,诗人写到,北院繁花千片随风飘落,月亮升起时在东楼有美酒相伴。诗人趁黄昏月出之际,独自登楼,但映入眼帘的是万花飘零的萧瑟景象。诗人孑然一身,抑郁不平的心情无法向人倾诉。这两句未用一情语,而孤独寂寞之情毕现,寓情于景,堪称佳妙。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 &邯郸驿里逢冬至[注],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4分)
答:  & & &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4分)
答:  & & &
参考答案:(1)“抱膝”一词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节日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馆藏&9592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鉴赏形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