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脚池消毒池起到什么作用

过脚池消毒规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过脚池消毒规定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浸脚池(也称消毒池)
露脐装。以免颈椎、腹部、膝关节受凉后,容易导致落枕、痛经、膝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并且长期因下肢受寒,容易导致气血不畅,引起下肢关节疼痛,到年老时就会越发体会到疾病的痛楚。  春宜早起  春夏太阳出来比较早,太阳是最好的天然祛湿剂,阳光还可杀
多万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中,有40万儿童个头偏矮小。  重庆市针对2万多名3-18岁儿童和青少年矮身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3.2%的儿童身材矮小,其中男生为3.4%,女生为3%。  杭州市疾控中心调查的数据是:有些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指标没有达
谧杂苫??镏???胤⒒由?砉δ埽??稚硇巍! ?est1:番茄——茄红素  番
茄中的茄红素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一种植化素,它在体内可以发挥抑制脂肪细胞增生的作用,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能力是维生素E的10倍、维生素C的20
倍,以降低坏的
,反而会觉得更疲劳。不管是站还是坐着,应当收腹立腰,放松双肩,脖子有稍稍伸展的感觉。  五、多倾诉多纾解  性格也能调节疲惫。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工作中内向。害羞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外向的人精力更足,这是因为爱跟人交谈的人善于发现乐趣,把
定,游泳池严禁患有肝炎、心脏病、皮肤癣疹、重症砂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等病的患者进入人工游泳池游泳。这样的规定在小区泳池基本是贴告示式的走过场,并没有实际效力。  作为泳池的第二“护法”———浸脚池(也称消毒池),也遭冷待。在越秀区东风广场
本文由 杜云生绝对成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水质工程学(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水质工程学(上)答案
&&水质工程学(上)课后习题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供应河北自来水如何消毒让我来告诉
供应河北自来水如何消毒让我来告诉
[更新日期:]
产品型号:SK-100
原产地:潍坊市
品牌:金科
价格:6,000.00元
产品数量:
产品关键字:
经营性质:其它
所在区域:&
地址:山东潍坊市潍城区
&全国免费热线:400-039-8882期待您的来电.联系人:郭鹏(总经理)电话:&&&&商务QQ:网址:◎自来水消毒设备 (5)求焓差△i=&(172.4×3600)/(7)=6.9kJ/kg,则i0=55.4-6.9=48.5kJ/kg。(6)求空气出口温度t0&,由ε=68049kJ/kg及i0=48.5kJ/kg,从烩湿图查得t0=18.4℃。(7)求得显热系数SHF&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消毒剂。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伽利略XD系列超声波消毒机采用全新结构,将工作溶液与雾化溶液彻底隔离,因此,大大增加了超声波雾化机芯的使用寿命,拓宽了可雾化溶液的使用范围,使部分含酸碱性的溶液可以通过超声波雾化的方式进行空气当中的喷洒,以此达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的作用。技术参数:XD系列超声波消毒喷雾机为移动式设计,采用不锈钢箱体防腐喷涂工艺,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设备由溶液箱、雾化箱、电器箱及液位控制系统、雾化溶液与工作溶液隔离系统等组成。为更广泛的适用于不同场合。XD-系列超声波消毒喷雾机设计为轮式行走结构,可由专人控制,&在电源可及的室内范围进行喷雾工作。&XD系列超声波消毒喷雾机的喷嘴为手持喷枪式,也可连接ф110mm&PVC管路、ф75mm的软塑管或扇形直喷嘴,以增加设备的广泛适用性。&XD系列超声波消毒喷雾机内部采用两组十晶片集成的雾化器,并做抗酸碱处理,所产生的气雾颗粒直径小于10μm,使气雾颗粒能够长时间悬浮于空气当中。&XD-系列超声波消毒喷雾机无机械驱动、无噪音干扰、无污染,雾化效率高、故障率低、能耗低,&是高效、&可靠、&实用的超声波空气消毒设备。&&&XD&系列超声波消毒机雾化量与控制方式:&
XD&系列超声波消毒机技术指标:&&
XD-系列超声波消毒机,配以适当的溶液,可用于杀菌、消毒、净化空气,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等多项室内空气处理工作。可广泛应用于机场、车站、酒店、商场、办公区等公共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等作业。加入不同的溶液,也可用于养殖、种植、降尘、消除静电等工作场所。&用户可根据不同的应用方式,调整加入溶液的性质与浓度,以达到相应的环境或工作要求。&气溶胶喷雾器对空气消毒效果观察&&&&&&如何进行有效地流感预防,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空气消毒是消毒工作的一个难点,我们对气溶胶喷雾器雾化过氧乙酸的空气消毒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气溶胶喷雾器实验组对细菌的灭菌率为95.10%,对真菌的灭菌率为84.41%,远高于紫外线实验组,并且操作简单、迅速,无污染性,气溶胶喷雾器空气消毒方面效果肯定,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消毒剂及消毒器材:过氧乙酸,ZD-1000&型电动气溶胶喷雾器(正岛电器研制),30&W石英紫外线灯(空军后勤部高温复合材&料)生产。1.2 消毒方法:选择呼吸科、普外科等8个临床科&室的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等28个房间(面积均16.5&m2)作为观察对象,房间内部结构&、设施等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随机抽取4个房间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24个房间随&机分为过氧乙酸实验组和紫外线实验组,每组12个房间,试验于晚21时~23时室内无&时进行。  试验时,对房间进行卫生清扫后,过氧乙酸试验组用气溶胶喷雾机对房间内行气溶胶喷雾(5&ml/m3)消毒,消毒时间约10&min;紫外线实验组开紫外线灯照射30&m&in消毒。空白对照组不作消毒处理。1.3 采样检测 消毒开始计时,于0&min(即消毒前&)和30&min(即消毒后)分别用平板沉降法在各室内采样10&min(每房间内1.5&m高处设5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2个平板),采样后平板分别于34℃和32℃温箱培养48&h,计数细菌数和真菌数。2 结 果2.1 对空气细菌的消毒效果 见表1表1 两种消毒方法对空气细菌(CFU/m&3)的杀灭率(%)2.2 对空气真菌的消毒效果 见表2。表2 两种消毒方法对空气真菌(CFU/m&3)的杀灭率(%)3 讨 论  空气消毒常用的方法是紫外线照射,但效果不满意。我们检测紫外线照射30&min&空气消毒对细菌的灭菌率为69.78%,对真菌的灭菌率为44.26%,与文献报道一致。另外,在&室内有人时紫外线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也是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的弊端之一。&&&&我们将气溶胶喷雾器雾化过氧乙酸制成气溶胶进行空气消毒,对细菌、真菌及病毒具有广谱、高效、迅速的消毒效果,对室内自然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5.10%,对真菌的杀灭率可达&84.41%,远高于紫外线照射法,并且时间短,数分钟内即可消毒完毕,操作简单,&值得推广。&产品相关知识:&&&一、前言&  利用除湿材料(desiccant)的亲水性来处理潮湿空气的除湿技术(desiccant&dehumidification),现已广泛应用于对湿度要求较高的生产车间、仓库以及要求空气湿度较低的场合,如锂电池生产、聚酯切片生产等。除湿转轮是其中一种结构紧&凑、性能好、应用广泛的设备,含有除湿材料的转芯在微型马达的驱动下,交替地暴露于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过程空气侧和温度较高、湿度较低的再生空气侧,利用再生空气的热量实现过程空气侧湿度的降低。&&  空调系统的任务之一是消除建筑内的余湿量,并将其维持在一定的舒适性水平上。传统的舒适性空调系统中,这一过程是通过冷冻减湿——将空气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使水分凝结析出——来实现的,在热力学上很不合理,而且为避免吹冷风的&感觉常需将深冷后的空气再热到送风温度,冷热相抵的过程造成极大浪费。随着过去十年中除湿转轮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新型除湿材料的不断商业化,原来主要用于工艺空调的除湿转轮开始进入到舒适性空调系统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与蒸发冷却&、机械制冷等融合而成的复合式空调系统。&&  国外的研究表明:由除湿转轮来负担湿负荷的复合式空调系统,特别适用于室内湿负荷大、新风量大的场所,如超市、运动场馆、医院等[1]。在可使用太阳能、发动机余热等低品位热量时,系统的经济性更为明显。此外,复合式空调系统将热&、湿负荷分开处理,可实现与温度无关的、精确的湿度控制,改善舒适性。同时,能保证送风系统的干燥,避免与病态建筑综合症相关的微生物和霉菌的生长。&&  本文介绍了一种将除湿技术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复合式空调系统,并对其运行能耗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二、能耗计算与分析&&  为对比复合空调系统与常规冷冻减湿系统的能耗,我们借助国外某品牌除湿转轮的设计程序[5]进行了计算。图2、图3分别为计算得到的、在不同的新风百分比和室内湿负荷情况下两种系统的能耗情况。计算条件如下:室外空气34℃-40%RH;室&内状态25℃-50%RH。室内余热量固定为40KW,余湿量分别取4kg/hr、8kg/hr、16kg/hr。除湿转轮的吸湿材料为氯化锂,面风速取厂家推荐值1.7m/s;显热热交换器的效率取为75%。作为对比的常规系统为一次回风,先冷冻到机器露点减湿之后再&热到送风温度。两种系统的送风温差均固定为5℃;&&  该系统有下面一些主要特点:&&&&&1、在同样的新风比例和室内余湿量情况下,复合系统的需冷量大大低于常规系统(图2);这是由于系统的湿负荷由热量承担。而且对于两种系统,在同样的室内余湿量下、需冷量均随新风比例的增大而增加,但复合空调系统的增加要平缓得多&。常规冷冻减湿系统的需冷量由于新风湿负荷的增大而迅速增大。&&&&&2、此外,由于新风负担所有的湿负荷,当新风比例较小时,要求转轮的除湿能力较强。目前商业转轮的单级除湿能力一般在6~12g/Kg,在室外空气含湿量较大或室内湿负荷较大时,较小的新风量可能无法满足全部湿负荷。这时可在转轮的过&程空气侧增设预冷器进行冷冻减湿、分担部分湿负荷,或者增大新风量。从图2中可以看出,复合系统在新风量50%的需冷量比常规系统在10%时还要低。&&&&&&3、除湿转轮的焓增在一定程度降低了系统的效能。在经典的空气调节理论[6]以及大部分的工程设计中,都认为过程空气在转轮内的过程是等焓的;实际上由于蓄热效应,过程空气侧总有一定的焓增;图4为对上述的转轮计算得到的、当再生&温度由40℃增高到70℃(过程空气侧的除湿量由0.87提高到4.47g/Kg)时,过程空气侧的焓增情况。显然再生侧的温度越高,过程侧的焓增越大。对过程侧进口焓值较低的情形,其出口的焓增可达10%。因此,制造商纷纷开发各种热容较小的材料,&以尽可能降低焓增,改善效率。&&&&4、将湿负荷用热量来承担的方法,经济性取决于热量的来源。电加热的方法由于简单、可靠、容易控制而为很多的转轮制造商所采用,但并不经济,因为1KW由电转化而来的热量比1KW的冷量更昂贵。但当热量是某种形式的余热时,除湿就具备&产生经济竞争力了。表1是一种发动机直接驱动冷水机组的制冷量和可利用余热量随转速的变化规律。&&&&表1 天然气发动机驱动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与可回收热量[7]&&&压缩机转速(rpm)&1400&1300&1200&1100&1000&900&800&700&天然气耗量(Nm3/h)&5.50&5.08&4.68&4.20&3.78&3.38&2.96&2.57&制冷量(kW)&52.56&48.12&46.66&45.64&40.93&38.54&34.75&31.81&可回收的热量(kW)&32.87&31.21&28.45&26.22&23.46&21.46&18.07&15.86&&&&&&&例如当室内余湿量为4Kg/hr、新风比例为25%时,由图2、图3可以发现:需冷量为46.6KW、需热量26.4KW。与该机组在1200rpm的冷、热量正好吻合。此时的天然气耗量为4.68Nm3/h,以天然气价格2.2元/Nm3计,运行能耗费用为10.3元/hr。&若使用冷冻减湿、电加热再热的常规处理流程,需冷量与需热量分别为114.6KW和41.5KW。设电动冷水机组的COP=5,电价为0.62元/KW.h。其运行费用为40元/hr。即使以露点送风、降低舒适性的话,运行费用也为14.2元/hr。&&  当然,复合空调系统使用了除湿转轮而较常规系统更为复杂,也带来维护上的麻烦。并且当室内的热、湿负荷变化时,需要更为及时、准确、有效的控制来保证冷、热量的匹配。这类复合空调系统的推广有赖于自动控制程度的提高和集成。&&&&&&四、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种将转轮除湿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复合空调系统。并对复合空调系统与常规冷冻减湿、再热的处理过程进行了能耗对比。&&&&&由于将空调系统的湿负荷由热量处理、并使用显热热交换器回收排风的冷量,在同样的新风比例和室内余热/余湿量情况下,复合系统的需冷量比常规冷冻减湿系统低很多。而且,复合空调系统的需冷量随新风比例的增大不如冷冻减湿系统敏感&。&&&&&&&过程空气在除湿转轮内的焓增会影响复合空调系统的效能。&&&&&&&当再生热量来自于发动机的余热时(既所谓“发动机驱动的复合空调系统”),热力学上的合理性会直接转化为经济性。复合空调系统的能耗较常规系统大为减少。当然,这一系统的推广还面临控制系统的完善等技术细节问题。&&&&&转轮除湿机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复合空调系统中,湿负荷由热量来承担、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降低能耗。本文介绍了一种天然气发动机直接驱动制冷与转轮除湿相结合的复合空调系统,并与常规冷冻减湿系统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空调系统的湿负荷越大,复合系统的优势越明显。&&&  随着“京都协议”的实施,替代工质的应用会导致制冷量的下降,而除湿技术会弥补这一下降。另外,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热负荷与湿负荷的比例会发生变化,湿负荷会相对增大,将热、湿负荷分开处理的方法会更有经济竞争力。&&&湿度基础知识&[]开发部&&&&&&基础知识,就让我们从湿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开始了解吧.&&--------------------------------------------------------------------------------&(1)干空气与水蒸气的分压&&&&&&自然界的空气总含有一些水蒸汽,可称之为湿空气,即湿空气可看成干空气与水蒸气的混合物。若令P代表大气压强,即湿空&气的总压,Pa&和&Pw&分别代表干空气及水蒸气的分压,则按道尔顿分压定律有:&&(&Pa&)&&(2)露点Td和霜点Tf:&&&&&&如果给定的空气在水汽压不变的情况下逐渐冷却,当达到某一温度时,空气的水汽压达到了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当空气进一&步冷却时,如果在空气中有一个光洁的平面和“冷凝核心”(如表面上的微粒和缺陷的棱角),水汽就会在平面上凝结成露点,此温&度Td称为露点温度,确切的说,应为热力学露点温度;当空气的温度低于0℃&时,水汽在平面上凝结成霜,该温度Tf被称为霜点。&&&&&&露点和露点的计算公式详见饱和水蒸气压公式中的介绍。&&(3)相对湿度&%RH&:&&&&&&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的摩尔分数与相同温度(T)、压力(P)下纯水表面的饱和水汽的摩尔份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式中,e-表示水气分压(Pa)&;ew-表示饱和水蒸气压力(Pa)&;&&&&&&相对湿度越小,就表示是空气离饱和态越远,尚有吸收更多水蒸气的能力,即空气越干燥,吸收水蒸气能力越强;反之,相对湿&度越大,吸收水蒸汽能力越弱,即空气越潮湿。相对湿度反映了湿空气中水蒸汽含量接近饱和的程度,故又称饱和度。&&(4)气象相对湿度&%RH&:&&&&&&气象相对湿度的定义同(3)相对湿度&%RH&的定义基本相同,只是低于&0&℃时,相对湿度仍以过冷水即液面饱和水汽压计算公&式来计算饱和气压值,所以在计算ew时我们始终用水面上饱和气压值计算公式来计算(低于0℃看成过冷水),这点在同标准相对湿&度是不同的。&&(5)水气分压WVP;&&&&&就是在总压下水蒸汽所占的压力,表示为e,若将湿空气视作理想二元气体混合物,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引入摩尔分数可得到:&&&&&&&&式中P为实际气体的压力(包括水汽分压e与干空气分压Pa),r表湿空气的混合比&。&&(6)饱和水蒸汽压力SWVP,&&&&&&即湿空气处于露点温度或霜点温度(饱和状态时)时水蒸气所占的分压值。&&(7)混合比R(W):&&&&&&湿空气的混合比R(W)是指湿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和与它共存的干空气质量的比值。&&&&&&&&当把湿空气视作理想气体时,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如下关系式:&&&&&&&&式中,Mw为水的分子量(18.0153),Ma为干空气的分子量(28.9635)。&(8)混合比R(V):&&&&&&气体的湿度除可用质量比的形式来表示之外,也可以用体积比来表示,即水汽体积与干空气体积之比。&&&&&&&&&&&&&&&&&&&&&&&&&&&&&&&&&&&体积混合比&&对于理想状态有&&(9)PPM(V):&&&&&&在湿度测量中体积比还经常用水汽的体积和与之共存的干空气的体积之比(百万分之一)来表示,即PPM(V)&,公式如下&:&&&&&&&&式中,&P为湿空气的总压力;e为湿空气中的水汽分压。&&(10)PPM(W):&&&&&&以“百万分之一”为计算单位表示的水汽与其共存的干空气的质量之比,公式如下:&&&&&&&式中,mw是给定的湿空气中的水汽质量,单位为g;&&&&&&&&&&&&ma是与质量为mw的水汽共存的干空气质量,单位为g。&&(11)比湿:&&&&&&湿空气中的水汽质量与湿空气的总质量之比,表示式为:&&&&&&&&当把湿空气视作理想气体时,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代入上式,可以导出如下关系式:&&&&(12)绝对湿度:&&&&&&绝对湿度亦称为水气浓度和水气密度,定义为湿空气中的水汽质量与湿空气的总体积之比,表示为:&&&&&&&&式中,V是湿空气的总体积(m3),ρw是绝对湿度(g/m3)&&&&&&如果将湿空气视作理想气体,可导出如下关系式:&&&(13)焓H:&&&&&&湿空气的热含量是指单位质量绝热干空气在常压下,以0℃为基准的热焓,用H表示,单位为kJ/kg干空气:&&&&&&&式中:d为空气的含湿量&(&kg&水蒸气&/kg&干空气&)&&&&&&Ca,Cw&—绝干空气与水蒸气在&0~t℃的平均定压比热,它们是温度的函数,在200℃以下的干燥范围内可取Ca=1.006,&&&&&Cw=1.930kJ/kg℃;t—空气的温度℃;2490是水在0℃时的汽化潜热,kJ/kg&。&&(14)湿球温度Tw&:&&&&&&在压力为P、温度为T条件下,纯水—湿空气体系进行绝热蒸发,达到平衡状态时湿球所对应的温度就叫湿球温度Tw。&&根据干湿表公式,空气的水汽压e(mb)为:&&&&&&&&式中,etw-为湿球温度tw所对应的纯水平液面的饱和水汽压(mb);当湿球结冰时,即为纯水平冰面的饱和水汽压;&&&&&&A—为干湿表系数(℃^(-1)&)。在湿球球部(柱状)通风速度为3.5m/s条件下,&&&&&当湿球未结冰时&A=0.667×10^(-3)(℃^(-1)&);当湿球结冰时&A=0.588&×10^(-3)(℃^(-1)&)。&&&&&&P—为本站气压(mb);t—为干球温度(℃);tw&—为湿球温度(℃)。&&(15)增强因子f:&&&&&&由于实际气体并非理想气体,所以实际气体混合物并不完全遵守道尔顿分压定律,具体地说,当水汽与其临界温度以下的其他气&体混合时和水面或冰面平衡时的水汽压力与只存在纯水汽的情况不同,一般称作有效饱和压力e'(&有效饱和压力比只有纯水汽时的饱&和压力要大&)&。&&e'=f*e&&&&&式中,&f&称为增强因子;&&&&&&e-为气相纯水汽时的饱和压力;&&&&&&e'-为相同条件下与其它气体共存时的饱和水气分压。&&(16)体积百分比:&&&&&&在标准压力和温度下,湿空气中水汽所占有的体积与其它总体积的百分比,公式如下:&&&&&&&&&&&&&&&&&&&&&&&&&&&&&&&&&&&&&&&&&体积百分数&&&&&&&&&&&&&&&&&&&&&&&&&&&&&&&&&&&&&&&&对于理想状态有&&(17)重量百分比:&&&&&&湿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和与它共存的干空气质量的百分比,公式如下:&&&&&&&&当把湿空气视作理想气体时,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如下关系式:&&&&(18)干空气密度:&&&&&&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得干空气密度公式为:&&&&&&&&&Pa-&空气压力(&Pa&);&&&&&Psat-&对应与空气温度t的饱和水蒸气压力;&&&&&&Ra-&干空气的气体常数,取&Ra=287;&&&&&&RH-&表相对湿度。&&(19)湿空气密度:&&&&&&由含湿量公式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的:&&&&&&&&Ra&及&Rv&为干空气及水蒸气的气体常数,&J/kg&K;&&&&&&其中,&&&&&&&&&&公式整理,得:&&&&(20)水蒸气摩尔分数:&&&&&&在气体混合物中,水蒸气的摩尔分数定义为该水蒸气的摩尔数与混合气体的总摩尔数之比。对于视作二元体系的湿空气来说,水&汽的摩尔分数为:&&&&&&&&式中,nw为水汽的摩尔数,na为干空气的摩尔数。&&&&&当湿空气被看作理想气体时,有下列关系:&&&&(21)干空气摩尔分数:&&&&&&在气体混合物中,干空气的摩尔分数定义为该干空气的摩尔数与混合气体的总摩尔数之比。对于视作二元体系的湿空气来说,干&空气的摩尔分数为:&&&&&&&&式中,nw为水汽的摩尔数,na为干空气的摩尔数。&当湿空气被看作理想气体时,有下列关系:&&&&(22)含湿量:&&&&&&指把每千克干空气中所含水蒸汽质量(g)称为含湿量或水分含量用符号d表示,它实际上是扩大了&1000&倍的混合比,即:&&;&&(23)湿空气比容:&&&&&&单位质量的湿空气的体积称为比容,用Rs表示,它是湿空气密度的倒数&,即:&&&&&&&&&&上面的基本概念几乎包括了湿度领域的所有,看过之后是不是感觉收益匪浅啊。&1333&次湿度常识&[]开发部&&&&&1、“空气湿度”顾名思义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大小,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水汽距离饱和程度越近。通常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湿度的大小。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小,人体汗液蒸发越快,人的感觉越凉快。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白天一般湿度为&20%&左右,夜晚一般在&70%&左右,由于冬春季节湿度太小,人们往往有不舒的感觉,有时还出现嘴唇干裂、鼻孔出血、喉头燥痒等现象。可是,到了盛夏季节,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由于汗液蒸发缓慢,人们又会&感觉酷暑难耐,有时还会中暑或引发肾病、结核病、关节炎等疾病。&&&&&居室里比较舒适的气象条件是:室温达&25℃&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50%&为宜,室温达&18℃&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40%。有加湿器的家庭应注意经常调节室内湿度,以便充分地为您的健康服务。&&2、室内温湿度多少最合适?&&&&&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冬季,如果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5℃&以上,人就会神疲力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难以适应,容易患伤风感冒。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则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科学家们把人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在注意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的湿度。夏天,室内湿度过大时,会抑制人体散热,使人感到十分闷热、烦躁。冬天,室内湿度大时,则会加速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抑郁。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并易患感冒。所以,专家们研究认为,相对湿度上限值不应超过80%&,下限值不应低于30%。&&&&&&然而,人的体感并不单纯受气温或气湿两种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实验测定,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为&18至&25℃&,湿度为30%至80%;夏天温度为23至28℃,湿度为30%至60%&。在此范围内感到舒适的人占&95%以上。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室温为19至24℃&,湿度为40%至50%时,人会感到最舒适。如果考虑到温、湿度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最适宜的室温度应是18℃&,湿度应是40%至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好,思维最敏捷,工作效率高。&1446&次空气湿度对健康的影响&[]开发部&&&&&&&在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研究表明,湿度过大时,人体中一种叫松果腺体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较大,使得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就相对降低,细胞就会“偷懒”,人就会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还容易患湿痹症;湿度过小时,&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粘膜受到刺激,所以在秋冬季干冷空气侵入时,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病症。此外,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科学测定,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相对湿度通常与气温、气压共同作用于人体。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体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为:夏季室温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比较舒适;冬季室温18℃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冬季湿度有时太小,空气过于干燥,易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感染,患上感冒。据科学试验,在气温日际变化大于3℃、气压日际变化大于10百帕,相对湿度日际&变化大于10%时,关节炎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人体致死的高温指标与空气湿度也有很大关系。当气温和湿度高达某一极限时,人体的热量散发不出去,体温就要升高,以致超过人体的耐热极限,人即会死亡。因此,我国规定灾害性天气标准为,长江以南最高气温高于38℃,或者最高气温达35&℃,同时相对湿度高于61%;长江以北地区最高气温达35℃,或者最高气温达30℃,同时相对湿度高于64%。夏季,湿度增大,水汽趋于饱和时,会抑制人体散热功能的发挥,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和烦躁。冬天,湿度增大时,则会使热传导加快约20倍,使人觉得更加阴冷、抑郁。关节炎患者由于患病部位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损伤,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减弱&,无法适应激烈的降温,使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剧。如果湿度过小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丧失,人感觉口干舌燥,甚至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并诱发感冒。调查研究还表明,当相对湿度达90%以上,26℃会让人感觉31℃似的。&干燥的空气能以与人体汗腺制造汗液的相等速度将汗液吸收,使我们感觉凉快。可是湿度大的空气却由于早已充满水分,因而无力再吸收水分,于是汗液只得积聚在我们的皮肤上,使我们的体温不断上升,同时心力不胜负荷.&1683&次几种新型除湿方式在亚热带气候环境下的能耗分析&[]来源:网易1&引言&&&&湿度的独立控制是建筑空调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采用湿度的独立控制不仅可避免采用表冷器除湿所造成的巨大的能源浪费,提高制冷机运行效率,而且一些新型替代性制冷技术如冷吊顶、相变蓄冷、和天然冷却技术如深井水回灌取冷等就更&易于在工程实际中得到推广,&所带来的节能、环保方面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空调能耗占到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3以上,而在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环境下,新风带来的潜热负荷可以占到空调总负荷的20%-40%,&因此开发节能的新风独立除湿系统&是建筑节能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将排湿和排除污染物的任务与排热的要求分别处理,即通过送入清洁、干燥的空气解决除湿、排除污染的要求,而余热则可采用辐射或对流方式单独处理,这应该是未来综合解决热湿环境和空气质量的空调系统应考虑的方式[1-2]。人体产湿&量在200g/(h人)左右,如果室内要求的湿度为12g/kg,送风湿度差4-5g/kg,送风湿度为7-8g/kg,露点为9-10.5°C,则每个人需要的送风量为40-50kg/h,即33-42m3/人,这恰与排除一个人所产生的CO2量所要求的新风量相同,这样的新风量也&足&以满足排除人体产生的其它污染物的要求。如果送风温差为5-6°C,这些风量又恰好可排除人体发出的显热。&&&&&&本文提出四种独立除湿系统,它们分别是:系统A,机械制冷+热泵;系统B,机械制冷+显热回收;系统C,机械制冷+膜法全热回收;系统D,转轮除湿+热泵系统。通过在华南气候参数下的逐时模拟,分析了四种系统的能耗。&&2&系统描述&&&&&&考虑四种独立新风系统,分别是系统A,机械制冷+热泵;系统B,机械制冷+显热回收;系统C,机械制冷+膜法全热回收;系统D,转轮除湿+热泵系统。这些系统的组成以及所对应的焓湿图分别如图1-图4所示。&&&&&&&系统A是先用排风流过热泵冷凝器,以利于提高热泵效率,新风通过蒸发器冷却除湿,然后通过冷凝器升温供给室内。冷凝温度可运行在45°C,而蒸发温度为15°C,可以获得较好的节能品质。系统B是采用冷水盘管来冷却除湿,除湿后的冷&空气通过一显热交换器与新风进行热交换,在提高供风温度的同时对新风进行预冷。系统C采用了基于高分子膜的全热换热器,首先在排风和新风间实现显热和潜热的回收,然后新风再送去冷却除湿。系统D采用了除湿转轮实现新风的除湿,由于转&轮需要再生,需要设置一个电加热器。这种方式的问题是送风和排风之间通过转轮间隙而发生短路,从而导致交叉污染。&(a)            (b)图1&机械制冷+热泵新风系统的系统图(a)和焓湿图(b).&&(a)            (b)图2&机械制冷+显热回收新风系统的系统图(a)和焓湿图(b)&3&模拟方法蒸发盘管&蒸发盘管的性能由冷却效率决定&eEva=[TA-TB]/[&TA-TEva]&(1)&其中&T&是温度(K),&下标A,&B,&和Eva&分别对应A,&B&点和蒸发器蒸发温度。模拟时假定蒸发器的效率是0.90。蒸发器空气出口B点&的湿度由下式决定&fB=0.95&(2)&转轮&应用转轮的目的是将空气除湿,使空气的状态由B转变到C。在除湿过程中,伴随着湿度的减小,空气的温度上升。转轮的工作状态可以通过下面的Jurinak&模型来描述&[3]&(a)&                        (a)&&(b)&图3&机械制冷+膜法全热回收新风系统的系统图(a)和焓湿图(b).&&&(b)&图4&转轮除湿+热泵新风系统的系统图(a)和焓湿图(b).&    &(3)&    (4)&&    (5)&&    (6)&其中下标“s”和&“e”&分别代表&“供风”&和&“排风”;而“i”&和&“o”&分别代表“入口”&和“出口”。效率&hf1&和hf2&由生产厂家根据转轮的材料和结构参数决定。&新风供风速度按每人每小时&45kg&提供。除湿转轮的参数设定为:除湿剂质量2.5kg;&蜂窝状流道厚度0.2mm;&吸附剂有效质量比0.7;转轮厚度0.2m;转速0.5rpm。转轮性能系数hf1=0.29;hf2=0.85。&显热换热器&采用传统换热器分析中的效率法,并假定冷热流体的热容相同,则D点的温度由下式决定:&&    (7)&其中&eSen&是显热交换器的效率,可以由传热单元数法确定。在实际模拟时,可以假定换热效率为一衡定值0.90。&蒸发冷却器&&&&&&为了有效利用排风侧的空气干度,利用一个蒸发冷却器来冷却排风的温度,然后让它流过显热交换器实现热量回收。采用的蒸发冷却器装有刚性结构化填料,冷水在填料表面形成薄膜向下流动,待冷却空气流过填料时,水分蒸发将空气温度降&低。商品化的蒸发冷却器的效率由下式表达&    (8)&其中&TE&是进入空气的干球温度,而TEwb&是入口空气的湿球温度;&TE1&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因此E1点的温度&&    (9)&饱和效率eC&通常在0.7-0.9&的范围之内。&加热盘管&空气的加热在冷凝器或电加热器中进行,如果空气在冷凝器中加热,则加热效率可以表示为&&eCon=[TG-TF]/[&TF-TCon]&    (10)&其中T&是温度&(K),下标G,&F,&和Con&表示点&G,&F&和冷凝器。通常假定加热效率为0.85。&如果采用电加热器,则电加热的功率&    &(11)&其中&qEle1&是电功率(kW),&是空气流量(kg/s),&cp&是空气比热&(kJkg-1K-1),&hheater&是热效率。&热泵/制冷系统&在新风系统中,冷却盘管是同时作为热泵的蒸发器使用的,而加热盘管是作为热泵的冷凝器。热泵系统的效率随着运行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它可以由下式表达&&    (12)&其中qCon&是冷凝器散发的热量(kW),&qEle2&是压缩机消耗的功率(kW)。&&膜式全热换热器&&&&&&系统C采用了基于膜的全热换热器,它的热交换效率由二个效率决定:显热交换效率&(eS)&和潜热交换效率(eL)。出口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由下式决定:&&    (13)&    (14)&按照笔者以前的分析[4],采用所开发的基于膜的全热换热器,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分别等于0.8&和&0.7.&空调工程中的风机和泵所消耗的功率是非常惊人的,他们的功耗由下式近似&Fan&(pump)&power=VaDp/(3600hf)&(W)    &(15)&其中&Va&是空气(水)的体积流量&(m3/h),Dp&是总压降(Pa),hf&是泵或风机的效率。&&模拟过程以广州地区为背景,送风时间为9:00&到18:00。&为了将所有能耗的形式归纳起来进行比较,将所有电耗乘以系数&3.3转化为一次能源。&4&结果与讨论&&&&&&热泵(制冷系统)的性能同环境状况密不可分,图5是逐时模拟出的全年性能系数,可以看出制冷系统全年的性能变化。为了比较各种方案,将各种系统在广州气候条件下全年消耗的一次能源画在图6中,可以看出,在四种系统中,系统C即机&械制冷+膜法全热回收全年消耗的能源最小,但总的说来,由于四种系统都采取了节能措施,所以四种系统的能耗基本在一个数量级。&&&&&&&&&图7显示了系统C在全年不同月份的人均除湿能耗,在华南亚热带热湿气候环境下,几乎全年都需要除湿,月除湿能耗值在1.5e5&kJ&到5.3e5&kJ&之间。能耗最小的月份是一月,而能耗最多的月份是八月。&图5&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变化&&图6&不同系统人均全年除湿能耗&&图7&不同系统不同月份的人均除湿能耗&5&结论&&&&&&为了满足独立除湿系统开发的需要,本文评估了四种系统的全年能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四种系统由于采用了能量回收措施,于传统无能量回收措施的除湿方案相比,可以节能29-42%。&机械除湿加膜全热回收系统的全年能耗最小,其值为&4.4e6&kJ&每人。&&&&2047&次变电站除湿、降温智能控制系统&[]摘要:该系统为全智能控制系统,特别适用于无人值守的室内变电站的空调降温、除湿系统和风机通风系统。&&&&室内变电站目前存在的事故隐患&&&&  在盛夏高温季节,由于环境温度本身就较高,再加上内部电器部件发热,使得室内环境温度较高,从而使设备超高温运行。如果设备长时间运行在超高温状态下,容易发生的事故,且加速设备的老化,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使室&内通风降温。  &当雨后及梅雨季节环境中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高压电器柜壳体及内部机构会产生凝露水滴,当积累一定程度后会滴水,从而造成局部放电或断路,引发事故。因此,当室内湿度较高时,必须对室内进行抽湿。&&&&&◇&解决问题方法  &针对室内变电站高湿超温现象,采用&DR-60&型智能除湿降温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是高可靠性、高精度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能确保室内湿度及温度处在正常范围内。&&&&系统的组成&&  DR-60&型除湿降温自动控制系统采用进口的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温湿度传感器,能实时可靠地采集室内温、湿度参数。除湿采用空调抽湿功能,可靠性极高,除湿效果佳;降温采用空调或风机通风降温。  &整个系统由控制主机进行实时监测、控制,由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采样,再经温湿度变送器将采样结果进行&A/D&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总线送至控制主机内,由控制主机进行对比分析,并判断是否超过设定值。如湿度超出设定值时,则立即&启动空调除湿并向上位机发送报警信号;如温度超出设定值时,则立即启动空调制冷,进行降温,并向上位机发送报警信号。&1&、温湿度传感器&  本系统选用进口霍尼韦尔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该传感器能长期工作无漂移现象,确保温、湿度的可靠采样。如果选用一些低精度的传感器,则会造成采样数据易产生漂移现象。当漂移现象使采样值低于实际值时,则会造成系统不报警,就会使&该系统处于无用状态;当漂移现象使采样值高于实际值时,则会造成系统误报警,使得设备频繁启动,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选用高精度传感器是确保整个系统可靠运行的必要条件。&&2&、智能温湿度控制主机  智能温湿度控制主机面板有两组&LED&数码管分别显示温、湿度相关数据,按键采用傻瓜化操作设计,很容易辩认,容易操作。智能温湿度控制主机可通过驱动不同的加热、制冷、加湿、除湿设备实现温湿度控制。温湿度传感器采用高精度传感&器,数据稳定在&0.1%&,标定后保证精度的准确性。&&智能温湿度控制主机由我公司自行研制,达到如下的功能:  ◇&温湿度实时显示&  ◇&温湿度上、下限控制设定  ◇&高温高湿报警节点输出&  ◇&温湿度控制功能&  ◇&超温定时通风功能  ◇&停电再来电后自动起动空调功能  ◇&系统上传及远程控制功能&&温湿度实时显示&  &智能温湿度控制主机采用&LED&数码管显示实时的温度和湿度。主机实时采样温湿度传感器后,得到一个模拟信号,再把模拟信号经&A/D&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到&LED&数码管显示输出。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读取&LED&数码管上的数字来知&道当时的实时温湿度。这样做可以更直观、清晰。&&温湿度上、下限控制设定  为了控制室内温湿度,我们允许用户任意设定温湿度的上、下限,也就是温湿度的报警点。我们有&4&个档位供用户设定:有温度的上限和下限,有湿度的上限和下限。&&高温高湿报警节点输出&&  &设定了温度的上限和下限后,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上限时,主控机立刻发出温度过高的报警信号,同时启动空调或风机等降温系统,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当室内湿度高于设定上限时,主控机发出湿度过高的报警信号,同时启动空调或抽&湿机等抽湿系统。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温湿度控制功能&  降温系统和抽湿系统中降温和抽湿设备都有压缩机,而压缩机是不能够频繁的启动的。如果频繁的启动压缩机就会缩短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在温湿度控制主机中加入了降温和抽湿保护系统。当温度和湿度达到设定值时,控制主机就会发出&一个信号,让降温和抽湿设备停止工作。在降温和抽湿设备停止的同时,启动保护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禁止降温和抽湿设备工作。当超过一定时间后就关闭保护系统,这时,如果有报警信号则继续启动降温或抽湿设备。这样,降温或抽湿设备在关闭&后和下一次启动之间就有一定的时间,就不会频繁的启动压缩机,从而达到保护降温和抽湿设备,延长降温和抽湿设备的使用寿命。&&超温定时通风功能&  &当室内温度过高时,采用风机通风降温,可能室内温度长时间高于温度设置点而导致风机一直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如果风机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会引起风机损坏或烧毁。因此,在温湿度控制主机中加入了超温定时通风功能。通风工作时间和&关闭风机时间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风机通风时间&0&~&2&小时可调,关闭风机时间&0&~&2&小时可调。当设定风机工作&2&小时后,仍处于通风工作状态,控制主机就会发出一个停止信号,强制关闭风机&30&分钟。&30&分钟过后,控制主机撤离&该信号,允许风机正常工作。&&停电再来电后自动起动空调功能&   &在夏季,当用电负荷过大常常导致跳闸,来电后空调要工作人员手动起动,很麻烦。安装了该系统就会彻底解决此问题,来电后室内温度或湿度只要超过设定值,系统就会自动启动空调降温或除湿。&&系统上传及远程控制功能&  系统的&RS-485&接口可以上传实时数据,并可以保存方便以后查询,还可以远程控制,修改智能控制器的温湿度上下限。  &系统配置以太网服务器,并可通过数据服务器远程接收数据,组成独立的后台系统。局域网内的任何&PC&机都可以访问数据服务器查看历史数据,并可以远程控制,修改智能控制器中温湿度的上下限。&&3、DR-60&型除湿降温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参数&:   ◇&湿度测量:&0&~&98%RH&   ◇&湿度精度:&±&1%RH&   ◇&温度测量:&0&~&50&℃   ◇&温度精度:&±&0.5&℃   ◇&除湿能力:&&&20Kg&/&小时(大型空调抽湿)   ◇&风机定时通风:&0&~&2&小时可调&   ◇&报警输出:&双字节输出&   ◇&数据传输距离:&&&1200m&&  &DR-60&型除湿降温自动控制系统控制主机采用挂壁式安装,高度为人眼平视高度。这样既美观、又不占用室内的任何空间,并且有利于维护人员方便的观察到温湿度的实时数据。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室内墙上离地&2&米&左右。这样使得测量的&温湿度为室内环境中温湿度的平均点。&&&&&&&目前室内变电站基本没有采用任何除湿设备,只安装通风风机,并且是手动控制。因此对于室内的设备安全运行没有有效的保障措施。&&&&&&根据目前室内变电站的体积,在盛夏高温季节,风机降温能力远远不够,加上无除湿设备。因此,需增添带低温除湿功能的柜式空调,作为降温和除湿设备。在变电站的高压室内安装柜式空调。该空调带有低温除湿功能,在降温的同时又可除&湿。这样就可省去另外添置专用除湿机,大大节约了系统成本。再加上风机的辅助散热,使室内空气不断流通,降温效果大大加快,有效的保护了设备的安全运行。&2714&次机房专用恒温恒湿空调机组的机组性能&[]机房专用空调作为提供恒温、恒湿及空气洁净度的重要设备,中心机房主机房采用品牌机房专用精密空调系统,要求采用单台总制冷量不小于40KW的风冷型精密空调1台,采用下送风工&作方式。在精密空调底部安装防水台,并在其四周铺设漏水检测传感线缆。&&(1)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机械性能:&外观工艺良好,机器表面喷涂均匀、无破损;信号灯、开关、测量显示装置布局合理。&操作及维修安全、方便。全正面维护。&结构部件排列合理、整齐;导线颜色和截面合理,布放平整;接插件牢固;进出线符合工程需要;具备抗震措施。&标牌、标记应平整清晰。&机组可拆卸并现场重新组装,要求重新组装精度达到出厂时100%,并保证足够坚固性以满足场地搬运要求。&空调室内机组应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的特性。室内机组尺寸应小于(长)1700mm×(宽)900mm×(高)2000mm。&(2)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电气性能:&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电气性能应符合IEC标准。&输入电压允许波动范围:380V&+10%&~&-15%。&频率:50HZ&±&2HZ。&机组的最大满负荷电流应≤37A。&(3)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适应环境&室内温度:-10℃&~&+30℃;室内湿度:20&~60%RH。室外温度:-15℃&~&+45℃;&室外湿度:≤95%RH。&(4)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温度、湿度控制性能&机房专用空调应能按要求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具有制冷、加热、加湿、除湿等功能。&温度调节精度:±1℃&,温度变化率&&5℃/小时。&湿度调节范围:20%~65%RH,湿度调节精度:&±5&%RH&&温、湿度波动超限应能发出报警信号。&(5)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机组性能&机房专用空调应有较大的送风量:≥13320&m3/hr,冷风比&≤2.5。&机房专用空调应具有高效节能性,压缩机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对于涡旋式,COP≥3.3。&机房专用空调运行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4万小时。&机房专用空调系统应采用环保机型或能更新为环保机型的机组。使用替代工质制冷剂时,机组可不用作设备改动,制冷效率的降低不应超过原制冷量的5%。&机房专用空调的加热性能:具备电子再热器,或根据特殊要求配置热水或蒸气式再热器,电热量≤8KW。加热性能应节能,适合广东地区湿度大经常除湿后再加热特点。&机房专用空调的除湿性能:具备快速除湿功能,配有专门的除湿电磁阀结构,减少热补偿需求,降低机房专用空调除湿过程耗电量。&机房专用空调的加湿性能:机组应标准配置可反复拆卸清洗的电极式加湿器,广泛适应不同地区的水质硬度要求。加湿器运行应采用高级微处理器模糊智能控制加湿,自动调整加湿器水位、检测加湿电流大小、根据水质不同控制加湿时的水垢冲洗速&率;所选用电极式加湿器的电极应可以在场地进行清理及更换。加湿器可以重复利用及长期使用。&湿度控制应采用先进节能的绝对湿度控制方式,根据绝对湿度来调节,不会因机房温度波动使相对湿度变化,造成不必要的加湿、除湿误操作,增大功耗。&机房专用空调的空气洁净度:应安装中效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应便于更换。&所安装的过滤器应保证机房的洁净度达到A级机房的要求(直径大于0.5mm的灰尘粒子浓度≤18000粒/升)。&&机房专用空调的控制系统:应具有先进的微处理控制器;应采用先进的PID调节技术;具有带背景灯LCD大屏幕中文显示器,分辨率不低于240×128;能显示温湿度曲线,具有图形显示机组内各组件的运行状态的功能,方便维护操作。能显示回风的&温度和湿度及机组的序列号,设定点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和工作状态显示(制冷、加热、加湿、去湿),风机状态以及各种报警。&能图形显示最近48小时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曲线,操作菜单界面应可以使操作人员很方便的对系统和报警状态进行查询及消声,例如:高温、低温、高湿、低湿、气流丢失、更换过滤器、压缩机超高压报警等等。应具备多级密码保护功能,包括&设定点的改变、报警阀值的设定、通讯的设置及机组的设置等项目都可以通过密码保护。&应有内置的电源节省功能可以在输入电源低于允许的设定电压范围时自动关闭机组。应安装有备份电池,可以在主电源出故障时,保存机组的设定参数和历史记录。应有备选软件,通过RS232接口可以连接空调的控制器和PC机,可以监控到机组的所&有数据。&控制系统应具有大容量的故障报警记录储存的功能,报警存贮量不少于100条;控制系统应具有多级密码保护功能。&机组应具有过压、欠压等报警及故障诊断、告警记录功能,具有自动保护、自动恢复、自动重启动等功能。&机组的室内风机系统应采用柔性连接的皮带轮系统以保障维护方便可靠,降低运行振动和噪音。风机系统应具有皮带张力自动调节功能,具有浮动平台张力调节结构以延长皮带使用寿命,同时保障皮带更换方便快捷。&室内机组蒸发盘管应采用“V”型蒸发盘管以提高换热效率和整机性能。&室内机组应自带漏水报警器,可对机房漏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报警。&(6)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监控性能&应具有先进的微处理控制器;&应采用先进的PID调节技术。&机房专用空调机组应具有方便的现场监控及远程监控能力;&系统应具有三遥性能,遥测项目包括送风温度、回风温度、送风湿度、回风湿度、显示机组工作状态等;遥信项目包括开/关机,电压、电流过高/低,回风温度过高/低,回风湿度过高/低,过滤器正常/堵塞,风机正常/故障,压缩机正常/故障等;&遥控项目包括空调开/关机。&系统应具备通信接口:具备标准RS232接口,且应具有良好的电气隔离(信号端子对地承受直流电压500V、1分钟不击穿或闪烁);协议格式必须符合电网交)号文《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前端智能设备通讯协议》。&免费提供通讯协议。&设备应具有智能判断功能,对于超常规的参数设置(错误命令),应能自动拒绝。&监控准确度:开关量和控制操作准确度应达到100%;交流电量误差&≤2%,非电量误差≤5%;设备显示面板或表头显示值应与从通信接口读出的三遥量值保持一致。&(7)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冷却设备&机房专用空调机组应采用风冷的冷却方式;&机房专用空调室外机应具有良好的刚性和防腐性能,应该采用耐腐蚀的铝合金外壳结构,适应多种环境条件。&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风冷型室外机组应标准配置冷凝风扇无级变速控制器,无级变速控制器能根据冷凝器冷凝压力变化自动调节冷凝风扇的运转速度,以保证系统冷凝压力的稳定,延长压缩机使用寿命,并在低负荷工况时达到低噪声和节能运行效果&。夏季最高环境运行温度应可达到45℃。&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风冷冷凝器可水平或垂直安装;风冷冷凝器的风机电机、风机调速器、压力控制器等应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冷凝器出厂时应保压,管路端口应有防止异物进入的措施。&(8)机房专用空调机组安装特性&在设计要求的室内、外机组的安装正、负高差或水平距离条件下,机房专用空调机组能在较高效率下可靠运行。风冷型冷凝器要求在管路的当量长度在60米以内时,空调制冷量不低于标准值的95%。&单根冷媒管的当量长度≥30米。&室内空调机组根据需要可以靠墙壁安装,能够在机组设备的正面进行全面维修,正面维护空间不大于600mm。&(9)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适用性&机房专用空调机组应按照要求采用下送风的方式。&机房专用空调机组应为系列产品,满足不同工况和负荷下的应用。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零配件规格统一或成为系列并具有系列编号,并易于更换。&(10)配套系统&先进的通讯接口,可进行区域和远程监控,或同楼宇监控系统联网;&漏水探测系统;&火警预报系统,可同楼宇消防系统联控。&&1313&次压缩机安装&[]技术应用开发部&&&&&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1条&本篇适用于往复活塞式、螺杆式、滑片式和膜式等容积式压缩机的安装。&  第2条&本篇是压缩机安装工程的专业技术规定,安装工程的通用技术要求,应按本规范第一册《通用规定》的规定执行。  压缩机的拆卸和清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整体安装的压缩机一般应作下列拆洗工作;      1、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应拆卸活塞、连杆、气阀和填料,并将设备表面和拆下的零、部件清洗干净,气阀和填料不应用蒸汽清洗;      2、用油封润滑油封存的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在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油封期限内安装时,除气阀外,其他零、部件均可不拆洗。      3、螺杆式压缩机和滑片式压缩机,在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油封期限内安装时。可不拆洗,有特殊要求者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4、膜式压缩机应拆洗虹盖、膜片和吸、排气阀。    二、现场组装的压缩机,应清洗主机零、部件和附属设备,气阀、填料和其他密封件不应用蒸汽清洗,清洗后应将清洗剂或水分除净,并检查零、部件和设备表面有无损伤等缺陷,全格后应涂一薄层润滑油(无润滑压缩机与介质接触的零、&部件不涂油)。&&&               第二章&整体安装的压缩机&  第4条&压缩机的纵、横向不水平度均不应超过0.2/1000。应在下列部位测量:    一、卧式压缩机(包括对称平衡型)在机身滑道面或其他基准面上测量;    二、立式压缩机拆去气缸盖,在气缸顶平面上测量;    其他型式压缩机,在主轴外露部分或其他基准面上测量。&&&             第三章&现场组装的往复活塞式压缩机&  第5条&组装机身和中体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用煤油注入机身内至润滑油的最高油面位置,经8小时不得有渗漏现象;    二、机身的纵、横向水平均不应超过0.05/1000。并应在下列部位测量;      1、卧式压缩机(包括对称平衡型)的纵向不水平度在滑道的前、后两点位置上测量,横向不水平度在机身轴承孔处测量(见图V-1.1);      2、立式压缩机在机身接合面上测量。      3、L型压缩机在机身法兰面上测量。    三、两机身压缩机的主轴承孔轴心线的不同轴度不应超过0.05毫米。&  第6条&组装曲轴和轴承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曲轴和轴承的油路应畅通清洁,曲轴的堵油螺塞和平衡铁的锁紧装置必须紧固;    二、轴瓦钢壳与轴承合金层粘合应牢固,不应有脱壳和哑声现象;    三、轴瓦背面与轴瓦座应紧密贴合,其接触面积应小于70%;    四、轴瓦与主轴颈间的径向和轴向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五、对开式厚壁轴瓦的下瓦与轴颈的接触弧面不应小于900,其接触面积不应小于该接触弧面的70%;四开式轴瓦,轴颈与下瓦和侧瓦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每块瓦面积的70%;薄壁轴瓦组装时不需研刮,但其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六、曲轴的水平度不应超过0.1/1000,在曲轴每转900的位置上,用水平仪在主轴颈上测量;    七、曲轴轴心线对滑道轴心线的不垂直度不应超过01/1000(见图V-1.2);    八、检查曲柄之间上下左右四个位置的距离(见图V-1.3),其变动值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不应大于万分之一行程值。    九、曲轴组装后,盘动数转,不应有阻滞现象。&  第7条&组装气缸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气缸组装后,水路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进行严密性试验,不应有渗漏现象;    二、卧式气缸轴心线对滑道轴心线的不同轴度,应符合表V-1.1的规定,其倾余方向应与滑道倾斜方向一致;在调整气缸抽心里&,不应在气缸端面加放垫片。    三、立式气缸找正时,应使活塞在气缸内四周的间隙均匀,其偏差应小于活塞与气缸间平均间隙值的1/2。&    气缸轴心线对滑道轴心线的不同轴度&气缸直径(亳米)&&径向位移不应超过(毫米)&倾斜不应超过&≤100&&0.05& &&100~300&&0.07&&0.02/1000&&&300~500&&0.10&&0.04/1000&&&500~&0.06/1000&&&&0.08/1000&&&  &第8条&组装连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连杆的油路应畅通、清洁;    二、厚壁的连杆大头瓦与曲柄销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大头瓦面积的70%;薄壁的连杆大头瓦不需研刮,连杆小头衬套(轴瓦)与十字头销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小头衬套(轴瓦)面积的70%。    三、连杆大头瓦与曲柄销的径向间隙、轴向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四、连杆小头衬套(轴瓦)与十字头销的径向间隙、小头衬套(轴瓦)与十字头体的轴向间隙,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五、连杆螺栓和螺母,应参照设备技术文件推荐的拧紧力矩,均匀地拧紧和锁牢。&  第9条&组装十字头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十字头滑履与滑道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滑履面积的60%;    二、十字头滑履与滑道间的间隙在行程的各位置上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三、对称平衡型压缩机、机身两侧的十字头系作对称运动、滑履受力方向不同,组装时,应按制造厂所作的标记进行,防止装错以保证活塞杆轴心与滑道轴心重合;    四、十字头销的连接螺栓和锁紧装置,均应拧紧和琐牢。&  第10条&组装活塞和活塞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活塞环应先在气缸内作漏光检查,在整个圆周上漏光不应多于两处,每处不应超过45度弧长,且与活塞环开口距离应大于30度(塑料环除外);    二、活塞环与活塞环槽端面间的间隙、活塞环放入气缸的开口间隙,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三、活塞环在活塞环内用手应能自由转动,手压活塞环时,环应能全部沉入槽内,活塞装入气缸内,同组活塞环开口的位置应互相错开,所有开口位置应与阀孔错开;    四、活塞与气缸镜面间的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对卧式气缸和底部浇有轴承合金的活塞,其上部间隙允许比下部间隙小于平均间隙的5%左右;    五、浇有活塞轴承合金的活塞支承面,与气缸镜面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活塞支承弧面的60%。    六、活塞杆与活塞、活塞杆与十字头应连接牢固并锁紧;    七、活塞在气缸的内、外止点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第11条&组装填科和刮油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组装填料时,其油、水、气孔道必须畅通、清洁;    二、各填料环端面、填料盒端面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70%;    三、填料、刮油器与活塞杆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该组环面积的70%;    四、刮油器组装时,刮油刃口不应倒圆,刃口方向不得装反;    五、填料和刮油器组装后,各处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    六、填料压盖的锁紧装置必须锁牢。&  第12条&组装气阀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气阀弹簧的弹力应均匀,阀片和弹簧应无卡住和歪斜现象;    二、气阀调节装置和阀片升程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三、气阀组装后应注入煤油进行严密性试验,只允许有不连续的滴状渗漏现象。&  第13条&组装润滑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油管不应有急弯、折扭和压扁现象;    二、曲轴与油泵或曲轴与注油器连接的传动机构,应运转灵活;    三、润滑系统的管路,阀件、过滤器和冷却器等,组装后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压力进行严密性试验,无规定时,应按额定压力进行试验,不应有渗漏现象。    四、油管应先经排气排污,然后与供油润滑点连接。&&&&                  第四章&附属设备&  第14条&压缩机的附属设备(如冷却器、气液分离器、缓冲器、干燥器、储气罐、滤清器、放空罐等)就位前,应按施工图核对管口方位、地脚螺栓孔和基础的位置是否相符,并检查各管路是否畅通。&  第15条&承受压力的附属设备应按技术文件规定的压力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无规定时,强度试验压力应按表V-12.的规定进行,严密性试验压力应按额定压力进行。&    附属设备强度试验压力&表V-1.2&倾定压力P(公斤力/厘米)&&试验压力PS(公斤/厘米2)&  &&S&  S~12&&  &12&&    1.5P&    P+3&    1.25P&&  第16条&强度试验应以水为介质,设备在试验压力下维持5分钟,然后降压至额定压力,并用小锤沿焊缝两旁150毫米处轻轻敲击作全面检查,不得有渗漏或变形等现象。&  第17条&用空气或惰性气体为介质进行严密性试验时,宜用下列方法检查:    一、用肥皂水涂在螺栓和铆、焊等接缝处,观察有无气泡;    二、气体在每小时(至少观察1小时)内的泄漏量或压力降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第18条&承受压力的附属设备,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时,可不作强度试验,仅作严密性试验;    一、在制造厂已作过强度试验,并具有合格证;    二、外表无损伤良迹;    三、在技术文件的规定期限内安装。&  第19条&淋水式冷却器的排管的不水平度和排管立面的不铅垂度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均不应超过1/1000;溢水槽溢水就均匀。&  第20条&卧式设备的不水平度和立式设备的不铅垂度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均不应超过1/1000。&&&                  第五章&试运转&  第21条&压缩机试运转前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气缸盖、气缸、机身、十字头、连杆、轴承盖等的紧固件,应全面复查是否紧固;    二、仪表和电气设备应调整正确,电动机的转向应符合压缩机的要求;    三、润滑油脂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供油情况应正常;    四、进气管路应清洁;    五、进水和排水管路应畅通;    六、盘动压缩机数转,应灵活无阻滞现象;    七、各级安全阀应灵敏。&  第22条&压缩机无负荷试运转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将各级吸、排气阀拆下;    二、起动压缩机随即停止运转,检查各部位,无异常现象后,再依次运转5分钟、30分钟和4~8小时,每次运转前,均应检查压缩机的润滑情况是否正常;    三、运转中油压、高温和各摩擦部位的温升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四、运转中各运动部件应无异常响声,各紧固件应无松动。&  第23条&压缩机空气负荷试运转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空气负荷试运转前,应先装上空气滤清器,并逐级装上吸、排气阀,起动压缩机进行吹洗。从一级开始,逐级连通吹洗,直至排出的空气清洁为止,但每级吹洗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各级吹洗压力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应按1.5~2公斤力/厘米2进行;    二、吹洗后,应拆下各级吸、排气阀清洗干净,并检查有无损坏;    三、逐渐升压运转,在排气压力为额定压力的1/4下应运转1小时;为额定压力的1/2下应运转2小时;为额定压力的3/4下应运转2小时;在额定压力下运转时间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不应少于24小时;    四、压缩机和升压运转中,应无异常现象后,方得将压力逐渐升高,直到稳定在要求的压力下运转;    五、压缩介质不是空气的压缩机,采用空气进行负荷试运转时,最高排气压力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不得高于250公斤力/厘米2;    六、压缩机运转中油压不得低于1公斤力/厘米2,曲轴箱或机身内润滑油的温度,有十字头的压缩机不应高于60℃,无十字头的压缩机不应高于70℃;    七、压缩机各级排水温度,不应高于40℃;    八、压缩机的振动和声音应正常。&  第24条&压缩机在空气负荷试运转中,应进行下列各项检查和记录:    一、润滑油的压力、温度和各部位的供油情况;    二、各级吸、排气温度和压力;    三、各级进、排水温度和冷却水供应情况    四、各级吸、排气阀的工作是滞正常;    五、各运动部件有无异常响声;    六、各连接部位有无漏气、漏油或漏水现象;    七、各连接部位有无松动现象;    八、气量调节装置是否灵敏;    九、主轴承、滑道、填料等主要摩擦部位的温度;    十、电机的电流、电压、温升;    十一、自动控制装置是否灵敏。&  第25条&压缩机试运转合格后,应更换润滑油。&&&                第六章&无润滑压缩机&  第26条&无润滑压缩机及其附属设备的安装要求,除应按本篇第一、二、三、四章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装配前对油封零件应进行去油清洗,气缸镜面、活塞杆表面不应有锈迹存在;    二、气缸、填料组装后,其水路部分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压力,用水进行严密性试验,不应有渗漏现象;    三、填料组件的各处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四、支承环与气缸镜面间的羊隙,支承环与环槽端面间的间隙,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五、刮油器的组装,其刃口方向应正确,不得装反,活塞杆上的挡油圈应组装牢固;    六、组装活塞前应有活塞杆表面、气缸镜面上涂一层零号二硫化钼粉,并将表面多余的二硫化钼粉末吹净,有特殊要求者按齐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七、采用内部冷却的活塞杆,其冷却液进、排管路应畅通,管接头应装配牢固。&  第27条&压缩介质为氧气等易燃性气体的压缩机,凡与介质相接触的零、部件(包括活塞杆、填料、挡油圈)、附属设备和管路,除了必须去油清洗外,还必须按本规范第一册《通用规定》第50条和附录八的规定脱脂,脱脂后应用无油干燥空气或&氮&气吹干,并将管路两端作无油封闭。&  第28条&无润滑压缩机的试运转,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程序和介质进行,无规定时,除按本篇第五章的规定进行无负荷与空气负荷试运转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运转中冷却液必须充分供应,活塞杆表面温度、各级排气温度、排液温度,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二、运转中活塞杆表面的刮油情况应良好;曲轴箱和十字头的润滑油不得带入填料的气缸;    三、在逐级升压过程中,应待温度达到稳定状态、填料密封良好、没有发现卡死等现象后,方得将压力逐级升高。&  第29条&施工完毕或试运转暂停期间,应作好防锈处理;一般应在吸气管内通入无油干燥氮气,慢慢转动压缩机,经放空阀排出,使氮气吹尽气缸内的水分,然后关闭吸、排气管阀门,防止生锈。&&&             第七章&现场组装的螺杆式压缩机&  第30条&组装前应作好下列工作:    一、压缩机主机和附属设备,应清洗干净,并除尽清洗剂或水分,仔细检查转子、轴承、齿轮、气缸有无损伤等缺陷,严防杂质带入工作腔,气氛螺杆式压缩机的清洗脱脂应符合本篇第六章第27条的规定;    二、压缩机的气缸、转子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压力进行严密性试验。&  第31条&组装气缸、转子和齿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气缸的纵、横微波不水平度均不应超过0.05/1000,且其倾斜应为同一方向,可在气缸中分面上或轴承孔内测量;    二、机组找正时,应以电机轴(或增速箱轴)的轴心线为基准,其不同轴度不应超过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不同轴度的径向位移不应超过0.05毫米;    三、轴封与轴戏曲间的径向间隙、径向轴承与转子轴颈间的径间间隙、止推轴承与推力盘间的轴向间隙,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四、螺杆之间的啮合间隙、螺杆外圆与气缸壁间的间隙、螺杆两端面与气缸侧壁间的间隙,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五、气缸、转子找正找平后,应对称均匀地拧紧地脚螺栓;并在气缸中分面上和转子轴颈上放置水平仪,复查气缸和转子的不水平度;    六、齿轮的啮合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第32条&附属设备的安装,除应符合本篇第四章的规定外,吸、排气肖单器应压缩空气吹洗干净,其安装位置应尽量接近气缸的吸、排气口。&  第33条&螺杆式压缩机试运转前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清洗润滑系统;    二、冷却水应供给正常,无渗漏现象;    三、油压、温度、断面、电动旁通阀,过电流、欠电压等安全联锁装置,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校验调试合格;    四、在压缩机吸入口处,应装设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空气过滤器;    五、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全开或拆除有关阀件。&  第34条&无负荷试运转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起动油泵,在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压力下运转不少于15分钟;    二、应单独起动电机,检查旋转方向是否正确,并连续运转不少于1小时,其振动和轴承温度应正常;    三、电机与压缩机连接后,盘动数转,应灵活无阻滞现象;    四、应起动压缩机2~3分钟,确认无异常现象后,连续运转不少于30分钟,压缩机停转15分钟后,油泵方得停止运转,然后清扫各注油口的过滤网;    五、应再次起动压缩机,连续运转不少于2小时进行吹洗,并检查各轴承温度是否正常。&  第35条&空气负荷试运转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在吸入口处装上消音器,并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装好各种测量仪表,开启或关闭各有关阀件;    二、应起动压缩机无负荷运转不少于30分钟;    三、应缓慢关闭旁通阀,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升压速率和运转时间,逐级升压与运转,借压力的升高使压缩机缓慢地升温;    四、应升压至额定压力下连续运转不少于4小时,压缩机和逐级升压运转中,轴承温度和振动情况无异常现象后,方得将压力逐级升高;    五、在额定压力下连续运转中,每半小时应检查并记录以下各项;      1.润滑油的压力、温度和各部分供油情况;      2.各级吸、排气温度和压力;      3.各轴承温度;      4.各级进、排水温度和冷却水供应情况;      5.电机的电流、电压、温升。&  第36条&升温试验运转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空气负荷试运转合格后,应按设备技术规定的温度进行升温试验,检查在该温度下运转的可靠性;    二、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升温值,高速温度继电器;    三、升温方法可用提高排气压力(需相应调整压力继电器),或在气体吸入口处加热气体来达到需要的温度;    四、应在规定的温度下连续运转不少于2小时,并经常检查轴承温度、电机电流和振动情况;    五、升温试验结束后,应拆卸缸气缸盖,仔细检查转子有无接触烧损等痕迹;同时应恢复温度、压力继电器的触发点的原来位置。&  第&37条&压缩机升温试验合格后,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压力作安全阀和压差继电器灵敏度的试验,其动作应正确灵敏。&  第38条&压缩机试运转合格后,应更换润滑油。&    &&1650&次制冷设计规范&[]技术应用开发部&&&&&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6.1.1条&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昂压缩式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氟利昂或氨压约定缩式制冷。    注: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和蒸汽喷式制冷时,尚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6.3.3和6.3.4条的规定。&  第6.1.2条&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要求相适应。    注:工艺有特殊要求必须连续运行的系统,可设置备用&的制冷机。&  第6.1.3条&制冷量这580~1750KW(50*10~150*104kcal/h)&的制冷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其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第6.1.4条&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160KW(100*104kcal/h)&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  第6.1.5条&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按热泵特环工况应用。&  第6.1.6条&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氟利昂直接蒸发式系统&5%~10%&间接式系统&10%~15%。&  第6.1.7条&冷却水的水温和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制冷装置的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于表6.1.7所规定的数值;    二、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及有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冷却水进口温度&表6.1.7&&设备名称&进口温度&制冷剂为氟利昂或氨的制冷压缩机的气缸水套&32&卧式壳管式、套管式和组合式冷凝器&32&立式壳管式和淋激式冷凝器&3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吸收器&3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凝器&37&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的混合式冷凝器&33&&&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时,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口温度,可适当提高。&  第6.1.8条&非全天使用权但在整个夏季可能经常使用的大型公共建筑,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其空气调节的冷水系统,可设置蓄冷水池。&蓄冷水池的蓄冷量,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权要求和预冷时间,通过计算确定。&  第6.1.9条&必要时,开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蓄水箱。蓄水箱的蓄水量,应按系统循环量的10%~25%确定。&  第6.1.10条&闭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膨胀水箱和排气、泄水装置。&  第6.1.11条&冷水泵(一次泵)的台数及流量,应与制冷机的台数及设计工况下的流量相对应。  二次泵的设置,应根据冷水系统的大小、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差异程度、使用条件和调节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6.1.12条&当厂区内或群体式民用建筑中有若干处需要用冷时,宜设置集中制冷机房供冷。  室外冷水管道的敷设,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架空敷设或沟内敷设,有条件时,亦可采用直接埋地不保温敷设。&&第二节&压缩式制冷&  第&6.2.1条&选择制冷机时,某冷凝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冷式冷凝器,宜比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高5~7℃;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12时,窒比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高7~9℃;    二、风冷式冷凝器,应比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于球温度高15℃。    三、蒸发式冷凝器,宜比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于球温度高8~15℃。&  第6.2.2条&选择制冷机时,共蒸发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宜比冷水出口温度低2~4℃,但不应低于2℃。      注:冷水出口温度不应低于5℃。    二、螺旋管式和直立管式蒸发器,宜比冷水出口温度低4~6℃;    三、直接蒸发表面式冷却器,应按本规范第5.5.4条;&  第6.2.3条&水冷式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宜按下列数值选用:    立式壳管式冷凝器&2~4℃    卧式壳管式、套管式和组合式冷凝器&4~8℃    淋激式冷凝器&2~3℃    注:冷却水进口温度较高时,温差应取较小值,进口温度较低时,温差应取较大值。&  第6.2.4条&风冷式冷凝器的空气进出口温差,不应大于8℃。&  第6.2.5条&压缩机气缸水套的冷却水出口温度,不应高于45℃。&  第6.2.6条&所有贮存制冷剂且在压力下工作的制冷设备和容器,应应设置安全阀。氨制冷系统的排氨口必须装设排放管,排放管的出口,应高于周围50m内最高的建筑物的屋脊5m。&  第6.2.7条&当设置两台或两台以上氟利昂压缩式制冷机时,各台的制冷剂管道,不得连通。&  第6.2.8条&压缩机吸气管的排气管的坡度及坡向,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氟利昂压缩机吸气管坡度,不得小于0.01,应坡向压缩机;    二、氨压缩机吸气管坡度,不得小于0.03,应坡向蒸发器;    三、压缩机排气管坡度,不得小于0.01,应坡向油分离器或冷凝;&  第6.2.9条&制冷剂排气管直径,应按其压力损失相当于制冷剂饱和温度的变化值确定。制冷剂饱和温度的变化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氟利昂吸气管和排气管,不应大于1℃;    二、氟利昂吸气管,宜采用0.5~1℃;    三、氨吸气管、排气管和液体管,不宜大于0.5℃。&&第三节&热&力&制&冷&  第3.2.1条&当有压力不低于30kPa(0.3kgf/cm2)的蒸汽或温度不低于80℃的热水等适宜的热源可资利用,且制冷量大于或等于350KW(30*104kcal/h),所需冷水温度不低于5℃时,就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注:有条件时,亦要采用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第3.2.2条&选择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1.6条的规定外,尚未应根据冷水和冷却水产生污垢的因素,对产冷量进行修正。&  第3.2.3条&溴化俚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宜装设贮液器,其容积应按贮存制冷系统中全部溴化锂溶液计算。&  第3.2.4条&当制冷量大于或等于470KW(40*104kcal/h)&,所需冷水温度为10~15℃,且厂区有压力不低于700&kPa(7kgf/cm2)的高压蒸汽可资利用时,可采用蒸汽喷射式制冷。&&第四节&机房设计、设备布置及其他&  第3.3.1条&制冷机房应尽可能靠近冷负荷中心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氟利昂压缩式制冷装置,可布置在民用建筑、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内,但不行直接布置在楼梯间、走廊和建筑物的出入口处;    二、氨压缩式制冷装置,应布置在隔断开的房间或单独的建筑物内,但不得布置在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内;    注:1、辅助设备可布置在室外。      2、氨制冷机房的防火要求,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三、蒸汽喷射式制冷装置,应露天布置。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宜布置在建筑物内,条件许可时,亦可露天布置。露天布置时,制冷装置的电气设备及控制仪表,应设在室内。&  第3.3.2条&制冷机房的设备布置和管道连接,应符合&工艺流程,并应便于安装、操作与维修。&制冷机突出部分与配电盘之间的距离和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M;制冷机与墙壁之间距离和非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0.8M。  注:1、兼作检修用的通道宽度,应根据设备的种类及规格确定。    2、布置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冷水机组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时,应考虑有清洗或更换管簇的可能。&  第3.3.3条&制冷机房的高度,应根据设备情况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对于氟利昂压缩式制冷,不应低于3.6M;    二、对于氨压缩式制冷,不应低于4.8M;    三、支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设备顶部距屋顶或楼板的距离,不得小于1.2M。  注、制冷机房的高度,系指自地面至屋顶或楼板的净高。&  第3.3.4条&制冷机房内宜与辅助设备间和水泵间隔开,并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值班室、维修间、贮藏室以及厕所等生活设施。&  第3.3.5条&氨制冷机房应设置两处互相尽量远离的出口直接对外,且应由室内向外开门。&  第3.3.6条&氨制冷机房的电源开关,应布置在外门附近。发生事故时,应有立即切断电源的可能性,但事故电源不得切断。&  第3.3.7条&氨制冷机房内;应设置必要的消防和安全器材(如灭火器和防毒面具等)。&  第3.3.8条&设置集中条暖的制冷机房,其室内温度不低于15℃。氨制冷机房严禁采用明火采暖。&  第3.3.9条&制冷机房应设给水与排水设施,必要时宜设置电话。&&  第3.3.10条&下列制冷设备和管道应保温:    一、压缩式制冷机的吸气管、蒸发器及其与膨胀阀之间的供液管;    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器、溶液热交换器、蒸发器及冷剂水管道;    三、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的蒸发器和主喷射器头部;    四、冷水管道和冷水箱;    五、制冷设备的供热管道和凝结水管道。&  第3.3.11条&设备和管道保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温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凝结水;    二、保温层的个表面应设隔汽层;    三、管道和支架之间应采取防止"冷桥"的措施。&&1348&次自动控制设计规范(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技术应用开发部&&&&&&一般规定&  第7.1.1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自动控制,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动力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系统和设备运行时间,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其具体内容。&  第7.1.2条&符全下列条件之一时,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自动控制:    一、采用自动控制可合理利用能量实现节能时;    二、采用自动控制,方能防止事故,保证系统和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时;    三、工艺可使用条件对室内温湿度波动范围有一定要求时。&  第7.1.3条&在满足控制功能和指标的条件下,应尽量简化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环节。&  第7.1.4条&采用自动控制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做到系统和管道设计合理,防止运行调节时各并联环路压力失调,其调节机构特性应符合要求。&  第7.1.5条&自动控制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使用条件及要求,采用电动式、气动式电动气混合式。&  第7.1.6条&设置自动控制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具有手动控制的可能。&  第7.1.7条&采用自动控制时,宜设控制室,当系统控制环节及仪表较少时,其控制台屏可直接布置在机房内。&  第7.1.8条&高层民用建筑和生产厂房的空气调节系统,当其数量较多时,可设中央和区域两级控制。&&检测、联锁与信号显示&  第7.2.1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有代表性的参数,应在便于观察的地点设置检测仪表,当采用集中控制时,其主要参数应设置遥测仪表。&  第7.2.2条&对下列部分或全部参数的测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检测仪表:    一、采暖系统的供水,供汽和回水干管中的热媒温度和压力;    二、热风采暖系统的室内温度,送风温度和热媒参数;    三、送风系统的送风温度和热媒参数;    四、兼作热风采暖的送风系统的室内温度、送风温度和热媒参数;    五、除尘系统的除尘器进出口静压差;    六、空气调节系统的下列参数:      (1)室内外温湿度;      (2)一、二次混合风温度;      (3)喷水室或表面冷却器出口空气温度;      (4)加热器出口空气温度;      (5)送回风温度;      (6)加热器进出口热媒温度和压力;      (7)喷水室或表面冷却器用的水泵出温度和压力;      (8)喷水室颧表面冷却器进出口的冷水温度;      (9)空气过滤器进出口的静压差;      (10)水过滤器进出口的静压差;      (11)变风量系统风管的静压。      注、1、当室内外湿度无检测要求时,不可设湿度仪表。        2、布置检测仪表时,应考虑仪表共用不着的可能性,避免重复设置。&  第7.2.3条&空气调节系统温温度敏感元件和检测元件的装设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室内,应装设在不受局部热源影响的、有代表性的、空气流通的地点,仅局部区域要求严格时,应装设在要求严格的地点;    二、在风管内,宜装设在气流稳定管段的截面中心;    三、机器露点温度的敏感元件和检测元件,应装设在挡水板后有代表性的集团,并应避免辐射热、振动、水滴和二次回风的影响。&  第7.2.4条&空气调节系统的回风机、控制设备及仪表,应与送风机联镝,必要时,通风和除尘系统的通风和水力除尘装置等,应与送风装置等,应与有关的工艺设备联锁。&  第7.2.5条&空气调节系统的电加热器应接地。&  第7.2.6条&空气调节系统的通风机、水泵和电加热器等,并应设工作状态显示信号。&  第7.2.7条&多工况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其运行工况及调节机构的工作状态显示信号。&  第7.2.8条&排除剧毒物质或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以及甲、乙类生产厂房的全面排风系统,应在工作地点设置通风机运行状态显示信号。    &自动调节与控制&  第4.3.1条&空气调节系统的调节方式,应根据调节对象的特性数、房间热湿负荷变化的特点以及控制参数的精度要求等进行选择。&  第4.3.2条&过渡季节需要调节器新风量的空气调节系统,采用双风机时,可通过回风阀控制新风量(新风阀可不控制),但新风阀面积应按全新风核算,且应使新风管段的压力损失小于全新风时系统总压力损失的15%。  注:系统停止运行时,新风阀应能自动关闭。&  第4.3.3条&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0℃和相对温度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5%的空气调节系统,当水冷式表面冷却器采用变化量控制时,宜由室内温湿度调节器通过高值或低值选择器进行优先控制,并对加热器或加湿器进行分程控&制,冷水系统宜采用两通阀及改变水泵转速或台数控制。&  第4.3.4条&全年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要满足室内参数和节能要求的情况下,宜采用变结构多工况控制系统。机构的极限位置、空气参数的超限值或分程控制等方式。&  第4.3.5条&室内相对温度的控制,可采用机器在露点湿度恒定、不&理定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方式;当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家采用机器人露点温度不恒定可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方式直接控制室内相对温度。&  第4.3.6条&当受调节对象纯滞后、时间常数或热湿扰量变化影响,采用单回路调节不能满足调节参数要求时,空气调节系统可采用串级调节或送风裣调节。&  第4.3.7条&变风量系统送风温度的整定值,应按冷却和加热工况分另确定。当冷却和加热工况互换时,控制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调节器,应相应地变换其裣调节。&  第4.3.8条&控制变风量系统送回风机风量的静压控制点,宜设在系统送风干管末端至距末三分之一&一处世哲学的管段上,送加风机的风量应进行平衡控制。&  第4.3.9条&风机盘管的冷水系统,宜采用两通阀变水量控制,且就根据系统的水量调节情况,行动控制水泵转速或台数。&  第4.3.10条&设置一次泵和二次泵的闭式冷水系统,末端采用变水量控制时,一、二次泵运行台数的控制,应根据系统的水力工况、热力工况及水泵的运行特性,采用压差控制、流量控制和负荷控制,对并联工作的二次砂进行台数控制时,应考&虑变台数运行时的稳定性。&  第4.3.11条&自动调节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两通阀,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二、水三通阀,宜采用抛物线可线性特性的;    三、蒸汽两通阀,当压力损失比大于或等于0.6时,宜采用线性特性的;当压力损失比小于0.6时,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四、调节阀的进出口压差,应符合&制造厂的有关规定&,且应对调节阀的流通能力及孔径进行选择计算。&  第4.3.12条&三通混合阀不宜用作三通分流阀;三通分流阀不得作三通混合阀。蒸汽两通阀应采用单座阀。&  第4.3.13条&位于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送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新风加热宜设防冻自动保护。&  第4.3.14条&风管的自动调节阀,宜采用多叶对开式调节阀。&  第4.3.15条&连续供热的散热器采暖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泳池消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