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讲一首古诗下中国的古诗是什么意思?

当前位置: &
注册日期:
最近登录:
粉丝人数:24
我给《中国诗词大会》提几点建议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台节目,它不仅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而且还引起了网间热议。在一片喝彩声中,也引来了一些批评声。这些批评主要来自民间的诗词爱好者。我这里不去谈论这季《诗词大会》引来的是与非,只想谈谈由《中国诗词大会》而想到的几个问题,提几条个人的建议。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主要表现在背诵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上,诗词的赏析主要由主持人和几位作为嘉宾的学者来掌控。这两季节目尽管有不尽人意之处,但瑕不掩瑜,总体上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中国诗词大会》应该提升水平档次
对诗词的赏析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分别对应诗词的三个层面:(1)语言层面,包括音韵、修辞、句法;(2)意境层面,是由单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意象;(3)境界层面,指读者从诗词作品的整体意象中获得的感悟。
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一首五言絕句,押删韻,其平仄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平平中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句“看”字在古汉语中可读平也可读仄,此处作平声。“两”字是仄声,按格律应是平声,但此处是一个可平可仄的位置(中),所以不算违反格律。
《唐诗选胜直解》:“山间之所有者,鸟与云耳,今则飞尽矣,去闲矣。独坐之际对之郁然而深秀者,则有此山,陶靖节诗“悠然见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厌”二字,方醒得独坐神理。言浅意深,人所不能道。”这是对这首诗作字面上的解释。
《诗式》对此诗的解析更进一步:“首句‘众鸟’喻世间名利之辈,‘高飞尽’言皆得意去,尽为‘独’字写照。‘孤云’喻世间高隐一流,‘独去闲’言虽与世相忘,而尚有往来之迹。‘独’字非题中‘独’字,应上句‘尽’字。三句看曰‘相看’,见人固看著山,山亦似看著人;‘两不厌’,见人固恋看山,山亦似恋看人。四句‘只有’二字,见恋看山者惟人,而恋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却敬亭山以外,无足语者,‘独坐’二字之神,跃然纸上。【品】高旷。”末尾“高旷”一语,已然上升到境界的高度。
“相看两不厌”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这不仅是人在看山,山也在看人。人看山看不厌,山看人也看不厌。这让我们想起宋代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中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两位诗人相隔数百年,但在他们的眼里,诗人与山的这种互相迷恋的关系何其相似。
我这里只是拿一首五言绝句作为例子,来说明对诗词赏析所要经历的三个层次。无论是律诗、古风、还是词,这三个层次都是不能少的。其中,语言的理解是前提基础,没有语言层次上的理解,就不可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也就谈不上对诗词真正意义上的赏析。
《中国诗词大会》既然以“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为己任,就不能停留在对选手只看背诵功夫和临场反应能力上,应该逐步增加选手对诗词知识的全面掌握。参赛选手首先应该了解诗词的格律、修辞、和句法特点,再逐步提升他们把握意境、感悟境界的能力。
建议今后的《诗词大会》在节目设计与安排可适当纳入有关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一是与音韵有关的知识,包括韵脚与平仄的规则,无论是诗还是词在音韵上都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这是中国诗词的一个明显特征,不懂得诗词的音韵,也就无法欣赏到它的音韵之美。二是与诗词的修辞与句法有关的知识,包括诗词的辞藻选用和它的独特句式结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仗”的句式结构,在律诗是必不可少的,在词中也大量用到。对仗是中国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只生长在汉语的土壤上。一些诗词中的名句,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唐·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唐·李商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宋·辛弃疾)
如果读者缺少“对仗”的知识,就不可能感受到其语言之美,对作品的欣赏将大打折扣。
《诗词大会》在设计与安排上增加诗词格律知识只是提升节目品味的第一步。接下去,则是向把握诗词的意境,从而领悟诗词境界层次转化,使节目再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至于怎样去把握一首诗词作品的意境,并从而领悟诗词的境界?我这里推荐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一篇《我们如何读古诗?》的课堂讲稿。
钱穆在讲演中拿陆游的两句诗与王维两句诗作比较,讲述了什么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陆游)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
钱穆认为:
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
钱穆又说:
中国古人曾说“诗言志”,此是说诗是讲我们心里东西的,若心里龌龊,怎能作出干净的诗,心里卑鄙,怎能作出光明的诗。所以学诗便会使人走上人生另一境界去。
钱穆此处使用了“境界”一词。我认为“境界”应该是对“意境”的升华,是比意境更高的层次,它包括胸襟、气质、与情怀。它可以是指某一篇作品,它更可以是指某位诗人品格。叶嘉莹先生在《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的文章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当然,《诗词大会》作为央视的一个节目要想达到引领观众去把握诗词作品的意境乃至境界的高度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对节目的编导、主持人和嘉宾、以及参赛选手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正是因为具有挑战性,才更应该努力去做。
二、《中国诗词大会》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几个问题《诗词大会》应引起注意。
1. 怎样在提高节目知识性的同时继续保持它的娱乐性。
知识性和娱乐性看似相互矛盾,如果处理得好,将会提升节目的效果;处理的不好,就会使节目的效果受影响。这方面我们应该吸取《百家讲坛》的教训,为了保证收视率而片面地增强其娱乐性而牺牲了知识性,使讲堂变成了书场。《诗词大会》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增强其知识性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与诗词有关的娱乐节目,比如有乐曲伴奏的朗诵和吟诵、诗词演唱、戏曲演唱、舞蹈、折子戏表演,甚至书法展示,等等。这更能展现诗词作为高雅艺术的特点,更易于广大观众接受。
2. 用普通话朗诵古代诗词经常会遇到由汉语语音变化而带来的问题。
如杜牧的绝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按格律要求,首句“斜”在诗中应读作“xiá”,但普通话中却读“xié”。因为是首句的韵脚,此处必须读“xiá”,不可读“xié”,否则就破坏了格律。第三句中的“车”也是同样的问题,在古汉语中读“chā”,既然前面的“斜”已经读作了“xiá”,这个“车”也应该读作“chā”,以示前后统一。
语音上更多问题是平仄的变化引起的。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制定的,从而完全改变了原汉语的语音系统,取消了入声,将原来入声字分化到了平、上、去三声中去。所以我们用现代普通话朗诵古诗词,很自然会将原诗中的入声字也归入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从而使得原诗词作品听上去变得不合格律,破坏了它的音韵之美。举几个在这一季《诗词大会》中出现的例子:
(1)康震先生在讲解中朗诵了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原诗如下: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第三句中的“白”,普通话读作“bái”,为阳平。但这样的读法却违反了平仄格律,应该读作仄声。
(2)郦波先生朗诵了纳兰性德的词句:“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原词如下:
蝶恋花(清·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上句末尾的“洁”, 普通话读作“jié”,为阳平。但依据《蝶恋花》词谱,这个“洁”字是韵脚,在《词林正韵》第十八部,是个入声字。这首词上阕第三句的“玦”、下阕中第一句的“绝”,第三句的“说”,与第六句的“蝶”,也是韵脚,都应按仄声字来读,如果都按普通话来读,整首词的音韵都被破坏了。
(3)主持人董卿读到苏轼词中的两句:“不思量,自难忘。”原词如下: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按词谱,“量”、“忘”二字都是韵脚,应读作平声。用普通话读作仄声,也破坏了音韵。
需要说明一点,我不反对用普通话来朗诵古人的诗词,但在遇到以上几种情况时有必要做适当调整,根据诗词的音韵格律改变某个字的平仄读音,对于已经分化为平声的原入声字,原则上可读作去声,以保持其音韵结构的完整性。
3. 由简化字带来的问题。
数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简体字的烦恼:宋词中的重韵字》的博文,文中列举了汉字简化中由“同音合并”给诗词带来的问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其韵脚出现了两个“发”字,按词律都读仄声,虽然词义有别,但却同形同音,属多义字。即使是多义字,在词律中也是不允许的。同样的例子还有张炎的《踏莎行》:
清气崖深,斜阳木末。
松风泉水声相答。
光浮碗面啜先春,何须美酒吴姬压。
头上乌巾,鬓边白发。
数间破屋从芜没。
山中有此玉川人,相思一夜梅花发。
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白发征夫泪。
张先的《玉树后庭花》:
华灯火树红相斗。
往来如昼。
桥河水白天青,讶别生星斗。
落梅秾李还依旧。
宝钗沽酒。
晓蟾残漏心情,恨雕鞍归後。
吕胜己的《鱼游春水》:
林梢听布谷。
郭外舒怀仍快目。
平田浩荡,虢虢泉鸣暗谷。
香稻吐芒针棘细,秀麦遥风波浪绿。
山童野老,意亲情热。
我待休官弃禄。
屏迹幽闲安退缩。
渭三千亩修篁,巑巑绀玉。
顾盼滩流萦八节,呼吸湖光穿九曲。
贪求自乐,尽忘尘俗。
在词律中,如果不是特定的词牌,如《长相思》、《采桑子》等,是不允许重韵的。上述这些例子由于使用简化字而犯了重韵的大忌。《诗词大会》作为电视节目肯定要用字幕,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最好避开这一类因简化字而出现“重韵”的作品。但有一些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知名度太大,不可能回避,但是又不能完全恢复使用繁体字,怎么办?我以为可将“华发”的“发”单独改用繁体,作“髮”,其余可以不变。这只是一个应急的变通手段。
三、关于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增加选手诗词创作的内容
就在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之后,网上就有今后《中华诗词大会》应该增加诗词创作比赛环节的呼声。更有人在网上介绍香港的诗词大会,从1991年至今,香港诗词大会已办了26届,单年赛诗,双年赛词。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不同,它不是比赛诗词背诵,而是比赛创作。
对于《中华诗词大会》增加诗词创作比赛环节我并不看好。虽然香港的诗词大会已经开办了26年,且成绩显著,究其原因是香港一直保持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土壤,加之香港的教育一直耕作其中的结果。中国内陆目前的环境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作为中华文化最精粹载体的诗词在中国内陆地区长期受到压抑和排斥,在边缘化的困境中挣扎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央视的《中华诗词大会》只是一个开端,以后的路怎么走?还要看。对目前的教育体制不进行根本改革,光靠《诗词大会》是无法承担起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的。但是我也看到了希望,中华诗词有着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它虽然在困境中挣扎,但却没有死去。它一直存活在民间的土壤里。当前在网络平台上正活跃着一大批诗词爱好者,每天都有难以计数的作品发表。我相信在这片广阔的诗词天地里,必然会产生我们这个时代的李白与杜甫,他们现在也许默默无闻,甚至穷困潦倒,但正如钱穆先生对杜甫的一段评价:
从前人说:“诗穷而后工。”穷便是穷在这个人。当知穷不真是前面没有路。要在他前面有路不肯走,硬要走那穷的路,这条路看似崎岖,却实在是大道,如此般的穷,才始有价值。
所以,关于诗词的创作,我的希望寄托在民间,而不在央视的舞台。但是话又说来,央视开办的《诗词大会》的确是一个主题高雅的节目,十分难得。我这里提出的只是我个人的建议,仅供参考。我衷心祝愿这个节目能越办越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最终修成正果,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经典节目。
附录:钱穆《我们如何读古诗?》链接:()
给帖子作者打赏
未登录网友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以上是互相关注的诗友,您也可以填写诗友的网名(用空格隔开网名):
个人觉得《中国诗词大会》名字起得有点大,仅限于中学课本所学和名篇
逍遥羽毛回复:
其实改作《诗词背诵大赛》更贴切。谢谢诗友关注,迟复为歉,问好。
跟评:& 09:03
应改成《经典诗词背诵大赛》
跟评:& 09:28
拜读新作,问好诗友!
逍遥羽毛回复:
谢谢蓝天格格鼓励,迟复为歉,问好。
我觉得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这个节目办得更好,学诗与娱乐一体,《中国诗大会》感觉正统了一点。
逍遥羽毛回复:
央视是喉舌,只能正统,没有自由度,可以理解。谢谢诗友关注,迟复为歉,问好。
另外,一个问题探讨: 重韵是指一首诗中韵脚重复.王力先生曾认为,如果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就可作两个字看待,同篇用于两个韵脚不算犯重韵。
逍遥羽毛回复:
这个问题是由汉字简化中过度“同音合并”造成的。同音合并的结果是减少了汉字的数量,但却造成了大量的多义字,给阅读理解带来麻烦。其实是弊大于利。王力的说法过于简单,因是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中说的。
跟评:& 12:29
解字·麵/面
搞笑麵无麦,国人疑窦生。
如今多怪事,五谷可合成。
解字·廠/厂
斜柱顶单梁,工坊怎久长?
厂牌书此字,切莫挂门旁。
解字·親/亲
无端推简化,老汉惑疑生。
亲友难相见,何来骨肉情。
解字·愛/爱
简化字颁文,招来笑语嗔。
仓颉怒发问,怎可爱无心?
逍遥羽毛回复: 关于“厂”。古文原有“厂”字。《说文》【卷九】【厂部】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凡厂之屬皆从厂。厈,籒文从干。呼旱切(han)。古人诗中常用,如:
锦鶒夜逸(宋·赵戣)
草径郁纡溪隔村,谁抽关鐍逋孤鸳。林樊搜纠崖厂邃,岸曲括责菰茭根。
次韵卲本初题东岩(元·陈镒)
兹岩何穹窿,屹立亘终古。崖厂削剑痕,石髓滴山雨。
樟滩(清·朱彝尊)
人或发祸机,忌者思尽掩。扬澜沸平地,凿空架崖厂。
白崖洞(清·郑珍) 
刚风吹老硬,万古不受涅。下嵌若偏厂,楣屐失前列。
我们现在读到这些诗句,“厂”字该怎么读?
这个观点我同意。但诗词大会要集娱乐性与收视率为一体,这个程度已经不错了,诗词至今还不是大众文化,过于深奥势必失去一部分观众。常说,诗词是带着脚镣的味道,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诗词如果抛开格律儿随心所欲是对民族文化的亵渎。先生提出的问题是个深层次的问题,初学者用新韵还是古韵?平水韵、词林正韵是几千年来的引领诗词的国粹,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积淀,是中国的骄傲,应该弘扬传承。但历史在发展,如今汉语拼音是是我国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普通话又是中华语言趋向(至少到目前为止)。试问,普及诗词应面向大众?还是学术研究?《中华 新韵》是今人依据现代汉语拼音和汉字读音对诗韵进行的重新规范,是符合时代发展和人们的语言习惯的,按现代语音读唐诗,就可能会出现平仄混乱和不押韵问题,尤其在现代汉语中,入声的消失更增加了我们对古诗词理解的难度。按新韵读,就缺少了音韵美。今人写诗是给今人看, 又不是给古人看的,所以,我觉得新韵更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在普通话的普及,是借助了现代传播技术这个利器,电视、电影、广播、交 通以及强有力的教育体系、行政体系等,政府要求学校上课要讲普通话、政府办公要讲普通话,所以说,采用新韵入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平水韵,是一个凝固化的音声体系。实质上它是一种书面的拟音体系。部分诗友则认为《平水韵》才是正统的韵书,凡是大家写诗都用《平水韵》,依《中华新韵》写的诗上不了桌面,登不了大雅之堂。这让我很是不解。
康震、郦波应该是研究型学者,从自作诗和集句看,对诗词格律研究还是很深,在中央台中国平台应该有自知之明,不可忘乎所以,好在康震没说自己的诗是七绝,挽回了点儿颜面,而郦波连集句的基本要求也不甚了解就潇洒吟诗,不好!个见坦诚交流,问好。
逍遥羽毛回复:
<p id="reply-. 我赞成今人作诗词用新韵的观点,只是现在对新韵的整理还有待改进,目前的几中版本都不很理想。这是个复杂的学术性很高的工作,应由学术界的专家来做。
2. 对于古人的作品,也不要过于难为今人,非要去掌握是么“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可以用普通话来朗读,只是在涉及格律的地方要注意一下,对于语音已发生变化的字,有意做一些处理。如“斜”和“车”,在做韵脚时,古诗词中其韵母都读“a”。对于原来的入声已归入现在平声的字,在朗诵时可原则上读作去声。这是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语音上的一种变通,目的是让原作品听上去不那么明显地违反格律,能够感受到它的音韵美。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是否可行还有待研究。
再次感谢你的关注,问好!
跟评:& 08:44
跟评:& 10:32
回应黯夜聆风雨:上文“对诗词格律研究还是很深”,打字打错了,应该是“还是不深”,“诗词是带着脚镣的味道”也错了,应该是“诗词是带着脚镣的舞蹈”。
跟评:& 11:24
回应北雁南飞:回应楼主:学古体诗词必然要对唐诗宋词加以研究,从古诗中获得营养,也是必要的。不懂古韵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唐诗宋词的音韵之美,但不会读,反而适得其反,有些诗友视平水韵为正宗,我就问他,劳您给我吟诵一下,往往语塞(不过我也有不少字不会读,只是个别字处理不好,投机取巧用古韵依律)读音我觉得这是学术研究的范畴,像我等草根略知一二即可。
逍遥羽毛回复:
谢谢你的赏赞,问好!
相看两不厌,此句诗谱应为中平平仄仄。此句第三字并非可平可仄。此句为三仄尾,能避则避,不避也行。因历代诗家多有此句式。
逍遥羽毛回复:
你说的有道理。谢谢点评,问好!
想法很好,但根本就操作起来很难。这档节目,为了娱乐性,所选诗词不过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为主,再要选些难度大的,就更没人知道了,大家、选手都卡壳,这节目就办不下去了。你要考虑到中国目前现在整体的诗词素质水平是很低下的。央视要办这类节目,要有人看,必须的首要问题是降低难度。
你说比赛诗词创作,现场比赛,给你几分钟啊,毕竟历史上像曹植那样的七步才,才有几人,现场给你10分钟时间创作诗词,一般人能写出来吗,在这十分钟时间内,主持人,观众要干什么事,电视不能不直播吧。所以比赛诗词创作,基本上是不可能有的,再说,大家也都明白,古体诗,不讲平仄,有诗兴的人随口吟出,这个不需要太多难度,但是对古律绝,讲究平仄,对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一首合乎平仄的律绝,应该难度不小。明白人,都知道,诗词创作的难度,不是句子,不是句型,最大的难度是平仄。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的诗被称为打油,就是这些诗是不懂平仄,瞎写的。
诗只所以不被世人所掌握,很大的程度就是平仄比较难,尤其是《平水韵》与当今差别比较大,还有入声字,一些专家学者猛不丁的弄几个偏僻字,他也不一定搞清这个是古入声字,现在《中华新韵》中被派到哪一 步去了,更何况我们普通百姓。
你说主持人读诗不按古音懂,主要是主持人分不清古音的平上去入,怎么去读,就如“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因为太熟悉,大家知道读xia,如果再弄首不熟悉的,谁又会知道那个字在古代读什么,哪个字是韵脚呢。
所以,我的意见是,现在的中华诗词大会弄的很好,不要太吹毛求疵,这种大会,不过就是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搞个敲门砖而矣,引起全国人民热爱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了兴趣,然后那些确实喜欢诗词的,可以继续深究下去,那些只图娱乐的,可以看看节目,增长点见识就行了。
逍遥羽毛回复:
<p id="reply-. 我不看好诗词创作直播,就是因为你说的情况。其实现在《诗词大会》也是事先录制好的,完全临场发挥难免不出纰漏。
2. 平仄牵涉音韵格律,不了解平仄就无法欣赏诗词的音韵之美,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普通观众不懂平仄,在节目中适当引入一点音韵知识帮助他们理解,难道不可以吗?至于主持人和嘉宾,他们本应该具备诗词音韵方面的知识,如果连他们都不懂,如何能提高观众的水平,还称什么“专家”?
3. 我不是“吹毛求疵”,我是真诚希望《诗词大会》能越办越好,能真正起到普及与提高观众赏析中国诗词的水平的作用。
谢谢你的关注,问好!
跟评:& 23:34
诗词创作直播是难的,毕竟几个人能有急就之才,出来的都是四不像就扫兴了。但是也许可以考虑对些对子,从一个字对到七个字。问好诗友。
好文,学习收益,点赞!
逍遥羽毛回复:
谢谢你的赏赞,问好!
赞,先生文章写得好,说到了关键问题,但我记得有一句俗语形容平仄规律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不知是否对,谢谢。
逍遥羽毛回复: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但不是说所有句式中一、三、五的地方都不要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几处第一、三、五字的地方还是要论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果用简单的话概括,就是一定要避免“三平尾”、“三仄尾”以及“孤平”现象。谢谢你的赏赞,问好!
有关发音的问题,您说的对,可是当下没人读得准古诗词的发音,这个真儿就别较了。问候先生!
逍遥羽毛回复:
韵律与读诗有关,并不一定是有声的朗诵,我们在心里默读时也是有声音的。音韵美是中国诗词的重要特点,如果不懂音韵,很难说能真正欣赏。你说的也有道理。现代人很难了解古音,但即便用现代语音朗诵诗词,补救的方法还是有的,这个我在文中已经提到了,还可以继续讨论。谢谢你的关注。问好!
跟评:& 21:40
以叶嘉螢先生的一段话来跟评:目前中国正在提倡吟诵,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过,有些年轻人没听过古人吟诵,常把吟诵与朗诵或歌唱混为一谈。虽然唱歌很好听,有节拍、韵律,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但那并非传统的吟诵。
中国的传统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吟诵的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于单调,但是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特色是“独体单音”,不似西方的拼音语言。比如,我们说“花”,属于单音,一个声音;独体,一个方块字。但是英文的flowers是由很多音节组成的。这种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特色为我们所特有,因此只有中国才有吟诵,而这样的特色也形成了一个要求,即中国的诗歌语言一定要有节奏。
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要形成节奏感,最简短、最原始的一种句式就是四言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诗经》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个字一个音节,这就是有节奏的、最短的句子。这种句式并非是强加的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因为一个字没有音节,两个字或三个字,音节还很单调,四个字才有双音节。一一音韵,也就是平仄,是诗词魅力所在,郦波的集句全违反了集句的概念。
用户登录...
电子邮箱:
您注册本站时填的E-mail
登录密码:
您在本站的密码
记住我(以后自动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
选择图片:
图片大小不能超过2MB
音乐网址:
音乐网址必须以http开头,以.mp3结尾。其它格式的音乐请通过编辑器按钮插入。
例如 http://jsafc.net/htm/xsg/rcpy07/pipayu.mp3
给评论者打赏
给此人分配赏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讲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