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徐元杰翻译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如上.情感

[转载]元诗鉴赏30例
1.曹伯启《子规》
2.刘因《秋莲》
3.王冕《白梅》
4.杨维桢《题春江渔父图》
5.虞集《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
6.张养浩《晨起》
7.王思廉《昭君出塞图》
8.【元】虞集《听雨》&
【明】叶小鸾《雨夜闻箫》
9.白珽(tǐng)《余杭四月》
10.倪瓒《题王叔明&&/SPAN&岩居高士图&》
11.萨都剌《过李陵台》
12.张养浩《黄州道中》
13.真山民《泊舟严滩》
14.耶律楚材《早行》
&&&&&&&15.王冕《墨萱图》
16.许有壬《荻港早行》
17.萨都剌《越台怀古》
18.陶安《泊江州》
19.刘因《山中月夕》
20.周权《溪村即事》
21.【元】刘因《观梅有感》&
【唐】朱庆馀《早梅》
22.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23.杨载《到京师》
24.揭傒斯《寒夜作》
25.刘基《古戍》
26.范梈(pēng)《京下思归》&&&&&&
28.陈孚《江天暮雪》
29.徐元杰《湖上》
30.陈允平《登西楼怀汤损之》正文
1.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1.“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青房:莲蓬。
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
2.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2.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高尚品质?(5分)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梅花;突出了它坚忍不拔,直面艰难、高洁清远,不同于众、自信乐观,坚持操守的品质。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用梅花写精神品质、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坚信自己高洁品质可以传扬天下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题春江渔父图
杨维桢①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②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③。
【注】①杨维桢:元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考中进士后历任台县尹、建得路总管推官等职。元末农民起义爆发,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招不赴,后隐居江湖。此诗作于任上。②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流涨满。③槎头缩项鯿: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1)首两句写景角度有何不同?请作具体分析。(4分)
(2)三四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首句写远景,(1分)青天一片,白鹭徐来,色彩淡雅,为全诗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1分)第二句写近景,(1分)桃花绽开,江波浩渺,渔船在岸边拍打着浪花。(1分)(也可答仰视、俯视。描绘时大致意思相当即可)
2.内容: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2分)情感:通过描写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1分)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渴望和追求。(1分)
5.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①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注】 ①这首诗作于元顺帝元年寒食日祭扫祖墓时。作者的先祖虞允文曾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大破金兵,暂时稳定了南宋局面,但最终宋朝还是灭亡了。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江山信美非吾土”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啼鹃”这一意象的?请结合末句简要分析。(6分)
1.这首诗表面上是教育子侄们不要忘记祖宗故土,表现了殷切的思乡之情,但字里行间又处处婉曲地流露出兴亡之感。(2分)“江山信美非吾土”,面对大好河山,作者突然意识到这已不再是宋朝的天下,亡国之隐痛顿时涌上心头。首句直扣诗歌的主旨,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3分)
2.啼鹃,相传为古代蜀主望帝之魂所化,啼声甚悲,往往用来寄托国家的兴亡。(2分)这首诗末句语意双关,明写暮春杜鹃哀啼使人难过,暗中寄托了国家兴亡的悲戚。语意含蓄,隐晦曲折而又感情深沉。(4分)
6.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恋枕嫌多梦,开帘曙色迷。
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
蹴石泉鸣屋,吞烟树隐堤。
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
【注】元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侈而触怒了元英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乡。
1.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4分)
2.请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1.(1)诗人晨起前,处于“恋枕”与“嫌多梦”的矛盾中,透露出些许烦恼和不平静;(2分。意思对即可)晨起后,发现村居环境充满诤隋画意,喜悦之情油然而生。(2分。意思对即可)
2.(2)颔联写鹤立与猿啼,一静一动;颈联“泉鸣屋”动中有静,& “树吞烟”静中有动。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突出了清晨山村的清新幽静,流露出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4分。从“炼字”等手法分析,言之成理亦可。手法1分,分析1分,效果1分,语言表达1分)
7.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
②龙庭:指匈奴集合祭天的地方。
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1.衬托。(1分)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两点每点占1分)
2.《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1分)而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和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元】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①,绛蜡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明】叶小鸾
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并称“元儒四家”;诗与、、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叶小鸾(1616~1632)
明末才女。字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幼女。貌姣好,工诗,善围棋及琴,又能画,绘山水及落花飞碟,皆有韵致,将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注】①毵毵(sān):形容毛发细长。②绛蜡:红烛。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3分)
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试作简要分析。(4分)
1.(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1分)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1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1分)
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2分)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1分)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1分)
9.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1.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2.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10.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倪瓒①
临池学书王右军②,澄怀观道宗少文③。
王侯笔力能扛鼎④,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1.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4分)
1.提出两位古人,运用烘托、类比的手法,为下文作铺垫,暗喻着王蒙的绘画造诣可以与他们比美,同时也与继承前人的成就分不开。
2.倪瓒抓住王蒙画作笔力雄健(“能扛鼎”)的特点,给予极高的评价(“五百年来无此君”)。倪瓒作为最有影响的画家,其评价具有权威性,着意于“笔力”应该是元代文人画的共同风尚,这也正是我们欣赏的趣味所在。
11.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过李陵台&&&&&&&&
萨都剌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萨都剌(约)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注】李陵台、望乡台,即李陵墓。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
1.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空”字,徒劳地、白白地。(1分)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2分)(意思大致符合即可)
2.①对比手法。以李陵的投降与苏武的坚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李陵的贬斥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2分)(以苏武的坚贞不屈对比汉主的无恩不救,亦可)
②借景抒情(以哀情写哀情)。以凄凉之景抒发作者对李陵的哀怜之情,流露历史的沧桑之感。(2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黄州道中①
张养浩②濯足常思万里流,几年尘迹意悠悠。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落日断鸿天外路,西风长笛水边楼.梦回已悟人间世,犹向邯郸③话旧游。
【注】①黄州,地名,元朝为黄州路,今属湖北省。②张养浩: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兼擅诗、文。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先后担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历经宦海风波。③沈既济《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有所悟。后世称之为“黄粱梦”或“邯郸梦”。
1.颈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4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全诗蕴涵的思想感情。(4分)
1.意象叠加、寓情于景、烘托、视听结合(2分,任答两种),通过落日、断鸿、远路、西风、长笛、高楼六种景物的组合,渲染出一直凄清悠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迷惘悲凉的感情(2分)。
2.通过濯足、断鸿等处,抒发了诗人因多年为官,仕途坎坷,万里飘零,而自然生发出对乡土的怀念之情(2分);通过黄粱一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虽然看清官场险恶,希望回归田园,但功业未竟,道义未行,欲退不甘,还是无可奈何地留在官场的矛盾痛苦的心情(2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泊舟严滩&&&&&&&&
真山民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
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
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此诗即作于归隐时。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5分)
参考答案:
1.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关键词“国家沦亡” 1分, “漂泊无依”
和“孤独凄苦”1分)
2.①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②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
③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铺陈等,只要所列艺术手法及分析能够表现“孤”的内涵即可。答对两点即可,每一点2分,其中点明手法1分,分析1分。整体表述恰当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耶律楚材马驼残梦过寒塘,低转银河夜已央。雁迹印开沙岸月,马蹄踏破板桥霜。&&
汤寒卯酒①两三盏,引睡新诗四五章。古道迟迟四十里,千山清晓日苍凉。
【注】①汤寒卯酒:早晨喝酒抵挡寒冷。
1.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题目中的“早”?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早行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残梦未断,就踏上征程;池塘犹寒;银河低垂;夜已到尽头;月下沙岸惟有雁迹,板桥上犹覆着霜,行人早行,踏破桥霜。(共6点,每点1分)
2.寓情于景(1分)作者借古道漫漫,行走迟迟,千山静默,日色苍凉的景象表达了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的心情。(4分,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各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注】①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②北堂:"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1.简要分析诗中萱草花这一意象的特征。(5分)
2.结合全诗赏析“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6分)
参考答案&&&&&&
萱草花,光彩耀眼,在南风的吹拂下默默的吐露着芳华,有忘忧之意。(2分)(2)诗人用萱草花暗喻浓浓的母爱,虽说忘忧,但对游子的牵挂却终其一生。(3分)
2.(1)手法:细节描写,“仰望云林”;心理描写或直接抒情,“愧听鸟语”(2)情感:表达了在外游子对故乡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和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愧疚之情。(情感、手法各2分,分析2分)
参考译文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许有壬水国宜秋晚,羁愁感岁华。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涨落高低路,川平远近沙。炊烟青不断,山崦有人家。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情感?(4分)
2.这首诗颔联的“醉”字有何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描写了一幅枫红芦白,路远川平,山凹处炊烟缭绕的清冷的早晨秋景。抒发了羁旅在外的感伤之情。(画面、情感各2分)
2.“醉”字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枫叶人格化,枫叶由于秋来经霜变成红色,好像喝醉酒一样,形象传神地写出清秋之景物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
17.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越台怀古①
萨都剌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②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此诗为作者在福建任闽海廉访知事时作。②风尘:此处指污浊的场合,即指官场、腐朽的上层社会。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1.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2.这首诗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如颔联和尾联分别以傍晚时分站在山上所见到的凄凉秋景,来抒写自己内心的哀伤,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越王故国
即《史记》中立传的闽越古国,福建历史上时间最早也最为强盛地方割据政权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后,越之余部退至福建,传至勾践七世孙无诸立国称王,都冶(今福州)传国92年(前202——前110年)。闽越古国的历史,详见拙作《越王故国今何在》。越王山即现在福州三山中的屏山,其旁边的小山坡治山,古称泉山,是福州最早的城池冶城所在,闽越国的发祥地。
2.云气犹屯虎豹关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虎豹关,即虎豹九关
。九关,九重天门。到天庭去的九重门都有虎豹把守。虎豹九关指宫门,如辛弃疾《水调歌头·汤坡见和、用韵为谢》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九关虎豹后比喻凶暴残虐的弄权之臣,出屈原《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兮;虎豹九关,啄害天下人兮。一夫九首,拔木九千兮。”,虎豹关此处指越王故国的宫门。  
3.铜兽暗随秋露泣铜兽指铜制的兽头形铺首。铺首旧式门上衔着门环的底座,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以金为之,称金铺;以银为之称银铺;以铜为之,称铜铺。其形制,有冶蠡状者,有冶兽吻者,有冶蟾状者,盖取其善守济。又有冶龟蛇状及虎形者,以用其镇凶辟邪。而兽首衔环之冶,商周铜饰上早已有之。它是兽面纹样的一种,有多种造型,嘴下衔一环,用于镶嵌在门上的装饰,一般多以金属制作,作虎、螭、龟、蛇等形。它起源于史前人们对兽类的崇拜。汉代宫殿寺庙多装饰铺首,以作驱妖避邪。《汉书·哀帝纪》:“孝王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又名“金铺”、“铜蠡”、“兽环”、“铜铺”。元代王逢
《塞上曲》之一:“月黑辉铜兽,风高啸紫驼。 
4.海鸦多背夕阳还海鸦,即乌鸦。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有感觉。阴云密布,寒风瑟瑟,乌鸦便终日在故宫各个高大的老树林里,飞着又叫着。断魂天气,哀鸦乱飞,颇有些古今治乱盛衰之感。闻一多的诗句: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口供》)用的就是“海鸦多背夕阳还”的典故。
5.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也特指战乱,如风尘之警。
草莽:原意指丛生的杂草,常代指偏僻的乡间;落后愚昧之地。此处用的是草莽的原意,指丛生的杂草。千古英雄,指闽越国的建国者无诸,他建冶城,开辟闽疆,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闽越族的第一个卓著人物,被人尊奉为“开闽始祖”。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王恭《冶城歌》道“无诸建国何英雄,赤土分茅在此中”。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此联是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即“诗眼”。用的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叫作互文,即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真的说是秦朝时的明月,汉朝的的关塞,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此联的意思是,秦未汉初,战乱纷起,涌现出了多少一时人物和千古英雄,而如今,一时人物和千古英雄都埋在杂乱的野草之间了,古今对比,盛衰反差。
6.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18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泊江州①&&&&&&&&
陶安②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绀:g&n稍微带红的黑色。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 .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
2.运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山中月夕&&&&&&&&
刘因满怀幽思自萧萧,况对空山夜正遥。四壁晴秋霜著色,一天明水月生潮。歌传岩谷声豪宕,酒泛星河影动摇。醉里似闻猿鹤语,百年人境有今朝。
【注】刘因,宋末元初诗人,被元世祖称为“不召之臣”(不肯受召的臣子)
1.诗人在山中有哪些具体的活动?请结合全诗概括回答。(4分)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静思、赏月、放歌、饮酒。(每点1分。)
2.亡国的悲痛之情,独处的寂寞之情,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借酒行乐的豁达之情。(每点1分,4分)
参考译文独自一人在萧瑟的秋风中幽思满怀,何况漫漫长夜有面对空山。皎洁的月光洒满四周,周围的树木已生起了白白的寒霜,白白的寒霜就像月下涨起的潮水,漫天都充满了白白的水珠。山谷中传来豪迈的歌声,星光下树木摇摆,我独自一人喝着酒。朦胧的好像感觉到猿鹤传来的鸣叫,人生百年能有今朝这如此境界也就足够啦。
20.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周权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1.古人曾赞“寒翠飞崖壁”中的“飞”字用得好,你认为呢?(3分)
2.诗中的“山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1.“飞”字用得准确传神,“化静为动”,写出了青松长在悬崖峭壁如飞之状,显出傲岸挺拔的风姿。
2.通过描写了溪村的清雅、幽静、深远的世外仙境,山翁邀客饮酒,闲话成文,写出了一个不同凡俗、耿直孤傲、高雅脱俗的山翁形象。同时,寄寓了诗人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闲逸)、返朴归真的情怀。
21.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和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观梅有感【元】刘因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②家。只恐江南春意减, 此心元不为梅花。&&&&
早梅【唐】朱庆馀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
【注】①刘因:理学家,南宋遗民。②西湖处士:隐士林逋。
1.这两首诗都以“梅花”为描写对象,刘诗抒发了 ,朱诗表现了梅花的(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对江南(故国)的思念之情。 孤傲、坚强、高洁。
2.第一首用了联想、双关的手法。首句从梅花落笔,虽未着“梅花”二字,然而吹落的自然是梅花。由此联想到隐居西湖以赏梅养鹤为乐事的林逋。“春意减”一语双关,既指春色将过;又指宋亡后江南满目疮痍,繁华不再。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自己真正关心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故国美好河山沦入敌手的悲慨。第二首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的手法。诗人以梅花自况,首联写出了梅花孤傲的天生异质,颔联写出了梅花斗雪傲寒的坚强品性,颈联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2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与章溢、宋濂、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分)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呜,大雨倾盆。(2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2分)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1分)
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1分)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1分)(意思对即可)
大风驱赶着大雨泼洒到城市里,乌云相互挤压发出低沉的打雷声。大雨过去了,不知道下雨的龙去到了哪儿,池塘边,草木青翠,千万只青蛙鸣叫起来。
23.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到京师&&&&&&&&
杨载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杨载(1271~1323)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徙居杭州。年四十未仕,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
联系整首诗,赏析这首诗中一、二句中“生”、“少”两个字的艺术效果
2.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京城雪刚刚消融,荠菜已经冲破冻土,崭露勃勃生机,这一细节蕴含作者对京师的无限希望;“少”字则描写了作者寄居在偏僻小巷中的寂静落寞的环境,这与前面的“生”字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他愁闷心情的写照。问题解说
2.一声清脆的鸟叫声从柳梢枝头传来了,打破了寂寞、偏僻小巷的寂静,仿佛给诗人带来了人生新的生机。那善解人意的黄鹂令作者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24.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揭傒斯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揭傒斯,著名、书法家、史学家。字曼硕,号贞文,龙兴(今江西杜市镇大屋场)人。家贫力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由布衣荐授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成,得寒疾卒于,谥文安,著有《文安集》,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同为“”之一,又与、、并称“”。
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
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赏析。
1.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代,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
2.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一叶落”的声音何等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
25.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古戍①&&&&&&&
刘基②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③。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注】①古戍(sh&):古老的戍楼。②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③笳:一种管乐器,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号角。
1.首联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试作分析。(3分)
2.尾联景物描写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3.本诗作于元末,请结合前两联谈谈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4.本诗的后两联描绘了怎样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调动人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仿佛看到激战后的战场情景,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胡笳声,诗中虽运用侧面描写,但透过山火、胡笳声,自可让人想象刚发生的激烈战争,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
2.尾联借景抒情,写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暗含着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
3.本诗写了边城堡垒烽火不断,遍地号角,农事败坏,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的情形。(1分)反映了当时战事频繁,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2分)
4.颈联写了一派荒芜萧条的景色:白云低垂,与草原连成一片,江面广阔,白雪覆盖着无垠的黄沙。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怨愤,对国家前途的忧心。(2分)尾联写虽历经战火和风雪,梅树依旧顽强坚贞,透露出春的消息。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及坚定信念。(2分)
<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sans-serif'; CoLor: #.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渔父&#9312;&&&&&&
吴镇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注】&#9312;本词是吴镇临摹荆浩《渔父图》之后写下的十六首《渔父》词中的一首。
1.在“风触湖心一叶横”这句词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2.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1.“触”字用得最好。(1分)“触”指的是“触碰”,微风轻轻触动湖水,水中的一只小舟随晚风飘荡,(1分)体现了幽清明静的意境。(1分)
2.“风触湖心一叶横”表现词中的渔父稳稳坐在小舟中垂钓,体现了悠然自得的心境,(1分)“兰棹稳”意为无论多大风浪仍稳坐钓鱼船,体现作者与世无争的人生观。(1分)“只钓鲈鱼不钓名”表现了渔父不沽名钓誉、隐逸自适的精神境界。
<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sans-serif'; CoLor: #.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京下思归&&&&&&&&
范梈(p&#275;ng)&&&
黄落蓟&#9312;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
乡逢徐孺子&#9313;,万口&#9314;薄南州。
范梈(p&#275;ng)()元代官员、诗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被誉为“元诗四大家”。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历官翰清江林院编修、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有政绩,后以疾归。其诗好为古体,风格清健淳朴,用力精深,有《范德机诗集》。
【注】&#9312;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曾为周朝时燕国国都。&#9313;徐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尊为“南州布衣”和“布衣学者”。&#9314;万口:很多人。
1.请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联。(4分)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追求?(4分)
1.(4分)答题要点:运用情景交融(或“烘托”)的表达技巧。黄叶落满深秋的蓟门,写景;主人公酷似落叶,飘飘远游,抒情。戍鼓声声,写景;夜不成眠,百年多病,归心似箭,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情随景生。(手法2分,分析2分)
2.(4分)答题要点:用典故,(1分)“乡逢徐孺子”指希望自己回乡后能像徐孺子那样淡泊明志,为人高洁,美名远扬,成为一名“高士”。(1分)可见,徐孺子的典故透露了诗人追求高洁的情怀,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主旨。(2分)
28.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千崖暮如晓”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 4 分)
2.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 (
4 分)参考答案
1.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2分)而且写出了暮时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2分)
2.&#9312;加入人的活动,使画面具有动感,纵深感。(2分)&#9313;写渔翁的活动,突出江天暮雪的影响。(2分)
<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sans-serif'; CoLor: #.阅读孙晓明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徐元杰(公元1196年-1245年),字仁伯,南宋上饶(今江西上饶市)人。绍定年间进士,曾知南剑州。有《楳埜集》。【注】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前两句说,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几船归:有多少船只归去。后两句说,在这风和日丽,人心舒畅时刻,有多少船只正迎着夕阳,吹箫打鼓地归去了。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sans-serif'; CoLor: #.愉快(高兴、愉悦等),(1分)“人意好”(“好”“意好”(1分)
2.“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sans-serif'; CoLor: #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登西楼怀汤损之&&&&&&&&&&&&&&
陈允平杨柳飘飘春思长,绿杨流水绕宫墙。碧云望断空回首,一半阑干无夕阳。
1.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
,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sans-serif'; CoLor: #.借景抒情;失落、怅惘。
<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sans-serif'; CoLor: #.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答“借景抒情”也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上徐元杰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