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怎么办?除了死我真的没有一点办法能解脱了,欠下天文数字的贷款,现在生活都成问题了,该怎么还?

查看: 6453|回复: 7
钟茂森博士: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视频版、繁体字版、简体字版)  
发表于 13-1-17 21:00:07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3-1-23 20:19 编辑
& && &&&“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 && && && && && && && && && && && && &&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 &&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 && && && && && && && && && && && && && && &   &&---- Albert Einstein
二、现代宇宙学与华严经简介
三、与现代宇宙学相吻合的华严法界观:
1、对宇宙结构的描述
2、最早的天文数学
3、时间空间的可变性
4、物质的非真实性
5、宇宙的生灭
6、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么
7、超距作用和全息理论
8、黑洞理论
9、反物质与暗物质
10、宇宙以外的世界
视频版(共十集):
发表于 13-1-17 21:04:10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3-1-23 22:09 编辑
繁体字版:
  注:文中公式的格式大概论坛不支持,所以显示原代码?我先标注为粉色,过几天再想法处理。另:10萬,10的5次方只能显示为105,以下一串数字皆如此,暂时也标记为粉色,应该不太影响阅读,不方便可以看视频版的,讲解视频中有公式图例等辅助说明。
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
  作者:鐘茂森博士 讲于华严讲堂
& && &&&“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 && && && && && && && && && && && && &&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 &&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 && && && && && && && && && && && && && && && &---- Albert Einstein
  現代物理學家對宇宙真相的探索已經相當深入,他們對宇宙的描述同釋迦牟尼佛在經上所講的真相有許多相似之處。而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如果能明瞭一些,對於修學來說有很大幫助。所以上人(編者注:淨空老法師)慈悲,吩咐末學來談談現代物理學對佛法修學的啟示。而末學在佛法上、在科學上都是初學,很希望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請教。
二. 現代宇宙學與《華嚴經》簡介
1.現代宇宙學簡介
  宇宙,字義是時間和空間。
  現代宇宙學是天文學和物理學的分支學科,它從整體的角度研究宇宙的結構、運動和演化。愛因斯坦證明,空間和時間(時空)皆與物質不可分離。宇宙作為演化著的整體被確認,在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現代宇宙學的任務是探索比星系更高的宇宙層次,研究、解釋和說明目前觀測所及的大尺度宇宙的時空特性、物質及其運動規律。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提出了一些較有價值的宇宙理論,主要有:愛因斯坦的靜態宇宙模型、穩恒態宇宙學、膨脹宇宙模型、物質-反物質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學和暴脹宇宙論。其中,靜態宇宙模型已被天文觀測所否定,穩恒態宇宙學未被廣泛接受。
  進入20世紀以來,由於人類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天文觀測手段出現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性進展,目前已能觀測到上百億光年的宇宙空間,瞭解到天體上百億年時間的演化。天文學家們對這樣大尺度空間和悠久時間裡的物質演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現代宇宙學是當代天文學最活躍的前沿陣地之一,其最大特徵之一是必須尊重觀測到的客觀事實,不能憑想像,而是必須在理論物理學的基礎上給予科學的說明。其內容涉及到恒星、星系等宇宙元素的起源和演化等多方面基礎理論問題,研究的問題主要是:宇宙是什麼樣子?宇宙有多大?宇宙的結構如何?宇宙有沒有誕生之日和終結之時?
  20世紀以來,天文學家們建立起多種宇宙模型,目前影響較大的是大爆炸宇宙學說。該學說認為,大約150億年前,在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發生了驚人的熱大爆炸。這場爆炸後,形成迅速的膨脹,逐漸形成了我們今日可見的宇宙。這就告訴我們,不僅宇宙間的萬物在演化,大尺度的宇宙本身也是演化的主體。現在有沒有觀測事實支持這個觀點呢?有關星系的紅移現象和哈勃定律等,都支持了宇宙還在膨脹之中的論點。
  另外,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微波背景輻射”認為,宇宙中普遍存在著2.7K的微波背景輻射,這種輻射在天空中是各向同性的。這同由理論預言的熱大爆炸遺留下的餘熱相符,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宇宙學說的觀點。但是,大爆炸宇宙學說也有些根本性問題沒解決。如大爆炸前的宇宙是什麼樣?大爆炸是怎麼引起的?宇宙膨脹的未來是什麼結局?等等。
2.《華嚴經》簡介
  《華嚴經》是一部科學與哲學完美結合的偉大著作,是佛教根本法輪。
  佛成道後在菩提樹下二七日或三七日中說。
  佛滅後七百年,龍樹菩薩從龍宮傳來《華嚴經》。東晉時,印僧佛陀跋陀羅在揚州道場寺譯《華嚴經》,以及其它諸師的講傳疏解。
  唐杜順和尚(傳系文殊菩薩轉世)悟入華嚴法界,始倡華嚴宗。著有《法界觀》、《五教止觀》,發揚華嚴法門。
  初傳智儼,作《華嚴經搜玄記》十卷,發明十重玄門,以六相融會之。
  次傳至賢首大師,作《探玄記》、《遊心法界記》、《一乘教義分齊章》等,總判釋尊一代教化為五時八教,集華嚴宗之大成。武則天時,實叉難陀重譯《華嚴經》四萬五千偈,世人稱為新經。
  時清涼大師澄觀作《華嚴經大疏鈔》,博大精微,總括小大行相,無倚無偏,大振華嚴宗風。
  清涼法嗣宗密,原為禪宗學者,改宗華嚴,著有《原人論》,禪教並重。其《圓覺經疏鈔》,與清涼思想一以貫之。
  本宗所依經典: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晉佛陀跋陀羅譯,又稱舊譯華嚴。二、《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譯華嚴。三、《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唐般若譯,又稱後譯華嚴。
  在三譯華嚴中,賢首大師以前均依《六十華嚴》而弘教化,宗密則依《八十華嚴》而弘教化。此外,世親造《十地經論》十二卷,為《華嚴經·十地品》的釋論,亦為本宗所依論典。
三. 與現代宇宙學相吻合的華嚴法界觀
1. 對宇宙結構的描述
  幾千年來,人們都認為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月亮、太陽以及天空中的星星都是圍繞著地球運行的。直到大約500年前,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說(即日心說),說太陽才是宇宙中心,而地球、月亮、星星都圍繞太陽運行。這一比較正確的說法竟遭到當時天主教會的反對,日心說的支持者布魯諾竟被教會活活燒死了。
  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提出的空間宇宙構成的學說竟與今天最先進的天文學、宇宙構成學說是那樣的吻合,那樣相似。
  佛陀不認為地球、太陽是宇宙中心。佛陀認為,宇宙本無中心、本無邊際。這個說法也出自《華嚴經》。
  在《華嚴經》第一卷之前、華嚴處會之後,是法界安立圖。裡面先講了小世界——也就是地球、月亮、太陽,都圍繞須彌山轉;因此,小世界應該不是太陽系,而應該是銀河系。接著提出了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千個銀河系,算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謂之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謂之一個大千世界(十億個銀河系)。並且畫出了圖形,還特別說明圖形是平面的,實際上的世界是立體的。
  接下去講無量數的大千世界構成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無量數的世界種構成華藏莊嚴世界海。再接下去,佛陀講了,若以華藏莊嚴世界海為中心,在它的八方上下可以標出十個世界海,它們都與華藏世界海相等,並且指出:“廣說者不可窮盡”。
  在《華嚴經》第八、第九、第十三卷,即《華嚴經·華藏世界品》,更是專門、詳盡地講述了無限宇宙之構成。
  在二十世紀快要結束的今天,天文學家們使用了那麼多先進的天文望遠鏡才看到的宇宙空間,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看到了,而且更為廣闊遙遠,並且講得那樣具體、清楚。這難道是“封建迷信”可以解釋的嗎?這能用一般的‘宗教’二字說明嗎?
  對我們常人來說,浩瀚無垠的宇宙幾乎是不可度量的。而對天文學家來說,精確地測繪宇宙天體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天文學採用的計量單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裡所走的距離。光的前進速度約為每秒30萬公里,一光年大約是9.46萬億公里。最新發現的類星體位於我們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邊緣,與地球相隔約100億~200億光年,是迄今所知的最遙遠的天體。如此遙遠的距離簡直令人難以想像。
  許許多多恒星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巨大的星系。太陽系所在的星系叫銀河系,形狀像一隻大鐵餅,寬約8萬光年(另說10萬光年),中心厚約1.2萬光年,恒星總數在1000顆以上。
  而娑婆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那麼娑婆世界的寬度 = 8萬光年× 10億 = 80萬億光年,遠大於人類目前的觀測極限。因此,人類連一個娑婆世界都沒有看到底,何況無量數的大千世界構成的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無量數的世界種構成華藏莊嚴世界海!!
2. 最早的天文數學
  二千五百年前的數學還沒有現代數學這麼複雜、高深。就在那個時代,佛講了冪,講了無限次冪,也講了大數。所謂冪,也就是乘方,一般表達形式是:Xn,即X的n次冪,也就是X的n次方。如果二者均為2,即是2的2次方,表示兩個2相乘,結果是4。
  佛陀在《華嚴經》中所說的大數遠遠超過了現今宇宙學的天文數字。《八十華嚴》卷六十五第十一頁到第十二頁寫道:“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書數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我亦能知菩薩算法。所謂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廣說乃至優缽羅優缽羅為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祇。僧祇僧祇為一趣。趣趣為一喻。喻喻為一無數。無數無數為一無數轉。無數轉無數轉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
  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為一無等。無等無等為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為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為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善男子。我以此菩薩算法。算無量由旬廣大沙聚。悉知其內顆粒多少。”
  所謂洛叉(梵語lak'sa),今依《俱舍論》卷十二的記載:“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中略)……十跋邏攙為大跋邏攙,十大跋邏攙為阿僧企耶。”
  下面把剛才提到的大數與現代數學作個比較:
  一洛叉(10萬,105)
  一百洛叉為一俱胝(千萬,107)
  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1014)
  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1028)
  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1056)
  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10112)
  廣說乃至優缽羅優缽羅為一波頭摩。(10448)(按此邏輯推理,可能指:矜羯羅矜羯羅為一優缽羅,即10224;優缽羅優缽羅為一波頭摩,即10448。)
  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祇(10896)
  僧祇僧祇為一趣(101,792)
  趣趣為一喻(103,584)
  喻喻為一無數(107,168)
  無數無數為一無數轉(1014,336)
  無數轉無數轉為一無量(1028,672)
  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1057,344)
  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10114,668)
  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10229,376)
  無邊轉無邊轉為一無等。(10458,752)
  無等無等為一無等轉。(10917,504)
  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101,835,008)
  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103,670,016)
  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為一不可稱。(107,340,032)
  不可稱不可稱為一不可稱轉。(1014,680,064)
  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1029,360,128)
  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1058,720,256)
  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10117,440,512)
  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10234,881,024)
  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10469,762,048)
  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10939,524,096)
  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101,879,048,192)
  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103,758,096,384)
  即一不可說不可說轉相對於1後面有3,758,096,384(即37億5809萬6384)個0。如果一秒鐘寫兩個0,不停地寫,寫完需要60年!
  我們現在所觀測到的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總數,為10的80次方,大概是我們能賦予意義的最大天文數字,而顯然華嚴所說的宇宙概念比我們觀測到的要大得多。
  據統計,《華嚴經》所說的數位共有一百二十六位,非常了不起!這是對世界數學發展進步的一大貢獻。《國際數學通史》也說,全世界公認釋迦牟尼佛對數學的重大貢獻,釋迦牟尼佛在國際數學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
3. 時間空間的可變性
3.1 相對論——沒有絕對的時空
  物理學家承認空間的廣狹遠近是可變的,時間的長短快慢也是可變的,沒有絕對不變的時空。在物理上要證明這個現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在這裡不過分強調數學推導,然而要說明這個理念多少還是要借助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關於在‘非牛頓系統’中的勻速與加速度運動的理論。十七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初,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建立的物理學,適用於三度空間的物體運動,尤其是地球上小型物體的緩慢運動,比如汽車、火車、飛機的運動等。在牛頓理論中,空間和時間是絕對不變的,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是完全不同的系統,其空間、時間都是相對可變的,都是依賴觀察者的狀態而存在。
  這個理論完全改變了現代物理學的方向,為宇宙探索奠定了理論基礎。愛因斯坦本人於192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注:獲獎原因是光電效應方面的貢獻。),後來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20世紀的偉人”,也被後人尊為“現代科學之父”。
  愛因斯坦和其它幾位學者,發現當物體在接近光速運動時,許多物理特性會改變,例如物體的長度、體積等。物體的長度與速度的關係可以用以下的數學公式來說明:
&!--[if !vml]--&&!--[endif]--&。其中,Lv是運動中物體的長度;L0是靜止時物體的長度;v是物體運動速度;c是光速,即每秒約30萬公里。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當物體在高速運動時(接近光速時),在我們的眼中,它的長度會在運動的方向上縮減。下圖描述了物體長度與速度的函數關係。
圖一:物體的長度與速度的關係
  因此可以得出,以光速運動的物體沒有任何長度或體積。也就是說,根據愛因斯坦的公式推理,物體的大小、長短、距離在光速狀態下統統消失。
  美國國家航天航空管理局(即NASA)的太空物理學家斯丹·奧頓沃博士講,物體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時出現。所以遠近的距離不是絕對的,它是依賴觀察者之狀態而定。因此,絕對獨立的空間和距離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的錯覺,是由於我們的執著而產生的妄念而已。
3.2 華嚴“相對論”——廣狹自在與念劫圓融
  而佛教的《華嚴經》當中多處顯示了廣狹自在、念劫圓融的境界。
  如果觀察者處於深度禪定狀態,也可以突破空間和距離。從古至今,在禪定之中突破空間、距離者不乏其人。據記載,中國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在禪定之中到達天上(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講經說法。這是真實的記載,也是當代中國佛教的佳話。
  佛與大菩薩們也都有這種突破空間、距離的能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我以普賢行願力故,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佛陀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又說:“(大菩薩)諸佛刹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突破空間、距離已不是神話,這完全取決於觀察者的狀態,用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也可以解釋。因此佛教講極樂世界雖與地球遠隔十萬億佛土,但《觀無量壽佛經》卻說:“阿彌陀佛,去此不遠。”當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時,就突破了十萬億佛土的距離。“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中峰禪師提醒我們:“十萬余程不隔塵,休將迷悟自疎親。”
3.3 “時間膨脹”現象——“十世隔法異成門”
  以上論述空間距離是假相,而時間也是假相,這在相對論中也有精闢的論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一個關鍵的假設前提,就是光的速度是宇宙中最高速度,並且是永遠不變的。也就是說,光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約30萬公里/秒)運行,這是物體可以達到的最高速度。狹義相對論就是在這一前提下提出來的。
  那麼,讓我們先考慮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例子。假設我們現在在一輛快速行駛的火車上踱步。我們在火車裡感到自己在走得很緩慢,因為我們用火車作為參照系。而一個火車外的觀察者看到我們正在快速地超過他,這是因為我們相對於火車的速度慢,但相對于車外觀察者的速度很快的緣故。
  現在我們再考慮一個例子。假設我們乘上一架太空飛船,這架太空飛船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離地球。在太空飛船上用一個特定的光學儀器每秒鐘向地球觀察人員發出一個光訊號。宇航員在宇宙飛船中看到光學儀器每秒鐘發出的光信號很正常,每秒鐘的時間長度沒有增加或減少。
  而對於地球觀察員來講,他們所收到的光信號比較緩慢,因為光從高速飛離的宇宙飛船上返回地球需要一定的時間。也就是說地球觀察員每次收到信號的間隔,比宇宙飛船上的一秒鐘要拉長(即一秒鐘加上光返回地球所需的時間)。在這種情形下,地球的觀察員觀察到的宇航員的每秒鐘的時間間隔拉長了,也就是說,宇航員的時間走得緩慢了。這種現象稱為“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
  理論上講,你可以將很短的刹那延長至極限長的時間,而你自己的身體幾乎沒有任何老化。
  《六十華嚴》雲:“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是無量劫。”《八十華嚴·第十七初發心功德品》雲:“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
  即華嚴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的十世隔法異成門,一念即無量劫。
  另外一個關於時間膨脹效應的著名例子,是愛因斯坦的“孿生兄弟”比喻。剛才講的太空飛船,假設離開地球高速運行二十年,當然這二十年是按地球日曆算的。假設有兩個孿生兄弟,同一天出生後,便分成兩種生活方式,一個留在地球上過普通人的生活,另一個被送上這一艘高速運行的太空飛船,二十年之後再返回地球。二十年過後,我們看到地球上的那個兄弟已經是二十歲的青年了,而從太空飛船上返回的另一個孿生兄弟卻還年幼,可能只有三歲而已。這是因為地球二十年相當於太空高速飛行三年,因此他的身體成長也相對緩慢。
  根據哈勃的宇宙膨脹定理,離我們越是遙遠的星系其離我們而去的速度越快。而我們所能觀測到的極限距離200億光年附近的星系,其離去的速度已經接近光速了,因此它們的時間也非常緩慢。
  根據狹義相對論,假設地球是靜止的,一個以v速度相對地球退行的天體的時間間隔 &!--[if !vml]--&&!--[endif]--&與地球的時間間隔 &!--[if !vml]--&&!--[endif]--&的函數關係是: &!--[if !vml]--&&!--[endif]--&。
  如果一個銀河系在佛教裡算是一個單位世界,則按此公式推導,離地球最近的天四王天所在的天體(相當於須彌山腰),幾乎也是以光速相對地球退行的,因為佛經講四天王天一天等於人間五十年,即 &!--[if !vml]--&&!--[endif]--&,(即1×50×365 = 18250)。那麼v應該非常接近光速c,所以四天王天的時間應該非常慢,何況忉利天等!
  和我們隔著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則更不用說。如果把一個佛土算成一個娑婆世界大小,而一個娑婆世界佛土有十億個銀河系,一個銀河系長達8萬光年,那麼娑婆世界的寬度 = 8萬光年
×10億 = 80萬億光年,十萬億佛土 = 800億億億光年!!所以,可想而知,極樂世界的時間一定很緩慢。《華嚴經·第三十一如來壽量品》雲:“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刹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刹為一日一夜。”一劫約為13億年。
  有人以為在極樂世界修行成佛要很久的時間。根據《觀無量壽佛經》,即使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眾生,如果臨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需經過十二劫才花開見佛,但在極樂世界的感覺僅是十二天而已!何等的快哉!由此可知淨土法門真是一種即身成佛、至圓至頓的無上法門。
  再看剛才的例子,宇航員返回地球實際上是一種進入“未來”(即從三歲進入二十歲)。另一方面,如果時間可以進一步減慢,乃至於減成一個負數,那麼這個宇航員就可以從“現在”回到了“過去”。
  而佛和菩薩就有這種能力,能在同一時刻返回無限的過去和進入無限的未來。《華嚴經·第二十五十回向品》雲:“(菩薩摩訶薩)一念中普入三世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智清淨。入無邊一切世間。令一切眾生皆作所應作清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正所謂“念劫圓融”。
3.4 “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
  綜上所述,運動者的空間與時間均依賴其與觀察者的相對運動速度,是可變的錯覺現象。在一定條件下,空間與時間可能會完全變樣。事實上,最近所發現的宇宙黑洞就證明了這個理念。
  根據美國NASA太空物理學家的說法,黑洞中的時間與空間可能互相替換。這意味著空間可能變成時間的樣子,時間可能變成空間的形狀。所以絕對獨立的空間與時間俱不存在,只是人的錯覺(妄想)所造成的。楊仁山居士編的《佛教三字經》中一開頭就說:“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這裡“始終”指時間,“內外”指空間。)佛法稱時間與空間都是“不相應行法”,意思就是抽象概念,並非真實。《華嚴經·華藏世界品》雲:“無有始終,若覓始終,如空中求跡,如影中求人。”
  可見,時空形成四維區域是人的妄想執著而產生的錯覺。現代科學家已承認的十一維空間,也都是妄想執著的錯覺。在放下妄想執著的當下,就沒有了時空的界限,而入不思議的境界。正如中峰禪師說的“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
4. 物質的非真實性
  現代物理學認為:物質只是人的錯覺。愛因斯坦說:“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的存在。”他指明物質形成於場,場是具有能量強度的空間,其中並無一物。因此宇宙中根本沒有物質,物質都是有能量之空間的組合。當代西方科學界先驅艾德·蔡安指出:“宇宙物質各系統,一般可歸納為物質、能、電荷等等,一概都是歸於零(空)。”這證明《心經》上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談到“空即是色”這個理念,讓我們先引用美國NASA太空物理學家斯丹·奧敦沃博士的一段結論:“自然界為我們揭示的物理現象往往同我們一般觀察和認為的現象有天淵之別。例如,人在運動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空間可以變形、物質可以從純能量中產生、物質可以在真空狀態下忽然出現。”
  只要有足夠的能量,物質便會從此產生,所謂“無中生有”。要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借用一下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定律。這個定律講,在一定條件下,能量可以凝聚成有質量的物質,物質的質量(m)也可以分解為能量(E)。這個守恆公式是: &!--[if !vml]--&&!--[endif]--&,其中c是光速,E是能量,m是質量。即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反過來,質量也可以從純能量中產生。我們只要將這個公式倒裝一下,變成: &!--[if !vml]--&&!--[endif]--&。也就是在一定條件下,能量可以在一無所有的真空中變現出物質。換句話說,可以無中生有。事實上,在量子的微觀世界中,我們常看到物質在虛空中自然出現。即使在宏觀世界裡也如此,天文學家霍金斯說:“星點旋系從強度高能的虛無之中形成。”天文編號為M87的無線電波星雲旋系,從非物質的無線電波區,噴出長達一萬光年的光炬,其中為高速高能電子。從非物質中,也即是從虛空中,射出物質。
  這個驚人發現,證實從“空”轉變為“有”,因此“有”的本源是“空”。用佛法的術語說,“有”是假諦(錯覺),稱妙有;“有”的本體是空(空諦),稱真空;真空妙有同時存在,空有不二即中諦。天臺宗基本教義講的空、假、中三諦三觀,可由科學角度來理解。清涼大師在疏鈔中也有引用。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華裔物理學家林平奎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光學通信系統的一端把一束激光“毀滅”,共摧毀了幾十億個光子,然後在一米外的另一端,成功地將其複製出來,將它重新現形。(有化為空,空中現有。)據悉,這個實驗被稱作“量子牽連”,花費時間只有十億分之一秒。然而,用“遠程瞬間傳物”模式進行人類和其它物體實驗目前似乎還遙遙無期。林博士承認:“我們的實驗與科幻片仍有些區別。我們暫時只能遙距傳送激光中的光子,還不能將對象瞬間轉移。”
  這些物理學的發現,證實了佛經裡所講的“空即是色”(“色”指物質),《華嚴經·毗盧遮那品第六》雲:“爾時普賢菩薩。複告大眾言。諸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微塵數劫。複倍是數。有世界海。名普門淨光明。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勝音。……彼勝音世界中。有香水海。名清淨光明。其海中有大華。須彌山出現。名華焰普莊嚴幢。十寶欄楯。周匝圍繞。於其山上有一大林。名摩尼華枝輪。……此林東有一大城。名焰光明。……此大城中所有居人。靡不成就業報神足。乘空往來。行同諸天。心有所欲。應念皆至。”這種自在的生活狀況,用現代的物理學完全解釋得通。
  而極樂世界的人,可以隨時將能量變現出物質來用,用完之後,又將物質變為能量而化去。他們的能量從何而來?他們是從一心念佛的念力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可隨心所欲地變現物質。
  《無量壽經·受用具足品》雲:“(極樂世界)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需,悉皆如念。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事已化去,時至複現”,“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5. 宇宙的生滅
5.1 宇宙的形成——無中生有
  物理學中認為在量子世界裡,物質可以從空無中產生。這裡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單位。那麼宇宙從何產生的呢?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也是從空無中產生的。
5.1.1 未生之前
  美國NASA的奧敦沃博士說:當物理學家講“空”字時,他們其實是在搞文字遊戲;因為普通觀念中的真空便是“空”,什麼都沒有。而實際上,物理學家很清楚,真空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而宇宙形成前的狀態,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連真空都沒有。這個狀態,並非一般人心目中所思量的空無狀態。
  宇宙本來的狀態,佛經上用“自性”、或“佛性”、或“法性”來表達。它並無形相,但確實存在,不得已才稱之為“空”。打個比方說就容易理解,這個“空”就好比是磁鐵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不能說它沒有;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磁性的作用極大,發電機與電動機都因磁力而顯功用。
  佛教用“八不”來表達這種狀態:“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佛教認為這種空靈能現妙有、能現宇宙萬物之相。佛在三千年前就指出這種空靈是我們的心性。《首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裡講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來面目,能生宇宙萬法。
  最近,日本科學工作者江本勝博士經過十年對水的微觀觀察,發現水結晶體的形狀能隨著人的思想語言而變化。善心善言對水,水的結晶體形狀就很美麗。惡意惡語對水,水的結晶體形狀就很醜陋。證明了佛經所講的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亦如《華嚴經·第十菩薩問明品》雲:“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
5.1.2 “宇宙大爆炸”
  現在來看科學家對宇宙形成的觀點。科學界目前廣泛接受的是所謂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根據該理論,大約在140億年前,一個體積小、質量大、溫度高的原點爆炸而產生了宇宙。大爆炸以前,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那一種狀態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出來的,就連許多宇宙的定律也不適用。佛陀用“不可思議”來描述這種狀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科學家也承認這種狀態可能永遠不能用思維去理解。然而,佛告訴我們用“不思不議”的禪定方法,在精神意志深度集中時,所有的念頭都放下,這時一切障礙我們瞭解真相的東西都去除了,那麼宇宙的本來面目便完全顯現,這種境界稱為“明心見性”。
  那麼宇宙出生前的原點有多大呢?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只有10-33釐米。這一極微小的數字無法用常規思維想像。打比方來說,如果一根頭髮直徑是0.01毫米,在這個直徑上可以放多少個原點呢?可以放一百萬億億億個!
  要知道,目前廣袤的宇宙所蘊藏的全部信息和能量原本存在於這樣小的微粒之中!這些信息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時空、所有的星系,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也包括你跟我!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我們身上的一根頭髮竟能包容這麼多億億億個宇宙!雖然大小懸殊,但小原點的信息和能量並沒有少一點,而現前的大宇宙的信息和能量並沒有多一點。
  佛在《華嚴經》裡講,“大小不二,大小平等。”;《華嚴經》十玄門中也講到“微細相容安立門”;佛常講,不可計數的世界國土可以從一個人的汗毛孔中現出來。《華嚴經·第二十五十回向品》雲:“一毛孔中悉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禮一切世間燈。”原來,無限大和無限小也可以沒有差別!
  我們也可以從身邊的例子中理解“大小不二”,例如:澳洲淨宗學院圖書館的一套《大藏經》有八十多冊,而做成CD的話,僅僅兩片而已。八十多冊《大藏經》體積很大,兩片CD體積很小,然而它們所容納的信息卻完全相同。這也是“大小不二”的一種。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是,從這個小微粒擴張成大宇宙,所須的時間極其短促。太空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在10-33秒內,這個微粒擴張了1026倍。按這樣的擴張速度,在千分之一秒內,這個極小的微粒已擴張得比太陽系還大!宇宙的產生原來是瞬間完成的!類似於佛教講的宇宙“一時頓現”。
  所以,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現代科學認為的宇宙起源可歸結如下:宇宙原本是“空”,在“空”中忽然產生了一個原點,原點在瞬間形成了宇宙,而從此便開始不斷的向無限推展。對於這個原點,現代科學只有一個數學的描述,並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而佛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原點是一種無明妄動的幻相。本來是清淨無有一物,忽然起了妄想,產生幻相,從而由細的幻相進入粗的幻相,宇宙隨之展開。但整個宇宙仍然是本來無所有,實際不可得,當下畢竟空。
5.2 成住壞空
5.2.1 星球的成住壞空
  科學家已證實大宇宙出生於虛空,各種天體(星雲、星球)皆在不斷運行,不斷生成和消滅。從空而有,因有而住,從住壞滅,複歸於空。例如,獵人星座距離地球15光年,乃距地球最近的星座。從夏威夷貓娜基山頂,用無線電望遠鏡攝得獵人座星雲爆炸散開後(壞滅歸空)的照片,後又用紅外線鏡頭,攝得正在初步形成的新星雲(從空複成)之照片,這就是宇宙星雲由老到壞、壞又再生的最佳科學證明。
  獵人星座現正處於初步形成階段。像這樣新生的星體,宇宙中不計其數。星體經成、住而衰老,然後就開始發射紅光,稱“紅光巨星”。再經60億年,太陽系中的太陽也將老化為紅光巨星。如果紅光巨星”更趨衰老而瀕臨毀滅時,天文學家稱之為“白光矮星”。因為它即將崩潰時,竭盡殘力,輻射白光,星體縮小,最後突然爆炸而毀滅,又歸於空。
  宏觀世界的反復變遷,完全吻合佛說的宇宙規律——成、住、壞、空。正如《華嚴經·第五華藏世界品》普賢菩薩雲:“世界有成壞,譬如依樹林,種種果差別,如是依刹種,種種眾生住,譬如種子別,生果各殊異,業力差別故,眾生刹不同。”,亦雲:“有刹住一劫,或住於十劫,乃至過百千,國土微塵數,或於一劫中,見刹有成壞,或無量無數,乃至不思議。”
  “劫”是一個時間單位。一劫到底有多長的時間呢?佛教所說的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小劫是怎樣計算的呢?是根據人的壽命來計算的。佛教經典(《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裡說到,從人壽8萬歲開始,每100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壽10歲為止;然後再從人壽10歲開始,每100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8萬歲;這樣一增一減就叫一小劫;一小劫以現在的年數來計算,是(80,000 - 10)×100×2 = 15,998,000年,約合一千六百萬年。而中劫含有20個小劫,相當於15,998,000×20=319,960,000年,約合三億二千萬年。而大劫含有4個中劫或80個小劫,相當於319,960,000×4=1,279,840,000年,約合13億年。
5.2.2 宇宙的成住壞空
  不僅星體有成住壞空,連宇宙也有成住壞空。2002年9月7日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刊物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宇宙的膨脹速度會逐漸減慢,而且會逆轉回去,將所有的物質擠壓,最後濃縮成一個“癥結點”,並在劇烈的大爆炸中消亡。
  而“暗能量理論”認為,宇宙的加速膨脹是在全宇宙範圍的“標量場”的排斥作用下進行的,這種“標量場”的暗能量最終會降至零,然後將變為負數,並可能降至負無窮大,使宇宙的擴展速度減緩,然後轉向相反方向,使空間和時間收縮,最後凝聚成一點,在一次大爆炸中消亡。消亡的時間是今後100億到200億年。
  天文學家測量的方法不同,得到不同的宇宙壽命結論:麻省理工學院認為宇宙很年輕,有110億~120億年。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主任羅伯特·柯什納為首得出的結論是,宇宙並不是那麼年輕,可能有150億年。普林斯頓大學的埃德·特納則認為宇宙有240億年。
  因此,宇宙由空而生,而最終歸於空。這樣的生滅並不是僅僅一次。科學家說,宇宙的出生到消亡是循環不斷的。大爆炸既不是宇宙的起點也非終點,而只是宇宙不同階段的“過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保羅·斯坦哈特與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尼爾·圖羅克共同提出了這個觀點。他們說,如今的宇宙是在上個宇宙的塵埃中誕生。
5.2.3 平行宇宙——微塵裡的世界
  有理論認為,人類所在的宇宙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無限大的平行宇宙。這兩個宇宙在多重維度中互相區分開來。兩位科學家根據此理論計算出,在這兩個宇宙之間有一個力場,可以將兩個宇宙呈週期性地互相吸引,爾後又在排斥開來,如同人鼓掌時兩隻手的動作一般。當兩個宇宙互相碰撞的時候,第五維度暫時消失,這時就會發生一次大爆炸。新的物質世界在原有消散的物質塵埃中被重新“創造”出來。
  這種塵埃中“創造”宇宙的說法,契合了佛在《華嚴經》中說的微塵中有世界的重重無盡法界真相。佛經早有論述,可惜科學家沒讀!
  華嚴境界裡面告訴我們,微塵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割。現在科學講的基本粒子、誇克,是不是佛法裡面講的微塵?還很難說,可能很接近。但是佛告訴我們,微塵裡面有世界,這個科學沒說到。如《華嚴經·第五華藏世界品》雲:“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
  不但微塵有世界,而世界裡也有微塵,而那個微塵裡頭還有世界,重重無盡,不可思議。是真的嗎?真的!能見到嗎?不但能見到,普賢菩薩還到微塵世界裡面去觀光遊覽過;那裡頭也有無量諸佛,佛也對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挺熱鬧的!而且所有微塵裡面都一樣,不是單獨某一個微塵這樣,所有一切微塵沒有例外!如《華嚴經·第三普賢三昧品》雲:“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刹。”
  有人問到此宇宙以外的其它宇宙時,美國NASA太空物理學家這樣回答:“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代表一切萬事萬物,包括時間、空間,包括所有的星系,乃至尚未發現的太空。其它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維次的時空,但其它宇宙現在或將來都無法與我們有物理性的交流,它們簡直就是在無限與永恆的另一邊,我們的觀察無法達到。”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裡介紹說,宇宙裡有微塵,微塵裡又有宇宙,重重無盡。我們之所以不能看到其它宇宙,是由於妄想執著擋住了視野。如能將妄想執著通通放下,便能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宇宙;佛就具有這種能力。也就是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心地極清淨,“淨極光通達”,便是“此方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即此方。”
5.2.4 宇宙的生滅——“同時具足相應門”
  綜合以上知識,宇宙從無到有、由有歸無的一個循環時間大約是240-340億年。剛才分析過,時間的長度是一個相對概念,是我們的錯覺。時間的長短是由觀察者能觀察的心與所觀察的宇宙之相對速度而決定的。相對速度越高,就越能把本來短促的生滅時間拉長。所以,我們感知的340億年,實際上有可能是極其短促的。
  例子:一張紙上兩條線(一維),經過很長距離才相交;如果把紙折疊起來(二維),卻可以直接相交。當我們把空間維度提高,則看到低維空間中的事物是“同時具足”的,這就像華嚴十玄門中的“同時具足相應門”。所以低維空間的340億年在五維空間以上看可能是一瞬間。
  佛陀說凡夫妄心處於快速生滅變化中。正如《仁王經》所說,一彈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滅,這就是指妄心生滅的速度極快。《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第五三世等品》裡,彌勒菩薩講的更快:“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
  可推斷宇宙的實際生滅時間極其短促,正如《楞嚴經》所雲:“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滅的過程,打個比喻,就像在黑暗的大廳裡,一開燈,廳內全景一時頓現;一關燈,全景頓消。由於一個生滅緊接著另一個生滅,以至於凡夫遲鈍的肉眼無法看到宇宙的生滅過程。也是由於速度太快,所以我們感受宇宙是相續不斷的。而實際上,每一瞬間整個宇宙都處於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的循環狀態中。這種刹那生滅之相,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
5.2.5 夢裡六趣覺後空
  因此整個宇宙是能感知的心(中峰禪師稱“靈知心”,能見聞覺知)的作用而產生的。如果生滅之妄心一停,整個宇宙的生滅現象也就立即停止了。正如禪宗永嘉大師所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裡的“覺”是指妄心不動、真心顯現的狀態。
  然而,凡夫的妄心刹那也不能停止,因而所見生滅之相也無法停止。《華嚴經·菩薩問明品》雲:“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有人可能會問:這前念與後念所現的兩個宇宙有聯繫嗎?”答曰:“沒有。前念與後念各不相知,因而前念所現的宇宙與後念所現的宇宙沒有關聯瓜葛,是獨立的存在。”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開頭便說:“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這裡用河中流水來比喻,前念宇宙比喻作前流,後念宇宙比喻作後流,前流與後流各不相知。這是由於前流和後流均無自性,皆是眾緣和合,因而各不相知。而前後可以相牽流,牽引的力量就是因果定律。因果定律是宇宙中萬有不變的規律,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雖然妄念在不斷生滅,但是能知的心卻沒有因為宇宙生滅而動搖。所以中峰禪師說:“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能知之心是永恆不變的,這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正因為它永恆不變的作用,才使眾生生滅的妄心觀察到宇宙生滅之相。但眾生迷惑,不識真心,只迷在生滅相中。而諸佛在生滅之相中了達有一個不變真心。此謂“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每一個念頭都各不相知,所現的宇宙也是各不相聯,為什麼所看到的宇宙卻是相續而沒有隔斷的相呢?這是因為凡夫看到前一個相時,便立即起念執著這個相;看到第二個相,也馬上執著第二個相;但由於第二個相與第一個相非常相似,因而在凡夫眼中,宇宙成了連續相。
  實際上,第一個相和第二個相是互不關聯而獨立存在的。比方說,電影底片每張都是獨立的,但以每1/24秒一張的速度連續放映時,肉眼無法覺察畫面的隔斷,因此所見的影像就連續起來了。由妄念牽引而使業果牽纏、使眾生迷惑在妄相裡,“由是業網牽纏,流轉五道。恒隨生死以升沉,亙古至今而靡間。”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見性而不要著於相,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如何努力呢?淨宗修學的方法是念阿彌陀佛。要知道,阿彌陀佛不在身外,阿彌陀佛正是每個人的自性真心,極樂世界是真心所現的境界。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念自性名號。所以淨宗修學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就是把妄念轉為阿彌陀佛這一自性清淨名號;淨念相繼不斷,則所現必定是極樂清淨國土。
5.3 心生宇宙——同體大悲
  當瞭解宇宙原來是我們相牽不斷的念頭所產生的現象,才知道宇宙中一切眾生皆是我們同一心念中的生命共同體。因為這一心念能出生宇宙萬物,因而它具有愛和慈悲的德相,淨空上人把它稱為“愛心”。上人說:“愛就是真心、真性、真如、法性。”因為它是能生之源頭。“愛是神聖、上帝、真主、聖靈”,因為它有造宇宙萬事萬物之功能。所以“愛孕育出宇宙萬物。天地萬物,無一不是從愛心而生而長。”
  明白這個真相之後,我們對萬物眾生的慈悲關愛之心油然而生,曉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皆跟是我們同一個生命共同體;不僅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而且全部緊密團結在一個心念當中!我們說“活在一個地球村裡”,或者說“環宇一家”,都是方便說。而真實說,是“我們活在共同的一個念頭裡!”所以,哪裡還能跟宇宙裡任何一人一物起對立衝突呢?
6. 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麼
6.1 基本粒子
  眾所周知,物質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又由誇克組成。那麼,誇克和電子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科學家發現,誇克和電子都不可再分了,似乎是沒有內部結構的點粒子,因此把它們稱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質的基本單元,就像英語裡的“字母”一樣。
  但是,已知的基本粒子並不僅僅是誇克和電子兩種,而是多達數百種,而且,每一種基本粒子都有它們的反粒子。所有基本粒子可分為三大類,通常稱為“族”,即“輕子族”,包括電子、中微子等;“誇克族”,包括上誇克、下誇克、粲誇克、奇異誇克、頂誇克和底誇克,這六種誇克和各自的反誇克;“媒介粒子族”,包括光子、膠子等。非常奇怪的是,除了誇克和電子外,大部分基本粒子都不組成更大的物質結構。例如,中微子總是在宇宙中獨來獨往,不與其它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媒介粒子則只在其它粒子間傳遞力的作用;還有很多粒子像介子、超子等都極不穩定,通常在極短時間內衰變成其它粒子。
  我們知道,電子能像地球繞太陽旋轉那樣繞著原子核運動,但電子能不能也像地球那樣進行自轉呢?按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物體在自轉時,其轉軸上有一個固定不動的中心點,電子既然是一個點狀粒子,那它就不會有什麼多餘的“中心點”,它的自旋也就無從談起。但科學家證實,電子仍然像地球那樣,既公轉,也自轉,而且永遠地以固定不變的速率旋轉,這是電子自身固有的性質,稱為“內稟自旋”。而且,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與電子相同的自旋。
  這些基本粒子性質各不相同的原因是什麼?它們為什麼在不停地自旋?這些不同的粒子還有沒有更深層的、統一的內部結構?這些問題長期以來都在困繞著科學家們。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6.2 四種力的矛盾
  進一步的問題就是,這麼多不同種類的粒子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假如宇宙是由很多微小的、相互間沒有關係的物質微粒組成,它們都是相互“隔離”的;那麼,這樣的宇宙中就會既無恒星,又無行星和生命,只是一個寂寞的、完全沒有事件發生的微粒集合。
  幸運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宇宙中存在著各種類型的力,是它們把散沙般的基本粒子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各種各樣的物質,並安排了宇宙間的秩序。這些力從本質上都可歸結為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
  這四種力的來源是不一樣的。引力源於物體質量的相互吸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間就存在引力,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電磁力是由粒子的電荷產生的,一個粒子可以帶正電荷,或者帶負電荷,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如果一個粒子不帶電荷,則不受電磁力的影響,不會感受到排斥力和吸引力。強力主要是把誇克結合在一起的力,所以也叫核力。像電磁力一樣,也起源於電荷,不過只是誇克間的電荷,物理學家稱之為“顏色電荷”。弱力的作用是改變粒子而不對粒子產生推和拉的效應,像核聚變和核裂變這兩個過程都是受弱力支配的。這四種強弱懸殊、性質各異的基本力,完全控制了宇宙。
  現在問題又來了:四種基本作用力的不同導致了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根深蒂固的矛盾。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關於引力的理論。前面說過,引力源於物體質量的相互吸引,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越大。但為什麼物體的質量會產生引力呢?引力為什麼很微弱卻又能在宏觀範圍內起作用呢?比如說,兩個人、兩塊大石頭之間的引力幾乎就是零,只有像太陽、地球、月亮這樣宇宙中的星體,才有明顯的引力作用。
  愛因斯坦把這個疑惑給解開了,他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卻又合乎情理的解答:空間本身是有形狀的,當沒有任何物質或能量存在時,空間應該是平直光滑的;當一個大質量物體進入空間後,平直的空間就發生了彎曲凹陷,這就像一條拉得很平很直的床單上,當放進一個保齡球時,床單就凹陷下去;所謂引力就是因為這樣的空間彎曲而導致的。地球在繞著太陽的軌道上運行,是因為地球滾入了太陽周邊彎曲空間的一道“溝穀”,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太陽對地球的引力作用。兩個人、兩塊大石頭之間的引力幾乎不存在的原因就是,這麼小的質量使空間的彎曲幾乎為零。因此,普通物體之間的引力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在這裡,引力變成了漂亮的幾何圖景,引力本身並不存在,它只是空間的幾何形變所引起的明顯結果。引力的本質就這樣被廣義相對論圓滿地解釋了。
  但空間的幾何形變卻解釋不了其它三種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似乎都無法通過空間的褶皺來實現。而且,在微觀世界裡,空間根本就不是平滑的,而是有無數的粒子在劇烈且永不停息地喧囂,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原理——光滑空間的幾何概念,在這裡被破壞殆盡。
  對另外三種力的解釋需要量子理論來完成。量子理論研究微觀世界裡基本粒子的行為,在這個理論體系中,宇宙中所有的物質最終由數百種不同的基本粒子組成,由於質量小到幾近於零,這些粒子的運動軌跡變化莫測,毫無規律可循。在這裡,力是由粒子的交換而來的;例如,電磁力是由光子交換而來,兩個帶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實際上是光子在兩個粒子間往來“出沒”的結果,兩個帶電粒子通過交換小小的光子而相互影響,這個過程有點兒像兩個溜冰的人在傳球,通過傳球,兩個人的運動狀態都在受到影響。其它兩種力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
  但是,因空間彎曲所導致的引力是無法通過粒子交換而來的,而且,在微觀世界裡,粒子的自身質量不僅小到幾乎沒有,還總是在雜亂無章地運動,它們之間的引力從何談起?因此,量子理論無法涵蓋引力。
  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不能統一,成為現代物理學最核心的災難。人們很難相信,在宇宙的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居然不是一個統一連貫的整體,我們對宇宙最深處的認識居然是由兩個分裂的理論拼接起來的。為了能讓兩個理論協調起來,物理學家做過大量的嘗試,他們以這樣那樣的方法,要麼修正廣義相對論,要麼修正量子理論。雖然一次次的努力都膽識驚人,但結果卻一個跟著一個失敗。
  終於,弦理論(String Theory)來了。該理論被稱為最具權威的描述宇宙現象的理論、最有希望解答物理學中一切難題的理論,1974年由美國Schwarz教授和法國物理學家Scherk提出。
6.3 粒子怎樣變成弦?
  一連串的疑惑使科學家不得不認真考慮:也許在基本粒子內部存在一種更深層的結構,但這種結構尚未被我們所理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科學家孜孜不倦地努力下,一個新的理論逐漸浮出水面,這就是超弦理論。超弦理論認為,在每一個基本粒子內部,都有一根細細的線在振動,就像小提琴琴弦的振動一樣,因此這根細細的線就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弦”。
  撥動吉他一根弦,你會聽到一個音。撥動另一根弦,你會聽到另一個不同的音調,因為不同的弦振動的模式不同。一個音樂家通過一個吉他的六弦合奏,使這些弦在不同頻率振動,便可創造出無數美妙的音樂。像琴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彈出不同的樂音那樣,粒子內部的弦也有不同的振動模式,只不過這種弦的振動不是產生什麼音樂,而是產生一個個粒子。不同粒子的性質由弦的不同振動行為來決定,電子是以某種方式振動的弦,上誇克又是以另一種方式振動的弦,如此等等。
  弦與粒子質量的關聯是很容易理解的。弦的振動越劇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動越輕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這也是我們熟悉的現象:當我們用力撥動琴弦時,振動會很劇烈;輕輕撥動它時,振動會很輕柔。而依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原理,能量和質量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現:大能量意味著大質量,小能量意味著小質量。因此,振動較劇烈的粒子質量較大,反之,振動較輕柔的粒子則質量較小。
  依照弦理論,根本不存在粒子,只有弦在空間運動,每個基本粒子都由一根弦組成,而所有的弦都是絕對相同的。不同的基本粒子實際上是在相同的弦上彈奏著不同的“音調”。由無數這樣振動著的弦組成的宇宙,就像一支偉大的交響曲。
  所以,根本沒有基本粒子,更沒有物質存在,宇宙完全是振動而產生的。這跟佛家講的萬法皆空,《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不是一個情形?
  佛告訴你,弦其實也沒有,只有心!六祖大師當年到法性寺,就是現在的光孝寺,聽印宗法師講《涅磐經》。正開法會時,風吹動了幡,就有兩個人對此發生了爭論。一個人說:“是幡在動。”另一個人說:“不是,是風在動。”兩個人爭論不休。六祖走過去對兩個人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也就是說,風也沒動,幡也沒動,是你的心在動。這就把現象的根源說出來了。
  正如《華嚴經·第二如來現相品》雲:“佛刹微塵數,如是諸國土,能令一念中,一一塵中現。”宇宙實際就是一念,就是念念相續的虛幻相。若心不動,則能悉見悉現。如《華嚴經·第一世主妙嚴品》雲:“佛於一切十方中,寂然不動無來去,應化眾生悉令見。”
6.4 弦如何運動?
  弦本身很簡單,只是一根極微小的線,弦可以閉合成圈(閉弦),也可以打開像頭髮(開弦)。一根弦還能分解成更細小的弦,也能與別的弦碰撞構成更長的弦。例如,一根開弦可以分裂成兩根小的開弦;也可以形成一根開弦和一根閉弦;一根閉弦可以分裂成兩個小的閉弦;兩根弦碰撞可以產生兩個新的弦。
  但是當一根弦在時空中移動時,它就沒那麼簡單了。弦的運動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三維空間已經無法容納它的運動軌跡,必須有高達十維的空間才能滿足它的運動(十維空間是數學方程計算的結果)。就像人的運動複雜到無法在二維平面中完成,而必須在三維空間中完成一樣。
  點粒子內部的空間不是三維的,可能還有很多維,這似乎非常不可思議,不過,認真想起來,高維空間的存在完全是合理的。為了看清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支筆的例子。我們知道,筆的表面是二維的,但是當我們從遠處看它時,它卻像是一維的直線。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筆的那兩維很不一樣,沿著筆伸展方向的一維很長,容易看到;而容易繞著筆的那一個圓圈維很短,“捲縮起來了”,不容易發現。你必須走近筆,才能看清繞著圓圈的那一維。
  這個例子表明了空間維度的一個微妙而又重要的特徵:空間維有兩種。它可能很大延伸得很遠,能直接顯露出來;它也可能很小,捲縮了,很難看出來。筆比較粗大,繞著筆的那一維很容易就看到。假如筆很細——像一根頭髮絲或毛細管那樣細,要看那捲縮的維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在最微小的尺度上,科學家業已證明,宇宙的空間結構既有延展的維,也有捲縮的維。就是說,宇宙有像筆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大的、容易看到的維——即我們尋常經歷的三維,也有像筆在橫向上的圓圈那樣捲縮的維——這些多餘的維緊緊捲縮在一個微小的空間,即使用最精密的儀器也根本不能探測它們。
  那些看不見的維可能會有多小呢?目前最先進的儀器能探測到百億億分之一米的結構,如果那些維度捲縮得比這個尺度還小,就看不見了。科學家的計算表明,捲縮的維可能小到普朗克長度(即10-33釐米),是目前的檢測能力遠遠不可能達到的。
6.5 為什麼需要多維空間?
  理解了宇宙的空間有更多維存在,再回過來看相對論與量子理論是如何產生矛盾的,就很容易理解了:這兩個理論在三維空間裡是不可能統一的,它們的矛盾是必然的,只有在高維空間裡才能得到統一。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舉一個三維世界和二維世界的例子。首先假設有一些生活在二維平面世界的生命,它們的世界裡只有長和寬,根本無法理解第三維——“高”這一維。
  因此,它們對三維世界的感知只限於三維物體在平面世界的投影,或者三維物體與平面世界的接觸面。試想一想,一個平面生命怎麼能夠通過投影來想像三維物體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呢?當三維物體與平面世界接觸時,三維物體在平面世界上的零碎片段。
  比如一張桌子的四根腳柱、人印在地面上的兩雙鞋印,更讓平面生命摸不著頭腦——這些拼不到一起的碎片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它們不能想像,四片互不相連的印跡怎麼會構成一張完整的桌子呢?那斷斷續續的鞋印上怎麼會有一雙完整的鞋呢?而且,鞋的上面竟然還有一個更加完整的人!用二維的眼光來打量這些碎片,你永遠不可能將它們拼成一個整體。
  於是有一天,一個足智多謀的平面生命偶然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它宣佈,平面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向上”的第三維,如果順著這些碎片“向上”看,其實碎片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這真是個驚人的見解,大多數平面生命都困惑不解。
  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遭遇與這種情況非常相似,在三維空間裡,它們就像兩塊互不相干的碎片,永遠也拼合不到一起。但把空間“向上”抬一抬,把宇宙變為十維空間,相對論和量子理論這兩塊看似互不相干的碎片就會令人震驚地結合得天衣無縫,成為一個更完整的理論大廈的兩根互相依存的支柱!雖然在三維空間中無法想像和描述一個多維的空間,但通過複雜的數學方程卻能推導出它的存在。
  而佛教中的大菩薩則有能力解了和悟入多維空間,乃至一切空間。如《華嚴經·第二如來現相品》雲:“智身能遍入,一切刹微塵,見身在彼中,普見於諸佛。如影現眾刹,一切如來所,於彼一切中,悉現神通事。”
6.6 空間中的裂縫
  超弦理論還帶來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結果:我們的空間結構居然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的!日常經驗中,空間和時間總是無限可分的,但事實卻大謬不然。空間和時間都有自己的最小值:空間的最小尺度為10-33釐米,時間的最小值是10-43秒。因為當空間小到10-33釐米後,時間和空間就會融為一體,空間維度就會高達十維;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空間還能分割,那也是目前所不能瞭解的了。
  雖然當時科學家已經知道粒子能量的不連續性,但他們卻不知道為何有這種不連續性,只是被迫接受而已。現在知道這與空間的不連續性密切相關。正是由於空間有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單位,才會影響到基本粒子的能量發射方式。
  空間具有一個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值,這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很容易可以想到:宏觀空間結構是由一份份最小的空間包組合起來的。在這一份份的空間包中間,極有可能存在著我們無法探測的空間裂縫!“蟲洞理論”設想在空間中鑿開一個洞口,這從理論上來說真是可行的。就是尋找相鄰空間包之間的裂縫,然後用難以想像的高能量轟開這個裂縫,一個蟲洞就出現了!可以說,小小的十維空間包以及它們之間的裂縫存在於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有足夠的能量,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鑿開一個蟲洞。
  這個基本粒子(弦)實際上是念頭,所謂空間裂縫是念與念之間的間隔。《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第五三世等品》雲:“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
  佛法裡講自性能生萬法。怎麼生?波動現象。佛說“迷唯一念”,一念就是波動,只要一動,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現象就生了。它有沒有次第?有次第,但太快了,我們沒法子觀察到。
  它的次第在《唯識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心裡沒有念頭,不動的時候是光明的、圓滿的;但是一念不覺,亦即無明妄動,大光明藏就見不到了;所以說“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中一個是“業相”。而業就是動,不停地動,就像電影放映機一樣,膠片一張一張地放映;也像閃光一樣,一閃、一閃;但是由於放映得太快、閃得太快,肉眼看著像是連續的。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它全是迷,念念都沒有覺悟過,都在迷,它都在動,不動就覺了,極其微細的還是在動。
  八地菩薩可觀察到此生滅相,如《華嚴經·第二十六十地品》雲:“觀世間成,觀世間壞;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而《華嚴經·入法界品》裡,善財童子參訪慈行童女時,慈行童女開示:“智眼無瞖,普觀法界。慧心廣大,猶如虛空。一切境界,悉皆明見。獲無礙地,大光明藏。”
7. 超距作用和全息理論
7.1全息理論——宇宙只是一個幻像
  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學物理學家阿蘭·阿斯帕克特(Alain Aspect)所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也許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實驗。他們發現,在特定的情況下,次原子的粒子們,例如電子,同時向相反方向發射後,在運動時能夠彼此互通信息。
  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不管它們是相隔十尺或十萬萬里遠,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運動方式,在一方被影響而改變方向時,雙方會同時改變方向。這個現象的問題是,它推翻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沒有任何通訊能夠超過光速。由於超過了光速就等於是能夠打破時間的界線。但是這個現象也激發了一些具有革命性的解釋。
  例如,倫敦大學的物理學家戴維·波姆(David Bohm)相信阿斯帕克特的發現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但其實宇宙只是一個幻像,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攝影相片(Hologram)。
  要瞭解為什麼波姆會做出如此驚人的解釋,我們必須首先瞭解什麼是全息攝影相片。全息攝影相片是靠激光做出的一種三維空間立體攝影相片。要製作一張全息攝影相片,物體首先必須用一道激光束照射,然後第二道激光束與第一道光束的反射產生繞射的圖案(兩道光束交集的地區),被記錄於底片上。底片洗出後,看起來像是無意義的光圈與條紋組合。
  但是當底片被另一道激光束照射時,一個三維空間的立體影像就會出現在底片中。真正的全息攝影相片沒有角度限制,而且必須用激光才能見到影像。如果一個人的全息相片被割成兩半,然後用激光照射,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人的影像。事實上,即使把這一半再分為兩半,然後再分下去,每一小塊底片中都會包含著一個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來影像。不像平常的相片,全息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著整體的資料。
  全息相片的這種“整體包含於部份中”的性質給予我們一個全新的方式來瞭解組織與秩序。過去的西方科學有一種偏見,認為要瞭解任何事物現象,不管是只青蛙或一陣風暴,最好的方式是分解事物,研究事物的部份。全息攝影提示我們,如果把某種全息攝影式結構組成的事物分解開來,不會得到部份,而會得到較小的整體。
  利用這個理論,波姆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阿斯帕克特的發現。波姆認為,次原子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夠保持聯繫的原因,不是因為它們之間來回發射著某種神秘的信號,而是因為它們的分離是一種幻象。他說現實中,某種較深層次上,這些粒子不是分離的個體,而是某種更基本的、同源的實際延伸。
  為了使人們更容易想像,波姆描述道:想像一個水族箱,裡面有一條魚。也想像你無法直接看到這個水族箱,你對它的瞭解來自於兩台攝影機,一台位於水族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於側面。當你分別看兩台與攝影機相連的監視器時,你可能會認為兩個屏幕上的魚是分離的個體。這是由於不同角度的攝影機拍到的影像會稍有不同。但是當你繼續注視這兩條魚時,你會覺察到兩者之間有特定的關係。當一條魚轉身時,另一條也會做出稍微不同,但互相配合的轉身;當一條面對前方時,另一條會總是面對側方。如果你不瞭解實情,你可能會得出結論,認為這兩條魚一定有心電感應。但這顯然並非事實。波姆說這正是在阿斯帕克特實驗中的次原子粒子的情況。
  根據波姆的解釋,次原子粒子間超光速通訊現象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存在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更深的現實層面,一種超過現有空間的更複雜空間,就像那水族箱。而且,他補充到,之所以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離的個體,是因為我們只看到它們的部份現實。這樣的粒子不是分離的“部份”,而是一種更深層與更基本的整體的某個側面,這種整體具有全息攝影式的結構,就像先前所提到的全息照片一樣無法分割;而且由於現實中的一切都是由這些幻影粒子所組成,所以整個宇宙基本上是一個投影、一個全息式的幻象。
7.2 驚人的全息式宇宙
  除了這種幻象的性質之外,如此的宇宙也包含著其它更為驚人的特性。如果次原子粒子表面的分離是一種幻象,這意味著在更深的實際層次,宇宙中的一切最終都是相互關連的。人腦某個碳原子的一個電子與太陽表面某個氫原子的一個質子連接,而它們又連接到所有在水中游泳的鮭魚、所有跳動的心臟、及天上所有星辰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都交互貫穿一切事物。雖然人類的慣性思維總是去分類處理宇宙中的種種現象,但一切分類都是假像,一切的終極本質是一個無破綻的巨網。
  在一個全息式的宇宙中,甚至連時間與空間都不再是基本不變的。因為在一個沒有分離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觀念會瓦解,時間與三維空間就像電視監視器中的魚,只是一種更深秩序的投影。這種更深的現實是一種超級的全息式幻象,過去、現在、未來都共同存在於其中。這意味著只要有適當的工具,就可以進入這種超級全息式的現實層次中,取出過去古老的影像。
  這種超級全息式的宇宙還包含了什麼?這是一個開放而無法完全解答的問題。為了方便討論,假設這種超級全息式的結構是宇宙一切事物的由來根源,那麼它至少包括了過去和未來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組合,從雪花到誇粒子、從藍鯨到伽瑪射線。它可被視為一種宇宙性的儲藏庫,包括了所有存在過的一切。雖然波姆承認不可能完全知道這超級全息結構裡還隱藏了什麼,但也沒有理由否認;如他所言,也許這種超級全息結構的現實層次只是一道“階梯”,在它之上還有“無限多的發展”。
7.3 “諸法實相”
  這是佛在大乘教法裡常常講的“諸法實相”。確實,科學家的這些發現,使《華嚴經》裡很多難以體會的內容變得比較容易理解。
  佛法說明宇宙真相,跟科學是同一目標,但是方法不同。科學靠精密儀器觀察、靠高深數學來推算。但科學家能不能依此契入境界而見到宇宙萬有的性體呢?不能!為什麼?分別執著沒放下!宇宙萬有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用妄想分別執著就見不到宇宙萬有的性體。
  佛法則是依靠禪定,依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執著,在《楞嚴經》上講,有九個層次的禪定,叫九次第定。要是有這種定功,對六道輪回裡面的現象,真的可以做到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完全瞭解。六道還是個小範圍,突破這個範圍就可以看到十法界,但必須要把分別執著放下;如果再把妄想真的放下,達到不分別、不執著,那就如《華嚴經》所講,就能看到遍法界虛空界,沒有邊際。這是什麼境界?是法性的境界。
  法性裡所有的現相,即所謂的萬法,都不是真的,跟科學家所講的一樣。一切法沒有絕對大小,一微塵可以含攝遍法界虛空界,這不跟全息照片的道理一樣嗎?佛經裡講“芥子納須彌”,芥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但芥子裡面可以放得下須彌山,這也是一個道理。根本原因就是所有現相都是虛幻,非真實存在。如同《般若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般若經》還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即我們六根所見聞覺知到的一切都不是真的、不可得!
7.4 “一多相容不同門”
  這就是華嚴十玄門裡的“一多相容不同門”,如《華嚴經·第五華藏世界品》雲:“以一刹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
  所謂的“刹種”,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大世界、大星系,現在的天文學還沒有發現。《華嚴經》裡講,華藏世界是一個刹種,而一個刹種相當於一個大世界,其大小我們無法想像。佛經上說,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都是很大的星系,兩者距離十萬億星系,娑婆世界在東,極樂世界在西。
  華藏世界裡有二十層,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下面有十二層,上面還有七層,全部加起來是一個世界種。太虛空有多少個世界種?無量無邊!但大小不二,一多互入;一個世界種能入一切世界種,一切世界種也能入一世界種,即所謂“以一刹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
  所以說真話,無論大宇宙、小宇宙,無論身、心,無論微塵、毛孔、毛端,裡面都有一切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而那世界還有微塵,微塵裡頭又容納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華嚴》的宇宙觀是重重無盡,是彼此“相即相入,一多相容”。其原因何在?因為一切萬法都是自性變現,自性沒有大小、來去、生滅、差別,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法爾如是。從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虛空法界是一個自體,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是自性所變現、是性識所變現。
  性識即阿賴耶,性跟識不是一,也不是二,識是性的作用,性能現、識能變,所以用兩個名詞。這也是宗門所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真正的自己。毘盧遮那佛是自性所變,淨土宗裡常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是從性分上來說。那可不可以說“唯心地球,自性眾生”?可以!地球、星系、太空確確實實是唯心所現的。唯心地球、唯心太陽系、唯心銀河系、唯心太空,一切萬物顯現無一不是自性。離開了性識,無有一法可得,即所謂“體相如本無差別”。
  所謂“無等無量悉周遍”,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周遍法界,大圓滿。我們能聽能說,但沒辦法入。為什麼?因為無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依然還執著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地球不是月亮、地球不是火星,這個星系跟那個星系不一樣;不知道一切法是一、不知道一切法平等、不知道一切法是自己的心想生!
  《華嚴經》裡,從“刹種一一差別門”到“無等無量悉周遍”,無不體現了一切萬法從心想生的真相。什麼時候能見到真相、見到本來面目?佛說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自性。由此可知,明心見性難不難?不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見性了。但我們雖然懂得道理,卻無法放下、無法契入,因為一直在認假作真——迷!境界上真起煩惱,真動感情。
7.5 不可分割的宇宙——不可分割的如來藏身
  全息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聯繫的整體,任何一部分都包含整體的信息”。這跟佛法說的完全一樣。佛告訴我們宇宙是一體,成佛就能證得整個宇宙是自己、十法界依正莊嚴還是自己的境界。
  《華嚴經·第三普賢三昧品》雲:“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於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對此,清涼國師寫到老師賢首國師的解釋:“賢首釋雲:諸佛遍於一切,即顯諸佛無不周遍法界刹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刹;諸刹塵中,複有諸刹;如是重重,不可窮盡。言如來藏身者,明即此遍刹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刹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總有四句:一、身遍刹海,二、刹在身中,三、身遍身內刹,四、刹入遍刹身。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
  一一微塵含攝無量無邊的刹土,一一毛孔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世界是立體的、重迭的,重重無盡!但是諸位要曉得,重重無盡的世界,它的體如來藏身,就如賢首國師所說的,“諸佛遍於一切”。
  賢首國師當年在宮廷裡面講經,可能因為講到這些地方,大家聽不懂,他就以善巧方便來促進大家的理解。他請皇帝做一個八角亭,八角亭裡的八個面,每一面安裝一個大鏡子;請不懂的人站到亭子當中去照鏡子,這個人在鏡子裡可以看到自己有無量無邊的身體。這個時候就給他說,鏡子裡這無量無邊的身體就好比經裡講的遍刹之身,它是一還是多?要說是一身,可以看到鏡子裡數不盡的眾多身;要說是多身,但都是一個身所現。這樣就可以領悟到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亦如《華嚴經·第一世主妙嚴品》雲:“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
  下面賢首國師再說,“如來藏身者,明即此遍刹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刹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總有四句。”賢首國師不容易,他把這些內容歸納成四句,說明真相:“一、身遍刹海,二、刹在身中,三、身遍身內刹,四、刹入遍刹身。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修行證果,證的是什麼果?這四句就是所證的實相,真實狀況。
  普賢菩薩入的這個三昧是法界的大定。菩薩要為大眾廣說如是之法,所以先入這個三昧。第一句“身遍刹海”,海比喻廣大沒有邊際,即如海一般無量無邊的刹土。虛空法界廣大沒有邊際,裡面確實有世界海微塵數的諸佛刹土。
  第二句“刹在身中”,即無量無邊的佛刹在我們身中。身中的哪裡?遍身無處不是!佛在《華嚴經》裡常常用毛孔做例子,如“刹入毛孔”,即每一個毛孔裡面都有盡虛空、遍法界佛刹微塵數的刹土,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都如是。如《華嚴經·第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雲:“一切諸佛,以一切法界諸世界中須彌山王,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山林、宮殿屋宅,置一毛孔,盡未來劫,而諸眾生不覺不知。”
  第三句“身遍身內刹”,即身又遍身內刹,重重無盡。第四句“刹入遍刹身”,即刹又遍入刹身。所以接下來說:“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即內外、依報正報混融在一起。四無礙的法界從這裡見到了,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要悟的就是這個道理、要證就是這個境界。要是悟了,就叫佛知佛見;要是入這個境界,就是成佛、就是證果。
7.6 超距作用和自性
  科學家的領會也漸漸接近這個知見。如前面玻姆提到的比喻,不同角度的攝影機拍攝同一條魚,分別在兩個屏幕上放映,就會看到一條魚狀態改變時,另一條魚的狀態也立即隨之改變。玻姆以此展開對超距作用的解釋:“兩個同謀粒子應當被視為同一六維現實的兩個不同的三維投影,在三維空間看來,二者沒有相互接觸,毫無因果關聯;而實際情況是,兩個粒子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非常類似於上面所說的魚的兩個電視圖像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因此普遍地說,隱秩序必須被擴展到一個高維現實,這個高維原則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其包含整個具有其全部‘場’和‘粒子’的整體宇宙。於是我們必須說,全運動在高維空間中捲入與展出,其維數實際上是無限的。”
  在玻姆所構想的宇宙的本體論圖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維隱秩序被激發而展開和投影為三維物質世界的顯秩序,而這種物質顯秩序又不斷捲入為宇宙真空中的隱秩序。用簡單的話說,就是肉眼直接可見的三維物質世界的獨立個體,實際上是更高維整體的一個投映,由於我們不能理解更高維度的整體性而誤以為所看到的一個個人或物是獨立的個體。
  秩序相當於自性的德行,是性德。顯秩序能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叫隱秩序。“而這種物質顯秩序又不斷捲入為宇宙真空中的隱秩序”,這是佛經上講的隱顯不二。這個道理被科學家發現,真不容易!但事實確實也是隱顯不二。
  華嚴三祖法藏賢首大師所著《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雲:“一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雲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又隨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淨;亦可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起信論》雲: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廣說如彼,故曰自性清淨圓明體也。”
  玻姆所說的“我們由於不能理解更高維度的整體性,而誤以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個人或物是獨立的個體”。這種說法類似剛才八角亭的例子,八角亭的八面都放鏡子,一個人站在當中,就看到無數的人像,而且一個動、一起動。但無數人只是假相,其實只有一個人。這就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是一體,十法界莊嚴具有全息相片式的結構。如《華嚴經··第十三升須彌山頂品》所雲:“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  宇宙森羅萬象從一個根來。什麼根?法性。事相再多,體是一個。古代祖師比喻得好,把法性比作黃金,無量無邊的現相比作金器。我曾經參觀過一位學佛同修的金器展覽室,共有兩萬多種,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從相上看,兩萬多個金器,沒有一個同樣的;但從性上看,卻全是一樣東西——黃金。相變,體不變!所以法相是無量無邊、千變萬化,但法性只有一個。佛在經裡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為什麼會千變萬化?因為“識”。“識”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7.7 全息式大腦模型
  波姆不是唯一發現宇宙是一個全息攝影式幻象的研究者。在腦研究領域中,史坦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卡爾·普裡布拉姆(Karl Pribram)也相信現實具有全息式本質。
  普裡布拉姆研究腦部如何儲存記憶,因而對全息式結構模型很感興趣。近幾十年的研究顯示,記憶並非單獨儲存於特定區域,而是分散於整個腦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連串歷史性實驗中,腦科學家卡爾·拉施利(Karl Lashley)發現,割除老鼠腦部任何部位,都不會影響記憶,老鼠仍舊能表現術前所學到的複雜技能。唯一的問題是沒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論來解釋這種奇怪的“整體存在於每一部份”的記憶儲存現象。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普裡布拉姆接觸到全息攝影的觀念。此時,他明白他發現了腦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的解釋。普裡布拉姆相信記憶不是記錄在某個或一群腦神經細胞中,而是以神經脈衝圖案橫跨整個腦部,就像激光繞射圖案遍佈整個全息攝影的底片上。換句話說,普裡布拉姆相信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息攝影相片。
  普裡布拉姆的理論也解釋了人類頭腦如何能在那麼小的空間中儲藏那麼多的記憶。曾經有人估計人類頭腦在人的一生中能夠記憶約一百億位(bits)的數據(相當於五套《大英百科全書》)。與此類似,全息攝影也具有驚人的數據儲存容量——只要改變兩道激光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許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範過,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塊底片上可以儲存一百億位的數據。
  如果大腦以全息攝影原理來運作,那就很容易理解我們的特殊能力——從龐大的記憶倉庫中迅速取出所需的任何數據。如果一個朋友問你,當他說“斑馬”這個詞時,你想到什麼?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尋某種巨大的腦部字母檔案才能得到一個答案;相反,一些聯想式的字句,如“條紋”、“馬”、“非洲野生動物”等會立刻跳入你的腦中。的確,人類思考過程中一個最驚人的特徵是,每一個數據似乎都與其它所有數據相互連接——這正是全息攝影幻象的一項基本特性。全息攝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與其它部份交互關連著,這也許是大自然交互關連系統的最終極例子。
  普裡布拉姆的全息式腦模型部分揭開了腦科學裡的記憶儲存謎題,同時也對另一項謎題的解答具有啟示作用,即大腦如何翻譯從感官得來的大量波動(如光波、聲波等),使之成為我們知覺的具體世界。因為記錄與解讀波動正是全息攝影最擅長的。正如全息攝影像是某種鏡頭、某種傳譯的工具,能把顯然無意義的波動圖案轉變為連貫的影像;普裡布拉姆相信大腦也有一個“鏡頭”,以全息式原理把感官接受的波動“數據式”地轉變為內在知覺的世界。
  有大量的證據顯示,腦部是使用全息式原理來進行操作。事實上,普裡布拉姆的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腦神經學家的支持。阿根廷籍的意大利腦神經研究者Hugo Zucarelli最近把全息式模型應用到聽覺的世界中。他迷惑於人腦在即使只有一隻耳朵有聽覺的情況下,也能夠不用轉頭就偵測出聲音的來源方向。Zucarelli發現全息式原理可以解釋這種能力。Zucarelli也據此發明了全息式音響技術,這種錄音技術能夠幾乎真實無誤地重新複製出聲音現象。
  普裡布拉姆相信我們的腦部根據外在波動的輸入,以數學方式建立出“堅固”的現實。這種想法也得到許多實驗的支持。實驗發現,我們的感官對於波動的敏感度要比我們先前所認為的更為強烈。例如,研究者發現我們的視覺對聲波也很敏感,嗅覺與現在稱為oamic的波動有關,而甚至我們體內的細胞也對廣大範圍的波動敏感。這些發現使科學家推測,只有在全息式的知覺領域中,這種波動才能被整理歸類為正常的知覺。
  正如《華嚴經·第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雲:“一切諸佛能以眼處作耳處佛事。能以耳處作鼻處佛事。能以鼻處作舌處佛事。能以舌處作身處佛事。能以身處作意處佛事。能以意處於一切世界中住世、出世間種種境界。一一境界中能作無量廣大佛事。是為諸佛第八自在法。”(即諸佛十自在法,六根互換)
7.8 令人震撼的“全息式模型理論”
7.8.1 “全息式模型理論”——世界只是波動的大海
  但是當普裡布拉姆的全息式腦部模型與波姆的理論放在一起時,才顯現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為如果這個世界的堅固只是一種次要的現實,而真正的“存在”是一團全息攝影式的波動,而如果頭腦也具有全息式結構,只從這團波動中取出部份的波動,數學式地轉換成感官知覺,那麼客觀現實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客觀現實就不再存在。正如東方宗教的教義,物質世界是一種maya,一種幻象;雖然我們也許以為自己是實實在在的生物,活在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中,但這也是一個幻象;我們其實是漂浮在一個充滿波動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們從這個大海中抽取出來、並轉變成實質世界的波動,只是這個超級全息式幻象的許多波動之一。
  這個關於現實的、驚人的新觀點,即波姆與普裡布拉姆的合成理論,被稱為全息式模型理論(holographic paradigm)。雖然許多科學家以懷疑的態度看待它,但這個理論仍然風靡一時。一小群、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相信,這也許是目前關於現實最準確的科學模型。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釋許多科學以前未能解釋的神秘現象,甚至使超自然也成為自然的一部份。
7.8.2 全息式模型理論與超心理學現象
  許多研究者,包括波姆與普裡布拉姆,注意到許多超心理學的現象在全息式模型理論下變得較為容易瞭解。在這個宇宙中,個別的頭腦實際上是一個大全息結構的個別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連結的,心電感應其實就是進入了全息式的層次。如果一個分別的個體A的意念能夠傳送到個體B的腦中,假設這兩個分離的個體原來已經是連接的,這種現象就很容易瞭解。同樣的,以精神力量來移動遠處事物的能力(psychokinesis)也變得不神秘了,因為在一個具有無限連接的宇宙中,個體與被移動的物體是一體的。
  波姆與普裡布拉姆也指出,許多宗教或神秘經驗,如人天合一的超越體驗,或許也是因為進入了全息式領域之中。如他們所言,也許過去許多偉大的神秘體驗者所談論的人天合一的感覺,只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進入心靈中真正與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全息式模型理論也引起其它科學領域的關注。斯丹尼斯萊夫·戈洛夫(Stanislav Grof),馬裡蘭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及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相信全息式模型理論可以解釋心理學上許多的無解謎題。尤其戈洛夫覺得,全息式模型理論提供了一套模型來解釋許多人在知覺轉換狀態(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中體驗到的怪異現象。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戈洛夫在探索使用LSD(一種迷幻藥)做為心理治療藥物的利弊。他有一名女病人,突然相信自己是一條史前時代的雌性爬蟲;在她的迷幻狀態中,她不僅提供了極豐富的詳細描述,說明她被困在這種爬蟲身體中的感覺,同時描述了爬蟲身體各部位的狀況。使戈洛夫驚訝的是,那位女病人事先並不瞭解這種爬蟲,但她說的關於爬蟲的知識被一位動物學家證實是正確的。
  那位女人的經驗並不是唯一的。在研究過程中,戈洛夫遇到的病人們似乎退化為動物,並表現了進化史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還有,他發現這樣的經驗時常包含隱晦的、常人難以知曉的動物學細節,而後來證實這些細節是正確的。
  退化回動物並不是戈洛夫研究中唯一令人迷惑的心理現象。他也有病人似乎進入了某種集體的或族群的潛意識中。沒有接受多少教育的人突然能詳細地描述波斯祅教的葬禮和印度教的儀式。在其它的經驗中,有人能給予令人信服的靈魂出體報告,或預見未來,或倒退回前世的回憶。
  在後來的研究中,戈洛夫發現在沒有使用迷幻藥物的治療會談中,類似的現象也會發生。在這些經驗中的相同要素是,個體的意識昇華超越了平常自我的界限,或時空的限制,戈洛夫稱此現象為“超個人經驗”(transpersonal experiences)。在六十年代晚期,他創立了心理學的一支,即“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並專注于此類心理現象的研究。
  如戈洛夫最近所言,如果心靈的確是一個整體的一部份;而這個整體像一個巨大的迷宮,不僅連接一切心靈,包括過去、現在,同時也連接一切原子、一切生物,及時間與空間本身的無限;那麼心靈偶爾涉足於這個迷宮中,產生超個人的經驗,就似乎不足為奇了。
  這些生物結構的逆轉性觀點,使研究者指出醫學及醫療程序也可被全息式模型理論所改變。如果身體的實質結構只不過是意識的全息式投射,那麼每個人對於自身健康的責任就要超過目前醫學的認識。現在我們視之為奇跡式的疾病康復,就可以解釋為由於意識的改變,而影響了全息式身體的改變。相同地,令人爭議的新醫療技術,如意念的想像,之所以如此有效,因為在全息式的領域中,意念的影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