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撒硫磺火加激光未撒在箱架上对蜜蜂有伤害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怎样才能把蜜蜂养好?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夏季天气炎热,外界蜜源缺乏,蜂王产卵减少,蜂群面临蜂螨、毒害、夏衰等不利环境因素.因此,要保证蜜蜂安全度夏,必须抓好以下三措施.  一、解决饲料.饲料是蜜蜂越夏的重要条件.每蜂箱一定要留足5-8千克越夏蜜.如蜂蜜不足,可以人工制作混合饲料喂养.混合饲料制作方法:将优质西瓜、蕃茄等用干净纱布包2-3层后,用力挤压,盛接汁水备用;用炒过的黄豆加工成粉备用.配制时用西瓜汁200克,番茄汁70克,白糖100克,黄豆粉20克,奶粉15克,食盐10克,酵母片10克碾粉,加冷开水50克拌匀,或用蕃茄汁、西瓜汁各50克,白糖100克,奶粉20克,食盐5克,加冷开水30克拌匀.人工配制的混合料,于天气干旱和缺蜜源时喂给.  二、防治蜂螨.蜂螨是蜜蜂安全越夏的大敌,如不及时防治,轻则削弱蜂群,重则"全群覆没".治方法:将硫磺粉用纱布包好,撒在蜂箱挺梁上.  三、防止夏衰.夏季炎热,蜜蜂劳动强度大,寿命大大缩短;蜂王产卵又趋减少,死亡蜂数大于出生蜂数,群势一般都呈下降趋势,若管理稍有不善,蜂数会降至40%以下,以致无法生产王浆.防治方法:可利用优质新王产卵,扩大卵圈,加速繁殖新蜂;选择空气流通、有树阴的地方放蜂;或在蜂箱上覆盖草帘,以防阳光晒箱增加巢温,使蜂群不安;放大巢门,使箱内空气流通;天气过热时,可在箱外泼洒冷水,饲喂凉开水;对拥挤的蜂群,早加继箱,增加巢脾和巢础挺,扩大蜂巢;利用青年蜂王产王浆.坚持"奖励"饲喂,以刺激蜂王产卵和工蜂育儿的积极性,方法是:在每天傍晚气温较低时,用稀糖浆饲喂蜜蜂.为防止饲喂时惊动蜜蜂,可自制长方形浅盘放入箱内饲喂.如巢内饲料不足,要先用浓浆一次喂足,以后再逐天奖励饲喂.另外还要防止农药中毒.
为您推荐:
怎么样才能吧蜜蜂养好主要在于,蜜源,和气候。还有的就是防蜂螨和盗蜂,蜜源中毒。 蜜蜂蜜蜂就是靠蜂蜜才有蜜蜂。到了秋天马上就是冬天了那时候一定要让蜂王休息好到春天来的时候它才能有体力和精力产卵。就是在蜂王关起来“休息”十五天后候一定要防止好蜂螨。就得用硫磺霜来控制小蜂螨,大蜂螨得用杀螨药水。那样的话蜂螨才会处理的干净。要是外界没有蜂蜜的时,蜜蜂在大飞的时候不要轻易的打开别的蜂群小心外界的工作蜂会来盗...
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注意其他的蜂,大型蜂会咬死蜜蜂的,千万要赶走
扫描下载二维码拒绝访问 | .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b279c3f12c43a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蜜蜂养殖技术篇之冬季.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查看: 3591|回复: 18
硫磺熏脾保存巢脾方法,越冬前退蜂多余的蜂脾保存方法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签到天数: 23 天[LV.4]偶尔看看III
点击"用QQ账号登陆",结交五湖四海的养蜂朋友,一起交流养蜂技术,期待你成为OK蜜蜂论坛一员!
已有账号? 或者
硫磺熏脾保存巢脾方法,越冬前退蜂多余的蜂脾保存方法
蜂群越冬或越夏前,蜂群的群势下降,必然要从蜂箱中抽出许多余脾。抽出的巢脾保管不当,就会发霉、积尘、滋生巢虫、引起盗蜂和遭受鼠害,并会影响下一个养蜂季节的生产。巢脾保存最主要的问题是防止蜡暝的幼虫--巢虫的蛀食危害。巢脾应该保存在干燥清洁的地方,其楼上、楼下以及邻室都不能贮藏农药,以免造成蜂群中毒。由于巢脾保存需要用药物熏蒸消毒,因此保存巢脾的地点也不宜靠近生活区。
清理好的巢脾,应保存在鼠类、蜡螟以及蜜蜂都不能到达的地方。最好能将巢脾贮藏在特制的能密闭熏蒸的大橱内。大规模的蜂场应设立密闭的巢脾贮存室。一般蜂场保存巢脾大多利用现有的蜂箱,在贮存巢脾前需将蜂箱彻底洗刷干净。
1 巢脾的清理和分类
1.1巢脾的清理
巢脾贮存整理之前,应将空脾中的少量蜂蜜摇尽。刚摇出蜂蜜的空脾,须放到巢箱的隔板外侧,让蜜蜂将残余在空脾上的蜂蜜舔吸干净,然后再取出收存。从蜂群中抽取出来的巢脾应用起刮刀将巢框上的蜂胶、蜡瘤、下痢的污迹及霉点等杂物清理干净,然后分类放入蜂箱中,或分类放人巢脾贮存室的脾架上,并在箱外或脾架上加以标注。同类的巢脾应放置在一起,以利于以后的选择使用。
1.2巢脾的分类
需要贮存的巢脾可分为蜜脾、粉脾和空脾三大类。
1.2.1蜜脾和粉脾
根据脾中的贮蜜程度,可将蜜脾分为全蜜脾和半蜜脾。粉脾也可以分为全粉脾或粉蜜脾。蜜脾和粉脾应是适合蜂王产卵的优质巢脾,在蜂群的增长阶段将蜜脾和粉脾加入蜂群,粉蜜消耗后空出的巢房应供蜂王产卵。
1.2.2空脾
贮存的空脾主要用于供蜂王产卵和贮蜜。空脾可根据新旧程度和质量分为三等:一等空巢脾应是浅褐色,脾面平整,几乎全部都是工蜂房;二等巢脾稍次于一等空巢脾,巢脾颜色稍深,或有少部分雄蜂房;三等空巢脾颜色是褐色,或有部分雄蜂房,或有其他小缺陷但还能使用的巢脾。除此之外的空脾,如颜色深褐色甚至呈黑色、巢脾变形、雄蜂巢房过多、巢脾破损巢脾以及没有育过蜂子的老白脾等,都不宜保留,应集中化蜡。
2巢脾的熏蒸
巢脾密封保存是为了防止鼠害和巢虫危害以及盗蜂的骚扰。巢脾在贮存前很可能有蜡螟的卵虫蛹,使巢虫继续危害密封中的巢脾,为了消灭这些蜡螟及其卵虫蛹,就需要用药物熏蒸。蜡螟和巢虫在10 ℃以下就不再活动,因此,在气温10 ℃以下的冬季保存巢脾可暂免熏蒸。用于熏蒸巢脾的药物主要有二硫化碳和硫磺粉。
2.1二硫化碳熏蒸
二硫化碳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重为1.263,常温下容易挥发。气态二硫化碳比空气重,易燃、有毒,使用时应避免火源或吸入。二硫化碳熏蒸巢脾只需一次,处理时相对较方便,效果好,但是成本高,对人体有害。
用蜂箱贮存巢脾,二硫化碳熏蒸巢脾时可在一个巢箱上叠加5~6层继箱,最上层加副盖。如非木质地板,应适当垫高防潮。巢箱和每层继箱均等距排列10张脾。二硫化碳气体比空气重,应放在顶层巢脾。如果盛放二硫化碳的容器较高,最上层继箱还应在中间空出2脾的位置。蜂箱的所有缝隙用裁成条状的报纸糊严,待放人二硫化碳后再用大张报纸将副盖也糊严。
在熏蒸操作时,为了减少吸入有毒的二硫化碳气体,向蜂箱中放入二硫化碳时应从下风处或从里面开始,逐渐向上风处或外面移动。二硫化碳气体能杀死蜡螟的卵、虫、蛹和成虫,所以,除非以后外面的巢虫重新侵入,否则经一次彻底处理后就能解决问题。二硫化碳的用量按每立方米容积30 ml计,即每个继箱的用量约合1.5 ml。考虑到巢脾所处空间不可能绝对密封,实际用量可酌加一倍左右。
2.2硫磺粉熏蒸(用升华硫也可以,升华硫是硫磺粉的提纯效果更好)
cb07e1e1.jpg (55.42 KB, 下载次数: 0)
硫磺熏脾保存巢脾方法,越冬前退蜂多余的蜂脾保存方法
22:42 上传
1.最底下放一个蜂箱,蜂箱上盖一层薄膜,继箱放在薄膜上,蜂箱继箱中间一个碗里放的硫磺粉(可以用杀螨的升华硫),升华硫上盖的卫生纸
8d8e4ded2e738ad4e6b2.jpg (33.58 KB, 下载次数: 0)
硫磺熏脾保存巢脾方法,越冬前退蜂多余的蜂脾保存方法
22:42 上传
2.点燃卫生纸让燃烧起来,慢慢点燃下面的升华硫
8fba61eb759ea4e59b2.jpg (64.83 KB, 下载次数: 0)
硫磺熏脾保存巢脾方法,越冬前退蜂多余的蜂脾保存方法
22:42 上传
3.如图中间的2个蜂箱里放的全是要熏蒸的蜂脾,最上层还是盖一层薄膜压一个蜂箱。
硫磺粉熏蒸是通过硫磺粉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达到杀灭巢虫和蜡螟的目的。二氧化硫熏脾,一般只能杀死蜡螟和巢虫,不能杀死蜡螟的卵和蛹,故要彻底杀灭蜡螟须待蜡螟的卵、蛹孵化成幼虫和蛹羽化成成虫后再次熏蒸。因此,用硫磺粉熏蒸需在10~15 d要熏第二次,再过15~20 d蒸第3次。硫磺粉熏蒸具有成本低,易购买,但是操作较麻烦,不慎易发生火灾。
燃烧硫磺产生热的二氧化硫气体比空气轻,所以硫磺熏蒸应将硫磺粉放在巢脾的下方。用蜂箱贮存巢脾,硫磺粉熏蒸时应备一个有巢门档的空巢箱作为底箱,上面叠加5~6层继箱。为防硫磺燃烧时巢脾熔化失火,巢箱不放巢脾。第一层继箱仅排列6个巢脾,分置两侧,中央空出4框的位置。其上各层继箱分别各排放10张巢脾。除了巢门档外,蜂箱所有的缝隙都用裁成条状的报纸糊严。
撬起巢门档,在薄瓦片上放上燃烧的火炭数小块,撒上硫磺粉后,从巢门档处塞进箱底,直
到硫磺粉完全烧尽后,将余火取出。仔细观察箱内无火源后,再关闭巢门档并用报纸糊严。硫磺熏脾易发生火灾事故,切勿大意。二氧化硫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有毒,操作时应避免吸人。硫磺粉的用量,按每立方米容积50 g计算,每个继箱约合2.5 g。考虑到巢脾所处空间不可能绝对密封,实际用量同样酌加一倍左右。
蜜脾和粉脾除了用保存空脾的方法消毒之外,还要防止蜂蜜从巢房溢出以及花粉发酵霉烂。因此,蜜脾应等蜂蜜成熟封盖后才能提出保存;花粉脾要待蜜蜂加工到粉房表面有光泽后再提出,同时在粉脾表面涂一层浓蜂蜜,并用塑料薄膜袋包装,以防干涸。熏蒸保存的巢脾,使用前应取出通风一昼夜,待完全没有气味后方能使用。在养蜂生产中,常将熏蒸贮存后的巢脾用盐水浸泡1~2 d,之后用摇蜜机摇出盐水,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使用。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签到天数: 23 天[LV.4]偶尔看看III
整理下资料,这两天我蜂场开始抽老脾,准备熏脾保存,所以正好网上看下资料再整理下给大家也看看。大家一起共同学习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我这里用大冰柜杀掉剿虫,流蜜加空脾达到高产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签到天数: 908 天[LV.10]以坛为家III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签到天数: 23 天[LV.4]偶尔看看III
我这里用大冰柜杀掉剿虫,流蜜加空脾达到高产
那得多大的冰柜?整个秋冬都放在冰柜里?
不过你们那边冬季也有蜜源,估计在冰柜里没放多久吧?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站长-OK蜜蜂网 发表于
那得多大的冰柜?整个秋冬都放在冰柜里?
不过你们那边冬季也有蜜源,估计在冰柜里没放多久吧?
我一个蜂友为养蜂还专门买了个小型冷库!
主题帖子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23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23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签到天数: 6 天[LV.2]偶尔看看I
双色蜂王纯种 发表于
我这里用大冰柜杀掉剿虫,流蜜加空脾达到高产
大冰柜调到什么温度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OK蜜蜂论坛建设于2013年中旬,努力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养蜂论坛,养蜂网-养蜂技术网主站:。站长联系QQ:
本养蜂论坛是国家工信部正规备案安全网站,备案号( ),欢迎各位蜂友前来多多交流养蜂技术!当前位置: >>
蜂群周年消长规律
蜂群周年消长规律(上)通过长期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不断地进化,蜂群一年中的消长规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 件,尤其是蜜粉源和气候等的变化规律协调一致。外界蜜粉源充足、天气温暖时,蜂王大量产 卵,工蜂积极哺育,蜜蜂群势快速增长;而当外界蜜粉源枯竭、天气寒冷或酷热时,工蜂减少 对蜂王的饲喂,使蜂王减少产卵,甚至停卯,以此减少对蜂群贮蜜的消耗和延长个体蜜蜂的寿 命。在蜂王产卵减少后,死亡的蜜蜂多于羽化的蜜蜂时,群势就开始下降。 根据气候、蜜粉源以及蜂群生物学特性等特点,可将蜂群的周年生活大致分为增长阶段、 分蜂阶段、流蜜阶段、停卯准备阶段和停卵阶段等五个阶段。从春季开始,我国蜜蜂周年生活 各阶段的顺序依次为,春季增长阶段、流蜜阶段、夏秋停卵阶段、停卵的准备阶段和越冬停卵 阶段。分蜂阶段多处于增长阶段的后期和流蜜阶段的初期与盛期。由于我国各地的 A 气候和 地理环境、蜜粉源开花泌蜜习性等差别很大,蜜蜂周年消长规律极具复杂性,主要反映在以下 三个方面: 1.阶段的季节性不同 停卵阶段, 北方蜂群出现在冬季, 华南蜂群出现在夏季; 流蜜阶段, 北方主要在夏秋季节, 南方许多地区除了春夏季节外,冬季也有主要蜜源开花泌蜜;春季增长阶段,云南和两广始于 元旦前后,而黑龙江则迟至 4 月初。 2.阶段的衔接顺序不同 有些地区第一个流蜜阶段结束,紧接着或不久就进入第二个流蜜阶段,甚至连续进入第二 个流蜜阶段,例如,福建春夏季的柑橘、荔枝、龙眼三个连续的主要蜜源花期;而有的地区周 年只一个流蜜阶段,或者两个流蜜阶段相距较远。流蜜阶段结束后,蜂群可能进入增长阶段, 也可能进入停卵准备阶段或直接进入停卵阶段。 3.阶段持续的时间不同 南方蜂群春季增长阶段只有 1~2 个月,北方蜂群的春季增长阶段可长达 3~4 个月。棉花 花期的流蜜阶段可长达 40~50 d,而刺槐花期的流蜜阶段只有 7~10 d。深入研究蜜蜂群势的 消长规律,对蜜蜂周年饲养管理的科学决策是必不可少的。蜂群的周年消长规律,是制定蜜蜂 饲养管理方案的重要科学依据。 1 蜂群增长阶段 在蜂群增长阶段,蜜粉源和气候条件越来越适宜蜜蜂生活,后期逐渐进入流蜜阶段。该阶 段蜜蜂活动积极,巢内有子脾,蜜蜂群势由弱到强,子脾数量逐渐增多,后期蜂群积累大量适 龄采集蜂,蜜蜂群势总体上呈持续增长;蜂巢中心温度维持在 35 ℃左右,蜂群贮蜜消耗量接 近采蜜量,或巢内贮蜜缓慢增减。增长阶段初期的蜂群,经过停卵阶段或流蜜阶段的消耗,群 势往往较弱,采集力和哺育力较低。通过增长阶段的恢复和发展,在增长阶段后期蜜蜂群势相 对强盛,分蜂热也普遍较强。蜂群周年生活中,蜂群的增长阶段有 2 种情况,即春季蜂群增长 和两个流蜜阶段间的蜂群增长,其中以春季蜂群增长最具代表性。下面以春季增长阶段为例, 分析蜂群在流蜜阶段前的群势增长特点。 春季增长阶段从越冬蜂王产下第一批卵开始,至蜂群采蜜量明显多于耗蜜量结束。春季增 长阶段初期,处于半休眠状态的工蜂,积极活动、加强代谢、提高巢温,使蜂巢中心温度恒定 在 35 ℃左右。蜂王开始产卵 3 d 后,蜂群中出现小幼虫,越冬工蜂相应地王浆腺发育,分泌 王浆。随后工蜂采集粉、蜜、水,调制蜂粮饲喂幼虫。蜂王产卵 20~21 d 后,新培育的工蜂 开始陆续出房。在新蜂大量羽化前,越冬工蜂从事哺育工作,加速衰老,逐渐死亡,蜜蜂群势 下降较快。如果蜂群越冬后群势太弱,或越冬不良,此间越冬蜂死亡过多,就会影响蜜蜂群势 恢复速度,甚至可能使蜜蜂群势无法恢复,这种现象在养蜂术语中称之为春衰。 新蜂出房后,越冬老蜂陆续死亡,这是工蜂新老交替的过程。新工蜂个体寿命长、哺育力 强。当羽化的新蜂多于同期死亡的越冬老蜂时,蜜蜂群势开始回升。新蜂完全取代越冬蜂后不 久,蜜蜂的群势就能恢复到增长阶段初始水平。从蜂王开始产卵,到蜜蜂群势恢复到此阶段的 初始水平,为增长阶段的恢复期。恢复期所需的时间与蜂群的越冬期和春季增长阶段的初始群1 势有关,越冬期短、春季增长阶段的初始群势强,恢复期缩短。蜂群春季增长阶段恢复期一般 需 40 d 左右。 蜂群度过春季增长阶段恢复期后,外界气温和蜜粉源条件渐渐好转,蜂王产卵积极,群势 迅速增长。从春季增长阶段恢复期结束到流蜜阶段前,为蜂群增长阶段的发展期。发展期的蜂 群子脾面积大,且出现整张的封盖子脾,此后蜂群逐渐开始筑造雄蜂房,培育雄蜂,后期出现 分蜂王台。 在春季增长阶段的发展期,视外界环境条件,蜜蜂饲养管理可逐步进行修造巢脾、培育蜂 王、人工分群、生产王浆和生产花粉等工作。 2 分蜂阶段 分蜂阶段是指蜂群从出现分蜂热开始,到发生分蜂后原群和分出群均恢复正常的过程,它 贯穿于蜂群增长阶段的后期和流蜜阶段的初盛期。分蜂阶段外界气候温和,蜜粉源丰富,蜜蜂 处于周年生活最适宜的季节。 分蜂阶段多发生于春末夏初, 南方有些地区秋季也可能发生分蜂。 分蜂阶段处于气候适宜、蜜粉源丰富的季节,蜜蜂群势强盛。 以自然分蜂的发生为界,可将自然分蜂阶段划分为分蜂阶段的准备期和分蜂后的恢复期。 2.1 分蜂阶段的准备期 分蜂阶段的准备期从蜂群大量培育雄蜂开始,到分出群离开原群为止。蜂群在大量地培育 雄蜂后,建造十多个王台并培育蜂王(见自然分蜂)。自然分蜂准备期多发生于泌蜜阶段前蜂群 增长阶段的后期,该时期蜜蜂群势迅速增长,子脾增多。蜂群内出现封盖王台后,蜂王产卵减 少,最后停卵,工蜂怠工,准备分蜂。由于封盖子继续羽化出房,蜜蜂群势继续增长,分蜂发 生前,蜜蜂群势达最高峰。 在分蜂热未解除的情况下,如果长期用毁台的方法控制分蜂的发生,人为地延长分蜂阶段 的准备期,蜂群中的蜜蜂数量和子脾数量都将呈下降趋势,这对蜂群的发展和养蜂生产都将是 极其不利的。 2.2 分蜂阶段的恢复期 分蜂发生后,原群蜜蜂数量常减少一半以上,且 3 d 内幼蜂和老蜂的比例相对较大,蜂巢 内留下大量的封盖子脾和王台。分蜂后新蜂王从出台、交尾到产卵,一般约需 10~1 5 d,d 王 就是分蜂原群一般需断子半个月。由于分蜂后原群 20~2l d 内封盖子脾继续羽化,与分蜂后的 初期相比其群势略有上升。此后,子脾全部羽化,新蜂王所产的卵还未发育成蜂,老蜂又陆续 死亡,原群的群势开始略有下降。分蜂后 35~40 d,新王产卵培育的第一批工蜂,开始大量出 房,此时因外界气候适宜、蜜粉源丰富、新王产卵积极、蜂群哺育力强,原群的群势又迅速发 展。 分出群蜜蜂,多为青壮工蜂。这批蜜蜂工作能力强,寿命长,虽然 21 d 内分出群没有新 蜂出房, 但群势削弱不明显。 由于在分蜂前, 蜂群限制蜂王产卵, 使蜂王在生理上得到了休整, 分蜂后蜂王产卵积极。蜂王产卵 20~21 d 后,新蜂开始大量出房,分出群的群势增强。自然 分出群的蜂王,多为前一年的老蜂王,分蜂后经过一个产卵高峰期,部分蜂群开始蜂王新老交 替。 3 流蜜阶段 蜂群的流蜜阶段是指蜂群的采蜜量明显多于蜂群耗蜜量, 能够从蜂群中取出商品蜜的生产 阶段。流蜜阶段最主要的环境特征是气候适宜、蜜源泌蜜丰富。流蜜阶段也是养蜂生产主要的 收获阶段。 流蜜阶段初期, 多数蜜蜂群势强盛、 子脾多。 随着大量封盖子出房, 蜜蜂的群势继续增强。 外界主要蜜源的大量泌蜜,使得蜂群将工作重点从哺育饲喂幼虫转移到采酿蜂蜜的活动。大量 的花蜜涌进蜂群,压缩了蜂王产卵圈:卵虫的减少,又使得更多的内勤蜂参加采酿活动。 流蜜阶段盛期,泌蜜丰富,蜜蜂采集积极,巢内贮蜜快速增加;新出房的蜜蜂开始减少, 而高强度采集促使工蜂衰老,群势呈下降趋势。 流蜜阶段后期,工蜂加速衰老,群势快速下降;蜜源泌蜜减少,常因降雨、寒流等气候因 素使泌蜜突然结束,蜜蜂旺盛的采蜜积极性与蜜源泌蜜量减少的矛盾,造成盗蜂严重。2 蜜蜂群势下降的程度主要与蜜蜂的采集强度和流蜜阶段所持续的时间有关。 蜜蜂采集强度 大既影响工蜂的寿命,也影响蜂王产卵。 流蜜阶段的粉源也是影响蜜蜂群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油菜、紫云英等粉蜜俱佳的流蜜阶 段,如果不是人为地断子,对群势影响不大。泌蜜丰富而缺乏粉源的蜜源花期,如橡胶树、枣 树、荆条、棉花等,蜜蜂群势将大幅度下降。在这类蜜源植物流蜜阶段,为了防止蜜进蜂垮, 在蜜蜂饲养中应采取强群进场、辅助粉源和适时退场等措施。 弱群与强群的群势变化有所不同。在流蜜阶段,只要粉源充足,弱群蜜蜂群势仍是呈上升 趋势。资料表明,在椴树流蜜阶段前,群势 1 kg 的弱群,流蜜结束后群势增长到 1.75 kg; 而群势 6kg 的强群,流蜜结束后下降到 3.1 kg。在流蜜阶段,弱群采蜜量相对较少,蜂王产 卵未受到限制,而丰富的蜜粉源条件更加促进了弱群的繁殖,在此期间,就弱群而言,仍处于 蜂群的增长阶段。 这为流蜜阶段解决采蜜与繁殖矛盾而采取主副群管理措施, 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南方某些冬季蜜源花期,气温往往偏低,个体耐寒性较差的西方蜜蜂在利用此类蜜源 时,常因采集蜂冻僵野外而使蜜蜂群势大幅度下降。 4 停卵的准备阶段 停卵的准备阶段是指蜂群在停卵前培育适龄越冬蜂或适龄越夏蜂的阶段。停卵准备阶段 初,多为流蜜阶段末期。此阶段结束后,蜂群进入越冬或越夏状态。停卵阶段的环境特点是蜜 粉源逐渐减少,气候条件逐渐变差,这与蜂群增长阶段的条件不同。根据停卵准备阶段的蜂群 特点,可将此阶段划分为适龄蜂培育的准备期和适龄蜂的培育期。适龄蜂培育的准备期为大量 培育适龄蜂创造蜂群条件,适龄蜂培育期则为蜂群安全越冬或越夏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 流蜜阶段后的蜂群,由于高强度的采集活动,工蜂加速衰老,群势削弱。经过适龄蜂的培 育准备期,蜜蜂群势增强,采集力和哺育力提高。此阶段是贮存和补足饲料的关键时机。适龄 蜂培育准备期的蜜粉源和气候条件都比较理想,蜜蜂群势还略呈增长势头,子脾数量也在逐渐 增多。 能够安全越冬或越夏的蜜蜂, 必须是保持生理青春的工蜂, 也就是适龄的越冬蜂或越夏蜂。 理想适龄蜂的基本要求是:不能参加哺育、采集、酿蜜等活动,并且要经过充分地排泄。 ,其 中不分泌王浆是先决条件之一。 为了避免适龄蜂的王浆腺发育, 需在适龄蜂的王浆腺发育前保证巢内无 3 d 内小幼虫和卵, 因此在适龄蜂的培育过程中,必须保证适龄蜂出房 8 d 后蜂群中断绝 3 d 以内的小幼虫。因此, 适龄蜂的培育期,在时间上受到蜂王停卵的严格限制。 蜂王停卵 7 d 后,蜂巢内不存在 3 d 以内的小幼虫,由于蜂群对王浆不再需要,工蜂王浆 腺的发育受到抑制。由此推算,蜂王停卵前 1 d 及其后羽化出房的工蜂才能成为保持生理青春 的适龄蜂,因此培育适龄蜂的蜂王产卵只有 22 d。 在有限的适龄蜂培育期,蜂王产卵量和卵虫的发育程度决定了适龄蜂培育的成败。因此, 此间促使蜂王大量产卵和蜂群积极育虫,选择适当的断子时机,成为该阶段蜂群管理的技术关 键。 蜂王停卯后,外界蜜粉源已枯竭。停卵 9 d 后,蜂巢内幼虫全部封盖,蜂群停止饲喂幼虫 活动。停卵 20~2l d 后,封盖子全部羽化,巢内无蜂子.巢中心温度在 14~32 C 范围内变化。 蜜蜂全部羽化 8~9 d,如果天气适宜,适龄蜂将排泄完毕。未经充分排泄的越冬蜂.在越冬期 间直肠粪便过多,不能安全越冬。蜂王停卯后,非适龄蜂陆续死亡,群势下降。此阶段结束时, 巢内大多数为适龄蜂。 从第一个适龄蜂的胚胎发育开始,到最后一个适龄蜂排泄完毕,适龄蜂的培育期约 45~ 50 d。 停卵准备阶段有两种类型,即越夏停卵前的准备阶段和越冬停卵前的准备阶段。越夏准备 阶段的后期,蜂王停卵不明显。由于天气炎热、蜜粉源缺乏,后期培育的蜜蜂往往发育不良。 越冬前准备阶段的后期,天气渐冷,保证越冬适龄蜂的充分排泄十分重要。 5 停卵阶段 在停卵阶段,蜜粉源枯竭,气候严酷,是蜜蜂周年生活最困难的季节。蜂群没有卵虫,巢3 温变化幅度较大,蜜蜂活动微弱,处于半冬眠或静止休息状态。停卵阶段的蜜蜂群势呈缓慢下 降趋势。 我国北方蜂群停卵阶段出现在冬季, 为越冬停卵阶段; 南方蜜蜂停卵阶段出现在夏秋季节, 为越夏停卵阶段。 5.1 越冬停卵阶段 我国北方寒冷的气温常达-20 ℃以下, 当外界日最高气温降到 10℃以下时, 蜜蜂就开始进 入越冬状态。处于越冬状态的蜜蜂,在巢内贮存蜂蜜的巢脾上聚集成蜂团,以耗蜜代谢产热来 维持蜂团一定的温度。结成蜂团的越冬蜂活动微弱,代谢缓慢。在正常情况下,越冬蜂群中 多为保持生理青春的适龄越冬蜂,越冬期间死亡的蜜蜂并不多,所以,越冬蜜蜂群势下降 较为缓慢。但是,如果越冬饲料不足,造成蜜蜂饥饿,或越冬饲料质量差,致使越冬蜂消化不 良,或越冬环境温度偏高,使蜜蜂活动代谢增强,或巢内湿度过大,使蜜蜂患下痢病,或巢内 过于干燥,使越冬饲料结晶,造成越冬蜂不能利用,或遭受敌害侵袭等等,都会使蜜蜂大量死 亡,导致越冬失败纬度越高的地区越冬停卵阶段持续的时间越长。东北蜂群越冬停卵阶段长达 4~5 个月,长江流域蜂群越冬停卵阶段约 2 个月,华南蜂群则无明显越冬停卵期。 5.2 越夏停卵阶段 华南、福建等地的夏秋季节,外界蜜粉源枯竭,气候炎热,气温常达 35 ℃以上,蜂王产 卵减少或完全停卵。蜂群内即使有少量的卵虫,也常因气温偏高或营养不足而发育不良,甚至 造成卵虫枯死。 此阶段的蜜蜂主要从事采水和扇风等降低巢温的工作。 由于越夏蜜蜂代谢旺盛、 消耗大、死亡率高,一般情况下,越夏停卵阶段的蜜蜂群势,常减少 1/3~1/2。因越夏停 卵阶段蜜蜂的活动强度比越冬停卯阶段强,蜂群南方越夏往往比北方越冬更困难。南方蜜蜂越 夏困难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夏季主要敌害胡蜂危害蜜蜂严重。人工分蜂人工分蜂又称人工分群,它是增加蜂群数量,扩大生产的基本方法。它是用培育的产卵蜂 王、成熟王台或者储备蜂王以及一部分带蜂子脾和蜜脾组成新蜂群。人工分蜂能按计划,在最 适宜的时期繁殖新蜂群。个别蜂群发生分蜂热时,可以及时采取人工分蜂的方法把蜂群分开, 能够制止蜂群发生自然分蜂,避免收捕的麻烦和分蜂群飞逃的损失。 如果不考虑蜂场的设备条件、当时当地的蜜源情况,无计划地进行人工分蜂,必然造成全 场蜂群都成为弱群,没有生产能力,这是应该避免的。 1.均等分蜂 距离当地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在 45 天以上,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把一群蜂平均分为两群, 两群都能在大流蜜期到来时发展强壮。做法是:把原群蜂箱向一旁移出 30~40 厘米,另在对 面 30~40 厘米处放一空蜂箱,把蜂群里的一半蜜蜂和巢脾连同蜂王放入空箱内,整理好两箱 的蜂巢。经过半天左右,给无王群诱入 1 只产卵王。飞翔蜂返巢时,就分别飞入这两箱内。如 果其中一箱飞入的蜜蜂较少,可将它向原址移近些。均等分蜂的缺点是使 1 个强群突然变成了 2 个弱群,它们需要经过 1 个多月的增殖才能投入生产。对于分出的新群不宜诱入王台,因为 新蜂王要经过 10 余天才能产卵,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新分群的哺育力,影响蜂群的发展。如 果新蜂王婚飞时丢失,则损失更大。 2.不均等分蜂 不均等分蜂是从一群蜜蜂中分出一部分蜜蜂和子脾,分成一强一弱两群。此法适合对发生 分蜂热的蜂群采用。可从发生分蜂热的蜂群提出 2~3 框封盖子脾 1 框蜜粉脾,连同老蜂王, 放入一新蜂箱。 放置在离原群较远的地方。 巢门用青草松松堵上, 让蜜蜂慢慢咬开。 检查原群, 选留 1 个质量好的王台,其余王台全部割除,或者诱入人工培育的王台或产卵王。如果离大流 蜜期时间较长,可用封盖子脾把分出群逐步补强;否则,以后可将分群与原群合并。 3.混合分蜂 是从几个蜂群中各提出一两框带幼蜂的封盖子脾,根据情况混合组成 3~6 框的分蜂群。 次日给分蜂群诱入产卵蜂王或者成熟王台。亦可在春末夏初,当蜂群发展到 10 框蜂 6~8 框子4 脾时,每隔 6~7 日从这样的蜂群提出 1 框带蜂封盖子脾,混合组成新分群。距大流蜜期 15 日 左右,停止从 10 框群提出于脾,以便它们在大流蜜期开始时,能发展到 15~18 框蜂的强群。 4.补强交尾群 交尾群的新蜂王产卵以后,可以每隔 1 星期用从强群提出的封盖子脾补 1 框,起初补带幼 蜂的、以后补不带蜂的封盖子脾,逐步把它补成有 6 框蜂以上能独立迅速发展的蜂群。 5.蜂群的快速繁殖 许多蜂场采取大量分蜂的方法,将一群越冬群分成 5~6 群,集中采蜜。也有新建的蜂场, 为了迅速增加蜂群数量,可采取快速繁殖蜂群的方法。做法如下:将全场蜂群分为 3 群一组, 其中 1 群为繁殖群用来分蜂,另两群为补助群。春季,蜂群发展到有 9~10 框蜂、6~8 框子 脾时,开始用补助群的封盖子脾补助繁殖群。从每一补助群提出 1 框封盖子脾,放人一空蜂箱 内,盖好箱盖,缩小巢门。经过 2 小时左右,大部飞翔蜂已飞回本群,此时把 2 框带幼虫的封 盖子脾分别加入繁殖群的两外侧,或者继箱内的一侧。次日,再把这 2 个封盖子脾移到蜜脾以 内,与其他子脾靠拢。过 6~8 日再用 2 个补助群的两框不带蜂封盖子脾补给繁殖群。经过 2 次补助,繁殖群得到
只蜂和 4 框封盖子脾,迅速发展强壮,积累起过剩的哺育蜂, 促使它们发生分蜂热,造王台(当然,亦可开始人工育王)。每次从补助群提出封盖子脾时,同 时给它们补充上空脾或者巢础框。 在繁殖群内出现有卵的王台时,把它的蜂王用安全诱入器扣在没有王台的子脾上,放入 1 只新蜂箱内。从补助群提来 1 框带蜂子脾,1 框不带蜂子脾,加在此新蜂箱内。另补加一两个 蜜脾。把它搬到新地址,妥善保温,缩小巢门,饲喂稀蜜汁。3 日后释放蜂王,以后逐步扩大 蜂巢。 将繁殖群的蜂王提出以后,经过 1 星期,所造成的王台已经封盖,这时在它两侧放 2 个新 蜂箱,将蜜蜂、子脾和蜜粉脾平均分配给这 3 箱。如储蜜不足,则补加蜜脾。每箱只留 1 个王 台,其余的完全割除。然后,把旧箱搬放到一个新地址,使飞翔蜂平均分配到留下的两个新箱 内。分蜂群的新蜂王产卵后,补加空脾或巢础框扩大蜂巢。 3 次从补助群提出蜜蜂和子脾以后,及时扩大其蜂巢,把它们培养强壮,投人生产。这样 在第一次人工分蜂后,使蜂群增加了 1 倍,由 3 群分成 2 个强群(补助群)和 4 箱弱群(分蜂群)。 分蜂群发展满 10 框标准箱时,再按上述方法,把它的蜂王和 1 框子脾提出来,再由补助 群提来 1 框带蜂封盖子脾,1 框不带蜂封盖子脾,组成 1 个分群,放在一个新地点。按均等分 蜂法,把已提出蜂王的无王群平均分成 2 箱。在以后 6 日内,逐渐把两箱移开,每天移开 25 厘米。 第二次分蜂后的第六日,再把每个半群平均分开。在这个新分群中,给每 1 分群保留 1 只 王台,其余的完全割除。任何一个分群的蜂王在婚飞时损失了,就将它与邻群合并。 6.分蜂群的管理 新分群的群势一般都比较弱,它们调节巢温,哺育蜂子,采集蜜粉和保卫蜂巢的能力比较 差。因此,天冷时要注意保温,天热时要遮荫,缺乏蜜源时,巢内要保持充足的饲料,并且缩 小巢门,注意防止盗蜂。根据蜂群的发展和蜜源条件,添加巢脾或巢础框扩大蜂巢,补加蜜粉 脾或者进行奖励饲喂。 实行大量人工分蜂,最好在距离原场 5 千米以外的地方建立分场,可以避免分出群的 蜜蜂飞返原巢和发生盗蜂。 蜜蜂交尾群的组织和管理 交尾群是为新蜂王生活的小蜂群。组织交尾群的时间,是在移虫后的第十天,或者王台封 盖后的第七天。 组织交尾群,先要准备好交尾箱,可以用 2 或 3 块闸板把标准蜂箱严密地分隔成 3 或 4 个 小区,每一小区开 1 个 30 毫米长、8 毫米宽的巢门,巢门开在不同的方向。若同方向有两个 同样的巢门,处女王婚飞返巢时会误入它巢,造成损失。巢门前的箱壁最好涂以黄、蓝、白等 不同的颜色,以便蜂王识别自己的蜂巢。在交尾箱的每一小区放 1 框带幼蜂的封盖子脾,1 框 蜜粉脾,组成交尾群。5 获得带幼蜂的封盖子脾的方法是:准备 1 只蜂箱,从每个强群提出一两框封盖子脾,放入 箱内,一箱放 8 个带蜂封盖子脾,盖好箱盖,把蜂箱放到远离其他蜂群的地方。经过几小时, 飞翔蜂飞回原巢,封盖子脾上大部分是幼蜂。 次日,检查蜂群,割除急造王台,然后诱入成熟王台。采用铅丝绕制的王台保护圈诱入王 台最安全。圆锥形的王台保护圈的下口有个圆筒状的小饲料筒,蜜蜂不能从下口进入。因为蜜 蜂在破坏王台时,是从王台侧面咬破王台壁,然后将蜂王蛹刺死。王台保护圈正好护住了王台 的侧壁。交尾群的覆布直接盖在巢脾的上框梁上,然后盖上副盖和大盖,使相邻交尾群的蜜蜂 完全隔绝, 以免蜜蜂串通互咬。 交尾群放在远离其他蜂群、 周围空间开阔和有明显标志的地方, 相邻两个交尾,箱之间相距 2 米以上,并朝不同的方向放置。 在移虫后的第十一天,即处女王羽化出房前一天,把王台分别诱入交尾群。交尾群的蜜蜂 少,调节和保持蜂巢温度的能力弱,不宜提早诱入,以免延迟蜂王出房的时间。从育王群提出 育王框时,不能倒放和抖落蜜蜂,可用喷烟器少量喷烟,驱散王台周围的蜜蜂,用蜂扫把蜜蜂 扫净。在温暖的室内,把粘在板条上的王台切割下来,或把王台下的三角铁片割下来,淘汰细 小、弯曲的王台,把粗壮、正直的王台分别用王台保护圈诱入,或者把王台直接粘在交尾群子 脾的中上部。 诱入王台的次日,检查蜂王的出房情况,淘汰死王台和质量不好的处女王,立刻给交尾群 补入备用的王台。为了不妨碍蜂王婚飞、交尾,尽量不开箱检查交尾群,可通过箱外观察了解 情况。若发现巢门前有小团蜜蜂互咬,或者有少量被咬死的蜜蜂,就要开箱检查。如果蜂王被 围,立刻解救。蜂王如没有受伤,可把它放回巢脾,如已经受伤就不再保留。对于无蜂王的交 尾群,可以再诱入 1 只王台,或者与相邻的交尾群合并。在天气正常情况下,处女王一般在出 房后 5~7 日交尾,在 10 日左右开始产卵。因此,在诱入王台的 10 日后,全面检查各交尾群 蜂王的交尾、产卵情况。如果不是低温、连阴雨天的影响, 超过半个月仍然没有交尾、产卵 的处女王,即应淘汰。 对于交尾群要做好保温、遮荫、防止盗蜂的工作,保持饲料充足。交尾群的群势弱、幼蜂 多,一旦发生盗蜂,它们没有防御能力,容易发生蜂王被围而受到伤亡。在缺乏蜜源时,更要 注意预防盗蜂,将巢门缩小到只容一两只蜜蜂出入。饲料不足时,补充蜜脾。 对于已产卵 1 星期左右的新蜂王,再挑选 1 次,把产卵多、产卵圈(产卵面积)大的蜂王用 来人工分蜂,或者更换老蜂王。淘汰产雄蜂卵和产卵少的蜂王。但是,对于用几百只蜂组织的 微形交尾群,新蜂王产卵一两天就要取出,否则由于缺乏产卵地方,蜂王会飞走。蜜蜂的选种蜜蜂的选种要优选和纯选相结合,今年选种,明年用种,年年选种,越选越好,使蜂种的 优良性状稳定地遗传和发展下去。优选和纯选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蜂群的生产力、生 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蜂群的生产力主要看在同样管理条件下的年产蜜量、产浆量和产蜡量, 这是选种的重要标准。选蜜、浆、蜡产量高的群做种群和哺育群,使生产力更高,是选种的重 要目的。 生物学特征方面主要看蜂王的产卵力、哺育蜂儿的能力、工蜂的采集能力、分蜂习性、抗 病力、抗逆性(包括越冬性能、越夏性能、抗敌害能力等)和性情的温驯程度等。生物学特性也 是优选的一部分,与生产力关系密切,没有这方面的良好特性,不可能有高的生产力。形态特 征是指每一蜂种都具有的体型、体色、毛色、肘脉指数(由蜜蜂前翅上两条脉纹相接点的位置 变化反映出来的数据)和绒毛宽度等特征。通过形态特征可以区别蜂种的纯度,反映整个种性 遗传的稳定性。选纯也是必要的,不纯,蜂群高产的优良本性就保不住。以优为主,优选和纯 选相结合的选种方法,在各个品种的蜜蜂的选种中都是适用的。不同品种的蜜蜂的优选和纯选 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因此要注意各个品种的特点, 发扬其优点, 克服其缺点; 同一个蜜蜂品种, 优选和纯选的内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蜜蜂的良种选育,就是要打破品种原 有的相对稳定的优和纯,创造高一级的更好的优和纯,这就是蜜蜂新品系和新品种的培育。 在蜜蜂的选种工作中常采用集团选择的办法, 首先是根据生产力、 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6 给本场每个蜂群做一个综合评定,分成三组,产量高的纯种为第一组作为种群,中等的为第二 组,用于生产和分蜂,差的为第三组,要尽早淘汰蜂王,蜂群用于生产。其次是种群的选配, 蜂王决定雄蜂的纯度和品性,雄蜂反映蜂王,工蜂反映双亲的综合结果,并反映父群的雄蜂。 在选择种群时母群要看工蜂和雄蜂的纯度,父群主要是看雄蜂的纯度。种群选配有异质选配和 同质选配两种。选择的父群和母群在性状上各有特点称为异质选配,在选种开始时,多数采用 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能综合和改良蜂种的种性;另一种是同质选配;即选择的父群和母群性状 上比较一致,可用来巩固其优良性状。还有在蜂种混杂、退化的蜂场,最好向种蜂场引进同一 品种的蜂王或种群,与原来蜂种进行交配,以便进行血液更新和复壮。具体做法是: 第一年用引进的种蜂作母群,培育的新王与本场原来种群培育的雄蜂交配繁殖,第二年用 这些新蜂王作母群,从前一年引进的蜂王群中挑选父群培育雄蜂进行反交,或进行连续两代换 种纯选法,即从种蜂场引进几只种王,作为母蜂养王和本场种用雄蜂交配,并把原场的老王一 律淘汰换成新蜂王,第二年从另一种蜂场再引进几只优良种王重复第一年的做法。经两代换王 和以后的选种,就能培育优良的纯种。蜜蜂的选种工作中还有一种方法叫纯系繁育,这种方法 一般在育种蜂场进行,在生产单位很少使用。办法是用连续两代换种的方法,如果后代性状比 较整齐一致,这个群就可以单立一个纯选系,连续几代进行近亲繁殖的选优、选纯。纯系繁育 不在于纯系本身的生产效果,而在于它的育种价值。用几个来源不同、无血缘关系的优良纯系 进行纯系间配种,可以综合成更有经济价值的优良纯种品系。蜜蜂的人工育王蜜蜂的人工育王包括 8 个要素:时间和条件,准备工作,移虫育王的工具,移虫方法,移 虫后的管理,利用大卵培育蜂王,裁脾育王,交替王台的利用。 蜂王的遗传性及产卵力对于蜂群的品质、群势、生活力和生产力有很大的影响。人工育王 能够按计划要求的数量和时期培育蜂王,可以选用种群的一定日龄的幼虫或者卵来培育,能与 良种繁育工作相结合,可为蜂王的胚胎发育创造最适宜的条件。 1.时间和条件 蜂群在当年培育的新蜂完全更换了越过冬的老蜂,进入发展壮大时期以后,就可以准备进 行人工育王。北方,以在初夏白天气温稳定在 20℃以上有蜜源时,特别是在有丰富粉源时进 行。这样既可以保证蜂王的质量,又可利用新蜂王及早更换衰老的蜂王,有当年蜂王的蜂群不 会发生自然分蜂。利用早期培育的新蜂王实行人工分蜂,经过 1 个半月的增殖,就可以发展成 强群,采集中、晚期蜜源。初秋,在最后一个主要蜜源初期培育蜂王,新王群可以培育大量越 冬蜂,对于蜂群安全越冬以及翌年蜂群的发展都有利。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在紫云英花期育王 为好。培育优质蜂王的条件是: 1)天气温暖气候稳定 处女王交尾期间,白昼气温应在 20℃以上,力求避开连阴雨天气。 (2)有蜜粉源 育王期间自然界应有良好的蜜粉源,充足的粉源更重要。每日傍晚对于种蜂群和育王群进 行不间断的奖励饲喂。 2.准备工作 在进行人工育王以前,需要认真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选择父母群 通过考察,选择蜂蜜或蜂王浆产量超过全场平均产量以上、分蜂性弱、群势发展快的健壮 无病的蜂群作父母群。以父群培育雄蜂,用母群的幼虫培养蜂王。在人工培育蜂王时,1 个母 群可以提供成千上万条雌性幼虫;同样 1 个父群也可以哺育出数千只雄蜂。如果每年都使用一 两群种 群培育处女王和雄蜂,全场蜂群就会形成近亲繁殖,使生产力和生活力下降。因此, 要选择和使用多个蜂群作父群和母群;并且定期从种蜂场引进同一品种不同血统的蜂王(或者 蜂群)。7 (2)培育种用雄蜂 雄蜂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处女王的交尾成功率,还关系到授精效果,进而影响子代蜂 群的品质优劣。因此,必须在着手人工育王的 20 日前开始培育雄蜂。为培育种用雄蜂,需事 先准备好雄蜂脾,也可将巢脾下部切除一部分,插在强群中修造成雄蜂脾。为保证交尾质量, 按 1 只处女王比 50 只雄蜂的比例培育雄蜂。蜂王的发育从卵到羽化成虫约需 16 天,达到性成 熟需 5 日左右,共计 21 天。而雄蜂从卵到羽化成虫为 24 日,出房到性成熟约需 12 日,共计 36 日。因此,必须在人工育王前 20 日左右开始培养雄蜂,才能使雄蜂和处女王的性成熟期相 适应。通常可在种用雄蜂开始大量出房时,着手移虫育王。同时将场内其他蜂群的雄蜂和雄蜂 蛹全部消灭。 (3)准备育王群 育王群是用来哺育蜂王幼虫和蛹的强壮蜂群。应选择无病、无蜂螨,群势强壮,至少有 15 框蜂以上的蜂群作育王群。在移虫育王前 1 日把其蜂王和全部带蜂未封盖子脾提入新蜂箱, 放在原群旁;原群有 6~8 个脾(包括封盖子脾和蜜脾、粉脾)组成无王的育王群,做到蜜蜂密 集,多的巢脾抖落蜜蜂,加到分出的有王群。对育王群每晚饲喂 0.5~1 千克糖浆。也可以用 有 18~20 框蜂加继箱的有老蜂王的蜂群作育王群,在巢箱和继箱之间加上隔王板,把蜂王限 制在巢箱内产卵, 继箱中央放 1 框小幼虫脾, 一侧放一花粉脾, 其余放封盖子脾, 外侧放蜜脾。 有王群没有无王群对移植幼虫的接受率高,但是对于封盖王台照护得较好。 3.移虫育王的工具 移虫育王的工具有移虫针、育王框、蜡碗等。移虫针是将小幼虫移植到王台碗内的工具, 可用粗铜丝或者鹅毛管自制,一头呈扁薄的尖舌状,另一头呈弯匙状。带弹簧的移虫针使用方 便。育王框是安放王台的框子。可用标准巢框改制,其上下框梁和侧板的宽度相等,为 13 毫 米左右。框内等距离地横着安装 3 条宽 10 毫米的板条。蜡碗棒是蘸制蜡碗的木棒,长 100 毫 米,蘸蜡碗的一端十分圆滑,距端部 10 毫米处直径 8~9 毫米。蜡碗是培育蜂王的王台基,用 蜡碗棒蘸熔化的蜂蜡制成。把蜡碗棒放入冷水泡一段时间,取出甩去水,垂直插入熔蜡中约 10 毫米深处,取出稍停,如此反复蘸 2~3 次,一次比一次蘸得浅一些。然后将它放入冷水冷 却后取下。 制成的蜡碗口薄底厚, 里面光滑无气泡。 也可以使用塑料王台。 此外还要准备毛巾、 面盆、蜂王浆等。蜂王浆可临时从自然王台取得,也可预先收集保存在冰箱内,使用时加 l 倍 温水把蜂王浆调稀。 4.移虫方法 移虫育王可以有计划地培育出需要数量的、成熟期一致的处女王。首先在育王框的板条上 粘上 2~3 层巢础条或者按相等距离用熔蜡粘上小三角形薄铁片,其上粘 7~10 个蜡碗, 3 条 共 20~30 个蜡碗。放人育王群中,让蜜蜂清理 2~3 小时,取出,用蜂扫扫去蜜蜂,在每个蜡 碗内滴上 1 滴稀释的蜂王浆或者蜂蜜,即可进行移虫。最好在清洁、明亮的室内移虫,室内温 度保持在 25~30℃,相对湿度 80%~90%。如果湿度不够,可在地面洒水。气温在 25℃以上 没有盗蜂时,可在室外的阴处移虫。 从母群提出 1 框小幼虫脾,扫净蜜蜂拿去移虫。先把粘 有蜡碗的板条并排放在桌上,用清洁的圆头细玻璃棒或者细竹棒,在经过蜜蜂清理的蜡碗里滴 上米粒大小的稀蜂王浆,然后 移虫。移虫要从幼虫的背部(凸面)一侧下针,把针尖插入幼虫 和房底之间,将幼虫挑起,放在蜡碗里的蜂王浆上。幼虫十分娇嫩,移虫的动作要轻稳、迅速, 1 条幼虫只允许用移虫针挑 1 次。移完虫的板条用湿毛巾盖上,再移第二条。把移完虫的板条 装到育王框上,加在育王群内幼虫脾和花粉脾之间。 5.移虫后的管理 育王群中加入移虫的育王框后,连续在傍晚奖励饲喂。第二天检查幼虫是否被接受。已被 接受的幼虫,其王台加高,王台中的蜂王浆增多,幼虫浮在蜂王浆上;未被接受的,其王台被 咬坏,王台中没有幼虫。如果用无王群育王,这时把育王框转移到有王育王群的继箱中,同时 把无王育王群与原群合并。 如用有王育王群育王,第六天王台已经封盖时检查封盖王台情况, 淘汰小的、歪斜的王台。统计可用王台的数量,以便组织需要数量的交尾群。 6.利用大卵培育蜂王8 实验证明,处女王初生体重超过 200 毫克的大蜂王,其一对卵巢的卵巢管数量多,具有较 强的产卵能力。并且证明,采用较大的蜂卵,可以培育出体重大的蜂王。把选出的母群的蜂王 关在蜂王产卵控制器内,或者把母群饲养在 3~5 框的小群内,限制其产卵,1 星期后就能得 到较大的蜂卵。等大蜂卵孵化成幼虫时,用其 24 小时以内的幼虫人工培育蜂王。中国农业科 学院蜜蜂研究所研制的蜂王产卵控制器,是用塑料制造的,内围尺寸:长 457 毫米、宽 54 毫 米、高 244 毫米,刚好能放入一个标准巢脾。使用方法:在移虫育王前 12 日,于蜂王产卵控 制器内放入一个几乎没有空巢房的封盖不久的蛹脾, 并将蜂王放在该脾上, 盖上控制器的盖板, 将其放在蜂群内巢箱的中部。蜂王在器内产卵受到限制,到新蜂陆续出房以后,蜂王才逐渐产 卵。在育王前 4 日,提出控制器内的子脾,放在蜂群内由蜜蜂抚育,次日就可得到由大卵孵化 成的 1 日龄的幼虫。在生产蜂王浆时,将蜂王控制在一个巢脾上产卵可获得适宜日龄的、供移 虫用的幼虫。蜂王产卵控制器还可用于生产雄蜂蛹。 7.裁脾育王 如果视力不佳,移虫有困难,可以采用切割未封盖子脾的方法培育蜂王。当蜂群发展强壮 时,从母群提出 2~3 框带蜂封盖子脾连同蜂王放入一新蜂箱,补加 1~2 框蜜脾,放在原群一 旁。母群成为一无王的育王群,从中提出 l 框有大量卵和初孵化幼虫的子脾,从巢脾中央部位 切下 1 块 200 毫米 X 35 毫米的长方形巢脾,使切口上缘巢房中的卵和幼虫露出来,让蜜蜂在 上边切口处筑造王台。第三天检查,选留 10~20 个幼虫发育良好、地位适宜的王台。把修造 和饲喂情况不好的王台、提早封盖的急造王台以及多余的王台全部割除。记录留下的王台里幼 虫的日龄,以便掌握蜂王出房的日期。无王育王群在取出封盖王台后,与原群合并。 8.交替王台的利用 选择具有老蜂王的优良蜂群作种群。在它们修造交替王台时,加以选留。自然交替蜂王可 使种群的优良性状更加稳定地遗传下去。发生这种自然交替现象时,蜂群一般只造几个王台, 育成的蜂王质量比较好。把带有交替王台的巢脾提出,放入继箱群的继箱内,巢箱和继箱间加 隔王板,把蜂王限制在巢箱内。可以陆续从这种老王群提出自然交替王台。种王群的特殊管理大家都知道:引进种王,更新蜜蜂血统,利用杂种优势,已成为养蜂生产获取高产的一种 有力措施。 引进种王并安全介绍后,种王群的管理应该较其他蜂群更为细致周到。一个生产群的年收 入,一般难以超过 200 元,可蜂王群的价格均在 200 元以上,所以种王群的管理要在保证种王 群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繁蜂和生产工作。以下是种王群日常管理中应注意的几点。 1、不奖饲,防止盗蜂 种王群要常年保持饲料充足。在饲料缺乏时,要用补给大蜜脾的方法补充饲料。杜绝因饲 喂而引起种王群被盗蜂的情况发生。 2、不补蜂,不合并 在种王群群势较弱时, 不能用合并或补蜂的方法补强。 万一发生团围王情况, 便会为养王、 换王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补强种王群,只能以补封盖老蛹脾的方式进行,如蜂数不足可换 出虫卵脾。一次补不起来可分多次补强。 因越冬和春繁的方式补成大群,使种王群强群秋繁、越冬,大群开繁。 3、防止分蜂热 在繁殖期,种王群不宜及早养成大群,使其到生产期能正常生产就行,以免管理不及时, 过早呈老态,工蜂会过早造交替王台,这样就缩短了种王的使用年限。所以,避免飞逃的方法 只能控制分蜂热的产生。如已发生分蜂热,一时未彻底解除,要在巢门处放置王笼,防止种王 飞出。 4、小心无王区出现处女王 若在继箱上(无王区)出现处女王,如不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上下调脾时把处女王调到 巢箱, 致使种王被咬死的惨剧。 尤其是隐蔽处王台孵出的侏儒处女王, 很容易到巢箱伤害种王。9 所以,无王区要经常认真检查,及时毁除王台。 5、小心检查 种王群在检查时须格外小心。先找出种王所在巢脾,检查后放在一侧,再检查其他脾削除 赘脾、修整蜂路等工作在此时再进行。对于 3 年以上的老种王,要用养小群的方法维持。老种 王群检查时更应小心,老种王附脾能力差,切勿使种王掉落箱外而失王。 6、全年不扣王 不扣王,首先避免了因捉王、放王时种王受惊吓而飞逃或被围的情况;第二,囚王系人为 强迫停止产卵,对蜂王的生理机能肯定有影响。如需要获得大卵时,可用限制种王在空房少的 新蛹脾上活动的方法。7-10 天后,放入适宜产卵的脾即可得到大卵。 种王群越冬更不能扣王,以免被冻死。不扣王,越冬期产卵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会多消耗 饲料和造成群势的下降,所以,越冬种王群群势要更大,饲料要充足。 总之,在种王管理上,只要能保证种王安全,延长种王的使用年限,又能正常生产,那么, 种王群的管理就是成功的。培育优质蜂王1.条件是: (1)天气温暖气候稳定 处女王交尾期间,白昼气温应在 20℃以上,力求避开连阴雨天气。 (2)有蜜粉源 育王期间自然界应有良好的蜜粉源,充足的粉源更重要。每日傍晚对于种蜂群和育王群进 行不间断的奖励饲喂。 2.准备工作 在进行人工育王以前,需要认真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选择父母群 通过考察,选择蜂蜜或蜂王浆产量超过全场平均产量以上、分蜂性弱、群势发展快的健壮 无病的蜂群作父母群。以父群培育雄蜂,用母群的幼虫培养蜂王。在人工培育蜂王时,1 个母 群可以提供成千上万条雌性幼虫;同样 1 个父群也可以哺育出数千只雄蜂。如果每年都使用一 两群种 群培育处女王和雄蜂,全场蜂群就会形成近亲繁殖,使生产力和生活力下降。因此, 要选择和使用多个蜂群作父群和母群;并且定期从种蜂场引进同一品种不同血统的蜂王(或者 蜂群)。 (2)培育种用雄蜂 雄蜂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处女王的交尾成功率,还关系到授精效果,进而影响子代蜂 群的品质优劣。因此,必须在着手人工育王的 20 日前开始培育雄蜂。为培育种用雄蜂,需事 先准备好雄蜂脾,也可将巢脾下部切除一部分,插在强群中修造成雄蜂脾。为保证交尾质量, 按 1 只处女王比 50 只雄蜂的比例培育雄蜂。蜂王的发育从卵到羽化成虫约需 16 天,达到性成 熟需 5 日左右,共计 21 天。而雄蜂从卵到羽化成虫为 24 日,出房到性成熟约需 12 日,共计 36 日。因此,必须在人工育王前 20 日左右开始培养雄蜂,才能使雄蜂和处女王的性成熟期相 适应。通常可在种用雄蜂开始大量出房时,着手移虫育王。同时将场内其他蜂群的雄蜂和雄蜂 蛹全部消灭。 (3)准备育王群 育王群是用来哺育蜂王幼虫和蛹的强壮蜂群。应选择无病、无蜂螨,群势强壮,至少有 15 框蜂以上的蜂群作育王群。在移虫育王前 1 日把其蜂王和全部带蜂未封盖子脾提入新蜂箱, 放在原群旁;原群有 6~8 个脾(包括封盖子脾和蜜脾、粉脾)组成无王的育王群,做到蜜蜂密 集,多的巢脾抖落蜜蜂,加到分出的有王群。对育王群每晚饲喂 0.5~1 千克糖浆。也可以用 有 18~20 框蜂加继箱的有老蜂王的蜂群作育王群,在巢箱和继箱之间加上隔王板,把蜂王限 一侧放一花粉脾, 其余放封盖子脾, 外侧放蜜脾。 制在巢箱内产卵, 继箱中央放 1 框小幼虫脾, 有王群没有无王群对移植幼虫的接受率高,但是对于封盖王台照护得较好。10 3.利用大卵培育蜂王 采用较大的蜂卵, 可以培育出体重大的蜂王。 把选出的母群的蜂王关在蜂王产卵控制器内, 或者把母群饲养在 3~5 框的小群内,限制其产卵,1 星期后就能得到较大的蜂卵。等大蜂卵 孵化成幼虫时,用其 24 小时以内的幼虫人工培育蜂王。 4.移虫方法 首先在育王框的板条上粘上 2~3 层巢础条或者按相等距离用熔蜡粘上小三角形薄铁片, 其上粘 7~10 个蜡碗, 3 条共 20~30 个蜡碗。放入育王群中,让蜜蜂清理 2~3 小时,取出, 即可进行移虫。 最好在清洁、 用蜂扫扫去蜜蜂, 在每个蜡碗内滴上 1 滴稀释的蜂王浆或者蜂蜜, 明亮的室内移虫,室内温度保持在 25~30℃,相对湿度 80%~90%。如果湿度不够,可在地 面洒水。气温在 25℃以上没有盗蜂时,可在室外的阴处移虫。 从母群提出 1 框小幼虫脾,扫 净蜜蜂拿去移虫。先把粘有蜡碗的板条并排放在桌上,用清洁的圆头细玻璃棒或者细竹棒,在 经过蜜蜂清理的蜡碗里滴上米粒大小的稀蜂王浆,然后 移虫。移虫要从幼虫的背部(凸面)一 侧下针,把针尖插入幼虫和房底之间,将幼虫挑起,放在蜡碗里的蜂王浆上。幼虫十分娇嫩, 移虫的动作要轻稳、迅速,1 条幼虫只允许用移虫针挑 1 次。移完虫的板条用湿毛巾盖上,再 移第二条。把移完虫的板条装到育王框上,加在育王群内幼虫脾和花粉脾之间。 5.移虫后的管理 育王群中加入移虫的育王框后,连续在傍晚奖励饲喂。第二天检查幼虫是否被接受。已被 接受的幼虫,其王台加高,王台中的蜂王浆增多,幼虫浮在蜂王浆上;未被接受的,其王台被 咬坏,王台中没有幼虫。如果用无王群育王,这时把育王框转移到有王育王群的继箱中,同时 把无王育王群与原群合并。 如用有王育王群育王,第六天王台已经封盖时检查封盖王台情况, 淘汰小的、歪斜的王台。统计可用王台的数量,以便组织需要数量的交尾群。 蜂种退化原因与复壮措施 一、蜂种退化原因。 饲养的蜂群在无隔离条件的空中随意杂交, 或蜂王与本品种雄蜂随意交配。 1.杂交性退化。 2.近亲繁殖。 在多数小型蜂场, 使用的蜂王常为自繁自育, 致使全场蜂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很容易引起种性退化。 3.选种不良。选种时对种群的优良特性考察不全面,或误将杂种蜂王选作蜂种,导致繁殖 的后代种性退化。 。每个蜂种优良性状得以表现,都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气候、 4.环境不良引起“假性退化” 密源等条件及饲养管理技术。盲目引种或长途转地饲养,造成生态条件失调,或饲养方法不当 及病虫危害等,均可引起蜂种退化。 二、优化复壮措施。 1.提纯复壮。若蜂种是因混杂交配而引起的种性退化,可对蜂群进行经济性状和生产力考 察及形态鉴定,将那些符合种性标准的蜂群采用集团繁育的方法进行选育,每代都选留符合种 性标准的蜂群进行繁殖。依此方法连续繁育几代后,即可达到提纯复壮效果。 2.杂交提纯。若蜂种退化系因近亲繁殖而引起,可用在本品种或品系内杂交的方法提纯复 壮。方法是:每隔 3-4 年,从外地引进血缘关系较远的部分蜂王,与本场饲养的蜂群进行优 化杂交,使其血统更新。通过血统更新的蜂群,可按集团选育的方法继续进行选择和繁育。 3.优化饲养环境。因环境不良引起的“假性退化” ,其种性实际上并未退化。此时应选择 适当的蜜源和气候条件,并采用符合其生物学特性的饲养管理方法,同时注意防治蜂病,以使 优良种性得到恢复。 哺育、饲喂和取食 1 饲喂和哺育 饲喂和哺育是蜜蜂对幼虫进行喂食的行为。饲喂是指为幼虫提供粉蜜等调和性食物的活 动;哺育是指泌浆工蜂对蜂王幼虫和工蜂、雄蜂小幼虫进行喂食的活动,因此,王浆腺发达的 工蜂也称为哺育蜂。11 幼蜂一般从 3 d 起开始饲喂幼虫,从事哺育工作则要在王浆腺充分发育以后。从王浆腺生 理发育和在王台上各龄工蜂的分布推断, 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的哺育蜂分别为 9~18 d 和 4~ lO d。 哺育蜂和饲喂蜂对卵房察看的时间较短, 2~3 s; 约 幼虫房的察看时间较长, 10~20s。 需 哺育和饲喂行为是在多次察看的基础上进行的,每次哺育或饲喂的时间(包括察看时间)需 O.5~3.O min。一只幼虫平均每天接受 1 300 次察看。通过 14 C 标记,5 d 幼虫的饲喂量最 大,是 1 d 幼虫的 10 倍。 2 取食和食物传递 蜜蜂的食物主要为蜂蜜和花粉。虽然蜂王、工蜂和雄蜂小幼虫的食物为蜂王浆,但是蜂王 浆也是以粉蜜为原料在工蜂体内转化形成的。蜜是蜜蜂的能源物质,蜂巢中无贮蜜就会导致蜂 群死亡;花粉是蜜蜂的结构物质,缺乏花粉就会影响蜜蜂的生长发育。 用 7 种含糖量均为 50%的糖液由饥饿的工蜂自由选择,其取食的顺序为蜂蜜、转化糖液、 蔗糖液、纯果糖液、商品纯葡萄糖液、饴糖糖液,由此可见,蜜蜂对糖饲料的选择,尽可能与 天然食物成分相近。 三型蜂均能自行从巢房中取食,但蜂王、雄蜂和 2 d 以内幼工蜂更多由工蜂饲喂。在蜂群 内部经常发生食物传递的行为。食物多由工蜂传递给蜂王、雄蜂.以及工蜂之间相互传递,这 种行为多由乞食动作引发。乞食者将头部正对着食物提供者的头部,向前伸出口喙;食物提供 者接受到乞食信息后,便张开上颚从蜜囊中吐出蜂蜜于一对上颚之间。乞食蜜蜂用口喙在对方 上颚间吮吸。在接受食物的过程中,乞食者不停地用触角轻轻拍击对方的头部,直到乞食结束 才将一对触角分开。 蜜蜂的食物传递行为有利于食物的平均分配, 节省在巢内寻找食物的时间, 尤其在贮蜜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避免蜂群部分蜜蜂因饥饿死亡,因此,蜂群因缺乏贮蜜饥饿死 亡均为整群饿死。食物传递还能起到传播和扩散蜂王物质的作用。种王群的特殊管理引进种王,更新蜜蜂血统,利用杂种优势,已成为养蜂生产获取高产的一种有力措施。 引进种王并安全介绍后,种王群的管理应该较其他蜂群更为细致周到。―个生产群的年收 入,一般难以超过 200 元,可种王群的价格均在 200 元以上,所以种王群的管理要在保证种王 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繁蜂和生产工作。以下是种王群日常管理中应注意的几点。 1 不饲喂,防只止盗蜂 种王群要常年保持饲料充足。在饲料缺乏时,要用补给大蜜脾的方法补充饲料。杜绝因饲 喂而引起种王群被盗的情况发生。 2 不补蜂,不合并 在种王群群势较弱时, 不能用合并或补蜂的方法补强。 万一发生围王的情况, 便会为养王、 换王工作带采不必要的麻烦。补强种王群,只能以补封盖老蛹脾的方式进行,如蜂数不足可换 出虫卵脾。一次补不起来可分多次补强。 因越冬和春繁前平衡群势时无蛹可补,所以,在秋繁前就要用补蛹的方式补成大群,使种 王群强群秋繁、越冬、大群开繁。 3 防止分蜂热 在繁殖期,种王群不宜及早养成大群,使其到生产期能正常生产就行,以免管理不及时, 过早产生分蜂热, 造成飞逃。 种王不宜剪翅, 因剪翅的蜂王呈老态, 工蜂会较早地造交替王台, 这样就缩短了种王的使用年限。所以,避免飞逃的方法只能控制分蜂热的产生。如已发生分蜂 热,一时未彻底解除,要在巢门处放置王笼,防止种王飞出。 4 小心无王区出现处女王 若在继箱上(无王区)出现处女王,如不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上下调脾时把处女王调到巢 箱,致使种王被咬死的惨剧。尤其是隐蔽处王台孵出的侏儒处女王,很容易到巢箱伤害种王。 所以,无王区要经常认真检查,及时毁除王台。 5 小心检查12 种王群在检查时须格外小心。先找出种王所在巢脾,检查后放在一侧,再检查其他脾,削 除赘脾、修整蜂路等工作在此时再进行。对于 3 年以上的老种王,要用养小群的方法维持。老 种王群检查时更应小心,老种王附脾能力差,切勿使种王掉落箱外而失王。 6 全年不扣王 不扣王,首先避免了因捉王、放王时种王受惊吓而飞逃或被围的情况;第二,囚王系人为 强迫停止产卵,对蜂王的生理机能肯定有影响。如需要获得大卵时,可用限制种王在空房少的 新蛹脾上活动的方法。7―10 天后,放人适宜产卵的脾即可得到大卵。 7 越冬 种王群越冬更不能扣王,以免被冻死。不扣王,越冬期产卵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会多消耗 饲料和造成群势的下降,所以,越冬种王群群势要大,饲料要足。 总之,在种王群的管理上,只要能保证种王安全,延长种王使用年限,又能正常生产,那 么,种王群的管理就是成功的。谈蜂群的人工饲喂⒈奖励饲喂 目的是促进蜂王产卵,促进工蜂育虫和育优质蜂王,此饲喂法必须在群内有足够的贮蜜基 础上进行。春季奖饲应在气温稳定在 15℃以上时进行。糖与水的比为 1s0.8 为佳。秋季气温 高,空气干燥,糖与水比应为 1s1。奖饲应在天黑之后进行,以量少次多、不造成蜜压脾为 原则。 ⒉补助饲喂 目的是防止蜜蜂受饿(因盗或外界无蜜源) 。糖与水的比为 2s1。于天黑进行,力争一二 次喂足,喂足后再加喂 1 盒干糖,供其自由采集,这样便不会去盗他群的蜜,也不会因被盗蜂 而饿死。 ⒊诱导饲喂 目的是为了诱导蜜蜂进行授粉或采指定植物的花蜜。方法是将要蜜蜂采的花与 1s1 的糖 水相拌,浸泡 6~12 小时后,于晴天早上饲喂蜂群,每群 50~100 克糖水。 ⒋喂越冬饲料 目的是为了让蜂群安全过冬而贮备饲料。用 2s1 的浓糖水于天黑后猛喂 3~5 天,使每张 脾上有 1.5~2kg 的封盖饲料才行。 为了得到较好的饲喂效果,在饲喂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⑴必须用优质的白砂糖。⑵饲喂 时糖水不要流到箱外,一旦流出要用土盖好,防止盗蜂。自然分蜂在蜜粉源丰富、气候适宜、蜂群强盛的条件下,原群蜂王与一半以上的工蜂以及部分雄蜂 飞离原巢、另择新居的群体活动,称为自然分蜂,简称分蜂。 分蜂是蜜蜂群体自然增殖的惟一方式,对蜜蜂种群的繁荣意义重大。分蜂活动可使蜂群数 量增加和分布区域扩大,促进蜜蜂种群繁荣。但是,分蜂对养蜂生产则影响很大。在分蜂的准 备期间蜂群呈&怠工&状态,减少采集、造脾和育虫,限制蜂王产卵,蜂群的这种&怠工&:状态 在蜂学术语中称为分蜂热。如果分蜂发生,将使原群的群势损失一半以上,所以,控制分蜂热 成为蜜蜂饲养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深入了解蜂群的分蜂行为,掌握促使分蜂的因素和分蜂 机制,对抑制分蜂热、避免发生分蜂是十分重要的。 1 分蜂前准备 分蜂的准备过程顺次包括造雄蜂房、 培育雄蜂、 造王台、 蜂王在台基内产卵、 培育蜂王等。 蜂巢内出现分蜂台基后,工蜂逼迫蜂王到台基中产卵,并开始减少对蜂王的哺育,以使蜂王的 腹部收缩,蜂王产卵逐渐减少。分蜂王台封盖前后,工蜂停止对蜂王提供王浆,蜂王腹部进一 步收缩,以适应分蜂时飞翔的需要;工蜂减少出勤,停止造脾,许多工蜂聚集在巢内的空处、 巢脾的上角。若工蜂在巢门前大量集结,呈挂&垂髯&,则分蜂将在近期发生。 、13 从造雄蜂房到出现王台的时间不等,可能与蜂种、季节等因素有关,据刘炽松等在广东对 中蜂的观察,大约需 8~13 d,杨冠煌等观察北京中蜂从造雄蜂房到台基中产卵大约 36~50 d。 王台中出现卵后,蜂王的产卵量突然下降。杨冠煌等对北京和福州两地中蜂观察,蜂群中出现 具卵台基后,蜂王产卵量分别平均下降 49%和 56%。分蜂通常发生在新王出台前,多在王台 封盖后的 2~5 d,个别蜂群早的可在王台封盖前 2 d,迟的可在王台封盖后的 7 d。非正常情况 下,分蜂能提前或推迟发生。如在人为长期采取毁台的干扰下,蜂王在分蜂台内产下卵后就可 能发生分蜂;因下雨等外界环境不适合分蜂时,工蜂将成熟的王台毁除,以延迟分蜂。 在蜜蜂饲养管理中,可根据分蜂过程的发展阶段预测分蜂。造雄蜂房和培育雄蜂是分蜂的 早期预报,预示分蜂的准备活动已开始。出现分蜂王台是分蜂的中期预报,蜂群即将出现分蜂 热。以上现象还不能准确地预计分蜂发生的时间,气艇变化、蜜粉源的丰富度、群势的发展速 度及蜂群的管理方式和水平, 都会影响分蜂的进程。 分蜂王台中出现卵, 则是分蜂的近期预报。 蜂王产卵已开始下降,随即就会出现工蜂怠工,一般情况下分蜂将在半个月内发生。蜂群中出 现封盖王台,则是分蜂的紧急预报,分蜂将在一周内发生。 2 分蜂行为 分蜂多发生在晴暖天气的 7 时至 16 时,最多发生在 11 时到 15 时。阴雨天很少发生分蜂, 久雨初晴往往发生分蜂比较集中,闷热的天气易促使分蜂。 分蜂当日早晨,蜜蜂极少出巢采集,相当多的工蜂聚集在蜂箱前壁外侧和巢门踏板下。分 蜂前所有参加分蜂的工蜂,蜜囊中都吸满蜂蜜。由于吸饱蜂蜜的工蜂,腹部弯曲不便,不能使 用螫刺,所以刚开始分蜂的工蜂性情温驯。分蜂开始时,巢外有少数工蜂在巢前低空飞绕,随 后飞绕的蜜蜂逐渐增多;巢内部分蜜蜂开始跳&呼呼舞&,促使整个蜂群在巢内骚动起来。几分 钟后,大量蜜蜂从巢门涌出,蜂王也随分蜂的工蜂出巢。参加分蜂的蜜蜂先在蜂场上空飞绕, 然后在附近选择树干或其他有一定高度的附着物(如房沿下、木桩等)结团。当蜂王进人分蜂团 后,飞绕的工蜂快速落到蜂团上。稳定结团后,蜂团下方中央常内陷成空洞以利于通气。如果 分蜂团中无王.结团的工蜂将飞散,从新寻找有蜂王的蜂团集结,或散团飞归原巢。利用这一 特性,可在分蜂季节采取老蜂王剪翅措施,以防发生分蜂造成蜜蜂飞失。 蜂团常稳定于原地 2~3 h,养蜂人应抓住此时机收捕分蜂团。此后部分侦察蜂离团寻找新 巢址,然后飞回蜂团舞蹈以指示新巢方位,吸引更多的侦察蜂前去察看。当有足够多的工蜂舞 蹈指示同一方位后,蜂团散开,新分群飞向新巢。途中蜜蜂打圈呈集团向前飞行,高度约 3~ 5 m,速度与人慢跑差不多。分蜂团起飞后,常有养蜂人手提收蜂笼跑步追赶。 自然分出群到达新巢时,侦察蜂先落在新巢门前举腹扇风,招引蜜蜂入巢。进巢后蜜蜂便 开始在巢内团集造脾、出巢进行认巢飞翔和采集粉蜜,守卫蜂电在巢门前没岗。哺育蜂开始积 极饲喂蜂王,蜂王卵巢重新发育,不久便大量产卵。蜂群的活动很快恢复正常。 分蜂次数与蜜蜂的群势和蜂种有关,多数蜂群只分蜂一次。分蜂发生后不久,原群王台中 第一个处女王出台。 一般情况下, 出台后的处女王积极寻找并破坏王台, 蜂群的分蜂即告结束; 但是,如果蜂群的分蜂热仍很强烈,工蜂就会保护王台,不让处女王接近,同时逼迫处女王出 巢再次进行分蜂。第二次分蜂常附带很多雄蜂。因处女王比老蜂王活跃,所以处女王分蜂团往 往结团较高。第二次分蜂的分出群有时会在结团前因处女王返回原巢而暂时终止,参与分蜂的 工蜂返巢后再度逼迫处女王分蜂。 东方蜜蜂的分蜂性比西方蜜蜂强, 西方蜜蜂往往只分蜂一次。 3 促使分蜂的因素 促使分蜂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蜂群因素。环境因素是分蜂的外因,包括外界环境因 素和巢内环境因素;蜂群因素是分蜂的内因,包括蜜蜂群势、蜂王状态、卵虫数量、哺育蜂数 量等。此外分蜂还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 3.1 环境因素 促使分蜂的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蜜粉源条件和气候条件。 较丰富的蜜粉源为蜜蜂的群势发 展和分蜂后的蜂群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分蜂均发生在蜜粉源较充足,蜜蜂群势增长的季 节。闷热的气候可使分蜂热增强,促成分蜂提前发生。 巢内环境方面,蜂巢拥挤、通风不良、巢温过高、粉蜜充塞压缩子脾、供蜂王产卵的巢房14 不足、缺乏造脾余地等,都能加剧分蜂热程度。 3.2 蜂群因素 强盛的群势是分蜂的前提,这是蜜蜂与环境适应的结果,因为弱群分蜂后的分出群和原群 生活力减弱。蜂王状态、卵虫数量、哺育蜂数量是影响分蜂热相互关联的因素。新蜂王控制分 蜂能力比老蜂王强,因为新蜂王产生并释放的蜂王物质较多。新蜂王产卵力强,使蜂群中有更 多幼虫,减少或避免蜂群哺育力过剩。由于幼虫少、哺育蜂多,产生蜂群哺育力过剩,是导致 分蜂的重要因素。 3.3 季节因素 分蜂热程度与季节有关, 分蜂季节蜂群普遍发生分蜂热, 即使群势不是很强。 在云南昆明, 中蜂分蜂的季节仅限于 2-4 月和 8-10 月,其他季节即使达到 8~10 足框的强群也基本不分蜂。 长白山中蜂自然分蜂多发生在 5 月中旬- 6 月中旬。 4 分蜂机制 为什么上述众多的因素都能促使分蜂的发生, 这就是分蜂机制的问题。 解决分蜂机制问题, 可以从根本上控制分蜂。 通过对分蜂行为的观察,发现从建造台基到迫使蜂王在台基中产卵、培育新王、减少对蜂 王饲喂使其腹部收缩、驱赶和引导蜂王离巢分蜂等一系列分蜂行为均由工蜂主导,蜜蜂行为往 往与自身的生理发育有关,因此研究工蜂生理变化与分蜂热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东方 蜜蜂和西方蜜蜂的大量解剖研究发现,与无分蜂热的蜂群相比,分蜂热蜂群中工蜂卵巢出现不 同程度的发育,由此推断,工蜂卵巢发育与分蜂行为密切相关。但蜂王存在是分蜂的前提条件 之一,若因失王导致的工蜂卵巢发育是不分蜂的。因此分蜂机制是,在蜂群中蜂王存在的前提 下,卵巢发育的工蜂导致蜂群的分蜂行为。 进一步研究分析,能够促使分蜂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工蜂卵巢发育。可将能促使分蜂 的内、外因综合归纳为外蜂王物质不足、工蜂营养过剩和环境温度偏高等三个直接导致工蜂卵 巢发育的因素。 4.1 蜂王物质不足 蜂王物质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抑制工蜂卵巢发育。蜂王物质绝对不足是因蜂王老弱,蜂王物 质释放不足造成的,所以,新蜂王的控制分蜂能力比老王强。在强群中虽然蜂王较好,但因工 蜂数量多,使得每个工蜂等到的蜂王物质相对不足,同样引起工蜂卵巢发育。 4.2 工蜂营养过剩 蜜蜂卵巢发育以脂肪体的发育为前提,发育的脂肪体释放卵黄原蛋白,为卵巢发育提供了 物质基础。在活动季节工蜂脂肪体与卵巢发育有正相关关系。工蜂营养过剩促使脂肪体超常发 育,因而导致工蜂卵巢的发育。 工蜂营养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蜜蜂出房,哺育蜂增多,在粉蜜充足的前提下,因分泌 的王浆过剩而自耗。工蜂营养过剩的间接原因是工蜂因工作量不足,体内营养消耗少造成的。 强群青壮工蜂多,外界蜜源泌蜜量不大,巢内粉蜜已贮满,又无造脾余地,工蜂不能投入采酿 活动;或蜂王产卵锐减,巢内幼虫少,哺育工作减轻,导致工蜂无事可干。 4.3 环境温度偏高 通过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纱笼中工蜂卵巢发育的观察,发现低温季节工蜂卵巢很少发育,而 天气较热则大量工蜂出现卵巢发育现象, 这可能是因温度偏高无需工蜂大量耗能产热以维持巢 温而减少营养消耗造成的。环境温度偏高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群势强盛致使巢内拥挤 和通风不良;二是由于气候闷热或蜂箱遮荫不足.阳光长时间直射导致巢内温度偏高。无王群活动无王群是失去蜂王的非正常蜂群。造成蜂王丢失的主要原因是盗蜂及管理操作不当.如发 生围王、机械损伤、丢落巢外等。蜂群失去蜂王后群体行为顺次发生骚动不安、工蜂振翅、蜂 性变凶、减少采集、停止造脾、改造王台、工蜂产卵等系列变化。 通常在失王 5~6 h 后,工蜂将巢脾上有工蜂小幼虫或卵的巢房改造成王台,改造王台的15 数量多为 10~15 个。出现改造王台后蜂群活动依然正常。处女王出台后,蜂群的采集活动增 强。改造台培育的蜂王体型较小,交尾后产卵力低,几个月就将被交替。 蜂群失王过久,由于巢内无 3 d 内小幼虫对王浆的消耗而使工蜂体内营养过度积累,以及 蜂群中缺少蜂王物质对工蜂卵巢的抑制,导致部分工蜂卵巢发育,出现工蜂产卵。无王群中产 卵工蜂常达 25%以上。无王群的小幼虫对工蜂的卵巢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无王群的 处女王丢失,群内无工蜂小幼虫改造,工蜂体色变黑,2~5 d 就开始产卵。意大利蜜蜂失王后 多在 15~20 d 开始工蜂产卵。中蜂更易发生工蜂产卵,有时在失王后 3~5 d 就出现工蜂产卵。 在蜜粉源丰富的季节, 常有改造王台和工蜂产卵同时发生的现象。 工蜂产卵多分散, 一房数卵, 且多产在巢房的侧壁。工蜂产卵后不接受诱入的王台,但短期内可接受诱入的处女王。工蜂产 卵 20 d 后,蜂群对处女王也拒绝接受。 西方蜜蜂中意大利蜜蜂、欧洲黑蜂等欧洲主要亚种工蜂产卵比中蜂推迟 10 d 左右,埃及 蜂、东非蜂、海角蜂等非洲亚种工蜂产卵时间与中蜂接近。 无王群不仅采集力下降、减少造脾、停止育虫,还易受盗蜂攻击。增加管理麻烦,甚至导 致蜂群灭亡。因此,无王群应及时处理,或诱入蜂王、成熟王台,或进行蜂群合并。蜜蜂越冬二法室外越冬法 蜂群如在室外越冬,可用稻草包装蜂箱。包装方法有两种:一是单群包装法。 先用一块草帘把蜂箱前壁、后壁、箱盖围起,再用一块草帘把箱盖、箱底、两侧壁围起,留出 巢门,然后加塑料薄膜包扎防雨。二是连合包装法。先在地上铺好砖块或石头,再排好一排空 蜂箱,箱盖上再铺一层 10 厘米厚的稻草,然后将蜂箱以 3―5 群为一组,一组最多不要超过 7 群,排放在稻草上。各箱间隙用稻草填满,同时前后左右及上面用草帘围起,最后加塑料薄膜 包扎防雨。巢门一律留 10 毫米高,宽以 4 框足蜂留 20 毫米为度。蜂群箱外包装,应在气温降 到 0℃以下时即行着手,而且要一次包扎完毕,以防老鼠钻入危害蜜蜂,造成经济损失。 窖内越冬法 天气转冷以后,也就是在立冬前,要把蜂窖挖好。挖窖时要选择地势高、水 位低、土质硬、向阳背风的地方。大地封冻时,蜂蜜即可入窖。入窖时,除去大盖,将巢门堵 住,抬入窖内放在蜂架上。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温、防光、防潮。并要做到安静。在抽查 蜂群时,不要惊扰靠近蜂群。越冬初期和末期,窖温变化大,要经常(最好每天一次)进窖查 看窖温和其他情况,以防蜂群发生意外。在查看时,如果蜂群发出吡吡啦啦的声音,说明窖温 偏低;如果蜂群发出均匀的声调,说明适宜不冷不热,要根据蜂群发出的不同声音,采取升、 降窖温的措施,以保证蜜蜂的健康和安全越冬。巢脾保存蜂群越冬或越夏前,蜂群的群势下降,必然要从蜂箱中抽出许多余脾。抽出的巢脾保管不 当,就会发霉、积尘、滋生巢虫、引起盗蜂和遭受鼠害,并会影响下一个养蜂季节的生产。巢 脾保存最主要的问题是防止蜡暝的幼虫--巢虫的蛀食危害。巢脾应该保存在干燥清洁的地方, 其楼上、楼下以及邻室都不能贮藏农药,以免造成蜂群中毒。由于巢脾保存需要用药物熏蒸消 毒,因此保存巢脾的地点也不宜靠近生活区。 清理好的巢脾,应保存在鼠类、蜡螟以及蜜蜂都不能到达的地方。最好能将巢脾贮藏在特 制的能密闭熏蒸的大橱内。大规模的蜂场应设立密闭的巢脾贮存室。一般蜂场保存巢脾大多利 用现有的蜂箱,在贮存巢脾前需将蜂箱彻底洗刷干净。 1 巢脾的清理和分类 1.1 巢脾的清理 巢脾贮存整理之前,应将空脾中的少量蜂蜜摇尽。刚摇出蜂蜜的空脾,须放到巢箱的隔板 外侧,让蜜蜂将残余在空脾上的蜂蜜舔吸干净,然后再取出收存。从蜂 群中抽取出来的巢脾应用起刮刀将巢框上的蜂胶、蜡瘤、下痢的污迹及霉点等杂物清理干 净,然后分类放入蜂箱中,或分类放人巢脾贮存室的脾架上,并在箱外或脾架上加以标注。同16 类的巢脾应放置在一起,以利于以后的选择使用。 1.2 巢脾的分类 需要贮存的巢脾可分为蜜脾、粉脾和空脾三大类。 1.2.1 蜜脾和粉脾 根据脾中的贮蜜程度,可将蜜脾分为全蜜脾和半蜜脾。粉脾也可以分为全粉脾或粉蜜脾。 蜜脾和粉脾应是适合蜂王产卵的优质巢脾,在蜂群的增长阶段将蜜脾和粉脾加入蜂群,粉蜜消 耗后空出的巢房应供蜂王产卵。 1.2.2 空脾 贮存的空脾主要用于供蜂王产卵和贮蜜。空脾可根据新旧程度和质量分为三等:一等空巢 脾应是浅褐色, 脾面平整, 几乎全部都是工蜂房; 二等巢脾稍次于一等空巢脾, 巢脾颜色稍深, 或有少部分雄蜂房;三等空巢脾颜色是褐色,或有部分雄蜂房,或有其他小缺陷但还能使用的 巢脾。除此之外的空脾,如颜色深褐色甚至呈黑色、巢脾变形、雄蜂巢房过多、巢脾破损巢脾 以 及没有育过蜂子的老白脾等,都不宜保留,应集中化蜡。 2 巢脾的熏蒸 巢脾密封保存是为了防止鼠害和巢虫危害以及盗蜂的骚扰。 巢脾在贮存前很可能有蜡螟的 卵虫蛹,使巢虫继续危害密封中的巢脾,为了消灭这些蜡螟及其卵虫蛹,就需要用药物熏蒸。 蜡螟和巢虫在 10 ℃以下就不再活动,因此,在气温 10 ℃以下的冬季保存巢脾可暂免熏蒸。 用于熏蒸巢脾的药物主要有二硫化碳和硫磺粉。 2.1 二硫化碳熏蒸 二硫化碳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重为 1.263,常温下容易挥发。气 态二硫化碳比空气重,易燃、有毒,使用时应避免火源或吸入。二硫化碳熏蒸巢脾只需一次, 处理时相对较方便,效果好,但是成本高,对人体有害。 用蜂箱贮存巢脾,二硫化碳熏蒸巢脾时可在一个巢箱上叠加 5~6 层继箱,最上层加副盖。 如非木质地板,应适当垫高防潮。巢箱和每层继箱均等距排列 10 张脾。二硫化碳气体比空气 重, 应放在顶层巢脾。 如果盛放二硫化碳的容器较高, 最上层继箱还应在中间空出 2 脾的位置。 蜂箱的所有缝隙用裁成条状的报纸糊严,待放人二硫化碳后再用大张报纸将副盖也糊严。 在熏蒸操作时,为了减少吸入有毒的二硫化碳气体,向蜂箱中放入二硫化碳时应从下风处 或从里面开始,逐渐向上风处或外面移动。二硫化碳气体能杀死蜡螟的卵、虫、蛹和成虫,所 以,除非以后外面的巢虫重新侵入,否则经一次彻底处理后就能解决问题。二硫化碳的用量按 每立方米容积 30 ml 计,即每个继箱的用量约合 1.5 ml。考虑到巢脾所处空间不可能绝对密 封,实际用量可酌加一倍左右。 2.2 硫磺粉熏蒸 硫磺粉熏蒸是通过硫磺粉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达到杀灭巢虫和蜡螟的目的。 二 氧化硫熏脾,一般只能杀死蜡螟和巢虫,不能杀死蜡螟的卵和蛹,故要彻底杀灭蜡螟须待蜡螟 的卵、蛹孵化成幼虫和蛹羽化成成虫后再次熏蒸。因此,用硫磺粉熏蒸需在 10~15 d 要熏第 二次,再过 15~20 d 蒸第 3 次。硫磺粉熏蒸具有成本低,易购买,但是操作较麻烦,不慎易 发生火灾。 燃烧硫磺产生热的二氧化硫气体比空气轻,所以硫磺熏蒸应将硫磺粉放在巢脾的下方。用 蜂箱贮存巢脾,硫磺粉熏蒸时应备一个有巢门档的空巢箱作为底箱,上面叠加 5~6 层继箱。 为防硫磺燃烧时巢脾熔化失火,巢箱不放巢脾。第一层继箱仅排列 6 个巢脾,分置两侧,中央 空出 4 框的位置。其上各层继箱分别各排放 10 张巢脾。除了巢门档外,蜂箱所有的缝隙都用 裁成条状的报纸糊严。 撬起巢门档,在薄瓦片上放上燃烧的火炭数小块,撒上硫磺粉后,从巢门档处塞进箱底, 直 到硫磺粉完全烧尽后, 将余火取出。 仔细观察箱内无火源后, 再关闭巢门档并用报纸糊严。 硫磺熏脾易发生火灾事故,切勿大意。二氧化硫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有毒,操作时应避免17 吸人。硫磺粉的用量,按每立方米容积 50 g 计算,每个继箱约合 2.5 g。考虑到巢脾所处空 间不可能绝对密封,实际用量同样酌加一倍左右。 蜜脾和粉脾除了用保存空脾的方法消毒之外,还要防止蜂蜜从巢房溢出以及花粉发酵霉 烂。因此,蜜脾应等蜂蜜成熟封盖后才能提出保存;花粉脾要待蜜蜂加工到粉房表面有光泽后 再提出,同时在粉脾表面涂一层浓蜂蜜,并用塑料薄膜袋包装,以防干涸。 熏蒸保存的巢脾, 使用前应取出通风一昼夜, 待完全没有气味后方能使用。 在养蜂生产中, 常将熏蒸贮存后的巢脾用盐水浸泡 1~2 d,之后用摇蜜机摇出盐水,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 使用。蜂群的调整蜂群的调整包括蜂的调整、 脾的调整和巢的调整。 由于蜂王产卵力的差异以及蜂群营养、 病敌害、盗蜂、失王、偏集等因素的影响,蜂群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全场蜂群的群势也不相同。 除了大流蜜期,全场蜂群的群势强弱不均,将可能引发盗蜂、产生分蜂热,从而影响群势的增 长,甚至导致越冬和越夏的失败。转地蜂群的群势过强,将影响蜜蜂运输的安全。为了消除蜂 群强弱不均的现象,就需要采取蜂群调整措施。在养蜂生产中,有时也需要从弱群中提出脾和 蜂加强较强的蜂群,如采蜜群的组织。此外,为保持蜂巢内各类巢脾的合理布局,需要对蜂巢 进行调整。 1 蜂的调整 蜂的调整困难较大,需解决群味和返巢两个问题。因为各蜂群间的群味不同,除了雄蜂和 幼蜂之外,蜜蜂进入它群就会引起斗杀。蜜蜂具有很强的认巢能力,不采取措施,调整到他群 后的外勤蜜蜂, 还会返回原巢。 根据外界条件以及蜂群的内部情况, 蜂的调整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采集蜂的调整 流蜜期之前,事先组织主副群,即把一强一弱的蜂群双箱并列排放在一起,强群为采蜜主 群,弱群为副群。在流蜜期中,要把副群中的采集蜂调整到主群,以加强主群的采集力,可将 副群移走,放置到其他地方,这样副群的采集蜂出巢采集后,就会飞回原巢址,进入主群中。 1.2 内勤蜂的调整 内勤蜂较少巢外活动,调整后一般不存在返回原巢的问题,此外内勤蜂也较容易被其他蜂 群所接受,所以,加强蜜蜂群势可采用补充内勤蜂的方法。内勤蜂多在幼虫脾上,调整时为避 免将蜂王误提出,可在强群中先找到蜂王,再带蜂提出无王的卵虫脾。将卵虫脾轻轻地抖动数 下,使外勤蜂起飞离脾,然后把留在脾上的蜜蜂抖落在需要加强群势的蜂群中。也可将正在大 量羽化出房的封盖子脾提出轻轻抖动,带蜂连脾加入到需加强的蜂群中。 1.3 有蜜粉源季节的群势调整 在外界蜜粉源比较丰富的季节,蜂群的警觉性低,群味差别小,调整蜜蜂较安全,可直接 将带蜂的子脾调整到需要的蜂群。直接调整时需注意不能将蜂王随蜂脾调出。调入的蜂脾放在 原巢脾的外侧,并留出一个脾的位置或中间加一块隔板,1~2 d 后再做箱内调整。蜂脾加入时 还应注意不能靠近蜂王所在的巢脾,以防发生围王。 2 巢脾的调整 脾的调整主要是粉蜜脾的调整和子脾的调整。如果不带蜂调整巢脾相对比蜂的调整容易, 随时都可以根据需要把巢脾上的蜂抖尽,加入到其他的蜂群。在蜜蜂饲养管理中,经常采用调 整巢脾的方式来调整蜂群的饲料、子脾和群势。在调整巢脾过程中应保证蜂脾比例适当,不影 响蜂群的保温能力和哺育能力;应注意防病、虫、敌害的传染和扩散,不能从患病和螨害严重 的蜂群抽调巢脾。 2.1 粉蜜脾的调整 蜂场个别的蜂群缺乏粉蜜,可从粉蜜贮存较多的蜂群中抽取粉蜜脾加以补充。尤其在非流 蜜期,弱群缺乏饲料,补助饲喂容易弓 1 起盗蜂的情况下。更应从强群中抽出蜜脾补给缺蜜的 弱群。 流蜜初期, 可将已开始采集主要蜜源的蜂群中的蜜脾调整给个别不采集主要蜜源的蜂群,18 以促进这部分蜜蜂采集。 2.2 子脾的调整 子脾可分为两大类,需要哺育和饲喂的未封盖子脾和不需饲喂的封盖子脾。多数情况下, 从保温能力和哺育力较差的弱群中抽出未封盖子脾, 放入强群中培养; 从强群中抽出封盖子脾, 放入弱群以加强弱群的群势。这样调整可有效地发挥弱群蜂王的产卵力,有利于控制强群的分 蜂热。 3 蜂巢的调整 调整蜂巢,就是合理地调换蜂群内部的巢脾位置,其目的是为巢内蜂子提供良好的发育条 件,使蜂群加快增长速度,有利于提高蜂产品的产量。 蜂巢中心的温度稳定,蜜蜂通常都能将其调节控制在 33~35℃之间,所以蜂王多在蜂巢 中心开始产卵,然后再向外扩展。为了使蜂王所产的卵能在稳定的温度下孵化,当蜂群度过早 春恢复期后,将中间的封盖子脾向外移动,同时把大部分出房的封盖子脾或空脾调人蜂巢中间 供蜂王产卵,始终保持蜂王在巢中心产卵。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巢脾的排列应保持产卵脾在正 中,两侧依次是小幼虫、大幼虫、封盖子和粉蜜脾。 用郎氏标准箱饲养蜜蜂,当群势增长到满箱后,加上平面隔王栅后叠加继箱,然后把封盖 子脾提到继箱,减少蜂箱中散发的热量。封盖子出房后,空脾可供蜂群贮蜜。第一次进行王浆 生产,或者非强群产浆,产浆框两侧应该排人小幼虫脾。人工育王的原理、时间和条件1 人工育王原理 蜂群培育蜂王需具备 3 个条件:培育蜂王的蜂群、王台和培育蜂王的卵或幼虫。 蜂群通常只允许一个蜂王存在,一般情况下,蜂群不轻易培育蜂王。只有 3 种蜂群培育蜂 王,即有分蜂热的蜂群、蜂王老残的蜂群或无王蜂群。人工育王创造蜂群条件需培养和组织强 群,使之产生适度分蜂热,并用隔王栅将蜂巢分隔出无王的育王区。 蜂王须在王台中发育,自然台基很难满足批量人工育王的需要,人工培育蜂王可制作人工 台基,或将工蜂巢房加工改造成王台。 培育蜂王的卵或幼虫可取自工蜂巢房,因为蜂王和工蜂均由同样的二倍体受精卵发育而 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撒硫磺火加激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