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责任对夏商周档案失传有责任吗

  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推出过一档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

  记者们到各地随机采访各行各业的人:“你幸福吗”?

  答案五花八门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兄回答:“我不姓福,我姓曾”

  “你幸福吗”和“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是两个问题。前者是在问大家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洏后者涉及到人生的目标问题,是在问我们:“人生应当追求什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认真真地思考过此问题,而这其实是一个佷大、很重要的话题因为如果我们找不准人生的大方向,就很容易在现今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迷失掉自己以至于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一辈子后,回过头来一看大吃一惊。想要的大多没得到不想要的麻烦事到是来了一大堆。大方向选错了就是如此后果很严重。腸子都悔青

  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太好回答,我年青时就有一段时间天天在琢磨翻来覆去地想,就是找不到好的答案很痛苦。后来昰在《尚书?洪范》中找到满意答案的

  《尚书》是周王室的国学教材,记录的是周及之前数千年的历史故事原本有3千多篇文章,孔子责任删节为120篇现在保存下来的有28篇及疑似伪作的25篇。《洪范》是其中的一篇纪录了周武王向商朝太师箕子请教治国问题的情形。其中说到: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也就是说:在箕子看来,人生的幸福应当由这五個基本要素组成

  “一曰寿”:寿即长寿,也就是活的时间要足够长不管什么原因,如果英年早逝半途夭折,还有什么福可言呢对吧?所以我们每个人一定要珍爱生命珍惜生命。既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注意安全,注意健康只有生命之树常青,才可以谈幸福长寿是幸福的基本条件,是最最重要的要素因此被放在了第一

  “二曰富”:富就是富裕,资产多有钱花。如果仅仅只是活得长却天天为钱的难,吃了上餐愁下餐生活过的太苦、太艰难,也算不上有福对吧?但财富不會凭空而来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所以我们在青年时要努力学习赚钱的技能然后去用自己的勤劳赚取。富裕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所以放第二。

  《周易》中有一个“家人”卦其中六四爻爻辞是“富家,大吉”九三爻爻辞中还说:“妇子嘻嘻,终吝”就是说的这層意思。“妇子嘻嘻”是说家庭中的主妇和孩子们整天沉侵在游戏中嘻嘻哈哈的,好逸恶劳不干正事。结果当然不会好

  “三曰康宁”:“康”即健康,指人体精神饱满的状态“宁”即安宁,指人心态平和的状态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

  箕子所说的五福是有內在逻辑联系的开始说要长寿,后又说要富裕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财富的获得是有条件的,不能蛮干不能乱来。这个条件就昰要确保“康宁”既不能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又不能干违背法律及良心的事超负载的劳动,高危的劳动乱饮酒,不遵守交通规则都可能有害于“康”。而干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的事必然不得安宁

  所以我们在获取财富的时候,一定要有做人的底线要为自己畫两条不得越过的红线。这红线就是“康”和“宁”要时刻想一想,自己的身体受不受得了对不对得起做人的良知?是否违法乱纪洳果违背了这两条红线,就住手吧那样的钱咱们不赚也罢。别弄得年纪轻轻的就积劳成疾或在监狱中度过余生。

  佛教经典浩瀚如海但有八个字最为重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作恶,正是康宁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对别人的伤害,还是对自己的伤害都昰作恶。有意思的是箕子接着讲的正是“众善奉行”。

  “四曰攸好德”:“攸好德”的意思是说:我们要端正自己的品德要多行善事。

  前面说要“康宁”但仅仅是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不够,还要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要“攸好德”。

  现在有越来越多先富裕起来的人出来做慈善就是在“攸好德”。但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人在行善时仅仅是将其当着对别人的施舍。而箕子在此是将其當着自己的福来看待的佛门也常将其称为种福田。为什么啊因为你如果去做了,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口碑就会有很好的人缘关系,从洏使自己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更舒适自己为难时也有更多的人来帮助,这就是福是你用行善积德换来的。所谓舍得舍得就是先舍后得。大家看是不是这个理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要多做善事广种福田。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心存感激而不是以一种傲慢嘚姿态去做。因为行善是为了积德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五曰考终寿”:“考终寿”就是顺顺利利地走完人生的路最后无疾而终。

  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在现在来说早就不稀罕了。2015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女性77岁男性74岁。世界上寿命最高的国家是日本女性87岁,男性81岁理论上说,人的寿命是可以达到250岁左右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医疗条件的变好人类的寿命还会向这个理论值更为靠近。所以如果我们的寿命能够超过人均寿命,并且在生命的最后一程無疾病缠身平静地走,就算是考终寿了

  以上五福,就是周朝太师箕子的幸福观是他在距今三千年前告诉周武王的话。周武五又將其记录了下来收录到王室的教材《尚书》中,用来教导他自己的子孙后代

  这种幸福观过时了吗?我看不一定古人三千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适用而且很难改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国学。

  《洪范》一共讲了九个问题五福只是其中最后一个问题中嘚一半。另一半是反过来讲“六极”是说如果做反了会多倒霉。箕子够厉害吧为此,我们有必要再讲一下箕子这个人看是什么样的┅个人,具备了如此的智慧看我们的国学经典是由一帮什么样的人在传承的。好吧我们下帖就讲箕子。

  今天是苕木匠读经的首帖首帖就选“五福”为主题,是因为人生的目标太重要只有认清了正确的方向,才会少走弯路才会五福临门。

楼主发言:105次 发图:

  苕木匠读经典(3)

  在上一帖中我们说中国古代的国学是帝王学,经典都是有关治国的理论有人可能会说了:我又没有那野心,連公务员都不是学经典有用吗?这个问题古代的王子们也提出来过,因为王子多啊并不是每个王子都有上王位的机会,也不是每个迋子都想当王所以有些懒王子想逃学,就提出了这个类似的问题来抬杠你们猜他们的老师会怎么回答?

  老师说了八个字:“不事迋侯高尚其事。”

  意思是说:即使你将来不在王朝中当官行政也会因为现在的学习,而在自己的人生中有一个较高的境界、一个楿对宽阔的视野、一个完善的认知水平、一个好的道德品质这样对你所从事的事业不是都会很好吗。

  对这就是他们老师的回答。這个老师就是鲁国的先人周公这句话记录在《周易》蛊卦上九爻爻辞上。

  大家想一下看看:如果一个人能把国家管好一个企业是否也可以管好?一套治国的理论是不是也能用到企业的管理上,用到生意的打理上是否也能有助于自己的人生路,有助于“五福”临門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是谁啊国家高级管理员。待遇高工作还舒适。

  “中士”是谁啊单位打酱油的。

  “下士”是谁啊与上士读一样嘚书,却只能帮中士抹桌子的

  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呢?因为上士既相信经典中的道理又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中士也相信但实踐起来差一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下士根本不相信,觉得那些道理很荒唐很可笑。虽然这三哥们同是贵族也上一样的学,可惜下士“少壮不努力”才有了他的“老来徒伤悲”啊。

  希望在此和木匠一起读经的年青朋友们将来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上士,而不是你们嘚那些喜欢抬横杠的同事呵呵。

  咱们言归正传接着前面的帖讲韩国的先人。

  唉韩国最近很热闹,演大片而且好像历史上僦盛产抬横杠的杠头。

  但这不关箕子的事真的不关他的事。

  二、韩国的先人:箕子

  对箕子的最早记载是《周易》“明夷”卦的六五爻爻辞:

  “箕子之明夷,利贞”

  意思是说:商朝太师箕子在自身受到伤害的时候,很好地保持了自己品德的完美

  《周易》一共有六十四卦。每卦讲一个主题“明夷”的意思就是光明被遮挡,或贤明的人受到伤害作者在明夷卦中,列举了八个囚物的事例教导王子们要学习伯夷、叔齐的义、文王的仁、太伯和虞仲的智、比干的忠、箕子的礼,同时提醒他们一定要以商王帝辛的昏庸为戒该卦六五爻爻辞是讲箕子的。

  箕子受到了什么伤害他又干了些什么呢?我们得从周商之际的王朝更替说起

  中华文奣史大致可以分为三段,每段二千年左右:一是三皇五帝及之前的史前文明即公元前4000年至前2100年。二是夏商周三个王朝時期即公元前2100年至前256年。三是秦朝至现在

  其中中间的这二千年又可分为三段:第一个是夏王朝,从公元前2100年到前1600左右五百来年。第二个是商王朝从公元前1600至前1046年,也是五百多年然后是周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到前256年差不多800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夏商周三代是很牛的,政权也相对稳定只发生过成汤推翻夏王朝和武王推翻商王朝这两次改天换地的革命。

  如同所有的王朝一样商汤革命取得成功而建立殷商王朝后,如何消除统治集团内部日益严重的腐囮堕落现象始终是商王们的头疼事。在500年的时间里商王们曾数次迁都以改风气,但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第26代帝王帝乙时期,官民普遍的迷信及饮酒作乐的腐败风气达到了极点严重危及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而这时的接班人偏偏是年青气盛又恃才傲物的帝辛。

  帝乙的长子名叫微子启是小老婆生的。正宫娘娘所生的辛后出依当时普遍采用的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只能够由嫡子辛来继承所以,长子微子靠边站辛则坐上了帝王的宝座。

  帝辛身高力大从小就聪明能干,能说会道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是一个比较难嘚的人才。面对几百年积蓄下来的商族恶习及这些恶习所造成的即将土崩瓦解的政治局面他也希望通过改革来逆转政局。但他太年青囿些恃才傲物,在改革中又没能充分尊重老臣的意见并与之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使其改革得不到各级的支持而失败了改革的反对派老臣中三个代表人物分别是微子、比干和箕子。

  微子是帝辛庶出的哥哥当时执掌礼仪,是族群的代言人比干是帝辛的叔叔,官居少師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是行政机构及诸侯国的代言人箕子名叫胥余,也是帝辛的叔叔与比干一样是朝廷的元老。当时官居三公之位是殷商的太师,帝辛的智囊团队及神权的代言人

  对于帝辛一意孤行而没有群众基础的改革,微子曾经屡次进谏而无效微子认為帝辛已经无可救药。在武王进军伐商的严峻形势下他有些不知所措,就去和两位叔叔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商量对策他说:

  “帝辛无道,狂暴而淫乱我们难于劝阻,而武王已经开始伐商耆老贵族纷纷逃遁,我该怎么办呢”

  箕子劝微子急速离开商都,避免商王嫡亲被全部消灭的严重后果以保存商族的祭祀。微子于是离开了商朝国都他后来带着商王朝的礼器,在阵前投降了周武王

  微子离开商都后,箕子又进谏帝辛同样不被接受。这时他明知道商王朝的大势已去,却又不忍离去他说:

  “为人臣者,谏君不聽而离开是宣扬君王的缺点和罪恶,而自己取悦于民我不忍心做这种事。”

  他既不愿意离开商都朝歌城而使君王难堪又不愿意無所作为留骂名,更不愿意继续进谏招杀身之祸作无谓的牺牲,权衡之下他选择了装疯卖傻后人用“箕子操”来评价箕子,“操”的夲义是把持以“箕子操”来评价箕子,是说他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宁可糟蹋自己,也要顾及君王的体面遵守了礼仪的规范。

  比干見箕子也放弃谏阻则说:

  “君王有过错而臣不谏,非忠也害怕被处死而不敢进言,非勇也有过错就应该进谏,不用则死忠之臸也。”

  于是他连续三天不离开帝辛,缠着他进谏帝辛问他:“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固执地进谏呢?”

  比干回答说:“修善行仁以义自恃。”

  帝辛听后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是真的吗?”

  于是下令将王叔比干拖到朝廷门外剖腹刳心。

  《周易》明夷卦六四爻爻辞和六五爻爻辞就是讲的这两段故事

  其中六四爻辞说:“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意思昰说:比干以死进谏,却在自己的宫殿门前被帝辛剖腹刳心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忠义的榜样。

  《周易》是周王室的专用教材其中明夷卦共举了八个人的事例来教导王子们,在身处逆境时该如何自处又不该如何做。

  孔子责任在《论语?微子》中说:“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仁”是孔子责任的最高道德原则、标准孔子责任将这三个人称之为“三仁”,可见孔孓责任对他们的评价是非常非常高的后人也将这三个人称之为“殷末三贤”。

  后来武王灭商后建比干庙。封微子启在商丘以继承商祀,成为宋国的始祖又专门访问箕子,向他请教商朝灭亡的教训箕子不忍说商王的坏话而不答。武王于是改问治国理政的道理和方法箕子便告之以洪范九畴,这就是《尚书?洪范》的内容我们前面所说的“五福”就出自于这篇文章中。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周朝嘚礼仪制度正是建立在以箕子的洪范九畴为代表的商代优秀文化基础之上的,它的根或许能追溯至夏及三皇五帝并影响了秦汉以来我国幾千年的文明史。

  对周王朝而言箕子的处理是件很棘手的事,因为箕子在商王朝中是最有影响的领袖处理不好会影响其他诸侯的歸顺,会影响建朝之初的政权稳定后来周武王将其封到边远的朝鲜为侯。这样既给了箕子面子又使之对中原的影响降到最小。也有说怹不是被封到朝鲜而是不愿做周王朝的顺民,才率领一批商王朝的贵族遗老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五千余人离开原封哋箕山后,经现在的山东胶洲湾漂洋过海投奔与商有一些关系的朝鲜。后被周武王追封为朝鲜侯并邀请他回乡探望。无论如何他最後都还是接受了周王朝的分封,做了顺民

  两年后,箕子回到国都朝见周天子沿途所见,肥沃的土地上庄稼正茁壮生长而政权早巳易主归周。物是人非十分伤感,于是写了首名为《麦秀歌》的诗

  如果直译的话,这首诗也就是一首普通的春游记景

  却不願过来与我这老头亲近。

  其实这是首十分伤感的怀旧诗。诗中的“狡童”不是指乡村稚子而是指新生政权的。“不与我好兮”是說政权己经离商王朝的所有者们远去这千里沃野己经不再属于自己所有。作为商王朝曾经的领袖之一见到已经失去的土地这么肥沃、媄好,偏居一隅的箕子怎能不伤感呢切肤之痛啊。

  这首诗所表现的亡国之痛只有另一首名叫《黍离》的诗可比好吧,咱们下一帖僦讲《诗经?王风》中的这首哀诗


  苕木匠读经典(4)

  最新消息:韩国总统朴槿惠将辞去总统职务。

  咱们昨天上午刚说韩国盛产抬横杠的杠头下午就有了这则总统要辞职的消息,都是杠头们逼的这国的总统怎么都当得这样窝囊呢?不是自杀就是他杀,不昰坐牢就是辞职,还给那一代智者箕子留点面子好不好

  《道德经》说:“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那杠子性格虽说也都是被几个大国逼的,但他们国小心大这帮人又没有一点自知之明,不能给国家一个准确的定位奈何?

  “拖拉机拖拉机……”

  让韩剧在海风中尽情地演吧,咱们继续读经典

  三、《诗经》中的哀伤、美好与刀光剑影

  《诗经》也是周王室的敎材,原有三千多首孔子责任删节为311首。现存305首《诗经》收入的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原本为六类被孔子责任编成三类了,这里不展开)《风》是流行于民间的歌谣。《雅》是在士大夫中流传的作品《颂》是王室作品。

  《黍离》出自于《诗经·王风》,一共三段全文如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里的黍子茎叶繁茂那里的稷生出了小苗。沉重的脚步慢慢移动心中恍惚如大风摇。理解我的人知道我忧愁难熬。不理解我嘚人会问我为何寻找?茫茫苍天啊是谁将局面弄得如此糟糕?

  那里的黍子茎叶繁茂那里的稷吐出了新穗。沉重的脚步慢慢移动心中翻腾如醉倒。理解我的人知道我忧愁难熬。不理解我的人会问我为何寻找?茫茫苍天啊是谁将局面弄得如此糟糕?

  那里嘚黍子茎叶繁茂那里的稷结出了果实。沉重的脚步慢慢移动心口哽咽难于言表。理解我的人知道我忧愁难熬。不理解我的人会问峩为何寻找?茫茫苍天啊是谁将局面弄得如此糟糕?

  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灭商经过11代12王的历程,国力衰落内忧外患。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申侯等人立周平王为国君京都由宗周迁至洛邑。迁都之前的275年史称西周之后的515年史称东周,或称春秋(前770—476)战国(前474—前221年)

  《黍离》就是西周灭亡后,一位西周遗老路过或懷念故地再见或回忆昔时沃野千里的景色时,不胜感慨而写下的

  诗分三段,分别写的是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也是庄稼从生长箌成熟的三个阶段: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同时也寄托了情绪的三个阶段: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情绪由怀念到心亂,再到失控诗中反复出现的“行迈靡靡”、“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等句子,更是将作者心中的那种忧郁、痛恨和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哀婉悲伤,催人泪下这也正是商太师箕子当年写《麦秀歌》时所具有的同样情怀。

  木匠是个乐观的人不喜欢读這些哀伤的诗词。好的是《诗经》中不仅有这种哀伤的歌词也有美好和谐的诗篇,比如《诗经》的开篇《周南·关睢》就好有情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该诗写少年对梦中情人的仰慕之意多煽情啊。找到感觉没

  还有《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译出来多美好:桃树枝头结满了含苞的花,灿烂的笑脸如那东边升起的彩霞姑娘就要出嫁,从此后恩爱夫妻是一家

  当然,《诗经》中还有一些寒气逼人的诗里面尽是些刀光剑影。如那首讲成王与周公争权的诗《豳风·鸱枭》和周公的流浪之歌《豳风·九罭》读起来都是阴谋、委曲和泪啊。可惜了一代伟人也有落魄的时候。唉这種诗咱木匠不读也罢。

  今天的帖子就写这么多

  “祝你五福临门”、“韩国的先人箕子”及这张帖子的故事,分别出自于《尚书》、《周易》和《诗经》这三段故事并不是国学中的精华,只是因为我开题时图吉利选中了“五福”这个词而后随意连接的,相当于隨便翻开了其中的几页这样随意翻书是想让过去接触经典较少的朋友们开开眼,知道我们国学经典的大致模样这么随意一翻,都是字芓珠玑哦里面宝藏多着呢,我们后面会一件件往外掏或者说咱们现在还不算读经,只是在对经典作简略的介绍想看吧?别急我们茬外面再多待一会,再远距离看看除了这三部经典外还有哪些宝贝是我给大家准备的?还有哪些与这些宝贝相关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这三部书加上讲周朝官制的《周礼》及己经失传的《乐》,过去统称为《五经》这五部经典在孔子责任之前可不是普通人能够见箌的,因为它们是周王室的教材是由箕子和周公这样的高人编辑和传承,集炎黄五帝及夏商周三代数千年间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培养王孓们如何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教材。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在周王朝时期,一直被视为秘籍不得外传直到一个当年的小人物孔丘,很偶然地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他的登台真的是很偶然。这偶然源自于鲁国的一次外交上的失败

  好吧,我们下一帖就来讲孔子责任题目是:“孔子责任传奇:如何从丧礼主持炼成万古宗师”。

  苕木匠读经典(5)

  在湖北宜昌及荆州一带流行一种娱乐工具:花牌。

  花牌由“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字组成意思是:“能称得上最大的大人者,只囿孔子责任一个人而己他教化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人当了官”

  每张牌一个字,都按顺序排列成三字一组为“和”其咜规矩与麻将的打法差不多。

  该工具原本是用来教小孩子识字、算数和尊孔的没想到却成了人们的娱乐和赌博工具,而且还把“士(或二)”字念成了“土”字音这让“天之木铎”、“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情何以堪啊?

  宋朝年间蜀道驿站的墙壁上题有一首“忝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诗句。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孔子责任这个人的诞生中国将会黑暗一万年。”在孔子责任诞苼二千多年来的大多数时间里该至高无上的称誉都是被认可的,所以历朝历代给了他众多封号如:“天之木铎”、“千古圣人”、“萬世师表”、“大成至圣文宣王”等。但大家知道吗他原本只是个帮人办婚丧事的主持人。只因十八岁时大胆抓住了一个好机会而鲤魚跳龙门般跃入了仙界。

  咱们今天要讲的故事就是他遇到了什么样的机会,又是如何抓住这机会的

  四、孔子责任的传奇:如哬从婚丧主持炼成万古宗师

  周王朝迁都洛邑后,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东周的前半段(公元前770—前476年)诸侯争相称霸,史称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段(前475——前221年),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征战,称为战国时代

  孔子责任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正是生活在春秋末的那个多事之年。当时周王室日落西山周公建立起来的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国镓制度,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没有谁还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诸侯国内部也常常是大夫主政甚至于陪臣坐庄,君王靠边站

  乱卋中有三个诸侯国鹤立鸡群。这三国就是晋国、齐国和楚国而曾经为周王室制定规则的周公封国鲁国却是危机四伏,只能够看这三个大國的脸色行事在昭公七年的时候,甚至于发生了一件让鲁国国君及全体国民感到十分羞辱的外交事件

  当时的楚灵王建成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建筑章华台(在今湖北省潜江市境内),并想搞一个落成典礼请各国诸侯来开开眼界,以此炫耀炫耀鲁昭公当然也在被邀请の列,他就带了大夫孟僖子一同前往楚国凑热闹

  随行大夫与现在的外交部长一样,要负责为自己的老板安排好各种应酬这个任务茬当时被称为“相礼”。要命的是鲁昭公这次带来的孟僖子是个实在人不善于社交场合的那一套应酬之术,结果途经郑国郑君简公在國都城门慰劳昭公时,孟僖子不知如何答礼到了楚国后,楚灵王在城郊举行郊劳礼欢迎鲁昭公时他老先生又不知道怎么做好。更尴尬嘚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入城后,楚灵王在章华台上设宴款待鲁昭公等人因为当时到会的只有昭公一个国君,其他国都是派大夫出席楚灵王有些不高兴,也有几分对鲁昭公的感谢之意所以在推心置腹之间把酒喝高了,兴奋中将楚国的宝物大曲之弓送给了鲁昭公酒醒后的楚灵王很是后悔,想把这宝贝收回来就安排楚国的太宰薳(wěi魏)启疆去见鲁昭公。他去后没有直接要弓而是与鲁昭公闲聊。当鲁昭公很高兴地跟他谈起大曲弓的事时他非常郑重地跪下来祝贺昭公。

  昭公忙问:“兄弟你这是干嘛呢?”

  他一本正经哋回答说:“您还不知道吧齐国、晋国和越国想得到这张楚国的国宝己经很久了,我们的国君都没有舍得送却送给了您,我怎么能不祝贺您呢您回去后得把这宝物收好了,也要好好准备一下防止这三个邻国来抢夺。”

  鲁昭公一听还有这三个惹不起的冤家掂记僦有些着急,而负责礼仪的孟僖子也没有了主意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一拍脑袋得出了结论:这玩艺引抢犯要不得。于是鲁昭公┅夜未眠想好措辞后,第二天一早就主动把弓送还给了楚王:

  “大王您这宝贝有些烫手,俺们体弱、路远拿不起还请大王收回。”

  楚灵王哪里肯接一脸的不高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哪有回收礼物的道理。你以为我是收烟酒的杂货铺老板啊”

  昭公好说歹说,才把楚灵王的心说软收回了宝贝呵呵。此事件因此而成了当时的一个国际笑话

  这一连串的洋相发生在鲁国自己的君臣身上,在当时的鲁国人看来是将制礼作乐的老祖宗周公的底子都掉干净了。所以孟僖子回国以后,以自己的不知礼为毛病就下决惢研究礼仪,向懂礼的人学习

  孟僖子失礼事件不仅对孟僖子个人的打击很大,对鲁国当权者的刺激也不小当时的鲁国国君昭公有洺无权,有点像现在的英国国王实力强大的是被称为三桓的季氏、孟氏、叔氏三大贵卿集团。其中季平子掌握着国家最高的权力所以,他就在贵族的子弟中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特殊人才招聘大会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懂得礼仪的人才,并成功地将贵族中的聪明人一网收盡了史称“季氏飨士”。这样一来就把希望上进的孟僖子搞得投师无门了还好,有一个季平子不想要的年青人在那里等着这个人就昰孔子责任,当时还只是叫孔丘或许根本就不姓孔,姓颜

  孔丘出身贫寒,是个私生子由于他的街坊邻居大都是以办红白喜事为苼的人,从小耳闻目染学会了不少乐器及接人待物的礼仪,也就混迹其中以此谋生。由于他像貌堂堂身材魁梧,且性格随和机灵所以在他年青的时候,就己经成了当地有名的知客先生相当于现在地方上小有名气的婚丧主持之类的。

  季平子这次招聘的正是礼仪先生他以为机会来了,就跃跃欲试地想去报名但有一道门坎太高,难得迈过这门坎就是贵族的出生证明。季氏的人才招聘条件写得佷清楚:“飨士”需要的是接受过正规教育的贵族子弟“士”,自学成才的平民子弟孔子责任那怕再知礼仪也不行条件不够。所谓“龍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啊”

  出生是没法改变的,对于孔子责任来说这可是一道很难迈过的门坎。但事在人为上进惢很强的孔子责任并没有放弃。他想了几天有主意了:出生无法改变,出生证是可以伪造的啊那时候又没有DNA的验血技术,对吧于是怹立即行动起来,在做了一系列有一定难度的安排后(细节暂时省略)对外声称自己是一个己经死亡多年的流亡贵族叔梁父的私生子。嘫后去报名应考

  当时负责招聘考试的是季氏的家大夫阳虎。阳虎看着这年轻人眼生又翻了翻贵族子弟的花名册,的确没有孔丘这麼个名字所以他认定来人应当是假冒产品,就对他说:“我家老爷招的是贵族子弟你跑来干什么?”毫不客气地把他挡在了考场之外没让他进考场的门。

  孟僖子和孔子责任那真是一个投师无门一个报国无路啊。于是他们两人在考场外一见如故孔丘成了孟僖子嘚家臣、师爷。之后孟僖子又将孔子责任推荐给鲁昭公。昭公则给了他一个到周天子那里进修取经的机会他的老师就是老子,所学的主要内容正是周王室的秘籍:《诗》、《书》、《礼》、《乐》、《易》这些周王室的教材

  鲁昭公为什么要接纳并重用孔子责任,周天子又为什么肯为孔子责任解密呢因为这五经除了讲述一些政治历史的相关知识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国家的规矩,也就是孔子责任一生为之努力恢复的“周礼”鲁昭公不是没权了吗?周天子的话不是没有诸侯听了吗天下不是乱套了吗?如果人们重新接受周礼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规矩鲁昭公和周天子这些名誉上的法人代表,不是就可以重新掌管实权了吗孔子责任正是在此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诗》、《书》、《礼》、《乐》、《易》五经这些王室的教材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被公知于众的。

  孔子责任将五经搬回来后就开始办学校招兵买马注意啊,在孔子责任之前是有学校的,所教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的六艺。其中五经中的《易》是周王室的专用教材《礼》、《乐》及射、御为一般贵族的教材。平民子弟则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或者说:孔子责任之前的学校是官办的,只招贵族子弟孔子责任开始才有了私学,也改规矩了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来报名也就昰所谓的“有教无类”。严格地说孔子责任的私学应当属于半官方性质的,是在周天子及鲁昭公等名誉上的国君鼎力支持下开张的也昰在为这些国君招兵买马,蓄积人才否则的话,那时候办私学是要冒被杀头的风险的当时还有一位办私学的人叫少正卯,他的学教得仳孔子责任好连孔子责任的学生都全跑去听课,将孔子责任凉在那里但后台却没有孔子责任硬,后来被上台主政的孔子责任杀头了鈳见那时办私学是禁止的。

  学校开张后有不少问题:首先是师资不够其次是生源不行。因为所招的学生大都是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敎育的贫民子弟基础不好。怎么办呢改革。孔子责任的办学目的主要是想为周天子及鲁昭公们恢复周礼所以将与之无关紧要的内容夶量删除。譬如《诗经》由3000篇删减为311篇《尚书》由3240篇,减为120篇《易》包含有《连山》、《归藏》、《周易》,只留下了《周易》等

  孔子责任以来,历经战火又有一些经文缺失。如《乐》己完全失传《尚书》只剩下了得到确认的28篇及疑似伪造的25篇,《周礼》也不全只有《周易》基本完整。再后来人们将孔子责任所编的《春秋》加进去替代了己经失传的《樂》,又在《周易》中加入《易传》而称之为五经。所以五经原本是周王室的教材,但我们现在所说的“五经”与那个教材有些不同:一是简化后的版本二是增加了大量儒家的学说。

  孔子责任不一定是办私学的第一人但因为他特殊的背景,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辦私学最成功的一个人并由此推动了教育平民化,从而使很多草根一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也成全了他所创建的儒学事业,并一举登上叻万古宗师的高位
  时势造英雄。不论是昭公出丑、还是季氏飨士还是春秋战国的那种政治格局,都给了孔子责任一个很好的机会但这个没得选。重要的是机会来了你得抓住孔子责任抓住了。而且是在没有条件的窘境中创造条件抓住的这就难能可贵了。总结一丅孔子责任的发迹史是很有意思的不外乎是如下几个条件:
  一是勤奋好学,且学有所长机会总是为有准备者准备的。孔子责任才┿八岁就己经是当地的知名婚丧主持人学会了不少接人待客的礼仪,可谓学有所长为他的出道打下了基础,这就是他的资本
  二昰性格坚毅、豁达、乐观向上。孔子责任追随昭公的政变失败后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弟子们背井离乡,周游各国推销其恢复周礼的政治悝念。期间曾经饱受非议和折难但他依然乐观豁达,不折不绕在郑国被人形容为丧家之狗时,他却乐呵呵地回答道:
  “说我长得潒尧舜不一定对啊。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妙极了,太对了呵呵。”
  被路人形容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时他忙叫学生去求教,称该人为隐士
  被围困于陈蔡两国之间而断炊挨饿时,他照常讲学吟诗弹唱。并对学生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行为端正者在困难面前也能坚守自己的节操而不动摇行为不端的小人遇到同样的情况,就会铤而走险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被宋国的将军追杀时弟子催促他快跑,孔子责任却从容的说:“上天既然把传道的使命赋予了我这小子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上忝如果不想让道传下去了我又怎么阻档得了呢?”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责任的性格是多么坚毅而豁达啊。这就是定力这就是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是有很大感召性的也正是因为他具有了这良好的品性,才有了他主动出击的上进心
  三是敢于进取。“季氏飨士”這种适合孔子责任所长的机会并不是经常有的可说是千载难逢,但孔子责任抓住了而且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抓住的。可见其进取心有哆强换了其他人,看过条件后想都不会想的,但孔子责任不仅想了也干了,还干成功了
  四是办学。孔子责任在昭公和孟氏的支持下开办私学应当是他最终成名的关键。古今古外办学都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重要途径。孔子责任如此蒋介石如此,毛泽东也是如此蒋先生的队伍是从黄浦拉起来的,毛 的星星之火则是从农民运动讲习所点燃的你如果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员工培训就是必须嘚而且培训的内容不能大意。
  有意思的是:在办学这一点上现在学得最快的是传销组织。他们能把无的说成有把黑的说成白,洏且还能让你相信呵呵。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如果你也想学孔子责任想成为时代的逐浪人,想留名青史就请搬着指头數一下,看自己有几条孔子责任的优点吧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一个成天怨天尤人的人一个不思进取的人,能抓住机遇吗给你一百个機会,一万个机会你也抓不住。机会把你包围了你也会刚刚恰好地从机会的缝隙中顺利大逃亡,呵呵
  最后需要说明三点:一是孔子责任伪造出生证这种事,大家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可不是我木匠胡编的。是司马迁告诉我的但这里咱不展开,过几天我会写一张介绍司马迁的帖子“书圣的卵蛋惹了谁”再指给你看司马迁是在哪里告诉我们的,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到时也会一并告诉大家,我们应當如何读《史记》你没听错,是“如何读《史记》”别以为学过几天文言就能读《史记》。许多真相木匠不开口知道的人还真不多呢。呵呵
  二是孔子责任伪造出身证这种行为并不合法,也不光彩属于圣人的瑕疵。人无完人在那个只论出向不管才学的时代,伱能奈何所以我在此提这件隐事,并不是想揭孔子责任的短而是想还原历史,也是想提醒大家孔子责任并不是个迂腐先生,而是一個有勇有谋的智者与谨慎的诸葛亮也可以唱空城计一样,关键的时刻还是很灵活的但在此也要特别提醒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千万不要專门盯着圣人的毛病学,剑走偏锋学完还说是苕木匠教的。到时候有人请你去喝茶的时候我可不会认帐哈。你干嘛不学圣人的好呢伱把好学全了,再灵活变通那么一点点也还行啊是吧?
  下一帖咱们讲“诸子百家与三教九流”

  苕木匠读经典(7)

  昨天发帖後有人短信我说:儒家以四书五经为依据教化民众,治国理政可以理解。但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又是怎么个治法呢?我们今天就来简單的说一段道家的小故事: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大雪纷飞,气温骤降宋太祖赵匡胤召自己的亲弟弟、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匡义入宫。兩人屏退左右酌酒对饮。宫女及宦官们在外远远地看见烛影摇曳中赵匡义时而离席,像在躲避和拒绝什么饮酒结束时己是夜半三更,殿外大雪纷飞积雪数寸。太祖一边以玉斧戳雪一边望着赵光义不满地怒斥:“做的好事,做的好事”随之上床,鼾声如雷当晚,赵匡义也在宫内留宿将到五鼓天明时分,侍卫们再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太祖却己经驾崩。天明时分赵匡义于柩前即位是为宋太宗。

  这场政变来得太突然宫廷内外顿时错愕,流言四起风雨飘摇。因为既使不追究太祖之死的责任这皇位也应当归太祖的儿子们来唑,还轮不到你这个弟弟啊对吧?所以赵匡义虽然登基了这皇位却有些烫屁股,坐得不安稳而且宫内怪事连连,天冤人怒他使出铨身的解数,也怎么都摆不平怎么办呢,只能请高人了这高人就是华山老道陈抟。

  太宗下了一封很客气的诏书给陈抟送了好几頂高帽,并附御诗一首:

  华岳多闻说知卿是姓程。

  云间三岛客物外一高人。

  鼎丹为活计青山作近邻。

  朕思亲欲往社稷去无因。

  诗中说:您就是那蓬莱仙鸟的神仙啊我本应当亲自来拜会先生,只因国事太忙走不开请多多体谅啊。

  这陈抟夲是武当道人只因曾帮助赵家打天下,赵家就将华山赏给他做道场以封其口。陈抟也遵守承诺从未透露半点口风。所以直到现在囚们都只是传说这华山是陈抟与太祖下棋赢的,不知其中究竟

  诏书到时,105岁的他正与麻衣道人下棋呢深知其中厉害的他,当然不願肯淌这混水就婉言谢绝了其诏请。并作“谢诏诗”一首让使者带回:

  九重特降紫泥宣才拙深居乐静缘。

  山色满庭供画障松声万壑即琴弦。

  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求仙到洞天。

  轩冕浮荣绝念虑三峰只乞睡千年。

  这诗的意思是说:我就是一睡不醒的瞌睡虫没甚本事,只喜欢山中的清静听听松涛,看看日出就很好无心功名啊。

  但赵匡义哪肯罢休又连下两诏。其中第三佽的诏书后所附御诗是这样的:

  三度宣卿不赴朝关河千里莫辞劳。

  凿山选玉终须得点铁成金未见晓。

  紫袍绰绰宜披体金印累累可挂腰。

  朕赖先生相辅佐何忧万姓辍歌谣。

  这次的诏书己经不那么客气了既威逼,也利诱诗中说“凿山选玉终须嘚”是在威胁。“点铁成金未见晓”是在激将而“紫袍绰绰宜披体,金印累累可挂腰”是在利诱。

  陈抟当然读懂了太宗的诏书雖然他不在乎名利,也不怕威胁但一国之君的话己经说到这个份上了,能见死不救吗于是他只得下山一次了。临别他的老师麻衣道囚为他的个人安危担心,特赠诗一首:

  独坐茅庵迥出尘亦无衣钵日随身。

  逢人不话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陈抟也回诗┅首让老师放心:

  华岳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

  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总不闻

  陈抟入宫后不紧不慢地做了四件事,就为太宗解了大难:一是设坛作法祭祀天地鬼神,安抚太祖冤魂;二是给太宗送了四个字;三是到朝廷中枢机关中书省去与几個主要大臣聊了会天;四是让几个徒弟们到民间拍了几天渔鼓。

  陈抟送给太宗的四个字是:“远、近、轻、重”并解释说:

  “遠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赏三军。”

  太宗如获重宝依计而行。果然很快就获得了知识份子(壵)及军队、民众的广泛支持及拥护此是后话。

  陈抟调理过太宗后就到中书省去见朝廷的主要大臣们。宰相宋琪问道:

  “先苼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授人乎?”

  意思是说:您如此会保养身体能把长寿的秘诀告诉我们吗?

  陈抟回答说:“抟遁迹山野無用于世。修炼之事不知无所传授。然设使白日飞升何益于治?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洞达古今治乱之旨真有道仁圣之君,囸当君臣合德以治天下。勤行修炼无以加此。”

  105岁高寿的陈抟却依然鹤发童颜、步履轻松,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其辟谷功夫更昰了不得。但他不与这些大臣们谈修炼的事还开玩笑地说:“如果真的能够白日飞天,你们这些重臣们都飞走了对治理国家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然后他话锋一转肯定了太宗有真龙天子的相貌及才能,是真正的“有道仁圣之君”因此,大家要同心同德地辅助他才恏并且嘱咐道:“在这个重要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尽职尽责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炼而且没有什么比它更好的修炼方法了。”

  陈摶道长的法术无边相术也是深得麻衣道人的真传,是当时万民膜拜的高人这告诫能不听吗?几句话就改变了王公大臣们心中的太宗“政变者”形象而愿意勤勉于事了。

  君臣合德之后他坚辞太宗高官厚禄的诱惑,留下两首诗后回归山林。其中一首诗是这样的:

  问君世上何事好无过晓起睡当早。

  庵前乱草结成衣饥餐松柏常令饱。

  因玩山石脚绊倒不能起得睡到晓。

  时人尽道臣憨痴臣自憨痴无烦恼。

  临行他又吩咐几个弟子,让他们手持拂尘、云板打起渔鼓来,从都城开封府的闹市区开始一路唱着噵情回华山。唱的都是些神仙游侠、成王败寇的故事其中两段故事是这样的:

  天下大乱之初,宋太祖的母亲挑着箩筐去避乱一边裝是赵匡胤,一边装着赵匡义路上正好遇到陈抟道长。道长当即就呤唱道:“莫道当今无天子却将天子挑担上。”

  另一则故事说:太祖、太宗尚未发迹之时与韩王赵普游长安闹市。正好与骑驴而过的陈抟相遇陈抟下驴大笑,巾簪都几乎笑掉了下来他左手握太祖赵匡胤,右手握太宗赵匡义说:“能到酒楼里一起喝几杯吗”

  太祖太宗回答说:“与赵先生同游,要去就一起去吧”

  陈抟帶着鄙视的眼光很不情愿地看了韩王赵普好一会,才说:“也好也好。这酒席还真缺不了这个人呢”

  入席后,韩王一屁股就坐在叻主客的位置上陈抟怒斥道:“你不过是紫微帝垣星的一颗小星,怎敢坐在主位上”

  于是把他赶到了陪客的位置。

  这两段唱詞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太祖太宗两兄弟都是当皇帝的命是真命天子,大家稍安勿动该干嘛干嘛,散了吧

  就这样如此这般地,忝、地、鬼、神、君、臣、民都被百岁老道长陈抟调理得风和日丽,皆大欢喜从此后,宋朝的天下太平确保了太宗皇帝赵匡义二十姩的江山稳固。那真是:

  唉再写下去就成小说了。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讲国学的下流四书。别误会我这里用“下流”一词可没有貶义。四书真的是国学的下流而且这下流还是借了陈道长的光呢。


  六、科举考试与四书
  大家现在十年寒窗苦都是为了在高考這座独木桥上占个好位置,为今后的人生路打一个好的基础古代的学子是如何上进的呢?
  西周(前1046—前771年)时实行分封制平民子弚没有机会上位,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
  春秋战国(前771年—前221年)时,有了“客卿”、“食客”等养士制度及军功爵制平民子弟的佼佼者有了一点点希望。
  汉朝(前202—220年)时开始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后者为官府直接征召地方知名人士出来做官。贫民子弟的机会更多了一些但还是十分有限。
  魏文帝曹丕(187—226)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由特定的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人才,分为九品录用该制度就是在拼爹,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平民百姓想进步很难。
  隋文帝杨坚(541—604)即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而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由此开始,平民子弟才有了较多的进步机会.
  隋炀帝杨广(569—618)时正式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以成绩选拔人才称为应策取士。分科取士正是科举的前身
  唐呔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618—762唐—907),科举制得于正式创立和完善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为常科由皇帝临時下诏举行的为制科。常科的内容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科。进士考时務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武则天长安二年还举行了武举的考试。或者说那时基本上是按科取士。你只要在某一单项仩成绩优秀就可以被录取。不像现在偏科了就没戏
  宋代(960—1279)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科考内容以帖经、墨义和诗赋为主所以唐詩宋词之所以写得好,不是没有道理的那时的人把精力大都放在上面去了。但这种局面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后有了妀变。他以为吟诗作赋及强背博记没什么用所以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呮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
  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賦、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经》《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到明朝(1368—1644)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纪录孔子责任言行的《论语》、纪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使“四书”这个称呼得于与“五经”相匼,统称为“四书五经”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汉族的教育。
  原本为周王室教材的五经被删节后附上了儒家的“传”,并进┅步附上了“四书”就使得汉武帝以来的国人教育基本上是以接受儒家思想为主的。所以我们现在一说国学拿上桌面的大多正是儒家嘚学说。其实在儒学与国学之间划等号是不对的。儒学只是国学的一个分支只是诸子的一部分。相对于五经儒学并不重要。过去有┅句老话:内用黄老外示儒学。可见黄老才是国学的精髓儒学只是脸面。当然脸也还是要的。
  中华文化的根在五经上生出了鉯道为主,以儒为副的两个主杆及诸子百家的分枝,又挂上了佛家这根藤所以我们在“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汾辨清楚哪些是有生命力的?哪些是有益于人类进步的哪些是时代所需要的?哪些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今天就講到这里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发了七张帖子。这几张帖子主要是在讲“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哪些内容”和“国学的源流”問题希望大家对国学有了一点初步的印象。它就是我国古代的治国理政术也是我国古代培养国家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教材。

  苕木匠读经典(8)

  第二章 汉武帝与司马迁

  一、董仲舒的儒家处方

  我们前一帖讲了道家如何给皇帝看病今天来讲一讲儒家如何给瑝帝抓药。

  公元前140年,16岁的小屁孩刘彻一不小心当了皇帝这个中了头彩的幸运儿,就是死后被我们称作汉武帝的那个让中国骄傲和佩垺了几千年的大牛人

  是的,汉武帝当皇帝纯属意外意料之中的人应当是正宫娘娘的儿子太子刘荣。刘荣不懂得夹着尾巴做人的道悝被人算计了,才让刘彻这个小老婆的儿子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便宜并不好捡,如果没有几刷子把小命赔进去也一点都不稀奇,剛登基时的刘彻就看着有点玄乎当时把持朝廷的是有窦老太后及太后撑腰的皇亲国戚们,及一批曾经辅佐父皇的功臣们而王城之外的諸侯王又是些财大气粗且对刘彻很有些不屑的兄长、伯叔们。诸侯富而朝廷穷臣子强而君主弱,就是当时的状况朝廷内外哪个角儿都鈈好惹,谁又会把这个没有太多根基的小屁孩放在眼里呢所以刘彻刚上台的那会儿,周围虎视眈眈的人多了去了都在等着机会把小皇渧撕得粉碎。这小皇帝当得也就只能是如履薄冰、诚惶诚恐

  怎么办呢?既然宫廷内的人不可靠兄弟伯叔们靠不住,那就只好从民間想想办法了所谓“礼失求诸野”。于是他下了一道向民间招贤纳士的诏谕各级官员们推荐的民间人才很快送上来了,经过再一次的七挑八比从中选了一个名叫董仲舒的人尖子,送到愁眉不展的刘彻面前

  这董仲舒是有备而来啊,他知道皇帝的病因就以天、地、君、臣、民五者为论述对象,以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以历代兴衰为证据,分三节课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直把个小皇帝讲得如释重负喜笑颜开。

  是什么好药方一下子就把刘彻的心病治好了呢?如果把董仲舒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的意思就是让刘彻烧它三把新政吙:一是改正朔,易服色;二是兴太学举贤良;三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责任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用通俗的话就是:艏先要确定这帝位的合法性其他的人你别来抢。其次是得找一帮陪着皇帝上山打老虎的喽啰、吹鼓手最后是把人分几类的等级制度定絀来,让大家自己对号入座别乱抢。这三条如果得以落实刘彻这皇帝不是就可以当得有滋有味了吗。所以董仲舒的这付药是真正地对叻刘彻的症

  “改正朔,易服色”的意思是说:要把每年正月初一的开始时间改一改随便把官员们服饰的颜色也换一下。这样做与渧位的合法性有什么关系呢这得从历法在古代的意义及王朝更替时的惯例说起。

  历法本来起源于农事的需要在远古时期,谁掌握叻这门高科技谁就有被众人推举成首领的可能,所以这门技术是当权者的必备条件在普通人看来,这可是通天的本事好像他们都是鈳以与老天爷直接交流的特种人,因此是否真懂历法就成了他们的政权是法合法的重要标志,是其承载天命的重要标志譬如传说中的囚物炎、黄二帝及三代时期的尧、舜、禹,就都是天文历法方面的行家里手

  我们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农业,而古代的农事活动是随着历法而动的这也决定了当时的政治原则是:人要效法天地。怎么效法呢先得了解天地,于是就产生了阴阳五行的理论其Φ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世界是由这五种物质组成的而它们相互之间可以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苼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这个世界观下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这五行来分类。包括方位、颜色、时间等等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历法是夏历。夏朝的历法起始点为正月我们现在过的春节就是夏历的节日。夏时的正月属于孟春按五行配四季及五色的原则,孟春属青色所以夏朝确定了青色为官员们服饰的颜色,以表明其顺天行事的意愿

  商汤灭夏后,對老百姓说天命改了既然改了天命,当然得改历因为天命是由历法来承载的。所以商朝的历法是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农历十一月为起点商灭了夏,就是夏被商所克夏既然崇尚青色,而按五行生克的原理克木的是金,金为白色所以,商朝的官员服饰以白色为主基调

  周人灭了商朝后,依葫芦画瓢把历法起始点定在十二月,服饰定为红色因为红属火,正好克商朝所崇尚的金

  秦始皇统一政权后,也以为改朝换代了就把历法定在十月,服饰定为黑色因为黑属水,正好克周人所崇尚的火

  到汉高祖刘邦当政时,这惯唎却没能继续下去因为刘邦是个大老粗,不懂这些东西也根本就不信邪:“谁不服气?你换件衣服来跟老子打啊”所以直到儒生叔孫通来帮他建立朝廷规矩的时候,问他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他还是回答道:

  “俺就喜欢这身黑衣服,脏了看不出来不用经常洗,又節约肥皂洗衣粉又环保,呵呵还穿黑的吧。”

  而黑色正是秦朝的服色因此历法也就不能改,起始点也就只能定在十月或者说,汉朝开国后的历法及服饰颜色一直是沿用的秦朝定制

  如果按前几朝的惯例,汉人的朝服应当是改成克水(黑色)的土(黄色)才對但太祖一言九鼎,谁敢反对后来虽然常有明白人提出这个问题来议,也因都不想背乱改祖制的名而作罢而且还有人帮忙圆场道:秦朝时间太短,根本就不能算一代是咱汉朝直接承接的周朝国运。就这样经过了高祖、惠帝、少帝、文帝、景帝五代后一直传到汉武渧这里也没有改正。

  由于没有改正政权的合理性就有了问题。过去高祖在的时候甚至老臣还在的前几代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他们威望高没人敢提皇位的合法性问题。但经过六七十年后它成为问题了。诸王们不服气啊:凭什么是这个小屁孩当黄帝而我们不能?所以都在跃跃欲试地想篡政夺权特别是那个喜欢招贤纳士的淮南王,还编什么《淮南鸿烈》的书一看就是不安份的主。至少在刘彻眼裏是这样因此,这时论证皇权的合法性就变得十分必要和及时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如果皇帝的来源是合法的人们就有了拥戴皇帝嘚凝聚力。其他人想造反就没有了依据就难于取得民众的响应。所以我们说董仲舒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实际上是为了向诸侯及民眾讲清王权的合法性问题讲清楚皇位的唯一性,讲清楚只有刘彻的这个皇帝才是承载天命的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年龄小也是第一其他人不要不服。

  光有王权的合法性还不行因为政权最终是靠实力来说话,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还得要有一帮好死心塌、指哪咑哪的好兄弟、小喽啰才行。董仲舒提出的第二条“兴太学举贤良”就是为了招兵买马。“兴”是创立的意思“太学”就是国家最高學府。“举贤良”则是提出了学生来源的问题:由地方上推举产生推举的条件就是“贤良”:品学兼优的人。我们前面说过周朝的学校只对贵族开放,不招平民子弟孔子责任开始办学时才不论出生,但他办的是私学而这种由朝廷开办面向全体国民招生的最高学府,茬这之前是没有的是汉武帝开的头。

  这些人尖子来了学什么呢“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责任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陸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其中前五本是周王室的教材,也是孔子责任当年教学生时借用並重编的教材后一本书是孔子责任根据鲁国当时的史书改写的历史教材。

  董冬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除了这六本孔子责任推举的书忣其相关的道理之外其它的什么墨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法家、名家等等乱七八糟的这家那家的,统统不准世人学了也僦是后人给他总结的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者说,这些人尖子来到太学之后的教材就是统一思想统一到儒学上来,然后带着劉彻的尚方宝剑出去宣传、督促别人按儒学的规矩来做

  为什么要这么霸道呢?因为在董仲舒看来其它的各家有的是教人打打杀杀嘚,有的是教人勾心斗角的有的是讲天神鬼怪的,有的是教人造反的有的是教人闷头发财的,最最让人受不了是那个道家它提倡什麼“无为而治”,说的是什么话呢小皇帝本来就没权,还要“无为”“无为”你个头啊,是吧……只有这儒家的学问是教人尊君教囚等级制度及如何遵守这些等级制度的。如果大家都懂得了这些规矩又如此去做了,天下不就太平了吗

  董仲舒的这三条建议就是這么个意思:首先是让大家搞清楚究竟谁才是老大,然后把天下的人才都收拢来为这个老大当马仔把老大的阵式摆出来,最后由这个老夶把规矩定出来后让大家遵守你说那个当时诚惶诚恐的刘彻听了后能不高兴吗?

  “呵呵高,实在是高那个……谁,还有谁你們抓紧去办。新官上任三把火朕就烧这三把火了。”这应当就是刘彻当时的反应

  但好事注定是要多磨的,有个一巴掌就可以把小瑝帝拍死的老太婆偏偏是消防队队长,偏偏就不同意他乱放火

  下一帖我们再接着讲汉武帝的故事。现在该读经了

  国学真是博大精深啊,我们那里的地理先生看阳宅很是注重五福:即福禄,康宁,寿
  福是指祖宗荫德,说白点就是由子宫决定
  禄昰指你的劳动所得,正偏财都算
  康就是身体健康啦。
  宁是说要有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和心态。
  寿就是以上四点都满足的條件下长寿才更有可能哦。

  国学真是博大精深啊我们那里的地理先生看阳宅很是注重五福:即福,禄康,宁寿。
  福是指祖宗荫德说白点就是由子宫决定。
  禄是指你的劳动所得正偏财都算。
  康就是身体健康啦
  宁是说要有舒适,安静的生活環境和心态
  寿就是以上四点都满足的条件下,长寿才更有可能哦
  就人生观而言,箕子的“五福”是对的就人生的实际因果洏言,你说的顺序是对的
  风水有科学,但不能迷信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但却不是影响最大的史书影响最大的昰司马迁的《史记》,然后才是《尚书》后面跟着的则是孔子责任的《春秋》。或者说我们现在的史学观点,大都是建立在司马迁的《史记》基础之上的但十分有趣的是:排在老大和老三位置上的《史记》和《春秋》,都不是官方的编年史作者司马迁和孔子责任也嘟不是官方认命的史官。或者说:这两部书是当时的两个反对党人写的是当时的非法出版物。这个情况大家知道吗学历史的应当知道,因为这不是我木匠乱说的而是司马迁自己的交待。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译文):

  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囿个儿子叫司马迁……太史公……致病将死……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

  看见没有是司马迁自己说的。他告诉我们说:太史这个职位只管天文不管民事。也就是说负责写国家历史的另囿其人不是太史,至少不是他爹这个太史而司马迁是父承子业,职位和职责是一样的管天文,不管民事写正史的也就不会是他司馬迁,他是无权写史书的皇帝也不会给他这个管天的官员安排管人事的差事。

  但他为什么要写呢是他爹安排的,是他爹的生前愿朢临终遗言。至于他爹是否真的有此遗言我们谁也不知道,只能听司马迁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私书,而不是官书对吧。

  既嘫是私书当然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古代记史是十分严格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写的。私写是十分严重的犯法行为处罚很重,会掉脑袋淮南王刘安没有写历史,只编了一本《淮南子》的书记些历史文献,讲些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故事不是被汉武帝逼死了吗?所以司馬迁只能偷偷写对此,他在《太史公自序》最后的交待中也可以证实:

  “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意思是说:这部书稿完成后,并没有印刷而是抄写了一份:正本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某个知己处。副本放在京城等待后世合适的时机,国家有了恏的领导人后再公布。

  换句话说司马迁以为汉武帝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他不会允许这部书在世上流通是这个意思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司马迁的这部《史记》不是官史,而是私史是非法写的,是偷偷写的完成后也没有马上面世。

  前几年有部《汉武帝》的电视连续剧第一集的开头台词是这样的:

  司马迁:仆臣司马迁待罪皇帝驾前。

  刘彻:你来了!朕读了你的书朕气病了。尐说也折了朕一年的阳寿你还嫌不够吗?你是想让朕杀你好让千秋万代都颂扬你的忠烈,而唾骂朕是个暴君吗朕偏不成全你!

  司马迁:陛下,您的心胸真如大海一样深邃不是臣这样卑微的人所能够真正看透的。

  刘彻:书你可以拿去!但重新起草,大可不必有人劝过朕,要烧掉你的这部书朕说没必要。你的这部书朕看虽然不能作为国家的正史,但是可以作为你这位史官的一家之言

  显然,这台词是错的司马迁这太史不管人事,不管写史汉武帝也不会给他这个任务。如果不是作者无知就是睁眼说瞎话。汉武渧肯定没有看过司马迁这部书稿也不敢给他看。否则他有十颗脑袋也掉定了但这台词中有一句话说对了:《史记》不是国家的正史。

  这部书是什么时候才面世的呢汉武帝死后二十多年的汉宣帝时。对此《汉书·司马迁传》中记得很清楚: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意思是说:司马迁死后这部书才开始小范围流传。宣帝时他的外孙才對外公布这部书。或者说那部放在京城的副本,也不是放在国家图书馆里而是放在他自己的女儿家。司马迁死后他家人才拿给少数圈内知己们阅读,汉武帝死后才敢完全公开。他家人也是在刻意回避汉武帝

  我们以上说的应当没有疑义吧?《史记》这部被我们紟天最为重视的史书不是国家的正史,而是司马迁自己私自偷偷编写的非法出版物他本人和他爹都没有权力编写,更没有责任编写這种情况与孔子责任当年作《春秋》十分相似。对他就是学的孔子责任。对此司马迁也有交待。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帖讲怹为什么要写《史记》?

  大家如果有心的话比较一下道家和儒家的药方,一定会是件有趣的事或许可以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出来。特别是那些一线的老总们那些想做高管的人。

  昨天有网友发短消息来说:把你的《正读道德经》发两段出来先睹为快吧

  其实,“木匠读经”也不错啊多读几遍或许收获更多呢。因为本帖是希望把国学碾碎后做成八宝饭的内容会更丰富,营养会更高而且为叻照顾不同人的口味,还有稀的(故事)有干的(读经典)。当然最后能否做成是另一回事。

  还有网友问:你上一帖中所说的拍漁鼓情节怎么史书和百度中都查不到啊。

  查不到就对了证明本帖是原创,以后就可以查到了故事与读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多┅些理所当然却查无实据的情节。再说了如果当年都让世人知道了,这陈道长还怎么混呢

  苕木匠读经典(9)

  二、韬光养晦待天时

  这个出来阻拦刘彻的消防队长不是别人,就是他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她是刘彻爷爷汉文帝的皇后,为文帝所喜爱景帝所敬偅,也因此从她当皇后以来的四十年里在朝廷培植了十分庞大的势力。

  刘彻即位时年纪太小所以当时的宫中达成了一个协议,在鼡人行政等重要的事情上面都必须要得到他的母亲王太后及这位祖母太皇太后窦氏的同意,自己是不能单独决定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彻把当时最重要的两个职位:主政的宰相和主军的太尉分别送给了窦氏的侄儿窦婴和太后的弟弟、自己的舅舅田蚡,以相互信任、便於沟通他们上任后,又投桃报李地分别给刘彻推荐了两个儒生赵绾和王臧来推行这几项新政其中赵绾任御史大夫,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監察部长王臧任郎中令,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察局局长兼办公厅主任一个传令,一个监督班子配好了,只等两个太后的审批

  当刘彻把新班子制定的改革方案报到老太后窦氏那里后,她很不爽不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刘彻所提倡的儒家学说与当时嘚基本国策道家思想有冲突。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特点是:一切从简,不与民争利从而使民富国强。也正是有这一基本国策才使漢室从立朝之初的贫困走向了富强,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这一盛象那时的诸侯们更是富得流油啊,民众的生活也相对宽松所以窦氏认为以道家思想为国策是对的,不能改而儒家所提倡的那一套复杂的礼仪,在道家及窦氏老太看来完全是劳民伤财的脱裤孓放屁——多此一举,是瞎胡闹所以她要反对。她关注的是民富国强及政策的连续性与刘彻关注的皇权稳定性不一样。而且在她看来那些诸侯王都是自己的子孙,都对她很尊重都很棒,都是国家的栋梁看不出有什么野心及抢夺皇位的苗头来。

  二是如果开展这種改革就必然要革掉一大批崇尚道家的老臣。而这些老臣大多是对国家有功的与窦老太有着数不清的瓜葛,也说得上话所以就时不時地在她老人家面前添油加醋地煽风点火。煽得她不高兴了

  因为这两个理由,老太太不同意刘彻的新政三把火刘彻也自知还没有與老太后唱反腔的实力和胆量,很郁闷这时,那个急于做点政绩出来的儒生赵绾着急了他把儒家的宝书一翻,可能是查到了《尚书?牧誓》上的一段话:

  “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这是周武王准备伐商纣王时,作动员报告用的一段比喻用来指责妲巳干政的。意思是说:母鸡是不会在早晨打鸣的如果母鸡打鸣了,这个家就会衰败

  查到理论根据的赵绾如获至宝,屁颠屁颠地跑詓给刘彻出馊主意了:

  “按照咱们儒家的规矩讲妇人是不能干预朝政的,您应当自行决定才好所以请您从今以后,不再向这个阻礙改革的老太婆子打报告了咱们自己干吧。推行儒学就从撤消这个只管事不做事的的消防队长的权力开始”

  这话刘彻当然爱听,泹他哪敢吭声啊非常不幸,赵绾这个倒霉蛋的馊主意很快就被内线传到了窦老太后的耳朵里把个老太太气得脚丫子都是火。三下五除②就把刘彻身边的所有放火派官员全部撤换了换成了窦太后放心的消防派。连老太太曾经最信任的亲侄儿窦婴也未能幸免并从此连宫吔不让他进了,解释的机会都不给至于那两个整天想改天换地的儒生赵绾和王臧,当然是被收监了还是皇上刘彻亲自下的命令。给他倆唯一的从轻出路是:自杀这可是很大的恩典呢,因为不给皇上栽赃就可以把妻儿的命保住,不灭你九族

  刘彻真的很郁闷。但恏的是刘彻比二千年后的光绪皇帝要幸运因为太后谅他年幼无知,放了他一马没有进一步对他处分,否则的话以她老人家的威望,換个把皇上岂不是易如反掌分分钟的事。当然这也是刘彻当时的悔过书写得好母亲王太后的攻关也跟得上,加之丈母娘长公主的面子吔不小所以老太后懒得与她眼里的这个奶毛未干的小屁孩一般见识:

  “去去去,一边当你的皇帝玩去学道家,别管事啊早睡早起,大家一起做运动: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笑到最后的才笑得最甜而年轻就是优势。在刘彻夹着尾巴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伍年之后窦太后驾鹤西去追老子了。五年来的郁闷随着这位老太后的消失而消散被窦太后阻止的事物又很快重新还原了。田蚡坐到了宰相的位子改革开始了,董仲舒设计的那三把大火要烧起来了刘彻也开始向汉武帝这一光荣的称呼大步迈进了:

  “不守规矩的诸侯們、欺我太甚的皇亲国戚们、巧取豪夺的列强们、犯我中国的强盗们:我,刘彻,接受天命的大汉皇上,要来了。要债来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历史的车轮在刘彻的指引下滚滚向前,但总有一些不识时务的人要伸出他们的细胳膊来往车轮里送。有两个书呆子就是这样嘚笨蛋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在上一篇中,我们说司马迁写《史记》是犯法的事实上,在它面世后的整个汉魏期间都属於禁书民也好,官也罢统统不准阅读,连诸侯都不行因为汉明帝和魏明帝等君主都曾痛批过司马迁诽谤汉武帝,所以连东平王向朝廷要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书》也遭到了拒绝《太史公书》就是《史记》的原名,也叫《太史公记》东汉桓帝时的《东海庙碑》上財第一称出现《史记》这个名称。

  既然写《史记》要犯法难道世代在朝廷混的司马迁不知道私写国史要犯法吗?他明知犯法又为什麼要这样干呢前面我们提到了这是他爹交待的任务,是他爹的临终遗言他爹恨他吗?为什么要给自己儿子布置这么一件找死的任务呢气糊涂了。真的是气糊涂了他爹生什么气呢?因为汉武帝祭祀天地封禅泰山时,竟然没有带上他这个最该去的人对此,《史记?史太公自序》是这么记载的: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幽厉之後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责任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公元前110年农历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在泰山举行了一系列封禅祭祀活动封禅是向天下民众表明帝王受命于天的仪式,所以在当时来说这是国家的大事,盛况空前嘚大事也可以算是汉武帝推行儒学治国以来的一次展示,是他权力如日中天时对自己一生成果的展示大臣们无不以能参加此盛会为荣耀。但汉武帝却没有带掌管天文的司马淡去他是最应当去的啊,应当由他来主持仪式的啊你说他能不气吗?这不是汉武帝在打他的老臉吗太气愤了,太气愤了而且“发愤且卒”,活生生地被气死了司马迁他爹给他布置的写史任务,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交待的是不昰被气糊涂了?

  他不仅交待了这找死的任务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写作方法要学孔子责任的作《春秋》。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当时的各国均有类似的史书,只是名称不一而已如晋国史书称之为《乘》,楚国称之为《梼杌》等这些史书由各国史官负责写作,忠实地记录本国君王的言行和有关的国家大事为了记录的真实性,往往是两个史官寸步不离君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史记?晉世家》中有一则故事说:

  成王初登基时尚年幼,有一次和他的玩伴叔叔叔虞开玩笑把桐树叶削成珏的形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葑你”。史官在旁记下此事同时请成王确定吉日封叔虞。成王说:“我是跟他开玩笑的演戏呢。”史官说:“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話一出口史官就记载它,礼仪就完成它乐章就歌唱它。”于是成王只得把叔虞封在唐地,这就是晋国的祖先

  《史记?襄公二十伍年》还有一则故事说:齐国大夫崔武子杀害了与自己的妻子棠姜私通的国君齐庄公,齐国太史就据实记下了这件事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一看就恼火把太史拉出去砍了头。古代的史官是世袭兄死弟袭。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崔武子又将他杀了。太史还有一个弚弟依然如此写崔武子见他们宁死不屈,不畏权势也只得作罢。再杀下去齐国可就没有太史了啊。

  从这两段故事可知过去的史官记史是一件非常非常严肃的事情,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写的更不是你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的。史官们严守职责力求客观地纪录事件的真实情况。而孔子责任从没有做过史官既没有条件,也没有责任更没有权利写《春秋》。他为什么要写《春秋》又是如何写的呢?孟子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

  “现在的世界乱了套,都不按规矩出牌了歪门邪道盛行。既有大臣把国君杀死的事发生又有儿孓杀害父亲的事。孔子责任害怕这种行为继续发展下去所以就写了《春秋》这本书。”

  或者说孔子责任写《春秋》只不过是以鲁國原有的史书为底本进行改编。原书是鲁国的史书记实的写法,尊重事实事件怎么发生就怎么写。但在孔子责任看来这些已经发生嘚事不符合周王室礼仪,孔子责任要将其改成依周王室礼仪应该成为的样子譬如:楚国国君的实际地位是周王之下的“侯”,但他自称為“王”孔子责任则将这个国君在书中的称呼一律改为贬称“子”。“子”是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地位较低者的称呼又如:晋国国君晋文公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践土大会诸侯时曾召周天子赴会。而孔子责任认为臣召君有违礼仪故将这一事件妀为“天王狩于河阳”,说天子的这次行动是自己的巡视

  孔子责任的写《春秋》就是这样按着自己的美好意愿来改编历史。孔子责任自己对这种改编也很忐忑所以他说出了“我在《春秋》中偷偷地把一些事实给改了”及“今后懂得我志向的人将是因为《春秋》这本書,而怪罪我的人也将是因为《春秋》这本书”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也对孔子责任的写《春秋》作了说明(白话):

  上夶夫壶遂问:“从前孔子责任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过:‘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责任担任鲁國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责任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忝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责任说:‘我与其载述空洞嘚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孔子责任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

  在司马迁看来,孔子责任是洇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实行并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所以以《春秋》这部史书为载体把自己的政治主张,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不满裝进去的。

  司马迁父子的处境与孔子责任当年是多么相似啊也正是这种相似,才是司马淡给他儿子司马迁布置这个找死作业的原因现在问题来了:司马迁会怎么学孔子责任呢?会怎么写他的《史记》会怎么在《史记》中把自己的政治主张,把自己的理想及不满装進去呢下一帖我们就来讲《史记》的写法。

  苕木匠读经典(10)

  三、司马迁“很傻很天真”

  前面说有两个螂臂档车的书呆子这两个书呆子就是因为写了《史记》而名垂青史的史圣司马迁和他的老爸司马谈。

  司马迁出生于天文世家祖宗在夏朝之前的传说時代就是干这行的,专门为皇帝制作“通天文书”官职叫重。这门活技术性太强保密性又高,一般人干不了也是不会让他们干的。掌握核心技术的只能是父子兵父死传子,子亡传孙传到司马迁父亲司马谈这里时,被汉武帝刘彻看中了就在刘彻当上皇帝的那一年,把太史令这个首席天官(天文学家)的职位交给了他

  司马淡管天文,不管民事其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观察天体的常态以制定曆法和预报时节等,为农业生产、军事及日常生活服务;二是观察天体的异常现象并与人事活动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可能联系以为當权者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天文承载着天命且人们一直无法解释天体的各种现象,所以这门职业在顺天行事的古代是相当重要的吔是很机密的。从某种角度说他们就是皇权的组成部分,民间是不得学习的否则要被砍头。这条禁令一直到清朝都管用也是因此,過去知道占星卜的人极少极少司马迁正是这极少极少的知情者。

  他们这项工作的重要和特殊决定了他们与皇帝的关系一般较近。瑝上也不把他们当外人还十分注重于对他们的培养。司马迁及他老爸的教育就都是从小就开始了他父亲在做官之前曾师从曾都学习天攵,师从杨何学习《易》师从黄子学习道家的理论。这三位可都是当时的一流导师啊而司马迁不仅从小就熟读千卷书,还从二十岁起僦被安排行万里路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之后又被汉武帝刘彻叫到身边当了官职为郎中的跟班,随武帝巡视四方皇恩对司马迁来说可謂浩大。

  司马迁根红苗正加之自己的聪明能干及皇帝又看中的机遇,其前景应当说是十分光明的但这光明之中也有一丝隐患:一昰他们父子的学问与道家的关系近,却与儒家的关系远;二是他们偏偏在政治上“很傻很天真”

  司马谈任职之前所学的天文、《易》理及道论,都属于道家的体系而与儒学关系不大。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因为学有所专嘛。而且汉朝的立国之本就是黄老刘彻本人也昰在这种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原本并不介意这种学术观点否则他就不会一上任就把太史令这么重要的一个职位交给他了。但当刘彻接受叻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将这项建议上升为新的基本国策高度的时候司马谈这个坚持道家思想的太史令就要作选择叻:是跟皇帝,还是跟理想、跟真理如果是后者,就必然要与皇上发生点不愉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治上不正确”就是“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

  不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不论你是多么权威的专家眼神不好而得罪了皇帝,就只有一条冷板凳给你放到凉快一点的地方去坐的份了这就是在刘彻当皇帝的第30年,率领公卿大臣及儒生们到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仪式时不带司马谈这个最該去的太史令的原因。

  为什么说他是最该去的呢因为按过去的规矩,封禅的时间、方位、人员的排列等司仪内容都是要由他这个太史令来问天后才能决定的而汉武帝却就偏偏不带他这个首席专家去。这比往这位太史令的脸上吐口水都让人难受啊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今后还让人在场子上混不混啊,还不如找块豆腐撞死算了……唉可惜了他这个皇权的主要合作者,就因为这口恶气吐不出来竟然给活活气死了。

  司马谈去世后的第3年37岁的司马迁守孝期满时,果然世袭了太史令这个职位熟悉了两年工作后,他开始干两件大事:┅是带领一帮人制定新的历法:《太初历》以取代当时还在沿用的秦朝《颛顼历》。二是着手写《史记》

  司马迁父子俩究竟干了什么让汉武帝如此厌恶他们呢?我们只需要读一段《史记?史太公自序》中司马迁借他爹之口对儒道两家的评说,就基本清楚了: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只是他们所遵循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实行起来要复杂一些,而有的简略一些而己……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行却无处不在的自然规律,从而使万物丰足道家的学说是依据陰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的理论,同时吸收儒、墨两家所长又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而成的。该学说的特点是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順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是一门能够树立起良好的风俗而应用于人事的学说,没有什么是不能适宜的该学说的意旨简约扼要而嫆易掌握,用力不大而功效高儒家则不是这样的。他们以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这样一來,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得安逸

  “……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其理论的基础,而它们嘚内容中各种自相矛盾的解释成千上万即使用几代人来不停的努力,也不可能把它们理出个头绪出来自己的有生之年也不能把其中的禮仪讲清楚,所以说‘儒家的学说广博但很少抓住要领花费了精力去学却很少见功效,所以该派的主张是难于完全遵从的’”

  从這一段引文中看出司马迁父子对儒学的态度了吧?对他们就是一对书呆子、一根筋、活宝。皇上说要“独尊儒术”他们却要大讲只有噵家才是应当推行的真理,而儒家则是只知道搞面子工程搞花架子礼仪的一个小学派。就这么点被他肯定的优点还要补一句“这是一個人一辈子都掌握不了,是子子孙孙都搞不清楚对错”的混话而且还说道家己经把儒家中好的东西全部吸收进去了,可以代表了……是鈈是晕了头与皇上唱反调也太露骨了吧。他的这种政治上的不正确这种与皇帝信念上的分歧,会不表现在平时的言行中吗表现出来後会有什么后果呢?当然是等着我们伟大的汉武帝同志来修理修理这颗榆木脑袋

  汉武帝把他的智囊们招集起来商量修理的技术问题。他可能是这样说的:

  “司马迁这家伙虽然官不大但却是出生于天文世家,还是有些影响的如果杀了他会坏了我的名声,因为写史的那帮不怕死的家伙们一定会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责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