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如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在什么背景?其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秦始皇本纪》
⑴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
⑵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
⑶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影响?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指推行郡县制。
⑶ 秦统一初,通过争论,秦始皇采纳了实行郡县制的建议,使郡县制得以在全国推行,巩固了统一。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_甜梦文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 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 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 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 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 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 1996 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 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 (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 。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 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 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 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 :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 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 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 用开渠排水、 疏通河道的办法, 把洪水引到大海里, 从而制服了洪水。 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 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 2070 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夏朝 (根据断代工程, 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 年) 。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 ,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 (举例:在禹统治 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 君王的权力。 )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 “选贤与能” 。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材料分析: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 已经具备,国名“夏” ,禹就是“夏后氏” (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 夺得王位。从此, “禅让时代”结束, “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 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 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 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占卜、 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武官师执掌军权,各类官职的主要职能划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时 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 “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 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 (这里可结合《商朝疆域图》和学生所熟悉 的《封神榜》 ,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 1046 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 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材料说明: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 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 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西周疆域图) 1.西周的分封制 ( “分土封侯制” ) (武王开始,周公继续)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 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 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 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 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 务。 (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③受封的诸 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 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 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 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 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 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 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 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 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 者掩盖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 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 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 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 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 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 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 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 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 官吏的基本方式。 总结: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 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 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四、知识与能力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商朝时,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官员是 A 相、卿、师 B 卜、祝、史 C 相、师、卜 D 师、卜、史 2.孔子说: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 夏商的制度区别很大 B 夏商的制度有继承关系 C 商周的制度区别很大 D 商周的制度有继承关系 3.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所反映的是 A 封建制度的建立 B 实行分封制 C 行省制度的实行 D 推行郡县制 4.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士 5.周初实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 排除异性贵族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 巩固统治 D 掠夺地方百姓 6. 《说文解字》载: “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A 血缘 B 地域 C 信仰 D 出身 7.西周宗法制下,在诸侯领地内,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各子称为 A侯 B伯 C 卿大夫 D士 8.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C 嫡长子继承制 D 宗族内分大宗和小宗 (二)问答题 欣赏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请回答: (1)两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政治制度?简述这两种制度的主要内容。 (2)依据上述内容,简要指出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一)BDBBCACC (二) (1)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 封。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 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 (2)特点: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五、教后记: ①就“夏朝是如何建立的?”这一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说出“大禹治水”的故事。当看 《戴冠冕的夏禹》这幅插图时,学生还试图从服饰和神态两方面来说明成为夏国王的大禹。 这展示了学生看问题的多角度。 ②王位世袭制的产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题设问是上课临时让学生回答的,教师预先备课并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到了,但认 为学生思考有些困难,故未列入教学内容。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令教师喜出望外。应该 说,学生思考得也较有深度。如:王位世袭制的产生,使中国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王位世袭 制取代了民主选举的禅让制,这是进步的。 (教师点评: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 步,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③提出问题“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讨论较热烈,发言 覆盖面也较广。 ④在讲到“分封制被破坏”这一内容时,教师临时设问“分封制是否有隐患?” ,教学 效果较好,学生能迅速反应、讨论,从而正确理解分封制为什么导致王权衰微、诸侯争霸?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分封制的隐患以后是谁解决的?怎样解决?”从而为第 2 课“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埋下伏笔。 ⑤学生的疑问:什么是九族? 资料说明:族,表示亲属关系。 “九族”之说最早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 : ”九族 所指,历来说法不一,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1) 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具体的来说这指的是高祖、曾祖、 祖父、父、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史载燕王朱棣(明成祖)率兵入京师,夺得大权后 命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不听,被杀害。当时受株连而遇害的达 847 人,就是灭 九族的。灭九族时,对已死去的要劈棺鞭尸。 (2)指异姓亲族,即父族四(自己本族四代) ,母族三(母亲同族三代) ,妻族二(妻子 同族二代),这样合起来共九族。 [教学反思]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2、 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 专制皇权的作用。 3、 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 盛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 1、 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 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3、 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2、 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 教材分析 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因暴政短命而 亡,但极具开创性,特别是通过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形成了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影响深远。 重点: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四、 教学方式 1、 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 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讲授为主。 3、 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 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 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 在辩论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是指什么历史事 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 ”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 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 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 六国呢?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一、秦的统一原因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思考: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请一位同学当秦始皇,说说他怎么样确立“皇帝”的称号? 古人都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朕觉得寡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完成了前无古 人的事业,功高盖世,如果还以“王”来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朕的权势以及地位。朕曾让 群臣商议过,但他们上的“泰皇”朕也不满意,所以朕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 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 。 听他介绍完后请同学们看书上第 8 页的“历史纵横” ,猜猜刚刚那位同学的意图,他为 什么要把“三皇五帝”的合称作为自己的称号? 秦始皇之所以把“皇”和“帝”两字结合起来,说明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人间的最高统 治者,他还要将他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秦始皇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 法,创立了皇帝制度。 出示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 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有地黄,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 尊号” ,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 号曰‘皇帝’”并说: 。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 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朕’ ”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 章均可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 昌” 。 请思考: (1)从材料一、三中的“皇帝”称号及“制” “诏” “朕” “玺”等规定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2)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讲解:说明了(1)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 “制” “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 “玺” 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 (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 (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 权力中心。 秦始皇为了巩固他的封建专制统治, 除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外, 还建立了一套完 备的中央官僚机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一部分内容。 (二)中央官制 多媒体打出: 材料一 官员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职责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负责全国军事材料二:在秦汉时代:一方君主有个很大的权力,他方丞相亦有个很大的权力。这两 个权力的关系如何?《汉书?百官公卿表》说: “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秦汉时 代对于君权和相权,就有恰好至当的配合??丞相所处地位,乃是天子的幕僚长的地位, 其权力系一切来自天子,天子才是国家真正的最高主宰者,天子将一切大权付与丞相,其 目的即在使丞相有充分的权利,以为国家兴利除弊。至于丞相办事之所以必须事事奏请天 子,则是说丞相所办之事,必须经过天子之审查,以取得天子同意为前提,其目的是在于 防止君主大权之旁落。 ――曾繁康《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思考:秦汉时期,丞相和皇帝的关系如何? 讲解:皇帝将大权交与丞相,丞相事事得请示天子,丞相是由皇帝任命的。秦始皇为了 能将大权紧握,设置的“三公”之间互相牵制。 另外,他还在丞相下设了诸卿,我们通常称为“九卿” ,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职 能部门。 当然, 秦朝庞大的官僚机构, 除了中央一级政权组织外, 还包括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当时地方官僚机构的具体情况。 打出多媒体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 子,唯上幸许。 ” ――《史 记》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 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 ――《史记》 请回答: (1) 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2) 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什么? (3) 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 (1)设置王国。 (2)分封诸侯国将重蹈覆辙,诸侯割据。推行郡县制度。 (3)秦统一后不久。秦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秦朝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 同学们答的非常好,那么秦朝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那么这两者之间 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三)郡县制 多媒体课件打出两幅示意图: 次子、庶子 次子、庶子 次子 周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西周分封制结构示意图 秦 始 皇 中 丞相 央 政 御史大夫 权 组 太尉 织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示意图郡守县令讲解:第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 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第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任,官位概 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第三、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的分析中, 我们更深地了解了郡县制。 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机构,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我 们如果把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结合起来, 就会发现这套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既相 互配合,又彼此牵挂。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打出秦朝疆域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秦朝的疆域非常的广大, 这个呢就要归功于秦始皇了。 那么我们今天该 如何评价秦始皇以及他的中央集权制度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场对秦始皇的功过的辩论中 来得出吧! 正方:秦始皇功大于过 反方:秦始皇过大于功 正方 1:我方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秦朝日益强大, 后来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建立了广阔的秦朝疆域。史载:秦朝“东至海暨朝鲜,西 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反方 1:我方认为秦始皇过大于功,对方辩友只看到强秦抗击匈奴,安定北方边郡的史 实,却忽视了秦朝为了巩固北方边防而大量征发兵役和徭役的事实。另外,秦始皇派人修长 城,修骊山陵墓、兵马俑、阿房宫等,都加剧了人民负担。 正方 2: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工程对当时是一个沉重负担而抹杀它们现在的价值,长城、 兵马俑等现在都具备很高的旅游价值。 另外, 秦朝还统一度量衡、 货币和文字, 还修了灵渠, 驰道等,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我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反方 2:这些措施是促进了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对方辩友请不要忘了,残暴的秦始 皇曾经实行“焚书坑儒” ,摧残了当时的文化,禁锢了当时的思想。另外,秦始皇实行“族 诛” “连坐”等刑罚,牵连了多少无辜。 正方 3: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的,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 是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的,而且秦始皇统一秦朝后,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 反方 3:但秦统一并不长久,而且正是由于秦始皇的暴政,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最 终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二世而亡。 刚刚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的精彩, 那么我们从中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分析历 史人物要把他们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当中, 秦始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 在于他完成了统一事 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他还是功大于过的,从 同学们的辩论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 扩大了疆域,秦朝“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 河为塞, 并阴山至辽东。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 ” 家。 (2) 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3) 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 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但是,也正如刚刚反方 3 同学所说的,秦朝最后还是灭亡了,当然它的灭亡不在于它的 这个制度,而是由于秦的暴政,激发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揭竿而起,秦王朝土崩瓦解。 [本课小结] 秦朝统一后, 为了巩固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治,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皇权至上的中央 集权制度,把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牢牢地控制过来,从而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 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的强大和灭亡都有重要影响。 [延伸新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迁批评蒙恬说: “吾迫北地,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湮 谷,通直道,固轻百姓矣。 ” 材料二:据民间传说: “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南方有一个名叫范杞梁的人,被抓 去北方修筑长城。他的妻子孟姜女日夜思念,决心到遥远的北方去寻找丈夫。她跋涉千山 万水,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修筑长城的地方。但是她的丈夫已经死了,而且被埋在长城 里面。孟姜女非常悲痛,连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感天动地,长城竟然倒塌了。 ” ――引自《秦始皇大传》 材料三:长城修筑后,汉代贾谊曾评价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 ――引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它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光荣,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的不 出击。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 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 ――引自《河殇》 请回答: (1) 材料一司马迁实际是对秦的什么做法进行批评? (2)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 材料三说明了长城的修筑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4) 材料四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5) 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长城? 引导之后讲解 (1)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2)长城的修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 (3)防止了匈奴南下进攻,保护了中原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 (4)不正确。因为它夸大了长城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长城的积极作用。 (5)积极性: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长城对抵御匈奴南下,保护中原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性:长城的修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也 激化了社会矛盾。 [巩固练习] 1、 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D) A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 削弱地方权力 C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防止大臣专权 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D) 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 全国有通行的文字 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衽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3、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 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 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 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 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4、郡县制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D)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5、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D) A. 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6、清人赵翼曾赋诗云: “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而亡。岂 知易后代,功及万世长。 ”指的是秦始皇(C) A. 修建阿房宫 B。修筑骊山陵墓 C。修筑长城 D。开凿灵渠 7、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B) A. 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 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利更加集中 C. 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 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8、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B) A.掌管奏章 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 D。监察百官 9、秦朝疆域广大,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具有什么重 大历史影响? 答案:郡县制。 该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 该制度为后世王 朝所沿袭,直到隋朝因时势变化,废除郡制,但县制一级一直沿袭至今。[板书设计] 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一、秦的统一 原因 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称号由来: “三皇五帝” 皇帝制度 基本内涵:一人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中央集权 制度形成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郡――郡守,县――县令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 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 成,起了重要作用。 对秦 (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 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专 制统治,使人民困苦不堪。 三、影响 对后世: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 性, 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 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 用。[本课测评] 1、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 什么? 答案提示: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专 制成为封建国家的权力中心。 (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 一整套官僚体系。 本质:以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为中心。 2、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对秦朝的影响: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 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 的专制统治,使人民困苦不堪。对后世: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 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教学反思]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材分析: 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对这一 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 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 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 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 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 跨度大这一特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 采用 动 态图示法、角色扮演 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 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 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 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 地位) 2、 创设情景: 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 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 皇权加强的结论。 学习新课 (一)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 ;皇帝的命 令称“制”或“诏” ;皇帝的玉印称“玺” 。并和课本资料回放蔡邕――《独断》引文一起分 析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创设情景:请同学讲述秦朝丞相李斯专权、汉朝权臣专权的故事导出课本知识 主干知识:中央设三公,秦朝时就有,到汉朝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 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之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 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与发布号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 总揽,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2、 三省六部 1)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A.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 中书省、门下省。 B.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C.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 ,负责执行政令。三省 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 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2)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如如何处理与 吐蕃的民族关系)展开讨论,争执不休,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 现出为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3、二府三司: 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 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主干知识: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 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 ,为了进一 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 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宋的二府三司, 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 元中央制度 1) 创设情景:导入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 答案:秦隋两个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 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2) 主干知识: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 新发展,在中 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 同时设立宣政院, 统领宗 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 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 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二)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 让学生出示其利用网络、 图书等资料搜集而来家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 单位称呼,从而引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此图中分析出 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 果? 主干知识: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 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 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 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创设情景: 举现实生活例子说明, 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 的功能 主干知识: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 13 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 察诸侯与地方尚官, 东汉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到东汉末年, 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2. 隋唐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 隋初,隋文帝废郡县,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 山河形势,分全国为 10 道,作为监察区,唐------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 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 宋地方政治制度 创设情景:比较教材插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 图” 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两幅图在场面和内容上有何不同?结合历史纵横 分析为何唐宋会有这种区别, 结合现实分析皇帝高度集权与民主决策相 比有何弊端。 主干知识: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轻武(回忆杯酒释兵权) ,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 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人割据,宋朝地 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的“道”设为“路” ,在州县之上。 4. 元行省制度 创设情景:出示元朝疆域图,提问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如何对地方 进行有效的管辖呢? 主干知识: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 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 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学生讨论:行省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 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 *课堂感悟: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 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 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 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 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 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 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 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新课小结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 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 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 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学习延伸: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 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 十羊九牧。 ――《隋书? 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 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 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 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 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 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 5959 万,官员 7500 人,官民之 比为 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 5238 万,官员 13465 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 倍,为 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 万,官员已增至 2.25 万人,官民之比为 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 2459 万,官员 2.7 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 1:911。 ――《江淮论坛》1982 年第 2 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 (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 央集权,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这是封建中央集权 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现象。 [答案] (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 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 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 撤冗员。2、通过课前收集的家乡行政单位称呼的演变,和课后所查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写 一篇相关内容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 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 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 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 隋唐、 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 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 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 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 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 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比如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在中国 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实作出客观的评价吗?”等等。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显示] (利用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 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样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讲授新课] 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请学生阅读相关段落, 思考归纳: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措施: 地方: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 监察,隶属中央部门。 中央: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权) ,权分六部。 (在讲废丞相时,出示材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 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请思考:你认为应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明你的理由。 (同时让学生联系 P17“历史纵横” 来解答) 讲解:这里讲的正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 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 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当时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为后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 解为什么朱元璋要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这实际上是集中央权力于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 1500 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 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我们已经说了丞相有辅佐皇帝, 参与决策, 分掌行政的积极作用,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这会造成什么 后果?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 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 不可以有任何一 点疏忽的。我们课文就说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 200 多件,处理国事 400 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 侍从顾问内阁制的创立 (打出表格) 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明成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设立内阁 可以“票拟”对奏疏 的处理意见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 章奏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 策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 门的衙署和属官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 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 机构了。明宣宗以后地位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学思之窗和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使学生更好理解内阁制) P18【学思之窗】 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同时给出一段史料: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 臣” ,非“大臣” 。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由以前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 分巩固。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 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诉我们: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 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 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他们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 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 能真正制约皇权。) 虽然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 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取而代之的是清 朝。 那清朝是以哪个民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 它也 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 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更是达到了顶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君主专 制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顶峰的?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角色扮演:由教师当一回皇太极,向学生介绍当政时的一些情况。我(皇太极)主要是 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那在当时起主 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每当召开会议时, 我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 讨军国大事,但是,在这个会议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我一个人做不了主。 这样,我觉得我的皇权还是受到了限制,虽然我是皇帝,可我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 做的决定。接下去由学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学们介绍当政时期的一些情况。 (在学生角色模拟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 ) 努尔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国事。 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大事;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康熙帝设南书房,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起草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 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 雍正帝设军机处,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 大臣会议、南书房名存实亡(后被撤销) ,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在这里着重讲解军机处) 先简介军机处(利用插图及 P19 资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以内阁在太和门外, 担心机密泄露为由, 于是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三年后更名军机处,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 速、 密三字。 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 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 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 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 ,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 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 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 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于是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到极致。 讨论: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讲解: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 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 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 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 。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 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 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 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 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 他们 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 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并出示一段史料: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 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引导: 与中国封建的社会形态相对, 当时的西方发生了什么大事啊?出现了一种什么 样的进步思想啊?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怎样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打出图表并总结]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西方 进步 工业化进程起步 后果:拉大东西方差距 君主专制强化 东方 落后 自然经济主导 总结: 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 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国之所 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制度实在是罪魁祸首之一。 [本课小结]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 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到了秦朝, 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 宋不断的加强,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在这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在 不断的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 的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那么我们说这种制度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 它对当时社会也起过一些积极 的作用。表现在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从秦朝到清朝这 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民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的扩大,而专制主 义也在不断的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在经济上,这种 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秦朝修筑的灵渠,隋朝的京杭大运河, 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当时都是要由国家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 除了这些之外, 在这种高度 集权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这种制度对于纠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办 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 从封建王朝的更迭来看, 一个新建立起来的统治者往往会吸取前朝 的弊端,励精图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会出现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 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还是与统治者个人的素质、能力都有很大关系 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统治之下,这种制度就会随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 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 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 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巩固练习: 1.明代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C] A.要清除权臣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中枢权力体系 2.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C] A.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B.内阁的设立 C.军机处的设立 D.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 3.明朝掌管地方行政的机构是:[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挥司 4.康熙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A] A.设南书房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内阁 D.设立军机处 5、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D] 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 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B]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神宗时 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B]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8、明太祖和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B]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9.阅读下列材料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 政之府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表序》 请回答 材料中所说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指的是哪一机构?其设立的实质是什么?试说明原 因。 军机处;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原因:军机处设立后,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但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 只能跪奏笔录,完全扣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10.明朝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什么又设立内阁?明中期以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它是 否危及到皇权?为什么? 明朝初年废除丞相是吸取元朝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后又设殿阁大学士,是由于政务 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而且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 与决策。明中期后,内阁的权力虽然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但他的批复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朱批。所以,内阁的设立并未危及皇权。 本课测评 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 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 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 度发展到顶峰。) 学习延伸 撰写小论文,谈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文内容: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的强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与同期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潮流对比。板书设计: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社会发展―封建社会晚期、衰落 原因―宰相制度妨皇权集中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明:君主专制强化 措施废除宰相制度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基础: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表现 创立内阁 标志: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度 内阁地位提高:明宣宗后 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 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中枢分权 措施: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西方 进步 工业化进程起步 后果:拉大东西方差距 君主专制强化 东方 落后 自然经济主导 [教学反思]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 争、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 、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认识分 析每次战败对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性质、 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比较, 提高学生 比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结合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培养学生用联系 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近代中国遭受的一系列被侵略战争使中国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 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 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的目的地,一步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通过学习 中国战败的屈辱历史,体会中国民众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认识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史前期( 年)世界资本主义、帝 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的线索,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 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以及历次侵略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 条约。 本课前三个子目讲述了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 后两个子目则涉及了帝国 主义时代中国遭受的外来武装侵略。 在历次反侵略的斗争中, 中国军民体现了不屈不挠的英 勇斗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 一、本课重点: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 丑条约》 。 二、本课难点: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三、本课疑点: 为什么这时期的反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都以中国的 失败而告终?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过程方法 一、制作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战争影片,如《甲午风云》等; 二、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 、 “探究学习”等栏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 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搭建知识框架,体会现实,反思历史,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三、课后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可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革命资料,并完成 调查论文或进行课堂演讲,加深历史印象。 学法指导 本课内容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把握脉络: 1、 近代中国(1840 年―1900 年)主要遭受了哪些大规模侵略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2、 近代中国(1840 年―1900 年)主要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什么重要影响? 3、 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个问题包含本课特定内容的前后知识点,是掌握课文的重要线索。理清课文线索则是 学好历史的关键。 因此, 要求学生拿到课文先找出关键词, 即主要讲些什么, 然后确定重点、 难点,自我发现疑点,再通过对某些特定事物(事件)的比较、分析,逐步深入理解,并能 通过知识点的联系, 勾勒出课文的线索。 同时, 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的、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般先从宏观上把握课文基本框架,了解基本史实,形成简单的历史线索,然后从微观上处 理,挖掘知识深层,最后再回到宏观,既可从主干线索出发,使之“枝繁叶盛”,又可“另 起炉灶”,使知识成为一张布满结点的网!同时能站在高处,用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看待历 史问题,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 本文主要勾画了近代中国(1840 年――1900 年)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概貌,清政 府的腐败无能,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广大人民的英勇抵抗等呈现眼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 要学会用“心”去学,尝试“换位思考” ,多问自己“假如当时我??,该怎么办?”这样 才能有鉴于未来! 教学设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准备《甲午风云》片断等。学生表演鸦片战争情景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开始便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的知识,总体认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即百年屈辱史。 2、 提问: 为什么说这段历史是中国的屈辱史?引导学生回忆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发动过哪 些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学生回答同时展示有关战争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由此 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本章的内容) 3、 过渡: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 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必须绕过非洲的好望角, 19 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且耗时数个月。相隔如此遥远,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爆发战争呢? (由此引入分析第一个重点知识――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一、鸦片战争(第一课时) 学生表演鸦片战争情景剧(剧本见阅读拓展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1、18――19 世纪中 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英国的差距在哪里?2、林则徐禁烟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 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3、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 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由此引出对 鸦片战争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的分析) 1、背景: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综合国力等方面比较中英两国差距,从而宏 观上把握历史背景) 中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外 交 综 合 国 英 国封建主义、政治腐败 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拮据 装备陈旧,国防废弛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完成了工业革命 商品经济发达 船坚利炮 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2、导火线 为什么会出现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让学生结合课本剧和课本, 老师和学生共同找出答案: 贸易逆差――鸦片走私――危害极 深――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结合学习之窗,认识鸦片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设问激趣、引发思考:林则徐禁烟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华民 族的民族英雄?(培养学生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引导:非法的经济走私,已经严重危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林则徐 站在民族立场上。 知识拓展:林则徐是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 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 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马克思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 。 3、根本原因 逆向思维,激发思考: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 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让学生发表意见后,在进一步提问: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教师概括:当时清朝日趋衰落,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日趋上升的强势。 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 而中国的闭关自守使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远远满足 不了这一要求,最后它采取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所以它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即 使没有禁烟运动,他们侵略中国的战争也是迟早要发动的。 4、 战争经过(通过幻灯片展示,简要介绍战争经过) 再现历史:播放《鸦片战争》片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为了突出中国战败的原因,可以补充阅读资料:①军队数量:英国 7000――2 万;中国 10 万。②军队质量:英国短小精悍,多军校毕业,皇家海军世界霸主。③武器装备:英国 军舰移动灵活快速, 每舰几十至 200 门火炮, 灵活而射程远; 中国鸟枪加大刀, 射程近而慢, 多征用民用木船,大炮重而无法移动。 自主活动:学生讲述战争中涌现出的令中国人民感动骄傲的英勇事迹(课前已布置) :鸦 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像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各地人民 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 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 精神,培养学生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具有的历史责任感。) 5、 战争结果 探究活动: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能否避免?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 战争中国有无可能取胜?(培养学生唯物辩证史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中国战败对中国造成了什么的结果呢?(由学生根据课本概括出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 6、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打出《南京条约》签订的场面) 1)内容概括为:割、赔、开、商。 (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化烦为简) 2)根据内容逐条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等被破坏,进一 步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理论性较强,但一定要分析透彻,让学生 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它给中国人民 带来了野蛮、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 3)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其他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领海主权, 司法主权等)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 7、战争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对这些条约内容的分析总体认识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主权和领土破坏, 中 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导致社会矛盾的改变,民族矛盾上升,并进一步导致革 命任务随之而变。反侵略、反封建成为当时中国人民必须面对的艰巨的革命任务。从这些变 化中可以看出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开始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鼓励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等各方面寻找社会的变化,对学生的评价及时予以正 确或适当的评价) 解决难点,展开讨论:怎样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说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教师总结: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 但是实际上在政治、 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 态;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 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 壮大。认定 1840 年到 1949 年的中国历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因为:政治上, 由于受列强侵略,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破坏,已不再完整,但名义上的 中国政府从未被列强灭亡; 经济上, 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中产生了近代企业和资 产阶级,并且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并登上近代历史舞台后,领导了一次又一 次的政治文化运动。这一切都说明 1840 年以后的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同时,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增长, 却在近代始终未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而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这一问题涉及到相对艰深的理论层面, 但是事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学 习,高中学生应该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打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问:已经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为什么英法还要发动战争呢? (由此解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欲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 探究活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隔 16 年,但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引导学生从目的,性质,作用等方面比较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进一步认识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有其历史必然性。 同时培 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战争经过 打出圆明园图片,补充资料:著名的作家雨果曾怒斥: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 园。一个大肆掠劫,另一个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 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塞满了他的箱子。 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 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 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被成为海盗式的扩张?(展示一系列图片,揭露西方列强 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学生讲演:中国官员抗争的情况如课本中举出的“六不”总督叶名琛的例子,广东巡抚 投降,给出了当时中国政府的政治精英的真实写照。说明鸦片战争结束后,绝大多数的中国 人并没有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反而仍旧以自欺欺人的态度继续生活在传统当中。 (进 一步说明清政府的腐败不堪) 3、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巧记内容:二四六十;天天陪酒(天天赔九) 2)分析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突出强调: (展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这一时期,正是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资 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它不断加紧蚕食、侵略周边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成了英 法的帮凶,趁火打劫,抢夺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成为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知识提高:英法美等国家侵略中国与沙皇俄国侵略中国的方式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 (英法美等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它们在本阶段的侵华特点是以武力强迫中 国开放通商口岸并签订有利于列强的通商贸易条款为主; 而沙俄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具有 浓厚军事封建残余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侵华特点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不同的索求反映了列强 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但是侵略者的本质则是一致的。 ) 探究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门户开的更广,赔款加重中国负担,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 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 便于外国经济侵略, 使列强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 并伸向内地, 使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中,伴随着大片国土和主权的沦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中国的战败激起爱 国人士发动了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 三、中日甲午战争(第二课时) 1、音乐导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 提问: “今年是纪念甲午中日战争多少周年?” 历史不容忘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2、战争背景 探究活动:日本一些史学家说: “1894 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 的。 ”你对这一观点有何评价?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分析材料: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 “促成中日冲突,实 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蹇蹇录》 从材料中“中日冲突”是指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知识联系:联系中国现代史上中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认识中日战争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 然结果。 日本: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出示日 本地形图) ②经济危机,国内矛盾重重 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④长期充分的战前准备: ⑤政策上, “大陆政策”“大陆政策”即分步骤称霸世界的扩张计划,其侵略顺序是: ; 中国台湾、朝鲜、中国东北和蒙古、中国、亚洲及世界。军事上,扩军备战,搜集 情报 中国:①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材料:慈禧挪用北洋水师军费庆寿与日本天皇皇后 捐献首饰作军费对比)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③军事上:有限的近代军事装备 ④态度上:认识不足,虚骄自大, “避战求和” ,寄希望于西方列强“调停” 2、战争经过: (动态地图显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1894 年) 重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旅顺大屠杀 (幻灯片显示部分网址,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再现历史: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镜头。 (播放《甲午风云》片断) 自主活动,学生讲演: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名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以及台 湾人民坚强不屈的反抗斗争。 3、战争结果:签定《马关条约》――最严重、大大加深 1895 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马关条约》(图片) 。 《马 关 条 约》内 容 危 害 赔二亿 割三地 开四口 允设厂(资本输出)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 经济命脉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湾和祖国 分离半个世纪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 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深入分析《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 (从领 土,经济侵略,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激烈争夺等方面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 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特别强调《马关条约》反映了整个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的要求, 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战争影响: 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 强国,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东亚病夫” 。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也大大 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了。《时局图》 ( ) ②甲午战争改变了远东的国际局势。 日本控制朝鲜、割占台湾,迅速成为东方的帝国主义国家。 ③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清政府;维新派;革命派;农民。通过 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历史。 ) 知识引申: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也可以放到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我们能不能忘记历 史?记住历史是为了什么?(学生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首先说明历史惨剧本身具有警世的价值,再结合当前日本右翼势 力的不断挑衅,说明其不可遗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后人学习历史学的根本目的 之一就是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所以对本民族历史的无知是不可饶恕的罪 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当然记住历史,特别是像日本侵华大屠杀这样的惨痛历史,决 不是为了有朝一日的报复。 包括中日两国的青少年在内, 我们都应该从这段血腥的历史中受 到震撼,从而尽最大努力去维护和平友好。当前日本右翼势力活动猖獗,正是我们应该格外 保持清醒,警钟长鸣的时候。 四、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战争背景 忆旧导新:复习从 1840 年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来到 20 世纪初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 从中看出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侵略国家越来越多,侵略势力越来越强,这些突出反映了帝国 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的本性。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渐高涨之时,八国联军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 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这是列强为实现它们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联合发动的一场空前野蛮、 残酷的暴行。这是列强在近代前期对中国发动的第五次大规模侵略战争。 2、义和团运动 适当补充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原因,兴起、蔓延的经过,义和团运动的概况等背景知 识,否则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史实,对他们的历史思维的培养将会产生大的妨害。 对义和团的评价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中心任务,但是在教学中对此避而不谈也不可取。 探究活动:如何评价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显示有关义和团的一首诗) 教师总结: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 “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出自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来侵略 的义愤, 表现出他们没有判别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之间关系的能力。 义和团运 动最终被清政府利用并出卖,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同时,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了农民阶 级分散、落后、狭隘、自私、愚昧、迷信、保守的特性。他们也没有鉴别外来侵略与西方先 进文明成果之间区别的能力,而是一概加以排斥和打击,进行了一场盲目排外的运动,这与 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不具备任何先进性。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 必然, 同时也表明农民阶级因为其固有的局限性而既不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也不可 能成为自身的解放者。 上面的评价能够从多角度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比较客观的审视和反思。 ” 3、战争经过 学生结合幻灯片和课本中历史纵横内容揭露西方列强丑恶的侵略嘴脸。 学生讲解:战争中清政府的态度。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对外投降, 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充分暴露了投降卖国的奴才嘴脸。 4、战争结果――《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内容概括为:赔、划、拆、惩、改、修。 引导学生结合内容分析:中国又丧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权?对中国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 响?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并与以前历 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师总结: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 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外债永无还清之日。 以武力为后盾的“使馆”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地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 对中华民族的莫大侮辱。 条款还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列强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 争。该一条款使清政府完全失去自己的独立性,成为帝国主义镇压起义的工具和刽子手,加 大了镇压反帝斗争的力度。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 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 卖国的外交政策,更有利于列强的侵略。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 重的殖民枷锁, 也是清王朝的卖身契, 条约大大加强了列强在华统治势力, 方便其军事监督、 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思路引领: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分层次列举相应的侵华战争及条约,并点明历次侵略对 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同时幻灯片显示本课小结) 1、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 、 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引申: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探索道 路的尝试?(从而引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 【新课巩固】 练习见巩固提高部分。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答案:C 2、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夕国内外形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B.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 C.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增长 答案:C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商的利益? B.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C.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D.清王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清王朝政治腐败 B.中国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半钟声的争论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