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与世无争的词语,暗中努力,用一个词来表示。

当前位置: >>
2016届古诗词鉴赏常用表达技巧(新)
每天一语:今天,我自豪地向童鞋和老师宣布:凭着我近三年的努力和坚持,我已经把压在头上的一座 大山掀掉了,事实证明我是最棒的!在此,我郑 重地向每一位童鞋和老师承诺:从今天起,从此 刻起,我要团结每一位童鞋以激发我的无限潜能, 竭尽我的力量把背上的另一座大山也掀翻在地!我们坚信:16年6月,我们金榜题名!16年6月我们前程似锦!16年6月,我们青春无悔!世界那么大,16年我们一起去看看!!! 诗歌鉴赏专题 ――常用表达技巧 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 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3种修辞手法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比喻、夸张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 设问、借代 (6)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精要点拨】《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 拟人、拟物)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 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一、比喻1. 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 同时出现,两者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读懂] 我的心像一根用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 远也不肯罢休。 [赏析] 作者以?磁针石?比喻自己忠于宋朝的一片 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 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2. 暗喻,即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变 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 一事物,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读懂] 你应当做高山上的磐石,我应当做河 边的蒲苇。 [赏析] 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作厚重 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现了各自对爱 情忠贞不渝的决心。 3. 借喻,即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读懂] 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万里征程。[赏析] ?孤蓬?即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 根,遇风飞旋,古诗中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 人。 4. 博喻,即连续用几个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读懂] 要问我的愁有多深多长?它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飞的柳絮一般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赏析] 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 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获得?贺梅子?的雅号。 [答题思路]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甲比喻成乙, 写出了甲的什么特点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二、借代 行文中,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 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这就叫?借代?。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读懂] 唐军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边境上五千名精兵战死在胡尘中。[赏析] 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指代战士。这是用衣服指代人。 [答题思路]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诗中用什么代 指什么(本体),使本体更加生动、形象。 三、夸张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性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 行》) [读懂] 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赏析] ?燕山雪花大如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寒冷。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腾、 [答题思路]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 现(突出)了被夸张物的什么特点,或突出了 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或表现了什么。考 点 ? 技 法 四、拟人 拟人是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或感情的事 物人格化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 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 《玉楼春》) [读懂] 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 余晖长留在花间。 [赏析] ?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 却直接同它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以生命,把没 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这是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 [答题思路]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 予某物生命力(把物人格化),显得生动、形 象,表现了其什么样的特点,或移情于物, 考 点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技 法 五、双关 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借助语音或语意的联系,使语句 同时含有两种意思,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 [读懂] 回想当初与郎君相识时,情投意合,两心如 一。理顺丝线放入织机,谁曾料到竟织不成匹。[赏析] ?丝?即丝线,同?情思?的?思?谐音; ?匹?即布匹,同?匹配?的?匹?谐音。?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表面上讲织丝不成匹段,实际上是讲两个人 不能成配偶。 [答题思路] 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其 表面的意思是什么,而实际上是指什么,表 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顶真 顶真,即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 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 密,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又能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 情,增强节奏感。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读懂] 弯弯的月儿挂在高高的城头,城头的月亮出 来照着凉州。凉州七里就住着十万户人家,胡人大半会弹 琵琶。琵琶一曲令人肝肠欲断,风声萧萧,长夜漫漫。 [赏析] 顶真的修辞手法使各层之间的衔 接如溪水九曲,流动而又婉转,既显示出民 歌风格,又把诗的内容传达得委曲尽情。 [答题思路]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结构严密,上下衔接更紧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叠字叠字是指同一个字的重叠使用。古诗中大量使用叠字, 是由于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听觉上的美感。在意义的表达上,叠字生动形象,含蓄隽永,很适于摹声、状貌、写物和抒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 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读懂] 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望,在夜空中闪烁着 明亮的光。纤纤素手摆弄着织布的梭子,织布的梭子飞快地转着,织机札札作响。整天烦乱以致织不成匹,泪 满粉面就像雨水流淌。银河里的水呀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只隔一道清浅的银河水,含情凝望却不得诉衷肠。[赏析] ?纤纤?四句写织女织布的情状,娓娓述说她的相思之苦。织女织布、泣涕的行为,道出她深沉悲切的 思恋之情。?河汉?两句是反问,清浅的银河为何隔断有 情人?诗人没有回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最 后两句中的?盈盈?和?脉脉?,写出双星可望而不可即的凄苦神态。银河虽浅,有情人却只能默默相视,相聚无期。织女的哀怨情愁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诗中叠词的使用 使语言清新自然,六个叠词或写人,或状物,或写景,营 造了奇幻的氛围,把织女的美丽、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题思路] 运用了叠字的手法,该词具 体写出了什么(要从词义的角度思考),表现 (人或物)什么特点,增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与音乐性,更有利于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八、反复 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 手法叫作反复。反复可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 感情,渲染某种气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 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 古》)[读懂] 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的 遗址,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王朝兴起,百姓 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 考点 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都只是无穷无尽 ?的痛苦。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技 法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答题思路] 某一句反复,突出(强调)什么内容或情感。 九、对偶 对偶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 修辞手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读懂]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随着秋风纷纷 落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离家万里的 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常年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 拖着多病之躯独登高台。 [赏析] 这四句对偶很工整。?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效果: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 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考 点 ? 技 法[答题思路] 具体说明诗句上下联哪些内容相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十、排比 排比是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 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 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读懂] 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饱 满挺秀。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鱼儿嬉逐在莲叶 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 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 [赏析] 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 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情状,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 泼可爱及其愉快的心情。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 [读懂] 时世艰危时便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节,他的 光辉形象将永垂史册:在齐国体现于太史之简,在晋国体 现于董狐之笔,在秦朝体现于张良之椎,在汉朝体现于苏 武之节。[赏析] 用排比句列举了这些在危急关头显示节操的 著名的历史人物,一是颂扬他人,二是鼓励自己。这组句 子一气而下,慷慨激昂,刚劲有力。 [答题思路]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哪 些内容形成排比,渲染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十一、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使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互 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 花》)[读懂] 烟雾笼罩着嫩绿的杨柳,清晨的轻寒很快被 阳光赶跑。杏花红艳艳地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 多么热闹![赏析]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 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妙 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 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答题思路] 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什么 感觉当作什么感觉来写,表现了什么,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十二、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 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 行》)[读懂] 战士在前线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下的美人却 还在那里轻歌曼舞。 [赏析] 一边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一边写将军们骄奢 淫逸。两相对照,异常尖锐地把矛盾揭示了出来。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 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读懂] 烧瓦工人把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 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手指连 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大厦里。考 点 ? 技 控诉与指斥社会中的不合理、不平等现象――劳 法[赏析] 这首诗通过陶者与富贵人家的对比,动人民不能享有劳动成果。[答题思路] 运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指出将什 么内容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什么(依据句意分析), 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十三、用典 指在诗中引用典故,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 月?和》) [读懂] 曹孟德横槊题诗,王仲宣登楼作赋,古来万 事皆如空中飘雪,一去不复返。 [赏析]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 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登楼? 指王粲(字仲宣)客居荆州时作《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 和离乱之感。文天祥以这两个典故自况,颇有寓意:前典 是壮词,表现了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后典是悲语,吐露 了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作者联而用之,加以?万事空中 雪?一句,表示自己的事业已归失败,壮心已不在,充分 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国家屡起屡踣、历尽艰辛的无限感慨。 [答题思路] 运用用典的手法,作者借什 么典故(有时还要分析典故的内涵),表达自 己的什么感情(或心理,或形象)。有时是反 用某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十四、互文互文,就是相互为文,具体是指一个完整的意思,根 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地将它拆开,分别出现在两句中,在 解释时必须前后拼合,才能理解语意。如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上半句?主人下马?后省了 ?在船?,下半句?客在船?前省了?下马?。前后拼合 后全句的意思应该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 互文一般也可以按照原文直译出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 塞》)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一)描写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 触觉入手等。讲究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1.正侧结合【精要点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 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 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 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 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 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 面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F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 水?的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 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问题: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案 (1)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2) 写出了 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鉴赏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 F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 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 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 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 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 诗歌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 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 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 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蜀僧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挥手?二字就是出自此处。?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 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意,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此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 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 卓越的语言技巧。后一句?馀响入霜钟?也是用 典。?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 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 则钟鸣,故言知也。?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 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 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 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 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 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 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 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 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馀响入 霜钟?也是如此。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 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唐诗里有许多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v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 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 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 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 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 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 受来写的。 2.动静结合 【精要点拨】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 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 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 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 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 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 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 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 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 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 ?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 ?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 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 项是( B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于卯桥 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 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 刘禹锡《途中早 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 西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题: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 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 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鉴赏:这首诗写夜泊之景。诗人写月夜,不从空 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 (?江月?) ,一开始 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 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 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 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 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 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 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 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 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竹里馆》)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 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 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 又潜入水中。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 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 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 破静,愈见其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王籍《入若耶溪》) 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陪 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 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 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鸟、鱼,一动一静,相反 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 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 体物之工。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 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 )。?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 句者所能达到的。 3.细节描写 【精要点拨】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 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题:?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 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 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鉴赏: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状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 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家家雨? 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 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 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 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 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 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 特心理感受。遍布乡村、连 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声,本 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这绵绵阴雨,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 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与 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 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夜 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 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然而末句一个 小小的衬垫,反令诗意大为生色。?闲敲棋子落 灯花?,此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 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 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忧虑,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落灯花?固 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 跃然纸上了。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 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可见 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 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 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 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由此可知,赵师秀等 ?四灵?诗人虽以淡泊清新的面目出现,其实颇有精心结撰的功夫。 (二)抒情 【精要点拨】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 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 ( 融情于景 ) 、借事抒情、 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 重合。 (2014?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 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问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 (1)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2)第一 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 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李诗鉴赏:李端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 两句抒情。前两句?日落??山昏??雨繁?, 烘托出昏暗、凄冷的意境。后两句写?共听一声 猿?,其实听猿的仅限于作者自己,作者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 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这种写法使情思显得稍为复杂。 徐诗鉴赏: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 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 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徐熙的诗意在 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 之说,?行人?听了觉得愁苦,是因为?行人? 心里自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 心?的蕴意。至于?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 距离多少,植被怎样,虽然可以用到《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字句,但彼此关连并不密切。该诗以猿声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 愁在人心。故写愁,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 三、重点掌握六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精要点拨】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 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罗 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问题: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或: 移情手法,拟人手法 )。颔联中?芳草?? 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 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 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 表现了朋友对客人 ( 自己 ) 的热情和殷勤。 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 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更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 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 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 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 ?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 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 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 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 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 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 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 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 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 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 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 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 之妙,而且带有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 ?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碍? 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 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 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 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 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 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 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两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 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诗人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 之情。诗人把中间两联?芳草??好云??断山? ?流 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 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 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精要点拨】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 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liàn):悲伤。 问题: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 ( 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 (或 ?象征诗人自己?) ,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 ( 或?报国 无门?)的悲伤情怀。 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写了?凤凰?的悲剧。 ?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 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 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及报 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清朝饮醴泉……延颈望八荒?,这四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没有同伴,没有共鸣。这样的处境是和 阮籍自身一致的。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 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 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风著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精要点拨】?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虚?: 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 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虚实结合是对 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 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 (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古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 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 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 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 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问题: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案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春蚕食叶响回廊?是想象他在静静的考场上?沙沙?地写字,如?春蚕食叶?,是虚写。?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 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 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 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 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 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 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 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现在你 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 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 太阳。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 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4.衬托、对比【精要点拨】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 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 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 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 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 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 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 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 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问题: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鉴赏: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 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 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 ?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可见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 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 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 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 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且 ?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 ( 即所谓?晦日 ?) 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 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 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 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 ?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说?立片言以居 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做梦,一般不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做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行者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 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 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 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 亮还早。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 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 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 在过桥,于是略开睡眼,看见桥是个?小桥?, 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 态。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 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 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 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 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 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 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 引起的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 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 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 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 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读 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 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 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 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 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在眼前。 (2)(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问题:?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解析 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 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 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 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 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 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 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 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 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 鉴赏:乙巳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 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 洵就病逝了。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诗人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 (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 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 阁以延贤人?。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 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尾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难 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 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5.联想想象【精要点拨】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 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 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 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 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 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 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名 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 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2013?福建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 停止世俗活动。 问题: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 感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需要把握诗 句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后两联写 诗人联想友人回家后碰到燕子,一洗征尘,每天 面对山水,已经摆脱琐事杂务。表现了诗人对友 人的祝福。诗人希望友人能过这种生活,其实也 说明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 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 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 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 向往。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 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 据题目中的?归蜀?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 地的家。作为送别诗,本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 法的运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 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本诗却与 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 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此诗全用想象,读来却无重复累赘之感,是因诗 人想象的角度不同。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 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 前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童稚?) 的角度进行想象。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 扉?,写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柴扉 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首句?春风入树绿?是 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 形。此句写景,作用有二:一、为全诗奠定明朗、 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 扉?。?童稚望柴扉?是说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 自家柴扉外向父亲归来的方向望去。这个孩子之 所以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正是因为春风重归蜀 地的景象让他想起在外未归的父亲。 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紧承首联, 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 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 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此联,诗人不写孩子望到父亲归来时的反应,只说孩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这就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孩子看到父亲时的欢喜雀跃自不待说,除此之外,他还会做些 还是直接兴冲冲地跑过去迎接父亲?这是诗人故意留下的空白,需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什么?是赶紧回家将喜讯告诉母亲以及其他家人, 要指出的是,首联和颔联虽然只写了何遁山人 的孩子,但透过孩子,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家人 对山人归来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归来的极度 喜悦。因为颔联已写到?蜀客归?,于是,诗 想象其回家之后的情形。颈联?到家逢社燕,歌后两联自然转而从何遁山人的角度展开想象,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社燕者,春燕也。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南归,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 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征衣?,旅人之衣。 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 是何等轻松、愉快!此联一?逢?一?浣?,写 尽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 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 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 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此联想象何遁山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 除想象手法的运用,作为送别诗,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 6.化用典故(用典)【精要点拨】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 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 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 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 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另 外有几种表现手法虽不常考,但高考也会涉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 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② 。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 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 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 (壬子 ),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 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 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问题: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 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 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 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 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 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 愿?,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7.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者提出忠告。例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二乔。?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8.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 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 的深厚情谊。 9.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 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如,汉 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 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 ?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 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0.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 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 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 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 的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 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 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迢迢 牵牛星》,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 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每天一语:有梦想,蜗牛也能跑得 快! 所以,2016年高考,我有信心完成自己的目标! 诗歌常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精要点拨】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1.卒章显志。在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志向、诗歌的主旨。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表达技巧口诀歌修辞两表加结构,表达技巧四类应。修辞四比夸借代,表达方式描议情。语行肖心细节人,动静虚实视听景。表现联想象典衬,借景托物古今讽。 过渡照应景结情,线索卒显结构明。 注 ?两表?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四比? 指比喻、比拟、排比、对比,?象?指象征。 1.(11?大纲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 云深无雁③影。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 () :字美成,号清 真居士,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②寒声:秋声, 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能传书。 问题: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 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鉴赏: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 婉。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清孤独感。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 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 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的孤 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 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此时此刻,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 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 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这样写,以景传情,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鉴赏:?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 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 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 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 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 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 ?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 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 ?、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 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 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 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 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 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 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高高秋月照长城 ?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 中含情,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 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幽怨,也许,还 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而悲凉。对此,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 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 荡漾回旋。?秋月照长城?,为全篇情感之凝结 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 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还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仅二十八字的一首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 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 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缭乱的、萧索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 如何区分几种易混的表达技巧1.借代与借喻 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 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①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借喻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 借代 ③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 《望洞庭》)借喻 ⑤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 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陶渊明《归园田 居》) 〈秋斋独宿〉》)借代借喻 借代⑦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赵秉文《和韦苏州 ⑧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借代 【精要点拨】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 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积累小贴士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渔樵――隐逸生活 天狼――入侵的异族 柳营――军营汉――唐汗青――史书 樯橹――船 楼兰――边疆之敌吴钩――宝刀、利剑类 2.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 也可称为借物 抒情)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借景抒情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 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精要点拨】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 某种景物来抒情。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 ?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 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 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 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 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 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 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 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 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衬托(反衬)①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②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村行》)对比 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衬托(正衬)衬托(反衬) 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⑤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 一枝开。(齐己《早梅》)对比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 沙》)衬托(反衬) 【精要点拨】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 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 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试着区分两种手法的区别。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 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 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 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陈亮坚决反对。②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③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 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鉴赏: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 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楼 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险。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 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的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做出? 一语,表达了作者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作者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只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做的打算! ?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的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 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 辟入里。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 揭露批判已达极致。下面转而承上?争雄?,进一步正 面发挥登临意。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郁愤转向豪放,意气风 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作者豪迈爽朗的胸襟 气度。 ?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 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默无语,依旧对 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到这里,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 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 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 今?的表现手法的。 答案 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 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 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 欺骗性。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答案 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精要点拨】借古讽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 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指具体的诗句中,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诗才有的。 5.烘托、衬托与渲染试说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1)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 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 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 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3)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 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答案 (1) 衬 托 ( 反衬 ) (2) 烘托 ( 侧面描写 )(3)渲染和烘托 【精要点拨】(1)烘托与衬托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 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 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 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 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这个事物,另一个事物 ( 要暗写的事物 ) 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 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 ?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世无争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