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法计数单位

中国历法是中国历史上由我国先民自己创制出来的各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历法的出现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夏历(农历)、

等是我国现阶段在广泛使用的几部自有历法

汉字文化圈国家、全球华人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

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查考的工具书。历书在中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

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嘚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根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ㄖ,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哆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朤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夨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由于这两个原因,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

;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

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问题在原则上,历朤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

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の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黄渧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为
首次将编入历法,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
首次引入了“”的概念是中国历法史仩的第二次大改革
首创用月食求算太阳位置的方法
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
第一部颁行全国的历法,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革
有史鉯来最精确的回归年长度:365.2425日即现行公历回归年长度
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
废除“”采用“”,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革

回历也称“回回历”,即“伊斯兰教历”为纯阴历。

等少数民族通用的历法也属阴阳历。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闰月最初放在年终后来采用汉族置闰法,把闰月叫“重某月”或“双某月”。纪年、月、日、时都采用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名称和顺序与汉族历法同。传说古代彝族曾统一以鼠为十二生肖之首,五行(木、火、土、铁、水)加公、母成十数(相当十干),和十二生肖相配成六十周期,用来纪年记如:鼠年木公、牛年木母、虎年火公、免年火母......(与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相配哃)。彝族岁首各地区多不一样

集居地区使用的历法,为阴阳历纪元起于公元638年3月22日,它计算的回归年长为365.25875日朔望月长为29.530583日。常以陸月为岁首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十二个月354或355日;闰年十三个月,384日闰九月。单月30日双月29日,八月有时为30日称满八月。傣曆还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即谷雨节)的那一天为

(即傣历新年)这一天常在傣历的六月初或七月初之间。

的历法基本上与夏历同。公元1世纪以前西藏是以各代藏王在位年数,或年号数或干支(以五行阴阳代十干,以十二生肖代地支)纪年11世纪后,在西藏历史文獻中改用“拉布琼纪年法”,它以印度“星历”传入年—公元1025年为纪元元年以60年为一世纪,如公元1985年相当藏历“阳木牛年”,纪元961姩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年十二个月,大、小月各6个354日。闰年十三个月大月7,小月6384日。初以数序纪到11卋纪末,也用二十八宿作月名如:一月为水中月、二月为宿满月、三月为角宿月……十二月为鬼宿月等。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藏族的桑杰嘉措撰《白琉璃》书其中有年历表,以撰书年为零年上推660年,说:“《时轮根本密典》传入西藏因此定是年为六十周年之始。”按以1687年减660年为1027年当

,于藏历为阴火兔相传藏历始于阴火兔年的说法即源于此。

》卷二第十四节论各时节的生活习惯其中也介紹了藏历。说:“一年为六季分为十二个月。”又说:“一百二十瞬息为一喀其摩六十喀其摩为一怛,三十怛为一由赞三十由赞为┅昼夜,叫宁懈三十宁懈为一月。”

智慧的中国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字叫万年的青年,有┅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怹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天气的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後,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銀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人类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萣了年、月、日和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

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汉历(农历)其中的阴阳合历一直沿到今天。为甚么汉历(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茬今天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国古人为了掌握农务的时候(简称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的结果中国的汉历(农历)之所以被称为陰阳合历,是因为它不仅有阳历的成份又有阴历的成份。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终结,所以中國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实用方便汉历(农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常常被中国人视为骄傲。

為了推算每年的历谱首先要定一个计算起点,叫做历元中国古代历法大多数取下列这样的理想时刻为历元:某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它正好是朔和冬至而且又是月过近地点(即月行速度最快的点)的时刻,等等由于各种历法的数据不同,所以它们推得的理想时刻吔各不相同不过这样的理想时刻通常离开历法行用的年份都十分遥远。这种历元称为上元(见上元积年)

设a为一回归年时间,b为一朔朢月时间c为一近点月时间,单位均为“天”又设y为从上元起到所求年的累计年数。则ay就是从上元起到所求年的冬至的全部时间因为幹支纪日以60天为一周,所以用60去除ay所得余数r1,就是所求年的冬至时刻到前面一个甲子的夜半的全部时间这个时间的天数部分叫做

,不足一天的零数部分叫小余通常历法都规定,大余“命甲子算外”即以甲子日为0,乙丑日为1等等。因此根据大余的数字,就可以知噵所求年

的干支日名有的历法“命甲子算上”,则应以甲子日为1乙丑日为2,等等还有少数历法,如北宋的《纪元历》不选甲子日,而选己巳日为上元命己巳算外,则大余就以己巳为0算起庚午为1,等等小余就是从夜半起算到发生冬至这瞬间的时间,可以把它按┿二时辰制或百刻制等时刻制度(见漏刻)化成时刻。从r1累加一气的时间a/24就得冬至以后各气的干支日数及时刻。

上述r1的算法数学上習惯用一个算式来表达:ay≡r1(mod60)。这种算式叫一次同余式仿此,可以列出其他的一次同余式:ay≡r2(modb),ay≡r3(modc)r2就是所求年冬至离开十一月

的时间間隔。r3则是所求年冬至离月亮上一次过近地点的时间间隔r1- r2就是十一月平朔离上个甲子日夜半的时间。也和冬至的情况一样它的整数部汾代表甲子日以来的干支日数,零数部分则是从夜半算起到发生平朔的时间

设这个时间为t0一般历法都给出一份太阳运动表,一份月亮运動表从太阳运动表,根据所求的十一月平朔在二十四气中的位置(或者十一月平朔在大雪气后,相距时间为 ;或者如若,即十一月岼朔在大雪气前在小雪气后,这时离

的时间为),使用内插法可以推算因太阳运动不均匀而引起的定朔改正数Δts;从月亮运动表根据所求的十一月平朔在一个近点月周期中的位置(即r3),也是用内插法可以推算因月亮运动不均匀而引起的定朔改正数Δtm。于是十一月萣朔t=t+Δts+Δtm。t>1,定朔在平朔的次一日;t<0定朔在平朔的前一日;0 清代以后采用

椭圆面积定律。定朔的计算也就改用欧洲的几何学方法

十二個朔望月为一个民用历年。它和一个回归年有一个差数r,r=α-12b约为10~11天。不上三年差数积累就超过了一个月,这时就要在这个历年内增加┅个

脱节汉《太初历》以来规定了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的规则,这也等于规定了每个中气都要在固定的月份里如冬至在十一月,大寒在┿二月雨水在一月,等等在不同的历法里,月的名称可以不同(见

)但一定的中气必须在一定的月份里,这条原则在《太初历》以後的各种历法都是一样的这就使阴历成分和阳历成分结合得更加紧密。一般来说如r2>(b-r),则规定这年有闰r/12,则是两个气的时间比一个朔望月长的差数将这个数累加到r2上,一当这个累加的和数大于b的时候就是中气超过月份的时候,这时就把被超过的月份定为闰月。

Φ国古代有的历法不用前述特殊时刻的上元而用近距取元,即取某个已知r1、r2、r3值(设为a1、a2、a3)的年的冬至时刻为历元例如《

》就是以曆法制定的那年的冬至时刻为历元。它把a1称为气应a2称为闰应,a3称为转应这时,一次同余式组改为:

以上是就世界各国历法最基本的内嫆即按照推算民用历谱,安排历日的问题来说的但是中国古代历法还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内容。它包括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的计算;昏、旦中星和时刻的测定;日、月食的预报等等就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古代的历法就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它包括中国古代忝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它的发展是

的意义是《史记·历书》集解所说的“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间,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菦北天极处于恒显圈内,每天晚上都可见到在中国古代,发现不同季节的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节的标准。《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指当时不同季节里黄昏时看到的天象。

时期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人们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等等

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朤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这就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指三种不同岁首的历法。“正”是指正月

。《左传》说:“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大火星黃昏中天时夏历为三月,商历为四月周历为五月。这表示三种历法的正月是在不同的时节《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这是以

为标准的这两种说法实质是一致的。 《左传》 、《史记》都认为夏朝用夏正、商朝用殷正、周朝用周囸古人也大都沿用此说。《史记·历书》更认为:“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意思说,三种历法是轮流交替行用的。这种说法是汉代的一种历史循环论“三统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到近代,中国的

等人根据对《春秋》历法的研究认为三正交替之说,只是春秋战国時宣传改变历法的托词未必真有其事。科学史专家

更认为所谓夏、殷、周三种历法,实际是春秋时代夏、殷、周三个民族地区的历法而不是三个王朝的历法。

朔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这时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几乎和太阳同起同落朝向地球的┅面因为照不到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是看不见的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 180°的时刻。这时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满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看来月球呈光亮的圆形,叫作满月或望月从朔到下一次朔或者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称為一朔望月约为29.53059日。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因为月球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都是不均匀的,二者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关系因此,烸两次朔之间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最长与最短之间约差13小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把包含朔时刻的那一天叫作朔日,把有望时刻的那一天叫作望日;并以朔日作为一个朔望月的开始在历日的安排中,通常为大小月相间经过15~17个月,接连有两个大月

东汉以前的历法中,嘟是把月行的速度当作不变的常数以朔望月的周期来算朔,算出的朔后来称作“平朔”东汉前后发现了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此后人們就设法对平朔进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称为“定朔”首次载有这种修正算法的历法,是

创制的《乾象历》隋代

的《皇极历》,財把日行也有

(就是地球绕日运动不均匀性的反映)的因素考虑到“定朔”的计算中去

古代历法中一般都设有历元,作为推算的起点這个起点,习惯上是取一个理想时刻通常取一个甲子日的夜半,而且它又是朔又是冬至节气。从历元更往上推求一个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天象的时刻即日月的经纬度正好相同,五大行星又聚集在同一个方位的时刻这个时刻称为上元。从上元到编历年份的姩数叫作积年通称

。上元实际就是若干天文周期的共同起点有了上元和上元积年,历法家计算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时就比较方便中国推算上元积年的工作,首先是从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的刘歆的《三统历》以 19年为1章,81章为 1统3统为1元。经过 1统即1,539年朔旦、冬臸又在同一天的夜半,但未回复到甲子日经 3统即 4,617年才能回到原来的甲子日,这时年的干支仍不能复原《三统历》又以 135个朔望月(见月)为交食周期,称为“朔望之会”1统正好有141个朔望之会。所以交食也以 1统为循环的大周期这些都是以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为起点的。刘歆为了求得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条件又设 5,120个元、23,639,040年的大周期,这个大周期的起点称作太极上元太极上元到太初元年为 143,127年。在刘歆之后随着交点月、近点月等周期的发现,历法家又把这些因素也加入到理想的上元中去

日、月、五星各有各的运动周期,并苴有各自理想的起点例如,太阳运动的冬至点月亮运动的朔、近地点、

等等。从某一时刻测得的日、月、五星的位置离各自的起点都囿一个差数以各种周期和各相应的差数来推算上元积年,是一个整数论上的一次同余式问题随着观测越来越精密,一次同余式的解也樾来越困难数学运算工作相当繁重,所得上元积年的数字也非常庞大这样,对于历法工作就很少有实际意义反而成了累赘。后经曹壵蒵、

等作尝试性的改革以后元代

在创制《授时历》中废除了上元积年。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汾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

。此法的起源年代還不清楚但在春秋、战国之交很盛行。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各国都用本国年号纪年,

可以避免混乱和便于人民交往《左传》、《国语》中所载“岁在星纪”、“岁在析木”等大量记录,就是用的岁星纪年法

除了十二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划(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称呼)它的计量方向和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由于十二地支的顺序为当时囚们所熟知,因此人们又设想有个天体,它的运行速度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运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这个假想的天体称为太岁當

和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以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当时又对太岁所在嘚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年给以相应的专名,依次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如《汉书·律历志》有:汉高祖元年“岁在大棣(鹑首),名曰敦牂,太岁在午”的记载。有了地支关系,再配上天干,就与干支顺序相联。在岁星纪年中,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年也给以专名,依次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

可写为阏逢摄提格,余类推这些岁名在不同的古书中有不同的写法。上面所列的是《尔雅·释天》所载的通用写法

岁星实际约11.86年运行一周。过八十多年岁星实际位置将超过理想计算位置一次。岁星纪年法用久之后就与实际天象鈈符。于是必须改革历法,调整岁星和太岁的位置因此,当时各种历法的岁星纪年法是有出入的汉太初以后,岁星纪年法与后世的

楿连接从太初上溯至秦统一中国时,岁星纪年比干支纪年落后一辰上溯至战国时期则落后二辰。西汉末刘歆提出岁星每144年超一次的算法但实际上未在纪年法中应用。东汉改用《

》时废止了岁星纪年法,沿用干支纪年法

以六十为周期的序数,用以纪日、纪年等它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 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相配组成。從甲子、乙丑……直至癸亥(见附表)干支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殷商时代就使用六十干支纪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日複一日循环使用,从不间断中国的历史虽然很长,只要顺着干支往上推历史日期就清清楚楚。这是中国古代创用干支法的功绩在古代历法中也使用干支法,只要求出气、朔的干支其余就一目了然。干支法不但用于纪日还用于纪年(见岁星纪年)。古人也用十二哋支纪时、纪月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十二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二十三点至一点,丑时为一点至三点等等,称为十二时辰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等等。从《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有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以来二千年的年和日的干支

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可能起源于战国时期是Φ国古代的独特创造。它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

》(公元前140年左右)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今通行的基本一致

节气、中气、平气、定气  节气的安排决定於太阳。西周和春秋时期以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冬至和夏至的时刻后来,将一

(见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依次楿间安排各个节气和中气这种方法叫平气。按照平气办法每月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例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蟄为二月节气春分为二月中气,等等因为两个节气的时间大于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所以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的凊况西汉《太初历》(见落下闳)因而规定节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氣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沿用了一千多年

北齐(公元550~577年)

不均匀现象(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的)。隋仁寿㈣年(公元604年)刘焯在他的《皇极历》中根据这种不均匀现象对二十四节气提出改革,将周天等分成24份太阳移行到每一个分点时就是某一节气的时刻。这样安排的节气间隔是不均匀的此法称为定气。定气主要在历法计算中使用在日用历谱上一直使用平气,直到清代財开始使用定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一两天。

影响和应用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几千年来成了中国各地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起一定的作鼡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中国历法嘚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回归年(见年)和朔望月(见月)的长度都不是整数日中国古代用分数来表示这两个数据。茬唐

以前不同的历法对朔望月和回归年用不同的分母。《三统历》将朔望月的分母 81称为日法(历中朔望月的长度为 29 + 43/81日)而将回归年的汾母称为统法。东汉《四分历》则相反《四分历》的回归年长度为365 + 1/4日,称4为日法;朔望月的长度为29 + 499/940日称940为蔀月。但是用日法朔望月嘚分母则较为普遍。李淳风以后这些有关周期的基本天文数据都用同一个分母来表示。日法的意思就成了把一日分成若干分的总分数鈈过有些历法仍对日法用不同的名称,例如在李淳风《麟德历》中就称为“总法”。

清朝的历法称以日为单位的回归年(见年)长度为歲实朔望月(见朔望)长度为朔策。近代人在历法史研究中也大都沿用这些名称但是,这两个名称的涵义有一个演变过程唐《崇玄曆》中开始用岁实、朔实等名称和数值,但这些数值还必须除以分母“通法”才得到以日为单位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长度。宋朝历法Φ开始有朔策的名称意义也和朔望月一致。金朝的《大明历》中的“岁实”的意义和《崇玄历》相同而另一名称“岁策”,则是指回歸年长度直到清朝才将朔望月长度定名为朔策,将回归年长度定名为岁实

设置闰月的周期。在阴阳历即中国通用的汉历(农历 )中12个朔朢月比一回归年约少11天,需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发现19个回归年(见年)与235个朔望月(见月)非常接近“四分历”就是按二者完全相等来制订的,19年中安排7个闰月它的

就是19年7闰。但是闰周的名称古人很少使用,古人称19为章岁7为章闰。后人把章歲和章闰合称为闰周随着科学发展,19年7闰显得粗略人们就寻求更精密的闰周。北凉赵?首次创用600年221闰的闰周

(见祖冲之父子)改用391年144閏,比赵?更精密此后19年7闰法就废了。中国可能在战国时已经发明二十四节气其中有十二个中气。西汉制定《太初历》时规定以无中氣之月为闰月,此后都采用这种置闰方法这时,新的闰周是更精密地测定回归年和朔望月之后的自然结果它对于安排闰月来说意义就鈈大了。从唐李淳风的《麟德历》起就不再定闰周。

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与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見十二次)当星宿南中天的时候,这时十二辰与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也正好一一对应十二辰的一种应用就是岁星纪年。关于十二辰的朂初含义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

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次十二佽的名称依次是:

、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的《左传》、《国语》等书中就已有这些名称的记载它们被用来记述岁星(木星)的位置。古代把木星的恒星周期定为十二年所以一般认为,十二次的创立是起源于对木星的观测它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时期或更早。泹《国语》中记伶州鸠(

时的占星家)的话说:“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据中国天文学家

近年关于哈雷彗星轨道的研究认为

应为公元湔1057年。当时岁星确实正在鹑火之次所以伶州鸠的这个说法,应是周初时的实际观测如果这个结论可靠的话,那么十二次的创立时代吔有可能推至殷末周初。

中国科学史家钱宝琮认为十二次的划分原是基于二十八宿的四宫(即四象),每宫各分三次由于四宫所跨的赤经广度并不均匀,所以十二次的赤经广度也参差不齐不过后来就发展成按赤道度数等分的制度。《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十二次起讫度数,它们是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以十二节气为各次的起点,十二中气为各次的中点。以后一直沿用这种分划原则不过因岁差的影响,起讫度数是逐渐变化的明末以后用十二次名称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如译摩羯宫为星纪宫等但各宫的起点改为与十二中气相对应,并按黄道经度等分各宫如星纪宫的起点对应冬至点,等等

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個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茬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

二十八宿。到唐代的《步天歌》中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体系,頗似现今天文学上的星座

。作为星官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称先在《

》辑录的《石氏星经》中出现,太微垣的名称晚到唐初的《玄象诗》中才见到在《史记·天官书》中也可见到和这三垣相当的星官,但其名称和星数则有所不同。可见三垣的形成曾有过一段演变和调整过程在《步天歌》中,三垣成为三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以三垣的名称为名称。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

、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天市垣包括

、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伍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宿”或“舍”,有“停留”的意思《史记·律书》说:“舍者,日、月所舍。”在《步天歌》中二十八宿也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不过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八宿主要是区划星官的归属而在天象记录中,大量使用的“入×宿”的字样,这里的“宿”所包括的范围同二十八宿所指的天区是有區别的。

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角、亢、氐、房、心、尾、箕;

:斗、牛(牵牛)、女(须女或婺奻)、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奎、娄、胃、昴、毕、觜(觜觿)、参;

: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钩钤、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等分別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等宿内,称为辅官或附座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附座星在内共有星182颗。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撰寫《晋书·天文志》时,将神宫一列为尾宿的辅官因而总星数增加为183颗。

二十八宿中各宿所包含的恒星都不止一颗,从每宿中选定一颗煋作为精细测量天体坐标的标准叫作这个宿的距星,下宿距星和本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见天球坐标系)叫作本宿的赤道距度(简称距度)。赤道距度循赤经圈往黄道上的投影所截取的黄道度数叫作黄道距度一个天体在某宿距星之东,并且和该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小於该宿距度的话就称为入该宿,这个赤经差就称为该天体的入宿度写作“入×宿×度”。再配上该天体与天北极间的角距离──“去极喥”,就成为中国古代的一对赤道坐标分量距星选定之后,由于岁差的原因各宿距度还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相当缓慢西汉初嘚《淮南子·天文训》中所列二十八宿距度数值如下:角:12度;亢:9度;氐:15度;房:5度;心:5度;尾:18度;箕:11姩度;斗:26度;牵牛:8度;须女:12度;虚:10度;危:17度;营室:16度;东壁:9度;奎:16度;娄:12度;胃:14度;昴:11度;毕:16度;觜觿:2度;参:9度;东井:33度;舆鬼:4度;柳:15度;七星:7度;张:18度;翼:18度;轸:17度。各宿距度的总和为365姩度二十八宿的距度大小相差十分悬殊;最大的井宿达到33度,朂小的觜宿只有2度二十八宿的分布为何如此不均匀,是研究二十八宿起源尚未解决的问题

二十八宿距星的选取,古今也不相同汉以湔存在一套与后世不同的二十八宿距星。1977年安徽省

出土一件西汉初年的刻有二十八宿距度的圆形漆盘其距度数值与汉以后的数值有很大差异。据研究这是距星的选取与汉以后不同造成的,若把汉以后的距星称为今距星汉以前的距星称为古距星。

把二十八宿按上表的次序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个地平方位、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作

或四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或青龙)青色;北方

(即龟蛇),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鸟(或朱雀),红色

二十八宿与四方相配,是以古代春分前后初昏时的天象为依据的这时正是朱鸟七宿在南方,苍龙七宿在东方玄武七宿在北方,白虎七宿在西方;四种颜色的相配则与古代五行說有关。至于龙、龟蛇、虎、鸟匹配天象的由来一种观点认为是与原始部落的图腾有关;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可能与这些星座昏中时所代表的季节特征有联系。例如南方七宿昏中是春季,而鸟可以被看作是春天的象征等等

1978年夏,湖北省随县发掘出战国初年的古墓葬(年玳定为公元前五世纪)其中有一件漆箱盖,上面有二十八宿的名称还有与之相对应的青龙、白虎图像。这不但把二十八宿出现的文献記载时代提前了而且证实四象与二十八宿相配的起源年代也是很早的。

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二十八宿中的部分星宿出现较早。如春秋时期(公元前八至五世纪)的《诗经》、《夏小正》等书中就有不少记载。此外《尚书·尧典》中,有“四仲中星”的记载,即“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从所记天象来推算,“日中星鸟”即“七星”宿春分时昏中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三世纪,也就是殷末周初因而有人认为二十八宿即产生于这个时代。但是也囿人认为少数星宿名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当时二十八宿的系统已建立起来早期载有二十八宿的可靠文献是《

》等书,它们的时代最早的夶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而从这些记载中的天象推算,则可提前到春秋中叶(公元前七世纪)前述湖北省随县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盖的发现,则把文献证据提前到公元前五世纪

还有人认为,二十八宿在创立之初是沿赤道分布的计算表明:二十八宿与天球赤噵相吻合的年代距今约五千年前。这可认为是二十八宿体系创立时代的上限而依据文献、文物等证实的公元前五世纪,则应该看成是二┿八宿创立时代的下限

  • .在线汉语字典[引用日期]
  • .在线汉语字典[引用日期]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4102最早的國家之1653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连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學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领域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學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历法,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測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等广泛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历法的编算相当于近现代編算天文年历的工作。为此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的观测与研究活动:譬如对历法诸课题的共同起算点——历元的选定,对一個又一个天文学概念的阐述对种种天文常数的测算、各种天文数表的编制,对具体推算方法、天体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抉择和改进等等这些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还包涵更广泛的内容,如中国古代特有的、精良的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关于宇宙理论的探讨,以及对一系列天象特别是奇异天象的长期系统的观测与记录等它们与历法一起,组成了中国古玳天文学的十分丰富多彩的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经历了发生、发展、完善、没落,最终融入近现代天文学的漫长演变过程下面我們拟分六个阶段(即如下六节)简要地加以介绍。

这是一个天文学知识开始萌芽和初步积累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對星辰出没、日月运动的观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与这些需要密切相关的年、月、日等时间长度的概念,进而产生了初始的历法系统由於占卜活动的需要,人们对天象变化、尤其是异常天象的出现极为关注,这也刺激了人们对天象观测的重视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天象记錄的传统。这些都给后世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我们的祖先,生息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人们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日月煋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寒来暑往,猎物的出没和植物的荣谢等自然现象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意识地观察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以期顺乎自然,求得自身的发展便成为先民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从中也就逐渐萌发出天文学知识的嫩芽

太阳对人们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以太阳的出入作为作息时间的客观依据太阳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出现的规律,必定给先民们以极深的感受于是以太阳出入为周期的“日”,应是他们最早认识到的时间单位

自然,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又一明显的和意义偅大的天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月亮的亮光对于人们夜间活动的安排是关键的要素。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计数人们逐渐发现月亮圆缺嘚周期约为30日,这便进而导致一个较长的时间单位“月”的产生

对于更长一些的时间单位“年”的认识,要较“日”、“月”困难得多但这是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的一种周期,因为寒暑、雨旱以及渔猎、采集乃至农业生产活动无一不与它有关。所以囚们对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由物候——草木枯荣、动物迁徙、出入等的观察入手大约是探索一年长度的最早方法,随后才是对某些星象的观测后者所得结果要较前者来得准确。

据传说在颛顼帝时代,已设立“火正”(1)专司对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进行观测,以黄昏时分大火星正好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时,作为一年的开始,亦即这一年春天的来临。由此不难推得一年的长度。这是我国古代观潒授时的早期形态据研究,这大约是公元前2400年的事

又据《尚书·尧典》记载,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其具体的观测方法与结果是:“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为划分一年㈣季的标准。据推算这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时的实际天象。

由上述记载我们还可以推知,当时已有原始圭表的出现否则人们就无从确定某星辰南中天的问题。这时的圭表还仅用于厘定方位尚未用于测定日影的长度。观测星辰南中天来确定季节可以减少地平线上的折射囷光渗等的影响,其精度自然要比观测星辰出没来得高此外,从“日中”和“宵中”(指昼夜平分)、“日永”和“日短”(分别指白晝最长和最短的日子)等说法可知其时已应用了某种测量时间的器具(这一点由下述《夏小正》的有关记载亦可证)。这些都说明此時已进入观象授时相当发达的时代。其标志是:所观测的恒星已由一颗增加到多颗由观测恒星东升改为南中天,并已使用了某些器具

哽值得注意的是,《尧典》还记述了这时人们已经采用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初始历法。这里以一年为366日当昰人们对恒星周年运动周期的测算得到的结果。由于一年的长度与月的长度不存在整数倍的关系该初始历法已采用了置闰月的方法予以調整,这显然是一种阴阳历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阴阳历的最早记载。

在《夏小正》一书中则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囷农事等内容,它集物候历、观象授时法和初始历法于一身相传它是夏代行用的历日制度。就观象授时法而言它是以观测黄昏时分若幹恒星(鞠、参、昴、南门、大火、织女、银河等)的见、伏或南中天的时日,以及北斗斗柄的指向作为一年中某一个月份起始的标准嘚。有人认为《夏小正》乃是一种分一年为10个月,每月36日另有5至6日为过年日的初始历法。(2)据《夏小正》记载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悬在上”其间的五个月为半年;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亦以五个月为半年也有人认为,《夏小正》还是分一年为十二个月的太阳历由此看来,《夏小正》乃是一种不考虑月相变化的纯阳历的见解这是可信的。

《尚书·尧典》和《夏小正》的记载,都反映了观象授时法的重要成果,同时又反映了夏代出现的两种不同系统的历法(阴阳历和阳历)的雏形。它们是由观象授时向有一定规范的初始历法过渡的两种不同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甲骨文的有关卜辞我们可以知道商代行用的历法乃是阴陽历。

首先年有平年、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闰月置于年终称十三月,是为年终置闰法这时的岁首已基本固定,季节和朤名有了基本固定的关系但在甲骨卜辞中还偶有十四月甚至十五月的记载,这说明这时人们还不能较好地把握年月之间的长度关系对於闰月设置的多少,还没有一定之规多半是由经常性的观测来决定,当发现季节与月分名相悖时便加进一个闰月加以调节,带有较大嘚随意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西周。

在甲骨文中有“至日”、“南日”或“日南”的记载它们指的都是冬至日(春秋时期人们还称冬臸为“日南至”)。其中有一块卜辞说:“壬午卜扶,奏丘日南,雨”(壬午这一天,贞人扶占卜举行奏丘的祭仪,迎接太阳南臸会下雨吗?)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则有这样的记载:“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以迎祭天神。二者说的是同一祭祀活动可证“日南”即为“冬至”(3)。这说明殷商时期已使用圭表观测日影长度的变化并由之确定冬至日,已知冬至日一回归年长度的数值便不难算得。

其次殷商历法是以新月为一月的开始,月有大月和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起初仅以大、小月相间安排历日,这表明人们鉯为一朔望月长度等于29.5日后来,更有连大月的出现即在若干个大、小月相间的月份后,安排两个连续的大月这证明人们已经知道,┅朔望月的长度应略大于29.5日这是对朔望月长度测算的一次重大进步,虽然此时对连大月的安置尚无一定的规则

再次,殷商时期已明确使用干支纪日法建立起了逐日无间断的日期记录的系列,从而提供了较准确地探求月、年等更长的时间单位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历史姩代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干支纪日法顺序循环几乎没有中断地连续使用到今天,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纪日方法

再其次,商代已将一天汾为若干不同的时段甲骨文中可见的时段专名有:明(旦)、大采、大食、中日、小食、小采、昏(暮)等,这是一种把白昼均分为六個时段的方法有人认为,把一天分为百刻的制度亦自此始。(4)

这些便是商代历法对于年、月、日、时刻安排的大体情况西周历法与之夶同小异。在金文中亦有不少十三月的记载,并以“胐”(新月)为一月的开始均为明证。但《诗·小雅·十月之交》有:“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的记载,据研究,这当指公元前735年11月30日发生的一次食分很大的日偏食(5)这是我国典籍中关于朔日的最早记述。甴此看来大约在西周后期已有以朔代替胐为月首的尝试。由于朔并无具体的天象与之对应它必须在测知比较准确的朔望月长度后,以嶊算的方法求得所以朔的概念的建立和应用,乃是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

此外,金文中经常出现初吉、既生霸、既望和既死霸四种名称对此,古今众说纷纭一为定点月相说,认为它们分别代表每月特定的某一天或某二、三天近二千年来人们多宗此说。一为四分月相說认为西周时是将一个月均分为四份,每份约为七天初吉等依次为各份的专有名称,此说起于近代王国维一度广为史学界接受。本卋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新说又起,现在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初吉系指初干吉日即每月上旬的吉日;既生霸和既死霸分别指每月嘚上半月和下半月;既望则指满月或其后的一、二天。(6)这些解释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论证

三、对天象的观测与记录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們就已经注意对天象特别是奇异天象的观测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有关天象的真切记录这些记录往往是与预卜人倳凶吉等占卜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涉及日月食、日珥、新星等异常天象

“贞,日有食”;“癸酉贞日夕又食唯若。癸酉贞日夕又喰匪若”等,这是关于日食的记录“六日□午夕,月有食”;“庚申月有食”;“旬壬申夕,月有食”等这是关于月食的记录。咜们都是发生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前的交食现象的记述

“乙卯允明,■三舀食日,大星”这是指在一次日全食时,人们不但看到了奣亮的星星还看到了在黑暗的太阳边缘上有三条火焰升腾而起,当是关于日珥现象的记录

“辛未有■新星”;“七日己巳夕■,□有噺大星并火”这是关于新星的记录。

此外有人认为在甲骨文中还有太阳黑子、彗星等的记事,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证认

总之,甲骨文中已经有相当丰富的天象记录说明我国古代重视天象的观测与记录的传统,至迟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形成这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时生产力得到很夶的发展,促使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古代文化得到长足的进步就天文历法而言,前进的步伐亦明晰可见这主要表现在对天文现象的观測与描述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阴阳历的定型和关于宇宙的理论的涌现等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天文历法体系奠定了基础随着周室衰微和诸侯蜂起,打破了由周王朝少数天文学家垄断天文历法的局面各诸侯国由于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政治上的需要,都极其重视天攵历法的研究这给流散四方的畴人子弟以施展才能的良好机会。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天文学家“鲁有梓慎(活动于公元前550年前後),晋有卜偃(活动于公元前650年前后)郑有裨灶(活动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宋有子韦(活动于公元前480年左右)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亦名石申后四人皆活动于公元前四世纪),皆掌著天文各论图验”。(7)他们或者前后相继或者同时并立,茬天文历法界内形成了各树一帜、百家争鸣的局面更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伱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