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综 这个财阀接地气气,五谷三餐齐,六根静心底。下联

【白话佛法】(上)
(1)行藏有道,顺其自然
  你们女众很节约,屋子那么热,空调也不开。不用电,难道就有福报了?不怕消耗福报,就怕不会积累福报。多做点好事,福报不就回来了吗?真的这么在乎福报,今天的福报又何止如此?福报如同财物,可以开源,也可以节流,你可以想办法去开源啊!真正发心修道才是最大的福报。
  有的人身体特别爱出汗,有的人则不然,尤其长期坐空调房的人不容易出汗。从中医的角度讲,爱出汗的人往往气虚。实际上适当地出点汗对身体很有好处,可以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打坐的人毛孔是张开的,身体比较敏感,也容易出汗。出汗时,身体处于释放状态。既然释放的能力强,相应地吸收的能力也强。身体通透,神经就比较敏感,里面的东西就容易出去,外面的东西也容易进来,捕捉信息也比较准确。  
  只有在身体通透的基础上,你对外来的信息和磁场才会比较敏感。如果你的身体不通透,你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周围的磁场和信息你根本感觉不到。尤其是到一个不干净的地方(这个“不干净”不是指环境卫生不干净,而是指有一些邪气,一些外来的灵性力量在这里),出汗体质的人马上就能感觉到,尤其是民间那些有附体的巫婆一下就能感觉到。出汗体质的人对磁场的感觉比较强烈。他们通常都是急性子,比较阳光,说话爽快,相对来讲也比较单纯,说话往往不经过头脑过滤就说出来,做事也是如此。我们身体的类型决定了我们的个性和处事方式。  
  现在有一种仪器可以检测出一个地方的灵气指数。但是,如果你修得好,往这个地方一站,你的身体就成了检测这个环境最精确的仪器,根本不需要用那种物理仪器。我们佛教讲,一个修行人修到一定程度时,时刻都能感受到和万物同一体。  
  为什么我们出完汗会感觉身体特别轻松,特别通透呢?因为身体里面不好的信息通过汗液排出体外了。人家说女人哭是一种释放。一个人压抑久了,哭一场可以把内在压抑的情绪释放出去。同样,你也可以通过运动出汗,让身心被压抑久了的一些力量随着汗液释放出体外。  
  印度的瑜伽修到某个程度,可以把鼻孔堵住不呼吸,或者把人扔到水里,或者埋进土里很长时间也不会有性命之虞。但这并不是佛教说的入定,它比入定粗糙得多。实际上这时候他们已经以毛孔呼吸取代了鼻孔呼吸。大家可以想象:身体里面的水份,也就是汗液,通过毛孔排出体外,那么粗糙的水都可以通过毛孔排出去,空气怎么不可以通过毛孔进行吐纳呢?如果你们有谁身体受过伤,植过皮,就会都知道植的那块皮是不会出汗的。一个人全身的毛孔不会出汗该有多么可怕!他体内的毒素和一些不好的信息又如何排出体外呢?我们的六腑是排泄一些比较粗糙的东西,一些精细的东西或信息是通过毛孔排出去的,更精细的则是通过心灵,也就是通过起心动念进行吸收和释放。
  如果平时你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你的身体与四季同步,与每天的每个时辰同步。为什么一般人到了午时和子时就会犯困想睡觉呢?因为大自然在这两个时辰里会进行阴阳交合、阴阳互换,身体也在这个时间进行阴阳交合。身体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必须和外面的大宇宙同步。如果不和宇宙不和自然同步,身体就会生病。为什么在春夏之交、秋冬之交,人容易感冒生病呢?就是因为在季节转换的时候身体转不过来,没有和大自然衔接上,没有和大自然同步。  
  为什么我们早上精神特别好呢?因为身体的阳气在寅时和卯时上升。在寅时开始上升,到卯时已经非常旺盛了,阳气旺,精神就好。这时候必须起床打坐,不能继续躺着睡觉。如果你还继续睡,身体的阳气就会受阻,被压抑,你一天都会没精神;如果你在大自然阳气上升的时候起床,身体里面的阳气就不会受阻,你的精神就很好,神智就清醒。到了晚上子时五气就要归元,心肝脾肺肾五脏的气血就要各就各位。如果这时候你还在拼命地工作忙碌,身心还很兴奋,气血就不能归元五气长期不归元,心肝脾肺肾就得不到气血的滋养,五脏的功能就会失调衰退。  
  为什么现在肝病患者特别多?生肝病的人往往长期熬夜,气血回不到肝脏上,肝得不到气血的滋养,肝功能就衰退,血液里的毒素就过滤不了,排不出去,全部积存在肝脏里而导致肝硬化,严重时就变成肝炎、肝癌。如果睡觉时间过长,肝气受阻,阳气受阻,被压抑,脸色就会变得灰暗。
  古人讲:动为阳,静为阴。你动多少就要静多少。我们修行修的也是一个身体的阴阳平衡、身心的平衡。我们做事也要掌握一个平衡。大自然能正常运转靠的也是平衡。大自然如果不平衡,就要进行自我调整。如果一个地方长期不下雨,山林草木就会干枯。长期雨水过多,细菌就大量繁殖。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地震呢?地震就相当于我们人体上的一个脓包,里面发炎化脓流出来了,这也是地球的一种自我调整。凡是出泉水、出油的地方,很少发生地震。出现地震是因为这个地方的地气太多了,排泄不出去,超过了容量就要喷发,这是地壳以一种宣泄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如果一个地方有温泉,就不会出现火山喷发,因为地下的热量已经通过泉水释放出来。为什么有时候大家在一起做同样的运动,别人出的汗很少,我们出的汗很多,或者别人还没出汗,我们已经出汗了?这也说明我们体内的某种东西过多,身体承载不了,在进行自我调整。
  人与万事万物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放下头脑的知见,用心感受我们生理的自然调整过程,体验四季变迁的自然法则,心自然平静。行藏有道,顺其自然吧。
(2)为人处事就是心灵的显现
  一个人的品质是由什么决定,靠什么形成的?要判断一个人、一件事的是与非,对于错,好与坏,取决于你是否有智慧。一个没有智慧的人,怎么能判断是非、对错呢?如果你连是非都分不清,又怎么能说你是个好人呢?信教的人往往会做一些蠢事,但他们不是故意的,是因为无明才做错了事。信教的人在第一阶段往往是最无明的,只有过了第三个阶段才会开智慧。
  出家人的作用就是要启迪人们的智慧,否则受不起信施的供养。今天我们能安心地在这里修行,用功办道,应该感恩社会和国家,更应该感恩十方信施。现在我们还只是一个受者,不是一个施者。一个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的人就是一个受者。而施者往往是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有智慧,有财富,有权力的人都是施者。你是想做一个受者,还是想做一个施者?
  一个人的根在于心,心虽无形,但显于品质。一个人的品质虽然体现在方方面面,但主要在于心态,透过心态,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心态看不见,就看他的行为,也就是他的为人和处事。一个人的灵魂是纯洁还是肮脏,大不大气,是好是坏,全看他的为人和处事。离开为人和处事,你什么都看不到。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就是他心灵的显现和写照,所以透过为人处事,可以把一个人的灵魂深处看得很清楚。
  心是无形无相的,但又是有形有相的。有些人说:“我是无意这样做的,我心里并不是这样想的。”你的心里没有这股力量,没有这个种子,你怎么可能这样说,这样做呢?正因为你的骨子里、灵魂里有这个因,所以才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可是做完之后,你意识到不利,想掩盖,下一次就会做对。但那已经是你准备后才做的,已经不是你先天的本意,不是你灵魂真实的显现。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态和品质。
  大家要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所能,为你所在的团体创造价值。佛是宇宙的教授,你连一个大学教授都当不上,还想去当宇宙的教授,岂不可笑?人,要么会说,要么会做,二者得占其一。如果既不会说,又不会做,还认为自己很有愿力,那么你们的愿力都是假的,都是痴心妄想!
  有理想是对的,理想是一个方向。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他的人生是没有方向的。既然有了理想,就应该为了你的理想赴汤蹈火,流血流泪,牺牲奉献,只有你做到了圆满,你的理想才可能实现。如果你的努力和你的理想不相干,或者你努力的程度不够,你的理想还只是妄想。比如你想成为大学教授或者亿万富翁,你的知识、智慧、财富要日日增长,月月增长,你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只是一个妄想。
  一个人首先要看清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别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看清了别人,也就看清了自己。别人一句冷漠的话,一个淡漠的眼神,都会让你心里不舒服,说明你的内心太脆弱了,以这样的心态还想成佛?这时候你应该想的是:他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我?是我哪里做得不对?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你像大殿的一根柱子,把它打掉,整个大殿都会坍塌,大家还会这样对待你吗?就算你是大殿的一片瓦,别人也不会这样对待你。一片瓦也很重要,并不是只有柱子才重要。
  既然出了家,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佛做祖。虽然我们离祖师,离佛的距离还很远,没法和他们相比,但他们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我们的理想会实现。
(3)人生幸福的事
师:请问大家,我们的福报从何处来?
答: 从奉献中来。
答:从爱中来。
答:从利益众生中来。
师:你做的一切让众生受益,让众生欢喜,你就有福报;你做的一切让众生起烦恼,就是在造业障。为什么你做的事让众生起烦恼呢?你的选择出了问题。比如最近让每个人上台讲开示,有的人讲得比较好,还拿着稿子;有的人根本不会讲,还不打稿不准备。讲得不好,大家不欢喜,不赞叹,不愿意听,你何来的福报?如果你很用心,做了充分准备,怎么可能讲不好呢?当我们心生欢喜、赞叹时,你的福报自然就来了。以后每个人讲课之前都要准备一份提纲,也就是列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如果把讲的内容全部写出来照着念就没有意义了。我第一次讲开示时也准备了提纲,要讲的具体内容都在脑子里。一个人没有准备就上台,那是对台下所有人的不尊重。
修行有方法,学习也有方法。客堂让大家讲开示,而且每个人至少要讲两个晚上,为什么定这个制度呢?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大家多看书,多查资料,多学习。机会来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一次两次做不好还情有可原,三次四次还做不好就说不过去了。
现在这十几个沙弥都才二十来岁,只要努力十年,个个都会超过我。既然做我的徒弟,第一重要的就是承受力。承受力就是格局,就是心量。智慧和能力是第二位。我也有很多缺点,但大家来到东华寺要学我的优点,不要学我的缺点。我们都这么年轻,应该一起学习,一起锻炼,一起做事,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弘法,最后一起衰老,一起死亡,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幸福、很浪漫的事吗?人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成长,一起做事,一起死亡。
一个人努力两三年,他和别人的差距就像一条裂缝;努力五年,就拉开了距离;努力十年,就是天上人间,天壤之别了。但又有几人能一鼓作气,默默无闻地付出十年呢?通常都是努力一二年、三五年,不见效就泄气了。一个人才哪里是三五年就能成就的?那些大师和专家在自己的领域里,哪一个不是干了一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最终才成了专家和大师?你仅仅看了几本书,跑了几个寺庙,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开始断言自己根器不好,和这个法门无缘,和这个师父无缘。请问:对这个师父你了解了多少?这个法门你修了多少?对这个团队的文化你又深入了多少,了解了多少?
过去出家人参访一个丛林,至少要在这个丛林里修法三年,然后才能继续参访下一个丛林。可是今天的出家人不是这样,到处参学,到处参拜明师,一年就参访好几个寺庙。就凭你这么浮躁、这么散乱的心,怎么能说明你有修行呢?我们的首座和尚一口气在东华寺住了十一年,在无知的人眼里他没有修行,因为没有出去参过学。而有的人一年跑十个庙,参访过十个大师,在无知的人眼里他很有修行。一个身心都不能安定下来的人,如何入道?谈何修行?
什么叫做道?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就是道。你能遵守丛林的道,天下所有的道你都能遵守,都会运用得很好。今天你当和尚,能遵守和尚的道;明天你做了生意人,也必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生意人,因为你也会遵守商道。无论哪一个道都要靠人去做,就像一个团体的规矩是靠人来立,靠人来执行的一样,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在展开。我们学佛、修道、做功德都离不开人,离开了人,功德福报无处得来。
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取决于他对团体、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什么都没有做的人,何来的价值?没有价值又何来的意义?所以学佛的人特别注重“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四个字放到东华家风里就是“修道先发心”。做到了慈悲喜舍,说明你发心到位了。
出家人在西方国家被称为传教士。什么是传教士?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引导人类的灵魂健康地成长,而且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传教士是走在社会最前沿的人,所以在西方国家很受尊重。
在佛门里,一个优秀的法师是精通五明的。何谓五明?把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归纳为五个方面,称之为五明。前四明——医方明、因明、声明、工巧明为世间的学问,最后一明——内明——为出世间的智慧。世间的四明我们一明都没有掌握,又如何获得出世间的内明?数量还没有累积起来,如何达到由量到质的转变和飞跃?数量的累积确实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大家都是从二十来岁开始努力,三十年后才五十多岁,佛门里有句话,“和尚六十方启用”,六十岁之前都是修学的阶段。东华寺的硬件在全国来讲应该是最好的了,我们所缺的就是佛学知识和智慧。
一个修行人要耐得了孤独和寂寞。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会享受孤独和寂寞。一个大成就者的心中是没有孤独、寂寞的,他视孤独、寂寞为人生至高享受。比如今晚在座的有两百多人,我就要考虑到这两百多人的感受,照顾到这两百多人的情绪,把自己分成两百多份,所以今晚我就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人。等共修结束就剩我一个人时,那分出去的两百多份收回来了,我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有几个人能达到欣赏孤独、寂寞的境界呢?多数人工作之余都是在家里看电视、喝茶、聊天、煲电话粥,要么找几个人一起所谓的“论道,修道”,实际上往往是在一起说是论非,不干正事,不务正业。
共同的信仰使我们走到一起。我们都这么年轻,又有这么好的环境,应该好好利用这个环境来学习,成长。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大家无量劫前都修了一定的福报。每个人没有入道之前所受用的,都是自己过去积累的福报,都是在吃老本。如果用蓄电池来打比方,我们都是没有和电源接通就开始使用的蓄电池。这些电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原来就蓄好的,也就是我们先天带来的、过去世积攒的福报。除非你得道了,就等于你学会了充电,你的插头就可以接通宇宙这个总电源,这时你才会获得充足的、源源不断的电,你想为谁充电就可以为谁充电,想把力量给谁就可以给谁。
我经常和几个沙弥说:“你们几个的智商都比万行高,只是你们没有万行这么多的学习时间和阅历。如果你们像万行一样努力上二十年,再加上你们先天的智商,个个都会超过万行!就我这么笨的人今天都能当“大师”,何况你们,个个当大师都有余!三十年做一件事,哪有做不好的?我们缺的不是信心,而是耐心和毅力。既然决定当一辈子的和尚,为什么不做一辈子的计划和打算呢?实现理想唯一的保障,就是付诸行动和努力。
报佛恩的具体体现就是普度众生,做佛菩萨的工具。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报四重恩。我们在娑婆世界索取得越多,拥有的越多,身上的光就失去越多。你喜欢什么,你身上的光就跑到什么上面。比如你喜欢兰花,心想着兰花,你的光就分一些到兰花上;你喜欢金银首饰,你的光就分到金银首饰上。你想到什么,心存什么,你的能量,也就是那团光就流向什么,就分出去一部分。如果娑婆世界的一切你都不喜欢,也就是你的六根一尘不住,你身体的能量瞬间就会充足。为什么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有用不完的力量呢?因为他的六根不住在六尘上,他的力量就不被六尘所分散。当六根的力量充足了,灵性的力量就会更加充足。
世俗的爱好太多,所谓的习气、业障太重了,就是导致众生轮回的原因。轮回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世俗的爱好。可是每次轮回,我们又养成了更多的习气,于是很难再回到源头,很难再回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如果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六根,守好自己的本位,不仅自己解脱了,身边的人也解脱了,谁都不会管你。当别人不管你的时候,你不就解脱了吗?不就变得高贵了吗?当你需要别人管的时候,不就被某种力量束缚了吗?一个高贵的人是不需任何力量来管束的。为什么我们需要规矩呢?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高贵的层次。所以我们需要管理者,需要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我们的身心。所以修道人对世俗的一切都不能执着、留恋,世俗的嗜好越多,越难与高境界相应。
为什么学佛先讲“无我”呢?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无我”?做不到无我,就不能和领导相应,不能和自己的信仰相应,人天合一的境界就更不用想了。我们之所以不能与身边的人沟通,不能与自然沟通,就是由于我们的我执太重,真我被牢牢地束缚起来,和宇宙隔绝了。
这段时间听大家讲课,我心生欢喜。尽管大家讲得不算精彩,但我知道很多人都很用心地讲了。不上台讲,就不会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创造这么好的环境,就是为了让大家能面对面更好地交流。人不可以缺乏思想,缺少交流。如果缺乏思想与交流,人的心理成长就不健全。我们这里这么多年轻人,大家一定要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4)专注是前提
作为一个出家人,至少要修五个以上的法。当一个法修成之后,已达到高度专注,再修哪一种法都能很快入道。如果无法达到高度专注,修再好的法也无法入道。过去我曾问过大家:在座的谁在一个法上专注地修过三年?
修一个法,首先要了解这个法,要了解师父的思想,只有了解了他的思想以后,才能修他的法,否则是用不上功的。如果你曾经完整地修过一个法,给你任何一个法,你很快就可以修完,而且不需要了解这个法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只要在自己身上验证,很快就可以进入状态。因为你的身口意是高度统一、协调的,所以你能专注在任何法上。
过去的祖师修行都有一个共性——从恭敬心修起,从念佛、拜佛,乃至上香修起。因为这一系列是基础,是在规范我们的身口意。当身口意统一以后,做任何事情的速度和效率都是难以想象的。我们的身口意从来没有用一个方法训练过,从来没有长期专注在一个法上,身口意不统一,即便释迦摩尼佛给我们一个快速成就的方法,我们也用不上功。无论什么法都必须借助身口意的力量来入道。一旦入了道,身口意就可以暂时放到一边。在三禅之前,身口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往上走,身口意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别看你们是万行的徒弟,在修万行的法,问问你们自己的内心:究竟在这个法上下了多少工夫?对万行的深信达到了几成?专注力达到了多少?下了多少功夫研究他的思想?我的师父曾经告诉我,一个凡夫修一个明师的法,如果念头不在他的人、法、思想上持续停留三年,你就没有资格评价他。三年还是对一个高智商、有相当根器的人而言。
接触一个明师,他的法门、他的思想必须吃透以后才可以转修下一个法门,否则你一生都会处于迷茫之中。每个明师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重点。如果你不理解,或者修这个法还未进入状态,又开始接触下一个明师,修下一个法,你会一直在门外徘徊。如果一生之中你只接触一种思想,修一个法门,你也不会是一个好法师,好的传教士。过去的丛林有规定,在一个地方参学三年,必须出去接触下一个明师的思想,到另一个修行人身边去学习他的见地和修法。但是,如果你在这里没有把这里的法用心地修上三年,就是出去参学也没有用,你到任何地方也不会用心修那里的法。
每个道场都有自己的法,在一个道场大家同修一个法,彼此激励,会有一种加持力,可以共同进步。如果你们离开东华寺到别的道场,就不要再修东华寺的法。如果你们来到东华寺还在修自己原来的法,那待在这里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道场修什么法,传什么法,取决于这个道场的住持和尚,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你得到一个法,肯定有传法的师父。如果你在一个道场所修的法不能让你受用,这个法不能滋养你的身心,你就没有必要继续呆下去。一个好的法不仅能滋养你的灵魂,也能滋养你的色身。如果修到不相应,不认可,不欢喜,又何必勉为其难呢?人活着要表里如一,心口一致,否则就是个四分五裂的人。这样岂不更痛苦、更颠倒?并不是所有的徒弟都在自己的师父身边开悟。过去很多徒弟在师父身边没开悟,到另外一个师父身边却开悟成就了。东华寺就是一个例子,那么多人来了,和我交谈感到震撼,满载而归;也有很多人来了摇头叹息,失望而去。
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来这里无论是想出家,还是为了求法,都一定要看万行的书,研究万行的思想,看看究竟是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不是,你就没必要待在这里。想出家的,如果不认可万行,不接受他的思想,也没必要借他的手为自己剃头,然后跑到“一行”那里去学“一行”的思想。你倒不如直接到“一行”那里,让他给你剃头。你不信万行,让万行给你剃头,万行会觉得你在欺骗他。过去的人修密法时必须跪在佛前发誓:修这个法,就要生生世世修下去,对这个法和上师不离不弃,否则就下金刚地狱。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是凡夫,习惯了朝三暮四,所以要叫你发下毒誓。这样做管用吗?对有智慧的人不管用,对愚昧无知的人特别管用!密宗就用这种传法的方式,在这个时代仍然非常实用,因为学佛的人都信因果,怕下地狱,所以在开始修法之前发下毒誓很有作用。但是汉传佛教没有这个习俗。
在一个道场追随一个明师三年就可以出去参学了。如果修这个法门很受用,和这个明师的思想很相应,可以一直修下去。如果你觉得这里的法不解渴,就应该离开这个道场,去寻找更适合你的法。并非像一些信徒想的那样:如果我多拜几个师父,就是背叛了我原来的师父,我的师父会不会生气?的确有这样的师父,徒弟多参几个明师,多接触几个和尚,他心里就不舒服,认为徒弟背叛了自己。如果你的师父是这样的人,你就应该考虑改换门庭了。
我个人在前十年就只修一个法。当我对这个法有了感觉,进入了状态,就接二连三地修了十几个法。修其他法门只要几天或几个月就完成了,最短的时间用几个小时就修完一个法脉的法门,最长的法门也就六个月。有个印象最深的法门,师父一边传我一边修,和他保持同步,他讲完我修完。前不久我用两天时间又修完了一个法。任何一个法都会告诉你,第一步出现什么,第二步出现什么,最终出现什么。它所说的一切我两天就已经达到,修完了。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修完呢?就是因为前十年我已经把这个工具调教得很好用了,它很听指挥。如果你的身口意不能高度地统一协调,你不能很好地驾驭和主宰它们,修任何一个法门你都没办法上路,更不用说能进入状态修完这个法了。
练莲花生法门动功第一节“观音请圣”会有什么境界?练第二节“仙鹤展翅”会有什么境界?乃至练最后一节“立地冲天”会有什么境界?修静又功会出现什么境界?你什么境界都没有出现,怎么证明你修完了,你入道了呢?只能说明你根本还没有上路。为什么这个法门叫莲花生法门?就是和净土宗一样,往生后直接升到莲花的国度,以莲花为身体,是坐着莲花走的,莲花就是我们的伴侣。不想坐莲花就坐彩云或白云。你能坐上莲花,想要什么动个念头就有什么,想驾着仙鹤、麒麟、狮子,顷刻间它们就出现,因为你的心力够了。所谓心生万物,不是真的有个狮子,有朵莲花从远处飘来了,而是你内心产生了这个念头,当下狮子和莲花就显现,它们出自你的自性。当自性能生万法的时候,想到东方就到东方,想到西方就到西方,来去完全由你自己把握。所以古人一直强调身心合一,人在此,心在此。由于我们都喜欢用头脑的小聪明,不按古人说的去做,以为自己比古人聪明,一直在寻找捷径,所以达不到这种境界。千经万论无非就是强调一个道理——虔信、专注、忘我;看破、放下、自在。
今天早上在会客室见万行的人,晚上还有几个在呢?(答:九个)明天这九个又不知道还会剩下几个。现在的众生都注重外表,看他的外表有什么意义呢?明师往往比凡夫俗子还可恨,还令人厌恶。因为明师不会去讨好众生,凡夫才会去讨好人。明师就是一把锋利的刀,除了会修理众生以外可以一无是处。可是又有几个众生受得了明师的修理呢?你想接受他的修理,自己却没准备好,他怎么会修理你呢?他要看你是否准备好了,才考虑动不动刀子。结果他还没动刀,你就跑了。满身都是刺,砍起来肯定很痛苦,如果不砍,你就会一直带着这些刺。当然,有些明师在不同的阶段会用不同的方式,他也会迎合众生。明师明白性情上的温和是善,原则上的温和是恶,当他真的挥起刀的时候是不会迎合你的,迎合你只会助长你身上的刺。
谁曾经为自己的信仰和志向,忘我地、奋不顾身地努力过三年五年十年?谁曾经为自己的欲望去死去活过?谁十年只接受一种信念,十年眼中只有一个东西?现在大家都是眼花缭乱。不要说在座的,就连万行的眼前也是五彩缤纷,看得眼花缭乱。好在他没心没肺,过后无痕。就如古人所言,看天下那个法门最好——唯有六度万行。
(5)敞开自己
每个月初二和十六有两次时间跟大家聊天,我非常珍惜,把好多事都推迟或提前,尽一切可能留在寺庙里。
本来我们来到寺庙,是放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来体验和感受这里的生活,是来学习的,不是把自己的思想理念、生活习惯带到这里来。可是好多人却相反,甚至不知道自己来这里是为了什么。既然你来到寺庙,就要入乡随俗,适应寺庙的作息时间、规矩和管理理念。你不适应,待在这里干什么呢?你适应,就多待几天;不适应,马上就走。比如我们到外国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你广东人还背着广东的大米,湖南人带着湖南的臭豆腐,四川人还带着四川的辣酱,这就是愚昧无知。既然你去旅游,就要吃那里的饭,喝那里的水,穿那里的衣服,感受那里的生活与风土民情,与那里的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一个人想不迷失方向真的很难。学佛的人常说不被境转,可是有几个人能不被境转呢?学佛的人常说不要自私,可他们的所想所做已经自私了,只是因为无明不知道自己自私。学佛的人还常说要去承受去承担,可是在我们身上恰恰体现不出这四个字,往往是让别人去承担去承受,自己却做不到。所以过去的修行人做不到就不讲,做得不好也不讲,凡是讲出来的,都是已经做到做好的。现在的人却相反,都希望别人去做去遵守,自己不做不遵守。总是拿着佛菩萨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不衡量自己。大家平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的,不共事,根本无法了解彼此;一共事,各自的优点缺点、品质品位、素质修养、心胸气量全部暴露无遗。所以曾国藩曾说过“识人先共事”。不共事,无法认清一个人。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感受到共事的重要性。你不与人共事,不仅认识不了别人,也无法认清自己。
我经常说佛法是无上锋利的宝剑,让聪明的人学了更聪明,让愚昧的人学了更愚昧。但往往愚昧的人学了以后,觉得自己很聪明。聪明的人学了以后,觉得自己很愚昧。因为聪明人学了以后,认识了真理,在真理面前觉得自己很渺小,很愚昧。而愚昧的人呢,他无法认识真理,只会拿着他所谓的真理去衡量别人,要求别人。当别人做不到时,他自己俨然就是一个高人,一尊佛了!一个人只要一出手一做事,他的内在就会暴露无遗。但是,要进步就必须做事,不做事永远不会成长。
人的一生,第一阶段是学习,第二阶段是做事,第三阶段是学习与做事融为一体,体现自身的境界。比如过了四十岁,你就不可能再坐在那里专门学习了,必须将做事与学习结合起来,在做事中学习。要想进步快,就必须做事。但是光做事不学习,自己的愚昧无知和邪见自己都看不清。一个人一生之中最欠缺的就是知识与智慧。有了知识与智慧,想要什么很快都会拥有。知识是从外面学来的。智慧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自身本具的,但也是累世知识的累积,由量变达到质变的结果。
学习的方法很多,不是整天关起门来读书就是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的机会。每天听到的、看到的,要用心去听,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让自己进入对方的状态,问自己:假如今天我是他这个角色,这件事我会如何处理?经常换位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才会学到东西,才容易提升自己。
实际上过去真正大成就的人,无论事业、修行,还是知识的累积,都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完成。如果每天只学习不做事,你所学的知识理论没有实践来检验,你无法判断它是不是正知正见。只有在实践中,你才知道它是否正确,是否客观,是否全面。如果我们真的通达了教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懂得运用,一定会善于做事。之所以我们不会用,不善于做事,就是我们的理论不圆满,没有学通透。就拿打坐用功来说,讲起理论来,在座的个个都会讲,而且经常是一套一套的讲得有板有眼。可是,为什么到了自己身上却不会用功了呢?就是理论没有通透。理论通透了,你一定会用功。
实际上每天二三个小时用功足够了,你不可能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处于功态之中。如果你真的会用功,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时,你都应该处在功态中。当你做一件事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件事上就是用功。你全身心地做饭、拖地板,跟全身心地打坐有什么区别呢?事情千千万万,心只有一颗。你的心能全然地投入在这件事上,肯定也能投入到那件事上。如果那件事你无法全然地投入,说明这件事你能投入也是假的。你只要曾经有过全身心投入在一件事上的经历,做任何事,你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包括谈恋爱(众笑)。
你们不要笑,如果一个人连谈恋爱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都不能专注、忘我,进入混沌状态,也就是功态,你想投入做任何事都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是忘我的,忘掉了时间、空间和外在的世界,只有你和我。再进一步你我就是一个。因为人是由两性组成的,一个人如果在两性状态都不能达到合一,最后连一也无,从其他途径你也无法入道。只要你曾经爱过,曾经达到无我、忘我的状态,曾经对一件事用过心,与它融为一体,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你就可以试着把这种感觉挪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比如:炒菜、种地、骂人、打坐……你的人生当中难道就没有一件事曾让你忘我过?你能把当时的状态复制到这件事上,你就进入状态了。在这件事上忘我,和在那件事上忘我,从现象上看是有差别的,但本质上没有区别。现象千变万化,本质就一个。你待在养正堂能用功,到三圣洞也一样能用功。你在三圣洞不能用功,到养正堂同样也用不了功。
过集体生活,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打坐,都有规矩,你是被动的,必须自我约束。自我约束对于一个没有形成自己作息规律的人来说是很难的。但是,一旦形成了作息规律和惯性,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按照你的规律和惯性生活。XX来了吗?他很会说,也很有思想,但是让他过团体生活就很难。这就是自我约束能力差,自控能力不行。你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将来也不可能控制他人。你想控制他人,先要能控制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所谓的要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
人的身体是接受心理指令的,你想给它什么指令,只要连续输入三遍,它就接受了。无论你是笨人还是聪明人,只要连续输入三遍,它就会形成神经记忆。我们现在不是没有输入指令,而是输入的太多了,以至于想干什么,怎么干,这几年干什么,下个几年干什么,自己都不知道!
FX来了吗?他在三圣洞一住就是六年,我还担心他在山上住得太自由散漫了,下来会适应不了团队的生活,没想到他做得很好。这正应了古人说的能静能动,能独立也能合群,开合收放自如,能做主。这是一个修行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无论有多少法门,多少种理念,无非是训练我们的身口意,最后达到能降服它,驾驭它。只是有的人一起心动念自己就能觉察到;有的人是过后才觉察到;而有的人过后也觉察不到,你跟他说了,他还要辩护。辩护无非是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为自己开脱。一个人总为自己辩护,是因为心理承受力太差,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我执太重,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
一个修行人那么护自己的短,可见内心多么脆弱!想进步,又不敢把自己打开,不敢让别人来剖析自己,挑自己的毛病,怎么进步呢?天天说想进步,批评你几句脸就发红,心就开始抵触,逆反心理就出现了。或者尽管没有这些,又想办法为自己辩护了。一天到晚都说要破我执,关键时刻却紧紧地护住这个“我”!一个人不可能不让别人说你议论你,如果你真的做好做到位了,就没有那么多人说你议论你。
一个人不可能做到事事顺心,但绝对可以做到事事尽心。你们以为万行在东华寺就事事顺心吗?如果我是个小和尚,90%的事都会顺心;可我现在是大和尚,90%的事都不顺心。你不做事不管事就顺心了,只要做事管事必然会不顺心。正是因为不顺心,你忍了,接受了,包容了,你就进步了,超越了,你的容量心量就变大了。如果事事都如你的意,称你的心,你的心量、你的包容心怎么锻炼出来呢?谁都想身边全是好人、能干的人。但是,果真如此,你就成饭桶了。身边都是无能的人,你无人可依靠,可能就把自己锻炼磨练成能人了。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
懒人在东华寺是待不住的,你想跑到这里来,把你自己的一套理念、习惯带进来是不会满你的愿的。如果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还是你自己的那一套,那就是我的罪过,是我对你不负责任。但是,如果你的思想理念更符合这里的需求,我会创造一切条件,让你去施展去发挥。
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这个环境的整体布局,乃至一草一木的种植、摆放,包括这个团队穿的衣服,饭菜的味道,都是这个负责人的理念。但是,目前厨房饭菜的味道绝对不是我的味道,要把我的味道做出来很难。等到我不在了,可能下一任领导就会把现有的一切全部推翻,换成他喜欢的风格了。
所以你们到了东华寺,不需要跟万行对话,只要对着那些殿堂、树木、花草、灯、瓦片讲就行了,它们就代表万行。包括这些打坐的垫子都是万行,你们天天把万行坐在屁股下(众笑)。这些垫子的颜色、大小、厚度、尺寸,包括这个莲花台和它的颜色都是我定的。做得好是我的品位,做得不好也是我的品位;做得好大家就欢喜一点,做得不好大家就将就一点。因为我的素质品位只有这个层次和高度。有的人看了莲花台的颜色说好恐怖,有的人说很好。为什么他觉得好呢?因为他和万行是一路货,是从一个道投胎出来做人的。你说你不喜欢,要么你比万行高,要么你比万行低,你肯定不是和万行来自同一个空间。有人说你这个垫子怎么不用红色的,很喜庆;有的说怎么不用黑色的,很耐脏。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你只要一开口,我就知道你是什么品位、素质和喜好。实际上不是我有这个功能,而是我留心过,观察过,思考过。喜欢什么颜色不存在对错,只代表一个人的品位、素质和喜好。
如果你想把它改得更高档一点,你就先说服我,让我接受你的理念,当我吃透了你的理念,接受了你的智慧,可能就会把它改掉。可是,很多时候你的同事理解不了你的思想理念,即便能理解,也未必能把它实施出来。所以佛菩萨说:“众生成佛了,我才真正解脱;众生欢喜了,我才真正欢喜。”真是如此。
昨天我们到会客室开会,我一看,所有盆景都换了,盆景的大小尺寸高度显得那么合适,那么恰当,那就代表了管理人员的品味、能力和素质。之前会议室就两盆像木桩一样的盆景,叶子都掉光了,只有几根藤爬在上面,也没人去管。为什么没人管呢?大家都解脱了,眼根都超越了!
就像我们每天穿衣服一样,有的人穿得那么协调,为什么呢?因为他内心协调。有的人尽管穿着名牌,但看上去就是别扭,要么颜色不协调,要么款式不搭配。为什么呢?他内心的力量就不协调。我们穿的衣服、披的围巾,戴的饰物就代表了我们的品位、素质和喜好。我们喜欢的颜色也代表了我们是从什么道来的,比如:人道、鬼道、阿修罗道等。每种颜色都代表六道中的一种。有的人喜欢白色,有的人喜欢黑色,有的人喜欢灰色……每个道的众生出来以后,都带着那个道的记忆。
问:师父,我这次出去参学遇到了一个人,他在佛学方面很有见地,我感觉他有的正是我欠缺的需要弥补的地方。但他说您的是非,我听了很不舒服,想放弃跟他学习的机会,思想斗争了好几天。后来想起您说过的一句话:你到一个地方后,要把先前的思想观念放下,投入到现在这个环境中。于是我就静下心来跟他学了我需要的东西。请问我这样做对不对?
师:对,非常对!万行就是拜了好几个师父,今天才能成为“大师”。如果当初只拜一个师父,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且我现在还在继续拜师。尽管现在我已经超越了过去的几位师父,但见了面,我还是磕头行大礼,恭敬之心始终不变。因为在那个阶段他们曾经是我的老师。只是他们一直在原地踏步,而我不满足于现状,不停地追求,一直在进步。
就像你们现在如果不满足于现状,将来可能都会超过我,变成我的师父。但是,即便有一天你们超过了我,你们要是有智慧,还是会把我当作师父。为什么过去的出家人要出去参学呢?不参学,不比较,你不知道你师父是好是坏,是高是低,见地是对是错。只有当你出去参学比较之后才会知道。但出去参学的前提条件是,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和智慧,否则你什么也学不到,弄不好把原来所学的一点东西都丢了。
比如你在东华寺跟万行学习,万行说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讨老婆,这几年在这里你都做到了。突然有一天出去碰到一行大师,他说:“吃肉、喝酒、讨老婆不影响修行嘛。”你一听,哎,有道理,就把万行教你的全部抛掉了,说:“原来万行教我的都是歪门邪道!”你就接受了一行大师的理念。等到你继续参学碰到了二行大师,他又对你说:“出家人嘛,随缘就好。”这种随缘是什么呢?今天看见这个人喝酒,你也喝酒;明天看见那个人吃肉,你也吃肉;后天看到那个人禁欲,你也禁欲。这就是所谓的“随缘”,结果你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人,人云亦云,跟风从云,多可怜啊!
所以说你要有智慧,出去参学才会学到东西,否则你将一无所获。你出去听到别人评论谁,你只要听着就好了,不需要辩护,这都是些理论观点上的分歧和争执。你是什么样的素质就结交什么素质的人,你是什么水平就认识什么水平的人。如果你觉得受益,你就去跟他学;如果你学得心里不踏实,不愉快,甚至反感,你也不要为难自己,最基本的做到尊重对方,做一个真实的人就行了。你说万行是大魔头,万行人缘还这么好;你说悉达多说的是真理,好多教派还说悉达多也是大魔头。他只要没有教你杀人放火,而让你遵守五戒十善,管好自己的身口意,这个师父我们就要赞赏他,认同他。至于他教你怎么修行,怎么理解佛经,这是他的水平。一个学佛的人会不会做事,怎样做事,这些都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在第二位,第一位就是他的心态,他以什么心态去为人处事。心态第一,能力第二。
但是,很多人经常抱怨:我这么辛苦,干了这么多活,种了这么多树!但是你没有把树种活,很多树都被你种死了,尽管你呕心沥血地工作,累得半死,但没有一个好结果,这算什么工作呢?苦劳不等于功劳,我们现在要的是结果,是要打胜仗。比如我们要拿下那个山头,你说:我怎么苦怎么累,攻了三次就是拿不下来,我只能表示理解。但是做事没有结果,你就是无能。比如万行很懒,但他种一棵就活一棵,种一百棵就活一百棵。
所以有智慧的人做事从来都不忙,就像打靶一样,一出手就击中十环,做事省钱省力又省心。没有智慧的人整天在忙,整体在打,就是打不到靶子上,做事劳心劳力又耗钱。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总不成功呢?就是自己不行,又不接受别人的理念。你自己不行,可以试着用人家的理念去做事,看看是什么结果。一个人敢接受、敢采纳别人的理念,对自我是一种超越,一种突破,一次升华,一次砍掉我执的机会,一次自我的死亡。为什么不敢用别人的理念呢?太好面子,我执太重了,不敢死去自我。
做事是一定要有结果的,否则就没有意义。宝剑出鞘就要见血,不见血就不要收回。如果你养成了做事没有结果的坏习惯,到任何地方,做任何行业,你都会是个失败者。就像做生意一样,不赚钱你做生意干什么?万行的风格,做事就是要有结果,没有结果他是不会去做的。万行做事的目标很明确,没有目标没有目的的事,他是不会做的。
一个人做事不求甚解,不求结果,学习、修行也一样不会求甚解,不求结果。所以看一个人做一件事,就知道他做一万件事,就知道他一辈子做事的风格,就知道他这一生的结果。有一种人做事很用心,很想把事情做好,但由于智慧平平,洞察力一般,他的心是散乱,糊涂的,混沌的,等于无心可用。只是他的精神可嘉,还是可交可塑造。
来到东华寺的人,尤其是想出家的人,必须接受万行的理念,接受不了,你就不要拜万行为师,不要让万行给你剃头。如果你为了让万行给你剃头,装模作样地接受了他的理念,将来你会很痛苦,还会落个不忠不义的骂名。就算我能接受你这种人,把你的头剃了,你自己也把自己给骗了害了。任何时候我都把自己剖析得体无完肤,赤裸裸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认清万行。你千万不要说,我过去没有认清你,剃完头才发现你不是我要的师父。人与人之间有个缘分,这个缘分是建立在彼此素质品质层次相同的基础上,如果你我之间的素质层次有天壤之别,我们怎么会有缘呢?之所以有缘是因为我们内在臭味相投。
为什么有的人越相处越好,越相处越融洽,越相处越互相理解;而有的人越相处关系越僵,越相处越陌生,越相处越疏远呢?因为他从不把自己打开,总在伪装。当两个人一起共事,走得很近时,彼此都不得不打开,今天打开一点,明天打开一点,到最后发现彼此都接受不了对方。这种情况在同事、夫妻、上下级之间经常会出现,就是因为一开始没有敞开自己。如果一开始就敞开,大家彼此欣赏就一起做事,不欣赏不接受就分开,不必浪费时间。尤其是学佛的人,不要有丝毫的伪装,伪装就证明你没有看破,没有超越,没有解脱。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就是解脱。你怎么认识他就怎么跟他说,不要把对方想得那么狭隘。有时候因为彼此观点不同,产生了争执和思想上的冲突,内心的确会难受会抵触。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你与人对话,就会存在这种情况。即便你不与人对话,你自己的身心也会反复无常,翻江倒海,今天把昨天否定了,今天的想法和昨天的完全不同。每天都有人向我诉苦,往我身上倒垃圾,我要是三天不说服自己,就成精神病了。据说有些心理专家最后跳楼自杀了。所以每天我都要调整心态,说服自己:接受他,接纳他。
我们每成长进步一点点,真的都要脱一层皮。所谓的脱胎换骨,是在你能接受任何外缘的情况下。一个人一定要尝试着去接受别人。
(6)让正念占领心灵空间
问:请问师父,如何才能让自己不产生念头和想法?
师:难道有念头和想法是错的吗?在座的谁没有想法,谁没有杂念?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不产生念头呢?尤其是当一个人心无所住的时候,自然妄念纷飞。如果能做到心有所住,念头也就相对减少。如果学会给自己的心安排一件事做,它就不容易滋生乱事,我们就不会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既然内心散乱,妄念不止,为什么不主动生一个念头,专注一处,不被那些杂念牵着跑呢?
在座的哪一位给自己制定了作息时间?我告诉大家我的作息时间:每天晚上十一点准时睡觉。两点半到三点自然醒来,披上棉被开始打坐。四点半打第二遍钟时下床,洗脸,搭衣,然后在大殿后面散步。第二遍鼓响起时准时站在大殿门口。用完早餐,六点半左右回到法堂,散步十分钟。七点到八点打坐。八点到十点半读书。之后看看工地,再到会客室、流通处,或者厨房、保安部走一圈。十一点到斋堂过斋。十二点回到法堂打坐到下午两点。两点到五点半读书。之后,若不吃饭就在寺庙周围散散步,六点半参加晚上的共修打坐。九点打坐结束后在法堂周围散步半小时,回到法堂读书到十一点,然后睡觉。我总是主动给自己的内心安排事情,不会等它来安排我。你提前把事情安排好了,不给它留时间和机会,它自然不会胡思乱想。在座的有几个将自己的时间、空间提前安排好的?你们都是被动的,甚至根本没有做这个工作,所以杂念、邪念、昏沉、散乱就要占领你们心灵的空间。
我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从二十几岁开始的,一直到现在,所以我内心的状态始终是一个“忙”字,一个“紧”字,一个“密”字,这三个字陪伴了我二十几年,这一生我只会用这三个字。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也许在座的多数是用空、闲、散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为什么一个人会很闲散呢?因为他不立志向,也就是我们学佛人说的不发愿,没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人是有灵魂的,有灵魂就会有思想,如果不把你的思想引到正道上来,它就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地乱抓乱撞,一生都会这样闲散地度过,内心空空荡荡。有时候你的灵魂似乎苏醒了一刹那,感觉到无聊、空虚、彷徨,乃至孤独、寂寞、没有知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状态一直是空、闲、散。祖师早已告诉我们这些学佛的人,这一生我们的目标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这句话很多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灵魂里,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也难怪这些人一事无成。有些人学佛多年什么感受都没有,原因就是他用的不是前三个字,而是后三个字——空、闲、散。
当我们有工作的时候,就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没有工作的时候,就要主动给自己安排工作。例如寺庙里每天要求集体出坡,这个时间就应当奉献出来,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更重要的是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想想自己的年龄,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人生,会惊异自己竟虚度了几十年,悲哀之感会油然而生。如果感觉到时间紧迫,当下就要调整心态,重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如果能将一个念头或者志向、愿力持续三年、五年,乃至十年,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小念头,那是正常的。任何新的念头都不能取代我们原有的大念头(智慧)和利益众生的愿力。我们每天见到、听到、接触到的事物都会让我们产生新的念头,甚至意想不到的念头。当新的念头产生时,用大念头看着它,它随之即灭,大念头始终占据着我们心灵的空间。
并不是有智慧就不会产生其他念头。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善缘和逆缘,每一个当下都会有喜、怒、哀、乐的产生,这正是需要我们内观反省的时候。这些情绪和念头的产生,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大念头是否还在,是否被妄念所淹没和取代。祖师说:“心中无事便生贼。”言外之意是心中有事,贼则无处可生。你们说你们心中有很多贼,那能怨谁呢?是你们自己把咒语念错了,念的都是“空、闲、散”,内贼一起,外贼自然就进来了。什么时候让正念占领了心灵的空间,智慧就取代了无明。
(7)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
师:欢迎大家国庆到寺庙里来学佛。国庆七天长假,许多好玩的地方大家不去,来到寺庙里学佛,说明大家善根深厚,也说明与佛有缘。
昨天我们探讨了东华家风的第一句——信教先爱国。我们的问题是:做为一个公民,应该如何爱国?爱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虽然有些人回答得不是很准确,但他们的行为足以证明他们是爱国的。今天我们接着问东华家风的第二句——学佛先做人。你们认为学佛应该怎样做人,如何才能把人做好?今晚还是请首座和尚第一个回答。
答:还是安分守己,各尽其职,以人为本,借事炼心。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师:还是昨天的回答。好,这是你的观点,你的见地。每个人的回答都对。你的回答就代表了你的见地、你的水平和你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下面每个人都要回答,尤其是东华寺的常住。当家师,你来回答。
答:我们从一降生开始,做儿女、孙子孙女,到为人父母,做爷爷奶奶,经历和扮演了很多角色,我们将一生的角色都演得圆满成功,就是最好的做人。
师:我把问题说得再准确一些,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怎么做人?大家轮流回答,越精炼越好。
答:守本位,听招呼,尽职尽责,奉行五戒十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答:对外,借助人与事修炼自己;内在,多方学习,武装自己,完善自己,同时守好五戒十善。
师:WA,你来答,你可是东华寺第一匹千里马。
答: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作为儿女,对父母尽孝;作为徒弟,行好徒弟之道,在寺庙里做好本职工作。
答:皈依佛法僧,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师:奉行仁义礼智信,五戒十善。
答:做真实的人,认认真真做事,平平淡淡、踏踏实实地做人。
答:守好本职,听招呼,少说话,多做事。
师:好,少说话多做事,这个回答我很满意!你们看人家小沙弥回答得多好,一下就击中了要害。只要认识正确到位,就能做得准确到位。古人说过,做任何事首先要见地明确,也就是方向明确。见地明,决心大,方法对,掌握这九个字,无事不成。很多人很会说,见地明确,方法也对,就是胆识不够,心力薄弱,经不起打击,折腾。这种人只能当老师当谋士,或者当传教士传播思想,不能到一线去交锋。接着回答。
答: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有仁爱,只有爱别人才能称为人。具体就体现在奉行五戒十善上。
师:孔老菩萨回答。孔居士把将军楼管理得非常到位,非常好,把寺庙当做自己的家来维护,真的做到了“将此身心奉尘刹”,这才是真正的报佛恩。
答:该做就做,应该无私地奉献。
师:孔居士做得到位,说得也到位,他就特别会奉献。
答: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勇于奉献。
答:经常诵经求忏悔。
答:看住自己的身、口、意。
师:好啊!回答得好。我非常放心,说明你们学佛都不会着魔,按你们回答的去做,都会成佛。女众来答,特别是常住。
答:既然出家学佛,就以佛为榜样,管好自己的身口意,培养觉照,克服习气毛病,完善自我,做一个真诚、淳朴、率真的人。
师:回答得很好,起点很高,首先就是以佛为榜样。
答:做人就是脚踏实地实修实干,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答:管好身口意,早证无上觉,于十方界做道场。
师:好。BW是干大事的,别看年龄小,非常求上进,很难得。好好修,一定能成佛。ZHJ回答。
答:“人”字为什么是两撇?
师:对,“人”字为什么是两笔写成的?一笔为什么成不了“人”呢?
答:我认为做人就是处人处事。处人圆融。处事向佛看齐,事情来了不逃避,没事不要找事。
师:你的观点很新颖独特。没事不要找事,很好!
答: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把师父的教导好好落实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
答:我认为佛的奉献、博爱、无我、圆融等等,就是做人的标准。我们应该从德行上培养自己,从点滴做起,向佛靠近。佛不仅有德,还有法力。比如上师看谁一眼,就能把他完全认清,这是功夫。我现在还不知该怎么达到这个标准,所以我尽量先修德。
师:好,你把修道先发心的问题也回答了。修道如何发心?怎样做才体现出你在发心?
答:我认为处处为别人着想,不仅想自己的利益得失,还要想如何给周边的人带来利益;既要圆满自己,也要圆满周围的人,这是我目前做事的方法。
答:越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越要去做。自利利他。
答: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我去做。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
答:利他,无我。
答: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
师:大家回答得越来越好了。真正有水平的回答都是禅宗里的“三个一”——一步到位,一竿子到底,一针见血。
答: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众生而死,为众生而活。
师:哎呀!为众生而死,为众生而活,境界高!东华寺有出路了!
答:学佛做人就是要自见其心,自净其意,善待身边所有的人。修道发心,首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佛,然后确定目标,朝着目标努力迈进。
答:佛弟子要有出离心、智慧心、大悲心,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做好每一件事。
师:莫居士笑得那么好看。她非常能干,特别任劳任怨。天那么热,大家干两个小时都跑了,只有她一个人继续干。别看她个子瘦瘦小小的,恐怕东华寺女众之中她是第一人了。
答:奉献自己的生命,能做的事都去做。对人要包容。
师:好!第一句话我听得非常满意,意思是只要不要命地去干就行了,是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境界就是佛教讲的无我忘我的境界,非常高!你平时做事就是不要命地干。但是不能再这样干了,否则把小身板干垮了,你还要借助这个小身板修炼成佛呢。劳动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不能把身体干坏了,你要适当地休息。
答:做人要表里如一。女性要把自己修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发心就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成人之美,爱人之好。
师:回答得好,见地非常到位。能干的人往往回答得差一些,因为他们心里总在琢磨怎么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怎么把话说好,是实干派。回答得好的人往往研究理论。难得碰到又能做又能说的。像万行这样的就更难碰到了,呵呵呵。(自笑、众笑)
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答:做人方面要慈悲喜舍,换位思考。发心方面要脚踏实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发心是无论你喜不喜欢做某件事,只要众生需要,佛法需要,你都要尽职尽责地把它做好。
师:回答得非常好。
答:发心需要智慧,没有智慧,一切都是白说,都是假的。
答:做人方面是以戒为师,自净其意。发心方面是“你的需要是我的荣幸”。
师:你的需要是我的荣幸。回答得好!哎呀,MD就是会回答问题。不仅会回答,还很能干。每次我一坐到台上就想,这个莲花台做得这么好,东华寺没有其他人做得出来,我们谁上来,功德福报都得回向給他。
答:心平天下平,平心做事。
师:志向抱负很大呀!
答:谈到发心,我是没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我是个很被动的人,不喜欢发心,喜欢独善其身,将来想做个隐士。现在谈发心,把因种下去了,将来做不到就是句空话,大家会说我虚伪,务虚不务实,所以这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
师:我们这个会场就是一个耍嘴皮子功夫的地方,就是玩虚的,不是玩实的。
答:不管干什么事都是发心。
师:噢,好,你这个发心好大好广。
答:坚持爱国,坚持做好人。能坚持到底就是发心。
师:回答得就是与众不同,我非常满意。
答:自利利他。生为僧模,死为教魂。
师:这句话是我说的,你怎么搞的?刚才你回答《弟子规》,可是你自己都没读过。你这小子总是玩虚的。(众笑)
答:这些事以前我都没有想过,就是来到东华寺,今晚轮到我说,我才开始想。我的观点就是按大家说的去做,
师:危险啊!按大家说的去做,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要是碰到外道邪教怎么办?所以说学佛必须有见地。见地明,方法对,有胆识,有魄力,有耐力,才能成就。
答:向佛学习,了生脱死,做一个大智慧的觉者。至少解决根本大事,了生脱死。
答:道心坚固不退,就是发心。
答:主动承担,主动接受,主动去做。
答:既然我们是佛教徒,是出家人,发心就应该发成佛的心。虽然我们离这个目标很远,也很艰难,但是再艰难,这也是我们终生乃至生生世世奋斗的目标。
答:做人应该做专家,十年磨一剑,一朝练剑成功,才能自利利他。发菩提心,就应该时时觉照,发明真心。
答:学佛先做人。做人要以教育为本。古代尧舜禹孔孟,这些人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教育的结果。如果我们怀着慈悲的心、清净的心、没有贪嗔痴的心,我们的磁场就非常清静,非常有影响力。教育要从胎教开始,从零岁就开始教育孩子,给他传输圣贤之道。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给什么他就复制什么。过去有神童七岁就成为音乐家。根据西方生理学家研究,儿童像一张白纸,在无为而学的时候就可以成为圣人。为什么现在圣贤少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懂教育,缺乏教育,造成了一个贪嗔痴的环境,给大众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我在此肯定你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按照你们的回答去修,成佛绰绰有余啊!你们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非常放心,这样修下去就不会走火入魔,不会进入外道邪道。
学佛的人如何做人?五戒十善做好就是在做人。学佛的人如何发心?慈悲喜舍做好了就是发心。这是我十年前的答案。今天我做人的行为准则和爱国理念仍然和十年前一样。爱国就是昨晚讲的“安分守己,各尽其职”:你是个军人,就应该守疆卫国,英勇杀敌;你是个法官,就应该秉公执法;你是个老师,就应该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你是个传教士,就应该为众生祈福,为信众答疑解惑;你是个国家干部,就应该为人民服务,替百姓做主。只有安分守己,管住自己的身口意,才能尽职尽责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到位。所以,对东华寺这三句家风的解释,我还是十年前的思想,还用十年前的答案。如果大家还有更高的见地,可以说出来共享。如果觉得我的回答不够圆满,又想照顾我的面子不愿意在这里说,也可以私下找我谈。因为我的水平有限,不一定你回答得对,我就说你对,你回答得错,我就说你错。你的回答就代表了你的认识、你的水平、你的素质。如果你的答案被我选中了,我就给你奖励。
今天在座的回答,有些很新颖,有些我根本没想到,有些回答得太大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的回答不是很大,我教给你们的东西都有个下手处,比如如何做人,就是行五戒十善,做到了,你就是个好人,就是个真正的佛子。佛教徒怎么发心呢?就是慈悲喜舍。你真的理解了这四个字,你就是个发心的人。如何爱国?守本位,听招呼——这是过去祖师的答案。我把它稍稍改动了一下,叫做“安分守己,各尽其职”。
东华家风我们不仅要会背,更要会做,而且要做到位,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里,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凡是成功的人,都是把理想落实到行动中,并且做到位以后才成功的。所以我刚刚讲见地明、方法对、决心大,做任何行业都会做得好。尤其是对学佛的人,这九个字是修行的基础,而且要伴随修行的整个历程,非常关键。
很多人认为学佛修道需要很多世,甚至三大阿僧袛劫。这个理论也对。但佛教里还有一句话叫“十地顿超,不历僧袛”。如果都要修无量劫,下一世能不能保住人身,闻到佛法还很难说。但是,既然这一世我们闻到了佛法,我们来的使命就是成佛普度众生,而不是修点福报善根以图来世。你必须接受这种见地,今生成就才有指望。如果一开始你就接受成佛需要无量劫,今生无论你怎样修都不会成就。所以,学佛的人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胆识、气魄,敢直下承担,否则成佛就真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了!
(8)改变心态就是改变命运
师:要出家的那几个小伙子晚上来了没有?(答:XW有事,其他的都来了)对修行不渴望!白天那么多时间不抓紧处理安排,偏偏晚上共修时,芝麻小事都借故不来。若真渴望修行,渴望听法,怎么会不参加共修?
  PX,记住你是领导。不要学JX
,领导不像领导,总是冲在工人前面干活,累倒了活该!身为领导,主要职责是策划、监督和指导实施,不能事必躬亲。YC最会当领导,他能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跟他一起干,自己经常在旁边背着手象队长一样,发现一个不听他的,马上清理走人,绝不允许目无领导的风气泛滥。领导首先要掌控大局,出方案并监督落实,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假如一个战地指挥官不能密切关注地形,观察敌情,发现任何可疑动态不及时处理,却与士兵一起冲锋陷阵,后果必定是全军覆没。指挥官永远是站在最有利的角度审时度势,周密思考,发现临阵逃脱不冲锋陷阵的,马上就地枪决。领导比干活的人更重要,只有从群体中跳出来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做到游刃有余。领导和团队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单独的个体,融在其中而又不失超脱。
  你们都想成佛,都想当法王。但你们首先要明了成为法王和优秀的佛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符合哪些行为准则,否则绝对成就不了。纵然你身披袈裟,僧装素裹,也只能望洋兴叹,虚耗此生!方向尚且不明,谈何成就?我始终不厌其烦地再三强调:各行各业,无论干什么首先是见地。没有见地,你的层次和境界永远无法提升。想成为优秀的僧人,首先要知道成为优秀僧人的标准和要求。想成法王,也要知道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想成佛,更要明确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概念都没有,头脑一片空白,又如何努力?没有灵魂、缺乏头脑的人往往什么概念都没有,跟好人学好,跟坏人学坏,毫无主见。
  昨天来了个想出家的小伙子,今天他把我堵在法堂要求剃度。我没理他去了工地,他也跑到工地。我仍然没理他去了客堂,他又把我堵在客堂。我还是没理他,去了流通处办公室,他又钻进办公室。我火了,打他一耳光,踹他一脚。这就是个没头脑的人!凭什么让我给他落发剃头?东华寺发展到今天,规章制度已经建立健全,双方彼此一无所知,我怎么能收他为徒,让他出家?他怎么会认我为师呢?从来没有在一起吃过住过相处过,他是何许人我不了解,我是好人坏人他也不知道,就这样心血来潮跑来让我剃头!打完之后他没吭声,我还以为他承受得住,结果还是跑了!
  无论何时何地,在哪行哪业,要成为人才首先要具备抗逆性——在逆境面前能百折不挠,上至天灾人祸,下至打击陷害,都无所畏惧,有泰山压顶腰不弯的大无畏精神。抗逆性是成为人才的首要条件。就像NM一样,无论怎么打骂都从未动摇过,他注定会成为一个人才。但是他不具备综合素质,只具备了若干成功要素中的一个——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个要素必然能让他得势三五年。许多成功人士为何昙花一现,短短几年就销声匿迹?原因就在于此。NM就是典型的只具备了一个要素的人。
  第二个要素是佛门里讲的发心、发愿,俗人说的立志向。世间与出世间的表达方式虽异,但性质相同。一旦有了愿望和理想,就意味着人生有了方向和目标。有志之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身心受到多大打击,都会勇往直前,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凡圣的差别就在于有无高远的志向。普通和尚之所以不能成佛作祖,就是缺乏悲心,不能发大心,行大愿。能发大心立大愿,虽是凡僧,已怀圣人之志,这就是质的飞跃。即便行为举止还不到位,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一定可以达到内外一如。因此,发心是改变一个人的前提和根本。
  第三个要素是包容心。器量有多大,就能承载多少。一千平米的大堂能容纳一千人,两千平米就能容纳两千人,五百平米只能容纳五百人。量有多大,成就的果位就有多高。广大的包容心和博大的胸怀有如容纳百川的大海,对万事万物不会有任何的排斥和抗拒,此即佛的境界,能随缘不变。只有具备了包容心才能矢志不渝,随缘而不改初衷。否则达不到随缘不变,因为量不够。一个之所以缺乏感染力,就是因为不能包容他人。只有在接纳、包容的基础上才能感染他人。
  第四个要素是具备化身的功能。这个化身是指思想的传播,并非孙悟空七十二变,化出很多孙猴子。人都有死亡的一天,但我们的精神、思想不会死。中国上下五千年,真正留存下来的是不朽的思想和精神。佛祖何曾离开过我们?佛陀的精神和思想不是源远流长,始终不断地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佛子吗?佛陀的精神和思想还将继续流传下去,直到这个地球坏空,这个阿僧祇劫结束。只要这个劫存在一天,佛陀的思想就将伴随这一天而传播。我们的生命之光正因为伴随着思想的传播,而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多再好的想法,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不去行动,也毫无价值。雷锋虽然英年早逝,但他那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家喻户晓,迄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他始终活在千千万万人的心中。正因为他具备了化身功能,他的思想、行为和精神才得以代代相传,感染并鼓舞着无数的后来者。同样,一名佛子若不具备这四大功能,就不能算是优秀的佛子。各行各业的人要想成就,都必须具备这四个条件。
  前段时间一个保安想出家,来时雄心万丈,磕头发愿。将他放在一旁冷淡几个月,让他随众出坡,他就跑掉了,信心也无影无踪了。这就是不具备抗逆性。大自然中很多动植物遇到天寒地冻、风吹雨打,包括瘟疫,无论气候、环境多么恶劣,都能适应并生存下来,这就是具备了抗逆性——适者生存。要想发展,生存是第一根本,只有在生存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
  接下来是发愿,树立远大的志向。前提是改变心态,否则愿力生不起来。有了愿,就要去行愿,在行愿的过程中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当初我师父给我起的名字意义就在于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想成佛作祖,就要接受成佛的挑战,按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承受佛的压力。若安于做凡夫俗子,当混饭和尚,就没有压力。行为的标准和肩负的担子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要求。在行愿过程中,很多事情由不得你去选择,惟有包容、接受,不要排斥。但在接受的同时不能被同化,不能忘记初衷,更不能迷失方向,而应出淤泥而不染。
  只有佛的境界才能随缘不变。而凡夫一随缘,灵魂就没有了,初衷也丢掉了。就像有的人初衷是发心来东华寺培福、修行,当他看到几个好吃懒做的和尚和居士,他便被外境所转,放弃了初衷,也学着好吃懒做起来。大多数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和目标,不会因为身边的人和所见所闻与其内心的追求背道而驰,而随之堕落,更不会放弃自己的初衷。这种人尽管随缘,但他能牢记自己的初衷,随着包容心的不断扩大,他吸纳的养分也越多。就如同树木,什么垃圾都能接受并从中汲取养份,让自己茁壮成长。粗粮、细粮,甜酸苦辣都能吃,不挑食,营养就均衡全面。
  如果一个人只具备了前面三个条件,不具备化身功能,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可能顷刻间就消失,无法流传后世。世间很多珍奇的动物植物就是因为繁殖能力太弱而濒临灭种。假如释迦牟尼佛当初不出来布道,纵然开悟了,他的思想也会随着他身体的死亡而彻底消失,不会流传至今。
  一个人做事瞻前顾后,胆小怕事的症结在哪里?有的人说自己胆小,为什么胆小?因为太在意结果,生怕丢面子,总把自己当老大,当个人物,所以妨碍了自己的行动。如果不把自己当个东西,不在意结果,自然放得开,可以做到收放自如,随意自在。我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和尚,脸面又值几个钱?失败是成功之母。东华寺犯错误最多的是JX和NM,因为他俩做的事最多,一百件事即使做错了二十件,还有八十件事是对的。若一件事不做,又何来错误?经常做错事是因为经常在做事。什么都不做,当然无错误可言。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你做错事而否定你,抹杀你,他所否定和抹杀的是那些不做事的人。成功的人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人。功德圆满的人也是犯错误最多的人。要想快速成长、进步,唯有经过错误的洗礼,别无捷径。记住:我们是小人物,脸面不值钱,要务实,不要为面子活着。幼稚的人往往特别好面子。聪明成熟的人不会为面子活着,永远活得真实。只有不成熟的人才会活在虚无缥缈中,把面子、感觉、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成熟的人做任何事都很实在,看得见,摸得着,自利并能利他。
  有觉照的人知道自己的身体在做什么,嘴巴在说什么,心里在想什么,所以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人是因为当下丢掉了觉照。我们庙里的居士应该多向流通处的WQJ学习,做事任劳任怨,而且脾气好。比丘尼要多向XX学习,任何时候都是静悄悄的,常住分配她什么就做什么,从不张扬,也不抱怨。但是有些人张扬跋扈,对分配的工作千方百计找理由推辞,拒绝,你说一句,他回十句。真有本事,有智慧,就做个样子出来,能超出领导的标准和想像,对方自然高看你。比丘应该向HH学习。他做事小心谨慎,力求完美,经常一个人躲在斋堂或禅堂的路上背诵经文,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在用功。采购CW脾气太大。一个人必须具备被冤枉的承受力。所谓“冤枉”是你做事别人不理解。对方和你接触得少,没有共过事,怎么会理解你?就算别人考虑、了解不周,冤枉了你,你不是正好能借此来检验自己的承受力和包容心吗?别人给你提建议,不管正确与否,你心里都应该有底,何需那么激动?如果真的自信,还需要辩护吗?无论对错都不需辩护。
  拳头解决不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还是靠思想沟通。就像我有时候打骂身边的弟子,踹一脚,扇个耳光,最终还是要静下心来跟他讲道理。为什么打他?因为他的想法太多。现在还轮不到你有想法。当我撒手放你出去单飞,就像学艺三年出师了,让你离开时,那才是你发挥自己思想的时候。你们现在是在学习阶段,是来学习别人思想,就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收藏起来,暂放一旁。你可以作比较,但还不到你发挥想法的时候。况且我一直给你们机会,让你们发挥自己的思想和才干。晚上共修我不来参加时,就是给你们讲法,让你们发挥的机会。交给你们工作,让你们自己拿方案,也是给你们锻炼的机会。看你实在太差,连最基本的都拿不出来时,我才不得不出手。
  客堂、流通处、客房、各楼的楼长和其他各部门的负责人,你们不要以为没有人提意见,你们的工作就做得很好了。一些人看到了问题,但装作有修为,自以为超越了衣食住行,所以不吭声。因为一旦吭声,怕人家说他修行不好,没有修养。有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有的人从小就没当过家,发现不了问题。但是碰到万行你就惨了!大家不吭声并不表明你做得好,做得到位。大家都给你提建议,你要小心警惕;大家都不给你提建议,你更要小心警惕!
  做事情没有标准,不清楚最佳效果,是拿不出好作品的。只有品尝过美味佳肴的人才会品菜,才能做出色香味具全的菜。穿过名牌才知道服装的品位和档次。开过好车才能体会何为安全、舒适、卓越。所以说高瞻才能远瞩,见多识才广,井底之蛙永远无法了解天究竟有多大。【万行上师】
(9)开启力量
问:我打坐注意力总是集中不起来,腿麻,人也累。今天感觉特别好,腿不麻,人也不累,才发现原来您跟我们在一起打坐。是不是您的佛力在加持我?
师:是希特勒在加持你!你是忘我了!你们听说过信佛的经常看到佛,信耶稣基督的经常看到耶稣基督,信毛泽东的经常看到毛泽东,信希特勒的经常看到希特勒,信什么就见到什么吗?为什么会这样?真的是一切唯心造!你所信的真的来了吗?你信万行,万行出现了,那是真的吗?既然一切唯心造,你能唯有、唯动,为什么不能唯空、唯静呢?又有谁知道佛教所说的万法唯心是什么呢?现在大家理解的“唯心”都唯错了心,正确的唯心又是如何的呢?
问:音乐、绘画和道是相通的吗?
师:一个修行人必须通音律。音乐和绘画是灵魂的显现,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灵魂的内在世界。音乐比智慧和哲学对人的启迪更直接,谁能参透和感悟音乐的意义,谁就可以超越生活中难以超越的烦恼,提升灵性的等级。音乐是反映内在的自我,它可以把我们带到一个无我的时空。音乐可以让人放纵性情而又无损于道德,它反映的是心灵与道直接、当下的沟通。通音律的人做事的风格细腻、流畅,轻重缓急把捏得准确。
如果说通达音律的人可以算是半个圣人的话,那么通达绘画的人可以算是大半个圣人了。这里有古代画家和哲学家的几句话,讲的是绘画的意境:“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这与我们的修行境界有什么区别呢?“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这是禅,是诗,又是画。
扁鹊、华佗看病,有个诊断方法,就是听声音。华佗说过,声音是一个人五脏六腑的显现,通过声音可以判断出一个人五脏六腑的健康程度。相学上也有一个听声音的方法,从一个人的声音可以看出他一生的贫富贵贱、寿夭长短。声音与我们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魂魄同一体,是它们的显现。为什么有些音乐家的声音那么悦耳动听,富有磁性和振动力?一方面是先天带来的;一方面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五脏六腑得到了调整。五官也代表了我们的五脏六腑。
2002年我学开车的时候,教练曾经跟我说了一番话。他说:“大师,你是不是懂音乐?”我说:“我不懂,我既不会弹,也不会唱。但是在我的内心里,我既会弹又会唱。”他说:“这种人很多,听到音乐,他内心会翩翩起舞,与旋律同步;听到别人唱歌的时候,他的心也会跟着唱;听到别人弹奏的时候,他的心也会跟着弹。但是让他自己弹,自己唱,自己跳,他既不会弹也不会唱,更不会跳。这种人也属于懂音乐的人。点评家往往就是这类人,不会弹,不会唱,不会跳,但是,当别人弹、唱、跳的时候,他的内在会相应。曲子谱得好不好,演奏得好不好,唱得好不好,跳得好不好,达到什么层次,他都很清楚。”他还说懂音乐的人学开车,比不懂的人好很多倍。我问为什么。他说懂音乐的人踩刹车的时候会慢慢地踩,给油门的时候也会慢慢地给,对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不懂的人踩刹车,“咯噔”一声就把刹车给踩死了。
他的这番话当时我并没有感受,也不完全理解,但始终都记得。后来在日常生活中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发现确实如他所说。通音律的人知道怎么跟人沟通,也知道如何回避人,他不会突然回避,就像踩刹车一样突然踩下去,而会有一个缓冲的过程,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任何事只要他想做,一定会做得很好。而不通音律的人即便想做,往往也做不好。
这个道理可以延伸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包括炒菜。大家都知道炒菜的诀窍无非是火候。什么是火候?就是轻重缓急。该大火,马上就要大火;该小火,马上就要小火;该撤火,马上就得撤火。
世间上的很多事不需要你亲自去做,但别人做的时候,你要懂得方法、技巧,一旦需要你去做的时候,你就会了。很多懂设计的人不去设计,懂舞蹈的人不去跳舞,懂绘画的人不去画画,他们做什么呢?当评论家、鉴赏家。比如一个不懂绘画的人敢评论一个画家的画,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让你听了不得不佩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众生的佛性是一样的,都本自具足,本自圆满。要想让先天的、本有的自性起用,必须通达后天的训练,只有先天的智慧开启了,才能起用。
为什么我一再强调:不通达前四明,最后的五明——内明不能起用呢?如果通达了前四明,可以事半功倍,直达内明。因为我们先天具足了内明,所以能学会后天的四明。现在绝大多数学佛的人都进入了一个误区,以为不必学后天的四明,只要通过修炼就可以直达内明。结果后天的四明没有学会,先天的内明也没有得到,所谓的“学佛”,学了一二十年还是一无是处!
为什么很多人写的诗、填的词没有抑扬顿挫和韵味,读起来不能朗朗上口?因为不懂音律。为什么很多人穿的衣服和自己不协调,服装非但不能衬托他,反而还有损他的形象呢?因为不通音律。为什么很多人听别人讲话听不进去,想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表达不出来呢?还是因为不通音律。通音律的人必定懂得协调,在他身上、他居住的地方都会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通音律的人也会健康长寿。诗词的韵律是抑扬顿挫的,这种韵律会打动人心,把读者的灵魂引领到一种意境中。无韵的诗词就等于没有灵魂的肉体。
刚才那位菩萨那么激动、那么虔诚(一位老居士见到上师时非常激动),如果是外行人,马上就被感动,马上就上座讲法、传法了。可是,她在这种心情和状态下,无论你给她什么,她都没有感受。因为她已经忘我了,脑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你讲什么她都听不到。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以这种心情什么都做不了。如果你让她在这种心情下去做事,她只会把事情做砸,做得一塌糊涂。佛门里讲最高境界是如何达到的?——心空及第归——我对你万行既不崇拜也不贬低,既不亲近也不冷淡;心里既不存在有你,也不是没有你。在音乐、绘画、修道上把捏得好就符合道。在生活中“轻重缓急”把捏得好就是在修道。
有人说练“河住江翻”要越练越快,越快越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快是为了好,慢有时候比快更好,更能捕捉到感觉。世间万事就是四个字——轻重缓急。可是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做事永远是一个调子。试想一下,一个调子的音乐好听吗?一种色彩的画好看吗?能打动人吗?世间上不知道有多少个不同的民族,有多少种不同的语言,唯有音乐、绘画是共通的,是全人类所有的民族所共有的。因为音乐、绘画是从灵魂里流淌出来,迸发出来,涌现出来的,而全人类的灵魂是一样的,也就是我们佛教说的,六道众生的佛性是一样的。世间万事万物同一体。
(10)明师是这样工作的
问:什么是真正的灌顶?
师:好好地拜佛,与佛相应,才是真正的灌顶。不能与佛相应,不能与明师相应,纵然灌个顶,暂时充一下电,没有得到电的源头,电很快就用完消失了。除非你得到电的源头,也就是与道相应了,那才是真正的灌顶。明师的工作就是把这个源头的力量牵引给众生。如果众生心灵的大门紧闭,被我执所困,把自己封闭起来,也没办法与道的力量接通。一个真正渴望道的人内心是开放的,只要是对自己修行有益的,随时都可以接收和受用,否则就不是一个真正渴望道、渴望真理的人。如果你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与道相应,随时都可以得到加持的力量。道的力量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只是我们的心灵之门不打开,它无法进来。甘露虽好,无法滋润无根之树。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他的心灵之门永远是敞开的。
问:为什么说佛教的经典并非都是佛说,只要符合佛的思想,都可以称为佛经?
师:只要你修到与佛同一级别,你讲的开示就是佛经。后来人因为谦虚,对佛恭敬,把佛讲的话称为“经”。菩萨、大德讲的则是“论”,或者“语录”。实际上这三种人是一体的,他们讲的都可以称为“经”或“论”,也可以称为“语录”。我们今天所诵的经,是阿难与五百大阿罗汉对佛讲的话所做的回忆与记录。因为对佛尊重,所以称为“经”。悉达多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他与道融为一体了。如果我们与道融为一体,我们也可以称为佛。没有得道就是凡夫,得了道就是佛。佛的十个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只要你得道了,得到了那个东西,就有资格取用其中任何一个。古今开悟的人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个用佛的任何名号。比如过去的临济祖师、云门祖师、沩仰祖师、赵州祖师,他们都开悟,得道,成佛了,他们和佛是同一体的,为什么还用自己的名字,不用十佛号中的一个呢?如果你用了,没有得道的人就会说你是外道。一个已经得道,获得源头的力量,即生成就的人,不需要任何名号,他们都把自己当成工具。从古至今的佛菩萨、祖师、明师,他们所做的都是同一种工作——把道的力量与众生衔接。明师已经获得了源头的力量,就像找到了水源,他有能力通过一种方法,让泉眼里流出的水不流失,不受染污,丝毫不变,原封不动地输送给我们,我们根本不需要再去找水源。明师懂得如何保护水,保护这股力量。一旦你与这股力量接通,就像接通了水源一样,你自然就有智慧和方法把它传递给后来人。
再打一个比喻,明师就如同一个插座,他已经和电源接通了,你不需要再去找电源,只要知道如何把自己这个插头插进他这个插座就行了。明师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的,开放的,等待着你这个插头的插入,把电输送给你。一个众生在成为明师之前,和其他凡夫一样,只是学会了把自己这个插头插进插座,一旦插入,就成为明师。这就是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与明师与佛是一体的,不分彼此,你们的力量一模一样。
明师具有超凡的力量,肩负着法脉传承的重任,他走到哪里,就可以把电的源头、水的源头带到哪里。如果你和他融为一体,就意味着你和电源、水源接通了,你就不需要再跑到电厂或泉眼那里去取水取电。当我们修到某个阶段,身体会出现常人难以承受的力量。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如果你的心态不好,素质不好,就会走火入魔,把身体搞坏。如果身边没有善知识指导,就没办法和道的力量衔接,更不知道如何整合,转化这股力量。明师就是这个工具,他不但学会了传递,还学会了整合,转化这股力量。为什么在修行途中有一部分人修偏差了?就是因为他不是通过明师得到电,而是直接跑到电厂和电源接通。由于他没有转化的能力,被电了,结果把自己的身体烤焦了。
我们这个色身就如同一块充电电池,如果没有和电源接通,充一次电最多四十九天电就用完了;如果和源头接通了,刹那间电就充足了,并且源源不断。所以过去的祖师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为什么静坐的功德如此之大呢?这个须臾如果你和道接通了,你就是佛了,你就有足够的力量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有足够的功德福报接受众生的朝拜和供奉,根本不需要再为七佛建造宝塔;如果你没有和道接通,即便没有接受供奉,只要吃了三宝的饭,你生生世世都要为三宝做事。从显态来看,我们是在修功德,培福报;但从隐态来看,我们都是来还债的。所以大家要好好修行啊!
和明师的力量衔接以后,你也会变成明师,也会变成电源插座,后来的众生也会通过你和道的力量衔接,从你身上导电。要想成为明师,必须先做好一个众生。和道的力量接通最快的办法:第一是谦恭心。第二是忘我地奉献。忘我地奉献并不是要你出财出力,最根本的是破你的我执、你的虚荣心、你的所知所见这些修行大忌。来到明师面前,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放下你所有的观念、成见,所有的计划、打算和想法,把自己空掉,忘掉,变成一个空杯子、空的容器,电才充得进去,水才装得进去。
由于我们愚昧无知,冥顽不化,即便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了明师,也没办法开悟。待在明师身边,还四处去寻访明师。以凡夫的这种心态和方式去参访善知识,寻觅明师,永远都是枉然的!
在座的谁看过《喇嘛尊者传》?对学佛的人这是一本必读的书。如果不读这本书,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发心,什么叫恭敬,什么叫道心。
(11)团队的组建
师:在没有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团队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员工。
师:回答得很好。前几天有几个人和我讨论企业管理的问题,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今晚就此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任何一个团队都由领导者、管理者、员工三部分组成。在寺院就是方丈、执事和清众。什么是领导者呢?领导者是管意识形态、方向,提出思想的人,他是团队的灵魂与形象代言人,不管具体的事务。他做事的原则是抓大放小。他不仅要善说、善写,还要善管,管放在第三位。
管理者首先要能管,其次要能说,第三要能写。一个团队能否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决于中间的力量,也就是管理者。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非常重要。员工、清众不能直接面对董事长、方丈,而是他们的领导——管理者。管理者在中间可以左右逢源,上下周全。管理者要大事小事一把抓,亲力亲为。如果管理层只能想到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去落实,就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如果管理者抓大放小,这个团队就管不好。如果领导者亲力亲为去做具体的工作,管理者就很难做事,也做不好事,下面的员工也不知道应该听领导者的还是听管理者的。有的员工认为谁是老大他就听谁的。也许有些领导会欣赏这样的员工,认为这个员工对自己很忠诚,很维护这个团队。但有智慧的领导恰恰相反,他不会欣赏这样的员工。员工真正的领导是他的直接上司。他今天可以绕开自己的直接上司去找上一层领导,明天同样也会绕开上一层领导去找更上层的领导。
员工和清众首先要会听,然后是会做,最后还要会说。只有听得懂管理者说的话,明白他的意思,才能把事情做好。员工要能服从管理,还要学会和管理者沟通。作为一名员工或者清众,你做事能让管理者放心,你就成功了。人不可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接地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