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word目录字体设置 (《目倦集》、《徐霞客游记》)

[转载]奇人奇书:《徐霞客游记》
奇人奇书:《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他从20岁到54岁,30余年间,单装徒步,游踪遍天下,阅尽天下佳山水,并在旅行过程中,逐日写下游记。这些游记经后人整理,成为69万多字的皇皇巨著《徐霞客游记》,其内容广泛涉及地理、民俗、民族、政治、宗教、边防等,被认为是"自古至今未有之奇书"
(奚又溥《序》),并被称为"古今游记之最"(钱谦益《徐霞客传》)。那么,受到如此推崇的徐霞客及其游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葑·±
徐霞客(陈眉公为他取的号,江阴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由江阴梧塍里人"(钱谦益有明一代石刻,多名人手跋》)等说法,人们常把"梧塍里"。经薛仲良先生的梧塍里即现在的祝塘镇:即现在的马镇镇湖庄村①。徐霞客曾给母亲盖遗墨题赠以及母亲八十寿于晴山堂中,被称为"晴.们可以看到杨维桢、倪瓒东阳、文徵明、罗汝敬、龙、董其昌、王思任等有楚的手笔,由此可见徐氏;徐霞客的先祖被称为之后"(陈敬宗《明故徐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州高士",据说是东汉时江载,徐稚隐迹山林耕读为聘,都被他拒绝了。太傅客,听说徐稚相访,特意鼋得的殊荣,太学生领袖郭!
徐霞客(),名弘祖陈眉公为他取的号,江阴(今江苏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史料中砗江阴梧塍里人"(钱谦益《徐霞客有明一代石刻,多名人手笔"(《张跋》)等说法,人们常把徐霞客的古"梧塍里"。经薛仲良先生考证,徐的梧塍里即现在的祝塘镇大宅里,故即现在的马镇镇湖庄村①。
徐霞客曾给母亲盖新屋,取名'遗墨题赠以及母亲八十寿辰时朋友厥于晴山堂中,被称为"晴山堂帖"。们可以看到杨维桢、倪瓒、高启、徐东阳、文微明、罗汝敬、祝允明、8龙、董其昌、王思任等有明一代画坛楚的手笔,由此可见徐氏家族之显赫徐霞客的先祖被称为"南州高之后"(陈敬宗《明故徐徵君墓志铭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这位被七州高士",据说是东汉时江西南昌人载,徐稚隐迹山林耕读为业,名倾亳聘,都被他拒绝了。太傅陈蕃任南菩客,听说徐稚相访,特意设榻相迎,得的殊荣,太学生领袖郭林宗等即稍徐稚字孺子,唐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徐孺下陈蕃之榻"之说。
据《梧塍徐氏宗谱》所载,徐霞客世系从北宋末年开封府尹徐锢开始。在金兵南侵之际,梧塍里徐氏一世祖徐锢携带大批中原文献随宋王室南迁杭州,其子孙散居荆溪(今宜兴)、云间(今松江)、琴川(今常熟)等地。四世祖徐守诚在南宋宁宗庆元年间以吴县县尉迁居苏州。五世祖千十一于元初迁居偏僻的江阴梧塍里,子孙俱誓不仕元,潜伏数十年。千十一是江阴梧塍徐氏始祖。九世祖徐麒(字本中)在明初白衣应招,奉命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功成身退,以一品朝服荣归故里,"藏雄迹于江村,寓大雅于诗酒"(胡广《心远先生喻蜀图序》),"朝士高之,赋诗送别,为国初盛事","及其殁也,当世名公,若魏文靖、王文端、胡忠安、叶文庄背,皆哀挽铭诔,语无虚美,大书深刻,传播海内"(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徐麒在家乡一方面大规模垦荒开田,一方面广收文集,使徐家成为"辟田若干顷,藏书数万卷"的江南望族。徐麒以景南、景州作为两个儿子的字,以示不忘"南州高士"之祖风。景南、景州又分别以梅雪、竹雪为号,以明志向。兄弟俩筑"梧塍十景"以过隐居生活,"恪守庭训,务农重谷,读书好礼,敦行孝悌;资累钜万,而修身慎行,德量过人,取与辞受,必以其义"(《民谱》卷53《旧传辑略》)。徐景南筑梅雪轩,轩中有经传子史和茶灶笔床,轩外栽数株梅树,观书之余,"临窗觅句想林逋,洗鼎烹茶效陶谷"(楼宏题诗),与宾友觞咏为乐。在灾荒和边患之际,徐景南兄弟出谷赈灾,出鞍马助边,为世人称道并被朝廷旌为义民,赐给冠服,并旌其父之墓。徐景南有心报效皇恩,将儿子徐颐送进京师,谋取职务。此后徐家连续五代积极人世,博取功名。
十一世徐颐凭借丰厚的家产和精湛的书法,以楷法人中书科,后来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因病告归之后,亲自督促子孙学业,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说他"教子甚严,不侈服,不重肉,馆于后圃,左右图籍,不令与阑市相接,而日躬课核,至夜分乃罢"。徐颐还不惜重金为子孙聘请名师,华亭状元钱鹤滩罢官家居时,徐氏以五百金延请至家塾;吴中才子文徵明祖父也曾为徐家塾师,文徵明《内翰徐公像赞》云:"内翰江阴徐公殁三十年矣,璧生晚,未及瞻承。然先大父寺丞,曾馆予公;先君温州守,辱交尤厚";此外,翰林检讨张亨父闲居时亦曾为徐颐长子徐元献师。李东阳曾为徐颐撰六十寿序,后来又为他撰墓志铭。此墓志后来散失,徐霞客和从兄仲昭百计搜求,才以三亩田购得。徐经遗像上有文徵明、祝允明、顾鼎臣等人题赞。
徐霞客太祖徐元献,字尚贤,号梓庭,天资颖异,10岁能诗赋,长大后习举业,并博览古经史传、秦汉文词。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参加乡试,得到主考官罗明仲、李宾之的赏识,取为第三名,并刻写传播其经文。第二年参;部考试,落第而归,不久病逝,年仅29岁,几个月之后其父徐颐亦去世。徐元献是梧塍徐氏第一个才华出众的科场追逐者,有《达意稿》若干卷行世,是徐家第一部抒怀言志的著作。
徐霞客高祖徐经,字直夫,自号西坞。《民谱》卷53《旧传辑略·春元西坞公传》云:"少孤力学,淡于世昧,酷嗜学问,虽大厦千间,金珠委地,未尝一着意焉。唯四方贤士大夫至。则坐论竞日,而忘疲焉。"徐经为了继承父祖之志金榜题名,将一切家计都交给母亲和妻子,自己藏身于"万卷楼"苦读。钱鹤滩《万卷楼记》云:"兹楼也,储川岳之精,泻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奥,焕斗牛之缠,知不可以金谷、.平泉视也。"徐经于弘治乙卯(1495)中乡试举人,与吴门唐寅等人以才名相为引重,再加上他"富而不施",遭人嫉忌。弘治己未(49,9)徐经与唐寅同船赴京会试,到京城后,
"六如(唐寅)文誉籍甚,公卿造请者阗堙于巷,徐有优童数人,.从六如日驰于都市中,都人瞩目者已众矣",(《唐伯虎全集·轶事》卷二k三场会师之后,竞满城飞语,传言."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后经朝廷查处,鬻卷之说纯属乌有,但为了平息舆论=,两人仍被削除仕籍,发回县衙作小吏使用。唐寅归家后耻不就吏,夫妻反目,颓唐消极,筑"桃花庵"自娱。徐经归梧塍里,闭门谢客读书。明孝宗死后,徐经盼望朝廷赦令,于丙寅(1506)北上京师探听消息:卧病京邸,于正德丁卯(1507)客死异乡,重演其父赍志以殁的悲剧。有《贲感集》传世,评者论其诗"类陆龟蒙"(《春元西坞公传》),"不下崔灏"(元寿《&贲感集&后序》)。
徐经家财宏富,在江阴的梧塍、南砀歧沙山等处有地近四万亩。三子治、_洽、沾,惟次子洽继承父志攻举子业徐洽字悦中,号云歧,自立门户后居南呖歧,为徐霞客曾祖,也是南呖歧徐氏始祖。徐洽颖敏有文,:由博士子弟补国子监生,"每试辄最",可是七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最倒霉的一次是嘉靖辛卯(531)会试,本来已经被录取,却因为参考的监生人数太多超过规定的比例而落榜。后来捐资进入鸿胪序班,官至鸿胪主簿。《民谱》卷53《旧传辑略·鸿胪佐云歧公传》说:"其诗文宏雅古博,多自得趣",有《云歧小稿》传世。
徐洽有五子,长子衍芳,字原润,又字汝声,号柴石,为徐霞客祖父。徐衍芳"博综典故,.出入风雅,以古文词为通人所赏识"(《民谱》卷53《旧传辑略·光禄佐柴石公传》)。其父科场失意,寄厚望于衍芳,特筑书屋令他诵读其中。兄弟分家时,徐衍芳虽为长子,却主动放弃祖屋而出居湖庄书屋,研精静虑以求科智,结果却像父亲一样"累试数奇"。有《柴石小草》传世。徐衍芳有六子,第三子徐有勉就是徐霞客的父亲。综观徐霞客的家世渊源,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有隐士高风,二是以诗书传家,二者相辅相成。隐士高风。对徐氏家族来说,不恋慕功名富贵隐而不仕的高士之风可谓源远流长,远祖徐稚一直是他们韵骄傲和榜样。在千十一、徐麒、徐景南、徐影州兄弟身上,可以直接看到"南州高士之风"的延续。尽管从徐颐开始,+这个高士之家连续几代角逐科场追求功笤,但"高士之风"仍不绝如缕。十一世祖徐颐捐资得官之后不久即以病告归,自称"违养图仕,非志也"
(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太祖元献以泊然寒士自处,
"与世之骄侈者远甚"(《民谱》卷53《旧传辑略·经元梓庭公传》);高祖徐经淡于世味酷嗜学问;、曾祖徐洽辞官归田,优游林泉,不染尘世事;祖父徐衍芳出入风雅,淡泊世味,以诗酒写性灵。隐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生活的·大景观,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历史可以交替划分为、"仕文化"和"隐文化"两种时期。不过像徐氏这样高士之风累世传续的现象并不多见,因此,不仅徐氏族裔引以为荣自觉模范,世人也津津乐道,极力推崇。在《晴山堂帖》'中,人们一再称扬徐稚的隐士高风。王达善题诗说:"高士令名垂无穷";解缙题诗说:"南州信义世皆知";、苏平题诗说:、"南州高士神仙人,绕轩栽得江南春"。黄呖《梅雪轩记》说,"尝慕乃祖南州孺子之名,所以字之以景南者,有以期之也";张洪《梅雪轩序》说,徐景南"系南州高士之后,故其名然,作求世德,其在兹乎";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说;徐颐"虽敛处林壑,而世家誉望,著于东南久矣。君旧谱相传出汉南州高士之裔"。诗书传家。与隐士高风比较,徐氏家族的书香传统更为引人注目。一世祖徐铟随宋室南渡时带来大量中原文献,为徐家藏书奠定了基础;八世祖徐均平与倪瓒为故交,其子徐麒10岁时已有餐霞御风之异态,倪瓒为他取字为本中,还为他绘《书屋图》并题诗,杨维桢、高启等名流皆有题咏。徐麒奉诏使蜀时,文坛泰斗宋濂以诗送之,《送徐生》之序称:"生,江上故族也。学古储今,以诗文从余",可见徐麒是宋濂的弟子。徐麒藏书达数万卷,与良朋酬酢觞咏其问,"宇内播扬,咸仰之为山斗"(陈敬宗《明故徐微君墓志铭》);徐景南亦酷好读书,有"梅雪轩"故事;徐颐亲自课子并广延名师;徐元献弱冠成举子,古文歌诗皆有名;徐经藏身于"万卷楼"苦读。徐元献、徐经、徐洽、徐衍芳,连续四代有文集传世,先后媲美,论者叹为盛事,汤焕《(徐氏家集)序》说:"往予署学江阴,见徐氏列冠裳者先后数十人;居庠校者,彬彬多才子弟,意必有贤父兄,而家法先猷,当有所自","昔人有言:植本固而发源深也。徐氏自开封尹以中原文献南来,迨乎皇朝,益敦诗礼之教,又再世而贤科出焉,其培植也远矣"。
徐氏不仅"五世以来,文豪于国,诗震于时"
(范梅《&柴石遗稿&序》),如前所说,我们在《晴山堂帖》中,可以看到一大批如雷如霆之伟人的手笔,晴山堂石刻因此而"与唐碑宋碣并重",
"三百年来,拓本流传,人争宝贵"(张之纯跋)。徐氏真正可以说是出入有鸿儒的世家望族。徐霞客与其从兄徐仲昭千方百计搜寻先世遗墨题赠,绍继的不止是祖业,应该还包括祖宗的德行风范。何乔远《张侯名宦汇纪序》说:"徐弘祖一布衣也,愍然若其远祖达人。"徐霞客出生在这样一个故族世家,深受祖德家范的浸染,其放绝世务奇情郁然的个性、其目空万卷词意高妙的才情都可谓渊源有自。
有如此之父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字思安,号豫庵。据徐氏家谱记载,徐霞客曾祖徐洽分家时曾得田12597亩,是江阴有名富户,至祖父徐衍芳,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徐有勉"能修本中之事,以高隐好义称",18岁丧父,兄弟以射覆法分家产,徐有勉一再得正室,却坚决辞让给伯兄而自处东僻之旷土陋室。夫妇俩艰难创业,使家道中兴,为园自隐,耽于园亭水木之乐。徐有勉常常带着三五家童,或乘扁舟,或坐轿舆,往来苏杭之间,观赏湖光山色,品评甘泉新茗,悠然自得,旁若无人。
也许是有鉴于父祖辈的科场遭遇,徐有勉拒绝人仕。有人劝捐资买官,他掉头就走,不予答理。他曾对朋友说:"次子弘祖眉宇之间有烟霞之气,读书好客,看来可以继承我的志趣,我并不愿意他富贵。"可见他不仅自己绝意宦途,也不希望儿子追求功名利禄。
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云:"盖公性喜萧散,而益厌冠盖徵逐之交。"也就是说,徐有勉不仅不愿做官,而且讨厌与达官贵人打交道。当时梁溪(今无锡)有两个声名显赫的官僚秦中丞、侯司谏曾慕名多次前来拜访。徐有勉只要听说他们来了,就躲进丛竹之中,然后扁舟入太湖,飘然遁矣。他匿而不见,也不往报谢,并且对人说:"吾宁为薄,不能为通;与其为通,不如使二公有不报之客"(陈继儒《王孺人传》)。
徐有勉一介布衣,又自负亢直傲视权贵,因此屡遭豪强欺负,以至于使他"气厥""病舌"。有一次,遇盗而逃到无锡躲避,骑马回家时坠人河流,从此瘸了一只脚,要依靠拐杖走路,他还自我解嘲说:"吾与葛跛有缘,且可汰一童扶掖。"晚年再次被盗所困,不久即病逝,享年60。王思任《徐氏三可传》说,"有如此之父而可称者"。父亲去世时,徐霞客18岁。父亲的人品性格以及不幸遭遇在心中应该会留下深亥6的烙印。
其母异人也
何乔远《张侯名宦汇记序》后附胡雨人《跋》云:"至先生之父有勉豫庵,其志行纯洁,与王夫人之勤勉达观,尤为无双佳偶,而霞客先生之空前高行,由是胎焉。"事实上,与父亲的"志行纯洁"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也许更高大、更直接。陈继儒《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说:"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的确如此,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徐母,就没有徐霞客的旅行和游记。
在徐霞客的先祖中,徐元献、徐经父子均英年早逝,他们的妻子薛氏、杨氏两世以寡妇起家,有声史册。与她们相比,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不仅具有同样的才德,而且具有对古代男子来说都难能可贵的眼光、胸襟和卓识。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徐父心中有嫡庶的界限,临终嘱咐说,分家产时庶出的季子不能与其他两个儿子等同,她却不以为命,将田地房屋鼎分为三。
徐霞客的父亲不事稼穑,徐家得以复兴,主要得力于徐母。徐父去世时,徐母60岁,徐霞客18岁。徐母将家产处置停当之后,一直与徐霞客住在一起。徐霞客常年外出,徐母在家支撑门户;将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代夫以父其子,代妇以子其孙,代子以克其家"(李维桢语)。
她初嫁人徐家时,为太翁云歧公泡茶,放了两颗桂圆,太翁不吃,并且不高兴地说,"农家怎么能享用如此贵重的东西。"她感到很惭愧,一直谨慎地收藏着这两颗果核,用来教育子孙。在饥荒之年,徐母要儿子仿照先祖徐麒、徐景南的"故事"赈济灾民。徐霞客要为她修建新居,她却让儿子捐资整修祖宗墓碑和明初常州府同知张宗琏的庙宇。徐母一生酷爱种豆和织布。她每年都要在篱笆周围广植秋藤,抽条引蔓,使绿阴满堂;每当晨光初升,即带着婢女在藤蔓下纺织,并让小孙子在旁边吟诵诗文。机声与书声相互答响,徐母怡然自得。徐霞客也总是帮着用绳子牵引绿藤,让母亲更加高兴。徐母种的豆果夹累累,成筐成筐地送给亲友;徐母织的布轻柔如蝉翼,被称为徐家布,在市场上能卖到丝绢一样的价格。她还用织布的道理来教育孙子:"民生于勤,勤则不匮。今里媪之织者无数,而吾家特以精好闻。学犹是也。"(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
徐霞客曾动情地谈及自己的母亲:"吾翁豫庵公捐宾客者二十年,独母王孺人久支门户,课夕以继日,缩入以待出,凡馇酡、酒醴、涂茨、朴斫以及鸡埘、牛宫之类,诸童婢皆凛凛受成于母。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又好植篱豆,壅溉疏剪,绞绳插架,务令高蔓旁施。绿阴障日,辄移纬车坐其下。每当蕃实累累,'则采实盈筐,分饷诸亲族,余即以啖卯孙。"(陈继儒《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卯孙即徐霞客长子徐屺,其母许氏早亡,徐母哺而教之。受母亲数十年辛勤节俭的影响,徐霞客一生作万里五岳之游,生活极其清苦。
如果说.以上所述徐母的贤达明理、乐善好施、勤俭谦让等尚属传统"妇道妇德",那么,在对待霞客远游这件事上,徐母的识力至今仍显得卓异高标,令人景仰。
徐霞客生来有奇癖,想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徐母知道儿子有绝特之才而未能伸展,有五岳之志而未能实现,于是对儿子说:
"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即《语》称'游必有方',不过稽远近,计岁月,往返如期,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为了使儿子不要像圈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一样羁留家园无所作为,她亲手为儿子制作远游冠,鼓励儿子到广阔的天地之间去增广见识,舒展胸怀,并要求儿子:"第游名胜,归袖图一一示我。"(王思任《徐氏三可传》)
徐霞客从此与母亲约定,在春草初萌时出游,在秋叶染霜时归来,20年间,足迹几遍天下而无不如期而返。徐霞客每次归来,都以琪花瑶草碧藕雪桃之类作为礼物送给母亲,并为母亲讲天地之广大、流水之奇险,以及土风之异、灵怪窟宅之渺,听的人都吓得张口结舌,直冒冷汗,徐母却反而感到非常愉快,煮蒲烹茶,为儿子庆贺。
徐母手种篱豆,秋实累累,经常在绿阴之中课教孙子与婢女,称之为"碧云龛";又将豆藤收扎成束,与木头树根一起煨烟,称之为"长命缕"。她听完儿子的故事之后,有时开玩笑说:"子汗漫九州良苦,吾故日居此碧云庵中,看长命缕垂垂而下,知望白云返而。乃又得所未闻若此,其可无憾而须眉矣。"(张大复《秋圃晨机图记》)
徐霞客是当地出名的孝子。虽然母亲全力支持他出游,可是他心中一直牢记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母亲春秋日高,他心中的歉疚也就越深。一天旅游在外,忽然仰天长叹说:"孝子不登高,不临深。聂政云:'老母在,政身未敢许人也。'而我许身于穹崖断壑之间,何益?"于是匆匆归家,解开行装,惟有冷云怪石及游记、书籍。徐母笑着说:"儿无恙,吾织布以易糈,摘豆以佐酒,卯孙从旁覆诵句读以挑汝欢,吾母子尚复何求哉?"(陈继儒《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
每当徐霞客在出游和奉母之间感到为难时,徐母总是安慰他说:"吾幸健,善饭,足恃耳。男子生而射四方,远游得异书,见异人,正复不恶。无以我为念。"(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在母亲80岁时,徐霞客想停止出游奉养母亲,徐母再次说:"向固与若言,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于是让儿子陪她游荆溪、句曲,为了打消儿子的顾虑,她一路走在儿子的前面。儿子罢游是怕伤母亲的心,母亲偕游是怕伤儿子的心。徐霞客在母亲全力支持鼓励之下再次出门,游至华下青柯坪,忽感一15动,急忙赶回家,母亲果然病了。从此,徐霞客衣不解带,侍奉母亲汤药。在母亲病危时,徐霞客向上天祈祷,愿意以身代母。母亲去世后,徐霞客像小孩子一样伤心悲泣。
在徐母八十寿诞时,陈眉公作《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张苓石作《秋圃晨机图》,张大复《秋圃晨机图记》,李维桢作《秋圃晨机图引》,夏树芳作《秋圃晨机图赋》,高攀龙、文震孟等名家题咏,几遍海内,它们连同董其昌的《明故徐豫庵公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陈继儒的《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王思任的《徐氏三可传》、陈仁锡的《王孺人墓志铭》等,都刻石置于晴山堂中。这些诗文及碑传墓志对徐母的懿德卓识、对徐氏母子的奇情异趣素风远韵反复吟咏,无不赞叹称羡。董其昌说:
"仲予(霞客)足迹,几所谓州有九,游其八者,孺人成之也";陈继儒说:"弘祖之奇,孺人成之",又说:"是母生是儿,其亦可以冁然而引一觞否";陈仁锡说:"自古奉其亲者多矣。奉山水自徐仲子始;奉富贵而不受,古贤母有闻矣,奉奇山水而受,自徐仲子之母始;山水品人物多矣,以是两高其母子,自余志王孺人始";张大复说:"吾窃有窥于振之,而知其母异人也","母既绝成名之训,而又不显称道德,自遂其不屑之高,徒令振之屐遍五岳,无负七尺男子,而母处碧云长命之间,俪然自远。其《易》所谓知几其神者乎?君子俭德,不可荣以禄,殆欲与吾友徐振之矣","人生不幸失怙,子母相命,亦所时有,胡有振之其遇焉如此哉";李维桢说:
"是母是子,其相与以有成者,岂在世俗之间哉";夏树芳赋云:"拂长剑以归来,母含笑乎机下","是母是子,泄泄油油";高攀龙诗云:"吾闻东海有贤母,不艺春园艺秋圃","自首晨兴课女工,勤俭为箴自千古。风前有子进霞觞,更挟文孙共斑舞";文震孟诗云:"机杼一生修世业,家庭五岳贮明霞";沈应奎诗云:"徐君有骨无人识,数行险峻穷神域,归来万里一庭秋,机中母发如积雪。左持豆实右提孙,梨根究取千山色。膝下天边呼与吸,一吸一呼诸境灭。秋篱有豆豆有阴,母子朝朝复夕夕。朝斯夕斯乐何穷,脱除世法隳群聪";杨汝成诗云:"徐君骨相烟霞侣,域内名山游八九,.仙洞常寻五色芝,归来为母流霞酒";张育葵诗云:"繁唯王母,兑成厥美","境会俪然,是母是子";姜逢元诗云:"内训家规兢可传,松筠节挺况当年","生来有子多仙骨,百岁灵萱乐更偏";米万钟诗云:"豆花栅下鸣机杼,萱草堂中授简编:';张瑞图诗云:"所愿志四方,岂必长绕膝。五岳始归来,萱花犹永日。伟哉高堂人,徽音信可述";张燮诗云:
"千山石髓归遗母,半壁岚光贮属儿";郑之玄诗云:"足迹名山似尚禽,桑篷母教大江阴。豆花秋老垂垂实,机杼朝鸣轧轧深。篱落家风耕与织,瓦盆生事醉兼吟";文安之诗云:"织成朝霞不肯服,为儿裁作五岳衣"|;方拱乾诗云:"机杼理一生,慈母则以事。蓬矢效四方,男儿敬其志。盖自母命之,千里期辄至,名山与伟人。瑰奇无不备";朱大受诗云"有子仙游觅瑶草。拾得归来供母食。犹然保啬却繁华,绕砌芝兰绵世德";范允临诗云:铲冰崖历尽到北堂携得油囊;杯酒彩服承欢豆棚下,豆实累累握成帚。袖中出献五岳图,阿母持觞开笑口。"等等,不一而足。
"豆花棚下鸣机杼,萱草堂中授简编",是对徐母朴素而又富有诗意的生活的生动写照;"伟哉高堂人",是对徐母平凡而又瑰丽的一生的最好评价。她不屑于功名之教,不拘于圣人之训,而有山水烟霞之好,有"碧云"、"长命"之趣,不仅成就了儿子徐霞客的奇志伟业,而且使自己
"无憾而须眉"甚至愧煞古今众多须眉。千古之下,我们不。禁肃然敬叹:此母异人也!
少蓄五岳之志
据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说,徐母以异梦而生霞客,"生而修干瑞眉,双颅峰起,绿睛炯炯,十二时不瞑,见者已目为餐霞中人"。他天资聪慧,孩童时读私塾,即能开成诵,提笔成章。他对科举考试要求的经书不感兴趣,而特别喜欢奇书以及一切冲举高蹈的故事,常常将舆地志、山海图经等藏在经书之下偷偷阅读,读到有趣的地方,常常眉飞色舞神游天外,陈函辉说他"尝读《陶水监传》,辄笑日:'为是松风可听耳。若睹青天而攀白日'?夫何远之有?'及观严夫子'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又抚掌日:'丈夫当朝碧霞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
徐霞客受父亲的影响,同时也由于高蹈的个性,从小不喜欢八股时文和世俗功名,'只是为了安慰父母,才在15岁那一年勉强参加了科举考试,失败之后,即肆志玄览。如前所说,徐氏先人自一世祖徐锢始就开始藏书;到徐麒已有藏书数千卷;到徐霞客高祖徐经,筑有万卷楼";祖父徐衍芳分得的祖产就是湖庄书屋。祖上丰富的藏书为徐霞客的阅读提供了良好酶条件,他遍读先世藏书.并不断购买不曾见到过的书。他读书非常认真细致,并有惊人的记忆力,对别人所提的问题总能说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因此被人称为"博雅君子"。当时有人认为他言行怪诞,他也不管不顾,一心一意搜求古人逸事与藏书。有时遇到意趣相投的词人酒客、亲朋好友,就一起觞咏流连通宵达旦。
广泛的阅读为徐霞客日后的地理学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至于他对书籍的浓厚兴趣则保持终身,后来在旅行过程中,只要看到"奇书",哪怕是不吃饭不穿衣也要买,其族兄徐仲昭曾说,"霞客性酷好奇书,客中见未见书,即囊无遗钱,亦解衣市之,自背负而归,今充栋盈箱,几比四库,半得之游地者"(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
在读书过程中,他发现"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于是决心穷丸州内外以探奇测幽。父亲病逝之后,外侮叠来,徐霞客更加厌弃尘俗,欲问奇于名山大川,但是因为有母在堂,只好将五岳之志暂时搁置。钱谦益《徐霞客传》说:"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飚去",可以说是青年霞客形象的生动写照。20岁的时候,在母亲的鼓励支持下,他告别慈母和新婚的娇妻,第一次泛舟太湖,登临东、西洞庭,访灵威丈人遗迹,从此开始了超迈古今的旅行。徐霞客在1623年36岁时的游记中写到:"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游嵩山13记》,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49页,以下《游记》页码皆从此书),可见他对少年时代的理想和志向一直念念不忘。
陈继儒《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说,"弘祖远游,非宦非贾,非投谒,而山水是癖,一奇也"。也就是说,徐霞客之游,主要出于对山水的癖好和好奇。事实上,徐霞客同时代的朋友以及后来的清代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他是出于一种朦胧的好奇心,因此而称他为"奇人"、"畸人"。在徐霞
年的游记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在崇祯十二年(1639)九月十二日夜晚,与"留心渊岳"的史君对谈,讨论鸡足山的山脉走向,
"史君谓生平好搜访山脉,每被人哂,不敢语人,邂逅遇余,其心大快。然余亦搜访此脊几四十年,至此而后尽,又至此而后遇一同心者,亦奇矣。夜月甚明,碧宇如洗,心骨俱彻",十三日"复与剧谈"(《滇游'日记十三》,1214页)。现存游记到九月十四日止,季梦良曾引王忠纫之语说,"自十二年九月十五以后,俱无小纪"。这段接近游记尾声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成徐霞客对自己旅游动机的一种曲折的解释。史君生平留心渊岳,好搜寻访求山川脉络,每每被人讥笑,不敢告诉人,现在偶然遇上徐霞客,史君心里非常高兴。而徐霞客也认为能遇见史君这样一个同心人,简直是奇迹。也就是说,徐霞客自己认为,他搜奇探幽的旅游和史君一样,完全是兴趣使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因此也很难被人理解,现在得遇史君这样的"同心者",畅谈山水之趣,不禁心骨俱彻。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说徐霞客旅游的动机目的只是由于好奇,由于对山水的癖好,显然过于简单,因为它事实上已经是一种严格意义的科学考察。正因为这样,研究者对徐霞客旅游的思想动机和社会背景等作了许多的分析和讨论。不过,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即:千古奇人徐霞客的千古罕见之游与他少年时期的五岳之志是分不开的,在成年徐霞客的身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那个"神栩栩动"的少年的影子。
人与梅花一样清
在徐氏先祖中,徐景南号梅雪并曾筑梅雪轩,被传为佳话,张思安诗云:
"梅样孤高雪样清,却于梅雪独留情","知君不交寻常友,千载林逋是旧盟"。徐霞客像其先祖徐景南一样,向往的是孤高贞洁的志操,徐霞客曾为其族兄雷门筑于小香山的梅花堂题诗五首,其二《得横字》云:"人与梅花一样清",这可以看作是他自觉追求的人格理想。徐霞客有《赋得孤云独往还》组诗五首,其一云:"秋空净无极,兀兀片云孤,不于风同驶,遥令雨自苏。卷舒如有约,尺寸岂随肤?我欲神相倚,从之径转无";其三云:"出岫何幽独?悠然飚碧空。遥分秋水影,忽度夕阳风。长天不留迹,冷月若为容。归宿应何在?崆峒第一峰";其五云:"卷舒有妙理,谁云倦始还?垂天宁幻态,触石岂无关?神远群俱涣,情空迹自闲。始知能体物,造化掌中删。"这~组诗,深得黄道周赞赏,称其"词意高妙,备及诸长"。我们认为,词意高妙主要源予作者人格的高标。孤云在浩瀚秋空中兀自飘飚,徐霞客在千峰万壑间独自踯躅,两相比照,神韵自通。
从"我欲神相倚,从之径转无"的诗句来看,徐霞客的确是以孤云自诩。而朋友唐泰则将徐霞客比作孤飞的鸿鹄,《赠先生》云:"鸿鹄翔云中,孤飞纵高举。浮云皓横绝,严霜脆柔羽。衣裳自清洁,素志未惰窳。弓矢岂无意?网罗奚碍阻?咫尺寡俦匹,万里亦踽踽。"无论是飘零天际的孤云还是踽踽万里的飞鸟,都是徐霞客潇洒出尘、傲然独立的人格的形象写照。
在现实生活中,徐霞客清洁孤高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他的交游之中,如前所述,其父徐有勉志性行纯洁,不喜冠带交,不窥贵人门。徐霞客子承父性,同样"遇冠盖必避"(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不屑谒权贵,博名高"(陈继儒《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
崇祯元年(1628),徐霞客从家乡去福建漳浦拜会黄道周,有"当事者"要送给他可以免费使用国家交通工具的"邮符",徐霞客宁愿徒步爬涉三丁里,而不肯接受官僚的馈赠(见黄道周《七言古一首赠徐霞客》及其所附题跋)。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十四日,徐霞客游云南剑川州金华山,遇见一位何公子。何公子热情邀请徐霞客去他的书馆,并说他父亲非常喜欢结交异人,因此也希望徐霞客能见见他的父亲。徐霞客与何公子约好下山时前去拜访。徐霞客从同行者那里打听到何公子的父亲以进士起家,名叫何可及。他回忆起这个人是因为附逆阉竖魏忠贤而被削夺身份的,于是就坚决不去了(《滇游日记七》)。
对庸俗的官僚和无行的小人,徐霞客避之惟恐不及;对那些不偕俗流的贤豪奇士则趋之惟恐太迟,而且往往一与之交,便死生不易,肝胆相照。
徐霞客从小对东林党人有特殊的感情。万历二十二年(1594),吏部郎中顾宪成因反对贵族地主的残酷专政而被革职,回到家乡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聚众讲学,讽议朝政,品评人物。无锡离江阴很近,徐霞客耳濡目染,自幼对东林党人非常尊敬。成人后与东林巨子高攀龙、缪昌期结为忘年之交,另与东林志士或同情东林党的人士如钱谦益、文震孟、黄道周、陈仁锡、孙慎行、姜逢元、李流芳、曹学俭等都有深厚的友谊,"晴山堂帖"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除了东林志士之外,徐霞客还结交了像陈继儒、陈函辉一类饱学的高士以及湛融、静闻一类得道的高僧。此外,在旅行过程中,徐霞客往往"因友及友",或以"游"会友,与许多人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如云南纳西族首领、丽江土知府木增,著名书画家、诗人唐泰,以及荒山野寺的诸多僧侣。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说,徐霞客性好奇人,在旅行途中,"有相向慕者,即草履叩扉,袖中出半刺投之,一揖登堂,便相倾倒;若赠言则受,投贶即辞,次日不告行矣"。这种"同道"的君子之交与那些"同利"的小人之交相距何止云泥。
在徐霞客的交游中,最具个性也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与黄道周、静闻的交往。
黄道周(),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右中允。黄道周学贯古今,在文学、哲学、天文、历算诸方面都有很深造诣;而且为官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因此有"文章风节高天下"之名。庄起涛《黄漳浦先生年谱》说黄道周"独喜挟册走最高峰,倚松欹石,踽踽充归",也就是说,这位名震一时的学者和显宦也喜欢自然、喜欢旅行,年轻时曾游历过西南地区。
徐霞客非常仰慕黄道周的志节才学,崇祯元年(1628)他第三次游历福建,听说黄道周因母丧在家守制,于是徒步三千里,拜谒于墓下。两人一见如故,通宵畅谈。因为守丧期间,"有笔墨之戒",所以黄道周许诺日后要赠长诗给徐霞客来纪念他们的初识。
崇祯三年(1630)二月,徐霞客在常州听说黄道周自漳浦返京,途经江苏,便操小舟一路追赶至丹阳。故友重逢,分外激动。黄道周念及两年前相见的情景和自己的承诺,又念及近年来的东林之祸,不禁感慨万端,于是,"沽酒对饮,且饮且题诗,诗成而酒未尽;文不加点,沉郁激壮,遂成绝调"
(文震孟跋语)--《七言古一首赠徐霞客》。黄道周在诗中满怀深情地追述了徐霞客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并热情讴歌他"乃欲搜剔穷真灵,不畏蛲岩不避死"的探险精神。然后,又感怀身世,抒发对时局的忧虑和政治上的抱负:"男儿不仙必良将,驱龙凌波破荡漾。挽河洗甲天下清,安能对镜坐相向。"徐霞客另一好友陈仁锡当时同在舟中,他在该诗的识语中说:"霞客着屐破旃裘,石斋落笔惊风雨,故宜两绝。"徐霞客非常喜欢也非常珍惜这首诗,请多位好友为之题跋,并刻石置于晴山堂中。文震孟跋语云:"以奇人遇奇人,当奇境而成奇文,固宜也";项煜跋语云:"先生(指黄道周)于世殊落落,霞客游满天下,所交多~时贤豪长者,而尤心许先生,走万里而谒之穷;夫自世俗观之,则几于嗜痂之癖也。"
就在他们这次见面的前一年,黄道周曾挺身为东林党人钱龙锡辩护,而被削职。崇祯五年(1632),黄道周再次因直谏而得罪朝廷,被削职为民,遂放浪山水以洗心中部愤。这年秋天,黄道周与徐霞客曾同游金山、焦山,泛舟太湖,以"孤云独往还"为韵,互相唱和。崇祯六年,徐霞客再次长途跋涉,到福建漳州,与黄道周同游大峰山。这是他们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相聚。徐霞客临走时,黄道周作"百韵千字"的《五言古风四首有跋》以存"远证"。
徐霞客于崇祯九年(1636)开始万里西游,自忖此行"往返难以时记,死生不能自保"(《致陈继儒书》),临行前渴望与黄道周一晤,但是黄道周"杏无音至";徐霞客到杭州询问,得知黄道周"犹未北至",只好怅然远行。从《游记》中可以看到,西游途中,徐霞客一直关注着黄道周的命运。崇祯十年(1637)十二月二十六日记:"始知石斋先生已入都,又上二疏"(《粤西游日记四》,583页);崇祯十二年(1639)六月初九记:"是日始闻黄石翁去年七月诏对大廷,与皇上面折廷诤,后遂削江西郡幕"(《滇游日记十》,1122页)。原来黄道周被朝廷起用之后,依然锋芒毕露,因上疏指责大臣杨嗣昌而被捕下狱,受尽折磨。
徐霞客在与木增纵论天下人物时说:"至人惟一石斋。其字凰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然其人不易见,亦不易求。"当木增问到能亲身受到教益的有哪些人时,徐霞客强调:"人品至难"(《滇游日记七》,961页),可见,徐霞客说黄石斋是完美无缺的"至人",主要推崇的还是他高尚的人晶。
崇祯十三年(1640),徐霞客西游归来,卧游病榻,对儿子说,他已看破生死,了无牵挂,惟一的遗憾是"不得一见诸故交"(陈函辉《墓志铭》),于是让长子徐屺携寒衣和他手书的游记千里迢迢去京师探望身处囹圄的黄道周,令"杖下余生"的黄道周"感激无已",也"欣赏无已"(黄道周《狱中答霞客书》及《霞客先生世莫俦》、《江阴霞客本飞仙》)。三个月之后,徐屺回到家里,备述黄道周狱中情形,徐霞客"据床浩叹,不食而卒"
(钱谦益《徐霞客传》)。
在徐霞客去世之后的第二年(崇祯十四年),黄道周在谪戍广西途中,求人捎信和诗给徐屺。这位"不易求"、"不易见"、"严冷方刚"的铮铮铁汉,以血泪文字遥奠亡友:
十州五岳齐挥泪,屐齿无因共数峰。--《挽徐霞客》
庚辰初冬,拜尊公授衣之惠。知耿耿相念,如将远别,神明相告,梦寐与通。缙绅倾盖白头者多矣,要于嚼然物表,死生不易,割肝相示者,独有尊公。忆壬申岁,买舟空山,呈履华阳,相从敝寓鹏峰之上,每以子瞻、陈季常彼此相喻。今果验矣!仆之受祸,毒于子瞻;而尊公中折,痛于季常。垩人已殇,郢匠辍斤,即令台、宕、华、峨,起于左右,仆杖履甚健,亦岂乐自独从之乎?已矣!仆髀肉已消,五岳之期,遽损其半,从此无意烟霞之外。--《遣奠霞客寓长君书》
黄道周在这里,先将他与徐霞客的交情和遭遇比作苏轼与陈季常;又借用《庄子》中的典故表达失去徐霞客的悲痛。《庄子·徐无鬼》云:"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日:"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日:"臣则尝能为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质,指对象。匠人虽巧,要有郢人这样的对象;庄子虽智,要有惠子这样的对象。黄道周说,就像匠人失去郢人而辍运斤之妙响、庄子失去惠子而息濠上之微言一样,他失去了徐霞客,从此无意烟霞山水之乐,哪怕是山岳立于左右,自己又身强力壮,也不忍独游;更何况听到徐霞客去世的消息,自己早已悲痛得髀肉消损!真是情到深处,铮铮铁汉也流泪!
徐霞客与黄道周之间死生不易、肝胆相照的友谊,颇具英雄相惜的悲剧色彩。相比之下,徐霞客与静闻之间的友谊则似乎更多一份高山流水的情韵。
静闻是浙江天台迎福寺莲舟上人的弟子,"禅诵垂二十年,刺血写成《法华经》,愿供之鸡足山"(《静闻事略》)。徐霞客万历四十一年(1613)即与莲舟上人同游天台山和雁荡山,应该于此时即已结识静闻。崇祯九年(1636),徐霞客开始壮烈的万里遐征,静闻同行。一路上,他们"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
(徐霞客《哭静闻禅侣(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静闻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慈悲善良,宽容厚道,一言一行,都严守戒律。崇祯十年(1637)二月十一日深夜,他们在湖南衡州府(今衡阳市)境内遇盗。危急之中,大家纷纷赤身跳人水中,在盗贼的刀剑之下逃生。静闻却独自留在船上,舍命向盗贼乞求,保住了佛经和徐霞客的许多重要书籍、文稿;盗贼放火烧船,他为了救火,被刺两刀;等盗贼离开之后,他又在烈焰和寒冷的河水之间往返穿梭,抢救物品,直至船只沉没,然后就在沙岸边等待物品的主人来认领。第二天早上,他与徐霞客劫后重逢,看见徐霞客只穿着单衣单裤。冷得发抖,赶紧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徐霞客穿上。在这次劫难中,仆人顾行也受了伤。
同年六月,在广西境内,静闻和顾行都病倒了,徐霞客一边独自搜奇访胜,一边设法照顾两个病人。静闻病重,徐霞客不惜重金为他雇马、雇车、雇轿子。静闻被奸诈的轿夫丢弃在天妃庙里,徐霞客好不容易找到静闻,见其病重,不宜搬动,只好暂时留在庙里,并找医生治疗。徐霞客见庙里的和尚不可靠,不放心把钱给他们,决定自己亲手给静闻买蔬菜和做粥用的绿豆杂米。和尚赚不到便宜,就挑拨、蛊惑已经处于谵妄状态的静闻,说徐霞客不爱惜静闻的生命而吝惜钱财。徐霞客不顾静闻的误会和和尚的恶意伤害,仍然买了绿豆蔬菜去问候、照顾静闻。
静闻病体一直未愈,到南宁之后,已虚弱不堪,再也不能与徐霞客同行。徐霞客临离开南宁时,去崇善寺与静闻告别。他挂念静闻畏惧窗前裂洞漏进来的寒风。特意出钱请人修整,并将所有的钱都留给寺里的和尚,托其照顾静闯。徐霞客本意想游历一段时间再来这里与静闻相会,就算静闻有了不测,他也要来这里带走静闻的骨灰。静闻则渴望自己能活下去,他想,如果自己身体好了,不一定要等徐霞客回来,自己可以走向鸡足山,实现理想。因此,他恳切地要求徐霞客留下布鞋、茶叶等物。徐霞客乘船走了十多里之后,想到静闻临别的神情,思虑再三,放心不下,又将布鞋、茶叶等送回给静闻。徐霞客后来在《哭静闻禅侣(五)》中追述这一情景:"别时已恐无时见,几度临行未肯行。"
这一别果然成了"永诀"。第二天,即崇祯十年九月二十四日(《粤西游日记三》,571页),静闻凄凉地死在崇善寺,寺里的僧人竟然连棺木都未给置办,草草将其火化。徐霞客听到消息后,"为之哀悼,终夜不寐",并将死生之痛付诸文字,写下《哭静闻禅侣》组诗六首,其一云:"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故乡只道登高少,魂断天涯只独看":其二云:"可怜濒死人先别,未必浮生我独还。含泪痛君仍自痛,存亡分影不分关";其三云:"客里仍离病里人,别时还忆昔时身。死生忽地分今日,聚散经年共此晨";其四云:"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其六云:"一番魔障一番憨,梦寐名山亦是贪","幻聚幻离俱幻想,好将生死梦同参"。比之黄道周哭霞客,同样的悲哀沉痛。
徐霞客于十二月初十回到离别七十五天的南宁,到崇善寺打听静闻临终情形,得知静闻遗言,一定要埋骨于鸡足山,于是准备携带静闻的骨殖同行。寺里的和尚为了瓜分静闻留下的佛经和衣服,与旅店梁老板勾结,百般阻挠刁难,甚至威胁说要谋杀徐霞客。徐霞客经过七天的艰难努力,并写了领取遗物的假领条,才得以掘取骸骨。
一年之后,徐霞客背着静闻的骨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鸡足山悉檀寺。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六日,在鸡足山僧侣的帮助下,徐霞客将静闻的遗骸安葬并建塔墓上。有人铭日:"孰驱之来,迁此皮囊。孰负之去,历此大荒。志在名山,此骨不死。既葬既塔,乃终厥志。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霞客静闻,山水为馨。"
一个佛教徒为了心中虔诚的信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献出了生命;一个旅行家为了人间真挚的情谊,历尽艰辛,将其骸骨送达目的地,实现了死者的理想。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关于友情的真实故事,说不上曲折,也说不上悲壮,却已足够与日月共久长,与山水共芬芳。
徐霞客的身世、志趣、人品固然都有奇异的色彩,然而,最为奇异的当然还是他亘古罕见的旅游。
慕游名山和万里遐征
徐霞客之游,以崇祯九年(1636)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万历丁未至崇祯八年()为前期,主要慕游名山;崇祯九年至崇祯十三年()为后期,完成了西南万里遐征。
自20岁游太湖开始,徐霞客定方而往如期而返。天启五年(1625)徐母去世,徐霞客孝满之后感慨地说:"昔人以母在,此身未可许人也;今不可许之山水乎"
(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于是拜别父母坟墓,放志远游,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之间。崇祯五年(1632),徐霞客曾与友人陈函辉点灯夜话,自叙半生游迹:"万历丁未,始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自此历齐、鲁、燕、冀间,上泰岱,拜孔林,谒盂庙三迁故里,峄山吊枯桐,皆在己酉。而余南渡大师落迦山,还过此中,陟华顶万八千丈之巅,东看大小龙湫,以及石门、仙都,是在癸丑。惟甲乙之间,私念家在吴中,安得近舍四郡?秣陵为六朝佳丽地,高皇帝所定鼎也。二十四桥明月,三十六曲浊河,岂可交臂失之!迨丙辰之履益复远:春初即为黄山、白岳游;夏入武彝九曲;秋还五泄、兰亭,一观禹陵窆石;系缆西子湖,又将匝月,丁巳家居,亦入善权、张公诸洞。登九华而望五老,则戊午也。抵鱼龙洞,试浙江潮,至江郎山、九鲤湖而返,则庚申也。以辛酉、壬戌两岁,历览嵩、华、玄三岳,俯窥赢、渤,下溯潇、湘,齐州九点烟,尚隐隐如指掌间,忆所遇异人,如匡庐之慧灯禅师,终南之采药野人,太华之休粮道者,了无风尘色相,至今犹在目中也。"当陈函辉问他是否感觉到累时,他回答说:
"未也。吾于皇舆所及,且未悉其涯涣,粤西、滇南,尚有待焉。即一峨嵋一行,以奢酉发难,草草至秦陇而回,非我志也。自此当一问阆风、昆仑诸遐方矣。"可见他的目标是要尽游天下。这次"夜话"之后,他于次年(1633)游了山西的五台山和恒山,然后家居两年。
徐霞客前期旅游历时近30年,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陕西、山西、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省市,留下游记17篇,约5万余字,占现存游记的7%④。与后期游记比较,前期游记有一个非常醒目的特点,即除了前、后两篇《闽游日记》外,其他15`篇均为游名山日记,这些名山依次是浙江天台山;浙江雁宕山(今雁荡山);安徽白岳山(今齐云山);安徽黄山;福建武彝山(今武夷山);江西庐山;安徽黄山(第二次);福建九鲤湖;河南嵩山;陕西太华山(今华山);湖北太和山(今武当山);浙江天台山(第二次);浙江雁宕山(第二次);山西五台山;山西恒山。
第一阶段徐霞客多在春天或秋天出游,时间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两个月,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其中最长的一次是崇祯六年(1633),先北上京师,游盘山;再往山西游五台山、恒山;然后往东南游福建。
后期之游只有一次,历时四年,是徐霞客一生中出游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旅行,途经八省,历时四年,写下游记64万余字吲。
早在1620年,他起程去福建九鲤湖时就说过:"余志在蜀之峨眉、粤之桂林,及太华、恒岳诸山;然蜀、广、关中,母老道远,未能卒游。"崇祯九年(1636),徐母已经故去,徐霞客自己年届五十,"老病将至",觉得西游之志不能再加拖延,于是,毅然开始了西南方向的"万里遐征"。他于崇祯九年(1636)九月十九日从江苏江阴出发,途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最后到达云南。在云南两年,足迹北过鸡足山到丽江,西过大理到腾越。徐霞客认为,昔人所记星官舆地,不只有承袭附会的毛病,而且对长江黄河以及昆仑等山脉的记载都只局限于"中国一方",未能穷尽源头,因此,他准备问津西域,作海外之游。到了云南之后,他本想去缅甸,经朋友劝阻而止。他在云南因"病足"行动不方便,应丽江木太守之邀,花三个月时间修成《鸡足山志》,再由木太守派人派车送他返家,经湖北、安徽,于崇祯十三年(1640)六月回到江阴。归家后卧病在床,"不能肃客,惟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对,不问家事"(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仍与友人谈旅游的事,每至深夜不倦。次年正月病逝,临终托友人季梦良整理游记、陈函辉作墓志。三月九日葬于江阴。
徐霞客病情危重时曾对前来问候的朋友说:
"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钱谦益《徐霞客传》)可见他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西南遐征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他将因此而与张骞、玄奘一样载人史册。
综合《游记》及其他有关资料,可以按时间先后将徐霞客一生主要旅行路线概述如下。
第一次出游。万历三十五年(1607),徐霞客年二十,从家乡乘舟人运河,游太湖,并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址。母亲为他这次出游制作了"远游冠",以壮行色。
第二次出游。万历三十七年(1609),游历齐鲁燕冀京师(今山东、河北、北京)诸地。他沿京杭大运河北上过京口(今镇江)、扬州,并横渡长江。进山东,游览曲阜、泰安等地,拜谒孔林,访孟庙以及孟母三迁的旧迹,凭吊峄山古桐等。
第三次出游。万历四十一年(1613)春,与江阴迎福寺莲舟和尚一起,先抵杭州,东行经绍兴、宁波渡海游落迦山(今普陀山),无游记。以后循海南行,第一次游天台山和雁宕山(今雁荡山),有《游天台山日记》和《游雁宕山日记》。
游天台山的路线为:三月的最后一天自宁海县城启程,四月初一进入天台县境,四月初九离开天台山。他游览过华顶峰、石梁飞瀑、断桥三曲瀑布及珠帘水、寒岩、明岩、鸣玉涧、琼台、双阙、赤城等地,沿途经过天封、万年、国清、方广诸寺。
游雁荡山的路线为:游天台山后从黄岩进入雁荡山。四月十一日登灵峰洞,十二日游灵岩,十三日观赏大龙湫瀑布,十四日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寻找雁湖。
第四次出游。万历四十二年(1614)冬至次年春,溯长江而上,游京口、扬州、金陵(今南京)等地,尤其着意于二十四桥明月、三十六曲浊河等名胜古迹。
第五次出游。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浔阳叔翁一起,过完春节即由水路南下至杭州,经安徽休宁抵白岳山,再游黄山;又经徽州、金华过仙霞岭到福建崇安,游武彝山(今武夷山)。有《游白岳山日记》、《游黄山日记》、《游武彝山日记》。
游白岳山的路线为:正月二十六日出休宁县西门,至二月初一日,皆在白岳山。先游览东部齐云岩景区,包括天门、珠帘水、榔梅庵、太素宫、文昌阁、舍身崖诸胜,并眺览三姑峰、五老峰、紫霄崖。后经西天门、双溪街游览了西部石桥岩景区,观石桥飞虹、龙涎泉,登棋盘石,游观音岩,寻龙井。
游黄山路线为:游白岳山后,二月初三到汤口,在黄天,浴汤池后从南往北登山,过祥符寺、慈光寺、天门登平天、狮子峰,游狮子林、接引岩,至松谷庵。由原路1山,十一日出汤口。
游武夷山的路线为: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日游武黄山。先溯九曲溪舟行,抵六曲,登陆上大隐屏、天游峰,徊西游小桃源、鼓子岩、灵峰,至狮子岩复乘舟由九曲顺流币下,至四曲再登陆,觅大藏、小藏诸峰及一线天、会真观换骨岩、水帘洞、杜辖岩等,至赤石街下舟返崇安。
第六次出游。万历四十五年(1617),游宜兴的善卷张公诸洞。这一年,徐霞客原配许氏去世。
第七次出游。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九月问,与荫兄雷门、堂侄白夫一起,由江阴出发溯长江而上,经九江扣庐山,又渡都阳湖,过景德镇、安徽祁门,重登黄山。萑《游庐山日记》和《游黄山日记后》。
游庐山的路线为:八月十八日到九江,次日从北麓型山;二十三日从南麓的开先寺别庐山。在庐山五日,遍游矗池、三叠泉、五老峰及庐山绝顶汉阳峰等胜景。
重游黄山的路线与第一次大同小异,于九月初四仍由汤口上山,从南往北经朱砂庵、石门、文殊院、平天砸、石笋石工至狮子林;转向东南观牌楼石,游仙灯洞;再过丞相原九龙潭,初六日经苦竹滩往太平县。
第八次出游。泰昌元年(1620)五六月问,与族叔隽若一起,由水路南下,经杭州,第二次人福建,经崇安、崔田,游九鲤湖。有《游九鲤湖日记》。
《游记》说,这次出游时间为六十三天,历经两省、_卜九县、十一府。于五月初六启程,二十三日过浙江江山县.南远至近,移步换形,观赏江郎山;六月初八、初九游览福建仙游县九鲤湖;六月十一日游福建福清县的石竹山。
第九次出游。天启三年(1623)春,循运河北上,经淮安西行,过徐州、郑州而游嵩山;再西游太华山,后南抵太和山。有《游嵩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太和山日记》。据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钱谦益《徐霞客传》,游太和山后有峨眉之行,人川后因当地土酉奢崇明叛乱而"峨游不畅","乃返"。
据《游嵩山日记》,徐霞客于二月二十日进入登封县境,二十四日离开少林寺,在嵩山游历五天;二十五日游览伊阙山的龙门石窟之后,取道去西岳华山。在嵩山,主要游览了岳庙、嵩阳宫、崇福宫、启母石、少林寺、初祖洞等地。
据《游太华山日记》,徐霞客于二月的最后一天进入潼关,到华山北麓的西岳庙;三月初三日下华山,过华阴县;初四进入洛南县境;初七至龙驹寨,取道丹江水路,初十日出陕西界。在太华山,徐霞客经玉泉院、莎罗宫、青柯坪,历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等险道,遍游华山五峰。《游太华山日记》是按日记程的开始,即此前均为游名山日记,此篇所记已不限于名山,而是逐日记述游程。
据《游太和山日记》,徐霞客于三月十一日进入湖广境内,十二日南抵均州,十三日登今湖北丹江口武当山。沿途游遇真宫、紫霞宫、南岩、太和宫、五龙宫以及滴水、仙侣、凌虚诸岩,并攀登绝顶天柱峰金顶。十五日下山,返北麓草店。此后取汉水、长江舟行,越二十四日,于四月初九返家。
第十次出游。天启四年(1624),徐母八十,徐霞客欲停止出游,在家侍奉母亲。徐母为了支持儿子继续远游,特与儿子一起游宜兴荆溪、金坛句曲,朋友们都"笑谓胜具真有种也"(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传为佳话。徐母于天启五年(1625)九月去世。
第十一次出游。崇祯元年(1628)春,第三次入福建,到漳州访族叔日升;又访黄道周于漳浦墓庐。然后游广东罗浮山,"携山中梅树归"
(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有《闽游日记前》。
《闽游日记前》是徐霞客第三次游福建的日记,主要行程为:二月二十八日离家,三月十二日登丹枫岭入福建,至浦城游金斗山;取水路经建宁(今建瓯县)至延平(今南平市)登陆,绕道顺昌、将乐、永安,游玉华洞;再从宁洋乘船过华封,然后水陆兼程,至漳州;四月初五至南靖。第十二次出游。崇祯二年(1629),由运河北上京师,访陈仁锡,游盘山、崆峒山及永平碣石山等。
第十三次出游。崇祯三年(1630),与叔祖念莪一起,七月十七日启程,三十日过江山青湖,舍舟登陆。八月初二日入福建(第四次)浦城,十九日抵漳州。基本路线与第三次游闽一致,只是南平至永安段从沙溪船行。这次新游览的景点有浙江福建之间的浮盖山,游白花岩、龙洞,登浮盖绝顶。在永安游桃源涧,盛赞"一线天"之奇。过华封,沿流穷九龙江石滩最险处。有《闽游日记后》。
第十四次出游。崇祯五年(1632)春,与族兄仲昭一起,接连两次游天台山与雁宕山(今雁荡山),有《游天台山日记后》与《游雁宕山日记后》。
《游天台山日记后》为第二次和第三次游天台山的日记。这年三月十四日从宁海西行,重游天台。十五日登华顶赏月,归寺已更余;十六日五鼓又乘月上华顶观日出。这次还补游了上次未游的大悲寺、高明寺、石笋及螺蛳潭。二十日抵天台县。游览了雁荡山之后,又第三次游天台山。四月十六日从天台县城北上,游中岩、桐柏宫,登琼台观仙人座;十七日经坪头潭,游寒岩、鹊桥、龙须洞、灵芝石等天台以
西胜景;十八日往北游桃源、层瀑、秀溪,人万年寺;然后由北经会墅、斑竹出境。这次距第一次游天台已经二十年,徐霞客自己回忆说,二十年前,对天台胜景"未深穷其窟奥",这次则"俯瞰于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
《游雁宕山日记后》是第三次游雁宕山的日记。《游天台山日记后》说:"(三月)二十日抵天台县。至四月十六日自雁宕返",可见徐霞客曾于崇祯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十五日第二次游雁宕山。《游雁宕山日记后》是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初八日第三次游雁宕山的游记。这次,登天聪洞,上雁湖顶,见正德年问白云、云外两僧庐,直至雁山绝顶见鹿群。
据《徐霞客墓志铭》,陈函辉曾问徐霞客是否到过雁山顶,徐霞客"听而色动",第二天一大早即来到陈函辉床前告别:"予且再往,归当语卿。"过了十来天,徐霞客果然来见陈函辉,详细谈及雁山绝顶的情形。另,陈函辉《前纪游》组诗《序》云:"壬申初夏,(徐霞客)同其兄仲昭过予山斋,将再穷雁宕诸胜",组诗之八中"注"云:"霞客语予:'宿雁山绝顶,上有麋鹿千群"'。崇祯五年即壬申年,可见陈函辉在《徐霞客墓志铭》和《前纪游》中所说的正是这次雁宕山之游。也就是说,徐霞客于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十五日游过雁宕山,未到顶峰,也未曾写游记。当陈函辉问到他是否到过顶峰时,他无言以对,于是决定重游,直奔顶峰而去,并写下详细游记。
陈函辉《前纪游序》还说,徐霞客"自云:
'吾行且陟昆仑出西域矣"',可见此时徐霞客已经有了明确的西行计划。这年七月,徐霞客与黄道周一起泛舟太湖,以"孤云独往返"为韵,即席赋诗。霞客诗先成,深得黄道周赞赏。
第十五次出游。崇祯六年(1633)夏,徐霞客北上京师,七月末西行游山西五台山和恒山,然后又返回京师;再由长江直下漳州三访黄道周,未遇。有《游五台山日记》和《游恒山日记》。
徐霞客于七月二十八日离开京城,途经保定,八月初四过阜平县,初五进入山西境内,然后花了四天时间遍游南西中北四台。初八离开五台山赴恒山,初九人浑源州境,初十游龙山及悬空寺,十一日登恒山绝顶。
第十六次出游。崇祯九年(1636),年届五十的徐霞客感到自己老病将至,计划已久的西游计划再也不能迁延,毅然踏上旅途,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这次旅行,基本上是按日记程,对旅途情形作了较详细的记载。我们可以根据游记概括其主要旅游路线。
据《浙游日记》,徐霞客于崇祯九年九月十九日乘醉放舟,同行者有静闻和顾、王两位仆人。为了与徐仲昭、王孝先、王忠纫、陈函辉、陈继儒等亲友晤别并为这次远行做一些准备,取"东迂之道",途经今属江苏省的无锡县、苏州府、昆山县及今属上海市的青浦县、佘山,然后开始真正的"西行"。二十五由嘉善县入浙江省境内,经西塘、王江泾、乌镇、连市、新市、塘栖等地到杭州府;然后西到余杭,步行过临安县、新城县(今富阳县西境),再由水路东下,至桐庐县;再往南转溯富春江,经严州府(今建德县)、兰溪县、金华府,再往西经龙游县、衢州府,十月十六日抵达与江西搭界的常山县。同行的王二于十月初五逃走。
据《江右游日记》,徐霞客于崇祯九年十月十七日进入江西玉山县,往西经广信府(今上饶市)及铅山、弋阳、贵溪、金溪等县,至建昌府(今南城县),游新城(今黎川县)、南丰县后,又从建昌府出发,往西经宜黄、乐安、永丰、吉水等县到吉安府,再西经永新县,于崇祯十年正月初十进入湖南境内。在江西境内,徐霞客沿途游览了叫岩、龟峰、龙虎山、上清街、麻姑山、仙岩、石蛩、青原寺、梅田洞等名胜,并登临会仙峰、军峰山、武功山顶峰,遍游武功山附近香炉峰、石城洞、石门寺诸名胜。
据《楚游日记》,崇祯十年正月初十,徐霞客由界头岭进入湖南境内,十一日经茶陵州、攸县、衡山县到衡州府(今衡阳市);又经祁阳县、永州府(今零陵县)、道州(今道县)、江华县、蓝山县、临武县、宜章县、郴州、永兴县、耒阳县,在湘南游历一圈之后,回到衡州府,再西溯湘江,于闰四月初七日进入广西。
据《粤西游日记一》,崇祯十年闰四月初八日至六月十一日,徐霞客主要在广西东北部游览。闰四月初八日从黄沙铺向西南行,途经全州、兴安县,游柳山和湘山寺,登金宝鼎,探湘江源,考察灵渠运河和严关,二十八日至桂林。在桂林山水之间徜徉近一个半月,遍游桂林四周胜景如虞山、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岩、隐山、雉岩、南溪山、崖头山、荷叶山、刘岩山、象鼻山、穿山、龙隐岩、屏风岩、中隐山、侯山、牛角岩、狮子岩等等,其中,七星岩和雉山分别上过两次和三次。不仅如此,还往东北攀登桂林最高峰尧山,过靖江王墓群;往东南畅游漓江水,考察阳朔附近的龙洞、来仙洞、读书岩、白鹤山,登富教山。只有独秀峰处王城禁地,徐霞客多次要求攀登而未能如愿,成为终身遗憾。六月初十日,徐霞客离开桂林,沿途游琴潭岩、荔枝岩、牛洞、上岩等,十一又一路游览,来到永福县境内的苏桥,"遂与桂山别"。据《粤西游日),崇祯十年六月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徐霞客主要在广西北部及东南部游览。这段时间,经永福县、洛容县至柳州府又往北经柳城县至融县(今融水苗族自治县)。然后返柳州,继续南下,过象州及武宣县,到浔州府(今桂平县)再往东南方向的郁林州、北流县、容县游览一圈,回到浔州府。再取水路经贵县、横州、永淳县(今横县西境),月二十三日抵南宁府。此后一段时间皆在南宁府,但游记散佚,仅存九月初九登罗秀山一则。在这一地区游览的主要名胜有:立鱼山、柳侯庙、真仙岩以及勾漏、白石、都峤三山。
据《粤西游日记三》,崇祯十年九月二十二日至十二月初十,徐霞客主要游览广西西南部。九月二十二日从南宁乘舟,取道左江经新宁舟(今扶绥县)达太平府(今崇左县),往西北经太平、安平、恩城、龙英(今龙茗)、下雷、镇远等州,又经都结州(今隆安县西境)、隆安县,沿右江西岸,于十二月初十日回到南宁。沿途游览的主要景点有犀牛洞、碧云洞、白云洞、观音岩、龙井、壶关、飘岩、百感岩诸洞等等。
据《粤西游日记四》,崇祯十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八日,徐霞客为了带走朋友静闻的骸骨,带病在南宁府与恶僧交涉,十九日离开南宁,北出昆仑关,经南丹卫治三里城(今上林县境),抵庆远府(今宜山县),转往西北,经河池州(今河池县)、南丹州(今南丹县),于崇祯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出广西。在三里城停留五十天,遍游韦龟岩、独山岩、小独山、青狮岩、白崖堡岩洞、琴水岩、佛子岭等名胜;在庆远府停留二十三天,遍游会仙山诸洞、龙隐岩、九龙洞、三门岩、观岩,登多灵山。经河池州游狮子洞、北山。
据《黔游日记一》,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三月二十七出广西,进入贵州下司,往北经独山州(今独山县)、都匀府(今都匀市)、麻哈州(今麻江县)、平越卫(今福清县);转西经新天卫(今贵定县)、龙里卫(今龙里县)、贵阳府(今贵阳市),然后绕道广顺州游白云山,过平坝卫(今平坝县),再西经安顺府(今安顺市)、镇宁州(今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索岭守御所(今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四月二十四日抵北盘江东侧的永宁。沿途主要游览的名胜有:杨宝山、古佛洞、白云山、双明洞、白水河等,白水河瀑布即今黄果树瀑布,为我国最大的瀑布。
据《黔游日记二》,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过盘江桥,往西经安南卫(今晴隆县)、新兴所(今普安县)和普安州(今盘县特区),五月初九到达贵州最后一站亦字孔驿。沿途主要游览了北盘江上的铁索桥、晴隆威山的三明洞、普安的观音洞、盘县特区的碧云洞和丹霞山;还考察了南北盘江的源流。
《滇游日记一》为徐霞客由黔入滇之后最初八十七天的游记,于清顺治二年(1645)的变乱之中毁于火。这一段游踪,可从《游记》其他部分透露的信息作大致的概括:崇祯十一年五月初十日由滇南胜境关入云南,过平夷卫(今富源县)、交水(今曲靖市西平镇),然后往南沿南盘江以船行为主,抵曲靖府、越州卫(今曲靖市越州)和陆凉州(今陆良县),沿途沐石堡温泉,游览陆凉西部的石门(今乃古石林)胜景,再经嵩明州(今嵩明县)南部的杨林,抵云南省城(今昆明市)。在昆明游太华山,写《游太华山记》和《滇中花木记》;然后从滇池东岸往南,经呈贡、晋宁、江川等州县,至通海县有秀山,再南达临安府(今建水县),考察泸江源。七月十五日在石屏;八月初一日游颜洞,写《游颜洞记》。继续往东到阿迷州(今开远市),转北经弥勒州达广西府(今泸西县),途中写《随笔二则》。为了体例的整齐,现在一般将上述四篇文章作为《滇游日记一》。
据《滇游日记二》,崇祯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徐霞客在广西府(今泸西县),考察南盘江;然后往东北经师宗州(今师宗县)、罗平州(今罗平县),到贵州的黄草坝(今贵州兴义市);八月二十九日复人云南。
据《滇游日记三》,崇祯九月初一日,徐霞客从云南东界今富源县的笔冲起程,途经亦左县(今曲靖市西平镇)、寻甸府(今寻甸县)、嵩明州(今嵩明县),二十九日达昆明东北郊的三家村。这次横穿滇东,为了尽量不与原来走过的路重复,多取间道小径或人迹罕至的山区,沿途洗沐了石堡温泉,游览了东山寺、宗镜寺、法界寺、翠峰山寺。还考察了车湖、嘉丽泽等高原湖泊及滇池主要水源--盘龙江源,写成《盘江考》。
据《滇游日记四》,崇祯十一年十月初一日,徐霞客第二次来到昆明,结交了唐大来、吴方生、阮仁吾、唐玄鹤、张调治、张石夫、周恭先、金公趾、马云客、阮玉湾、阮穆声等一批滇中名士。在昆明,环游滇池一周。从南郊南坝乘船,横渡滇池,到安江上岸,绕经晋宁、昆阳、安宁等州,取道草海湖堤,从西郊夏家窑和土堆回城,沿途游览的主要景点有:白鱼口、天女城、金沙寺、石将军、牛恋石、龙王堂、石城、安宁温泉、曹溪寺、进耳寺、棋盘山等;滇池之外还游览了西北郊的筇竹寺、海源寺上洞和中洞、妙高寺、沙朗天生桥、富民河上洞等。十一月十一日抵达武定府(今武定县),此后缺十九天的日记。季梦良整理游记时曾询问当日随徐霞客同行的仆人,得知徐霞客曾在武定留憩数日,遍阅武定诸名胜。后至元谋县,登雷应山,见活佛,为作碑记,穷金沙江。然后出官庄,经大姚县、姚安府、姚州而达鸡足山。
据《滇游日记五》,因同行的顾行病弱,徐霞客十二月初在元谋县官庄茶房滞留数天,初六启程,往西经大舌甸、水井屯、仓屯桥等村到大姚县;再往南经龙冈卫到姚安府;再往西南经弥兴、普溯、云南驿到洱海卫(今祥云县);转往北经宾阱的宾居、州城附近及牛井,二十二日到达鸡足山。途中在大姚游妙峰山德云寺,作《宿妙峰山》,诗云:"路织千山积翠连,穷边欲尽到天边";在姚安游览活佛寺、清莲庵;在祥云游览水目山、清华洞、九鼎山;并登鸡足山绝顶观日出。除夕夜,住在万山深处的僧房,凭窗看熠熠星光下朝山进香者彻夜荧然不绝的火光,徐霞客感叹:"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
据《滇游日记六》,崇祯十二年正月,徐霞客遍游鸡足山上诸胜景,考察山形地貌,搜寻清泉、悬瀑、陡崖、奇树、静室,了解诸寺渊源,抄录碑刻,寻访遗迹。还记载了正月十五观灯、人工喷泉、架桥渡水等活动以及僧侣们的日常生活情形。正月二十二日应木增的邀请离开鸡足山赴丽江。途经中所屯、北衙、西邑、松桧、辛屯、冯密等地,从南往北,穿过鹤庆府,沿途游览腰龙洞、鸡鸣寺等名胜;再往北经七和,过邱塘关,二十五日抵达丽江府,二十九日在解脱林受到木增的隆重迎接。
据《滇游日记七》,崇祯十二年二月最初的十天,徐霞客受到木增的盛情款待,他为木增整理编校文稿,为其《山中逸趣集》写跋,并辅导木增儿子的学习。二月十一日离开丽江南下,经鹤庆,游青玄洞及鹤庆的龙潭群;再往西经汝南哨、山塍塘,十四日抵剑川州,遍游金华山上的土主庙、天王石、玉皇阁、三清阁、玉虚亭、崖门诸胜;十八日抵浪穹县(今洱源县),游茈碧湖、九台温泉及佛光寨,直至月终。
据《滇游日记八》,崇祯十二年三月初,徐霞客到浪穹县南部的凤羽坝子停留七日,登鸟吊山,游清源洞,欣赏白族的种种风俗人情。初九离开浪穹,往南经邓川州(今洱源县南部)赴大理府,沿途游览欣赏普陀崆温泉、邓川西湖、油鱼洞、蝴蝶泉、"十里香"奇树、古佛洞、清碧溪及大理石等等;三月二十日离开大理,过下关,往西经漾濞街、永平县,途中攀登苍山西坡的石门,登宝台山,考察澜沧江铁索桥及炉塘的红铜矿;二十八日抵平坡,进入永昌府(今保山市)。
据《滇游日记九》,崇祯十二年四月初十,徐霞客离开永昌府西行,途经怒江、高黎贡山、龙川江桥,十三日抵腾越州城;后来经顺江、固栋、南香甸、界头、瓦滇、曲石等游腾越北境。腾冲是徐霞客一生游历最西的地方。
据《滇游日记十》,崇祯十二年五月,徐霞客主要游览腾冲南境,途经绮罗、团山、杨广哨、半个山等地,最南至马鹿塘一带,游览范围达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境。十九日离开腾越州东返,六月份都在滇西重镇永昌,遍游附近胜景。在整个《游记》中,有关永昌的记载最多。据《滇游日记十一》,崇祯十二年七月,徐霞客游历了一般人很难涉足的永昌西北境,经虎坡、大寨、松坡、蛮边、北冲、清水关等处,游览了水帘洞瀑布,并登上高黎贡山东坡的石城。二十九日离开永昌南行。关于永昌,除了《游记》之外,还有《永昌志略》和《近滕诸彝说略》等专文。
据《滇游日记十二》,崇祯十二年八月初一日,徐霞客从小猎彝起行,往东南经枯柯新街、右甸(今昌宁县)、锡铅、顺宁府(今凤庆县)、鹿塘达云州(今云县),再回顺宁府,往北过澜沧江和黑惠江进入蒙化府(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转东过龙庆关到迷渡(今弥渡县),再往东转北,经过洱海卫(今祥云县)、荞甸、宾川州,于二十二日回码足山。
据《滇游日记十三》,崇祯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十四日,徐霞客在鸡足山一边治病,一边搜集资料,考察地形,并继续游览水帘洞瀑布、山脊灵泉、崖半洞穴等地;九月十五日以后,受木增邀请,修撰《鸡山志》。现存日记至九月十四日止;《鸡山志》留存至今的只有《鸡山志目》和《鸡山志略》一、二。另有《丽江纪略》、《法王缘起》和《溯江纪源》(又名《江源考》),当写于此时或稍后。徐霞客在鸡足山赠妙行诗两首的原件现存云南省博物馆,是徐霞客流传至今的惟一手迹。崇祯十三年正月,徐霞客已"两足俱废"、心力交瘁,木增派人护送他东归。
在众多评价徐霞客之游的明清文人中,相对来说,潘未说得最为中肯精炼。他在《序》中将徐霞客之游与一般文人之游加以比较,从而突出霞客之游的特点和意义。他说:"文人达士,多喜言游。游,未易言也。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称性逍遥。近游不广,浅游不奇,便游不畅,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外,弃绝百事,而孤行其意,虽游犹弗游也。余览往昔诸名人游记,验诸目睹身经,知其皆尝一脔,披一节,略涉门庭,鲜窥阃奥",而霞客之游则不同,他是旷日持久地置身物外弃绝百事,手攀星岳足蹑遐荒,搜剔大自然的幽秘。从游的范围来说,不仅游中州,而且游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区的闽、粤、楚、蜀、滇、黔,且往返几次。从游的方法来说,"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先审视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枝搜节讨。登不必有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即徐霞客不走大道,只要有名胜,就迂回屈曲地去寻访。每游一个地方,都首先审视山脉的走向,水脉的分合,在了解了大致情形之后,再一丘一壑地分别搜寻考察。他登山不必有路,涉水不必有津,荆棘丛林、急流恶泷都能设法越过。他登山一定要达到最高峰,探洞一定要钻人最深处,为此,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像猴一样在悬崖峭壁之上攀援,像蛇一样在黑暗的洞穴之中爬行。不管是日暮途穷,还是走错方向,他都不忧不悔。困了就睡在树石之问,饿了就吃草木之果。潘耒称徐霞客这种"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之游,是"以性灵游,'以躯命游",而且,这种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以躯命游,以性灵游",的确是对霞客之游的最好概括。我们先来看看"以躯命游"。
据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记载,有一次,徐霞客游过雁荡山之后,好友陈函辉问他是否到过雁山绝顶,徐霞客神情诺诺。第二天天还未亮,徐霞客即来到陈函辉床前说,我将再去一次,回来一定告诉你。过了十天,徐霞客回来对陈函辉说,他已取小道,攀着藤萝而上,达到上龙湫,过三十里,有荡,为大雁之家。再往上攀登十几里,可以看到正德年间白云、云外两僧打坐时的蒲团还在。继续攀登约二十余里,就到了山顶,站在峰巅,罡风逼人,晚上眠歇时有数百群麋鹿围绕在他身边。他在峰顶住了三个晚上才下山。又有一次,徐霞客游燕地,~个叫陈明卿的人对他说,当地山上有崆峒广成子住过的地方,在那里可以看到塞外。徐霞客带上三天的干粮去寻找,结果证明陈明卿所言不实,并没有这么个地方。钱谦益在《徐霞客传》中评价诸如此类的故事是"争奇逐胜,欲赌身命"。
在《游记》中,徐霞客自己对这类果敢直前、欲赌身命之游有许多生动具体的叙述。
不畏飞雪暴雨。万历四十四年(1616)二月初三日,徐霞客到达黄山脚下的汤口,此时大雪已封山三月。初四枯听雪。初五尽管云气险恶,但却再也忍耐不住,经悬在崖间的小道来到慈光寺。寺里的和尚告诉他,山顶上各处静室。
的路都已被积雪封闭了两月,早晨派人往山顶送粮,因积雪厚达人腰而只好返回。稔霞客仍不死心,初六日与向导一起拿着竹杖上山顶。过慈光寺数里,石级越来越险峻,积雪越来越深。背阴的地方积雪成冰,坚硬而滑溜,不能落脚。徐霞客独自一人走在前面。他拿着竹杖凿冰,挖出一个孑,放置前脚,再挖一个孔,移动后脚。后面的人都学着这一方法得以通过。好不容易走到平冈,在奇松怪石交相辉映之间,一群和尚仿佛从天而降。这些和尚被雪阻在山中已经三月,这次勉强出来寻粮。他们奇怪徐霞客一行怎么能够上来,并告诉他们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徐霞客急切想游览光明顶、石笋石工的胜景,就赶紧从天都峰侧面攀援而上,再穿过山峰缝隙下山,往莲花洞方向走去。上上下下好几次才到达天门。天门两边有刀削般陡峭的石壁相夹,中间宽度仅能摩肩而行,高则数十丈,仰面而视,阴森得让人毛骨悚然。天门里面积雪更深,徐霞客依然凿冰攀登,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游览了光明顶和石笋砸(《游黄山日记》)。
崇祯十年(1637)七月初六,徐霞客不顾倾盆大雨,按计划探游铁旗岩。游了北洞之后,冒着暴雨攀树丛、披茅草,一连走过两道山崖都找不到洞。雨势更猛,只好在崖壁避雨。雨益发不停,头顶脚跟都雨水淋漓,石崖不能久靠,便干脆收起雨伞当拐杖,抓住茅草当绳子,冒雨下山,到下边看清地形再上。就这样,在暴雨中来回往返,折腾了四次,
才终于找到了被水淹没并被草丛覆盖着的洞 (《粤西游日记二》)。
据《游记》统计,徐霞客旅游活动中,飞雪或下雨天气达二百九十一天之多④。
不畏猛兽巨蛇。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一日,徐霞客来到茶陵云嵝山寻访云嵝寺,有人告诉他,两年前老虎曾在寺侧叼走一位僧人,从此僧徒四散,豺狼虎豹白天出没,再没有人敢去,因此劝徐霞客不要去。而且,远望山寺,雨雾朦胧,阴霾笼罩,谁也不肯给他带路。可是,徐霞客还是不顾一切地走向幽深峻峭的深山。走了很远,才碰到一位好心人,回家找了三个人陪徐霞客一起进山。大家一起拿着刀棍、火把,冒雨进山,终于到了当地烧炭打柴的人都不敢去的虎穴--云嵝寺(《楚游日记》)。
崇祯十年(1637)徐霞客游广西东北部,五月十三日他与一伙人一起扛着梯子打着火把游青珠洞,遇到十分狭窄的洞穴,长三丈,曲曲折折而且中间还有悬垂的石柱,整个洞好像是以人体为模子造出来的,他们只好脱去全部衣服赤着身体伏在地上像蛇一样一伸一曲地前进,几乎要磨蹭一个时辰才能爬出一个人。六月二十八日,徐霞客游广西融县真仙岩后面的暗洞,对洞中弯弯转转幽深曲折的缝隙无不搜寻穷尽,看到岩石下面横卧着一条巨蛇,用火去照,巨蛇伏着不动,不见首尾。徐霞客就跨过蛇进去,又跨过蛇出来(《粤西游日记二》)。
不畏悬崖峭壁。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二月二十二日游武夷山,在九曲溪的尽头,发现一奇异的石岩:上下都是很陡峭的石壁,壁间有很窄的一线横凹,必须低伏身体,像蛇一样爬行,盘绕着石壁,才能穿过。徐霞客即从这一横凹处爬进去;不久凹处渐渐低矮,石壁渐渐险要,于是就势而弯腰曲背;岩壁越来越低,凹处越来越窄,于是像蛇一样贴附着石壁用膝盖爬行。到了壁凹转弯处,上下悬隔仅七寸,宽只一尺五寸,壁凹外面,是万仞石壁。徐霞客匍匐前进,胸部和背部与岩石相摩擦,盘旋了很久,才得以越过此险要,看到层层叠叠的岩石高大宽敞,其中还有斧凿痕迹,徐霞客推断,可能有人曾想开凿道路而没有完成(《游武彝山日记》)。
万历四十六年(1618)游庐山,舍大路而取道石门润。八月十九日,为了登上天池,在石岩上上下攀踏,石磴穷尽则手挽藤条攀援,连藤条也没有的地方则安置木梯登上去:二十一日攀茅拉棘登上风高水绝、寂无居者的庐山绝顶汉阳峰(《游庐山日记》)。
万历四十六年(1618)徐霞客重游黄山。九月初四日,他来到天都、莲花两峰之间的文殊院,环顾四周,奇峰错列,众壑纵横,莲花、天都两峰的秀美山色似乎可以伸手持握。遇上云游僧人澄源,游兴更浓。庵中的僧人对他们说,天都峰虽然近,却无路上去,莲花峰有路却远,因此建议他们暂从近处观赏天都峰,次日再攀登莲花峰顶。可是徐霞客不听,决意当即游览天都峰。他与澄源及仆从一起从原路走回峡谷,到天都峰侧面,顺着流石像蛇一样爬行而上,然后牵攀草木荆棘,石块突起则抓住石块,石崖尖峭则抓住石崖。一看到上来已如此艰难,就想到不知下去怎么办。可还是什么也不顾,经历了数次危险之后,终于到达峰顶,又与澄源一起登上耸立的巨石,尽情玩赏。下山时,只能把脚向前伸出去,再用手在后面踞地,坐着往下滑。越过险要之处,下到山坳时,已是暮色苍茫。第二天天刚亮,他就独自循道向莲花峰奔去,穿越石缝,沿狭窄而又陡峭的山路登上了峻出天表的顶峰(《游黄山日记后》)。
泰昌元年(1620)徐霞客与族叔芳若一起游九鲤湖,五月初九离开九仙洞,往下探游九涤的尽头。到了第四潦之后,山谷深邃,道路断绝。芳若到了涧底就忙着走出了峡谷。在外面等着。徐霞客独自一人继续沿着涧底的石道前进,经过架在陡岩残阶上的木板横渡乱流。到了第五潆,两边山崖向中问紧靠,只能容下一线天,欲合不合,欲开不开,下面山泉汹涌奔腾,上面云遮雾罩。徐霞客即像猿猴一样攀援其中,寒风吹过,凛然欲坠。周遭幽深陡峭到了极点,惟闻泉声鸟语。他就这样一直走到第九涤,而且每到一处,如果发现有另外的洞穴,他都穿过岩缝钻进去。还遗憾有些洞穴曲折旁达未能穷尽妙境(《游九鲤湖日记》)。崇祯五年(1632)徐霞客与族兄仲昭一起再游雁荡山,
五月一日,两人同登天聪洞,在洞中往东望有两个圆洞,往北望有一个长洞。洞里通明透亮,但洞壁陡峭,道路隔绝,无法行走。徐霞客于是到附近的灵岩寺中扛起梯子穿过草丛,率领仆从从另一个山坞到达圆洞下面,搭起梯子往上攀登;梯子到不了洞口,就砍来树枝横插在石缝中,再踩着树枝往上攀登;还到不了洞口,又用绳子把梯子吊上来,悬挂在石缝中的树上,就这样梯子和树枝交替使用,直到梯子和树枝都不能用了,又把绳索拴挂在树上,拉着绳索攀登,才终于进入圆洞,呼唤仲昭,两人相望而语。后来又用同样的方法进入长洞(《游雁宕山日记后》)。
崇祯十年(1637)六月二十九日,徐霞客游真仙岩,船无法进洞,就雇当地人用竹子捆成木筏,再在木筏上放木盆,徐霞客就坐在木盆里,由洞口溯流而人。木筏在澄澈回旋汹涌澎湃的大浪中破空而入,徐霞客一边观赏洞内天光遥遥、石门重重的奇景,一边吟哦李白"流水杳然"、"别有天地"的诗句,觉得这诗就是为他今日之游而写(《粤西游日))。
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十二日徐霞客游清碧溪,在被急流冲刷、滑腻光溜的沟槽上行走,结果被石头滑倒,与流水一起冲下深潭,水没及脖子。好不容易爬上岩石,翻越西面的山崖,向下看去,只见山崖内有一水潭,长宽各两丈多,水色纯绿,碧波荡漾,照耀崖谷。当中午的艳阳照射其中,则金碧交辉,光怪陆离。水潭三面的石壁环成一个窝,南北两面石门之壁,高耸入云。后面是两三丈高的峡底之石,上面往前突起,下面则与两旁联结为一块岩石,整个像剖开的半个瓦瓮,并无半点缝隙漏水到潭中。岩石前突的部分如屋檐般覆盖在水潭之上,也没有水滴抛落下来。而水则从潭的东面充溢而出,轰然倒入沟槽水道之中,犹如天龙冲破峡谷。徐霞客从山崖顶端见到如此难得的景色,竟顾不了刚才的危险,又急忙攀着山崖下坠,坐到潭边的岩石上,脱下湿衣服,就着流水洗脚,冷得足以洗去烦恼;就着太阳晒背,暖得好像抱着丝棉被,与同样千方百计攀险而来的同伴互相称奇叫绝(《滇游日记八》)。
崇祯十二年(1639)四月徐霞客游云南腾越州,即今腾冲县,这是徐霞客一生所到最西的地方。二十七日,他和顾行一起,在雅乌山附近远远看到一座高大险峻的山峰,到了这座山峰附近,仰面看到它盘绕绵亘的山崖,层层叠叠向上耸立,又看到东北方向层层山崖之上有一个朝东的山洞,他想登上去苦无路径,想要舍弃又实在不忍离去,终于决定让顾行在路边看守行李,他独自仰面攀登而上。山上极为陡峭,半里之后,即无立足之土,只好抓着草根往上攀登。不久草根也不能承受指力,幸而来到了岩石上。不过岩石也不稳固,踩上去它就坠落,用手去抓岩石也会坠落。问或找到一块稍微坚牢一点的,即双足绷紧双手抓牢,就像平贴在墙壁上一样,不能移动一步。徐霞客自己说,在过去的游历中,也有过这样的峭壁,但没有这样疏松的沙土;也有过流动的沙土,但没有这样松散的岩石。像这样,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过了好一会,他才试探着找到不会坠落的石头,然后悬空移动一只手,再悬空移动一只脚,另外的一手一脚抓牢,这样交替移动。幸好石头没有坠落,可是又感到手足乏力,好像自己要掉下去一样。过了好久,才侥幸攀登上去。下来的时候,同样都是悬崖,无路可走,只有悬挂着的草根,于是就坐着往下坠,把双脚伸向前,双手往后拉着草根,略显出凌空而下的姿势,顺势而下一里,竟然到了山麓,见到顾行,就像再世重逢一样。在爬山过程中,手足无主,将身上仅有的三十文米粮钱弄丢了,只好将夹衣、袜子、裙子悬挂在寓所外面,希望能以其中的一件换取盘缠。过了好一会,才有人以二百余文买去裙子,徐霞客十分高兴,打酒买肉,催着顾行赶紧做好饭,饭后又乘着夕照去探附近尖峰上的洞(《滇游日记九》)。
除了飞雪暴雨、猛兽巨蛇、急流深潭、悬崖峭壁等自然环境之外,社会的动乱、人心的险恶有时给徐霞客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危险。
潘末《序》说:"霞客之游,在中州者,无大过人;其奇绝者,闽、粤、楚、蜀、滇、黔,百蛮荒徼之区,皆往返再四。"徐霞客前期之游,主要在"中州",而且多有亲朋伴随,在《游记》中,虽然也有"道路俱传泉、兴海盗为梗"(《闽游日记前》,76页)的情况,但是未见遇盗的记载。后期西南之行,则充满了人为的灾难,为楚蜀滇黔之游增添了更多的艰辛。
西南之行起程时,有静闻和徐霞客的两个仆人顾行、王二同行。他们于崇祯九年(1636)九月十九出发,十月初五王二即逃走,使壮烈的万里遐征蒙上了第一缕阴影(《浙游日记》)。行至江西境内,"闻其地多盗",处处戒备。但是,在赣江的船上,还是碰上了洗劫舟船的棍徒,整只船被洗劫一空,徐霞客以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才保住了自己的行李(《江右游日记》182页)。
崇祯十年(1637)二月十一日,徐霞客一行由湘江舟行至衡南新塘,晚间停泊时遭盗贼抢劫,火炬刀剑交丛而下。徐霞客和其他旅客一起先是"跪而请命",盗贼仍乱戮不已,于是只好赤身跳水逃命。徐霞客身无寸丝逃过三劫,静闻和顾行却都身受重伤;除了静闻拼死保住了经书和徐霞客的一些游记、书籍之外,他们的行囊被劫焚无遗。在这种情况下,友人劝其返乡。徐霞客想,如果遇难回家,筹措资金重来,妻子儿女一定不会同意。为了了却西游夙愿,决定就地借资。最后以家中田租做抵押.借得二十金,继续西行(《楚游日记》)。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说到此事:"至湘江遇盗,行笈一空。佥谓再生不如息趾,霞客谓:'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崇祯十年(1637)九月,在广西南宁,徐霞客几乎将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重病中的静闻。不久静闻即病逝,崇善寺中的恶僧云白、宝檀和一个姓梁的店主人沆瀣一气,吞并了静闻所有的遗物。徐霞客于十二月重回南宁,费尽周折才要回戒衣、经卷,与静闻的骸骨一起带走(《粤西游日记三》、《粤西游日记四》)。
当时,广西西北部被称为是"盗贼薮",徐霞客一路惴惴不安。崇祯十一年(1638)二月十七日,抵达蓝涧时,有五个人追随而至,要求带他们一起去庆远府,徐霞客出于同情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一路利用官府的马符给予照顾(《粤西游日记四》)。到了庆远后,他们又要求追随徐霞客前往云南。徐霞客于是与他们约定,每天给一份银子的工钱,如果需要他们帮忙挑担子就给三份。徐霞客后来得知这
伙人干诱骗儿童的勾当,不想再与他们接触。可是其中一个叫王贵的人说,他没有干坏事,而且请求独自跟随徐霞客。过了不久,王贵态度就逐渐傲慢起来,甚至用凳子砸伤了徐霞客的脚。到了贵州境内,徐霞客想另找挑夫,王贵又假意悔改。徐霞客自从进入"蛮洞",将一些钱藏在装盐的竹筒之中。四月十九日到了狗场堡,王贵窃取竹筒中的钱财逃走。当地的苗族人有忌讳送客的习俗,徐霞客找不到送担子的人,只好与顾行两人抬着行李前行。三月二十七日,徐霞客和顾行初到贵州下司,茅舍俱闭,无人肯接纳他们住宿。在门外守了很久,才有一家开了门,于是他们"无茅无饭而卧"。二十八日,在上司境内,他们又被四个持镖负弩悬剑囊矢的人挟持,他们勇武健壮凶狠狰狞的样子让徐霞客非常恐惧。这些人最终没有下手,徐霞客说自己"人其吻而未下咽",可见这些人心肠还是好的(《黔游日记一》)。在贵州的最后一段日子,将行李寄放在旅店主人符心华寓所。符心华不仅偷走了徐霞客的钱物,又帮着挑夫索价刁难。徐霞客不禁在日记中写道:"穷途之中,屡遭拐窃,其何堪乎。"(《黔游日记二》,720页)
可是,徐霞客的灾难还远没有结束。
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二十四日,来到罗平州与普安州分界处的盘江,徐霞客频频呼唤,摆渡人都不出来,直到天黑,才出来五个人,首先索要钱财填平欲壑之后,才渡他过江。上岸后进旅店,店老板不在家,老板娘狡猾而凶恶,看到船夫勒索徐霞客,就加倍仿效,先索钱财后给饭菜;不但饭菜又差又少,还轻慢徐霞客,并与那些年青人狎呢而嘲笑徐霞客年老。徐霞客对此妇人深恶痛绝,在《游记》中写道:"此妇奸肠毒手,必是冯文所所记地羊寨中一流人,幸余老,不为所中也",并且夹注说:"江底寨乃锣侈,只此一家歇客,为汉人。其人皆不良,如锣锣之摆渡,汉妇之索客,俱南中诸彝境所无者。"
(《滇游日记二》,764页)
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初七日下午,徐霞客和顾行正走在去曲靖府的路上,忽然有一个人奔跑过来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倦目川途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