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特点 不安全的是食物还是自己那颗心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如果有一天,你走进我的心里,你会哭,因为里面全是你。如果有一天,我走进,你的心里,我也会哭,因为那里没有我.如果有一天,在喧闹的城市里,我们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视着那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我以为只要认真地喜欢,就可以打动你,原来,却只是打动了我自
如何让自己更有魅力?
1. 丰富的肢体语言
有魅力的人有丰富的肢体动作,我们能用肢体语言叙述故事,利用肢体帮助听众在脑中构想画面。当然它也需要搭配丰富的脸部表情,当观众理解你的肢体语言,就越容易掌握你的意思并且喜爱与你相处。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在诉说故事时会一边演出,「他这样...然后我就这样...接着他就那样」,他们光透过肢体语言模拟当时的状况,省略了形容动作的词句但也都听得懂,而他们似乎很乐在其中。不需要刻意夸张,但能因应当下状况,在肢体上表现活力,能显得比较讨喜。&
2. 有感染力的笑
我认识某位行销副总,他遗传了父亲的笑声,一旦听过就一辈子忘不了,那调皮又傻里傻气的笑声会逗得你也笑出来,每次只要听到他笑,大家也会跟着笑。那是他的天赋。但同时,不对的场合或不悦耳的笑声也会有相反效果。注意自己笑声对周遭人的影响,好的笑声是很有魅力的。&
3. 富有感情的声音
你打电话给朋友,对方得知是你来电后传来愉悦兴奋的回应,这种感觉很不赖吧?就算只是微妙的语调变化,也会让你感觉受到重视。生动、传神的声音是世上最厉害的乐器,尤其是有音高、速度和音量变化的洪亮活力嗓音。(刘轩注:我在8月份的BRAND月刊会特别讨论这个)&
4. 善意的触碰
我指的不是毛手毛脚,而是在社交交谈中,适当的碰触对方的上臂、肩膀或手。研究显示,熟悉这些技巧的服务生,还能收到较多小费!短暂地、轻轻触碰上臂是种友善温暖的表现,只要是友好真诚的,此举可以建立好印象。但也请务必考虑与对方的辈分,不要过度装熟。&
5. 聚光下的大方
许多人成为焦点会感到难为情,但有魅力的人在焦点下反而更能绽放。&其实,很多名演员私下既不外向也不爱社交,但站在众人面前就会变得耀眼。&不要害怕人家注意你,因为那是你出众的好机会!&
6. 丰富的脸部表情
美国的前总统雷根之所以被誉为「伟大的沟通者」,很大原因是他丰富的表情。他的眼睛在电视上能够诚恳,也能放电。脸是最能吸引听众目光的部分,听众从脸上得到越多讯息,越会专注并且领会我们的言谈,还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许多地位崇高的人却面无表情,则看来冷酷又难以预测,令人对他们产生戒心,而开朗的脸带给人温暖又有亲和力的感觉,若让人们选择,十之八九会选择跟表情丰富的人交朋友。&
7. 能与陌生人打成一片
惠氏公司几年前做的一份调查中显示,那些认定自己性格内向的人偏爱在活泼的公司上班。当然外向的人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在同事间没有隔阂的公司上班快乐得多,也能创造出有趣的社交经验。我很佩服那些能够与陌生人打交道并且深入交谈的人。我说的不是随便与人搭讪,而是那些直率、敞开心胸、愿意倾听的人。&所以,魅力学得来吗?&我会说:是的!我相信魅力是学得来的。就如同学习良好的礼仪一样,把请、谢谢挂在嘴边,让自己更有吸引力,所以相同的,我们能让自己更有魅力。&如果某件事对你的意义重大,你的确会为他做些新的改变,对吧!改变容易吗?不,但我敢说你一定办得到!&本文由& & 翻译,转载请注明译者和附加原文链接。
你害怕别人对你的否定吗?
文/丨壹心理写作达人&&在我们中国很多的家庭教育中还有一种否定式的教育方式,父母认为对孩子的否定是为了防止孩子因为自己的一点小成就而过度的骄傲,需要保持中国的传统美德&&谦虚。因为,有一句话叫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算是父母教育的一个良苦用心吧。但是,在否定式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开心、内心不自由。在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总是会自然的回想到孩童时期,父母对自己的否定、打压式教育,在自己的内心中,好像总是会有一个声音说:你不行!你不行!当让来访者去感受这个声音来自哪里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会说是爸爸的声音或者是妈妈的声音。可见,父母对子女的否定,对子女来说,可能会带来多么大的伤害!&那份内心来自父母否定的声音,往往会让自己对父母的这个声音得到认同,觉得自己可能真的做什么事情都不行。&我是无能的&、&我很失败&,这样的内心信念会让自己丧失自信。生活和工作上也是不独立、不自由的,内心总是会感觉到被一些条条框框所束缚,难以前行。当父母在你孩童时期对你的否定变成了你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认同的时候,这便是让人不自信的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永远要知道,无论何时我们都是有选择的,既然我们选择成为了这样的自己,就要去承受这样的自己将要面对的生活,也可以选择通过发展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不需要一味的瘫坐在地上,将所有可以怪罪的人和事都抱怨一通,毫无意义。
我们需要和自己内心的小孩对话,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个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若内在的父母习得了外在环境因素中的很多成长信条,以批判,否定和打压的方式来面对内在小孩,内在的小孩便会虚弱,消沉,没有活力,这便是自我攻击。无论是个人的内心还是在生活、家庭中,去承担最重的担子的那个人总是那个看起来最脆弱的人。内在小孩承受着外在父母和内在父母的双重压力,他虚弱了,但没有死去。孩子承担着整个家庭的不和谐能量的重担,孩子虚弱了,被冤枉了,但依然坚定的爱着父母和整个家族。他们脆弱着,但又是多么坚强的承受着!他们需要一些理解和关心,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温和、包容、成熟的内在父母给内在的小孩以鼓励和引导,给他以自信,告诉他,你是有价值的,你是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世界和我都爱着你!&除了父母的否定,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可能会受到来自他人的否定式攻击。当他人把自己内部的愤怒转化为对你的攻击,这种攻击是恶意的。他的目地便是希望你将他对你的否定认同为你对自己的否定,进而伤害你的自信心,削弱你的承受力。&面对人际关系中这样的否定式攻击行为,最好的办法便是将其排除在自身的防御系统之外,认识到他人对你攻击的目地和意图。自己的心态和自我评价不因他人的贬低而动摇和改变,这便是独立的人格,当然,独立的人格不是不听他人善意的劝导、批评或建议,而是有自己的评价系统,看得清什么是好的,即使它带着凶狠的面具,分得辨什么是坏的,即使它装扮的温和暖意,不因他人恶意的否定而自我攻击,不因他人假意的奉承而自高自大。不要焦虑,你生活的主宰权,在你自己的手上。&
&本文由壹心理用户& 授权壹心理发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商业转载请联系&&。
无法拥抱幸福的少女
文/丨壹心理写作达人&&前段时间,有一位容貌姣好的十九岁少女因为抑郁来到了我的咨询室。然而,这个家境优越的少女却怀着一个令人惋惜的信念:我不应该拥有幸福,因为我还不够好。&少女很害怕被人评论自己哪里不够好,但是她更害怕的是被人过度赞美。因为她无法承受当别人过后看到她的&真实面目&,发现她其实并没有他们原先想象的那么好时,她将会体验到的强烈落差感。因此,少女宁可把自己的情绪一直放在最低线上,表现出自己最差的一面。因为这样她就可以躲避别人的赞美,并且为自己&不够好&的部分找到了借口:我之所以表现的不完美,是因为我根本没有去做、没有去尝试,而不是因为我做了却做的不够好;只要我去做,我还是会做的比别人好。&所以,当她抑郁时,她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而当她感到幸福时,即将被人识破&真实面目&的恐慌感却会立刻来袭,迫使她不得不尽快逃回抑郁的保护壳中。&久而久之,少女便真的觉得自己不应该拥有幸福了。&&为什么如此惧怕自己不够好的一面被人看到,甚至为了隐藏自己的不完美,不惜牺牲自己享受幸福的权利?&&少女听完沉默了片刻,当她抬头后,给出的答案依旧令人心疼:&老师,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因为我每天都被朋友圈里那些别人晒出的幸福照片和语言轰炸着,我觉得人人过得都比我好,我羡慕嫉妒每个人,我什么都想要,但又不知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然而就像猛长身高的孩子容易缺钙一样,发展过速的物质生活也带给了我们容易精神匮乏的问题,仿佛我们心灵成长的速度已经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步伐了。所以,我们就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迷惑、惶恐着。因为不知这个社会发展的洪流将会把自己冲向何方,我们紧紧抱住那些浮木般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合理的信念源自于过去的经验。从小到大,当我们表现得比别人&好&的时候,我们就会得到奖励,就会感到幸福;而当我们表现得不够&好&的时候,则会受到家长、老师的责难,就会感到难受。因此,我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信念:只有当我们做到最好时,才应该得到赞赏;只有成为了最好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享受幸福。而一但我们犯了错误,就会被指责,就应当被批判。&然而不幸的是,在我们如今生活的环境中,宣告着你不是最好的的信息随处可见:电视广告在告诉你别人都在用更新更流行的东西,杂志媒体在告诉你别人的身体比你健康、外形比你美,网络平台在告诉你别人的收入比你高、生活比你更幸福&&这些信息天罗地网般覆盖着你的生活,它们时刻&催眠&着你,让你相信自己还远远不够好,还远远不够幸福;让你相信自己还需要更多、更大、更好的东西,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因此你想尽办法变得更好,却发现幸福离你越来越远。外界纷扰的杂音让你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让你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幸福,还是想让别人认为你很幸福;让你忘记了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不过,没关系,因为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浮士德》里曾说过,当一个人说&这一切都太完美了&,他的死期也就到了。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完美的事物,而犯错更是人的本性。因此,长大后的你开始知道,媒体所呈现的多是片面、经包装、或是以消费为主导的那部分社会;朋友们分享的则是他们眼中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投射;人们展露在他人面前的,都是自己希望被人看到的那部分生活;而故意彰显自己的人正是因匮乏而炫耀。&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生长痛&的受害者。&所以,长大后的你开始明白,即使你无法改变时代发展的轨迹,你依然可以追寻自己的本心。确实,时时将经过包装的完美呈现给别人可以让你得到虚荣心的满足和他人的艳羡。但是敢于抛掉&完美&的面具,允许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体验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才是最好的,只有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真正释放自己的能量,也才会真正感到快乐和充实,度过属于你的真实人生。&事实上,人生就像试鞋。商场里的鞋子永远一双比一双花哨,但是只有穿在脚上舒服、能跟你走遍世界的鞋子才是属于你的那双好鞋。而鞋子是否合你的脚,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没有人能为你感受,也没有人比你更有发言权。天下的鞋子万万双,生活的方式也有万万种,但是只有你知道,你想要怎样的人生。如果想变得更&好&,那就努力奋斗;如果想云淡风轻,那就乐得自在;如果不知自己究竟想怎样,那就再等一等,看一看;如果现在这样就很好,那就什么也不变。&归根结底,只有你拥有决定自己人生轨迹的全权。&因此,你终于发现:现在的你就已经足够好了,现在的你就是有价值的。你终于决定:&现在的你就拥有享受幸福的权利。&
&本文由壹心理用户& & 授权& 壹心理发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商业转载请联系& 。
旅行是检验情侣的最好标准
文/胡昱&据说&恋人婚前应该至少旅行一次&的原始版本是从《围城》里出来的。赵辛楣的原话是:&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如果说这世上针对人类行为真有什么颠扑不破的准则,钱钟书老先生的这个观点算是其中之一吧。&现实生活中的出行却时时在考验恋爱中的双方:对还没油盐酱醋过的小情侣来说,平时生活中的&马桶盖应该翻上还是放下&的问题在旅行中会动辄就被放大为&你我的世界观是否契合&。&这种高压环境下,很多人在旅行到一半的时候就难免&起了杀心&。对情侣们来说,因为存在情感因素,不能强硬运用办公室里训练的 Teamwork 技巧,更容易火星四溅。&
旅行中问题的分歧
首先是关于旅行分工。双方主见都太强或者都做甩手掌柜会有问题,如果是前者,那么从旅行目的地的挑选到订酒店一直到&你是不是应该带这件风衣 &,都值得大干一架;而如果不幸是后者,那么不幸中的万幸就是大概会因为没有人买机票而从来没能成行,因而避免了更多的旅行问题。&
另外,旅行是对生活习惯的大考验。平时可能只是彼此寒热体质不同,会为空调开几度吵架,而在旅行中,应不应该用酒店的洗发水,脏衣服应该当日洗掉还是带回家,甚至能不能吃蒜,都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了,&你不觉得烤蒜有罗勒的香味吗?&&&此时你幡然悔悟,这个平日里酷爱食用大腰子的男子,跟你果然不是一路人呢。&
旅行一事如此凶险,成为了衡量人性的绝佳工具,除了情侣之外,旅行考验关系的法则还可以适用于朋友和同事,甚至你和小伙伴合伙创业前,大概也需要一次旅行。
同时,旅行会放大缺点。因为需要 24 小时待在一起,大家都是狐狸尾巴露在外面的状态,这时候 Ta 若还是恪守生活规律,早起不怠;3 点早起驱车几十公里最终没有看到日出也坦然面对,就是一个优秀的朋友了。&
旅行还特别考验情商。飞机晚点,餐馆坑爹,上山路险,游泳晒伤,每一桩都是令人烦愁的小事,此时如果同行者特别靠谱,就会主动避免类似&我早就说过了这样不行&&&& 地的人太坏了&的马后炮,选择宽慰旁人,笑对人生,当不得不面对睡机场的糟糕局面的时候,Ta 还能提出可以将头发绑在行李上以免被窃等奇招。这样的人就可能是非常棒的创业伙伴了。&
旅行中的怪兽
旅行中,以下怪兽随时可能跳出来对你发难,这大大增加了同行者友好和谐共游的难度。&
平时无法早起可能无所谓,可旅行中无法早起往往会带来错过当地限量的美味、看不到日出、本来一天的行程变成了半天的后果,如果在热带国家,这还意味着你得在一天最热的时候出门,没有吃早餐的肚子还没做好吃午餐的准备,吃任何食物都有一种打开方式不对的感觉&&&这时候同行者的步调一致就显得尤为珍贵,一起在下午 2 点悠悠醒来,吃个晚中饭,再携手出门看夕阳,其实也很美妙嘛对不对 !&
2、坑爹的景点
号称 "&& 一绝 " 结果全是人造石头,要走无数山路景色却如同自己所在县城的公园,预备好肆意徜徉在明媚的春光里结果遭遇大雨什么东西都没看到,花了大几百门票钱 15 分钟就参观完毕没有任何亮点&&明明就是首页露出,却被说是焦点大图,坑爹的景点最容易引发同行者之间 &我说了不要来这里 &、&你怎么不早说&、& 谁让你不管事 &、& 这样无谓的纷争&&&&
3、男女认知差异
从做攻略开始,女性就在经历着煎熬:&去 A 国吧?不行,这几天那儿是雨季。那就去 B 啦,可是价格不合适呢。还是尝试从来没朋友去过的 C 国吧,可是万一不好玩呢&&算了还是 B 国稳妥!& 然后,定了去 D 国的旅程。因此,一个能帮女性做决定又能承担所有责任和后果并无怨无悔的男人是伟大的。&
如果说人生的许多困难都来自穷的话,那么穷游将淋漓尽致地体现这一观点,来到穷人首选旅游地东南亚,豪掷千金买了些海瓜子、蛏子和死掉的东星斑结果吃坏肚子,住在 50 元一晚的青年旅舍因为受不了上铺美国男的呼噜而一夜没睡,搭乘公车却因看不懂当地文字结果迷路在民风彪悍的某个城郊 &&同行者中但凡有一人受不了这种痛苦,就会爆发惊人的矛盾&&&哎呀你太娇气了&、& 受这一切的苦都是为了啥!啊?&&
5、消费习惯
平时很难有像旅行这样分分钟都在花钱的时刻( 不过你在家淘宝似乎也一样 ),因此消费习惯是考验旅行同行者的重要因素,睡青旅还是快捷酒店 ? 吃路边摊还是必须下馆子 ? 在 Shopping Mall 逛 1 小时还是 3 天 ? 愿不愿意去赌场?愿不愿意花 1 个月工资学 3 天料理?每到此时,我们都会惊人地发现人们被各自的消费习惯细分成了很多群体,谁说祖国没有阶级的!&
分为两种,一种是 Lonely Planet 这样的老牌指南,收录的店家因为多年来被无数游人追捧而变得又贵又难吃;另一种是各大网站和 App 上的 UGC,虽说攻略是每个人用心血写就,但是很难说为寻某家攻略上推荐的店跋山涉水是不是值得,首先你得知道你和写攻略的人口味兴趣是否一致,同样是 & 臭豆腐不错,微辣 &,湖南人写的和福建人写的含义能一样吗? 另外,明明别人也只是瞎猫撞上死耗子地随意在找吃的和玩的,你硬要复制路线,也会平添许多舟车劳顿吧。而每当食物难吃,路远天气差,就会为同行旅伴带来很多烦恼。&
旅行以小见大的意思是:一个心中一本大册子逢景点就盖章的景点控和一个喜欢躺在旅馆院子里和人聊天随意体验民情的人的差别可能是根本的,一个喜欢户外项目的人和一个喜欢泡温泉看星星的人也很难生活到一块儿,因为大家对生活之美的定义不同。&举个例子,你为好不容易在异国的夜市买到一副可以衬得脸小而尖的墨镜狂喜,你的伙伴却嫌弃地告诉你这种眼镜只有罗志祥跳舞时才会戴。&
旅行中的Mistake
无论如何,都不要做让你的旅行难上加难的事。CNN 总结了一些旅行时不该犯的错误,我觉得也挺有道理。避免这些,或许可以降低和同游者发生纷争的危险!&
1、时时刻刻都在拍照,没用心体会旅行
除非你和同行者都是摄影爱好者,且技术相当,否则拍照这件事会徒增许多麻烦,&这张不好,再拍一张,我想要我的脸刚好嵌在那个石头洞里 &、&看我帮你拍得多好,你为啥拍糊了我的脸 &、& 去那个山头拍刚好有夕阳,走过去也就一个半小时吧,快走吧。&&
2、打包太多行李
带了很多不必要的衣服导致行李超重,一个相机配了四个镜头导致背包重得走一步都吃力,装了许多食物去爬山因为气压原因膨化食品鼓胀爆炸,带了三五本书完全没有时间看又全部背回来,在长途自助旅行首日就买了沉重特产。如果犯了这些错误,同伴还愿意帮你分担一部分行李,请千万记得用未来的时间好好爱 Ta。&
3、太努力杀价,搞得当地小贩很火大
要价 50 美元的衣服还价到 1 美元&&也许夸张了点儿&&结果小贩差点打人,需要拉着同伴从小巷里逃走。&
4、看到喜欢的东西没立刻买下
后悔是自己的事,关键是后悔得不得了想要回头再买,拖着你的旅伴走回头路去找,这就很麻烦别人啦 !&
5、手机忘了开通国际漫游
手机忘了开通国际漫游,还和同伴走散了,双方都拼命地在偌大城市里找寻一个 Wi-Fi 的标记。如果是在丛林草原,简直苦情到流泪。&
6、低估国外机场大小,导致误机
走错航站楼,搭错摆渡车,算错时差,也容易引发同行者之间 & 我说了早点出门 &、& 你怎么不早说&、&谁让你不管事 &这样无谓的纷争。&
7、轻信饭店 &近市中心&的宣传词
&& 酒店位于城区中心地带,距离热闹的 Shopping Mall 只有 3.5 公里,住到酒店后绝望地得知 3.5 公里是直线距离。最糟的是,酒店在两个地铁站的正中间,打车到地铁站需要花费 20 欧元。&
8、不敢吃街头摊贩食物,错过当地美食
在美丽的异国他乡,烧烤香味缭绕,街边水果青葱诱人,你却吃了七天麦当劳。有这种食物洁癖的人随便什么同伴都会受不了的,哼。&
9、带便宜的夹脚拖,走到鞋底磨破
在热带,没有一双耐穿易走的夹脚拖简直跟没有长脚一样不便,另外,拖鞋防滑也很重要。并友情关注一下同伴的拖鞋,步调一致才是最好的。&
10、没把行李里的洗发水盖好
所有的衣服都变得黏糊糊,相机电池进水失效,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总之,旅行这件事尤其能以小见大,在成功的旅行伴侣的生活守则里,吵架并不可怕,学习旅行过程中旅行策略的制定与执行、风险管理、情绪管理、资金控制、止损止盈技巧可能更重要,毕竟,一起携手看过风风雨雨,感情本该更深厚的啊。祝朋友们每一次旅行都可以开心而去满意而归!
人最脆弱的地方是:舍不得
文/,摘自《藏在这世界的优美》&&&如果我明天结婚,只要你一句话,我可以换个新娘&。这是他对她最重的承诺。后来的他和她一直纠缠反复,直到那次他突然的离去。&半年之后,她有了他的消息,他尽力解释失联的原因,可任性又倔強的终究还是没有接受他合情合理的解释。后来的消息就是他要结婚了,新娘不是她。她以为两个人的小打小闹会在某一次他的坚持中&稀释&,可这次,她没有等到他的耐心。&后来她再没有心情去喜欢上一个人,在没有安全感去接受一份新的感情。在年少懵懂时候的初爱,像一座人生的灯塔指引着她,12年的反复,12年的纠结,再无结果。&人最脆弱的地方,原来就是&舍不得&。&因为舍不得,才会&念念不忘,不求回响&,因为舍不得,才会在梦里相见;也是因为舍不得,稍微有点消息那颗心就会&澎湃如昨&&&&也是因为舍不得,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才有了&失恋博物馆&。&十年前,当博物馆的两个创办者结束长达四年的恋情决定分手时,不想把分手这件事当作&一种疾病&来处理,而是庆祝两人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他们突发奇想,倡议让朋友们捐赠出废弃的爱情纪念品,以资留念。日积月累,收藏品越来越多,于是有了一座&失恋博物馆&。失恋者们知道自己的境遇并非千载难寻,无独有偶,你不孤独!这世界上曾有那么多人因为失恋捶胸顿足悲痛欲绝,然而生活依然按部就班地向前。看山盟海誓随风飘逝,看情深义重化为恩断义绝。&这个世界上没有经历过失恋的人,大约很少吧?这个世界上,死于失恋的人,大约不是很少吧。&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明证。失恋是人类的一种病,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直接演化成一场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失恋博物馆&真是非凡创意,给了人们一个疗伤的所在。&失恋到底失去了什么?人们多以为失去的是另一个男人或女人nihu的爱。其实,真正将我们打翻在地并由失望引发的绝望之感,源自我们被所相信、所喜爱的人否定了。于是有人顺势得出&&自己是不值得被人爱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没有资格活下去的悲惨判断。&失恋博物馆大受追捧。据说它已在17 个国家的25 个城市举办过展览,参观者达近百万人次。由于失恋的永恒性,这个博物馆也会收集到越来越多的展品,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不管爱情以什么方式结束,悲伤的,不幸的,还是狂风暴雨的,两人的情感都留在了过去,而这些带着往日回忆的爱情信物依然具有记忆的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办个展览来留住它们。&每件展品都是刻在生命里的烙印,收藏它们是对美好感情的回眸,展出分享则是走出情伤的尝试。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有这样一个别具特色的去处,还被 BBC 概括为&储存关于心碎的故事&。&你会拿什么去祭奠你的&念念不忘&?&本文由&& 授权壹心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终于我懂了,之所以会想念他,其实或许并不是因为他的好,而是因为以后在没有一个人可以让我觉得好,我怀念的,自始自终,都是爱。
最彻底的报复,是原谅和遗忘。
你要学会看见爱
文/&&今天下午,走进书房的时候,赫然发现四只大虫站在我的桌上,它们一动也不动,却张牙舞爪地&星际大战&电影里的怪犬一般,近看原来是四只蝉蜕下来的干壳。&&是谁放这许多脏东西在我桌上?&我心里想,要喊没喊出来,脑筋一转,不可能是你母亲或你,因为你们没有这种闲工夫;当然更不可能是你妹妹,她没有这份胆子。于是我赶紧把到嘴边的话收回来,改口叫道:&哇!棒极了!多完整的蝉壳啊!&&说着,就见你祖母笑嘻嘻地走来。&是啊!我以前看你柜子里有一个,知道你收集,所以在院子里看到,就捡回来给你!&八十四岁的老人家,笑得像小孩儿一样天真。她岂知道,在台北这固然稀奇,但是在我们的院子里,只要到树干高处,能一下子找几十个呢!&你或许要问我为什么不明讲,但是你可曾想到,那四个平凡的蝉壳里,有老人家多少爱?!当她听到我的赞叹,又是多么高兴!&记得我以前画室的墙上,总挂着几张儿童的涂鸦吗?我为什么挂?因为那是一个学生的小女儿送我的。学生每次来,看见她女儿的画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都兴奋得不得了。隔几个星期便拿来一张新的作品,说: &现在我小孩又进步了,换张新的给老师!&&于是你要笑我假了!但什么是假?什么是真?我觉得这世上最真的莫过于关心。我这样做,是表示我欣赏那孩子的情,也唤起了她妈妈的爱,我时时得到新的情爱,又提高了孩子画画的兴趣,不是比什么都真吗?&相信你一定不记得。当你妹妹刚会走路的时候,有一次在院子里拔了一朵蒲公英花给你,你接过来,哼一声就甩了。妹妹又一扭一扭地摘了一朵送给你妈妈,妈妈高兴地喊:&好漂亮的小黄花!谢谢!谢谢!&并插在头发上。请问,从那之后,妹妹还摘过花送你吗?而你母亲则总在不同地方夹着小小的蒲公英花。&这世上任何人,不论八九十岁的老人家,或刚学步的幼儿,都有着满满的爱,都会因那付出的爱得到回响而兴奋,也可能因为反应的冷漠而受到伤害。我们更可以说,每个人都在随时接收与传递爱的消息,许多看来无意义的举动,却可能含有很深的意义!&大学时,一次全班出游,有位男同学攀到岩壁上摘了一大把小草花送给女同学们。几个月之后,那位男同学对我说:&我发现自己可能要恋爱了,不是我主动要去爱她,是她使我不得不爱她!&看我不懂,他继续说:&前天校庆,女生宿舍开放,我也去参观,你知道我看到了什么感人的画面吗?我在那女生的床上看到一个玻璃盒子,里面摆了一把又黄又黑的干草。我起初很好奇,注意看,才发现居然是我好久之前分给她的那一把小草花&&&&后来,他们真恋爱了!&你说,那把小草花,不就是&爱的消息&吗?!而人们最容易受到感动的。正是在自己平凡表现中,所获得对方的关注。因为若没有心,没有爱,谁会去注意别人的小动作呢?&有位政界非常著名的机要秘书,她的学历不高,外文也不强,却成为大家争聘的对象。因为她跟什么人,什么人在政坛就做得顺。听来确实有点近于迷信,但你知道她最大的长处吗?她私下对我说:&从政的人,日理万机,不可能注意别人的琐事。而我在主管每次出去应酬之前,都会提醒他,当天可能遇见哪些人,而那些人于公于私,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我甚至为他与个便条,在车上再复习一遍。&于是,虽然久未碰面的朋友,他也能立刻亲切地问候对方的近况。譬如&新添的小外孙如何?&&儿子快结婚了吧?&&听说尊夫人刚欧游归来!&您在某报发表的那篇文章好极了!&于是人人觉得自己被他关心,更惊讶于他的消息之灵、记忆之强,他当然受大家欢迎,事情也做得顺!&&听了这许多,你觉得他们假吗?其实一点也不!只要你有心去注意、去记忆、去表现,就不假!那是关心!而关心总能得到相等的回馈!&转载须保留作者。
我们终究会懂得自己并非无所不能
文/&X 心理圈&&
放弃幻想,成人的基本特点就是承认自己的无能感
我们多么希望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意气风发,独步天下,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以有很多人给我们称赞,可以光宗耀祖,可以拥有整个世界。&这可能还是在我们在中学时代的幻想:白手起家,下海创业,收购了学校,对着这个面前讨厌的老师说:sir,你可以走了。或者,可以轻易的吸引到前排的姑娘,让她对自己崇拜至极。长大后,这些幻想淡了很多,我们想做成一些事,想把手上的工作做的很好,至少做成。我们受不了自己犯些低级的错误,受不了自己做事不够完美,受不了工作接二连三的出错和失败,每每如此,总会对世界和自己感觉到绝望:我是否只适合找个地方躲起来,或者回到老家去简单做份工作?我们想有一些人喜欢自己,我们热爱听到优点,喜欢正面评价,讨厌听到缺点,受不了指指点点。当收到的肯定的话语过少的时候,我们就会怀疑自己:我是否真的没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我是否只能孤独度过一生。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人懂我吗?&我感到难过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yes,是的。&我们总会犯错,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有完不成的工作,都有避免不了的低级错,都有承受不起的项目,都有赚不到的钱。无论我们怎么提升自己,依然会有很多人指指点点,否定斑斓,甚至忽视或让我们难堪。无论我们怎么想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和朋友的喜欢,多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都最终只发现&&最多满足一点点。&而且这一点点可能还是幻象。&
我也很难过的承认了这个特点:我终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没有太多能力。有一份孤独和无助感,无处遮掩。
不过后来,至少我变了。以前我会因为自己不好而自卑,因为自己工作能力,赚钱少,朋友少,缺点多,等等诸多自卑的理由。后来发现其实自卑,是因为我太渴望变得很好而产生的,是对自己现状的一种排斥。我太渴望对世界有种掌控感,不能的时候就会陷入自卑。&自卑和挫败的本质就是一种自我中心,我不愿意放弃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全能控制感是小孩子的特权。希望自己努力,可以轻松的成为世界的中心,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自己轻易就可以被关注。就像在读中学甚至小学的时候,在那个小县城的小学校里,努努力就可以考到100分,很容易就受到老师、家长和邻居们的表扬,很容易就觉得自己其实特别厉害,自己很被人喜欢。&可是当我们长大,终究要面对这个世界。我们生活的任务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远远超出了15岁以前学习的任务。我们面对的人群对我们的评价标准也不再像是以前那么单纯线性只有成绩。&我们努力了半天,最终却发现了三个事实:即使努力,还是有些事做不到;即使做到了,还是有些人看不到;即使看到了,还是有些人不在意和不喜欢。&这个事实就是:世界太多元化,而我和我的标准,只是其中渺小且平凡的一个。&就像远古时期的人类,那相当于人类的婴幼儿期吧,地球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的太阳、星星都要围着人类转。那时候一个叫哥白尼的疯子说了句:别骗自己了,你们不是世界的中心。那时候的人类还觉得自己被否定了,弄死了哥白尼。后来人类在成长,进入了文明时代,终究发现了: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地球和众多行星一样,要绕着太阳旋转。甚至有的星星都不围绕着太阳转。在水星或者金星看来,地球是理应被忽视的。&
成年人的基本特点,就是放弃自我中心,放弃全能感的幻想。你不过是和他人一样,非常普通、平凡又有着无奈、缺点的人。这里至少有两点:你无须骄傲,你再大的优点和成就,在他人那里也不过是平凡,都跟他无关。你也无须自卑,他人再大的优点和成就,也无须羡慕,他同样有着自己的悲哀和难过,幸福感并不比你强。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都是宇宙中平凡的一份子。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豁达。&豁达是成年人的专属词汇,他超越了自己的立场,能够从更高的高度看待自己。不计较得失,不难过成败。&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努力。我觉得成年人最大的特点应该是承认自己的无能感,其实,我什么都做不了,成不了他人的焦点,但,我依然会去做。&我做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如果要证明,我只愿意证明给自己看。至少,我不再对结果那么执着,成不了完美,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不需要完美结局,不需要什么都做不好,但我可以无限趋近于问心无愧。这时候的动力系统已全然改变,这是一种更加深沉甚至悲壮的力量。&心理学家用了很多词汇来描述这种状态:做自己,活在当下,跟自己连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当我们刻意想要去优秀,想要去获得别人的认可。我恩依然是在背负,背负着一个全能感的梦,企图把自己变回到孩童时代的自我中心,这是一种退化。当我们去追逐一个孩童时的感觉的时候,就已经背叛了现在的自己,失去了自由。&我们努力,只是努力,无需太刻意。世间一切事物都会自动趋向于最好的方向发展。人类也是一切事物之一,当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的时候,就会自动趋向于更好。我们要做的,只是把自己放回到那个位置上,遵循发展的规律让自己进步。&也就是:大道至简,顺其自然。前提是,回归到自然,我们都是自然中普通的一份子,逃不过他的规律。&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活出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自己的中心,而不必再被所谓的优秀、标准、他人控制。当然,如果你非要说,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那就遵循万物运行的法则,成为其中一个。其实这并不冲突: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是自己的中心。在这个社会上,我是其中芸芸一分子。&
&丛非从& 大龄2Bility 男青年,搞心理,不文艺。
&在这里&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 豆瓣:&&
&小广告&&潜意识图像卡工作坊:懂比爱更重要(元旦)详情请戳&_&。
回头看看自己一路走来, 时间真是极好的东西, 原谅了不可原谅的, 过去了曾经过不去的,我看到很多人在我身边对我微笑不久又冷眼相待 ,偶尔会有人在背后捅我一刀 ,也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陪我至今。
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
文/,摘自《为何家会伤人》&&
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但如果特别想得救,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努力。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整个世界都是由独立的人组成,每个人都同等重要。&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但是,如果特别想得救,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努力。&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能作选择。而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要想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恋爱是与家庭分离的最后一步。并且,因为是对亲子关系的深刻复制,所以,恋爱关系也尤其难以&分离&,恋人分手带来的痛不亚于童年时父母与我们的分离。&分手一开始注定是痛苦的,因为我们有很多分离的痛苦记忆。小时候,妈妈或爸爸经常会狠心离开我们,部分是合理的,如工作、学习;部分是不合理的,如父母离婚,或他们根本就不爱我们,等等。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我们都会受伤,因为婴儿期的我们一开始不会懂得这些。&恋爱的分离一样具备杀伤力。虽然我们现在懂得了合理与不合理,但是,因为恋爱首先是对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在情感上和童年一样不想理会合理与不合理,我们只看到了一点:&他不要我了,像爸爸一样&或者&她不要我了,像妈妈一样&。&
关系是不可预测的
童年,我们渴望稳定,渴望父母时时刻刻都守在自己身边。现在,我们一样渴望稳定,渴望恋人时时刻刻守在自己身边。但是,如果爸爸妈妈不与我们分离,那么,我们就不能成长。如果恋人不与我们分离,我们也一样不能继续成长。两人总是黏在一起,这并不是生命的自然状态和健康状态。&建立一个好的关系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完全左右另一个人。&既然亲密关系如此难建立,一些人,尤其是男性,干脆就放弃亲密关系,只沉浸在某个特殊领域里,并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泰斗,譬如牛顿、康德和梵高等人。&康德仿佛很享受他的孤独,但对梵高来说,孤独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一生都渴望拥有一个亲密的异性关系,只是一直都没有学会怎样去建立。&&建立关系很难,因为另一个人不可控制;发展理论很容易,因为这完全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知道,只要付出了,就会有结果。你对未来可以预测,但关系却是不可预测的。&荣伟玲说。&
恋爱:与家的最后一步分离
&生命是一个过程,恋爱也尤其是一个过程。&荣伟玲说,&如果只将恋爱视为一个结果,我就是要占有我的爱人,那么一定会遭遇挫伤。&&更重要的是,恋爱不仅是一种治疗,也是一种尝试。我们在尝试寻找符合自己理想父母形象的对象,我们也在尝试是否与恋人真的合适。不分青红皂白地非要黏在一起,只会增加生命的痛苦,只会让我们不断重复童年的错误。&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的生命中充满错误,而恋爱是一个修正的机会。以前有一个不爱自己的爸爸,那么,好的,我一定要找到一个和爸爸类似的男人,让他爱上我;以前有一个爱自己的妈妈,那么,好的,我一定要找一个和妈妈类似的女人,她会好好爱我&&我们心里都埋藏着一个梦想: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但问题是,无论我们选中的是怎样一个理想父母,那只是我们的投射。或许,对方真的非常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形象。但是,对方有过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也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理想父母形象,而你却未必符合。&即便一开始以为彼此符合,我们也必定会发现,对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而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这是生命中最大的教训之一,它告诉我们: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如果学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明白,整个世界都是由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独立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同等重要。&本文由
授权壹心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别人家孩子”看不见的忧伤
文/&&在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个这样的年轻人群。他们从小就在身边人的夸奖和赞扬声中长大,是父母的骄傲,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模范生,是别的家长用来教导自己孩子的榜样和标兵。成长过程中,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在浸润于优越感中的同时,其实也被这些溢美之词套上了看不见的枷锁。&&因为我是大家眼中的模范生,所以我必须做的比别人好。&这样的想法时刻鞭策着他们,同时也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但由于社会环境、所处人群以及其它因素的改变,使他们不再是群体中的领先者时,焦虑和挫败感便侵袭而来。甚至由于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感到连自己原本应有的水平也发挥不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演变成丧失信心、强迫、抑郁等需要治疗的心理问题。&事实上,即使这样的人成功维持了自己优秀的形象,他们在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怪癖,作为舒缓自身压力的渠道出口。&那么,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地转变心态,在找回轻松生活的同时,发挥出自己原本应有的水平呢?&首先,要勇于放弃一直以来被别人桎酷于自己身上的所谓&优秀&的枷锁。&你为了自己而活。别人为你套上的&模范&枷锁是一种原本你不必要也不应该去承受的压力和限制,是别人给你带来的无心的伤害。因此,为了保护自己,为了未来能更自由地飞翔,你应当将它放弃。要知道,在人生各个不同阶段,人一定是有起有伏的,就像潮汐有涨有落,月亮有盈有亏,一直保持最优状态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首先要能够接受自身现处低谷状态的事实。一但允许了自己现在的不优秀,心理上的压力就能大幅减轻。&然后,要知道,今日的沉默是为了积累,是为了明日的勃发。就像良弓射箭前一定要蓄力内敛一样。今日低头的你和来日绽放的你全都是你,你就是你,你的本质不会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改变分毫。相信你的本质是优秀的,就像从前你不用刻意去做却可以达到的那样。同时,你就像水一样,能高能低,能软能硬,能有多种变化。因此你明白了,现在不去在意眼前的低落和别人的评论,是为了能潜心提高自身,是为了将能量专注在真正有用的事物的积累上,是为了给明日自己的再次优秀奠定基础。姜子牙八十出相,佘太君百岁挂帅,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会一样,你又有什么可着急的呢?&当有了这份豁达的认知和心态,能够开始将自身生活的重心放在实质本领的积累上时,你的内心就会逐渐回归平静。这份平静可以使你的内在逐渐强大,变得不再过于看重别人的评论和赞美,因为你已经知道,外界的纷扰无法动摇你的实质。与此同时,随着自身的不断积累和提高,现实的反馈又会令你更加增长自信,从而形成正向循环。&这是一个转念间就可以发生的改变。而一但突破这个思维瓶颈,恭喜你,你已经彻底摆脱&别人家孩子&这一虚假身份的束缚,成为一个真实的、圆满的你了。&本文由壹心理用户& & 授权& 壹心理发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商业转载请联系& 。
变成“曾经的自己讨厌的样子”,真那么糟吗?
文/张佳玮(微信号:张佳玮写字的地方,zhangjiawei_1983)
&长大了,想当个科学家!&&这话还在耳边回荡,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四年了。想一想,那是我第一次明确的嚷出&长大后想干什么&。而我最讨厌成为的呢?嗯,不想当一个写字的人:因为小学写作文,翻来覆去,写了草稿还得誊(我们语文老师的要求,为了以后有上级老师来参观时,显得好看些),写得太累了!&然后,现在,我没能成为一个科学家。确切说,这点兴趣,在初三物理课做受力分析、画电路图时,已经消磨殆尽了。我成了个靠写字谋生的人:一个以前自己讨厌的人。&偶尔和人聊起来,大家会像发现&呀,小时候喜欢同一个女明星&似的,羞赧又兴奋的承认,他们也想当科学家,或者想当医生。为什么呢?嗯,因为科学家感觉无所不能!现在想起来,当时支撑我当科学家的念想,也不过是《机器猫》里各类神奇的机器、制造阿童木的那位博士,以及制造阿拉蕾的则卷千兵卫博士&&至于科学家实际是怎么回事呢?不知道。喊出那个理想时,所抱持的,可以说是理想,也可以说是&&无知。当然,孩子的无知,通常是可以被原谅的。&十年之前,我和一位朋友合作改过剧本。深夜的上海,我们边在避风塘改剧本,边讨论着马拉默德和托马斯&曼的小说,然后,我们一起吐槽那个剧本的作者:&写的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编剧这行当真这么好混么?花点时间写够就好了么?&然后我们理所当然的发誓,将来要一直写自己的文字,绝对不做编剧。当然这次我们醒悟得比较早。两年之后,当我自己试图写一个短剧本时,已经明白自己当年多么蠢了,而那个朋友现在成为了一个认真用心的编剧。&上大学之前,我在无锡家里,时常和我爸看篮球赛。我们偶尔会吐槽&解说怎么连这个球员都不认识&、&话太多了!&、&这里胡说八道嘛&,然后我认真跟我爸说:&我将来有一天,做了解说,一定不能这样子。&2008年,我开始在一个电视台做解说嘉宾,然后我发现,许多事儿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挂耳机的位置会影响音量;解说过程中语速会不自觉的变化;音量不能过高或过低;直播前一晚睡前不能喝水不然次日会黑眼圈;有哪些话是解说过程里不能说的;有哪些笑话是不能讲的&&我有一次看录像,听到了自己的解说,感觉奇奇怪怪的。然后我就想:真是,以前太敢说了。&我有个朋友,许多年前,提起相亲就杀气腾腾,提起结婚就火冲顶梁,喝了两杯酒,就会通红着脸,酒杯底敲着桌子说:哪怕死也不跟父母妥协!最讨厌做爸爸了!现在,他朋友圈里是带着妻子、孩子和父母出去游玩的照片。私下吃饭时,他用很温柔的语气说:孩子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明明不好看,但真有了,就喜欢得很呢&&&王小波当年说,他偶尔也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后来看看,恨不得让先生们打他几棍。凡是以写文章为志趣的人们,一定都有类似的念头。回看少时写的许多东西,大概都觉得,还是不让人看见为好。不写文章的人,大概在过年过节时,听亲戚回忆小时候许多扯淡的话语,也会有&妈的那时说的做的都是些什么呀&之感。&我有许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比如去里斯本看大航海纪念碑;有些没有实现;有些现在想起来,只觉得当时傻气得很,比如,&当个科学家&。这甚至跟自不量力无关,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家。&&人总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这句话近来流行得很,哀婉着青春的流逝、初心的消散、理想主义的凋零,仿佛梦碎灭的声音。倘若如此,的确值得凭吊。但前提是,那些梦想确实有价值。我清楚记得,我小学有位同学的梦想是当皇帝,可以管许多将军,而且绝对不要做皇帝之外的职业&&这都怪我借给他看了太多连环画。现在,嗯,他应该也成为他所讨厌的人了吧。&人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并且放弃一些理想,这可能并不是那么坏的事。因为,少年时自己讨厌的样子,也许并不一定是因为那个样子很市侩很庸碌。还因为少年时自己很中二,很无知,而且不肯去换位思考他人的难处;少年时的理想被放弃,也许并不一定是因为自己没有热血和勇气了,而是因为那个理想的塑造是出于无知和狭隘。就像少年时跟着林黛玉一起嘲笑刘姥姥的人,也许长大后会明白一点刘姥姥的苦楚,意识到林黛玉说出&母蝗虫&三个字时的刻薄。许多人觉得要一路不回头的才酷,但陶渊明这么酷的人,还是转了个身,&觉今是而昨非&了。&
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固然不是什么太让人开心的事,但是,曾经的自己,其实也未必那么纯真无辜。大多数人小时候,比起他们成长之后,可能都是个自我中心的、自恋的、无知又狂妄的熊孩子。
人有一种倾向,即无限美化过去:少年时做的梦,犯的错,都是可珍贵的,哪怕初恋是个人渣,也是个俊美的人渣,因为是初恋嘛;母校再差劲也不许人说,因为是青春嘛&&但大多数人的青春其实没自己想象中美好。万事皆有尺度,理想主义和狂妄甚至自我中心,可能只有一线之隔;许多所谓少年纯真的情怀,也可能只是自我中心、恶意的狂妄或吹牛&&这在成年世界也不罕见。&而曾经的、不知道世事疾苦的那个自己,所会讨厌的现在,可能并非有意为之。毕竟众生都在被世间流水推动,大多数人,其实并没那么多的选择。大多数人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多少也是因为许多不得已:自己的欲望、亲人的要求、朋友的期待。不希望自己在意的人(包括自己)难受。现在的自己,未必因为沾染了红尘,就是错的,也许只是见识了更多;就像曾经的自己,并不一定因为青春年少,以及疑似很有情怀,就是对的,也许只是因为无知。所以,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可能并不那么可怕。&少年时有许多梦想是好事,成年后还不离不弃也很动人;但你没必要为每一个梦想买单或哀婉。&毕竟,我们那么珍视的、曾经的自己,也许很大概率上,只是个熊孩子。&转载请保留作者张佳玮。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
文/&&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在一本杂志上我看见过这样一个故事:玛利亚每天都在房前的空地上练习唱歌。一位邻居听了,冷笑着说:&你即使练破了嗓子,也不会有人为你喝彩,因为你的声音实在太难听了。&&可是,当玛利亚听了并没有自卑或者生气,她回答:&我知道,你所说的这番话,其他人也对我说过很多次,但我不在乎,我是为自己而活,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我只知道我在唱歌的时候我很快乐,所以无论你们怎么指责我的声音难听,都不会动摇我继续唱下去的决心。&&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孩却常常为了他人一句无意的嘲笑,或者因同事一次无心的抱怨而闷闷不乐,甚至开始彻底的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其实,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虽然我们有必要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也不能过分在乎,否则,烦恼的是你自己,痛苦的也是你自己。&一个朋友发短信对我说:&以前我很辛苦,因为我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所以,我很多时候都想做得面面俱到,结果把自己弄得很辛苦。现在,我开始跟着感觉走,也能比较清楚地表达我的看法。我只是想活得轻松一些,不要那么辛苦。&&的确,一生为别人而活着是很累的,也很愚蠢。&艾莉诺&罗斯福说过:&未经你的同意,没有人能使你感觉卑微。&&古希腊谚语也说:&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侮辱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知识和信息都来自别人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你怎样接受、理解是属于你个人的事情,这一切都要你自己去看待、去选择。&谁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歌德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流言吓倒,不被他人的观点牵制。&让人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不切实际的、应当及早放弃的期望。&如果你期望人人都对你感到满意,你必然会要求自己面面俱到。可是不论你怎么认真努力去适应他人,都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让人人都满意。只有懂得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受别人的消极影响,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你,你的生活才会是幸福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现实中,别人对你的看法也许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但不可能完全反映出你的本来面目和完整形象。&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壹心理。
厨艺一般,怎样做出让人难忘的美食?
题图:图文 / &&
食物添加器&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台中有一家很有名的牛排馆,久久一次,我的父母会开着车子载着我们三个孩子,从小镇到市中心,在牛排馆前面等待着,然后一家人坐在餐厅内的餐桌前等着服务生一道道的上菜,每次当牛排盖在我面前一打开,我们拿着餐巾挡着油喷到身上,那牛排的香气,那幸福的感觉,我至今都没忘记过。&我喜欢全家一起出外用餐的感觉,那时候的父母是开心的,那时候的我们是雀跃的,一直到现在,那家已经熄灯的牛排馆老店在我心中,拥有着不灭的地位。&在我家,父亲的厨艺强过母亲,只是父亲总是久久来一次大餐,而上下班时间固定的母亲却是那个每天要负责晚餐的人,职业妇女的妈妈下班后马上进厨房,这样的她已经很尽力了,而那时候的我们却觉得每天的菜色都没什么变化,我记得有一次,还是孩子的我对着餐桌发呆说:『怎么又是吃这个?』,当我一发难,弟弟妹妹也跟着抱怨了起来。&那时候我的母亲听了以后问:『那你们想要吃什么?』,我们想了想说:『筒仔米糕。』,那样的要求不过分,因为那是家乡的名产,出门就买得到,母亲听了二话不说,拿起了一个碗,先在底部放了一些瓜仔肉酱,再把整个碗全部押了满满的白饭,最后倒扣了那碗饭在盘子内说:『来!筒仔米糕。』&那一天的我们,看着母亲在我面前『变』出了筒仔米糕,三个孩子都很兴奋,每个人都抢着要自己『变』出自己的筒仔米糕,于是,那一天的晚餐,三个孩子都吃了一整肚子的饭,而那独特的米糕在我的记忆中从没淡忘过。&现在的我,已经不吃牛肉了,可是久久一次我会帮老公煎个牛排,简简单单的加点海盐,却常常让老公逢人就提起:『我现在只习惯吃老婆煎的牛排,太好吃了。』&而女儿更夸张,对于厨艺不精的我而言,无法跟别的父母一样,煮出一桌子好料,可是女儿却会常常坚持『我不要在外面吃,我要回家吃妈妈煮的饭。』,即使她每次吃最多的其实只是白饭加青花菜。&女儿也会很得意地告诉别人『我妈妈做的面包最好吃了。』,即使那只是把材料放进面包机而已。&有那么一阵子,我很庆幸我的老公是个不挑嘴又会称赞老婆厨艺的人,我也很庆幸有个这么捧场的女儿,常常他们在外人面前称赞起我煮的东西,我还真的很不好意思有点发窘,直到最近,我才真的看懂了,老公跟女儿为何会对我如此吹捧。&小二的小义跟着父母来我家看刚诞生不久的儿子,每次跟小义相处的时间中,我最害怕的就是用餐时间,从小,小义一到了用餐时间就如同上了酷刑桌,为了让小义多吃一口饭,小义的父母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从好好讲、谈条件、威胁、利诱、大骂、罚站、挨打,什么都会上演,跟小义吃饭连一旁的人都觉的是场酷刑,连饭都不觉得好吃了。&那一天的我终于受不了了,指着我还没满月的孩子告诉小义的妈妈:『别逼孩子了,我儿子才刚出生没多久,饿的时候哭到天花板都快掀了,小义都几岁了,难道你怕他会饿死?』&小义的妈妈很气地说:『他的成长曲线已经落后同学很多,都给医生治疗很久了,如果放给他自己选择,不是一直饿,就是只要吃速食店的汉堡、炸鸡跟薯条。』&小义妈妈的话刚说完,小义的爸爸担心孩子不吃饭没热量,拿了他悄悄地去买的速食店炸鸡腿进门了,小义看到爸爸手上的炸鸡腿开心地飞奔过去,笑颜灿烂的跟父亲说谢谢,小义的父亲宠溺的摸摸儿子的头也开心地笑了,小义的妈妈看到这一幕就更气了。&而那个当下我才真的懂,原来对小义而言,餐桌上满满的饭菜,不是不好吃而是添加了太多父母的担心与恐慌、添加了许许多多的威胁利诱与打骂,这样的食物添加了这些的气味,光看就没了胃口。&而速食店的炸鸡与汉堡,是爸爸宠爱孩子的方式,在吃那些食物的时候,他的父母不但不会威胁利诱恐吓,即使不吃了也不会被责罚,那些食物添加了父母的放松、添加了奖励与肯定、也添加了父母对他的宠溺、甚至属于父子之间,男人与男孩之间的默契,那些食物不是真的好吃,而是添加了幸福的味道。&明明不爱孩子吃速食,却拿去吃麦当劳当奖励;明明不爱孩子吃糖果,却拿糖果当特许的食物,让孩子吃到了自由与奖励的味道;明明很想让孩子多吃点正餐,却在餐桌上让孩子看到父母最暴躁与怒目的那一面。&后来的我也才懂,我的女儿也爱吃速食店的儿童餐,除了因为玩具之外,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没有吃速食习惯的我们没带她去吃过,后来换了一个诊所看病,每次夜晚女儿发烧,隔天一大早我们还没吃早餐就带着孩子去看医生,在等待的时间或是看诊完,女儿就会要求去医生诊所旁的速食店吃儿童餐。&我常常看到女儿的儿童餐都吃不完,疑惑着明明不爱吃怎么每次生病都要买?现在的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父母帮女儿心目中的速食儿童餐添加了勇敢的气味,那是打针看完医生后的仪式,食物中有着勇敢的气味。&于是我懂了,那家童年的牛排馆老店在我心中之所以占有那很重要的位置,不是特别好吃,而是添加了一家和乐的气味。&筒仔米糕对我来说除了有家乡的味道,还有属于我对母亲创意的幸福记忆。&我煎的牛排不是特别好吃,而是不吃牛肉的我,还会专程去买牛排煎给老公吃,对老公来说,那是专门为了宠爱他而做的料理,一种独有的宠爱的气味。&水煮青花菜、筊白笋、秋葵对女儿来说是这么喜爱,不是因为我添加了特别的水,而是,我曾经水煮了这些菜,桌上放了各种的酱料,让女儿用菜沾各种酱料来认识不同的味道,找出不同的青菜最适合哪种酱料,那时候我们母女在玩味道。&我做的面包不是多么的特别,而是从买面包机开始,是女儿陪着我去百货公司看料理展示、试吃成品、商量购买,回家后,一起研究一起放各种的材料,全家一起等着第一条土司出炉,一起发出『哇!』的声音,一起品尝,也用土司做许多的变化,甚至做面团,母女俩常常玩整个下午做出各种形状的面包。&知道女儿爱吃薯条,老公爱吃零食当宵夜,我买了有机地瓜用家中的不粘锅煎了许多的薯条,沾各种酱料甚至梅子粉,让父女俩开心的吃,因此女儿爱吃我煎的薯条胜过速食店的薯条。&女儿最爱的那家义大利面滋味不是特别的棒,而是,每次当中式口味的老公工作繁忙的时候,我总带着女儿去那家餐厅用餐,孩子可以自己拿沙拉吧的食物,可以玩玩具,可以看墙壁许许多多特别的壁画,可以跟我举杯乾杯,那家的餐厅的义大利面添加了与母亲约会的甜蜜记忆。&每次出国都食欲大开到吓人的女儿,并不是觉得国外的食物特别美味,而是,那些异国的食物添加了旅行中父母全然的陪伴。&我煮的饭不是特别的好吃,而是当我煮饭的时候,女儿会看她喜欢的影片,上餐桌的时候,有时候饭捏成了圆球,有时候饭变成了爱心的形状,有时候,我会把青菜夹在女儿的碗里面后自己假装忙着吃,等女儿吃完菜后一脸不可思议地问:『ㄟ~这里的菜怎么不见了?』,就这样女儿可以吃完整盘的菜,我煮的饭菜有添加惊喜与开心的气味。&我的家没有布置的比餐厅漂亮,女儿还是喜欢回家吃饭,不为了什么,而是一家三口总是围着餐桌聊东聊西,讨论各种的事情,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连老公工作上的状况,朋友的难题,我们三个人都会一起讨论与分享,我们吃饭从来没有『不准讲话』这回事,我们的餐桌讨论的话题精彩万分。&最近老公常常看着女儿一边吃义大利面一边吃着水煮青菜津津有味,爱吃肉的老公买的卤味、鲁肉、炸鸡、咸酥鸡对女儿完全没有吸引力,老公很感叹地说:『怎么孩子喜欢的食物都跟你一样?都遗传到你?』,那时候的我笑了笑,我才懂这不是遗传,而是我跟我的母亲一样,在孩子记忆的食物中添减了各种的气味。&
我减去了许多母亲对孩子吃饭的焦虑、谩骂、威胁利诱,我也从不将糖果、饼干、速食店、鸡排当成一种奖赏与鼓励,我淡然处之的面对孩子接触的任何垃圾食物,却在每个正餐与用餐时,添加了快乐、游戏、宽容与愉悦的气氛。
于是,老公每次在吃牛排的时候,会想起我煎的牛排,女儿在吃薯条的时候会说:『我最喜欢妈妈煎的薯条,不喜欢外面的。』,每次回外婆家的时候会早早起床,只为了跟我去菜市场吃一碗筒仔米糕,走过面包店的时候,会要求:『妈妈,我想吃你做的面包。』,偶而,她会要求:『妈妈,我们再一起煮义大利面好吗?』&现在的我终于懂,除了被禁忌的食物有自由的味道之外,身为一个老婆的我,竟然有能力帮老公心目中的食物添加不同的气味,而身为一个母亲的我,也可以帮孩子的每一种食物,添加不同的气味与回忆。&或许很久很久以后,纵使我已经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来说,或许只是简简单单的水煮青花菜沾海盐,她就会想起曾经跟母亲俩人用整整一盘的水煮青花菜试各种盐巴味道的回忆,海盐的味道、岩盐的味道、玫瑰盐的味道,某种食物会有某种与母亲连结的记忆,某种的滋味会有某种对母亲的想念。&现在的我更珍惜每次跟孩子的用餐时间,因为我懂了,我是孩子选择食物的食物添加器,在每个孩子记忆中的食物、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中,添加了各种的气氛,愉悦的、幸福的、美丽的气味,一种随着食物香气就可以想起的~&母亲的味道。&
#台湾清水筒仔米糕的美食。&本文摘选自《》&作者王丽芳(Antonia Wang)
不要说你一无所有,你不是还有病吗?
题图:文 /
我常常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有病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人。&对于第一种,我敬佩至极。他们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他们敢于直面自己的不完美,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且有改正的意识,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有责任的。即使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他们也会有反思的意识:是不是我也错了呢?我始终觉得,有问题不可怕,只要有自我意识、积极反思、积极改进,就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完美的人。我把他们叫做&&责任者。&对于第二种人,我也敬佩至极。他们没有自我认识及自我反思能力。他们是真正完美的人,因为问题从来都不属于他们。如果在生活中他们出现了痛苦,通常是环境的错、时代的错。如果他们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出现了问题,他们通常会认为是恋人、孩子、父母、朋友、同事等人错了,而他们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他们把世界上的人又分为了两种:认同我的人和不认同我的人。我把这类人叫做&&受害者。&当然,鲜有人在这两个极端里。我们都在这两个值的区间里摇摆。&说到底这两者的区别就是:人是否能在问题里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都说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责任。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每个人都有错。道理知道了很多,但是事情一上来的时候,还是会认为他者的错。于是抱怨、愤怒、指责、委屈、烦躁、控制、看不惯,并不断的用这些情绪折磨自己,借以想要完成惩罚他者,实现自己的目的。始终不愿意去看到所有这些不爽的背后,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即不愿承认其实自己也有病。&人的生活由三类关系构成:和内在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及和环境的关系。这三类关系都是两者互动共同完成的,两者也都有责任。人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基于这三者的关系不良产生。&例如和内在自我关系不良,就会把问题归因于不够努力的自己,产生抑郁、自责、自卑、悔恨、焦虑、迷茫、挫败、自我否定等情绪。和他人关系不良就会把问题归因于他人,产生指责、讨好、逃避、否定、生气等情绪。和环境关系不良就会将问题归因于环境,像出门遭拥堵是交通的错,天气太热是政府绿化的错,找不到工作是学校背景不好等。总之我们不爽的时候,我们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反思为什么会这样,而是一度的沉迷于指责他人和自己,我们就难以改变现状。&我有一剂良药,能根治人类的痛苦,那就是:意识到自己有病,并积极找方子治病。即通过反思和觉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责任,找到相应的改变策略,一改以往惯有失败的模式,并积极行动,就可以改变结果。&我始终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现状,并且让自我和结果都越来越好。只有他愿不愿意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区别。&而意识到自己有病的时候,恰恰是在人们感觉到痛苦和不爽的时候最容易做到。人们了解自己,探索自己,感受自己,通常也是在人们不爽的时候完成。比如说感受到了负面的情绪和遇到了我们不喜欢的人与事。&心灵导师们常说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些不喜欢的人是来给你做功课的&之类的话,其实这些话是想告诉我们,所有让我们痛苦的人和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们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反观自己,改变自己。即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有病。&那些负面情绪是来帮助我们的,负面情绪是提醒我们去看看内在有什么东西卡住了,然后我们可以把卡住的东西拿掉,让自己的内心更畅通、更强大。&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是来给我们做功课的。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会提醒我们去看看我们怎样运用了移情、投射等机制,怎么把最初依恋关系转移到他人身上。他人会成为我们有效的镜子反射出我们的问题,让我们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并改进,让自己变得更宽容、和蔼、亲和力强。&环境也是。我们怎么对待了周边的教育、社会、大环境,我们就是在怎么对待自己。&失败与挫败也是来帮助我们的。失败不是让我们折磨自己的,而是让我们更好的停止并反思人生之路,避免盲目和冒进而犯更大的错。&所有让我们不爽的失败、他人和事物都是在提醒我们自身的行为模式和思考习惯出了点问题,需要我们跳出来看看,反观自我,并且从积极的一面去改正。这个世界本是就是变化的,变才能更好。人类更是如此,人们只有不停的改变自我,才能更完美。而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你要先知道自己有问题,然后才能改正。&当然你也可以陷入另一个极端:不知道自己有病。不知道自己有病分为两种症状:一种是&我没问题,我是对的,是他的问题&,一种是&我知道我有问题,但是他也有问题啊&。这两种情况都会基于对方的问题为主,期待对方改变。他们的主张是&你改变了,我就好受了。&&这感觉就像,你照了个镜子,然后觉得镜子把你弄得太丑了。于是你嫌弃镜子有问题,然后又换个镜子,再换个镜子。当然,镜子可能本身也有问题,但都不如你把自己弄得好看一点来得实惠,这样至少你不用太挑剔镜子,能照出你美丽的适合你的镜子也很多。&拼命的指出他人的问题来,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是好的对的,不过是想获得一点价值感的认可,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好的。你变得好了,就可以满足我了,我就不用改变了&&这样,你就成了我妈了。但是一旦别人改变来适应你,也意味着你把自己困住了,因为你要依赖于这个人才能满足你。其他人你就很难控制了。&所以让自己自由、幸福、快乐的方式,就是意识到自己有病。这包括:&拿回自己的责任,所有的问题都有自己责任的部分,改变自己能做的这部分,就会影响结果的改变。&看到自己的选择,面对一件事情,你至少有3个选择。如果你觉得只有一种方案,那也是你的问题,因为你没有站到更高的角度来看,用思维定势把自己框住了。&感激所呈现的资源。所有的痛苦、问题、你认为有问题的人都是来帮助你成长的,感激他们。&欣赏自己。自己还能看到问题,并且能为改变问题做些什么。仅仅为自己能做的改变的部分,欣赏自己。&最后,我想说,当你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觉得自己不好的时候,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起码你还知道自己有病,有病就能治,治了就能好,好了就能幸福。因此有病等于幸福。&当你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的时候,那可能真的是绝症了。完美是不存在的,单方面的错误也是不存在的,你连问题都意识不到的时候,那真的是&&一无所有。因为连改变的意识都没有,机会也就更没有了。&还有就是,放过自己。绝对的心理健康和绝对的身体健康一样,是个泡沫。我们都有病,但是有病不是让我们自责和自卑的,而是让我们活得更好更幸福的。&病,是个褒义词。&本文由&& 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
&丛非从& 大龄2Bility 男青年,搞心理,不文艺。谢谢关心。
&在这里&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 豆瓣:&
&小广告&&&有了它,就可以随时看清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和心灵了呢。& OH卡工作坊,倾听你我的潜意识。。
爱一个人没有回应,与其乞讨爱情,不如骄傲地走开。在爱情里,最在乎的一方,最后往往输得最惨。你再完美,也会有人对你不满,也会有人让你生厌。对人不要求全,对已无须苛责,该处的人,该做的事,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后的努力,但要做最坏的打算,持最好的心态。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
文/&&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在一本杂志上我看见过这样一个故事:玛利亚每天都在房前的空地上练习唱歌。一位邻居听了,冷笑着说:&你即使练破了嗓子,也不会有人为你喝彩,因为你的声音实在太难听了。&&可是,当玛利亚听了并没有自卑或者生气,她回答:&我知道,你所说的这番话,其他人也对我说过很多次,但我不在乎,我是为自己而活,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我只知道我在唱歌的时候我很快乐,所以无论你们怎么指责我的声音难听,都不会动摇我继续唱下去的决心。&&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孩却常常为了他人一句无意的嘲笑,或者因同事一次无心的抱怨而闷闷不乐,甚至开始彻底的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其实,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虽然我们有必要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也不能过分在乎,否则,烦恼的是你自己,痛苦的也是你自己。&一个朋友发短信对我说:&以前我很辛苦,因为我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所以,我很多时候都想做得面面俱到,结果把自己弄得很辛苦。现在,我开始跟着感觉走,也能比较清楚地表达我的看法。我只是想活得轻松一些,不要那么辛苦。&&的确,一生为别人而活着是很累的,也很愚蠢。&艾莉诺&罗斯福说过:&未经你的同意,没有人能使你感觉卑微。&&古希腊谚语也说:&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侮辱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知识和信息都来自别人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你怎样接受、理解是属于你个人的事情,这一切都要你自己去看待、去选择。&谁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歌德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流言吓倒,不被他人的观点牵制。&让人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不切实际的、应当及早放弃的期望。&如果你期望人人都对你感到满意,你必然会要求自己面面俱到。可是不论你怎么认真努力去适应他人,都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让人人都满意。只有懂得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受别人的消极影响,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你,你的生活才会是幸福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现实中,别人对你的看法也许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但不可能完全反映出你的本来面目和完整形象。&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壹心理。
自卑,是很深刻的自卑
题图:陈丹青、梁文道来源:&&
自卑,是很深刻的自卑
梁文道:你听说过那个事吧,前一阵子在香港街上,大陆小孩拉尿那个事。&陈丹青:我不关心这些事情,一定会这样,不光在香港,在全世界,中国的游客变成最讨厌的一群人。&梁文道:我很不愿意这么讲,但真有这个趋势。我差不多每年都会去一趟欧洲,明显感觉到这几年欧洲人对我们中国人脸孔不友善。&陈丹青:我买东西付钱,他们从头到尾都不看我,知道又来了个中国人。可是我5年前10年前去的时候,非常友善,还拉着我聊一聊,现在就是做完生意拉倒。&梁文道:以前不是这样的,现在感觉很不好。比如去日本,经过一个水果店,我都还没细瞧,店里头人就出来,表情非常紧张,&Don&t touch!&叫我不要摸。我就有点反感了。后来他们店里有个英语比较好的年轻员工跟我解释,我们很多中国人去了,这个捏一捏那个捏一捏,把他们的东西弄得都不好卖了。&那我的感觉是,这样的现象一定是有,但我不认为多么普遍。香港每天大约有50万大陆游客,甚至还可能更多。那游客来了,有几个人会在街上拉屎拉尿呢?他说不定一两天只有一个。但旅游这个东西麻烦的地方在于,当地人对这种事特别敏感,每天50万人只要有一个人做了这事就会被注意到。尤其现在能上网,它就会被上升就会被扩大,然后慢慢形成印象:他们都这样。&在香港我常常因此被骂。我对香港人解释说,我们不能因为几件事就把问题上升到一个总体的判断:大陆人都怎么样怎么样。这是很不科学的。然而另一方面,当事情真的发生时,那个感觉是非常强烈的。&比方说我遇到过这么一件事。香港不是有个挺贵的百货公司叫连卡佛嘛,我有一天在那儿逛,看到一个大陆游客。他等于在香港最高档的百货公司男装那一层,把上衣脱了,大着肚子,从衣架上拿了件阿玛尼下来就这么试穿。店员就过来说,先生,那边有试衣间。他说试衣间得排队。店员说,不好意思,您就等一会儿吧。旁边有些香港人看不惯,说你怎么这样。那个游客就火大了,你知道他第一句话说什么?这句话现在很常见。&你是不是瞧不起咱中国人哪?&&所以有时候问题就变成什么呢,本来并不是瞧不起中国人,人家瞧不起的是这个行为。但他很敏感,他第一个印象就是你们这么对我,是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你们是不是瞧不起中国人?&所以他下一个问题很可能出现,假如今天做这件事的不是个中国人,你们还会这么说吗?就像小孩街头拉尿事件有很多网民说,假如这是个日本人,这是个英国人,你们香港人会骂他吗?&香港人说不定真的对外国人还会好一点,但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大陆游客在去香港的游客当中真的是大多数,那不快的遭遇多了就会累积起来,产生这么一个不好的印象。反过来说,今天我们这么多游客出国,我们口袋里钱多,中国游客成了全球消费最高的游客群体,我们总说我们是崛起了,可是心里好像总有那么点&&&陈丹青:还是自卑,很深刻的自卑。&梁文道:所以他第一句话是&你是不是瞧不起咱中国人&。&
中国人的心理没有太大改变
陈丹青:别说香港,就在大陆本土,这个&你瞧不起我&是所有人的备用词汇。随便什么事情,到翻脸的时候,&你瞧不起我。&这是很奇怪的,我没有在别的语言中听到过。&梁文道:这有点像是说,你的尊严完全建立在人家怎么看你上了。&陈丹青:他第一反应是你瞧不起我,他不想这件事情,他没有一个起码的教养。其实他瞧不起自己,所有中国人其实瞧不起自己,中国人内心也瞧不起中国人,然后很怕别人瞧不起他。&梁文道:要说外头人瞧不起你,以前没有瞧不起你呀。你比如说我1990年代去法国,法国人对中国人非常好。一直到2000年初的时候,每年民意调查问法国人对哪个国家印象最好,中国名列前茅,年代经常排第一的,美国人很讨厌,总排在后面。那时候人家很瞧得起你。我还记得以前一碰到法国人就先来跟你聊文明,中国、孔子、礼仪之邦如何如何。所以现在出现这么一个情况,我觉得很矛盾。以前我们说交流多了、接触多了,互相了解就更好了,现在是更坏了。以前来往不多人家对你印象都很好,来往多了却觉得你是这样。这里面我觉得我们焦虑感很重,我们一方面很有钱,出国多了,眼界之类跟以前不一样。但是,生怕别人会看不起自己,这种感觉更强了。这好奇怪。&陈丹青:中国富强的心理动力就是想让别人有一天看得起自己嘛,还要用他自己的方式看得起。我出国前一年,1981年,也许是1980年。我们学校在王府井,有一天忽然就听到长安街传来大概几万人才会发出的人声喧哗。我们跑出去看,长安街多宽啊,50米宽,就看到成千上万北京爷们,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过来,几乎所有人都光着膀子。好像是因为中国女排赢了,他们大叫大骂大开心,浩浩荡荡像洪水一样过来了。我就很不理解,一个球胜利了为什么要这么高兴,不是来自官方,没人组织他们,就是老百姓。&梁文道:你不是球迷。&陈丹青:我不但不是球迷,我不是民族主义者。我当时非常惊讶,而且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文革&结束还没多久,中国事事不如人,所以胜了个球会变成这个样子。他在找一件事能够让他被看得起一下,就那么一下,他就爆发了。现在国家发生了巨变,这种心理状况没有太大改变,反而可能更畸形地落实到各种你想不到的事情上。他忽然想到你看不起我,我早就被人看得起了,你还看不起我!&梁文道:今天我们希望别人看得起自己的方法是什么呢?比如说大陆游客跟香港本地居民起冲突的时候,最常冒出来的话是&你是不是瞧不起咱中国人&&你是不是不把自己当中国人&,接下来讲什么?&如果不是我们来消费你们就完蛋了&&如果不是我们来花钱你们吃什么?&他很奇怪地把让人尊敬的渠道或方法放在这个上面。&陈丹青:问题是他不明白,这就是他让人看不起的地方。你会这样想真的让人看不起,他完全没想到这就是他让人看不起的地方。&
年轻人已经变成现代人了
梁文道:我觉得这反映了中国自己的问题。正是因为在我们国家,你有钱有势有地位人家就瞧得起你。今天在中国,我们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做人端正诚实而瞧得起他。我们瞧得起瞧不起一个人是看他去什么场合,他开什么车,他花不花得起大钱。这是我们看人的方法,我们出国的时候把这套看人的方法也带了出去。&陈丹青:核心价值观。&梁文道:这真是核心价值观。但人家不是这样。&有一次在德国,跟朋友去登山,下山的时候去搭公交。来了一对年轻男女,看样子是亚洲人的脸孔,很健康、很阳光的样子。他们上车时有座位。后来有一对老年人上来没有座位。我跟我朋友正想站起来,结果那两个年轻人立刻起来让位,用英语招呼那对老先生老太太。我们在后头看到,非常高兴,就猜他们从哪儿来的。我旁边都是中国人嘛,自己都说一定不是中国人,估计不是日本人就是什么人。后来听到他们两个人说话,一开腔是北京话,好欣慰啊。你懂我意思,有时候就这个感觉:你要让人看得起,不是你开了一个跑车去登山,就只是在公交车上让让座。看得起怎么来的?其实就是这样子。&陈丹青:年轻人好得多。我讲两个经历。一个就是我去年到意大利去,威尼斯双年展,然后就到托斯卡纳那些小镇去看壁画。我在当中换车时,来了两个很好看的亚洲人,我无法判断是日本人、韩国人、大陆人还是港台人。大概在二十二三岁吧。男的卷头发、络腮胡,女孩也很好看,穿得很新潮但又不夸张。两个人拉着手跟我们一起上公车,我就偷听他们讲话。结果他们讲的是普通话,我实在忍不住,就问,两位从哪里来?说我们从福建来这里结婚。我非常高兴,他们显然是富二代,自己也有公司了,这么小就能自己跑到托斯卡纳去度蜜月,而且婚礼就选中了某一个小镇的教堂。我很感动。那个年纪我还在农村呢,根本没有可能出国,更别说结婚。我知道现在中国有千千万万有钱的孩子,可以出国去旅游去结婚,这无论如何是好消息,而且很懂礼貌。结果还不是大城市来的,他们讲了一个地方我忘记了。我就一直看着他们,还要求跟他们合影。&第二件事情我也很高兴。今年到欧洲去临画,排队过安检时,前面有个小孩认出我了,就跟我要签名要拍照什么的。我说你到哪儿去?他说我去纽约。我说你到纽约去上学吗?他说我最近有一段空当,我想去纽约玩一玩。我也更感动。现在一个&80后&&90后&,他只是工余,就用自己的钱一个人跑到纽约去玩了。&我只遇到这么两个,但现在有千千万万年轻人,我不敢说太多,已经可以出去了。我在国外看到的讨厌的中国人,基本上是&50后&&60后&,很少见到讨厌的&70后&,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你看中国富有了强了,但中国绝对还不是一个现代国家,中国人还不是现代人群。但一个一个年轻人已经变成现代人了。这是最让我高兴的地方,这样的人会慢慢多起来,我觉得。
焦虑是推动我们认识世界的动力
&文/,摘自《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绪,焦虑有自己的特殊意义。通过焦虑,我们可以发现人生的局限性,一旦消灭了焦虑,无异于宣称我们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或不想受到任何威胁,也就毁掉了成长的机会,关键是要摈弃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抵制焦虑的信念,我们承认受到了威胁,就能使拯救的手段得到发展。&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绪,焦虑有它自己的特殊意义。当我们感受到局限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焦虑,发现人生的局限性,然后或者绕过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相反,一旦我们消灭了焦虑,也就毁掉了这样的机会。&然而,因为焦虑会令我们难受,所以我们很容易做一些工作,令自己尽可能远离焦虑。&逃避焦虑会导致许多问题,像比较常见的强迫症、恐怖症等心理疾病,都属于焦虑障碍这一大类。&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克服焦虑》一书中从关系的角度去诠释焦虑,而且诠释得非常精妙。这里的关系,也即我们童年与父母等最重要的亲人的亲密关系,以及我们现在与情侣、孩子等最重要的亲人的亲密关系。&
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与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这两点相互矛盾,而问题也就在这里&&只有距离合适的关系才令我们满意,太远或太近的关系都会令我们焦虑。
与最重要的亲人分离,会导致分离焦虑。3岁前的孩子,如果与父母频频严重分离,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灵上会刻下很深的烙印,令他一直陷于深深的不安全感之中。&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只有一个维度就好了,那样父母就可以拼命地去爱孩子,和孩子紧紧黏在一起,令他绝对没有一点儿分离焦虑。&但问题麻烦就麻烦在这里,如果父母与孩子黏得太紧,孩子也会产生分离攻击。也就是说,他想攻击父母,以与父母产生适度的分离,从而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独立空间。不过,假若父母喜欢黏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分离攻击一定会被严重压抑,因为这样的父母会用各种办法对孩子表示,这是爱,你不应该生气,否则就不是好孩子。&童年时产生过太多的分离焦虑,会令一个人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让他难以信任别人。然而,童年时的分离需要如果被严重压抑,那么这个孩子也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他学不会捍卫自己的心理疆界,也学不会适度地表达攻击性。&这就是焦虑的两个关键内容:为得不到爱而焦虑;为得不到自由而焦虑。其他的焦虑形式,只是这两个内容的延伸而已。&譬如,考试焦虑基本上都属于前者,是学生担心考了差成绩而得不到父母的爱与认可;强迫症和恐怖症,多是分离攻击被严重压抑。&白天,或许你成功地消灭了焦虑,譬如,你动用反恐怖主义的心理机制,成为一个绝对英勇的人。然而,这种消灭,其实不过是把焦虑压抑到潜意识中而已。那么,晚上,焦虑一定会更频繁地出现在梦中袭击你。&按照存在主义哲学,只要你渴望触及人类、社会乃至世界的真相,那么你会一直焦虑下去。因为,不管成长到哪一层次,你一定会发现新的局限性,这时焦虑就势必会发生。所以,许多哲人越深入这个世界,就越明白自己无知。从这一点而言,焦虑是推动我们认识世界的动力。&同时,从这一点而言,麻木也有它的道理。因为,永远焦虑的滋味的确不好受,所以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变成一个简单的人,恪守着一些最简单的道理,从而获得梦寐以求的安宁。&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摈弃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抵制焦虑的信念,因为这一种信念无异于宣称我们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或不想受到任何威胁。但如果我们承认受到了威胁,就能使拯救的手段得到发展。&&本文由黑天鹅图书授权壹心理发布&
你相信人脑只利用了10%吗?
文/丨壹读(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最近有这样一部电影,名叫《超体》。它的一切剧情,都建立在&普通人的大脑只开发利用了10%&的这个理论基础上。&这句话频繁出现在诸多医生和科学家的论文、爱因斯坦的传说轶事和号称特异功能者的各种演讲中。当然,这是个著名的谣言。脑科学研究中的微电子技术能够分离出单个神经细胞的电反应,它并没有发现,大脑中90%的功能区块是不活动的。&但是不要在意这些细节。看着女神斯嘉丽?约翰逊的脑潜能越开越高,最后横扫一切物质的时候,难免会心怀荡漾。&事实上,即使是现在的我们,也是以高冷的角度看待其他动物的。可以说,整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人脑都在始终往高处走。今天壹读君就来聊聊,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怎么样进化的。&
你们给我记住,大脑不只能烤着吃,它和心也是完全不搭界的
在8.5亿年前的古海洋时代,生物们对世界只有堪堪的感知,只有领鞭毛虫之类的单细胞生物在传递化学信号或电信号。经过8亿年天翻地覆的进化,直到250万年前,才出现了开了挂一般的人类大脑。&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对大脑并不是很上心。当然,没有透视能力的人类除非去解剖,否则不可能理解脑颅里面的世界。&其实不少古代人都曾用肉眼仔细看过脑颅内部。比如欧洲早期的人类,按西班牙国家人类进化研究中心的说法,80万年前他们的日常就是砍人头、喝脑浆、吃人肉,他们甚至会烧烤人脑料理。&关于大脑的讨论,一直都是个哲学问题。古希腊的脑哲学里,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是&心灵是大脑的产物&。但亚里士多德则只将大脑看作一个空气调节器,仅仅是用来冷却热腾腾的血液,协助心脏的理性活动。&理由正是他热爱的三段论:&人类理性活动的产生与血液有关,大脑是无血的器官,所以大脑与理性活动无关。&&和他的其它很多主张一样,这个错误的观点被世人接受了2000年,直到17世纪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诞生才被终止。&17世纪,一些医学家和解剖学家开始对脑的形态结构做出描述。英国医师威利斯将人的记忆、意志、情绪、感官都明确定位于大脑的相应位置。此后不久,法国解剖学家维克达居尔等人画出了脑的解剖轮廓。&再后来,随着神经元理论和反射概念的发展,人类逐渐能对大脑一窥究竟。进入20世纪,人类对大脑的研究细化开来。60年代末,脑科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融合了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精神病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方面。&
&顺便一提,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对于脑和心的功能傻傻分不清楚。比如那个著名的言情故事:男孩拒绝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在遗言里对女孩说:&用别人的心爱你,我怕我做不到。&&对于这种结局,壹读君还是要祭出2000年来人类的知识总结:一切的感觉和思维,都只在脑内。&不然维德怎么能说出那句千古名言:&只送大脑!&(这句话如果看不懂,没关系,对于全文阅读没有任何影响)&
人脑只利用了10%?骗你的!
《超体》的假设是,人类只利用了10%的脑容量。这个流言流传已久。&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一个实验,有人把老鼠的大脑摘除了90%,发现它还能通过视觉辨别物体,甚至走迷宫。这个实验被以讹传讹,传成了人类大脑只使用了10%。&对此,宗教界、灵修界和心灵鸡汤界表示非常开心。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跟信众们说,那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都发生在90%未开发的大脑里。他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社会男人更累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