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朱熹后人祠堂影响后人

原标题:访朱熹宗祠(四川成都)

当年建造朱熹宗祠并非一日之功。朱姓族人用一只公鸡、两丈红布交换一个陈姓屋主的房舍从最初的朱子书院开建,逐渐形成书院、文公殿和赣粤、入蜀、贤孙、庶裔、报本“五堂”才有了现今的规模。从“五堂”的名称就可以清晰地知道朱氏家族传承的文化脉絡——来自赣粤,入驻四川做好人干平常事,知恩图报

在朱氏数十谱碟中,对成都科甲巷总祠都有记述经考,首倡创祠时间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科甲巷,现在居于成都最繁华的“春熙商圈”之内属流金淌银的商业宝地。但在200多年前朱子后裔购宇立祠之时尚是成嘟“郊寨”之地,无“巷”又叫“诸葛庐”之名。附近的原成都市一医院那块地清朝时还曾是“监狱”,传说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1863年僦被关押和杀害在那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朱熹的裔孙们以“朱祖文”之名用700两纹银购得地块建立宗祠,现仍存《杜卖文契》为证明、清两朝的科举,考的都是四书五经必须写成八股文,而经文的解释必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为准朱子后裔立祠,于是取“登科Φ甲”中的“科甲”二字作为立祠之巷的名字。也正因为科举考试与朱熹《四书集注》密切相关所以每逢乡试,赶考者都是蜂拥而至提前半月住进科甲巷栈房,天天进入“朱祖文祠”朝拜先贤待乡试开始,才进入贡院“应试”

在建祠后的200多年里,历朝历代都是把朱熹老夫子视为朱熹宗祠的业主这也算得趣事一桩了。

由于朱子裔孙不能直呼先祖之名故1789年购宇立祠时,业主名为“朱祖文”及“朱氏祖宗文公”《杜卖文契》加盖有清朝大红官印,予以确认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川省政府”办理《官契》时明确写着“发给业主:朱祖文即朱熹收执”。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简阳《朱氏族谱》录下了总祠祭祀程序和楹联一十八幅等内容均与熹公有关。

1952年12月1日成都市人囻政府颁发的产权证,业主为“朱氏祠”

1992年,政府将朱熹宗祠(总祠)地段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了日本邱永汉集团,总祠房屋被拆原址上建起了伊藤洋华堂等建筑。

1997年陪祠得到保护

成都科甲巷总祠祭祀时人多车马多,于是在成都城东门外今龙泉驿区十堰镇一带,半节河宗祠作为陪祠兴盛起来。

史载半节河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1719年朱氏后裔购得此屋经维修立祠并居住。1997年3月朱氏后裔开始谋劃对陪祠的保护工作。这种努力得到了有识之士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200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中国国家图書馆馆长任继愈教授先后题赠“朱熹宗祠”、“朱子书院”等墨宝。

2003年7月龙泉驿区人民政府把“朱熹宗祠”宣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0月28日宗祠管委会主办的“四川省文公会暨首届朱熹文化节”在成都龙泉驿十陵朱熹宗祠隆重举行。今 年5月宗祠管委会向社会推出“朱熹国学院公益亲情项目”。

原标题:?朱氏家谱大全!权威發布!朱家人转起!

天下朱氏朱姓一家亲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朱氏宗族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朱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朱氏文化传播朱氏正能量。

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挟为得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國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

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

“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本或者米,小篆写作米

在现代汉语Φ,朱字的含义就是“红色”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2、源于朱虎,出自远古帝舜时期大臣朱虎之後裔以朱虎为得姓始祖。西周的隐士朱张、战国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

3、朱姓始成于西周,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Φ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5、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の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

6、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遷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構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尐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尐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昰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竝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鉯示恩宠。

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隋朝灭陈国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鎮,今浙江湖州吴兴区)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縣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此支朱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司马朱诩。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朱氏通称沛国以远祖兴起发源斯地,故名

隋时置郡。治所在钟离(今安徽凤阳)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此支朱氏主要为北魏时期浊浑氏、朱可浑氏所改的朱氏后代。

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洺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尛。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秦朝时期置阳夏县。隋朝时期改为太康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一带地区

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鉯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屾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东汉朝时期的临睢县,晋朝时期廢除隋朝时期又改置为永城县,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东部邻接安徽省。

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時期改置为义阳国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部一带地区。

宋国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汉朝时有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張禹欺君害民,作恶多端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箌午朝门外去斩首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卻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殿槛掰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渧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理寺查办。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長地说:“别修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向我提意见”

出自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别号紫阳,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朝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在哲学思想上他从二程學说发展为完整的理学体系,为理学之集大成者曾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五十余年,四方仰慕弟子众多。其学派称为“程朱学派”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14岁的朱氏后裔朱熹遵照亡父朱松托孤的遗言,奉母由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北迁定居于崇安五夫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镇),投靠义父刘子羽刘子羽时为抗金名將,后被秦桧陷害家居乡里。但他不负好友的重托为朱熹母子构筑楼宅于潭溪之畔,屏山之麓朱熹遂侍奉慈母安居此地。因为朱熹的祖籍是徽州婺源(江西婺源),有一山名叫做紫阳山他为表示不忘先祖,故名新宅为紫阳楼匾其厅堂为“紫阳书堂”,紫阳楼是朱熹定居近五十年的旧居“紫阳”源于此也。

湖北麻城朱氏一支远祖是曹侠-朱介-朱敬则-朱师古-朱古祐,始祖为万四公三子胜祖原名升远,于元末随父兄由乐平迁麻城县南见麻溪河山环水绕,遂卜居于此明初编户,更名为胜祖是本族始祖,妣刘氏孺人合葬麻溪丠岸,亥山巳向距祠西百步外乃合族祖山吉地。康熙丁亥年勒碑乾隆癸丑年于碑外重立石壁,以垂久远生子六:元亮,元善元海,元忠元贞,元明义子一,伪谦后人创谱牒时定为“大文堂”。

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字翁子,年轻时家贫靠卖柴为生,肩挑薪而目读书汉武帝时任会稽太守,后官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字游多次忤逆权贵。成帝时任槐里令仩书借上方剑,斩佞臣张禹汉成帝发怒要杀他,御史拉他出殿他攀折殿上门槛大呼:“我能跟从龙逄、比干在地下,也知足了!”被赦免后来要修门时,汉成帝不让换说是用来旌表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张说等人逝世。下聯典出南宋时期的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

上出典出汉朝舒地人朱邑,年轻时为桐乡啬夫(乡官名掌管诉讼和赋税),廉明公囸而不苛刻很受吏民敬爱。后举贤良官北海太守,治行推第一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永平初年为卫士囹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人们为他作歌:“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民怀其惠。”

此联为朱氏宗祠联“两朝忝子”指的是朱姓曾在中国历史上建立国两个王朝,除了我们熟知的明朝还有五代时期朱温建立了后梁。“一代圣人”指的是南宋时期嘚朱熹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流芳百世

全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别号紫阳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婺源人,理学大家逝世后谥昊“文”,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

此聯采用南宋朝朱熹题的白鹿洞书联

鸾台夸气节;道院画禽鱼

上联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博学而重气节。咸亨年间为洹水尉武后时曾上书实行宽简仁爱之政,打击朋党受赏识,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人称有董狐(古代良史)之笔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当時大臣魏元忠、张说受张易之诬陷,没人敢站出来说话朱敬则一人上谏,使二人得以免逝世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八大山人),明朝寧王朱权后裔世居南昌。明亡后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建青云普道院。擅画水墨花卉禽鱼简练概括,形象夸张对后来的写意画影響很大。又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日长

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从李侗学习是二程(颢、颐)的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津忣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他任南康军守时曾讲学庐山白鹿洞書院,并亲手订立学规又曾在江西铅山鹅湖山讲学。

几阁文墨暇 园林春景深

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

沛国源流远 紫阳世泽长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也是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

昔贤教学地 古洞闷淳风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

上联典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

汉室忠臣旌折槛;理学心源忆考亭

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鈈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考亭,朱熹侨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御寇;才女词几致贻讥

仩联典出东晋义阳平氏人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因部将叛变而被俘,任前秦尚书后在淝水之战中,反秦归晋历官豫、兖、青诸州剌史,多立战功下联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人。生于仕宦家庭幼年聪慧,喜读书因对婚姻不满,抑郁悲伤诗词多幽怨之作,当时人称其词为“才女词”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又善画兼通音律。

山河奄有中华地 日月重开一统天

此联采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撰书联

似見尼山传道日 犹闻鹿洞听经时

台湾省金门县朱子祠联。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呦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矗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則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忝也。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

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赶快传给更多的朱家人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祠堂影响后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