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 《艺术学界三》 被引:0

&&中青协内蒙古分会一、顾问团:、、、崔健、、、、、、、、、、马传军、周铁株二、主席团:何亭(名誉)、胡松柏、、谢铁奇、崔健、宋广、苗德雨三、创研部:(部长)四、外联部:王思琪(副部长)五、宣传部:赵忠成(部长)六、常务理事:&理事:赵英铭七、呼和浩特市分会:副主席:王思琪八、通辽市分会:主席:&组织部长:陈晓梅 理事:九、赤峰市分会:主席:&副主席:王丽华 宣传部长:赵忠成十、巴彦淖尔市分会:主席:崔健(文学顾问)副主席:谢铁奇宣传部长:代润平外联部长:冯玉奎十一、锡林郭勒盟分会:常务理事:苗德雨十二、乌海市分会:雒成十三、旗下机构1、《作家.记者》编辑部(大16开杂志,国际刊号:ISSN,投稿邮箱:,广告代理:DM内蒙古邮政广告,广告证号:巴工广字2)2、作家记者论坛:3、作家.记者新浪博客:4、《作家.记者》爱心委员会(负责人:胡松柏)5、《作家.记者》爱心委员会哈尔滨分会(负责人:李瑞琪)6、甘肃:白银市采编工作站:张斌平凉市:李庆贺7、辽宁:本溪市:王怡琳8、黑龙江:哈尔滨市:吕香菊9、河南:洛阳市:杨国春10、新疆:石河子:张新丽十四、联办单位1、世界作家网文学部2、世界作家网内蒙古分会3、内蒙古青年研究会作家委员会4、内蒙古文学创作研究会&5、内蒙古自治区小作家协会6、磴口文学艺术联合会7、《磴口文艺》编辑部(《作家.记者》子刊,投稿邮箱:)8、磴口作家协会9、磴口青年联合会十五、往来账户工行 00 建行 01 农行 04 邮政 03 户名均为:胡松柏&&&&&&中国青少年作家记者协会&&&&&&&&&&&内蒙古分会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公告&&&&为进一步倡导“团结、奉献、友爱、互助”的道德风尚,《作家.记者》决定采取“自愿参与、无私奉献和诚信运作”的服务模式,以“资源共享,给予社会和他人一些力所能及的无偿帮助”为己任,成立公益性二级机构——爱心委员会。&&&《作家.记者》爱心委员会将坚持“尽己所能、力所能及”的原则,从事以下公益事业:为全国各地的贫困中小学校、师生捐赠文化知识类报刊书籍,生活、学习等物质。&&&&《作家.记者》爱心委员会热忱欢迎全国各地自愿捐赠文化知识类报刊书籍,生活、学习等物质的爱心人士加盟本会,我们将定期公布捐赠名单,为捐赠人士或单位颁发爱心荣誉证书。&&&&《作家.记者》爱心委员会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提供当地贫困中小学校的详细情况,包括联系地址、邮编、电话、联系人等,以便我们开展捐赠活动。&&&&《作家.记者》爱心委员会将公布接受捐赠的学校、学生名单,对所有捐赠物质或现金统一分配邮寄到相关中小学校,并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现金捐赠请汇寄建设银行01 户名:胡松柏)&&&&联系地址:内蒙古磴口文联&邮编:015200&联系人:胡松柏&&&&电子邮箱:
 &内蒙古文学/作家记者/文学艺术家&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世界华语作家联合会&& && & && & &联 合 征&稿 《文学艺术家》文丛每期册200页码,中国文化艺术传媒网(国际传媒)倾力支持。现面向全国征稿:稿件题材、体裁、风格、字数不限,来稿一经采用,即发《用稿通知书》,并视同授权(自愿订阅,不影响作品发表)。入会颁发《作家证》,按季度发表作品(200元/年)。报名、投稿邮箱()请附个人创作简历和照片。
你愿意出版自己的专集吗?赶快投稿吧!
《文学艺术家》2015第5期入刊目录
自设陷阱………………………………………山东&牛&&涛 01
喜丧……………………………………………江苏&高&&波 35
毛屁狗公公……………………………………四川&王跃进 60
云彩遮不住太阳………………………
《文学艺术家》2015第4期目录
邮票诉说36年的回忆
文学艺术家(2015/3)总第7期出版目录
十年,不会忘,我在,新浪博客!
★2010年-2011年,微软关闭MSN空间,中国区用
文学艺术家(2015/3)总第7期入编目录
总编&张春发&&主编&胡松柏
《文学艺术家》微刊2015第1期出版
微刊地址:wenxueysj
&&文学艺术家微刊公众二维码
& & &微刊引语:
&为了更加紧密地联系、团结、服务广大文学艺术创作者,更好地发挥《文学艺术家》这一平台和纽带
《文学艺术家》2015第2期总第6期目录
&&《内蒙古文学》爱心委员会捐赠物资草原杂志100册河套文学100册小作家杂志5000册中小学生作文选30册内蒙古文学50册作家文集100册(书名略)免费资助小作家会员11人&&&爱心传递跟踪报道&&&一、2011年12月,,,杂志1-、、、签名,1-,并(价值200元)&&&二、2012年1月,为10名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捐赠、杂志中、小学版10套。(价值280元)&&&三、年月,为名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生赠送本土作家田金龙著作《河朔文集》、《内蒙古文学》、《草原》杂志套。(价值400元)&&&四、2012年春节前夕,教师:通过本会为捐寄:
五、广西莫文师为贫困学子捐赠《内蒙古文学》。六、内蒙古孙树恒为贫困学子捐赠《小作家》杂志20册。七、山东省邵松山为贫困学子捐赠《小作家》杂志20册。八、《内蒙古文学》爱心委员会为通辽市奈曼旗200名中小学生捐赠小作家杂志。九、《内蒙古文学》爱心委员会为诚仁中学捐赠文学杂志130册。十、六一儿童节为贫困、留守儿童赠送小作家杂志45册。十一、号召协会会员为患病家属捐款4300元。十二、为内蒙古晨报发起的巴彦淖尔市“双百工程”贫困中小学生捐赠书刊200本。
(29)(0)(108)(167)(0)(0)(9)(2)(27)(57)(0)(0)(189)(93)(20)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 梯&&&&&&&&&&&&&()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大学学生,没事喜欢自己制作原创计算机PPT!
 下载此文档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题库考试现代艺术思潮 答案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题库考试现代艺术思潮 答案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86|
上传日期: 18:58:4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题库考试现代艺术思潮 答案
关注微信公众号当前位置: >>
艺术设计视野中的人工科学――以赫伯特?西蒙在中国设计学界的主要反响为中心
艺术设计视野中的“人工科学"――以赫伯特?西蒙在中国设计学界的主要反响为中心祝帅J摘要: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所著的《人工科学》一书体系庞大,内容驳杂,但此书的理论核心是建立一种关于“人工物”的科学。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的艺术设计领域对于国外同行研究成果的译介工作显得尤其滞后。《人 工科学》一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翻译成中文,并且最终成为国内设计理论研究者的了解国外设计领域进展重要参考资料的。在80年代的“文化热”中,中国学者不可能及时意识到《人工科学》一书在理论上和逻辑上的不严密性。而在90年代后半期,随着“设计艺术学”学科的正名-9建设,《人工科学》又一次成为设计艺术学界引用和论 争的一个焦点。在该书提供的“设计科学”研究范武的启发之下,中国学者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或论文,至此,“人 工科学”与“设计艺术学”二者进行了对接。本文将以这部著作在中国的接受为例,试图厘清这一时期中国设计艺 术学学术史发展的某些侧面。 关键词:赫伯特?西蒙人工科学人机工程学艺术设计非物质社会设计方法事理学引言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一译司研究范式的启发之下,中国学者陆续出 版了一批论文或专著,对。人工科学”与 “设计艺术学”两个领域进行了对接。本 文将以这部著作在中国设计界的接受为 例,试图厘清这一时期中国设计艺术学 学术史发展的某些侧面。领域里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判断、 直觉、思考,决策和创造性技能。圆 可以说这样的界定,离艺术设计理 论研究有非常大的距离。当然,其中一些 重要思想经过简化和辨析之后能够对艺 术设计学者提供某些启发,但这样的工 作直到1990年代以后才真正形成一些有马贺)的《人工科学》一书体系庞大,内 容驳杂,但建立一种“关于人工物的科 学”是此书的理论核心。西蒙的论证是建 立在“自然界”与“人工界”的事物和现 象的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引入了广义的 “设计”概念来描述人工科学研究。《非物 质社会》一书的编者马克?第亚尼敏锐地 发现西蒙对于设计的解释似乎存在着一 种内在的矛盾:即一方面要突出“设计” 与“科学”的对立;另一方面又强调建立 一门“设计科学”。o这是因为按照传统的 使用习惯,人们常常把狭义的“科学”一 词直接用来指代“自然科学”,而西蒙的 一个目的正是拓展“科学”的视野,把关 于“人工物”的学问也纳入广义“科学” 的范畴。 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的艺术设计 领域对于国外同行研究成果的译介工作 显得尤其滞后。《人工科学))一书便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被翻译成中文,并且最终 成为国内设计理论研究者的了解国外设 计领域进展重要参考资料的。在1980年 代的“文化热”中,中国学者不可能及时 意识到《人工科学》一书在理论上和逻辑 上的不严密性。而在1990年代后半期,随 着“设计艺术学”学科的正名与建设,《人 工科学))又一次成为设计艺术学界论争 的一个焦点。在该书提供的“设计科学”一.中国学者视野中的“广义设计学”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前述两种版 本的《人工科学》(一名《作为人为事物 的科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大陆学术 界对于“设计科学”曾经兴起了一个在学 术史上很快退去的研究高潮。这一时期 的报纸、期刊上出现了一些介绍赫伯特? 西蒙及其包括“设计科学”在内的诸多研 究成果的文章,并且还出现了专门介绍 其成果的学术专著《人类理性与设计科价值的艺术设计学术成果。 这一时期的理论著作基本上停留在 对西蒙思想的引进和介绍方面,缺乏中 国学者独特的视角和理论发展,更没有 形成独创性的学术成果。究其原因,或许 应该看到在一个对西方各种理论学说 (如“三论”)具有空前热情的时期,学者 对于当时西方学术界的重要人物赫伯 特?西蒙的学说自然有着极高的兴趣,迫 切需要了解他在各个研究领域的主要结 论,而《人工科学》正是能够比较全面地 了解其主要学说的一部著作。((人类理性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杨砾,徐立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这 一方面是因为西蒙在各个前沿领域的开 创性研究吸引了正处于“文化热”中的中 国学人的广泛注意,另一方面或许也有 着西蒙本人担任“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 主席”(1983-1987)之便的原因。但是 必须看到,这一时期的相关介绍基本上 没有在艺术设计领域展开,而是作为一 种交叉学科的。大设计”学术构想的引 进,按照杨砾,徐立的说法: 从广度上说,设计领域几乎涉及人 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从深度上看,设计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一书便是在这种背景中“应运而生”的。作 为一本向中国各个学术领域(主要是艺 术设计领域之外的研究者)介绍西蒙学 说的通俗性读物,该书正是被辽宁人民 出版社列入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一套以介绍国外最新学术成果的丛书――“面向世界丛书”中出版的。就整体而言,这套 丛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提供国内学者独 创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尽管赫伯特?西 蒙本人为该书写了序言,但作为《作为人獬埘I15  为事物的科学))一书的中译者,杨砾和徐立两位作者只能算是 “述而不作”,而并未立足于艺术设计的视角进行阐释。 但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者并没有遗忘((人工科学》的存在。 首先是一些关注艺术设计学的技术美学学者,如徐恒醇等,在 著作中便接受了西蒙的“有限理性说”及其关于人工物的定义 等等具体的结论。⑦在李砚祖的设计艺术学理论体系中,((人工 科学》一书也是被作为本学科的重要理论成果加以引用和论述 的。西蒙关于“设计人工物”的论述,以及关于“设计”定义 的表述,在讨论艺术设计中的产品设计(它同时也是工业设计 的一个部分)这一门类时的确能够给艺术设计研究者以多方面 的直接启发。④更值得注意的是,李砚祖此后几乎全盘接受了 最早发轫于西蒙的关于“广义设计学”的研究范式,而以较大 的热情倡导并实践“大设计理论”研究。在《(设计新理念:感 性工学》一文中,李砚祖在没有对“工程设计”与“艺术设计” 作出任何区分的前提下,向中国艺术设计界介绍了日本的“设 计理论”界的“感性工学”研究,而这种研究的一个源头正是 西蒙的《人工科学》著作。他指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发表的((A-t科 学》著作,不仅成为现代设计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并为工程学 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核心的思考方向。这也成为“感性工学” 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这里所说的“感性”,与鲍姆加通最早对“美学”的命名一项缺憾。 西蒙对当今的专业学院(包括独立的工程学院)片面“追 求学术上的地位”而“几乎放弃了在核心专业技能方面进行训 练的责任”深感不满。在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陈述中,西蒙实 际上也接受了前面所说的狭义的“科学”概念,默认了只有自 然科学成果才能争取到“学术地位”,并将其与“设计”对立 了起来。但西蒙同样也对“将应用科学的学院看作是过去的中 等职业学校的替代物”的做法表示批判,并且初步描述了“人工科学”的实际学术形态――“在与大学相当的知识层次上进行专业设计的教育”。@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有 些“耸人听闻”的重要论断: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研究人类便要研究设计科学。它不仅是技术教育的专业要素,也是每付n书识字人的核心学科。o但对于上引这个带有根本性质的论断,作者西蒙的论证本 身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西蒙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也许打扮来 自人的环境”推出“来自人对优秀设计的搜索”并得出上述结 论仅仅用了非常小的一节篇幅,并且是作为第五章“小结”之 后的一种引申的方式出现在正文之中,似乎也只是把这种设计 的社会教育当作一种观念中的理想而不是实际方案提出的。而 意识到人工科学对于情感因素的忽视,他在这--4,节中还试图 用音乐的例子,初步提出“设计科学”与“艺术”的沟通性问 题。但是这种“沟通”也并不成功。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是第一次“广义设计学”的研究被以 “艺术设计”的丛书形式接受出版中译本,并且译者滕守尧在 书前的长篇“译者前言”中介绍西蒙关于“设计科学”的基本 想法后,尤其着重于发挥了西蒙的论述中并不见得最为精彩的 “设计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一节,从艺术设计和“艺术化生 活”的角度大加阐述。在该文介绍西蒙的章节中,滕守尧拟定 了“后现代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可教可学的”这样一个小 标题,对于西蒙的这一小节中的表述论述做出了一种耐人寻味 的“过渡阐释”。在他看来,西蒙关于精神世界的论述获得了――“感性学”之“感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工程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自然地提出对于人类的“感性”观照,可以说 是工程学(工程设计)学科内部逻辑发展的结果,与“美学” 和“艺术设计学”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审美经验”在其 所谓“感性”中只是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其主要学术反响 来看,这种“感性工学”研究,仍然主要是在工程设计领域内 部展开的,并且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没有对实践领 域内的艺术设计方法研究构成实质性的冲击。二.“非物质社会”背景中的艺术设计表述1998年,“艺术设计学”正式被列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 校招生专业目录,与此同时,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至今仍然 在艺术设计界具有较大影响的《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 丛书中收入了法国社会学家马克?第亚尼编著的“广义设计”与设计科学论述几乎平等的重要地位――这一点显然并没有包含在西蒙的原著之中。在滕守尧看来,“设计与艺术是息息相 通的”,“唯一的办法是加强双方的沟通。”这是因为“双方卷 入的活动,其实都是性质相同的创造活动”。西 至此,“设计科学”与“艺术设计”研究在中国艺术设计 学学者中明确建立了关联。然而,至少就目前设计学的基础理 论建设和科学研究成果而言,所谓“广义设计学”对于社会教 育中人格塑造的必要性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直到今天,这 句话大多数时候也只能被艺术设计研究者作为一种理想来欣 赏,而不太适合在论文中作为科学的结论来引证。无论如何, “艺术设计”作为-t'-J艺术的独特的理论旨趣,在“设计科学” 阐释框架的内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完整的阐释。研究论文集《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人工科学》一书的第五章(收入此书时系新译)。 《人工科学》的第五章,集中论述了“设计科学”的概念,术》,而其中的第8章《设计科学―创造人造物的学问》正是可以看作是一篇独立成章的论文。在该文的“小结――设计理论中的论题”一部分结束后,作者西蒙有些反常地加入了“设 计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这--4'节。按照笔者的推测,从篇章 结构、行文语气各方面分析,这一节很有可能是作者后来补入 的。补入精神生活方面的内容,或许是作者意识到“设计科学” 理论体系在理性与严密之余,多少忽视了“非理性”、q隋感” 等等创造性因素在参与设计学理论体系建构时的重要力量。但 是,由于超出作者的学术范围,加之作为一篇学术论文的“附 记”式的次要地位,使得西蒙不可能对如此重要的内容作深入三.西蒙启发下的设计过程与方法研究设计方法是《人工科学》一书中论述相当具体的部分。作 者通过设计模型、设计逻辑、资源分配,层级结构等具体论述, 总结了广义设计学方法的种种共性。这些论述在我国1980年代 的“方法论热”的时期曾经引起许多设计理论研究者的兴趣, 但得到讨论更多的仍然是在工程设计领域中的设计方法。此的学理化阐释――这是西蒙的“广义设计”研究中无法回避的16Art ofDesign2008.】】总第五十期  外,西蒙关于“有限理性说”,客户与表 现等一些问题的论说,有的也会对艺术 设计创作和研究产生一定的启发,当然 也必须经过一定的批判和转换才能落实 到具体的设计实践。毫无疑问,西蒙倡导 的“人工科学”,最初只是一种新的理论, 而较少在实践领域作为一种方法而加以 广泛推行的本意。更遑论在这样的论述 中,其实这种看起来无所不包的“广义设 计学”,恰恰忽视了作为设计研究中一支 重要力量的艺术设计的工作情况。这并 不是反对设计研究者从“艺术”之外探讨 设计方法问题。只是说,它们必须经过一 些转换甚至简化后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实 践中应用。 柳冠中的研究对《人工科学》一书提 出的设计方法做出了实践中的发展。在 1995年出版论文集《设计文化论》o之 后,柳冠中的学术兴趣逐渐转向“事理 学”与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他一直在“力 排众议”介绍一种以工业设计为中心、试 图涵盖各个艺术设计领域的“广义设计 方法论”。2001年以来,陆续发表了一系 列介绍其主要思想的论文,并尝试将这 种他称之为“系统设计”和“事理学”的 方法运用于对汉字、古代五行观念等等 一切“广义设计”现象的解释,并辑成专 论《事理学论纲》。@ “事理学”其实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 设计方法。其直接来源一方面是柳冠中 本人的创作实践经验,另外一方面则是 《人工科学》一书中西蒙对于“设计师”工计流派转换成为一种普遍的设计方法。 柳冠中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便是将西 蒙的描述性理论转换为一种一般性的设 计方法,并用大量的设计实例进行了印 证性的论述,使得西蒙的理论在设计创 作中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加严密。其中 对于“限制性”的一些描述也极其精彩, 符合设计创作的一般规律。o但是作为一 种设计方法,“事理学”的思维模式和操 作程序仅仅是一个大的设计过程中的第 一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能解 决全部问题。比如在平面设计等领域,展 示环境、传达效果等“外部”因素固然不 可忽视,但作为一件艺术品,必然还要求 人们从美学方面做出审美的判断,对此 “事理学”是无能为力的。西蒙关于“设 计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无力的论述暴 露出知识准备的缺失,而立足于工业设 计的立场,柳冠中也并没有进行更多的 补充。 此外,设计方法论不同于设计研究 方法论。柳冠中在按照西蒙的设计方法论 展开实践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却仍然采 取一般人文学科研究中的质性研究(很多 时候甚至是感性)方法。他大量运用物质 文化或文献作为例证演绎并论证其“事理 学”思路,往往是先行设定了观点,尔后 希望通过具体物质文化的事实加以“印 证”。这种典型的“先入为主”式的研究 方法恐怕很难接近事物最原初的“本来面 貌”。倘若能够进一步发挥工科设计领域 研究者注重调查数据、实证的特长,在设 计艺术学界引入SPSS软件进行高级统计 的定量研究方法,而不只是停留在哲学, 美学等形而上的“思辨”上,一定更能增 加“事理学”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典作品并被世人所欣赏接受。对于这一 类作品,有必要在“多元化”的艺术标准 下加以理解,不能否定它们作为“另一 种”设计模式的存在价值。((人工科学》并 没有在中国设计学界形成垄断性的范式 向我们表明,种种设计模式都仅仅是多 元化“非物质社会”中重要的设计力量, 任何一种创作模式都已经不可能通过标 榜自己的完备性去扼杀其他思路的存在。 建立中国的设计艺术学,还有待中国学 者着眼于艺术设计自身的独特性,探索 面对中国设计实践问题时更有解释力的 理论框架。注释:(Ⅸ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H].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6页②杨砾。徐立.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H].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社,1987,第11页③徐恒醇.理性与情感世界的对话――科技美学[H].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第244-248页④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第21、49页⑤李砚祖.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J].新美术.2004(1) ⑥[美]赫伯特?西蒙.人工科学[H].武夷山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第129页 ⑦同上,第112-113页作程序的描述“工程师(更广义地说,设计师)所关心的是事物应当如何,即:为 了实现目标,为了具备功能,事务就应当 怎样。(着重号为原有)。竹。(对于事物的 存在状态的描述)这不是自然科学的解 释,而是借助目的或功能做出的解 释。……这种解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 主要要求对外部环境的理解。叼显然,柳 冠中的“事理学”方法基本上没有对西蒙 的论述从理论表述上做出原创性的发展, 在具体的表述中,柳冠中几乎从不区分 “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的概念,也 是首先预设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的对立,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外到内”的 产品设计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 将现代设计史上的“功能主义”从一种设⑧滕守尧.译者前言.载非物质社会一后 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H].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⑨柳冠中.设计文化论[H].哈尔滨:黑龙 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⑩参见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结语我们应该看到,设计研究中“功能主 义”范式衰微之后世界现代设计史呈现 出的“多元化”的景观,已经提示我们任 何一种设计范式垄断艺术设计创作的局 面在当今已经不太可能出现。如果严格 按照“事理学”的标准,类似于菲利普? 斯塔克设计的榨汁机、索特萨斯设计的 “人形书架”等等,都不是。内部形态”适 应“外部环境”的典型范例,但这并不妨 碍它们成为设计乃至现代艺术史上的经南大学出版社,2006。值得一提的是,“事 理学”这个提法,在1995年中国科学技 术出版社出版、甘华鸣主编的《事理学纲 要(第一卷)》中就曾经使用过,因此显 然没有达到柳冠中“全新”的学科的设 想。⑩同⑥,第8页@同⑥,第11页 ⑩参见祝帅.设计“创造”的限度[J].美术 观察,2004(6)祝帅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17  艺术设计视野中的&人工科学&――以赫伯特西蒙在中国设 计学界的主要反响为中心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祝帅 北京大学 设计艺术 ART OF DESIGN 2008,(1) 0次参考文献(14条) 1.马克第亚尼 非物质社会 1998 2.杨砾.徐立 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 1987 3.徐恒醇 理性与情感世界的对话--科技美学 1997 4.李砚祖 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 2000 5.李砚祖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期刊论文]-新美术 .赫伯特西蒙.武夷山 人工科学 1987 7.同上,第112-113页 8.滕守尧 译者前言.载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 1998 9.柳冠中 设计文化论 1995 10.柳冠中 事理学论纲 2006 11.甘华鸣 事理学纲要 1995 12.同[6],第8页 13.同[6],第11页 14.祝帅 设计&创造&的限度--与宋协伟先生商榷[期刊论文]-美术观察 2004(6)相似文献(0条)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sjys.aspx 下载时间:日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艺术研究:方法与对话&杨耕&主编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272字 数:280000印刷时间:日开 本:16开纸 张:轻型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4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学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