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地下探水器水流系统的水动力特征解释为什么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控制入渗强度的盆地地下水流模拟及水动力特征分析
1940年Hubbert通过势的数学分析得出了具有上升和下降水流的河间地块示意流网图,打破了传统认为的河间地下水水平运动的定式,是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出现的雏形。1963年,加拿大学者Tóth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与严格假定的边界条件下,绘制了潜水盆地中具有局部、中间及区域三级水流系统的流网图,创造性的建立了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在方法论上对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几十年来,在Tóth及Engelen等后续国内外研究者的努力下,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受到“Tóth方法”的限定,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同时从地下水流运动的基本定律—达西定律的角度探讨地下水流模式的转化规律,地下水流模式发育的物理机制分析还不清晰。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  
(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Hubbert和Tóth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并通过河间地块潜水模拟仪和地下水流系统模拟仪分别展现Hubbert的河间地块流网和Tóth提出的多级地下水流系统,将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Hubbert、Tóth的研究结果对比,提炼更适用的盆地地下水流研究方法。  
(2)利用地下水流系统模拟仪,进行控制入渗强度的地下水流模拟实验。  
(3)在物理模拟实验基础上,结合控制单一因素的通量上边界的数值模拟,探讨地下水流模式的转化规律。  
(4)在数值模拟结果基础上,计算不同条件下盆地不同水流模式的水力梯度系数,从水流能耗率的角度探讨地下水流模式变化的机理。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不同上边界条件下盆地水流系统的排泄区不同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可以直观展现Hubbert分析的河间地块流网和Tóth提出的多级地下水流系统,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及Hubbert分析的河间地块流网均采用通量上边界,与Tóth盆地模型采用定水头上边界相比,不同上边界条件模拟结果的排泄区不同。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及Hubbert分析的河间地块流网均显示排泄区集中汇集于河谷地段,而Tóth绘制的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则显示排泄区与补给区等面积且对称分布,并不仅限于河谷地段。  
2、通量上边界的模拟方法比定水头上边界更符合实际盆地  
①Tóth模型中,地形控制潜水面及地下水流模式的发育,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得出,地形只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潜水面及地下水流模式,潜水盆地模拟是不可能通过控制潜水面(Tóth研究中的地形势)进行地下水流系统模拟的,只能模拟降水入渗强度。  
②Tóth的模型中,给定相同的定水头上边界条件,单独改变盆地的其它因素(渗透性、盆地长度、深度等),盆地补给和排泄也发生变化,不利于分析单一因素对地下水流模式发育的影响。而通量上边界的模拟方法则避免了上述问题,与实际盆地更符合。  
3、通量上边界的模拟方法更易理解水流系统模式转化机制  
通过总结物理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得出盆地水流模式随入渗强度、渗透系数、盆地几何形态(盆地长深比)及盆地势汇的变化而变化:  
①给定其它条件,单独控制入渗强度由小变大,或者单独控制渗透系数由大变小,地下水流模式从简单区域水流系统—局部及区域两级水流系统—局部、中间及区域三级水流系统—局部及中间两级水流系统—一级局部水流系统,呈现有序转变。  
②给定其它条件,单独改变盆地长深比Rld比由小变大,盆地水流模式从简单区域水流系统—局部及区域两级水流系统—局部、中间及区域三级水流系统—局部及中间两级水流系统—一级局部水流系统,呈现有序转变。  
③盆地中存在多个势汇时,只有成为具有排泄作用的实际势汇才能影响地下水流模式的发育,其它不能成为实际势汇的只能称为潜在势汇,盆地存在多个不同强度的潜在势汇是发育多个或多级地下水流系统的必要条件。  
4、不同水流模式转化的水力梯度特征  
通过单独改变影响地下水流模式的各因素,计算不同水流模式的水力梯度系数,得出:盆地入渗强度、渗透系数、几何形态(长深比)、潜在势汇这四大因素的变化是通过调整盆地中的能耗率(水力梯度)进而形成新的能耗状态(水流模式),盆地发育区域水流系统时,能耗率最小;盆地发育中间或多个局部水流系统,能耗率增大。  
①给定其它条件,单独增大盆地入渗强度,水流量增大,水力梯度系数随着入渗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文定义的“水力梯度系数”物理涵义与水力梯度相同,因而盆地水流能耗率增大,局部水流系统的穿透深度增大;因此随着水力梯度系数依次增大,地下水流模式从简单区域水流系统—局部和区域两级水流系统—局部、中间及区域三级水流系统。同时,无论单独改变入渗强度还是渗透系数,只要盆地流场的水力梯度系数相等,盆地能耗率相同,盆地发育相同的水流模式。  
②给定其它条件,盆地势汇通过影响盆地水流能量分配而影响地下水流模式的发育。同等入渗强度条件下,盆地中实际势汇越多,越多的水流流向邻近势汇,盆地水力梯度系数越小,因而盆地水流能耗率越少,盆地发育多级水流系统;而盆地存在多个潜在势汇条件下,通过多个潜在势汇成为实际势汇,盆地发育水力梯度系数小(水流能耗率少)的水流模式。  
③给定其它条件,盆地长深比通过影响盆地流场的水力梯度系数(水流能耗率)影响地下水流模式的发育。相同入渗强度条件下,若不同长深比的盆地发育相同的水流模式(实际势汇相同),长深比越大,水力梯度系数系数越大,因而盆地水流能耗率越大;不同长深比的盆地水流模式发生转化时,盆地长深比越大,盆地流场的水力梯度系数越小,则盆地水流能耗率越小。  
本文创新点:确定了通量上边界的盆地地下水流模拟方法。在探讨地下水流模式转化规律基础上,引入水力梯度系数概念,从水流能耗率角度分析了地下水流模式发育的物理机制,推进和完善地下水流系统理论。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东营凹陷压实水水动力特征--《石油学报》1998年04期
东营凹陷压实水水动力特征
【摘要】:压实流盆地被认为是具有离心流模式的地下水流系统。通过对东营凹陷的压实排水方向、速度、压降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该盆地的压实水流形式有别于一般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的离心流形式,其特点体现了断陷盆地的特色。特别是提出了关于压实流盆地连通含水层内压降十分微小的结论,它将有助于加深对压实流盆地含水层内油气侧向二次运移的驱动机制的认识。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P641.2【正文快照】:
1前言CoustauH.[1]按盆地的地下水水动力成因将地下水流形式划分为压实流、重力流和滞流。这三种水流形式分别对应着盆地演化的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年轻沉积盆地常具有压实流的特点:这类盆地地表平坦,接近最终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所以大气水的入渗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中红,查明;[J];地球化学;2005年01期
吕希学,钟大康,朱筱敏,谢忠怀,郝运轻,刘宝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3期
钟大康,朱筱敏,张枝焕,蔡进功,谢忠怀;[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3期
王志欣,张一伟;[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卓勤功;银燕;向立宏;程英;;[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1期
陈中红,查明,陈建平,徐健,刘金友,代宗杰;[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隋风贵;;[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爱民;[D];浙江大学;2004年
张银德;[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建林,陶一川,王昌桂;[J];沉积学报;1992年02期
楼章华;程军蕊;金爱民;;[J];沉积学报;2006年02期
查明;[J];沉积学报;1997年04期
楼章华,高瑞祺,蔡希源;[J];沉积学报;1997年04期
陈中红,查明;[J];地球化学;2005年01期
金爱民;楼章华;杨海波;王绪龙;;[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3期
朱蓉,楼章华,金爱民,魏新善;[J];地质科学;2003年01期
楼章华,朱蓉,金爱民,武恒志,郑和荣,王宁;[J];地质科学;2003年01期
查明,陈中红,张年富,张越迁,胡平;[J];地质科学;2003年03期
楼章华;金爱民;朱蓉;蔡希源;高瑞祺;;[J];地质科学;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爱民;[D];浙江大学;2004年
周立岱;[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王志欣;[D];石油大学;1996年
张成;[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朱蓉;[D];浙江大学;2007年
于翠玲;[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刘超英;[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马锋;[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新社;[D];西北大学;2005年
孟庆龙;[D];吉林大学;2007年
王加文;[D];中南大学;2007年
何胜;[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邓旭波;[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光有,金强,张林晔;[J];测井技术;2003年02期
陈淑珠;[J];沉积学报;1985年02期
袁静,赵澄林,张善文;[J];沉积学报;2000年01期
曾溅辉;[J];沉积学报;2000年02期
冯有良,潘元林,郑和荣;[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张枝焕,胡文瑄,曾溅辉,于炳松,陆现彩,贾红育;[J];沉积学报;2000年04期
朱岳年;[J];沉积学报;2000年04期
孙龙德;[J];沉积学报;2003年02期
鹿洪友,肖贤明,刘中云,高喜龙,郭汝泰,王建宝;[J];沉积学报;2003年04期
李延钧,陈又才,杨远聪,朱江,张茂林,梅海燕,于志海,杨池银,廖前进;[J];沉积学报;199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蓉;[D];浙江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国勇;金之钧;张刘平;;[J];沉积学报;2006年03期
陈中红,查明;[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姜福杰;庞雄奇;姜振学;李素梅;田丰华;张晓波;;[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2期
钟大康,朱筱敏,张琴;[J];地质学报;2004年06期
朱筱敏;米立军;钟大康;张琴;张善文;吕希学;;[J];古地理学报;2006年03期
李浩,刘双莲,吴伯福,刘伟兴;[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张龙海;周灿灿;刘国强;修立军;李长喜;刘中华;;[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6期
万晓龙,邱楠生,李亮,曾溅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1期
苏永进,蒋有录,房新娜;[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年01期
刘伟;[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大康;朱筱敏;;[A];第三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永壮;[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张关龙;[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志国;[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田静;[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王艳忠;[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王伟;[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陈建山;[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继亭;曾溅辉;吴嘉鹏;;[J];岩性油气藏;2011年04期
郑德顺;李明龙;蔡进功;闫建平;孙斌;;[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4期
王连捷;孙宝珊;王薇;乔子江;王红才;孙东生;;[J];地质力学学报;2011年02期
银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3期
王健;操应长;高永进;刘惠民;刘晓丽;唐东;;[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操应长;王健;高永进;刘惠民;唐东;;[J];古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王红亮;周廷全;宋建勇;苗小龙;;[J];现代地质;2011年04期
杨勇强;邱隆伟;陈世悦;;[J];地层学杂志;2011年03期
陆现彩;胡文宣;李佩珍;张方吼;陈致林;;[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苏海芳;;[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鄢继华;陈世悦;;[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李晓燕;向立宏;解玉宝;银燕;;[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薛雁;吴智平;李伟;聂文龙;;[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贾红义;杨长春;于建国;王金铎;;[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于建国;林春明;杨云岭;朱应科;王金铎;赵彦彦;;[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曾溅辉;;[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C];2003年
王宁;;[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金之钧;张刘平;曾溅辉;杨雷;;[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C];2003年
赵明;陈小明;季峻峰;张耘;;[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江其勤;[N];中国石化报;2010年
赵士振;[N];中国石化报;2008年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李明高;[N];中国石化报;2008年
潘为英 高永进 贾光华;[N];中国石化报;2004年
操秀英;[N];科技日报;2009年
张玉立 李趁义;[N];中国石化报;2009年
曹菲 记者
操秀英;[N];科技日报;2011年
苏章胜;[N];经理日报;2008年
孙克;[N];中国石化报;2000年
孙洪滨;[N];中国矿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振柱;[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张守春;[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刘立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王建宝;[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赵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Mutwakil Nafi Fadil Elmula(法帝);[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刘晓峰;[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刘庆;[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孟恩;[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郝雪峰;[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旭东;[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李国兴;[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李政;[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刘凤菊;[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李佳;[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刘丽娟;[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银燕;[D];西北大学;2003年
付艳;[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郑浩;[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张守春;[D];西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川中上三叠统须四段地下水动力场演化的油气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5期
川中上三叠统须四段地下水动力场演化的油气意义
【摘要】:通过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须四段各个水文地质旋回古水动力场的恢复,进而预测油气运移聚集位置。研究表明,古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流体运移网络的决定性因素,古水动力场是油气成生聚散的重要媒介和驱动力。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最终走向与归宿,均与地下水径流系统密切相关。沉积压释承压水流对川中地区油气运聚的影响最大。通过研究,在须四段储集层划分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第四纪等3个水文地质旋回和相应的水文地质阶段。第1水文地质阶段,水动力场主要影响地下水运移、聚散和空间分布;第2水文地质阶段是川中地区油气运移成藏的最有利时机,地下水流作为油气载体和驱动力,携带烃类气体向低势区转移,并在适当地区分异、聚集成藏。图9表1参14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P618.13【正文快照】:
0引言油气田产生于古代湖泊(海洋)沉积物,形成油气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域中的生物体。古湖(海)盆从富集容纳有机物到有机质演化成油气的全过程,始终都是在水环境中进行的,从沉积开始就有一些有机质在软泥中保存下来,进行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并参与油气的生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秀成;罗冰;李卓沛;丁熊;聂勇;吴兴波;邹娟;唐青松;;[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3期
李伟;秦胜飞;胡国艺;公言杰;;[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6期
李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2期
秦胜飞;;[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3期
郭迎春;庞雄奇;陈冬霞;冷济高;田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鸿军;[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威,徐国盛,雍自权,袁海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刘崇禧;[J];地球化学;1989年02期
李伟;杨金利;姜均伟;刘济民;刘宗诚;;[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年04期
刘树根,徐国盛,徐国强,雍自权,李国蓉,李巨初;[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4期
刘树根,童崇光,罗志立,戴苏兰,庞家黎,张国政,何军;[J];天然气工业;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定龙;周治安;;[J];安徽地质;1993年04期
朱传峰;;[J];安徽地质;2004年02期
苏永红,冯起,朱高峰,吕世华;[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刘蔚;王涛;苏永红;冯起;司建华;张艳武;常宗强;;[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曹雯;夏正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2期
曹玉清,胡宽瑢,胡忠毅;[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曹剑峰;沈媛媛;平建华;杜全友;刘梅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1期
张广普,安奎进;[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王东胜,任福弘;[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齐春梅,线恒林;[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成艳;;[A];上海市石油学会中青年科技论文集(2007)[C];2007年
王东升;田荣和;;[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号)[C];1985年
汪蕴璞;王焕夫;王翠霞;赵国红;;[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2号)[C];1986年
焦鹏程;;[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8号)[C];1992年
杨天笑;郭永海;;[A];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C];2004年
郭永海;李亚伟;王海龙;刘淑芬;苏锐;宗自华;;[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张保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梅海;[D];长安大学;2010年
李佐臣;[D];长安大学;2009年
李梅;[D];浙江大学;2011年
陈汉军;[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张云献;[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倪根生;[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戴朝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黄福喜;[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小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陆晓芳;[D];西北大学;2011年
朱雅宁;[D];吉林大学;2011年
许翔;[D];兰州大学;2011年
刘伟坡;[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王利波;[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李敏;[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袁恩来;[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覃伟;[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范昱;[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思静,黄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张萌,黄思静,冯文新,王雷,郑文宝,詹新,韩军铮,程振兴,彭靖松;[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李智武;刘树根;陈洪德;刘顺;郭兵;田小彬;;[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谢继容;李国辉;罗凤姿;;[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施振生;杨威;金惠;朱秋影;刘满仓;郭长敏;;[J];沉积学报;2008年02期
孙治雷;黄思静;张玉修;王庆东;包申旭;孙致学;;[J];沉积学报;2008年03期
李伟;邹才能;杨金利;王坤;杨家静;吴亚东;高晓辉;;[J];沉积学报;2010年05期
王兰生,苟学敏,刘国瑜,王琳,汪维明,王密云;[J];沉积学报;1997年02期
谭秀成;罗冰;李凌;罗玉宏;杨金利;姚晏波;李俊良;邹娟;何秀琼;;[J];地层学杂志;2008年02期
戴金星,卫延召,赵靖舟;[J];中国地质;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华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库丽曼·木沙太;[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肖玲;[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庄;[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申艳;[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余承玲;[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翟文亮;[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黄强;[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田小彬;[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熊;谭秀成;周彦;陈景山;唐青松;胡雯雯;;[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徐思煌;李松峰;袁彩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2期
李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2期
秦胜飞;;[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3期
许海龙;魏国齐;贾承造;杨威;周天伟;谢武仁;李传新;罗贝维;;[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4期
丁熊;陈景山;谭秀成;罗冰;吴家杰;杜本强;;[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4期
李伟;秦胜飞;胡国艺;;[J];天然气工业;2012年02期
李伟;朱智鹏;张海杰;;[J];天然气工业;2012年08期
马新华;贾爱林;谭健;何东博;;[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国盛,刘树根;[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刘树根,徐国盛,李巨初,李国蓉,罗志立,赵锡奎;[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吴佩芳;[J];断块油气田;1999年03期
史斗,郑军卫;[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岳伏生,郭彦如,马龙,李天顺;[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郝芳,邹华耀,姜建群;[J];地学前缘;2000年03期
王一刚,张静,刘兴刚,徐丹舟,师晓蓉,宋蜀筠,文应初;[J];古地理学报;2005年03期
姚雪根;;[J];海相油气地质;2002年01期
Jens Klamp
,陆康;[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4期
王世谦,罗启后,伍大茂;[J];矿物岩石;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威;胡晓凤;宋焕荣;黄尚瑜;;[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6期
聂志阳;;[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9期
楼章华,卢庆梅,赵庆吉,肖海燕,唐黎明;[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年04期
楼章华,朱蓉,金爱民,武恒志,郑和荣,王宁;[J];地质科学;2003年01期
张建林,陶一川,王昌桂;[J];沉积学报;1992年02期
金爱民;楼章华;杨海波;王绪龙;;[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3期
冯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年03期
楼章华,金爱民,朱蓉,蔡希源,高瑞祺;[J];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任满船;[J];新疆地质;2002年02期
金爱民,楼章华,朱蓉,孙毛明,张文正,魏新善;[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孟德;易连兴;;[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李孟德;易连兴;;[A];2007年湖南水电科普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徐成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包芸;叶浩;许炜铭;;[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李明昌;张光玉;司琦;;[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熊灵阳;石丙飞;;[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徐成伟;;[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朱月明;[N];中国水利报;2005年
余学如;[N];中国水利报;2004年
尹华平;[N];中国文化报;2004年
杨东辉 刘来宝;[N];中国石化报;2009年
李俊杰 刘来宝;[N];中国石化报;2009年
山西省煤田水文地质二二九队
侯永义;[N];山西科技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青;[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徐中华;[D];长安大学;2010年
刘静江;[D];西北大学;2010年
王金华;[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王惠中;[D];河海大学;2001年
史经昊;[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丽娜;[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李刚;[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李知维;[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王文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魏庆菲;[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张怡辉;[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刘建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示踪试验辅助判别卧龙湖矿工作面突水动力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示踪试验辅助判别卧龙湖矿工作面突水动力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的工作面顶板砂岩突水出水量大且长期稳定现象,探索示踪试验辅助判别突水动力。分析了示踪试验原理、示踪剂浓度的检测原理和方法,讨论示踪试验用来解释矿井突水补给源的方法。在试验基础上,运用地下水模拟软件建立示踪溶剂运移模型,模拟示踪溶剂运移过程和结果,综合探讨示踪试验与溶质运移动力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来判别突水补给源的可行性。以卧龙湖煤矿8101工作面顶板砂岩突水为例,基于综合分析矿井地质构造特征,工作面出水水质与矿井含水层水质(包括本矿井和周边矿井)的水化学对比分析,设计示踪试验方案:分别采用KI和KBr作为示踪剂两次进行示踪试验,均以水7孔作为示踪剂投放孔,在1号瓦斯孔出水点附近的收作线外排水沟和顶板放水孔(来自6煤砂岩水)接收水样,并检测示踪剂浓度。运用FEFLOW软件建立研究区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的三维稳定流非稳定运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自水7孔处K3砂岩含水层与8101工作面出水点和顶板放水孔出水点之间水力联系良好。只有一部分出水来自东北部K3砂岩含水层,大部分出水来自于北部的侧向补给。示踪试验过程模拟可知流场特征:地下水流从南部和北部都向工作面补给,但水流主要来自于北部边界;在主要出水点附近,地下水流发生绕流现象,具体表现为北部一部分来水在出水点东部发生绕流,最终从南部进入出水点,汇聚于边界处流线由南北方向往东西方向偏转。示踪试验模拟得到示踪剂浓度变化与现场示踪试验基本一致,说明示踪试验用于辅助判别突水补给源是有效的。示踪试验与溶质运移动力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查清了8101工作面突水补给源主要来自于上部砂岩含水层和北部的外源补给。通过对这种判别方法的综合分析发现,示踪试验与示踪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相结合来判别突水动力过程补给源是很有效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TD745【目录】:
致谢7-8摘要8-9ABSTRACT9-15第一章 绪论15-20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9
1.2.1 示踪技术研究现状16-18
1.2.2 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18-19 1.3 主要研究内容19 1.4 创新点19-20第二章 卧龙湖矿概况20-28 2.1 自然地理概况20-21 2.2 地质概况21-23
2.2.1 地层21
2.2.2 构造21-23 2.3 水文地质条件23-28
2.3.1 主要含水层23-26
2.3.2 各含水层的补给、径流、排泄及水力联系26-27
2.3.3 隔水层27-28第三章 矿井水质分析28-33 3.1 矿井地层水化学成分的递变规律分析28-29
3.1.1 水质类型分布规律28-29
3.1.2 8101面水质变化趋势29 3.2 工作面和周边矿井的地下水水质对比分析29-32 3.3 本章小结32-33第四章 示踪试验和示踪剂弥散数值法原理33-42 4.1 示踪试验原理概述33-37
4.1.1 水动力弥散方程33-35
4.1.2 弥散方程解35-37 4.2 示踪剂检测原理37-38
4.2.1 离子电极法37
4.2.2 分光光度法37-38 4.3 数值法原理38-42
4.3.1 有限元计算方法38
4.3.2 平面三角形单元网格插值函数38-39
4.3.3 三角单元地下水流有限元方程39-42第五章 卧龙湖矿示踪试验42-54 5.1 KI示踪试验42-48
5.1.1 试验设计42-44
5.1.2 试验成果分析44-48 5.2 KBr示踪试验48-52
5.2.1 试验设备和材料48
5.2.2 试验安排48-49
5.2.3 试验成果49-52 5.3 本章小结52-54第六章 示踪过程数值模拟54-70 6.1 地下水模拟软件简介54 6.2 示踪试验过程数值模拟54-63
6.2.1 地下水数值建模方法54-55
6.2.2 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55-62
6.2.3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62-63 6.3 FEFLOW模拟示踪试验过程模型63-65
6.3.1 生成模型63-64
6.3.2 数值模型的识别、验证64-65 6.4 示踪试验过程模拟结果分析65-69
6.4.1 流场特征分析65-66
6.4.2 溶质运移结果分析66-69 6.5 本章小结69-70第七章 结论70-72参考文献72-7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学民,周云;[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5年01期
唐永銮;吴群河;杨振祥;谢学范;;[J];重庆环境科学;1988年02期
郑双林;[J];环境保护科学;1989年02期
屠显章;[J];环境科学;1985年06期
郭建青,齐学斌;[J];水资源保护;1991年01期
王木林;杨存金;许蓉珠;王美中;;[J];分析化学;1978年04期
刘平辉,黄国夫,管太阳,王勇,刘晓东,余运祥;[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J];水电能源科学;2000年02期
玉时伟;;[J];勘察科学技术;1986年04期
韩冬梅;蒋军成;陈丽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庆;杨丹;;[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柴蕊;;[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邓谊明;汪继锋;;[A];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1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克勋;[D];河海大学;2007年
聂凤琴;[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李朝阳;[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蒋小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车友明;[D];河海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流动力轴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