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首坐火车离开了家乡家乡的离别诗最好凄凉点的.表现出不想坐火车离开了家乡可又没有办法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1575人关注)
&(1444人关注)
&(373人关注)
&(4980人关注)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 关于描写离别的诗句、古诗
词牌名大全
年代:现代 作者: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以上为随机展示
关于描写离别的诗句、古诗
时间: 17:17:25
离别的诗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 出自:《》 年代:宋
作者: 柳永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王勃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 出自:《》 年代:先秦
作者: 屈原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携手上河梁,游子... 出自:《》 年代:汉
作者: 汉无名氏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 出自:《》 年代:汉
作者: 汉无名氏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 出自:《》 年代:汉
作者: 秦嘉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 出自:《》 年代:魏晋
作者: 蔡琰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 出自:《》 年代:魏晋
作者: 曹植
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莺窗人起未梳妆。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闺中红日奈何长。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冯延巳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向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冯延巳
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绕砌□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冯延巳
宿莺啼,乡梦断,春树晓朦胧。残灯吹烬闭朱栊,人语隔屏风。香已寒,灯已绝,忽忆去年离别。石城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冯延巳
今日相逢花未发,正是去年,别离时节。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重来不怕花堪折,只怕明年,花发人离别。别离若向百花时,东风弹泪有谁知。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冯延巳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贺知章
诗句: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出自:《》作者:李白年代:唐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渺渺暗无边,行人在何处。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那作商人妇,愁水...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李益
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刘采春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卢纶
白马玉鞭金辔,少年郎,离别容易,迢递去程千万里。惆怅异乡云水,满酌一杯劝和泪。须愧,珍重意,莫辞醉。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韦庄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有徘徊。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温庭筠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温庭筠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 出自:《》 年代:唐
作者: 温庭筠
休嗟磨折,看取罗巾血。殷勤且话经年别。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无复伤离别,共保冰霜洁。不断梦,从今歇。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犹未绝,金徽泛处应能雪。 ... 出自:《》 年代:宋
作者: 李之仪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出自:《》 年代:宋
作者: 秦观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 出自:《》 年代:宋
作者: 晏殊
芳莲坠纷,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1]墙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出自:《》 年代:宋
作者: 姜夔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 出自:《》 年代:宋
作者: 吕本中
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 出自:《》 年代:宋
作者: 南宋无名
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离别时,还解相思否? ... 出自:《》 年代:宋
作者: 姚宽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 出自:《》 年代:宋
作者: 张元干将《思念句子》分享到: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宋词讲义(一)_学习资料共享网
宋词讲义(一)
宋第 一词讲我国是一个文学样式极为丰富的国家。五千年来,人类能有的文 学样式在我国几乎都应有尽有。在我国传统文学的百花苑里,出现了 唐诗、宋词、元曲三朵奇葩。而其中的宋词更是以她姹紫嫣红,千姿 百态的绚丽,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词,在晚唐、五代时的人称为“曲子词” ,就是当时的歌词,本 来是依照歌曲的音律节拍写作,配合器乐来演唱的。后来歌曲的乐谱 逐渐失传,词也逐渐和音乐脱离,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正 如王力先生所说: “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 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王安石的《千秋岁引》 :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yu)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词意:在寒冷的客栈里,敲响捣衣的石砧,悲鸣的画角响彻孤耸 的城郭,一派秋声散入无边的寥廓。东归的燕儿从海上飞去,南来的 大雁向沙头降落。楚王的兰台有快哉之风,庾亮的南楼有皓然之月, 眼前的景物宛然如昨。无奈有着束缚我的名缰利索,无奈有着人世间 的真情所耽搁,可惜了我的风流俊雅,全都丢脱。当初随意在华表上 书写谏语, 而今误了我秦楼的誓约和承诺。 睡梦觉来时, 酒醉醒来后, 总要深深地思索。 这首词以秋景抒愁情。 上片, 写秋天寥廓, 秋声悲切, 秋鸟分离, 秋风寒冷,秋月凄凉,一派悲秋景象,借以抒发难以排遣的愁怀。下 片自白为名利世情所束缚耽搁,而虚放过多少欢娱安乐,深感后悔, 大有退隐追仙之想。 实际上是作者政治上失意时的一种厌倦和愁怨感 的表露。 但全词情感真挚, 悱恻感人。 语调凄哀清婉, 手法空灵婉曲。 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 王安石也并未摆脱封建时代知识分 子的矛盾心理: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中间徘徊。他一面以雄才 大略、执拗果断而著称于史册;另一面,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1 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这首小词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 露。无怪明代的杨慎说: “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既勘 破乃尔,何执拗新法,铲除正人哉? ”杨慎对王安石政治上的评价未 必得当,但从此词中表现出来的与他热衷政治相反的另一个侧面,则 还是颇有见地的。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一幅岑寂冷隽 的秋光图。旅舍客栈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 声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古人有秋 夜捣衣、远寄边人的习俗,因而寒砧上的捣衣之声便成了离愁别恨的 象征。 “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表示秋声萧疏。 “画角”是古代 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在诗人笔下,它常作为悲凉 之声来描写。 “孤城画角”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廓的异乡秋色联想。 接着又说: “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 , 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给人以空间的广度感, “入 寥廓”将无形的声音写活了。开头三句,以极其凝练的笔墨,为我们 描绘了秋声。但是,它不同于欧阳修《秋声赋》里描绘的自然萧杀之 气,这里的秋声完全是人为的声响。寒砧、画角都是人为的,捣衣人 与吹角人在随着季节到来发出的声音,到了愁人客子耳际,无疑成了 难以抹去的心头秋声。 在听到了耳际所闻的秋声后,作者开始为描绘眼睛所见了。秋日 最寻常见到的景物是:燕子东归,大雁南飞,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 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着久别返家的寓意。这自然激起了 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作者又将我们很自然地带回 到了过去: “楚台风,庾(yu)楼月,宛如昨。 ” 下片即景抒怀,也告诉我们作者感秋的原因:无奈名缰利锁,缚 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在的生活。读书人的万般风流,可惜总 被抛在了一边。记得当初与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而最终 辜负红颜,不能兑现当时的期约。 “华表语”的典故,出自《搜神后 记》 :辽东人丁令威学仙得道,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唱道: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城廓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 累累” 。这里的“华表语”是指丁令威唱的“去家来归”歌。 “秦楼” 本指妇女的居处,汉乐府《陌上桑》中说: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 楼。 ”秦氏楼,简称“秦楼” ,专指《陌上桑》中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 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 ,也以秦楼2 为思妇伤心别离之处。因而,这里的“秦楼约”很显然是说男女私下 盟约。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 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它的 意义远在一般的怀恋旧情之外, 词意至此似乎也已发挥殆尽了。 然而, 末尾三句又宕开一笔作了总结: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每当梦 回酒醒的时候,就会思量此情此景。 梦和酒,令人浑浑噩噩,暂时忘却了心头的烦乱,然而梦终究要 做完, 酒也有醒时。 一旦梦回酒醒, 那忧思离恨就会更深地噬人心胸。 当然, 这里的梦和酒也不单纯是指实在的梦和酒。 人生本是一场大梦, 《庄子?齐物论》上说只有从梦中醒来的人才知道原先是梦。而世情 浑沌. 众人皆醉, 只有备受艰苦如屈原才自知独醒。 因而, 此处的 “梦 阑酒醒” ,可以视为作者历尽沧桑后的幡然醒悟。 统观全词,王安石采用了用了虚实相间的创作方法: “别馆寒砧, 孤城画角”是泛写秋声,未必是他真的在所在第听见的声音和看到的 景色。 “楚台风”“庾楼月”又是借典故为读者描绘了昔日风情。但 、 也只是虚写,不必刨根问底。而若即若离的“华表语”“秦楼约”也 、 没有交代是何语、何约。总而言之,作者以这首词意在一种情感,给 人以种空灵回荡之感。如空中之色,镜中之像。然而,其情意真挚, 悱恻动人。这正是词这一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手段与意象境界。 一、宋词产生的原因? 和任何文学体裁不是在一夜之际突然产生一样, 宋词的产生有起 许多的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条: 1、深厚的文化积累 我们知道,在宋词以前的文学体裁有“周诗经、战国骚体、汉有 赋、六朝骈体文、唐之近体诗” ,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诗经》是孔子 编撰,后经毛公所传,又称为《毛诗》 ,也即《风雅颂》 。它的创作年 代大约距今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在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 《诗 经》中收集了民间的一些诗歌,大部分是宫廷用以祭祀的诗歌。它的 产生,对我国诗歌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骚体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楚国大臣屈原, 《离骚》是 他的代表作,还有《九歌》 《九章》 《天问》 ,同是属于“骚体” 。汉赋 的最高代表乃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 、 ,以词藻瑰丽、气 韵排拓而流传于世,对汉魏、六朝的文风影响极大。三国、六朝的骈 体文以曹植为代表,唐初王勃的《腾王阁序》其实也是骈体文,为世3 人所传唱至今。有了诗经、离骚、汉赋、骈体文、近体诗等的积累, 宋词才得以有产生的可能,所以,我们说宋词的产生是深厚的文学沉 淀的结果。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受唐诗的影响为最大。在某种程度上说,没 有唐诗,就不可能有宋词,正是由于有了唐诗这个伟大的丰碑,有了 从唐、 五代十国文学的很长的时间充分的准备与实践, 才产生了宋词。 2、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动乱 文学有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社会的繁荣。而社会的繁荣,首先需 要国家的安定,乱世无繁荣,乱世的人们,连吃饭、穿衣、居住都成 了问题,所谓“乱离人不如太平犬” ,当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文学创 作。 从唐代安史之乱到宋王朝的建立,期间经历了 200 余年的战乱。 战乱的烽火燃遍了整个中原大地。先有安史之乱,一代绝色佳人杨贵 妃都被迫死于战乱中。唐王朝后期长期的军阀割据,农民起义,割据 则政令不通, 起义则天下又乱, 你方唱罢我登场。 大唐王朝内外交困, 终于灭亡。 唐王朝的灭亡, 连表面上的统一也失去了。 于是五代十国, 纷纷登场,把个中华大地,弄得七零八散,生灵涂炭。这样的局面, 到了柴世宗时总算大体结束,到了赵氏兄弟时代,就基本上把它解决 了。唐王朝的灭亡,最大的原因是藩镇割据。宋太宗接受这个教训, 杯酒释兵权,用带点黑色幽默的方式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带兵权力,继 而建立一整套制度, 改变军队的领导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是: 第一,各地区将领都要定期轮换;第二,国家军政大权,交由文官执 掌。从而达到兵不属将,将不率兵的目的。开创了文官管兵的历史。 这办法确实有效,综观整个两宋王朝,虽然外患不断,但在防止内乱 尤其是防止军阀割据这一点上,它是成功的。于是国家安定,经济恢 复,商业发展,城镇繁荣,种种富足形态,渐次登场,终于给了宋词 发达兴盛的一片肥田沃土。 3、经济的高度发展 我们知道,任何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强盛。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文学的宋词是属于上层建筑,她不可避免地受 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宋朝的经济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陈寅恪 先生才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 邓广铭先生才说: “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4 经济的高度发展表现在农业的发展。当时的水利灌溉系统的建 立,确保了宋王朝发达的农业。其次,表现在商业的发达。据史料记 载,当时两宋的京城中(即今天的开封和杭州),有着与城市生活紧密 相关的各种行业和店铺。如饮食行业(包括各种酒楼、酒铺、饭店、 茶楼、茶馆);肩挑手提小贩业(包括走街串巷叫卖羊肉、干果、杂货 等货郎);服务性行业(包括修路、箍桶、掌鞋、刷腰带、修幞头帽子、 补角冠等);还有专门为人打水、砍柴、换扇子柄、供香饼子、帮人 杀鸡。宰鹅的人,到了夏天,则有帮人家洗毡、淘井、苫房的各种帮 工。此外,还有专为人家操办婚丧喜事的人员,只要出钱雇请之后, 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他们都会按照当地的风俗和主人的要求,办得 井井有条。如果有人要出门游玩而不想步行, “自然有假赁鞍马者, 其价不过百钱。 ”第三,宋代科学技术主要是技术发达,以其成就论, 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时期之一。天、算、农、医,全 面发展;在建筑技术、制瓷技术、航海技术及航海学、地理学、物理 学等方面成就尤其突出。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火药的发明、印刷术 的空前发展以及江南水利灌溉系统的建造,特别是印刷术的发达,对 文化传播、教育兴旺具有决定性的技术影响。 4、新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的确立 宋代理学亦称新儒学, 它在内容的组织尤其是方法的运用上确实 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儒学的特性,而且,自宋代开始,宋明理学影响 中国文化传统 1 000 多年,其历史地位与作用确实不能小看。 儒学的地位原本就重要。盛唐时儒、道、佛共存共荣,固然成就 了一个伟大的文化时代,但中唐之后,社会愈乱,人们对儒学思想愈 重视。实在说,没有儒学就没有中国的古代文明,没有新儒学也就没 有宋、元、明、清的历史成绩。那种生存状态就如同没有基督教就没 有西方文明一样。它们在这两大文明系统中,虽然不是唯一的构成要 素,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从汉代开始,直到清王朝的覆 灭,中国的这一大段历史完全可以称之为儒学时代,而宋代儒学既是 这时代发生重要转折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又是其以后时代的主导者与 代表者。 新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的确立, 是宋词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 想因素。 5.宋文学的发展影响了宋词的产生和发展 艺术总是相通的,不同文学门类间的创作也是相通的,在一定意5 义上讲, 宋代文学发达, 其整体水平, 几乎不弱于任何一个历史时代。 与唐代文学相比, 也在伯仲之间。 虽然在文化兴达繁盛方面有所不逮, 但在个性张扬、 本情、 本趣方面或有过之。 宋代文学尤其散文的发达, 是与唐代散文无可分割,所谓唐宋八大家是也。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原本有一脉相承的特点,但只有两个文学范例,可以把两个悠久的历 史朝代联结在一起。一个是明清小说,虽为两代,实为一脉相传;再 一个就是唐宋散文, 二者不但成就相当, 同样一脉相承。 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是大师,欧阳修、苏东坡也是大师;韩文、柳文固然是千古名 文,欧文、苏文同样是千古名文。韩愈固然是影响奇大的大文豪,苏 东坡也是旷世难出的大才子。 宋代散文发达,宋诗同样很有成就。虽然总体而论宋诗尚比不过 唐诗,但如果换个角度思索,也可以理解和体会宋诗的不容易。因为 唐诗太伟大,伟大如巨人,而与巨人比试本身就很困难;作巨人的继 承者,若非大大的不幸,至少实现那坐标很不简单。宋文学的高度发 达也成了宋词产生和发展重要因素。 6、音乐的发展 音乐到了宋朝已经很完备了。我国歌曲的音调称为“十二律” , 即十二种音调。但是,通常使用的只有“七律” ,即七种音调。即宫、 商、角、徵、羽五调加变徵和变宫;七个调,四声。经过了五代十国 中华民族的大融会,当时所谓的胡声有传人了中原。这就更加增添了 音乐的容量。词本来是歌词,是能够依照歌曲来歌唱的。每首词的歌 曲,都分别属于某种音调。词牌中我们熟悉的《菩萨蛮》就是胡声。 也就是少数民族的音乐。当时,词人填词,是要根据题材所抒发的思 想情感来选择宫调的。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音乐效 果。所以龙榆生先生说: “大抵人声韵宜抒使壮激烈或幽洁险峻之情, 上去声韵宜抒缠绵往复或清新婉丽之情。平声韵,大抵东、钟、江、 阳、歌、麻等部,发音宏亮,宜抒豪壮之情,支、微、齐、灰、寒、 删等部,凄清柔靡,宜抒宛曲之情。 ”这些说法,可以说明正是音乐 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宋词的创作有了可能。 有了以上六条好的或者说正面条件下宋词能够产生和发展了 吗?答案是否定的。 它还有四个方面这负面的表现才使得宋词真正的 达到后人无法企及的历史高度。 1、面对强敌,甘于其辱 我们现在读历史,最自豪的是汉、唐代,最不堪是宋、清。明朝6 当然也坏, 甚至其内部表现更坏, 但以甘受外辱而言则非宋、 清莫属。 尤其是宋代,几乎从开国立业的那一天起直到亡国,始终伴随着的就 是对外的屈辱。年年岁岁,不是求和赔款,就是赔款求和,更其要命 的是,打了败仗,固然求和赔款,打了胜仗,一样的求和赔款。尤其 令人郁闷的是,大宋王朝虽富,军队的建设却是一塌糊涂,并且永远 是一塌糊涂。因为军队建设一塌糊涂,以至于屡战屡败,每战必败。 战败是败,战胜亦败。而且直到灭亡,也没有真的哪怕接受到一次教 训,也没有训练出哪怕一支真正管点事的国家军队。纵然有了一支岳 家兵,他们也非把他斩首不可。量其所作所为,正应了那么一句话, 你有狼牙棒, 我有天灵盖。 “面对强敌, 甘于其辱” 这是朝廷的做法, , 对广大爱国志士来说, “其心昭昭” ,却又徒呼奈何。压抑的内心便以 词的形式爆发了。 2、思想专制,礼教横行 儒学是把双刃剑,新儒学尤其如此,而且它的负面作用显然更其 强烈。这恰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中国封建文明,离开儒学就不能正 常运转,离儒国家必乱。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举凡与儒学离心 离德的时代,不唯人民多苦多难,统治者本身也没有好结果。于是历 史在自身的展示中认识到儒学的价值。在我们今天看来,儒学又是一 个强大的专制工具。它专制的对象是思想与心灵,打击的对象是科学 与技术;维护的是小农经济,压制的是商业文明与市场文明。小农经 济,专制体制,儒学礼教,三位一体,几乎牢不可破,在漫长的小农 经济时代,让中国人尝尽了苦头。儒学礼教提倡“饿死事小,名节事 大。 ”实在是不近人情。宋代前期,女人再嫁并非多么不光彩的事, 范仲淹的母亲就曾带子再嫁,但理学一起,社会情势很快发生变化, 女人再嫁,成为很不名誉甚至很肮脏的事情。儒学礼教不近人情虽然 很不好,那还是小,用礼教摧残人性就更可怕了。中国女性缠小脚虽 不始于宋代,但是宋以后越演越烈,残害妇女一千多年。 这使得反 封建礼教和哀怨词得以产生。 3、经济结构存在着严重缺陷 宋代的经济繁荣, 主要是商业的发达。 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性质, 决定了如汪洋大海般的农业自然经济。 这就造成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 自然农业经济的好、坏决定着王朝的兴亡成败;另一方面,即使有城 市繁荣,城乡经济结构也处在二元化状态。而且从古至今,城市经济 对农村经济的帮助极小极小,而对农业经济的掠夺却是极大极大。宋7 王朝城市经济本质上不是城市性的,而是城堡性的,它既没有工业作 支撑,更没有生产资料大市场,尤其没有如西方同期的威尼斯、佛罗 伦萨那样的城市法人地位。 我国传统的城市经济并非生产性的而是消 费性的,它无法扩张,无法优化,物产财富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 镇, 从地方流向中央, 其结果则构成对农业及农村与农民的伤害。 这 样的经济状况产生了一大批官僚士大夫反映了他们闲适自得的生活 和流连光景、 感伤时序的情怀词的词人, 有宰辅、 有的就是皇帝本人。 他们的所用词调以小令为主:辞笔清丽,气度闲雅。言情缠绵而不儇 薄.达意明白而不发露。 4、强大的官僚势力使变革中途夭折 宋王朝出现了一个王安石,出现了一个王安石变法,是很了不起 的。我们知道,我国传统文明的基础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差不多 就是一个死症。它生产效率低下,最好的.年景,也不过满足温饱略 有结余而己。对它构成威胁的却有种种可能,一是弱肉强食,土地兼 并; 二是自然灾害, 特别是水灾、 旱灾、 虫灾那样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三是外患;四是人口的不断增长;五是政府官员的恶性膨胀和横征暴 敛。这五条当中有一条恶性膨胀,小农经济基础都可能“崩盘&,如 果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则社会动乱无可避免。王安石看 出了这一问题的结症,大胆地提出了变革。其实,我们知道在当时的 条件下,变革没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如果连变革的勇气都没有就更没 有希望了。因为我们的民族还有希望,所以,王安石横空出世了,他 的变法也横空出世了。这次我国历史上名头最响的变法之一,它的结 果依然是总体性失败。我们现在都知道:变法是一场革命,这革命如 果没有相应的经济作基础,相应的观念作导向,相应的体制作支撑, 它是不能成功的。由于它的不成功,会加快社会动乱的到来。其表现 形式或者是农民起义,或者是外族入侵,或者是军阀割据,但肯定是 朝政的更加腐败,其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改朝换代。这也造成了一大 批以大改革家王安石为代表的怀古咏史词人的产生。他们有政治长 才、有豪杰英气,又从理论角度反对词须合乐的世俗观念。这其实是 “豪放派”的创作纲领。 宋王朝的上述优点与缺点,都对宋词的发展,宋词的风格,宋词 的品性产生了莫大影响。我们讲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虽然不是社 会史、政治史、经济史,但离开王安石变法,离开靖康之乱,离开南 宋的灭亡,是无法真正读明白宋词的!8 二、宋词的基本概述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唐诗的伟大是后来的诗无法企 及,古人说,唐人把诗都做完了。唐之后,在古体诗这个层次讲,可 以说已经无诗。宋词正是经过了近二千年的文学积累而产生的,有别 于唐诗的又一文学高峰。 如果说唐诗是伟大的, 那么, 宋词是独特的。 它以另有一种风韵与魅力征服了世人。她从《诗经》《楚辞》 、 、汉魏 六朝诗歌及唐诗里汲取养分,在内容上,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开辟 了完全的崭新的创作形式。自古以来唐涛、宋词并称,在宋词之后, 更有新的文学形式的崛起。 但唐诗、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却是无可替代的。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 她那些闪烁着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光辉而又达到很高艺术境界的作 品,仍在陶冶后人们的情操, .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我国文学史上,周秦以来,诗文一直占据着正统文学的地位, 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体现着主流意识形 态所赋予的价值和功能。 而词这一起源于唐, 滋衍于五代的新型文体, 由于其初始阶段价值取向与传统诗教的背离, 直至宋代一直被排除在 主流文化之外,而被视为“小道”和“艳科” 。词在宋代,虽然由诗 文的附庸而蔚为大观,但由于其“艳科”的性质,最终被排除在正统 文学之外,以“诗余”称词,足见其地位的卑微。 然而应该属于他的地位,总归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的。通过了 一代又一代词人们,其中包括上至帝王卿相,下至乐工歌伎,特别是 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士大夫文人的努力,使得词体兴盛,词终于脱颖 而出,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北宋陈呖在《乐书》中说: “唐末俗 乐,盛传民间,然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又间以优杂荒艳之文,闾巷 谐隐之事。??至于曲调,抑又沿袭胡乐之旧,未纯乎中正之雅。 ”它不受儒家乐与政通观念的规范,同时,其“繁声淫奏”的特点也与 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之美大异其趣。所有这些都决定了 词这一新兴的音乐文学在审美理想、 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上与先秦以 来儒家诗论“文以载道”传统的背离,它所关注的不是政教、伦理、 道德,而是绮筵、绣幌、佳人。如果说传统诗教在文艺的价值、功能 方面过分地强调其有益于政治教化、世道人心的社会功利性的一面, 那么, “词为艳科”的观念则过分强调其花间尊前以相娱乐的超功利 的审美娱乐的一面,并使之走向极端。由此看来,与其说词体被排除 在主流文化之外,毋宁说是词体对主流文化的主动疏离。9 1、词的起源 有的研究者说词起源于隋,有说源于中唐的;也有认为源于盛唐 的;还有认为源于初唐的;甚至有认为源于《诗经》的。例如, 《药 园词话》即认为词源于《诗经》《诗经》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 为三五言调, 《诗经》中不仅有长短句,诗间还有换韵的作品。 《药园 词话》以为它们虽然没有平仄的定约,但应该成为词的起源。古词选 中, 《词综》的影响很大,该书的增补者汪森亦有此见,他在该书的 序文中开首即写道: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 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 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 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皆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 这样的说法似乎太也遥远了。 《诗经》的创作时间离宋王朝的建 立超过一千七百年,词的历史哪有那么久远。 《诗经》中含有“词” 的原素,却不可说那“原素”本身就已经是“词”了。词起源于隋, 发展于唐,滋衍于五代,繁荣于宋的说法应该是比较符合历史的。从 唐代李白到宋王朝的建立,经历了 260 的历史过度,词的发展也够长 的了。 2、词的特点 词是中国传统诗歌与外来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它那长短不一的句 式,比诗更善于表达细腻的感情,因此一旦出现,就迅速蔓延流传, 受到文人、市民的热烈欢迎。词最初是以“酒吧音乐”“舞蹈音乐” 、 的副产品面目登上歌坛、文坛的。词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 、音乐性,词原先都可以歌唱;② 、短小形式(最长的词牌也只 有 2 40 字);③ 、词句错落,不像近体诗那样死板,又有各种词牌调 式,可任人选择;④ 有些不便于在诗中诉说的隐秘之情,可以在词中 表达出来;⑤ 、一般不用来表达重大题材,是小夜曲式的,很适宜普 通人写作。 到金元以后,有关词的乐谱多已散失,不再能歌唱,变成了别一 种诗体,所以又被人们称为“诗余” 、长短句。 3、词的创作要求 由于词是“诗余” ,所以,诗所具有的创造要求,词同样需要具 有。我们知道近体诗必须具备一是压韵;二是格律;三是对仗,在词 的创作中,有必须符合这三个条件。诗要压韵,词也必须压韵,和诗 的区别在于,诗一般是押平韵,而词的压韵有平有仄,有的在同一首 词内还要换韵。诗有平仄的格律要求,词虽然是长短句,但也有平仄10 的要求。 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有的词中间也有对仗的要求。 《满 比如 江红》 的上、 下阕中间都有一联对仗的。 其余的凡是对诗的创造要求, 词在创造中同样需要做到。 4、宋词的鼎盛 词的文学结构也比其他诗歌体式更繁复精巧, 故而也为人们所喜 闻乐见,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和诗人参与创作。经过隋唐五代 近四百年间众多民间作者和文人作者的共同努力, 她从初发源时仅可 滥觞的一泓清泉,演为极具波澜、力能浮舟的溶溶流川。到了宋代, 因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 创作视野的不断开阔, 创作技巧的不断新交, 其发展形势更有如江出三峡,一泻千里,吞天坼地,溅玉喷珠,挟五 湖百渎之水赴海朝宗。今存唐五代词仅八十家,不足二千首;而宋词 却多达一千四百三十余家,近二万。尽管唐五代词因时代较早,散佚 的比例更大一些,不好据此断言其词人、词作一定只有两宋的十八分 之一和十分之一;但两宋词坛的繁荣程度大大超过唐五代,却是毋庸 置疑的。单从这个数量的对比上,我们也可约略窥见词在入宋后的鼎 盛气象。 当宋人从前人手中接过词这一新型文体时,他们同时也接过了 “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词在宋代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之文学” , 正是宋人大力创作的结果。 5、词发展的各个阶段 词在宋以前的唐和五代经历了三个阶段。① 、以白居易、刘禹锡 为代表的中唐阶段,② 、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晚唐阶段,③ 以及 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五代阶段。 白居易是大诗人,他的词也写得好,尤其他的《忆江南》和《长 相思》完全可以称之为词的历史尤其是小令历史的一面旗帜。其《长 相思》云: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首词写一位思妇登楼倚栏眺望时,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楼大概就靠着汴水,她极目远望,汩汩的汴水向南流去,她的思绪也 随着逝水一起涌动。汴水南边,连结泗水,再一齐注入淮河,再接大 运河,直达长江口古渡头,再往南就是江南。她的丈夫就在那儿。青 山点点,勾起她无限的离愁别恨。当然,这吴山点点,也只是她的凌 虚玄想,心中愁,自然物物皆成愁的影子。下片紧承上片的“愁”字,11 思绪无限,愁恨无限,这刻骨的相思与离愁只有到丈夫归来团聚时, 才能从心头抹去。到那一天月团圆,人团圆,人月双圆,倚楼共对明 月,话别后的相思,相逢的欢乐。如今,她还只能在妆楼凝望,久久 地注视着汴水,心中默默地祈吩。 第二时期的代表人物则是温庭筠和韦庄。 这两位既是大诗人更是 大词人。而且两个人的词风极不相同。或许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创作 分别开创了词的疏、密之风。词到温、韦,已经达到艺术的成熟。尤 其是温庭筠的词作,即使将其置于两宋词作中,也不失为一流水准。 我们来看温庭筠的一首《更漏子》 :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君君不知。 细雨霏霏,杨柳依依,词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缠绵的氛围,象征 着思妇绵绵不断的情思。 突然之间, 从越过花枝的远处传来更鼓之声, 它惊起了塞外的孤雁、城头的栖鸦,但是屏风上的鹧鸪却纹丝不动。 因为塞外大雁与城郭乌鸦都是有情感的生命之物, 而鹧鸪则是绣在屏 风上无情感无灵性的画图。作为万物之长的人,尤其是一位心怀感情 的思妇,这更声是何等的令她思绪翻飞啊。这“花外”之“花”点明 春天的节气,并不一定漏声是从花外传来。塞雁、城乌、鹧鸪,也不 一定全是实指。温庭筠作闺怨词,特别善用禽鸟点缀,或象征比拟, 或营造氛围。 第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则是李煜与冯延巳。 冯延巳自然是大词人,而且在宋代初期,他的词影响还特别大。 他去世于公元 960 年,正是宋王朝建国的一年。李煜词独立千古,前 可与温庭筠相呼应,后可开有宋一代文人词的先河,真正是一位平庸 的皇帝,伟大的词人。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词《忆江南?怀旧》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流水马如龙。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 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国主,公元 975 年 11 月,被俘入宋,做了亡 国之君,受尽凌辱,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这首词作于入宋之后,抒 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慨。 “多少恨”是此词的 总纲。国破家亡,当然什么都没有了,他只能凭回忆去抚慰刻骨铭心 的伤痕, 到残梦中去寻找昔时的欢乐。 李煜年轻时曾有一首 《玉楼春》 词,描写自己的宫廷生活,那真是嫔娥鱼贯排列、凤箫声动、醉舞春 风、马蹄踏碎月色、香气袭人的世界。而今,一切安在?除了两三宫12 婢相伴,就剩下一个冷冷清清的苦命囚徒了。所有这一切都化作一个 “恨”字,不能去怀。美丽的梦境与醒后的痛苦现实是无法调和的。 唐以后的宋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北宋初的晏殊、欧 阳修、柳永时,完成了第一次转变。但这转变只是翻新了词的音乐外 壳,并未能从内容上根本突破“艳科”的藩篱。第二阶段,是以王安 石为代表的“豪放派”的兴起的阶段。其中包括了早于王安石的范仲 淹和略晚于王安石的苏轼。 “豪放派”的兴起突破“艳科”的藩篱, 使人为之一震。 其中, 苏轼在北宋晚期词坛上引起的冲击波最为强烈。 在北宋后期的婉约词人中,秦观是艺术造诣很高的一位,他和“婉约 派”的另一位代表作家周邦彦,在继承柳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 婉约词的艺术形式。到了南宋,为抗击金的侵略,开始了军事上惨烈 的进攻战、保卫战。这一时期,是剑与火、血与泪的时代。南宋前期, “婉约派”只为我们贡献了一位出类拔萃的词人,那就是中国古代最 优秀的女作家李清照。她的成就使她获得了“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 安,极是当行本色”的美誉。宋朝廷向金称臣称侄、岁贡银绢、屈膝 求和, 以求苟安。 而爱国的将领、 正直的士大夫和人民面对国家危亡、 民族耻辱、人民苦难,谁还能偎翠倚红、浅斟低唱?他们不期然而然 地集合到苏轼的旗帜下来,拨动铜琵琶,叩响铁绰板,放开关西大汉 的粗嗓门,高歌抗战,高歌北伐。天平急剧地向“豪放派”一侧倾倒。 宋词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就是由这批爱国词人用自己动脉中沸腾的血 液写成的。其中最早的要数民族英雄岳飞,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辛弃 疾,由此,词走出了被人称为“小道”的误区而上升到了巅峰。与辛 同时的爱国词人, 长者有陆游, 平辈有陈亮, 后进有刘过。 在稼轩后, 南宋后期词坛上还结出了两颗“格律派”的硕果――姜夔和吴文英。 当赵宋王朝为元蒙的北方政权所攻灭,不同流派的词人们,同台 演完了宋词史上的最后一出悲剧。 此期大略有文天祥、 刘辰翁、 蒋捷、 周密、王沂孙、张炎等词人,同台演完了宋词史上的最后一出悲剧。 文天祥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孤军抗元,被俘北去,英勇不屈,从容 就义。其《酹江月》词曰: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精忠 耿耿,声情激壮,如天外风吼。 赵宋王朝的大幕徐徐降落了, 而作为宋文学的宋词却以其特有的 魅力,启迪着后世中华子孙。宋词不朽! 二○○六年九月十六日13 苏东坡和他的《水调歌头》第 二 讲 今天讲大家熟悉的词牌: 《水调歌头》 据《隋唐嘉话》 ,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曾制《水调歌》《水调歌》 。 是大曲。 《钦定词谱》说: 《水调》是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即大 曲第二部分“中序”的首章) ,此词是裁截大曲歌头,另谱新曲。又 称《台城游》《元会曲》《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 、 、 、 、 。九十五 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四十八字。后段十句.四平韵,四十七字。 词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欣赏一首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 1036 年,1105 年卒于常 州。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祜进士。他是我国北宋时期文学成 就最高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才华全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清新雄放, 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豪气四溢,开豪放一派,尤以《念奴 娇?赤壁怀古》为代表。散文尤为精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 法长于行、楷,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现存有《赤 壁赋》等;绘画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存有《竹石图》 。诗文有《东 坡七集》 。苏东坡在各个领域文学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东坡四十一岁时即公元 1076 年 写的。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中秋节夜,他喝了一夜的 酒,天亮了,乘着醉意,他写下了这首词。他在词的题序中说: “丙14 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可见,这首词既是 遣怀,又用这首词来怀念弟弟苏辙。 先把这首词翻译成现代诗: 中秋佳节的明月,是什么时候挂上了夜空? 我端起酒杯仰天怅问苍穹。 你可以告诉我:在神仙的国度里,今天的岁月是唐还是宋? 我多么想乘着夜风回到天际, 却又惟恐忍受不了玉宇琼楼月宫外高处 的寒风。 只能在这月色的青辉下翩然起舞,翻飞的清癯身影离开了人间,置身 于月宫。 华美而红色门阁随着月光的迁移而挪动,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棂,使 床上人彻夜无眠。 月亮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亲人离别之际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情感, 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自古以来很难万全。 但愿分离的人们都健康地生活,虽远隔千里,却能同赏月色的娇然。 苏东坡以他潇洒之笔,将千百年来中秋赏月,期盼亲人团圆的情感发 挥到了极至。全词用词华美而不假雕琢,意境高洁而说理通达,情真 意厚而卷舒自如。自此词一出,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后人说: “中秋 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 , 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 ,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 秋《水调歌》”可见此词在宋元时代就已经流传很广了。 。 我们知道,词此一道,为“艳科” 。是苏东坡将“豪放”注入了 宋词中。这首词,除了具有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 具有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 这首中秋词作,有两大特点:一、豪放无羁的苏词风格;作者在 中秋浩月之下,单身一人,杯酒在手,面月问天,这豪放之情,丝毫 不输于李白。 二、 独自感伤的飘逸空灵。 作者在中秋之夜, 只影单身, 茕茕孓立,自然而然地在心底深处涌动分别已久的兄弟情怀。作者在 月下独自感伤,这感伤却是空灵的,飘逸的,一会儿在天,一会儿在 地;一会儿返回天上的神仙世界,一会儿足踏实地回到了现实。在作 者漂浮不定的思维定式里,读者为他的飘逸空灵感到心灵的震撼。他 的词以传统的道家眼光观察世界,尽情地在想象的世界里翱翔。作者 仰望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险恶的宦海风涛,从而寄托了人 生的理想境界。15 词人运用直接描绘的手法, 形象地勾勒出: 皓月当空、 婵娟千里、 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交会融 合,在洒脱旷达的襟怀中,超然物外,忘却荣辱得失。把自然现象中 月的阴晴圆缺和人间社会里人的悲欢离合糅为一体, 高度概括了人间 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既富浓厚的哲学理念,又含人间 真情。既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又展示出世事无法十全十 美的无奈。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苏轼一生,是以崇尚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中年后,又“皈依佛 僧” 。这使他经常处在儒、释、道纠葛当中的。综观他生平著述,儒 家学说深入他的骨髓。然而,每当挫折失意时,则老庄思想也会占据 主导,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在苏轼一生中是数见不鲜 的事。公元 1071 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权且避开汴京朝政 纷争的旋涡。三年后,他自愿前往山东诸城,出任知密州府,实质上 仍是处于外放冷遇地位。尽管他当时是“面貌如丰” ,颇有一些旷达 表现,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幽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 体验的升华与总结。这我们可以从题序中可以看出: “大醉”遣怀是 主; “兼怀子由”是辅。这也符合作者一贯的节操,即手足分离的私 情,比起内忧边患的国势来,属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的。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 然社会契合的特点。 一、 词的上片主要是问月, 写实。词以望月开始, 既怀逸兴壮思, 高接苍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这一问,起调奇逸,排空直入。如同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 酒问月》有着这正说明作者和屈原、李白“奋励有当世志”的传承关 系。 (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牛僧 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 ”“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天矫回折,_跌宕多彩。它说明 作者在“出世”与“人世” ,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 、 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 苏轼把封建士大夫在政治上进取与退 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知道,苏轼一生并未退 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 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弥重。 、 、 “我欲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月在神话传说中是“广寒 清虚之府”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有乘风归去的想法。16 但是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更希望能够立足现实,因为他热恋人世,觉得有兄 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更加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 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 : 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 : 知今夕是何年。 司马光 ” 《温公诗话》 记石曼卿诗: “月如无恨月长圆。 ” 二、 词的下片主旨是怀人, 写意。 改写实为写意, 化景物为情思, 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 侧重写人间。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 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 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词人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徒增“月圆人不圆”的怅恨, 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 ( “月如无恨月长 圆。 )骨子里却是怀念亲人的心事,借见月而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 ” 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旬,写词人 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词人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 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 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 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 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 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 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 化, 表达了词人对美好, 幸福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 又饱含深情。 苏轼兄弟之间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在熙宁四年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没 有相见了。苏轼原来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任掌书记,特地请求 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 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 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 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是人生的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 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 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是执着人生,下片则是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 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苏词浪漫主义词作的代表篇章。它想象 奇特,蹊径独辟,极富色彩。格调上,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 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17 历来公认的中秋同中的绝唱。在表现上,本词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前半高屋建瓴,后半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古老神话传说、故事的推陈 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发展。后半白描素写,人月双济。它 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笔势错综回环,摇曳有力。布局上, 本词上片凌空而起,人虚处拟;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 相系,清徐作结,豪宕中自有谨饬之致。 翻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不难发现从人类发出的第一声吟 唱,经过艰难的蜕变,直到今天的文学作品,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哦的 对象,并且长久不衰。唐诗和宋词,以描写月亮为主题的诗词竟然占 到四分之一,可见人们对她的关注程度之高。月亮是诗人感情的酵母 在中国的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是伴随着神 话的世界飘然而至的,负载着深刻而又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也就有 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 。 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其轻妙,极其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 心弦,时常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地拨响。一切的烦恼和郁 闷,一切的欢欣和愉快,一切人世间的忧患,一切生离死别,仿佛都 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的种种飘渺幽静的心境,不但能 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得到。淡淡的月光世 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 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像 构成。 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月亮可以说是古代诗 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首先是 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 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次是象征思念,月亮被寄寓了 丰富的内涵,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 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是把月亮当 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 : 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 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己,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按照闻一多的解释, ” 这里的 “月” 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瑕的象征,进而引申 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类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的 《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 ”18 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中国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 而是一种艺术的人生 观,月亮作为一种物我两忘契合天机的神秘启示物,也参与了中国士 大夫的人格塑造。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中国人神往的艺术境界。 只有那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 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的宝藏也。当士大夫经历了人生波折顿悟了 人生的禅机,便自然而然地走向那澄澈晶莹的月光世界,希冀着“抱 明月而长终” ,吟风啸月成为士大夫努力追求的人格化身。一轮明月 缺圆盈亏,汇聚着历史的烟尘,而中国人心灵中那轮艺术的明月却永 远是皎洁、明亮和宁静的。 我们说,苏轼是个大文豪,是个旷达的难得的士大夫,苏轼的词 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经典的传统文人的士大夫形象。 苏轼词如大江东去,惊涛拍浪,冲破原本流水潺潺的小词世界。 带给词坛太多的惊喜和挑战。 他第一次真正把写诗作文的笔法引入到 词当中,放笔直书,别具一格。他塑造的“旷达士大夫”形象也是崭 新的,前所未有的。在苏轼之前,词只能在诗言志之余用来言情,词 中出现的主人公大都是爱情场上的才子佳人,虽然也有“情种”之外 的形象,如李煜的亡国之君形象、张志和的隐士钓翁形象、欧阳修的 文章太守形象??但若论其独立人格的表现力,都没有苏词中的“旷 达士大夫”形象来得光辉灿烂。苏词中的士大夫对传统意义上的士大 夫形象有继承,更有超越。 所谓 “士大夫” 不是指为了个人之功名利禄奔波的普通官吏, 者, 而是有经济之怀、济世之志,被朝廷予以厚望的国家栋梁之臣。他们 天生比常人有着更多的道义和责任,即“先天下之忧而忧” ;功名对 他们来说,其作为精神上的价值更甚于物质上的幸福,而往往后者容 易满足, 而前者却很难实现。 在中国古代, 由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结构, 仕途是一条充满诱惑和危险的道路,即使今天位极人臣,明天也可能 身首异处。所以古人把做官比作是宦海沉浮,就如同是在茫茫的大海 上漂泊,前途被未知的命运所操纵,沉浮只在一瞬间,地位越高,危 险也就越大。士大夫跟随在掌握他们命运的皇上身边,对天子的态度 是既敬又畏。这种敬畏的心理集中表现为忠君。 “忠君”是传统士大 夫最鲜明的品质。早在《离骚》中,屈原就用香草美人的手法为后人 留下了一个忠心耿耿,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士大夫形象。苏轼对此有所 继承, 《蝶恋花》词中云: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19 说苏轼的爱妾王朝云不忍歌此曲, 只因为在句中读出了 《离骚》 之意。 陈廷焯说: “稼轩求胜于东坡, 豪壮或过之, 而逊其清超, 逊其忠厚。 ” “忠厚”确实是苏词抒情主人公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以首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中看出端倪: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这首词作于东坡先生谪居黄州时,表现出苏轼幽独、孤芳自赏的 一面。词中的不被理解和屈原《离骚》的情感何其相似。苏轼是一位 “奋厉有当世志”的人物,有很强的人世精神。他少年成名,二十出 头就中了进士,在殿试中崭露头角。皇上甚至称他是为后世子孙选取 的宰相人才,文坛泰斗欧阳修甚至肯让出一头地。苏轼对自己期望也 很高。在《沁园春》中,他曾经大发豪情: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写出了他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没有什么困难能放在眼里。但是现实的残酷,远在少年才子 的预想之外,因同王安石政见不合,对实行新法有不少保留看法,在 博取功名和散居田野中几经徘徊。在这首词里,他借名醉意,实则是 对宇宙发出了清醒的天问。同时由于古代把皇帝比作天子,所以这里 的天问也是作者面对皇帝的倾吐。他在“把酒问青天”之后,经“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第二度发问之过渡,转入到“我欲乘风 归去” 。这一句语涉双关,结合前面的“天上宫阙” ,既是作为“谪仙 人”的自己返回天宫的醉话,又是欲回到皇帝身边的清醒的意愿。但 接下来的却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顾虑,这又是一个双 关语,即“醉话”中的“谪仙人”真的怕天上的寒冷,而现实中的自 己对于权力中心的斗争的确还是心存畏惧的。因此上结的“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既是对自己的告慰,又是对自己的警示。下片起 首三句写月亮的绕屋而变,终于照着我这无眠之人。此后,就展开了 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是发问,因为石曼卿写过“月如无恨月长圆”的句子。 从这些词句中,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内心矛盾、挣扎,以他的聪 明如何能不明白人生如梦,今古空名的道理,但苏轼毕竟不是严光, 不是庄子,不是可以跳出红尘之外的隐士,他的生命的热情不亚于他 空前的才情,当这种热情受到现实的碰壁之后,他不是走向了退缩和20 害怕,走向了消极和退隐,反而激发了生命的勇气。 《水调歌头》云: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用孟子的浩然之气语,分明是弘扬了 儒家积极思想。 这种儒家精神的光明磊落的境界和道家中的空旷忘我 的境界之间的契合, 就是苏轼抒情主人公形象之所以令人感动使人精 神升华的根本原因,这正是叶嘉莹说苏轼是“儒家和道家精神的结合 体”的意思。能跳出仕途进退的两难境地,用道家的超脱心态来融合 儒家的积极入世之执著,这不是放弃对经济之志的追求,而是在追求 的过程中不再纠缠于个人的进退、得失、悲喜,自觉提升自我的人生 境界。这就从原来的被动承受遭遇化为主动迎接遭遇,从服务社会政 治到反思人生哲学,从苦闷的悲观哲学到豁达的乐观态度,从追求蝇 营狗苟的小吏到人格独立、胸怀坦荡的君子。苏东坡善于从大自然中 找到处世哲理,如《定风波》是借道中遇雨的经历来写自己经历人生 风雨的体会,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和“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超脱; 《浣溪沙》是从见兰溪溪水西流的地理现象中获 得启示,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的乐观自信; 《定风波》是他远贬岭南时的作品,有“试问岭南应不 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和坚强; 《沁园春》是表现困顿 时的心态,有“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机智和通 达等等,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胸怀广阔、潇洒豪逸、风神俊朗的东坡 先生, 也为中国古典诗歌长廊留下了一个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旷达 士大夫抒情形象。 2006 年 9 月 22 日柳永和他的词第 三 讲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宋朝的词人柳永,了解他的生平以及他的词 的风格;再欣赏一首柳永的词《望海潮》 。最后如果有时间,再让我 们了解一下词创作中的开头即所谓的“起” 。 柳永,具体的生卒年代不详。他生活和活动的年代大约在公元 1034 年前后,字耆(qi,音:其)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叫 柳七。北宋崇安(今属福建省)人。景v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为 卑微的小官,世称柳屯田。他父亲一生为官,做过地方官,也做过监21 察御史,有文学才能。他两个哥哥:三复、三接都当过官。但只有毫 无功名的柳永,词才最高,成就最大。据记载,柳永精通音律,他的 作品汲取了民间词的养分,创作了许多新型的长调,使得词这一文学 样式更加丰富多彩。他的作品在当时流传很广,传说“有井水处,即 能歌柳词” 。作品内容主要是写男女相思和客居流浪的生活,反映出 封建社会一般失意文人的思想情绪。 其中不少作品还带有较深的消极 颓废的倾向。因为他没有做官,现代研究学者称他为平民词人、白衣 词人。所作慢词较多,很有影响。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是正宗的婉约派,与秦观两人,史称“秦柳” ,与周邦彦两 人,史称“周柳” ,古人称他的大部分词作有两个风格:一是“长于 纤艳之词,然近俚俗” ;二是“旖旎近情,使人易(宜)人” 。但也有 不同风格,如我们今天介绍的《望海潮》是他的词作中的另类,表现 得较为豪放。总体以婉约为主,对后代的词作影响很大。 然而,柳永的生前和身后,并不受词家的欢迎。批评、争议和非 议极多。晏殊不喜欢他,苏东坡也不喜欢他,苏东坡的大弟子秦观受 他影响,所作近于柳风,但他躲躲闪闪,不敢公开承认,苏东坡对秦 观受柳风影响的词就颇有微词。宋代词评家王灼说柳永的词是“野狐 禅” 。李清照对他的词也很不屑,批评他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 下” 。凡此种种,这样的批评几乎伴随着柳永的词一直走到了现在。 尽管如此,柳永的词无论从他的风格、成就还是对后人词风的影 响,在宋词作者中都无愧是个佼佼者,从他大量词作中,为我们现在 提供了研究宋朝的政治、经济、民俗极其可贵的材料。单就这一点, 就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批评归批评,但柳词对后人的影响却是无与伦比。据现代有的研 究学者称:柳词的影响是他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甚至是后来任何 一位词人都不曾做到的, “凡有井水的地方即有柳词” 。要知道,柳永 一介布衣,他所处的地位是没有话语权的,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只能靠其作品本身的魅力。 柳永的词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破了词作的题材 作为布衣词人的柳永,他写的最多的是两大类内容,一是男欢女 爱之情感,二是羁旅漂泊的苦辛。他经常出入秦楼楚馆,在他的词作 中,经常有对歌妓们的内心世界的描述。他个人居无定所,飘泊不定 的生活也增添了他词作的创作内容。又因为他怀才不遇,心有不平,22 他的词中就常常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感慨, 这使他的创作范围和题材比 他以前的词家更加广大。就柳永词作的内容来看,除了这两类。其它 的不多。 二、慢词的开拓者 我们知道,词分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又叫“令曲” 。唐、 宋时文人于酒宴上即席填词,利用短篇的小调,当作酒令,遂称“小 令”《草堂诗余》曾据字数多少为标准,以五十八字以内者为小令, 。 实则并无根据。因已通行,故一般尚沿用之,并非准则。如《十六字 令》《如梦令》《调笑令》《六幺令》等。中调, 、 、 、 《草堂诗余》以五 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 。包括“近”和“引”等,如《好事近》 、 《祝英台近》《太常引》等。长调,即长词。 、 《草堂诗余》以九十一 字以上为“长调” ,如《水调歌头》 (九十五字)《满庭芳》 、 (九十五 字)《满江红》 、 (九十三字)《八声甘州》 、 (九十七字)等。 什么是慢词?慢词因曲调舒缓而得名,它与“长调”有区别。也 有的慢词是由单调小令演化而成的, 《浪淘沙慢》 如 、 《木兰花慢》 等。 唐、宋音乐在曲调上有缓急不同。曲调的缓急就出现了慢曲和急曲区 别。 “长调”是指词的长短,慢词是依慢调填写的词,意义有别。从 柳永开始,他为乐工依慢曲填写了大量的词,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 词人填制者慢慢得多了起来。慢词字句虽亦较多,但与“长调”意义 有别。区别在于:前者是词长而曲调慢,后者是词长而曲不慢。 慢词的独特艺术价值在于,它更容易做到曲尽其情,曲尽其声, 曲尽其韵,曲尽其意。柳永是慢词的主要开拓者,同时,又是第一个 用直白话语――俗语俚语作词的大词人。 三、独张旗帜,变雅为俗 柳永之前的词,基本风格是“雅” 。这里说的“雅” ,是就词意思 上的“雅” ,词和诗相较,诗为“雅” ,词为“俗” 。柳永独张旗帜, 变雅为俗,到柳永开始,词才真正做到了雅、俗同在,而且雅、俗共 赏。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语言表达比较直白,不含蓄。 在他之前的词人们不便写、不肯写、不敢写或不屑写的内容与语言, 柳永全都写。 而且一写就有了一泻千里的风格。 所以他词的成就虽大, 变革虽多,但不讨士大夫的喜欢。 四、表现真实的自我 柳永的大量的词作,都在表现一个真实的柳永。在他之前的词, 无论是韦庄、李煜、晏殊、范仲淹的作品,大量的、主要是写男欢女23 爱, 离情别调。 就总体格局看, 基本的内容, 是女姓化的是男欢女爱、 离愁别恨式的。直到有了柳永,这种格局才真正发生质性的改变。由 传统的写美人到写文人,或说由写女性为主,到男女都写。这是柳永 的一大特点。柳永之前的词人也写男欢女爱,风花雪月,但他写得无 疑更大胆,更直白,更有渲染力。柳永笔下的文人,不是历数天下文 人,更不是极写世间英才,说的直白点,就是他自己。柳永写自我, 是百无忌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的词改变 了传统词的表现方式与对象,使词作跨上一个新的历史性平台。 但是,柳词在当时和后世很有争议,这是为什么呢? 一、柳词的文学特质和封建社会的价值去向向背 柳永的词传进宫中,皇帝很喜欢听的。但论到功名二字,仁宗就 不高兴了。传说柳永考中了进士,宋仁宗看到他的名字,问,这是不 是就是那个填词的柳三变?回答说是, 于是发话说: 且让他填词去。 “ ” 宋仁宗是个温和皇帝,所以谥号为“仁” ,但他对柳永的词有成见。 这是因为他心目中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玩。皇帝爱玩,所以喜欢 听柳永的词,但说到功名,却是另一个标准了。你的词听听,还可以 的;做官,不一定行;就是中了进士,也可能生生的给你划去。更何 况,有些柳先生得意的新词,皇帝是连听都不要听的。 二、词作的反传统意识无法被士大夫接受 上面说了,柳永是个放荡游子。他的情爱观也是反传统的,用现 在人的讲法,他的情爱观念一方面是浪漫的,有时纯粹肉欲的,香艳 的。另一方面,在他的生活中,似乎是缺乏真爱的。他与歌女、妓女 长期厮混,博得了她们爱。有一本《古今小说》 ,描写了“众歌妓清 明哭柳士” ,是说的他故世后,他的那些红尘知音自觉自愿到他坟上 祭奠他的故事。柳永的词作中有许多是反映他的生活情趣和爱情观 念,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岂容用这浮名换取那依红偎翠的生 活。这又是让封建士大夫无法容忍和接受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为什 么在他以后的词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都对他有这样那样的 不满意。 三、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标准 在柳永以前的词作品,有长调,有慢词。但还没有发展成为主流 流派,因此影响也不大。在他之前的温庭钧、韦庄、冯延巳、李煜, 林逋、晏殊、欧阳修、宋祁等,他们的词作精华都在于小令,以长调、 慢词到了柳永开始成了主角。宋词是以它的抒情性为重要的特征的。24 小令的抒情,妙在言虽尽而意不尽;长调的抒情以缠绵悱恻而令读者 动情;慢词的抒情更是让读者回肠九转。小令的抒情和长调、慢词的 抒情不同之处就在于。柳永打破了传统的词作创作方式,以慢词来表 达内心的深深情感。 四、缺乏话语权 柳永不象他以前的词人,都是朝廷的大官,他是个没有功名的布 衣,自称是“白衣卿相”“人微言轻”在任何时代都一样。既然你是 。 个小人物,当然你的话就没有分量。虽然柳永才高八斗,但他的地位 决定了他始终没有话语权。况且,他还是个自持清高却又混迹于秦楼 楚馆的小人物,就更无法取信于达官显贵。柳永说他“平生自负,风 流才调” ,自负什么呢?既风流又有才调。在当时的歌舞行中、勾栏 院内所能有的看家本领,他样样精通:什么拆白道字、新词旧唱、打 理妆办,无所不能。再加上他的身体好,形象好――“表里皆峭”这 无法不引起当时的和后人们的妒忌。中国文人还有一个恶习:文人相 轻。由“文人相轻”而产生的某些目空一切的封建士大夫对他的作品 更是不屑一顾了。 以上是对柳永的生平以及他对词的贡献作有个轮廓般的介绍。 下 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柳永的代表作词《望海潮》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t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翻译成现代语如下: 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的都会在杭州,它的景色美妙,自古以来 就呈现出都市的繁华。 雾气笼罩着柳树, 雕栏维系着小桥, 高低错落的翠绿色挡风帘下, 生活着十数万人家。 茂密如云的树木环绕着迤逦曲折的堤岸, 钱塘江卷起如霜如雪般 的滚滚浪花,象长江天堑一样无际无涯。25 街市上陈列着珍珠宝货,进出家门的市民都身穿绫罗绸缎,似乎 在赌阔气,赛豪华。 西湖的里、外湖在层层叠叠山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丽优雅。 看,正是三秋时日,山上桂花飘香,湖里荷花紫姹。 晴朗的白天笛声缭绕,夜归的采菱船歌声一片,还有那快乐的钓 翁和采莲的娇娃。 簇拥着仪仗队旗的骑士前呼后拥通过闹市; 略带醉意的人们听着 街头艺人吹箫说书;还有人一面吟诗,一面欣赏晚霞。 这美妙的景色,容我画出来献给朝廷吧;任职期满回朝时候,应 该执掌朝政,这是对你的褒奖有嘉。 词人以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肤所感,大开大阖、直起直落 的笔法,描写杭州的繁荣景象,既有层层叠叠,又有序有秩,而且收 放开合,各得其宜。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杭州历史古城的一幅宏伟 壮丽的历史画卷。 词的上阕,描写了杭州的全景。第一韵: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一开头,就点出了杭州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 人文地理面面俱到。词人告诉我们什么呢?首先告诉我们杭州地处 “东南” ,景色优美。 “形” :地形、景色, “胜” :优美;再告诉我们 杭州是“三吴”即“吴兴、吴郡、会稽”的都会。最后总结式地指出 了钱塘即杭州自古以来就很繁华。此处称“三吴都会” ,是泛指。可 以理解成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也可以理解成为东南一带。词的开头 就是字字铿锵,引人入胜。其中“形胜”“繁华”四字,贯穿于整篇 、 词。前三句是提纲挈领,总写杭州。告诉了我们杭州在何处――“东 南形胜” ,这地方为什么重要――“三吴都会” ,以及杭州的历史―― “钱塘自古繁华” 。这写法是高屋建瓴式的,也可以说是鸟瞰式的。 第二韵“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笔锋一折,开 始对景物、对人物的描写。当然,作者写景写人也没有面面俱到,不 是眼中所见就一股脑儿地全部端出来,而是有选择地将其美景,一一 道来。共列举了几处美景呢?“烟柳” “画桥” “风帘” “翠幕” 、 、 、 、 “十万人家”“烟柳画桥”是街景,是杭州的一个特色。街上柳树笼 。 罩在雾霭中,烟云里,曲折的河道上耸立这一座座雕刻着美丽画面的 小桥,风景不可谓不美。 “风帘翠幕”则是民居,又是杭州的一个特 色,写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风光旖旎。那么“烟柳画桥”“风帘翠 、 幕”是不是就是杭州了呢?不是,苏州、扬州也是这样的。这“参差26 十万人家”点出,才将“钱塘自古繁华”的杭州放到了读者的面前。 当时全国的总人口只不过一、二千万,这十万人口的城市确实是个很 大的数目了。而这样的大城市不可能是苏州、扬州等处的。 第三韵“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笔锋再转,眼 光转向了城外。 先看到了城外的 “云树绕堤沙” , “堤沙” 指钱塘江堤; 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 个“绕”字,写出长提迤逦曲折的态势。接着“怒涛卷霜雪”的钱塘 江水映入了眼帘,钱塘江澎湃浩荡的江水,卷起了如霜如雪的浪花。 一个“卷”字,又极富江淘铺天盖地而来的动感。 “天堑” ,原意为天 然的深沟。天堑原来是指长江形势的险要,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又 十分妥帖。钱塘江八月的潮水,和长江的波涛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 及的。李白在《横江词》中写过: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 来。 ”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天堑无涯” ,正是描写 出钱塘江象长江天堑一般无际无涯的风貌。 然而,不能见物不见人啊。第四韵“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 奢。 ”笔锋又一转写市场的繁荣。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全都是珍珠宝货, 家家户户身穿绫罗绸缎,似乎在比赛着谁更奢华,谁更阔气。市场的 繁华,正可以和钱塘江放对。而且一边是“水” ,一边是“火” ,水是 澎湃钱塘江水, “火”是市场繁华景象。 上半阕是总写杭州,下半阕则专写西湖。要表现杭州的美景,不 描写西湖的美,当然是无法表现她的尽善尽美的。一首唱太湖的民歌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换成杭州,我们完全可以 说“杭州美呀,杭州美,美就美在西湖水。 西湖在五代时由吴越王 ” 营建的,经唐代白居易的治理、到了宋初已十分秀丽了。柳永在这首 词中,是如何来表现杭州的美的呢?他是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 昼夜笙歌、湖中人物”这四个方面,来描绘了西湖美好风貌的。具体 如下: 下半阕的第一韵:“重湖叠t清佳” 这六个字概括了西湖风貌。 。 “重湖” ,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t”是 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清佳”清秀佳美。 西湖的里、外湖在层层叠叠山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丽优雅。这是指 远景。 第二韵,次讲湖中所见“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桂花和荷花 ” 是杭州的典型花卉。白居易有《忆江南》词说: “江南忆,最忆是杭27 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这是颂扬桂花的。杨万里 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 ”是赞颂荷花的。柳永这里则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夏季的 荷花和秋季的桂花这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据说金主完颜亮看到了柳永 这首词,杭州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使他垂涎三尺,有意投鞭渡 江,想占有杭州,欣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可见,柳永 的描述确实具有令人心动的艺术力量。 第三韵“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如果说以上三 韵是看的景物,那么,这里所写的就是听到的美妙的东西了: “羌管 弄晴” :在景色晴和的时候,可以听到笛子演奏的音乐。 “羌管”相传 笛子是由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羌族发明的。 “弄” :吹奏。 “菱歌泛夜” : 采菱归来的船头响起的一片歌声,荡漾在西湖的夜空。 “泛” :漂浮。 表示歌声出自湖中的船上。 “弄晴”是白天, “泛夜”是夜晚,说明了 无论白天或是夜晚,西湖的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歌声。 湖面上不仅有笛声和歌声, 还有渔翁的笑声和采莲姑娘的打闹声。 嬉 “ 嬉”二字,将渔翁和莲娃们欢乐神情,描绘得栩栩如生。此处不但有 声、有乐,而且有人、有态。乐是“羌管弄晴” 、声是“菱歌泛夜” , 人是“钓叟莲娃” ,态是“嬉嬉”神态。有了西湖,杭州美景更鲜更 亮;有了这欢情美景,有了西湖“声、乐、人、态” ,这西湖才“欢 笑”起来。 第四韵: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词人将目光和 注意力回到了街头。 大批的人马簇拥着大官的仪仗旗帜前呼后拥地在 街头走过,这里的“大官”是指郡守,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也 是讲郡守乘着酒醉听着传来的箫声和鼓点声。一边欣赏着自然的美 景,一边吟诗。群守很是威武而又风流。 “千骑高牙” ,很是威武,凭 空为词境增添了几分豪气。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很是风流,杭 州的郡守毕竟不是边关的将军,这里没有风烟万里,铁骑厮杀。所以 郡守固然威风八面,犹须归于歌舞升平,这正是杭州美景所需要的。 结尾韵是对郡守的功劳和祝福: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当时的治理杭州的父母官叫孙何。据说,这个孙何礼贤下士,爱好词 艺,所以柳永作《望海潮》赠给他。 “好景”二字,包括了写出的和 没有写出的。 “异日图将好景” ,它日,我将画出杭州在美好的景色, “归去凤池夸”“凤池” , :凤凰池,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 所在地靠近宫禁,也称为“凤池” ,是宰相的办公地点。朝廷应该褒28 奖杭州太守,因为是他把杭州治理的如此美妙。 “归去风池” ,也含有 祝愿杭州太守有朝一日任满回朝,凭着治理杭州的政绩,擢登相位。 为了博得孙何的称扬和延誉,他不得不在最后唱一点颂歌。然落笔潇 洒,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威武 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 柳永的这首词,用汉赋般铺陈挥洒,又似工笔画样逼真精细的笔 调写出了宋朝都市的繁华生活,谱写的钱塘颂,即杭州颂。从“东南 形胜”开始,给人以警醒的印象;下阕又以“重湖叠t清佳”起笔, 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在柳永笔下,天然的湖光山色和人为的市井 风情相映成趣,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轻盈的时代风尚竞放异彩,令人目 不暇接。他在写景时也能注意交叉用笔,如“烟柳画桥”三句与“市 列珠玑”三句,本是表现市场的繁华,完全可以连续写下去,但词人 却在当中穿插“云树”三句写钱塘江景。下阕的前半部分咏西湖,从 桂子、荷花写到钓叟莲娃,这就避免了纯静止地摹写物态,使美丽的 西湖,洋溢着生气,荡漾着欢乐,充满着和谐,形成美好的境界。场 景多变,密中有疏的创作风格让读者吟读时不感沾滞。有了“市列珠 玑,户盈罗绮”的物质基础,无论是显赫官绅还是平民叟娃,都沉浸 在对生活艺术化的享受之中,他们赏湖游乐,吟词弄曲,昼夜笙歌, 社会呈现出一幅天下太平的气象,令人艳羡。这首词中还用了许多由 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 、 、 、 荷花”“千骑拥高牙”等等,或为实写,或为虚指,然均带有夸张的 、 语气,这对于豪迈词风的形成,也是极有帮助的。 二○○六年十月四日李煜和他的词第 四 讲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五代词人李煜,了解他的生平以及他的词的 风格。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主。961―975 年 在位。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峰莲居士等,徐州人,一说是江 苏海州即连云港西人。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Z第六个儿子, 公元961年袭位。当时,宋已代周。他是南唐的第三位国君,在位 十五年, 世称南唐后主、 李后主。 在他嗣位的时候, 南唐已奉宋正朔,29 成了宋的附属国,南唐岌岌可危,他仍怠于政事,纵情声色,满足于 填词歌舞,苟安于江南一隅,在词的创作中造诣极深。 南唐,建国于 937 年于 976 年,历前主李N、中主李Z、后主李 煜三世共三十九年。南唐地辖江淮,极盛时有 35 州,大约地跨相当 于今天的江西全省、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这在历 史上是个小国。我们知道南唐,知道李煜,是从李煜流传下来的“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 ; “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等具有 浓重的感伤色彩的词记住了南唐以及这位南唐的薄命国主才子。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李煜和他的南唐国。 李煜出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他在人间度过四十二个春秋之后,又 在同一天与世长辞。他天资聪颖,博通众艺,一生工书画,自创三种 书体。所作山水、墨竹、翎毛画,皆清雅不俗。精音律,自度《念家 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还审订了《霓裳羽衣曲》残谱。诗 文俱佳,尤长于填词。凡是识点字的中国人,多多少少会知道一些他 的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何 时了,往事知道多少”等。可以说,李煜是一个极其难得的全面发展 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既然李煜是这样以为有着惊人艺术才华的国君,这样一个颇具 “才情”的聪明人,怎么会守不住祖宗的基业?后人有说是“诗人误 国”。事实也不尽然。南唐覆灭的缘由,可以追溯到南唐立国者李煜 的祖父李N (888―943 年),正是由于李N在创立这个国家时留下 了很多不良的政治环境,留下亡国的祸胎,才使得李煜国亡身死。唐 朝经“安史之乱”之后,内有宦官专政、朋党争权、藩镇割据,其外 有吐蕃、南诏、回纥的侵扰。在黄巢起义军的打击下,风雨飘摇的唐 王朝过度到了大混乱、大动荡、大分裂的五代十国。这是中国大一统 的前奏。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你争我夺,战火连绵。 南方则相继建立了十个小国。 其中以吴国和南唐疆域最大, 国力最强。 南唐王朝的缔造者,就是李煜的祖父李N。李N从杨姓的吴国皇帝手 中夺得了皇位,改国号为大齐,后又自称唐玄宗的后裔,再改国号为 唐,史称南唐。李N是个很有作为的开国君主,即帝位后,实行“与 民休息”的政策,减免赋税,均定田租,发展生产,奖励农民垦种, 栽桑养蚕,发展经济作物和工商业,使江淮独在五代乱世中能“比年 丰稔,兵食有余”。由于李N在社会底层生活过,知道江淮历经了多30 年的战乱,百姓困顿不堪。因此,他制定了养生休息的“保土安民” 的政策, 在军事上不谋求扩张, 并要求子孙不得更改。 这一政策虽好, 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唐的发展。 即便有了有北伐统一中原的机 会,他也一次次地放弃了。更不可思议的是,到后主李煜执政时,这 项基本国策居然还在实行着,面对北宋赵氏咄咄逼人军事攻势,南唐 的“保土安民”国策实在是“引颈受戮”的代名词了。 “保土安民”的立国之本是后唐最终灭亡的第一个祸胎。 第二个祸胎是“尊崇佛法”。 前主李N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尊崇佛法” 延及朝野, 蔚然成风。 李N的“尊崇佛法”也大大地影响了他的儿孙。南唐中主李Z也很尊 崇佛法,他听说有位叫做文益禅师的很有佛名,于是把文益禅师请到 金陵,住进清凉寺奉为国师。文益禅师死后,李Z封他为“大法眼禅 师”。后主李煜的“尊崇佛法”,发展到了疯狂佞佛的地步。李煜当 朝时普济众僧,有道士愿意改做僧人,赠二金。僧人犯了法,在佛像 前拜一百下,可以无罪释放。李煜还大修佛寺,并赐大量的土地给寺 院。 当时金陵禅院中, 供养着包括日本、 朝鲜等国来朝的上万名僧人, 吃穿用度都来自国库。“尊崇佛法”而发展起来的无度的挥霍,大量 地消耗了国库国力,当国家要用经济于战争的时候,国库干枯了。北 宋大军兵临城下时,唐后主一方面令军士念救苦菩萨,另一方面亲自 上阵,给佛祖写了一封信,许诺兵退之后要造佛建塔、斋僧万员。史 书《十国春秋》叹道:“江南之亡,非文之罪,用浮屠之过。”这是 后唐最终灭亡的第二个祸胎。 第三是祸胎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造成南唐王朝高层人 心涣散、离心离德。 前主和中主都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处, 都是举棋 不定。 李Z是李N的长子, 李N不传位于李Z而想传位于次子李景迁。 李景迁后来死了,李N又打算传位给第四个儿子李景达。这不仅制造 了朝野内部的矛盾,使兄弟猜忌失和、大臣拉帮结派。李N服食丹药 中毒暴死,最不愿意做皇帝、确实也没有能力做皇帝的李Z登上了帝 位。初登皇位的他,由于南唐国力强盛,还扩展了国家的版图,将原 来的 28 个州增加到 35 个。到了后期,昏聩的李Z不是英姿勃发的后 周世宗柴荣的对手,不仅丢失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军队精锐丧失 殆尽,而且国家沦为后周的附庸。李Z喜欢别人顺着他,这使谄谀之 臣得了势,朝政日乱。到了后期,李Z又重蹈覆辙,在继承人问题上31 出尔反尔, 举棋不定。 李Z即位初, 在父亲梓棺前发誓, 要遵守李“兄 终弟及”的遗诏,等自己千秋万载后传位于三弟李景遂。便立景遂为 皇太弟,以作储君,把自己的大儿子弘冀封为藩王,让他离开京城去 镇守边境。然而皇太弟景遂和景达接连上书推辞,都不愿为储,李Z 便毁掉“兄终弟及”的誓言,将皇太弟景遂发往洪州做晋王,立自己 的长子燕王弘冀为太子。太子耐不住长时间的等待和煎熬,要改变李 Z朝纲不振的局面,首先准备罢免他不喜欢的年老的官员。这让李Z 很恼怒,有一次用球杆狠狠地打了太子一顿,还说要废了他,仍立景 遂为皇太弟。太子惊惧之下派人去洪州,下毒鸠杀了自己的叔叔,制 造了骨肉相残的宫廷血案。这以后,太子突然开始生起病来,最后不 治而亡。李Z接连丧弟失子,又立六子从嘉即李煜为太子。李Z是一 个不怎么喜欢政治、不愿意当皇帝又不会当皇帝的人,被逼无奈才勉 力为之。他虽然知道这点,却又重蹈覆辙,立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李 煜为太子。应该说南唐的覆灭,李Z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南唐后 主李煜,不仅生日特别奇巧(他出生于七夕节),出生之后的相貌也 与常人不同,史书称之为“骈齿重瞳”,就是有两层门牙和一个眼睛 里有两个瞳孔。他长大之后,英俊秀美,才气逼人,他“精究六经, 旁纵百氏”,善诗词、精书画、通音律,身边簇拥着一大批南唐文人 如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在即位之前,他醉心于一心向 文与世无争的“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诗骚”的文人雅士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开家乡的那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