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近体诗(填空)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Believe°70y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 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古体诗_古诗文网
  古体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 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节里叙述。  (一)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 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我们在本章第二节讲律诗的韵是时候,已经把平声30韵交代过了;现 在再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 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 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 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 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 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 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64]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 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 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纔能通用。 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65].  第七类[66]: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67].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68]: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 韵是:  歌麻蒸尤侵职缉[69]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为证:  古风五十九首(录二)    其十四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 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70].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 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 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全篇麌韵独用)  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 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清&、&行&、&卿&、&兵&、&缨&,庚韵:&星&、 &冥&,青韵。)  伤宅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 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 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 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 韵:&干&、&栏&、&丹&、&官&、&寒&,寒韵:&环&、 &山&、&间&,删韵。)  醉歌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为长 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 约. 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 心虽瞭是非,口不给唯诺. 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  (&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 一定每次都用通韵。例如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就以麌韵独用,不杂语韵 字。特别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 入声字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试看陆游《醉歌》除了一个&雹&字, 一律都用药韵字。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 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  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 就不那么严格。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 更宽了。  (二)柏梁体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 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以前的七言诗(如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 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纔变了特殊的诗体.  下面的柏梁体的一个例子: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 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 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 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例如: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眞,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 外加勹} 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 雪路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三)换韵  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固然可以一韵到底[71],但也可以换 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 韵,四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纔换韵,;可以连 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现在举几个例 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72].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致,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村&,元韵:&人&,真韵:&看&,寒韵。真元寒通韵。 &怒&、&戍&,遇韵:&苦&,麌韵。麌遇上去通韵。&至&,寘韵:&死&、&矣&,纸韵。纸寘上去通韵。&人&,真韵:&孙&, 元韵:&裙&,文韵;真文元通韵。&衰&、&炊&,支韵:&归&,微韵。支微通韵。&绝&、&咽&、&别&,屑韵。)  白雪歌   [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 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折&、&雪&,屑韵。&来&、&开&,灰韵。&幕&、 &薄&、&着&,药韵。&冰&、&凝&,蒸韵。&客&,陌韵: &笛&,锡韵。陌锡通韵。&门&、&翻&,元韵。&去&、&处&, 御韵。&路&,遇韵。御遇通韵。)  注意: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押韵的。近体诗首句往往押韵,古体诗在这一点可能是受了近体诗的影响。  (四)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 明确的规则,那么,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应该完全是自由的。 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 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 越好,以为这样纔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 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 从两方面看拗句:  (1 )从三字尾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a )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b )平仄平。  (c )仄仄仄。  (d )仄平仄。  (2 )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 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试拿岑参《白雪歌》开始的八句来看,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三句, 即&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 合乎第二种情况(同时也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五句,即&北风卷地 白草折&,&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 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现在再举一个例子:  岁晏行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燕 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肉酒,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 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在这一首诗中,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万国城 头吹画角&),其余都是拗句,而且在九个平脚的句子归口就有七句 是三平调. 可见不是偶然的。  当然,不拘粘对也是古体诗的特点之一,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五)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的对仗的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 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岁晏 行》这样一首相当长的诗,全篇没有用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 用了一个对仗,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也还只是 一种宽对。并且要主意: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两点不 同:  (1 )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2 )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又如岑参 《白雪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73]&。  古代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 他们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着意求拙,只须纯自然, 不受任何束缚就好了。  (六)长短句(杂言诗)  我们在第一节里讲过,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 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 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 觉. 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现在试举他的一首杂言诗为例: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 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 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7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75].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 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 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七)入律的古风  讲到这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但是,并不是所 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 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有些诗人在写古体 诗是还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 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用律句。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 我们试看初唐所写的著名的《滕王阁》诗:  滕王阁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 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上合律[76],简直是两首律诗连在一 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 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等人的七言古 风,基本上是依照这个格式的。现在试举高适的一个例子: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77].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78].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 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 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79]!  这一首古风有很多的律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 )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2 )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3 )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像一首平韵绝句或仄韵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像仄韵律诗。  (4 )仄声韵与平声韵完全是交替的。  (5 )韵部完全依照韵书,不用通韵。  (6 )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的一派(入律),后来 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 后来、是属于这另一派的。白居易、等人所提倡的&元 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 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显示着很大的差别. 杂言古体诗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 多,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像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 风.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纔不至于怀疑它们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1] 六言诗是很少见的。  [2] 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3] 参照下文第43页。  [4] 郭编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入近体诗。元稹所编的《白氏长庆集》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  [5] 《佩文韵府》等书,也是按这个诗韵排列的。  [6] 、白居易、等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因为这种诗是罕见的,这里不谈。  [7] 我们有意识地举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必分别,而前人在律诗中严格区别开来的韵,如东与冬,鱼与虞,庚与青。其余的韵可以参看 下文各节所举的例子。四支,《守睢阳诗》,43页。五微,苏轼 《寿星院寒碧轩》,36页。十灰,杜甫《春日忆李白》,39页。十三 元,《山园小梅》,20页。十四寒,杜甫《月夜》,29页。十五 删,陆游《书愤》,23页。一先,王维《使至塞上》,27页。二萧,毛主席《送瘟神》(其二),30页。四豪,《塞下曲》,51页。 五歌,杜甫《天末怀李白》,32页。六麻,《泊秦淮》,50页。七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2页。十蒸,苏轼《郿坞》,51页。十一尤,李白《渡荆门送别》,29页。窄韵不举例。  [8] 扬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龙庭&就是&龙城&。这里不用&龙城&,而用&龙庭&,因为&城&字是 八庚韵,&庭&字是九青韵。  [9] 李白有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首句用邻韵,还有的《送李回》。但是这种情况不多见。  [10]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 ān 、z ēn 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 ēn.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11]参看上文19页杜甫《月夜忆舍弟》。  [12]这一种格式比较少见。参看上文第19页王维《送赵都督赴代 州》。  [13]&那&,平声。  [14]&教&,平声。  [15]&漫&,平声。  [16]参看下文第42页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参看下文第40页杜甫《客至》。  [18]&粘&,读nián.  [19]失粘有广义,有狭义. 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20]&燕&,平声。  [21]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 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 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 像《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 不是孤平。  [22]杜甫《秦州杂诗》第二十首:&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独坐》第二首:&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答应的应(又写作 譍)在唐宋时有平去二读,这里读平声,所以不犯孤平。参看《诗韵合璧》蒸韵譍字条.  [23]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  [24]上文20页所引林逋《山园小梅》第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第七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两句,下文32页所引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凉风起天末&也是这种情况.  [25]鄜,读如孚,平声。看,读如刊,平声。  [26]下文33页所引陆游《夜泊水村》第七句&记取江湖泊船处&, 39页所引杜甫《春日忆李白》第七句&何时一尊酒&,王维《观猎》第七句&回看射鵰处&也都是这种情况.  [27]一作《时世行赠田妇》。  [28]&旋&,去声。  [29]&更&,去声。  [30]&令&,平声。&漂&,去声。  [31]&过&,平声。  [32]&为&,去声。  [33]这还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种特定格式,因为那种格式第三 字必须用平声,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声(入声)。  [34]&芹&字今入文韵,但杜甫时代还是真韵字,不算出韵。  [35]&为&,去声。  [36]这是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标准来衡量的。当然也可以拿&仄仄 平平仄仄平&来衡量,不过那样也有不合平仄的地方。下同。  [37]这里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38]有时候,也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是动词.  [39]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40]这十一类还不是完备的。  [41]&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和&何时&句都是拗句。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庾开府&不能 对&鲍参军&。  [42]&看&,平声,读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43]&为&,去声。  [44]&重&,上声。&应&,平声。  [45]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  [46]&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诗尚未定型 化的现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7]&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去 声。&闻道&句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8]&看&,平声。  [49]全篇用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 较少见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冯唐老,清秋悲。江喧长 少睡,楼迥独移时. 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但是尾联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半对半不对的就比 较多见,例如杜甫《登高》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0]也可以用于颔联,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见32页)。 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对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因为不是常规, 所以不详谈了。  [51]&看&,平声。&为&,去声。  [52]&丽&,&创&,都是平声。末联出句&平平仄平仄&,是 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这里等于律诗的第七句。  [53]&应&,平声。  [54]:《文心雕龙。丽辞》。  [55]&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 别是&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  [56]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 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则比较平起式稍 为少些罢了。  [57]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 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的平平 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  [58]&泊&,入声。&烟&,平声。  [59]&比&,上声:&西&,平声。  [60]&恐&,上声:&天&,平声。  [61]&不&、&客&,入声:&何&,平声。  [62]&看&,平声。  [63]麌,读y ǔ;荠,读j ì;潸,读shǎn ;铣,读xiǎn ;筱,读xiǎo ;哿,读g ě;豏,读xiàn.  [64]寘,读zhì;霰,读xiàn ;禡,读m à;沁,读q ìn.  [65]这里所说的元半、阮半、愿半及下面所说的月半,具体的字 可参看附录《诗韵举要》。  [66]第六类和第七类也可以通用。  [67]蒸韵上去声字少,归入迥径两韵。  [68]第三类和第四类也可以通用。  [69]不举上去声韵,因为在这七个韵当中,除尤韵的上声有韵外, 其余上去声韵是罕用的。  [70]莽,读m ǔ。  [71]柏梁体必须一韵到底。  [72]一本作&出看门&。  [73]黑体字是平声字或仄声字自相为对。  [74]&援&,一作&缘&。  [75]叹,平声,读如滩。  [76]&阁中&句不粘,是由于初唐律诗尚未定型化。上文讨论王 维的诗时已经讲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府诗与古体诗近体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