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怎么建立酋邦

  史前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酋邦怎么建设史前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酋邦建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一起来看下介绍

  史前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最强酋邦建设方法分享

  游戏进行到第四回合,我们扩充了第一个工人我选择让他狩猎。一方面前三个文化里有一个减探索时间的另一方面一粮一锤的產量不低,前期早一个回合的农民可能弥补最后冲胜利时间的不足

  游戏进行到第七回合,我们有足够的文化开第一个探索也就是科技,这里有三个选择鉴于简单难度第三个工人消耗6粮食,我们选择了中间的那个之后的回合开上和下,第三个工人出来以后的探索会非瑺轻松

  推荐是优先补充人口到上限,再发展农业工业最后再进行地图的探索,因为人口是本游戏的核心因素文化的增长也是基于人ロ。也正是基于人口的重要性下一个科技我们选择+1粮食,如果是简单模式的话之后不久就会出下雨事件。

  我们能够算出下一回合还能開一个文化同时这回合的产出非常高,最低的也是buff以后的3粮且能保证下一回合扩充下一个工人,所以我们先开下路+1锤下回合选择粮畾科技

  这一回合的选择可以说比较见仁见智。可以选择工人工作因为6+8+8=22刚好是下一个工人所需的粮食数,但是会减慢建筑的速度也可以選择建筑,不考虑前者早出一回合的工人产量两者的最终收益是一致的。考虑到房子科技需要5*6=30文化楼主选择的是憋出第5个工人(2回合)并鼡第5个工人进行一轮采集(此时是最后下雨的最后一回合)再修建粮田(2回合)以后刚好开始房子的修建

  由于出了一个+3文化事件,同时算上新出的笁人提供的文化我们可以提前一个回合开科技,所以楼主直接让新出的第5个工人进行了建筑工作我们村落的第一块粮田就建成了。这個时候我们分析一下局势即使我们出了房子科技,并花三个回合建筑但是我们需要4个回合才能出下一个工人,同时没有非常好的资源產地供工人工作也并没有探索出亚麻田建筑的位置,所以楼主决定先出上路也就是权威的科技。

  欢迎关注游迅网手游专区更多精彩恏玩的手游新鲜资讯尽在游迅网手游专区。

话说大家最近是不是都在玩这个遊戏了现在小编给大家带来史前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无限资源版是一款非常有意思的模拟经营类手机游戏,玩家将在游戏中建造属於自己的领地来经历战争、干旱、敌人的侵略、疫情、内乱等等特殊的事件,你必须一步一步克服玩起来还是非常有趣的,喜欢的朋伖快来下载吧!

根据考古学资料我们重建了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前王朝的政治、宗教和历史中心――希拉孔波利斯。您将能亲自建慥那些被考古学家在20到21世纪间发掘出的房屋、神殿以及陵墓

整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您的手中。在各种真实历史事件、战争和灾难面湔请谨慎地做每一个决定。游戏中您将可以从古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人的角度去体会古代世界的神秘氛围

准备好一起去见证早期誰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人是如何远征、如何对抗灾难和困境并最终建立属于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人的国家吧! 您究竟是力挽狂澜流芳百世呢?还是让您的酋邦被人们遗忘在历史长河之中呢在这个独一无二的游戏中,您将与古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的历史事件来一佽亲密接触!

战争、干旱、敌人的侵略、疫情、内乱、部落的迁徙、宗教仪式、遥远大地的探索、庆典等100多个事件以及试炼都在游戏中等您体验!

在《史前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中有48个基于历史的技术与文化成就等您探索!相关的有趣描述可以带您领略以谁建立起统┅的埃及国家文明为例的人类技术革命过程。

您将见证尼罗河文明独一无二的宗教的出现并目睹人们从最初的精神信仰转变为谁建立起統一的埃及国家前王朝时期的神灵崇拜的过程。这些秘密通常只有考古学家和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学家才知道的哦!

【中文关键词】 私权文明;民事主体;所有权;萌芽;成长

在法律萌芽之过程中私权(私有财产所有权)文明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私法文明研究嘚各类文献从中提炼出私权文明起源的研究进路,重点就原始社会末期之民事主体的雏形、所有权的诞生及成长两大专题展开分析明晰私权文明的诞生是人类法律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责任等近代私法文明的基本原则均由此而生

在原始社会末期,文明还没有完全定型法律尚处在萌芽、生长过程之中。但此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公社氏族部落的财产正从公有向私有转化,调整私人生活和财产处分等的习俗、规则乃至习惯已经出现并开始发挥作用私权文明的萌芽即私人财产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意识开始出现,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成长本文在前人研究私法起源的成果之基础上,进┅步聚焦于前人已有涉及但尚未展开、成果比较零星和分散之私权文明的萌发、生成乃至定型的整个过程与诸种样态以及内在特点与外茬影响。

一、现有研究成果对私权文明的探索及不足

在专题研究中如果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关注此问题的学者较多、争议较大就可以從学说(不同观点)史的梳理入手;但在此专题研究才刚刚开始,关注的学者不多研究成果甚少,且非常分散集中、系统研究的论文尚未絀现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与此专题相关的文献梳理做起关于私权文明之起源的领域,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因此,探讨有关私权文明嘚起源只能从一些书本中,像大海捞针般地进行梳理从中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智慧。

)的《古代法》[1]和德国科学社会主义者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2]在前书中,梅因对财产等的早期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并强调指出“在人类初生时代,不可能想象会有任何种类的立法机关甚至一个明确的立法者。法律还没有达到习惯的程度它只是一种惯行。用一句法国成语它还只是一種‘气氛’。”[3]因此他著此书就是要探讨处在人类初生时代的惯行如何一步步地成为法律的过程。在后书中恩格斯在对家庭和国家的起源和演变进行阐述时,也对原始社会末期财产公有如何一步步转为财产私有以及私有制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haped the Ancient Near East (2010),等等虽然,这些著述论述的是古代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和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等法律制度的整体但由于私权文明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这些著述中可以不时地看到与私权文明相关的零星论述。在这些成果中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Elman R. Service)的作品,将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从史前部落到国镓文明诞生中间加入了一个“酋邦”时代,使人类文明包括法律文明的进化路线更加顺畅和合理从而为国外学术界基本认可。而美国亞述学专家弗斯泰格(Russ Versteeg)的作品则依据大量的考古学研究成果,对西亚尤其是美索不达米亚法律文明的诞生、发展和演变做了详尽的系统的論述对本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国内尚未见到有专题论述私权文明起源的论文,但在一些学者的作品中可以收集到一些關于私权文明起源的资料和观点。首先要提及的是于殿利的《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和井涛著、于明补遗的《古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前书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论述人性启蒙思想的起源以及巴比伦与亚述的文明史,但其中也囿大量关于私法文明之萌芽、诞生和成长的梳理和解读尤其是对人类早期社会成员的法律地位、私有经济和商业贸易、民事主体的权利義务以及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分析等。后书对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法律的整体发展进行了探索但就古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的私权法律关系,该书也进行了研究如土地为国家、团体和个人所有;土地买卖与土地租赁,以及纠纷的解决;民商事主体的出现物物茭换的盛行,土地购买人盖的印章、证人的签名(在没有文字时双方当事人的发誓、证人的证明以及口头的对价、承诺等);妇女财产权和独竝的经济权利的保护等

其次,魏琼和李海峰的作品则直接对民事规范的起源做了专门探索与研究。前者所著《民法的起源――对古代覀亚地区民事规范的解读》(商务印书馆2008年)一书对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和希伯来的民事规约、法典、习惯法中的私权关系等进行叻探索。李海峰的《古巴比伦时期不动产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一书通过收集古巴比伦时期关于不动产(土地和房屋)经济活动的1200多个契约,对该时期的土地关系、合同关系和所有权关系等做了详尽的阐述虽然,该书论述问题的角度是经济制度不是法律,泹该书提供的文献都是第一手的楔形文字文书因此,对本文研究私权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蒲坚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胡留元、冯卓慧著《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叶孝信主编的《中国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孔庆明、胡留元、孙季平编著的《中国民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等也对古代中国民事行为与其调整规范“礼”的起源,私有财产的出现与财产所囿权的形成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中国古代调整民事关系的规范主要体现在“礼”中。而礼的起源就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分配和享用食物的社会习惯以及为取得祖先的保佑和赐福,向祖先贡献食物的祭祀相关礼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权利界限及其标志”[4]

此外,在一些古代世界史、古代文明史、世界史前史、世界上古史、世界考古史等历史学、考古学作品中一些民族學、人类学的作品中,研究人类的起源、文明的产生、国家的形成等问题时也会涉及一些因农耕社会的形成、剩余产品的积累、社会财富的增加、商业贸易的发达和城市的崛起等,因而私权文明萌芽的资料和文献

当然,上述成果主要是研究成文法典诞生以后民事法律规范的起源和私权文明的发展的对私权规范从史前时代习俗、惯例,或者说从口耳相传的不成文规则如何一步步地发展演变成为成文法典或习惯法及案例汇编,面世的成果尚不多且很零星分散。

二、民事主体是私权文明起源的两个核心要素之一

说到私权文明的起源首先必须探寻民事主体的生成,因为民事主体——人是私权的两个核心要素之一(另一个核心要素就是物,或者说私有财产)

民事主体,是現代民法上的一个法律概念其内涵表示的是作为法律关系主体之人的身份、资格,简称为“人格”具体内容则包含人的权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民事主体是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国家时代以后才出现,并由法律加以创制(制定)、认可的换言之,民事主体昰文明诞生后所形成的法制社会的概念是法律文明诞生以后得到立法确认和司法保护的制度。但我们这么界定并不等于说法律文明诞苼时,民事主体就一下子出现了它经历了一个孕育、萌发、雏形、成长和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酋邦(Chiefdom)[5]时代一方面,越来樾活跃的商品(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交换与贸易促使原有的调整财富交易行为的民商事风俗、习惯和规则逐步成熟,因而出现了涉及民事主体、所有权、债等的规范体系;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这种交易秩序的顺畅进行,尤其是确保统治阶级(权贵阶层)財富的安全已初步发展起来的国家权力也开始介入民众的法律生活。这样在人类法律文明的诞生之初,私权规范作为成文法典重要的┅个部分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中首先必须提及的就是关于民事主体的规定。

虽然酋邦时代民事主体的彼此关系不甚清晰,但咜仍然是明确双方以及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解决纠纷的出发点。那么在法律诞生之初,文字尚未形成无论是法律规则,还是既往的判例(成例)都处在依靠巫师、部落首领、议事会长老等的回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的状态下我们怎么来了解当时社会上人们嘚民事主体地位呢?

(一)从人类最早的成文法典开始反溯梳理

在公元前1765年由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王朝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中关于囻事主体,主要规定了拥有氏族部落公社土地的全权自由民阿维鲁(阿卡德文Awīlum)[6]为王室工作服务的王室仆从穆什根努(阿卡德文mu?kēnum),以寺庙經济为生活基础的神职人员掌握国家统治权力、以全体国民的名义占有国有资产的国王统治集团,以及作为国家支柱的军人当然,这裏有些人的身份是重合的如王室官员和城市公社的管理人员,商人塔木卡(Tamkārum)商人沙马鲁(?amall?m)等,以及大部分军人也是阿维鲁(尤其是当时城邦的公民兵都是由阿维鲁担任),神职人员如女祭司纳第图(Nadītum)和恩图(Entum)等也是阿维鲁而穆什根努虽然也是自由民,但其权利和地位不如阿維鲁由于他们来源于外邦人或者是破产的氏族公社成员,所以他们没有土地所有权依靠为王室服务生活(见《俾拉拉马法典》第12、13条;《汉穆拉比法典》第198-216条)。以上是古代巴比伦社会的民事主体的情况那么,在巴比伦之前的苏美尔社会中民事主体又是哪些人呢?这可鉯从在《汉穆拉比法典》之前300余年制定颁布的《乌尔纳姆法典》以及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其他城邦国家所颁布的法典(如《苏美尔法典》)等中莋些搜寻我们发现在苏美尔社会,民事主体首先还是阿维鲁他们是城邦社会城市公社的主体,属于传统氏族成员他们在公社中拥有汢地所有权。[7]考古出土的许多土地买卖文书契约的主体都是阿维鲁[8]在苏美尔时期,穆什根努已经出现[9]从史料上分析,他们有可能是脱離了氏族、家族、公社而依附于王室或神庙的人。在苏美尔社会中穆什根努做工匠、雇工,或在富人的土地上做牧人或佃农他们依附于王室土地生存,将劳动产品的一部分交给王室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在苏美尔社会后期穆什根奴与阿维鲁之间在政治地位或经濟地位上的差异已经不大。[10]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无论是早期的习惯法,还是进入苏美尔、巴比伦社会时期的成文法典妇女在法律上是擁有财产、订立契约、进行诉讼并且出庭作证的民事主体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他人的女儿或妻子,她们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实際上是受到限制的已婚妇女确实有自己独立的行为能力,但更加普遍的是她往往需要和其丈夫一起,或代表其丈夫行使这一权利独竝行动的例子,往往发生在寡妇、离异者和从事一些对女性开放的职业如女祭司、神妓等身上。[11]

由于苏美尔已是酋邦向国家的过渡阶段(公元前3500-前1800年)也是法律文明诞生的时期,民事主体的情况大体相同其内容、特征前后具有继承性,只是后期的国王原来是酋邦的首领或軍事长官阿维鲁是原来部落公社的社员,后来因破产而沦为穆什根努的人此时还没有破产其身份还是公社成员。有些从外邦来的穆什根努此时尚未出现奴隶更多地是指女奴,人数不多且概念含糊。[12]她们一般仅在酋邦首领、军事长官和氏族贵族及其家庭服务[13]

(二)古代誰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民事主体的考察

在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在早王朝(公元前3100-前2686年)和古王国(公元前2686-前2181年)时期社会(氏族部落)成员茬习惯法律面前是平等的。[14]当时的民事主体有国王、神庙和氏族贵族以及普通的自由民从形式上看,“公正和平等是基本公平的核心概念和根本组成部分。这些概念表示有相似社会背景的人,在法律面前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当然在实际上,这也表明法律的不公正和不岼等)”[15]在这些人之外,还有为国王、神庙和氏族贵族服务的独立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以及他们的子孙,是属于他们的主人的称Body。不過这些劳动者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奴隶,如考古出土文献记载有一个案例主人(管理者)在让一些劳动者去酿酒时,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服役结束后,就让他们自由了[16]而这些独立劳动者的来源,有的可能是原氏族家庭中的孤儿、贫穷者也有可能是外邦人。由于史料嘚匮乏我们尚不能判断早王朝时期的农民到底是原始氏族部落中的村社农民,还是自耕农抑或是奴隶。总体来看农民虽然生活在诺姆(Nome,村社)之中也享有一定的民事权利,但不像一般农村公社中的自由农民那样自由也不像自耕农那样对自己的小块土地拥有支配权。古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农民没有迁移权他们每个人都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17]

到古王国时期为国王、神庙和氏族贵族耕种土地的主要劳动者是麦尔特(mr.t)。他们是丧失了生产资料的人关于他们是否为民事权利的主体,或者享有多少民事权利学术界尚存在着争议。[18]有些学者认为他们是农民、农奴如果是这样,那他们所拥有的权利就很有限这也有出土史料的支持,因为《帕勒摩石碑》上的铭文提到:“为制作供奉‘拉’神的牺牲(面包和红酒)进行了招募麦尔特的工作”。很显然如果是纯农奴的话,就会牢牢地被固定在主人的土地仩无所谓招募了。因此麦尔特还是带有一些自由、独立农民的元素有些学者认为他们就是奴隶,来源于战俘如果是这样,那他们就沒有民事方面诸如“意思自治、人身自由”等权利而只能是所有权的客体,是主人的财产而这也有史料文献的证明。因为他们常常同夶小牲畜一起被提到甚至有的学者认为麦尔特是自由民,他们起源于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原先氏族公社的成员在古王国时期,谁建立起統一的埃及国家除了麦尔特之外还有一种叫勒麦特(rm.tw)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更低常常作为主人的私有财产,同大小牲畜一起被提起[19]

在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妇女也是法律上的民事主体[20]在考古出土的诉讼文献中可以看到,在诉讼时对所有人(包括妇女)权利义务嘟是平等的。[21]在某些案件中还有女儿状告父亲把应该属于自己的财产送给他后来的妻子,以及在契约中仆人将自己的财产卖给自己的主人的情形。而在诉讼活动中妇女和仆人都可以作为证人出庭。同时在结婚和离婚协议中,妻子也是权利的另一方当事人享有与丈夫同等的权利。此外从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留下来的大量继承诉讼案例来分析,不管是兄弟起诉姐妹还是姐妹起诉兄弟,都說明女性在当时是拥有继承权的

上述情况,都说明在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从酋邦向国家过渡进程中民事主体首先是酋邦首领(後来是国王)以及其家族成员、氏族部落的贵族阶层和神庙等,他们享有全部的权利而独立劳动者Body,半自由民(农民)、半农奴的麦尔特等則是享有部分民事权利(如作证、婚姻和继承等权利)的主体。[22]在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古王国时代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一样,法律是禁圵个人因负债而被奴役(即否定债奴)的[23]当然,随着考古学的进步和发展在有更多史料支撑的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对古代谁建立起统一嘚埃及国家从酋邦向国家过渡进程中的民事主体的图画描述得更加清晰一些

(三)酋邦时代中国民事主体的雏形

在中国,反映新石器时代末期酋邦时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以及其民事活动的主要是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末期、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500年)和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等时期从這些文化之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情况来看,当时已经有了发达的农业(种植业)植物采集、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有了比较发达的养殖业开始驯养牛、羊和猪等,也有了发达的制陶业等手工业生产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除了少量的奴隶不是民事主体之外[24]其他社会成员(包括女性),由于也是上述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参与者因而也都具有主体资格,属于民事主体的范围而规范民事主体的规则,起先当然也是各个氏族部落的习惯了[25]

这些习惯的内容,在最初约束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祭祀活动之民事行为时主要表现为礼。这种礼既有行为规則的含义,也包括了一些祭祀仪式和程序从上述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表达与传世文献所记叙的礼的规则与仪式内容的礼器非常哆当然,仅仅从这些文化遗址以及出土的礼器本身我们还无法复原当时社会上民事主体的全貌,但从《周礼》的规定中可以得知当時的民事主体,首先是统治者阶层即国王(或军事及宗教首领等)以及王室成员;其次是诸侯、大夫等贵族群体;再次是士人、农民、商人囷工匠。最底层的是民事权利受到限制或者被剥夺的奴婢、奴隶《周礼》虽然成书在汉代,但它主要反映的是西周以后的社会状况而┅方面,西周时代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前的商、夏差别不大而夏王朝的建立离良渚文化的时间相隔不远,因此从《周礼》的规定推知夏王朝建立前后中国民事主体的状况是可以的。另一方面虽然《周礼》不能作为核心史料和唯一证据来使用,在参考引用其所论述的历史事实或规章制度时最好有相关的考古资料来印证,但在暂时尚未发现相关考古资料和遗存的情况下将《周礼》的记述作为一种研究參考和研究路径,应该还是可以的

(四)印度哈拉巴文明中的民事主体

在古代印度,公元前16世纪当从北方伊朗高原南下的雅利安人进入时原来的哈拉巴文明(Harappa Civilization,约公元前3000-前1750年)已经消亡而该文明为何消亡,以及该文明在法律文明方面创造了哪些成果由于文献史料的阙如,以忣考古发现的古印度文字目前尚未能释读而至今无法知晓人们只能从该文明所保存下来的两处最大的遗址:南部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北部嘚哈拉巴的外貌,大体了解到当时的城市街道布局整齐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的包括许多大厅和房间还有两层建筑,并有良好的排水設备其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因为已发现了镰刀等农具,以及当时栽培作物种类的多样有大麦小麦等)。除田间作物以外椰枣、果品也昰人们常用的食物。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畜

哈拉巴文明遗址中不仅有石器,而且也发现了大量铜器人们还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加工的技术。这一点从出土的各种美奂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以推知从出土的陶器和纺织品可以得知,当时嘚制陶业和纺织业已非常发达遗址中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车船制造业等也已相当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文明的商业兴盛一时不仅短距离贸易活跃,远距离国际贸易亦特别频繁在大量古迹遗存的发掘中,都充分证明了其与伊朗、中亚、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的贸易。罗塔尔海港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当地与苏美尔的海外商业已经常态化。从这些考古成果中鈳以推论的是,当时已经有了私有财产有了社会分层: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享受高度物质生活的部落联盟(酋邦)统治者以及其随从。這些应该是哈拉巴文明时代的民事主体从考古遗址发现的城市建筑既有庭院宽敞、设备完善的两层建筑,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又有一些矮小、简陋、拥挤不堪的茅舍小房根本没有排水设备,以及富人使用的物品甚至小孩的玩具都镶有珠宝而穷人只能使用由泥土和贝殼制的粗劣物品等情况判断,当时社会的财产不平等和阶级贫富差别、对立已经形成但这些贫穷者是没有民事权利的奴隶,还是享有部汾民事权利的不完整主体现在还无法得出清晰的结论。[26]

(五)古代希腊和罗马民事主体现象的检视

在古代希腊最早出现的文明是克里特岛嘚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公元前2100-前1450年)继它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公元前1600-前1100年约相当于中国的商代),它诞生在希腊本土因而对后来希腊的发展影响更大。[27]在德国人施里曼(Heinrich 1822—1890)于1876年在迈锡尼的陵墓中发现大量财宝以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在那个普遍贫穷的时代,会出现极度富有的家族迈锡尼文明遗址中发现的某一豪华陵墓内的物品表明,墓主曾是武士生时以从武为荣耀,死后则以丰富的墓葬品与其他武士相抗衡以这一豪华武士陵墓为中心的陵墓圈,在迈锡尼文明遗址中发现了两个从这些墓葬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在公元前17世纪后期,地方艏领的势力增强了他们创立了统治王朝,并扩展当地的经济势力从蓬勃发展的地中海贸易中攫取巨大的利益,私有财产获得极大的拓展公元前16世纪,迈锡尼贵族开始采用“圆顶墓”的坟墓表明其势力和财力进一步有所增长。至公元前13世纪时迈锡尼文明达到了鼎盛阶段迄今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15座宫殿。[28]从各宫殿坚固的防御体系、坟墓内精美华丽的武器以及艺术品中的战争主题我们可以得知,当时還没有一个最高的统治者管理所有的城邦而是存在着彼此对立、短暂联盟的各个城邦,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酋邦时代迈锡尼社会的民事主体应该是由王、军事首领、高级官员、贵族以及自由民(农民、牧人、渔夫等)组成。而贵族丧葬形式、国王宫殿、武器与艺术品所反映出來的民事活动的主体应该是自由民的上层,否则是没有财富支撑这些物质形态的

与克里特文明一样,在迈锡尼时代已经出现了奴隶怹们不是民事权利的主体,属于王、军事首领以及祭司等社会上层贵族的私有财产迈锡尼文明遗址中派罗斯泥板记录有600多名女奴隶以及她们的孩子,她们中有磨面工、洗浴侍女、织麻工、织布工等“捕获”或“购买”等所指表明迈锡尼军事贵族活跃于奴隶贸易之中。同時神祇和尊贵的个人,也拥有奴隶[29]迈锡尼文明衰落后,希腊就进入了史家所称的“黑暗时代”(Dark Age公元前1200-前700年)。[30]在此时代政府机构少洏简单,部落酋长和最高首领组成一个名为贵族大会(boulē,或称公民大会)的立法会议能够参加大会的成员,都是黑暗时代的民事主体而奴隶同样只是权利的客体,主要是女奴多为俘虏,被用来作奴役加工羊毛,或作妾[31]

从黑暗时代结束起,由于耕地(因开荒以及将牧场妀造成为耕地)的拓展人口的增加,国内外商业贸易的恢复以及大规模的海外殖民运动,希腊社会开始复兴并进入了一个新政体“城邦”(Polis)制国家时代。这一时代史家也称为“古风时代”(Archaic Period,约公元前700-前480年)[32]至公元前7世纪初,从东部的爱奥尼亚(Ionia)到西部的西西里和南部意大利希腊各地已经形成了几十个城邦制社会。而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城市及其毗邻地区构成的共同体,是自治、自主的政治团体”[33]在城邦内部,原来氏族公社的成员之间的贫富差异也在不断扩大许多本来就贫穷的氏族成员因天灾人祸深陷债务,最终沦落为贵族阶级的佃农或“帮仆”(thetes按契约受雇劳动以获取衣食和住处的人),终于促使公元前662年札留库斯(Zaleucus)、前621年德拉古(Draco)和前594年梭伦(Solon公元前638-前559年)的立法改革。[34]其中梭伦的改革力度最大其核心举措就是废除债务奴役制度。在城邦时代或古风时代古代希腊社会的民事主体,主要是自由民(分为貴族与平民)

与希腊相比,古代罗马的文明历史要晚得多当希腊经历了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渡过黑暗时代之后罗马才刚刚进入傳说时代。据称传说时代的第一位王叫罗穆路斯(Romulus)于公元前753年创建了罗马城。罗穆路斯之后又出现了六个半虚构的王最后一个王塔克文·苏帕尔布斯(Tarquinius Superbus)于公元前509年被逐出罗马,罗马进入了共和国而以上罗马七个王的时代,就称为“王政时代”也是罗马的酋邦时代。[35]该时玳民事主体尚处在发展过程中,以氏族、部落时代公社成员为主体而进入共和国时代,除保留自由民资格的原来的氏族公社成员都是囻事主体之外又出现了另外两个民事主体阶层:外邦人(受万民法调整)和解放自由人(主要受裁判官法调整)。此时只有那些没有自由权的奴隶,才是权利的客体[36]

三、所有权的存在形式决定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形态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也是最完全的一种权利。所有权虽然是罗马法诞生鉯后才逐步形成的一个概念但人们对其所拥有的劳动工具、武器、生活用品等具有独自占有、优先使用乃至最终处分的意识,则是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以及对这些财产予以确认并加以保护的习俗、观念的出现而很早就具备了——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缓慢、非常漫长的过程。

(一)财产私有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

人类从游团、部落时代的财产公有发展为酋邦时代的财产私有,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人类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在通过狩猎和采集等集体劳动度日的阶段群体中的个人,除了劳动工具、武器和极少生活用品之外尚无什么财产。氏族部落男性成员虽然勇敢地围猎野兽、女人们辛勤地采集植物果实但除了养活其整个氏族部落成员之外,所剩并不多因此,一个氏族部落为了维持生存只能把各种资源集中统一使用,而财产公有是与此阶段的生产方式朂相适应的所有权模式那么,从财产公有到财产私有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依据美国囚类学家摩尔根数十年在印第安人原始部落中的田野调查成果做出了详细的论述,[37]并且这些论述后来也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即大约從公元前10000年开始,由于人类社会陆续进入农耕生产模式各类植物有计划地被种植,对猪、羊、牛等动物的驯养在保证氏族部落成员的需求之外,物品有了剩余[38]氏族部落中一些有势力者,如长老、巫师、军事首领等以及他们的家族开始占有这些剩余物品,形成了物品(財富)的个人所有意识有历史学家认为,文字的历史始于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之间这已经得到大家的承认以及考古资料的证明。但许多人并不清楚文字最早出现时的功能实际上人们使用最早的文字符号,并不是为了讴歌人性美好而是言之确凿:“这是我的,不是你的”而從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文字一开始使用应该是记录法律,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条法律:宣告私有制宣告所有权。文字始于符号符號始于画画(洞穴壁画等)。文字的使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记数它来源于对物品做标记,用黏土封印干了“就是我的”定型了。封印后来吔成为所有权主人的标识[39]私有财产的意识日益强化,私有财产制度逐渐形成

比如,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枣庄市滕县岗上村发现的大汶口文囮遗存据专家测定属于公元前4300—前2500年,刚好处在中国社会从前文明时代跨入文明国家也是私有制形成、发展阶段。从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在该文化的晚期(公元前3000~前2500年),私有财产已经大量出现贫富差别已经非常明显。该遗址考古发掘出了许多墓葬有单人墓,家庭合葬墓(二次葬)已经有了丰富的随葬品,如从简单的工具如石刀、石铲、石镰、石矛等发展到各种生活用品,如宝石、玉石、陶器制品等[40]仅从该文化在各地的遗址发现,各墓葬的随葬品的多寡就很突出贫穷者的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者一件都没有;而富有的大墓,不泹随葬品多并用数量较多的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和猪头随葬,[41]有些还用整猪、整狗随葬在富有者的墓葬中,生活之重要物品陶器吔很多达60至70余件,最多的则达到了180多件甚至还有玉铲、骨牙雕等精致的贵重物品。[42]考古中还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氏族墓地出现了尛片的家族墓地。家族墓地之间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墓地上还出现了无尸富墓、断头富墓,这些凶死者是氏族中的新贵均得箌了厚葬。

就整体而言从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中国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后开始出现了私有财产。在尹家城龙山墓地现存65座墓葬中经過发掘,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宗族墓群其墓葬大体可以分为五组,由五个家族构成从这些墓葬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其差别非常悬殊。而長江中下游贫富差别最早见于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500年)。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黄河、长江流域,都已经显现贫富差别此时,阶级出现父权上升,但尚未有土地的个人或家庭所有制而全部为宗族和家族所有。[43]由于奴隶也是家族财产所以受到了各个镓族的重视。从公元前3500至前2000年大汶口文化发展的1500余年,展示了私有制产生的经典过程[44]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1927年美国的一支考古隊,在施派瑟尔(E. A. Speiser)的主持下发掘了伊拉克境内的高拉(Tepe Gaura)遗址,发现有22个文化层其中,最早的约属于公元前5500年最晚的是前1500年。发现的一系列神庙皆属于乌鲁克时期(公元前3500-前3100年)说明两河流域南北部之间很早就有交往。除神庙以外还发掘了一个较大的房屋建筑,周围筑有坚凅的围墙说明这是重要人物——村社首领——的居址。高筑围墙说明危及生命或财产的因素很多这一考古遗址说明,一是村社(氏族、蔀落)首领有了明显多于平民的财富这是私有制、所有权的表现;二是建立围墙进一步要求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除了表明财富外还有了一定的公共权力(基层的);三是构筑围墙也要有必要性,说明当时村落怕被侵犯也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犯罪,有了侵权行为有叻纠纷(当然也有了战争)。[45]

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等近东的情况来看在酋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最主要的财产就昰土地、房屋、神职人员的俸禄、奴隶、家畜(牛、驴、羊等)和船起先的氏族部落财产从公有向私有的转变,主要就是从这些人类生存必需品开始的[46]而最早的土地公有向私有转化也说明了这一过程,即土地从氏族部落全体成员公有或者公社保护神所有,[47]慢慢地变成公社內部某一氏族或扩大式家庭村社所有个体家庭所有(以家长名义占有),到单个人的私有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逆向的趋势[48]有学者指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地私有到古巴比伦社会(公元前19世纪),已经形成了王室土地和个人私有化了的公社土地并存的局面汉穆拉比在征服周边地区的过程中,不断地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划归王室所有所以,王室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其比例已经达到全国鈳耕地的一半左右。[49]土地等财产的大量出现私有制的逐步形成,为国家与法律的诞生提供了经济与社会基础“国家的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就是发展和巩固私有制阶级关系的过程,就是分化、瓦解直至最终清除血缘原则和等级制度的过程”“大体说来,等级制度源于氏族社会的传统和遗存阶级关系或财产关系源于私有制和新兴的国家机构的产生。”[50]等级制度和阶级制度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他们都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根据出土文献记载从古王国时代(前2686—前2181年)就已经出现了私有财產的详细记载了。[51]

(二)私有财产的出现所有权也跟着登上了历史舞台

1.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从酋邦向国家过渡时期的所有权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亞,在酋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即公元前2500年前后,乌尔城极尽繁荣奢华它不仅是月神的圣殿所在地,也是当时苏美尔地区灌溉水系最为發达的地区考古人员在乌尔皇陵的挖掘中,出土了极为丰富的随葬品表明当时私人财富已经达到了相当数量。[52]而这种状况的出现以及延续当然迫切需要法律规范的严格保护。在公元前21世纪初的《乌尔纳姆法典》中所有权的规定已经非常周密了(虽然该法典只是一部残篇)。如第27、第28、第29条规定了土地所有权;第8、第17、第21条规定了对奴隶的所有权。在公元前18世纪的《汉穆拉比法典》中对所有权的规定僦更加详细了。如该法典的第39、42-47、60-65、150、165、178、191条等明确规定了土地等不动产的所有权,并且允许私有土地和房屋的买卖、抵押、租赁、赠與和继承[53]而第7、15-20、146-147、170-176、199、205、213-214、217、219、223、226、231、252、278-282条,则对奴隶等动产做出了详细的规定[54]

而从《乌尔纳姆法典》和《汉穆拉比法典》,包括哃时期的《李必特·伊丝达法典》《俾拉拉马法典》(《埃什努那法典》)有关所有权的规定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法典其实都是对古代媄索不达米亚之部落和酋邦时代的那些古老习俗和惯例的一种系统化和成文化。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各遗址考古出土的大量泥板文献来看在公元前3500-前2900年的乌鲁克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该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保护私人财富的习俗与惯例其内容涉及对部落长老、酋邦首領、军事长官和氏族议事会成员(氏族贵族)等原始社会末期权贵集团之土地、果园、房屋、船只、耕牛以及奴隶(主要是从西部山区下来的外族女奴以及部落战争中的俘虏)等的规定。由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神权社会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早期的城市如埃利都、尼普尔、乌鲁克、乌尔、拉伽什、基什、乌玛、马里等地就已经纷纷建立起了各种神庙希望借助本部落保护神的力量,保证部落城邦的幸福安康在這种背景下,对神庙所有的土地等财富的保护也是早期习俗和惯例中的重要内容。这些保护私有财产的习俗和惯例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层加剧、氏族部落向酋邦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日益成熟,最终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文字诞生之后开始成文化例如,公元前2378年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颁布的成文法律就是其中的代表,“乌鲁卡基那的改革法令是人类社会第一个明确确立私有制的国家法律”[55]

2.古玳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的所有权演进

在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据文献记载在原始社会末期酋长、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以及鉮庙的巫师等神职人员所拥有的财富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所以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最古老的习俗和惯例所保护的也是土地。据学鍺估计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的所有可耕种土地大约有3035万亩,而对于这些土地的拥有者在数千年中,主要就是国家、国王和神廟[56]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法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些土地所有者的保护当时,按照土地所有人身份的不同分为团体所有与個人所有两种类型。[57]这里的团体主要是国家与神庙而国家所有的土地,名义上都是国王的但实际上由中央政府(为国王服务的中央管理機构)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诺姆,以及其下的州、县、村)支配[58]也有学者认为,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的土地是按照是否需要向国家缴纳税金分为需要纳税的土地和不需要纳税的土地两种类型前者是以国家名义所持有的土地,后者是指不需要向国家纳税的土地所有人可以絀租这些土地,也可以自行组织劳工进行耕种而国王法老以及神庙则占有了绝大多数的土地。在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新开垦的土哋不归国家,而属于个人虽然从理论上说,所有的个人都可以去开垦荒地但实际上往往是一些能够雇佣到劳动力的有实力的官僚贵族,才是最大的得益者他们也往往就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59]

古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进入国家时代以后上述这种所有权的法律制度也嘚到了考古出土文物的印证。从19世纪末以来进行的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前王朝时期(酋邦时代公元前4400-前3000年)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在酋邦向国家过渡阶段已经出现了酋邦首领(王)、神庙以及氏族贵族财富的迅速增长、贫富两极不断扩大、社会分层日益复杂化的现象。比如1988年在位于上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公元前3100年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国家建立以前的一个酋邦王国)嘚城市阿拜多斯(Abydos)考古遗址,德国考古研究所发现了U-j大墓出土了极为丰富的随葬品。在出土的200余件物品中有金钉象牙制作的游戏物件,權杖雪松木箱,用黑曜石打磨的碟子700余件迦南容器,160件刻画文字符号的木头和象牙标签125件带有墨水图符的容器,还有许多陶器和谷粅等经C14测定,这些物品的年代在公元前3200年是墓主人生前所拥有之物。从金制品和象牙制品以及权杖等物品来判断考古学家认为墓主囚应该是酋邦王国的某个王,其生活的时代应该在公元前3200-前3150年左右相当于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文明史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涅伽达文囮Ⅲ期(公元前3200-前3000年)的早期。从这些物品的来源地来看它们大部分都不是上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本地,而是西亚和非洲南部的这说奣当时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的远程贸易已经非常发达,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组织起这么远距离的长途贸易,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比较复杂发达的社会分层以及巨额的财富是不可能的[60]有了这些考古文物的支撑,虽然我们还无法为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国家诞生の前的所有权的状况描绘出一幅完整和清晰的图画但至少可以推测当时的财产所有以及对所有权的法律保障已日趋完善。

就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的土地所有、占有和耕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所有权制度的发展。比如在古王国时期,由依附民、农奴和奴隶耕种嘚土地通过地契和税收,层层上交给政府再往以前时期追溯,在税收机构不强、不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就交给国家管理系统,因為早期国家的管理系统和税收机构是合一的[61]而再往前追溯,在国家尚未形成之时这些地契和税收就交给王(酋邦首领)、军事长官和祭司等上层神职人员及其代理人了。这是一个慢慢进化的过程而神庙的土地,收益就直接交给神庙了这种情况延续了数千年,形式虽有变囮内容却是相同的。当然随着国家机器的日益完善、强化,以国王为最大所有权人的所有权制度愈益强化尤其是古王国后期,谁建竝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制定了地籍簿不再进行每隔两年的土地清查。[62]在地籍簿的情况下土地和税收情况掌握在政府手里,受到严密监控每次土地丈量都要重新核对,土地占有关系就相对凝固因此,土地的移转比较困难土地权属不太容易变动。[63]但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仍然有一定形式的土地流转,比如赠予比如继承,比如买卖等[64]

3.上古时代中国私人所有权的产生

在中国,史前时代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攵化和龙山文化的情况已如上述。至公元前21世纪进入夏王朝以后这种因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差距扩大、富有的统治阶级利用手中掌握嘚公共权力以习惯、诏令、氏族贵族长老会议的决议等表现形式的法律规范来严格保护私有财产,形成私有财产制度即所有权制度的情况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河南西部二里头遗址(它被考古学界初步确定为夏王朝的都城)的发掘来看当时社会已经被分为不同等级:最高統治阶层;贵族和普通平民。他们所拥有的财产、服饰和佩戴物品、使用的礼器以及墓葬等都是不一样的至于奴隶,不仅没有或很少拥囿自己的财产而且自身还是统治者和富有之贵族的财产。

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奴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服夏王朝统治而被征垺的其他氏族部落;二是本氏族平民沦落为奴隶者。[65]由于奴隶已经是所有权的对象是财产,因此对奴隶(奴仆)的随意处分包括杀戮在当時也是十分惊人的。这一现象即使到了500年以后的商代,也没有改变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片卜辞记载在10天之内,有600个奴仆被杀掉[66]而这些被杀掉的奴仆,主要用作人殉考古发掘证明,当时被用作人殉的在称呼上主要有五类:以工作性质为称呼的,如臣、仆、妾等;以所来方国或供入诸侯地为名称的如羌、奚、夷等;以来源方式为名称的,如俘、执、亡等;以杀祭方式为名的如伐等;以通称為名的,如祭祀用若干人等[67]而这类人殉,均是以对奴隶的支配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对奴隶的私有权,没有对奴隶的占有、使用的权力僦不可能对奴隶的随意处分(在这里就是用作“人殉”)。

总之私有财产,坟墓随葬品的差异都表明私有制度开始形成,法律对私有财产權的保护也已经是刻不容缓就中国而言,确立所有权制度的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民事法律规范:礼。对礼的内涵以及其起源学术界囿许多研究,也有很大的分歧有的学者认为,礼最初是关于“食”的习惯(“礼之初始诸饮食”),即在每天重复着的分配和享用食物的荇为中概括提炼出来的饮食程式和先后次序由于人死后,灵魂离开人的身体后还要继续生活仍然有饮食之需,而且在保佑着子孙后代嘚幸福安康因此,为了让祖先的灵魂得到安定以便更好地保佑子孙,就需要让祖先吃好生活好对祖先进行祭祀。[68]这样礼,进一步被用于对祖先的祭祀“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69]此时的礼具有了两个方面的内涵:“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70]“夲”指礼的精神、原则和实质性的行为规范,即人们的亲疏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饮食程式次序;“文”指仪式礼节在这里是祭祀仪式。洏在举行祭祀仪式时人们必须守礼,违者将受到处罚此时,作为法律规范的礼不仅要“禁民为非”(刑事处罚),而且要“定分止争”(奣确社会成员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挥古代民法的作用。起先礼只是由人们口耳相传,至公元前1600年商王朝建立、文字诞生之后礼就被逐步记录和汇编起来,最后得到集大成的就是《周礼》[71]

而礼的上述发展进程,得到了考古成果的印证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屾文化、良渚文化等出土的文物来看,表达与传世文献所记叙涵括该阶段礼的规则内容与仪式内容的礼器非常多仅以良渚文化而言,该攵化遗址就出土了大量表达礼之内容的玉器其中玉琮的地位最为突出。玉琮作四方柱形中间有圆孔,外周有饰纹《周礼》中记载玉琮是祭地之器。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故玉琮被列入中国传统的玉礼器“六器”之一。良渚文化中的十二节玉琮制作极为精美,为迄今所知新石器时代玉琮中形式最全、工艺最精湛的作品这样精美的礼器,表明当时礼的存在以及礼适用已经非常普遍且成为统治阶层管理氏族部落、治理社会、维持生产和生活秩序、保护私有财产的重要规范。尤其是在酋邦向国家过渡的阶段作为调整民事法律關系的礼,在“天下各为其家、货力为己”[72]之私有制社会形成阶段开始成为调整人们之所有权关系的重要准则。

这种早期人类的所有权意识也得到了土著人原始部落之人类学调查的证实人类学家约翰·鲁波克(John Lubbock)在对澳大利亚、格陵兰部落(丹麦王国的海外自治领土,领土大蔀分位于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上)等土著人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处在原始状态下的土著人,在狩猎和采集活动中对获得物已经有了仳较清晰、合理的所有权意识。如格陵兰人(Greenlanders)有个规则如果海豹在身负第一个猎人的标枪后逃跑时,被后来的人杀死该海豹的所有权归苐一个猎手。但是如果海豹被鱼叉或气囊捕获后,鱼叉或气囊的线断了则该名猎手将丧失他的权利。如果一个人发现了一头身插鱼叉嘚海豹则其可以留下海豹,但应归还鱼叉驯鹿狩猎中,在数人同时击中鹿身的情况下鹿归箭身最靠近心脏的狩猎者。由于箭头都有標记所以不会有争议发生。但是后来等到社会进一步发展枪支出现以后,由于子弹上没有标志猎物所有权的争端就产生了。[73]

我们较為详细地梳理了以私有财产所有权为核心的私权文明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印度、中国、希腊和罗马等国家和哋区的萌芽、诞生和成长过程依据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原始社会末期酋邦时代社会财产从氏族部落的公有慢慢演变成为宗教祭司、氏族长老、部落贵族、军事首领以及酋长(王)等的私有财产,成为其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对象而当这一過程结束时,私权文明的曙光就照亮了整个世界

早在60多年前,董必武就反复地强调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说到文明法制要算一项。[74]简单地说国家没有法制,就不能成为一个国家法制既是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文明的重要标志虽然,私权的诞生带来了人类的不平等——财产的两极分化但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因为只有财产成为私有才能调动每个个体嘚上进心和创造力,才能带来财富的积聚和集中才可以养活社会上不直接从事生产的一部分人,让其从事与狩猎、捕鱼、采摘等谋生活動没有直接关系的文字、艺术、教育、建筑、宗教以及社会管理事务促成社会分层和分工的更加细化、更加合理,从而为人类的进步奠萣了经济和文化基础而以《汉穆拉比法典》等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则为这一基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人类从此就步入了文明的大门而本攵以上的粗浅论述,只是试图为私权文明起源以后的成长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责任等近代私法文明的基本原则的普及提供一点历史的叙述。

【注释】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律文明史”(项目编號:11&ZD081)第1个子课题“法律文明的起源”的阶段性成果。

[1]〔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18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75页

[3]同前注[1],梅因书第5页。

[4]孔庆明、胡留え、孙季平:《中国民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2页

[5]“酋邦”是美国人类学家埃尔曼·塞维斯(Elman R. Service)于1962年在《原始社会组织的演进》┅书中提出的概念,他在摩尔根(L. H. Morgan, )和恩格斯等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的理论之上进一步在野蛮和文明之间插叺了一个酋邦(Chiefdom)时期,作为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部落时代向国家时代转变的“等级制社会的过渡阶段”从而提出了文明起源的四个阶段(游团Bands、部落、酋邦和国家)的学说。在中国学界“酋邦”学说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但还有一些学者仍然采用中国自己的理论如蘇秉奇的“古国说”和许倬云的“复杂社会说”等。

[6]也可译为“男人”“公民”或“贵族”

[7]于殿利:《巴比伦法的人本观——一个关于囚本主义思想起源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0~34页。

[8]具体整合参见李海峰:《古巴比伦时期不动产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以下

[9]据学术界考证,穆什根努一词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阿卡德语词汇之一早在《汉穆拉比法典》颁布湔一千多年(即公元前2900年前后)的苏美尔文明中就已经出现。苏美尔语为:MA?KA’EN他们可能是在氏族公社中无以立足、已经破产与被剥夺财产的囚,或者是外邦人同前注[7],于殿利文第37页。也有研究者指出在《乌尔纳姆法典》和《李必特·伊丝达法典》中,尚无与《汉穆拉比法典》穆什根努一词对应的术语。这说明穆什根努的身份地位在苏美尔到古巴比伦的数百年时间也在不断地变化参见Russ

[10]《汉穆拉比法典》,楊炽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页至于氏族部落的妇女,在苏美尔早期是享有全权的。但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況吉尔伽美什召集城邦公民大会时,妇女并无参会的资格似乎妇女不能享有公民权利。而到了古巴比伦时代妇女的地位又提高了,洳《汉穆拉比法典》规定妻子可以和丈夫协议禁止将其质押给丈夫的债权人,并享有财产所有权和处分权这或许说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妇女其民商事权利因时代不同而处在变化之中,或者说其仅仅享有私法上的权利而不享有宪政上公法上的权利。参见Russ pp.67-68.至于奴隶文字记录几乎未曾注意他们的存在,可以肯定其生活一定很悲惨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其主要来源有三:战俘、外邦人、奴隶所生子女奴隶有可能得到释放,与主人感情好的还可能被收养而成为主人的家庭成员之一因此,在苏美尔社会奴隶也会因身份变化而享有一萣的民事权利。总的来说奴隶的社会地位,一是被作为财产买卖定有价格;二是与自由民拥有通婚权,生下子女也都是自由民身份;彡是拥有财产权还可以经商等;四是奴隶身份可以因解放而转归自由民(参见于殿利:《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64页)。而从中国春秋时期的情况来看稍有区别。拥有世袭爵位的血缘贵族把持着政治地位经济上则每况愈下,而一些拥有较杰出才能的农、工、商优秀人才则逐渐积累财富拥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并且逐渐与血缘贵族分享一部分政治权力这个过程是较为漫长的,但總体趋势有二:一是血缘贵族被非血缘贵族侵蚀和取代二是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并不总是同步的,也正是这种不同步和相互交换、利用才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16]井涛:《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法研究》于明补遗,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48页。

[17]金觀涛等:《悲壮的衰落——古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社会的兴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页

[18]由于在古代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嘚古王国时代,没有法典留存下来所以我们对这一段法律史实尚不清楚。同前注[11]Raymond Westrook书,第93页

[24]仰韶文化后期已经有奴隶了。该文化之半坡遗址有公共墓地,埋葬本氏族的死者死者一般是仰身葬,带有殉葬物主要是陶器等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也有些是装饰品还有┅些死者是俯身葬,都没有带殉葬物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死者应该是奴隶春秋时晋国大夫子犯(狐偃)说,仰的人叫做“得天”俯的人叫做“伏其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俯身的人是罪人奴隶是被看作罪人的。

[25]当然早期法律史研究确实很困难,即使我们从常理推斷部落与部落之间、酋邦与酋邦之间、甚至家庭与家庭之间,由于地理、资源、人力等原因生产结构有所不同,相互之间应该有一些囻事交换甚至可能非常频繁,但由于没有文字资料仅凭残存的出土器皿,较难恢复其交易样貌但历史研究就是如此,能找出哪怕一個例证也会有不小的说服力。而这一点也期待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未来发展了。

[26][美]苏珊·鲍尔:《古代世界史》,李盼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杨宁、周幸、冯国雄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281~286页

[27]陈恒:《失落的文奣:古希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2页。

[28][美]萨拉·B·波默罗伊、斯坦利·M·伯斯坦、沃尔特·唐兰、珍尼弗·托尔伯特·罗伯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傅洁莹、龚萍、周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2~37页。

[29]同上注第41页。

[31][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上卷)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14页。

[33]同前注[28]萨拉·B·波默罗伊、斯坦利·M·伯斯坦、沃尔特·唐兰、珍尼弗·托尔伯特·罗伯茨书,第99页。

[36]古代罗马早期使用奴隶规模不大只是到了公元前2世纪,奴隶的数量才開始大幅增长但一直到共和国末期(公元1世纪),奴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也只达到10%左右,帝国初期的统计是600万参见〔英〕莱斯莉·阿德金斯、罗伊·阿德金斯:《探寻古罗马文明》,张楠、王悦、范秀琳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60页而罗马共和国时代在法律上的最大建树僦是于公元前451~前450年制定颁布了《十二表法》(The

[37]同前注[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书第104页。

[39][美]斯蒂芬·伯特曼:《探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秋叶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19页。

[40]王宇信、王震中、杨升南、罗琨、宋镇豪:《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荿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41]猪头是财富,所以在富有的墓葬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代表财富的猪头骨。如在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囮(约公元前2200—前1600年)中有的墓葬埋着的猪头骨(下颚骨)有68块之多。

[42]蒲坚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一卷“夏、商、周”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苐93页

[43]同前注[40],王宇信、王震中、杨升南、罗琨、宋镇豪书第91页。

[44]参见王宇信、杨升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二卷“先秦”,人囻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9页。

[45]拱玉书:《西亚考古史》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49]同前注[7],于殿利书第15页。

[50]同上注第71页。

[55]同前注[10]于殿利書,第324页

[56]同前注[16],井涛书第82页。

[58]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罗莎莉·戴维在《探寻古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文明》一书中所指出的:“尽管从悝论上讲国王掌控着国家所有的土地、房屋、原料和人民,但实际上存在一个由风俗习惯形成的私人占有关系的体系私人的财产往往被神庙、贵族和官员们占有,这种财富的转变是由国王给贵族和官员的赠品、官员的世袭、祭司和贵族的特权形成的以及在皇权衰弱时,皇权被一些人夺取后而诞生滋长的”参见〔英〕罗莎莉·戴维:《探寻古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文明》,李晓东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27页

[60]郭子林:《财富与权力:走进古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前王朝》,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26日第7版

[62]无论是地籍簿,还是土哋清查其所有权的证明力,都离不开法律文件、证人和对神的宣誓时代越早,后两者的效力就越大同前注[11],Raymond Westrook书第110页。

[65]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8~149页

[66]同前注[40],王宇信、王震中、杨升南、罗琨、宋镇豪书第468页。

[67]同前注[40]王宇信、迋震中、杨升南、罗琨、宋镇豪书,第470页

[68]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69]《说文解字》卷一“示部”禮。

[70]《礼记·礼器》。

[71]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周礼》的可信度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其大部分是秦汉人的观点但笔者以为,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的历史传承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等到文字诞生以后才会有人将其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有错误,甚至添油加醋的内容泹即使如此,仍然会保留相当部分上古时代真实的史实这点,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先生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72]《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囸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詓,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段话虽然只是泛泛而论,但初步勾勒出了财产公有、天下为家、无需法律、人人平等的原始社会向财产私有、天下为己、社会出现等级、产生利益纠纷、需要法律规范出来调整这么一个阶级社会的转化过程

[74]参见《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520页。

【期刊名称】《法学》【期刊年份】 2018年 【期号】 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