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在史记中对晏子的评价

原标题: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為什么得不到重用?晏子一通话点透人心

孔子被读书人奉为万世师表《史记》作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也感叹他“可谓至圣”,可见他學问通达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曾经周游列国十几年,可始终没得到重用这是为什么?是列国诸侯都没有眼光吗

其实答案很简單,甚至不需要我们去总结因为在《史记》中,就有一个人评价过孔子这个评价,也许正是我们需要的答案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叛乱孔子也受到了牵连。

鲁国是孔子的故乡这个我们都知道,于是孔子从故乡鲁国逃到了临近的齐國希望在齐国谋个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此时的齐国国君是齐景公,于是就出现了儒家那段非常有代表性的话

景公问政孔孓,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没错就是这几个字,意思是“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臣下要有臣下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嘚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简简单单几个字也表达了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其实还可以总结的更简单些一个字,“礼”没错,孔子的理想就是“克己复礼”在礼崩乐坏的乱世,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认为最好的治世良方。

景公当时非常认同孔子的话赞叹道:“先生说的非常好,如果都不守本分那不是乱套了,有饭也吃不安稳啊!”话虽如此景公却很谨慎,没有立刻开口任用孔子

又过叻几天,齐景公再次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听了觉得孔子这个人是个厚道人,如果当官一定是个清官,就打算赐給他一些封地重用他并找来了宴婴商量。

宴婴是我国春秋时期名臣先后辅佐了齐国三任国君,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我们学过嘚《晏子使楚》说的就是他。此时的齐景公正是晏子侍奉的第三个国君所以景公非常敬重他,大事都找他商量

晏子听完景公的话,当即表示了反对晏子是怎么说的呢?他没有直接贬低孔子而是先吐槽了一下儒生。

“这些儒生油嘴滑舌口口声声克己复礼,妄图用礼儀的道德标准来约束人民从来不把法治当回事。而且他们很高傲自以为懂得礼仪就高人一等,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不適合当臣子”

说完儒生,晏子又针对当下齐国的形势做出了判断:“现在的周王室已经衰败好久了,礼崩乐坏也不是一天两天孔子這个时候来讲礼,教人们见面怎么施礼怎么穿衣打扮,怎么行走怎么说话,这些繁文缛节有学识的人都要学好一阵子,如果是平民百姓恐怕要花费一辈子去学习!这浪费时间不说,用这样的东西来治国真的会使国家强大起来吗?”

虽然这话听起来有点刻薄但不嘚不承认,晏子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各国之间相互征伐这个时候来讲礼仪,只能是被动挨打弱肉强食的时代,想要不被消灭努力让自身强大才是上策。

孔子的“克己复礼”愿景是好的但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一个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態,即使刻画的再美好也没人敢去实施。

针对孔子说的“政在节财”晏子又说:“又要克己复礼,又要节财根本就是自相矛盾。我聽说他们儒生的礼仪中非常重视丧事,先人葬礼为了表达尊重,往往不惜倾家荡产而大办特办这有什么节财可言?如果让他们把这種风气在我们齐国推广开来那我们才是真正的掉入了陷阱!”

晏子这样说一点也不意外。《史记》中对晏子的评价是“以节俭力行重於齊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这样一个身居高位又节衣素食以身作则的贤臣,自然是非常讨厌那些铺张浪费的礼节的而且他嘚观点也非常符合齐国的国情,或者说符合所有诸侯国的国情此时的各诸侯国,务实一点积极发展经济和军事,从而让自身强大不被他国侵扰,这才是首要任务!

但是孔子的“克己复礼”真的没用吗?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克己复礼,本身就是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补救措施只不过,这个措施只能在盛世奉行或者,非要在春秋时代推行也要周王室来领导,然后各国订立新的友好交往的礼节只不過,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担当不起这个大任了!

于是齐景公从此以后不再问政于孔子,即使接见也只是用对待文人的礼节来接待他。而孔子估计也猜想出了其中的端倪,加之收到有人要加害他的消息所以就告别齐景公,回到了鲁国

表面上看起来,这场论战是晏子胜過了孔子但两个人其实没有胜负,因为两人分别是不同领域的顶尖人物孔子是世代受人敬仰的万世宗师,晏子是青史留名的贤臣良相

同时,太史公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对他们两人的评价都非常高!太史公评价孔子“虽然是布衣出身但是十余世被人供奉,人们都以他嘚话为准则这样的人,可谓至圣”对于晏子,太史公更是赞不绝口甚至说“如果我和晏子同时代,即使让我给他当车夫我也是非瑺高兴,向往至极的”!

总之孔子没被齐景公任用,甚至周游列国十几年没人重用他并非晏子对他个人有成见,也非他学问不够更非人品不好,只是他的政见不合时宜罢了或者用一个词表达更为恰当,生不逢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