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斧头开学第一课 甲骨文文

评论通告:
1、 “象形字典”存在的问题很多,需要大量更新字形资料和修改解说。但为了集中精力提高字典扩展的工作进度,本站长将减少网页更新,并
从日开始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原则上不再回复网友们的评论,直至4000字头的扩展、网站改版升级的任务结束。改版后网站将
加强用户评论互动功能,并在会员中心提示评论的回复状态;在网页的评论位置,可以根据评论主题、评论日期、用户昵称,查看所有评论。
2、 请用2-7字的标准中文昵称提交评论。使用含义不明的单字、拼音、单纯数字串、字母串的评论,将无法通过审核。谢谢配合!
联系方式:
用户昵称:*字号选择:小大超大
王贵元:汉字与历史文化
王贵元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各位朋友,很荣幸今天能来到这里,和大家探讨和交流汉字与历史文化的问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唯一文字。最古老的文字,这个不稀奇,因为世界上古老的文字很多,比方说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这只是我们知道的,我们相信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古老的文字,只不过我们现在知道的还不是太多。我们是否知道这个民族的古老文字,与这个民族的丧葬习俗有关系,比方说埃及的象形文字,它是从金字塔里面挖出来的。但是有的民族的丧葬习俗里面没有随葬习俗。像中国的很多墓葬里就会挖出文字来,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有随葬习俗,比如墓主平时爱读的书,他死了以后就要埋到墓葬里边。但是好多民族它没有这个习俗,人死了以后不把东西埋到墓葬里边,那么我们就不知道。所以古老的文字可能有很多,但是文字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只有汉字,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洲学院演讲的时候就讲到了中国古老的文明,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其中举了唯一的例子就是汉字。他说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的汉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就看出来,讲中国的传统文明,讲中国的优秀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字。只有汉字,它既古老,又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很神奇的现象。很多民族都有文字,但是它都消失了,失传了,只有中国汉字,流传到现在。
&汉字为什么能流传至今?
为什么汉字可以流传到现在,而其他民族的文字却消失了?所以,汉字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
首先是历史的原因,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强大、实力雄厚的民族。如果是小民族比如越南,法国入侵以后,他就制造了一套拼音文字,以前所有的字都没有了。所以它也有历史原因,因为战争、侵略等原因而消失。但中国就没有,就是说其他文化要想冲击中国文化不可能。
汉字能流传到今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汉字和汉语、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同时,它又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文字比语言的能力要强得多,强在哪方面呢?时空,一是古代人和现代人无法对话,但是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思想。北方和南方无法对话,但是通过文字北方可以知道南方的一些事情,南方人可以知道北方,这就是它的神奇性。
汉字能流传至今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这是汉字存活下来的很重要的原因。汉字其实也出现过很多次危机,比方说&五四&时期,有的人曾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为什么&五四&时期出现了?因为那时候面临着文化普及的问题,中国那个时候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不识字,而&五四&时期的新思想要求普及大众文化。普及文化不识字怎么办呢?所以就想出来说把汉字给消灭了,采用一套新的容易学的文字。但结果是,汉字不仅没有灭亡,而且还很顺利地普及了,几乎所有人都认识汉字了。电脑产生的初期也出现过恐慌,就是汉字怎样适应电脑?最后也适应了,所以汉字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
汉字与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具体地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汉字的字义如果综合起来,就是整个的文化现象。当然这个不足为奇,关键是第二个,就是汉字的字形记录了历史文化。也就是说,汉字的字形是经过设计的,一个字形表示什么样的词义是经过设计的,这个设计的过程就暗含了历史文化的内容。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会反映在字形上。
今天因为只是一次讲座,所以没法系统地讲,那么我就准备举一些汉字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例子,让大家对汉字与历史文化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先讲&法&。
&汉字&法&的来历
&法&这个字,大家看,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的字形的构件是一样的,只是构件的组合位置有一些变化。这个字总共有三个构建组成,《说文解字》说:&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刑就是刑法、法律。平之如水,从水,就是一个部件从水,比方说西周第一个字形的最左边,那是水;然后第二个字形,像西周第一个字形的中间那个,就是去;右边的这个是一种动物,叫廌,也叫解廌。
下面咱们详细讲。它本义是刑法,字形由&水&&廌&和&去&三个部分组成。为什么这个字形里边有水?水是万物中最为均平者之一。大家可能都有这个体验,比方说我们这有一块地,这块地平还是不平,我们泼一盆水下去就知道了。因为低的地方水多,高的地方没水,如果水再增加更多的话,那么就平了。所以水是最为均平的一种东西,它有均平的特性。水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它流到什么地方,都是平的。那么古人很早就已经观察到水的均平、公平的特性,所以古人测平,就是看看这块地平不平,没有现在先进的仪器,他用什么办法呢?就是用水。
《周礼&考工记&轮人》记载:&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这里边介绍车的轮子,看它平不平,怎么看?就是把这个轮子平着放到水里边,如果圆形的轮子它的吃水,就是撑入水的部分,四维全是一样的,那么这个轮子就是平的,如果吃水不一样,那就是有的重有的轻。《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载:&匠人建国,水地以县。&这个例子是,建设这个城市或者建设房子的时候,地基要给它弄平了,那么地基平不平就是用水来测试,这是古人的记载。
《说文&水部》中说:&水,准也。&&准,平也。&也就是水它的特性是公平。
下面看第二个部件,就是&廌&。
古代神兽獬廌与断案有何关系?
廌在古代是一种神兽,也叫解廌。《说文&廌部》:&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讼,令触不直。&就是长得像野牛一样,但是牛是两只角,它是一只角。&不直&就是理屈的那一方,没理的那一方。古代在断案的时候,用它来判断谁有罪谁没罪,就是这么一种东西。那么这种东西是什么样子呢?古代也有,我们先看一下。
这是汉代出土的木雕的解廌。大家看,就整个形象来看,它既像牛也像羊,所以有的说是羊,有的说是牛。但是它和羊和牛是不一样的,就是头顶上只有一只角,独角,叫独角兽。
这个是魏晋时期出土的青铜解廌,大家看也是一只角。
这个是汉代画像石上的獬豸。
这个玉雕解廌头上中间也有个角,只不过因为玉很脆,那个角不能雕得太长,太长了容易断裂,所以这个角比较小一点。这就是解廌。
那么这是种什么东西呢?古代就用它来断案的。在古代,许多事情在判断谁对谁错、谁有罪谁没罪的时候,有时候没有依据,在没有依据,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很难断定,到现在也一样,很多案子我们无法断定,甚至你知道这个是犯罪者,但是你没有证据,也不能给他处理。那么古代是怎么办呢?在古代,凭人的能力无法断定的时候,就找来解廌,让对证的双方讲他的理由,一个一个讲。那么解廌就会用它的独角,把那个真正有罪的那一方顶出法庭,就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办案。
《墨子&明鬼下》记载了一个例子,大致是说,齐庄公有两个臣子,一个王里国,一个中里徼,这两个人相互告状,告了三年,没法判断谁对谁错,那怎么办呢?齐庄公说,如果都杀了,怕把没罪的人杀掉,如果都放了,怕把那个有罪的人给放掉,于是就把解廌请来,然后就有了结果。到底解廌这种东西存在不存在?历史文献记载很多,应该是有的,现在是没有了。
当然这种现象怎么看呢?也要客观地看,前人也说过,这只是社会原始形态下的人们不得已的一种办法。就是以人的能力没法解决了,只能借助神力。这是原始社会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我们的少数民族有用鸡骨头进行断定的,也有用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断定的。它只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到底它顶出去,顶到台阶下的,是不是真正有罪的呢?那也不一定。
&法&我们说就是用解廌把罪犯去除,那么解廌去除罪犯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水,就是公平。就是解廌依据公平、均平的原则,把有罪的一方抓出来,这就是&法&这个字的构形。这也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律思想、刑法思想从一开始就是抓住了它的核心。核心是什么呢?公正、公平。
汉字&王&的来历:原来是一把斧头
下面再看&王&字。从甲骨文一直到商代金文和西周金文,&王&都是象形字。像什么呢?斧刃向下的斧头。在古代,在原始社会冷兵器时代,斧头这个武器是最势大、力大的武器。所有的工具里边斧头是力量最大的,因此在古代,斧头就成了权力、力量的象征。在古代的统治者中,王是最有力量最有权威的,所以就用斧头的这个象形字来表示最高统治者,这是它的来源。
皇帝如果派一个大臣去处理一件事情,或者派去打仗,都要赐给他一件东西,后代一般叫宝剑,就是尚方宝剑,他拿着这个宝剑就等于王在身边,就可以作出决断,也就是说他的决断就是王的决断,这叫尚方宝剑。而在古代(原始社会),不是赐剑,而是赐斧头。所以《虢季子白盤》铭文记载此事曰:&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赐用弓,彤失其央;赐用戉(斧头),用政蛮方。&就是赐给他一把斧头,让他去征伐南方,就是少数民族,那么这就相当于后代的尚方宝剑。这种记载很多。
这就是商代的铜戉,就是现代所说的斧头。大家看,和字形对比,应该说是很相象的。
这也是斧头。当然像这样的斧头,特别是前边这个,其实已经是象征性的东西,不是实用的斧头,是作为一个权力象征的器具。所以上边还刻画了一个人形的怪兽,张着大嘴很恐怖,象征权力。
这个是汉代的铜斧车,车的中间插着一把斧头。为什么插着斧头呢?象征权威。后代大的官员出行时有仪仗队,就是前边有人驱道,把人给赶开。在汉代的时候比较简略,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宏大的阵式, &县令出行的时候,没有仪仗队,他的车上插着一把斧头,这就是让别人看到,这是县令来了,赶紧躲开。所以汉代的县令出行的时候,是用斧头表示权威、权力,让人避让。
这是汉画像石上的砖斧车,车上也插着一把斧头。也就是说用斧头象征权力、权威,一直到汉代还存在,汉代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那时候就流行宝剑了,尚方宝剑。
汉字&光&的来历
下面看另外一个字&光&,&光&的本义和现代一样,就是光亮。《说文&火部》里的&光&,就是小篆的&光&由两部分组成,上边是一个火,下边是一个人的侧面。所以《说文&火部》说:&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就是表示光明,它的意思就是说人头顶上有光,让人感觉到很光明。这也是一个设计,我刚才开始的时候说,汉字的字形是一个设计,我用什么样的形体来表示这个意义,这是要构思的。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形体来表示这个字义,古人(造字者)所处时代的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就会印记到里边,应该说小篆已经是变化以后的形体了。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在人的头上有火来表示?实际上不是它的原意,而是来源于另外一个东西。
左边这个就是金文的&光&字,右边这个是出土的&人形灯&,就是一个坐着的人举着一盏灯,它上边是一个盘子,盘子里可以放木炭等,用来点灯。这就看出来,所谓的从火从人,实际上是一个人形灯,就是用人形灯来表示光这个意义。
这也是普通的人形灯。
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有这个&人形灯&呢?大家可以想像,在古代的时候,比方说贵族要举行宴会,不能说像现在一样,把灯放到墙上,因为他要不断地加油,不断地加木炭,不方便,所以古代贵族要举行宴会的时候,一个大堂两边都有掌灯者,举着灯照亮。也就是说,古代举行活动的时候,都是有专门的人举着这个灯来照亮。到后代没有这个形式了,才产生了所造的灯具有人形出现,这就是&光&字。
汉字&穴&的由来
&穴&我们用现代话说,是& 宀 &下面一个&八&,为什么这样写呢?
仰紹文化時期穴
大家看看这个仰韶文化时期的半穴居的房子就知道了。现代的& 宀 &在古代都是房子的象形,就是房子的正面形,为什么中间上边有个点呢?原型就是古代的窑洞,然后上边有一个烟囱,表示那个烟囱。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居住是半穴居,就是在地下挖一个坑,上面搭一个棚子。那么&穴&字就是半穴居时代的造的一个字,它正是半穴居房子的象形字。这个时代也差不多,因为我们说商代的时候,汉字已经非常完善了,那么汉字形成的时期应该比商代更早,那就是新石器时代了。
&宫&字的由来
这是&宫&,宫字为什么这写?也是来源于房子。
大家看,就是这个房子的象形。里边有两个圆圈,两个口,一个是门一个是窗户。&宫&在古代就指房子,在秦代以前,所有的房子就可以叫宫,平民的房子也可以叫宫。在秦以后,为了强调统治者的权威,才只有一部分贵族的房子才叫宫。所以,&宫&&穴&实际上就是古代不同形状房子的象形。
&礼&字的由来
下面看&礼&。
商代甲骨文
它们的字形都一样,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器皿,这个器皿叫豆,现在的豆子的&豆&在古代最早的时候是指的一种器皿。那么现在吃的豆子呢,古代叫&菽&。那么在一个器皿里边放着两串玉,两边的三横一竖是玉串,就是一片一片的玉用绳子穿起来。为什么器皿里边放着玉呢?祭祀鬼神的,就是祭祀鬼神的时候,摆到鬼神的面前,意思就是把这个玉送给鬼神。
这个就是商代的豆,这是有盖的,刚才摆玉的那个是没有盖的。现在豆子的&豆&,就是楷书的字形,实际上就是象形字。
这是方形的豆,是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古代祭祀鬼神的时候要用玉来进行祭祀。
为什么一个豆里面放上玉表示礼呢?实际上&礼&的本义指的是祭祀的一系列规范。祭祀鬼神古代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比方说祭祀者,据《三礼》记载,参加祭祀的人先要射箭,一人射12次,如果全射准了,你才有资格参加这个祭祀,如果射不准就不能参加。因为古人认为,射不准是心不正,心不正的人不能参加祭祀礼。再一个,祭祀前要进行沐浴,它有一系列的规范行动,就说祭祀的活动,它有一系列严格的规范活动。那么&礼&最早的指的就是祭祀的程序,所以它用一个豆放着玉来表示。什么样的人参加什么样的祭祀,这也是有等级的。大的祭祀得有贵族参加,参加的人员也有等级之分。那么后来&礼&才引申指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所以我们现在的礼节并不是一开始就用&礼&来表示。
&巫&&觋&的由来
&巫&是指的女性的,&觋&是男性的,&巫&和&觋&都是古代传递人和鬼神之间信息的人。&巫&字为什么这样写?《说文&巫部》的解释是:&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巫&字像一个女性伸展两袖,舞蹈的形象。&女能事无形&里的&无形&指什么?鬼神,鬼神是无形的。&女能事无形&,所以能够和鬼神沟通的女性就是巫。那么&巫&和鬼神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沟通呢?采取舞蹈的方式,就是她开始舞蹈的时候,鬼神就来了,通过这舞蹈把鬼神召唤过来,而且也是通过舞蹈与鬼神进行交流。所以&巫&字就是一个女性舞蹈的象形。
这是信阳楚墓出土的《巫师升天图》。大家看,中间这个就是巫师,和小篆的&巫&字非常像,也是伸展两臂,只不过头上是戴着头盔的,而且这个头盔是鸟形的头盔,为什么呢?因为楚文化里的图腾是鸟,所以是鸟舞蹈的形象。
&觋&是男性,这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巫师击鼓图》,也是伸展两袖。
这是《巫师做法图》,在右上角的巫师,举着一个法器,在他的前边有大蟒蛇在舞蹈,就是他可以通过法器来指挥蟒蛇的意思。
&汉字&盟&的由来
&盟&字本义是宣誓缔约。古代个人、组织或者国家发生矛盾了怎么办?大家坐到一块和解,和解就要签一个协议,双方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宣誓缔约。
&盟&的字形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明&,下边是&皿&。&皿&是一个盘子,&明&指鬼神。为什么&明&指鬼神?因为鬼神无所不知,什么都明白,所以用&明&来表示它,所以鬼神也叫神明。&皿&是结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器具。结盟的时候,结盟的几方面都要把牛耳朵割下来,放到一个盘子里,牛耳朵的血就流到盘子上,结盟的双方用嘴唇蘸一下盘子里的血,这是必要的仪式。然后结盟书分两份,一份拿回家去,一份埋到地下。像山西侯马盟书和河南温县盟书,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为什么要埋到地下呢?埋到地下是作为鬼神的凭据,谁要违反这个盟誓,鬼神就可以依据埋到地下的盟书来处理这件事情。所以&皿&就是放牛耳朵的盘子。所以后代有一个词叫&谁执牛耳&,就是谁掌握主动权,谁掌握大权。还有一个词叫&盟主&,盟主本来是指结盟的时候主持结盟的人,后来引申指某件事情最主要的主导者。
这是侯马盟书。这个盟书是刻在石头上的,这个石头是圭形的石头,就是上边尖下面平的。那么它象征什么呢?天圆地方,上边象征天,下边象征地,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既可以交给地下的鬼,也可以交给天上的神。
&葬&字的由来:反映最古老的丧葬习俗
《周易》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新,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是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丧葬习俗。&古之葬者,厚衣之以新&,&厚衣之以新&就是用厚厚的柴草把尸体裹起来。&葬之中野&,&中野&就是野中,就是用柴草把尸体裹起来扔到野外。&不封不树&,&封&就是后代的土堆,&不封&就是没有坟堆,&不树&是什么呢?不栽树,因为后代坟地是一定要栽树的,栽树是一种标志,就是在没有坟堆的时候,栽棵树作为一个标志。那么在最古的时候是既不封土堆,也不栽树的。&丧期无数&是指没有丧葬期,后代有丧期,比如父母去世,就有三年的服丧期,最短也要三个月,最古的时候没有。这就是《周易》里记载的最早丧俗,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死了以后,用柴草一裹,扔到野外就完了,这个习俗就反映在&葬&字上。
&葬&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茻&,第二部分是&死&,第三部分是&一&。&茻&是草丛,它是处在字形的上下,&死&在这里表示尸体,&一&表示把尸体送到野外的木板,就是抬尸体的器具。为什么&死&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尸体的意思?其实&死&字最早的时候就是尸体的意思,死亡的意思在古代是&亡&字来表示。
《呂氏春秋&离谓》:&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郑国有一户富人,富人溺水死亡了,别人把他的尸体拿到以后藏起来了,这个死者的家属就请求用钱把这个尸体买回来。这里&死&就是尸体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生拘白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对曰:&余知死所,而长者使余勿言。&&白公这个人跑到山里边上吊自杀了,他的门人就把他的尸体&微之&(藏起来),然后生拘白乞(白公的儿子),把白公的儿子抓起来,然后问他白公的尸体哪里去了。实际上就是别人要迫害白公,白公听说以后,觉得反正也躲不了,为了免予受辱,就躲到山里自杀了。这些人为什么把他的儿子抓起来要他的尸体呢?因为他不知道(白公)是不是真的死了,拿到尸体才能确认他是真死了。&余知死所,而长者使余勿言&,就是说我知道尸体在哪个地方,但是长者不让我说。那么这个&死&也尸体的意思。
所以&葬&字正好反映的是最原始的习俗:把尸体用草裹起来,用一块门板扔到野外。
汉字&吊&的由来:丧葬习俗发展第二步的反映
&吊&字是由两个构件组成:一个是&人&,人的侧面,甲骨文和金文是一根绳子,前边有一个箭头,这是古代的一种打鸟兽的武器。一根绳子前边绑上一个箭头,然后一甩就甩出去了,是用来驱赶野兽、打鸟兽的工具。后来演变成弓箭,小篆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人和一张弓来组成了。这是人类丧葬习俗发展到第二步的反映,就是人带着弓箭到尸体旁边来驱赶野兽,这显然是灵魂观念产生之后的一个习俗。
因为灵魂观念产生之后,一方面,家属觉得尸体是灵魂的住所,不忍心尸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如果尸体受到伤害,死者的灵魂会迁怒活着的人。因此形成了第二个习俗:人带着弓箭到尸体旁边驱赶野兽,这就是我们后代的吊唁。比方说亲戚朋友死了以后,我们要到他家、到尸体旁边进行吊唁,这就是这个习俗的形成。另外,这也是后来服丧期的形成。前边我说了,最少三个月,最多三年,过去不管做多大的官,就算做到宰相,你父母去世以后,也要回家去服丧,服完丧再回来做官。
古人的服丧是什么呢?是在坟墓的旁边搭一个茅草屋,就在这个茅草屋里边吃住,这就是服丧期。为什么会形成这个习俗?为什么人死了以后大家都要去吊唁一番?为什么人死了以后,还要守到那个坟墓旁三个月、三年?实际上就是要驱赶野兽。所以,很多的习俗、礼节,到后来都形成了一个规矩,大家都这样做,不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但实际上这些礼节的形成都是有实际意义的,虽然演变到后来没有实际意义了,但是这个形式还一直沿用下来了。
《说文&文部》:&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殴禽也。&因为只是柴草裹起来,而且也不埋到地下,所以就会招来野兽嘶咬,人就会站到尸体旁边去驱赶野兽。
第三个阶段的丧葬习俗的形成
下面就是进入了第三阶段。我们说第一阶段是扔到野外,第二阶段拿着弓箭守在尸体旁边,但是守到尸体旁边也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你可以把野兽驱赶走,但是你无法阻止风吹日晒。尸体还要受到风吹、日晒、雨淋,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第三个阶段的丧葬习俗,就是把尸体埋到地下。
春秋以前,南方和北方埋法还不一样,中原地区是在地面挖坑,把尸体放到坑里边,然后填坑,没有土堆。所以《礼记》说&墓而不坟&,埋到地下,&坟&就是在上面堆一个土堆,没有土堆就是墓而不坟。但是南方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南方地下水位很高,你要一挖坑,挖出来全是水。所以南方的习俗和北方正好相反,它是在地面上先铺一层鹅卵石,然后把棺木放到鹅卵石上,再用土埋住。这叫什么呢?&坟而不墓&,就是光坟土堆,不往下挖。所以北方的叫墓,南方的叫坟。
战国九连墩楚墓墓坑
&墓&字以&土&为构件,表示与土有关,上边&艹&,下边&大&,&大&实际上也是草,中间是一个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日暮,人死就人走向日暮,所以用&莫&来做声符,也表意。
而&坟&也是从&土&,它的声符是一个&贲&。&贲&它作为声符同时也表意,表示隆起、鼓起,凡是以&贲&为声符的都有丰满、鼓起的意思。比如愤怒的&愤&,俗语说气鼓鼓的,都有鼓起的意思。所以这个&坟&字,它就表示土堆。
西夏李元昊坟
这就叫坟。当然,春秋以就合流了,既挖坑又封土堆。
《仪礼&既夕礼》记载:&居倚庐,寝苫枕块, 不说绖带,哭昼夜无时,非丧事无言。&这是服丧三年的记载,就是很艰苦,不是丧事的事,什么也不说。
古代的婚姻习俗到底是什么样子?
汉字&妻&的由来:掠夺婚姻的反映
古代的婚姻习俗到底是什么样子?第一个是&妻&字,特别是甲骨文,它是一个坐着的女性,头向上伸着,然后旁边是一个&又&字,&又&就是手的象形字。一只手是五个指头,他怎么三个指头呢?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代就以三表多,比方说森林的&森&,森林有好多树木,但是他以三个木来表示;众人的&众&,是好多人,他以三个人来表示。三以上的都用三来表示。我们看这只手在什么地方呢?在这个女性的头发上。到了金文的时候,更象形了,就是手抓到头发上,这是什么意思呢?用手抢人,抢女子。那么它表明的是,妻子是抢来的女人。是不是最早就是抢来的?是抢来的,而且不光中国有,全世界的各个民族几乎都经历过抢婚制的阶段,这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边讲过的。中国也有文献记载,比如著名的研究甲骨文的专家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说:&上古有虏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甲骨文的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
现在的&妻&字的字形实际上是古代的字形,把&又&(手)插入头发中。《周易》记载的古代抢婚制的情形:第一条,&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如邅如&是什么意思呢?走走停停。&班如&是什么意思呢?偷偷摸摸的意思。就是说,一群人骑着马,偷偷摸摸,走走停停,这是干吗的呢?不是外敌侵入(古代的&寇&指外敌侵入),而是为了婚姻。第二条,&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孤,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就&见豕负涂&,&豕&就是猪,猪用泥抹满全身。&载鬼一车&,一辆车上载着鬼,指人打扮成鬼的模样。&先张之孤,后说之弧&,&张之孤&实际上就是弓箭,&张&就是拉开,&说&就是收回去,就是一会儿拉开,一会儿又收回去,实际上就是装模作样。那么这是干嘛的呢?&匪寇&,不是敌人而是为了婚姻。
《周易》记载的这个实际上已经是抢夺婚的后期形式了。最早的时候,它应该是争抢。为什么有抢夺婚呢?因为人类社会最早的时候是母系社会,女性掌权最早,后来才有父系社会。母系社会的时候,女性掌权,孩子、财产都是女性的。那么为什么会先由女性来掌权呢?这与生产有关系,因为在原始时期,男人打猎,女性搞采集,那时候虽然野兽很多,但是打猎的工具很简单,基本上没有工具,就是石头、棍子,用石头和棍子怎么能把野兽打死呢?所以打猎的收入是非常少,人类主要收入就凭女性的采集获得。正因为食物来源主要由女性获得,所以女性的地位比男性高,那时候的婚姻形式就是男性到女方家来,生下孩子留到女方家,男性到女方家进行生产和消费。
但是发展到后来的时候,农业社会男性由打猎改为种植,女性由采集改为在家织布,这时候就是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由男性获得,男性的地位就不一样了。因此,男性就要改变原来的状况,希望女方到男方家。但是女方又不愿意失去原来的地位,那怎么办呢?男方就凭借实力抢,最早的抢婚制就产生了。但是像《周易》说的这个,实际上不是争抢,实际上双方已经联系好了,但是争抢的婚姻形式一直延续下来了,所以还有这个形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形式化的东西了。
汉字&娶&的由来
&娶&字的起源比较晚,最早是用&取&。所以你看《诗经》里边,包括先秦文献里边,基本上都是用的&取&。《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怎么样才能娶到妻子呢?没有媒人是不行的,用的是&取&。《史记&吴起传》:&吴起取齐女为妻。&都是这个&取&。那么,为什么用&取&来表示娶亲呢?实际上&取&字在古代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意思,不是把什么东西拿过来的意思。&取&字的本义是抢夺。所以《说文&又部》说:&取,捕取也。&《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成周的庄稼刚长成,郑国就派了一支军队到了成周,把成周的庄稼割走了,实际上这就是抢,把别的国家的种植的庄稼割走,就是抢的意思。
&娶&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耳朵,一个是又(手)。那么用一个耳朵和一只手组成一个字,为什么就是抢夺、杀戮的意思呢?这与古代的战争习俗有关系。古代是冷兵器时代,两支军队打到一起了,它是近身的战斗,谁杀的敌人多,谁杀的敌人少,没法看出来。所以古代怎么样来统计这个功绩呢?割耳朵,每杀死一个敌人,就把他的左耳朵割下来。所以古代的士兵腰间都有一个布兜,装耳朵的。战争结束以后,回到城门前,旁边放着一个筐,然后就数耳朵,谁的耳朵多,谁的功劳就大。所以这个&取&字就是手拿着耳朵,表现战争、抢夺的意思。
汉字&婚&的由来
&婚&字从女从昏,&婚&和&娶&字一样,原来也没有女字旁,本作&昏&,它的本义就是黄昏的意思。&婚&字也与抢夺有关。《诗经》:&宴尔新昏,不我屑以。&就是说刚结婚你就不理我了,这个&昏&是没有女字旁的。《礼记&经解》说:&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昏姻的&昏&也是没有女字旁,所以先秦文献里边,也是没有女字旁,也就是说最早的昏姻的昏,用的是黄昏的昏。
为什么要用黄昏的&昏&来表示婚姻的&婚&呢?因为古代的婚系是在黄昏进行的。当然,现在中国某些地区的还是在晚上举行,一般是在中午。因为中午大家来去方便,但是仍然很多地区的婚礼还是放在晚上举行的。《说文&女部》里说:&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就是在黄昏的时候娶妻,当然它的解释是妇人阴也,故曰婚,这是阴阳观念,就是男性是阳,女性是阴,因为女性是阴,所以在黄昏举行。实际上这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因为娶亲也是男性的事,不光是女性的事,而且这个观念显然是阴阳观念产生以后的观念。阴阳观念产生得很晚,但是&昏&字表示婚姻很早就有了,所以不是阴阳观念作用的结果。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抢婚。既然是抢,肯定不能在光天化日下进行,肯定得晚上去。所以婚礼举行的时间也和抢劫有关系。
据记载,古代结婚的时候,很多习俗很奇怪。比方说,婚礼中不能用鼓乐,不能敲锣打鼓,然后规定男方去迎亲的时候要坐黑色的车,男方迎亲的家人要穿黑色的衣服。这些规定都很奇怪,要是在现代,我们不能理解,我们结婚是大喜事,要穿红的,黑的是丧葬的时候才穿的。但是古代就是这样,这么奇怪的习俗是有原因,就是来源于抢。
与这个习俗有关系的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我们现代的习俗,我刚才说了,就是我们现在办事的时候,不管办什么事,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老人是怎么做的,上一代人怎么做的,我们下一代人也怎么做,一代一代传下来。所以,我们现在施行的很多仪式,实际上具有古老的根源,说不定是五千年前的,但是我们现在不知道了。我们现在也不考虑它为什么这样,反正老人那样做了,我们就按照那样做。比方说现代结婚,城市里边可能少,在农村结婚的时候有两个习俗:一是女方要盖盖头,用红布把脸盖起来,而且到了男方家以后,新娘不能自己下车走进洞房,必须由新郎抱进到洞房,而且盖头一直到洞房夜才能由新郎揭开。这是为什么?有的说是新娘害羞,或者说是新娘不能让人轻易看见。实际上没有那么回事,像农村里,同村的人结婚或者临村的人结婚,早就看得不爱看了,还要盖起来干吗?实际这也是来源于古代的抢劫婚史。古代要抢怎么办呢?把新娘抢出来以后,把她头给蒙上。为什么要蒙上呢?怕她认识路又跑回去了,所以不能让她看到路,把头一蒙,到一个地方然后掀开了,也不知道这是哪儿,怎么跑?没法跑。
再一个,到了新郎家以后,为什么不能自己走呢?因为她得腿是被绑着的。你想,古代是骑马去的,一个大活人放到马上,脚又动手又动,不行。所以新娘的脚和手都是绑起来的,既然是绑着的,到了那个地方,她下了马她怎么走?没法走,只能由新郎把新娘给抱进去了。所以现在的这些习俗我们细想想,它具有古老的这种渊源。
刚才我讲的丧葬那个也是,大家都叫吊唁。现在我们说是亲戚朋友是见死者最后一面,实际上古代早就有了,是他的儿女拿着弓箭去驱赶野兽。他要病了或者有事,亲戚朋友给替代一下。所以,吊唁是来源于替代值班来驱赶野兽的习俗。
与住宅相关的汉字由来
下面咱们看一下居住方面的汉字。
这个图是典型的古代家庭的房屋建筑形式,一般人家都是这样建的。古代有外院和内院,内院一般是一个几尺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建房子,所以它是有台阶可以上去的。在平台上建房子可以防止潮湿。然后有台阶,左右可以上去。平台上前边部分就是&堂&,堂的前边没有墙。没有墙怎么办?有两根柱子,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支起来,这个柱子叫&楹&。古代的对联就是贴到这个柱子上,所以对联也叫楹联。堂的后边一般有三个房间,正中间这个叫&室&,旁边的两个叫&房&,背后的那个窗户叫&向&,向是朝北的窗户,因为古代的房子一般坐南朝北,背面朝着北,所以&向&就是朝北的窗户。我们看《诗经》就知道,冬天的时候,&向&是要堵上的。
院分两个,一个叫外廷,一个叫内廷,外廷和内廷之间有一个门叫&闺&。古代没结婚的女性是不能出门的,她们的活动范围就是在闺以内,可以在后花园这个范围内活动。所以我们现在的一种说法叫&闺密&,就是这样来了。为什么叫闺密呢?因为她只有在闺这个门里边来活动。外廷前面是大门,当然贵族才有大门,一般穷人就是一扇门。贵族为什么要两扇门(大门)?因为要进出马车。大门两边有两所房子叫&塾&,西边的西塾,东边的东塾。古代特别是老一辈的,像郭沫若、鲁迅,他们小时候都是读私塾。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古代贵族家庭的小孩要读书,请一个先生来家里教孩子,就在这个房间里。所以古代请家庭教师叫私塾。
这是汉代的陶庄园,这个就比较豪华了。
&堂&是居室的中心,是主人平时活动、议事、行礼、待客的地方。&堂&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土&,因为是土方建筑,所以从&土&。一个是&尚&,&尚&既是表声构件也表意。因为什么呢?&堂&是整个建筑的中心,而且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可以在堂上活动,子女是不可以的。所以堂在整个建筑的位置是最重要的,所以从&尚&,尚者,尊也。
正因为父母是堂上的主要活动的人,所以古代称父母为&高堂&,称对方的母亲叫&令堂&。在古代,一个家庭,无论人口有多少,堂只有一个,也就是说议事活动区只有一个,所以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就是说有五代人都是在一个堂上活动。
&室&是古代居室的正房。室字的&宀&表示房屋,&至&表示归宿,意思是主要的归宿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它是表音兼表意的字。
&房&是古代居室两边的房子。&房&来源于堂,&户&表示房屋,&方&就是旁的意思,因为房是在室的两边。
下面是有关&房&字的文献记载。
《说文&户部》:&房,室在旁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记载:&凡堂之內,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
《六书故》:&房,室旁夹室也。&
《释名&释宫室》:&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古代是一夫多妻制,那么就不能随便住,&正室&是元配夫人居住的地方,&房&是其他妻子可以住的地方。所以正妻可以叫正室,正妻如果去世了,再取一个正妻,那就叫继室。正妻之外的夫人居住在&室&旁的&房&,所以古代又称小老婆为&侧室&&偏房&,这与居住都有关系。
室与堂之间有一个窗户叫&牖&,还有个门叫&户&,因为它是单扇的。单扇的是户,双扇的是门,这是有严格区别的。所以这两个字传承到后代也是有它的因素的。比如,古代贵族、官府的门一般称&门&,&朱门酒肉臭&,还有衙门,这都是&门&,他不可能说朱户,也不可能说衙户。那些一般的人家只能称&户&,他的门是单扇的,因为没有马车,不需要双扇的。所以我们说杀猪的叫屠户,打猎的叫猎户,你不能说猎门,你不能说屠门,这与他的生活习惯都是有关系的。
&与人的居住动作有关系的汉字
第一个是&坐&。
这是甲骨文&坐&的两个字形,正好是席地而坐。什么叫席地而坐呢?古人没有凳子,凳子和椅子包括桌子,都是南北朝以后才有的东西。没有的时候就是坐在地下,最多是有一个&几&,几有两个用处,有的几就是一个木棒,那是干什么用呢?放到老人的侧背后,老人因为身体衰弱了,有时候坐得累了,可以靠一下,这是几的一个作用。另外一个是桌子一样的几,很矮,坐在地上读书、看书的时候可以用。现在的桌子、凳子、椅子,这些都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席地而坐的习俗改变以后才有的。比方说桌子的&桌&,实际上就是卓越的&卓&,原来一个十字改成一个木字。为什么用卓越的&卓&呢?卓越的&卓&是高的意思,桌子与以前的&几&相比,它高起来了,所以最早就叫它&卓&,后来才有了木字旁的&桌&字。
&坐&的甲骨文里就是席地而坐,下边那个是席子的象形,上面一个人,第一个字形是一个普通的人,第二个字形是一个女人。这就是坐的形象,古人坐是双膝着地,臀部落在脚后跟上,就是这个形象。现在日本、韩国、朝鲜这种形式还很多。
秦代女坐俑
这是坐得最正规的一种,双手自然放到双腿上,端坐。
与坐相关的还有一种形式叫&跪&。古人的跪也和现在不一样。坐的时候臀部稍稍抬起,上身前倾,这叫跪。跪字是从足,因为坐的时候是坐在脚后跟上的,所以从足。&危&既是表音的也是表意的,因为这种形式是最不稳当的,大家可以坐一坐试试。
西汉银跪俑
跪是什么样的形式呢?就是这个铜像的姿态,臀部要抬起来。那么,为什么有这种形式呢?为了表示对人恭敬。比方说,在古代你在那儿坐着,一个长辈过来了,你不能坐着不动,现在坐着的话会站起来,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古代就是把臀部一抬就行了,就表示恭敬,它是一种礼节的姿态,表示恭敬的姿态。
还有一种姿态叫&跽&。跽比跪更近一步抬高,上身挺直。那么为什么叫&跽&呢?这种形态它有两种意义,就是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够跽。一种表示对他人尊敬,当然这就比跪更尊敬了,跪是稍稍抬起,跽是上身挺直了,表示尊敬。比方说《战国策&秦策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这是向别人请教,所以上身挺直,表示对别人的恭敬。还有《史记&孟尝君列传》:&秦王跽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这个也是表示恭敬。
另外一种是表示急切,比如古乐府《饮马长城窑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这里&长跪&(在古代,长跪也叫&跽&)表示急切,情人很长时间没有消息,忽然来了一封信,急着打开信要读,那么这时候就是表示急切。
第三种表示警觉。为什么它能够表示警觉呢?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你是双膝着地坐在那个地方的话,你要想站起来,必须上身先挺直,然后腿才能站起来。所以它表示警觉,就是表示马上要站起来的状态。在《史记&项羽本记》里樊哙突然进来,项王就马上警觉了,所以他跽曰:&客何为者?&你是干吗的?这就是表示警觉。所以跽从足忌声,是表示谨慎、警觉的意思,所以它也是声音兼表意的。
用甲骨文的方式对这三种状态进行描述的话就是这样:
第一个是&坐&,两膝着地同步落在脚后跟上;第二个是&跪&,臀部稍稍抬起;第三个是&跽&,上身挺直。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一种礼节,特别是第二种礼节,第三种是危机情况和一种礼节。
古代与这三个相关的还有一个词叫&踞&。踞是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平伸,上身和腿成直角的坐法。因为它像簸箕一样,所以也叫&箕踞&。这是古代一种不规矩的坐法。实际上就现在来看也一样,比方说你两腿伸直坐在那,现在看好像也是一种不礼貌不规矩的状态吧。踞一般是表示对别人的仇恨的坐法。《史记》里刘邦的习惯动作就是&箕踞骂之&,因为他本来也是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的一个人。
杲、杳、东与一个著名的神话传说有关系。传说古代有十个太阳,居住在东方的一棵大树上,每天十个太阳轮流值班,今天你出来绕天一圈,早晨从东方出来,晚上从西方回去,太阳住所的这棵树叫扶桑,也叫榑桑。《山海经&海外东经》上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汤&古代是指热水的意思,就是温泉,这棵树就长在温泉上面。所以太阳巡视一天回来以后,先在温泉里边洗个澡,然后上到树上。《十洲记》记载:&扶桑在碧海中,树长数千丈,一千余围。&
这是三星堆出土的扶桑树,扶桑树上有十个鸟,为什么是鸟呢?因为古人认为太阳就是一只鸟,就是乌。所以《说文&木部》解释说:&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就是太阳出来的地方。
这是南阳汉后羿射日画像。
这是太阳的画像,一个圆圈里边一只鸟。
后羿射日大家应该都知道,太阳本来一个一个出来,有一天突然十个太阳都出来了,天下大旱,天帝就派后羿,就是嫦娥的丈夫,去射日,就把那九个给射下来。实际上这个传说是表明,在那个时候天下大旱。还有天下发洪水的,就是&大禹治水&。
&杲&的本义是太阳刚刚出现时的明亮,就是拂晓的意思。&杲&字从日从木,这个&木&指的就是扶桑树。太阳刚刚从扶桑树上起来,准备巡视一天的时候,刚刚天亮的时候,所以是拂晓的意思。
&杳&正好相反,&杳&是天黑的时候。&杳&从木从日,表示太阳回到扶桑树的下面,天刚黑。《管子&内业》里说:&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沉于渊。&一个升上来,一个沉下去,正好说明这两个字的构意。
杲、杳、东都是与神话传说有关系的,&东&也是。
&东&的字形像日在木中,就是太阳在一棵树的中间,从日在木中,它表示什么呢?太阳居住的地方,就是东方。用太阳居住的地方表示东方。为什么古人知道太阳居住的地方是东方呢?因为太阳每天是从东方升起的,所以说太阳肯定住在东方。
这是南阳汉伏羲捧日画像,伏羲是太阳的母亲,十个太阳都是她的孩子。
在古文里为什么&无&&舞&是一字?
&无&&舞&这两个字在古文字里本来就是一个字,都是一个人拿着牛尾巴舞蹈的意思。古人的舞蹈是有目的的,不是娱乐,是为了敬神,或者说它的主要功能是与神进行交流。
一个是舞蹈,一个有无,怎么就是一个字呢?他们是有关系的。
这是西汉舞俑。所以长袖善舞不是唐代才有,西汉的袖子非常宽大。张艺谋电影里的舞袖,其实西汉已经有了,袖子非常宽大,非常长,舞起来就是更好看了。
那么&无&和&舞&为什么是一个字呢?因为原始舞蹈是人和无形的大自然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舞的对象是&无&,就是无形的鬼神。所以舞蹈和它的对象是一个字。古代这样的字很多,比方说擒获的&擒&和禽兽的&禽&在古代是一个字,加&扌&的擒后出的。
因为古代的舞蹈主要是为了与鬼神进行交流,也就是与无形的鬼神进行交流,所以&无&和&舞&是一个字,后来才分化出来。它俩的原始形状都是一个人舞蹈的形象。
甲骨文和金文演变成了后来的&无&,小篆演变成了&舞&。实际上前两个字形和后一个字形的差别就是两只脚,后面的字形有两只脚,前面两个字形没有把脚描绘出来,后来借此机会给它分化了,把原来的同一个字形分化成两个字,借用了它们不同的异体来分化。
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0421.s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学第一课 甲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