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明状舰娘的镇守府苟”是什么意思

|||||||||||
>>>>>>正文
廉政格言警句
一、爱民篇
1、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
&&&&&&& &&&&&&&&&&&&&&&&&&&&&&& ——《明史》卷二十六《海瑞列传》
2、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
&&&&&&&&&&&&&&&&&&&&&&&&&&&&&&& ——宋.汪藻《奏论诸将无功状》
3、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
&&&&&&&&&&&&&&&&&&&&&&&&&&&&&&& ——《明史》卷二四五《周起元传》
4、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 &&&&&&&——《吕氏春秋》卷九《顺民》
5、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 ——《墨子.尚同下》
6、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三国志.魏书.曹昂等传》
7、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
&&&&&&&&&&&&&&&&&&&&&&&&&&&&&&&&——《管子.七法》
8、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9、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
&&&&&&&&&&&&&&&&&&&&&&&&&&&&&——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利》
10、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 ——《易大传.颐.彖》
11、为天下者不慢其民。
&&&&&&&&&&&&&&&&&&&&&&&&&&&&&&&——《慎子.内篇》
12、以人为本,以才为末。人安则财赡,本固则邦宁。
&&&&&&&&&&&&&&&&&&&&&&&&&&&&&&&&&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13、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
&&&&&&&&&&&&&&&&&&&&&&&&&&&&&&&&&&&& &——《吕氏春秋.精通》
14、古之所谓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从其所同然之心。
& &&&&&&&&&&&&&&&&&&&&&&&&&&&& &&&——明.海瑞集《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 ——《孟子.梁惠王下》
16、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用则有任,和则不匮。
&&&&&&&&&&&&&&&&&&&&&&&&&&&&&&&&&&& & ——《商君书.弱民》
1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 &&& ——《礼记.大学第四十二》
18、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
&&&&&&&&&&&&&&&&&&&& &&&&&&&&&&&&&&& &——宋.苏舜卿《诣匦疏》
19、为民贵,以社稷次之,君为轻。
&&&&&&&&&&&&&&&&&&&&&&&&&&&&&&&&&&& & ——《孟子.尽心章句下》
20、民无不以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21、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 &&& ——《南齐书.高帝本纪》
22、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 &——《国语.周语中》
2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 ——《尚书.五子之歌》
24、圣心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老子.第四九章》
25、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 ——《吕氏春秋.顺民》
26、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 ——《荀子.王霸》
27、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
&&&&&&&&&&&&&&&&&&&&&&&&&&&&&&&&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
28、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
&&&&&&&&&&&&&&&&&&&&&&&&&&&&&&&&&& & ——明.薛瑄《读书录》卷三
29、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 &&&&&&&&&&&&&&&&&&&&&&&&&&&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30、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弃,虽大必亡。
& &&&&&&&&&&&&&&&&&&&&&&&&&&&&&&&& &&——《文子.上义》
二、理想篇
1、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 &&&&&——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2、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3、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 ——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4、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 &—— 宋.文天祥《指南录.赴阙》
5、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
&&&&&&&&&&&&&&&&&&&&& &&&——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粹言.论证篇》
6、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
&&&&&&&&&&&&&&&&&&&&&&&&&& ——《旧唐书.陈子昂传》
7、莫作名利双收之想,但立名扬万古之志。
&&&&&&&&&&&&&&&&&&&&&&&&&& ——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8、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 ——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9、有志者事竟成也。
&&&&&&&&&&&&&&&&&&&&&&&&&&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1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唐.李白《上李邕》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 唐.李白《行路难》
12、此生泰山重,勿做鸿毛遗。
&&&&&&&&&&&&&&&&&&&&&&&&&&&&&—— 宋.苏轼.《和陶咏三良》
1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李商隐《无题》
14、一寸赤心惟报国。
&&&&&&&&&&&&&&&&&&&&&&&&& &&—— 宋.陆游《剑南诗稿.江北庄取米》
15、丈夫所至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 &&—— 明《海瑞集.樵溪行送郑一鹏经内》
1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宋.陆游《夜泊水村》
17、平生铁面心,忘家思报国。
&&&&&&&&&&&&&&&&&&&&&&&&&&& —— 宋.陆游《剑南诗稿.太息》
18、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19、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 —— 唐.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
20、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 —— 宋.刘过《盱眙行》
21、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 &&&—— 宋.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
22、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
&&&&&&&&&&&&&&&&&&&&&&&&&&&&&&—— 宋.程颢《论王霸札子》
23、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唐.李白《独漉篇》
24、天下之事,成于有志,而败于自辍。
&&&&&&&&&&&&&&&&&&&&&&&& &&&&—— 元.蒲道源《送罗寿甫北上序》
25、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 唐.杜甫《杜少陵集.前出塞》
三、廉政篇
1、贪而弃义,必为祸阶。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2、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
&&&&&&&&&&&&&&&&&&&&&&&&&&&&&&&&&&—— 清.金缨《格言联璧.悖凶》
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而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五代史.冯道论》
4、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 &&&&&&&&&&&&&&&&&&&&—— 清.朱舜水《伯养说》
5、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淫。
&&&&&&&&&&&&&&&&&&&&&&&&&&&&&&&&&&&& —— 宋.林逋《省心录》
6、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 宋.林逋《省心录》
7、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 —— 汉《黄石公三略.下略》
8、不求不争于民,而民知逊;不求不贪于民,而民知廉。
&&&&&&&&&&&&&&&&&&&&&&&&&&&&&&&&&&&& —— 宋.杨万里《见执政书》
9、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
&&&&&&&&&&&&&&&&&&&&&&&&&&&&&&&&&&&& —— 唐.姚崇《辞金诫》
10、务为清廉仁爱之官,勿作苟且贪污之事。
&&&&&&&&&&&&&&&&&&&&&&&&&&&&& &—— 清.徐栋、丁日昌《牧令书辑要.屏恶》
11、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 &&&&&&&&&&&&&&&&&&&&&&&&&&&&&&——《清碑.官箴》
12、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 &&& ——《资治通鉴.汉纪十八》
13、伤风害理,莫甚于私。暴物残民,莫大于贿。
&&&&&&&&&&&&&&&&&&&&&&&&&&&&& &&&&—— 唐.陆贽《全唐文》卷四七三
14、至廉而威。
&&&&&&&&&&&&&&&&&&&&&&&&&&&&&&& &&&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15、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 &&&&&&&&&&&&&&&&&&&&&&&&&&&&&&&&&&——《晏子春秋.内篇向上》
16、若君子,律身固己廉矣,一日当官,忧君国之忧,不忧其身家之忧,宁静淡泊,斯名真廉。
&&&&&&&&&&& &&&&&&&&&&&&&&&&&&&&&&&&—— 林纾《析廉》
17、直不近祸,廉不沽名。
&&&&&&&&&&&&&&&&&&&&&&&&&&&&&&&&&&&——《新唐书》《孔巢父列传》
18、治民莫若平,临财莫若廉。
&&&&&&&&&&&&&&&&&&&&&&& &&&&&&&&&&—— 三国.王肃《孔子家语.辩政》
19、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
&&&&&&&&&&&&&&&&&&&&&&&&&&&&&&&&&&&& —— 宋.真德秀《西山政训》
20、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
&&&&&&&&&&&&&&&&&&&&&&&&&&&&&&&&&&&& ——《明史.循吏传》
21、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 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22、廉方自守。
&&&&&&&&&&&&&&&&& &&&&&&&&&&&&&&&&&&——《反汉书.李固传附李燮》
23、廉仁公勤四者,及为政之本领。
&&&&&&&&&&&&&&&&&&&&&&—— 宋.真德秀《西山政训》《丛书集成初编》
24、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反汉书.列女传》
25、廉能之吏,上司贤之,百姓爱之,身名俱泰,角度常觉宽然。
&&&&&&&&&&&&&&&&&&&&&&&&&—— 清.徐栋、丁日昌《牧令书辑要.屏恶》
26、为官清廉亦可,安得全才。
&&&&&&&&&&&&&&&&&&&&&&&&&&&&&&&&&& ——《金史.世宗本纪下》
27、既察且慎,福禄攸归。
&&&&&&&&&&&&&&&&&&&&&&&&&&&&&&&&&&& ——《北齐书.魏收传》
28、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29、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
&&&&&&&&&&&&&&&&&&&&&&&&&&&&&&—— 唐.魏徵《群书治要.刘广别传》
30、至清廉平。路遗不受,请谒不听,据法听讼,无有所阿。
&&&&&&&&&&&&&&&&&&&&&&&&&&&&&&&&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四、勤政篇
1、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 —— 宋.吕本中《官箴》
2、懈意一生,即为自弃。
&&&&&&&&&&&&&&&&&&&&&&&&&&&&&&&—— 清.汪汲《座右铭类编.畏敬》
3、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
&&&&&&&&&&&&&&&&&&&&&&&&&&&&&&&&& —— 民国《古今格言.勤怠》
4、廉约重义,当以裕国安民为事。
&&&&&&&&&&&&&&&&&&&&&&&&&&&&——《辽史》卷一〇五《耶律铎鲁斡传》
5、凡吏胜其职,则事治,事治则利生;不胜其职,则事乱,事乱则害成。
&&&&&&&&&&&&&&&&&&&&&&&&&&&&&&&&& —— 汉.刘向《说苑.说丛》
6、为政当有张弛。张而不弛,则过于严;弛而不张,则流于废。
&&&&&&&&&&&&&&&&&&&&&&&&&&&&&&&&& —— 明.薛瑄《从政名言》卷二
7、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
8、政有三而已:一曰因民;二曰择人;三曰从时。
&&&&&&&&&&&&&&&&&&&&&&&&&&&&&&&& —— 汉.刘向《说苑.尊贤》
9、大抵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 清.汪汲《座右铭类编.勤俭》
10、先正有言:“习闲成懒,习懒成病。”人之精神,亦须时时鼓舞,方能自强。
&&&&&&&&&&&&&&&&&&&&&&&&&&&&&&&&&&& —— 清.汪汲《座右铭续编》
11、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
&&&&&&&&&&&&&&&&&&&&&&&&&&&&&&&&&&&&& ——《古今格言.勤怠》
12、惟敬可以胜怠,惟勤可以补拙,惟俭可以养廉。
&&&&&&&&&&&&&&&&&&&&&&&&&&&&&&&—— 清.汪汲《座右铭类编.学识》
13、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
&&&&&&&&&&&&&&&&&&&&&&&&&&&&&&&& ——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14、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 宋.王应麟《三字经》
15、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 ——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6、临阵勇,临财廉,临事勤,临民仁。
&&&&&&&&&&&&&&&&&&&&&&&&&&&&&&&& ——《宋朝事实类苑.德量智识》
17、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 —— 汉.贾谊《治安策》
18、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
&&&&&&&&&&&&&&&&&&&&&&&&&&&&&&&& ——《管子.中匡第十九》
19、不偷于一世,则民无怨心。
&&&&&&&&&&&&&&&&&&&&&&&&&&&&&&&& ——《管子.牧民》
20、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
&&&&&&&&&&&&&&&&&&&&&&&&&&&&&&&& ——《礼记.表记》
21、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尽心为急。
&&&&&&&&&&&&&&&&&&&&&&&&&&&&&&&& —— 宋.吕本中《官箴》
22、治难于其易,去亚于其微。
&&&&&&&&&&&&&&&&&&&&&&&&&&&&&&&& —— 晋.葛洪《抱朴子.用刑》
23、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 ——《礼记.礼运》
24、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 三国.王肃《孔子家语.王言解》
25、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
&&&&&&&&&&&&&&&&&&&& &&&&&—— 唐.白居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
26、奉遵礼法,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 ——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27、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
&&&&&&&&&&&&&&&&&&&&&&&&&&&&—— 清.王夫《读通鉴论》卷二十六
28、徇国家之急,赴公家之难。
&&&&&&&&&&&&&&&&&&&&&&&&&&&&&&&& ——《汉书.司马迁传》
29、才乎才,有德以为功,无德以为乱。
&&&&&&&&&&&&&&&&&&&&&&&&&&&&—— 宋.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
30、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 ——《资治通鉴.卷一》
五、修身篇
1、修养深,而私欲尽。
& &&&&&&&&&&&&&&&&&&&&&&&&&&&&&&&&&&&&—— 熊十力《读经示要》
2、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
&&&&&&&&&&&&&&&&&&&&&&&&&&&&&&&&&&&&——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3、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 —— 汉.杨雄《法言.修身》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5、见利不贪,见美不淫。
&&&&&&&&&&&&&&&&&&&&&&&&&&&&&——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志》
6、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
&&&&&&&&&&&&&&&&&&&&&&&&&&&&&&&&——《明史》卷一三六《陶安列传》
7、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好人好事》
8、修己以安百姓。
&&&&&&&&&&&&&&&&&&&&&&&&&&&&&&&&&&&&&& ——《论语.宪问篇》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0、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 汉.刘向《说苑.敬慎》
11、无私之怀,必推功业为首。
&&&&&&&&&&&&&&&&&&& &&&&&&&&&&&&&&&&&&&——《旧唐书.玄宗纪上》
12、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 ——《书.周官》
13、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 汉.荀悦《申鉴.杂言》
14、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 宋.程颢《偶成》
15、在忧患中不损志气,反增才识,其人进步不可量。
&&&&&&&&&&&&&&&&&&&&&&&&&&&&&&&&&&&&&——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6、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者,可以言学矣。
&&&&&&&&&&&&&&&&&&&&&&&&&&&&&&&&&&&&&—— 清.陈遇夫《迂言百则》
17、以恬养性,以漠处神。
&&&&&&&&&&&&&&&&&&&&&&&&&&&&&&&&&&&&&&&& ——《淮南子.原道训》
18、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则乱。
&&&&&&&&&&&&&&&&&&&&&&&&&&&&&&&&&&&&—— 晋.傅玄《傅字.正心篇》
19、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传》
20、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子。品以行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 清.金缨《格言联璧.敦品》
21、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 —— 明.聂大年《座右铭》
22、自家有过,人说要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甜先苦,要逸先劳,须屈得下,才跳得高。
&&&&&&&&&&&&&&&&&&&&&&&&&&&&&&&&&&—— 明.吕坤《续小儿语.四言》
23、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业的砥石。
&&&&&&&&&&&&&&&&&&&&&&&&&&&&&&&&&&—— 清.汪汲《座右铭篇.学识》
24、凡人气质,各有偏处。自知其偏而矫制之,久则自然。
&&&&&&&&&&&&&&&&&&&&&&&&&&&&&&&&&&&&&——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25、言人短而自己之短不顾,责人失而躬之失不知,真谓旁观者清,而当局者迷。
&&&&&&&&&&&&&&&&&&&&&&&&&&&&&&&&&&—— 明.陈荩《修慝余编.杂语》
26、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 ——《淮南子.主术训》
27、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 —— 宋.林逋《省心录》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梁会王上》
29、律己宜带秋风,处世需带春风。
&&&&&&&&&&&&&&&&&&&&&&&&&&&&&&&&&&&&&& —— 清.金缨《格言联璧》
30、说好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 &&&&&&&&——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六、正气篇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3、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
&&&&&&&&&&&&&&&&&&&&&&&&&&&&&&& ——宋.苏舜钦《无锡惠山寺》
4、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
&&&&&&&&&&&&&&&&&&&&&&&&&&&&&&——清.玄烨《示江南浙江守土请臣》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论语.子路》
6、善走需得途,斜经不可行。
&&&&&&&&&& &&&&&&&&&&&&&&&&&&&&&&——清.顾图河《任远》
7、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 ——宋.文天祥《言志》
8、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之如归。
&&&&&&&&&&&&&&&&&&&&&&&&&&&&&&& &——宋.欧阳修《纵囚论》
9、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鬼。
&&&&&&&&&&&&&&&&&&&&&&&&&&&&&&&& ——汉.王桀《咏史》
10、有愧而生,不如无愧而死。
&&&&&&&&&&&&&&&&&&&&&&&&&&&&&&&& ——清.申居郧《西言赘语》
11、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 ——宋.梅尧臣《古意》
12、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
&&&&&&&&&&&&&&&&&&&&&&&&&&&&&&&&&&& ——《战国策.秦策三》
13、当理不避其难,视死如归。
&&&&&&&&&&&&&&&&&&&&&&&&&&&&&&&&&&& ——《吕氏春秋.士节》
14、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 ——清.黄宗羲《山居杂咏》
15、坚心如铁石,不谄亦不欺。
&&&&&&&&&&&&&&&&&&&&&&&&&&&&&&&&&——唐.孟郊《孟东野诗集.择友》
16、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 &&&&&——《礼记.儒行》
17、明月在浊流,不改月色清;孤松盘曲径,不改松性贞。
&&&&&&&&&&&&&&&&&&&&&&&&&&&&&&&&&&& ——清.陆文铭《拟古诗》
18、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元.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19、所贵一身丹,可逾金石坚。
&&&&&&&&&&&&&&&&&&&&&&&&&&&&&&&&&&& ——明.张煌言《张苍水集》
20、忠节令图,君子高行;屈节附逆,义士所耻。
&&&&& &&&&&&&&&&&&&&&&&&&&&&&&&&&&&&——《晋书》卷一《王弥列传》
21、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
&&&&&&&&&&&&&&&&&&&&&&&&&&&&&&&&&&& ——宋.陆游《剑南诗稿》
22、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
&&&&&&&&&&&&&&&&&&&&&&——宋.梅尧臣《送周介之学士通判定州》
23、上斜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
24、忠臣之心,壮夫之节,苟利社稷,死无悔焉。
&&&&&&&&&&&&&&&&&&&&&&&&&&&&&&——《新唐书》卷一七八《刘贲列传》
25、丈夫义踞千仞一死轻,碎击白玉声。
&&&&&&&&&&&&&&&&&&&——清.徐作肃《偶更堂诗稿上.思四兄霖苍二首》
26、名节,道之藩篱,藩篱不守,其中未有能独存者也。
&&&&&&&&&&&&&&&&&&&&&&&&&&&&&& ——明.陈献章《折沙语要》卷一
27、不取于人谓之富,不屈于人谓之贵。
&&&&&&&&&&&&&&&&&&&&&&&&&&&&&& ——《孔丛子》
28、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 ——《汉书.司马迁传》
2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论语.子罕》
30、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 ——唐.魏徵《群书治要.昌言》
31、士能寡欲,安于清淡,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外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 ——清.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律己》
32、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
&&&&&&&&&&&&&&&&&&&&&&&&&&&&& ——唐.王定保《唐摭言》
33、自律不严,何以服众?
&&&&&&&&&&&&&&&&&&&&&&&&&&&& ——元.张养浩《风宪忠告》
34、君之择臣,士之求友,当以志气为先,患难为急。
&&&&&&&&&&&&&&&&&&&&&&&&&&&&& ——唐.李德裕《臣友论》
35、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
&&&&&&&&&&&& &&&&&&&&&&&&&&&&&——《资治通鉴.唐纪》
七、自省篇
1、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
&&&&&&&&&&&&&&&&&&&&——《元史.张桢传》
2、丈夫立身须自省,知祸知福如形影。
&&&&&&&&&&&&&&&&&—— 唐.樊铸《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侍郎》
3、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 清.李毓秀《弟子规》
4、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宋.朱熹《论语注》
5、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 唐.李世民《贞观纪要》
6、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7、屋漏者,民法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
&&&&&&&&&&&&&&&&&&&&—— 汉.刘向《说苑.说丛》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9、贪者逆取,不顾非义而不厌;廉者顺取,得之分内而常愧。
&&&&&&&&&&&&&&&&&&&&—— 明.陈荩《修慝余编.杂语》
10、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 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
11、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
&&&&&&&&&&&&&&&&&&&&—— 唐.韩愈《答冯宿书》
12、自责之外,无圣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人上之术。
&&&&&&&&&&&&&&&&&&&&—— 清.金缨《格言联壁》
13、慎微防荫,以断其邪。
&&&&&&&&&&&&&&&&&—— 汉.王符《潜夫论.浮侈》
14、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
&&&&&&&&&&&&&&&&&——《汉书.剻通列传》
15、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
&&&&&&&&&&&&&&&& ——《管子.白心》
16、鉴诫前非,无累后悔。
&&&&&&&&&&&&&& ——《旧唐书.柳泽传》
17、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未美。
&&&&&&&&&&&&&&&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8、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 ——《养正遗规》
19、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长进。
&&&&&&&&&&&&&& —— 明.吕坤《呻吟语.反己》
20、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受禄,不为苟得。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21、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慎子.君人》
22、凡诲人者,必先自省。
&&&&&&&&&&&&&&&—— 明.钱琦《钱子语测.巽语篇》
23、福来有由,祸来有渐;渐生不忧,将不可悔。
&&&&&&&&&&&&&&&——《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
24、专则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
&&&&&&&&&&&&&&&—— 清.李惺《西沤外集》
25、终身不照镜,终身不认得自家,乍照镜,犹疑我是别人,常磨常照,才认得本来面目,故君子不可无友。
&&&&&&&&&&&&&&&—— 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26、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宣帝纪李世民评语》
27、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 ——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
28、过而能改,今犹未晚也。
&&&&&&&&&&&&&&——《资治通鉴.晋记》
29、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 清.金缨《格言联壁.存养》
30、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三国.魏书.王昶传》
版权所有: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处&&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铭贤南路主办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处  e-mail: && 邮政编码:0308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儿行杀人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