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找不到泪比长生殿上多的现代精神解读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长生殿》疑问句研究毕业论文.doc 4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分类号:H14
学校单位代码:10446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长生殿》疑问句研究
研 究 生姓 名: 朱 璇
学 科、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究 方 向 : 古代汉语
导师姓名、职称: 孙永选
论文 完成时间 : 2012 年 4 月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 长 生 殿 & 疑 问句 研
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长生殿&疑问句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
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
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
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
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长生殿》是洪升戏曲创作的代表作品,它历时十余年创作完成,初名《沉香亭》,
后又改称《舞霓裳》,三稿始定今名。《长生殿》共有五十出,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了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作为清代戏曲发展的高峰之一,《长生殿》在中国戏曲中具
有很高的地位,同时它又处在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阶段,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
价值。本文研究所依据的语料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徐朔方校注本。这个版本校勘
细致,注释精当,徐朔方先生在前言中对《长生殿》作者、写作年代、写作的依据、创作
的历史主题以及古代戏曲对《长生殿》的影响等作了详细的陈述。
目前,学界对《长生殿》的研究多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入手,很少涉及语言学的研
究领域。本文对《长生殿》的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入手,采用历史的观点,运用静态描写与
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疑问句进行穷尽式调查,然后采用描写法,对它们的使
用情况进行详细的描写。同时运用统计和列表的方法,将《长生殿》疑问句进行全面的展
示。希望通过细致直观的描写,能够反映《长生殿》大致的使用情况,从而做出句法分析
和描写,总结其句法特点。
文中将《长生殿》疑问句分为三个大类别:询问句、反诘问句和设问句。询问句又细
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四个类别。《长生殿》疑问句总共有 435
例,总体而言数量较少,但是类型丰富。询问句所包含的问句数量最多,有 362 例,占全
部疑问句总数的 83%;反诘问句有 70 例,占所有疑问句的 16.1%;设问句仅有 3 例,占
0.6%。由于所选取的语料是戏曲,因而里面出现了少量特殊的语法现象,比如问人的特
指问句中出现了语气词“波”;用“怎么”来询问事物等。另外,文中出现的疑问代词数
量众多,种类繁多,古今同现。其中“何”系疑问代词的使用频率极大,其次是“怎”和
“什么”;语气词的使用方面,出现了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也”、“么”和近代汉语常用的
语气词“来”;反复问句里“无”出现了虚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长生殿》疑问
句既继承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又体现了近代汉语的语法特征。
关键词:语法研究;长生殿;疑问句
&The Palace of Eternal&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Hong Sheng's opera, it lasted more than
ten years of creation, beginning of the &incense Pavilion&, later renamed the& Dance Costume& ,
the three draft was made to this name. &The palace of eternal& is divided into fifty parts, with the
An Shi rebellion as background, described the Tang emperor and the Imperial Concubin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从英译《长生殿》解读翻译中文化的转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从英译《长生殿》解读翻译中文化的转化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三百年天上人间重相见――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学术研讨会纪要
  5月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学术研讨会。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4月30日至5月3日连续四个晚上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这次演出是上海昆剧团团庆30周年暨昆曲《长生殿》诞辰320周年的纪念演出。此次整理,全本(四本)力图还原洪N本原貌,保持该剧的历史形态。演出制作精良,表演精彩纷呈,掀起了京城昆曲又一股热潮。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面对昆曲抢救、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艺术研究院召集戏剧界专家学者,从《长生殿》的整理、导演、表演、制作以及如何引导昆曲今后的发展等各个角度进行了研讨。这期文章编完后,恰逢汶川大地震,本报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报道中。时至今日,我们仍有同事还在第一线进行相关报道。在此,我们谨向战斗在汶川救灾前线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也深信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英雄的汶川人民一定会抚平创痕,重建家园。&&&&&&&&&&&&&&&&&&&&&&&&&――编&&&者
  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的保护及其现状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潮。而今年我们看到上昆《长生殿》全本的演出,其意义重大,它实现了昆曲艺术经典在当今戏剧舞台上的活态的呈现。令人惊叹的昆曲艺术表演之精粹,令人十分感佩。老中青演员队伍的齐整体现了上昆演员阵容的整体性,体现了昆曲艺术传承的连续性,这一点更令人欣喜。《长生殿》全本演出四个晚上对受众来说看下来可能略有困难,舞台呈现相对于原著是略有删节的,但总体来说删减得当,能演出这样的一个全本很不简单。我认为这是中国戏曲值得骄傲的、了不起的大事,在当今世界剧坛也是值得自豪的。欣赏了上昆的演出,我们看到了昆曲艺术传承的希望,这也是今天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成果。
  郭&&&宇(上海昆剧团团长):
  今年是上海昆剧团建团30周年,是值得纪念的、意义重大的一年。上昆全本《长生殿》的策划得益于蔡正仁和唐斯复两位老师,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市市委宣传部等机构的支持下,在剧组全体人员多年努力下终于能够实现全本的演出。上海昆剧团这些年以“传承和发展”为指导精神,主要抓住“人的传承”和“戏的传承”的工作。“人的传承”即演员接班人的问题,实现了阶梯式的艺术传承。虽然,目前我们的青年演员还不能达到完美状态,但其表演艺术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戏的传承”即是对剧目的建设,通过剧目同时也能达到对艺术、对人的传承。传统戏仅仅是传承的一个方面,从这次《长生殿》导演组成的结构就可以看到这出戏是有相当的现代意识的,能做到优势互补,既有传统也有创新,符合戏曲基本理念规则,又有可看性。
  刘&&&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在昆曲《长生殿》诞辰320周年之际,上昆以全本形式来京演出《长生殿》,具有重要的意义。320年前的1688年,洪N以一曲《长生殿》而成名,在北京戏曲舞台引起轰动。《长生殿》“义取崇雅,情在写真”,把李杨爱情这一题材发挥得淋漓尽致。它所反映的历史面貌,比它以前的任何一种同一题材的作品都要来得广阔。《长生殿》所取得的成就,使得它与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成为中国传奇发展的压轴之作。《长生殿》在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但甚少以全本形式呈现,这次上海昆剧团以其强大的演出阵容,名角荟萃,老中青组合,以四本演绎洪N原作,既见其整体实力,也看出《长生殿》的不朽魅力。这四本演出,极个别场次删去,有的合并,有的场次结构做了次序上的调整,但遵循了原作的内容和精神。《长生殿》也是一部内容丰富、复杂的作品,历来人们对它的解读也不尽相同,这有解读者自身的理解问题,也与人们提供的改编本多有删减、选择有关。全本《长生殿》的呈现无疑会更接近作者的创作初衷,更能体现原作的内容和思想,更能认识和理解《长生殿》所蕴涵的历史、人文理念。
  曲润海(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剧团要数数家珍,数数剧目。在一个受保护的经典剧目里,也应该数一数有多少珍贵的东西,如有多少回目,有些什么独特的表演,有些什么规制。全本《长生殿》的演出,就是在剧目里数了家珍的,让观众看到了全貌,看到了昆剧的演出规制,增长了知识。这是一种认真的保护,很值得称道。经典剧目是动态艺术,动态艺术应该动态保护,主要应该保护在演员身上,保护在舞台上。博物馆里只能保存资料,演员一旦只剩下了文字和图片,这个剧种也就死亡了。因此,演出是剧种剧团的生命所在,不断的演出就是最好的保护。经典剧目的演出也很难完全原样子,毕竟时代不同,演员不同,理解不同,阐释不同,观众也不同。谁都知道演出的主体是演员,但是为什么有的院团长久不衰,有的却难以为继?除了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外,有无后继人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全本《长生殿》有许多知名演员,炉火纯青,游刃有余,青年演员同时也成熟了,他们是昆剧的希望。
  王安葵(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我想昆曲演出应该承担这样一个任务,即能够准确地、生动地诠释古典名著的文化内蕴,才能使昆曲得到有效的传承。看了上昆全本《长生殿》以后,加深了我对古典名著的理解。《长生殿》自序里说,这是一部“热闹《牡丹亭》”。上昆的演出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确是主人公的爱情。四组演员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情,由比较年轻演员表演二人的“初恋”,由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和张静娴表演历经风雨的阶段,这样的安排也是适当的。上昆的演出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我认为这是对原著最重要的“忠实”。第二,演出很适当地体现了原著的“热闹”。爱情这条主线本身热闹。两个人的感情经历了数次危机,也带来了许多戏剧的趣味。其次是围绕着杨李爱情的丰富的生活场景,是很热闹的。这一方面把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也使全剧的演出冷热相济,适于观众欣赏。第三,在演出风格上,上昆也很好地体现了传奇的文人典雅追求。它的“热闹”是昆曲的“热闹”。丑净穿插,雅俗相间,表演分寸有度。天上人间,亦真亦幻,虚实有机结合。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我认为上昆四本《长生殿》的三大看点是全本、传承和时尚。昆曲剧目原是全本的,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单演折子戏的现象。近年来,昆曲剧目的演出似乎再次进入了一个新的全本时代。全本能见经典的全貌,折子最见经典的精华。当全本已经不太为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熟悉时,全本自然成了当下的需求。四本的《长生殿》并不是洪N原本的一般复活和折子戏的简单迭加,而是原著整体精神的再现和创造。昆曲被联合国命名为“非遗”以后,进入了一个更为自觉的传承时代。四本《长生殿》的创排可说是昆曲在当代传承取得成功的一个范例,也是传承人舞台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以老带少,两代同堂,体现了上昆传承昆曲艺术的胆识和勇气,也实现了在经典剧目的创作中去传承和弘扬。全本再现经典,是对昆曲艺术全方位的传承,全本也就比单折更有意义和价值。四本《长生殿》在保留原著精华的同时,对原著拖沓、枝蔓处加以整理、调整、删减,让人物更鲜明、更生动。同时,以表演为中心,继承昆曲优秀的表演传统,并化入剧中形象的塑造。导演对于全剧总体节奏有着娴熟的把握和驾驭,戏剧情境渐进展开,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舞台节奏张弛有度,让观众渐入佳境、欲罢不能。
  薛若琳(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四个晚上的全本《长生殿》让我过足了戏瘾,审美心灵震撼亦深。我讲讲这出戏的几个特点,第一,《长生殿》这部经典得到复活和再生是对昆剧和中国戏剧的重大贡献。苏州昆剧院已经有了三本《长生殿》,我们还要继续演,这需要过人的眼光和胆识。我认为作为一个剧团需要以剧目建设大造品牌;以人才培养树立形象;以市场开拓追求发展,我觉得这三点上昆都做到了。第二,全本《长生殿》展示了上昆的强大阵容,这是一出“栓角戏”。据我所知,京剧的“栓角戏”是《龙凤呈祥》,解放后昆曲还没有出现过如此大阵容的“栓角戏”,这对培养人才大有作用。第三点,全本《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颉颃比美,各有千秋。青春版《牡丹亭》定位主要在高校,要征服的是高校里的莘莘学子。我觉得全本《长生殿》既能征服高校学子,也能征服一般观众。另外《长生殿》是浪漫型的历史剧,导演充分地开掘了历史的浪漫性,把握了政治与爱情两者的契合点。
  郭汉城(戏曲理论家):
  我在上海看过上昆全本《长生殿》,这次来北京,我有机会又看了一次。这次看的比在上海看的更好。演出更精练、更干净,在某些人物的刻画上更准确更深刻。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戏。这个戏的成功在于两个尊重:第一,我们尊重了古典名著的文学精神;第二,尊重了这个戏在舞台艺术上的成就。首先,《长生殿》被古人称为“热闹的《牡丹亭》”,这种评价是非常深刻的。因为这两个戏讲的都是“真情”,这是相通的。但这两部古典名著也有不同的地方,《牡丹亭》是在道德伦理层面上写情的,《长生殿》是在政治层面上写情的。同时在风格上也有不同,前者不论在剧本还是演出,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喷薄而出的激情,其理想非常鲜明。而《长生殿》带有更加苍凉、沉重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时代给与他们的感受及影响不同,所以他们在理材取舍方面、人物描写和整体风格上显示了极大的不同。我觉得我们的整理改编做到了尊重原著的立意。整理改编虽然不是创作,但这是极其困难的工作,甚至超越创作本身。这个工作必须受到原著的滋养和局限,又要适合我们当今的演出条件和现代的审美观,所以必须作出变动,变动中必须尊重原作者,这次全本《长生殿》的剧本和演出都是相当成功的。第二,这个戏尊重了历代文人艺术家在舞台上的创作。体现文学精神的舞台艺术甚至比文学剧本更重要。全本《长生殿》在这一点上做得很突出,这个戏不仅尊重了历代文人艺术家在舞台上的创作,还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尊重以上两点,我希望全本《长生殿》演出本整理,导演、演员表演的经验要总结整理出来,要好好地推广经验,要为其他古典名剧的改编提供借鉴。
  安志强(戏剧评论家):
  郭宇先生说这出戏主要是做减法,我认为这出戏不仅仅是减法,更重要的是做加法。这种加法不仅仅表现在个别文字要做一些删改或者在承接中有一些加入,更重要的是在舞台呈现上加入了许多内容。一个艺术的整体不仅仅是文学的,它是唱、念、做、舞整个的舞台呈现。全本《长生殿》中的《絮阁》《哭像》《弹词》等经典折子戏常演的,但其他不少折子恐怕并没有传承,需要我们去创造。这是《长生殿》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的根本所在。我们不仅看到蔡正仁、计镇华、张静娴等艺术青春常在的老艺术家,同时还看到了很多优秀的青年演员。这出戏整体编排很重要,每本戏都有看点,例如《进果》是过场戏,其中“趟马”设计得很精彩;例如土地爷的“矮子功”也颇具匠心。另外昆曲是百戏之祖,我建议昆曲艺术家应该研究昆曲独特的声乐理论,以促进我们民族声乐的发展。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2000年以后,我们开始重新修复经典,全本《长生殿》也由此应运而生,在背后支撑的是我们对传统经典的崇敬之情和敬畏之心。这种文化态度长期以来相对比较欠缺。正因为有了这种文化态度,我们看到全本《长生殿》能够严守昆曲格范的古典美,这是这出戏最闪亮的特点。以“整旧如旧”的方式来修复古典精粹,经典剧本重新搬上舞台也是创造,这并不容易,比创作新剧目更有难度。全本《长生殿》三分之二的表演形态已经失传,要复原这部分内容,还要与其余的三分之一融为一体而不被人察觉到,保存其完整性,这是难度很大的工作。其次,全本《长生殿》是一出大型作品,这是一个壮举,需要优雅和从容的心态,需要细心打磨,在当今浮躁喧嚣的时代里,要做到这一点令人佩服。一个时代只有尊重古典,我们的文化才有积淀和深度,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本《长生殿》实现了在现代剧场的完整呈现,这其中不得不作出许多新的努力,看了戏后我觉得“本本有戏,处处有戏,人人有戏”。另外我提一些意见:我认为《埋玉》这场戏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演得太慢,不够简约;第二是过于强调李杨的爱情。李杨爱情决不是简单纯洁的浪漫爱情,情感中混有许多杂质,正因为这些杂质所以显得两者关系复杂而深刻,这一点不可简单化。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谈《长生殿》作为昆曲全本戏的三个难点。首先是要实现实境与幻境的区别。李杨爱情是帝妃爱情,是一夫多妻的现实形态的皇族婚姻。从这种现实婚姻状态中提炼出“今古情长”也是作者洪N的难题。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淡化了李杨爱情中的现实成分,所以打动我们的是“移情”的力量,是超越现实的艺术幻境。《长生殿》在《埋玉》之后两人的爱情已经跨越阴阳两界,所以以虚写虚就比较容易,但《埋玉》之前就有难度。其次要处理全本戏与折子戏的关系。全本戏分为四本,每一本都要有“主脑”,但四本合在一起也要有贯穿始终的“主脑”。作者洪N认为整个戏的“主脑”是“情而已”,所以我觉得上昆在《传概》中删掉了这三个字略有不妥。我还认为《窥浴》不宜演,但《情悔》不能不演。唐明皇之悔在《哭像》里有深刻的表现,杨玉环之悔在《情悔》这一出里。没有杨玉环之悔,整出戏是很难成立的,但现在从简合并了,因此显得不足。最后,我认为《长生殿》这部文学性相当强的剧目搬上舞台难度很大,这次改编非常成功,很好地处理了冷热、张弛等演出排场的关系,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闻乐》《进果》《夜月》《絮阁》《情悔》《尸解》《哭像》等都有一些细节需要再考虑,例如《尸解》叙事性过强,在舞台上没有必要展开,不宜演;《哭像》场上宫女没有哀伤的表现,洪N在原著中有舞台提示,但我们省略了,所以缺少了场上的共鸣,因而场下的呼应也不足。要将案头之作中的精品搬为场上演出的精品,需要我们进一步考量和打磨。
  刘厚生(戏曲理论家):
  昆曲演出在明末清初以后就是折子戏的天下,建国后昆曲演出有两个传统,一是传统经典老戏,二是单本戏,包括《墙头马上》、《十五贯》、新编的《班昭》以及老戏缩编为一本的单本戏。新时期出现了昆曲连台本戏的热潮最早始于上昆的六本《牡丹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昆剧文化几百年来发展到今天的新阶段,值得作为连台本戏上演的应该有十来个,有的戏其精华在于几个折子戏,有的则可以缩编成一本。因此昆剧今后的发展,我们一方面提倡折子戏和单本戏,另一方面,有一批经典戏则应该努力去完整地呈现。我认为单本戏更接近于普及,其思想精神和艺术形式都容易为大众接受;但要完整了解经典剧目的全貌,就必须去看全本的。演员的表演也是如此,单演一折与演全本中的一折就应该不一样。昆剧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强调其中高度精粹的文化内涵,这需要靠演出来引导观众。
  胡芝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我提一些具体意见,一些叙事性的演出可以从略,但细节上要注意,例如《絮阁》唐明皇上场的方向感在视觉上容易引起歧义;《进果》的趟马设计得很漂亮,但手中篮子有点扰乱视线,能否想个办法系在身上;舞台上的编钟和云锣开始觉得很别致,但作用不大,而且似乎有点搅戏;演出中使用的白纱材质不够讲究,没有足够的垂感和飘动感;舞台灯光设计得很好,但个别地方人物由后场移动到前场的时候,面部的亮度不够等等。年轻演员的念白功夫还有欠缺,要坚持每天练功,继续向多位老师学戏,这是将来进一步艺术创新的资本。我想上昆这次演出不仅是为了市场,更为了能够出剧目,为了出人才,为了积淀更深。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我们不应该否认昆曲新创作品的成绩,但同时昆曲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应该加大力度整理这座宝库。上昆全本《长生殿》做到了尊重传统,由原著50出改为33出,场次有调整,有合并和删节,部分场次多年未演,但总体格调是统一和谐的。四本演出每个晚上都有几出戏很精彩,每一出戏都有看点。整个包装不算太豪华,没有妨碍演出。我提几点可以再商榷的意见。我看到剧场字幕打出“曲谱:徐麟”的字样,《长生殿》曲谱并非徐麟所作,需要改正。我认为每个晚上的演出都可以再删一二出。洪N本人推崇28出的版本,认为28出是最最恰当的。原作的《雨梦》被删节了,《酒楼》也是经典折子戏,那里面老生丑角对手戏很精彩,这次也被删了,有些遗憾。《尸解》则可以删掉,有视觉的刺激,太拢谎菸谩N杼讲嗟谋嘀雍驮坡嘁部梢栽倏悸牵溲葑嗾摺傲锷狭锵隆保行┤怕沂犹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我认为《长生殿》是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黄金时代最后的高峰,是中国古典时代的压轴之作。我感到上昆的意图在于恢复当年古典时代的黄金盛宴的原貌,这是一种文化的复兴,也是民族的复兴。昆曲时至今日不可能有更大的繁荣性的发展,因此修复古典就是最大的贡献。《长生殿》和《桃花扇》是17世纪末封建王朝落日前的辉煌,此后文人戏剧逐渐转化为现代戏剧,文学戏剧走向表演性戏剧。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圆满、高度繁难、高度严格的高峰时代的表演艺术。另外谈点意见,《长生殿》的《弹词》很重要,李龟年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这出戏是黄金之作,但我们删掉了好几支曲子,这有点遗憾。舞美方面用的是宋人山水,倒不如用唐人工笔,背景应该更辉煌一些,色调更明朗一些为好。
  邓绍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要研究全本与原来剧本的关系,这个戏在尊重和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整理改编,在表演上有新的变化。其次要研究全本与折子戏的关系,青木正儿曾经举出当时清末民初最流行的《长生殿》的7个折子,包括《定情》《酒楼》《絮阁》《哭像》《弹词》等。传承下来的折子戏在回归全本演出的时候恐怕需要有所变动,因此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第三要研究全本与时尚的问题。时尚就是要关注和适应当前的观众。我认为全本戏是“大戏”,不是在任何一个剧场都能演出的,必须吸收科学手段,采用配合演出的舞美、灯光等现代手段。第四要研究全本与观众的关系。这些关系问题值得评论界进一步研究。
  丛兆桓(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导演):
  昆剧的传承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认真严肃的前提下都是好的。张庚先生曾经说过:“古典名著的改编是比新编戏要困难很多的工作。”我认为这次改编对原著有取舍、有删减、有颠倒,是艺术家对作品新的阐释。在表演上也尊重了传统。另外三分之二以上是我们现代人创作、排演出来的,是个大工程,相当不简单。音乐传承了传统同时也有现代配器,增加了气氛音乐,观众是接受的,内行是欣赏的。我个人认为在丰富和突破上甚至还可以力度再大一些。另外再提一些建议,中景的竹帘给人一种室内的感觉;道具可以再精致一些;前半部分人物上场多是自报家门,后两本多是用灯光切割,这两者可以再统一起来。我主张昆剧从业人员多交流,多研究,昆剧的传承需要演员艺人、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恐怕现在还要加上赞助的企业家,需要多方力量的努力。
  贾志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清代传奇延续了文人传奇的“案头化”倾向,所以《长生殿》在阅读时很精彩,但要全本搬上舞台却很困难。我个人认为今天全本《长生殿》的意义在于活态的表演的呈现。难度不在于剧本,而在于如何将几百年没有演过的部分与经典折子合并而不露痕迹,让人觉得顺畅贴切,这里面创作的成分很大,功绩很大。昆曲至今还能活跃在舞台上就是因为它在变,戏曲艺术是活在舞台上的,希望我们将更多精力放在表演和舞台演出上。另外我认为《长生殿》采用中性化布景色彩过于单调,功能过于单一,风格不够鲜明;舞台使用平台有些单调,传统的龙套调度也可以再丰富一些。舞台装置进入到创作中是戏曲非常大的一个进步,个性化和风格化的塑造是戏曲舞台的生命力。这个时代是允许探索的时代,这个戏创新的步子可以再大一些。
  秦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看过《长生殿》的几个版本,包括丛兆桓先生导演的版本、二本的和今天上昆四本的。我感觉这次演出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接。有历史的对接、艺术的对接、艺术时空的对接。这个戏在剧目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市场的运作、观众的接受和反应以及如何进行昆曲的当代传承等几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也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何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我认为昆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曲词、声腔和表演三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中,表演形式能见诸文字的内容相对很少。上昆全本《长生殿》基本上全面地展现了清代传奇的演出状况,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第二,《长生殿》是“文辞”与“音律”双美,是清代传奇的一座丰碑。如今被搬上舞台,传统经典得以复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第三,上昆曾经排演过六本和三本的《牡丹亭》,是最早推出连台本戏的剧团。这次全本《长生殿》的上演说明连台本戏的出现是昆剧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艺术多样性,同时也是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使传统经典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出新的光彩的需要。
  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自青春版《牡丹亭》打出“全本”的招牌后,昆曲界就刮起了“全本戏”之风,苏州昆剧院有三本《长生殿》,江苏省昆剧院有三本《桃花扇》。上海昆剧团更以超越前人的气势,排出了四本《长生殿》。在“全”上取胜,是此次演出的主要策略。在剧目整理时,除了全部保留,就是删减和合并,共涉及原著43出出目。此外,从古朴、复旧的演出风格来看,上昆《长生殿》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表现为前所未有的彻底:导演曹其敬将自己的导演技巧隐藏在唱念做打里,舞美采用中性立场,加上剧本整理的复原策略,都显露出创作主体谨慎和保守的态度。上海戏剧历来以求新、求变闻名全国,上昆的这种复古做法似乎与上海的戏剧传统以及剧团的演出传统有些相悖。换个视角来看,会发现这是上昆力求创新的另一种表现。只不过这次创新的重点不是在“新”上,而是在“旧”上――试图恢复320年前昆曲演出的原有风貌。以尊崇和谦卑之心对待昆曲艺术,继承和发扬昆曲艺术的事业才能做得更好。
  &&(李玲根据会议录音整理而成,部分内容未经发言者审阅)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泪比长生殿上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