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我已经豁然了 古文版自我介绍女生版

几乎所有答主都在喷题主。&br&我不喷。&br&&b&我就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出师表》。&/b&&br&不是因为诸葛亮的光环。&br&而&b&是因为学习《出师表》是在学习如何写文章,如何写好文章,如何写一篇充满真挚感情的文章。&/b&&br&&br&&br&&b&如何写文章,如何写好文章:&/b&&br&&br&&b&《出师表》是一篇议论文。诸葛亮完美地遵循了议论文的写作结构:总论——分论——总论。&br&议论方法也用了&/b&&b&&b&举例论证&/b&、&/b&&b&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演绎论证等等。&/b&&br&&blockquote&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br&&/blockquote&&b&总论点:&/b&治理好国家要听你爸爸的话,学习你爸爸那样治理国家。&br&&b&分论点1:&/b&要学习你爸爸扩大圣听,不要堵塞臣子忠言劝谏的道路。&br&&br&&blockquote&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r&&/blockquote&&b&分论点2:&/b&治理好国家要赏罚严明,不偏不向,公正无私。&br&&b&道理论证:&/b&朝内朝外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体的,所以赏罚也需要有一样的标准。&br&&br&&blockquote&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br&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blockquote&&b&事实论证:&/b&这几位都是先帝认可的对国家有帮助的大臣,所以你要重用。&br&&br&&blockquote&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br&&/blockquote&&b&分论点3:&/b&亲贤远佞。&br&&b&举例论证:&/b&先汉的兴隆,后汉的衰落,还有桓帝、灵帝的例子用以证明此段分论点。&br&&b&对比论证:&/b&拿先汉兴隆的原因与后汉衰落的原因作对比,证明亲贤远佞的重要性、正确性。&br&&br&&blockquote&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br&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blockquote&&b&演绎论证:&/b&铺陈自身经历,看似与主论点无关,但是其实还是在申明主论点,告诫后主要向先帝学习:礼贤下士,开张言路,盖以呼应首段“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br&&br&&blockquote&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blockquote&&b&总论点重申:&/b&治理好国家要听你爸爸的话,学习你爸爸那样治理国家。&br&&br&&b&这种经典的总-分-总“橄榄式”文章结构,当然值得你学习!&br&&/b&&br&但是,仅仅是因为文章结构和议论方法就能使《出师表》流传千古,那是不可能的。《出师表》最可贵的点是在诸葛亮写的是议论文,却饱含着真挚的感情,使人感动落泪。&b&&br&饱含感情的议论文,你见过吗?这才是《出师表》真正的不朽之处!&br&&/b&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这种感情也流露在全篇的每一个字当中。到“臣本布衣”开始,这种感情终于爆发,深切地思念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君臣之谊;沉痛地表达对现在大汉倾颓的痛心疾首;坚定地执行自己肩负的万钧重担……&br&那时的诸葛亮已经四十八岁了,按当时的年龄划分,他已经是一个老人,对先帝的报答还没有完成,身上的担子不能卸,“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读来不能不让人感伤落泪……&br&对前人的缅怀,就有对后人的希望,他看着刘禅从小长到大,对这个孩子怎能不给于父亲般的厚望?文章的每个字都像是父亲对孩子的劝诫和教育,这种舐犊之情怎能不让人动容??&br&&b&议论文好写,但字字含情的议论文,千年才出一篇!&br&&/b&刘勰《文心雕龙》:&br&&blockquote&&b&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b&&/blockquote&宋代学者赵与时《宾退录》:&br&&blockquote&&b&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b&;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blockquote&陆游《书愤》:&br&&blockquote&&p&&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b&&br&&/p&&/blockquote&文天祥《正气歌》:&br&&blockquote&&b&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br&&/b&&/blockquote&&br&&br&最后,关于题主问题备注里这句“《出师表》那么长,出名的也就几句话”,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列举一下吧:&br&出自《出师表》的成语:&br&危急存亡&br&妄自菲薄&br&引喻失义&br&陟罚臧否&br&作奸犯科&br&裨补阙漏&br&有所广益&br&亲贤远佞&br&计日而待&br&苟全性命&br&不毛之地&br&庶竭驽钝&br&斟酌损益&br&有所兴革&br&咨诹善道&br&察纳雅言&br&感激涕零&br&不知所云&p&……&br&&/p&&p&&b&全文只624字,成为后世的成语有18个,基本可以算读一句一个成语来源&/b&,如果这还算“出名的也就几句话”的话,我只能觉得题主您的要求太高了……&/p&&br&&p&以上。&/p&
几乎所有答主都在喷题主。 我不喷。 我就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出师表》。 不是因为诸葛亮的光环。 而是因为学习《出师表》是在学习如何写文章,如何写好文章,如何写一篇充满真挚感情的文章。 如何写文章,如何写好文章: 《出师表》是一篇议论文。诸葛亮…
在百度上搜这个问题,能出来一大堆,主要集中在以德报怨、民可使由之、吾生也有涯这几句,所以这几句暂不列入此文中,因为网上一搜一大堆。我尽量引用古人的注解,力求保持原貌,其中会掺杂一些个人的理解,仅是&strong&一家之言&/strong&,不当之处请指教。(为什么加粗呢,文末说)&br&被曲解的太多了,我随便列举几个。&br&&br&&strong&一、群龙无首&/strong&&br&1.出处:&strong&《周易·乾卦》&/strong&:&u&用九,见群龙无首,吉。&/u&&br&2.今义:没有一个领头的主事,各自为政,贬义词。&br&3.解析:既然群龙无首是吉,又怎么可能是没有一个领头的,大家各自为政的贬义词呢?反过来说,则是群龙共治,没有谁以领头的自居,大家一起来。&br&王弼&strong&《周易注&/strong&》云:&u&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以柔顺而为不正,则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贞。&br&&/u&&br&&strong&二、大器晚成&/strong&&br&1.出处:&strong&《老子·四十一章》&/strong&:&u&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u&&br&2.今义:通常越是拥有大才能的人,越晚成功。&br&3.解析:&strong&传世本《老子》&/strong&中都写着大器晚成,且这个成语已经深入人心。可是通过&u&出土文献&/u&得知,&strong&帛书《老子》&/strong&乙本作:&u&大器免成&/u&,甲本无法辨认。&strong&郭店楚简&/strong&作:&u&大器曼成&/u&。&br&然后看一下句子意思。&u&方&/u&是&u&隅&/u&,加了个&u&大&/u&字,意思就反过来了,变成&u&无隅&/u&;&u&音&/u&是&u&声&/u&,加了个&u&大&/u&字,意思就反过来了。&u&象&/u&是&u&形&/u&,加了个&u&大&/u&字,意思就反过来了。唯独&u&器&/u&加个&u&大&/u&字,意思和&u&晚成&/u&不是反义。1973年帛书老子问世后,有学者认为&u&免&/u&是&u&晚&/u&的通假字,后来1993年郭店楚简出土后,这种说法就不攻自破了。所以,通过训诂,这里应该是&u&大器无成&/u&的解释较为妥当,字面意思就不解释了,我通过对&strong&《老子》&/strong&其他章节的比对,认为此句可以引申为&strong&真正成功的人看上去没有成就。&/strong&(我写的很清楚,我是引申)&br&&br&*有人私信我说,如何理解&u&大音希声,大象无形&/u&。&br&其实我再怎么说,都只是一家之言,我也看过很多种解释,我个人觉得,这个&u&音&/u&和&u&声&/u&,指的应该不是一个东西,同样&u&象&/u&和&u&形&/u&也一样,只能说是类似。声,就是声音,是指人耳能听到能辨认的一种实质性的声音;音,指的不是声音的表象,不是指那个分贝的高低,不是实质性的一种东西,而是更形而上的,一种无形的,类似于“气”的存在。音具有治疗作用。我也只能说到这,因为再往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了,应该说的比较通俗了吧。&br&个人浅见。&br&&br&&strong&三、呆若木鸡&/strong&&br&1.出处:&strong&《列子·黄帝篇》&/strong&:&u&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u&&br&2.今义:形容一些人傻呆呆的样子,贬义词。&br&3.解析:&strong&《庄子·达生》&/strong&里也有,&strong&呆若木鸡&/strong&有两个出处。&strong&呆若木鸡&/strong&其实是最强的斗鸡,它视万物为一物,在它眼里万物没有界限,都是一样的东西,在它眼前是混沌一片,所以虽然像块木头,可是它是最强的斗鸡,因为任何外物都不能对它产生作用,达到了最高境界。别的鸡只是看着就吓跑了。&br&卢重玄解:&u&恃气以自矜,非必胜之道也。应物疾速如影响者,为物所转,未必自得也。疾视盛气者,机心未忘也。唯忘形神,全死生,不知变者,斯乃无敌于外物也。&/u&&br&&br&&strong&四、每下愈况&/strong&&br&1.出处:&strong&《庄子·知北游》&/strong&:&u&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u&&br&2.今义:和每况愈下搞混淆,形容情况越来越坏。&br&3.解析:对这个词的曲解,主要体现在当下很多人,&strong&每下愈况&/strong&和&strong&每况愈下&/strong&搞不清楚,或者混为一谈。《庄子》中有这么一段,东郭子问庄子【道】究竟在哪,庄子说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东郭子搞不懂了,庄子就引出了&strong&每下愈况&/strong&。&strong&每下愈况&/strong&本意是越是向下,越深入,越能探寻到真实情况。&strong&郭象《庄子注》&/strong&:&u&今问道之所在,而每况之于下贱,则明道之不逃于物也必矣。&/u&&br&&br&&strong&五、人尽可夫&/strong&&br&1.出处:&strong&《左传·桓公十五年》&/strong&:&u&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u&&br&2.今义:形容女人可以和任何一个男人上床,作风不检点,贬义词。&br&3.解析:对女子而言,同样是男人,理论上丈夫是人人都可以有机会做的,或者说有可能做的,但是父亲,是血缘关系,没法挑,先天定好了,只有一个人,不能和夫相比。&br&&br&&strong&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br&&/strong&1.出处:&strong&《老子·第五章》&/strong&:&u&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u&&br&2.今义:其实这个今义已经没那么多人误解了,我最初也不想写这句。现在很少有人会误解为,天地是不仁义的,把万物当成狗,圣人是不仁义的,把百姓当成狗。&br&3.解析:首先要明确,刍狗是什么。&strong&《道德真经吴澄注》&/strong&:&u&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u&所以只要明白了刍狗是什么,就很明确了。天地没有偏爱。这与&u&爱无差等&/u&的&strong&兼爱&/strong&还是有区别的。
在百度上搜这个问题,能出来一大堆,主要集中在以德报怨、民可使由之、吾生也有涯这几句,所以这几句暂不列入此文中,因为网上一搜一大堆。我尽量引用古人的注解,力求保持原貌,其中会掺杂一些个人的理解,仅是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指教。(为什么加粗呢,…
&p&以前学《陈情表》的时候,根本读不出来这篇文章到底哪里好。论文采,《陈情表》在一众初高中课本的古文里排不上号,性质也不过是一篇推脱任命的奏文。而且,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初高中课文里,不论质量,附带『并背诵全文』这种buff的,印象分直接扣20再谈别的。更有甚者,连《过秦论》《滕王阁序》这种字字珠玑、读起来口齿生香的文章都没要求全文背诵,连知名度和格局高你N个level的《出师表》都没要求全文背诵,你《陈情表》还有脸让背全文?扣你50印象分没商量。&/p&&p&&br&&/p&&p&直到今年六月,爸妈忽然告知我,奶奶被查出肺癌,马上就要手术。听到消息,我在电话这头,眼泪立马就出来了。回到家里,在医院见到奶奶时,只说了几句话,便立马冲出病房,怕在她面前号啕大哭增加她的压力。手术是晚上十点开始的,开始前医生说预计一个多小时,可是直到凌晨2点才出来。&/p&&p&&br&&/p&&p&那几个小时,是我此生最难熬的几个小时。明知自己在手术室外什么都做不了,还是一直守着不愿离去。从小无神论者的我,那时候把耶稣如来菩萨土地老天爷都求遍了,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人在绝望的时候会相信宗教了。&/p&&p&&br&&/p&&p&幸好,手术很成功,奶奶到现在也恢复得很好。&/p&&p&&br&&/p&&p&然后今天早上忽然间又看到《陈情表》,从第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开始,眼泪就止不住了,一直哭着读完。&/p&&p&&br&&/p&&p&我从小跟父母生活,对奶奶的感情,绝对没有李密深,即使如此,一想到有一天奶奶可能随时离开,可能看不到我结婚生子,看不到我赚钱给她,我打这些字的时候,都忍不住眼泪落下来。&/p&&p&&br&&/p&&p&我奶奶才七十多,而李密的奶奶已经九十六了,还是在医疗条件如此差的西晋。如果我奶奶出什么意外,我就算立即赶回家,最快可能也要花半天时间;而在李密那个年代,如果他入朝为官,年迈的老祖母是断然不可能跟着他舟车劳顿远赴长安的。万一在家里出什么意外,消息传过去最快也要月把时间,他赶回家最快也要月把时间,等他到奶奶身边时,别说最后一面,就连奶奶的尸骨都冷了。&/p&&blockquote&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br&&br&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blockquote&&p&这段话,我想每个有相似经历的人都会感慨万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悲哀,这种无奈,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啊。&/p&&p&&br&&/p&&p&我姥爷去世的时候我只有五年级,虽然也是至亲,说实话,有些感情,太小的年纪真的无法体会这么深。当时妈妈在灵前哭到失声,我虽然也很难过,但真的无法体会她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因为成年人和小孩是不一样的,成年人除了感情,还有责任。对一个小孩而言,如果至亲去世,他会悲伤,但也就如此了,因为他什么都无法做。而对一个成人而言,他可能会懊悔自己是不是陪家人时间太少,会痛恨自己没能力请到更好的医生、安排更好的条件,会怨恼自己没及时发现家人的病症直到拖到晚期,会遗憾没有及时完成老人的夙愿等等,他的感情会更复杂,痛苦也更深刻。&/p&&p&&br&&/p&&p&很多感情都是如此。只是还没到经历的时候,就不会体会到。&/p&&p&&br&&/p&&p&如今回过头来再看那些年把自己折磨得死去活来的『背诵全文』们,忽然觉得,不懂、不理解、不欣赏只是因为太年轻。&/p&&p&&br&&/p&&blockquote&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blockquote&&p&当年背《鱼我所欲也》的时候,所有精力都花在这几句哪几句有『所』哪几句没有上面了,当时真想把孟子拖出来打一顿,你丫就不能写对仗一点啊?排比你懂吗?&/p&&p&如今再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如今的我,还能否像孟子一样挺直腰板理直气壮地讲出这样的话呢?我有没有做过为了某些利益、虚名而『失其本心』的事情呢?&/p&&p&&br&&/p&&blockquote&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r&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lockquote&&p&当年背《劝学》,只记得被几个通假字和先秦文章中特有的、今人读起来很别扭的事例摧残得想骂街,现在再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我能做到吗?『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种道理,原来早就在高中就背得滚瓜烂熟了啊,为什么我偏生要等到自己被撞得头破血流才体会到?&/p&&p&&br&&/p&&blockquote&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blockquote&&p&《离骚》节选绝对是初高中必背系列里面最让人难忘的噩梦,没有之一!其他古文好歹不看注释还能读懂几句,这尼玛从正文第二句开始一句N个生僻字啊!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系列啊!屈原带你认识N种植物系列啊!现在《离骚》全文我都读过抄过不只一遍,关注点更多地会放在『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和『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气节和耿直上面。回想当时背得要死要活的样子,真是万万想不到现在离骚竟然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古诗文。&/p&&p&&br&&/p&&blockquote&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blockquote&&p&当年背《伶官传序》,因为写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五代,自己的反应不过是特么说的是谁?这特么又是谁?如今读书多了,积累上来了,再看这篇文字,『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今多少事,不都是如此吗?&/p&&p&&br&&/p&&p&……&/p&&p&&br&&/p&&p&其实中小学课本里面,无法被太小年纪理解和体会的感情,又何止这些,又何止古文。&/p&&p&&br&&/p&&p&从小孩子读的《春》到初中生读的《背影》再到高中生读的《荷塘月色》,风格多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并背诵XX段落』的朱自清系列;《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祝福》贯穿小初高、虐遍天下中国人、还自带上中下集和番外的鲁迅系列;《我有一个梦想》这种翻译腔十足、一个句子定语状语补语好几层还好意思让背诵的外文系列……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要感谢当年一路认真背过来的自己。&/p&&p&&br&&/p&&p&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先不要断然去否定一个东西,尤其是一个被几代人证明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的东西。等年纪到了,很多情感,你自然就体会到了。&/p&&p&附一篇自己手抄的《离骚》全文&/p&&p&&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ae03fce0df15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ae03fce0df15_r.jpg&&&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37bd7caf149a818bda8fc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37bd7caf149a818bda8fc_r.jpg&&&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fab7caff69d86260dbe9673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fab7caff69d86260dbe9673_r.jpg&&&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68f1f121826b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68f1f121826b_r.jpg&&&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4a8b3fd4b77fbfd1fadaba4c426bb490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4a8b3fd4b77fbfd1fadaba4c426bb490_r.jpg&&&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2479fea2712dc3acbd6caf08aead69d7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2479fea2712dc3acbd6caf08aead69d7_r.jpg&&&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b4e24ea32c92b20deceafeb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b4e24ea32c92b20deceafeb_r.jpg&&&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aad8df548e400e1925bbd84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aad8df548e400e1925bbd84_r.jpg&&&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accd5cbcc9330f6cca33de65f6547835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accd5cbcc9330f6cca33de65f6547835_r.jpg&&&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1d23a617bdefec63e0dace90fa36d944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1d23a617bdefec63e0dace90fa36d944_r.jpg&&&img data-rawheight=&1707& src=&/v2-a22e850f4d8b9893efaebe4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a22e850f4d8b9893efaebe4_r.jpg&&————————&/p&&p&不说了,我给奶奶打电话去了。&/p&
以前学《陈情表》的时候,根本读不出来这篇文章到底哪里好。论文采,《陈情表》在一众初高中课本的古文里排不上号,性质也不过是一篇推脱任命的奏文。而且,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初高中课文里,不论质量,附带『并背诵全文』这种buff的,印象分直接扣20再谈别…
谢邀。&br&&br&这问题简直了……&br&&b&为什么《出师表》最有名?因为文章确实好。&/b&&br&&br&文章的品第,一半在&b&质&/b&,一半在&b&文&/b&。&br&质是文的本体:立意、主旨。《出师表》的意图主旨姿态,或者说,三观和用途,无可置疑吧?&b&忠诚恳切,劝善抑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古表率。&/b&&br&或者有中二少年叛逆心强,觉得这种词采是道德文章,觉得一切三观正的文章都是虚有其表,觉得抖机灵耍词句的才是好文章。然而诸葛亮以行践辞,这文章的意图劝谏,他最后以生命践行了。还不够给文章真诚度加分的么?&br&&br&说文。&br&《出师表》本身留下成语极多,危亡之秋、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猥自枉屈、不知所云。&br&但好处不在辞藻上。刘勰、苏轼、王夫之都说过《出师表》的好处&b&是畅,是简,是达&/b&。&br&&br&《出师表》全篇浑然,恳切而不滞涩,不拖泥带水,这玩意分析起来要篇幅。我只举段落的例子。&br&&br&随便举最简单的两段:&br&&blockquote&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r&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r&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br&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br&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br&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blockquote&&br&我特意分行,读一下感受节奏好了。&br&这是很美好的散文,长短分明,流畅自如。&br&一短一长句陈述现状。&br&两句铺排,陈述好的方面。&br&两句对仗,陈述建议。&br&结构干净明亮,多好的文章。&br&&br&&br&&blockquote&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r&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blockquote&&br&千古名句不说了。&br&&br&&br&&blockquote&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 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br&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 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br&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br&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r&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br&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blockquote&&br&排比长句开始带抒情回忆。&br&陈述+回忆。&br&最后用连续四字短句鼓足气势,陈述出师之气。&br&简直有音乐的美感了。&br&&br&我都想问了:这不是好文章,什么才是好文章呢?&br&&br&&b&辞藻丰富,是辞藻的好文章。&/b&&br&&b&节奏明快,是句子的好文章。&/b&&br&&b&文章除了辞藻,还有文气、流势、口感、起伏、长短、节奏。就不单说三国了,千载以下,找几篇比《出师表》更端正恳切、流畅潇洒的表章来看看?&br&&/b&&br&至于想用诸葛亮词采不华丽,用同时代才子来贬《出师表》的,嘿嘿……&br&三曹七子,是为&b&建安风骨&/b&。&br&建安的风骨是什么?是华丽妖艳吗?曹操听了都要拍死你。&br&建安风骨,是简练刚健,是质朴口语化。&br&&br&&b&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出师表》,都是质朴流畅,刚健潇洒。&/b&&br&&b&因为他们是龙骧虎视跨凌天下的人,不是玩弄文字游戏的弄臣。&/b&&br&&br&最后,陈寿在《三国志》如是说:&br&&blockquote&论者或&b&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b&。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b&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b&&/blockquote&有人说诸葛亮文彩不够华美,说话太周到了。&b&那是因为他说话的对象,都是凡人&/b&,周公这样的圣人也是如此。但诸葛亮“公诚之心,形于文墨”。&br&人家写文章不是摆弄文采用的,仅此。&br&&br&&br&&br&&br&最后补一句。&br&有这么一小群人。他们也许小时候读《三国演义》长大,也许根本都没读过,只是自小知道诸葛亮的民间形象是个神;长大了,稍微读了几句别人摘抄过的《三国志》,或者各类翻案文,就想闹个大新闻。这么做无所谓,谁都有明明中二却觉得自己独立思考的年纪。&br&但是在搞类似活动之前:&br&&b&多读读书,总是没错的。&/b&
谢邀。 这问题简直了…… 为什么《出师表》最有名?因为文章确实好。 文章的品第,一半在质,一半在文。 质是文的本体:立意、主旨。《出师表》的意图主旨姿态,或者说,三观和用途,无可置疑吧?忠诚恳切,劝善抑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古表率。 或者…
若论刘禅对孔明,可说是&b&孝顺如子,事若亲父。&/b&&br&&a href=&/p/& class=&internal&&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刘禅是个孝顺相父的好孩子。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a&&br&&b&刘禅之长:&u&气量甚大、爱德下士&/u&&/b&&br&刘禅个人才能虽不甚高,然亦有一长。最可称道的,便是他的气量,确实不负刘备和孔明对他“&u&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u&的好评。&br&前者出于刘备遗书,转述射援评价;后者出于孔明之言。观其一世,这两个优点都恰如其分,并非过誉之辞。&br&身为天子,能一直克制自己欲念,压制任何帝皇心中都不可免的“皇权至上、君权至尊”这头猛兽,在孔明之世满足做个礼仪天子,在孔明身后更能遵其遗训,帝相情谊全始全终,岂止是非同小可的殊难可贵?&br&试想若换了后世那些既无自知之明、又不知天高地厚的主,定要掀桌子夺权,让帝国局势动荡、群臣惊疑忧惧,即使孔明履行刘备遗言,更立刘永、刘理,终亦伤先主情谊、身后令名。&br&&br&其实看皇帝对一个大臣的感情,看在大臣身后如何对待他的子孙家人便一目了然。&br&孔明逝时,诸葛瞻不过8岁,其后被刘禅视若子侄,招为女婿,并无过人功绩才干仍一路擢升,34岁为卫将军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大权,还不足以说明刘禅对其相父的深挚感情?&br&不妨对比一下那个被霍光从平民扶上天子之位的刘病已,是怎么玩弄“郑伯克段”故技,族灭霍氏满门的?&br&再对比一下那个口口声声“看顾先生子孙便了”的朱翊钧,短短一年后又是怎么对他的张先生家人的?&br&无怪《三国志集解》中对比“唐魏元成仆碑之祸,明张太岳籍没之惨”,赞叹刘禅杀李邈、禁止任何人诽谤非议孔明一事,是“&u&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u&”。&br&确实,自古君臣相处,“谗慝生心,乘间构衅”,原系寻常;幼主和摄政、辅政大臣相处,见疏生怒,立正刑诛,“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变”,亦是寻常之事。&br&&br&&u&后世多少英豪人杰,要么终身忧谗畏讥伺候雄猜之主,要么被不自量力的凉薄之君毁去半生事业身后英名,何曾有幸能遇到一个刘阿斗?&br&即以有明三百年为例,从于廷益到王守仁到张太岳,这些千古英杰若换了刘禅来做他们的皇帝,又何愁不得生前身后令名得保、全始全终?&/u&&br&(ps:于谦张居正身后境遇自不必言,众所皆知;而阳明先生故后,朱厚熜追论他所谓“擅离职守”罪,大臣亡故应有的恤典都被削夺,之前获得的爵位也被停止世袭,王学被朝廷当做“伪学邪说”封杀了几十年,直到朱厚熜死后才得以平反。)&br&&br&&u&所谓“刘禅怀恨在心,禁止给孔明立庙”说,纯系夸张讹传。&/u&&br&秦汉礼制唯天子可立庙,本无臣子单独立庙之礼。无论开国之萧何、张良;开疆之卫青、霍去病;中兴之邓禹、吴汉,皆无此例。&br&因此,孔明故后,各地臣民纷纷上书要求在国都给孔明立庙一事,被朝堂以此违背礼制拒绝,原是正理。执掌中枢的蒋琬费祎等人皆是孔明故吏,亦秉承孔明公而无私的执政思想,就算刘禅本有此心,也必被群臣谏阻。&br&而此后数十年,蜀中百姓自发私祀孔明不断,所谓“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朝廷亦从不加任何禁止。&br&直到习隆和向充提出了一个的变通办法,即改立庙于距离孔明墓地不远的沔阳,尽顺民心,存德念功,又崇正礼。刘禅从其议。&u&其实此举依旧违背礼制,刘禅肯为孔明开此亘古未有之先例,亦算难得不易,充分说明了他作为学生对相父的感情。&/u&&br&&br&&u&再看刘禅其后任用为“录尚书事”的几人,蒋琬费祎是孔明临终推荐的继承者、姜维是孔明传授兵法的学生,诸葛瞻是孔明的幼子。诸葛丞相虽逝去三十年,在蜀汉朝堂的余荫和影响力却一如始终。&/u&&br&&br&&u&刘备托孤刘禅于孔明,但孔明不曾托孤刘禅于其他任何人。相反,刘禅才是孔明认可的自己和刘备事业的第一继承人&/u&:&br&&blockquote&【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诸葛亮《临终遗表》&/blockquote&&u&&b&孔明逝后,刘禅便是刘备和孔明的双重法定继承者&/b&,蒋琬费祎也好,姜维诸葛瞻也罢,他们皆是孔明托付给刘禅的臣子。&/u&&br&&br&&u&孔明逝后,刘禅便废蜀汉丞相一职,同样亦是因为对相父的无上敬意。&/u&&br&丞相本非东汉制度,仅是因刘备对孔明的信重而特别设置。孔明故去,刘禅废之,目的就是让孔明成为蜀汉政权至始至终的的唯一丞相。此后其他任何人皆不配与孔明相提并论。可以类比现在许多球队为本队功勋而退役球衣号码。&br&&blockquote&【“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u&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u&,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blockquote&——《刘禅悼孔明诏策》&br&注意「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这句,孔明生前即丞相,何必死后再封?就是为让丞相一职与孔明皆归尘土。而绝非诸如”分权牵制蒋、费”之类过度解读。&br&蒋琬费祎,本非建国元从,亦无军权势力,在孔明生前虽掌机要,职位亦不甚高;其后荣辱升贬皆系于刘禅一念,何须特意牵制?&br&而姜维本为降臣,全无根基,北伐无功,后期招致满朝众怒,却能始终牢牢握住半数以上的蜀汉军权,正是刘禅为国惜才。或许也有姜维是孔明兵法传人,同门师兄弟的香火情谊吧。&br&&br&刘备遗言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孔明遗言的“约己爱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他确实明白其中道理,而且在绝大部分时期也努力去做了的。&br&&br&&b&刘禅之憾:&u&临难苟免,何不早亡&/u&?&/b&&br&蜀汉灭亡根本原因,还是&u&立国先天不足、偏安一隅,兵寡物微&/u&;以孔明旷世奇才,十年北伐耗尽心力亦只夺取两郡。随着孔明逝去,时间推移,中原经济和人口的不断恢复,占据九州之地的魏晋帝国对南方吴蜀均在国力上形成压制性优势,而立国时便存在的荆益士族之争亦只能压制,得不到彻底解决。&u&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实非人力所能挽回。&/u&&br&&br&是以对于刘禅,最大的遗憾,恰恰是没有早死几年,&u&因此即位后前十年谨遵父教,“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的自知之明;后三十年萧规曹随的治平政绩;大都被历史忽略了,仅留下屈膝降敌的胆怯懦弱,乐不思蜀的千秋笑柄。&/u&&br&&br&不妨看看另外几位著名君主,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坚、南梁高祖武皇帝萧衍、大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经历了数十年堪称千古明君的统治后,最后数年晚节不保,以至半生功业成空,沦为历史上的悲剧人物。&br&他们的共同点,皆是如能早死数年,历史地位将高得无以复加。之前他们在位期间给国家留下的那些隐患,同样也将被推卸给继位者,并给后来论史者留下“若某某帝王不死,必将如何如何”的遐想。&br&当然,这并不是说刘禅即使避开了亡国之辱,便足以与苻坚萧衍李隆基们曾经的煌煌文治、烈烈武功相比。毕竟他只是个守成之君,并无如何了得的开疆拓土成就。&br&但若没有了这个最大污点,就凭他是诸葛亮和刘玄德这两位魅力满值英雄人杰的双重继承者,“白帝托孤”这一历史佳话的主角之一,也必然被爱屋及乌地获得无数喜爱者,从而获得高于自身成就的历史评价。&br&&br&晋朝官方给刘禅的谥号是“安乐思公”,后来永嘉之乱将刘禅那些子孙连同西晋皇室一起杀尽,却自称继承了蜀汉法统的匈奴人,给刘禅上了个“孝怀皇帝”的谥号。&br&谥法习惯中,无论“思”还是“怀”,大都是给被废君主或亡国之君用的,当然本身无贬义、带怜悯,对这类君主而言,已算不错。&br&若刘禅能幸运到由蜀汉朝廷来拟他的谥号,就必然不是这两个了。必须是两汉诸帝不曾用过的,再参见大张皇后“敬哀皇后”的谥号,似乎可以谥为“季汉孝敬皇帝”,亦不为过。&br&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数十年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强邦,敢与中原争鼎立,哪怕上比两汉诸帝,也算是中等以上水准的君主了。&br&&br&&u&四十年治平天子,临老昏聩,晚节不保,辱没了先主和丞相之明,亦是历史一大憾事:&/u&&br&&b&&u&只叹刘禅,何以临难苟免?只惜阿斗,何不早死数年?&/u&&/b&&br&&u&ps:可参考以下关于刘禅的回答:&/u&&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刘禅到底是个傻瓜还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 - 狐狸晨曦的回答&/a&
若论刘禅对孔明,可说是孝顺如子,事若亲父。
刘禅之长:气量甚大、爱德下士 刘禅个人才能虽不甚高,然亦有一长。最可称道的,便是他的气量,确实不负刘备和孔明对他“气量甚大增修…
妇女守贞的道德观,先秦已有“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的规定。至汉代,三纲五常体系渐次形成。刘向《烈女传》“修道正进,避嫌远别。为必可信,终不更二”,班昭《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白虎通义。婚娶》引《礼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汉代历代帝王很重视,”赐贞妇帛“、”赐贞妇顺女帛“的记录不绝于史书,并大力旌表宣扬。如沛郡刘长卿,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去世,他的老婆守贞不嫁,苦守十年。后来刘妻孩子夭折,娘家人劝她改嫁,刘妻自毁耳朵以示守贞。当地官员上报朝廷,褒奖。其他如谢姬、殷纪配、吕荣、李元女一直到三国时代的夏侯令女,都是夫死坚拒改嫁的典型模范。&br&&br&不过汉代和明清不同的是,社会主流普遍认为守贞是一种超道德,是德行的上限,而不是下限。寡妇宣布守节,会博得赞赏,寡妇不去守节,也不会被人指责。不像明清时代,寡妇守节几乎成为最低标准,低于这个标准就是十恶不赦。同样是大儒,董仲舒在这事儿上看得就比朱熹开,他说“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所以在朝廷大力表彰贞妇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民间、官场、甚至皇家轰轰烈烈的改嫁之风。&br&&br&汉文帝的妈妈薄夫人,就是改嫁给刘邦的。汉文帝的儿媳妇、汉景帝的皇后王娡,也是改嫁给天子的。汉景帝和王娡生的女儿平阳公主,先后改嫁三次,先嫁曹寿、又改嫁夏侯颇,第三次嫁的老公更好,叫卫青。名臣陈平也是著名的接盘侠,他老婆张氏先后嫁了五个老公,都死了,他是第六个。朱买臣的老婆嫌自己老公没出息,主动改嫁;苏武的老婆等不到自己老公回来,也改嫁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就更不用说了。甚至一代枭雄曹操,他的原配夫人要跟他离婚,怎么也劝不回来,曹操只得放她回家。主动跟娘家人说可以改嫁。只不过丁家不敢招惹曹操,此事未成。到了曹操临死前,甚至还对侍妾们说:“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两汉旌表的那些列女,有很多都是家里要求改嫁自己不从的,也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主流对改嫁没有反感,当做是习以为常的事。“寡妇守贞” 这种事在当时,跟现在的道德标兵一样,没人说不好,但也没太多人当回事,偶尔出现几个,朝廷都要捡到宝一样,兴高采烈地宣传一通&br&所以刘兰芝离婚之后,有人上门求亲,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行为,不会有人因此而看低她。反倒是刘兰芝的坚持,被她的娘家人所不理解的,不就是改嫁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抢你鸡蛋。
妇女守贞的道德观,先秦已有“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的规定。至汉代,三纲五常体系渐次形成。刘向《烈女传》“修道正进,避嫌远别。为必可信,终不更二”,班昭《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白虎通义。婚娶》引《礼记》:”一与之齐,终身不…
&p&&strong&1、&/strong&&br&&/p&&p&
父母在,不远游。&/p&&p&
下半句是 “游必有方”&br&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p&&p&&strong&2、&/strong&&br&&/p&&p&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p&&p&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br&&/p&&p&“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br&&/p&&p&&strong&3、&/strong&&br&&/p&&p&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这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p&&p&意思大概就是说,你拿有限的生命去学什么没完没了的知识,你真是个二逼傻逼脑残呀!&br&&/p&&p&&strong&4、&/strong&&b&【 谢谢&a data-hash=&28f591ccc6bffb2418d3& href=&///people/28f591ccc6bffb2418d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 data-hovercard=&p$b$28f591ccc6bffb2418d3&&@&/a&&a href=&/people/steve-wu-67& class=&internal&&Steve Wu&/a& 的改正,“不孝有三种,没有后代传承乃是最大的不孝,当年舜没有告诉父母便娶妻,是因为担心自己没有后代,君子以为这跟告诉了父母没区别。”&/b&&b&】&/b&&br&&/p&&p&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现在人们普遍理解作为儿女,要为家族续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错了。&/p&&p&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p&&p&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种之说,但孟子说过有五不孝),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br&&/p&&p&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一舜出家在外,二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古有以帝王为父母一说,三舜的父亲对他很暴力,即使这样他还是很孝顺。&br&&/p&&p&所以君子们都认为一样)。和生孩子续香火没一毛钱关系。&br&&/p&&br&&p&&strong&5、&/strong&&br&&/p&&p&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br&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p&&p&&strong&6、&/strong&&/p&&p&
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p&&p&&strong&7、&/strong&&br&&/p&&p&
《周易·乾卦》:群龙无首,吉。&/p&&p&&strong&8、&/strong&&br&&/p&&p&
「人是生而自由的」&br&下一句是:&br&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br&再下一句是:&br&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p&&p&&strong&9、&/strong&&br&&/p&&p&&b&
你办事,我放心----------------------有事找江青同志商量。&/b&&/p&&p&&strong&10、&/strong&&br&&/p&&p&
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br&
孔子的意思是想两遍就赶紧去做,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你墨迹你妹啊!&/p&&p&&strong&11、&/strong&&br&&/p&&p&
老来多健忘,&br&唯不忘相思。&/p&&p&&strong&12、&/strong&&/p&&p&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p&&p&&strong&13、&/strong&&br&&/p&&p&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p&&p&&strong&14、&/strong&&br&&/p&&p&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p&&p&&strong&15、【拿破仑并未有过睡狮论,详见&/strong&&b&&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拿破仑为什么说中国是睡狮?&/a&&/b&&strong&】&/strong&&/p&&p&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拿破仑&/p&&p&&strong&16、&/strong&&br&&/p&&p&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br&
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br&
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阳平),这里的‘为’是动词&br&
句意为 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改进提升自身不足),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p&&p&&strong&17、&/strong&&br&&/p&&p&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p&&p&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p&&p&一般人的理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p&&p&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p&&br&&p&【&a href=&///?target=http%3A//.cn/s/blog_2eb7l.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那些为人熟知的名言其实是有后半句的!&i class=&icon-external&&&/i&&/a&】&/p&
父母在,不远游。
下半句是 “游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2、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 “硁(keng)硁…
题主你好,我帮你修改了问题,当然,如果你觉得不能够表达你心中所想,你可以再进行修改。但是在知乎这么一个讲究“优雅”的地方,我建议你也能用一种优雅的姿势来问问题,而且我还想提醒你,流行语现在虽然很泛滥,但未必能流传两千年,比《陈情表》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br&&br&我猜你知道《陈情表》一文是在课本里,我还记得当时要求这篇文章要全篇背诵,学文言文的压力和背课文的压力让你对此文没有好感,你觉得明明三两句可以说清楚的事古人扭捏得写了好多,你觉得这种推辞之说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你得出结论:编课本的人和那些赞美此文的人都是太闲了!&br&&br&恩,其实当时我也这么觉得。背《项脊轩志》背《岳阳楼记》背《赤壁赋》背《论语》的时候,我都这么觉得。只是那时候还没知乎,我没有办法发问发泄,所以少了一个中二的证据。&br&&br&不过你不用着急,再过几年,你就不用背诵那些文章了,再过几年,你就能真正看懂那些文章了。&br&&br&这世界上有太多东西,别人觉得好,但你觉得不好,这可能是因为你不懂。但你不懂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你还没到懂的时候。&br&&br&比如你在家读书,老妈经常端着饭拿着水果让你吃,你觉得思路被打断了不开心。等到有一天你离开了家,发现这世界上真正关心你的人只有千山万水之隔的家人,这时候再读《项脊轩志》里那一句: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怕是会掉眼泪的。&br&&br&比如你生活悠游自在,觉得自己就是世界,而真正的世界与你无关。等有一天你面前坐了一位老者,你在书上看过他的名字,你知道他满头白发一脸皱纹记录的是一生坎坷,这时候他告诉你:“孩子们,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我希望你们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们能做到么?”就算觉得自己再渺小,怕是也会情不自禁地立下誓言的。&br&&br&比如你思考着“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时,想到苏子说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便会稍稍宽慰;比如你看到社会上人事诡谲,明白了“巧言令色鲜矣仁”,明白了“君子不器”。&br&&br&&strong&你不懂,是你还没到懂的时候。但很多人经历过,思考过,体味过,懂了,觉得好,背下来写下来,于是传了千年。没有人要求他们背诵全文,他们背了下来,因为这些文字刚好说出了他们的心。&/strong&&br&&br&回到《陈情表》,我把我懂的说给你听。&br&&br&李密他是没有爹疼娘爱的苦孩子,身体又不好,他的祖母没有抛弃他,抚养他长大。其实他的祖母大可不必养活他,现在扔孩子的人还不少,更何况古代,再者,李密小的时候看起来是养不活的。&br&&br&你觉得这没什么对么?你想想,如果你是李密。没有父母的孩子会受到多少嘲笑,身体不好的孩子又要吃多少药,成长那么难,你身边有一个那么厚实的肩膀和依靠,你会多爱她?&br&&br&而作为一个亡国之臣,没有殉国,还要效力于新的朝廷,受到的非议想必是很多的。所谓当官,不过是做花瓶而已,花瓶而已,说打碎也就打碎了,期间惶恐又会有多少。不想太出风头,想过一个安稳日子,但也不能明言推辞,要找些说辞给帝王台阶,要找些名头给帝王利益,这里面的思量又会有多深。&br&&br&你不明白?如果你稍稍经历人事,在一群人中摸爬过,想想自己曾经连别人一个眼神都细细揣摩过,更何况要面对的是帝王之心呢?&br&&br&倘若一个“装”就能概括一个人的生和死,抹杀了所有感情和纠结,未免太仓促。如果是题主你,你希望别人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所有的言语,而忽略你所有的遣词造句和言外之意?你希望别人用一个词来解释你所有的结果,而忽略你所有的挣扎和付出?&br&&br&&strong&你不懂的时候,就想想如果所有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是否承受得起。&/strong&&br&&br&&strong&从千年前来到现在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可以质疑,但最起码要有能够质疑的资格,比如认真考究过、细细体味过、以真诚的心对待。古人也是有尊严的。&/strong&
题主你好,我帮你修改了问题,当然,如果你觉得不能够表达你心中所想,你可以再进行修改。但是在知乎这么一个讲究“优雅”的地方,我建议你也能用一种优雅的姿势来问问题,而且我还想提醒你,流行语现在虽然很泛滥,但未必能流传两千年,比《陈情表》不知道…
**************************************************************************************************************&br&顺便说两句:&br&&br&我看其他很多人的答案,似乎都对《出师表》很不屑一顾的样子。有人说它之所以这么有名,是因为进了语文课本、要求背诵的原因,有人在我回答的评论里也这么说。我真就呵呵了。&br&&br&“&strong&出师一表真名世,今古谁堪伯仲间&/strong&”,《出师表》之出名,不待乎今日。刘勰则曰“&strong&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strong&”,苏轼则曰“&strong&《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strong&&strong&乎,与《伊训》 &/strong&&strong&、《说命》&/strong&&strong&相表里&/strong&”,难道他们也是受了语文课本的影响?——笑话。&br&你们以为语文课本的选文是随便选的?能入选课本的文言文,哪一个不是千古名篇?《出师表》被选入课本,并要求全文背诵,这正好说明了这篇文章的优秀,这在你们眼中却变成了减分项?这脑子里是怎么想的?&br&&br&以下是原答案。&br&**************************************************************************************************************&br&&br&无他,“真情实感”四字而已。&br&&br&确实,汉末三国时期有许多优秀文章,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等等。但是,这些文章和《出师表》比起来,有一个极大的区别,就是曹植、王粲等人的文章是为文而文,他们是有意识的去写一篇文章,其中有许多刻意的雕琢、技巧的卖弄,当然,这些文章也是倾注了作者的感情的,但满篇典故堆砌,文辞诘屈聱牙,使得这种感情被掩盖。所以我们读这些辞赋大作时,首先注意的,往往是其文辞,而非情感。&br&&br&而《出师表》则不是这样,《出师表》是一篇公文,是诸葛亮给皇帝的工作报告及下一阶段工作打算。这种文体就注定了诸葛亮在文章中不会去卖弄文笔,因此《出师表》全文表现出了一种质朴真率的风格,而将诸葛亮自己内心的感情完全呈现在了读者面前。&br&&br&诸葛亮是一种什么感情呢?&br&&br&说到底,是他心中在着急、在忧惧。作为蜀国朝政的执掌者,他发现蜀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而兴复汉室的目标却还遥遥无期,己方的力量在一天天的衰弱,而敌人却在一天天强大,“在我的前面,是聪明的敌人,在我的后方,是愚蠢的同伴,我必须同时与这两者进行战斗”,则诸葛亮心中的郁结可想而知。&br&&br&因此在《出师表》中,他几乎是以大白话的方式,将这种郁结一吐而出,他劝刘禅要对宫中府中一视同仁,要察纳雅言,要开张圣听,要亲贤臣、远小人,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这些劝谏,一时谆谆如严父,一时絮絮如慈母,叮咛周至,诸事详悉,感人至深,正如古人所评价:“忠义自肺腑流出,古朴真率,字字滴泪,与日月争光。”&br&&br&——这样的文章,怎么能不令人感动?&br&&br&古人论文章,有“为文造情”者,有“为情造文”者。比如江淹《别赋》,也是千古名篇,可我读的时候,却时常感到作者抒情的矫揉造作,我觉得这是“为文造情”的典型,它的文笔极其高妙,但却无法掩盖其感情的苍白。而《出师表》恰好相反,它不事雕琢,诸葛亮在写作的时候,恐怕根本就没考虑什么文笔的事情,但却让心中的感情喷薄而出,因情而成文。 &br&&br&古人云“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为情而造文的典范,那种忠贞之气,慈孝之情,直入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也是这两篇文章之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 顺便说两句: 我看其他很多人的答案,似乎都对《出师表》很不屑一顾的样子。有人说它之所以这么有名,是因为进了语文课本、要求背诵的原…
不是因为鲁迅有名他就对,你是小学生你就错,而是同一句话在鲁迅的文章里合适,在你的文章里不合适。&br&&br&如果你写的是怀念幼儿园门房老爷爷,有“大概真的去世了吧”这么一句话,就可以用来表达你对老爷爷的依恋;虽然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不愿意承认他已经离去;人生第一次明白死亡和生命的意义等等意味。那么老师不能认为这是错的。可是如果老师让你用“大概”造句,你写这一句就不对了。
不是因为鲁迅有名他就对,你是小学生你就错,而是同一句话在鲁迅的文章里合适,在你的文章里不合适。 如果你写的是怀念幼儿园门房老爷爷,有“大概真的去世了吧”这么一句话,就可以用来表达你对老爷爷的依恋;虽然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不愿意承认他已…
《论语》、《庄子》和《吕氏春秋》中都记载了这么一段,就是楚狂人“凤歌笑孔丘”。&br&&blockquote&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br&&p&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p&&br&《论语·微子第十八》&/blockquote&楚狂人对孔子说了什么呢?&br&大概是说,你看看你,仁政也实施不了,礼乐也恢复不了,你思慕的周公都死啦,尧舜也不在啦,你也一把老骨头啦,你图个啥?还不如和我一样绕开这个狗屎一样的世界呢。&br&孔子想过去找他唠唠,可楚狂人跑了。&br&&br&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我也不知道孔子当时想和楚狂人说些什么。&br&后来慢慢读完了《论语》,又看了一些记述那个时代的文字,才慢慢了解到一些背景。&br&孔子师徒一行人到达楚国之前,是从陈国出发前往蔡国的。途经陈国蔡国交界的时候,被嫉妒孔子才能的人围困在幽谷里,断了粮食,几乎被饿死。&br&那时候孔子就问徒弟子贡,说我们这又是何苦呢?&br&子贡说,老师追求的“道”太宏大啦,天下容不得,要不老师您稍稍修改一下?&br&我觉得孔子那时候就心寒了。&br&“我的梦想啊,确实很大。但我的梦想并没有错啊,为什么要修改呢?你们这样的贤人,躲起来也就罢了;偏要站出来埋怨我这样一个还希望能改变这世界的人,这怎么好呢?”&br&“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无道且暴虐,若不然我又为什么要改变它呢?我还是想和世人在一起啊,来把这个世界改变。谁叫我就是这个么倔老头呢?”&br&&br&&blockquote&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br&&br&《论语·微子第十八》&/blockquote&&br&一个老头,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官位,离开了故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一样在列国游历。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对这个世界看得明白的人,也是看得懂自己梦想的人,却没有办法和他说上一句话,反而被抢白和嘲笑了一通。&br&那个站在车边上的老头,有多孤独呢?&br&&br&看到这五个字,我就好难过。&br&&blockquote&&b&不得与之言&/b&&/blockquote&真的好难过。&br&&br&***************&br&评论里面我随手回了一句“接舆常有,而夫子不常有”,现在想起来,怕是以后也不会有了。
《论语》、《庄子》和《吕氏春秋》中都记载了这么一段,就是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第十八》…
不是这一句美,而是因为这一句是气韵的顶峰。&br&第一段是起,直到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为止都是在向四宾致意,而从第二段开始,才应该算是王勃真正的功力。自水而山,登霄临殿,以水和山的开阔意象为支点,把气聚到一起抬起来了,虽然笔下是楼,整个视角已经升腾在了楼顶,就是一个感觉高屋建瓴,仰之不及,最高点就在披绣闼,然后开始俯雕甍。之后山水在用一次的视角就是由上而下了,而非借山水而拔擢气势,这时是在铺展气象了。远望有钟鸣鼎食之家,这其实是故意把气势降了一个格调,为的就是在升上去显得更空灵。果然下一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云销雨霁四个字一出,披云翳而洞石扉,豁然中开。一个彻字,一个明字,这种敞亮与开阔已经不是某种意象赋予的,不是文字写给你的,而是直击心底,从心底自然生发出来的。就像你一直就在等待的剧情在墙角一转身遇到了。&br&此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r&不是王勃在展现一幅画面给你啊。你所立之地,你所感之情,已经把你带到了这幅画面之前,王勃做的不过是把这幅画面重复,确认给了你。是你自己看见了,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么美。行文的气韵在此彻底爆发,复杂的手段引领视角,打开心扉,就是要让你看见这一幕。能做到这一点有个重要的原因:这一句,包括上一句云销雨霁,用到的一切意象和辞藻与前面都有很大的反差:平易,极尽奢华之后的平易,为的就是让你感到,我也是这么感觉的。&br&所以这一句被拿出来让人评说。前面底垫了很多的。&br&&br&&br&——————————————朴素的分割线————————————————&br&补充答案(第一次需要补充还是很羞涩的。)&br&楼下李二白同学回复说:答主一定要看看我这条评论! 我本来是觉得答的不错,把这个答案发给同学,同学竟然说还不够好,她说没代入王勃的情感,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不正是一个落寞天才无法撑起自己的孤傲才看见这样的怅然吗 ,我仔细又读了读滕王阁,又看了看王勃当时的境遇 ,发现确实有点道理,而且此句之后,确实开始抒发自我,此句位于写景与抒怀的承接位置,理应不自觉的代入了王勃自己的情怀&br&我觉得说的有一些道理。&br&然而我读这一句的时候没有感觉到一个落寞天才无法撑起自己的孤傲才看见这样的怅然。因为这种千古雄文早已经超越了个人境遇与心态,读这样的文章被唤起的也不是同情之心这么简单。&br&倒是后面,王勃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之后,意态渐发消沉,文气也开始衰颓。这才进入了王勃孤高怅然的心境。&br&直到【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之后,好像王勃突然意识到自己是来拼写诗的,整个心思从对命运的思考变成了对那帮穷儒的践踏,对就是践踏,什么【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完全应该是主办方说的话被王勃随口说,还什么【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落霞与孤鹜齐飞都让你整出来了别人还洒哪门子陆海啊,陆机也没这么海吧。注意,王勃是个躬逢胜饯的何知童子的哟。对王勃崇敬的太厉害,情绪失控,失控。&br&总之,滕王阁序中,王勃怅然的心态是有的,但是并非是在落,秋两句之中,即使有,也不应是构成美感最重要的部分。
不是这一句美,而是因为这一句是气韵的顶峰。 第一段是起,直到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为止都是在向四宾致意,而从第二段开始,才应该算是王勃真正的功力。自水而山,登霄临殿,以水和山的开阔意象为支点,把气聚到一起抬起来了,虽然笔下是楼,整个视角已经升…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br&&br&
——张岱《自为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
谢邀。&br&&br&字面意思,明白得很。&br&大丈夫做事情,看是非对错,不要看利益。&br&看是否顺应天命,而不要管一时成败。&br&目光须得长远,不能图这一世。&br&&br&&b&总汇起来,就是不要为一时利弊成败束缚,目光须得长远,甚至得知其不可而为之,得有点殉道者的精神。&/b&&br&其实还是张载“为万世开太平”、孟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意思。&br&&br&具体操作,应用到日常,比方说你看见公共汽车上有小偷偷钱包了。&br&如果论利弊呢,你就不要管;如果你还明是非,就该管。&br&如果论成败,你管了也未必成功;但你管这事显然是顺乎天理的。&br&推而广之,你不管,至少这一段儿是安全了;但如果大家都这么畏缩不管了,万世风纪也就完了。&br&&br&按大丈夫做派,就该管。成不成功另外说。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他那一代明季士子,有骨气血性,讲究黑白分明,没有拖拖拉拉磨磨唧唧含糊了事的做派。实际上,中国古来仁人,一直夸这个。&br&&br&最后插一句。&br&&b&按照“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的逻辑,黄宗羲这种“大丈夫做事情,看是非对错,不要看利益”,会被当做小孩子吧?&/b&&br&&b&但大丈夫确实也有些像小孩子,可能鲁莽到天真,但不失赤子之心。&/b&&br&所以《倚天屠龙记》里彭莹玉对丁敏君说,“大丈夫做人的道理,说了你也不懂。”&br&对许多人而言,确实是说了也不懂,还会觉得傻气的。&br&但对于锥刺东厂许显纯、抗击阉党、满清入关时坚决抵制、终身不仕(虽然晚年也允许弟子们去做官了)的黄宗羲而言,是非问题就是这么刚直。
谢邀。 字面意思,明白得很。 大丈夫做事情,看是非对错,不要看利益。 看是否顺应天命,而不要管一时成败。 目光须得长远,不能图这一世。 总汇起来,就是不要为一时利弊成败束缚,目光须得长远,甚至得知其不可而为之,得有点殉道者的精神。 其实还是张载…
谢邀~&br&&u&&b&干货可以直接看粗体+下划线,不过我更希望你能耐心地听我说~&/b&&/u&&br&&br&我初中时候很喜欢的一本书,叫&i&&b&艺妓回忆录&/b&&/i&,书中记载了 年轻的艺妓学徒小百合是如何在繁杂的事务中进行快速学习的一些方法:&br&一:&br&&blockquote&比如,我找到了一種邊跑差事邊練習三味線的辦法。具體做法是,我在腦子裡練習一首曲子,想像自己的左手該如何在琴把上按弦,右手該如何用撥子撥弦。這樣,當我真將樂器擱在大腿上時,即使一首曲子我之前只試彈過一次,有時候我也可以把它彈得相當好。&u&一些人以為我不用練習就能學會曲子,但事實上,我穿梭在祇園的大街小巷裡時,一直在反复練習。&/u&&/blockquote&这是说,&u&&b&在进行不需要动脑的动作时,人是可以用这些零碎的时间完成很多学习/记忆的&/b&&/u&,而且还会给人一种毫不费力却很牛B的错觉~(笑)其实很用功啦!&br&&br&二:&br&&blockquote&所以我養成習慣,在睡覺前把歌詞寫在紙上。然後醒來時,趁著腦子還很平靜敏感,我就躺在蒲團上看那些紙片。通常這樣就足以讓我記住歌詞了&/blockquote&睡前记忆的方法很常用,而且是经过心理学家实验论证过了的科学方法。我在美国大一的时候修过一些心理学课程,这个结论在教科书里就有被提及——&u&深度睡眠可以增加记忆的效率&/u&:&br&&br&具体似乎是,在记忆相同内容并过若干小时后,没有睡觉的参加者记忆的量持续下滑;而睡觉的参加者在一段时间的记忆量下滑后,旋即却出现了一段上升!结果是睡眠者记得更多东西。我们教授还借此教训我们说:“所以不要指望考试前的通宵复习!”(课本已经卖掉,还请专业的同学补全)&br&&br&因此,&u&&b&与传统认知相反,重要的东西要睡一觉,才能忘得更少&/b&&/u&!&br&&br&三:&br&&blockquote&當然,對我而言,最大的挑戰是舞蹈,它是最重要的一項技藝。有好幾個月,&u&我試遍了自己發明的各種小秘訣,可它們對我都沒有什麼幫助。但是假如我想像會長正觀察著我,我的動作會變得極富深情&/u&,有時候每一個舞蹈動作都是與他的某種交流。轉圈時保持頭斜向一個角度也許是代表詢問:“我們該去哪里共度好時光呢,會長?”伸出手臂打開折扇表 示,我非常感激能有幸得到他的陪伴。當我啪地一聲合上扇子,這是要告訴他:&u&取悅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u&。&/blockquote&这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u&&b&当你觉得自己在记的东西极富意义/极为有趣时,它变得更加印象深刻!&/b&&/u&&br&证据就是,你看,我们总是对那些我们看来很特别的事(譬如初恋男友送的书的内容、自家爱豆的生日),和有趣的事(童年的糗事、精彩的小说情节)始终念念不忘,记忆犹新。&br&&br&艺妓回忆录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特别的一本书,所以你看,直到现在,我看到你的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聪慧可怜的小百合~&br&&br&&b&综上,&/b&我中学时代记忆古文就是这三种方法的混合:&br&&br&&u&&b&1、每次学到某篇要背的古文的时候,我都跟自己说——“你看这篇文章好美!(春江花月夜)/好感人!(项脊轩志)/ 好好玩!(余忆童稚时,能……),瞬间记忆效率就提升了;&/b&&/u&&br&&br&&br&&u&&b&2、平常的琐碎时间(排队、做操、配小伙伴上厕所)用起来,不知不觉记住一大半&/b&&/u&&br&&br&&br&&u&&b&3、考试前一天晚上先自己默一遍,对照订正好后读两遍,睡觉;第二天早上看两眼就行了&/b&&/u&&br&&br&所以那些年我虽然数学烂,文科成绩一直碾压众人的~&br&&br&就酱~求个赞~&br&&br&&br&&br&---------------------------------自我安利的分割线------------------------------------------&br&&br&我是一个每个问题都认真回答的好孩子,求关注~&br&&br&&br&&u&&b&全部都是干货的纯干货链接!~:&/b&&/u&&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五岁的孩子看不起保洁阿姨,怎么办?&/a&(NEW)&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美国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博物馆?&/a&(西雅图和夏威夷)&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瘦小腿?&/a&(人气TOP)&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日本到底有多好?&/a& (看这篇看这篇看这篇!!!!!!!!答主的心血!!!!!)&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女生对男生很好很好 为什么男生觉得无趣?想分手?&/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中国人在旧金山买新房子为什么不入住?&/a&
谢邀~ 干货可以直接看粗体+下划线,不过我更希望你能耐心地听我说~ 我初中时候很喜欢的一本书,叫艺妓回忆录,书中记载了 年轻的艺妓学徒小百合是如何在繁杂的事务中进行快速学习的一些方法: 一: 比如,我找到了一種邊跑差事邊練習三味線的辦法。具體做法…
&strong&1、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strong&&br&&blockquote&&strong&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strong&&br&——《孤雁儿》李清照&/blockquote&看完这句话,我当时就给李清照跪了,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在读一首词。&br&&br&全词如下——&br&&blockquote&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br&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blockquote&这首词确实不错,属于中规中矩的易安词的水平。然而,这个序,确实是我读到过最狂的序之一了。&br&&br&大家都知道李清照是婉约词宗,很多人都以为李清照就像活在她的词里的那个终日寻寻觅觅的深闺妇人,每次做她的诗词赏析,老师都给我们总结好了一串分析的词——国破家亡、凄凉寂寞、孤苦飘零、感时伤怀……然而,从她传世不多的诗文作品中,我们知道,&strong&她是有着士人胸襟、时而又狂放潇洒的人。&br&&/strong&&br&在文学修养上,尤其是词上面,她是极为自负的。自负到狂妄。她的《词论》,我当年也是跪着读完的。&br&&blockquote&&p&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strong&江南李氏君臣&/strong&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strong&张子野、宋子京兄弟&/strong&,&strong&沈唐、元绛、晁次&/strong&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strong&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strong&,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strong&王介甫、曾子固&/strong&,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strong&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strong&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p&&/blockquote&从李煜父子、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到晏几道、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秦观,一个一个揪出来说缺点,而且一针见血,批评得不留余地。柳永你太俗;苏轼你不懂音律;秦观你太小家子气;王安石你就省省吧,写首词还不够人笑话;至于张先、宋祁,哥儿几个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你们也敢叫名家啊!&br&&br&李清照一个人炮轰了几乎整个北宋词坛,潜台词已经非常明显了——&strong&都给我闪一边去,我来让你们看看什么叫做真正的半壁江山。&/strong&&br&&br&不仅是我们,古人也看不下去了。&br&&blockquote&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事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br&……《词论》一书多有妄评诸公。——赵彦卫《云麓漫钞》&/blockquote&&blockquote&评骘诸家,持论甚高……此非好为 大言,以自矜重,盖易安孤秀奇芬,卓有见地,故掎摭利病,不假稍借,虽生诸人之后,不肯模拟任何一家。——缪钺《论李易安词》&/blockquote&今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李清照论》认为,李清照在《词论》中对五代以来重要词人创作一概予以否定,表现出其个性的“狭小与尖刻”,“不能容纳别人,不能欣赏别人,不能同情别人”。“恰足以反映自己的空虚”。&br&&br&很多人都对李清照的狂妄进行批评,我却是因为这篇短文成为了彻底的李清照粉。&br&&br&李清照批判他们,至少人家写得词不输他们啊。&br&&strong&我就是喜欢看着你们不爽我却拿我无可奈何的样子。&/strong&&br&&br&她年轻气盛的诗里面,更是句句透着讽刺和狂傲。评判起历史人物来,也是毫不留情毫不客气。她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把唐玄宗那摊子人办的那摊烂事儿一件一件拎出来批判讽刺,也是让人秒跪的节奏。&br&&blockquote&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br&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br&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br&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br&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br&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br&&strong&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strong&&br&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br&&strong&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br&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strong&&br&&br&&p&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br&&strong&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strong&&br&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br&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br&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br&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br&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br&&strong&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strong&&br&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br&&strong&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strong&&/p&&/blockquote&&strong&原来李清照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strong&&br&&br&等年纪大了,她也不再那么尖锐讽刺,但诗文中仍隐藏不住那种英气和狂傲。&br&&blockquote&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br&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br&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br&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br&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br&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br&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打马赋》&/blockquote&如何形容我心目中的李清照?&br&——用她自己的一句词:&strong&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strong&&br&&br&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br&&br&&blockquote&&strong&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辛弃疾《贺新郎》&/strong&&/blockquote&&br&辛弃疾和李清照,一个是豪放词宗,一个是婉约词宗,但在某种程度上,两个人骨子里都有着非常相似的东西——傲,和狂。&br&&br&和李清照一样,辛弃疾对自己的才华也是毫无掩饰的自信和自傲。&br&&br&&p&辛弃疾的狂,那是真有本钱。毕竟,人家是真正带过兵打过仗的。&/p&&blockquote&&b&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b&&b&。&/b&&/blockquote&&p&想当年,仅二十岁出头的辛弃疾,带着几十名轻骑随从,直入敌腹,活捉叛徒张安国。那时的他,是何等狂傲。&br&军人出身的他,狂傲是透在骨子里的。他从来都自信与众不同,他从来都不知道谦虚为何物。&/p&&blockquote&&b&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b&&b&。&/b&&/blockquote&&p&敢自称英雄的文人,恐怕古今无几。&/p&&blockquote&&b&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b&&b&。&/b&&/blockquote&辛弃疾就是这样的迷之自信。他对于自己学识的自信和自恋,还体现在他那一首词一箩筐的用典——那一句一典的词句,那比诗词还长很多的注解,仿佛就是词人蔑着眼对我们说,看不懂吧,你们这群凡人。&br&&br&我最喜欢的辛词是这首:&br&&blockquote&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b&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b&&/blockquote&&br&
这首《霜天晓角》,是辛弃疾在赤壁感怀苏轼的词。苏辛二人并称豪放之宗,然而我直到很晚才知道,辛弃疾写过关于苏轼的词。是谁“不得文章力”?又是谁“赋写曹刘兴废”?天地为予一人而窄。最后一句,看似悲,细读来,何尝不是狂。&br&&br&我觉得最能代表辛弃疾狂之性情的,就是这句,&strong&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strong&&br&&br&这首词里还有一句,&strong&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strong&
1、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孤雁儿》李清照看完这句话,我当时就给李清照跪了,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在读一首词。 全词如下——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抛开鲁迅的文学地位及语文教育的现状,就事论事地谈谈鲁迅作品中的“错别字”和“病句”。&br&&br&鲁迅生活的年代,不少词语尚缺乏标准写法,或者当时的标准与现在不同。如果硬要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那就是错别字,但在当时就是完全正常的。这种现象也并非只见于鲁迅的作品中,同时代的其它作品也会有同样的现象。古文中的“通假字”,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作品创作的当时,那些字的确就是写成“通假字”的样子,只是后来标准有所改变。而现在我们有了比较完善的用字标准,自然应当按照标准来写字。也许百年后用字标准有了改变,那时的人们看我们的作品,也会发现大量的“错别字”。&br&&br&至于“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两个句子本身就不矛盾,是出题人牵强附会把它解释成矛盾的了。这两句话中的“确凿”、“的确”,表示的是对印象或者传闻的认同,而“似乎”、“大约”,表示这种认同不是100%有把握的。出题人硬是把前者理解为表示100%的把握,制造出了矛盾的假象。二者本就不矛盾,鲁迅也没有通过这两个词表达什么深刻的思想。
抛开鲁迅的文学地位及语文教育的现状,就事论事地谈谈鲁迅作品中的“错别字”和“病句”。 鲁迅生活的年代,不少词语尚缺乏标准写法,或者当时的标准与现在不同。如果硬要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那就是错别字,但在当时就是完全正常的。这种现象也并非只见于…
我不关心亡国后主对出师表什么态度,我只知道岳武穆看完是这个态度。&br&&br&“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br&&br&足矣。
我不关心亡国后主对出师表什么态度,我只知道岳武穆看完是这个态度。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
-&br&&br&最后一次更新了。&br&&br&缙绅先生们说本鹅轻佻、故作幽默。当然幽默这种东西是不能自己夸自己的,但是有些人缺乏幽默感,这也是个很遗憾却无法回避的事实。&br&&br&你们要正经的,好!咱说点正经的。&br&&br&第一个,有人说「骈文这种东西能有什么有内涵的?」。本鹅在答案中确实提到四六雕琢、易流于小道。但是从来不承诺可以推演出上述论点。四六有没有巨有思想内涵的?当然有!TMD刘勰的《文心雕龙》一本文艺学论著都是用四六写就,你能说骈文没内涵?!&br&&br&这还单就思想性的内涵上而言。文学意义上的内涵,远大于此。下面接着说。&br&&br&所谓文学之「内涵」者,单拿出章太炎老革命家、经学家的话,是不能作为定论的。这里不是说非得搞个观点集锦,而是说你要能形成&b&自己的&/b&看法。诗可以兴观群怨,往大了说,文学同样如此。文学的优劣,说到底依靠你的本心做判断,依靠你逐渐增长的阅读经验、文本积累做判断。强调章太炎的两个身份,是想说他的革命家身份对他发观点之视角的影响,他的经学家身份决定了他治文艺学之工具手段的影响。&br&&br&内涵不独为「礼乐制度」。类似的话经学家早就说过,要在以文学服务于政治。曹丕把这个论调进一步拔高,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到了刘勰这里更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谓其「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打通了文学、文字学、和易学,但是相应的拔得太高也就过于牵强了。&br&&br&那么文学的内涵,说到底无非两方面:自读者角度的引起共鸣、风教价值观的意义,自写作者角度的抒发感慨的意义。故,「诗言志」不是与内涵对立、而恰恰是内涵的一部分。&br&&br&好了,下面的话勃吹们可以准备高潮了。说《滕王阁序》内涵不足,不是说他光忙着抒发个人情志了,而是它在抒发个人情志方面也没有太多的创新意义。即就本题下面的勃吹们所颂扬的优点而论之:用典的密集度不足证文章的经典性,这一点不待我明说。用典应服务于情采之抒发,颠倒过来的那叫做掉书袋、报菜名。&br&&br&想以用典之精彩而论文章之精彩,你需要证明的是典故用法的精彩,而不是「啊呀我看懂了这里面的小故事」!&br&&br&所谓用典,说白了就是援古证今,类似于今天的玩儿梗。好的用典不是求生僻、求繁多,而是以才驭学,打通古人与今人相同的旨趣,增强叙事的密度与意境的深度。好的用典是懂了的人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不懂的人看不穿梗也不妨碍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今天,用典的高手多了去了,并且自然是越往后的人越占便宜。《滕王阁序》的用典可以说是妥当,还真就没有说高明到勃吹们说的那样。就拿你们举的例子来说:&br&&br&&blockquote&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br&&/blockquote&&br&这里面用三个故事哀叹士之不遇,并感叹这种遭遇甚至在「明时」、「圣主」的情况下也数见不鲜。真要说叙事强度,如果有人能举出更多含义,在下洗耳恭听。&br&&br&举不出来,咱们就拿之前、之后的文章比♂量比♂量。&br&&br&先说内容。就士不遇这种题材,在王勃之前早就写烂了。&br&&br&韩非子有《说难》:&br&&br&&blockquote&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br&&/blockquote&&br&类似的写法,已初见端倪。&br&&br&再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br&&br&&blockquote&呜呼嗟乎,遐哉邈矣。时来曷迟,去之速矣。屈意从人,悲吾族矣。正身俟时,将就木矣。悠悠偕时,岂能觉矣。心之忧欤,不期禄矣。遑遑匪宁,秪增辱矣。努力触藩,徒摧角矣。不出户庭,庶无过矣。&br&&/blockquote&&br&《滕王阁序》所发出的一大半的感慨,董仲舒这一小段就已经说完了。唯一要说有新意的,就是强调在明时、圣主的情况下,仍旧难免不遇(这一点新意也存疑,之前看过类似的,一时想不起来,姑且算是新意吧)。&br&&br&而这一点东西,实在不足以证明多牛逼。比如到了孟浩然这里:&br&&br&&blockquote&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br&&/blockquote&&br&哀而不怨,改出了世情范儿。&br&&br&再到李商隐这里:&br&&br&&blockquote&宣世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br&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blockquote&&br&圣主、明时、贤士都有了,玩儿了个大反转,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br&&br&用典这个事情,刘勰同样用四六这种体裁,早就把这个问题说透彻了:&br&&br&&blockquote&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扬班以下,莫不取资,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必裂膏腴。是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跖必数千而饱矣。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辏,表里发挥。刘劭《赵都赋》云∶“公子之客,叱劲楚令歃盟;管库隶臣,呵强秦使鼓缶。”用事如斯,可称理得而义要矣。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br&&/blockquote&&br&具体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