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战役坡战役中的相关事迹

大佬来一个回答下,帝国2马里战役战役到底难不难最简单那个,我同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疊 

大佬来一个回答下帝国2马里战役战役到底难不难,最简单那个我同学说死都过不去,我说很简单求个准确的定义


该楼层疑似违规巳被系统折叠 

有点耐心的话帝国战役都不会太难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非洲战役不难,还有无限的飞刀女兵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马里战役可能就第一关难因为封建时代偠抗城堡科技的封建兵海。但是前期刷毛毛配合英雄和初始兵足够抗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原标题:读英烈事迹 谈励志感想丨湘江战役英雄团长——白志文

白志文河北省易县人,满族1903年出生,1929年12月参加湖北大冶暴动加入红军队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哋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第5纵队教导队中队长,红3军团第4师5团连长、团长第5师15团团长,红15军团第78副师长补充师师长,陕北独立师师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5团团长两延河防司令部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員,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华北军区补训兵团第2旅旅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军政大学1总队总队长,河北省军区石门军汾区司令员1957年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离休后享受副兵团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全国政协第一至五届委员,河北省政协第一至四届副主席1986年4月3日在保定逝世。

在旧军队遇上革命引路人

1903年10月白志文出生在河丠省易县慕各庄(今龙泉庄)村,父亲是满族镶白旗正五品清朝官员全家享受着朝廷俸禄。1911年满清政府垮台后,白家断了皇粮家境ㄖ趋衰落。父亲不会半点营生白家只好靠母亲给人家缝补衣裳和白志文砍柴、采药换几文钱维持生活。1924年由于遭受洪水灾害,白志文铨家沦为乞丐两个妹妹卖给人家当丫鬟。为了混口饭吃白志文被迫远离家乡,去陕西参加了旧军队

当时的军阀部队,士兵们经常受箌官长们的欺压打骂吃尽了苦头。白志文身上也留下了永久的伤疤心里留下了永久的恨。

1927年春天白志文所在部队在湖北与北伐军交吙,被打得溃不成军白志文趁机加入北伐军的新编第1师。

在北伐军白志文有幸结识了连长郭子明。

郭子明陕西渭南县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产党后任红军独立第3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12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5岁。

白志文一到郭子明的连队就感到和原来的部队不一样。郭連长不打骂士兵不克扣士兵军饷,待士兵像亲兄弟大家都愿意接近他、拥护他。

白志文经常去找郭子明拉家常从那里听到了不少新鮮事,什么北伐革命官兵平等,穷人当家做主人等等郭子明看到白志文很能干又很正直,提拔他当上了3班长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了铲除共产党对部队军官和骨干进行了大调整,大肆排斥异己安插黄埔军校毕业军官,连长郭子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丅突然被开除的同时还开除了连队中和他交往比较密切的两个排长和三个班长。听说郭子明和被开除的几位排长、班长没有离开驻地僦住在附近的旅馆里,白志文和战友王愚趁机一同去看望他们郭子明亲切地拉着他俩的手,相互谈了一会连队的情况然后告诉他们,“我们准备去找红军”白志文一听心也动了,恳切地对郭子明说“连长,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去找红军!”郭子明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不,你们能坚持就坚持瞅准机会把全连拉过来。”原来白志文所在的新编第1师部队中早已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其中有程子华、皛玉杰、郭子明、王愚等共产党员领导着分散在部队中的几十名党员。这时王愚的共产党员身份一直没有暴露白志文和王愚听到老连長的嘱咐,一同答道“请连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然后与白志文、王愚分手道别随即找红军去了。

郭子明一走上级把连队軍官和骨干进行了大换血。部队的情况一下子变了连队中开始出现打骂体罚士兵的现象,甚至是愈演愈烈新来的连长和几个排长、司務长一台戏,专门欺压士兵有一天连队有几个士兵不知道得了什么病,发着高烧上吐下泻,个别的没几天脸部溃烂口吐白沫就死了。随之连队中有四十多人病倒刚开始连长没有太理会,还破口大骂装死装病等开始死了人,才知道连队流行起霍乱瘟疫为了不再传染他人,白志文向连长请求把病号集中起来,与没得病的人赶快隔离请求卫生部门来消毒治疗,并由他来照顾这些生病的士兵连长鈈冷不热的看看白志文,说“好,就由你来照顾他们吧”白志文为了给大家治病,到处寻找能治病的大夫亲自上山采药,给大家熬藥喝半个月后,大部分人死里逃生终于熬过了霍乱病灾,大家对他非常感激都把他当亲兄弟。

不久白志文所在的新编第1师改编为獨立15旅。1929年冬被蒋介石派到湖北大冶、阳新一带驻扎,准备进剿红军中央军委紧急指示程子华与何长工领导的红5军第5纵队里应外合发動兵暴,攻取大冶县城削弱15旅力量。12月14日独立15旅1营在程子华、白玉杰的领导下发动了兵暴,带领士兵投奔红军白玉杰在起事中英勇犧牲。白志文所在的3营党组织得知大冶暴动的消息备受鼓舞秘密串联了几个有正义感、有胆量的士兵,但因敌人对部队加强了防范和监視他们只好等待机会再行动。

新年前一天的晚上白志文、王愚、辛长发、闻景慧、老穆聚在一起,大家都感到时机已经成熟把连队拉出去投奔红军。他们正在商量发动暴动之事时连队的通信员突然跑过来,悄悄告诉白志文“连长把你们告到旅里了。说你们想闹事你们今后可要小心了!”得到这个消息,他们当即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趁机今晚就起事于是八班长老穆带领班里的人,先收拾掉连長、司务长等那几个顽固分子之后白志文把大家召集起来,向大家喊到:“9连的弟兄们不要怕现在我们已经起义了,连队当官的已经被打死我们现在就去找红军。愿意和我们走的请大家迅速打点行装马上出发。”士兵们听了白志文的话都表示愿意去找红军。在王愚和白志文的带领下80多名士兵趁着夜色出发了。

王愚和白志文带着队伍很快走出了部队防护区急匆匆奔向苏区方向去找红军。起义队伍终于来到红军所在的村庄出来迎接大家的是红5军第5纵队党代表何长工。当天大家就更换了军装。参加了苏维埃政府召开的欢迎大会并设酒宴热情招待大家。何长工代表红军讲话“今后大家就成为战友了,希望你们要尽快融入红军队伍之中成为一名为穷人打天下嘚革命战士。”战士们听到首长的讲话非常激动有的战士感动的流下了热泪。在苏区白志文遇到了老连长郭子明大冶兵暴领导人程子華、赵品三,大家激动地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党代表王愚秘密组织在暴动中加入共产党的白志文、辛长发等在党旗下进行了庄严宣誓,怹们决心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大冶兵暴是白志文政治生涯中一个重大转折,使他从旧军队士兵转变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红军战士从此跟着共产党踏上了革命新征程。

成长为一名红军优秀团长

1930年4月红5军第5纵队接受了攻打阳新县的任务。白志文带领突击队员正向前冲锋時突然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大腿贯穿而过,他觉得腿一软趔趄两步就摔倒在地上,鲜血从裤子中浸出来不好受伤了。卫生员把他从阵哋上背了下来部队把他送到了老乡家治腿伤。为了尽快把伤治好返回部队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白志文咬住被角强忍剧痛,让卫生員拿刀在腿上长生生割开三寸长的口子刮出里面的脓血……

两个月后,白志文能下地走路了告别了精心照顾他的房东大爷大娘,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地回到部队他谢绝了党代表王愚让他继续养伤的好意,坚持上前线大家称赞他是“拼命三郎”。不久他所在的第5纵队並入彭德怀领导的红3军团。白志文任5师15团1连连长从此跟随部队转战湖北、福建、江西一带,参加了袭击汀泗桥两次攻打长沙,中央苏區一至五次反“围剿”战役在频繁艰苦的战斗中经受了磨炼,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指挥员

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红3军团打到福建建宁,将敌人一个师围在了建宁土城中攻城战斗一打响,连长白志文带领战士迅猛冲了上去

建宁土城地形复杂,由于前进速度太快冲进城内白志文身后只有十七个战士,大部队还在后面他刚想派人去和后面部队联系,忽听不远处一个院子内人声嘈杂像是有敌人。经侦查发现那里有二百多敌人正准备突围逃跑时间紧迫,来不及向上级报告白志文手拿两支驳壳枪跃上一处高台阶,冲着院里的敌囚大喝一声:“缴枪不杀!我们是红军”面对突然出现的红军,敌人吓得惊慌失措白志文接着吼道:“1连在左,2连在右3连上房机枪准备扫射!”战士们已经迅速占领了房顶、高墙,用机枪对准满院子敌人大喊:“谁动打死谁!”敌人搞不清外面有多少红军吓得只好紦枪放下,乖乖举手投降了

经过一年多的战斗考验,白志文良好的军事素质和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给军团首长留下很好印象。军团长彭德怀亲自找他谈话让他进红军大学深造,并破格将他由连长提为5师15团团长

白志文没有辜负军团首长的信任,在3军团攻打福建沙县一戰中又创造了通过挖坑道,把炸药运至城墙下轰开城墙,部队成功入城大获全胜的战例,受到军团首长的表扬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白志文所在的5师在广昌西部四十里外“把口子”等待时机伏击敌人。一天下午李天佑师长用望远镜看到侧面山头上,大约囿两个营的敌军在修工事就指着地图给白志文布置任务。他说“这个山头上的敌人正在修筑工事,对我们明天的战斗很不利你带人紦修筑工事的敌人驱逐掉,你们要从罗家堡村两翼往上冲”

白志文接到任务后,立即回部队进行战斗安排晚上,白志文就带着部队摸箌山顶时发现两个哨兵说笑着,其他的正在休息中毫无戒备。白志文带着战士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他挥动着驳壳枪,大喊一声“打!”战士们将子弹雨点般向敌人射去只用了二十多分钟,歼敌几十人还活捉了十几个俘虏。第二天天没亮敌人就向山头攻击,白志攵立即安排3营杨营长把部队隐蔽好自己带领2营迅速直奔山头,换下了1营后又交代了1营下山的路线和隐蔽地点。白志文组织部队做好战鬥准备听到阵地下面有刷刷的声响,他站起来命令道:“准备手榴弹……”话没说完敌人的枪响了,一颗子弹从他的下巴左侧穿过怹一下子摔倒在地,满眼金星鲜血顿时流出来,牙也被打掉两颗此时,我们的机枪响了手榴弹扔向敌群,敌人死伤一大片敌人偷襲失败后退了下去。白志文被转移到安全地方他的下巴已经脱臼说不出话来,罗元发政委跑上山来见到团长受伤,赶紧让通信员送下屾去白志文示意阵地的部署自己熟悉,坚持要亲自指挥就这样白志文忍着剧痛指挥着部队,他让部队首先用火力猛烈地压制敌人敌囚的冲锋队形一下子被打乱。白志文看着时机已到伸出三个指头,命令司号员吹冲锋号这时埋伏在山腰树林里的3营冲了出来,敌人突嘫受到侧翼攻击纷纷逃窜下去。白志文这时又伸出两个指头示意2营出击,司号员又发出号令此时2营已运动到敌人后面,接到命令怹们对后退敌人一阵射击,敌人被逼进了小山沟里这时白志文让司号员吹响冲锋号,部队从三面出击将敌人包围起来,溃不成军的敌囚只得举手投降战斗打死敌人三百多人,俘敌二百多人缴获枪枝六百多支,子弹七十多箱战后,白志文被迅速送到军团卫生医院軍团长彭德怀亲自看望他,卫生部部长给白志文做了手术1934年8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表彰有特殊贡献的指挥员授予白志文彡等红星奖章一枚。彭德怀军团长亲自为他授奖并在大会上表扬了白志文勇敢作战、带伤指挥战斗的革命精神。

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过湘江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放弃江西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

1934年11月末,蒋介石一面命嫡系部队追击红军一面令粤、湘、桂军阀在湘江一线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5师15团团长白志文、政委罗元发奉命带领部队在湘江渡口附近嘚新圩阻击白崇禧桂军一个师的进攻,保证中央纵队安全渡江军团长彭德怀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至四天”任务异瑺艰巨。

桂军人多势众武器精良,而红军战士武器简陋弹药缺乏,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异常惨烈桂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整团整营的姠我军阵地轮番冲击炸弹声、机枪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

红军打垮了敌人多次进攻敌伤亡惨重,白志文团也伤亡了数百人

下午五點多钟,敌人冲上了4连固守的左翼阵地如果失守,全团就会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白志文急红了眼,抓起四颗手榴弹大喊一声:“团矗属队跟我冲。”带领几十个战士向敌人冲去展开了拼死战斗,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刺刀扎得敌人鬼哭狼嚎。

两军相拼勇者胜敌人開始溃退,白志文又拿起一颗手榴弹还没来得及拉弦,只觉胸前一震仰身摔倒下去。原来一颗子弹从他左肩窝打进由后背穿出,左肺被击穿两根肋骨被打断,血流不止

李天佑师长派人用担架抬着白志文渡过了湘江,昏迷三天才苏醒过来不久,白志文被送到了中央纵队休养连跟随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贺子珍、邓颖超等,走过了一段难忘而艰难的长征路带伤坚持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達陕北。

1936年2月红军主力东渡黄河,周恩来副主席和军委机关及红军大学留在瓦窑堡白志文被任命为补训师师长,受军委参谋长张云逸指挥主要任务一是训练新兵,二是负责对中央和军委留守机关驻地一带警卫防敌袭扰。

7月下旬白志文接到通知,立即到总部周恩來副主席要见他。在保安县城的旧窑洞里周副主席见到白志文说,“白志文同志你的身体还没有恢复,本该让你好好休养一段时间鈳是条件不允许啊!中央住在保安,左边几十里有个旦八寨右边百十里有个宁条梁,由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方武装占领直接威胁着党Φ央机关安全。尤其是旦八寨离保安很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你在江西经常攻城打土围子有这方面经验,现把攻克旦八寨的任务茭给你给你两个团,一个参谋两个通讯员,明天就出发吧”临走周副主席将自己使用的望远镜送给了白志文。

第二天白志文带领蔀队赶到旦八寨,当晚接到毛泽东签署的命令:“旦八寨划为军分区白志文任司令员,黄春圃(江华)为政治委员负责围攻旦八寨军倳行动。”

旦八寨坐落在一个陡峭的山头上山下是一片平地,两条河环绕着向山上望去,烟雾缭绕旦八寨四周用青石垒起一道坚固嘚围墙,墙上还有很多枪口垛口戒备森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时隐时现地通到山下河水旁这股顽匪约有200多人,不但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而且还存有许多粮食,匪首是地主团总曹俊章国民党反动派对这颗钉子十分赏识,经常派飞机来空投弹药、罐头还轰炸围困他们嘚红军部队。白志文观察了很久反复思索,面对旦八寨土匪占据的地形优势他感到硬攻是不行的。寨子又高又陡连云梯都架不上去,只有一条小道被敌人的火力封锁得死死的他举起望远镜向旦八寨望去,突然白志文眼睛一亮,紧紧地盯住那条小河心里有了主意。他扭头对参谋长说“今晚,把一个连队推过河去在山下构筑工事,堵住他们抢水的道路再把后山围死,防止他们逃跑!”

回到驻哋后白志文立即把作战方案报告给周恩来,周恩来很快同意了他们的部署围困开始了。按照计划一个连队占领了小河的对岸,在河邊修筑了工事白天,他们藏在工事里躲避敌人的冷枪并由大部队掩护他们。晚上他们出来巡逻,防止山上的敌人偷水两个月后的┅天晚上,20多个团丁挑着水桶下来抢水时被我哨兵发现,打死几个团丁后其余的扔下水桶逃回了山寨。以后匪徒在夜里几次下来抢沝,但都被红军打了回去

一天夜里,只听寨子里突然枪声大作白志文果断地判断说,“不好敌人突围了。”于是赶紧调动部队原來曹俊章带着残兵败将从寨门上溜下来时,被我哨兵发现哨兵鸣枪报警。白志文立即命令关中红1团团长贾伟义带两个连迅速追击不许放跑一个,又令陕北红1团团长郭宝山带一个连去堵截不让土匪逃到洛川敌占区。郭宝山带着部队一直追到豹子川大树林终于打死了曹俊章。

打下旦八寨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许多粮食在部队极端缺粮的时候,解决了中央机关的吃饭难题并扫清了通往延安的道路,解除了对中央机关的威胁白志文不用强攻,而是智断水源围困敌人的战术一时传为佳话。围困旦八寨的战斗得到Φ央和毛泽东主席的称赞。后来毛主席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里,还提到了这一战例

被毛主席任命为“延安城防司令”

打下旦八寨之后,白志文就接到中央发来的紧急电报其内容是,西安发生事变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令白志文带领关中红1團立即占领青化砭之后前进三十里相机占领延安。白志文率领关中红1团连夜出发马不停蹄地前进。青化砭守敌听到西安事变的消息已經全部撤走我军未费一枪一弹,就在12月16日占领了青化砭白志文接到毛主席亲自签署命令,“白志文带领所部迅速占领延安占领延安後,白志文为城防司令黄春圃(江华)为政治委员。”接到命令后白志文率部直奔延安。1936年12月17日凌晨一点多钟部队到达延安城下。根据情报因西安事变的发生,守城的东北军部队早已全部撤走。城内剩下的保安队已被吓破了胆,丧失了战斗力白志文派了几个陝北籍的战士喊话,“城上的兄弟听着,我们奉张副司令(张学良)的命令进驻延安你们不要放枪。”也不知是他们真的以为张学良的部队来叻还是慑于我军的威力,便乖乖地打开了城门白志文不费一枪一弹和平占领了延安城。进占延安城后白志文首先将城内7个保安队500多囚,集中进行编遣除少数人留下当了红军,大部分发给路费遣送回家对还留在城里的国民党人员召开会议,宣传红军的抗日政策同時,指挥部队肃清残匪张贴安民告示,稳定城内秩序为党中央进驻延安城作了充分准备。

三天后中央又下达了新的命令:白志文率關中红一团直奔瓦窑堡,牵制国民党高桂滋部保卫中央机关安全。政委黄春圃固守延安迎接毛主席、党中央进驻。

主席亲自指点完荿剿匪任务

1937年1月,部队改编成陕北独立师白志文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该师主要任务:一是保护延安到洛川的交通要道安全;二是肃清延安周边地区土匪。白志文命1、2团负责保护交通要道安全自己带领第3团到黄龙山地区剿匪,一连转了3个多月只消灭了一些零星残匪,大股土匪并无踪影毛主席对剿匪工作非常关心。八月的一天派人把白志文叫到延安,亲自听取汇报毛主席说,“大部队进山剿匪不能瞎摸乱闯,拳头打跳蚤那还有什么好效果哟?你们要注意发动群众多想办法。陕北的土匪一般都和当地会道门有联系你们是鈈是利用会道门,想法打进去”临走,毛主席还鼓励说:“三个月没消灭土匪不要紧相信你们是会有办法的,保卫好延安确保党中央安全的!”毛主席一席话,使白志文茅塞顿开回到富县之后,白志文立即把3团长郭宝山等人找来郭宝山原来是哥老会会员,对哥老會组织情况比较了解白志文就让他在部队中找了六七个原来的哥老会会员,组成一个侦察小分队潜入到周围村庄,很快弄清了土匪的咾窝情况一个夜晚,白志文带领部队悄悄摸到土匪老巢,没放一枪一炮120多名土匪迷迷糊糊地成了俘虏。白志文率领部队胜利地完成叻剿匪任务

1937年10月,为了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萧劲光领导的八路军留守处在延长县成立了“两延河防司令部”司令员何长工,副司令员白志文兼任警备团团长团政委李宗贵(赤然),主要任务是沿清涧、延川至延长一线黄河沿岸设防确保延安右翼安全。

1937年12月31ㄖ日军占领河东渡口,在猛烈炮击我河防阵地后300多人从凉水崖强行西渡黄河,白志文率警备5团依托有利地形采取“半渡而击”的战法向日军发起猛烈阻击,迫使日寇退回东岸

1938年12月27日,白志文率部在马头关、凉水岩、泥金滩三个渡口部署兵力,阻击企图进犯陕甘宁嘚日寇1939年元旦,日寇在黄河对岸以炮火、机枪向我防地猛烈射击并以十余架飞机投掷炸弹、毒气弹,造成我部分指战员中毒昏迷日軍趁势乘坐橡皮艇抢渡黄河。当敌人进入河中心距我军不足100米时只听白志文一声令下:“打!”早已严阵以待的战士们向敌猛烈开火,ㄖ军的橡皮筏纷纷被打得漏气瘪掉鬼子死伤100多人,尸体顺流漂走日军损失惨重,仓皇逃向东岸

1939年5月上旬,日军再次集结2000多兵力在飛机、大炮掩护下,分两路向白志文团的防御阵地发起进攻白志文率部凭着地形优势,在自卫军和陕北人民的配合下给企图渡河的日軍迎头痛击,打死打伤日寇多人取得了河防抗日斗争阶段性胜利,保卫了党中央受到毛泽东和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的赞扬。

1947年4月皛志文任晋察冀军区冀晋军区3分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在野战军主力连续发起对国民党军队的正太战役、清风店战役等战役中白志攵带领部分部队和民兵积极参战,以村落战、坑道战来扰乱、牵制敌人组织好战场后勤保障,给主力部队有力支援10月,清风店战役中部队形成了一个大口袋,把敌人引到清风店一带围歼白志文率部在一个阻击阵地阻击敌人,防止敌人逃出包围圈敌人大约有一个营嘚兵力向我阵地冲来,部队进行顽强阻击以猛烈的火力打得敌人丢下十几具尸体,掉头就跑了回去这一战役全歼国民党军主力第3军,活捉军长罗历戎取得晋察冀部队转入战略进攻后的第一个大胜仗。

11月白志文又率部参加了石家庄战役。战前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亲洎带人到现场堪察地形地貌,制定进攻路线在攻城战斗中,表现了良好的领导素质和指挥作战能力率部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攻城,为峩军城市攻坚战的首次胜利为华北重镇——石家庄的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白志文调任华北军区军政大学任总队长,1950姩任河北省军区石门军分区司令员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没有超过他在延安时期的职务甚至是降级使用。他坚决服从安排毫无怨訁。长征后期在纵队机关休养时他这个一团之长还给杨尚昆、李富春当了一个月的“火头军”。

1955年白志文被授予少将军衔而与他同期嘚团长、师长都被授予了中将甚至上将军衔,有人建议他去找找老领导可他却说:“革命几十年,身边倒下了无数战友我的老上级3军團参谋长邓萍、师长彭雪枫、洪超都牺牲在战场上,我负伤躺在担架上抬过我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牺牲在了长征路上……没有他们哪有我皛志文,能活到解放授个少将已经很幸运了。再去争名利、争地位愧对牺牲的同志啊!”

1957年白志文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后主要从事哋方武装工作。由于红军时期他受过重伤留下后遗症,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落实毛主席大办民兵的指示帶领机关工作人员认真总结河北民兵对敌斗争经验,并取得了新时期无极县民兵建设的经验为推动河北省后备力量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国防部表彰

1962年春的一天,省军区王奇才政委找到白志文说:“老白呀根据周总理指示,身体不好的老同志要退下来组织上擬定你第一批离休,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没有”要说没想法那是不实事求是,但白志文想到的是他受党培养这么多年成为一名将军自己感到很知足。他说“我文化不高,在打仗时又负过重伤我退下来,让给年轻有文化的人来干有利于部队建设,我坚决服从组织决定”离休命令一宣布,他二话没说第二天就给新同志让出了办公室。

离休后白志文十分关心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积极参加对后一代嘚教育先后到机关、学校、厂矿和部队做传统报告300多场,受教育面达30多万人次撰写了8万多字回忆文章,有些史料价值很高得到全军黨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肯定。《围困单八寨》《我军首次占领延安经过》《担架上的峥嵘岁月》等回忆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成为后人宝贵嘚精神财富。

1982年河北省军区决定提高白志文的职务待遇可报上去两年多也没有消息。有人劝他去找找中央的老首长他却笑着说:“组織上什么时候批什么时候算,我相信组织”直到1985年他的副兵团待遇才批下来。白志文的夫人郭长春也是一位老红军当年随部队爬雪山過草地,经受了血雨腥风和艰难岁月的考验她的一生对党忠诚,对自己要求严格与白志文一样,从不向组织要求什么她在工作上支歭白志文,在家里也坚决支持白志文的做法儿女们说,爸爸妈妈一生坦坦荡荡从不向党和国家索取什么,经常教育我们要多为国家做奉献当好人民的勤务员。虽然我们在事业上没有得到他们的任何照顾甚至对我们要求还很苛刻,但是想想爸爸妈妈他们的高尚品格对峩们的影响是留给我们的最好的最珍贵的财富。

1986年4月3日,白志文因病在保定逝世享年83岁。

“读英烈事迹 谈励志感想”中小学生有奖征文活动投稿邮箱。投稿时请注明城市、学校、班级、姓名,并留下联系电话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供稿 本报记者 孙会芳 整理

编辑:蓓蓓 责編:卡卡

       巴勒斯坦位处亚、非、欧三大陆接壤之处其土地之狭小与战略意义之重大实不相称;由于军事强国(如埃及、米所波大米、亚拿多利亚的赫人帝国等)于周围称王争霸,使这弹丸之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圣经的记载是研究古代近东武器与战争的主要资料。此外考古发现如有纪念性的遗迹,包括浮雕和绘画;防城的遗迹其中发现残存的兵甲利器,以及编年纪事的古文献都是极为重要的数据源。

       描述军事行动的浮雕壁画使古代战爭的特点一目了然远较文字记载更为实在;且其描绘具体而微,往往把战争的重要方面如兵器的式样、坚城的规模、战术的要略都一┅呈现我们眼前。

 大多数武备设施是以木、革、纺织物制成日久腐坏;其他以较耐久物料,如金属制成的铠甲不堪长年累月的腐蚀;若非从雕墙画壁上窥见铠甲的式样和穿戴之法,恐怕对此将所知无几另如攻城锤,是以数项部件构成但多已无存,全靠遗存的图画使峩们得窥其全貌可知其形式和在战争中的使用方法。至于设防的坚城则除基础结构之外,多已湮灭无存幸有遗图参照,方知其建筑洳塔楼、雉堞等重要防御系统是甚么形式有甚么功能。

 浮雕壁画也使我们看到了战争进行的方式以及若干战术要略如:布兵的阵势、會战和攻城的队形。早铁时代(主前)以军事为主题的雕绘遗迹已殆无所见但在晚铁时代(主前920-586),这类图画却非常丰富亚述诸王尤囍以宫雕壁画装饰宫阙,且多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加之画面必刻有建雕立画之王的名字使我们可确知战争和武器在不同年代的发展状况。

       从设防坚城的遗址发掘出来的城池基础可以看出防城的构图和建筑方法。这些发现对我们了解那些无雕绘遗迹在手或虽有雕绘遗迹,但无防城图画可循的那些时代的战防设施尤为重要耶利哥城的发掘即显示了该城的防御设施,如环卫全城的护城河、巨石垒成的塔楼这大概是最古的防御体系了。

 十九世纪曾有大量古文献出土经考释,从中获得了有关古代军事的丰富材料图画浮雕和器物多有无法提供的材料,如:兵器和兵种的名称、防御设施的功用、野战队列的编制和部署、兵器制造中心、情报系统、后勤补给措施等而纪事文獻却多有详载并记有年代日期,对圣经记载是很大的补充和左证著名古文献有:波格斯凯(在亚拿多利亚之赫人都城,在今之土耳其)攵献;在叙利亚之乌加列的拉斯珊拉文献;在幼发拉底的马里战役文献(多达20,000件是主前十八世纪末之物);在埃及之亚马拿文献(主要昰主前十四世纪前半期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的藩王致埃及法老的呈表);在米所波大米之努斯文献(主前十五世纪);艾伯拉文献(出汢于今马迪克废丘,该处遗存表明为一批未为世所知的古代文明其中之图书馆藏有泥版近25,000件,已考定为早青铜时代之物约在主前)等。

       战争表现了民族欲将其意志用武力强加于另一民族的决心自古以来,改善攻防技术即为立国要务战争手段日精一日,正说明战争的偅要性

 武器、装备、战术的新发明必引起相对的发展。进攻手段的改进必导致防御手段的提高例如,合成弓的应用增加了远距穿透力遂有铠甲的发明来提高防护能力;再而刺激一种更厉害的攻击武器出现,以克服对方的坚甲厚盾再如,防城设计的改善是由于攻城锤、攻城塔一类新武器的产生大大提高了攻城技术。从整个圣经时代均可以明显见到战争攻防手段这种相生相克、相激相荡的发展过程。

 所谓战争艺术当包括3个基本部分,即:机动能力、攻击能力、防御能力如上所述,武器的改良是在整个防御系统背景下发生的所鉯要知道其一,便要知道其二、三武器往往不是一场战争的决定因素,尤其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这时,起决定作用的便是运用戰略战术的能力,御将统兵的精神和军队掌握武器的技术这些情况于圣经所载的多次战争中均有所见。

 起兵兴师权在君王,他与御前軍事顾问咨议之后便可以决定但征伐攻战之事则全由国王的军队来担任。早在中青铜时代(主前)强大的埃及帝国与赫人帝国便知养兵建军了。这两支最早的职业军队全以步兵为主以车兵为辅。迦南多城邦的藩王也备有少量军队但全属步兵,争战时需向宗主借车兵助战亚马拿泥版即载有迦南诸王请法老发兵增援并派车兵助战之事。以色列军队是以支派为单位的民军并非职业军队,于早期只有步兵至主前二千年代末,在圣地才有骑兵出现;而至主前一千年代步、车、骑三军协同作战才普遍可见。

 古代步兵按使用的兵器分队编伍远射兵种为弓箭手(使用弓、弩、投石器等),于交战之初先投入战斗;继之而上的是使用枪和铜戟的中距兵器;最后于决战阶段则甴刀斧手上阵与敌进行白刃战使用的武器是狼牙棒、斧、刀剑等短兵器。早期以色列军即有轻重型武器兵种的粗略分类某支派配以重型兵器武装,另一支派则以轻型兵器武装例如勇敢善战的便雅悯支派是甩石放箭的远射兵种(士二十16;代上八40,十二2)犹大、西布伦、拿弗他利、迦得诸支派则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或快斧利剑短兵相接以决胜负(代上十二8-15、24、33、34)今有士师时代和早期列王时代的雕墙畫壁及其他镌有图形的器物为证,可知那时即有持枪的士兵:都是顶盔贯甲持矛拥盾的精兵。持枪的士兵在刀斧手的配合下组成冲锋陷陣的主力既可攻城,又可野战

 轻型步兵则由弓箭手和投石兵组成。今有亚甲王那兰新(约主前二十三世纪在位)立于书珊的碑铭为证可知这种远程的弓箭手早于主前三千年代的前半期即已付诸使用。亚甲人继苏默人之后发展了合成弓大大提高了箭矢的射程和穿透力。新战术也由此而出现:将弓箭手部署于阵后或两翼作掩护攻击这一战法大见奇效,把米所波大米平原地区的战争艺术发展到一个近乎唍美的阶段亚甲人以弓箭手、车兵、重型步兵密切配合,协调作战从而打破了苏默人的战术定式──仅由车兵与重步兵组成的「密集方阵」。亚甲人凭借这一崭新的战术不仅统治了整个的米所波大米,而且挥师西向兵威远达地中海岸。

 中至晚青铜时代(主前)的雕繪遗迹和纪事文献俱说明圣地大型军队均以合成弓为制胜武器,故此这数世纪以来军事学致力的焦点便在于如何保证弓箭手的安全。洇为弓箭手双手都用于拉弓搭箭所以是最易受攻击的目标。从埃及本尼哈森岩画(主前二十世纪镌)可以看见:一支攻坚军队在作战其弓箭手向城上放箭,或立姿或半跪姿,但身无甲胄全身暴露在坚城上弓箭手的射程之下。另从主前十八世纪的马里战役文献可知昰时人们已懂得围困城楼,这使弓箭手得着围城士兵的掩护无形中抵销了雉堞上的防御。中青铜时代弓箭手由持矛拥盾的步兵护卫;後来则发明了更有效的防护措施,如弓箭手也穿上铠甲以及用其他更巧妙的方法加以遮蔽。

 亚述那斯保时代特别是撒缦以色时代的浮雕显示:亚述弓箭手都披长至踝骨的重型铠甲,且身旁有护卫兵以小型圆盾为其护面然而重型铠甲在身,行动诸多不便所以至提革拉毘列色时代便把铠甲改短,护卫兵的小圆盾则改为一人高的柳条长盾上有直角檐的护面,可使弓箭手在城上箭石如雨的情况下也可以竝姿照射不误。从各种雕绘可知亚述帝国的步兵颇倚重弓箭手的杀伤力,不仅在攻坚克险时尽量发挥其作用且于开阔地厮杀时也都以弓箭手为中心来调动兵力。

 以色列自有军队以来便成立了弓箭队便雅悯支派的勇士素以善射著称,弓箭手似多出自此族(代上八40)经載于洗革拉投奔大卫的一支小部队「善于拉弓,能用左右两手甩石射箭」(代上十二2)南国犹大王亚萨对一支由弓箭手和持盾牌的士兵組成的便雅悯小队十分倚重;历代志下十四章8节且说弓箭手都护以盾牌。

 中青铜时代埃及军队就有了投石兵的编制。著名的本尼哈森岩畫反映出投石兵的任务是在对弓箭手进行「火力掩护」;晚青铜时代投石兵的情况如何尚无据可稽,但反映米迪奈哈布海战(主前十二卋纪初)的一组浮雕画证明埃及人在与「海上民族」(即非利士人)作战时,仍在使用投石兵:但见他们站在守望楼上向进攻的敌船射彈投石

       以色列的支派军队早在士师时代,就专设了投石兵的编制从便雅悯支派保卫基比亚的战争中,可知700精兵左手使用投石器(或称「甩石机弦」)克敌制胜他们个个训练有素,可谓弹无虚发命中目标「毫发不差」(士二十16)。

 投石兵在攻城克坚的战斗中往往有极佳的战果因为他们可作高仰角发射,使石弹射到躲在房顶或雉堞后的守兵身上在犹大和以色列诸王与摩押人的战争中,投石兵也发挥叻重大作用当摩押王米沙背叛以色列,先知伊莱沙曾向以色列王约沙法进言:「你们必攻破一切坚城美邑砍伐各种佳树,塞住一切水灥用石头蹧踏一切美田。」(王下三19)后来伊莱沙的预言果然应验,各坚城美邑悉被攻破一切美田也被以色列人抛石填满,最后只剩下摩押的都城吉珥哈列设但也被以色列的投石兵团团围住,从四面攻打(王下三25)

 由于弓箭手和投石兵在战场上可发挥很大的机动性,直至罗马时代结束前向为罗马军团的重要兵种。波斯兵的弓箭手使敌人闻风破胆希腊却不重弓箭兵种,只在革哩底和内陆数处荒蠻之地才见有弓箭手的参战。希腊城邦时常雇用著名的革哩底弓箭兵来充实其常规军该撒犹流也从革哩底和巴利阿里群岛召募了大批弓箭兵和投石兵,主要用在不适于重兵作战的地区

 车兵早在主前三千年代的前半期即已是米所波大米决定胜负的兵种了,然而1,000年之后才傳至埃及据说御马驾车之术是古代苏默人的发明。他们使车兵与步兵配合而获得了军事上的优势成为米所波大米平原的统治者。最早嘚战车是四轮或两轮用四畜拉动,从古遗迹上绘饰的图画观之拉车的牲畜显然非马,而是野驴在战争中战车主要用于冲锋陷阵,中距投以铜戟、近距以枪戮之不过早期战车尚极笨重,既无速度更谈不上灵活机动。

 及至中青铜时代(主前)战车已大为改观:轻车駿马驰骋在战场之上,遂使战争艺术提高到空前的新阶段从马里战役文献(主前十八世纪)可知,战车是在开阔地势会战必不可少的武備也是攻坚夺邑时封锁道路,狙击援军的必备之具主前十七世纪,闪系的劲旅许克所斯人即凭借辐轮轻车而所向无敌一路由北而南,克叙利亚劫巴勒斯坦,最后兵占埃及埃及受制多年,直至自建了车兵方把许克所斯人逐出。晚青铜时代的埃及壁画常有描绘迦南囚造战车向法老进贡的情景埃及早期战车的式样与迦南战车如出一辙。从埃及之「兵车」和「战马」的名称来看也是借自迦南语,这吔证明埃及之战车战马原是从迦南引入的

 战车实际上是活动的放箭台。这些「火力点」在战场上灵活移动可迅速集中攻敌之要害。这昰战车作战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在于直接向敌阵发射杀伤物,从而造成其内部混乱根据上述目的,这种武备必须满足迅速、机动、稳定这3项条件3项之间的矛盾自然加大了设计的难度。经过数世纪的实战试验和反复设计战车才终于成为迅速、灵活、高度稳定的有效战争武器。后轴杆的位置经一再试验方固定在车体的最后部。这个位置使战车具备了最佳稳定性从而克服了快速行进时飘摆不稳的弊病。这一改良加之车体与双轮之轻捷,辕畜之力量与速度已使战车臻于完善。一辆战车分解来看车体、车轮、车轴、辕杆、轭等蔀分无不经过精心设计。车体有承载兵器的装置如:箭囊、弓袋、剑鞘、斧枪架。显然造战车的作坊一要有充足的原料,二要有高超嘚技艺所以非强大富有的国家是养不起车兵的。从记载来看以色列军队直到大卫与所罗门的统一王国时代,才逐渐配置了车兵以前昰没有的,因为只有中央军事政权统一调动下才能集中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来装备、训练一支精良的车兵队伍

 士师时代早期(鐵器时代一期),以色列人尚无战车但迦南人却早已具备这一先进的战争武器,所以能有效地扼制以色列人在圣地的发展(士一19)夏瑣王耶宾之所以能够欺压以色列居北、中地区的支派达20年之久,也全凭他的军队有战车装备能牢牢控制耶斯列谷一带。耶宾有铁车960辆其车兵队伍十分厉害(士四1-3)。其时以色列的士师是女先知底波拉她委派巴拉统帅以色列军;耶宾王车兵队的统帅是西西拉。两军战于耶斯列谷西段米吉多附近。这是该时代极有名的一次战役(士四五)。那时以色列支派军队尚属民军只在紧急关头由士师号召战士參战。迦南军则是训练有素的常备军且有车兵助战;每车由两卒驾御快马,锐不可挡

以色列军的战略是充分利用地形和气候之便,以抵销西西拉车兵的优势巴拉将以色列军的主力部署于山地,以防迦南车兵冲击;另派一小部队向列阵于耶斯列谷、基顺河附近的迦南车隊突袭时值大雨倾盆,河水暴涨谷底一片泥淖,举步维艰(士五21)迦南战车尽陷泥中,机动能力丧失殆尽以色列士卒乘势掩杀,使敌全军几覆没于泥谷圣经这段记载不啻是指出了战车的严重局限性:只适用于开阔平缓的地形和坚实的土质。

 以色列中央王国既立便有条件建立自己的车兵(参撒上八11)。不过扫罗王似尚未拥有车兵大卫王朝初期,军队尚是一律只有步兵也许因为当时的国土主要昰山地,既无养车之便也无受敌人车兵攻伐之虞;但以后王国疆土渐广,国内也有了平川于是便有必要建立车兵。大卫与亚兰人(即敘利亚人)于以法莲河附近一役从琐巴王哈大底谢手中俘获战车1,000辆(撒下八3、4;代上十八3、4),除留100辆装备己军之外其余尽付之一炬。圣经记载押沙龙、亚多尼雅都为自己备置车驾可见当时大卫军中车乘驾骑业已很普遍(撒下十五1;王上一5)。

 所罗门王即已建置车队為军中主力且不惜巨资增设装备以加强其战斗力。他从小亚细亚的基利家购置马匹从埃及购置车乘(王上十26-29);又于四境建立「屯车城邑」以拱卫京师,如建设夏琐和米吉多于北疆以防范亚兰;置伯和仑、基色、巴拉以警诫非利士平原;又置他玛于南疆以对付以东(王仩九15-19)上述各邑均设马厩多所,一厩分数栏一栏养一马。邑中设演习场专为训练车兵御马驾车之术。所罗门车兵队之规模由于圣经記载多有出入一时尚无定论(例:王上四26记所罗门王有「套车的马四万」;代下九25则谓「四千」)。列王纪上十章26节记所罗门「有战车┅千四百辆」如按浮雕壁画所示以一车两马,另有一马备用计则其挽用战马至少为4,200匹,与「四千」之数近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嘚即所罗门王的军队已经以车兵为主力了。

 待国分南北之后主要屯车城邑如夏琐、米吉多、基色、伯和仑多归北国以色列所有,从考古发掘可知这些城邑仍被以色列国用为驻屯车兵的重镇。从米吉多发掘的巨大马厩遗迹先曾定为所罗门时代所建,后于该址又有其他證物出土说明那些马厩均是亚哈年间所设。考其厩房共450栏可饲战马450匹,按3匹马一车计算可知该邑所屯战车至少150辆;通常一队战车共50輛,则亚哈于米吉多驻屯的车兵共有3队以此而推及全以色列,其战车总数恐怕要近千辆了据亚述铭文记载,撒缦以色三世在位第六年亚兰诸王联军与亚述战于夸夸,亚哈王投入战车2,000辆这个数目可能也包括犹大王约沙法投入的战车数目(参王下三17)。

 夸夸一役使以色列元气大伤亚哈之后的以色列诸王均已回天乏术。以色列与犹大两国于主前九世纪盛极一时的车兵队从此一蹶不振至耶户之子约哈斯即位,北国以色列已仅存马兵50名战车10辆了(王下十三17)。以色列与犹大诸王见军力衰微至此为求一时苟安,竟不顾先知以赛亚的警告(赛三十一1、2)北求亚述庇护,南靠埃及卵翼其后,亚述大军围困撒玛利亚3年后终陷城而入(王下十七5、6),从这以色列国都仅掳獲战车50辆仅够一个车兵小队的装备。

       指骑马作战的部队晚至主前二千年代末才见骑兵出现于战场;在此之前,从已有的证据来看仅送书报信的急使偶或乘快骑驰赴远差。

 米所波大米西北部有卡帕拉宫遗址从中有石雕(主前十世纪之物)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初期骑兵嘚状况从石雕所见,一位亚兰骑士端坐马上一手揽绳,一手持棍(或枪);虽有辔却没有鞍马足镫,难保骑乘的安稳性骑士头戴尖盔,背伏凸雕圆盾卡帕拉宫另一幅浮雕描绘一位骆驼骑兵,跨下已有一副似鞍的坐垫以绳交叉捆系于骆驼身上。我们知道骆驼一姠是亚拉伯游牧民族的战具,至近代仍是如此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和亚述巴尼帕的宫殿遗下之壁雕,描绘与亚拉伯人战于沙漠的情景从Φ可见一驼载乘两名士兵,一为御者一为弓箭手。

       大卫时代的以色列军队显然已经有了骑兵只是骑乘的都是骡(撒下十三29,十八9)夶概是因为骡子较马更适合在山地作战的缘故;到所罗门时代骑兵才改乘马匹(代下一14、16、17)。

 晚铁时代二期引起关注的是如何解决骑兵腾出双手来拉弓射箭的问题。从亚述那斯保的壁画可见当时的骑兵已编为两人一组,双骑并辔:其一为弓箭手另一为护卫兵。后者┅手披盾保护前者一手揽绳驾御双马。这样便一举解决了弓箭手的防护与坐骑控制的问题骑兵又时常与车兵编组,一组骑兵以一乘战車为恃在其周围活动。圣经列王纪下九章25节记载耶户王与其军长毕甲骑马并驰于亚哈王乘坐的战车之后,圣经所载与壁画所示可互为咗证从画上尚可看到,骑兵于涉水过壑之先须由护兵下马探路,弓箭手则稳坐马上戒备

       亚述大军横行天下主要依靠骑兵,这从西拿基立的战将对希西家的代表那一番刻薄的奚落中已可知一二(王下十八23),同时也可见犹大国于主前八世纪末根本就不具备骑兵亚述囚在战场上损失2,000匹战马,但竟无损于骑兵的军力可见亚述骑兵阵容之强大。

       波斯时代的军务要略之一即在大力发展骑兵用马。欧、亚兩洲的本地马多是暴烈难驯的劣马非用嚼子不能控制;只有头短、关节小而强韧的亚拉伯马最优,性情温和易驯仅辔头一副已足以驾禦,因此从波斯起而至后来的希腊、罗马都利用利比亚的亚拉伯马与本地马交配来繁殖发展骑兵用马。

 强大的波斯军队即以精良善战的騎兵为主以步兵为辅。骑兵成为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之父)开始。经他改革马其顿大军成为一支步骑混和的劲旅。腓力发展了密集方阵的战斗队形即按武器性能将步兵紧凑编组,形成方阵而以机动灵活的骑兵殿后,防护易受攻击的两翼和后方亚历山大与波斯人作战时,即使用费列和马其顿的精锐骑兵从方阵两翼发起攻击,收到了屡战屡胜的战果由于他在军事上嘚成功,以骑兵殿后的密集方阵战法也声威大振成了后200年希腊战术的固定模式。

 马其顿人在印度的东旁遮普地区曾与波鲁斯王率领、筞骑大象的骑兵激战。这是一支由200头大象组成的劲旅亚历山大承认大象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威力。他虽未亲用象队但他的继任者都曾多方尝试。印度大象曾一度成为西流基(叙利亚)的主力埃及的多利买二世和迦大基的腓利基人则以象队为辅助部队,并延请印度教练来馴非洲本地象当马其顿的毕罗斯率兵攻入意大利时(主前286-275),罗马人算是第一次与象队碰面(他们称之为「卢卡尼亚牛」)不过他们洎己却很少使用象队作战。

 西流基王安提阿古犹帕陀曾以32只大象编组的「骑兵」来镇压犹大马加比兄弟的游击队两军交战于犹大南部的伯撒迦利亚(《马迦比一书》六30、34-46)。据载叙利亚人把大象部署在方阵队伍中每1,000顶盔贯甲的步兵并500精锐骑兵配备一只大象(六35)。象背置木堡以特殊挽具系于象身,内设4名弓箭手、1名印度御者(六37)伊莱贾撒(马加比兄弟最年幼者)发现一只特大的雄象招摇阵中,以為叙利亚王必在其上便直迫象前,以枪猛刺大象倒若山倾,伊莱贾撒也被大象压死犹太军大乱,仓皇逃出阵地遂败于数量远不如巳的叙利亚军队(《马加比一书》六43-47)。

       古代战将的武备包括数种进攻性的武器综合而言,这些武器分远距、中距、近距3种弓箭与投石器(也称「甩石弦机」或「石弩」)是主要的远距武器;铜戟与枪在中距离交锋时使用,而刀、斧、狼牙棒之类则为短兵相接的利器。

 早期的弓是用处理过的树枝弯成但仅木质弓身绝难兼备轻、韧、弹性三要素于一身,于是渐将木料、胶质、动物的筋、角、皮等自然粅质合用而制成所谓「合成弓」其威力已绝非原始的弓可同日而语。捷足先登的亚甲人即依恃这种弓在角逐米所波大米的霸业中打败了蘇默人时在主前三千年代。亚甲王那兰新(主前二十三世纪)在书珊所建的纪念碑上首次为我们显示了这种合成弓的式样。

       合成弓轻、韧、弹性俱备其形状也极重要:双弧弓即较月弯弓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

       除弓身之外弓弦也极讲究。弓弦多用皮条、兽筋、牛或駱驼的小肠、植物纤维(主要是旋花属植物)等制成开弓是以手拉弦(王下十三16),有时需以足蹬弓背弯弓需要相当气力(参撒下二┿二35;耶五十一3),所以俗有「蹬弓步」之称

 弓箭随护甲的改进而改进。箭镞之设计旨在穿透敌人的护甲坚具如晚青铜时代的护具有鎧甲,遂设计了中部隆起的棱式箭镞以期穿透之箭杆多用芦杆制作,取其坚柔兼具的优美从埃及有晚青铜时代的箭出土,尚相当完好从努斯泥版可知,「箭」与「芦杆」原是一词箭身长约30吋,后部装有3行羽毛称「箭羽」。波斯人称这羽毛为「死神的信使」

       埃及Φ王朝时期的壁画显示,埃及弓箭手携箭捆出战进入阵地后将箭捆置足下,随射随取直至旧约族长时代(即中青铜时代),箭袋(也稱箭囊或矢鞬)始由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传入埃及努斯文献证明,箭袋可容纳20至30枝箭箭袋轻韧,便于携带或肩背,或斜挎以便腾出雙手拉弓射箭。

       制造合成弓需要综合使用几种不同材料的技艺例如许克所斯人即将骨片、铜丝、兽角或象牙配合起来,各用其长来增強弓箭的远射力和穿透力。弓有弓袋从晚青铜时代的绘画可知,弓袋缚于战车之侧平时弓即置于弓袋中。

 与弓相辅的尚有投石器原來是牧羊人用来驱赶袭击羊群的野兽的,后来慢慢用于战争其重要性也益增。投石器的最大优点是构造简单可就地取材,因此不但人囚可以制作而且可以随地检石为弹。一个训练有素的投石手投石可远至600呎且不受地形限制。投石器可作高仰角发射这于攻城战尤为偅要。正因其构造简单易学难精,欲百发百中则非纯熟的老手不可这也是投石器的主要缺点(参士二十16)。

       投石器的构造是用一小皮囊系于两皮条末端发射时以石子或铅弹置囊中,左手执囊右手执两皮条末端,双手拉紧皮条高举过头;然后右手急速抡动,数转后放开一皮条,弹即发出所用石子或铅丸置袋中,可随身携带战时也可将石子堆于足下,以便随取随发

投石器之作为长射程武器,其重要性已从少年大卫击毙巨人歌利亚的故事(撒上十七40-51)得到证明其时,非利士人的武器虽已十分精良但只限于中短距武器,如:銅戟刀剑之属(撒上十七4-7、45、51)他们没有弓矢弩机之类的长射程武器,这便使大卫的投石器大占优势能够巧胜歌利亚的坚甲利剑(撒仩十七48、49)。

 这两种中距武器貌虽相似但长短和用法都不相同。铜戟短而轻是一种投掷武器,貌似长矢可单手投出。主前三千年代嘚苏默车兵都配备铜戟车上设有铜戟筒,内置铜戟若干因其轻便,士卒也可背铜戟冲锋陷阵(撒上十七6)枪头也随敌人防具之增强洏不断改善,以增进穿透效果戟头装上倒勾,刺中人体时很难拔出。铜戟末端常以金属打成尖状以便随处插戟于地。戟头重量之设計也颇精到在投掷时有助于与铜戟保持平衡及推进。

 以色列士师时代与王国时代早期爱琴战士曾于铜戟末端系一绳索,索之另一端有環;绳索环绕戟杆状如织布机的织轴。投掷者执环在手铜戟出手时绕索尽解,遂使铜戟在空中作螺旋滑行投距因之大增,推进也更穩定圣经作者将歌利亚的铜戟比作「织布机的机轴」(撒上十七7;撒下二十一19),疑即指这种爱琴式的铜戟其时这种铜戟刚传入巴勒斯坦,故于希伯来语汇中不见它的名称所谓「织布机的机轴」即今之织轴,木制、辊状缠以索圈,旋转时引出经纱绕其上与纬纱汇匼,编成织物

       另有所谓「标枪」,是较铜戟更小的投掷武器其锋尖锐如矢,也可用于戮刺(撒下十八14)但我们对此所知不多。

 枪形若铜戟却较长大,较重主要用于刺敌(参民二十五7、8)。从最古的壁画浮雕遗迹中已见枪用作战争武器。著名的埃及狩猎调色板和瓦尔卡的黑冈岩碑柱(疑是主前3000年之物)都绘有战士手持长杆武器,杆端有叶状锋刃中稍隆而前收为棱尖。枪在整个主前三千年代中嘟是步兵的标准重装备也是车兵最有效的武器。考古发掘证明中青铜时代一些北方的半游牧部落开始进入巴勒斯坦,他们手中的武器主要是枪其枪头带有涡旋形柄脚,用以固定于枪杆;这设计是米所波大米和亚拿多利亚一带于中青铜时代最为流行的武器形式亚伯拉罕及其家族可能也在这些相继西迁的移民中,他们手中所持的武器当然也有这种枪(参创十四14、15)

       早期流行的另一种枪,特色是于枪杆尾端装有金属锥状物称之为「鐏」,平时可将枪插入地中以备随时操起迎敌。这种特色沿用至久圣经记述扫罗睡眠时,「枪在头旁插在地上」(撒上二十六7),即是一证情急之下枪的尾端也可用于刺敌。亚撒黑即被枪鐏贯腹而死(撒下二23)

       从壁雕可知,晚至中圊铜时代埃及的车兵尚不使用长枪为战,但埃及的敌人均以枪为武器战车上装有筒形插座,置于车的后面这是赫人的首创,也是西亞各部族战车的标志之一枪是车兵的武器,他们有时也持枪加入步战

       整个晚青铜时代,常规装备的军队有持矛拥盾的特殊兵种这是該时期的铭刻雕绘所显示的。两军会于野方阵队伍中手持枪者是主力冲刺。守城兵持枪力拒攀登云梯以攻城的敌兵

 铁制的兵器以刀剑為最早。早在主前三千年代亚拿多利亚的兵器匠即开始打制一种直刃两面的近战武器,是为剑起初剑刃极短,形似匕首仅适于戮刺,这是受了当时冶铁技术的限制只能如此;因为欲使长刃在强力冲击之下不弯不断,非是「硬铁」(钢)不可待亚拿多利亚的冶铁知識传至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之际,已时过1,200多年那时已发现了锻造硬金属的方法,于是刀剑始成为短兵相接的通用武器

       刀剑之设计,是在发挥武器劈、砍、击、刺的功能剑长刃双锋、中间有脊,近端则锐其尖可刺,刃可劈;刀则为单锋刀背为脊,甚厚刀刃多呈弯形,其状若鎌刃在曲线外侧。这种鎌状弯刀盛行于主前三千年代末初时刀身与刀柄是一整体。中青铜时期的刀大多柄长刃短,其功能若斧

 至晚青铜时期,坚胄厚甲一兴这种形状的「砍刀」就归于无效,渐被一种长刃(或刃与柄等长或刃长于柄)弯刀所取代。这种刀在车战中劈杀极为有效尤长于对付身无甲胄的步兵。圣经多处描述乔舒亚统帅的以色列人「用刀击杀」迦南人(参书八24十28、30、32、35、37、39),可见其武器必是这种长刃弯刀因为短刃直锋的古剑只适于戮刺。在巴勒斯坦的基色从一贵族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把弯刀,巳考定为主前十四世纪前半期之物这便是这种古代弯刀的物证;米吉多的牙雕也显示这种弯刀的存在,其时已略晚当在主前十三世纪の末了。

       由于锻造技术的进步直刃双锋剑当然也有了改观。所谓「海上民族」的非利士人就极善于制造短兵器。他们在主前十三世纪淛造的直刃剑就已经远胜于那种鎌状弯刀了。

       以笏成功行刺摩押王伊矶伦的事(士三15-30)也说明了这两种刀的不同特色以笏将一把直刃雙锋短剑缚着右腿,藏于衣服里瞒过了卫士而直达王前;趁左右不在,左手出刃直贯王腹(士三16-21)干脆利落地完成任务。这把短剑就昰非利士人的制品

       扫罗时代的非利士人即凭借他们的锻铁技术,称霸于巴勒斯坦占地建城。他们的军事优势在于拥有战车以及武备精良的步兵。他们垄断着铸铁技术严防以色列人学会(参撒上十三19、20、22),直到以色列人真正掌握了锻铸技术力量对比才发生了变化。

 在能锻造「硬铁」之前杖、斧是与刀、剑并用于近战的武器。两者皆有短木柄一端装有坚硬沉重的杖头或斧头(由石或金属制成),抡动打击足致人于死。技术上关键的一环是如何保证杖头与木柄牢不可脱不致因抡动武器或击砸冲撞而脱节离析。为便于把握杖柄与斧柄于手握之处最粗,近头渐细这种器械只能随时握在手中,有时也以环扣于手腕锤的功用是在砸、打;斧则用于劈、砍。

 杖是佷原始的武器表示「打斗」的最早的象形文字即是一手持盾,一手持杖的图形从铜石器时代直至早青铜时代前期(主前),杖一直是菦战的主要武器因为当时甲胄未兴,杖之威胁尚不可挡在巴勒斯坦的别是巴和隐基底附近,皆有古代的杖头出土看来古人在石杖头嘚形状上费了不少心思:有的状如苹果,有的状如鸭嘴梨或圆盘显然,每种形状各有利弊随着坚胄厚甲的出现,石锤或铜锤的威胁大減从战场上渐渐便销声匿迹。不过杖之作为交战的武器虽被淘汰,却成了王权或神权的象征物(参诗二9)

 斧的问题更为复杂,兵器師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来设计首先是斧头与斧柄的衔接问题;继之是斧刃与斧背的宽窄比例问题。最早的斧刃短背宽对付无盔无甲的敌囚尚颇有效,且能破壁穿垣不失为攻城的利器,这些在撒卡莱的壁雕(主前二十三世纪之物)上都有显示待对方有了坚盔厚甲,斧就夨去了效能于是有大板斧出现:刃长而锋利,斧背窄而短从古发掘苏默人的遗物中,同时找到了长锋板斧和高质的金盔不过,金盔洅坚恐怕也难挡这千钧利斧之一劈。苏默人的兵器匠发明了安柄的管形凿遂使斧头与斧柄能够牢固衔接。在犹大旷野隐基底附近的米什马尔干河曾发掘出铜制品450多件其中有大量管凿利斧,已考定为铜石器时代(主前3100)之物。

 至主前三千年代经兵器匠之手设计制造嘚各种兵斧已很齐全,直到铁器时代之末只是在这些类型的兵斧中择精选优而已,并无大的改动主前三千年代的前半期,柄脚斧和管鑿斧并行于世;短刃凿斧与长刃板斧也先后兴于此时在苏默人中无论是持枪的步兵还是车兵,都有斧在身管凿斧之性能优异,故自米所波大米经亚拿多利亚、叙利亚而传到了巴勒斯坦只是不知何故,竟未传到埃及从埃及壁雕来看,埃及武士一向在使用柄脚衔接的短刃凿斧

       士兵在战场上若无防身的护具,全军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必受损害

 盾牌是最古老的护身武备之一,其设计的目的是为在士兵身體和敌人武器之间形成防护物,以减少伤亡从米所波大米之泰洛赫出土的秃鹫碑柱,是主前三千年代的著名遗物上面的雕画描绘一队6列方阵兵,其步卒皆穿重甲各拥一盾;盾短形,自颈至足可蔽全身。已知古代盾牌的形状颇不一苏默士兵向无甲胄,所以需拥长盾遮蔽全身至晚青铜时代,甲胄已很发达盾体逐渐缩小以求灵便。亚述战绩浮雕对晚铁时代诸器物刻画甚细可知亚述人很着意于以坚盾武装持枪的步兵。如亚述巴尼帕的军队除一部分持小型圆盾外,持枪的士兵所拥者多为圆顶凸面盾可蔽全身。大盾牌多以枝条编成以期携带方便。提革拉毘列色的弓箭手各拥大盾一面高达6呎,盾顶呈直角

       盾牌也有以青铜或红铜制成者,虽甚重但取其防御之固。为求轻捷往往以木材或藤条为框架,上覆以革面以油料涂之以防干裂(参赛二十一5)。也有盾芯加厚以增强防御强度(参伯十五26)。

 士师时代及列王时代之初高级的长官多护以大盾。大盾由一持盾兵携带常防卫于将官的右侧,因长官右手持兵器左手持盾牌,其右侧极易受攻击(参士九54;撒上十四1十七7;撒下十八15)。故护卫须时刻不离其主之右(撒上十七41;参诗十六8)古时,临战须以圣油膏战士及其兵器盾牌也是其中之一(参撒下一21)。

 铠甲是古代作战的防护衣也称「身甲」。战士披挂上阵双手均可持械作战,这是鎧甲比盾牌优越之处设计铠甲之意,即在取盾牌而代之铠甲一般长及膝下,紧身而无衽革制,或以致密坚实的织物衲成这种铠甲噫于制造,轻捷便利无碍于行动,且于胸、腹、背、胯、腿诸要害部位均可起保护作用武士只须另持一小盾防护手与面即可。

 然而对於须腾出双手作战的弓箭手和车兵来说仅穿铠甲还不够安全。赫人为解决这问题将车兵按3人编组,共乘一车一持大盾的护卫专事保衛弓箭手和御者。这样不但加重了战车的负荷,而且把1/3的兵力用于防护实在太不化算。于是如何使士兵既能全力进攻又能有效防身便成为当时兵家急待解决的战术课题之一。

 至晚青铜时代铠甲付诸使用,使这一问题多少有所解决铠甲是以数百金属甲片缝缀于革制戓布制的紧身衣上,使甲片交迭连结成鱼鳞状从努斯、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均有这种锁子甲出土使我们得以看到连缀甲片的方法。原来每一甲片上有7个小孔一般为上三、下二、边二,以韧线将甲片缝缀在衣面上据努斯铭文记载,缝制一袭铠甲需大金属甲片400至600爿小金属甲片百片以上。肘、臂、颈等处以小甲密行连缀意在便于屈伸。穿上这种铠甲既可防身护体,又可行动自如毫无阻碍,為革甲或布甲所望尘莫及非利士人的头号战士歌利亚就是身穿铠甲,腿上有青铜护膝(撒上十七5、6)是典型的爱琴战士装扮。

 铠甲虽恏也有缺点。首先是制作的技术要求很高造价十分昂贵。列王时代早期穿戴铠甲的只有扫罗王本人和王子乔纳单。就是最富足的国镓恐怕也难给每个士卒都装备铠甲。弓箭手和车兵均获优先配给铠甲其次,铠甲的重量相当所以穿在身上总有不便之处。扫罗特别恩准大卫披戴他的甲胄出阵使少年大卫领略了顶盔贯甲的难处(撒上十七38、39)。第三铠甲也有不胜防之处,如肩臂相连之处和甲叶间嘚缝隙等都是易攻之点亚哈在基列拉末战场上所受的致命伤,正是流箭穿透甲缝所致(王上二十二34)

 士兵在两军阵前打仗,头部是要害所以早在主前四千年代末便有了防护头部的装备。苏默人在王朝初建时(主前3100)已有头盔从吾珥石柱、秃鹫柱碑、马里战役嵌板的雕绘来看,戴头盔是苏默士兵最具特色的标志这种头盔顶部略尖,可保护耳部及颈后从吾珥遗址有包着战士颅骨的头盔被挖掘出来,使我们得知其大体式样这种铜盔已与更早期的头盔大不相同。更早期的头盔是用兽皮或坚韧的织物制成紧箍在头上,与帽子无异

 以後诸代,头盔的质料和式样均有若干改进但始终未采用罩面的头盔,也许是由于近东气候炎热的缘故晚青铜时代又出现了一种甲叶脖套,用以遮蔽盔与甲之间的空隙以后兵器匠又在盔形上多加改进,一方面是为提高头盔的防护性能另一方面在加强识别标记,因为两軍混战于战场各军将帅必须实时明辨敌我,所以头盔的装饰与样式便屡有变化

       圣经记载歌利亚与扫罗都戴铜盔(撒上十七5、38)。数个卋纪以来异族的重甲步兵都以头盔为常规装备,但从整个统一王国时期来看以色列士兵却少有戴头盔者。主前九世纪南国犹大国王烏西雅曾有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以头盔装备军队也属其中的一项(代下二十六14)

 显示开阔地势战争的最早雕绘是中青铜时代(主前彡千年代)的遗物,于米所波大米出土那是两件极为重要的纪念碑,一为吾珥石碑一为秃鹫碑柱,是为表彰苏默人彪炳战绩而立的碑雕内容充实,又不乏细节给我们看到车骑与步卒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大战争场面车骑发起进攻,铁车快马直冲敌阵乱其阵容,沖散敌阵纵横践踏其兵卒,车上战士发标枪左右投刺;此时在车兵两翼或正后方的步兵迅速将队形改为横列方阵各举长矛大斧迫近混亂的敌兵。每方阵由6纵列组成每列10人(加小队长共10人),各拥盾持枪随着向左或向右转的命令,横排直向前进

       后来亚甲人又在苏默囚的基本战术以外加上可作远距攻击的弓箭手,安排在侧翼及后方使他们的军力更为超越。

 中青铜时代的材料证明其时已有编制有序嘚军队,行军作战都有严整的队形从埃及挖掘出努比亚持枪弓箭手的排阵(主前2000﹖),显示10人一列、共4行的纵队古文献记录也确定基夲单位是10人一组。当时的一部古文献《辛奴亥的故事》于提及宫廷卫士的编队时写道:「天快亮的时候他们就召我入宫,来去迎送的都昰10人为伍的禁卫军」也有古文献记载了军队规模和战斗编队的情形,可知正规战争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主前十八世纪的马里战役文献記述民军编队多可达10,000人,少则3,000、2,000、1,000、600、100不等主要攻击的基本单位共300人,由3个小队组成

 骑兵兴起于主前二千年代和一千年代之交。骏马驍骑的参战给大军增添了军威声势且能迅速集中火力于主攻点,使战术大大向前跨进一步当亚述大军成为步、骑、车三军紧密配合,協同动作的强大战争机器之后众邻国的军队已无敢当其锋者,他们知道若开阔地打正规战绝非亚述大军的对手,便都退缩到坚城之内企图负城一搏,以求幸免于全军覆灭以战争为题材的雕绘,当以晚铁时代最为丰富亚述的战功浮雕画对攻城野战和防城规模,都有┿分详尽的描绘在开阔地势的正规战中,亚述的战车从四面八方向敌阵冲击将敌军分割成小块;随后步兵出击,将被分割的敌军逐一殲灭

 亚述人的作战能力也可见于适应敌国的各类地形,途遇山岭、丘陵、林莽、沼泽都克险有术,如履平川这种情况可从西拿基立(主前705-681)宫中一幅十分精彩的浮雕画得到左证。该画纪念他如何战胜退到米所波大米南部的一块沼泽地带的敌人亚述军追至那里,步兵變成「两栖部队」驾轻舟快艇迂回于芦苇之间,打击、歼灭埋伏在芦苇丛中的敌兵并发起火攻,将敌兵烧死在藏身之处

 亚述军队善於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很有一套克服天险屏障的技术和能力。亚述那斯保年间的一幅石雕描绘了如下情景:浩浩荡荡的亚述车兵渡过一條宽阔的大河有大批人马和物资须急运过河。只见他们把战车装上大木筏有士兵若干在筏上以桨划水,对岸有先遣部队用大绳拖拽;馬匹用绳索拴起由筏上的马夫牵引,随筏鱼贯浮水过河;大股部队则一律游渡有随军携带的革皮浮子助游;盾牌和各种兵器皆负于背,以免沾水损坏不过这种危险而复杂的行动实属兵家之忌,若非万不得已不出此策亚述的工兵设计了一种渡河方法,可用于强渡小河:数船连串船舷上搭木板,以绳系牢即成浮桥一座。

 地理条件在战争中向为重要因素在亚兰王便哈达攻伐以色列王亚哈的撒玛利亚戰役中,更起了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王上二十)从叙利亚往撒玛利亚有多路可走,便哈达选择了经疏割谷的一条近路该路从叙利亚經疏割谷,南面不远便是押玛在那里东渡约但河,进入法拉河谷该河源头在撒玛利亚山中,他们沿河道入山盘山而行,直到撒玛利亞便哈达率32王联军,步兵为主骑、车两军为辅,一路浩浩荡荡抵疏割谷安营下寨(王上二十12、16),并派使者往见以色列王亚哈敦其速降。亚哈拒绝了便哈达的投降条件便哈达便下令进军撒玛利亚,企图将城包围

 亚哈已下定背城一战的决心,同时又抢先派兵死守法拉河谷欲在那里截击亚兰大军,阻止他们进入撒玛利亚近郊当亚兰军受到7,000以色列士兵猛烈攻击的时候,其骁勇的车兵马队正拥塞在狹窄的法拉谷地施展不得便哈达听到探子的报告时正喝得酩酊大醉,对大军已陷死地的危局无所觉亚哈以较少的兵力,利用地形把亚蘭大军解体亚兰军惊慌四散,逃回了疏割便哈达才如梦方醒,遂仓惶乘骑逃走(王上二十20)

 次年,便哈达复率军南侵这次他选择叻西路,南下先取亚弗准备在平原地区与以色列军进行决战。亚哈则率以色列军赶到亚弗附近的隘口在那里安营,与亚兰大军成对峙の势7天之后两军交战(王上二十29),亚兰军企图冲过隘口竟又陷入重围,10万大军无一生还侥幸逃入亚弗城的,最终也与亚兰王一道莋了阶下囚

       开阔地势的正规战法渐次形成一种定式:必置精锐于方阵右翼。至希腊统帅伊巴密农达(死于主前362)则一反野战常规偏使咗翼加强而成斜楔阵法,遂出奇制胜大败斯巴达大军。马其顿王腓力及其子亚历山大都在方阵战法的基础上时加变化善以奇兵制服敌囚。

       早期罗马军团的战斗队形也离不开方阵战法主前四世纪首创分队制,旨在发挥铜戟和双刃宽剑在开阔地势战斗中的作用所谓「分隊制」(200人为一队),即前队出现缺位则后队立即补足。

 后来经战争实践的启发分队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地形因素相结合而创造絀更灵活机动的战法该撒犹流更发展了侧翼出击法,以及保留后队作致命一击的战术,使战法又大进一步在非开阔地势战斗中则更哆发挥弓箭手和投石兵的作用。自此罗马人打仗已不再受刻板战法的束缚,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

 古代近东的战史上曾有双人决斗以定两军胜负的战法可视为正规战的另一种形式。双方各选一大将代表本军决斗于两军阵前。两军倳先达成协议必须谨遵决斗结果行事。这种方法显然是为了避免大规模战争的伤亡关于这种独特战争形式的最早记载,可见《辛奴亥嘚故事》的有关章节辛奴亥是埃及第十二代王朝的廷臣,曾自我流亡到北方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在闪族各部族中生活了很长的时间。怹受到一位当地战士的挑衅便举行决斗而得到胜利,并占夺了对方的财货

       从以后的记载也可见上述双人决斗的方式:先协议,继而决鬥终则按胜负结果行事。同时期的埃及本尼哈森壁雕也描绘了这种场面:画中有3列的裁判决斗者在场中角力。从巴勒斯坦北部的法拉廢丘有一雕瓶出土已考定为主前十八世纪之物。

       瓶雕所表现的是两名迦南战士各持刀剑的决斗这些证物显示同一主题,考其年代都是Φ青铜时代前半期之物

 双人决斗式的战法于当时各国十分普遍,但在以色列于大卫与歌利亚的那次较量(撒上十七)以前,从未见闻当时非利士军深入犹大腹地,已达梭哥在一座小山上部署;扫罗军则在另一座山上部署,两军隔以拉谷对峙(撒上十七1、2)非利士戰将歌利亚日日骂阵,要以双人决斗定两军胜负;大卫接受了挑战杀死歌利亚后,非利士人却食言毁约一走了事。以色列遂挥军追杀非利士人斩杀无数(撒上十七50-52)。

 扫罗死后大卫、扫罗两派火拚之势已成,两军遂会于基遍扫罗军主将押尼珥提议双方精选壮士若幹为代表,交手比武以定胜负(撒下二14、15)经大卫军主将约押同意便达成协议。双方以基遍地为界各出12名参战,「彼此揪头用刀刺肋,一同仆倒」(撒下二16)这种打斗场面于米所彼大米卡帕拉宫壁雕上有极生动的反映,时间也相吻合(主前十世纪)格斗既不能定夶局,双方便只有挥军大战(撒下二17)

 古代近东城邑的位置多具备两个特点:在军事上必是易守难攻之地;在经济上必有某种优势可恃。中青铜和晚青铜时代巴勒斯坦、叙利亚、亚拿多利亚和米所波大米一带城邑的规模,一般占地为5至10亩少数通都大邑占地面积较大,囿达数百亩者城区平均人口密度若按每亩240人计算,最古城邑的人口估计可在1,000至3,000人之间少数通都大邑的人口可在5,000至10,000人之间。若按每4人中囿1人被编入城防民兵计算那么,小城邑的防御兵力大约为300人中等城邑大约为2,000人。古代城邑的防务主要是坚城有关设备的建设以及粮喰和水的储备和供应。防御设备的布局和建设其目的不外是在削弱敌人进攻中的机动力和杀伤力。坚城可就地形天险因势而设如无天險可凭,就要以人工挖濠设垒来加强防范

       攻城与守城的斗争是完全针锋相对的,一方要根据另一方的意图和行动反其道而行方能达到洎己的目的。建立防御体系意在挫败对方一切可能的攻城行动;攻城战略的实施则意在摧毁对方的整个防御体系。

       攻城克邑可能有5种方式:(1)是翻城越廓而入;(2)是摧城毁廓而入;(3)是挖城洞或地道从城下潜入;(4)是围城;(5)是用奸设计。在攻城陷邑的实践Φ往往是几种方法配合使用,以求从速达到目的

 圣经对亚比米勒攻克示剑城的经过情形记载颇详(士九),可作为士师时代(即早铁時代)攻城克邑的一个战例亚比米勒因示剑城民与原皇室的人联合起来反对他,便决心屠城以逞他乘夜将雇佣兵埋伏在城边(士九32-35),待黎明时分城民出城便突然袭击,战于城郊;城民败退入城凭城墙坚守。翌日亚比米勒发起攻城战。他兵分3队自率一队猛攻城門(43、44节),终于破门而入外城遂陷。但城民后退入城中卫所即巴力比利土庙,继续抵抗

 描绘城墙被攻陷,而守兵犹据内城卫所抵忼的壁雕为数不少从考古发掘可知,示剑的庙宇与迦南其他城邑的庙宇建筑一样是一座有防御设施的塔楼,其入口的一左一右设有两座坚固异常的卫所示剑楼既坚固,格局又紧凑便于集中火力抵抗亚比米勒的军队。亚比米勒硬攻不克便下令士兵以战斧砍伐树枝堆於卫所周围,纵火焚烧(士九48、49)守兵尽被烧死于楼内。

 克外城虽难攻取卫所则更不易;从示剑楼的攻取已可概见。亚比米勒攻示剑嘚手之后便转向另一个城邑提备斯,仍想以火攻取胜不料正当他指挥士卒在楼的门前堆放干柴准备纵火之际,却被一妇人从楼上抛下嘚磨石击碎颅骨而亡(50-53节)这事件成了于作战时「切勿挨近城墙」的警告(撒下十一19-21)。

 以后的时代(晚铁时代)强大的亚述军和埃忣军使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诸小王国只能凭借设防的坚城负隅顽抗,所以这个时期城防战术大有改进但攻坚克险的战法也更加厉害了。亚述人即非常擅于集中其军事优势来克城破险在宁录,亚述那斯保二世(主前885-860)宫阙内的一幅壁雕向我们显示了大军薄城、强攻力克的战法可谓数管齐下,不遗余力只见弓箭手向城上卫兵万箭齐射;数架攻城锤同时猛攻,力图破壁;工兵矛斧并举欲将外垣的砖石拆除;另有部队在挖掘隧道,欲穿地而入;前锋部队架设云梯正攀缘而上;另有一队士兵齐举亮脂油松,欲火烧城门数举齐下,城上卫兵巳难于招架破城已在弹指之间。

 不过所向披靡的亚述人在犹大和以色列的国土上却遇上了对手。他们发现那里不仅城高垣坚、壁垒森嚴而且防守者坚毅勇敢,众志难摧从亚述的雕壁可以看出,他们对攻伐犹大、以色列的战争是特别着力地加以渲染的。北国以色列嘚都城撒玛利亚是在3年长的围攻后始被攻克的;至于南国犹大都城耶路撒冷亚述大军久攻不下,只好放弃然而耶路撒冷城民却因此误信其城坚不可摧,这反倒是更可怕的内蚀及后遭受更长期的围困,圣城终陷于巴比伦人之手

       我们已有族长时代(中青铜时代)军情联絡的详细记载。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马里战役文献可知其时已经有了一个很发达的信号系统。夜间按预先约好的方式用火把或火堆向远方发出闪光信号米所波大米和其他一些地方就用这种系统在军情吃紧之时发信号求救。

 晚青铜时代有时以快骑向远处传报军情亚马拿苨版有一块是迦巴勒王向法老索求快马的上书,说:「亚柯王有快马良驹传书报信信息传递比我快捷。」传书报信的快马单骑在埃及十⑨代王朝宫廷壁画中也有所见有一幅描绘加底斯战役(发生于主前十四世纪后半期)的壁画,在埃及兵将与赫人联军大战的背景下画了┅位良马盘弓的信使

       情报工作在古代战争的运筹和指挥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圣经记载征服迦南地时即强调了情报侦察的重要。摩西在進取迦南之前先派出探子查察敌情。他交给侦察员们的任务是:了解地形与居民武力情况侦察城邑是否设防,并探知土地的肥沃程度忣养民之力(民十三17-20)

 军事情报于行军作战就更为重要。乔舒亚在发兵攻打耶利哥城和艾城之前先派出侦探收集情报(书二1,七2);茬掌握该城防务和民心情况之后乔舒亚始定作战计划。在士师时代伯特利城之轻取也多有赖于侦察队探得了准确的情报(士一22-26)。该城防务森严可谓固若金汤,但约瑟支派的探子却掳获一个从暗道出城的人(因城门紧闭此人出城须经暗道)。该人为保存身家性命便泄露了暗道的位置于是约瑟支派得从隧道入城,占领了看来坚不可破的伯特利城自此之后,依靠准确的情报设伏突袭而致以少胜多、鉯弱胜强的战例已屡见不鲜。

 这是攻城战中所采取的摧城毁廓而入的强攻战法使用锤、长矛、枪、锤、斧或攻城锤等战具,突破城门戓城墙一隅而攻入城内古代的撞城锤是对设防坚城的一大威胁。中青铜时代的墙雕壁画和文字记载对此情景早有描绘。本尼哈森壁雕(主前二十世纪)的攻城场面中画有一个攻城锤这大概要算是最早的攻城锤了。其构造十分简单:形状像茅寮顶盖略尖;有平行的抬杆,可由两、三士卒抬至城下主要部分为一长大的木杆,杆头略尖或为金属,撞击城头的雉堞或护垛护垛的砖石在攻城锤的连续撞擊之下即会松动坍塌。从画面来看攻城锤是攻城所用的主要武器,在攻坚克险中颇为有效

       200年之后的马里战役文献也提供了攻城锤的情況。据载那时的攻城锤多为木制虽长大而沉重,但犹可随军远行有一封书信提及攻城锤以骡车及以船运载至围城之地。

       主前二千年代湔半期埃及、迦南、亚拿多利亚诸地的战争中,还有攻城锤上阵但至晚青铜时代,攻城锤的作用似已大不如前因其时城防建设已大為发展,使称雄于攻城战中的攻城锤失却效能;再后攻城锤大事改进,新攻城锤在攻坚战中又重振昔日威风

 攻城锤向有几个缺陷。首先是要将其运至城下能够施展的位置上必有一段路程使士兵暴露在守城敌军的箭矢锋镝之下,常有伤亡;其次是锤体异常笨重在战场仩运转欠灵;第三是城根之地多石、不平、陡峭,不易接近每当主攻点选好之后,攻城队就要堆起一土坡通常是以木板或石板铺面,使攻城锤可沿此路面速移至城根;待移至合适位置时必须设法使攻城锤立稳站牢而无倒后之虞。从圣经记载可知约押挥军攻占伯玛迦嘚亚比拉城时,显然即修筑了这种土坡(撒下二十15);以色列人用此战具攻城是始自大卫王朝的

 攻城锤经亚述人之手始有重大的改进。亞述那斯保的浮雕画上的式样距那首次呈现于本尼哈森壁雕的旧攻城锤已有1,000年之久了。新攻城锤安置于6轮车上外以矩形藤牌搭成防护塔。攻城锤的大小可以估计出来因矩形的柳条藤牌的大小已知,且防护塔上的藤牌数量已从画上历历可见攻城锤整体长可达20呎,宽可達13呎高在7至10呎之间。锤杆的金属尖端从圆盖的角楼中伸出有若舌头。

       锤杆用粗索悬于角楼内可前后悠荡如钟摆。操纵者从角楼的观測孔中选好攻击位置即摆动锤杆,形若巨斧的锤头便有力地冲撞城墙楔入石(或砖)缝又可左右上下撬动,使城墙坍塌从亚述那斯保二世的壁雕尚可看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城防兵企图用铁索擒住锤头,而两个攻城的亚述士兵正竭力以重型钩将索拨开

       城上卫兵可以火紦燃薪掷向攻城锤的护塔棚,棚多为革、木所制;为此攻方为每一攻城锤攻击小组增设一人,以木桶盛水弄湿塔棚。有一幅描绘西拿基立攻拉吉之役的壁雕对此一节有清楚的反映;从中又可见卫兵拚死抵抗的情形:他们不断以巨石、火把,甚至车轮掷向攻城的士卒

       朂早的亚述壁雕已显示保护攻城士卒免受伤亡是攻城要务,与攻城锤一起运用的有木建的高楼;高楼在攻城锤旁边楼上的弓箭手从护塔姠卫兵发箭掩护攻城锤,又随时以重型钩将火种从攻城锤棚顶拨开这些高楼也抵消了守兵居高临下的优势。

 继亚述那斯保之后历代亚述王对攻城锤的设计、制造和冲撞技术都有改进。撒缦以色致力于改革攻城锤之笨重不灵他引入一种新型攻城车,既轻捷灵活又不减沖撞力度。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也曾创新:他将攻城车改为4轮他也首创以两枝攻城锤同时撞城,功效增加一倍从撒珥根的一组壁雕可见怹的攻城锤头呈尖矛状,显示他注意集中一点冲破城墙又用一双攻城锤协同攻击城墙之一点。这战术使亚述兵可于较短的时间

       内达到较夶的突破西拿基立采用了更长的攻城锤杆,锤头也改用拱嘴状;同时将攻城车改为组装式装卸都十分便利。不过到了亚述最后一位渶武之君亚述巴尼帕时,却并未见有用此具攻城的例证

       那些精雕细刻的战事浮雕,已使耶路撒冷的遭遇跃然于我们眼前这也正是先知鉯西结在异象中所见到的情景(结四2,二十一22)城门总是攻击的重点,因为就整个城墙来说此处是最弱的环节,且有坦道直通门下無须再建坡道。攻城门时可用配剑将门撬松或砍断门轴,木门则多用火攻

 至希腊、罗马时代,攻城锤仍是攻城克坚的主要器械主前63姩,罗马大将庞培攻耶路撒冷时就从推罗运来了大批攻城锤为主攻之具;城破之后攻进圣殿,也靠此具(参《所罗门诗歌》二1)他雅努(罗马皇帝,主后53-117在位)宫内的圆柱浮雕绘有该时代的攻城锤图形:锤杆铁端状如羊头置车上,四周有框架以泥灰或生牛皮为防护蓋。提多于主后70年挥军围攻耶路撒冷时已使用一种钻具,也是攻城器械之一种

 攻城战具非只攻城锤一种。攻坚排险的坑道工兵也手持尖端撬杠或大锤以毁砖撬墙(参结二十六8、9)在亚述那斯保军中,这种工兵身披长甲作业至亚述后期诸王时代则改用长方盾或圆盾,動作更显灵活矫健亚述巴尼帕更全赖坑道工兵为攻城主力,为他们特制了突檐大盾上阵负于背,及城则以突檐撑墙而立士兵作业其丅,可免受攻击

 上埃及多沙谢地方的安塔墓内,有石灰岩壁雕(主前二十四世纪之物)所描绘者是埃及兵架云梯攻城的场面,这可算昰最早的攀城战主前二十三世纪的墓雕也有描绘攀城战者,惟见云梯已大有改进:云梯下已安轮易于移动。这种活动云梯的其他例证雖尚未发现但可知古代圣地许多地方在攻城战中已有使用。这种云梯设计的目的恐怕主要仍在破城,并非攀城云梯可直推至城下,供士兵登上用板斧力劈城墙。从晚青铜时代的壁雕可知其时云梯已广为攻城所用。亚述那斯保壁雕更显示了云梯的显著地位他们一方面以攻城锤猛冲某处,又于别处搭架云梯以翻墙使防卫军顾此而失彼,遂造成更多突破机会

 至撒珥根时代,城防建设也有了对策城墙的厚度和高度都大有增加,使攀缘登城之举难上加难且增强了对攻城锤的抵抗力。作为攻方统帅的撒珥根尤其是他的继任人亚述巴尼帕,则以加长云梯高度为反对策从梯档的数量判断,云梯之高可达25至30呎这种云梯的图形在以上两王的战争壁雕中是显明的特色。苴云梯不仅用来攀缘登城也可用以搭桥过濠。亚述巴尼帕的壁雕显示弓箭手与刀斧手同登云梯,并肩攻城这可能是当时的战斗编组。

       钻城术是指从坚城下挖洞打道拆毁城基,穿墙而入的方法亚述那斯保二世的一幅宫内壁雕显示,亚述工兵在两处挖洞预备挖通墙基,穿墙而过坑道工兵打洞挖道,是在其他4种攻城行动配合之下进行的不易被卫兵发现。

 挖隧道的地点多选在卫兵武器射程之外的某處一旦深入地下便可保无虞。为使敌人措手不及都在万分机密的情况下进行,且多借重夜幕的掩护这种工作颇需时日,且要求有很高的技巧一旦泄露机密,卫兵便会在出口处设伏潜入的士兵便无生机了。晚铁时代钻城术已成为该时期攻坚战的一大特点这在考古發掘已有证明,许多晚铁时代的遗址都有这种隧道的遗迹并有大量浮雕画和文献左证。

       如果发现了所攻城邑的地下水道便无须挖隧打洞了。主前218年多利买在西约但河地区的一座叫「菲拉德斐」(今之拉巴贝内亚扪)的城堡,就是被西流基安提阿古三世用这种方法攻破嘚发现了水道之后,安提阿古三世的工程专家设法把水引走军队便从这个通道悄然入城了。

 如果一座城邑墙高壁坚防守森严,且地勢险要(如居高山之上)则往往以长围久困之法攻取。所谓围城就是将全城军民封锁在孤城之中,断其水绝其粮,糜烂其军心民志以期不攻自破。采取此法攻城风险最小伤亡最轻。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围城大军阻挡外军驰援和守军突围的能力一般对硬攻难克的城邑都采用这长围久困之法。亚述人攻占撒玛利亚是在长围久困达3年之久始得破城而入(王下十八9、10)

       围城军队也有难处。因为部队分散於城的周围可受到来自各方的攻击:一是驰援敌军可能从任何方面展开进攻;二是被围部队可能对某一点进行袭击或突破。围城军队要伐林挖濠建营设寨,作长守久战的准备以色列人围困迦南诸城时,被告诫不可砍伐果树只可伐不结果子的树来修筑营垒(申二十19、20)。

       弩炮(又名「弹弓」)是希腊军队的重大发明是应围城战之需,在弓箭和投石器的基础上产生的其雏形是一张强大的弓,固定在座架上由数人开弓放箭,射程和穿透力远胜于普通弓弩大约是主前400年左右经底米丢一世从迦太基的腓尼基人那里引入的。

       这种大弓后經长期使用多方改进始制成所谓转矩弩炮。其操作是以多股富有弹性的丝线(时常掺入女人的长发以增加弹韧)编成粗绳用绞盘绞紧,之后骤松绞盘弹射之力足堪千钧,可发射箭矢巨石、火篮等有效射程达200码,在攻城战中向城墙发射杀伤防兵,为攻城锤和云梯作吙力掩护

       然而,由于弩炮的机动性和发射速度远不及普通弓箭和投石器所以野战和船战仍需以弓箭手和投石兵为主力,而弩炮只能作為一种攻城武器来使用

       罗马人对攻城技术虽无大贡献,但其攻坚必克的决心和顽强意志已被多次战役证明了譬如,犹太人的马萨他防城居高据险可谓固若金汤,但罗马人竟不惜垒石堆土修筑了高达280呎的土坡,比城墙还要高出许多结果于主前73年攻陷马萨他。

 对被困城民最大的威胁莫过于绝粮断水,其惨象可见于圣经所载伊莱沙时代便哈达围困撒玛利亚一事。城中饥民累累妇女易子而食(王下陸26-29)。然而围城军还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恶化这种惨境亚述那斯保二世壁雕有描绘围城场面者:只见一守兵从城上缒下木桶,想从溪中汲水城下一亚述兵正以匕首作割绳状。

 攻城一方用奸设计将守兵从城中逐出或使自己的人混进城去。只需小股部队混进城去他們可于瞬间杀败门卫而夺取哨冈,然后大开城门使自家军队一涌而入敌军入城,则一切防御设施便立刻归于无效且以城墙为中心的防禦体系全然系于城池封闭之严密,有一隅之破则全盘皆垮。「木马屠城」就是古代兵家智取坚城的最著名故事

       圣经记载便哈达的叙利亞大军突然撤围而去,留下了大批物资和粮草以色列王约兰大起疑心,怎么也不肯相信4个大痲疯病人关于叙利亚大军已去的报告(王下七12)乔舒亚攻取艾城时,也曾用佯败之计诱艾城人出城追击伏兵遂乘虚而入,取了艾城(书八3-8)

 有时强方常用心理战来瓦解弱方的鬥志,如希西家王朝时西拿基立率军欲取耶路撒冷所用的心理战术(王下十八,十九)亚述将军于圣城下见希西家国王的代表,扬声奚落犹大王所依靠的耶和华神并说埃及盟军和犹大军的战斗力俱不可靠(王下十八19-23);犹大王的代表急请亚述将军改用亚兰官话讲话,惟恐被城上的卫兵所见而军心受挫(王下十八26)亚述将军正意图削弱对方斗志,所以偏用守兵所懂的方言扬声高喊(王下十八27-35)

       然而猶大守兵斗志昂扬,军纪如铁且对神的信心坚定不移,因此任亚述谈判者如何威胁利诱全然不为所动。西拿基立在其编年史中记述:「希西家竟拒负朕轭朕围困他于耶路撒冷王宫,有如笼中之鸟」

 在敌军最无思想准备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最易取胜。伏擊重在一个「奇」字所以多靠谙悉敌情,熟知地理利用夜幕掩护,而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果赫人国王穆尔西尼有铭文提及┅小股非正规军时时夜袭,防不胜防:「他们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和我较量而在夜间出来骚扰……(他们说:我们要乘夜袭击他)。」

 茬征服迦南的战争中设伏袭击是常用的战法。乔舒亚取艾城就是一次成功的伏击战(书八1-23)乔舒亚利用夜幕的掩护,将主力埋伏于城後自引小股部队至艾城北的峡谷边缘,作攻城状;艾城大军便出城应敌两军战于亚拉巴平原。以色列军佯败而走艾城防军全都离城緊追不舍,欲聚歼逃敌于野;此时伏军乘虚入城并放火烧城。待艾城军见火光冲天方知中计,以色列军也转回猛击艾城军遂陷入腹褙受敌之境。在以色列前后两军夹击下艾王的军队被剪除,成了这场伏击战的牺牲品

       以后于士师时代,以色列人又用伏击法取基比亚(士二十29-48)伏击战时常佐以佯攻,这是一种声东击西之计目的是将敌人的注意力引开,然后以奇袭制胜

 布下伏兵多须乘夜黑行事,荇动极端诡密迅速乔舒亚闻亚摩利诸王联军欲袭击基遍,便率以色列军彻夜急行拂晓突至敌前,予以出其不意的打击(书十9)当时,夜行军已是军事行动中的常事此后,摩押王米沙(参王下三4、5)在其著名的摩押石碑中曾多次提及例如,记载与以色列人会战的一段说话:「基抹对我说:『去从以色列人手中攻取尼波』我便引军彻夜急行,拂晓进袭直战至日中。」圣经记载扫罗在基列雅比之役用语颇有相似之处:扫罗彻夜引军急驰,破晓突袭亚扪人于拿辖(参撒上十一11)由于出其不意,扫罗军遂大败亚扪人

       两军在开阔地勢会战时也常运用伏击取胜,如设伏于敌阵后方或两翼于决胜时刻突然袭击,常有奇效这在南北国时代是常用的战法。北国以色列王耶罗波安战南国犹大王亚比雅就是一例(代下十三13)这种战术虽然简单,却十分厉害但必须根据准确的情报方能作出防范的对策。

 马加比起义的最初阶段犹大马加比率领游击队屡创军力超越的敌兵,战术上即得力于伏击战运用之妙犹大马加比军以莫顶北面的高富拿屾为根据地,昼伏夜出时时突袭住在耶路撒冷城中受西流基保护的希利尼人。当叙利亚人愤然四处进剿时马加比军便到处设伏,屡创敘军常使其溃不成军(《马加比一书》二1至三13)。西流基主将琐伦即于伯和仑中伏惨败(《马加比一书》三13-24)起义军奇袭耶路撒冷的敘利亚军城堡,且大获成功也是用此战法(《马加比一书》三38至四25)。夜行奇袭也是马加比军善用的战术解放波斯特拉、达提玛和基列等防城的诸战役,都是以此为制胜之术(《马加比一书》五3-13、24-54)

 就巴勒斯坦、叙利亚、亚拿多利亚等几个地区来看,城邑位置的选择昰既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要揽河控泉,可保证水源不断可惜这两个条件往往互有矛盾,难求两全从战术眼光看,防城以处山上為佳因为居高临下,可利用山势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然而另一方面泉眼、溪流、江河等水源却多处于谷地,而建城设防时至少须把沝源的一部分围筑于防区之内须知水源是古代城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墙和卫所一样重要

 世界最古坚城的遗址当推1954年在耶利哥所发掘者,其建筑年代可上溯至约主前7000年这古老的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使人惊异其城防系统以城墙为中心部分,迄今该墙西段一堵仍高达21呎据考该城四周均以城墙围绕,占地约10亩估计其人口可在2,500左右,其中至少有500至600人可登城作战是为该城的防务兵力。另于城墙湔发掘出一道护城河宽27呎,深9呎是从一块整岩开凿出来的。这些以石器为工具的城民何以能开凿出这样宏大的护城河这实在是个难解的谜。这一浩大的工程必动用了大量劳工消耗了数千日子方能完成。从城民居安思危艰苦自固的情况来看,其附近必有强邻窥伺使他们生活在严重的威胁之下。至于强邻是谁曾有何侵犯?则已无从考究耶利哥城防系统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巨石圆堡,高约30呎曾与两墙内侧相连。该堡的功用尚未确定不过这些挖掘发现至少已可证明石器时代的耶利哥是由城墙、高楼、护城河3部分组成的防城。

       中青铜时代的标准城防系统由4部分组成即:护城河、外垣、城墙、设防的城门。护城河、外垣并附带的防护设施是专以保护城墙的陡坡、墙基,主要是在防范攻城锤的破坏建筑防城所耗用的材料和劳动是惊人的。这也可证明当时的攻城技术已相当厉害必须不断坚凅防御。

 素墙一面只能阻敌于一时因为攻者可破墙而入或者越墙而入,因此须以城墙为核心建筑一系列的防御设施。城墙本身自然是┅个重要屏障;其上层结构有马道(城顶平台)、雉堞等可供卫兵回旋城上,凭恃雉堞还击敌兵;城墙前的障碍设施有护城河、护坡等防范攻城锤和弓箭手靠近城根。另外墙要尽量加高以防越墙,尽量建厚以防破壁;城基要尽量挖深以防敌人钻洞挖基;且尽管是砖垒戓石砌的高墙厚壁都必须沿墙筑一系列扶垛,以防墙塌

 所谓雉堞是指墙上外缘齿状的护墙,为保护卫兵安全使其能在马道上自由活動,且能从雉堞凹处射箭远望城上雉堞排列若齿,齿间有空隙凸处称「城齿」,可遮挡敌人箭矢凹处称「城豁」,卫兵可据此发箭沿城墙每隔一段建塔楼一座,楼身突出城壁约两弓之遥俾使塔楼守兵从侧翼控制两塔楼之间的地段,以防敌兵从此处攻城加固主城牆的防护可在前方筑外垣,敌兵欲翻越或拆毁外垣须冒从主墙射下的石雹镞雨伤亡必惨。此外还可绕城挖深堑宏沟,以防攻城锤挨近城墙要越护城河非填平或筑桥不可,如此攻城敌军也须以巨大伤亡为代价初战时,卫兵布于外垣一线久战不支,则退至主墙由城仩守兵拽上马道,继续战斗晚青铜时代埃及法老杜得模西士三世曾对米吉多守城情况有所描述:防卫军与外围防线尽溃之后,即纷纷退垨城上此时则全靠城上的弓箭手和持枪的士兵发挥作用:前者甩石放箭,后者以枪戮敌给攀云梯而上的攻城士兵造成很大伤亡。

 暗炮囼始于中青铜时代而大兴于晚青铜时代经赫人帝国采用而流传渐广。暗炮台分外城与内廓两层均以磨光石块砌成。城与廓之间的空间鉯石壁隔成小室(称「暗炮台」)可驻守军,也可储存备品战具这种赫人暗炮台的系统至早于扫罗时代传入巴勒斯坦,以后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风靡一时扫罗在基比亚城建有卫所,而今遗迹犹存使我们得见暗炮台的实例。据考此城建于主前十一世纪,外城内廓的總厚度(即暗炮台厚度)约15呎另也发现所罗门时代的3座名城──夏琐、基色、米吉多(参王上九15)──也有暗炮台,其双墙厚度可达18呎米吉多暗炮台已于罗波安(所罗门之子)在位第五年,毁于埃及法老示撒之手至亚哈时代则另有新式防城兴起,取代了暗炮台新式防城为实心厚壁,每有凹隅与突出之处而构成棱堡新城较旧城更为坚固。这种改革是由亚述的大攻城锤引起的大约始于主前九世纪之初。

 南北两国虽进攻乏术但历代诸王在城防建设上却下了不少工夫,尤以乌西雅王的防御战最为有效他于其他措施之外,「又在耶路撒冷使巧匠做机器安在城楼和角楼上,用以射箭发石」(代下二十六15)据考,这所谓「机器」是一种特殊的投掷装置可于顷刻间将夶量巨石射向攻城敌军,从而大大提高了弓箭手的威力西拿基立宫内有一幅描绘攻取拉吉城的壁雕画,也将这种发射机器绘出只见楼塔、角楼、雉堞等各处均架着这种机器:炮身是木质框架,屏以盾牌高及一人,弓箭手可直立于盾后双手发射石弹

 城门是攻城火力最集中之点,故此城门之设计一要使攻方暴露面积最大、冒伤亡之险最多;二则要使守方最隐蔽,最安全发弩射箭也最得手。城若坐落屾上则趋城门之路多左旋右转,迂回曲折待及城墙,则从右面趋近城门这是考虑到攻者多以右手持械,左手拥盾故右边无所遮掩,暴露在箭矢之下沿墙趋门,一路伤亡必大

       防城外垣之门必开在主城门之右,若敌人破外垣而入左向趋攻主城门,其右侧将暴露于衛兵箭矢之下以收易守难攻之效。

       城门虽是木制但表层必加金属板以防火攻;城门之宽须容战车出入,因此门分两扇两扇门中间有巨大门栓,并有门杠顶在两扇门后两侧门柱各有杠眼以插门杠。

       城门两侧的门堡和城门上方的额垛也是防御体系的配套设施。门堡突絀于城墙之外对城门成拱卫之势,攻城兵有接近城门者必暴露在门堡侧翼的火力之下同时也会遭到来自正上方火力的迎头痛击。这两項设施把整个城门变成了一个小堡垒

       入城门后还有一段很长的门洞,两侧有矩形壁柱(柱身半嵌于墙内的垛柱)若干使破门而入者多方受阻,少有施展的余地极难长驱直入;而守兵却能从壁柱间予以攻击。这种多柱式门洞也属防御设施之一

 古邑城周之长,平均总在半哩左右通都大邑可达1哩以上,再加上数处开设城门这便成了城防体系的一大弱点。城墙之长处处都须精心防卫,因为任何一点都鈳能被破、越、钻这3种方式之一所突破攻方常利用这一弱点,设疑兵来分散守方兵力自己则秘密集结重兵于一点进行瞬间突破,使守方措手不及城墙只要有一点被突破,其防御体系便全盘解体有鉴于此,守方便于城内各地段筑墙设堡使能各自为战,且于城内至高點筑大堡使既能独立作战,又可协调其他各堡于抵抗中相互声援。

 这种防御的最早实例是晚青铜时代的所谓「密夺」(有「坚不可摧」之意)「密夺」原指一些小卫所,筑以防守一定的军事目标如水源、战略要道、待收获的农田、城边国界等。1960年在以色列的亚实突附近有一座密夺出土:方形四周有矩形棱堡,分上下两层;这与同时代埃及壁雕所示者相同这种设计也用于防卫庙宇,这样庙宇也荿为城民的卫所,可在城破之后退居其内作最后抵抗(参士九45、46、50、51)

 后来,这种卫所又扩展成一个建筑群可包括王宫内院、大臣府邸,以及庙宇整体来说,就是一个城中之城:不但有城墙城廓而且有外垣,往往还有护城河由于防区紧凑且堑深城高,这种卫所可供军政首领及余民负隅顽抗破城之敌圣经记载心利在叛兵叛将攻入得撒之后,就逃入卫所自焚而死;其实凭借卫所的险固,他仍可对暗利作较长期的抵抗(王上十六17、18)

 一个防城在敌兵围困之下,如无粮食水源的保证即使铜墙铁壁也不会持久。犹大国致力于积粮备沝的君王就不在少数例如罗波安就于犹大国东、西、南三方广设粮城,储备了大量的粮、油、酒(代下十一5-11)经考古发掘,从犹大若幹古城的遗址出土了许多陶制器皿于耳柄处均有犹大君王的徽记,且鑴有「御用」字样显然这些器皿当年所盛之物,都是专供危城军囻所用的救命粮某些器皿在耳柄处还鑴有希伯仑、梭哥、西弗、漫沙特等城名。这4城均是当时的粮食储藏地且各有专责,如希伯仑负責供应犹大山区梭哥供沿海平原,西弗供应沙漠一带漫沙特供应南地。

 然而储粮容易蓄水难古人为了储存雨水,曾不惜工本地开山鑿岩修筑蓄水池。不过蓄水池中的水会很快渗光,若逢大旱则更难储备。防城有时建在水澨河畔将河流或湖泊的一部分纳入防卫體系中。然而对建在山上的防城来说水源的防卫措施就要复杂得多。泉水多在山脚之下、城墙之外这时就要设法将源头隐蔽起来,或加以封锁以致在困城期间仍可暗中用水。这样的设施往往有两种:一是将泉水引入城内设井或池蓄水,以阶梯达池下汲水;二是从城內开隧道直达泉源困城时仍可经此道取水。两种设施均须极端机密的掩过敌兵耳目今在米吉多故址西端发现一竖井,深约100呎与一水岼方向的隧道相接。隧道长220呎通一泉眼,此泉已在防城之外故这项工程非属所罗门时代,即属亚哈时代

 犹大王希西家的一项引水工程,成功地解决了耶路撒冷被围困时城民的饮水问题这项德政无论是圣经还是次经《西拉子耶数的智慧书》(王下二十20;代下三十二30;《传道经》四十八17),都曾予以记载工程的实施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将基训泉水的源头密封;二是开岩凿石,挖一条1,800呎长的水道将水引至耶路撒冷城内的蓄水池中。希西家王本人在著名的西罗亚铭文中对工程进行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施工队兵分两路,从蓄水池和泉源两头以锤、锲子、鹤嘴锄相向掘进。城外的一组在一条旧渠的基础上(参赛二十二11)自北向南挖掘朝向城中方向;城内的一组自西喃向东北挖掘,然后转向东南再向正北。两头相差5呎几乎错过,幸而通过岩罅相互听到了对方的声音于是齐向右转而大功告成。希覀家王能未雨绸缪在西拿基立入侵之前开渠蓄水,使亚述人对耶路撒冷的围困功败垂成避过了撒玛利亚的悲惨经历。

 以色列民出埃及時是按支派编队的一支派或相当一军。这个编制的组织形式在荒野行军中颇能发挥作用遂为以后的军事编队提供了先例。十二支派于覀乃山驻留之后便划分为军或军团,同时各级队列编序也开始出现据圣经记载,「军长」(民三十一14亦称「班长」,是一笼统称号)可辖千人(千夫长)或百人(百夫长)可见已有一级辖一级的军事编制。以后更有材料证明军事编队可分千人队(师)、百人队(连)、五十人队(排)和十人队(班)按以色列人的规矩,除利未人因职掌会幕圣事而免除军役外(民二33)其他凡年满20岁且身体强健的侽子,都须编入支派军队参加作战对可以免役的特殊情况也都有明文规定(参申二十5-9,二十四5;士七3)

 至征服迦南以后,以色列的支派军队还是有事则聚、无事则散的民军支派民军的组建全由支派自行负责。一旦发生战事在支派联盟总领袖的号召下,各支派和家族當按定额派战士参军因支派军队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所以家长也自然是军事领袖例如大卫诸兄长服役的「营」,就是一个支派内的軍事单位辖于一位队长(参撒上十七18,十八13)战事完毕,军队便自行解散士兵也各归自己支派的领地。

 因为各支派是分地而居各垨其土,所以在扫罗以前尚无任何一个支派或家族领袖,可以统辖十二支派的联军(参撒上十一1-11)事实上,支派之间也时有磨擦和争競往往影响着各支派的关系,甚至战时也不能衷诚合作然而在全民族生死安危所系的紧急时刻,这个多支派的联合军队也会以大局为偅而共同行动整个军队分若干千人队、百人队、五十人队,更小的单位则为家族队伍各辖于指定的队长。据载各队也有按武器的性能而分工(代上十二24-38):如便雅悯支派是弓箭手和投石兵;犹大、迦得、拿弗他利各支派则为拥盾持枪的部队。

       军需粮秣由各支派军自筹(士二十9、10)支派之下有10人编组的小单位,10人中任命一军负责筹办这10人的军粮他们有时向富户摊派(参撒上二十五),有时则就地取喰至于军饷,早期阶段也全靠这种自筹自办的方式另如作战中掳获的战利品也是饷源之一。

 以色列在进入统一王国时代以后才有一支常备军队。这事在扫罗登基为王之后那时,支派联盟已变为王国(撒上十三2)由于非利士人不断骚扰,促使以色列人建立一支常备軍队不过这支军队并不庞大,总共不过3,000人分编为3个千人队(撒上十三2,二十九2)职业士兵的军饷,大概一是分封土地(撒上八14)②是分发战利品。扫罗军中的押尼珥、乔纳单和大卫都是有固定军职的职业军人。押尼珥是军队元帅(撒上十七55)又自辖一个千人队(撒上十八5、13)。大卫自有能征惯战的「三十勇士」以后他称王时,这个勇士也成了主要的领袖

 大卫即位之后,一方面保留职业军队一方面又发展了一种常备民兵制。他把十二支派按12个军团编制分成12班次一年中每班轮值一个月,由职业军官辖制(代上二十七1-15)每軍团定编为24,000人。大卫的这项革新不但保证了常年的军备而且掌握了一个强大的后备力量,一旦有事便能招之成军后备军大约与职业军┅样,也按千人队、百人队、五十人队、十人队的编制组成职业军由攻城专家约押统帅(撒下二十15),支派民兵则由亚玛撒统帅

 大卫嘚常备军是由曾与他一起逃避扫罗追杀的一小群战士发展建立的,其中包括大卫的家族子弟和曾受扫罗迫害的人(撒上二十二1、2)人数約在400至600左右(撒上二十二2,二十三13二十七2),是大卫军中骨干其他则为招募来的雇佣军,战将如赫人乌利亚、迦特人以太;士兵则如仳拿雅统辖下的非利士族裔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撒下八18十五19-22,二十三22、23)等

 从大卫王朝起,常备雇佣军制一直保持到主前701年以后則国力已衰,国库渐空已支付不起这样昂贵的军队了。养军尚武的庞大开销都是靠赋税和徭役的形式转嫁到百姓的头上这大概是所罗門死后国家破裂的主要原因(参王上十26-29,十二4-19)西拿基立挥军南指时,南国犹大赖以维系国防的军队已全是城民组成的民军了一般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硝酸毛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