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中小引和后记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9aaa6-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朝花夕拾_大学生考试网
当前位置: >>
名著导读: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作者:鲁迅 了解作者 鲁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 人,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著有杂 文、小说、散文、诗歌 等。《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选自《朝花夕 拾》。 了解作品“朝花夕拾”的意思是 早上开的花,傍晚时把它捡 起来。作者用这个名字说明 这是一本回忆往事的散文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 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自己早年的生 活。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 二、《朝花夕拾》(一)作品简介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 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 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 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上。一九 二七年七月,鲁迅编订,并添写《小引》 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基本的阅读方法: 读书笔记要点: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1、概括大意 2、划出关键字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词 3、品味语言 三、做点读书笔记。 4、挖掘寓意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5、读书心得 读书笔记要点: 读书笔记要点:1、概括大意 1、概括大意 2、划出关键字词 2、划出关键 3、入情入景 字词 4、品味语言(批注\摘抄等) 3、品味语言 5、读书心得 4、挖掘寓意 5、读书心得 百草园三味书屋 绍兴城内鲁 迅家房屋后 面的园子。 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 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 《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 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 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 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 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 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 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 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 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 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 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 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 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 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 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 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一、走近鲁迅(一)鲁迅生平 鲁 迅〔日~ 日〕,中国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鲁迅() 一、走近鲁迅(二)“鲁迅”由来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 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 “鲁迅”。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 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其一,母 亲姓鲁;其二,周鲁是同姓之国;其三, 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一、走近鲁迅(三)鲁迅的主要精神(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将 自己和最广大民众的命运紧紧联系 在一起,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 以至阿 Q 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 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 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 民作家。 一、走近鲁迅(三)鲁迅的主要精神(2)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清 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他成为中 国人灵魂的最尖锐、深刻的解剖者, 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而 作为他毕生战斗的力量源泉,则是 对创建新社会、新文化、新的国民 性的向往。 一、走近鲁迅(三)鲁迅的主要精神(3)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始 终站在中国精神文化战线的最前沿, 向着腐朽落后冲锋陷阵。也正是在 这种血与火的考验和严峻的斗争中, 他成为“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引领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向”。 一、走近鲁迅(四)鲁迅作品的人文价值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彻底摆脱 了传统的奴隶性格,具有真正独立的思 想个性。鲁迅作品 塑造了许多的文学 形象,孔乙己、闰土、阿 Q 等人物形 象。鲁迅作品是写社会人生的, 充分 表现了民族语言的内在潜力 。其《朝 花夕拾》更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人文教材。 二、《朝花夕拾》(一)作品简介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 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 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 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上。一九 二七年七月,鲁迅编订,并添写《小引》 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二、《朝花夕拾》(一)作品简介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 闲集? 〈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 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 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 文中的经典作品。《朝花夕拾》是鲁迅先 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 二、《朝花夕拾》(二)主要内容目录小引 狗? 鼠 猫?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二、《朝花夕拾》(二)主要内容 《狗? 鼠》和《二十四孝 猫?图》由对童年生活的叙述引发 开去,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 和现实人生的丑恶。 二、《朝花夕拾》《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 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 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 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 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 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 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 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 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二)主要内容 二、《朝花夕拾》(二)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无 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是一组自 传体性质的散文,既独立成篇,记 叙了鲁迅童年的一些片断经历,又 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朝花夕拾》(二)主要内容《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 俗;而文章的中心在于揭露封建教 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 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 出深深的愤慨。 二、《朝花夕拾》(二)主要内容《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 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和封 建主义决绝的道路。 《藤野先生》和《范爱农》是追 师怀友的散文,同时也是对海外的 生活和辛亥革命风云的生动描绘 。 二、《朝花夕拾》(三)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 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 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 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 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 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 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 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 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 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 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 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 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 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 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 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 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 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 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 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 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 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 爱。 二、《朝花夕拾》(四)艺术特色1、选取生活中的若干有意义的 细节组合成篇,既具独立性又有连 续性。 体现了鲁迅先生“选材要严, 开掘要深”的写作态度。 二、《朝花夕拾》(四)艺术特色2、无宏观场面,无重大事件, 却透过细节折射出时代风貌,让人 感到历史的变迁。 二、《朝花夕拾》(四)艺术特色3、各篇文章的写法不同,有的 以叙事为主,有的标明专写某一个 人物,但叙事也离不开人物,无论 何种写法,所写之人都跃然纸上。 如: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二、《朝花夕拾》(四)艺术特色《朝花夕拾》中有些人物形象, 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而神情 毕肖。如寿镜吾、父亲、陈莲河、某 名医、衍太太等。 二、《朝花夕拾》(四)艺术特色鲁迅文章的总体风格: 简练、平实而具有幽默感。 在《朝花夕拾》里,没有单纯 的写景,没有大段的抒情,写景、 抒情往往与叙事结合在一起。 二、《朝花夕拾》(五 )艺术手法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 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 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 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 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 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 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 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 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 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 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 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 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 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 分。 4、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 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 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 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 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 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 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 批判和讽刺。 5、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 《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 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 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 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 “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 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心动不如行动!走进“朝花夕拾”,书写“如诗人生”。 朝花夕拾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 散文集,共 10 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 和 卧冰求鲤、老莱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 娱亲、郭巨埋儿 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 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 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天演论》 。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鉴略 ,让我感 《鉴略》 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百草园 6、《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敦巨埋儿 、 卧冰求鲤、郭巨埋儿 老莱娱亲 、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三件重大的事。 三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活无常 9、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 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 琐记 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 11、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 乌烟瘴气 ”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 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 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强烈欲望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 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生活片段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 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 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 弃医从文 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 、 鲁 迅 在 《 二 十 四 孝 图 》 里 , 针 对 郭巨埋儿 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 “ __________” 、 “ __________” ________” 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 残酷 16 、 《 五 猖 会 》 记 述 了 作 者 儿 时 盼 望 观 看 迎神赛会 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 17、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 藤野先生 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 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 ,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琐记》 19、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 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 》,《五猖会》。 《五猖会》 无常 20、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_____ 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 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1、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的照片 22、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 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 密,这位朋友是 范爱农 。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 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D)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C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 太太的不满(C) A.一件 B.两件 C.三件 D.四件 4、《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 点( C)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5、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 什么(B) B.一对蟋蟀 A.一对蚂蚁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6、《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 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A) A、有 B、没有 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D) A、 鲁迅写《范》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 及想念范爱农。 B、 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 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 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 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的是( A)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9、《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 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B)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10、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 A)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11、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C)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12、《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 ,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 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 B)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 1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D)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14、“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 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B) B、范爱农 A、孔乙己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 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 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 副媚态的憎恶。 (√ )2、《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 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3、鲁迅不喜欢《天演论》 4、藤野先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 ) (× )5、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 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 ) 6、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 (× ) 7、范爱农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是因为他 向往城市生活。 √ 8、范爱农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 ( ) 9、范爱农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受到重 (× ) 视和重用。 10、《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 (× ) 太 11、陈莲河是《琐记》中的人物。 (× ) 12、《无常》是对保姆阿长的回忆。 (× ) 1、你怎么评价范爱农? 爱憎分明,为人正直。 答: 2、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 答: 猫偷鱼肉,深夜在树上大叫。 3、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答: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 道而驰。 4、文章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 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 答: 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 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5、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 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 从中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 答: 描绣像 。 6、《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答: 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 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 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 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7、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 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答: 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 其虚伪和残酷。 8、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 答: 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 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9、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答: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 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10、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答: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 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 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 儿童的心理。 11、《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 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 这件事是什么? 答: 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 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12、《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 》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13、《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 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答: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 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目录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鲁迅先生亲手绘制的插图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我的图书馆
1 书籍简介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的回忆性散文,也就是鲁迅的往事。它是一本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全书由《小引》、《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 》、《 》、《
》、《》、《 》、《 》、《》、《 后记》 构成。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所以被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同时也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散文集。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1.2 文学价值
  ① 中国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② 作品带有自传性质,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1.3 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啊。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和《》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2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还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还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杂文集《》《二心集》《》等。 在他写的人物中虽然没有一个坏形象,但是却间接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的残忍。  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渐渐衰败。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志,一直没有考上举人。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并在鲁迅15岁那年病逝。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世态的炎凉。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读书,后转入路矿学堂学习。1902年,鲁迅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回国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彷徨》。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鲁迅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鲁迅生前出版有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两种。在整理中国古籍和翻译外国文学方面也成绩卓著。其全部著译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汇编位《》、《鲁迅译全集》和《》。  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
3 内容欣赏
3.1 内容概述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保姆。本文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害死了自己的隐鼠,充满了憎恨和厌恶;而对于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离世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写于日)。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3.2 人物介绍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妥协、懦弱)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3.3 艺术特色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4 文体分析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猫·狗·鼠》与《》。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和《》。
4 作品赏析
4.1 《朝花夕拾》读后感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如兰花一般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面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糊涂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以及对教育工作的认真,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镜吾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小时候,、、、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逢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5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次方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正直、倔强)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在父亲去世之际,听从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床边大喊大叫)。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地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自私、阴险)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其他人物  《父亲的病》中两个庸医陈莲河和叶天士:自高身价,毫无真才实学,医蛊不分,草菅人命。  母亲:朴实,慈爱,爱护孩子,端庄,知书达理。  无常:爽直,公正,善良,颇具人情味。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远房叔祖:爱花的读书人,藏书,字画,花草众多;喜欢舞文弄墨,寂寞,悠闲而疏懒,喜爱并尊重小孩子;胖而和蔼。  《藤野先生》中的“正人君子”之流:虚伪,追名逐利,迂腐。
6 篇目概述
6.1 《小引》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
6.2 《狗·猫·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鲁迅救的一只小鼠,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墨猴)。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6.3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保姆。本文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害死了自己的隐鼠,充满了憎恨和厌恶;而对于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6.4 《二十四孝图》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那可怜的悲惨处境。作品也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6.5 《五猖会》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6.6 《无常》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6.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6.8 《父亲的病》
  ——父亲的病被江湖庸医耽误,离世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6.9 《琐记》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6.10 《藤野先生》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和人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6.11 《范爱农》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6.12 《后记》
  ——这种感觉,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
7 阅读启示
  《朝花夕拾》使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内心的芜杂又或是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花夕拾十篇主要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