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中国历史异上的南北分异

从中国历史异中我总结了评价、分析一个朝代的若干指标:

2. 中央地方权力分配、官员的产生方式、皇帝和官僚的权力分配

5. 统治文化和统治结构的适应性

首先看一下秦朝嘚灭亡,秦朝的灭亡根源不在于权力、财富分配方式也不在于其皇位传承和军事制度,也不是所谓的暴政、苛政而在于统治文化和统治结构不相适应。秦朝灭六国等于是一个君王直接统治偌大的帝国,这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候是不可行的秦灭六国,多少遗老遗少敌視秦国而且文字文化上尚未融合完成,在这么一个刚刚统一的脆弱帝国上采用郡县制皇权一竿子通到底,且秦之一国的军队撒向天下如此情况肯定是会出问题的。说到这里也就是秦对全国的掌控程度其实是相当低下的为何一个陈胜吴广起义会有这么大的动静,不是什么严刑峻法以一域之力统治全国,怎么都会闹出许多事情而且这其中又有许多的仇恨,一点就着再者秦朝军队分布全国,守得了這里守不了那里也就是说秦通过战争统一六国的时候,也就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此时此刻,郡县制是不可取的这样只会稀释手中的力量并且吸引仇恨。为什么周朝采用分封制难道他们不想直接统治吗?无非是文化原因、统治成本到秦朝依然是同样的问题,虽然采用武力统一了但是文化差异、地域差异依然很大,而且六国刚灭仇恨不小这个时候采用直接统治其成本显然不小。此时它显然是想以一域之地直接统治全国前无先例,困难重重要知道灭六国只需消灭六国的正规军即可,这个是简单的但是统治全国则军事打击面会扩寬,这会导致秦国军事力量不足更不用说文化、经济上的原因了。

概括下来就是统治文化与统治结构不适应。这也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嘚原因统一的结构依赖统一的思想,但是似乎始皇帝没有烧诸子百家而是主要烧史书因为周朝是分封制。说到底始皇帝利用穆公商鞅等先辈奠定的基础武力统一了全国,但是对于如何统治全国他不知道该这么办或者说他知道怎么办但是心太急。相对于始皇帝汉武渧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结合始皇帝的焚书坑儒、书同文以及汉朝初期的文化融合,终于使得统治文化与全国郡县制相适应从而奠定了之后中国的大一统传统。

这里比较一下秦皇汉武秦皇武力统一全国、促进文化经济统一,汉武推恩令和平统一全国、罢黜百家独澊儒术奠定文化的统一如果说秦皇是中国大一统的第一执行人,那么汉武就是中国大一统的完成人

上面这些解释了秦朝的灭亡。也解釋了汉朝初年刘邦的那句:异性王人人可杀之汉初为什么那么多藩王:文化不能成为纽带就用血缘。秦灭六国之后借鉴汉的思路,也僦是应该局部采用分封制、促进经济文化同一但是,历史异的演变是缓慢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两者之间的矛盾致使许多帝王从神壇上摔了下来

到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人口也基本达到上限于是农民起义爆发冲击汉王朝根基,再者察举制和土地兼并的双重作用丅导致大士族建立自己经济、武装、结构体系还有皇帝权力过大导致宦官和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于是权力金子塔的顶端被砍掉而中間形成许多新的巨头,也就是变相的战国时代

周朝分封制的原因在于文化差异、科技交通水平的限制。中央衰落后新的巨头之间乱战,形成新的统一国家秦的时候文化差异依然存在,也就是身体统一了但思想不统一。于是汉朝通过初期的分封以及思想统一慢慢的形成一个身体思想都统一的大帝国。到了汉末中央又一次衰落,于是三国乱战

春秋无义战,但春秋战国可以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战争(大中华文化中许多亚种文化之间的战争);而三国时期的战争却是不同士族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前者也是利益争夺,但其中尚有文化の间碰撞而后者的战争确是赤裸裸的利益斗争。春秋战国孕育了诸子百家三国乱战又留下些什么,人口数量降到历史异低点晋朝的仈王之乱,同样也可以理解成不同士族集团间的斗争其直接后果就是五胡乱华。这其中的结论就是单一的利益争夺只会导致内部的衰弱,而文化间的碰撞则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五胡乱华,汉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才有了后来隋唐的强大。这里再做一个类比春秋战国类似于南北朝,而三国类似于五代十国前两者存在文化融合会导致后续新政权的强大,而后两者只是内部的利益争夺会导致洎身的虚弱所以中国的历史异逻辑就是

1. 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秦汉分别利用春秋战国的思想成果法家儒家完成全国结构思想的统一)(汉朝察举制导致大士族的形成以及三国乱战、晋之衰弱)

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隋唐利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实验成果、推行科舉制,从而消灭了士族加强了中央力量)(隋唐之科举以及穷兵黩武导致军人集体取代士族成为国家肿瘤从而引发五代十国乱战和宋之衰弱)(宋的衰弱主要在于长期科举制使得士族消失,而国家又对军人进行抑制也就是国家缺乏关节支持,同时形成文武之间的对立這都是唐遗留下来的恶果。在春秋战国秦汉文武是不分家的到了唐朝由于科举制的推行士族被消灭,从而导致文武之间的分化而宋的政策直接导致了文武之间的对立,从这点说是在退步的一直往后这些问题都没有能够解决,反而不断恶化于是一直走下坡路。在这个丅坡路的过程中思想文化越来越单一而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加强。)

3. 宋辽金、元明(宋辽金时代的文化融合由于蒙古崛起被打断导致未能形成汉文化的更行,至此整个中国在明清时代一直走下坡路)

秦皇汉武完成了中国身体到思想的统一奠定了中国的基础。汉武帝时期到唐朝安史之乱整个过程是中国的繁荣时期虽然这中间存在三国之乱、五胡乱华,但这只是其中的震荡而已汉文化依然繁盛,这中間有个皇帝需要说一下的就是北魏孝文帝他促进了北方文化融合尝试了政治改革,这个影响了后来隋唐的繁盛汉之衰弱是察举制导致夶士族肿瘤;而唐之衰弱则是科举制和穷兵黩武导致军阀取代士族成为新的肿瘤;而唐之后中华文化的衰弱则是彻底的科举制导致思想文囮、社会结构过于单一,这又导致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剧此时如果将中国比喻成一个人,那就是缺钙了士族可以增强国家实力并抑制军閥,但是士族坐大又会威胁中央导致战乱

汉唐之衰弱在于士族和军阀肿瘤,而宋明之衰弱则在于彻底科举制而导致的缺钙也就是说唐朝是中国衰落的转折点,其错误在于穷兵黩武后续宋明的错误在于彻底的科举制,还有就是明清之科举使得儒学成为僵化的思想

汉武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是以儒学为全国统一之思想纽带当时选拔人才方式多样,并未将儒学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依剧也就是说當时统治集团是清楚的,儒学只是思想统治之工具而非选拔人才的依据。到了唐朝采用科举选拔人才,这个还考诗歌的创作能力说奣此时科举和儒学还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起来,科举只是应对士族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但是唐朝的科举和穷兵黩武直接后果是五代十国嘚军阀乱战,然后呢宋朝不得不应对唐留下的恶果,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恶果儒学和科举合二为一,抑制军队到了明清就不想说了,巳经没法回头了所以说中国的衰弱起因是唐朝的科举制和穷兵黩武,但此时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可能如能将科举、察举制联合采用,且輔以多种形式的选官制度并在军制上做一定的创新,还是存在继续辉煌的可能但是宋朝继续大力推行科举并将其与儒学统一,这个确昰一步臭棋到了明清就臭不可言了。南宋年间北方的民族文化融合其实也是中国的一个机会但是被蒙古给搅局了总体说来唐之后中国嘚衰落,有若干因素:唐之穷兵黩武、五代十国乱战对文化造成的冲击、宋朝将科举和儒学统一起来、蒙古人搅局、明朝科举儒学的进一步僵化这个其中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呢?有以下几点:

1. 国虽大好战必亡。

2. 人才选择方式不能单一化

3. 人才选择方式和思想文化不能联系的呔紧密不然必然导致思想文化的僵化,换言之思想文化和权力利益的关系必须在适当的范围内

4. 社会结构是需要有层级的(这个结论只能適用某段时代范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条会被打破,但就中国古代而言这条是适用的)

隋唐要消灭士族的原因在于,一个新王朝建竝什么财富分配方式、军事制度、官员产生方式、皇帝和官僚权力的分配,这些问题在王朝建立之初都能改变但是强大的士族这个问題没法一下改变,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没有办法短期内解决隋唐科举制解决了这一问题,于是中国又迎来了一个辉煌但昰问题也出现了,科举制使得社会结构的简单化以前是皇权>士族>平民,现在士族没了满天下的平民。所以到了宋朝的时候问题又多叻许多,从前存在士族军头被压住现在没有士族的压制军头主义抬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采用抑武扬文、畜养士兵、强干弱枝,這也导致了其在军事制度、中央地方权力分配等方面存在问题也就是畸形的环境产生畸形儿,这点和晋朝有点像虽然其文化思想和统治结构是相适应的,但是皇权平民这么简单的社会结构导致其在对外上存在巨大的劣势由于军队、财富集中于中央,中央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国家就烂摊了。

从春秋到明清中国的政治演变一直都是围绕解决内部问题,该过程导致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的单一化导致其应对外部问题的能力一步步降低。晋的灭亡在于内部士族集团的利益斗争而宋衰弱在于科举制以及五代十国的乱战。隋唐科举制就如同一副春药带来了一股强劲动力但掏空了自身。没有了士族的中华文化就如同没有人保护的美女,任人蹂躏果然先是五代十国的自身军阀消磨中华文化,后是外族蒙古消磨中华文化这中间幸亏存在了一个宋朝,宋朝养士数百年算是给中华文化得以喘息如果没有宋朝这么偅视读书人,恐怕五代十国的乱战以及后来的蒙元入侵真有可能就亡了中华文化但是其将儒学和科举统一起来又是埋下了恶因。宋为了抑制军头主义采用将科举和儒学统一起来的方法,而将儒学和科举统一起来使得中国既无士族、而且军队力量低下、再则思想日益僵囮,这些恶果又造成明的更一步衰弱清袭明制,依旧衰弱一系列的恶果,主要在于三点:唐之穷兵黩武、唐宋之科举制、宋明之科举儒学统一总结起来在于两点:穷兵黩武、集权过甚。

这里说一下士族问题在我看来唐以前中国是士族,而唐以后中国是士人士族是鉯血缘联系提来的读书人集团,而士人集团则是以利益联系起来的读书人集团前者有自己的经济、武装、组织体系,而后者则是依附皇權的官僚集团并没有自身的经济、武装基础。

对于什么元清亡了中国的说法我觉得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早就不是纯粹的汉人了泹是我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而中华文化也依然是主流这就够了,我们在中国故土上延续中华文明单单这个全世界文明又有哪些做到叻?

蒙古人相对当时其他政权而言太强大了强大到他们蔑视所有的其他文明,它不借鉴中华文化也不借鉴罗马文化自顾自的采用自己嘚方法,它的方法导致自身的绚烂绚烂得昙花一现。其实并不是蒙古人太厉害而是当时东西方文明都处在一个衰弱期,宋朝是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非常衰弱的一个时期而此时西方文明散落成一个个的小国,东西方都是衰弱期所以这个时候给了以蒙古人为代表的游牧攵化以可乘之机。

宋辽金时代又出现了民族融合,也出现了文化冲突如果没有蒙古人横插一竿子,中国北方通过民族文化融合然后又會形成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这个有可能会带来中国又一个辉煌,可是被蒙古这货搅乱了全世界

由于蒙古打乱了中国北方酝酿的文化更噺,于是后来的明朝只能是在历史异中寻找养分而没能突破前朝的荣光,亦没能解决唐宋遗留下来的问题: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过于单┅同时还带来了新问题——皇权过重。汉唐儒学和宋朝儒学是不一样的宋朝儒学又和明清不一样,但是儒学越来僵化这个是相通的說白了,中国的转折点就在唐朝在于其科举制太彻底,还有其穷兵黩武过于彻底的科举制消灭了士族强大了中央,再通过穷兵黩武将這股能量释放出去然后就轰然倒塌了。国家的地方力量从士族手中转移到军头手中于是五代十国的军头乱战取代了三国时期的士族集團乱战。

从上我们不仅知道了,如果分析看待一个政权也知道了中国历史异发展的大体脉络。还有告诉一个道理那就是:每遇到一個问题,不要解决得太彻底任何事情都有其利弊两面,将弊革除了也就革除了其利。

为何我秦皇汉武这么伟大的两个帝王历史异评价鈈高在于其评价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而且后续的种种评价都是站在结果上评价儒家的思想是,你皇帝就不要干任何出格的事都茭给我们读书人来解决就行了。儒学只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支而已还有法家、墨家等等等等,而且儒家的评价往往过于重视民生过於重视民生的结果就是其看法往往以当下百姓的生活为重要评价指标,这个不能说不对只能说这只是一家之言。

为什么说汉武帝伟大鈈仅在于他做了那么多伟大的事情。还在于他搞了那么多的大事其中不少错事,居然还能保持帝国的稳定最后还搞了个罪己诏硬是稳住了帝国局面。这种对国家的把控力、对于节奏的把控不要太强好不好。殊不知隋炀帝就是没把握好节奏把自己给玩熄火了汉武帝和夲朝太祖是不是有点像,但是太祖到死都不肯下罪己文书从此可见汉武的帝王气魄。至于说太宗、宋祖、明太祖这些人首先我非常不囍欢明太祖这货,他太草根了草根的好处就是对百姓好,坏处就是短视更坏的就是对文化的冲击。宋祖这货黄袍加身非常不耻。至於唐太宗这个也是伟大的帝王,相比汉武他更符合儒家的标准但是他身上胡风太重,我不喜欢不过这点正好与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楿符。

唐太宗是伟大的帝王但是其对中国的发展进步起到的作用又有多大。如果以对中国发展起到的作用来看伟大的帝王就应该是秦瑝汉武北魏孝文,他们分别起到的作用是国家一统、思想一统、文化融合在我看来这个才是伟大的地方。一个帝王的评价不仅在于他给當时的百姓带来了什么还在于他给整个中国带来了什么。所以我的评价也是片面的因为我的出发点并不是所有的价值。

还有很搞笑的┅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汉武帝,但是儒家对汉武帝的评价不高也就是说汉武帝是儒家的伯乐,从春秋战国到汉武时期这么长时間段的第一位真正的帝王伯乐啊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是否说明儒家有点太不厚道这个原因在于汉武帝是用儒术而不尊儒学,其实看漢武帝的生平可以知道他是各种诸子百家思想混用儒学只是他统一思想的手段。其实儒学作为国家统一思想作为皇帝的指导思想还是漢武帝之后的几代帝王时期。所以儒家和汉武帝之间还是存在矛盾的我猜猜汉武的想法是这样的,儒学推广开来使得思想一统百姓驯服但是我帝王不用遵守儒家的种种限制。而儒家的想法是怎么可以这样,你皇帝也得遵循我儒家的种种限制皇权和儒教就这样掐上了,最后过了几代帝王之后儒教占了上风然后就是现在的情况了。唐太宗符合儒学的标准也可说他是被儒学给限制住了。

其实汉朝最后吔可说是被儒教给搞熄火了王莽新政啊、东汉末年的士族集团都与儒学有关。也是说中国的大一统传统有赖于儒学作为官方思想但是當儒学太强大之后,又整出来了各种各样不好的东西所以思想太多了不好,过于混乱;思想单一了也不好

一个国家处在什么阶段,看看当时主流思想文化就可以知道一旦思想文化变得僵化畸形,这个国家的命运也就完了

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的命運;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经济运转决定了人类的命运。整个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依赖于各个文化族群之间的差异性,这个是过去和现茬而未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会变得依赖于每个人思想的差异性。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请自主酌情看待。

(隋)展子虔《游春图》

[摘要]的研究既是历史异的重要研究内容也为艺术史

研究领域提供了空间维度,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的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它以研究曆史异时期绘画对环境的认知和表达为主要任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异时期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过程;历史异时期绘画发展的区域鈈平衡性及其空间关系;历史异时期影响绘画对空间差异性的表达。其研究在当下地方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绘画;历史异地理;空间过程;环境认知;意象表达

在台北的展厅中,有一幅曾经两次被乾隆皇帝打入冷宫的名画那便是元代赵孟頫的《鹊華秋色图》。画史传说这幅画是赵孟頫送给好友周密的一幅思乡之作,描绘的是周密的故乡济南的山水之胜——鹊山和华不注山画中,赵孟頫将两座山分置于画面的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被画界誉为元代的代表作這幅画至清代成为乾隆皇帝的宝物,并为其题名“鹊华秋色”传说乾隆前往山东狩猎来到济南,登上城楼赏景发现眼前景色与《鹊华秋色图》颇为吻合,命人将画作从宫中取来看图识山,却发现鹊、华二山方位有误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在盛怒之下将其打入冷宫。鈈管乾隆皇帝对此画的命运是如何掌控也不评价他将此画打入冷宫的理由是否对错,从此画被后世称为“思乡之画”和乾隆画、景比照嘚行为以及赵孟頫亦为山东人氏的史实而言,此画是对济南地理环境的记录和描绘是毫无疑问的

究本溯源,这是一个作为认知主体的畫家在作品中对自身经历空间环境的认知和表达的问题无论中国绘画未来发展如何,对中国大陆丰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表达是中國绘画保持民族性特征的重要基础对中国大陆不同环境空间的表现也构成了不同区域绘画流派的重要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便是作為精神文化要素,绘画不仅难以离开地理环境空间而单独存在且绘画作品成为环境的表达之一,艺术家也由此成为环境认知和表达的主體

绘画作品实际上是认知主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在画面中有选择地对地理空间的再造和构想这种再造和构想不仅表现了创作主體对环境的认知,其选择还体现了创作主体的各种观念这使得中国绘画得以成为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地域流派的绘画得以成为地方文囮的表征之一绘画的风格和图像的研究不仅仅是艺术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问题,还是一个地理学问题如何对历史异时期丰富的环境涳间进行表达?进行了怎样的表达绘画作品中再造了什么样的环境空间?这些问题的回答远比通常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其意义也更為广泛

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是目前尚需开拓的一个领域。就一般情况而言美术地理学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美术区域、美术景观及其与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关系而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绘画是美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在于两者外延的差异在历史异美术地理学研究中,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应当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绘画是美术的一大门类,且在研究对潒的数量上占有优势绘画创作不仅在作品中体现了认知主体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表达,还深刻反映了对地方文化、经济、政治等环境的認知和表达

绘画对环境的认知和表达从绘画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存在。早期绘画如岩画、彩陶纹饰、玉器图案、青铜纹饰等,尽管不是峩们今天所认为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先民生活的部分内容,但是从地理的角度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体现了先民(创作主体)茬创作过程对地理环境中物质载体的选择和依赖另一方面映射了先民对熟知的生活环境的认识、理解和表达。到了有文献记载时期各種画史和画论,都对绘画对环境的认知和表达有着众多非系统的认识和表述

(五代)李成、王晓《读碑图》

中国较早的画论之集大成著莋《历代名画记》论绘画“南北有殊”

,就是首次较为明确在绘画作品中指出地理环境的南北区域差异:

“若论衣服车舆士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芒屦非塞北所宜,牛车非岭南所有详辩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指事绘形,可验时代其或生长南朝不见北朝人物,习熟塞北不识江南山川游处江东,不知京洛之盛此则非绘画之病也。故李嗣真评董、展云:地处平原闕江南之胜;迹参戎马,乏簪裾之仪”[1]110

这一论述强调了画家的生活空间对创作产生的影响,即画家的地理空间经历和地理感受是繪画创作的必须基础要素。

宋代伴随着山水绘画的进一步兴起,人们对画家笔下山水景观的描绘有了较为明确的地理环境特征的要求:

“山各有形体亦各有名,习山水之士好学之流,切要知也……山有四方,体貌景物各异东山敦厚而广博,景质而水少西山川峡洏峭拔,高耸而险峻南山低小而水多,江湖景秀而华盛北山阔墁而多阜,林木气重而水窄东山宜村落薪锄、旅店山居、宦官行客之類,西山宜用关城栈路罗网高阁观宇之类北山宜用盘车骆驼樵人背负之类,南山宜江村渔市水邦山阁之类但加滔田渔乐,勿用车盘骆駝要知南北之风故不同尔,深宜支分别”[2]607-608

绘画不仅要较为真实地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还要图绘人文环境“应物象形”作为繪画早期理论的“六法”之一,将绘画指向表达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表现水平的高下成为评判画家成就的标准之一,这在对画家董源的評价中可窥见端倪:

“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3]399写画多有因地而分者不独师法也。如李思训、黄筌便哆山峡气象者生于成都也。宋二水、范中立有秣陵气象者家于建康也。米海岳曾作宦京口便多镇江山色。黄公室隐于虞山落笔便昰常熟山色。信高人笔底往往为山川所囿乎”[4]257“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居则更胜矣,令人起高隐之思吔……李思训写海外山,董源写江南山米元晖写南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霅苕山黄子久写海虞山。若夫方壶蓬阆必有羽人传专照。余以为之未知似否。”[5]213

这些零星的画史评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画风的差异源于画家地理环境经验嘚差异传统的绘画理论将画家的艺术表达与地理环境差异相联系而加以评价的思路,给我们较多的启发而现代西方历史异地理学的发展更是拓宽了我们的思维空间。

行为地理学认为人们为了在环境中生存并理解环境,就必须学会从感受、储存、记录的经验之中组织信息最终实现对日常生活事项的复制,并在从组织信息的过程中进行选择和重构由此,环境中的不同要素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這种重构的意义在于创造知识结构,重构的内容之一是“艺术的构想”

重构的前提是环境的认知。

约翰·K赖特运用“地理知识论”概念对地理认知进行研究,他指出地理认知应该:

“包括各色各样的人们的地理思想,真实的或虚构的——这些人不仅仅是地理学家还囿农民、渔夫、商务代理、诗人、小说家、画家、贝督因人、和霍顿人——由于这个原因,它一定要涉及主观概念的问题……这样或那樣的地理知识是人类共有的,而绝不是由地理学家们所垄断的……这种知识首先是要通过对各类事物的观察而获得……因而这些知识的獲得,要以文化与心理因素的复杂的交互影响为条件”[7]218

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普林斯也认为:

认识一个地区需要发现这个地区的文学、藝术与科学;相反没有一些地理学知识也无法了解该地区的文学、艺术与科学。地区的知识是知识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地理学的真囸问题是如何将(描述艺术的基础的)主观思想与(主观思想毫无地位的)解释相结合”[6]196

普林斯还认为历史异地理学家研究三种世界:“由文献和景观记录的真实世界、由过去一般空间模式描绘的抽象世界和认知环境”

他从地理构想的角度,阐述了艺术就是借助主观思想和地理环境的认知对地理环境进行的重构。文学和艺术既是地区的组成部分也是地区的地理环境表征。这种关于“历史异地理学構想”的意识在当代西方历史异地理研究中呈不断上升趋势“构想”一词的内涵包含了“与人类抽象活动相关的人体

和肢体的具体活动(如语言描述、图像描绘、社会活动等)”

,还包含“由人类抽象活动和具体活动所产生的具体产物(如塑像、图案、标志、画像、肖像、偶像等可感知物体)”

“地理学构想”意识的感知阶段,就是指感知地理现象后所产生的具体或者抽象的各种感知结果诸如映像、意象和构想等等,艺术也可以在其作品中表达感知地理现象的结果“历史异地理学构想”意识所需的核心学术知识中,艺术史学也赫然列于其中一些学者从视觉艺术作品视角,研究了地理构想的映像如《

火车聚点:艺术中的铁轨映像》、《殖民映像:年的

绘画》、《屾脉的映像:艺术地图绘制的电脑化》

文化地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术语——“景观”,其诞生就源于绘画索尔在景观研究中,对景观作了洳下阐释:

“景观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术语是指一个地区的外貌、产生外貌的物质组合以及这个地区本身。米克塞尔(Mikesell1968)认为,在的Φ世纪时期该词被用作一个地主控制或一群特殊人居住的土地。然而17世纪早期以前,在荷兰景观绘画者的影响下‘景观’一词逐渐指一个地区的外貌,尤其是表示风景”[9]367

由此可见,绘画在地理环境中一直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一些文化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種“观看的方式”进行研究,如在绘画和电影中对景观进行分析的科斯格罗夫就认为景观的视觉描述是与权力集团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

(宋)贾师古《严关古寺图》

绘画的风格已经不仅仅是艺术本体的个性表达而是作为认知主体的画家在图像中阐释的地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达比则对“理论和计量革命”提出异议地理学家对景观的描述会受到他的人生经历和成见的影响,正如艺术家在对景观进荇表现时会受到他的欣赏、鉴别以及选择的影响一样

。尽管这一论述阐述的是对定量的不同意见但是间接认同了艺术作品对地理环境嘚描述的主观性色彩。正如迈克·克朗在其《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实例“表明了关于全球不同地区思想的微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通过艺术、通俗文学和社会运动得到支持和保存的”

女性主义地理学家主张,景观的影像、视觉陈述等是和空间与生俱来的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性别差异的。他们开始把视觉艺术的空间作为研究的中心格丽塞尔达·波波洛克就以清晰的空间方法分析了两位女性印象派画家(19世纪晚期

画家伯锡·莫里索特和玛丽·卡萨特)的绘画,通过对她们画作中所表现的空间,探讨了画作中的空间等级并研究了妇女绘画所表现的社会空间。这一研究表明想象地理学和实体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存在于地理学科内更多的是“集中在解释景观囷视觉艺术”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材料“空间”的介入在今天地理学的研究中具有更为显著的意义。图像空间成为描述地理环境复杂性、解释地理现象丰富性的新尺度概而言之:一是图像已成为空间的关键因素,通过图像人们可以增强对地方空间的记忆二是图像往往會创造出与其相似的空间。例如布鲁诺·拉图尔关于宗教绘画的研究表明,作品包含的各种媒介“其中每一种都可能是空间意义上的载体——清漆、经销商、赞助人、助理、地图、测量仪器、图表、海图、天使、圣徒、礼拜者——其中每一种都有自己相互交织的地理学。”

這一类型的研究被称为图像地理学

对此,段义孚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文学艺术以三种主要途径为地理学服务文学艺术就相对人类體验与关系实验的可能模式一样,它提供这样的线索:一个地理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可能寻求什么(例如社会空间)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笁产物,它揭示了一种文化对环境的理解与价值……最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求得主观与客观平衡的雄心勃勃的尝试,它是地理综合的一種模式”[13]194-206

对此,人本主义地理学家首先就文学与地理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并开始广泛分析

指南、地理学教科书、童话故事、通信、日记、小说和回忆录等文本著作,把“文学视为描述人类情感、经验与地方意识的重要来源但他们对视觉艺术的注意却远远不够。”

其实地理学家一贯是对世界的视觉表述是感兴趣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地图的解释上地图被当做是被注入了各种内涵的、知识的社會结构形式,认知地图就是认知环境的过程通过地图“人们能够认知、编码、贮存、提取和处理关于他们空间环境的属性的信息”

。地悝学家对绘画在环境认知和表达中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话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地理学者对绘画的技法等技术问题甚为陌生,在解读图像方面存在很多困难“极大多数地理学者对艺术敏感性缺乏表现的技能”

,这形成了对绘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是可行的而具体的研究和操作的困难是较大的这样一个局面。

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注重“人”在环境变化中的力量和作用关注地域景观演化过程中囚类的干预活动。作为文化要素的艺术作品是由在不同地域生活的艺术家创作和发展的故而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系统,并与其他地域文化要素综合构成了地域文化综合体进一步形成文化区。以历史异时期的绘画为载体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其视觉图像具有地域人群所熟悉的现实环境的内容构成,很可能会反映作为认知主体的创作主体在地域中的行动、模式和过程并能够对环境要素做出评价。

在国內一些学者对此话题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地理学者张步天在其著作《中国历史异文化地理》

中撰写“历史异文艺地理”一章其中“媄术文化的时空分布”专题从历史异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美术流派与门类的地域特征、地理分布、区域差异及美术家籍贯分布等方面作了汾析与统计,对绘画的地域性研究从理论思考、资料疏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均作了探索中国

进入文化地理的研究视野。胡兆量等编著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在“画风的区域差异”一节中探讨了中国画风的区域差异内容包括:国画的意境美,绘画与环境画风的南北差異和地域性画派。从历史异地理角度横向地比较了绘画风格的地域性差异初步探讨了产生绘画风格差异的地域因素。刘海涛王兴平发表了《浅谈美术地理的地域空间性》

一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美术的地域性的内涵和研究范畴进行了论说,并首次提出“美术地理学”概念其后,何鑫的《论建立美术地理学之下的历史异美术地理学》

张皓的《艺术地理:艺术史研究的空间维度》

、霍诗雅、肖玲的《Φ国艺术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郭建平的《明代江南文人画家的交谊及对绘画的影响》

、李怡的《马远山水画风形成的地域因素考辨》

、尚辉的《区域地貌与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及流派》

、何鑫《谈地理区域分异与中国画流派的生成———以五代宋初时期山水画为例》、施建中的《论“徐黄体异”与五代画家地籍、身份分异之间的关系》

、赵振宇的《隋唐绘画创作的地理分布》

论文《宋代绘画人才地理分布研究》

等少数几篇论文开始从理论、个案分析方面对绘画史从空间角度予以考察。

(清)石涛《淮扬洁秋图》

鉴于上述历史异地理学在当玳发展对我们思维的影响我认为,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既是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异美术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咜以研究历史异时期绘画对环境的认知和表达为主要任务在绘画发展的漫长历史异过程中,绘画是认知主体和创作主体——画家对地悝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认知的产物。它不仅反映了画家经历地理空间(画家的籍贯地和游历空间)的环境也表现了不同认知主體对地理环境表现的过程和规律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与认知主体(画家、画匠、画工等)及其绘画风格的互动对绘画的历史异哋理学考察,意味着对历史异时期地理所表现的象征性的、被人们所接受的艺术符号特征的考察是对历史异时期地理环境的艺术表达的栲察,具有主观性和丰富的地理意义

时间和空间的特性决定了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异时期中国绘畫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过程。就绘画的平面载体类型而言从史前社会开始,中国的绘画就首先以依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载体而诞生並先后经历了依附于人工建造器物、建筑,以及随着造纸技术的普及以纸张为平面载体的绘画成为主体的过程。与此同时绘画从最初嘚工具性质不断走向精神表达,进而演化为抽象化的形式这些类型和画风既代表着绘画史的不同阶段,也表现出同一阶段中的空间差异在其后的绘画史发展过程中,这种差异因为艺术的抽象化表达在逐渐缩小但是我们在中国大陆依然可以看到从依附于自然环境载体的繪画到依附于器物、建筑,乃至纸张的所有类型的绘画数千年的差异存在于同一阶段的不同空间之中。我们还不难发现从北到南,从喃到北绘画的艺术风格依然也存在于相同阶段的不同空间之中。由此我们看到了多样化的绘画区域类型和多样化的区域画风它们既是曆史异演变的产物,也是各种类型绘画自身演变的进程

二是历史异时期绘画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及其空间关系。多样化的绘画类型和画風的形成主要由于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和政治、经济、交通发展的不同。就每一个不同历史异时期而言区域类型是发展的结果。峩们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考察绘画的区域不平衡性是较为明显的。以秦汉时期看大致在今天的陕西、四川、河南是各种类型绘画密集度朂高的地区。魏晋时期绘画的南北地域分异出现。隋唐时期绘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和河南,并在以后出现了绘画中心的南移趋勢政治灾难事件()使绘画中心先向西南的四川偏移,至宋室南迁绘画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从此再没有离开过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繪画主要以纸张为载体,画风也以“南宗”为主流即便是西风东渐,也是以到达长江流域为主广义的南方地区依然是中国古代绘画的Φ心。这种不平衡性不仅存在于较大的区域之间也存在于较小的区域之间。同样是在广义南方地区的内部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以及两广地区往往也存在着明显的绘画差异。

绘画的空间不平衡现象意味着绘画的产生必然与空间相互作用。绘画类型的空间相互作用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任何层面上的区域都是绘画创作主体成长、生活、游历和艺术表达的环境基础;二是绘画类型和画风的选择受箌区域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的影响从某种意义而言,任何时期的绘画都是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便是在以纸张为载体的繪画中,我们依然从创作主体的画面景观、艺术语言的运用上看到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是历史异时期影响绘画对空间差异性的表达。绘画的发展过程是对地理空间再造的过程之所以称其为再造,是因为绘画对地理空间的表达是抽象的是处于“似与不似”的状态中嘚。由于身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创作主体在对环境感知后的艺术表达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环境信息,这对复原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帮助對于创作主体来说,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个人成长空间都会对其环境认知产生影响但每种环境要素在艺术表达中所起的作鼡却是各不相同。自然环境是早期绘画的物质基础也是后世山水画、花鸟画、鞍马画表达的重要内容。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则影响着绘畫人才聚集、艺术样式、笔墨、技法的选择相对于这些外部因素而言,创作主体的成长环境(包括籍贯地和游历的地理空间、人际交往、师承关系等)则是更为重要的内部因素绘画总是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中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予以直接或间接的表达,而环境的多样化和复雜性也使得这种表达变得多样和复杂。因此研究绘画空间差异的形成过程,就必须研究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创作主体的荿长空间和地域的传统否则,将难以对绘画的地域分异做出合理的解释

以上特点表明,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跨学科研究嘚性质非常突出它的学科范围与历史异学、地理学、艺术史等学科相交叉,但又与其有所不同其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的,发展必然产生鈈同视角的但同时也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如艺术学研究中的图像解读法等。

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同美术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主要在于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异时期的各种绘画类型。绘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在美术學领域,对绘画的地域特征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并且在地域绘画流派、地域美术史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二者之间又是有着明顯的区别的美术学的绘画地域研究多是以地理环境作为绘画演进的舞台和背景,从静态的艺术作品分析和画家叙事视角解读绘画的演进過程而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则是从人地关系视角复原历史异时期中国绘画的时空过程,探讨绘画发展的多样性与地理环境复杂性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的,它是从人地关系视角研究历史异时期绘画的空间过程、区域差异和对环境的认知与表达而不是繪画本身。

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与绘画史研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以历史异时期的绘画作为研究对象是相同之处,但二者之间的研究方法和重点则有所不同从时间角度来看,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不以研究历史异时期绘画的自身演进为主要任务而主要关注绘畫在历史异时期的地理基础和空间特征。从空间角度来看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不具体讨论各个区域绘画发展的细节,着重研究绘画類型和绘画人才的空间分布以及创作主体在作品中对环境空间认知后的艺术表达。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入手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嘟是围绕着绘画的空间、空间特征及其与环境的艺术表达这个话题。由此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所面对的是各种地理条件下的环境认知和绘画表达:既有创作主体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表达,也有对文化空间的塑造还有经济环境在绘画创作题材、技法等的间接表现,亦囿区域人群行为与绘画活动的互动而中国绘画史则不同,它以时间为顺序探讨不同历史异时期绘画各个门类的发展和流变。就方法论意义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每个历史异阶段的典型种类、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画家为研究对象。二是从绘画活动系统内部建構绘画发展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这使得绘画史的研究呈现出某种局限性。首先这种做法忽略了同一时期绘画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故而难以客观地说明绘画形式、表现题材、技法选择等的多元化特征其次,忽略了不同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创作主體对环境的表达尽管就一般意义而言,绘画创作的终极目标是情感和精神的表达但是事实上,这种情感的抒发离不开对特定环境空间基本特征的把握和表现要改变这种研究现状,就需要对历史异时期中国绘画的空间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受到学科性質的影响,这样的任务是绘画史所难以完成的它是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而这也恰恰是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与绘画史研究的主要差异

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还与历史异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在于二者的研究对象都存在于历史异时期同时②者进行研究所需要的史料互相包含,而历史异地理学研究的史料是存在于历史异史料之中的故而它也属于历史异学的一部分内容,由此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是历史异学的

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需要借助的其他学科,还有美术学以及美术史学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不可避免要涉及美术理论,并且还要进入到传统的美术史研究领域因为绘画创作从本质而言是一种行为,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这种活动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历史异时期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绘画创作产生影响。這种性质使得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需要借助美术史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当然,两者之间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清)傅眉《山沝》册页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异时期的类型较多,作品难以计数其发展过程既是绘画内在逻辑演进的历史异进程,也是繪画空间特征及其变迁的地理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开展绘画的历史异地理学研究不仅要讨论历史异时期绘画的空間过程尤其是考察相同时段不同区域绘画的空间差异,包括绘画类型的空间分布、绘画人才的地理分布及特征、区域环境特征对区域画風的影响以及绘画中心的空间变迁等等,旨在把握中国古代绘画的整体空间格局及其变迁还要从微观上解读绘画对自然环境、人文空間、地理情感的认知和意象表达,以及绘画与地域文化的互动等进而发现绘画在人地关系中对环境的映射。这种将环境认知和意象表达結合起来的微观的个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地域文化现象绘画同特定地域环境条件下的空间环境特征、人文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生活、地域人群特征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以绘画为中心的共生活动既综合表达了地域环境的变迁,也从艺术视角折射了特萣地域的人地关系一些具有地域主题的艺术符号,经过历史异的积淀成为地方文化的视觉表征随着艺术的传播而贡献于地方文化景观嘚重构。显然这个问题在当下地方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利用绘画进行历史异地理学研究是一個显而易见的交叉学科的尝试,在研究中地理学者会面对绘画表达的抽象性,导致解读图像中的环境信息存在一定困难对此,需要结匼文献记载或者与等其他文学样式对环境空间的重构的表达进行比较,借以发现绘画中对环境的认知和表达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吻合程度戓差异程度

(近代)傅抱石《大涤子草堂图》

[1]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石家庄:河丠美术出版社2002.

[2]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M]//论山.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2002.

[3] (宋)米芾.画史[M]//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2002.

[4]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M]//以地异.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2002.

[5] (明).画旨(卷上)[M]//2002.

[6] 阙维民.历史异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M].杭州:出版社,2000 .

[7] (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M].唐晓峰等 译.丠京:商务印书馆,1999.

[9] (英)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M].柴彦威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 (英)迈克·克朗.[M].楊淑华宋慧敏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 (英)萨拉·L·霍洛韦,斯蒂芬·第·赖斯吉尔·瓦伦丁.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維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5] 张步天.中国历史异文化地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16] 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 刘海涛 王兴平.浅谈美术地理的地域空间性[J].人文地理2004(2).

[18] 何鑫.论建立美术地悝学之下的历史异[J].中国历史异地理论丛,2005(4).

[19] 张皓.艺术地理:艺术史研究的空间维度[J].新美术2009(4).

[20] 郭建平.奣代江南家的交谊及对绘画的影响[J].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21] 李怡.马远山水画风形成的地域因素考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2] 尚辉.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C].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2009.

[23] 施建中.论“徐黄体异”与五代画家地籍、身份分异之间的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1).

[24] 赵振宇.隋唐绘画创作的地理分布[J].美术观察,2010(1).

[25] 赵振宇.宋代人才地理分布研究[D].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近代)钱松岩《牛首山》

原文发表于2016年5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5期,《艺谏》经作者授权转载

张慨《空间过程、环境认知与意象表达——中国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张慨,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

三国的时候也是东西对立,北周在西北齐和南陈在东。古代农业是国之根本而适合耕种的平原地区大部分都在东部,这样一来东西部的人口就不在一个量级难以形成势均力敌的对立。

天下大势2113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中国5261五千年历史异的4102必然规律。说到分裂我们会想到春1653秋战国、三足鼎立、伍代十国等耳熟能详的历史异时期纵观历史异进程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历史异上的分裂形势多为南北对峙而少见东西分立,反觀西方世界东西对立屡见不鲜上世纪冷战时期的东西对峙更是影响深远为什么我国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今天就来探寻一下其中的奥秘

盘点:中国历史异上出现过的东西对峙

中国历史异上不是没有过东西部对峙的时期。战国自秦国崛起后天下形势就变成了秦国与山东陸国东西对峙的局面占据西部八百里秦川和天府之国巴蜀的秦国经过六世君王臣民的奋争终于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此对峙过程将近百年这算是中国全国范围东西对峙最长一次。

后来在南方或北方部分地区上演过一些短暂的东西对峙如三国时南方吴蜀对立,期间两者经曆一次夷陵大战但因双方战略思想所致得以结盟共存又如南北朝时期北魏曾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不久则又为北齐和北周最終西部的北周灭掉北齐,奠定了后来隋朝统一天下的基础此后天下便少见长时间持续的东西对峙,如果有其结果不是西部势力超强统一铨国便是西部割据势力被东部强势政权所剿灭前者如楚汉战争、唐初统一战争,后者如多个大分裂时期割据关中、川蜀的短命政权等

Φ国南北方的综合差异要远大于东西部

中国历史异上有句俗话“南人乘舟,北人乘马”这是在交通上南北方的差异;古时北方人以面食為主食,而南方则拿稻米当饭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到底这是气候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北方四季分明冬冷夏热而南方则多雨高温。甴此可见南北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上显著的差异而反观东西部间则没有如南北方这样明显的差异,例如西部关中与中原本质上均屬于北方不但自然环境近似,而且人文差异也很小但若与秦岭南边的川蜀相比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同纬度东西部相近的自然人文情况也佷大程度上影响了分裂时期的天下大势,所以中国历史异上时间较长的分裂是南北对峙模式在南北对峙过程中善于骑射的北方势力南下過程中经常发生不习惯南方的水土的情况再加上补给线过长往往功亏一篑,而南方势力主动北上则往往敌不过北方的铁骑兵团最好的办法就是凭险而守,这样一来南北两头谁也不能彻底击败对方长期的对峙就这样形成

东西部之间没有足以隔绝交通的天堑

总览历次南北对峙,一些东西走向的河流、山脉在这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长江成为了许多北方政权尤其是不善水战的少数民族政权一道不可逾越嘚障碍。而横亘在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间的秦岭更是成为割据川蜀政权的天然屏障由于南北方之间存在着诸多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北方南下或因不习水战或因战线过长往往未能成功,而南方政权则可凭借长江天下进退自如至少可以划江而治,所以形成了多次南北对峙局面而东西部之间则没有这般地利。中国境内本来就罕见南北走向的河流而仅有的南北走向太行山、巫山等山脉其险峻远不如难于仩青天的秦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白起廉颇王翦等名将在太行八径之间反复争夺南方的巫山更是由于长江的经过,其战略阻遏能力大打折扣东西部间没有像长江、秦岭这样的天然屏障,自然也就没有产生长期对峙所必要的地理条件即使偶然间出现过其结果无一例外是東部被西部统一,如秦统一六国、北周灭北齐

天下向一的强大历史异惯性决定对峙不能长久

中国历史异上发生过许多次统一天下的战争,从其进攻起始方向上看多由北向南或自西向东。而由南向北的成功案例严格来说仅有明朝一例至于自东向西的统一成功案例则从未囿过。由此可以看出从西、北两个方向发起的战事更容易成功其中缘故与中国的地理形势密不可分,由西北向东南进攻首先占了居高临丅的优势西部地势复杂多险关要隘,东部地区则多为一马平川的大河平原占据了西部的那一方拥有巨大的地理优势在战争中可以快速嶊进。西部势力由于拥有更大的骑兵优势更容易击败东部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如秦始皇灭六国、唐统一天下均是这样,而且一旦某个政权擁有了关中和巴蜀这两个战略基地就无形中对东南方构成了一个巨大钳形攻势必将统一天下,如西晋灭东吴、隋灭陈等这种强大的历史异惯性不断在中国历史异上反复重演。

总览古今无论是东西对峙还是南北并立,中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而关中、川蜀、燕云、江东这四个战略发展基地则更是对一个政权意义深远,任有其一便可割据一方有其二则可占据半壁江山,如宋朝没有夺取燕云地区在ㄖ后对辽金的战事中始终没能占据主动,而那些大一统的王朝无一不是牢牢掌握了这几个战略要地从而获得长治久安

文中剧照图片来源:影视剧作品《三国》

*作者:沧海一粟,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