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有了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豁达乐观情怀。 3、学习作者豁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激趣导入 明月千里寄相思。一轮明月勾起古代文人的悠悠情思,留下传诵千古的名句。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大家想起了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对朋友的思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思乡之情 )
说得真好!月亮代表我的心。一轮明月凝聚了沉甸甸的乡愁,表达了美好温馨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与苏轼同游承天寺。(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点知识 1、了解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次遭贬谪,一生坎坷。 2、写此文的境况: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的新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地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古文要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哪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
学生朗读毕,引导学生从字音、停顿两方面评价。 寝qǐn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月色入户(窗户、门)
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怀民亦未寝 (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到)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只是)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高兴地) 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 (原来)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是缺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4、梳理作者写作思路(可以多种) 明确:叙事(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写景→抒情。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缘由、同游者。 (两个部分)叙事、抒情(三个部分)记叙、描写、抒情
(四个部分)起、承、转、合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张怀民同时被贬黄州,但心胸坦然,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 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描写月色的是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请同学们把“如”和“盖竹柏影也”去掉读一遍。如果这样写,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2 (这样写,让人感觉是写水的。)但实际上是写月色的。可见作者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比喻。作者运用比喻,把月光比喻成了水。水,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生动表现了月色的皎洁、澄澈(板书――月色:澄澈透明) 作者用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创设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宁静幽美、清丽淡雅等)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注意:赏析一个句子的方法是:明确写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效果,给人什么感受。) 5、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教师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末句中的“闲人”指的是什么人?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①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①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 ②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有贬谪的悲凉,心情的落寞,还有自我排遣的豁达乐观。 7、假如你是苏轼,你是张怀民,说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要表达的心境(用表达心情的词来说) 自豪自慰、惆怅悲凉、感慨悠闲、欣喜无奈、寂寞苦闷、乐观豁达 8、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教师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五、课文小结: 全文以月光为线索,用诗一般的笔调,将自己赏月的闲适宁静,超脱清逸融入在记叙描写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了作者无奈寂寞,欣喜悲凉,苦闷惆怅但又豁达乐观的复杂情感。总之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简约了解到,苏轼的人生,虽然坎坷,但却是追求美好,追求高雅,面对逆境豁达乐观,超然、潇洒的人生。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给我们的人生感悟是: 送一句话:追求自己的美好,用微笑面对人生的逆境。
月色----澄澈透明
闲人----豁达乐观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分别用的是什么表达方法?
爱刷丄菉丄錖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两文都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了他沉醉山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苏轼对当今社会的斥责与被贬之后的悠闲与无奈. 叙述、描写、抒情《答谢中书书》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哪些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哪些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月色比作清澈的积水,足见月光的皎洁,清透.给人一种安宁,静谧的感觉.与后文“闲人”结合,表现了诗人被贬后苦闷的心境. 再问: 还有呢 再答: 表达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落寞,人生的感慨,自我安慰都包含在内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出。再问: 谢啦再问: 谢啦
与《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哪些》相关的作业问题
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心情不好被贬的遭遇,郁郁不得志,难以入眠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再问: 还有的呢?你要是能回答完,我再给你追加5分哟。。 再答: 完全正确的答案: 1.月色美,心情不好 被贬的遭遇, 郁郁不得志,难以入眠 触景生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美丽的月亮挂在月空中,她是那样温柔、恬静,好似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似的.此时的庭院宛如一面银镜,倒映出皎洁的月亮;倒映出苍劲的松柏,倒映出悠闲赏月的这两个亲密的友人.那样的景象真的好似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
1.本诗题为《东栏梨花 》,首句写“梨花淡白’,二句写”(梨)花满城”,三句写“东栏一株雪”,这样是否有重复之嫌?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没有,第一句是些梨花的颜色,第二句是写梨花的多,第三句是重在点题,描写的角度不同,所以没有重复.2.“东栏一株雪”用了 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惆怅”之情?答:运用了比
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问题可跟烦恼没有关系哟个人见解这句话是对千里马不被赏识的遗憾和惋惜(如果一定要说这句话关于千里马的话)以及对那些不识英才的统治者们的讽刺这句话更多的是在讲统治者..而不是在讲千里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入户——直接写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间接写月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月色比作清澈的积水,足见月光的皎洁,清透.给人一种安宁,静谧的感觉.与后文“闲人”结合,表现了诗人被贬后苦闷的心境.
从自身感情和月光本质描绘月色,比喻修辞手法(水中藻荇交横)写出作者的愁苦烦闷,月夜澄澈透明,美妙的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是写景 散文.文章以“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以 “水中藻荇交横 ”写出了月光中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文章表达的感情复杂而微妙,遭贬 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月下漫步的悠然,都体现在文中的一个“闲”字上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月色如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错.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上课教案和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
题:记承天寺夜游(义教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夜晚,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学生举例。)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画都有很高的成就。苏轼来过我们惠州,惠州惠城区的白鹤峰有个东坡书院,据说就是苏轼在被贬惠州时谪居的地方。不知大家有去过没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宋代官员被贬是到一些边远地区,当任一些有名无实的“闲官”说好听的是“闲官”,说不好听的是“软禁”。被贬官意味着苏轼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看法。(生可能答出:郁闷、忧伤、不开心、不高兴等)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大家注意听清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试着模仿范读,读出感情。
教师强调:
读准字音:遂(sui)&&&&&
相与(yǔ)&&&
藻(zǎo)&&&&&&&&
荇(x&nɡ)
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A、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课文,不懂得同桌谈论一下。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B、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重点词语:
⑴月色入户&&&&&&&&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 &&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
⑻盖竹柏影也&&&&&&&&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清闲的人。现在一般指与事无关的人。
11)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引申为“交谈”。一词多义
(1)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C、学生逐句翻译。
3、翻译全文
翻译全文: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发现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就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交错纵横,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全班朗读课文。
四、品读研讨
自读课文,思考:
1、苏轼为何深夜起行?
明确: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皎洁美丽的月光从窗户照进房间,那里睡得着。于是就高兴地起来行走。)欢欣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就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苏轼有很多朋友,却“念无与为乐者”,可见朋友多,但知音少。他找谁?(张怀明)为何独寻张怀民?
明确:张怀民当时也贬官黄州。“亦”说明他俩志同道合(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
“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所以邀请志同道合的张怀民一同在承天寺庭院中散步。(板书: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这是文章的叙事部分。(板书:叙事)
(板书:叙事: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
(1)他们两人夜游承天寺“乐”的是什么?
明确:欣赏美景。
(2)那作者描绘了什么美景呢?(板书:绘景)
明确:月夜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作者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月夜的美景的?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月光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月下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犹如水中的藻、荇一样交错纵横。整句没有一个字写到月、月色,却处处在写月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皎洁、空灵的特点,让人如临其境。
板书:绘景:&&&
月& 色 —— &&积水 空
&比喻&&&&&&&&&&&&&&&&
皎洁、空灵
竹柏影 ——&
水中藻荇交横
4、“闲”的深究
A、看着这样的美景,苏轼发了什么感慨?(板书:抒情)
明确:(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3)作者说,哪里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柏,(也就是说哪里都有月色、竹柏,)这“月色”,“竹柏影”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也就是说,哪里都有美景,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到呢?
B、闲人为何意?(闲人:闲情逸致的人)
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皎洁、空灵。
板书:抒情:——
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
C、从文章中,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这与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推测苏轼被贬夜游时会郁闷、忧伤等还是有不同的,这也是他的可贵之处吧。
6、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挫折、逆境?
7、练习背诵(指导要点:这篇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8、大家一起背诵课文。
五、课堂总结
&&&&&&&&&&
&&&&&&&&苏轼(北宋)
叙事:——&&
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绘景:——& &月& 色 —— 积水空明&&&&&&&&&&&&
比喻&&&&&&&&&&&&&
皎洁、空灵
竹柏影 —— 水中藻荇交横
抒情:—— &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在惠州永汉中学赵榕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初二(5)班上了一节汇报课,教学内容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让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挖掘,来教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一、由于不清楚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课堂教学过程虽说有板有眼,但缺少创新。
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
四、对学生缺少鼓励。
“学然后知不足”,同样,“教然后知不足”。上完了这节汇报课,在赵榕深校长,永汉中学语文组老师和跟岗十位学员的指点帮助下,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觉得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承天寺夜游写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