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做不中国能造出圆珠笔芯吗笔尖

触目惊心:揭秘中国人造不出圆珠笔的真相
触目惊心:揭秘中国人造不出圆珠笔的真相
现在中国占领了全球80%的圆珠笔市场,一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说明世界圆珠笔年销量顶天475亿支。但是,实际上根据淘宝价格5分钱一个估算,10000个包邮计算,475亿支圆珠笔头的市场规模只有23.75亿元的价值,也就是说抛去人工费用、厂房租金、水电费、设备损耗、税收等等后,剩余利润有10亿左右已经顶天了。试问:能用价值十亿的圆珠笔技术否认整个中国的钢材产业的能力吗?只看图片圆珠笔头上的圆珠仍然需要进口更加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回头细想,1月4日,***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他透露了一个“秘密”&:“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总理强调的关键是生产磨具钢而非主要是生产球珠问题。其实,笔头和墨水是圆珠笔的关键,其中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圆珠笔球珠并不全是不锈钢的,而多是碳化钨——这一最接近金刚石的材料。实际上目前,碳化钨球珠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我国已经具有很好的基础,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只看图片我们生产不出来的只是不锈钢的“球座体”。我们进口的不锈钢是用来做那球座的,那颗珠并不需要进口!但是球座体的生产,无论是设备技术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如果有人问脑残问题:为什么中国钢产量那么大却生产不了圆珠笔用钢珠?斩钉截铁的回答:因为圆珠笔那颗珠不是钢珠,而大部分是碳化钨!日,***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中国竟然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真不知道。事实上,中国钢铁业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通俗地说就是地摊货、山寨货到处都是,有些甚至扔大街都没人捡了,但高档货却又只能到国外去购买。钢铁业的情况不仅是在钢铁业,而是在中国整个生产制造领域都存在这种尴尬状况。是什么造成目前这种局面呢?圆珠笔头上的“圆珠”需要高超的技术1月4日下午,***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据报道,***会上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说,“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什么意思呢?模具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要振兴离不开先进的制造技术,而模具无疑应该排在先进制造技术的首位。所以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模具材料性能、质量和品种往往会影响模具质量、寿命及成本,国产模具钢与国外进口钢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种规格,都有较大差距。塑料、板材、设备等性能差,也直接影响模具水平的提高。资料显示,中国模具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日、法、意等工业发达国家落后许多,也比英国、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韩国、新加坡等国落后。比如说很多中国人去日本买的马桶盖。有人说那是咱中国杭州产的——但是,那是用进口的模具、按照日本的标准生产的。我们没有那样的模具,甚至说,我们生产不出来那样的模具。这些马桶盖“墙里开花墙外香”,产品是中国制造,利润却被外企“收割”。有了模具钢,才能生产出好模具;生产出来好模具,才能生产出来好产品。这是一个循环。别小看圆珠笔尖的那个圆珠,你没有好模具,你就是造不出那么精细、圆滑的圆珠来,你造出来的那些圆珠就粗糙、就刺纸、写起字儿来就不好好出水儿……制笔大国做一支笔只能赚一毛钱从产量来说,我国是制笔大国,然而并不是世界制笔强国,我国生产的圆珠笔大多属中低档类,出口平均价格仅为0.03美元/支。可是,美国著名的圆珠笔制造企业CROSS公司生产的圆珠笔类,最低价格都在10美元/支以上,差距相当惊人。这其中除了品牌效应外,更关键还是产品的高质量提升了产品的价格。影响圆珠笔质量的有外观造型、色泽、书写类型、书写功能和书写质量等,但关键是书写质量,而书写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笔头和油墨的质量。目前中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了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这些高端墨水和高端笔头,以及笔头和墨水的关键制造设备,都是从瑞士、德国、日本进口的,每年用于采购这些产品的费用至少2亿美元。然后中国制笔企业再配上笔杆,做好电镀、包装,将笔装配成型。一支圆珠笔,光笔头和油墨的成本就占了70%左右,再加上劳动力以及装配笔的其他要素,中国制笔企业怎么可能获得高利润呢?其实早在2011年,关于圆珠笔的这个事就被提了出来。当时,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分:“两会上政协的一个提案给我触动很大。我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常用的圆珠笔,美国卖1.99美元,我们制笔厂利润才1毛钱。”折射出整个生产制造领域的问题钢铁业的情况不仅是在钢铁业,而是在中国整个生产制造领域都存在这种尴尬状况。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技术。技术上不去,有几个原因。一是缺少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创新敌不过山寨主义。你好不容易投入巨资搞出了一个新产品,或者把企业品牌做出来了,人家假冒仿制一下子就将你放倒。二是科研体制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屠呦呦那样的实干派、较真派、耿直派在体制内总体上还是不能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而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人,却总能在各行各业占据权力要津,拥有社会资源分配的控制大权。这一方面让中国基础研究没有起色,另一方面使科技发明创造转化为生产率的水平较低。三是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不断拉低企业的发展层级。由于对假冒伪劣的打击乏力,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盈利能力偏低,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很难有长远战略。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让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变成废话。四是房地产等少数行业的畸形发展和对中小企业的轻视甚至歧视,搞乱了整个中国的经济生态。社会资源向房地产等少数行业集中,很自然其他行业就失去了发展空间。五是以国企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严重不足。多数大型钢铁企业是国有企业性质,可对模具钢等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的研究与制造,却动力不足。石油企业也是这样。美国炼油已经大部分采用加氢裂化工艺,中国却还是采用催化裂化工艺。为什么不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中石油、中石化给出的理由是改造生产线成本太高,他们承受不起。加氢裂化工艺由于是在高压下操作,条件较苛刻,需较多的高品质合金钢材。国有大石油企业不想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也就对高品质合金钢材没有需求,这也影响了钢铁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六是共和国长子论之类的理念害死人。这种思路的直接后果是中小企业变成自生自灭的弃儿。而中小企业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可在中国却丢了这样的好宝贝。七是企业价值观与管理体系的紊乱严重挫伤了工匠精神和科技创新。政府与某些企业走得太近,国企人浮于事、任人唯亲、贪污腐败、铺张浪费、表面文章严重又对大型民企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造成人心不稳、人心不定、人怨天怒的局面,工匠精神和科技创新就很难在这样的环境生存。(综合《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还木有人讨论,赶快抢个沙发!
【主办方】
{{reviewloading.content|escape|html}}
正在加载...
{{_price_range}}
{{PriceRange}}
{{pub_count}}举办活动
{{join_count}}参与人数
热门城市:
北京佐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B2-号& 京ICP备号-4
互动吧官方合作推广
如果想让您的活动第一时间在互动吧付费推广,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添加微信:hdb_tuiguang询价,请勿相信非官方渠道,谨防诈骗
固定周期,快速推荐资源
位置醒目,让您捷足先登
快速曝光,召集精准人群
发送给好友
1. 使用微信/手机QQ/微博客户端扫描以下二维码
2. 使用这些客户端的分享功能将信息发送给好友
主办方咨询电话
您还可以打开,在线咨询主办方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下载App ,获取完整体验
打开互动吧App,"管理"-"我发布的"-"打开活动"-"添加封面"即可添加活动封面。如果你还未安装互动吧App,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安装。
你将要打开一个非互动吧页面,建议不要在该网页输入互动吧帐号、银行资料等隐私信息。
确定取消关注吗?
取消关注后将无法再关注列表查看Ta的动态中国为什么造不出圆珠笔芯,这才是真相!
我的图书馆
中国为什么造不出圆珠笔芯,这才是真相!
如今的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制造大国。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中国能让高铁飞驰、蛟龙潜海、玉兔登月,为什么多年来造不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曾在2015年年末《对话》栏目现场,亚洲制笔领头羊中国贝发集团的董事长邱智铭直言,造一支好笔必须要有好的设备做保障。而目前的现状是,精密制笔机械设备在国内是片空白,只能依赖于从瑞士进口。随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当即立下“赌约”:董明珠一年之内做出造好笔的设备;邱智铭立即回应,如果有最好的国产设备,那贝发就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笔。一年过去了!这个赌局也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刻!最终结果是董明珠没有造出这样的设备。董明珠能够把格力空调,带领成为世界第一大空调厂商!从技术空白区,到一个个核心技术的攻破,从拼装到自主研发。这也让董明珠不相信小小的笔芯有何难?笔芯虽然小,但涉及到很多尖端的技术。不仅仅是中国市场没有笔芯制造设备。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都不生产24工位笔头设备。也是通过去瑞士引进笔头制造设备。在这一点上,与中国没有任何区别。为什么那么多的工业强国都做不出笔芯设备了。其实这个笔芯的市场有关,因为笔头设备是再偏门不过的产品了。并且笔芯设备的使用的期限很长,贝发集团在1997年从瑞士进口了一台笔头生产设备。到目前还在使用。说白了,这种技术要去研发还是可以做出来的!但投资那么大,市场并没有那么广大,这是市场问题,并不是所为的技术问题。它不像尖端科技产品一样,比如芯片技术占据着大量市场,更决定着未来智能发展的趋势。所以,不要认为造不出笔芯设备,就一口咬定中国这个也能造,那个也能造。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笔芯都造不出来。你要知道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需要包揽所有的技术,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掌握全部的核心技术。美国作为当今拥有最多核心技术的国家,同样不生产笔芯。同样在顶级核心技术上,做为最早研究量子技术,和核聚变的美国。却不如中国,中国不仅成为这一领域的霸者,更是世界的引领者。像这样的顶级技术,中国还有很多“无人区”。今天,你大不必为了一个“笔芯”问题,而质疑着中国的成长。类似于“笔芯”的产品还有很多,你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技术,都要拿来和中国比。好多技术都跟市场有关。就比如大家所忌惮的智能设备系统问题。是真的是中国造不出系统吗?并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中国同样有。世界第一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所有核心部件就全部都是中国制造。电脑方面系统,国家部门都用的是国产麒麟系统。手机方面同样的,华为等中国企业早已在内部研发了,只是基于安卓系统的免费化,才迟迟没有入市。也许没有美国的好,但也不致于落后太多,毕竟美国入市很早。诚然还有许多核心技术不如美国,但不至于是你想象的那般差。中国让世界震惊的核心技术仍旧大把。我们并不需要误解“笔芯”的技术,这个黑锅我们不接。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就不需要突破,毕竟目前来说,还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突破,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请相信中国,因为我们有任正非、董明珠、曹德旺、这样一批批铁一样的战士,更有着像潘建伟、施一公这样的顶级科技人才。正是千千万万的他们承载起中国迈向顶级科技的大步!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但这把利器早已深入中国。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震惊!中国连圆珠笔头都生产不了!
今年1月初,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他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造得出高铁大飞机的中国,为啥生产不出一粒"圆珠"?
  今年1月初,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他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什么?中国竟然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生产!如果不是总理李克强说出来,估计好多人真不知道。
圆珠笔头上的"圆珠"需要高超的技术
  "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李克强说,"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什么意思呢?
  模具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要振兴离不开先进的制造技术,而模具无疑应该排在先进制造技术的首位。所以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资料显示,中国模具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日、法、意等工业发达国家落后许多,也比英国、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韩国、新加坡等国落后。
  比如说很多中国人去日本买的马桶盖儿!有人说那是咱中国杭州产的——但是,那是用进口的模具、按照日本的标准生产的!我们没有那样的模具,甚至说,我们生产不出来那样的模具!这些马桶盖"墙里开花墙外香",产品Made in China,利润却被外企"收割"。
  事实上,比智能马桶盖更能刺激国人的是苹果手机。由于苹果产品的设计、开发等重要环节都主要在美国本土进行,中国只获得一点血汗钱,仅从iPhone获益1.8%。
  而我们常见的很多生活塑料产品,很多都有毛刺儿……那是模具不行!
  有了模具钢,才能生产出好模具;生产出来好模具,才能生产出来好产品。这是一个循环。别小看圆珠笔尖的那个圆珠,你没有好模具,你就是造不出那么精细、圆滑的圆珠来,你造出来的那些圆珠就粗糙,就刺纸,写起字儿来就不好好出水儿……
  这就是制造业大国和制造业强国的差距!
做一支笔只能赚1毛钱
  从产量来说,我国是制笔大国,然而并不是世界制笔强国,我国生产的圆珠笔大多属中低档类,出口平均价格仅为0.03美元/支。可是,美国著名的圆珠笔制造企业CROSS公司生产的圆珠笔类,最低价格都在10美元/支以上,差距相当惊人。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目前中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了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这些高端墨水和高端笔头,以及笔头和墨水的关键制造设备,都是从瑞士、德国、日本进口的,每年用于采购这些产品的费用至少2亿美元!然后中国制笔企业再配上笔杆,做好电镀、包装,将笔装配成型。一支圆珠笔,光笔头和油墨的成本就占了70%左右,再加上劳动力以及装配笔的其他要素,中国制笔企业怎么可能获得高利润呢?
  据北京商报报道,有数据显示,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
除了圆珠笔头,有哪些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掌握
  跑鞋(减震系统)
  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一双高性能的跑鞋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很少会有消费者选择购买国产品牌的专业跑鞋。目前,外资品牌占据了专业跑鞋市场,而这些品牌也确实掌握着一些国产品牌所没有的核心技术。以中底减震技术来说,这是决定一双运动跑鞋好坏的关键。专业的跑鞋品牌SAUCONY拥有的GRID减震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惟一能够同时提供缓震和稳定功能的中底技术系统,它可以提高运动鞋的稳定与缓震性能。而目前国产品牌还没有突破这一核心技术。
  手机系统(安卓、iOS)
  上述这两大手机系统,目前核心技术开发都属于国外,其中安卓系统是以Linux为基础的开源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成立的Open Handset Alliance(OHA,开放手持设备联盟)持续领导与开发中,而iOS系统则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专用于系列的苹果品牌的数码。
  工业制造(数控机床)
  作为中国传统工业的重要助推器,高档数控机床的自主化问题一直扼制着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据相关人士透露,“大而不强”是中国制造业的现实。我国数控机床目前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赖于进口。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所需要的80%高端数控机床是要从国外进口的。
  医疗设备(CT)
  就医疗设备而言,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国产医疗设备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国正在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80%的CT、中高档监视仪,85%的检验仪器,90%的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都是外国品牌。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医疗器械行业,CT、DR的管球技术垄断在业内尽人皆知。数十年间,国内企业曾有尝试研发的,但因为外资的专利技术垄断捆缚我国科研机构手脚,知识产权屏障束缚CT、DR球管技术的研发突破。目前,全国的医疗单位全部依赖外资企业的进口才能获得管球,才能使用CT和DR。
  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
  核心技术的缺失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自主品牌在技术方面一直很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起日本、欧美等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在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方面。
  以日本三菱为例,这家公司生产的汽车发动机几乎供应了所有不能自产发动机的中国自主品牌。另外,在变速箱以及电喷系统等方面,国外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据了解,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丰田旗下的日本电装几乎垄断了所有中国电喷市场份额,其中,德国博世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60%。有业内人士指出,从自主品牌到外资品牌、从轿车到卡车、从汽油车到柴油车,中国消费者每买一辆车就会向上述3家外企贡献上千元的利润。(来源: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河北广播网、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北京商报)
泪奔!同一技术,德国用来铺路,中国却用来打麻将!
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却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也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曾几何时,美国商场里的这些体育名牌服装和用品上贴着的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的商标,而现如今却已落到了这样寥寥可数的程度,但这也并非坏事。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愈加严峻。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加之15年年中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根据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政策调整,旨在倡导突出创新驱动,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转型已在路上。......
马桶会着火!国产“智能”马桶盖你还敢买吗?↓
自从去年中国游客到日本搬回不少马桶盖之后,智能马桶也一炮而红。据说,国内智能马桶的市场培育时间缩短了至少5年,销量猛增。
  虽然媒体都说了,日本的马桶盖其实大都是产自中国浙江,国产跟外资品牌相比,质量并不会差。不过看到下面一则抽检报告后,大概很多人不会那么“安腚”了。日前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份抽检报告告诉我们,在抽检的智能马桶产品中,有四成不合格。大部分问题集中在耐热耐燃性能上。换句话说就是,智能马桶有火烧屁股的风险。......【】
是谁把中国制造困在了“作坊”里?↓
《新周刊》在描述东部沿海制造作坊里的生活时,出现了一句经典:流水线上的工作,单调、枯燥,用2个小时就能望见一生。
  制造业中,有一个部门叫做工业工程部,他们会去用秒表测量员工锁一颗螺丝或者装一个后壳的时间,然后,用3600s去除以这个数字,从而得出员工需要每小时产出的量,有一个专业的叫法是UPH.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设计者会考虑人体生理需求、疲倦度等因素,进行适当地放宽,但员工终要被看做一架精准的机器,用平衡的动作速率来完成工作。
  事实上,代工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已然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单就能把大量员工安排在流水线上安心工作就已经是不小的成就。
  但是中国制造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只靠出神入化的管理来维持稳定,要从根本上变革工作模式,否则,再多的杂志、再多的篮球场、再多的房子也没有办法给员工足够的安全感,未来制造业的员工需要体面的工作,和谐的团队以及向上流动的路。......【】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中金在线微信中国怎么就造不出圆珠笔球珠!终于明白了
小小的圆珠笔,中国造不出来,这为什么成了近期大家比较讨论的话题?还要从去年11月22日的央视的《对话》访谈节目说起:
一年前李克强总理说中国造不了圆珠笔的圆珠,而在当时的《对话》节目中(视频:),大佬也承认中国之所以造不出好笔,是因为造不出好笔尖,而现在中国制造业确实需要向更高的台阶进发。
节目中,这些企业坦言,小小的圆珠笔虽然不起眼,但是顶级圆珠笔利润高于一台空调,而中国造的圆珠笔,利润只有几厘,因为处在制造业的最低端,只是加工而已。
对于中国圆珠笔制造业来说,圆珠笔尖原材料配比特殊,只能高价采购,但更可怕的是,由于国外垄断和技术壁垒,有时候有钱也买不来,其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企业要么继续忍受中国制造=廉价产品的标签,要么勒紧裤腰带、一切从研发开始。
对于这个圆珠笔的笔尖,机械美学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这个中国人造不了的圆珠笔的笔尖,是由两个核心部件组成:金属圆珠、和锥形的金属底座(或称球座)。圆珠是个纯粹的圆球,但球座不是简单的碗状,而有着各种细小沟槽,加工过程非常复杂,对精度的要求也十分高。
大气的压力和油墨的重力的双重作用下,笔芯里的油墨流向笔头的球座里,黏附在球珠上。圆珠笔的书写原理,是利用圆珠在书写时与纸面直接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使圆珠在球座内滚动,带出塑料笔芯内的油墨(墨水),形成字迹。
由于书写时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笔尖的圆珠需要采用非常坚硬耐磨的材料制成。目前最常用的材料是不锈钢和碳化钨。后者的质量更好,使用时间再长写起来都也很流畅。
碳化钨是一种由钨和碳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硬质合金生产材料,呈黑色六方晶体,有金属光泽,硬度与金刚石相近,化学性质稳定,是电、热的良好导体。加入碳化钛、碳化钽,还能提高抗爆能力,用于制造钢材切割工具,还有多种军事用途。
圆珠笔是怎么来的呢?
很早很早以前,东方人用毛笔砚台,西方人用各种蘸水笔,两者都不适合出门旅行。后来出现了吸水钢笔,但这种书写工具易渗漏、易受气侯影响、需要经常灌注墨水,这些局限使得经常出门在外的记者尤感不便。
19世纪末欧洲就出现了圆珠笔的雏形。日,一位名叫John
Loud的美国记者获得了圆珠笔的第一个专利,他为这种利用滚珠作笔尖的笔取名ballpoint
pen,但没有商品化。后来英国和德国陆续有类似的设计出现,均因性能较差,没引起广泛重视。
直到1943年6月,另一位记者,匈牙利的L&szl&
B&r&为他发明的Biro圆珠笔申请了欧洲专利。他采用类似报纸油墨的快干墨水代替传统墨汁,为避免粘稠的墨水堵塞,B&r&在墨水管的顶端安装了能够旋转的小金属球,作为笔帽防止墨水变干,同时控制墨水流出的速率。
后来,英国政府购买了Biro圆珠笔的专利使用权,配备给皇家空军。飞行员从此告别钢笔,再也不用担心在低压的高空飞行后满身墨水了。二战期间,Biro圆珠笔由于坚固性和适应战场环境的能力在军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1945年,美国人Milton
Reynolds改进的新型圆珠笔供应美军,同时投入商业生产,这种号称第一支能在水下书写的笔售价12.5美元/支,以当时的工资水平,相当于现在的160美元,但昂贵的价格阻挡不了美国人对这种神奇的新型书写工具的疯狂追捧,上千人排队竞相购买,初次推出就卖掉了一万支。
真正把圆珠笔这种书写工具变得趋于完美的,是法国人Marcel
Bich。他1945年创立公司,并于1950年获得BIRO的专利,他的BIC圆珠笔创立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典范,也真正把圆珠笔带进了千家万户。1953年,在他的广告主管建议下,出于全球化的考量,为了避免自己的姓被念成不好的意思,Bich把品牌命名为BIC。
在BIC之前,圆珠笔都是奢侈品,由飞机制造厂生产,供应给空军、土豪和发烧友。Bich科学开发了制造圆珠笔的工业流程,大大降低了单位成本,1959年以每支笔的29美分的价格销往美国,在一年内,竞争又迫使价格下降到了10美分以下。
从1950年至今,BIC已经生产了1000亿支圆珠笔,成了行业NO.1,圆珠笔的代名词。(中国如今一年能生产380亿支,3年就能在数量上追平BIC,然并卵)
圆珠笔的墨水分油性和水性。早年的圆珠笔写出来的字迹刚开始清晰,时间一久就会慢慢模糊。是因为当时油墨是用染料和蓖麻油制成的,日子久了,油慢慢的在纸上浸开,字迹就模糊了,不能长期保存。因此,有规定档案书写用笔不能用圆珠笔,只能用钢笔和水性签字笔,所以在中国圆珠笔的使用远不如欧美。
要能写两公里,如果圆珠的硬度和耐磨性不够,写着写着被磨损变小,就得漏墨了。最早BIC的圆珠是不锈钢的,1961年起改用碳化钨。BIC是从碳化钨粉末开始搓小球的。墨水、圆珠和笔头的匹配,是生产圆珠笔的核心技术。要能写满两公里,一点小误差小磨损都不允许的,据说圆珠和托座之间只允许0.1微米的误差。
制作笔头的线材,有青铜、镍银或特种钢的,通过冲压或车铣成型。据说1999年,贝发花40万欧从瑞士引进了制造高端笔类产品的设备,在用完了厂家赠送的300吨专用线材后,放眼全国居然没人能制造同类线材:国内的原料都比较低端,容易漏墨、掉珠、耐磨性差,只能占领廉价的低端市场。
中国一定得造好笔尖?
2012年中国贝发集团砸6000万研究圆珠笔头时,有人曾算过一笔账:瑞士笔头加德国墨水,合计0.126元,再加上笔管、外壳等塑料配件,一支圆珠笔的成本是0.233元,而出厂价却只有0.245元,利润空间只有1分2厘。(中性笔能赚两倍,一支的利润有2~3分钱。)
如果突破笔头、墨水等核心技术,实现完全国产化,无需再进口原材料,整支圆珠笔的成本还可以至少降低5个百分点。
现在中国占领了全球80%的圆珠笔市场,一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差不多每个地球人能分到5支,但要让造笔企业去倒逼原材料和设备制造行业,自掏腰包、以己之短,血拼人之长,这是缺乏自信却又过于自我的表现。
谁说造笔就必须能做最好的笔尖,靠进口不代表无能,咱心虚个啥,在笔杆上精益求精有何不可?可怕的是,笔尖造不了,连笔杆也不好好造,才真的再没人带咱玩了呢。
术业有专攻、凡事皆有取舍,在协作的社会,关键不在于没有短板,而在于有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大家觉得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珠笔笔尖制造工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