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五十句》里的这句:“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怎么理解?,求详细解答。

栏目类: |
精读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日期: 09:07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点评】本段主要是黄帝对岐伯的一个关于12脏器功能和相互关系的提问。
  ①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相使:生理学名词。脏腑间相互役使,相互作用和联系;
  贵贱:指各脏器的高低贵贱,换言之,每个脏器的重要性。
  ②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悉:全部的意思;
  乎哉:语气词;
  问:提问;
  也:语气助词;
  遂:当动词讲,允许的意思;
  【整段翻译】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允许我谈谈这个问题。
赞助商链接由于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无法正常使用本网站功能,
其它关键字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学说[1]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
内容标签:
搜索关键字:主角:黄帝 ┃ 配角: ┃ 其它:
文章基本信息
文章类型:
作品视角:女主
作品风格:正剧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已完成
全文字数:108899字
是否出版:
尚未出版()
签约状态:
作品简评: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爱她就炸她霸王票]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读点击:
晋江APP→右上角人头→右上角小框
[收藏此文章]&&[下载]&
[推荐给朋友]
[灌溉营养液]
地雷(100点)
手榴弹(地雷×5)
火箭炮(地雷×10)
浅水炸弹(地雷×50)
深水鱼雷(地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
心之合①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②毛也,其主③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①脉五动,闰以太息②,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
夫人之常数①,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①。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①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①,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②,交者,死也……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①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①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②,所谓……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①。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②……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①,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①;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②。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①,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①。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②,心部于表③,肾治于里④,脾为之使⑤,胃……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①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①,……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①,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黄帝燕坐①,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
孟春始至①,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
下卷 灵枢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①,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①中之……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凡刺之要,官针①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①则精失、魂魄飞扬、志……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①,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①。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①;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①,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藏,阳为府。……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①,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①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脏之使②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岐伯曰:五官者……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①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
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①、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②,余知其然也……
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①,大……
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①,或为消瘅②,或……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①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①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焫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①为基,以父为楯;失神②者……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①不得常②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伯曰:何物大……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①,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①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②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①。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
总下载数:1
非V章节总点击数:  
总书评数:0
当前被收藏数:34
文章积分:2,281,754
本文相关话题您的位置:
翟玉忠:《黄帝内经》中的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原则
发贴人:59.36.34.*发贴时间:【】[]
&& ()&中华祖先确实有很多不被现代人所了解的东西,如中已有了解剖学血液循环***细...& ()社会系统与人体系统同型。    
谈到治道与医道统一性,《国语·晋语八》中说“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内经·师传第二十九》上有:“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 ()&& ()&& ()&& ()&& ()&& ()&& ()&& ()&& () 中华原文明从医学到外交(黄老心术)再到政治经济学,一以贯之中医经典《内经》是一本上古医书,其中所阐述的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知识都是纲领性的,显得十分重要这里笔者把《内经》中主要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原则整理出来,希望引起国人对自己原文明形态的高度关注――尽管这些政治资料没有《书》(也称《四经》)那样系统和全面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原文: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推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变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玉忠注:    
在环境经济学出现以前,人们长期以来都没有注意到中国月令体系的重要意义春天“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一直是中国千年黄金时代春季政令的基本原则;由于西方现代环境经济学没有自然主义世界观和哲学观的指导,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夏季休渔这类限时管制措施的重要性,但相对于中国古典政治学,这仍然是“头病医头,肢痛医脚”的办法我们注意到,在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平衡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最快的发展,达到平衡就要顺应自然,因顺天时    原文:      从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    
顺从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玉忠注:    按照自然原则,不治已乱、治未乱,是中国历代许多政治家的治国之本    《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原文:    
凡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    
大凡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二者不协调,就象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玉忠注:    
动态平衡是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高追求(《内经》中此类论述太多,下面不再引述),包括不同阶层利益的平衡(百姓均平)和经济中不同部门间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概念演化为中国古典经济学的轻重理论――美国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引入轻重理论中的常平仓制度,通过农业立法保障了农业与工业部门的平衡,受惠至今――而国人只会骂中医和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封建主义,悲夫!    《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原文:      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译文:      
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殉隼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麽,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玉忠注:    《内经》的作者直接将人体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同型比较,突出了选举贤能最高领袖的重要意义在西方系统论充分发展以前,所有谈及社会系统等级结构存在的人都被视为异端,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就是对社会系统的科学考察系统论政治学终将取代牛顿以来原子论世界观的政治学,而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这一伟大文明运动的推进器    《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原文:      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译文:    
道:我愿听听有关临证方面的重要道理岐伯说:诊治疾病极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搞错色脉,能够运用色脉而没有丝毫疑惑,这是临证诊治的最原则假使色脉的诊法不能掌握,则对病情的顺逆无从理解,而处理亦将有倒行逆施的危险医生的认识与病情不能取得一致,这样去治病,会损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治国,是要使国家灭亡的!    玉忠注:    
对现实进行客观考察是治国的基础,陈云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就是讲的中国哲学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陈云是现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它的“四大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银行信贷平衡、物资供需平衡,后来又加上外汇收支平衡,很容易从中国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去把握,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量资币,权轻重”――中国当代那些主流经济学家当然看不起这些东西,他们那里什么都是洋大人的好    《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原文: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译文:    
道:诊察的方法怎样?岐伯说: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气虚实,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但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治疗什么病都是以达到气血平调为准则    玉忠注:    
从《逸周书》到《老子》,从医学到政治经济学,通过损有余、补不足达到动态平衡是中华原文明最主要的哲学方法,中国古典政治学经典《四经》所谓“应化之道,平衡而止”当然,在不同领域,具体的实施方法迥异,但基本原则一致    《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原文:      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损,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哀其太半而止,过者死    译文:    
妇人怀孕,若用毒药功伐时,会怎样呢?岐伯回答说:只要有应功伐的疾病存在,则母体不会受伤害,胎儿也不会受伤害说:我想听听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身虽有妊,而有大积大聚这种病,是可以用毒药功伐的,但是在积聚衰减大半时,就要停止功伐,功伐太过了就要引起胎儿死亡    玉忠注:    
儒家无论从世界观,还是在哲学方法上,都是对中国古典原文明的异化中庸之道只会造成彬彬文士,如果治病总不用剧烈的药,恐怕也要死人――治国亦然,为人亦然      《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    原文:      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译文:    
问歧伯说:我爱护万民,供养百官,征收他们的租税我可怜他们有时不能生产自给,还连续发生疾病我想在治病时不用药物,不用砭石,而用微针疏通经脉,调和血气,调整经脉的逆顺出入,使气血正常输布于穴位同时下令将这种治疗方法流传给后世,必须明确制定出方法,从而使这种方法永远不会消失,历久而不失传,做到既容易使用又不容易忘记,所以必须使它有条理,区分篇章、表里分明,从始至终都这样对所用的针具也要有规定出形状,所以,必须先要写成一部《针经》,我想听听你对这个问题的意见    玉忠注:    
治国与治身,皆“明为之法”,中国法家文明流源可渭远矣!     《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原文:      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译文:    
说:听说先师有许多心得,但没有在著作中记载下来,我希望听听并牢记,以作为行为准则执行在大的方面用以治理***的饥苦,在小的方面保养身体,使百姓不为疾病所困,上下亲善,造福后人,并让这些经验世代流传,朝夕借鉴你可以告诉我吗?岐伯说,你的思想真深邃啊!不论治民治身、治彼治此、治小治大,治国还是理家,从来没有用倒行逆施的方法能治理好的,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才行得通所谓顺,不仅是指医学上的、经脉、气血的逆顺,还包括对待人民要顺应民心    玉忠注:    
顺民心是法家的重要主张,人本主义,公权意识是中国古典政治经验学的典型特征         《内经·灵枢·外揣第四十五》    原文: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译文:    
岐伯说:问得很高明啊!不仅针道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说:我想了解针道,而不是国事岐伯说:治理国家和针道一样,都要有一个原则没有原则,怎么可能把大小深浅不一的事务杂合而为一体呢?    玉忠注:    
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中医理论如此相通,西汉人们谈论经济时也谈“灸刺稽滞”,《盐铁论·轻重第十四》中说桑弘羊当治粟都尉,管理大农事的时候,大大整顿经济,就像用针灸治疗滞积,使全身血脉流通一样,所以各地方万物畅通,国家府库充实(原文:上大夫君与治粟都尉管领大农事,灸刺稽滞,开利百脉,是以万物流通,而县官富实)“去稽滞”,让资本和物资正常流通是中国古典经济学轻重理论的重要内容    《内经·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原文:    
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译文:    
说:你所讲的都是病人自己所能知道的,但有的人既没有外来和邪气侵犯,也没有受惊恐等情志的刺激,却突然发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否因为鬼神作祟呢?歧伯说:这也是因为有宿邪潜伏在内而未发作,由于情感上有所变化,或有厌恶之事,或有所怀慕而不能遂心,引起体内血气的混乱,和潜伏在体内的病邪气两相结合,因而发生病变这种内在的变化极为细微,没有明显的迹象,是看不见,听不到的,所以好象鬼神作祟一样    玉忠注:    
国人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很早就树立了起来,西方直到文艺复兴,自然主义科学观念才兴起,但在政治领域,基督教神学仍居主导地位有人建议中国抛弃自然主义哲学观,全都改信基督教,又说离神有多少就离民主有多远,这种观点简直荒唐――民主不能囫囵吞枣地借鉴!中华文明不能弃之如敝履!  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翟玉忠:《黄帝内经》中的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原则》&&&& 地址: .cn/Article/200701/showp1.html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内经艾灸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