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据身上冰雪奇缘的故事事

[转载]《红楼梦》校本选修
教学内容:
1前言《女性的赞歌》。
2十二钗的来历及其记忆分类。
3林黛玉判词的解读。
4林黛玉的结局。
一、前言《女性的赞歌》:
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这是在说《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和强烈的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还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
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
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二、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小姐、丫鬟等众多的优秀女性形象,栩栩如生,我们涉猎《红楼梦》还将认识更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希望大家带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进《红楼梦》,爱上《红楼梦》!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写警幻仙姑在太虚幻境与贾宝玉来到“薄命司”,“只见那边厨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宝玉听说,再看下首二厨,果然写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一个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由此看来,《红楼梦》中写的“金陵十二钗”为“正册”、“副册”、“又副册”共计三等36人。但庚辰本中有一眉批说:“至末回警幻情榜(实际上此回未成),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据此可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应为五等60人。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陵十二钗”是指“金陵十二钗正册”12人。
“金陵十二钗正册”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和秦可卿。如何记住她们呢?给大家一个记忆的“诀窍”——把“十二钗”分成三组来记忆。
第一组:与宝玉有爱情瓜葛的黛玉、宝钗、湘云、妙玉为一组,称之为“红楼四大美女”。或者将“红楼四大美女”称之为“双金”、“双玉”:宝钗和湘云都有金麒麟,而黛玉、妙玉的名字均含“玉”字。
第二组:宝玉的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以“原应叹息”四字概括之。
第三组:宝玉的两嫂两侄。李纨、熙凤是宝玉的嫂子;巧姐和可卿一个是宝玉的侄女,一个是侄媳。
一部红楼梦,分判词,那是人物提纲;分曲演,那是主题和人物通过曲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分语村言,那便是红楼梦全书。曲演的根据是判词,是把判词具体化。&所以我们在介绍人物时,先解读判词。
三、林黛玉判词的解读:
1判词前的图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传统解释:
(1)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
“玉带”暗寓林黛玉就像一条洁白的玉带,不被珍惜,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2)咏絮才:林黛玉“一日十行”,可谓旷世奇才,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葬花吟》、《菊花诗》、《桃花行》、《唐多令》和《秋窗风雨夕》等名篇来。
《世说新语·言语》记其事道: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在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即谢安,是东晋后期支撑半壁江山、当政时期战败了荷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相,死后追赠太傅。《世说新语》是刘宋时刘义庆所撰,追记前朝的事情,所以写谢安最终的官衔,那时谢道韫还是小女孩,还没有出嫁,文中称她为"王凝之妻",也是后人追书之词。
  文中的胡儿,是谢朗的小名。谢朗是谢安二哥谢据的儿子;谢道韫是谢安长兄谢奕(宇无奕)的女儿,她和谢朗是同祖的嫡堂兄妹,同为谢安的亲侄。谢朗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以向空中撤一把盐来比喻下雪,形象能力也不错,不过这个比拟缺乏诗趣,所以不如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的比喻贴切而雅致,赢得了叔父谢安的欣赏笑乐。
四、伤感的结局: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
(1)“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仙草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2)歌曲: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3)林黛玉之死:
“我就是回去的时候了。”——黛玉绝粒待毙
八十九回,黛玉听说宝玉要与别人结婚,便蛇影杯弓地信以为真,不吃不喝地一心求死,折腾了一番,后来误会解开病才好了,黛玉此次寻短见虽不成,却让我认清了一个事实——黛玉只为宝玉而活着!从这件事看来,有人认为黛玉是主动求死的。
&&&&宝玉和黛玉自幼在一起,两人互相爱慕,已经到了“非君不嫁,非卿勿娶”的地步了。黛玉对于那些世俗的臭男人的丑陋行为已是听得多,看得多了。封建社会的女子的终生大事就是嫁人,若不能嫁给宝玉,未来的日子简直是不敢想象(就像贾迎春毁在中山狼孙绍祖手上一样)。宝钗曾经笑着说要她作大嫂,她默然地拒绝了。薛姨妈的话说的对,这样品行的薛蟠连香菱都不配,又怎样能配得起黛玉呢!所以,黛玉早就作好准备,一旦有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就一死了之!这次的寻短见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书的前面,林黛玉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别人的言语中不慎触及了她便马上还击,有时太尖刻了,不免得罪了人,但她仍处处维护着自己。但回想一下,在元春的赐品中只有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件事之后,黛玉就开始收敛自己尖刻的脾气,特别是到了宝琴进贾府之时,对众人一番的话她的反应很不寻常:
宝钗说道:“……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说话之间,宝玉黛玉都进来了,宝钗犹自嘲笑。湘云因笑道:“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琥珀笑道;“真心恼的再没别人,就只是她。”口说着,手指着宝玉。宝钗湘云都笑道:“倒不是这样人。”琥珀又笑道:“不是她,就是她。”说着又指着黛玉。湘云不则声。宝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她的妹妹一样。她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她的那嘴有什么实据。”……一时林黛玉又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道姓,直是亲姐妹一般。
湘云的话正说中了黛玉的心中之事,黛玉肯定不高兴,她没有玲牙利齿的反驳回去实在是令人吃惊。若在以前,她早已骂出声了,还会说什么“她(宝钗)的妹妹便是我的妹妹”之类的话。从这看出,林黛玉的确是改变了不少,还记得在宝玉问她要不要元春的赐品时,她就哭着叫宝玉以后去找宝钗罢了,别来找她,还祝宝玉结成“金玉良缘”,或是黛玉此时已经看出了自己无望嫁给宝玉,故一旦有什么事她就想着寻短见。
还有一点是,决定宝玉婚事的人是贾母,贾家日渐没落,她已是陈年老参,不中用了。她现在要做的是想方设法保住贾家的财产,外孙女的事她渐渐的管不了这么多了。这时她的权力也减少了,宝玉的婚事就慢慢的落在王夫人身上。在紫鹃情试宝玉后,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已是公开化了,但王夫人等人只说两人自小在一起,关系不同别人,所以才舍不得分开的,并不愿意承认两人相爱。王夫人曾对凤姐说过晴雯“像极你林妹妹”,骂她“水蛇腰”、“像个病西施似的”,“我就是见不得她那张狂的样子”,这分明在含沙射影地骂黛玉。借抄检大观园赶走晴雯,就是在杀鸡警猴,要向黛玉示威:想做宝玉的媳妇,你没门!这一点黛玉应该知道。综合上述,说黛玉是自杀的,我认为是合理的。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论是古人、今人,还是中国人、外国人,都有一死。死,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但我认为《红楼梦》中所写的死是有特点,有性格:
秦可卿之死使人思,金钏之死使人惜,晴雯之死使人惨,尤三姐之死使人愤,尤二姐使人恨,司棋之死使人骇,黛玉之死使人伤,金桂之死使人恼,贾母之死使人羡,鸳鸯之死使人敬,赵姨娘之死使人快,凤姐之死使人叹,妙玉之死使人疑,毫无一同者。
&&&&&&&&&&&&&&&&&&&&&&&&&&&&&&&&&&&&
——《红楼评梦》
&&&&对于林黛玉的死,在第二十七回唱的《葬花词》是她死时的写照。
林黛玉自幼深得贾母的欢喜,众人对她的关爱自是不少。但在她病重和死之时竟无人来看(李纨是被叫来的,平儿、探春是知她快死才来的),何其凄凉!这原因是归于贾母对她的关爱少了。贾母这陈年老参在外孙女林黛玉死后说过:“你是我的外孙女,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哎!只因贾母的态度稍改,众人的态度就大变,人情多么冷漠。真应了那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黛玉为宝玉“泪尽人亡”时,宝玉却在呆痴中被骗与宝钗成婚,黛玉在临终前终究不能看到心爱的人一眼,最后只落得个猛声直喊:“宝玉,宝玉,你好……”到底是“你好”什么呢?是不是凤姐说的“宝玉,你好狠心!”呢?是的,“三月春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无人探望无人问讯,连最爱的男子也作“梁间燕子”了,真的是“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当日春去花落。“尔(落花)今死去侬收葬”,今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回想当日,怡红院里,红情初萌;沁芳桥畔,芳梦才过。两人情意绵绵。今日里,只落的个人亡花落,湿香罗。
&&&&&&晴雯作为林黛玉的影子,无辜被赶出大观园。她不服,她骂,她恨,但她在死前终究见到宝玉一面,能穿着宝玉的衣裳死去,但是,黛玉没能见到宝玉的最后一面,死时只能像落花一样黯然逝去。黛玉本身有着一身傲骨,死时她的愿望是:“愿奴胁下生双翼,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掬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欠泪的,泪已尽,再没有留在这世上的必要了。
“这就是回去的时候了。”——林黛玉。
若有来生,莫入红楼。
第二三节&&&
林黛玉形象——诗意的灵魂
教学内容:多角度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一、总介: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二、论黛玉之美
(1) 形貌美
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出来的一个最为美好的形象,也是作者最为赞颂的一个人物。当然,作者并不是亲自站出来把他的观点强行灌输给读者。脂砚斋曾经披露过《红楼梦》的行文妙法:“……有间架,有曲折,有顺应,有映带;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音,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关于黛玉之美,作者运用了直接或间接的描写,但行文中他对黛玉之钟爱是很明显的。
首先,作者给了黛玉绝代之貌。文中首次描写黛玉之体貌是从凤姐的口中道出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话出自凤姐之口,则黛玉之丰姿可知。
在书中作者最直接描写林黛玉外在形容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从宝玉角度描画出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
作者状黛玉之奇眉奇目,不落前人一写到美人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这样的窠臼。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贾宝玉根据林黛玉“眉间若蹙”的特点,给她取名为“颦颦”。我们根据“东施效颦”的典故可知,作者在暗示林黛玉是有西施之貌的。黛玉之美由此而彰显,毋庸赘言便可意会,以致贾宝玉看到后便呆住了,痴痴地说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很多人看到此都联想到了“木石前盟”。实际上,作者不过是以这个“疯癫”少年的又一“痴呆”行为来突显黛玉的绝代之美罢了。
西施之皱眉,实因心痛,这种病态美是自然而非矫作的。黛玉蹙眉,亦是她内心忧郁的外在表现。她的“病如西子胜三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同样是自然而非矫作的。因此贾府中人一见她,虽觉她似“弱柳扶风”,却赞她“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风流态度”是黛玉忧郁气质的一种外在体现,自然是黛玉之所独有的。
诚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并非只塑造了这一个绝代佳人。作品中另一个女主角薛宝钗也是一外貌出众可与黛玉媲美的女子。她“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四回),作者还又一次借宝玉之口描写了她的美:“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第二十八回)作者赋予了宝钗极美丽的形貌,但作者对黛玉之貌并没有做如此素描式的刻画,而是带有朦胧感的点染,作者没有让她浓妆华服,仅写她一颦一笑,一姿一影,就可以给人挥之不去的美感。正是“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林妹妹”,黛玉是作者借助于想象构成的最完美的肖像。
(2)才情美
林黛玉的才华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的佼佼者。为了突显她与众不同的诗人气质,作者布置了她诗意的前世——
《红楼梦》开头就以诗意的语言点化了林黛玉诗一般神秘浪漫的身世:“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第一回)她颇具诗情美的身世,为其诗一样的性格做了铺垫。所谓“诗言情”,黛玉的作品,皆属伤怀悲恻之作,表达着她的哀艳凄绝的爱情,不为俗屈的志趣。同时,林黛玉的人生与情感也是世上最感人至深的一首诗。
黛玉是为还泪而生的,而诗则是她一生的支柱,且篇篇为血泪之作。黛玉是极富诗人气质与诗家才华的,就作诗本身而言,她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这点在她夺魁的菊花诗里就有典型的表现:“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一种不能自制的诗的兴会,已经让她如痴如醉,深陷而不能自拔。在她浓厚的创作激情的驱使下,黛玉成为了书中写诗最多也是最好的女子。诸如《杏帘在望》、《葬花吟》、《题帕三绝句》、《咏白海棠》、菊花诗《咏菊》、《问菊》、《菊梦》、《秋窗风雨夕》、《五美吟》、等。黛玉在《红楼梦》中共写了三十余首诗,且无论长短,或诗或词,或酒令曲赋,首首含情思、蓄幽怨,无不是才华毕露,精妙绝伦,风流别致,意境优美。特别是堪称其代表作的《葬花吟》、《题帕三绝句》、《秋窗风雨夕》三部,都是久盛不衰之名作。虽然书中以“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为引,但这三首诗皆可与菊花诗媲美。就拿如泣如诉的《葬花吟》来说,它的精美绝伦、荡气回肠,远在《菊花词》之上。“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形象地表达了黛玉凄苦孤独的生活现状,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表现了黛玉美好的梦想在黑暗的现实中破灭后,在内心产生的孤傲高洁,决不同流合污的诗人美质。“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表达了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含蓄隽永,意韵丰厚。故人称黛玉为“诗魂”,是毫不夸张的。
&在大观园的众才女中,能与黛玉的诗歌造诣相媲美的,也就只有宝钗了。但是,很明显的,宝钗是只有诗人才华而无诗人气韵的。我们从大观园众姐妹的五次写诗比赛中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次海棠社,她们写《咏白海棠》诗,李纨判宝钗以“含蓄浑厚”得第一,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可众人看了,都道是黛玉诗为上。第二次写菊花诗,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以“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夺魁,而宝钗的诗次之。第三次芦雪庵争联即景诗,黛玉十一句,宝钗五句,从数量质量上看,黛玉都明显高于宝钗。第四次桃花社,黛玉独做《桃花行》,无人可比。第五次作柳絮词,众人判宝钗的《临江仙》“果然翻得好气力”为第一,黛玉的《唐多令》因“缠绵悲戚”为第二。但愚以为,宝钗的这首《临江仙》命意太俗,实在勉强。诗中无不反映了这位“藏愚守拙”的冷美人的庸俗气和功利主义特点。而黛玉的《唐多令》,寓意自然、意境超逸、缠绵悲戚,自有一种伤感美。诗人孤标傲世的个性和超功利主义美质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所以,人们常说,黛玉是“诗一样的女儿”,而黛玉的诗是“女儿一样的诗”。因为,黛玉的美,在其诗中得到了最完美、最哀艳凄绝的表现。由于黛玉绝代的美丽和出众的才华,自然孕育了她的骄傲与自尊,也正是因为她的骄傲,产生了她的“目无下尘”。
(3)气质美
自古《离骚》中就有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来象征具有美好品质的君子:“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林黛玉亦是作者要极力塑造的一个内外皆美的人物。突出表现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具有特殊意象的植物来象征林黛玉的内在美质。
首先,曹雪芹为林黛玉安排了这么一所与众不同的住处——潇湘馆。这里之所以好,就在于它有别处所无的“千百竿翠竹遮映”(第17回)。黛玉之所以选中这个地方,也是因为“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第23回)。大观园里别处不见竹,只是潇湘馆里有竹,而且“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第18回),“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第26回)。而且,几乎每次写到潇湘馆,都要写到竹,结合屋内的陈列布置,使潇湘馆成为大观园里格调最高的一处住所。这样写很明显是一种象征手法,竹子是用来比喻潇湘馆的女主人林黛玉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以至于当黛玉死后,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听到“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第98回),可见在《红楼梦》中竹子已经几乎成了黛玉的精魂。那么,竹子又是象征什么的呢?历来文人颂咏竹子的篇章甚多。我们就拿与曹雪芹同时,和曹雪芹一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画家,而且气质又颇为相似的郑板桥在《题画》中所说的来看一下吧:竹子“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因此,郑板桥所体察到的竹子的品格,也正是曹雪芹心中林黛玉的品格。
在贾府那么一个“势利场”,懂得阿谀奉承、左右逢迎,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本领”。然而,我们却不见黛玉讨好过谁。“质本洁来还洁去”,正是她的人格追求。她没有丝毫的趋炎附势,讨好卖乖,搬弄是非,奸诈虚伪等恶性。而且,她对这一切深恶痛绝,时时予以嘲讽。她初到贾府时,曾被贾母抱着“心肝肉”地叫着疼惜着。在往后的日子里,贾母待她更胜过自己孙女。黛玉对贾母自然是极敬爱的,但是,我们却不曾见过她像薛宝钗那样在贾母处仔细琢磨其喜好,小心逢迎讨巧;也不曾见她像其他姐妹们那样互相走动,或者在些奶奶太太面前“联系感情”。在那些人面前,她的确是有竹子那样的一股“瘦劲孤高”、突兀傲世的架势。
此外,在第63回,宝玉因生日而夜宴群芳时,众人行酒令。差不多最后才轮到黛玉,作者留给她的是一枝芙蓉花。对此,“众人笑到: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黛玉也自笑了……”作者把黛玉比作芙蓉,芙蓉即莲花,这又有何含义呢?要说明莲花的特征,我们自然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如果说,竹子的形象是象征黛玉的劲节孤高、凌云不俗的兀傲品格的话,那么莲花的形象就比喻了黛玉的高洁静雅、质朴率直、可爱而不可亵的高尚情操。与此相关的还有一篇宝玉祭芙蓉仙子的诗篇《芙蓉女儿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里描绘的芙蓉仙子和《爱莲说》里的莲花,其形象和特质是完全一致的。正如脂批所点明,此文虽诔晴雯,实诔黛玉。因而,其中提到的那些古人故实,固然用以赞颂晴雯的内在美质,又何尝不是黛玉高洁品质的彰扬。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林黛玉莲花般的君子品质呢?其实,在书中的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她的纯真美好的性格。例如,她发现宝玉写了一首偈,觉得很好笑,忙拿去和湘云一起看。并不因湘云刚不久曾当众说过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因而引起与宝玉的一场大风波而记恨湘云;大观园里的诗社作诗,李纨常把黛玉名列宝钗之后。尽管宝玉曾经多次提出异议,但是黛玉本人却从不计较。在这些方面,被众人说成“尖刻”、“行动爱恼人”的黛玉,不是都表现得非常豁达和气量宽宏吗?
黛玉对宝钗一直怀有戒心,认为她心中“藏奸”。这种怀疑也是有凭有据的。可是当宝钗趁黛玉处于心情苦闷之时,给她送来一点燕窝,说了几句贴心话后,黛玉竟在她面前掏出了心来。她不仅改变了素日对宝钗的看法,并且把自己过去对她颇有微词的看法直率地告诉了她:“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一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这样的坦率可以说是大观园里任何一个人都做不到的,这一点正反映了黛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朴质而又纯真的心灵。而人称“杨妃”的宝钗外表虽很美,但内心却有事故的一面。如她在滴翠亭扑蝶无意中听到小红和坠儿说私房话,为了不引起对自己的猜忌,她故意说,“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第二十回)她这样金蝉脱壳,显然是有失忠厚的。而相比之下,林黛玉则胸无城府,诚恳大度,乐于助人。如在第48回,香菱要学诗,黛玉毛遂自荐,并且在教导的过程中她真正做到了“悔人不倦,循循善诱”。其实,香菱只是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而黛玉却热心相助,此种品质在人情淡漠的贾府实为可贵。并且黛玉还内心善良,待人宽厚,体恤下人,她跟紫鹃情同姐妹,从不摆主人架子。人们常说黛玉的“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从这些细微的方面看,又何尝不是对这个纯真、美好女子的一种误解?“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作者在创造这个具有独特性格女子的时候并不在意常人可能给予她的误解与非议。所以,有人说黛玉“是一个有强大艺术天才的手所典型化了的性格,一个你愈是细密地注视,就愈是感到可爱的性格。”
另外,在大观园的诗社里,海棠诗和菊花诗黛玉都是第一,而作者却偏偏通过李纨只让“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这自然是有意的把“千古风高,孤标傲世”的菊花来比喻黛玉的。
黛玉鄙视贾府里一切虚伪庸俗之事,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思维方式以及立身处世的原则。而从人生观的角度上说,淡化等级互相尊重,就是黛玉的处世原则。而贾府的生存状态是完全与她的这一生存理念相背离的。她生存在超越时代的理想与凄苦孤危的现实的冲突之间,理想与现实的极大反差,造就了她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的人格。在梦想破灭之时,她“焚稿断痴情”用了结生命来捍卫了她那不容玷污的美质。同时,也将黛玉的竹之品节、芙蓉之高洁、菊之孤傲推向了极致。脂砚斋也赞她为“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甲戌本夹批)但也是因为她的这些性格特点,构成了其悲剧人生的潜在因素,殊不知好高过洁世难容!很多人说,黛玉逝前床边无人,是她的性格悲剧。但笔者却不以为然,其实这正符合了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理念。她的悲在于曲高和寡,知音难求。宝玉是她唯一的知音,而她与宝玉的婚恋才是黛玉一生中最大的悲剧。
(4)钟情美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蒋和森赞林黛玉是“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的。何为“黛玉”?从命名取义上看,“黛玉”,待宝玉也。谓惟宝玉是待,非宝玉不嫁也(洪秋蕃,《红楼梦抉隐》,《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1963年,第238页)。“黛玉”,谐音“带欲”,是情欲的化身,应扮多情人(杜世杰,《红楼梦考释》,1995年,第248页)。黛玉可以说是“痴情”、“多情”的化身。她“用爱情呼吸、观看、思想、感觉一切。同时,爱情也使林黛玉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了。”(蒋和森语)
黛玉的痴情,是天生的。“木石前盟”给二玉的爱情蒙上了一层神话般神秘的面纱。前缘今续,使得他们的爱情从开始就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自林黛玉初进贾府,她就和宝玉产生了心灵感应,“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第3回)由此可见,二玉是一见钟情的。所谓“钟情”,情有独钟,从一而终是也。人们说宝玉多情,见一个爱一个。其实不然,宝玉对黛玉是“一见钟情”,而对诸女子乃“一见生情”。此情非彼情,它是互相陪伴,彼此相知相惜,经过痛苦折磨,最终臻于成熟的爱情;乃生死相许之情也。宝玉欣赏黛玉的“孤标傲世”,也了解她的“风露清愁”。而黛玉也从不劝宝玉去立身扬名,以求功名利禄。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以及同样桀骜不训的性格上。并且,他们的爱情只有心灵的交合而没有肉欲的苟欢。笔者认为第一男女主人公之间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体现着作者灵魂深处的唯美主义趋向,他心中完美的爱情是精神而非物质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灵魂关照。二玉之爱体现着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而不应该简单的说精神的恋爱就是高尚的,而身体的结合就是鄙俗的。也正因为作者的这种唯美主义心理趋向,《红楼梦》成为了真正彻底的悲剧,爱的刻骨铭心,美的痛彻心扉。正像莎士比亚最伟大最传世的作品往往是悲剧一样。而其中最为凄美浪漫的悲剧人物,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父母早逝无权无势,她“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对宝玉的心!”(王蒙语)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是她精神和生命的依托。她来到人间,就是为了了此宿世情缘。因此她万分珍重与宝玉的感情,脂砚斋评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庚辰本夹批)。因为一味痴情,以致心地褊窄,所以,她对于宝、钗的亲近,常常耿耿于怀,怨怼宝玉“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第28回)。甚而曾毫不客气地刻薄过宝钗。其实,黛玉有这样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你怎么能要求一个用生命、用血泪去爱的女子,坦然接受自己的爱情受到威胁?这只是黛玉对待爱情一种忠贞的表现。在宝玉挨打后,黛玉去看他,也毫不保留地显示出了她对宝玉的深情,“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哪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对宝玉的爱是多么的深沉和忘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情,成了黛玉幽暗生活的唯一光亮,对她来说,爱情就是获救。
同时,也是爱情给了黛玉最大的不幸和悲剧的结局。二玉的时代乃是封建宗法社会,女人在这个时代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的。封建礼教规定“妇者,服也,从人者也。”(《礼记&郊特牲》)简言之,封建社会女人只是作为男人的生殖工具而存在的。作为男人的一种附属品,女人不需要有才华、有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深蒂固的封建婚姻制度下,才貌兼备且极具主体意识的黛玉,在追求自由婚恋的道路上必然是充满荆棘的。同时,在这段爱情中,黛玉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薛宝钗。宝黛皆属意于宝玉,可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方法策略却大相径庭。薛宝钗虽然明白二玉间的关系,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尽量避嫌。但与此同时,宝钗却默默打理好与贾府上上下下的关系,得到一致认可。相比之下,林黛玉除了对宝玉“情重愈斟情”外,从没想过要去巴结讨好其他人。她把她的“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冰雪聪明,全部用在了爱情与诗词创作上。她的骄傲与自尊不允许她去玷污她的追求、她的爱情。黛玉一往情深的是要得到宝玉真正的爱情。所以,她不容她的爱情有一点杂质。很明显,宝钗要的是婚姻,更确切的说是宝二奶奶的地位。而黛玉要的则是爱情,当然她也渴望婚姻。但从判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及黛钗的结局来看,宝钗最终嫁给了宝玉,她得尝所愿,得到了婚姻但也只有婚姻;黛玉得到了爱情,却泪尽而逝为此失去了生命。脂砚斋等人在《红楼梦》批语中多次指出:黛玉“情情”,从情感上来说黛玉是美的,是高洁真挚的;从命运上来说黛玉是悲的,是哀艳凄绝的。
(5)悲剧美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婚恋情爱小说所占比重一直不小。在这些文学作品的情节安排中,虽然亦多有曲折悲苦,但结局常以大团圆、大富贵的喜剧收场。只有《红楼梦》一反俗套,确定了彻底的悲剧题旨。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莫不预示小说所写,尽皆悲剧。“金陵十二钗”皆在“薄命司”中,自古红颜多薄命,而黛玉恰十二钗之首。所以,《红楼梦》既是林黛玉的颂歌,又是林黛玉的悲歌。作者在把黛玉刻画成为作品中才貌最为出众的人物的同时,也把她塑造成全书悲剧的典型。红学评点派学者涂瀛说:“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于是乎黛玉死矣。”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在封建末世,一个具有主体观念和主体意识的女人,一个对封建旧婚恋制度具有反叛思想的人,都是绝对不容许生存的,等待她的命运只有一种:毁灭。林黛玉华美孤傲的生和哀艳凄绝的死正体现了这一悲剧的命运。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可见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并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越有价值、越美的东西的被毁灭,其悲剧的力量也就越大。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女人,如果她只是玩物,是繁衍后代的工具,那么她的毁灭顶多博得人们的几声叹息,一番惆怅;如果内心亦很丑陋,那么她的毁灭自然是咎由自取。《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的美和价值。
林黛玉短暂的一生,像她所葬之落花,飘落在了人生的凄风苦雨之中。她执着追求的爱情,最终只成了虚话。因为在她的身上重压着太厚的历史层岩,黛玉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其实正是人世间的一些具有主体意识的女子婚恋命运的实际写照。
然而,黛玉成为悲剧典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A与封建势力利益相冲突。(陶文鹏等,《新编中国文学史》)这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说法。其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在现实中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而且贾母是一直倾向于二玉的结合的。这在前八十回是比较明显的。
B不合妇德标准。“语无忌惮,口舌招尤。光芒过露,恃才傲物。”(梅苑,《红楼梦重要女性》)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偏颇的。一方面,作者赋予黛玉的骄傲与才华完全是带有褒义色彩的。黛玉即使有“语无忌惮”也多是与园中的同辈姐妹嬉闹时才有的。你何曾见过她在长辈面前有一点的不恭敬?这样批评一个有教养的大家闺秀,显然是有违作者初衷的。
C慧眼无珠,错认知己。(同上)这种观点意在指出黛玉爱错了人。显然,这种观点是有违作者初衷的。试想,宝玉如果真是个满眼功名利禄之人,黛玉还会与他亲近吗?一个曾经连北静王赐予之物都丢掉,厌弃它是被男人浊臭之物的女子,又怎能容得那样的男子走入她的生命!黛玉的才情与美丽、清高与骄傲决定了她只会钟情于一个宝玉。
那么,黛玉的悲剧究竟是因为什么呢?用王维画论中的一句话来解释中国古代作家的创作方法,那就是,“意存笔先”。由此可知,黛玉悲剧是作者预先设定好的。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不论是多么优秀的女性,作者都已经事先设定好了她们悲剧的结局。无论黛玉或者宝钗,都会是殊途同归的悲剧结局。
尽管黛玉情与爱是命定的悲剧,但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从没有一个女性角色像林黛玉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以及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爱情的信念。她的出现像一道曙光,虽然不能像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那样给人成型的理论,但黛玉对情九死不悔的追求表现出一个觉醒的女性对生命个体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她对封建伦理某种叛逆和超越。她的美照亮了很多黑暗中妇女的心灵,她们陶醉于林黛玉坚定、高洁的灵魂,跟她共同经历那些爱与恨。然而,这种美却过早的夭折了。它的毁灭,让所有陶醉于林黛玉之美的人感到了深切的痛心。但与此同时,她的美与精神也成为了一粒火种,深深地埋在了中国这片孕育新生的土地里以及每个追求美与信仰的人心中。这就是林黛玉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的至美之所在。
附:《林黛玉之“笑”
——笑,笑出了天真》
笑,是人类三种基本“情态”之一。人们喜欢笑,同情哭,而厌恶怒。因此,笑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情态,它的运动频率是最高的。
笑,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法国让·诺安写了一本专书《笑的历史》,是专门研“笑”这种情态的。他从“笑的词汇和理论”,一直研究到“世界各地的笑”,可以称作“笑典”。他在这本书中插了一幅图,标明是“笑的量度”,下面的说明是:“量度表上的刻度,自下而上分别注明:冷笑、有礼貌的微笑、不出声的笑、笑、大笑、狂笑、笑得要死。”这是外国人对“笑”
的研究,中国人“笑的历史”
是否有专书我没有去查考。但是我想中国人对“笑的妙用”一定是非常熟悉的,《红楼梦》就是一部形象的“笑典”。
&& 《红楼梦》中对“笑”的描写,可以用“五 淑头住 、“异 史壮
”八个字来形容。读者对小说中“笑”的情节有两处印象最为深刻:一是王熙风出场时的笑,二是第40回刘姥姥讲笑话时那场“笑”。这两处“笑”
的描写为读者所赞赏,为评论家所极力称道,被誉为“以笑写人的典范”之作。但是,不知读者们是否注意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笑”。因为人们时常只注意到林黛玉的“哭”,是个“泪人儿”,似乎她不会“笑”。
其实不然。林黛玉并非一味地以眼泪洗面,整日地哭哭啼啼。她会笑,有时笑得非常开心,笑得很美。例如第40回刘姥姥讲笑话,“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此时,“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暧哟”。这是林黛玉开怀一笑,笑得天真无邪。除了这一处之外,还有许多描写林黛王笑的情节。例如,第19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写宝玉到黛玉房中看视,正值黛玉午睡,让宝玉到别处去走走。此时宝玉说道:“我往那去呢,见了别人就怪腻的。”
下面写道:
&&&&黛玉听了,嗤的一声笑道:“你既要在这里,那边老老实实的坐着,咱们说话儿。”……宝玉出至外间,看了一看,回来笑道:“那个我不要,也不知是那个脏婆子的。”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请枕这一个。”
接下去是宝玉“闻得一股幽香”,于是寻根刨底问是什么“香”?小说中连用了“黛玉笑道”、“黛玉冷笑道”、“便笑的喘不过气来”、“叹笑道”、“忙笑道”。再下面是宝玉编故事给林妹妹“解闷儿”,又用了“黛玉笑道”、“笑道”、“忙让坐,笑道”、“黛玉听了笑道”……就这一回书中林黛玉有十二次“笑”。可以说,这是黛玉入贾府以来“笑”
得最多的一次,也是笑得最惬意的一次。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林黛王笑的频率显然没有她“哭”的次数多。这是由于她的处境、身世,特别是她与宝玉的感情,始终困扰着她的心绪。因而,她的“笑”容要比其她姊妹少。她的性格内向,大家族礼仪的约束,使她幼小的心灵有些压抑,有些孤僻。因此,小说中黛玉的笑常常是“冷笑”。这种“冷笑”中也包括她对世俗的蔑视。从第19回中写的黛玉之“笑”看,她在和宝玉独处时心情总是好的,有一种宽慰感,所以笑得多,笑得娇态媚人。即使是“冷笑”、“叹笑”,也让人感到一种可爱,一种美。她笑出了自己的性格。
但是,林黛玉的笑毕竟太少了,常常令读者只记住了她会哭、只会哭。“甚至在笑声中,心灵深处也隐含着痛苦。”(《圣经》语)黛玉的笑是短暂的,她的命运是以“悲哀告终。”
附:《林黛玉的魅力》
世人看黛玉首先着眼”娇弱”二字,这在我看来是相当片面的.林妹妹如果只是个弱不经风的病美人,绝不可能倾倒众人.她的魅力不禁来源于她的仙女容貌,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她独特的气质和性格.
  个性绝不似身体那般娇弱,她主意特别正,从不随波逐流,表现得非常之独立坚定.她从不向宝玉撒娇,而且每次她和宝二爷吵架都是二爷先妥协道歉,她是从不下软的.
  林妹妹不仅性格独立,而且怕麻烦,不愿因为病弱对贾家提过多要求,做事一般都图省事,偶尔还显露男性的思维方式.比如晴雯不给她开门那次,换成别人早吵得天翻地覆,但是林妹妹选择了沉默,因为她觉得”到底没意思”.这种只看结果的观点就是典型的男性思维方式.再比如为宝玉穿蓑衣那次,宝玉因丫鬟手笨罗嗦谩骂.黛玉却直接叫他过去替他弄好,这种简洁的行为方式真比那婆婆妈妈的宝二爷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林妹妹不仅行为简洁,个性也十分洒脱。宝琴刚到贾家,贾母因她生得实在好,非常喜欢,就叮嘱宝钗不可拘谨了她。以宝姐姐稳重矜持的个性绝对会对弟妹严加管教,用封建礼仪要求束缚他们的言行,这在宝琴这样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看来是十分痛苦的。宝琴的性格十分天然,她自小和父亲周游天下,封建道学那一套沾染得不多。看那首真真国女儿做的诗(个人认为这其实就是宝琴的手笔)可见一斑。就是这样的宝琴一到贾家就和黛玉情投意合,比亲姐妹还亲,由此可见黛玉的性格和他十分相得,单是娇弱的小女儿情态是不可能得到宝琴敬慕的。再看她教香菱学诗,要她学王维、李白、杜甫、陶渊明等人的诗歌,这些人的诗风不是潇洒大气就是自然写实,绝不是华丽虚浮,空洞无物的。偏好这样文风的林妹妹,性格想必也与之贴近。所以她爱哭并不是无病呻吟,消极也绝不是小妇人似的悲观绝望,如果要我形容,那种忧伤更像龙困浅滩,凤落于坡,是不得以而为之。
  再次看看林妹妹的待人处事,大多人说她小气只会使性子,心胸狭窄,我要说这是他们没认真看书。先看潇湘馆,这是大观园中少有的太平地界。别处的勾心斗角,喝酒盗窃这里都没发生过。宝钗是因为处世严谨,下人们才安分守纪。那么书中从没描写过林妹妹如何治理潇湘馆,她是真正的无为而治,还能达到如此效果,这样高的心智手腕很少人能具备。连凤姐都将她和聪明的宝钗并做一个高度,如果不是美人灯风吹就破的身子限制,后来和探春一起主持家务的就可能是她而非宝钗了.再看她的丫鬟紫娟和她情同姐妹,和她的相处方式完全不像主仆,要知道紫娟是黛玉来贾家之后才服侍她的啊,你能想象宝钗和莺儿这样相处吗?那是不可能的。这跟袭人对宝玉的忠心还不同,袭人有姨娘梦,把宝玉当自己未来归宿,自然忠心耿耿。紫鹃对黛玉却完全出自一片真心(后来她对妹妹的忠诚简直上升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终身不嫁只为其守灵)林妹妹能在短短几年内让人死心塌地到这种地步,得人心的本领绝不低于宝姐姐。
  最后要说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一次小丫头坠儿到潇湘馆,正遇上黛玉发月钱,妹妹看见她顺手抓了一把钱给她。看到这里我真是惊了一跳,我不知道贾府其他人是怎么分配下人的月钱的,反正我从没见宝玉发过(这人连自己屋里有多少钱都没个数),迎春惜春没发过,就连探春宝钗都没写他们亲自发过月钱,而林妹妹却亲自分发下人的月钱,由她当面发,肯定会严格按规定该多少是多少,绝不拖绝不欠,一切清楚明白,下人们也不会有怨言,更不会生猜忌,妹妹这一点是做到了对身边下人的生计收入负责,足以体现她的精明仔细。再看她给坠儿赏钱的行为,“顺手抓一把”,连坠儿都不知道是多少,说明这一把肯定不少,妹妹这一举动是多么大方亲切。坠儿只不过是个下三等的丫鬟,而且按其后来偷手镯的举动和晴雯待她的态度来看,她并不得宝玉的宠。但就是这么个低级的丫鬟,黛玉还是很爽快的赏了,说明她赏钱是就事论事,并没计较对方的身份地位。“宝哥哥的丫鬟来送东西,我既然在发月钱,那么给她一点跑路费也是应该的”,这样的林妹妹能说她不通人情?能说她小气?
        第四五节&&&&
教学内容:多角度解读薛宝钗
(一个词点评:黛玉“哭”,宝钗“冷”或“时”)
1、判词前的图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判词解说: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薛”与“雪”谐音,薛宝钗实为一冰雪美人,她自称常服“冷香丸”,其人亦觉“冷”而“香”。她是宝玉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
3、出身于“书香继世之家”,“家中有百万之富”,还“领着内帑银粮”,是“护官符”上四大家之一。她是王家的外甥女,是贾家的姨侄女,与王熙凤是姑舅姐妹,与贾宝玉是两姨姐弟。
她是贾府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文学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她容貌美丽,在大观园中与林黛玉并称双美;她才学之高,也只有林黛玉可与比肩;而她丰满的多棱形的性格,不仅在贾府大观园独一无二,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大观园这个“女儿国”里,“千红”“万艳”,美不胜收。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上所载女子,形貌无一不美,而在这个如花似玉的美女群中,独薛宝钗“艳冠群芳”,是美中的佼佼者。薛宝钗的形貌美,书中是逐步展现的。先是她在随家人上京的路上,作者在介绍薛家家世人丁时说她“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到了贾府,通过众人之眼,再点上一笔:“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到第8回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她,才有一段工笔细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描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28回“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
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
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
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这是不事装饰的自然美,宝玉觉得她“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65回兴儿向尤二姐介绍到“奶奶不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不算,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
地下无双.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
竟是雪堆出来的.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
不敢出气儿."尤二姐笑道:"你们大家规矩,虽然你们小孩子进的去,然遇见小姐们,
原该远远藏开."兴儿摇手道:"不是,不是.那正经大礼,自然远远的藏开,自不必说.就藏开了,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女孩儿抽签饮酒,她抽的签上画着一支牡丹,上题“艳冠群芳”四字,下刻“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唐诗,这是以牡丹花来比宝钗的美丽形貌。到“出闺成大礼”时才“盛妆艳服”,而形貌是“丰肩愞体,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宝钗一向淡妆,只这次才是浓抹,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薛宝钗的学识,在大观园中算是最扎实、最全面的。从她给湘云讲“明开夜合”的“棔”字、给宝玉讲南宗五祖求法嗣的故事和“绿蜡”之典、讲《醉打山门》中的[北点绛唇]、给黛玉讲医理药性等等,都是生动的例证。
给惜春讲绘画理论:第四十五回,惜春画大观园需用相关的画具材料,宝钗自有见识,“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搜。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画也不好,纸也可惜。我教你一法子…”,“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宝钗才是大观园里“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样样精通的全才,故脂砚斋批语大加赞赏,真有学问如此,宝钗是也!
在大观园中,薛宝钗是第一流的诗人,只有黛玉才可与之比肩。她的诗含蓄浑厚而又善翻新意。著名的《咏白海棠》七律,被大家评为第一,著名的《临江仙·咏柳絮》中写道:“……东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表露了她志得意满的踌躇之态,也显露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赢得了“众人拍案叫绝”。她的骚体诗《四解》,长歌当哭,黛玉读了“不胜伤感”。她主张做诗要立意新奇,善翻新意。她与湘云拟定的一套咏菊花的题目,“又新鲜,又大方”,“赋景咏物两关着”。她赞赏黛玉的《五美吟》,就是因为这组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她善于在小题目中寓以深意,著名《咏螃蟹》七律,众人读到颔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时,“不禁叫绝”,及至把全诗读完,“都说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
宝钗上自国典朝章,下至雕虫小技,几乎无不精通。在大观园中,她的学识才艺,无疑是出类拔萃的。
  6、女工高:
宝钗的女红十分了得,裁剪缝纫刺绣样样精通。在书中,凡提到宝钗,必提女红,但凡有人去看宝钗,总见到她时常在家中做些针线,连丫环莺儿也不得闲,不是编绦子就是绣花。(宝钗重德,认为女子要以女红为首要品德,身边的丫环自然是女红好手。)
  第四回,父亲死后,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
第七回,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
第二十四回,宝玉从北静王府里回来,换了衣服,打算洗澡。此时袭人已经被薛宝钗烦了去打结子,秋纹,碧痕两个去催水……&
第三十五回,宝钗说:“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接着又说:“用鸦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太暗。依我说,竟把你的金钱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那才好看。”&
第三十六回,袭人走开,宝钗看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
第四十八回,宝钗向母亲道:“妈既有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做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
宝钗灯下女红,三更方寝,湘云更不必说了,针线活儿从不间断,也有时做活到深夜,书中唯一一次提到黛玉的针线活儿,是用一年的工夫做了一个香袋。
7、多棱形的性格
  薛宝钗的性格,既具有丰润的多棱形的立体感,又呈现出色彩缤纷是的典型的封建淑女的主色透明美。在读者的感官中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审美最高层次的韵味。
(1)温柔贤惠与八面玲珑
  在勾心斗角的贾府里,薛宝钗是最有人缘的。她不似黛玉的尖酸刻薄,爱耍小性,不像王熙凤般的狠毒干练,也不像史湘云的豪爽大度,她在“一个个都似乌眼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里左右逢源,保持着平衡。试看她是如何做人的。对于贾母、王夫人,她曲意奉承。她“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一遍”。所以“贾母更加喜欢。”王夫人因金钏儿投井自杀,想到阴司报应不爽,愧悔交加,只有宝钗劝慰的“要么是失足落水,要么是糊涂人才自杀,不为可惜”的话,才使王夫人心安理得。元妃省亲时,将大观园一个匾额“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引起了宝钗的注意,故在奉命作诗时,提醒宝玉将诗稿中“绿玉”改为“绿蜡”,而她自己吟出的“自惭何敢再为辞”的诗句,正是对元妃的旨意诚惶诚恐的表白。元妃命人送来的灯谜,其实“并无新奇”,“一见便猜着了”。可她偏要违心的“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还要“故意寻思”。其心机和虚伪,让人一目了然。不但对于贾府的长辈她曲意承欢,对于平辈之人她也着意接纳。史湘云想在大观园里设社作东,但又手头不足。宝钗点拨不工心计的湘云:“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然后大家方有趣。”于是她为湘云设计了“螃蟹宴”,并资助手头不便的湘云。湘云一再喊她“好姐姐”。如果说,宝钗如此关心湘云,是因她们的思想比较接近的话,那么她对人们一向认为的“情敌”林黛玉又怎样的呢?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正是她,既关心黛玉的思想,又关心黛玉的健康;既入情入理地分析了黛玉的病情,又嘘寒问暖地为黛玉送来燕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黛玉深受感动,愧悔自己素日“多心”,不该怀疑她“心里藏奸”。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这样的一个薛宝钗,既可理解为一个多么深情和善于体贴别人的女孩儿,又何尝不可理解为一个甜甜蜜蜜的善于笼络别人的骗子?
(2)冷香与热毒
  薛宝钗的“冷”是有名的。“冷”不仅使她的先天热毒得以治愈,而且在“乌眼鸡似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广泛好评。宝钗的“冷”包括清心寡欲、冷酷无情、冷漠处世等诸方面。
在“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一章中,通过描写薛宝钗的卧室,表现了薛宝钗的对己之冷——如何清心寡欲的:“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连贾母看了也说:“年轻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薛宝钗对己如此的冷,处世更显冷酷无情。金钏儿挨了王夫人的打,因愤投井自杀,王夫人事后愧悔不已,薛宝钗劝道:“要么是失足落水,要么是糊涂人才自杀,不为可惜。”丝毫没有怜惜之情。柳湘莲因尤三姐自刎而遁入空门后,薛姨妈听了,“不知为何,心甚叹息”,薛蟠也是“眼中有泪痕”,对伙计们说:“城里城外,哪里没有找到?不怕你们笑话,我找不着他,还哭了一场呢。”“言毕,只是长吁短叹无精打采的,不像往日高兴。”而“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得好,“天有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如此大悲惨事,薛宝钗“并不在意”,冷心冷肠,可见一般。
  在《红楼梦》中,对于薛宝钗的评语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然而,冷香只是她的外表,内心热毒虽被“冷香丸”压住,却也会时而显露出来。正如她常常劝贾宝玉:“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这些话语中直白地表露了她对求仕的热衷。她学习的刻苦用心,可能是被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愿望所驱使;她的才能优秀而全面,可能是为求得才人、赞善所作的多方面的准备。这些都是她内心的热毒,非冷香丸所能压制得住的。用贾宝玉的话说,她是混进脂粉队伍里的“国贼禄鬼之流”,“沽名钓誉之徒”。只有林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他才一贯尊重,从不同林妹妹“生分”。这也可能就是贾宝玉不爱薛宝钗的根本原因吧。
(3)天真烂漫与胸有城府
  薛宝钗毕竟是十几岁的少女,天真烂漫是其本性。只不过一向被掩盖起来了。只在偶尔的情况下才会显现。试看“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的一段文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了。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将宝钗比作杨妃,固因其体态丰美,恐怕也因其扑蝶的可爱吧。这一段的描写充分展露了一个少女的自然天性。然而,这一章下面的描写却又充分展现了薛宝钗的另一面。因扑蝶而听到了小红与坠儿的密谋后,恐被两人发现,急施“金蝉脱壳”之计。且看作者对薛宝钗的一段心理细描:
  “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了,少不得要使用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还故意问她二人:“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了”将此包袱一下子卸给了林黛玉,让林黛玉背上黑锅。明哲保身虽成功,却改不了损人利己的恶行。遇事深沉机变,亦由此可知。
(4)爱情悲剧
  薛宝钗爱不爱贾宝玉呢?试看下面的一段描写,便知端的:
当贾宝玉终因“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后,薛宝钗来看他,“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从此一段描写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宝钗对宝玉的爱。只是这种爱限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自身所受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一直潜藏在心灵深处,未敢稍加表露,只此一次略有所示,又立即加以检点收束。尽管宝钗是爱着宝玉的,宝玉最爱的却是林妹妹;封建家族从自身的利益考虑,最后将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一手造成了宝、黛的爱情悲剧。然而,对于薛宝钗来说,这难道不也是悲剧吗?宝玉的最终出走,薛宝钗青年守寡,痛失所爱,其悲其惨,又何其剧耶?
  请学生介绍金玉良缘。(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的正面细看,口中念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就是“金莺微露意”了,可见莺儿心思细巧。)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因笑道:“姐姐这八字真的与我的是一对。
  请学生复述“调包计”情节。宝玉丢玉后,终日糊涂。贾府悬赏万两寻玉,悬来假玉。贾政将外调,贾府决定给宝玉结婚冲喜。袭人得知是宝钗要做宝二奶奶,把怕黛玉承受不了此事的担忧说与贾母。凤姐决定用调包计。宝玉听说娶的是黛玉,身子也健旺起来,待洞房之中得知不是黛玉,糊涂得更加厉害了。
  播放并解说“终身误”。终身误,是指误了宝钗的终身。“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钗丈夫贾宝玉,常常这样想。当然苦了宝钗。金玉良缘:金指宝钗之金锁,玉指宝玉之玉。宝钗金锁,乃一个和尚所给,并言明,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便是金玉良缘了。木石前盟:木是林黛玉,石是宝玉。青埂峰下那块顽石,历幻前,曾游玩到警幻仙子处。被仙子留在赤霞宫,作神英侍者。他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此草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修成了女体。常说:自己受他雨露之慧,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他走一遭,但把我一生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那顽石便是宝玉,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说的是宝玉念念不忘的是黛玉,即便黛玉死了,情却不变。而宝钗,无论品行、相貌、才学如何,宝玉都只是空对,以致最后出家。当然是误了宝钗终身,金钗岂能不雪里埋?&“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举案齐眉”,东汉人梁鸿,年轻时家里很穷,然刻苦好学,很有学问。却不愿做官。梁鸿的妻子,叫孟光,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据《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这就是“举案齐眉”的故事。
  她作为“薄命司”中的一员,终逃不出“一哭”、“同悲”的命运。宝钗爱注定是一个悲剧,而且这个悲剧不亚于黛玉的悲剧。黛玉的悲剧是因为受到“明
”的压迫,而宝钗的悲剧则是来自“暗”的压迫,这种压迫暗得连宝钗自己都意识不到。
  总之,宝钗的才学,情感、本性等都深深地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痕迹,是“治世的贤相、乱世的奸臣”的缩影,是地道的“女夫子”形象,是封建士大夫理想人物的集中体现和概括。
宝钗成为“女夫子”根源不在自己,而在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红楼中的女儿,都有着卓越的气质和禀赋,但都毁在丑恶的社会里。害宝钗的就是封建礼教这把“软刀”。宝钗的悲剧从本质上和其他红楼人物悲剧是一样的。
  薛宝钗
一枝奇葩凝暗香,能诗善词慑群芳。
昨夜西风凋奇卉,落红逐水断人肠。
     第六七节&&&&&&&&
教学内容:
元迎探惜四春(文、懦、敏、介)
一、元春:(一个词点评——“文”)
1总介: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2判词前的图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弓字谐“宫”字,表明和宫廷有关;橼,一种叫佛手柑的植物,音yuan,谐“元”字音)。
3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第一句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第二句: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
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
4曲词《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游,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好中藏坏,这是“诸法无常”。大好时光身偏死,当然恨无常。元春嫁到宫中,当然荣华。转瞬即死,当然恨无常。恨有何用?无常还是无常。谁家好景能久常?除非是离了梦乡到故乡,那就是回到真心自性。所以,才唱到: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象这般警句,岂可错过?
5主要情节:
元妃省亲: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元春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并命宝玉及众姐妹以景为题作诗。宝玉作诗忘了典故,宝钗为其“一字师”,黛玉代宝玉作诗一首,被元妃评为最佳。丑时三刻,元妃回宫,泪别众人。
宁荣巨厦一栋梁,金枝玉叶麝三香。深宫紧锁望乡梦,魂归桑梓省爹娘。
二、贾迎春(一个词点评——“懦”)
1贾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长得很美,心地纯洁善良,没有才华,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受尽种种虐待,一年之内就被折磨死了。
2判词前的图画:“一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这是暗示迎春要落在一个恶人手里被毁掉。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
"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指如此善良的女子,一年之内竟被活活折磨而死。
4朗读并解说“喜冤家 ”: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娇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方魂艳魄,一载荡悠游。&
恩反成怨,贵反成贱。中山狼指那孙绍祖,迎春的丈夫。忘了贾家旧日之恩,虐待迎春致死,正是以怨报德。公府千金如何?偏嫁了个中山狼、无情兽,变成了下流蒲柳,任人作践,含恨而死。常否?
心如菩萨性似棉,三纲五常一妇贤。
可怜绣户侯门女,霜打弱柳更堪怜。
三、探春:(一个词点评——“敏”)
1总介: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是贾家四姊妹中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一个。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小厮兴儿在尤二姐处批评贾府三位未出嫁的姑娘,关于探春,说道:“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第六十五回)
形象介绍:“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三小姐一出场就不同凡响。简简单单的三个词就勾勒出一个精明能干、生动活泼、秀美而略带英气的女子。
秋爽斋:她的闺房,那气象的疏朗、格局的空间感,以及室内的每一件摆设,都活脱脱地写出了探春高贵的性情、独特的风格。小说第四十回中写道: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这就是“秋爽斋”,人如其斋,斋如其人,一派清淡、高雅的气韵,就如那束白菊一样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择秋爽斋而居,一个“爽”字,连同她为自己取诗名时说:“我最喜欢芭蕉,就叫‘蕉下客’吧。”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探春个性中大气爽朗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那花梨大理石书案中看出冷硬的线条美,是探春理性人格的真实写照。汝窑花囊及囊中的白菊,既有主人的洒脱又有恣意的生活情趣。而那颜鲁公的书法,端庄雄伟,劲道郁勃,所具扛鼎之力,恰是探春怀有大丈夫之志的象征。
2判词前的图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这副画象征着探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离别故土,船和海是暗示她远嫁的情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首句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大观园里,探春可以说是除了宝黛之外,才情比较高的一个!论才干,曾与宝钗协理荣国府!其心中丘壑不比凤姐差!书中把她比作一朵玫瑰花,又红又香,但是有刺!凤姐,在贾府的三个女儿中,独独对她怵三分!连宝钗也认为她是姐妹之中的尖儿!虽然她是姨娘生的,但是很多人并不敢小瞧她!
例: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与平儿有一段对话,写出了对探春才干敏捷的评价来。文云:
  还有一件,我虽知你极明白,恐怕你心里挽不过来,如今嘱咐你: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
  第六十二回黛玉评价探春时对宝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一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她“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而已。”可谓评价中肯。王熙凤与探春都堪称现代女强人的典范,但是探春之所以高出王熙凤一头,最关键之处是探春“知书识字”,也就是文化素质高,所以王熙凤不得不承认探春比她“更利害一层了”。
  探春是一个敢做敢为、遇事颇有主张的“女中丈夫”。在贾家四姊妹中排行老三,是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一个。第五十五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段,写她代王熙凤管理大观园,把纷繁复杂的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同时表现了探春过人的经济头脑和管理才能,其精明不在王熙凤之下。这一回里,王熙凤小产卧病,王夫人委托探春临时管理家事,面对“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尽已上来”的贾府,探春如何做呢?
  荣府耗财最大的,莫如建筑大观园,贾蓉对乌进孝说:“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我算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二年,再省一回来,只怕就精穷了!”(第五十三回)大凡一种建设,建设费虽多,不过一时支出,至其维持费如修缮费、人事费,等等,若不从早计算,以之为每年经常费,则建筑物虽然坚固而美观,最后亦必破烂不堪。
  恰好这个时候发生了赵姨娘兄弟赵国基死亡之事,这不但考验探春办事能力,且考验探春办事是否公平。所以当吴新登媳妇前来报告,许多人都来打听消息。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探春及李纨)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服,一出二门,还说许多笑话来取笑。(第五十五回)那知探春确实利害,反请吴新登媳妇举出两个例子,来作参考。吴新登媳妇先则说:“赏多赏少,谁还敢争不成?”次又说:“我查旧帐去,此时却记不得。”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不记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凤姐姐还不算利害,也就算是宽厚了。”话中有话,利害,利害。探春看了旧帐,便对李纨说:“给他二十两银子。”(第五十五回)此一决定虽然引起赵姨娘的吵闹,而众人无不心服口服。
  一事方了,另一事又来有一位媳妇来领贾环、贾兰一年学里吃点心或买纸笔的费用,每人各八两银子。贾环是探春的同母兄弟,贾兰是李纨的独生儿子。此事办得不妥,又涉及河私之嫌。政治上最会引起人们注意及反感的,莫如秉权的人之询私。凡人与我亲密的,特别优待;与我疏远的,等闲视之,此皆可以引起旁观者不平之心。那知探春认为学里两人的点心费及纸笔费已在每人月钱之内,此一年八两开销可以取消。就钱的方面说,固然是区区之数,但由节省开支方面观之,其应取消,则很明了。
  权威既已树立,探春就开始兴利并除宿弊。
(一)节流:
①是缩减重复支出。免除宝玉、贾环、贾兰每人的八两银子;“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重重叠叠,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探春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减免支出,首先是着眼于贾家的未来,心底无私天地宽;其次是先从自己头上开刀,树立了自己公正的形象。
②是剥夺了府中买办采办姑娘、丫环脂粉钱的权力。;
(二)开源:
“包产到户”
  将园圃、池塘划成一块块“自留地”,承包给老成本分的老妈妈。
其好处用探春的话来说,“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致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
  这是探春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的尝试。事实上,园中几个老妈子表现出空前的兴高采烈就是对探春改革的肯定,表明实行承包责任制确实有利于大大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探春不愧为高瞻远瞩的改革家。
  如果说湘云的豪迈具有诗人气质、名士风度,那么探春的豪迈则更多地强调实现“自我”,希望生命之光能普照人间。她说过,自己但凡是一个男人就要到世上去干一番事业,正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心声。这是一种政治家的气魄和风度。正因为如此,在贾府中探春最早感觉出这个大家族所潜伏的种种危机。只有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方能敏锐地体察出来,并且敢于指出它的弊端的严重后果。
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王善保家的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对凤姐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探春顿时大怒,打了五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并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在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你不该拿我取笑。”这个耳光也是打给王熙凤和贾府中的其他人看的。
  探春的伤心也好,愤怒也好,其实都是冲着一件事:这是自杀自灭的征兆。她愤怒地说:“别忙,抄你们的日子有呢!”这才是探春担心的真正缘由。只有探春一人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凤姐一流人物何能想到、看到、说出这一层来!
曹公借她之口,说出了整部《红楼梦》的中心:“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段话,字字千钧,准确地击中了贾府的要害,同时也表明了探春因为自己对整个贾府僵化和腐败的无能为力,而倍感灰心且绝望。
  第二句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三四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视频点播)
  香凝玉琢一枝梅,笑风傲雪抖芳菲。一叶扁舟离人泪,孤鸿唳咽追夕辉。
5探春评析:
  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这是最恰当最准确的评价。她性灵敏锐,作事敏捷,心地敏慧。不过,探春之“敏”还有胎带来的“敏”——庶出的敏感。她生性反对迎春的懦弱忍受,也反对惜春的绕着是非走,她反对这种弱者行为。因此每当触及到她的出身时,她是不惜一切的抗争。这固然反映了她强的一面,但也透露她极为“敏感”的一面。
  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第五十五回)其言之不满现状,于兹可见。
曹雪芹最后安排探春远嫁是不是可以有某种解读:曹公太怜惜探春之才,在贾府所处的土地上无法有所作为,只有让她去父母之邦,走得远远的。也许更远的地方,有探春的梦想,也有曹公的梦想。
四、惜春:(一个词点评——“介”即“耿介”)
1总介: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惜春眼看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天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都没有好遭遇,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2判词前的图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喻惜春出家当尼姑。
3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首句"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
第二句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四句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
朗读并解说&曲词《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死关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虚中藏实。看去是虚,里面却藏大真实。贾府四女,惜春最小。她通过三个姐姐的不同遭遇,看破人生,都是个春荣秋谢而已。如何躲此春荣秋谢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结着长生果。惜春看破那个情字,看破世间万相,最后出家修佛,觅那清淡天和,摘那长生之果,可谓有了最好的、作者最期盼的归宿。&
红楼梦中,看破出家的有三人,一是柳湘莲,由三姐之死,看破情字,出家修道;一是惜春,看破三春,出家修佛;一是宝玉,在情字中,直磨到'有了心了',出家修佛,得成圆觉。&
黛玉哭问:何处有香丘?作者一路引领痴情男女,诛欲空情,令他们看破一切无常,不更谋虚逐妄,弃假归真。这般包含天地宇宙之心,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之志,除佛菩萨外,哪个能有?&
在第八十七回,惜春有一偈: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十二金钗,惜春摘得长生果,为痴情男女示现了西方宝树,唤此娑婆世界众生,悟与不悟,那要看读者的福分如何。
三春凋尽心忧惶,看破红尘洞兴亡。甩袂缁衣空门去,青灯黄卷古佛旁。
      第八九节&&&&&
一王熙凤:(一个词点评——“笑”)
1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王熙凤含女中丈夫之意,凤为雄性,第五十回女先儿说故事,明说有一公子叫王熙凤。秦可卿也说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第十三回)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
2判词前的图画:“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4众口纷纭王熙凤:
  凤姐这个人无论在《红楼梦》书里或者是书外,都是受到议论或者评论最多的,遭人褒贬,亦赞亦咒。在书里头上至老祖宗贾母,下至小厮兴儿,都有评语。
  王熙凤一出场的时候,贾母说“这是我们南省的泼皮破落户,你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凤辣子”是贾母对王熙凤的昵称,可以说是一种爱称吧。
  兴儿关于凤姐的一段评论,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可以代表贾府里面那些下人们的一种民意。
  其他人,像同辈的人,李纨也罢,尤氏也罢,对凤姐都有很多评语,另外比如周瑞家的,她对凤姐也有评语,虽然很夸奖她,说她是“男人万不及一的…”,但是也说“待下人呢未免太严些个”,你想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娘家人,关系很好的,都这么说,可见凤姐之为人。
  那么除了说出口的之外,还有一些在心里头对凤姐也有评议。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黛玉刚刚进贾府,凤姐出场,凤姐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在《红楼梦》里头以至于在中国文学当中是一个很经典的出场,那么当时林黛玉心理面就想:“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她虽然没有说出口,也是一种评论。她就觉得有点儿纳闷,有点奇怪。那么这些无论是说出来的,还是不说出来的,都表明凤姐这个人物在《红楼梦》里面都是受到议论、评论很多的。
  至于在书外,就更是这样。《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凤姐的各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凤姐叫作“女曹操”,把凤姐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是吧?这种评语那真是比比皆是。刘璇说她最喜欢的角色是《红楼梦》里的王熙凤。
  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论凤姐》,就是《红楼梦人物论—论凤姐》这篇文章里面的一句名言,就是“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个《红楼梦》的普通读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这句话其实也是从《三国演义》曹操那里来的,“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曹操死了,《三国演义》就不好看了。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侧面烘托:凤姐的口才是人人佩服的。冷子兴说她:言谈又爽利(第二回)。周瑞家的说:在如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不过她(第六回)。贾母等人多次为她的言谈所折服,一再称赞:“还不撕了这猴嘴。”“真真二奶奶的嘴,叫人恨不是,喜欢又不是。”“好刚口”。这些都说明,她的口才已经征服了众人。
  正面描写:凤姐会讲话,有很高的讲话艺术。
  一是她区别对象,对主宰她命运的贾母王夫人等,说些逢迎好听的话,顺杆子爬,用此来“沽名钓誉”。(第三十八回)&
贾母听了,又抬头看匾,因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像他姐妹们这么大年纪,同着几个人,天天玩去。谁知那日一下子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上来了,到底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儿大的一个坑儿,就是那磞破的。众人都怕经了水,冒了风,说了不得了,谁知竟好了。”凤姐不等人说,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磞出那个坑儿来,好盛福寿啊!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坑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未及说完,贾母和众人都笑软了。贾母笑道:“这猴儿惯的了不得了,拿着我也取起笑儿来了!恨的我撕你那油嘴!”凤姐道:“回来吃螃蟹,怕存住冷在心里,怄老祖宗笑笑儿,就是高兴多吃两个也无妨了。”有一次他与贾母、薛姨妈、鸳鸯等打牌,她为使贾母高兴,故意出贾母要的二饼,让贾母赢;然后假意说出错了牌,要拿回去,贾母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列宁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