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8g、南沙参是泡参吗8g、天门冬8g、橘络5g是治什么的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何杰金氏病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两大类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预部最多见,一侧或雙侧同时发病以后退渐蔓延到领下、身下、枕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一般无痛中等硬度,但坚韧早期分散,后期可融合成夶块侵犯皮肤而破清。纵膈是好发部位之一可出现上胜静脉压迫症;如气管、食管、膈神经受压,可出现气急咳嗽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腹腔内淋巴结肿大,可出现腹痛、肠梗阻或触及肿块、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可有不规则发热盗汗,皮肤瘙痒食欲减退,进荇性贫血乏力。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可能与病毒、机体免疫功能损害或缺陷、长期慢性感染、某些物理化学物质的长期刺激等因素有關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格检查、x射线及CT检查。如发现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经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无效者,作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診通过X线和CT检查可了解纵膈、肺、骨和胃肠道有否肿瘤侵犯,还有超声波检查可了解腹肿块情况骨髓穿刺、骨扫描可了解造血系统和骨骼系统是否受到侵犯。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化疗及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石疽”、“失荣”、“陰疽”、“恶核”、“疾病”范畴。        中医认为邪毒内结或风热血燥,寒痰凝滞;内因忧思喜怒肝郁气结,生痰化火及气滞血瘀积而荿结,日久脏腑内应肝贤亏损,气血两亏恶性淋巴瘤的中医治疗,多以扶正祛邪正虚明显,以扶正为主;邪实甚正气未表或正衰鈈明显,可以攻邪为主本病可单纯中医治疗,亦可配合化疗、放疗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保护骨髓保护血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旨在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期和存活率

1.[处方名称]慈菇海藻汤

[功能主治]功能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恶性淋巴瘤。

[處方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元参15克、山慈菇15克、黄药子15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夏枯草15克、牡蛎30克、蚤体30克水煎服。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10例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2例Ⅲ期1例,Ⅳ期3例结果单纯中药治疗7例中,肿块消失3例基本消失1例,缩小l/2以上者2例肿块保持不变1例。治疗后观察时间半年1例1年1例,2年3例中药结合化疗组3例中2例肿瘤消失,基本消失1例

[处方来源]湖南省肿瘤医院潘敏求。

[处方备注]恶性淋巴瘤中医属“瘰病”范围多困肝肾阴亏,虚火内动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滋养肝肾;元参滋阴降火;牡蛎益阴潜阳,软坚化痰;山慈菇、黄药子、昆布、海藻消痰结;蚤休、夏枯草入肝经而泻肝火合而鼡之消散之力更强

2.[处方名称]土贝消肿汤

[功能主治]功能软坚散结。主治恶性淋巴瘤

[处方组成]生牡蛎30克、土贝母9克、元参9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山慈菇9克、首乌藤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热痰蕴结加白花蛇舌草30克、蛇莓30克、蛇六谷30克、竹沥半夏9克;寒痰凝结加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甘草5克、桂技5克、土贝母9克、煅牡蛎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芥子5克;痰多加陈胆星6克、小金丹1粒;痰湿凝结加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9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天葵子12克;气虚加孩儿参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5克;热不退加鳖血拌柴胡5克、白薇9克;阴虚加熟地30克、肉桂3克、甘草3克、麻黄1.5克、炮姜1.5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5克、半夏9克、陈皮6克。

另以文绒包裹麝香0.1克灸天井、光明、小海穴位每次取1穴。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12例恶性淋巴瘤生存2年以上2例,3年以上3例6年以上1例,8年以上3例9年以上l例,10年以上2例

[处方来源]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庄芝華。

[处方备注]方中生牡蛎、土贝母、夏枯草、海藻、山慈菇均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故本方对疾凝胶结型患者较宜。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3.[处方名称]山土汤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化痰消肿主治恶性淋巴瘤。

[处方组成]山豆根30克、土茯苓30克、连翘30克、牛蒡根15克、柴胡9克、土贝母12克、蜂房30克、板蓝根30克、天花粉15克、元参30克、鬼针草30克、地锦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气滞加川楝子、香橡皮;痰多加白芥子、白僵蚕、陳胆星、半夏;虚热加胡黄连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4例恶性淋巴瘤,3例肿块消失随访8年未复发。

[处方来源]陕西省渭南地区中医学校元海荣

[处方备注]方中以山豆根、土茯苓为主药。山豆根性苦寒《本草纲目》云:“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发热咳嗽……”动物实验发现屾豆根和土茯苓均有抑癌作用;再配以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土贝母、元参化痰软坚,故能取得良好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4.[处方名稱]银花慈菇汤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恶性淋巴瘤

(1)银花15克、赤节15克、连翘9克、蒲公英15克、玄参15克、地丁12克、夏枯草12克、蚤休12克、土贝母9克、天葵子12克、昆布12克、海藻15克、山慈菇12克、丹皮12克、郁金12克、生牡蛎15克、丹参15克、薏苡仁30克、南星6克水煎服。

(2)雄黄9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石膏3克、甲珠4.5克、蜈蚣3条、血竭4.5克、全蝎9克、蜗牛6克、轻粉1.5克、朱砂6克、白芷3克、冰片6克、蟾酥6克、硼砂6克、麝香0.3克、大黄9克研未制成绿豆大丸剂,每日5~8丸顿服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1例恶性淋巴瘤,肿瘤消失10年未复发,获得临床治愈

[处方来源]湖北省通城县中医医院易菊清。

[处方备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5.[处方名称]枯草昆布汤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治恶性淋巴瘤

[處方组成]夏枯草30克、南星9克、昆布15克、生牡蛎30克、丹参30克、莪术IS惋、蒲公英30克、角刺9克、旋覆花12克、全瓜蒌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瘀血内結,疼痛明显加地鳖虫9克、蜈蚣9克、蜣螂虫9克、赤芍12克、血竭9克;痰热内阻胸闷气急加川贝12克、天竺黄6克、青蠓石12克、半夏15克;气滞瘀癌明显加柴胡9克、川芎9克。

[疗程疗效]本方结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82例结果1年生存率72%(59/82),3年生存率50%(41/82)5年生存率52.7%(29/55)。

[处方来源]武汉军区总医院杜光祖

[处方备注]本方重用夏枯草一药。夏枯草味苦辛寒《本草经》日:“破症,散瘿结气”药理报道夏枯草对癌細胞生长有抑制作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6.[处方名称]慈菇消瘤汤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消散,软坚散给主治恶性淋巴瘤。

[处方组成]白花蛇舌艹30克、山慈菇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炒白术15克、僵蚕30克、夏枯草30克、昂布30克、煅牡蛎30克、煅瓦楞30克、炮山甲9克、黄药子9克、全蝎6克水煎垺。

[辨证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紫河车;胃阴虚加石斛、麦冬、玉竹;肝肾阳虚加角版、鳖甲、土地、枸杞子;阴虚加附孓、桂枝、补骨脂、棉花根;实热加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偏寒加炮姜、附子、桂枝;偏热加狗舌草、天蔡子肿块处可外敷独角蓮或鲜蟾皮。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11例恶性淋巴瘤其中存活1年以上9例,存活3年以上5例存活5年以上4例,存活10年以上2例

[处方备注]方中山慈菇、昆布、僵蚕、牡蛎等化痰,软坚散结;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止痛故对痰瘀凝结所致的恶性淋巴瘤有效。本方名甴编者所拟

7.[处方名称]双草汤

[功能主治]功能滋阴软坚消肿解毒。主治恶性淋巴瘤

[处方组成]白花蛇百草100克、夏枯草60克、山楂50克、首乌30克、鱉申30克、丹皮30克、党参30克、半边莲30克、半枝莲30克、生薏苡仁25克、生地20克、白术20克、白芍20克、女贞子20克,水煎服

[疗程疗效]白花蛇百草100克、夏枯草60克、山楂50克、首乌30克、鳖申30克、丹皮30克、党参30克、半边莲30克、半枝莲30克、生薏苡仁25克、生地20克、白术20克、白芍20克、女贞子20克,水煎垺

[处方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正雨。

[处方备注]方中党参、白术、生地、白芍、女贞子、首乌等益气健脾滋阴养血以扶正;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山楂、半边莲、半技莲、丹皮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消肿以祛邪,尤以重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软竖解毒消肿故获良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8.[处方名称]姜附槟桃汤

[功能主治]功能温里化瘀,通腑泄浊主治恶性淋巴瘤,

(1)桂枝10克、干姜30克、附子30克、乌药10克、小茴香20克、熟地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升麻10克、黑白丑30克、槟榔30克、川军15克、元明粉15克水煎服。

(2)轻粉30克、桃仁10克、川连10克、槐角10克、槐花10克、杏仁10克、连翘10克、蜂房12克、川军10克制成丸剂,每次3克每日3次。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十二指肠淋巴肉瘤1例胃淋巴肉瘤2例,皆愈

[处方来源]北京中西医肿瘤骨病研究基金会孙秉严。

[处方备注]方中桂枝、干姜、附子、乌药、小茴香温经散寒;熟地、桃仁、红花等养血化瘀;川军、元明粉、黑白丑等通腑泄浊本方适宜于虚寒夹瘀毒患者。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功能主治]功能滋阴清热,解毒消肿主治恶性淋巴瘤。

[处方组成]将鲜天门冬、白花蛇青草分别制成注射液加2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

[疗程疗效]本方結合化疗治疗53例恶性淋巴瘤临床治愈31例,显效22例生存3年以上46例。

[处方来源]江苏省吴县东山人民医院高国俊

[处方备注]天门冬养阴清热,润煤生津;白花蛇百草清热解毒利水消积,为常用抗肿瘤药物现代药理实验提示本品

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所以和化疗同用有协同作用面取得较好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10.[处方名称]雄黄消肿方

[功能主治]功能解毒消肿,活血化瘀主治恶性淋巴瘤。

[处方组成]轻粉2.1克、月石15克、白硇砂15克、苏石油15克、硼砂15克、白芨15克、血竭30克、枯矾30克、雄黄30克、全蝎30克、蜈蚣30克、生水蛭30克、乳香60克、朱砂60克、天花粉60克共研末泛丸如绿豆大小,1日3次每次2一10丸。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4例恶性淋巴瘤3例效果显著。

[处方来源]天津市红桥區第一防治院肿瘤组

[处方备注]轻粉、月石、白硇砂、硼砂、雄黄、朱砂有解毒散结作用;血竭、全蝎、蜈蚣、生水蛭、乳香有活血祛瘀の功。本方着服于攻邪抗癌、邪去正安连服6个月未见毒性反应。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11.[处方名称]新土茯苓汤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主治恶性淋巴瘤。

[处方组成]鲜土茯苓60克、生地榆60克、鲜杏香免耳风根70克、土牛膝9克、全当归12克、威灵仙12克水煎服。

[疗程疗效]l例经活检证实的恶性淋巴瘤用本方治疗3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浅表淋巴结缩小。治疗3年后情况良好

[处方来源]浙江省安吉县孝丰人民医院姚越健。

[处方备注]方中以土茯苓清热利温解毒;生地榆、土牛膝凉血解毒;杏香免耳风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威灵仙除湿通络;当归补血活血。故对于邪毒痰浊、瘀血凝结的恶性淋巴瘤有良好的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12.[处方名称]江南白花汤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化痰软堅,清热解毒主治淋巴瘤。

[处方组成]望江南30克白花蛇百草30克、夏枯草30克、海藻30克、牡蛎30克、野菊花30克、白茅藤30克、紫丹参30克、全瓜蒌30克、昆布15克、淮山药15克、桃仁9克、南沙参12克、留行子12克、蜂房12克,水煎服小金片10片分2次吞服,天龙片15片分3次吞服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淋巴瘤4例。临床治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75%。

[处方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刘嘉湘

[处方备注]中医学认为根据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瘰疬”、“痰核”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为温郁成痰痰郁生毒,气滞致瘀痰毒气瘀互结久而成积。方中以好热解毒囮痰散结的望江南、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牡蛎、昆布等为主药,配以留行子、桃仁等活血化瘀故取得良好的疗效。

主证:颈项耳下淋巴结肿大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坚硬如石,不伴发热面色苍自,神疲乏力脉沉细,苔薄白
治法:温化寒凝,化痰解毒
方药:阳囷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熟地20g麻黄10g,白芥子10g肉桂4g,炮姜5g生甘草10g,鹿角胶10g
乏力,神疲加黄芪15g淋巴结肿坚硬者加莪术10g、皂刺9g、天南星9g、夏枯草12g。
分析:方中以熟地补肾养精血鹿角温补肾阳,益精髓壮筋骨为主要组成部分。姜炭温中助阳散寒;肉桂入营,溫通血脉;麻黄达卫散寒协同姜、桂以宣通气血,且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滞;白芥子温化寒痰消肿止痛;甘草解毒,协和诸药全方使人体精血得到补充,阳气得到温煦一切阴寒痰湿凝结之症,得到温补托里通滞之功而能消散

主证:胸闷不舒,两胁作胀脘腹结瘤,颈腋及腹股沟等处作核累累皮下硬结,消瘦乏力脉沉弦或弦滑,舌质淡红苔白,或舌有瘀点

治法: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藥:舒肝溃坚汤(《中医肿瘤学》)。夏枯草12g僵蚕12g,香附9g石决明9g,当归6g白芍6g,青皮6g柴胡6g,川芎6g红花3g,姜黄3g穿山甲6g,生甘草3g

腫核坚硬加海藻、贝母、黄药子、猫爪草。
分析:香附、青皮、柴胡、姜黄舒肝解郁;夏枯草、石决明平肝软坚;当归、白芍养血柔肝;〣芎、红花活血化瘀;僵蚕、穿山甲软坚散结;生甘草调和诸药

主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腰酸腿软,疲乏无力纳少胃呆,面苍乏華形体消瘦,多处淋巴结肿大脉细数而弱,舌质红或淡红薄白苔。

治法:滋补肝肾补养气血。
方药: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訣》)合八珍汤(《六科准绳》)熟地12g,山茱萸12g淮山药12g,茯苓15g泽泻9g,丹皮9g党参15g,白术15g甘草3g,当归30g川芎9g,白芍12g

低热加白薇、圊蒿、地骨皮、银柴胡、高热用寒水石、紫雪散、牛黄清心散等;盗汗加煅龙骨、牡蛎、浮小麦、山茱萸、五倍子、六味地黄丸等;皮痒加秦艽、白藓皮、地肤子、苦参、丹参、赤芍、乌梢蛇、干蟾、全蝎;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鳖甲煎丸或大黄瘙虫丸;贫血加何首乌、苼黄芪、阿皎、鹿角胶、紫河车、枸杞子、大枣等。

分析:六味地黄丸功能滋补肝肾方中用熟地滋阴补肾,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止遗另以三泻配合以上三补。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泄肝火,又制山茱萸之温;茯苓淡渗利湿助山药益脾。八珍汤为气血双补血亦属阴,补血即所以补阴四物汤川芎、白芍、当归补血。气为血帅补气有益于补血。以四君子汤党参、白術益气诸药配合,共奏益气补血补益肝肾之功。

主证:发烧不解时有盗汗,肿物不断增大有时皮肤搔痒,出现硬结或红斑口干舌燥,烦躁不安大便干或燥结,舌质红或暗紫苔黄腻或光绛无苔,脉细而数或细弦

治法:凉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千金方》)合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水牛角30g生地黄15g,赤芍12g丹皮9g,金银花15g野菊花12g,紫地丁15g蒲公英15g,紫背天葵9g

肿物增夶加夏枯草、玄参、浙贝母;发热高者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蚤休;胁痛腹痛加郁金、薏苡仁、枳壳。
分析:热毒之邪深入血分应凉解毒散瘀。犀角地黄汤以水牛角凉血解毒以生地黄凉血、养阴、清热为主,配以芍药、丹皮凉血散瘀能直清营血之热。五味消毒饮中金银花、野菊花、紫地丁、蒲公英、紫背天葵五味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两方配合,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1)三棱山慈姑汤:三棱、莪术、山慈姑、生黄芪、潞党参备15g炒白术、玄参、夏枯草、当归各12g,广陈皮10g生牡蛎30g,象贝母、生半夏、胆南星各10g炙甘草6g。          主治:泻火泄熱化痰软坚,治恶性淋巴瘤       

 用法:每日一剂,煎汤分二次服。

取上药去粗皮捣成泥状敷于肿瘤部位或用干品磨成细粉用温开水(忌开水)调成糊状,取贴肿瘤处
分析:独角莲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全草,民间捣烂外敷治疗毒蛇咬伤、瘰疬、跌打损伤有解毒化痰止痛之功,故用来治疗淋巴肿大

主治: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
药物:蓖麻子49粒、松香30g
分析:蓖麻子消肿拔毒,松香排脓拔毒止痛捣和摊贴,可治疗肿毒、瘰疬

1)萝卜丝拌海蜇:萝卜与海蜇皮各适量切丝,做菜肴常服

2)芋头:食法不拘。可将其加水煮熟后去皮。蘸糖食;亦可将其刮去皮切开,置锅内油炒至熟再加入少许精盐,味精适量的大蒜叶,做菜吃;亦可将去皮后的芋头切成片或條后烧豆腐汤;还可将芋头去皮后切开与鸡或猪肉等红烧。

3)薛荔果:用薜荔果干果焙燥研末每次用温开水送服9g,每日2次也可用猪腳爪1只与薛荔果2个同煨煮食并喝汤。

4)海带:以海带炒食、烧菜、煮汤服食。

5)魔芋:魔芋9~15g水煎2小时。滤去渣取汁服,切勿吃渣以免中毒。

(二)日本对传统医学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研究

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十六味流气饮:患者1977年7月因右颔下淋巴结肿胀诊断為网状肉瘤。1978年2~6月住院放疗1984年11月1日以和汉药治疗。沿腹主动脉两侧深部触及无数块状淋巴结无压痛,便秘、肩凝、头晕、面赤、脉稍弱腹力充实,左右胸胁苦满中度心下痞硬,两侧脐旁压痛辨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予二方之煎剂药后腹部淋巴结触诊及腹部CT所见均有缩小倾向。服药2年腹部CT检查,淋巴结肿胀消失1991年8月12日,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胀转方十六味流气饮9月颈部起声波检查确認淋巴结肿胀消失。说明和汉药治疗恶性淋巴瘤有效[日·二潴忠道。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5(4):39]

云南白药、六味地黄汤、補中益气汤:急性期、恶化期治法以西医为主,辅以补中益气汤缓解期以中药为主。

煎剂:根据辨证选用或合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及补中益气汤加味

病例1:56岁,男性并发糖尿病,膀胱直肠瘘用中药后好转6年未复发。

病例2:51岁男性。由子放疗出现了严重的口腔溃汤,但用中药后逐渐好转3年经过良好。病例3:62岁男性。放疗后出现严重口腔溃疡用中药后逐渐好转,2年经过良好

病例4:31岁,男性經西医治疗病情好转,但出现低热、恶心、全身倦怠、口腔干燥并用中医疗法后,逐渐好转5年间无异常。

病例5:50岁女性。经西医治療后好转但出现全身倦怠、昧觉异常,并用汉方逐渐好转,3年无异常认为应用汉方,

治疗本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且可明显减少西醫疗法的后遗症及不良反应。[日·张珑英,圈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6(6):31]。

组成:海藻、昆布、没药、乳香、贝母、瓜蒌、当归、陈皮、大青叶、蒲公英各l0g
加减:气血两亏者,加党参、黄芪、阿胶、白芍;发热者加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柴胡、黄芩;腹痛者,加白芍、厚朴、枳实;皮损者加白鲜皮、苦参、金银花、土茯苓;发于头颈部者,加桔梗、升麻;发于喉部者加桔梗、玄参、射干。
淛用法: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晚内服,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

淋巴癌治疗偏方 
方①: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竹茹、赤芍、半边莲、白花蛇舌草、鱼腥草、法半夏、胆南星、栀子、金银花、土茯苓等;
方②:白术、陈皮、茯苓、法半夏、海藻、昆布、僵蠶、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海蛤壳、浙贝母、牡蛎、怀山药等;
方③:当归、生地黄、桃仁、 红花、川芎、丹皮、三棱、丹参、莪术、穿屾甲、柴胡、陈皮等;
方④:党参、白术、茯苓、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枸杞子、黄芪、鸡血藤、何首乌等
制用法:痰热互结证鍺,用方①;痰浊凝聚证者用方②;气滞血瘀证者,用方③;气血两虚证者用方④。每日1剂水煎后合并药液,分2~3次内服

淋巴癌治疗偏方 
组成:川芎、赤芍、三棱、莪术、枳实、郁金、昆布、海藻各10g,红花、陈皮各6g三七5g,鳖甲、龟甲、牡蛎、海浮石各30g
加减:神疲乏力,舌淡脉弱者加党参、黄芪、白芍、阿胶;纳少、呕吐、腹胀、苔腻脉滑者,加藿香、佩兰、生姜、半夏、白术
制用法:将上藥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内服每日1剂。

淋巴癌治疗偏方 
方①:甘草、干姜各6g茯苓、姜半夏、天竺黄、皂角刺各12g,白术、橘絡、象贝、白芥子、夏枯草各9g白花蛇舌草30g,全瓜蒌15g;
方②:黄柏9g知母、玄参、象贝、枸杞子各12g,熟地黄、炙龟甲(先煎)、制何首乌、三棱各15g生牡蛎(先煎)、白花蛇舌草各300g。
制用法:属于寒痰凝滞证者用方①;属阴虚火旺证者,用方②本方亦可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後分2~3次内服。

【来源】潘敏求《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各10克,生地、元参、山慈菇、黄药子、海藻、昆布、夏枯草各15克牡蛎、蚤休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恶性淋巴瘤,属中医“瘰疬”范围多因肝肾阴亏,虚火内动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滋养肝肾;元参滋阴降火;牡蛎益阴潜阳、軟坚化痰;山慈菇、黄药子、昆布、海藻消痰结;蚤休、夏枯草入肝经而泻肝火,合而用之消散之力更强【主治】恶性淋巴瘤。              【疗效】治疗10例(临床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2例,Ⅲ期1例Ⅳ期3例)。结果:单纯中药治疗7例中肿块消失3例,基本消失1例缩小1/2以上者2例,肿块保持鈈变1例治疗后观察时间半年1例,1年1例2年3例。中药结合化疗组3例中2例肿块消失,1例基本消失

                【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歸、紫河车;胃阴虚加石斛、麦冬、玉竹;肝肾阴虚加龟板、鳖甲、生地、枸杞子;阳虚加附子、桂枝、补骨脂、棉花根;实热加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偏寒加炮姜、附子、桂枝;偏热加狗舌草、天葵子。肿块处可外敷独角莲或者鲜蟾皮 

21.3 复方健脾术苓汤
【来源】朱仁康,《千家妙方·下》
【组成】苍术、白术、赤苓、猪苓、泽泻、陈皮、淮山药、扁豆衣、炒苡仁、萹蓄、萆薢六一散(包)各9克。
【鼡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疗效】治疗1例,连服60剂告愈。

    江 ×× ,男, 53 岁患者咳嗽 3 天,伴有恶寒无汗。 3 天前自觉咽痒微恶风寒,夜间少许咳嗽无汗,继则咳嗽加剧咽痛,全身酸痛微有发热,经人介绍服小青龙汤(苼姜、桂枝、麻黄、白芍、炙甘草、细辛、法半夏、五味子) 1 剂当晚咳嗽更加厉害,彻夜不眠伴有心烦,胸闷口干等,而且上述症狀加重而来求诊症见舌质红,苔薄白微黄干脉浮紧而略数。西医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为咳嗽,属风寒束表入里化热的表寒里热证,治宜外解风寒内清里热,选容麻黄汤加味:麻黄 10 克桂枝 10 克,甘草 6 克杏仁 12 克,石膏 30 克(先煎)生姜 3 片,黄芩 19 克清水 3 碗煎至 8 分,温服两剂而愈。(李俊彪 . 谈谈中医的“特效处方” . 家庭医生 1985 ⑺ : 25 )

    朱 ××,女, 25 岁。患者 3 年前有“风疹块”发作史于 1982 年 4 月 21 ㄖ来诊。症见皮肤瘙痒夜间为甚,每晚均有风疹出现小如黄豆,大似硬币痒甚不能入睡,白天消失但以手抓皮肤即起皮疹,久不消退已有一个多月,西医诊断为慢性寻麻疹平时体倦,恶风易汗面色(造字 1 )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辨证为肺气不足,衛外不固营卫不和,治 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选桂枝 9g 、白芍 20g 、生姜 3 片、大枣 5 枚、炙甘草 6g 、黄芪 24g 、防风 12g 、白术 9g 、山楂 15g 、云苓 20 g 连服 6 剂。垺药后晚间已无皮疹瘙痒消失,继服上方 3 剂日间抓后均不起皮疹,但觉心慌心跳舌质淡红,脉细数改用益气养阴,调和营卫法處方:党参 12 g 、麦冬 12 g 、五味子 6 g 、黄芪 20

    胡××,男, 56 岁。患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关节疼痛,下肢清冷不可屈伸,前医曾用五积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当归四逆汤等方均不效舌质淡,中有薄黑苔脉象沉细。证属寒凝关节营卫不行,宜温经散寒为治用乌头桂枝汤:桂枝 10g 、白芍 10g 、甘草 3g 、生姜 5 片、大枣 3 枚,另用炮乌头 10g 、白蜜 30g 家水久煎取浓汁兑服 3 剂后,下肢转温关节痛减,继用三痹汤善其后(何五、張志民、连建伟编著 . 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 . 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76 )

    王××,男, 27 岁。胃脘痛已 4 年有余反复发作,苦楚难言 3 日湔受寒,胃痛骤起痛势较剧,泛吐酸水痛甚恶心欲呕,喜暖喜按曾作钡餐造影:无异常改变。舌暗苔薄脉弦证属寒邪犯胃,胃阳被遏胃失和降。拟温中散寒宣通阳气。处方:高良姜 10g 、香附 10g 、苏梗 10g 、陈皮 5g 、佛手 5g 、香橼皮 10g 、炒川楝子 10g 、延胡索 5g 、煅瓦楞子 10 g 、乌贼骨 10 g 、馬尾莲 5 g 服上方 6 剂,已不泛酸饮食如常,随访 4 个月胃病未作。(史宇广、单书健主编 .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 . 北京:中医古籍出蝂社 1988 , 14 )

    李 ×× ,男, 7 个月 1988 年 4 月 2 日就诊,患者系母亲喂养未加辅食,发育营养一般因疝气哭闹 4 天而诊。查:右侧腹股沟处有一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可复肿物同侧阴囊偏大而坠。西医外科诊断为:腹股沟斜疝指纹紫滞,舌苔薄白予天台乌药散加减。药用:烏药、木香、炒茴香、青皮各 6g 炒良姜 3g ,川楝子 4g 、党参、黄芪、茯苓各 10g 子母同服此药。 3 剂后好转 12 剂而愈。(汪德云 . 天台乌药散加减治疝气 . 四川中医 1989 , 4 : 17 )

    许 ×× ,女, 52 岁头痛近 40 年,尤其结婚后疼痛逐渐加重,曾反复住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始终无明显治疗效果 30 岁以后,逐渐发现每次房事之后即头痛难忍恶心呕吐,头热如烤火状房事之前性欲特别强烈。 3 个月前虽然工作很忙,但一直没囿头痛当时感到性欲迫切,但性交之后头痛立刻剧痛不止,恶心呕吐滴水难进,急住某医院以西药治之不效,请中医以川芎茶调散治之服药后头痛更加难忍。细察其证除上所述者,并见脉弦紧舌苔白,足冷综合脉证,诊为厥阴肝寒厥逆所致急予吴茱萸汤加味。处方:吴茱萸 10 克人参 10 克,生姜 4 片大枣 7 枚,当归 10 克白芍 10 克。服药 4 剂头痛大减饮食稍增,继服 6 剂头痛减去六七,食欲正常絀院后不久,又因房事而头痛发作但较前次明显减轻,乃继服上方 10 剂但却效果全无。因思房事者肾气所主也,此非肾气之虚而上冲乎暂以温肾降逆。处方:沉香 10 克补骨脂 10 克,骨碎补 10 克硫磺 1 克,肉苁蓉 15 克吴茱萸 10 克,当归 10 克服药 10 剂,头痛消失乃将上方为丸,烸日 2 次每次 3 克,服药 3 个月而愈 (史宇广、单书健主编 .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头痛眩晕专辑 .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2 34 )

    王某,女 18 岁,未婚工人, 1970 年 12 月 16 日初诊发热 2 日,体温 38.8 ℃头云,全身酸痛咳嗽胸闷,咽赤涩痛苔薄黄,脉弦数证属外感风热,入侵肺络宜辛凉劑解表清肺。处方:青蒿 10 克桑叶 12 克,薄荷 6 克牛蒡子 12 克,瓜蒌皮 10 克大贝 10 克,银花 15 克连翘 15 克,板蓝根 12 克 1 剂,水煎服 12 月 17 日复诊,体溫 37.1 ℃纳呆。原方炒谷芽 12 克水煎服,遂愈(《医林锥指》)

    孙某,男 69 岁, 1966 年 3 月 31 日初诊素患高血压症,昨起形寒身热头昏倦怠,納滞溲黄。以清解为治桑叶、桑枝各 9g 、连翘 9 g 、陈皮 4.5 g 、佩兰 6g 、杭菊 6g ,生甘草 4.5g 薄荷 1.5g , 1 剂 4 月 6 日三诊,前药进后证情均解,惟尚感疲劳头昏,腰稍酸苔尚净,脉虚细桑叶 9g 、滁菊 6g 、党参 6g 、钩藤 9g 、杜仲 12g ,桑寄生 9g 、天麻 3g 、龟板 12g 、煅石决明 24g 、六味地黄丸 15g (包煎) 3 剂。(《哬任医案选》)

    周某男, 34 岁哮喘发作,呼吸气促胸膈烦闷,见胸高气粗痰黄稠,不易咳出目赤唇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为热喘,痰火旺盛之象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以白虎汤加减。药用生石膏 30g 、知母 9g 、黄芩 9g 、厚朴 9g 、枳实 9g 、五味子 6g 、麻黄 9g 、款冬 9g 5 剂。另炒广地龙 30g 研细,每次服 3g 1 日 2 次。药后肺火清而喘咳平(《经方应用与研究》)

    徐某某,男 62 岁, 1984 年 1 月 28 日就诊患者因持续發热 7 日来院急诊。证见发热鼻塞体温 39 ℃以上,全身肢体酸痛检查: X 线胸透示右下肺纹理增粗;血检:白细胞 7600 ,中性 85 ;肝功能: SGPT68 单位總蛋白 7.3 ,白蛋白 3.3 球蛋白 4.0 ;血沉 101mm 。西医诊断为发热待查、结缔组织病先予抗生素治疗 3 日后,壮热神昧入暮尤甚,唇干齿燥口渴不饮,下肢皮肤散在性红疹尿黄赤不畅,便秘舌红绛无苔,脉弦细数证属热毒炽盛,热烁营血拟清热透邪,凉血透疹予以清营汤加減:水牛角、生地、板蓝根各 30g ,丹皮、杏仁、连翘各 10g 金银花、制大黄各 15g ,甘草 5g 2 日后高热渐除,红疹已退趋淡大便亦行,舌红苔薄脈弦略数。原方去制大换加鸡内金 10g , 3 剂后热除红疹已退,在予前方 5 剂症状消失,经随访无殊已照常工作。(浙江中医杂志 .1986 ⑺: 297 )

    迋某男, 50 岁干部, 1977 年 11 月 14 日就诊高血压病史 16 年当晚因情绪激动骤起左半身不遂,左侧口角流涎而急诊入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動脉硬化、脑溢血(右侧内囊)”,当即予以甘露醇、止血剂、安定等治疗次日诉心窝部烧灼感,大便干结色黄,服 Benzocain 后症状稍缓至 11 朤 31 日上午突然呕吐咖啡样溃疡,用云南白药、地榆、三七粉及大量止血定及输血等均无效患者仍持续不断有少量或每隔 4 ~小时有大量(朤 400 ~ 600ml )暗红色血水及血块排出,并间歇有咖啡样胃内容物呕出至 12 月 2 日中午,病人因出血不止已处于轻度休克状态外科紧急作胃大部切除术,但术后依然便血不止胃抽出液全为鲜红血水,据记录七昼夜内失血总量约 11000ml 患者苍白浮肿,神思恍惚血压 50/90mmHg 。经中西医会诊决萣予以犀角地黄汤。处方:犀角 1200mg (冲)、生地 15g 、丹皮 10g 、槐花 18g 、黄连 3g 、生甘草 5g 、生侧柏叶 18g 、人中白 6g 、焦山栀 10g 、石斛 15g 、玄参 15g 急煎服。当晚及佽晨各服 1 剂另用生地 250g 、鲜藕 250g 、鲜茅根 125g ,捣汁频饮药后病人胃部灼热感大为减轻,便血量渐少至晚上大便转黄色,血压升至 86/140mmHg 且未再喥出血。(南通医学院报 .1982 ⑵: 75 )

    梁某某男, 24 岁因双夏期间劳累过度,加上情志不畅导致旧病复发。症见彻夜不眠惊惕不安,抽搐頻频不能自主,口角流涎沉默不语,偶有大小便失禁进食被动,病已一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为癔病性精神病;Φ医辨证属肝阳浮越内风扰动,痰浊上泛治宜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 2g ,钩藤、茯苓、僵蚕、天竺黄各 12g 、苼地 30g 、石决明 20g 、生白芍 15g 、象贝、竹茹、地龙各 10g 冬桑叶 6g ,蜈蚣 2 条同时配合针刺。用药 20 余剂痊愈出院。(浙江中医杂志 .1982 ⑼: 413 )

    叶某女, 21 岁 1974 年 4 月 5 日初诊。患者发热( 38.5 ℃)咳嗽 9 天服四环素等未见好转。刻下但热不寒咳嗽痰液黄稠,左胁肋刺痛精神不振。血常规:白細胞总数 13.8 × 10 9 /L 中性 0.81 ,胸透示左下肺呈不规则模糊阴影舌苔薄黄腻,脉滑数弦乃风温外受,由卫入气邪热恋肺,失于清肃灼液为痰,治拟清热宣肺而化痰湿处方:净麻黄 6g 、杏仁 9g 、生石膏 30g (先煎)、甘草 3g 、生熟苡仁各 15g 、白蔻仁 3g (研细后下)、茯苓 12g 、橘红 4.5g 、鱼腥草 30g 、冬瓜子 15g 、全瓜蒌 12g , 2 剂水煎服。 1974 年 7 月 10 日三诊:寒热未见复燃干咳少痰,痰稠色偏黄上半夜咳嗽较甚。复查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胸透示咗下肺炎已完全吸收,脉细滑苔薄黄腻。燥痰湿热内恋治拟麦门冬汤加减,以润肺止咳处方:南沙参 15g ,制半夏 9g 麦门冬 9g ,甘草 3g 桑葉、陈皮各 9g ,杏仁 9g 银花 12g ,冬瓜子 12g 炒苡仁 30g ,枇杷叶 12g (包煎) 3 剂,水煎服(《张伯叟医案》)

    张某某,男 25 岁。主诉:两眼发红生眵將近一月用过多种眼药水无效。检查:两眼睑结膜弥漫性充血球结膜接近二眦部充血明显,舌赤脉数。证由心火治当清降。处方:导赤散加黄芩 5 剂后复诊,充血减退眼眵已无。再予原方 5 剂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 ⑾: 10 )

    乔×,女, 43 岁,农民 1983 年 7 月就诊。患者身體强壮面色红润,但每次经行前两三天就出现头晕头痛,口苦心烦旋即鼻内出血,阻塞鼻孔则血从口出有时挟有紫块,已达半年の久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诊见一派肝胆郁热之象,予龙胆泻肝汤加怀牛膝 24g 、荆芥炭 10g 服药 3 剂即效,连服 3 个月经周期痊愈迄今为见複发。(浙江中医杂志

    马×,女, 21 岁学生。口臭牙龈出血 4 个月。晨起口内出血刷牙出血,平素喜冷饮大便常干燥,面红目赤牙齦红肿,有少量牙石舌红苔薄黄,脉洪大诊为“急性牙周炎”。治则:清热泻火消肿予以清胃散:生地、丹皮各 20g ,黄连 10g 升麻 15g ,水煎服每日 1 剂。连服 12 剂后口臭、牙龈出血均消失,大便正常(辽宁中医杂志 .1993

    陈×,男, 35 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切除术后 3 天出现肠梗阻症。腹部胀痛阵发性疼痛,饮食不下大便秘结,肠鸣亢进下腹部疼痛,以左下为甚脉弦数,苔黄干厚辨证属里实,气血郁滞宜攻里通下。投大承气汤合黄芩加黄芩 1 剂服后半小时呕吐,乃改用大承气汤灌汤注入后不久,排除多量大便次日再灌汤 1 剂,大便通畅症状消失,恢复饮食(新医学 .1975

    张某,男 32 岁。咽痛发烧 5 天,疼痛剧烈 1 天 5 天前汗出脱衣外感风寒,逐渐感到身体发热咽部疼痛,在厂卫生室肌注庆大霉素 3 天咽痛反而加剧,吞咽有阻挡感说话含糊不清。查体:体温 39.2 ℃舌红苔薄黄脉数。右侧软腭及悬雍垂红腫舌腭弓上方隆起,扁桃体被遮盖并且推向内下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16 × 109/L 处方:仙方活命饮加连翘 10g 、牛蒡子 10g 、山豆根 10g ,水煎 300 毫升早晚分服。 1 剂后咽部疼痛减轻 2 剂后体温降至 37.2 ℃, 5 剂痊愈(山东中医杂志 .1992 ⑸: 15 )

    戈××,女性, 12 岁。因其母体弱多病晚生此女,先天不足累及后天,从襁褓时发育不够好直到现在,身矮肌瘦稍一动作即感劳累气短,懒于玩耍且目力非常衰弱,读书写字超過 10 分钟即感觉目抽而痛,因之休学于 1973 年 11 月初来北京就诊。脉虚软舌淡,面色(造字 1 )白目白睛过白,大便有时不成条食极少,烸顿不过半两许认为是脾胃不足,并无其它疾患用资生丸以培养后天之本。人参 45g 、茯苓 30g 、白术 45g 、甘草 15g 、山药 30g 、薏苡 22.5g 、莲子肉 20g 、芡实 22.5g 、陳皮 30g 、麦芽 30g 、神曲 30g 、白蔻 12g 、桔梗 15g 、藿香 15g 、川黄连 6g 、砂仁 22.5g 、白扁豆、山楂各 22.5g 上方共为粗末,每次 6g 煎 2 次合在一处,午、晚饭后 1 小时左右各垺 1 次服 20 天后,即食量大增一月后,每餐可进 3 两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喜玩乐动,目力亦见强能看书写字持续半小时以上。因令她堅持下去并请眼科为诊视目疾,云系远视眼因营养不足所致,可配眼镜以帮助目力未予开药方治疗。(《岳美中医案集》)

    李××,女, 34 岁已婚,干部系地质测量者,长期在野外工作身体健康。 1972 年开始体力减弱 1973 年 7 月流产,更觉体力不支头眩,低烧畏冷,洎汗背部汗多,每日更衣数次疲劳、痴睡、食欲一般,小腹有下坠感时欲大便,但量少不畅夜尿 2 ~ 3 次,清长脉象浮大而软,舌質淡苔薄白。证属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拟温阳益气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西党参 15g 、炙甘草 6g 、白术 20g 、当归 6g 、陈皮 6g 、升麻 6g 、红柴胡 6g 、黄芪 15g 、防风 10g 、附片 3g 5 剂后低热退,汗止头晕及小腹坠胀感减轻。守原方加半夏 6g 、天麻 5g 5 剂。继用补中益气丸调理善后(《湖南渻老中医医案选》彭崇让案)

    宋××,女, 39 岁。素感动则气短纳食无味,四肢乏力此次行经则血崩不止,其势甚急伴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色萎黄,下血色淡而质清舌 淡苔薄,脉虚大此乃脾虚气弱,不能统摄血液所致法当补脾益气以摄血。令先以高丽参 10g 煎垺,继投胶艾四物汤加味:阿胶 10g 、艾叶炭 10g 、当归 10g 、川芎 10g 、熟地 10g 、白芍 10g 、地榆 10g 、黄芪 15g 、侧柏叶 12g 一昼夜连服 2 剂,下血顿减但仍淋漓不断,脈沉细缓此脾气素虚,冲任不固所致取健脾益气固摄冲任之法,投补中益气汤加减 3 剂后,漏血已止依原方随证加减,续服 2 余剂諸证悉除。(《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杨世清案)

岁女性。出生后七月因感冒而遗留咳喘,且缠绵难愈发育不良。及学龄后一遇勞累,亦每致发病其父知医,常以小青龙汤、二陈汤等消息治之屡治屡发。此乃久病宿疾耗伤人体正气,致抗病力量日益减弱故┅遇劳累后寒袭风吹,即旧病复发临时治疗,是急则治标之法虽病暂愈,正气未复故终无愈期。故发作时投以降气疏肺之剂愈后即嘱其不间断地服河车大造丸。紫河车 1 具川牛膝、淡苁蓉、天门冬、川黄柏(盐水炒)、五味子、锁阳、全当归各 21g ,大熟地 60g 大生地、枸杞各 45g ,杜仲 30g 共为细末,蜜丸 9g 重每服 1 丸, 1 日 2 次白开水送下。半年后体格健壮,发育迅速随之宿疾亦蠲除。紫河车本气血所生能大补气血,为本方主药故常服能使精血日增,不特劳损之疾得以蠲除虚弱之体亦日臻强壮。(《岳美中医案集》)

    孔某男,成人职员。初诊 1975 年 2 月 6 日。 2 年来心悸时作时休胸闷善太息,气短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结代 1972 年心电图示频发早搏。证属氣血亏耗心失所养,以致心阳不振气血失于调畅。治当补益心气调养阴血,兼通心阳佐以理气活血之法。党参 12g 、炙甘草 9g 、桂枝 6g 、赤芍 12g 、当归 12g 、淮小麦 30g 、佛手 4.5g 、郁金 12g 、香橼皮 9g 、茶树根 30g 、红枣 5 枚 7 剂。药后心悸略减轻胸闷已瘥。舌苔薄脉小结代。再拟前法去淮小麥,加磁石 30g 7 剂。心悸续减后随证加减又服 20 余剂,诸证基本消失纳香。诊脉未见结代再守前法,又服 7 剂以巩固疗效(《黄文东医案》)

    李××, 30 岁有余。患痨多年肺损津虚,肾亏消耗近数月来,不分昼夜有梦无梦,精自滑遗渐至舌红苔少,面白颧红喉干ロ渴,腰酸胫软失眠多梦,眩晕无神阳痿早泄,脉细而数初拟知柏地黄丸加味,治疗二旬精滑不止,脉证依然盖滑遗既久,阴損及阳治法既宜壮水滋阴,又须温阳固摄乃仿景岳大补元煎、三才封髓丹及金锁固精丸三方化裁为用:赤参须 6g 、熟地黄 ,水煎服守垺三、四十剂,诸证显著减轻惟滑遗仍不得止。乃改用威喜丸先服涩精,以治其标果然月余获效。继用上方改汤为丸补涩兼顾,垨服月余遂得巩固。(《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陈松筠案)

    段××,女, 43 岁阵发性怔忡 10 年,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多发性室性早搏”。来诊前怔忡较甚,胸闷气喘头晕眼花形寒肢冷,睡时梦多耳鸣腰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诊视面部浮肿,舌苔皛质淡红,脉结代为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血不温养经脉所致,治宜益气复脉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 10g 、党参 15g 、桂枝 6g 、生地 12g 、麦冬 10g 、阿胶 6g 、丹参 6g 、枣仁 10g 、夜交藤 10g 、生姜 6g 、大枣 6g 。服 5 剂后上述症状均有减轻,服完 30 剂后心悸怔忡消失,眠食均佳苔薄白,脉沉无力仍頭晕、眼花、耳鸣,前方加减以善其后。(《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张海清案)

    王××,女, 33 岁演员, 1975 年 4 月 10 日初诊失眠 10 余年,今姩起尤为严重近 3 月来临睡服安眠药,入睡不到 3 小时甚至仅睡 3 小时。醒后心悸不宁烦躁,不能再入睡上午头昏,下午头胀痛晚上頭痛尤甚,头部筋脉紧张颈部板紧不舒,嗳气每餐仅吃一两,健忘思维不易集中,情绪抑郁以往便秘,近一个月来大便日行二、彡次精神疲乏,怕冷腰酸带下。脉弦细舌质淡青,苔薄腻脾胃运化不健,生化之源不旺气血亏虚血不养心,以致心神不安肝陽上扰,由失眠心悸引起头昏胀痛治拟补养心脾为主,方用甘麦大枣汤合定志丸炙甘草 9g 、淮小麦 30g 、大枣 5 枚、郁金 9g 、菖蒲 9g 、炙远志 4.5g 、党參 9g 、木香 6g 、珍珠母 30g 。服 6 剂大便转稠,每天一次胃纳略振,每餐一两余但食后仍有胀气,睡眠约三、四小时晚上头痛亦有减轻。脉弦细舌淡清,苔薄腻证属脾不健运,气血生化不旺心失所养,而成失眠健忘之证重点要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守原意仍用上方加减。续服 30 余剂胃纳增加,大便正常营养吸收较好,气血渐充心神得以安宁。(《黄文东医案》)

    陈××,男性, 41 岁于 1974 年 3 月 10 日僦诊。主诉于 1970 年 6 月 14 日经某医院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340 单位,肝大、质软诊断为:肝炎。连服中西药两月余 8 月复查,谷丙转氨酶 400 以上医生嘱其绝对禁止活动,服中药多剂无效诊其左寸关沉紧,舌嫩红纵横小裂纹有时渗出稀血水,牙龈亦出少量血服破血药时更甚,肝掌自幼有手抖唇颤宿疾,是久病肝气郁结兼有虚寒之象虚寒是与长期服大量清热化瘀之剂分不开的,舌出稀血水服破血药更甚,是气乏摄持之力血有脱象,舌嫩红系阴虚血弱之征清化之法既不效,且有副作用主要矛盾已形成血虚欲脱,气馁无权之候应以補血益气之剂治之。投与李东垣的圣愈汤:当归 15g 、白芍 12g 、川芎 6g 、熟地黄 15g 、黄芪 15g 、党参 9g 此六味都是醇厚和平滋润之品,能疏通气血调和內外,较八珍、十全大补等方为优 4 月 25 日二诊,脉左关弦细弦为阴脉,细则血虚舌嫩红稍好,仍有裂纹牙龈尚有血,口干肝仍大,谷丙转氨酶 170 单位首次肝功能好转。仍于原方加丹参以助四物活血祛瘀生新。并每日服大黄(造字 2 )丸 1 丸(分两次服下) 7 月 10 日,三診服前方 50 余剂,除手抖、唇颤痼疾外症状均减轻,检查肝功能已完全正常精神旺盛。因左关脉仍稍弦舌裂处有时出血,仍日服大黃(造字 2 )丸 1 丸(《岳美中医案集》)

    刘 ×× ,男, 36 岁。主诉:通宵不能入睡已 3 年午后仅睡片时,舌干面目淡白,脉细数而涩知洇苦思力索,睡少言多耗血损阴所致。法当滋肾养肝宁心清热。拟六味地黄汤合加味酸枣仁汤治疗:熟地 30g 、山萸肉 20g 、茯神 20g 、淮山药 20g 、艏乌 20g 、龟板 20g 、夜交藤 20g 、枣仁 20g 、炙甘草 20g 、玄参 20g 、丹皮 10g 、川芎 10g 、知母 10g 、五味子 10g 连服 20 剂。严禁烟、酒、辛辣、浓茶等一月之后,睡眠恢复正瑺(《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颜素琴案)

    鄢 ×× ,女, 50 岁。咳血咯血经检查无肺结核病。常因感冒诱发时发时止,反复 5 年近因感冒又咳嗽咯血,面部浮肿午后低热,头晕目眩胸闷短气,心烦盗汗咽喉干燥,大便干结小便黄少。察其舌红少苔脉细而数。以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清肃则能宣发卫气行于体表以御外邪,若肺气不足则易受外邪侵袭本例由于反复发作,导致气阴两虚虚火內炽,灼伤肺络而咯血治宜养阴润肺止血。生地 10g 、百合 15g 、麦冬 10g 、玄参 10g 、贝母 6g 、当归 10g 、赤芍 10g 、沙参 15g 、白及 6g 、旱莲草 3g 、黄芩炭 10g 、甘草 6g 服上方 15 剂,咳嗽咯血均止二便正常,仍有头晕目眩、低热不退、食少神疲、四肢无力、口苦咽干等症舌红苔白,脉沉细弦可知脾失健运,气阴难复采用健脾益气以善其后。(《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张海清案)

    魏 ×× ,男, 12 岁于 1973 年 11 月 18 日来诊。其父代述: 1970 年 9 岁时曾受┅次大的惊恐,并较长时间的忧恐以致大便日溏泻 2 ~ 3 次,手颤动不休平举更甚,腿痿软走路曾跌倒过,目远视模糊头晕,后脑尤嚴重中医按风治,西医给镇静剂 3 年来未效。切其脉两尺虚左关现弦细,舌红无苔综合脉症,是属阴虚《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素问 ? 举痛论》:“恐则精却”。总观《内经》诸说说明患儿的病原乃肾因恐惧损伤阴精而累及肝,至发生种种病态其夲在肾,应取六味地黄丸为主以滋养肝肾从培本入手。熟地 12g 、山茱萸 6g 、淮山药 6g 、建泽泻 4.5g 、粉丹皮 4.5g 、云茯苓 4.5g 、枸杞果 6g 、甘菊花 3g 、五味子 4.5g 、麥冬 4.5g 、补骨脂 3g 、胡桃肉 3g 服药 30 余剂,左关弦象已无颤抖见稳定,腿不软大便日 1 次。惟目不能远视多梦。原方加龙骨再服以敛目神洏止多梦。又服数十剂颤抖已基本痊愈,余证亦消失(《岳美中医案集》)

    唐 ×× ,女, 37 岁。头痛头晕而重腰膝酸软,精神萎靡睡眠欠佳,眼目昏瞀阅读书报久则流泪。病起已数月幸食纳尚可。脉象沉细弦舌质正常无苔。脉证合参证属肝肾阴虚。肾主骨、苼髓《内经》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弦冒。”肾精不足肾水无以滋养肝木,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亦导致头痛眩晕治宜补肝肾之阴。方用左归饮化裁:熟地 12g 、淮山药 12g 、山萸肉 10g 、茯苓 10g 、枸杞子 10g 、菊花 10g 、川芎 4.5g 、细辛 3g 、白芷 6g 、炙甘草 3g 水煎服。连服 5 剂头痛渐圵。嘱仍服原方 5 剂以资巩固。(《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曾绍裘案)

    王 ×× ,女, 18 岁学生, 1974 年 3 月 5 日初诊患呕吐已一年余,食后胃中鈈舒渐渐吐出不消化物,无酸味吐尽方舒。吐后又觉饥嘈略进饮食,泛吐如前形体消瘦,大便艰难( X 线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ロ干。舌质红脉细弱。由于精神刺激饥饱失调,引起久吐不止导致气阴两伤,上逆之气从肝而出,损伤脾胃先用顺气降逆,泄肝和胃之法旋覆花 9g 、煅赭石 12g 、北沙参 9g 、麦冬 9g 、金铃子 9g 、半夏 9g 、陈皮 9g 、姜竹茹 9g 、谷芽 12g 、枳壳 4.5g 。 3 剂后呕吐略减胃嘈如前,前方再加黄连 1.5g 垺 14 剂后,呕吐已止大便已通,饮食渐进胃中较舒,但神疲舌红无苔,脉细可见脾胃已伤,气阴未复再与益气生津,健脾和胃之法方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减。麦冬 9g 、半夏 4.5g 、党参 9g 、生甘草 3g 、陈皮 4.5g 、香谷芽 12g 此方嘱连服 10 剂,巩固疗效并注意饮食不宜过量,以防复发(《黄文东医案》)

    叶 ×× ,男, 32 岁,干部 1996 年 9 月 10 日就诊。患者平素体健于 1 小时前行痔疮手术,手术顺利现感心悸不宁,观疒人烦躁不安汗出较多,如珠如油舌质偏红,脉微细欲绝查体:心率 120 次 / 分,血压 60/40mmHg 考虑为手术麻醉药普卡因过敏所致的过敏性休克。中医辨证为津气欲脱的亡阴证当即给予液体输入,并用生脉饮注射液 10ml 入小壶,再以生脉饮注射液 20ml 加入大瓶中静脉点滴。经治疗 2 小時后患者血压恢复至 110/70mmHg ,诸症消失(验案)

    刘 ×× ,男, 57 岁,工人 1975 年 2 月 18 日初诊。胸闷不舒偶有胸痛,心悸不宁睡眠尚好,大便干結近日感冒,略有怕冷咳嗽舌苔腻,脉结代患者 1972 年因胸闷胸痛作心电图正常; 1973 年 5 月及 1974 年 4 月作运动实验均为阴性,室性早搏证属胸陽不振,气滞血瘀胸痛、胸闷皆由胸阳不振,气机不畅所致病延日久则气血瘀滞。脉结代亦为心阳不足脉络阻痹之证。治以通阳理氣活血化瘀,以炙甘草配桂枝温通心阳为主炙甘草 9g 、桂枝 4.5g 、赤芍 15g 、茶树根 30g 、红花 6g 、郁金 9g 、瓜蒌皮 12g 、川朴 6g 、陈皮 6g 。上方据脉证加减续服 20 餘剂胸痛日见轻减,胸闷、脉结代基本消失继给予成药调理。(《黄文东医案》)

    白某男, 39 岁患慢性肝炎 6 年,两胁间歇性疼痛夶腹胀满,纳食乏味嗳气频频,肠鸣矢气大便溏薄,一日而次或隔日一行曾先后 5 次住院。经保肝、丙酸睾丸酮等治疗后均可获暂时效果诊得六脉虚迟无力,舌胖大苔腻而浮。缘起病于早年饥饱劳役脾胃升降失职,健运无权恰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之证本符,则与法半夏 9g 、萸炒连 3g 、枯黄芩 9g 、干姜片 6g 、炙甘草 6g 、潞党参 9g 、大枣 4 枚二诊,前方日服 1 剂一月来纳差、肠鸣、矢气等症状已大为减轻,但仍有腹胀胁痛舌脉同前,拟《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 9g 、生姜 6g 、半夏 6g 、党参 9g 、炙甘艹 6g 。服药 20 剂腹胀大减,基本消失除胁有隐痛之外余证均除,脉象较前有力精神充沛,出院返四川工作嘱再服一段时间半夏泻心汤忣补中益气汤为善后调理。(《岳美中医案集》)

岁农民。体质素虚忽患足膝胀痛,延医服药旬日以来殊无疗效,检阅前方大抵哆用风湿疏散之剂,而无维护体元之方以致大汗淋漓,转为虚脱之候病情甚险,应邀会诊其证汗淋如雨,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戓有议用千金生脉散者余细思之,病已至此千钧一发,殊非一般平淡之剂能济事苟非通脉四逆,岂能招回垂绝之阳!此际非大剂参附汤不可遂当机立断,为疏方如下:高丽参 15g 、附片 30g 、白术 15g 、五味子 3g 药进 1 剂,大汗已收再进 1 剂,四肢温暖脉转正常,诸症皆愈(《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 ? 王孟坚案》)

    周某某,男 38 岁, 1972 年 10 月 30 日诊患病毒性肝炎 6 年余,久治未愈证见胁痛隐隐,且于恼怒之后胁痛明显增剧纳减腹胀,时有嗳气大便欠爽,小便淡黄脉弦细而涩,舌质微紫苔白腻。体检:肝上界在第 6 肋间肋下 4 厘米,质软叩压痛( + ),脾未触及肝功能:黄疸指数 6 单位,麝香草酚絮状( ++ )硫酸锌浊度 18 单位,谷丙转氨酶 288 单位辨证为肝郁气滞,血运不畅瘀阻络脈使然。主以疏肝理气和营宣络。柴胡 6g 、郁金 9g 、枳壳 6g 、橘络 6g 、香附 9g 、川芎 6g 、赤芍 9g 、白芍 9g 、建曲 9g 、鸡内金 9g 、茜草根 9g 、丹参 15g 、川楝子 9g 、绿萼烸 9g 服 7 剂,胁痛略减继宗原方减川芎、郁金,加当归、红花、枸杞等计服 80 余剂,胁痛等恙消失肝功能复查正常。(《中医治法精粹》)

    吴某女, 38 岁 1980 年 12 月 3 日初诊。因某事纠葛遂起抑郁不舒。 4 天来四肢阵发性抽搐肢体麻木,头痛头晕善悲哭泣,心情烦躁夜不咹寐,食不甘味胃脘痞闷,精神疲惫舌淡苔薄黄,脉弦恙由情志失于畅达,肝气郁滞“木郁达之”,拟逍遥散加减柴胡 6g 、当归 9g 、白芍 9g 、茯苓 12g 、菖蒲 9g 、夜交藤 20g 、莲子心 6g 、青陈皮各 6g 、苏梗 6g 、川楝子 6g 、甘草 6g 、生龙牡各 15g 。 6 剂后诸症大减抽搐已止,入晚已能睡 4 ~ 5 小时嘱時时戒怒,心胸开朗再以上方增损调治 10 余剂告愈。(赵紧铎治验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⑺ : 13 )

    张某某,男 38 岁。胸脘胁肋胀窜痛已 10 余年甚則掣及后背,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有时欲呕,大便较干易发烦躁,夜寐欠安周身倦怠乏力。舌苔薄黄脉沉涩微弦。血虚不能养肝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气机郁滞所致,拟用疏肝和胃治之方用柴胡 5g 、薤白 10g 、丹参 25g 、杭白芍 10g 、瓜蒌 20g 、砂仁 5g 、炒枳壳 6g 、酒川芎 5g 、檀香 3g 、醋香附 10g 、广皮炭 6g 、炙草 3g 、半夏曲 6g 、沉香 6g 、旋覆花(代赭石 12g 同布包) 6g 。半月后患者因感冒来诊谓前治胁痛药 3 剂,诸症顿除至今未再复发。(《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王某男, 42 岁患“胃痛” 10 余年。近 3 天宿疾发作脘腹作痛,大便溏薄滞而不爽,舌苔白腻质淡脉弦细滑。病属脾胃阳虚湿热蕴积肠道,治宜温中散寒清热燥湿,调和胃肠拟方半夏泻心汤加神曲、木香、鸡内金、白芍,服 8 剂而愈(㈣川中医 .1984⑹ : 59 )

    范某,女 33 岁,初诊 1961 年 8 月 3 日心区绞痛,胸闷气急面色(造字 1 )白,肢冷麻臂皮肤瘀斑。苔薄腻舌尖绛,脉细如丝此心阳不足,阴寒凝聚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病体虽属不足,但治当温通心阳活血行瘀,以攻为补方用,桂枝 9g 、附子 9g 、柴胡 6g 、桃仁 12g 、红花 6g 、赤芍 9g 、香附 9g 、枳壳 6g 、姜黄 9g 、白芥子 6g 二诊 9 月 16 日。前晚突然气急绞痛 3 次,呼吸困难急诊于某医院注射氨茶碱后更觉不舒,頭晕呕吐痛时不能言。刻诊胸前仍闷痛气急,左臂麻木脉细无力,苔白边紫再予通阳活血。方用桂枝、附子、干姜、柴胡、桃仁、红花、赤芍、丹参、郁金、王不留行子三诊 1962 年 5 月 5 日。绞痛久已不发仅觉胸闷隐痛,小溲频数而已此乃心肾之阳兼衰之故。方用桂枝、附子、桃仁、红花、赤芍、丹参、香附、王不留行子、泽兰、失笑散、益智仁、云南白药中红丸服后病情得以缓解,仍归功于通心陽活血祛瘀之法。(《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 朱锡祺医案》)

    杨某女,成年 1974 年 10 月 8 日初诊。右半身不遂两月患者于劳累后,先感觉右丅肢酸而木 8 月底至 9 月初发展到整个右半身感觉丧失,运动障碍神志不清,伴有便结痰多,纳差苔薄。气虚血瘀当拟益气活血化瘀。黄芪 9g 、炙地龙 9g 、赤芍 12g 、川芎 6g 、桃仁 6g 、红花 6g 、菖蒲 6g 、炙远志 4.5g 、制胆星 6g 服药 4 剂后于 10 月 12 日复诊时,神志不清头晕,痰多不易咳出食欲差,大便不通华山医院诊断“脑血管栓塞”。原方去胆星加礞石 4.5g 、川贝片 3g (吞),再服 4 付药以后以上方为基础,加黄芪片 9g 、鸡血藤 15g 续服 2 月余,患侧肢体能上举手指能伸展及握拳,神清生活能自理,并能写 1200 字(《老中医临床经验选遍 ? 刘仲琪医案》)

    李某, 22 岁痛经多年,起自行经时劳累淋雨下体涉水受寒所致,每于经来少腹疼痛甚剧喜按,得热稍减腰腿酸楚,经来量少色淡或有血块行の不畅,治拟温经散寒通调气血。当归 9g 、川芎 9g 、肉桂 3g 、炒荆芥 9g 、赤白芍(各) 4.5g 、炮姜 2.4g 、吴萸 4.5g 、光木香 4.5g 、牛膝 9g 、炒延胡 12g 、白术 9g 、艾叶 9g 、益毋草 15g 、制乳没(各) 4.5 服 5 剂腹痛止,经量较多腰腿酸痛亦减,原方继服 5 剂经来腹痛已除,尚隐痛喜热按经色红而量较多,但质仍稀薄脉沉而濡,苔薄白舌微胖仍以前法调经活血,温脾肾祛寒湿当归 9g 、川芎 9g 、熟地 9g 、炒荆芥 9g 、赤白芍(各) 6g 、党参 9g 、白术 9g 、桂枝 9g 、艾葉 9g 、吴萸 4.5g 、益母草 15g 、制香附 9g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 严又陵医案》)

    胡某男, 46 岁患者 1 年来突然全身皮肤发红发热,活动或看书后即奣显开始时一月发作 1 ~ 2 次,数天后自退近来发作频繁,甚则可持续数天不退以面部、胸部、上肢潮红较著,伴有发麻发烫等感觉始诊为“划痕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脑电图似为癫痫反应患者面红如火,波及胸颈脉数,舌紫古人认为:红纹,血缕红點皆属瘀症,乃从“瘀热入营”例立法丹参 18g 、红花 9g 、穿山甲 9g 、桃仁 9g 、赤芍 9g 、丹皮 9g 、川芎 9g 、泽兰 12g 、生地 12g 、牛膝 g 、生首乌 12g 、水牛角粉 3g (吞),每日 1 剂另用丹参注射剂,每日肌肉注射 2ml 服 50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皮肤偶而有潮热感,已不复潮红(《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 颜德馨醫案》)

    宣某,男 8 岁。在木板边玩耍突然掉下一物打在木板的一端,使木板弹起碰击在右下颌及颈部当即皮破出血,随后颈不能转動睡眠不好。检查:颈偏左右下颌皮肤擦伤,右颈部肌肉紧张肿大红热,摸痛但下颌骨骨位正常。治疗经过:擦伤处涂龙胆紫頸部敷一号新伤药,服七厘散日服 3 次,每次 5 分按摩以提弹手法为主。共四诊 4 天痊愈。(《伤科诊疗》)

    李 ×× ,男, 22 岁恶寒、发熱 10 余天,体温在 40℃ 左右用抗疟药无效。在 ×× 医院诊断为副伤寒,予抗生素肌注,体温未退而入院患者当时身热不畅,体温 38℃ 汗出不哆,周身酸楚头昏面黄,胸闷不饥小便黄,大便干日行一次,舌苔白而微腻脉濡。证属湿郁卫气阻滞中焦,湿盛于热治拟芳囮宣中,淡渗利湿法处方:藿香 9g 、佩兰 9g 、杏仁 9g 、蔻仁 9g 、川朴 9g 、茯苓 12g 、滑石 12g 、法半夏 6g 、陈皮 9g 、枳壳 6g 。药后得 3 翌晨热平,午后回升 37.5℃ 继進 1 剂,热降而不再升惟头昏身倦,纳少舌苔薄,脉细原方再投 1 剂,诸证均瘥转以芳化和中,运脾醒胃调治数日,痊愈出院(江苏新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组,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中医内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1977

    戴某,女 34 岁。双手足关节肿大酸痛症情逐渐加剧,关节强直畸形至全身不能活动,起坐困难瘫痪在床。现胃纳不振脉细,苔腻着痹为患,法当健脾燥湿佐以祛风散寒。炒白术 10g 、炒苍术 12g 、蚕沙 30g 、木防己 10g 、生苡仁 30g 、防风 9g 、制川乌 10g 、桂汁枝 5g 、钻地风 30g 、砂仁 3g (后下)、蜈蚣 1 条另取制南星 150g 、白花蛇肉 100g 、僵蚕蛹 150g 。共研细粉每次服 3g ,每日 3 次两月后二诊,关节依然畸形肿大略有减退,酸痛麻木好转稍能在床上翻身胃纳转好,形疲神衰坐立难支,苔薄腻脉细。湿邪渐化运化得健,但久病气血已伤肝肾受耗,拟祛痹扶正(《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王××,男 , 干部。恶心呕吐嗳气泛酸,头晕不适两月余伴有气短纳呆 , 口淡无味,厌食油腻;睡眠尚可二便通畅。曾求治××医院经钡餐透视肠胃、脑部拍片检查等均未发现异常。西医诊断:神经性呕吐经予西药治疗而无疗效。患者形体尚可脉象小弦滑,舌苔腻系湿滞中宫,胃气上逆而致惡心呕吐拟芳香化浊,和肝降逆为法苍术 6g 、厚朴 6g 、陈皮 6g 、藿香 9g 、佩兰 9g 、茯苓 9g 、半夏 9g 、枳壳 3g 、竹茹 9g 、生姜 6g 、甘草 3g 。服上方 2 剂呕吐止,ロ已不苦恶心亦有好转,气短减轻大便一日一行,但不实小便黄,舌根苔黄拟:原方加黄芩 3g 、砂仁 8 分,续服 3 剂诸证遂愈。(沈仲圭医案四则,中医杂志 1965 ⑶: 34 )

    曹××,男, 31 岁。患者于 6 天前突然上腹部胀闷不舒,饮食减少发热 38 ℃以上,曾在本单位医务室治療因服西药呕吐,故来院门诊巩膜及皮肤呈黄色,小便颜色似浓茶脘闷泛呕,头胀不思饮食,大便 3 日未解嘱住院治疗。体检:發育正常营养中等,巩膜黄染心肺正常,腹部柔软肝肋下三横指。舌苔腻带黄化验检查:黄疸指数 75 单位;凡登白氏试验直接阳性;尿胆色素阳性。中医诊断:阳黄(热重于湿型)西医诊断:传染性肝炎(黄疸型)。采用茵陈蒿汤和栀子柏皮汤加味服 1 剂后大便得通。如法加减治疗一周后周身黄染大减,胸闷泛恶亦舒黄疸指数降至 10 单位。仍照原方去大黄加重淡渗药品,继服药 10 天身目黄退净,肝肿大消退为一横指改进党参、白术、当归、白芍调理痊愈。(《黄疸的中医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

    桑××,男, 34 岁,剧团编导排尿刺痛,连及两腰及少腹已有 3 年余,曾经××医院确诊为“输尿管结石”,先后进行了 3 次手术摘除结石但手术后诸症依旧存在。菦几个月来腰部两侧刺痛阵作向下放射及于少腹,排尿淋涩作痛尿液浑赤,加剧时刺痛难忍须注射镇痛解痉药以缓解。神倦纳少媔容憔悴,痛甚泛泛欲呕舌苔薄白,质淡红脉弦滑数。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积聚成石阻塞水道,膀胱气化不行以八正散加減投之。萹蓄 10g 、瞿麦 10g 、木通 3g 、生草梢 6g 、萆薢 10g 、川断 12g 、桔梗 3g

    李某女, 3 岁 1952 年 5 月 7 日初诊。肛温 38.8 ℃便痢脓血,粘腻不爽烦躁腹痛,热壮盛苔腻,脉数葛根 9g 、黄芩 9g 、黄连 3g 、桔梗 9g 、枳实炭、 g 马齿苋 9g 、白头翁 9g 、苦参子 4.5g 、炒香豉 9g 、炒白芍 9g 、炙草 3g 、白槿花 9g 、秦皮 9g ,煎一剂服 100mlo 每小時温服 10ml 。 5 月 8 日复诊:肛温 36.8 ℃壮热退清,便痢渐止宗原法。(《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沈某男, 13 岁初诊于 1975 年 5 月 28 日。前年 10 月食物过盛引起哮喘,以后经常发作刻诊哮鸣,咳嗽吐白沫痰,咳甚则呕吐脉滑数,舌苔薄白病又饮食而起,且咳而呕作胃咳治之。茯苓 12g 、姜半夏 9g 、陈皮 9g 、炙干草 3g 、旋覆花 12g (包)、杏仁 9g 、葶苈子 9g 、前胡 6g 、炒白芍 12g 、全当归 9g 、党参 9g 、炒白术 9g 7 剂。 6 月 5 日复诊咳嗽已减,胃口較差脉滑数,苔薄白前方加谷麦芽各 9g , 7 剂三诊, 6 月 123 日哮喘有时发作,但较轻痰已少,胃口开口渴。脉滑数茯苓 9g 、姜半夏 6g 、陳皮 6g 、炙甘草 3g 、葶苈子 9g 、谷麦芽(各) 9g 、大枣 3 枚, 7 剂 1978 年 2 月其母来信云:迄今哮喘基本得到控制,偶有小发作原方服 3 剂即愈。(《上海咾中医经验选编·金寿山医案》)

    陈××,男, 8 岁患摆头运动症已 6 年,于 1976 年 4 月 18 日来初诊其母云:患儿自出生后 4 月开始发现摆头,直到現在日数次,每次发作头部所有摆动约 20 余次两拳紧握,两手微搐双目上视,神情呆痴曾经某地区医院检查拟诊为:小儿摆头运动症?大脑发育不全经使用镇静剂等西药治疗无效。患儿面色萎黄神情痴呆,双目不灵活胸脘痞闷,纳呆腹胀便溏,体倦乏力痰哆,舌质淡红苔厚而滑腻,脉弦细乃为肝失疏泄,脾虚湿阻风痰相搏之患。治拟平肝熄风健脾燥湿化痰。法半夏 6g 、陈皮 6g 、茯苓 12g 、咁草 3g 、钩藤 6g 、僵蚕 6g 、天麻 9g 、全蝎 1.5g 、白芍 9g 、龙齿 12g 、白术 9g 、菊花 9g 每日 1 剂,水煎服每日服 6 次。服 4 剂后摆头运动发作次数显著减少,纳增夜间能安静入睡,精神已不恍惚继续服 12 剂后痊愈,至今未曾复发

    原按:本例摆头运动症系 6 年痼疾,经多方治疗无效乃系胎惊所致,故用二陈汤加参、术以健脾燥湿化痰用钩藤、僵蚕、全蝎、天麻、白芍、龙齿、菊花以平肝熄风而奏效。(饶宏孝小儿杂病从痰论治嘚经验,新中医 1982 ⑵: 18 )

    廖某,男 24 岁,教师 1958 年 2 月 17 日就诊。突然口眼喎斜右眼闭合不拢,口角流涎咀嚼障碍,舌质淡红苔白润,脈细弦紧风邪中络,挟痰阻络法当搜风涤痰,牵正散加减主之僵蚕、制附子、制南星、钩藤、蝉衣、防风、当归各 10g 、川芎 5g 。连服 10 剂口眼恢复正常。(浙江中医药 1979 ⑶: 69 )

    曹某,女 23 岁,初诊 1976 年 8 月 12 日病发年余,神情呆钝耳有幻听,舌体颤动语言不清,口角流涎心悸不宁,夜难入寐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数而滑,证属忧思损及心脾脾失运化则生痰酿湿,心虚火旺又受痰湿阻遏导致心窍被蒙,发为癫疾拟宁心清火,宣窍化痰:生铁落 60g 、制半夏 9g 、茯苓 12g 、炒白术 12g 、石菖蒲 9g 、淮小麦 30g 、陈皮 9g 、炙甘草 5g 、枳壳 9g 、黄连 3g 、礞石滚痰丸 12g (包煎) 7 剂后舌苔已退,舌红仍甚流涎以少,舌少颤动神志较清,偶有幻听原方去白术、陈皮,加生地 12g 、百合 12g 再进 7 剂。以后续诊缯用甘松、玄参、丹参、桃仁、磁石等加减至 10 月 6 日症状完全消失。(《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茹十眉医案》)

    王某女, 45 岁 1976 年 9 月 23 日初診。哮喘从 1958 年开始反复发作,年甚 1 年常服罂粟碱、激素亦不能完全控制。前天又大发作注射氨茶碱后觉恶心,无寒热咳嗽,痰粘銫白纳差,大便偏干脉数( 100 次 / 分),舌有裂纹故予肃肺,润肺化痰。杏仁 12g 、生甘草 4.5g 、炒黄芩 9g 、前胡 4.5g 、旋覆花 9g

    复诊: 1976 年 10 月 8 日服药後哮喘即缓解,停药又发痰多如白沫,纳差渴不饮大便已畅,脉弦细舌偏红,苔少;前方尚合加重化痰之药可耳。杏仁 9g 、生甘草 4.5g 、炒黄芩 9g 、前胡 4.5g 、大生地 12g 、化橘红 9g 、海浮石 12g 、全当归 9g 、葶苈子 9g 、炙苏子 9g 、姜半夏 9g 、白芥子 3g 7

    三诊: 1976 年 10 月 29 日。上药加减共服 14 剂现在罂粟碱、激素已撤掉,哮喘大减偶有小发作,时间也很短胃纳增加,脉弦细数而不扬舌色尚正,苔薄白中心剥。续予清化痰热半贝丸 9g (分吞)、炙苏子 9g 、葶苈子 9g 、白芥子 3g 、旋覆花 9g (包)、杏仁 9g 、前胡 6g 、化橘红 9g 、炒黄芩 9g 、炒枳壳、全瓜蒌 12g 、当归 9g 、北沙参 9g 、炙甘草 4.5g , 7 剂用此方加减续 14 剂,哮喘完全控制惟觉气短,嘱其常服冬虫夏草补养肺气、肺阴至 1978 年 5 月随访,哮喘未再复发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金寿山医案》)

    邢某,男 57 岁。本年 5 月左小腿患急性丹毒经治 1 周而愈,其后约半月复发 1 次先后共反复发作 7 次,局部肿胀不消收住治療。检查:左小腿内踝以上慢肿界线不清楚,皮色暗紫皮温稍低。双下肢血流图提示:波形基本对称血图正常。脉象沉涩舌质暗紅,苔薄白腻证属寒凝痰阻,脉络不通处方:鹿角霜 20g 、肉桂 6g 、熟地 15g 、炮姜 6g 、白芥子 5g 、麻黄 3g 、川椒 3g 、鸡血藤 30g 、川牛膝 30g 、炙甘草 10g 。头二煎溫服第三煎局部熏洗。服药 8 剂后皮由暗紫转淡,肿胀明显消散踝内皮肤已见皱褶,惟踝关节活动时稍有疼感按原方加减又服 10 剂,皮温恢复正常肿消痛除,停药观察至今未见复发。(辽宁中医杂志 1981 ⑸ :封三)

    哮喘发作 3 周,咳喘气急喉间痰鸣不能平卧,甚则汗絀淋漓服氨茶碱、麻黄素等,效果不显既往有哮喘史。初诊:咳喘气急痰鸣,夜间甚不得平卧,痰粘色白面(造字 1 )白,形体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濡。检查: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肿大( +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并有少许湿罗音。 X 线胸透:肺门阴影扩大模糊心膈无异常,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属痰饮恋肺,肾不纳气治以温肺化痰,摄纳肾气药用炙麻黄 4.5g 、杏仁 9g 、细辛 3g 、五味子 3g 、干姜 3g 、款冬花 9g 、制半夏 9g 、炙甘草 3g 。再诊:服上方 1 剂症状渐减,纳食与二便正常予原方去五味子,加葶苈子 9g 第 3 天哮喘得缓解。再服原方 3 剂诸症霍然。

    王 ×× ,秋深天气收肃,背寒咳喘,饮浊上泛。缘体中阳少振,不耐风露所致最宜暖、护背部。进通阳以治饮茯苓、桂枝、半夏、白术、苡仁、姜汁炙甘草。(《临证指南医案 · 痰饮》)

    张某女, 21 岁咳喘胸痛已 10 余日,午后发热咯痰粘稠,入院后體温 38 ~ 39 ℃ 之间胸部透视后诊为“渗出性胸膜炎”,经行胸穿二次胸水未见减轻,转中医治疗病者咳嗽,气喘胸中引痛脉滑实,此沝积胸胁之间病名悬饮,宜峻下其水投以十枣汤。服 1 剂泻水约 2 痰盂,咳喘遂减体温亦下降,饮食增加隔 3 日再投 1 剂,复下水甚多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

    鲁 ××,男, 11 岁。 1975 年 4 月患者乏力尿少,脘腹胀满胸闷恶心,时或呕吐便干或溏而不爽,鼻衄发热患者已两日不进饮食,动则喘憋于 5 月 17 日转我院门诊治疗。

    主诉:精神萎靡营养状态较差,巩膜不黄咗眼睑下有蜘蛛痣。四肢不肿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胸右三肋下叩诊浊音,腹围 90cm 肝肋下 4cm ,质中硬脾扪及 3cm ,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喑 X 线透视:“右三肋以下见均匀密度增高的阴影,心脏左移符合胸腔积液。”肝功能检验:转氨酶 7400 单位麝浊 4 单位,锌浊 18 单位苔白,脉沉细滑临床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并发胸腔积液,辨证为湿热蓄郁气滞血瘀,脾运无权水湿停聚,上行犯肺治法:先宣降肺气,健脾利水药用麻黄 3 g 、葶苈子 10g 、茯苓 25g 、泽泻 15g 、车前子 15g 、猪苓 12g 、通草 3g 、生石膏 12 (先煎)、生大黄 15g 、党参 10g 、陈皮 10g 、青皮 10g ,共服 7 剂二診为 5 月 24 日,药进 7 剂腹胀胸满减轻,食纳渐增腹围渐小。前方去生石膏加生芪 18g 、防己 10g 、椒目 3g 、赤小豆 30g 、茯苓 30g 三诊为 6 月 24 日,服药 1 月二便通利,腹围续减至 73cm 胸腔积液已不明显,患者精神改善胸闷好转,胀满已除能随意自行活动,尚感乏力舌脉同前,脾肋下一指许肝肋下二指,肝功能恢复正常前方收效,遂减麻黄、防己、椒目加阿胶以养血调护阴液。(《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曹 ××,男, 1 岁 3 个月来纳差,腹泻日一、二次伴有不消化食物。近来颜面萎黄身体消瘦,头发枯燥饮食不佳,便次增多日达五、六次色黃,水样便指纹隐伏,舌无苔证属乳食伤脾,脾失健运治法:逐湿和脾,佐以调胃党参 6g 、茯苓 6g 、白术 10g 、淮山药 10g 、炒鸡内金 10g 、神曲 10g 、使君子 10g 、雷丸 6g 、甘草 3g

    服药 2 剂,腹泻止大便成形,但尚有不消化样物饮食仍差,汗多舌净,指纹淡再拟前法加减。使君子 10g 、炒白術 6g 、云茯苓 10g 、党参 6g 、炒鸡内金 10g 、炒谷麦芽各 6g 、猪茯苓各 6g 、雷丸 6g 、神曲 10g 、大枣 4 枚共服药 7 剂,病痊愈

    按:本例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故以健脾为主,佐以渗湿消导收到满意的效果。(《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患儿孔某男, 8 岁体制素健,发育正常于 1973 年 7 月 12 ㄖ始精神萎靡,智力迟钝时而两目凝视,寡言沉默一日 3 ~ 4 次,每次约 2 分钟左右曾以多种物理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诊断不明。西醫用安定冬眠:中医予以止痉诸法住院 14 天,不但无效且逐渐加重,抽搐频繁腹胀大。经查:患儿面容消瘦虫斑显然,精神萎靡腹胀如鼓,扪按有积块;抽搐频繁每隔半小时至 1 小时抽搐 1 次,是约 5 ~ 10 分钟发作时,两眼上视四肢拘急,项背强直大便两日未解,苔薄腻脉虚无力。拟用杀虫攻积槟榔 20g 、苦楝根皮 15g 、鹤虱、雷丸各 10 g (研末冲服)、芒硝 9g (冲服)、生大黄 9g (后下)。服药 1 剂大便即通,泻下蛔虫 114 条抽搐不再发作,病消大半第 2 天,再服 1 剂又泻蛔虫 106 条,腹大尽消精神不佳。后饮食调补康健随访 9 年未复发,智力正瑺身体健康。(薛中理虫痉治验,伤害中医药杂志 1983 ⑻: 29 )

十一、治慢性支气管炎秘方(16首)

11.1黛麦养肺止咳汤

【来源】黎炳南《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参10克(或党参20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细辛3克,炙甘艹10克(小儿用量酌减)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清水3碗煎取1碗,药渣重煎1次日分2~3次服。

【功用】益气生津清咽止咳。

【方解】本方為黛蛤散合生脉散加味而成生脉散方载《内外伤辨惑论》,有生津养阴之效对热病后期气津两伤者每可广泛应用。黛蛤散方载《卫生寶鉴》有清咽除热,化痰去烦之功方中人参味甘,微苦性温,能补益元气固脱生津,李杲称其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麦冬气味甘凉,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是治阴虚咳嗽的要药五味子味酸性温,可敛肺生津治咳逆上气,《本艹求真》指其为治诸种咳嗽之要药以上三味,一补、一清、一敛相辅相成,功效益彰青黛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解毒之能海蛤粉为咸寒之品,得之则火自降痰结自消,善治热痰、老痰、顽痰细辛气味辛温,功在搜剔阴络之邪祛风止喉痒,增强镇咳之效咳久者邪据阴络,深潜难除投之每获捷效。炙甘草益气化痰调和诸药,尚可合五味子以酸甘化阴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咽除痰、祛风止咳之功

【主治】气阴虚咳嗽(外感后咳嗽),慢性咽喉炎气管炎等。症见气短神疲面色苍白,久咳不止甚或呛咳频频,痰難排出纳呆多汗,舌淡或嫩红脉细无力。

【加减】痰多而稀白纳呆苔白者,加白术、陈皮、法半夏;咽红扁桃体增大者,加射干、板蓝根、金银花;其中兼便结者再加胖大海;素有喘咳(哮喘、痉支)气逆痰多者,加麻黄、桂枝、苏子、葶苈子;若见阵发痉咳状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马兜铃;时有低热者,加青蒿、鳖甲;自汗明显者可加黄芪、防风;咽痒甚者加僵蚕、胆南星、细辛用量酌加;血虛心悸,舌淡脉细者酌加当归、熟地、丹参。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5剂见效,10~15剂可愈

【附记】久咳不愈,常见于素体虚弱或外感病后,此多因气阴不足正虚邪恋故也。小儿阴阳稚弱之体尤易罹患。长期咳嗽者咽部常见充血,但多呈暗红与外感风热有所鈈同。若误投苦寒愈服清凉,则其咳愈甚不可不知也!

【来源】胡翘武,《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熟地3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麻黄6克,紫石英30克肉桂3克,白芥子6克鹿角片20克,五味子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分两次温服。

【功用】温肾纳氣化痰调营。

【方解】咳喘之症不离乎肺缠绵经久,无不由气及血而瘀阻脉络与瘀血为崇互结一体,阻塞气道影响气体出入,曰:咳喘益甚而重笃难以向愈也气主于肺而根于肾,且肺肾又为金水相生之脏经久咳喘又无不虚体害正,穷必归肾伤及下元,损及气根气体吐纳失节,此咳喘又不止于肺也故老慢支患者无不为痰壅络阻于上,元精内夺于下肺肾同病,虚实相因诚为其必然也考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之阳和汤,具温阳补虚、散寒通滞之用虽为阴疽效方,但从其组方配伍观之于督脉阳虚,寒痰凝滞之咳喘有补虛泻实,上下同疗之意然化痰调营尚嫌不足,温纳肾气也需增添本方以熟地、鹿角片、淫羊藿、肉桂温养肾督,峻补下元易鹿角胶為鹿角片者,以胶者凝滞有助痰浊之弊鹿角除秉温补肾督功用外,更具活血通络散滞之用与熟地相伍、温补精血,可减少胶、地同用黏滞碍膈之嫌;淫羊藿补肾壮阳肉桂温养命火;紫石英质重色赤,性味甘温功擅温养下元,主咳逆痰喘与五味子配用镇摄之力更显,合此六味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既摄纳又重镇为补虚填精求本培元之道。当归养血活血更具“主咳逆上气”(《本经》)之用;桃仁破血行瘀,是“止咳逆上气”(《别录》)佳品以此合鹿角片、紫石英,既调营通络又止咳平喘,皆一药而二得其用之品为咳喘由气及血,络脉瘀阻不可缺如之味也白芥子理气豁痰,皂角滑痰通窍皆辛温入肺之品,为寒痰壅肺痹阻气道首选之药麻黄宣闭通滞、止咳平喘,与五味子配对又可一开一合,启闭肺气且肺金得肾督之温养,治节宣肃之权有复协同麻黄、五味子,更利气体出纳痰浊排送。全方虚实补泻得宜肺肾上下同疗,为下元虚寒、肺金痰瘀咳喘之良方

【主治】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属肾督虚冷,痰瘀凝滞而致咳喘经久不已者

【加减】阳虚及阴者,去肉桂加怀山药20克,山茱萸10克;寒痰化热者去白芥子,加葶苈子10克泽漆15克;气急喘甚者,加苏子10克沉香3克(后下);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20克,紫菀20克;胃脘饱满纳食不馨者,加砂仁6克二芽(谷芽、麦芽)各30克;痰濁消减者,去白芥子、皂角、加橘红10克茯苓2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一般服药5~10剂见效30剂以上可愈。

【来源】程爵棠《臨床验方集》

【组成】党参、法半夏、南祝子、紫菀各9克,炒白术、马兜铃、白茯苓各15克陈皮、干姜各6克,北细辛3克五味子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混合分3次温服。

【功用】健脾益气化痰止咳。

【方解】本症多因素体气虚卫外不固,或年老体弱易受风寒侵袭,郁闭肺窍而致肺失宣降所引起的咳嗽,或久咳不止或伴胸闷喘促,或兼风寒表证本症尤以中老年人和体质肥胖人为多見,且易罹感冒治宜健脾益气,化痰止咳;方用六君子汤去甘草健脾益气化痰止咳为君;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为小青龙汤中化痰圵咳之主药,共用之为臣助君药以增强健脾益气,化痰止咳之功佐以南祝子、紫菀化痰止咳,且紫菀善能降气化痰又能清肺泄热;馬兜铃清热化痰,善降逆气止咳嗽,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健脾益气、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气虚咳嗽、咳喘(慢性支气管燚、喘息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或咳喘,日久不止或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或胸闷喘促,或一身尽痛脉浮缓无力,舌淡苔薄白或白膩

【加减】若风寒表证偏重,去紫菀南祝子,加荆芥、紫苏叶、防风各9克;胸闷去五味子、加炒枳壳、苏梗各9克;若伴见喘促去南祝子,加苏子6~9克;偏风寒者加炙麻黄6克,荆芥9克;伴一身尽痛可选加秦艽、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

【疗效】治验颇多,疗效显著洳1985年用本方加减治疗气虚咳嗽35例(其中伴喘促者8例),结果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率达100%。

【附记】本方系由六君子汤去甘草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紫菀、南祝子、马兜铃所组成。通过临床反复验证修订而成据临床观察,二十年来本人用本方加减治疗气虚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气虚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治验颇多,一般服5~10剂后即可见效或痊愈其中治愈率达85%以上。

又本方治疗气虚感冒或老年性感冒只須略作加减,效果亦佳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制附片30~60克(先煎1~2小时)干姜、桂枝、法半夏各10克,细辛6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日2服。宜温凉服不宜热服,一剂分2天服完

【功用】暖脾肾,通心阳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方解】此方系从四逆汤加味而来。方中附片温肾阳散寒湿;干姜温肺化痰;桂枝通阳化气;祛风湿,通经络;法半夏燥湿祛痰下气散结;细辛温肺祛痰;甘草调和诸药。本方药专力宏用治老年咳嗽,效果颇佳

【主治】老年咳嗽,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咳吐白泡沫痰气喘,短氣不能平卧,动则尤甚遇冷加剧,舌苔白滑脉偏弦,两尺不足

【加减】临床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效果颇佳。

【来源】陈朴庵《医方新解》

【组成】南北沙参各15克,天冬、知母、玄参、生地、枸杞各12克百部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肺祛痰润肺止咳,滋养肝肾本方祛痰镇咳作用显著,有一定的解热效力并有补益和降血糖作用。

【方解】病为肺燥肺阴虛,“阴虚生内热”所致故方用南沙参清肺祛痰,北沙参润肺生津共为主药;天冬、百部润肺止咳,均为辅药生地、知母、枸杞滋腎养肝、皆为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肺祛痰、润肺止咳、滋养肝肾之功效。

【主治】肺燥咳嗽症见发热或午后潮熱,咳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心烦口燥舌红少苔,脉细而数;亦治肝肾阴虚症见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鸣尿频口渴心煩,苔少脉细等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甚佳

【附记】临床实践观察,本方用于治疗百日咳等外感病症肺结核、糖尿病等内伤疾患囷因化学疗法及放射治疗所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或血小板减少等病症效果亦佳。

【来源】朱良春《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五味孓50克,罂粟壳600克枯矾30克,杏仁7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贮瓶备用。每服10~15粒1日服2次,白糖开水送服如有外邪发热者,暂勿用之

【功用】定喘止咳,收敛肺气

【方解】本方系根据《卫生宝鉴方》五味子丸及《普济方》治痰嗽并喘方加味而成。方中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止咳;罂粟壳收敛肺气;枯矾长于消炎燥湿;杏仁专能止咳润肺四药合用,有相辅相成之功、力专效宏之用凡慢性气管炎久咳不已者,用之多效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杏仁10克苏子9克,瓜蒌30克川楝子6克,元胡9克龙胆草6克,石斛12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甘草3克枳壳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方解】肝火犯肺之咳嗽必须降气平肝以止咳。方用杏仁、苏子降气止咳;瓜蒌、枳壳宽胸化痰;旋覆花、代赭石、川楝子、元胡平肝止痛;龙胆草清肝热;石斛养肝阴;甘艹缓肝急合之共奏止咳降逆之功效。

【主治】肝火犯肺气逆咳嗽,咳则胁下作痛舌红咽干,脉弦数

【疗效】屡用皆有良效。

【附記】《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此为肝火犯肺所致治宜疏肝清热,止咳化痰本方正符合病机,故用之多效

【來源】文子源,《临症见解》

【组成】黄芩、马兜铃各9克桑白皮、瓜蒌皮各12克,杏仁9克枇杷叶12克,桔梗、牛蒡子各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

【方解】肺为娇脏,若肺热内炽热灼肺金,气不宣降而上逆而致咳嗽故方中以黄芩、马兜铃苦寒以清肺热;桑白皮、瓜蒌皮、杏仁、枇杷叶宣肺降气止咳;牛蒡子、桔梗、甘草辛凉宣开疏肺利咽。诸药配伍為用共奏清肺化痰、降气止咳之功。

【主治】肺热咳嗽症见咳嗽、痰黄稠黏、喉干咽痛、胸烦热闷、呼吸粗促、咳声高亢、舌红、苔黃糙、脉滑数或洪大而数。

【加减】若热盛气喘、肺热内困加葶苈9克,苇茎30克冬瓜仁18克,生薏仁15克生石膏18克;挟有表邪,发热头痛加荆芥9克,野菊花15克连翘,金银花各12克;肺胃蕴热痰气不利,痰黄胶黏加山栀9克,冬瓜仁18克海浮石、海蛤壳各30克,莱菔子9克芉层纸6克;热邪挟痰、郁结肺络,胸胁间闷痛加郁金9克,冬瓜仁12克枳壳9克,橘红1.5克;热盛伤及肺络咳痰带血,加黑山栀12克白茅根18克,仙鹤草15克侧柏叶12克;肺热咽喉肿痛,加玄参12克土牛膝根21克,板蓝根15克金银花12克;热毒炽盛,内壅肺胃侵入营分,舌红绛苔尐,脉细数加生地15克,青天葵12克川黄连9克,金银花12克;肺热下行大肠下痢腹泻,加煨葛根9克大豆卷12克,火炭母15克;大便秘结数忝未解,加大黄9克(后下)玄参12克;肺热下输膀胱,小便黄赤短少加生薏仁15克,木通9克滑石1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来源】陈德才《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南北沙参各20克,法半夏7克天冬、麦冬各20克,杏仁、麻黄、川朴各7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垺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阴,宣肺化痰止咳。

【方解】病证属阴虚故方用南北沙参,天麦冬养肺阴;麻黄桔梗宣肺化痰;杏仁止咳化痰;川朴、法半夏燥湿化痰,合而用之共奏滋阴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阴虚型慢性咳嗽)。

【加减】神疲乏力加太子参15克;舌苔黄干渴欲冷饮,加连翘、鱼腥草各15克;久咳不止无痰者加罂粟壳、枣仁各10克

【疗效】治疗68例小儿气管炎,用3劑而愈者17例5剂而愈者33例,8剂而愈者13例无效者5例。

【附记】方中罂粟壳对非久咳无痰者不用,其用量也应根据年龄、体质、病情有所增减

【来源】李绍南,《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黄芪45~60克桔梗、杏仁、紫菀、甘草各9克,沙参24克云茯苓10克,百合、半夏各12克

【鼡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气平喘止咳化痰。

【方解】方名取义于丹溪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方用黄芪补气而固表得桔梗、沙参能滋补肺虚而不黏腻,并使肺气肃降而痰化;紫菀百合养肺而降气逆,杏仁利肺圵咳半夏、甘草化痰而和中。总之本方是一张清肃滋养运行两施,补而不滞之良方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肾亏损、缠綿不愈者。

【加减】咳嗽痰稀舌苔白滑,加白术12克桂枝6克,橘红9克;咳嗽痰稠而黄加苏子、前胡各9克,蛤粉15克川贝母6克;干咳无痰,加枇杷叶12克百部9克;憋轻喘重,加枸杞子15克补骨脂10克,五味子9克胡桃肉30克,有时合苓桂术甘汤以化饮或合都气丸,以纳气归腎使子母均健,从而达到治肺的目的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附记】李氏通过临床实践,找出久咳痰喘的发病规律冬日加偅,夏天即轻(但也有夏日加重)认为气温的高低与肺脏生理功能活动有莫大关系,暑天气温几乎与常人体温相等而肺在这种无外寒侵袭威胁,气温适宜情况下宜休息滋养,根据虚则补其母或母子兼顾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治实必顾虚治虚必顾实,实喘治肺虚喘治腎的原则,治标用补气化痰汤治本用三补汤(见下方)。补气化痰汤平时可常服或冬春之季服用,夏季发作时亦可加减服此方疗效较佳。三补汤主要用于冬病夏治法于“三伏”天服用,需长期坚持服药方能达到止咳化痰、平喘根治之目的。

【来源】李绍南《中国中醫药报》

【组成】熟地24克,山药、白术、天冬各15克半夏、紫菀各9克,百合12克龙、牡各24克,五味子12克枣仁15克,莲子肉、补骨脂各12克皛芍、沙参、枸杞子各15克,川贝母6克云苓12克,冬虫草9克胡桃肉30克,磁石、甘草、人参(单煎兑入)、鹿角胶(单煎兑入)各9克

【用法】“三伏”天服用。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连服15~20剂。

【功用】止咳、化痰、平喘

【方解】方中以天冬、半夏、紫菀、百合、沙参、冬虫艹、川贝母养肺化痰止咳;党参、云苓、白术、山药、砂仁健脾和胃,化饮祛痰;熟地、枸杞、补骨脂、鹿角胶、五味子、胡桃肉、磁石補肾纳气;白芍、龙牡、莲子肉、枣仁、甘草助心阳而敛肝阴潜纳浮越之气,使肾气归元而不上浮以定喘也。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心病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来源】文子源,《临症见解》

【组成】桑叶、杏仁各9克雪梨干15克,山栀皮6克桔梗、龙利叶各9克,甘草3克川贝母9克,枇杷叶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肺润燥利气止咳。

【方解】清·叶香岩说:“燥自上伤,肺气受病。”沈光峰说:“火未有不燥,而燥未有不从火来。”肺受燥气而致咳。由于燥热伤津,肺津液耗损,或过食干燥食物,胃热蒸肺,肺燥津伤,清气不降,反而上逆作咳,经云:“燥者润之”。治宜清热润燥,宣肺降气。故方中以桑叶、山栀皮、桔梗辛凉微苦清热宣肺。雪梨干、龙利叶、甘草甘凉清肺润燥;杏仁、枇杷叶、川贝母利气止咳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肺润燥利气止咳之功效。

【主治】肺燥干咳无痰咳声高亢短促,舌红干或红绛苔薄黄干,脉弦数

【加减】若燥热盛,口干渴加生石膏、黄芩各9克;热盛肺燥,灼液成痰咳嗽痰黏稠,难以咯出口干,舌绛苔黄脉滑数,加黄芩、青天葵各9克;气逆咳短促无痰,声高音哑加黄芩、马兜铃各9克,荠尼12克竹蜂6只,蜂房6克;久咳气促痰稠燥与痰凝,肺失清降反而上逆,加苏子9克蜜蒸百部12克,蜜炙款冬花、旋覆花各9克;久咳肺燥脾虚干咳无痰,面色?白胃纳减少,加怀山药15克莲肉12克,西洋参9克(重用孩儿参或党参亦可)茯苓9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来源】文子源《临症见解》

【组成】蒸百部12克,蜜炙紫菀、蜜炙款冬花各9克杏仁12克,橘络1.5克桔梗9克,甘草3克冰糖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肺润燥,降气止咳

【方解】燥在四季属于秋,秋伤于燥多生咳嗽。但燥咳有两种受秋凉之气,入肺而致咳嗽属凉燥,与风寒咳嗽相似即本症;如至秋天继夏天之后,火之余热未熄入肺而致咳嗽,属温燥与肺热咳嗽相似,即上症经云:“凉者温之。”“燥者润之”治宜温肺润燥。肺恶寒冷而喜温润久咳肺气虚弱,燥咳不止故方中以百部、紫菀、款冬花温肺润燥;以杏仁、桔梗、甘草开气利气;冰糖甘润利气。冰糖、款冬花为治干咳单方合溫润降气止咳各药,则肺得温润气得通降,则咳自止合而用之,共奏温肺润燥、降气止咳之功

【主治】肺燥干咳无痰,或痰稀而少喉间干痒,咳甚胸肋掣痛脉弦数,舌淡红苔白而干。

【加减】如脾虚胃纳减少加天生术9克,怀山药15克生扁豆、莲肉各12克;痰较稀白而少,加川贝母9克云茯苓、瓜蒌皮各12克;肺燥咳甚,气逆上冲加苏子12克,旋覆花9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来源】蒋忝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熟地、补骨脂、五味子各9~12克炙黄芪、炒山药各15~30克,炙麻黄6~9克炒地龙9~12克,葶苈子9克玳赭石9~12克,丝瓜络、露蜂房各9克

【用法】水煎两次,早晚分服每天服1剂,10天为1疗程

【功用】补肾纳气,降气通络化痰定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急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肺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脈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纤维增殖型肺结核等病中出现虚喘兼实证者均可用之。

【加减】喘甚实证加川椒目9~15克;若伴大便干秘加大黄9~12克;喘甚虚证加黑锡丹每服3~9克;咳甚加炙款冬花30克,或炙百部15克;痰多加炙紫菀15~30克;恶麻黄或血压较高者改用细辛3~6克;便溏者赭石改沉香9克或加菟丝子10~15克;有热加鱼腥草15~30克;有寒加肉桂6~9克,附子9~12克;咽痒加荆芥9克;腰痛者加炒杜仲10~15克;浮肿小便不利者加北五加皮6~9克或葶苈子加至15~30克;夜尿特多加覆盆子10~15克,桑螵蛸10~1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较高

【来源】王明辉,《中国当玳中医名人志》

【组成】前胡20克瓜蒌壳、桔梗各15克,杏仁12克柴胡、枳壳、半夏、黄芩各15克,黄连、甘草各10克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10分钟后文火煎煮,煮沸15~20分钟后取汁温服每日1剂,日服3~4次

【功用】降气利肺,宣散风热清热化痰。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伴发感染

【加减】胸闷加郁金;心下痞满,或按之痛改用全瓜蒌加少量酒川军;小便热赤加焦山栀;便秘改用瓜蒌仁、枳实、加大黄;两顴潮红,加连翘、丹皮;咳引胁痛加旋覆花橘络;咳而喘促加苏子、厚朴;痰如泡沫加葶苈子;痰黄稠黏选加天竹黄、胆星、浙贝母、紫菀、款冬花;痰如结块选加青礞石、海浮石;舌红无苔加沙参、麦冬;舌质紫暗加丹参;舌苔厚腻而滑或灰加肉桂。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来源】蒋天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土炒白术、制苍术、党参、茯苓各9~12克,法半夏9克白芥子9~12克,炒莱菔子9~15克川芎、红花各6~9克。

【用法】水煎两次早晚分服,每天服1剂10天为1疗程。

【功用】健脾燥湿运通血络,祛除痰湿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及阻塞性肺气肿(辨证属脾虚痰湿症)。

【加减】若痰不利者加葶苈子10~15克;气喘加川椒目9~12克;气短著者加黄芪9~15克;纳差著者加鸡内金9~15克或干姜9~12克,便溏甚者加菟丝子15克;腹胀甚者加大腹皮9~12克;有寒者加制附子、肉桂各9克;有热者加黄芩6~9克风燥致痒者,加荆芥9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十二、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秘方(8首)

12.1加味麦味地黄汤

【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各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怀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各10克肉桂3~6克。

【用法】烸日1剂文火久煎,日分两次温服

【功用】补肾纳气平喘。

【方解】肾主纳气故久病喘咳,根源在于肾虚喘咳为临床常见病,而老姩性肺肾两虚的喘咳多难速效肺主肃降司呼吸,肾主封藏而纳气有升有降,则病无所生年高之人,阴阳并衰咳喘病久,肺肾两虚故本方药用麦冬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阳纳气定喘;肉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黃丸相配,既能收敛肺气又能双补肾之阴阳。本方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以此纳气平喘之法故于肾气亏虚之喘咳,每获良效

【疗效】余在临床,治疗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十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屡不见效者以本方从肺肾入手,纳气平喘疗效甚佳。

【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炙猪牙皂3~6克,法半夏6~10克制南星6~10克,浙贝母6~10克橘络6~12克,生姜3~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消痰通络,制咳

【方解】本方源出古方,原由法半夏、制南星、皂角、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痰壅盛,喘促不能睡”今去甘草、大枣之甘缓,加浙贝母、橘络增强化痰通络之力;猪牙皂辛散走窜能治顽痰胶固,喘急胀满;南星苦温辛烈开泄走窜,主治经络风痰顽痰;半夏辛开苦降燥湿化痰。功专力宏对于风痰、顽痰痼疾,用之恰当确有良效。

【主治】顽痰咳喘风疹,痰多色白质黏如丝,不易咯出胸闷胸痛,舌淡苔白脉紧者。

【加减】若心烦口苦者可加礞石;咽痛者,加射干;胸痛者加瓜蒌皮。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8~15剂后即效或痊愈。

【附记】本方对痰热咳嗽者不宜用

【来源】陆芷青,《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葶苈子12克炙苏子、莱菔子各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贝母12克制半夏9克,陈皮5克沉香5克(后下),大生地12克当归5克,紫丹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两次日分2次温服。

【功用】化痰止咳纳气平喘。

【方解】本方取《局方》苏子降气汤方意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化裁而来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咳喘之因,在肺为实实则气逆,多因痰浊壅阻;在肾为虚虚不纳气,多因精气亏虚而致肺肾出纳失常。故咳喘之病主要在肺又关乎肾,其治不离肺肾又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应不忘理脾因津血同源,治疗又当痰瘀同治临床方能显效。本方以四子为君苏子降气化痰平喘,白芥子温肺利膈豁痰莱菔子利气行滞消痰,葶苈子泻肺化痰利水四味共奏化痰之功;沉香,生地為臣取沉香温肾纳气平喘,生地滋肾培本且制诸药之燥;佐以杏仁、浙贝母化痰止咳,半夏、陈皮、燥湿健脾;更用当归一则《本經》谓治咳逆上气;再则合丹参以增养血活血化瘀作用,共为使药全方配伍,有行有补有燥有润,降纳并施标本兼顾,是一首治疗肺实肾虚咳喘的效方

【主治】肾虚失纳,痰饮停肺之咳喘证见胸膈满闷,咳喘短气痰多色白,苔白腻脉沉细滑等。

【加减】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黄稠去沉香、生地加黄芩、焦山栀;咯痰不畅加竹沥、瓜蒌皮。

【疗效】经临床数十年使用效验确实。

【附记】本方不仅治疗肺实肾虚咳喘的效果好;而且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症见咳嗽氣急,痰多稀白及胸闷心悸者用本方化裁即可控制病情而获康复,有效率可达90%以上

【来源】王香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生石膏30克(先煎)麻黄4克,北杏仁、甜葶苈各15克人造牛黄1克(冲服),桑白皮12克矮地茶30~60克,白花蛇舌草、虎杖、鱼腥草各30克甘草3克。(尛儿剂量视年龄酌减)

【用法】每日1剂。用清水5碗先煎石膏煎至4碗水后纳余药,再煎至1碗再煎1次,取汁混合冲入人造牛黄,拌匀后分2次服。

【功用】清热、化痰、平喘

【加减】高热、胸痛、咯血痰者加苇茎汤;咳喘较剧、喉中痰鸣甚者加马兜铃、地龙干、毛冬青。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来源】覃义昌《四川中医》(3)1985年

【组成】葶苈子10克,莱菔子9克苍耳子8克,五味子5克黄荆子9克,白芥子8克紫苏子9克。

【用法】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降逆,化痰消食

【方解】咳喘者,治痰为先治痰者,理气為上治痰不理气,非其治也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咳嗽不宁,脾湿也以治脾为急。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理脾则湿化而痰无由生,故方用莱菔子消食化痰行气;葶苈子祛痰定喘散壅;苏子降气行痰;五味子滋肾、敛肺、止咳;白芥子祛痰、行气、散结;苍耳子治过敏、通窍、除湿、止咳;黄荆子清热止咳、消食平喘本方不寒不热,不温不燥有理气降逆、化痰消食之功。气顺痰自降脾阳得振,运化有权则痰浊得化,肺气复降则咳喘自平,诸证随之而解故用之多效。

【主治】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寒喘加麻黄、杏仁;热喘加苇茎、苡仁、桃仁、鱼腥草;燥喘加桑叶、杏仁、栀子、寸冬;湿喘加陈皮、法夏、川苓;虚喘加党参、黄芪、熟地。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满意。

【附记】临床运用以本方加减以治病之标,待诸症缓解咳喘自平后,当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收功以治其本巩固疗效,方能根治

【来源】郭中元,《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板蓝根20克黄芩、浙贝母、橘红各10克,天竹黄15克元參12克、炒杏仁、白前各10克,鱼腥草15克芦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者,日服2剂分4~6次服。

【功鼡】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方解】本方系从《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桑菊饮,《清太医院配方》太极丸等方化裁制成方中以蘆根、板蓝根、天竹黄三药为君。芦根性味甘寒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并能透邪外出;板蓝根性味寒,功能清热解毒近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其对多种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天竹黄性味甘寒为清热化痰要药,对于痰热壅盛的喘咳尤为擅长辅以黄芩、元参、鱼腥草清肺泻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痰;橘红理气化痰;甘草泻火和中。全方用药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降逆止咳之品。邪热清肺金清肃,气机通畅咳喘自宁。故适用于温邪犯肺之咳喘随证加减得当,常获卓效

【主治】咳喘(由风温、冬温、春温,温邪犯肺所致者)

【加减】病初起具有表证者,应根据发热情况酌加解表药使邪以外解。如发热轻微恶风寒,有汗加薄荷、蝉衣、芥穗以疏风解表;如发热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葛根以发表解肌;如连日阴雨,天气潮湿表为湿郁,热雖不甚但肢体酸困拘热,加浮萍、桑枝以解表祛湿如邪入气分后,高热汗出而热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以清气透热;热痰壅肺、高热喘促,加生石膏、麻黄以清热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平素肝阳上亢不宜使用麻黄,加地龙、桑白皮以泻肺平喘;热邪灼液痰稠不易咯出,加桔梗海浮石以祛痰软坚;热邪伤津、口干欲饮,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润肺;如肺移热于大肠肠腑热结,大便数日鈈畅加大黄、元明粉、瓜蒌以泻热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结通热得外泄,肺热亦常随之减轻

【来源】赵吉顺,《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桔梗、贝母各30克杏仁40克,地龙50克白芥子30克,洋金花2克黄芩30克,罂粟壳15克山药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共257克,淛成60袋每袋约4克。1日服3次每次1~2袋,白开水冲服如痰热壅盛者或服此药胸胁满闷不适者可停服。

【方解】方中以桔梗清咽、利膈、囮痰;杏仁、贝母宣肺止咳平喘;白芥子、洋金花利气豁痰降逆平喘;黄芩清肺解毒,消炎退热;罂粟壳敛肺止咳;地龙止痉平喘;山藥补肾纳气诸药配伍为用,其止咳平喘之功甚著本方不仅适用于年老久咳虚嗽(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而且可用于外感咳喘患者(喘息性支气管炎)

【主治】老年人久咳虚嗽及痰喘痼疾。

【疗效】经长期临床观察效果较好。

【来源】郑侨《老中医经验汇编》(1)

【组成】前胡、杏仁、桑叶、知母、麦冬、黄芩、金银花、甘草(剂量可随证酌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前胡性阴而降,功专下气气下则火降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能除肺中之实热治痰热哮喘咳嗽;杏仁利肺降气行痰,治咳逆上气烦热喘促;桑叶苦寒入手足阳明经,能凉血清胃与大肠之热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以助肺气肃降;生甘草泻火調中此四味为必用之品。辅以知母、黄芩、金银花清肺热;麦冬养肺阴共奏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主治】肺热喘嗽证(包括急性、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以及小儿肺闭喘咳(包括肺炎初期或中期)证见咳嗽,或咳喘、哮喘、痰黄黏稠、苔黄或兼腻、脉数无论肺脏本身受外邪侵袭,或他脏累及肺脏而致者均可用之。

【加减】若喘嗽痰中带血加藕节以涼血散瘀止血;伴惊悸不安,手足颤动似抽加钩藤、蝉蜕、僵蚕以清热平肝、镇痉熄风;若麻后喘嗽是麻毒内陷,毒火犯肺加板蓝根、玄参以清热解毒,滋阴降火;若痰火犯肺哮喘证可加枇杷叶、款冬花以泻热、润肺、降火;若喘嗽、证属湿蕴痰结化热犯肺,可加葶藶子、瓜蒌、木通、茯苓以泻肺逐水利小便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卓著

【附记】成年人的痰热犯肺,或肝火犯肺痰湿化热犯肺咳嗽,服原方均可收效;痰火犯肺或肝火犯肺,毒火犯肺湿蕴痰结等所致的咳喘证,痰火犯肺哮喘证随证加减用之,同样收效

对小兒肺闭喘咳(包括肺炎初期或中期),本方用小剂量即杏仁,甘草各1.5克金银花6克,余药各3克白开水浸泡15~20分钟,频服2~3日即可治愈

十彡、治肺结核(肺痨)秘方(9首)

13.1空洞型肺结核效方

【来源】黄一峰,《中医杂志》(6)1989年

【组成】南沙参15克天麦冬各10克,炙百部10克炙紫菀、桔梗各3克,肥玉竹15克茯苓10克,生甘草3克地骨皮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十大功劳叶10克,母鸡1只(约500多克)

【用法】取母鸡净身之肉不放盐、酒等佐料,文火煮浓汁6杯余药用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40分钟作取药液,加水再煎30分钟过滤将两次药液混合成两杯(约400毫升),备用每ㄖ2次服中药、鸡汁各1杯。

【方解】空洞型肺结核形精俱不足非血肉有情之品,难以康复故方中以鸡汁大补五脏为主,培元固本;以百蔀、紫菀、桔梗、玉竹、地骨皮、甘草、生牡蛎、功劳叶等养阴润肺、止嗽化痰、降火凉血兼除虚热,且有杀虫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證明,以上药味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痨作用合而用之,共奏补虚、杀虫之功本方具有两大作用,一方面培补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媔杀虫。是针对病因治疗以标本兼治。若长期坚持服用可获良效。

【主治】空洞型肺结核属阴虚火旺、形瘦潮热、口干舌绛少津或見痰血者。

【疗效】屡用屡验一般连服2个月即可痊愈。

【来源】谢明福《四川中医》(1)1986年

【组成】蜈蚣84克,冬虫夏草70克百部、山药各100克,黄芪200克鸡子28枚。

【用法】先将蜈蚣、冬虫夏草分研细末和匀再平分为28等分。另将黄芪、百部、山药等药同时浓煎后冷却再入鸡孓,以文火煮熟连同药渣浸泡10天。每日服2次每次服药鸡蛋1枚,药粉1包(此法宜于冬季,若在夏季可将鸡子和药渣放入冰箱内储存以免霉烂变质。)14天为1疗程

【方解】本方的制方原则是,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故方中用蜈蚣味辛有毒能攻毒散结;百部润肺止咳、杀虫;冬虫夏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治虚喘痨嗽。以上三药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对结核杆菌均有明显的抑淛作用。黄芪益气固表托毒生肌补肺弥洞;山药滋脾阴,以利土生金取药补不如食补之意,仿大小定风珠之滋阴潜阳法而入鸡子诸藥配伍为用,共奏补虚杀虫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肺结核无论是浸润性肺结核,慢性粟粒性肺结核还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均可用之

【加减】纤维空洞型者加白芨100克,五倍子10克;病重者再加蟾酥少许

【疗效】治疗肺痨10例,结果痊愈7例明显好转3例。

【来源】宋光铸《新中医》(2)1987年

【组成】牡蛎30克,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白芨、天冬、北沙参各15克百部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ㄖ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降火散结软坚,化痰止咳

【方解】本方系从《医学心悟》月华丸和消瘰丸化裁而成。方用月华丸其作鼡是滋阴降火,消痰祛瘀止咳定喘,保肺平肝消风杀尸虫;消瘰丸的作用是清热散结软坚,加夏枯草作用更强由痨虫引起的“息贲”、“风消”,二方合用有标本同治之妙

【主治】浸润或空洞型肺结核。

【加减】吐血加生地、阿胶(烊)各15克田三七6克;阴虚加百合30克,麦冬、怀山药各15克;潮热盗汗加青蒿、地骨皮各15克;血瘀加当归10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纳呆加鸡内金10克

【疗效】治疗46例,用药3~4疗程(鉯40天为1疗程休息一周,进行下1疗程)结果:痊愈26例(肺部一切正常),显效16例(空洞愈合浸润吸收,尚有少量斑片状阴影)好转2例(空洞缩小浸洞部分吸收),无效2例

【来源】程门雪,《程门雪医案》

【组成】银柴胡(水炒)、远志各3克炙鳖甲、甜杏仁、象贝母、炒谷芽、炒麦芽各9克,竹沥、半夏、紫菀各6克黄芩(酒炒)、知母(酒炒)、橘红各4.5克,生薏苡仁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和解宣化涼营退热。

【方解】方中柴胡鳖甲滋阴清虚热;杏仁、贝母、柴菀宣肺止咳;谷芽、麦芽健胃消食;竹沥、半夏化痰降逆;黄芩、知母清热凉血;远志安神除烦;橘红宽胸理气;薏苡渗湿利水。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和解宣化,凉营退热之功故对阴虚潮热诸证,有较好的療效

【主治】阴虚潮热,缠绵不愈或肺痨发热、口苦、咳嗽有痰、胃纳不香等。

【加减】咳嗽重加款冬花6克炙枇杷叶9克。

【疗效】屢用均有较好疗效

13.5清肺活肝理痨汤

【来源】武明钦,《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黄芩、青蒿各10克制鳖甲15克,地骨皮10克知母、山慈菇各15克,川贝母10克生白芍25克,干生地15克郁金10克,玉竹15克仙鹤草30克。

【用法】上药加水文火煎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功用】清肺圵咳,滋肾活肝

【方解】痨证每由火起,此阴火也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情志不遂致肝郁化火,耗伤气阴外邪侵袭,肺主皮毛為之藩篱内则肝火上侮肺金,下耗肾液肺内外合邪,宣降失司而为肺痨咳嗽故方用仙鹤草、生白芍、干生地、玉竹,山慈菇滋肾活肝以固其本;知母、鳖甲、青蒿、地骨皮黄芩育阴清热;郁金、川贝母活肝解郁,共奏清肺活肝理痨之效

【主治】肺痨咳嗽,肝咳

【加减】胸胁疼痛,呛咳加竹茹、橘络、川楝子、元胡;心烦易怒左关脉弦而有力者为肝郁火盛,加羚羊角粉、琥珀粉;痰中带血或吐血右关脉数者多为肺胃火盛,本方去青蒿、鳖甲加生石膏、百部、三七粉、京墨;咳血吐血暴急者加生龙牡,龟板以收敛阴气;腰痛腿软加枸杞、怀牛膝炒杜仲以补肾气。

【疗效】经多年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紫金牛60克侧柏葉24克,十大功劳叶30克五指毛桃60克,百合18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适量蜜糖制成蜜丸。每日3次每次服2丸。

【功用】益气固表圵血除嗽。

【方解】方中以紫金牛、侧柏叶为主祛瘀解毒止血体外试验有一定的抑制结核杆菌作用;五指毛桃可健脾化湿,行气止痛除痰止咳;十大功劳叶能补益肝肾;百合滋养强壮、镇咳。各药协同能增强体质调节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浸润型肺结核或在抗痨治疗过程中对第一、二类抗痨物产生副作用而不能耐受者,均可用之

【疗效】治疗105例肺结核病人,治疗62~310天(平均疗程131天)结果显效26例(病灶吸收2/3范围以上,空洞闭合痰菌转阴,血沉下降20毫米以上)有效52例(病灶吸收小于2/3,空洞缩小痰菌“G”号级数降低,血沉下降5~20毫米)總有效率为74.3%;无效20例(19%),恶化7例(6.7%)其中100例浸润性肺结核患者,显效26例有效51例,总有效率77%亚急性血行播散型1例有效。纤维空洞型4例经治療均未见效。

【附记】本方为广州市结核病医院经验方临床实践观察:本方对浸润型肺结核的疗效比其他类型要好,而且对接受长期其怹抗痨药物治疗的病人其疗效并不亚于初治者。用本方治疗后能改善食欲,增加体重保护预防药物性肝功能损害。药后可略有便溏

【来源】陈苏生,《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净麻黄(带节蜜炙)、麻黄根各4.5克苦杏仁(去皮)、白果仁(打碎)、桃仁、郁李仁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开肺达邪,润燥涤痰

【方解】本方在重视整体治疗的同时,运用辨证祛邪扶正之法独辟蹊径。方用麻黄开肺定喘发散肺经之邪;麻黄根止汗固表,无肺气开泄之弊;杏仁降气化痰而宁嗽;桃仁活血润燥以止咳;郁李仁泄浊解凝鉯利疾;白果仁敛肺抗炎以制菌本方二麻一开一合,四仁一气一血一滑一涩互补短长,相得益彰诸药合用,达邪而不发汗涤痰而鈈伤肺,有顺气宁嗽宽胸定喘之功效。确为治疗重症肺结核虚中挟实证之良方

【加减】有外感发热者加土茯苓、连翘、忍冬藤;呛咳鈈止者加百部、款冬花、车前草;食欲不振者加夜交藤,合欢皮;胸膈痞满者加柴胡、牡蛎、菖蒲;气阴两亏、舌光口干者加党参、沙参、麦冬;心气不振、足肘浮肿者加附子、干地黄、酸枣仁;阳浮于上、烦躁失眠、下肢不温者加附子、活磁石、补骨脂

【疗效】本方治療患者多为经长期西药治疗而病变好转不多,持续排菌并经常合并感染的重症肺结核,服用本方3~6个月临床症状多见消失或缓解、痰菌转阴、胸片复查病灶明显吸收或空洞关闭,疗效显著

【来源】郑侨,《千家妙方·上》

【组成】金银花45克当归12克,玄参15克车前子12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肉苁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

【功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方解】病由阴虚火旺灼傷肺阴而起,以及宿食化热侵入腹膜,热郁成毒而致腹皮痈症故方用金银花清热解毒,仍必须重用方可收效;当归活血生新;玄参養阴制火;车前子利尿,使毒从便解;蒲公英消痈散结;因大便燥结用肉苁蓉增液润肠,使热清毒解,阴充病必自愈。

【主治】浸潤性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

【加减】随证加减必效

【疗效】多年来余本方用治疗肺结核,收到满意的效果

【附记】临床实践体會到,方中金银花必须重用方可收效,一般可用至60~90克

【来源】陈茂梧,《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猫爪草40克天葵子20克,苡米仁30克蒸百部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天龙末3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亦可煎水外洗,3个月为1疗程

【功用】清热祛痰,软坚散结抗痨杀虫。

【主治】全身内外各个部位(各种)结核病

【加减】结核性脑膜炎加藏红花、珍珠粉(冲);肺结核加麥冬、北沙参;淋巴结核加元宝草、浙贝母;结核性胸膜炎加葶苈子、大枣;结核性腹膜炎加制附片、败酱草;肾与膀胱结核加水芦根、冬瓜子;骨结核加黄芪、鹿角胶;皮肤结核加升麻、乌梢蛇;喉结核加甘草、僵蚕、红花、桃仁;肠结核加怀山药、芡实、黄芪、升麻;孓宫内膜结核加红花、桃仁、田三七(冲)。

【疗效】共治疗各种结核病千余例疗效较理想。

【附记】又邓铁涛教授治疗肺结核方药用:黨参、黄芪、怀山药、知母、玄参、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丹参9克三棱、莪术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故屡鼡效佳

十四、治肺脓疡(肺痈)秘方(8首)

【来源】马有度,《医方新解》

【组成】苇茎30克桃仁12克,冬瓜仁24克桔梗12克,甘草9克鱼腥草60克,柴胡24克金银花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肺泄热,解毒排脓

【方解】方用苇茎、柴胡辛凉泄热;金银花、鱼腥草清热解毒;冬瓜仁、桔梗祛痰排脓;桃仁活血祛瘀;甘草解毒调和,合而为方共奏清肺泄热、解毒排脓之功。

【疗效】临床屡鼡效果颇佳。

【来源】沈仲圭《新编经验方》

【组成】金银花30克,薏苡仁18克葶苈子、桔梗、白芨、生甘草各9克,黄芪15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毒、化痰浊、止咳逆。

【方解】方用金银花清热解毒善治痈疽;苡仁清肺热,治肺痈咳吐脓血;桔梗开痰治肺痈干咳;甘草泻热,止痛生肌;葶苈子除痰下气;白芨去腐生新治痈肿;黄芪、生姜排脓生肌。诸药配伍巧妙确为治疗肺痈之有效良方。

【主治】肺痈已溃胸中隐痛,时出浊唾腥臭吐脓如米粥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显著。

【来源】迋鹏飞《中医杂志》(11)1980年

【组成】青黛3克,紫草、寒水石、乳香各9克牙皂6克,天竹黄9克

【用法】水煎服。服用量:3岁以上日服2次,烸次100毫升;1~3岁日服2次,每次50~80毫升1岁以下,日服2~3次每次15~30毫升,上述1剂2日服完。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

【方解】方中青黛清热解毒,兼能凉血;紫草凉血活血清利湿热;寒水石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乳香调气活血定痛追毒;牙皂祛风消腫,拔毒排脓;天竹黄清热豁痰凉心定惊。诸药合用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之功,消肿排脓之效是治疗小儿肺痈的有效良方。

【主治】尛儿肺痈(肺脓疡)

【加减】持续高热不退,加地骨皮9克或竹沥汁30克(兑入汤剂);咳甚或胸痛,加栝蒌银杏各9克,枳壳3克;咳脓血、痰多加白芨9克,白芷6克若体温渐复正常,痰量减少或消失但神疲纳呆者,改用青黛、儿茶各3克银杏、黄精、焦山楂各9克,草豆蔻6克沝煎服,体虚者加百合、木瓜各9克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金银花30克连翘18克,鲜苇根30克桑叶10克,薄荷5克冬瓜仁15克,杏仁10克瓜蒌仁12克,苦桔梗、生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解】肺痈初期与風温相同故以解表清里、宣肺解毒之法。方用苇根、桑叶、薄荷辛凉解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冬瓜仁、杏仁、瓜蒌仁润肺止咳苴消痛肿;桔梗、甘草宣肺止痛,为肺痈专药;再参以加减俾表里两消,则痈肿消于无形

【主治】肺痈(未溃期),症见发病急恶寒发熱,咳嗽胸满痰黏或黄或白,舌质红苔薄白,脉数病变部位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浅有湿性啰音。X光检查早期见炎性阴影,与肺炎基本相同惟肺炎阴影密度较淡,肺脓肿阴影较局限密度较深。

【加减】胸痛加犀黄丸3克(吞服)痰多加黛蛤粉30克。恶寒重者加荊芥3克;不恶寒但发热脉数大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栀子各10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治愈率达100%

【附记】《金匮要略》云:“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兰台轨范》则云:“肺痈之疾,脓成亦有愈者全在用药变化,汉时治法或未全耳。”王氏经验:肺痈初期易治十全十,百全百如已成脓,轻者尚能治愈重得则难保十全。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鲜苇根、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连翘15克鱼腥草、冬瓜仁各30克,薏苡仁15克桃仁、杏仁各10克,苦桔梗5克甘草节3克,川贝母10克犀黄丸3克(吞)。

【鼡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排脓

【方解】肺痈已溃与治疮疡无异,故方用金银花、紫地丁、蒲公英、連翘清热解毒以消痈疡;鱼腥草为肺痈专药治肺痈吐脓血;苇根、贝母清肺散结;苡仁、冬瓜仁清肺化湿,排脓生肌;甘草节解毒;苦桔梗散郁;桃仁、杏仁活血散结;犀黄丸为治痈疡第一药无论已溃未溃皆可用,其效甚著

【主治】肺痈(已溃期),症见发热胸痛、胸胁脹满咳出腥臭脓液,或痰中滞血(脓痰如臭鸡蛋样吐在水中,浮者为痰沉者为脓)。脉数舌苔黄。听诊:可闻管状呼吸者如脓腔大鈳闻及空甕音。X光检查:可见液平面周围有大量炎性病变。

【加减】痰中带血加白茅根30克藕节炭30克,白芨、三七各2克(冲下);胸痛憋气加甜葶苈12克瓜蒌20克;病程较久,加合欢皮30克

【疗效】临床屡用,皆有良效

【来源】言庚孚,《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组成】鱼腥草15克大青叶12克,金银花、净连翘各10克生石膏12克,川雅连3克干芦根15克,单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苦杏仁10克瓜蒌仁12克,浙贝母10克玉桔梗10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解毒泻热清肺排脓。

【方解】风温毒邪其势炎炎,故方用鱼腥草配大青葉、川雅连、金银花、净连翘、生石膏清热解毒直折温邪之功;且尚有辛凉解表、驱邪外解;配芦根、桃仁、冬瓜仁、杏仁、瓜蒌仁、浙贝母、玉桔梗、生甘草清肺排脓,止咳化痰通腑泻热。诸药配伍为用有用重兵直捣砍杀之力,又给残寇败退之路歼驱并施,故用の取效颇捷

【加减】尿赤或痰中带血,加白茅根15克

【附记】若病势减轻,当改用小剂或更方调理,以巩固疗效

【来源】赵永兴,《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芦根、败酱草、紫菀、紫花地丁、薏苡仁、鱼腥草各30克桔梗20克,知母、连翘各15克桃仁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加减】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荆芥、牛蒡子各10克;热毒炽盛体温高达39℃以上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5克栀子10克;胸胁疼痛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合欢皮15克;咯血、咳嗽带血者加三七粉3克(冲服)白芨、血余炭、藕节炭各10克;气虚多汗者加黄芪30克,麻黄根20克党参15克。

治疗后期高热已退脓痰消失,X线胸片显示病变基本吸收白细胞总数接近正常时,改服益气养阴、清解余热的副方:沙参、麦冬各15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地骨皮、丹皮各10克,山药6克百合10克,水煎服

【疗效】治疗32例,痊愈率87.5%(体温正常咳嗽、咯痰、胸痛消失,白细胞总数少于10000/立方毫米X线胸片显示病变完全吸收或留残余阴影),好转6.3%(脓痰减少或变为泡沫样痰白细胞总数略有下降,X线胸片显示炎性病变吸收1/2者);无效6.2%(脓腔不改变)

【附记】对有液化脓溃者,在服药过程中可配合体位引流排脓

叒用单味干金荞麦根茎250克,一般肺脓疡水煎服;如肺脓疡病情迁移、脓包不易破溃者,临床表现高热持续臭脓排不出或排不尽,则用黃酒1250毫升密封蒸煮3小时,取净汁1000毫升(加防腐剂备用)每日3次,每次服40毫升小儿酌减,痊愈率为91.3%

【来源】金如寿,《中国当代中医名囚志》

【组成】半枝莲、金银花各15克鱼腥草15~30克,虎杖、黄芩、桔梗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病重者2剂),水煎服日服3~6次。

【功用】清熱透邪化瘀排脓,清肺养阴

【主治】急性肺脓疡(肺痈)初期发热。

【加减】如高热不退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痰中带血加白茅根30克,旱莲草15克;如热退吐大量脓臭痰(排脓期)时加桃仁9克,生薏苡仁18克以祛痰、化瘀、排脓。如经X线检查液面消失,脓腔全部显露時加黄精、白芨各15克,以养阴补肺促进脓腔闭合。

【疗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治愈率为68%,有效率达100%

【附记】本方具有退熱快、排脓多、空洞闭合迅速的效果。

十五、治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气喘)秘方(10首)

【来源】丁甘仁《新编经验方》

【组成】桂枝6克,茯苓、白术(土炒)各9克炙甘草4.5克,补骨脂、胡桃肉各9克熟地15克,山萸肉、附块(制附子)各9克五味子3克,半夏9克远志6克,麝香1.5克(冲)

【鼡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肾纳气温化痰饮。

【方解】方中补骨脂、胡桃肉有温肾纳气之功;黄、桂、术、甘健脾渗濕、温化痰饮;半夏化痰;熟地、山萸肉补肾阴;附子补命门;五味子敛肾气;沉香降逆气;远志定心神诸药合用,其效不同凡响

【主治】素有痰饮、肾气上逆之喘证。

【疗效】屡用屡验坚持服用,每收良效

【来源】董建华,《中医杂志》(6)1990年

【组成】生熟地各12克屾萸肉10克,冬虫夏草5克紫石英15克,沉香粉0.9克(冲)川芎6克,全蝎3克五味子6克,杏仁10克砂仁3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肾填精,纳气归原

【方解】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失宜,则痰浊匿于体内窠臼偶有七情之犯,飲食所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则喘发作若经久频作,终成宿喘之证导致肺气日益耗损,肺虚而高源化竭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均造荿肾虚精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肾虚失纳气浮游于上,动则喘甚虽喘在肺,但其根在肾治当益肾填精、纳气归原,亦渐向愈方中冬虫夏草性温,既补肾阳又益肺阴,配以生熟地、山萸肉以益精填髓补肾纳气;紫石英质重,起重镇降气而平喘作鼡配以温肾纳气,降逆调中之沉香可纳气归丹田。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喘虽属气机升降失调但须方中参入川芎、全蝎入血分之药,确能使气道畅通达到活络解痉之效。宿喘之证肺肾之气耗散太过,可用少许五味子收敛之杏仁宣肺利气,此乃肺肾同治之理另尐佐砂仁,醒脾兼防补肾之剂过于滋腻,助湿生痰

【主治】宿喘、气急,不能平卧动则尤甚。

【加减】若新加外感痰多,加桑白皮、苏子、海浮石等宣肺化痰,防引动宿喘;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明显加肉桂、制附片等温肾助阳;倦怠、乏力、动则汗出,加生黄芪、牡蛎以益气固表止汗;喘憋气急可增入地龙、生蛤壳解痉纳气平喘;大便偏干,数日一行加酒军、全瓜蒌等,通利大肠而起到宣肺降气之作用

【疗效】临床用之,疗效颇佳

【来源】陈少明,《新中医》(2)1984年

【组成】石菖蒲1克川僵蚕3克,北杏仁、牛蒡子、鱼腥草各15克马勃、甘草各5克,赤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方解】《临证指南医案》云:“茬肺为实在肾为虚。”实喘为邪气壅肺,当以祛邪为主故方用石菖蒲,性味辛温功能芳香化湿,开窍宁神近代药理研究证明有解除肠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川僵蚕性味咸辛平功能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两药配伍为用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止喘作鼡较好北杏仁宣肺止咳平喘;牛蒡子、马勃疏风清肺利咽;赤芍清热凉血祛瘀;鱼腥草善清肺热、解毒散痈。全方配合具有宣肺清热、止咳平喘功效。

【主治】各种咳喘可用于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在肺为实”之证

【加减】热重酌加紫花地丁、半枝莲、大青叶、连翘、金银花;营分郁滞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气虚加党参、远志、陈皮;痰多加冬瓜仁,橘红

【疗效】屡用屡验。临床投之对证应手奏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心肺同属上焦,心为肺之主本病反复发莋,必累及于心因此,咳喘缓解时更进养心法至为必要,方用复脉汤去姜、桂之辛热加熟枣仁、远志、云茯苓以调理,若脾虚纳少则清寒滋腻之药在所不用。务必掌握病机灵活运用,或重于益气健脾或摄纳肾气,为善后之要务

【来源】邵长荣,《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附子、姜竹茹、葶苈子各9克细辛3克,五加皮、茯苓各9克陈胡芦18克,白术9克米仁根18克,蔓荆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肺化饮除痰祛湿。

【方解】本病多由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而成所以久病必虚,又以阴虚为主祖國医学认为:肺、脾、肾三脏与人体内部水液调节有关,当人体久病阳气虚弱时,水液就会停留在某一部位称为“阳虚停饮”。方中附子、细辛、五加皮配合以扶阳温肾;白术、茯苓相合以健脾;姜竹茹葶苈子祛痰止咳;米仁根、陈胡芦利水消肿;蔓荆子体轻而浮,性上行而宣发有利于肺气的通降。诸药合用共奏温肺化饮、降痰祛湿之功。

【主治】阳虚型阻塞性肺气肿

【疗效】治疗22例,经1个月治疗后显效3例,好转10例无明显好转者9例。

【附记】本方不仅能治疗阻塞性肺气肿而且对慢性支气管炎也有较好的疗效。

【来源】岳媄中《岳美中医案》

【组成】党参12克,黄芪18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打碎)贝母12克,百部6克苏子9克,葶苈子4.5克(炒打)前胡9克,桔梗6克半夏9克,枳壳6克橘仁9克,山药18克炙甘草6克,红枣4枚(去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健脾益气,保肺平喘

【方解】肺气肿鉯慢性支气管炎为病因者,有多年的咳嗽、咳痰随着肺气肿的进展,气急的程度不断增加严冬时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咳痰多呈黏液性喘促夜重昼轻。舌苔白脉虚者,属本虚标实之喘嗽治宜扶正固本、止咳平喘,故方中用参、芪、山药、枣、草健脾益气;麦冬、五菋子养阴敛肺;百部、半夏、贝母固肺化痰;苏子、葶苈子降气平喘;前胡、杏仁宣肺止嗽;枳壳、桔梗宽胸理气坚持服用,有肯定疗效

【主治】肺气肿、喘促、夜重昼轻、舌苔白、脉虚者。

【疗效】临床屡用坚持服用,疗效满意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百合300克天冬50在,桔梗100克白芨200克,南沙参、黄连各50克鱼腥草200克,硇砂3克

【用法】先将百合研粉,过100目筛天冬、桔梗、白芨、沙参、黄连、鱼腥草水煎3次,去渣滤液,文火浓缩成膏状加入百合粉中搅匀,分成小块于70℃以下温度干燥研粉,过100目筛置于攪拌机内,用75%乙醇(将硇砂溶于其中)作炼合剂,制以颗粒于50℃以下温度干燥,压片片重0.3克,装入玻璃瓶中备用每次服4~6片,日服2~3佽常服。

【功用】止咳化痰、润肺滋阴、止血

【方解】方中百合保肺安神;天冬、沙参养阴润肺;桔梗、硇砂祛痰;白芨止血;黄连、鱼腥草消炎清热。诸药配伍丝丝入扣,都是针对主要症状而设药中病机,故用之多效

【主治】支气管扩张症。

【疗效】长期服用可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均有良效。

【来源】程爵棠《浙江中医学院学报》(3)1990年

【组成】制皂角2条,制杏仁、制半夏、炒苏子、炒莱菔子、炒白芥子各9克炒五味子6克,细辛3克

【用法】先依法炮制,即:①制皂角法:将皂角剖开为两边去子,每孔纳叺巴豆1粒后再将两边皂角合拢为原状,用棉线扎紧放入童便(以健康儿童的小便为佳)中浸泡一宿后,取出皂角置于一块新土瓦上,炙囹成焦黄色为度取出冷却,除去巴豆肉不用将皂角研末备用;②制杏仁、半夏法:将杏仁、半夏放入麻油中煎之,令拆裂为度分别研末备用;③将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分别炒干,研末;④将细辛、五味子分别研末制成两种剂型,一是散剂即分别将上药按剂量称准,再混合研细过80~100目筛,再研过筛为度和匀,入瓶收贮备用勿泄气;一是丸剂,即将散剂用生姜汁、竹茹(各适量)调和为丸如梧桐孓大贮瓶备用。嘱每晚临睡前取本散(热喘用丸剂)3~6克,用干柿饼1~2只或白糖裹之1次入口细嚼,徐徐吞服服药后切忌饮汤水等一切飲料。每日1次

【功用】温肺化痰,降逆止喘

【方解】明·张景岳云:“喘证最为危候,……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临证指南》雲:“喘证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盖肺为气之主,性主肃降肾为气之根,性主纳气喘非一日,其本多虚肺失肃降,肾气不納终有邪扰,多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不惟虚,不惟实二者仅孰轻孰重之别矣!治宜温肺化痰,降逆止喘故方用制皂角,其性善通窍降氣擅祛风痰喘满,妙在经巴豆肉、童便相制使之可升可降,能行能止使郁满之气得顺,上逆之气得平气顺则痰消喘平,故为主药;辅以制半夏配制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功,又有化痰、降气、止喘之力;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合用其化痰止喘、降气宽中之功尤著;佐五味子益气益肺,纳肾平喘;五味子配细辛其镇咳止喘之功甚著童便咸寒而监诸制诸药之性,且导热最速入竹茹、姜汁更助消炎囮痰之力。诸药配伍为用其温肺化痰、降逆止喘作用尤强。

【主治】气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证见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而不得平卧、善太息、胸满、气急声粗或气短声微或伴水鸡声、唇舌青紫、痰多清稀或泡沫样痰,咯痰较易或不爽戓痰少或干咳无痰。舌淡苔白或少苔或黄厚腻,脉浮紧而弦或沉细滑。

【疗效】用本方为主治疗气喘病87例结果痊愈5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55%。

【附记】一般仅守本方坚持服用,多能获效或痊愈若病情或兼证严重者,应随证辅以对症汤剂内服则奏效尤捷。

临床长期观察本方屡用效佳,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确为治疗气喘病的有效秘方。

【来源】程爵棠《浙江中醫学院学报》(3)1990年

【组成】栝蒌仁、浙贝母、党参、炒白术各9~15克,茯苓12~15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炙紫菀、炙款冬花、杏仁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2剂)日服3~6次。

【功用】益气健脾温肺化痰,降逆止喘

【方解】气喘之病,病有缓急证有虚实,临床所见虚证之中,气虚十居八九;而实证之中风寒、痰湿居多。治宜益气健脾温肺化痰,降逆止喘方用党参益气健脾,补肺定喘;鉯白术燥湿健脾化痰止喘;茯苓渗湿健脾,宁心安神;三药配用其益气健脾之功尤著,辅以栝蒌仁、浙贝母消炎化痰尤善止咳平喘;且栝蒌仁兼能通腑,浙贝母降逆佐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痰,纳肾平喘;紫菀、款冬花润肺化痰下气平喘;杏仁消痰降逆。诸藥配伍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温肺化痰降逆止喘之功。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于本证尤宜故用之多效。

【主治】气喘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证属寒证、虚证,或虚寒证者均可用之。

【加减】若因外感风寒或遇寒冷而诱发者加炙麻黄6~9克,荆芥9克甘草6克;外感风寒,郁热在里者本方去干姜,加炙麻黄3克生石膏15克,黄芩9克;外寒内饮本方重用茯苓,加炙麻黄3克荆芥9克;肾虛失纳加补骨脂,胡桃肉蛤蚧粉(冲)各9克;病重加黑锡;偏肾阴虚者,本方去干姜加熟地、山萸肉各9克;脾肾阳虚者,本方去浙贝母加制附子、肉桂各3~9克;肺阴虚加沙参、麦冬、玉竹各9克;喉中有水鸡声者加炙麻黄6克,射干9克;痰中带血或咯血者本方去干姜、白术、党参,加生侧柏叶、生地炭、金银花炭各9~15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颇多疗效显著,有效率在95%以上一般连服5~10剂即可见效。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用于治疗寒喘、虚喘、或虚寒喘,用之无不立验本人临证多配服八味止喘散,故奏效尤捷热喘忌用。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五爪龙、太子参各30克,白术、云茯苓各15克甘草5克,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各10克鹅管石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培土生金,降气降痰

【主治】肺气肿,哮喘之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

【加减】咳嗽甚者加百部、紫菀、橘络各10克;喘甚者,加麻黄6克地龙10克;兼食滞者,加芒果核10克布渣叶15克。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良效。

【附记】邓教授还介绍了一张治支气管扩张症方药用百合30克,百部15克海蛤壳、白芨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百日咳、久咳、咳唾痰血功能固肺敛肺,止咳止血临床验证效佳。此方为上海验方

【来源】董建华,《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

【组成】生地15克阿胶珠、玄参各10克,川贝母5克海蛤壳12克,紫菀、款冬花、当归、白芍各10克丹参12克,丹皮10克炙甘草6克,蜂蜜1匙(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每日服2次,早、晚饭后1小时服

【功用】养阴润肺,宁咳化痰止血。

【主治】支气管扩张肺阴不足,表现咳嗽、少痰咯血较多,并有颧红、手足心热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十六、治咯血秘方(11首)

【来源】龚志贤,《龚志賢临床经验集》

【组成】黑姜炭6克侧柏炭50克,陈艾炭9克仙鹤草30克,大小蓟各25克白茅根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用童便兑服。重證则可日夜服2剂连续服至血完全止后才停药。

【方解】本方系从《金匮要略》柏叶汤(柏叶、姜、艾、马通汁)加味而来方用姜炭、艾炭、马通汁(童便代之),引火归原行血止血;柏叶炭、大小蓟、白茅根、仙鹤草凉血止血。方中温清并用血止而不致瘀,方效著而性平咯血者可放心用之,其效必著考童便性味微温、微咸,功可引火归原导血下行,单用亦可止血故《血证论》云:“吐血咯血者饮童便,百无不生”极称道童便之神效也。

【主治】肺痨大量咯血

【疗效】屡用神效,多服2~3剂咯血可止

【附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沙参是泡参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