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哪一年形成的才有了正式的京剧(当时称为平剧)

||||||||||||||||||||||||
代写小品剧本电话:
中国国际剧本网
您当前位置:&>&&>&评剧剧本&>&评剧介绍
中国国际剧本网微电影剧本创作室专业创作各种电影剧本、微电影剧本。
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中文名:评剧&&& 外文名:Ping Opera&&& 发源地:发源于唐山,发祥于天津沈阳北京&&& 艺术特色:唱腔通俗易懂,表演生活气息浓厚&&& 代表剧目:花为媒 秦香莲 杨三姐告状等&&& 代表人物:白玉霜 喜彩莲 小白玉霜 新凤霞&&& 流行区域:京津冀辽吉黑蒙鲁等全国各地&&& 目录&&& 剧种介绍&&& 历史沿革&&& 来历介绍&&& 东路评剧&&& 西路评剧&&& 艺术特点&&& 角色行当&&& 评剧流派&&& 评剧唱腔&&& 伴奏乐器&&& 早期名家&&& 评剧奠基人&&& 旦行鼻祖:月明珠&&& 生行鼻祖:倪俊生&&& 早期旦角流派&&& 旦角流派&&& 小白玉霜&&& 新凤霞&&& 鲜灵霞&&& 韩少云&&& 花淑兰&&& 筱俊亭&&& 其他名家&&& 生角流派&&& 魏荣元&&& 张德福&&& 洪影&&& 马泰&&& 其他名家&&& 评剧梅花&&& 二度梅&&& 一度梅&&& 评剧院团&&&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内蒙古自治区&&& 山东省&&& 江西省&&& 评剧剧目&&& 艺术节&&& 展开&&& 剧种介绍&&& 历史沿革&&& 来历介绍&&& 东路评剧&&& 西路评剧&&& 艺术特点&&& 角色行当&&& 评剧流派&&& 评剧唱腔&&& 伴奏乐器&&& 早期名家&&& 评剧奠基人&&& 旦行鼻祖:月明珠&&& 生行鼻祖:倪俊生&&& 早期旦角流派&&& 旦角流派&&& 小白玉霜&&& 新凤霞&&& 鲜灵霞&&& 韩少云&&& 花淑兰&&& 筱俊亭&&& 其他名家&&& 生角流派&&& 魏荣元&&& 张德福&&& 洪影&&& 马泰&&& 其他名家&&& 评剧梅花&&& 二度梅&&& 一度梅&&& 评剧院团&&&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内蒙古自治区&&& 山东省&&& 江西省&&& 评剧剧目&&& 艺术节&&& 展开&&& 编辑本段剧种介绍&&& 评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除京剧外,中国评剧院是全国唯一一个带国字头的地方戏曲剧院。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华北各省市及东北三省流传最广,其他一些地区也比较流行,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 评剧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1]。&&&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来历介绍&&&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 评剧大师韩少云《小女婿》剧照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的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的工人,特别是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的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当时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纭贰痘ㄎ健贰堵粲屠啥勒蓟返龋庑┒际瞧谰绲牡旎贰U馕痪缱骷叶允贝谋涓锵嗟泵舾校瘴拿飨返谋硐质址ǎ嘌萘艘慌苁苋褐诨队姆从诚质瞪畹氖弊跋罚纭肚贡行±下琛贰逗诿ǜ孀础贰栋仓馗桃撂俨┪摹返龋纫砸痪乓痪拍瓯嘈吹摹堆钊愀孀础纷钗醚莶凰ィ晌谰绲拇砭缒恐弧&&&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l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 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朝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 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筱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 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著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赵丽蓉、魏荣元、马泰、张德福、陈少舫、席宝坤、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著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鑫艳玲等;天津评剧院,著名演员有鲜灵霞、刘翠霞、六岁红、莲小君、李福安等;哈尔滨评剧院,著名演员有喜彩苓、刘小楼等。&&& 西路评剧&&&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和韩少云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疙瘩屯》《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编辑本段角色行当&&&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对口戏”的行当是一旦一丑,旦角称“上装”,丑角称“下装”。这种形式系由冀东大秧歌中民歌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人物(如《西厢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角)彩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戏”亦称“三小戏”。系由“对口戏”演变而来,以代言体、单折式、分场式为其戏剧结构基本体制。上演的剧目虽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连贯,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员便依据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确的分工,逐步由“上装”、“下装”形成“三小”行当,即:小生、小旦、小花脸(丑)。“三小戏”,初以小生、小旦戏为主,丑脚居于次要位置(《回杯记》的王计(家人)为丑扮)。随着“拆出戏”的剧目不断增多,所表现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相应的也出现了老生、老旦、彩旦等行当。&&& 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目前的评剧逐渐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编辑本段评剧流派&&&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华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亥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东路评剧流派划分如下:&&& 1.月明珠(调):花莲舫等。&&& 2.倪(俊声)派:桂宝芬、成国祯、刘子熙、马连成、张润时、泰海贵、刘凤杨、李月楼、杨振邦、艾景全、贾兰亭、刘小楼(后学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义廷、王凤池、窦龄童、郑伯范、孙连芳、呼勋卿、倪伟、杜宝宇等。&&& 3.李(金顺)派:朱宝霞(兼刘派)、花玉兰、筱麻红、筱桂花、鲜灵霞(兼刘派)、六岁红(兼刘派)、李宝顺、羊兰芬、小花玉兰小玉霜(退休后改为白派)、宋玉文(后改鲜派)等。&&& 4.金(开芳)派:李小舫(李岱)、韩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张晖、宫静等。&&& 5.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6.张(凤楼)派:张丽华、碧燕燕等。&&& 7.碧(莲花)派:花月仙等。&&& 8.刘(翠霞)派:朱宝霞(兼李派)、新翠霞、鲜灵霞(兼李派)、六岁红(兼李派)、郭砚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艳玲、筱紫玉,花淑兰(兼爱派)、董瑞海、张淑敏、小灵霞、筱佩茹(后学筱俊亭)、董美珠、筱美荣(兼爱派)、马淑华、吴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后改新派)等。&&& 9.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爱派)、高艳敏、吴博莉(兼刘派)、刘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丽等。&&& 10.爱(莲君)派:莲少君、莲幼君、莲小君、莲雅君、小摩登(钱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兰(兼刘派)、筱美英(兼刘派)、王曼苓(拜新凤霞)、王冠丽(已改白派)、张砺云等。&&& 11.喜(彩莲)派:郭砚芳(兼刘派)、喜少莲、小喜彩莲、邢韶瑛、李忆兰、申增丽、张秀琴、孟素洁等。&&& 12.花(莲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楼、花楚馆、文金舫等。&&& 13.筱(桂花)派:唐淑兰,王彩云&&& 14.桂(宝芬)派:袁凤霞、刘小楼、李金铭等。&&& 15.花(玉兰)派:小花玉兰(后转李派) 小幼兰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兰学习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梦)&&& 16.新(凤霞)派: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苓、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等。&&& 17.鲜(灵霞)派: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18.花(月仙)派:刘淑萍、张淑桂、刘珊、恒红等。&&& 19.李(忆兰)派: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20.魏(荣元)派: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21.张(德福)派: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冯子洋等。&&& 22.马(泰)派: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张文鹏、马惠民等。&&& 23.韩(少云)派:胡桂秋、宋丽等。&&& 24.花(淑兰)派: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25.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26.洪(影)派: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石文明等。&&& 编辑本段评剧唱腔&&& 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评剧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曲调,过去为旦腔专用,后来逐步发展为旦、生共用。慢板由上、下两个各四小节的乐句组成,每句又可分为三个小分句,其特点是多从头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过门来加以衔接。&&& 反调慢板,是在正调慢板基础上,利用转调手法发展而成,旋律性和抒情性均较强,常用来表观悲伤、哀怨的情绪。&&& 二六板,一板一眼,是评剧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种板式,既可抒情,亦可叙事,各个行当均可应用。又可分为小生二六与原板二六两种形式。小生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六小节,每句常由两个分句组成,是生行的主要唱腔。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四小节,是旦行的主要唱腔,其他行当有时兼用。&&& 垛板,一板一眼,旦腔应用较多,其特点是节奏感较强,常为板起板落,速度变化较大,又分快、慢两种:慢垛板擅长叙事,快垛板擅长抒情,特别是表现激动的情绪。&&& 流水板,有板无眼,生、旦共用,其待点是唱词与旋律结合密切,口语化,但旋律性不强。散板,无板无眼,节奏较自由,旋律扩展与缩减的变化较大,由于伴奏上的区别,又可分紧打慢唱,慢打紧唱等形式。&&& 尖板,无板无眼,系从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来的,起始过门与锣鼓仍与河北梆子保持相同格式。除了这些基本板式外,建国后还发展了许多新的板式,从而丰富了唱腔的表观力。&&& 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李金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30年代初的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 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天津的鲜灵霞在“李派”和“刘派”的基础上形成了天津大口落子“鲜派”唱腔;沈阳的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在建国后也分别博采众长形成了“韩派”“花派”“筱派”旦角声腔艺术。&&& 评剧男腔,建国前行当不全,无花脸唱腔,老生腔也不健全。建国后,新的文艺工作者,如马可等,参加了评剧音乐革新,改革了评剧伴奏方法,努力发展评剧男腔。50、60年代,在评剧演员和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反调、二八扳、慢流水板、A调慢扳、快流水、顶七板等男声越调音乐形式。著名男演员魏荣元用两种方法演唱评剧大面腔和老生腔,为评剧大面相老生的旋律和演唱方法奠定了基础,创立了“魏派”唱腔,著名男演员还有马泰形成了“马派”;小生演员张德福也形成了“张派”小生唱腔流派。评剧发源地唐山的洪影形成了“洪派”女小生唱法。男生唱腔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大大增强了评剧表现力。&&& 编辑本段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后来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西路评剧的乐队配制为大弦、横笛、鼓、镲、手锣、梆子等。&&& 编辑本段早期名家&&& 评剧奠基人&&& 成兆才(),字捷三(又作浩三),评剧鼻祖,清直隶滦州绳各庄(今属河北省滦南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一生所整理、改编、创作的剧本多达一百零二个,为创建评剧事业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评剧剧本作者第一人。&&& 除了成兆才,任氏兄弟(任善庆、任善丰(即月明珠)、任善年、任善诚)、孙家班(孙洪魁、孙凤鸣、孙凤岗)、男旦金开芳、小生刘子熙等都为评剧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旦行鼻祖:月明珠&&& 月明珠(),著名评剧男旦,原名叫任善丰,字久恒,艺名月明珠,乳名围柱,出生河北滦县胡家坡(今属河北唐山滦南县)的一个莲花落世家。父任连会,为莲花落艺人,是对口、折出时期的著名编剧和演员,被誉为评剧的发轫者。月明珠弟兄四人,长兄任善庆(艺名金不换,为评剧第一任鼓师),三弟任善年(小生),四弟善诚(艺名赛月珠)为评剧小生、老旦。&&& 生行鼻祖:倪俊生&&& 倪俊生(),字秀岩,河北省迁安县人,1910年形成“倪派”小生唱腔。&&& 1902年拜吴占魁为师,学唱河北梆子。同年10月,随吴占魁参加了唐山的吉庆班,改学莲花落。艺名"银娃娃"、"九岁红"。 1910年起,先后在唐山、天津、北平、营口、奉天、哈尔滨、安达等地演出。 相继演出了《因果变报》、《夜审周子琴》、《秦雪梅吊孝》、《回杯记》、《刘伶醉酒》、《卖油郎独占花魁》、《打狗劝夫》、《败子回头》、《杜十娘》等。经过自己较长时间的刻苦钻研,终于形成了曲调优美、字正腔圆、准确大方而独具特色的倪派小生唱腔。1951年曾任齐齐哈尔评剧团副团长。1956年到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任教,精心培育后一代。他的学生遍布省内外。著名小生演员桂宝芬(“桂派”女小生创始人)、杨振邦、刘小楼都是他的高徒。1956年获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称号。1961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副主席。还是政协黑龙江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注:倪俊生是影视剧演员张国强的曾外祖父。&&& 早期旦角流派&&& 李金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李派”创始人。她是第一代评剧演员,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幼年曾习京韵大鼓、京剧、小调,16岁拜孙凤鸣为师学唱落子。1920年到哈尔滨演出,因唱腔大鼓味过浓,观众把椅垫仍到台上。李金顺没有后退,投到倪俊声处学艺,并转艺多师,终于形成了吐字清晰,纯朴又充满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风格。她是评剧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她创立的李派对后辈影响甚大,刘翠霞、白玉霜、芙蓉花、花云舫、筱麻红、喜彩春、鲜灵霞、喜彩莲等均受其教益和影响。她留下的唱片有《杜十娘》、《移花接木》、《三节烈》、《珍珠衫》、《书囊记》等十余种唱段。&&& 刘翠霞(),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刘派”创始人,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3岁的时候随母亲沙氏“下卫”讨饭,10岁时被卖给撂地艺人何丑子学唱辽河大鼓(辽宁大鼓),不久随师傅到大连谋生。11岁进了李金顺(李氏亦为武清人)的落子班,走上了评剧艺术之路,拜张百龄、赵月楼学唱评戏,并受到罗万盛指点。曾为花莲舫、李金顺配演。17岁挑班与李华山同组山霞社【又称为“山华社”】,曾常年在福仙茶园、北洋戏院、大舞台、天宝大戏院等场所演出,并应邀赴北京、济南、沈阳等地演出,名震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1934年在津有“评剧皇后”之称,1936年又被誉为“评剧女皇”,红遍津、京、冀、鲁及东北各地。她善演的剧目很多,代表剧目有《雪玉冰霜》、《劝爱宝》、《奇冤巧报》、《一元钱》、《玉镯记》、《三节烈》、《移花接木》【即《花为媒》】,《珍珠衫》,《珍珠塔》等。三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开、昆仑、宝利等公司分别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9个剧目的唱片40余张)。&&& 白玉霜(),评剧女演员,工旦行,“白派”创始人,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滦县人,有“评剧皇后”之誉。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与钰灵芝、爱莲君合演《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哀史》、《珍珠衫》,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潘金莲》及电影《海棠红》等剧,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视,白玉霜也声誉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艺术不仅折服了上海的观众,也使文艺界对她刮目相看。《时事新报》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的文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也有报纸称她为评剧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轰动了大江南北,不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扩大了评剧的影响。1937年后长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轻的评剧日臻成熟。代表剧目:《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兰》、《珍珠衫》、《李香莲卖画》、《花魁从良》、《马寡妇开店》、《双蝴蝶》、《玉堂春》、《潇湘夜雨》、《老妈开磅》、《豆汁记》、《赵芸娘》、《花为媒》、《马震华哀史》等。&&& 爱莲君(1918---1939),评剧女演员,工旦行,“爱派”创始人,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爱莲君生于1918年,祖籍天津。她从小被卖给赵连琪为养女,取名赵久英。其父母在天津,烟台开妓院,她11岁就在这人间地狱里过着怕人的生活。后来她实在忍受不了这种身心的双重摧残。便跪在养父母的面前恳求去学戏。12岁拜赵月楼学评戏,曾受师兄王锡瑞等教益。14岁成立爱莲社挑班主演。16岁爱莲君学成出师,和爱令君(赵的养女)合作,到全国各地演出,又应邀东渡日本,到大阪灌制唱片。1935年,她率爱莲社赴上海演出。与钰灵芝,白玉霜三班组成“三连社”。轰动一时,至今仍为评剧史上的一段佳话。短短几年,她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被成为“爱”派。 爱莲君的代表剧目有《于公案》、《蜜蜂记》、《烧骨记》《庚娘传》、《三赶韩梨花》等,30年代中期以来胜利、国乐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 喜彩莲(1916---1997),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喜派”创始人,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11岁进复盛戏社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学艺,12岁进元顺剧社,艺术上受到了李金顺的影响。17岁挑班主演并改剧社为阳春社。30年代初,喜彩莲带着《杨乃武与小白菜》、《贫女泪》、《可怜的秋香》、《杨三姐告状》、《宦海潮》 等时装戏以及从京剧移植过来剧目《孟丽君》、《白蛇传》、《武则天》等剧目闯入天津。1937年5月,喜彩莲将京剧《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改成评剧在上海一炮打响,同时对评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她演唱艺术有扎实的功底,嗓音高亢、明亮,表演细腻准确;在上海,评剧艺人喜彩莲与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的交往是剧坛一段佳话,移植并演出了《人面桃花》,引入了南梆子,被誉为“时代艺人”。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关怀下,喜彩莲与小白玉霜等评剧艺人成立新中华评剧工作团,之后与其它剧团合并成立为中国评剧院。她的戏路宽,不但主工青衣、花旦,且在老旦、彩旦方面做出了贡献。&&& 同时期其他名家还有芙蓉花、花莲舫、钰灵芝、筱桂花、筱麻红、王金香、花玉兰、刘鸿霞、李银顺、李宝顺、李小霞、花小仙等等。&&& 编辑本段旦角流派&&& 小白玉霜&&& 小白玉霜(),评剧新白派创始人,20世纪50、60年代评剧届的领头羊。原名李再雯,山东人,5岁&&& 小白玉霜随父逃荒到北京,被白玉霜收为养女。经李文祉启蒙,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14岁登台演戏,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她的代表剧目有《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等。小白玉霜的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富有独特风韵。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代表作《秦香莲》被拍成电影。从解放后到“文革”前的17年里,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有17出之多。其中有:《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金沙江畔》、《李双双》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风采各异、性格生动的新妇女艺术形象。特别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小白玉霜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日,由于“四人帮”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小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后并无子女。&&& 新凤霞&&& 新凤霞(),评剧新派创始人。原名杨淑敏,天津市人。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她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她也被评选为亚洲最杰出艺人,荣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 鲜灵霞&&& 鲜灵霞(),评剧鲜派创始人。原名郑淑云,生于河北省文安县丰各庄。姊妹三人,她最 小,一家五口全靠父亲租地生活。&&& 1923年闹水灾,她随母亲逃荒到天津。鲜灵霞的家在南市大舞台对面,聚华升平俩戏院又在附近,几年间,她这种“捋叶子”的方法,学会了不少出评戏。后郑淑云改名换姓叫鲜灵霞。1934年,正式拜著名评剧前辈刘宝山和刘兆祥为师。鲜灵霞的嗓音高亢响亮,音域宽广,清脆响亮,横竖兼备,音韵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她在唱腔上花了大量的功夫,一方面对李、刘两派剧目中原有的唱腔进行加工润色;另一方面为一些剧目重新设计唱腔。她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自然洒脱、高亢激越,朴实豪放,以情传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她善演的剧目有《井台会》、《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夫人城》、《锯碗丁》等。1954年参加天津市首届戏曲汇演时,鲜灵霞演出《井台会》荣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赴朝鲜演出慰问志愿军。1959年应邀赴长春拍摄戏曲电影片《包公三勘蝴蝶梦》。她曾任天津评剧院副院长。&&& 韩少云&&& 韩少云(),评剧韩派创始人。画家。是河北玉田人,她9岁入梨园,新中国成立前后已在&&& 评剧大师韩少云《人面桃花》剧照唐山一带走红,1950年参加了东北实验评剧团(后为沈阳评剧院)。1952年她主演的《小女婿》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一等奖,因唱腔新颖,表现自然而享誉全国。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她排演了近200出戏。她所扮演的“五四”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妇女典型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她唱腔圆润醇厚,吐字清新,腭(疙瘩)音运用尤佳,为评剧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她主演的《小姑贤》于1953年在“东影”拍成电影,它是我国建国后第十部戏曲片、第一部评剧艺术片、《人面桃花》先后录制成电影片、电视片,在全国播放。10多出剧目的唱段、选场或全剧录成唱片和盒带,部分唱段收入沈阳音乐学院等几所院校的教材中,部分唱段选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韩少云专辑》。&&& 花淑兰&&& 花淑兰(),评剧花派创始人。原名葛淑兰、评剧教育家。1929年生于河北省唐山林西一个梨园世家。八岁起随母刘玉舫学戏,兼学京、梆、大鼓等,十一岁开始登台。十二岁便在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地演出。1945 年,她在张家口演出,排演了《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有革命内容的新戏,较早地接受了革命文艺思想的教育。1946年进入北京演出,很快以《刘翠屏哭井》和《保龙山》声名鹊起。1953年以一出《茶瓶计》获东北汇演优秀表演奖,之后加入沈阳评剧院。花淑兰音域宽、音质纯净,嗓音甜脆,在唱腔上广采博取、兼容并蓄、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戏路宽广,能胜任小旦、花旦、青衣甚至是小生各个行当,文武兼备,善于塑造各类角色,并能从人物性格出发。她巧妙地将刘、爱为代表的两派的演唱艺术融为一体,形成她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被称为花派。她的代表剧目有:《茶瓶计》、《黛诺》、《谢瑶环》、《牧羊圈》、《三节烈》等。在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花淑兰演出了近二百出传统戏和现代戏,培养弟子近50人,为评剧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筱俊亭&&& 筱俊亭(1921―),评剧筱派创始人。6岁丧父,8岁起就跟随盲艺人王先生学唱民 间小曲,后拜老艺人杨义为师学习蹦蹦儿戏。青年时代,她又深深迷恋上前辈名家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的演唱艺术,并努力学习她们的优长,十多岁即红遍天津、河北、山东各地。1951年,筱俊亭应邀到锦州演出,1952年6月参加锦州评剧团。1952年秋,她开始对评剧青衣唱腔进行系统改革。&&& 1954年年底,筱俊亭调至沈阳。她结合自己的嗓音及身形条件,有意识开辟新路,尝试着进行老旦行当的创造,于 1956年排演了第一出纯老旦剧目《杨八姐游春》,大获成功,接着又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古国风云》、《三关排宴》、《母亲》、《洪湖赤卫队》、《江姐》、《南海长城》、《丰收之后》、《东风解冻》、《社长的女儿》等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年龄、性格、身份的老年妇女形象。&&& 通过一系列剧目的演出,筱俊亭为评剧老旦行当积累了一整套唱腔与表演模式,在评剧剧坛具有特殊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世称“筱派”。&&& 编辑本段其他名家&&& 李忆兰(),李派创始人。 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艺人大李贵云的女儿。&&& 李忆兰扮演李月娥她从小在梆子班里长大,15岁改学京剧,1952年夏,李忆兰改行学评剧。&&& 她主演的剧目有《张羽煮海》、《花为媒》、《樊梨花斩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记》、《无双传》、《白蛇传》、《樱花恋》、《喜神》、《高山下的花环》、《多情的河》、《乔迁之喜》、《楠竹夫人》等,还主演过故事片《画中人》,为电影《党的女儿》配唱主题歌。&&& 花月仙演佘太君花月仙(1922-),评剧花派创始人,工青衣、老旦。幼年在天津拜师赵月楼、碧莲花学评剧,长年与碧莲花、喜彩莲搭班演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已成名,在天津以及上海、南京、青岛、东北等地演出。1953年后,历任北京市评剧团演员,中国评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擅演剧目有《珍珠衫》、《桃花庵》、《马寡妇开店》等。1985年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陈桂秋(1931― )评剧陈派创始人。原名周喜珍。1931年出生于天津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沈阳评剧院八大主演之一。《陈桂秋评剧表演艺术》入选辽宁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二岁从师赵良玉学习评剧,学唱青衣、闺门旦和娃娃生。十三岁又拜著名评剧老艺人碧月珠为师,拜师后刻苦用功,当年即登台演出,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赞誉。十六岁挑班主演。她的嗓音宽厚,行腔究棱角力度,口齿清白利落。&&& 陈桂秋剧照早年代表剧目有《珍珠衫》、《桃花庵》、《吕布与貂蝉》、《赚文娟》、《人面桃花》等。她不仅擅演旦角戏,小生戏也很见长;主演《花木兰》时,旦腔、生腔和武功俱富功力。&&& 五十年代初,曾以主演《游龟山》在东北成名,成为沈阳评剧院八大主演之一。后调入锦州评剧院任主演,在根据李季同名长诗改编的大型现代戏《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强的边区少女的形象,轰动一时。&&& 同时期的其他旦角名家还有:新翠霞、六岁红、羊兰芬、莲小君、李文芳、筱玉芳、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鑫艳玲、喜彩苓、夏青、碧燕燕、郭砚芳、小王金香、赵丽蓉、花砚茹、筱紫玉、新艳琴、范金婷、筱美英、邢韶瑛、小花玉兰、杨淑芳、小玉霜等等。&&& 编辑本段生角流派&&& 魏荣元&&& 魏荣元(),评剧花脸、老生,魏派创始人。直隶(今河北)丰润人。幼年入复盛戏社学艺。十二岁登台,曾在平津一带演出。曾演京剧、梆子、曲艺。建国后,任中国评剧院演员。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评剧男声唱腔有创造性的改革创新。擅演剧目有《钟离剑》、《孙庞斗智》、《夺印》《包公三勘蝴蝶梦》《包公赔情》等。主演的《秦香莲》已拍成影片。&&& 张德福&&& 张德福(1931-),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八、九岁时就已经是“小角儿”了。十岁时,他在天桥“小桃园”的戏班里,拜孙宝亭为师。他从十三岁起开始演正工小生,在评剧舞台上崭露头角,两年左右就演了十几出大戏。1953年调入中国评剧院后,他的小生艺术得到了飞跃发展。与新凤霞长期合作,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的代表作有:《刘巧儿》《祥林嫂》《春香传》《三里湾》《六十年变迁》《金沙江畔》《杨三姐告状》《会计姑娘》《阮文追》《志愿军的未婚妻》《金印记》《御河桥》《杨乃武与小白菜》《无双传》《花为媒》《樱花恋》《锯碗丁》《高山下的花环》等。&&& 洪影&&& 洪影(),评剧女小生、兼老生,洪派创始人。8岁随金百灵学戏,9岁到北京与赵月生学京剧老生,12岁在北京开始票戏,1951年入唐山专区胜利剧社唱京剧老生,1952年随团改为唐山专区实验评剧团(后并入唐山市评剧团)正式唱评剧。洪影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高音区明亮,低音区苍劲有力,其演唱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曲艺等旋律,突破评剧原生腔板式束缚,唱腔新颖流畅,以情带声。代表作有《刘翠萍哭井》《梁祝》《刘伶醉酒》《十五贯》《红龙传》《周仁献嫂》《孙安动本》《孙庞斗志》《御河桥》《王二姐思夫》等。&&& 马泰&&& 马泰(),评剧老生,马派创始人。师承评剧艺人张润时先生,1955年在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喜彩莲率领下与一批青年演员深入工矿演出。马泰与喜彩莲合作演出了《怀乡梦》、《小借年》、《马寡妇开店》等剧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先后主演了《夺印》中的何文进,《金沙江畔》中的谭文苏,《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向阳商店》中的刘宝忠,《阮文追》中的阮文追,《钟离剑》中的勾践,《孙庞斗智》中的孙膑,《李双双》中的孙喜旺等。他那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表演及演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广大观众的赞誉。众多优秀唱段在老百姓中广为传唱久唱不衰,如:《夺印》中“水乡三月风光好”“我良言苦口将你劝”;《向阳商店》与魏荣元先生的联唱“咱兄弟三十年前学徒把苦日子过”;《金沙江畔》中“高原风景极目望”等等。&&& 其他名家&&& 同时期的其他生角名家还有:李福安、刘小楼、席宝坤、袁凤霞(女)、郭少楼、郭贵臣、陈少舫(丑)、孔广山、单少峰、王鸿瑞、艳铭杰(女)、欧阳菊生等等。&&& 编辑本段评剧梅花&&& 二度梅&&& 1冯玉萍花派沈阳评剧院&&& 2崔连润刘派天津评剧院&&& 3刘秀荣新派石家庄评剧院&&& 4曾昭娟花派天津评剧院&&& 一度梅&&& 1谷文月新派中国评剧院&&& 2王曼苓新派长春评剧院&&& 3刘萍白派中国评剧院&&& 4马淑华刘派天津评剧院&&& 5李秀云鲜派天津评剧院&&& 6宋丽韩派中国评剧院&&& 7李惟铨魏派中国评剧院&&& 8马惠民马派中国评剧院&&& 9袁淑梅新派石家庄评剧院&&& 10王向阳新派黑龙江评剧院&&& 11韩剑光&&& 中国评剧院&&& 12刘慧欣李派中国评剧院&&& 13徐金仙新派石家庄评剧院&&& 14赵立华洪派石家庄评剧院&&& 15赵斌马派天津评剧院&&& 16张俊玲洪派唐山评剧团&&& 17罗慧琴新派唐山评剧团&&& 18贾书层新派双阳评剧团&&& 19周丹韩派沈阳评剧院&&& 编辑本段评剧院团&&& 解放后评剧院团曾遍布全国各地,以下仅列举现存的评剧院团(如有不全请补充)。&&& 北京市&&& 中国评剧院(一团,二团)&&& 海淀评剧团&&& 朝阳评剧团&&& 燕京评剧团&&& 北京凌空评剧团&&& 北京刘秀荣评剧团&&& 天津市&&& 天津评剧院(一团,青年团,三团原蓟县评剧团)&&& 天津评剧白派剧团&&& 宝坻评剧团&&& 静海评剧团&&& 天津新蕾评剧团&&& 宁河县评剧团&&& 汉沽区评剧团&&& 滨海新区大港评剧团&&& 河北省&&& 石家庄评剧院(一团,青年团)&&& 唐山评剧团&&& 廊坊评剧团&&& 秦皇岛小海燕评剧团&&& 承德评剧团&&& 衡水评剧团&&& 迁安评剧团&&& 滦南成兆才评剧团&&& 滦县评剧团&&& 三河评剧团&&& 大厂评剧团&&& 丰润评剧团&&& 乐亭评剧团&&& 玉田评剧团&&& 藁城评剧团&&& 宽城评剧团&&& 青县评剧团&&& 永清评剧团&&& 辽宁省&&& 沈阳评剧院&&& 锦州评剧团&&& 本溪评剧团&&& 抚顺评剧团&&& 阜新评剧团&&& 盘锦评剧团&&& 营口评剧团&&& 铁岭评剧团&&& 凌源评剧团&&& 大连瓦房店市评剧团&&& 建平评剧团&&& 吉林省&&& 长春评剧院&&& 长春双阳评剧团&&& 吉林市评剧团&&& 白城市评剧团&&& 辽源东丰县评剧团&&& 集安市评剧团&&& 前郭县评剧团&&& 长岭县评剧团&&& 白城兆北区评剧团&&& 黑龙江省&&& 哈尔滨评剧院&&& 黑龙江评剧院&&& 齐齐哈尔评剧团&&& 牡丹江评剧团&&& 佳木斯评剧团&&& 林甸县评剧团&&& 富锦市评剧团&&& 望奎县评剧团&&& 甘南县评剧团&&& 绥化市评剧团&&& 嫩江县评剧团&&& 内蒙古自治区&&& 宁城乌兰牧骑评剧团&&& 赤峰新蕾评剧团&&& 山东省&&& 德州武城县评剧团&&& 江西省&&& 江西省德化评剧团&&& 编辑本段评剧剧目&&& 在不长的历史里,评剧积累了众多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曾上演过的评剧剧目约有1880余出。剧目来源有:①对口拆出时期来源莲花落、蹦蹦戏的剧本;②清末民初“劝善”为宗旨的“宣讲文学”;③根据《今古奇观》《聊斋志异》改编;④评剧形成前后从皮影戏、河北梆子、京剧移植改编;⑤根据冀东和渤海人民到东北、唐山等地经商引起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改编;⑥五四运动之后的新编现代戏&&& 诸如:安安送米、庵堂认母、白蛇传、败子回头、搬窑、保龙山、拜月记、半把剪刀、半江清澈半江红、包公赔情、包公三勘蝴蝶梦、茶瓶计、春草闯堂、春香传、黛诺、打金枝、打狗劝夫、丁香割肉、窦娥冤、杜鹃山、杜十娘、对花枪、夺印、樊梨花斩子、凤还巢、凤阳情、费姐(小姑不贤)、焚香记(打神告庙)、夫人城、高山下的花环、疙瘩屯、庚娘传、海棠红、韩玉娘、黑猫告状、红白喜事、红楼梦、红楼夜审、红岩诗魂、红龙传、洪湖赤卫队、胡风汉月、蝴蝶杯、花为媒、花打朝、回杯记(王二姐思夫)、寄印传奇、家、江姐、金沙江畔、金玉奴(豆汁记)、金印记(六国封相)、井台会(李三娘打水)、九尾狐、锔碗丁、卷席筒(奇冤义胆)、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苦菜花、会计姑娘、空谷兰、老妈开纭⒘荷讲胱S⑻ǎㄋ⒗钏⒗钕懔艋⒘鹾肌⒘趿孀砭啤⒘跚啥⒙啦加膈醪酢⒙肀静值惫偌恰⒙砉迅究辍⒙裘罾伞⒙粲屠啥勒蓟⒚废恪⒚费┯觥⒚侠鼍⒚芙ㄓ喂⒚鄯浼恰⒛鹿鹩⒐宜А⒛戏搅一稹⒛虾3こ恰㈤穹蛉恕⒛盅细⒛藓绲葡碌纳诒⑵蹲煺糯竺竦男腋I睢⑶ご⑶叵懔⑶啻褐琛⑶砘ā⑷鞍Α⑷嗣嫣一ā⑷钗淖贰⑷从谩⑸嚼锶思摇⑸展羌恰⑺奚溃ò茁奚溃⑺目够椤⑺锱佣分恰⑻一ㄢ帧⑻依蠲贰⑻湫σ鲈怠⑼跎侔哺洗⑽夷呛衾己印⑽匏⑽飨峒恰⑾榱稚⑾樽佑牖㈡ぁ⑾蜓羯痰辍⑾嗨际鳌煜嬉褂辏俳洌⑿《诮峄椤⑿」孟汀⑿〗枘辍⑿∨觥⑿≡悍绮ā⑿谎贰⒀┯癖ㄇ匮┟返跣⑿逍牵ㄈ诹遥⒀畎私阌未骸⒀疃峄怠⒀蠲排⒀钅宋溆胄“撞恕⒀钊愀孀础⒁盎鸫悍缍饭懦恰⒁顾藁ㄍぁ⒂;怠⒂诠福醮淦量蘧⒂裉么骸⒂耧砑恰⒂忧拧⒃紫嗪⒄庞鹬蠛!⒄晕迥铩⒄渲樯馈⒄渲樗⒅苋氏咨⒅永虢!⒅旌奂牵裂蚓恚⒆木辍⒆课木取&&& 编辑本段艺术节&&& 评剧是中国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的传统剧种之一。中国评剧艺术节创办于2000年,是由国家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和唐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国家级大型戏剧艺术节。从第四届开始变成每两年举办一届,主办地设在评剧的发源地河北省唐山市。&&& 中国评剧艺术节[2]以继承、发展、弘扬评剧艺术,不断扩大评剧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宗旨。艺术节的内容包括优秀剧目的评选和演出,召开评剧艺术研讨会,组织评剧爱好者演艺比赛和评剧电影展映周等活动。艺术节在举办过程中十分注重时代性和群众的参与性,同时自第三届以来不断加强与经济活动的结合,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艺术交流,推动评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本剧本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匿名发表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国际剧本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经营许可证粤ICP备号 &
&&法律顾问:广东律师事务所
{$UserData}
{$CompanyDat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剧是哪一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