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区别在哪里

续高僧传》又称《唐高僧传》,为一部成书唐朝记录初至佛教的史料。计三十卷唐(596~667)撰。今收录于第50册

道宣认为《》中记载梁代的高僧过少而需要作补辑的工莋,于是经过相当时期的收集资料写成《续高僧传》三十卷。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645)止,一百四十四年的期间共写正傳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即于贞观十九年完成。在成书后二十年间陆续有所增补,又成后集《续高僧传》编入《续高僧传》

与《》、《》、《大明高僧传》,合称四朝高僧传

《补续高僧传》与法庆禅师

    明代《补续高僧传》为重要佛学著作其中收录有《咸平府大觉寺法庆禅师传》,故编入本书

《补续高僧传》二十六卷,明代汰如法师明何撰收录于《卍续藏》。汰如法师明何,“吴门华山寺沙门”作者鉴于历代高僧传搜讨不足,遂担囊负笈遍游山岳,于荒堙残碣间搜剔碑刻,又托同学读彻代为搜辑资料前后历时30年,曾数易其稿临终又嘱其弟子继承其业。至清朝顺治四年(1647)全书始大致完成。
本书内容分为十篇:(1)《译经篇》(卷一);(2)《义解篇》(卷二至卷五);(3)《习禅篇》(卷六至卷十六);(4)《明律篇》(卷十七);(5)《护法篇》(卷十八);(6)《感通篇》(卷十九);(7)《遗身篇》(卷二十);(8)《赞诵篇》(卷二十一);(9)《兴福篇》(卷二十二);(10)《杂科篇》(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
    全书总计收录僧传五百余人,内含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之历代僧人传记卷首有范景文、黄端伯、Φ峰读彻、周永年等人之序,卷末有毛晋、马弘道等人之跋
    本书分科之体例,大体仿自道宣所撰《唐高僧传》与赞宁所撰《宋高僧传》不同之处在于每篇或每传后甚少编著者之论赞语,偶有亦寥寥数语;且本书所载唐、五代、宋之僧传可补赞宁之传所不足,其所录辽、金、元之僧传亦多明僧传记更多,为本书特色之一

    《补续高僧传》为“咸平府大觉寺法庆禅师”作传,因事关开原而加以介绍金玳咸平府在今开原古城,元代为开元路明代为开原城,清代为开原县不改句逗,照转原文全文如下:

“法庆嗣佛国白禅师。尝掌书記初住泗州普照。后迁嵩少汴破被虏。收牛于北方惟一讲僧识之。次居东京因侍者读洞山录。作愚痴斋者云古人甚奇。师云我囮后汝可唤之。若能复来是有道力也。后预知时至乃作颂云。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飏却免占檀那地土。衣物尽付侍者。饭僧始闻初夜钟声。坐逝侍者如约唤之。师睁眼应曰争么。者曰和尚何裸跣而去师曰。来时何有者欲强穿衣。师曰休留与后人。者曰正恁么时如何。师曰也只恁么。复书一偈云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寿七十三。皇统三年五月五日也”

法庆禅师,辽金时期高僧曾为咸平府(今开原古城)大觉寺禅宗法师。禅师曾经掌管书记起初在泗州普照寺,后来迁至嵩山少林寺靖康元年(1126)金军金军攻破汴京后,徽钦二帝被掳禅师亦被俘。二帝北迁咸平时禅师或茬随迁之列,期间只有一位讲僧认识禅师后来居住在东京辽阳府。禅师晚年在咸平府大觉寺任住持曾作颂云:

    到了五月初五日,禅师果然坐逝由于侍者呼唤,禅师醒来后又作一偈云:

    后来如偈俨然而化。时间是金皇统三年(1143)五月五日卒七十三岁。其事迹被收录於明朝吴门华山寺沙门明河所撰《补续高僧传》卷二十《遗身篇》第七

加载中,请稍候......

向居士在信中写道: 影由形起響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慧可见信,命笔回示道: 备观来意皆如实 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 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 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 何须更觅彼无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再在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