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墓好还是农村墓地好老家菜地有个墓地一百多年了,我们搬来30多年无人祭拜,近几年有墓碑同姓人来祭拜

五名中国军人埋在英国墓地,墓碑倒塌破败不堪,一百多来无人问津
  英国的纽卡斯尔是英国北部的政治和商业中心,在这座非常繁华的城市的西北郊外,有一座名叫圣约翰的墓园,在这座墓园里有五块北洋水师士兵的墓碑,其中三座已经倒塌,没有倒塌的两座黑色大理石石碑上刻着非常醒目的汉字,分别是:“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侯官县陈受富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闽县陈成魁之墓”。
  而墓碑倒塌的三人分别是顾世忠、袁培福、连金源。和这座墓园的其他墓碑不同的是,竖立的墓碑朝向都是东望大海,朝向远在7000公里外的家乡。据来现场看过的中国留学生小牟表示,“我是辽宁丹东人,家乡就是大东沟海战的事发地,所以从小就对这段历史比较关心,后来从CCTC的纪录片《甲午》里得知了这5座水兵墓。看到真实的现场,墓碑倒塌,无人祭奠,觉得很无奈、悲凉。”
  那么这五个人怎么葬在了英国了呢?这要从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向英国购买军舰说起。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受到震动,于是建立海军就被提上了日程。
  为了加速海军建设,清政府决定建立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由于中法战争中,南洋和福建水师损失惨遭,清政府最终决定重点建设北洋水师,而水师的建立需要军舰,最终清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英国,花重金从英国购买军舰。
  虽然英国收了钱答应卖军舰,但是要清廷自己派人去开回来。前面笔者说圣约翰墓园中的水师墓地就是当时来接收军舰的北洋水师的官兵们,具体来说:清光绪七年(1881年)前来接收“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的袁培福和顾世忠;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接收“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的陈受富、陈成魁和连金源。
  虽然五名北洋水师官兵埋葬在这里,但是其他官兵并没有忘记他们。1911年,清末民初海军名将程璧光程璧光率“海圻号”巡洋舰前往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典礼时,曾专程去到圣约翰墓地吊唁五位北洋水师烈士,并重修了墓碑。
  2016年9月底,由于新闻报道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代和英国北部华人企业家协会代表一同前往墓园实地进行考察,同时聘请英方修缮工程机构对水兵墓进行了初步清理勘察,并评估了墓碑保存状态。虽然有三块墓碑已经倒塌,但是好消息的是目前已经被修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view//id_xmzazmzkw.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十万英尺名我...”习题详情
22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0.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十万英尺名我不知道张崇鱼最早产生那个念头,是否与这个墓地有关?当我站在墓碑前,听同行的人介绍,仅仅是这片墓地,就埋葬着2200个红军,加上周围几个山头的其它墓地,不到方圆10里的地方,就安葬着7800名红军时,心里一阵悸动。我想,他们都是谁?他们都是些怎样的人?他们就这样长眠于青山之中了吗?我不知道张崇鱼是否和我一样也产生过这样的悸动。1932年,红军从鄂豫皖进入大巴山区,几场恶战下来,红军伤亡很大。受伤的红军就被送到这个叫王坪的大山里,住进红军总医院。我从图片上看到,所谓的住院部,就是农家的土房子。当时的红军药物奇缺,粮食稀少,伤员住进医院,不过是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躺者,几乎没治愈的可能。除了那些命大的,大多数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他们就在这里静静地死去。真是静静的。70年后依然那么静。这段历史,张崇鱼实在是太熟悉了,他可以倒背如流。在他们中间,留下名字的,或者说名字被刻上墓碑的,只有40位团以上军官。我一一走过他们的墓碑,看他们的名字。他们真年轻啊,只有二三十岁的年纪。那么,那些士兵,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一定只有十来岁了。当然,红军也为他们建了碑。那是一座10米左右高的墓碑,碑体通红,上面刻着黄色的大字:万世光荣。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字体刚劲有力。写字者,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女红军张琴秋。我在照片上见到了张琴秋,身着军装,飒爽英姿,漂亮而有风度。我猜想她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定坚强而又勇敢,热情而又快乐,并且渴望着爱情。碑的左面,刻着两把步枪和一把驳壳枪。据说这三把枪,是红军把枪按在石碑上先描上去,然后才刻的,线条里显出一种拙朴的孩子气。墓地四周松柏环绕,山风阵阵。陪伴这些亡灵的,只有这万丛青山。除了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平时只有一个守墓人。我想,张崇鱼即使不是在这里产生最初那个念头,至少也是在这里坚定了他的念头的。10年前,即1992年,刚刚退休的张崇鱼从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的大会上得知,巴中地区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人牺牲,他一下被深深地震动了,当即就产生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念头:要用自己的晚年建一座红军碑林。也就是说,他要把剩余的生命,全部用来寻找那些无名烈士和流落红军的姓名,然后镌刻在石碑上。谈何容易。毕竟时光已流逝了半个多世纪。但张崇鱼说干就干。除了找有关部门查阅资料档案,他还一个个的寻访那些尚健在的老红军,请他们回忆自己远去的战友,说出那些姓名。在成都某干修所老红军刘祺的家里,张崇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刘祺当天夜里就失眠了。往事如青山不老。刘祺曾是一位红军医生,他脑子里走马灯似地冒出一个又一个战友的面容,还有那些他救治过的伤员。他们亲切地微笑着,栩栩如生。他生怕自己忘了,索性坐起来写在纸上,想一个写一个,一直追忆到凌晨2点,一共回忆起42个姓名来。张崇鱼高兴极了,带着这些名字回到巴中。不想他前脚到刘祺的信后脚又跟来了,原来张崇鱼走后他又回忆起12个名字来。张崇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寻找那些名字。他和他的同事先后60余次前往红军走过的路线和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近30万公里。拜访了1800多名红军将士及亲属,查询了600多个与之有关的单位,一个个的,十个二十个的,一天天的,一年两年的,大海捞针般的,搜集到了10万个红军将士的姓名!准确的数字是101068名。这中间,他和同事十上北京,都是坐的火车,住的地下室;路途上他被汽车撞过,被小偷光顾过,甚至被人误解当成骗子抓过。忍饥受冻风餐露宿更是常事。但他和他们竟然坚持了10年!张崇鱼他们将他们找到的这10万个名字,镌刻在了巴中城内南龛山顶上,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川陕苏区将士碑林,一共用了3388块石碑。每块石碑高1米2,宽60厘米,它们一排排地站着,站成了碑林。而上面那些整整齐齐的名字,也像是一片林,生命之林。我站在石碑前,一一看着那些名字,那些于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浩瀚的历史之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他们曾经与战友们失散,如今终于又站到了一起。我想他们再也不会感到孤单了,他们又回到了队伍中。他们站在一起,心中一定很踏实。我还想到了那个距此不远的王坪烈士陵园,那里的无名烈士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家了。细雨蒙蒙,石碑上湿漉漉的,但一个个的名字清晰无比。我看见了黄二毛、廖狗儿、张二牛、张四娃、刘玄娃、我还看见了女红军郑吕氏、吕宋氏。我发现在陕西籍的红军里,叫“娃”的特别多。这让我想到了那位著名作家。他也曾经是个“娃”,也终于可以和著名作家那个“娃”一样,留名在世了。在最后一块墓碑上,我看见了新的刻痕,有5个新添加上去的名字,他们是王世云、罗元洲、南存贵、李敬忠、王天钾。张崇鱼告诉我,这是今年春节后刚刚刻上去的,是由内蒙军区原副参谋长李子金(81岁)写信提供的。张崇鱼还说,有的老红军为了回忆这些战友的名字,给他写的信有三四十封之多。他们在回忆名字时,也回望了自己的一生。张崇鱼站在这些碑林中,就像站在自己的家里。他和他们就像是亲人。张崇鱼,1939年生,曾当过中学教师,区委办公室主任,副区长,区委书记。身高一米六,体重不足50公斤。现在,他成了这10万姓名的守护者,或者说,他做了这10万红军的户籍警。1、文章开头的“那个念头”是指______。2、张崇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寻找那些名字”,“这样的方式”、“那些名字”分别指______的方式,______的名字。这段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数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3、在文中,只描绘了张琴秋照片中的形象,作用是______。4、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心里一阵悸动”是指________。5、“而上面那些整整齐齐的名字,也像是一片林,生命之林”的含义是______。6、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十万英名,还是张崇鱼们?为什么?把剩余的生命,全部用来寻找那些无名烈士和流落红军的姓名,然后镌刻在石碑上。&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现代文阅读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十万英尺名我不知道张崇鱼最早产生那个念头,是否与这个墓地有关?当我站在墓碑前,听同行的人介绍,仅仅是这片墓地,就埋葬着2200个红军,加上周围几个山头的其它墓地,不到方圆10里的地方...”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2.3.4.5.6.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十万英尺名我不知道张崇鱼最早产生那个念头,是否与这个墓地有关?当我站在墓碑前,听同行的人介绍,仅仅是这片墓地,就埋葬着2200个红军,加上周围几个山头的其它墓地,不到方圆1...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十万英尺名我...”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十万英尺名我不知道张崇鱼最早产生那个念头,是否与这个墓地有关?当我站在墓碑前,听同行的人介绍,仅仅是这片墓地,就埋葬着2200个红军,加上周围几个山头的其它墓地,不到方圆10里的地方,就安葬着7800名红军时,心里一阵悸动。我想,他们都是谁?他们都是些怎样的人?他们就这样长眠于青山之中了吗?我不知道张崇鱼是否和我一样也产生过这样的悸动。1932年,红军从鄂豫皖进入大巴山区,几场恶战下来,红军伤亡很大。受伤的红军就被送到这个叫王坪的大山里,住进红军总医院。我从图片上看到,所谓的住院部,就是农家的土房子。当时的红军药物奇缺,粮食稀少,伤员住进医院,不过是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躺者,几乎没治愈的可能。除了那些命大的,大多数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他们就在这里静静地死去。真是静静的。70年后依然那么静。这段历史,张崇鱼实在是太熟悉了,他可以倒背如流。在他们中间,留下名字的,或者说名字被刻上墓碑的,只有40位团以上军官。我一一走过他们的墓碑,看他们的名字。他们真年轻啊,只有二三十岁的年纪。那么,那些士兵,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一定只有十来岁了。当然,红军也为他们建了碑。那是一座10米左右高的墓碑,碑体通红,上面刻着黄色的大字:万世光荣。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字体刚劲有力。写字者,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女红军张琴秋。我在照片上见到了张琴秋,身着军装,飒爽英姿,漂亮而有风度。我猜想她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定坚强而又勇敢,热情而又快乐,并且渴望着爱情。碑的左面,刻着两把步枪和一把驳壳枪。据说这三把枪,是红军把枪按在石碑上先描上去,然后才刻的,线条里显出一种拙朴的孩子气。墓地四周松柏环绕,山风阵阵。陪伴这些亡灵的,只有这万丛青山。除了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平时只有一个守墓人。我想,张崇鱼即使不是在这里产生最初那个念头,至少也是在这里坚定了他的念头的。10年前,即1992年,刚刚退休的张崇鱼从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的大会上得知,巴中地区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人牺牲,他一下被深深地震动了,当即就产生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念头:要用自己的晚年建一座红军碑林。也就是说,他要把剩余的生命,全部用来寻找那些无名烈士和流落红军的姓名,然后镌刻在石碑上。谈何容易。毕竟时光已流逝了半个多世纪。但张崇鱼说干就干。除了找有关部门查阅资料档案,他还一个个的寻访那些尚健在的老红军,请他们回忆自己远去的战友,说出那些姓名。在成都某干修所老红军刘祺的家里,张崇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刘祺当天夜里就失眠了。往事如青山不老。刘祺曾是一位红军医生,他脑子里走马灯似地冒出一个又一个战友的面容,还有那些他救治过的伤员。他们亲切地微笑着,栩栩如生。他生怕自己忘了,索性坐起来写在纸上,想一个写一个,一直追忆到凌晨2点,一共回忆起42个姓名来。张崇鱼高兴极了,带着这些名字回到巴中。不想他前脚到刘祺的信后脚又跟来了,原来张崇鱼走后他又回忆起12个名字来。张崇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寻找那些名字。他和他的同事先后60余次前往红军走过的路线和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近30万公里。拜访了1800多名红军将士及亲属,查询了600多个与之有关的单位,一个个的,十个二十个的,一天天的,一年两年的,大海捞针般的,搜集到了10万个红军将士的姓名!准确的数字是101068名。这中间,他和同事十上北京,都是坐的火车,住的地下室;路途上他被汽车撞过,被小偷光顾过,甚至被人误解当成骗子抓过。忍饥受冻风餐露宿更是常事。但他和他们竟然坚持了10年!张崇鱼他们将他们找到的这10万个名字,镌刻在了巴中城内南龛山顶上,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川陕苏区将士碑林,一共用了3388块石碑。每块石碑高1米2,宽60厘米,它们一排排地站着,站成了碑林。而上面那些整整齐齐的名字,也像是一片林,生命之林。我站在石碑前,一一看着那些名字,那些于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浩瀚的历史之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他们曾经与战友们失散,如今终于又站到了一起。我想他们再也不会感到孤单了,他们又回到了队伍中。他们站在一起,心中一定很踏实。我还想到了那个距此不远的王坪烈士陵园,那里的无名烈士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家了。细雨蒙蒙,石碑上湿漉漉的,但一个个的名字清晰无比。我看见了黄二毛、廖狗儿、张二牛、张四娃、刘玄娃、我还看见了女红军郑吕氏、吕宋氏。我发现在陕西籍的红军里,叫“娃”的特别多。这让我想到了那位著名作家。他也曾经是个“娃”,也终于可以和著名作家那个“娃”一样,留名在世了。在最后一块墓碑上,我看见了新的刻痕,有5个新添加上去的名字,他们是王世云、罗元洲、南存贵、李敬忠、王天钾。张崇鱼告诉我,这是今年春节后刚刚刻上去的,是由内蒙军区原副参谋长李子金(81岁)写信提供的。张崇鱼还说,有的老红军为了回忆这些战友的名字,给他写的信有三四十封之多。他们在回忆名字时,也回望了自己的一生。张崇鱼站在这些碑林中,就像站在自己的家里。他和他们就像是亲人。张崇鱼,1939年生,曾当过中学教师,区委办公室主任,副区长,区委书记。身高一米六,体重不足50公斤。现在,他成了这10万姓名的守护者,或者说,他做了这10万红军的户籍警。1、文章开头的“那个念头”是指______。2、张崇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寻找那些名字”,“这样的方式”、“那些名字”分别指______的方式,______的名字。这段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数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3、在文中,只描绘了张琴秋照片中的形象,作用是______。4、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心里一阵悸动”是指________。5、“而上面那些整整齐齐的名字,也像是一片林,生命之林”的含义是______。6、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十万英名,还是张崇鱼们?为什么?”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十万英尺名我不知道张崇鱼最早产生那个念头,是否与这个墓地有关?当我站在墓碑前,听同行的人介绍,仅仅是这片墓地,就埋葬着2200个红军,加上周围几个山头的其它墓地,不到方圆10里的地方,就安葬着7800名红军时,心里一阵悸动。我想,他们都是谁?他们都是些怎样的人?他们就这样长眠于青山之中了吗?我不知道张崇鱼是否和我一样也产生过这样的悸动。1932年,红军从鄂豫皖进入大巴山区,几场恶战下来,红军伤亡很大。受伤的红军就被送到这个叫王坪的大山里,住进红军总医院。我从图片上看到,所谓的住院部,就是农家的土房子。当时的红军药物奇缺,粮食稀少,伤员住进医院,不过是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躺者,几乎没治愈的可能。除了那些命大的,大多数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他们就在这里静静地死去。真是静静的。70年后依然那么静。这段历史,张崇鱼实在是太熟悉了,他可以倒背如流。在他们中间,留下名字的,或者说名字被刻上墓碑的,只有40位团以上军官。我一一走过他们的墓碑,看他们的名字。他们真年轻啊,只有二三十岁的年纪。那么,那些士兵,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一定只有十来岁了。当然,红军也为他们建了碑。那是一座10米左右高的墓碑,碑体通红,上面刻着黄色的大字:万世光荣。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字体刚劲有力。写字者,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女红军张琴秋。我在照片上见到了张琴秋,身着军装,飒爽英姿,漂亮而有风度。我猜想她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定坚强而又勇敢,热情而又快乐,并且渴望着爱情。碑的左面,刻着两把步枪和一把驳壳枪。据说这三把枪,是红军把枪按在石碑上先描上去,然后才刻的,线条里显出一种拙朴的孩子气。墓地四周松柏环绕,山风阵阵。陪伴这些亡灵的,只有这万丛青山。除了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平时只有一个守墓人。我想,张崇鱼即使不是在这里产生最初那个念头,至少也是在这里坚定了他的念头的。10年前,即1992年,刚刚退休的张崇鱼从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的大会上得知,巴中地区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人牺牲,他一下被深深地震动了,当即就产生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念头:要用自己的晚年建一座红军碑林。也就是说,他要把剩余的生命,全部用来寻找那些无名烈士和流落红军的姓名,然后镌刻在石碑上。谈何容易。毕竟时光已流逝了半个多世纪。但张崇鱼说干就干。除了找有关部门查阅资料档案,他还一个个的寻访那些尚健在的老红军,请他们回忆自己远去的战友,说出那些姓名。在成都某干修所老红军刘祺的家里,张崇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刘祺当天夜里就失眠了。往事如青山不老。刘祺曾是一位红军医生,他脑子里走马灯似地冒出一个又一个战友的面容,还有那些他救治过的伤员。他们亲切地微笑着,栩栩如生。他生怕自己忘了,索性坐起来写在纸上,想一个写一个,一直追忆到凌晨2点,一共回忆起42个姓名来。张崇鱼高兴极了,带着这些名字回到巴中。不想他前脚到刘祺的信后脚又跟来了,原来张崇鱼走后他又回忆起12个名字来。张崇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寻找那些名字。他和他的同事先后60余次前往红军走过的路线和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近30万公里。拜访了1800多名红军将士及亲属,查询了600多个与之有关的单位,一个个的,十个二十个的,一天天的,一年两年的,大海捞针般的,搜集到了10万个红军将士的姓名!准确的数字是101068名。这中间,他和同事十上北京,都是坐的火车,住的地下室;路途上他被汽车撞过,被小偷光顾过,甚至被人误解当成骗子抓过。忍饥受冻风餐露宿更是常事。但他和他们竟然坚持了10年!张崇鱼他们将他们找到的这10万个名字,镌刻在了巴中城内南龛山顶上,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川陕苏区将士碑林,一共用了3388块石碑。每块石碑高1米2,宽60厘米,它们一排排地站着,站成了碑林。而上面那些整整齐齐的名字,也像是一片林,生命之林。我站在石碑前,一一看着那些名字,那些于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浩瀚的历史之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他们曾经与战友们失散,如今终于又站到了一起。我想他们再也不会感到孤单了,他们又回到了队伍中。他们站在一起,心中一定很踏实。我还想到了那个距此不远的王坪烈士陵园,那里的无名烈士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家了。细雨蒙蒙,石碑上湿漉漉的,但一个个的名字清晰无比。我看见了黄二毛、廖狗儿、张二牛、张四娃、刘玄娃、我还看见了女红军郑吕氏、吕宋氏。我发现在陕西籍的红军里,叫“娃”的特别多。这让我想到了那位著名作家。他也曾经是个“娃”,也终于可以和著名作家那个“娃”一样,留名在世了。在最后一块墓碑上,我看见了新的刻痕,有5个新添加上去的名字,他们是王世云、罗元洲、南存贵、李敬忠、王天钾。张崇鱼告诉我,这是今年春节后刚刚刻上去的,是由内蒙军区原副参谋长李子金(81岁)写信提供的。张崇鱼还说,有的老红军为了回忆这些战友的名字,给他写的信有三四十封之多。他们在回忆名字时,也回望了自己的一生。张崇鱼站在这些碑林中,就像站在自己的家里。他和他们就像是亲人。张崇鱼,1939年生,曾当过中学教师,区委办公室主任,副区长,区委书记。身高一米六,体重不足50公斤。现在,他成了这10万姓名的守护者,或者说,他做了这10万红军的户籍警。1、文章开头的“那个念头”是指______。2、张崇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寻找那些名字”,“这样的方式”、“那些名字”分别指______的方式,______的名字。这段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数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3、在文中,只描绘了张琴秋照片中的形象,作用是______。4、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心里一阵悸动”是指________。5、“而上面那些整整齐齐的名字,也像是一片林,生命之林”的含义是______。6、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十万英名,还是张崇鱼们?为什么?”相似的习题。五名中国军人埋在英国墓地,墓碑倒塌破败不堪,一百多来无人问津
五名中国军人埋在英国墓地,墓碑倒塌破败不堪,一百多来无人问津
十三姨的历史观
英国的纽卡斯尔是英国北部的政治和商业中心,在这座非常繁华的城市的西北郊外,有一座名叫圣约翰的墓园,在这座墓园里有五块北洋水师士兵的墓碑,其中三座已经倒塌,没有倒塌的两座黑色大理石石碑上刻着非常醒目的汉字,分别是:“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侯官县陈受富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闽县陈成魁之墓”。而墓碑倒塌的三人分别是顾世忠、袁培福、连金源。和这座墓园的其他墓碑不同的是,竖立的墓碑朝向都是东望大海,朝向远在7000公里外的家乡。据来现场看过的中国留学生小牟表示,“我是辽宁丹东人,家乡就是大东沟海战的事发地,所以从小就对这段历史比较关心,后来从CCTC的纪录片《甲午》里得知了这5座水兵墓。看到真实的现场,墓碑倒塌,无人祭奠,觉得很无奈、悲凉。”那么这五个人怎么葬在了英国了呢?这要从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向英国购买军舰说起。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受到震动,于是建立海军就被提上了日程。为了加速海军建设,清政府决定建立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由于中法战争中,南洋和福建水师损失惨遭,清政府最终决定重点建设北洋水师,而水师的建立需要军舰,最终清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英国,花重金从英国购买军舰。虽然英国收了钱答应卖军舰,但是要清廷自己派人去开回来。前面笔者说圣约翰墓园中的水师墓地就是当时来接收军舰的北洋水师的官兵们,具体来说:清光绪七年(1881年)前来接收“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的袁培福和顾世忠;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接收“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的陈受富、陈成魁和连金源。虽然五名北洋水师官兵埋葬在这里,但是其他官兵并没有忘记他们。1911年,清末民初海军名将程璧光程璧光率“海圻号”巡洋舰前往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典礼时,曾专程去到圣约翰墓地吊唁五位北洋水师烈士,并重修了墓碑。2016年9月底,由于新闻报道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代和英国北部华人企业家协会代表一同前往墓园实地进行考察,同时聘请英方修缮工程机构对水兵墓进行了初步清理勘察,并评估了墓碑保存状态。虽然有三块墓碑已经倒塌,但是好消息的是目前已经被修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十三姨的历史观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一名历史爱好者,希望给大家分享有趣的历史
作者最新文章五名中国军人埋在英国墓地,墓碑倒塌破败不堪,一百多来无人问津
敏敏爱历史
那么这五个人怎么葬在了英国了呢?这要从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向英国购买军舰说起。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受到震动,于是建立海军就被提上了日程。为了加速海军建设,清政府决定建立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由于中法战争中,南洋和福建水师损失惨遭,清政府最终决定重点建设北洋水师,而水师的建立需要军舰,最终清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英国,花重金从英国购买军舰。虽然英国收了钱答应卖军舰,但是要清廷自己派人去开回来。前面笔者说圣约翰墓园中的水师墓地就是当时来接收军舰的北洋水师的官兵们,具体来说:清光绪七年(1881年)前来接收“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的袁培福和顾世忠;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接收“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的陈受富、陈成魁和连金源。虽然五名北洋水师官兵埋葬在这里,但是其他官兵并没有忘记他们。1911年,清末民初海军名将程璧光程璧光率“海圻号”巡洋舰前往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典礼时,曾专程去到圣约翰墓地吊唁五位北洋水师烈士,并重修了墓碑。2016年9月底,由于新闻报道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代和英国北部华人企业家协会代表一同前往墓园实地进行考察,同时聘请英方修缮工程机构对水兵墓进行了初步清理勘察,并评估了墓碑保存状态。虽然有三块墓碑已经倒塌,但是好消息的是目前已经被修复。
阅读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墓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