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本无生处象,圣功元出静中心什么意思

=西樵山志=|『 西樵人家
』 - 西樵论坛|西樵山网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3 total )
=西樵山志=
20万字,晚上没事做,从号开始打印至今天日打完,不少西樵人也不太了解西樵历史,有空看看吧。此书出于1991年
篇目凡例。。。。。。。。。。。。。。。。。。。。。。。。。。。。。。。。。。。。。。。。。。。。。。。。。。。。。。。。。。。。。。。1第一章& & 概述。。。。。。。。。。。。。。。。。。。。。。。。。。。。。。。。。。。。。。。。。。。。。。。。。。。。。。。1第二章& & 自然环境。。。。。。。。。。。。。。。。。。。。。。。。。。。。。。。。。。。。。。。。。。。。。。。。。。。5第一节& & 地质地貌(峰岩台石)。。。。。。。。。。。。。。。。。。。。。。。。。。。。。。。。。。。。。。。5第二节& & 气候。水文(泉瀑湖井)。。。。。。。。。。。。。。。。。。。。。。。。。。。。。。。。。。。。。18第三节& & 植物。动物。。。。。。。。。。。。。。。。。。。。。。。。。。。。。。。。。。。。。。。。。。。。。。。。27第三章 文化遗址。。。。。。。。。。。。。。。。。。。。。。。。。。。。。。。。。。。。。。。。。。。。。。。。。。。。49第一节 西樵山文化。。。。。。。。。。。。。。。。。。。。。。。。。。。。。。。。。。。。。。。。。。。。。。。。49第二节 书院遗址。。。。。。。。。。。。。。。。。。。。。。。。。。。。。。。。。。。。。。。。。。。。。。。。。。66第四章& & 建置。。。。。。。。。。。。。。。。。。。。。。。。。。。。。。。。。。。。。。。。。。。。。。。。。。。。。。。。73第一节& & 区域没革。。。。。。。。。。。。。。。。。。。。。。。。。。。。。。。。。。。。。。。。。。。。。。。。。。。。73第二节& & 道路桥梁。。。。。。。。。。。。。。。。。。。。。。。。。。。。。。。。。。。。。。。。。。。。。。。。。。。。75第三节& & 亭台楼阁。。。。。。。。。。。。。。。。。。。。。。。。。。。。。。。。。。。。。。。。。。。。。。。。。。。。79第四节& & 寺庙。。。。。。。。。。。。。。。。。。。。。。。。。。。。。。。。。。。。。。。。。。。。。。。。。。。。。。。。86第五节& & 墓葬。。。。。。。。。。。。。。。。。。。。。。。。。。。。。。。。。。。。。。。。。。。。。。。。。。。。。。。。90第五章& & 景区分布与游程。。。。。。。。。。。。。。。。。。。。。。。。。。。。。。。。。。。。。。。。。。。。。。。94第一节景区。。。。。。。。。。。。。。。。。。。。。。。。。。。。。。。。。。。。。。。。。。。。。。。。。。。。。。。。。。94白云洞景区 天湖景区 翠岩景区 石燕岩景区 九龙岩景区 玉岩和东天湖景区波斯岩和吐明岩景区 石门洞和仰良台景区 蟋龙洞景区第二游程。。。。。。。。。。。。。。。。。。。。。。。。。。。。。。。。。。。。。。。。。。。。。。。。。。。。。。。。。。。。112第六章& & 与山有关的历史人物。。。。。。。。。。。。。。。。。。。。。。。。。。。。。。。。。。。。。。。。。。。。114第七章& & 艺文。。。。。。。。。。。。。。。。。。。。。。。。。。。。。。。。。。。。。。。。。。。。。。。。。。。。。。。。。。123第一节& & 诗词。。。。。。。。。。。。。。。。。。。。。。。。。。。。。。。。。。。。。。。。。。。。。。。。。。。。。。。。。123第二节& & 游记。散文。。。。。。。。。。。。。。。。。。。。。。。。。。。。。。。。。。。。。。。。。。。。。。。。。。。155第三节& & 碑文。摩崖石刻。。。。。。。。。。。。。。。。。。。。。。。。。。。。。。。。。。。。。。。。。。。。。。。185第四节& & 匾额。楹联。。。。。。。。。。。。。。。。。。。。。。。。。。。。。。。。。。。。。。。。。。。。。。。。。。。207第五节& & 山志或专来著书目。。。。。。。。。。。。。。。。。。。。。。。。。。。。。。。。。。。。。。。。。。。。。219第六节& & 传说。。。。。。。。。。。。。。。。。。。。。。。。。。。。。。。。。。。。。。。。。。。。。。。。。。。。。。。。。220第八旅游事业。。。。。。。。。。。。。。。。。。。。。。。。。。。。。。。。。。。。。。。。。。。。。。。。。。。。。。。。。257第一节& & 行政管理。。。。。。。。。。。。。。。。。。。。。。。。。。。。。。。。。。。。。。。。。。。。。。。。。。。。。257第二节& & 服务设施。。。。。。。。。。。。。。。。。。。。。。。。。。。。。。。。。。。。。。。。。。。。。。。。。。。。。259第三节& & 经济效效益。。。。。。。。。。。。。。。。。。。。。。。。。。。。。。。。。。。。。。。。。。。。。。。。。。。266附录:大事记。。。。。。。。。。。。。。。。。。。。。。。。。。。。。。。。。。。。。。。。。。。。。。。。。。。。。。。。。271后记。。。。。。。。。。。。。。。。。。。。。。。。。。。。。。。。。。。。。。。。。。。。。。。。。。。。。。。。。。。。。。。。。277& & & & & & & & & & & & & & & & & & 凡例一.& & 本志编篡时曾阅览清罗国器{{西樵山志}}。清刘南畲{{西樵游览}}和清黄享{{白云洞志}},旧景及明清诗文题记得刻,多从中选录。其后增辟的胜景。题咏和旅游设施,经实地采访搜集增人。
二.& & 考古部分是旧志所缺,本志新录。对西樵山遗址的性质。年代,目前说法已渐趋一致,但仍有分歧。选录时一一择出,篇题附载于后。三.& & 时贤于山中讲学或肄业,其迹虽泯,其事应传,故按旧志摘录,使阅者有迹可寻。四.& & 本志大事记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前资料搜猎不多,只举其要。五.& & 清以后描述山中胜景的鸿篇雅咏,或有访求未尽者,有待今后续补。六.& & 本志人物传略,均是山中久居,有迹可寻,或在山上有建树的名贤士。至于游踪暂短者,只录其诗文,不列传略。七.& & 山中动植物种类繁多,仅蚱蜢即有30多种,本志谨录其要。八.& & 经济效益部分条蔓繁复,本志只收旅游业和山中农场部分。概述西樵山——珠江三角洲上的宝卷,岭南山水中的明珠。& &
在全国庞大的山系中,西樵山属“小字辈”。论高峻,不及秦岭;论雄浑,无乱泰岱;论奇险,远输太华。难怪写下40卷{{水经注}}的郦道元与它缘悭一面,就连“天下名山皆留迹”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与它失之交臂。但是,“山在不高,有仙则名”,西樵山的钟录毓秀,奇丽妩媚,七十二峰,美的造型,奇崖凝翠,美的画屏,湖光岫云,美的风韵,泉流瀑响,美的歌声,曾牵动过多少文人黑客的情思,使慕名而来的旅游为之驻足,为之倾倒,留下了“南粤明山数二樵”的美誉。& &
西樵山挺立于南海县的西南部,东经112‘58,北纬22’55,山体如莲峰簇瓣,山周近圆形,直径约4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山峰高度多在海拨300米上下,主峰大科峰海拨344米。山体东界沙头镇,南接九江镇,西北为西樵镇,东距广州45公里,距佛山27公里。山麓遍布扇形堆积,前沿与珠江平原连成一片,四周河涌交错,一望平畦,尽是商品经济发达的鱼米蚕桑之乡。& &
西樵山是一座古火山丘,它的断崖绝壁,回溪叠壑,记载着古火山活动的情况,铭刻着人类早期战胜自然的光辉业绩。在西樵山面前和山上丰富的文化遗存里,多少人的思绪长出了翅膀,飞向那四五千万年前渐新世与始新世以及古人类在山上打制石器走向文明的遥远的年代。“西樵山文化”被称作是珠江流域从野蛮通向文明的灯塔。& &
西樵山之名,由来已久。“樵”,是打柴的意思。传说古时广州人往东面是罗浮山采樵,罗浮山谓之东樵,往西面的同采樵,这个山就叫西樵。& &
西樵山又叫锦古山。因峰石色灿如锦得名。& &
西樵山又叫仙山。传说唐末和南汉时有仙姑和道人居山修道炼丹,丹成羽化腾云而去。& &
西樵山又叫茶山,晚唐诗人曹松曾隐居山中,教山民种茶焙茶,从此茶畦满岭,因茶得名。& &
西樵山又叫理学名山,明正德,嘉靖年间,学湛甘泉,方献夫和霍韬等在山上设院讲学,探求心性,时人称之为理学。& &
名山,是文人荟萃,卧虎藏龙之地,一座山,一部兴衰史。西樵山从唐代开始,便为文人方士所看中,他们或则在山中建寺庙,添供桌,将心迹寄托;或则开坛设课,渴望荣升金榜,乌纱顶戴;或则萧然物外,优游林下,作画吟诗,有明一代,山中文人辈出,科名鼎成,峨冠满岭,博带拂云,主峰大科峰和山下官山墟由此得名。山上留下的许多亭院楼台和摩崖题刻,正是当年披在西樵山上的珠玉缨络。& & & 西樵山成为旅游风景区,大抵始于宋而盛于明清,宁人有“碧玉峰边多胜迹,西樵奇胜岂虚传”的咏叹,明清之季,岭海的文人雅士如陈白沙,吴廷举,李子长,欧大任,戚继光,陈子壮,陈恭尹,黎简,朱次琦,康有为等无不分纷至沓来,循旧踪,樵云瀑,成为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民间期间,景物添置甚少,旅游设置管理,多属私人,文学团体或会道机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回到人民手里的西樵山,得到精心的装扮:1951年人民政府发动民工在山上广朗坪西北筑起巨坝,创设了天湖景观,稳定了云瀑的流量,1952年着手在山下兴建官山大闸,把小围合成樵北大围,形成一个防洪,排涝,蓄水,防旱的系统工程,为西樵山周围地区的
农业增产创设了条件,使西樵山像虎踞龙盘一样雄峙于这个新建的大围之中,不再看到山洪暴雨给山下人民带来田舍尽淹的灾难;1957年人民政府组织人为到山上绿化造林,使西樵山树密林荫,花香果硕,保水固土,涵养水源,出现了新生态平衡,山里泉歌瀑响,上下交鸣,西樵山被誉为“会唱歌的山”1958林成立了西樵林场(现名西樵山农场),增植林木,加强了对林木的管理,同年成立了西樵山旅行服务社(现名西樵山中国旅行社),负责办理旅游业务及景点的管理,建设和修缮,许多旧景得以修复,不少新景和游乐园地相继出现,当中天湖公园的建成和山下白云湖的增辟,更使西樵名山雄资英发,丰润多情,敞怀迎接来自四方的游旅;1982年,登山大道经过整治,加宽了路面,铺上柏油,游人不需扶攀登,驱车可达山顶。1986年成立了西樵山风景区管理处,建成广东省第一条斜拉索式的西樵大桥,客运索道也同年通车,现代化的管馆施舍在云崖下如群花盛放,山上山下处处可以捕捉到诗的韵意和画的题材。据1988年不完全统计,西樵山中国旅行社接待国内游客119万人,接待华侨和港,澳胞5万多人。当年8月1日,经国务院审定公布,把西樵山列为全国风景名胜区之一。同年11月11日,在“广东旅游好世界评选大赛”中西樵山当选全省最佳风景旅游之一。现在,西樵山更加挺拨巍峨,清幽怡悦,山花含笑,山泉放歌,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盆景式的假石的分局,1989年,西樵山风景区管理处根据西樵山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编制了西樵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把西樵山划分为十大景区,分期整饰,逐步完善,使西樵山成为屹立在珠江三角洲的一尊俏丽多姿的雕像,以显示中华河山的无此壮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绮丽风光。第二章& & & &
自然环境第一节& & 地质地貌(峰岩台石)& 西樵山是古火山,在珠江三角洲还是一个古海湾时,有一次火山爆发,喷出大量岩浆,在海水里凝结,成为一个锥状的山体。以后,山体上又出现了几次岩浆喷发,在大锥体上加叠着许多锥体,形成峰峦簇拥,好像出露在水面上的莲花。以后,珠江冲积平原形成了,海水后退了,西樵山一变而成陆地上突兀而起的一座山,长出青草绿树,栖息走兽飞禽,翻开了珠江三角洲上古老的史页。&
往事越千年!西樵山的火山活动,经过新中国建立后的地质考杳,采用钾~氩法测定同位素年龄值为4500万—5100万年,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套复杂的火山岩类,是一种SIO2(二氧化硅)不饱和的岩石,石英含量不多。从岩石为主。&
粗面岩& 呈灰色,灰绿色,风化后带紫色,粉红色及灰黄色。岩石普通由基质和斑晶两部分组成,斑晶以板状透长石为方,大小一般3-4毫米,可见少量长柱状角闪石,定向排列构成典型的粗面结构,反映为火山熔岩固结时的流动方向。第一代的透长石,多已蚀变为粘土矿物。晶形较完整的多为第二世代。基质是细小的透长石,角闪石,云母和磁铁矿等,粒度0。1-0。3毫米不等。精面岩主要分布在山的周围,是构成西樵山的主体岩石。&
火山角砾岩& 呈灰色& 灰白色,以凝结火山岩碎屑为主,出露在大科峰东至东南的小科峰,聚云峰,狮脑峰,丫峰和旋峰山麓。狮脑峰与腾云峰有火山集块岩。&
呈灰色。灰绿色。在大波斯岩洞内可见凝灰岩被水溶解后再凝结成乳白色的小石笋。灰绿色火山凝灰岩分布在山的东疗鸡镇峰东麓。山西部的玉廪峰,凝灰岩呈水平层状。&
山中部龙泉峰,铁泉峰,燕巢峰的粗面岩节理中填充有黄褐色的霏细岩脉。山东部火石X和旋峰东北麓玫带分布有黑色或灰黑色的燧石和半透明的玛瑙石。&
三星岗环山沟剖面和马鞍岗西麓出露沉积砂岩,产状不明显。东北部的浦口峰,黄旗峰和睡牛峰属沉积砂岩地层,产状为东北走向,倾斜东南,倾角15-30度,司部岩层呈水平状。&
西樵山有褐铁矿和硫铁矿。褐铁矿分布在狮脑峰。金钗峰,呈黄褐色小脉状填充在岩石节理中,铁品位为30-35%,无开采价值,硫铁矿呈黄色星散状分布在浦口峰,黄旗峰和睡牛峰西坡的面蓝色岩石中。1953年南海县地质队以浅井,平巷掘进勘探,在鸡镇峰东南的平巷里发现硫失矿脉已全部风化。&
粗面岩和凝灰岩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含钾,磷。氮养分,土壤肥沃,植物生长茂盛。
西樵山属火山粗面岩地貌,孤峭挺拨,峰密林立,参着有序,主峰大科峰居中,山体近圆形,状如莲花复合。在海拨170多米处,坡度有明来转折,上坡陡峭,下坡较级,山麓周围广布第四纪的扇形冲积层。粗面岩经风吹雨蚀日晒冷冻等侵蚀和风化作用,造成峰峦秀丽,奇石错布和岩壑幽深的天然奇景,峰峦有72:大科峰& & 雄拨居中,是山的主峰,四周群峰拱拜。海拨344米。小科峰& & 大科峰东,海拨316米。虎头峰& & 大科峰东北。飞峙直册,下瞰碧云村。海拨285米。胡琴峰& & 虎头峰东。状如横琴,东有龙岩。海拨287米。聚云峰& & 又名齐云峰。小科峰南,耸立云谷左。海陆空拨296米。腾云峰& & 聚云峰东南。海拨290米。狮脑峰& & 聚云峰南。海拨198米。麓多采石矿穴。丫髻峰& & 狮脑峰东。东南两峰并峙,似翠鬟一双,秀矗云表,故又名双髻峰。海拨252米。骢马峰& & 丫髻峰上。怪石突兀峥嵘,矗立似马鬣。海拨259米。碧云峰& & 从大科峰东出,高与大科并肩。海拨239米。峰峦翠黛,故名碧云。西北为后背冈,左为宝盖峰,右为蛇为冈,中为沈大山,北为双案峰,环而成洞,称翠岩。狮子峰& & 碧云峰东南。海拨132米。其势似狮子耸腰起舞。前有小土堆,称狮球。旋峰& & & 狮子峰前。峰峦回旋如舞,翠竹满岭,翠岫回环,故又名罗伞岗。海拨133米。前有蚺蛇岭,峄石蜿蜒奔下,似蚺蛇掉尾。黄云峰& & 碧云峰北。海拨311米。与碧云。紫云。翠云三峰并峙,高标天际,号称樵山东四峰。紫云峰& & 黄云峰北。海拨319米。陡削似卓笔,早晚云从石隙缕缕而出,被风飘散,弥漫山腰,仅露峰顶,景最奇绝。翠云峰& & 又名小贵峰。在紫云峰东北。尖秀如削,海拨291米。南有仙人峰,巨石圆垣,方广10米,名仙床。白山峰& & 紫云峰北。海拨228米。中麓有村,林峦幽静。太尉峰& & 紫云峰东。又名插剑峰。居东最高,海拨230米。日出衔山,丹霞朱壁,掩映林麓。顶上石阵排云,大小错立。鸡镇峰& & 太尉峰东。又名鸡冠镇。海拨152米。东为风门坳,南有老虎石。睡牛峰& & 鸡镇峰东北。海拨95米。下为火石。黄旗峰& & 睡牛峰东。海拨108米。北连秦子岭和马头岗,下有南海中学。浦口峰& & 黄旗峰东北。海拨57米。西樵大桥西枕处。天峰& & & 大科峰南,又名祥云峰,状如虎跃。海拨298实。前有仰眠峰,下多茶田。龙爪峰& & 天峰南。又名冰壶峰,上多怪石峭立,似状似奔。海拨238米。蜘蛛峰& & 天峰东南。海拨256米。峰面裸露,石骨嶙峋。南麓绝壁嵌壑,称云岩。紫姑峰& &
蜘蛛峰西,云谷右。又名玉女峰。海拨293米。上有紫姑石,唐女仙紫姑修炼于此名而得名。北为西坑,有平田。双荔峰& & 龙爪峰南。双峰圆秀似荔枝。海拨304米。大鸡冠峰& 紫姑峰南。海拨300米。孤峭耸秀,顶上青石层叠似鸡冠。南临平野。顶有独醒台。小鸡冠峰& 大鸡冠峰东北,与大鸡冠峰并峙。海拨291米,层崖积石,上有珠壁岩。雷坛峰& & 大科峰西南。海拨334米。峰顶有坛,上有雷穴。峰峦圆厚,顶多盘石似游龙。西北是烟霞洞。福老峰& & 雷坛峰东南。海拨316米。右天泉从峰半泻下。宝峰& & & 雷坛峰南。海拨284米,下有宝林洞。鹧鸪峰& & 烟霞洞右。成产鹧鸪得名。海拨293米。铁泉峰& & 鹧鸪峰西。海拨285米。四山环拱,前为石子田,后有岩背峰。峰下有岩,名铁泉岩,又叫石燕岩。
大良峰& & 铁泉峰西北。海拨246米。冈阜延绵,旁有小峰兀立,名小良峰,海拨239米。云路峰& & 雷坛峰西南。海拨270米。下有云路村。三镇峰& & 云路峰西南。海拨231米。林木蓊郁,旧有三镇社,山民环峰而发达地区。燕巢峰& & 三镇峰西北。海拨287米。上多古木。凤凰峰& & 三镇峰西。海拨273米。上有凤凰台,常有锦鸡群栖。南有小山圆峙,名风冠峰。隔溪有大咀山。白石峰& & 凤凰峰西。海拨287米。形如虎,下视平原,旧传鸣锣其上,乡民得祸事,故用白石筑路作链以镇之。金钟峰& & 雷坛峰北。海拨296米。峰顶有石,开有似金钟。聚仙峰& & 双荔峰西。海拨314米。上有聚仙台。仙掌峰& & 聚仙峰西。海拨280米。旧传峰上有仙人掌迹。西下为猪脊石。玉案峰& & 仙掌峰东南。海拨283米。龙蟠峰& & 玉案峰北。海拨273米。峰势绵亘似蟠龙。雀子峰& & 仙掌峰南。海拨156米。侧下有镇头峰,海拨154米,形似象豚。帽子峰& & 玉案峰南,雀子峰北。海拨2685米。峰形圆奇秀削。玉廪峰& & 居山的西部。上有奇石突竖,形如饭盖,俗名饭盖岗。海拨160米。顶有仰辰台。大燕峰& & 白石峰东,三镇峰北。海拨285米。葫芦峰& & 大燕峰北。海拨253米。峰上多小圆石,形如芦橘核。有岗称芦仁。云端峰& & 葫芦峰北。海拨247米。东下为西天湖。半麓有村名云端。西下为大岭岗,旁有虾行岭。火盖峰& & 云端西北。海拨245米。土赤如霞。麓多奇石,纷布如阵。下为西樵中学和南海县教工之家。长庚峰& & 火盖峰北。海拨217米。峰势曲折延绵,南麓崛起如复釜,名芝垢,又叫马鞍岗。前有凤凰岗,麓有狮子岭和华盖峰。峰西巨石中劈如门,叫左天门。白云峰& & 长庚峰东北。又叫鸡抱峰。海拨191米。峰最雄拨,石势赠崚,其下峭壁奇削,苍润如屏。其前即白云洞,是山中胜处。幡子峰& & 白云峰古。海拨216米。峰势飞动,径如悬蛇。前为狮子岭。西麓垒石叠起,中通一径,名右天门。峰右有蟋龙洞,南海县博物馆新建于此。纱帽峰& & 大科峰北。海拨294米。山势夭折突出。大仙峰& &
纱帽峰北。海拨292米。西有宝鸭池,地势平衍,四山回环,可供耕植,建有樵岭学校和诊疗所。北有太嘈峰,下有蛇岗,前是双鱼陂,又名双鱼峰。钵子峰& &
大仙峰东。海拨293米。前有石泉洞,已贮水成东天湖。龙泉峰& &
鹧鸪峰北。海拨273米。麓有锦岩和滴水岩。琵琶峰& &
龙泉峰南,烟霞洞右折而北。海拨277米。状如琵琶。双马峰& &
琵琶峰北。海拨269米。双峰似双马并驰。马鞍峰& &
钵子峰北。海拨263米。石牌峰& &
百炼锋东。海拨198米。东下为石牌村。峰上多枫林,秋后尽染。御屏峰& &
石牌峰东。海拨193米。石避峭立,似巨人裸腹仰卧。峰上有登山索道终点站,下瞰官山墟镇。金钗峰& &
御屏峰东,又名木邓峰。海拨178米。山势峭拨,苍林刺空。多古枫。百步云梯和登山公路绕峰而上,麓有“平岗面”。珠账本& &
金钗峰南。海拨194米。峰小而圆,苍润如珠,与玉峰异岭同势,离立相对,成碧玉油菜花洞。玉峰& & &
珠峰越潭而东,海拨156米。紫帽峰& &
白山峰前,钵子峰后。海拨271米。南望白山,似虎从半空跃下。左有伏虎石,右有岗曲臂如蟹,名蟹岗。东面一峰秀出,名横镇峰,峭壁陡立,下临珠坑。百炼峰& &
石牌峰西。又名八棱峰。海拨254米。峰势雄峻,似渔人撒网状,峰开八面,东有赤珠峰,东南为学堂峰,又有獭冈,俯视双鱼陂。山中峰峦,以大科,碧云。百炼为大。鹤腾峰& & & 大良峰东北。海拨252米。状似仙鹤冲天,北有乌石峰。西北为垒石冈。象峰& & & & 百炼峰西。海拨233米。形似象。陈锡泉天镇峰& & & 百炼峰北。海拨235米。四周壁立,险不可攀。顶有“天字镇”,是古代屯兵驻守处。北下为云门。吉水峰& & & 与天镇峰对峙成云门。海拨119米。前临曲水。采石已毁去一小半。72峰,是前人对西樵山峰峦概括的数字,实孙超过走此数。林立的峰恋,挨肩靠背,共同簇拥在圆形山体中,构陷成迭献重峦,形奇势异的特色。西樵山的深谷岩洞,旧说有36,实际也超过此数,山南部的云谷,东部的石泉洞,西部的广朗洞,地势低洼较深,是西樵山晚期的火山口,后来积水成湖(火口湖)。由于受后期断裂构造运动的影响,使火山口残破不整。群峰上的岩石,经风化形成的泥土和岩石碎块,随大气降水滚入湖中,日久积聚,湖底上升,水沿东南边缘溢出,切割成深沟,湖水流尽,湖底成为山间盆地,名为云谷,被称为西樵山的第一洞。山东部的石泉洞,是一个火口湖,因湖水向东北流出,形成深坑,湖水减少,成为浅水塘(小鉴湖)。20世纪70年代在出水口处筑坝蓄水,成东天湖。山西部的广朗洞,也是火口湖,因湖水向西北流尽,成为平地,称广朗坪。20世纪50年代初在西北侧筑坝蓄水,成西天湖。此外,西樵山的天然岩洞还有:烟霞洞& & 大科峰西,雷坛峰北。两峰左右翼立似城垣,山民垒石如门成洞口。洞内空豁宽广,林木青苍,清流绕洞门而过。明学者湛甘泉曾在此隐居著书,后建大科书院授徙。宝林洞& & 雷坛峰南,居宝峰,玉案峰和聚仙峰中间。中有天池,水碧可泛。明尚书霍韬曾在此筑四峰书院授徙。碧玉洞& &
在山东北部的珠,玉两峰之间,是一条东西走向听断崖峡谷。两侧陡崖峭立,谷内云树霭霭,野蔓飘垂,有瀑自珠峰飞洒而下,流为菖蒲涧,下注玉湖。明隆庆年间,霍韬重孙尚守曾在洞中筑碧玉书室隐居著书。洗耳岩& &
在碧玉洞伏虎台下。旧说听瀑响潺潺,能洗耳恭听俗耳。垂云岩& &
在碧玉洞峭壁上。悬空百,俯视惊心。漱玉岩& &
又名玉岩。在碧玉洞口。岩方广X余,前有台石林耸,清流绕。滴水岩& &
在玉岩东约百米。巨石倚削,中成一岩,水滴岩前,涓涓不绝。白云洞& &
在山西北的白云峰麓。内洞是经长期流水冲击切割,岩石崩塌而成的纯石洞。自下扩展成宽谷,云瀑下流,经长期整饰成为西樵山的著名景区。白云岩& &
一名朝元岩,又名纯阳岩,今称白云静室。在白云洞内崖壁中。旁泻飞流千尺瀑。观音岩& &
又名罗元岩,又名纯阳岩,今称白云静室。在白云洞内崖壁中。旁泻飞尺瀑。观音岩& &
又名罗汉岩,即何白云读书处。在白云内洞上,崖梯下余级,扶栏可上,宽广数米,对望飞千尺瀑,下瞰曲水流觞。若谷岩& &
在白云洞内。是流水冲击巨石滚下垒而成,宽广如室,三面生凉。石室& & &
又名懿石室。在若谷上。巨石垒架成小室,内设几榻。海室洞& &
在白云洞会龙湖下。巨石横枕涧旁,下成水穴,五色鱼。已淤平。朝天岩& &
又名狮岩。在长庚峰北麓,白云洞上。洞穴扁长如狮张口。仙人洞& &
在西天湖下白水坑中。卧龙岩& &
在西天湖西侧,左垂虹瀑的右侧峭壁中。岩仅容人。蟠龙洞& &
在白云洞右。像良下泻。南海县博物馆新建在此。
太多了,虽然改进一下
4天。日照量和雨量充沛。累年平均年降雨日数为151.7天,降水量为1638.5毫米。各月的降雨量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9月。其特点是:春雨多而持久,细雨濛濛,少见晴日,烟雨弥漫,湿度较大。夏秋大雨如注,乌云密布,雨随阵风或雷鸣而降,雨过天晴,浮云飘烟。从10月起,雨量明显减少,空气干燥。西樵山粗面岩地貌,具有气孔状构造,节理发育,原生节理与后生裂隙纵横交错,风化侵蚀作用沿岩石节理深入进行活动,又扩大和增多了岩石中的孔隙,因而山体易于吸水储水,潜水十分丰富。水从岩石深处蜿蜒起伏、分支衍派的裂隙流出,构成了西樵山条条溪涧、挂挂瀑布、粼粼湖荡、眼眼清泉的水景。或飞洒喷薄,一泻千丈;或涓涓不绝,纤若银丝;或自下往上喷涌,泛现笑眸;或散珠滚玉,银花飞溅。或奇伟,或清逸,或幽缈。陡倾成瀑,斜泻为泉,贮而为潭、为湖、为井,大澜小沦,时分时合,前人有“谁信匡庐千嶂瀑,移来一半在西樵”之说。山中计有主泉32,瀑25,大、小泉眼200,溪涧8,湖9,池潭9,井9。水系向东北、东南流入北江的顺德水道,向西和西北流入西江。32泉所注多成瀑。东有狮子洞、沈婆坑二瀑,以沈婆坑晃荡水量最大,山下村民引作灌溉。南部有瀑6条,以云岩飞瀑最长,喷洒成帘,陡挂岩前。左右二天泉飞流石上,皎若银河。深坑瀑高200多米。凤凰岩与碧梧岩二瀑飞洒如倾珠。西部成瀑9条。以云外瀑最直,状如悬玉柞,暴烈之声,响震山谷。次则白云洞飞流千尺瀑,飞洒激雪,景状最奇。西天湖旁左右二垂虹瀑,夹楼交飞,各极其态。锦岩瀑幽而见奇。仙隐岩瀑潆回穿石,或直或斜。小云泉瀑小而清听。蟠龙洞瀑触激喷射,清响互鸣。北部成瀑8条。碧玉洞瀑劈崖倾泻,怒散珠玑,霏霏微微。御屏峰瀑直而带劲,悬流崖上。观翠岩瀑短而幽缈,璀璨可玩。置身山中,急管缓弦,清响不绝。分述如下:天泉& 是山中最高的泉。分左右两支:左天泉源出大科峰南,天峰北,东流两崖间,泻流云谷;右天泉源出福老峰,流于天峰南,下注云谷。云谷泉& 源发天峰南,泻于云谷,会合天泉,东注九曲溪。九曲溪& 在云岩上。合天泉、云谷泉和南麓二泉,绵延里许,流为九曲。仍壁湖& 又名瑞鹅湖,在九曲溪旁壁立洞内。湖旁峭壁三面,倒映湖中。无底井& 九曲溪水下注于冬菇石后崖壁上,水蚀成井。喷玉泉& 又名云岩飞瀑,是山中最长的瀑布。九曲泉流经冬菇石,在蜘蛛峰麓陡然下泻,跌落于喷玉岩,形成大水帘,然后琮X下流,直奔山底,远望如长虹饮涧。大水帘& 在喷玉岩右。水从岩顶流下,飘散成帘,如跳珠飞雪。旧有水帘房,今已毁。贮玉池& 在大水帘下。浴龙池& 在喷玉岩下。金银井& 在喷玉岩前。两井相距尺许,水色一赤一白。旧传是南汉时乌利道貌岸然人炼丹处,俗称乌利丹井。玉女淘沙滩& 在玉女峰东麓。断崖下低陷如沙滩。玉溪& 在喷玉岩下。喷玉泉在乱石绿丛中奔窜,时如白炼,时若银蛇,水石相激,珠花飞溅。水经富田村,出大坑村,南注樵湖。、四峰泉& 源出宝林洞。天池& 俗称浸塘。相传明尚书霍韬毁宝峰寺,将金佛搬出弃浸城此。池在宝林洞南,宽约1亩,池中群峰倒碧,万木浮青。天将雨,有云起如飞絮。紫姑井& 在九龙洞崖子坑上。水清如镜,不溢不涸。井深约米许,如遇天雨,井里腾起云烟。传是唐紫姑在山上修炼时开凿。流杯池& 九龙洞下。明人曾在此作流杯之战。九龙泉& 宝林洞南。度崖穿石,绕九龙洞口清溅流飞,泻入西坑。龙珠池& 九龙洞口。巨石如珠,下有流泉涓涓泻出,汇为小池。西溪& 即西坑。绕紫姑峰西麓,会合玉溪,南注樵湖。雀子泉& 源出雀子峰南,下注洗甲坑。云路二泉& 源出云路村南方井口,穿龙口岩而下。凤凰溪& 流绕凤凰峰南,泉声幽缈。咀泉& 源出大咀山,下注帽子峰。深坑泉& 上接凤凰泉水,下流200多米,南入樵湖。烟霞泉& 伏流烟霞洞口,北汇锦岩泉。锦岩泉& 锦岩前。泻入方井,清冷如镜。铁泉& 源自烟霞洞来,至锦岩,散落如帘,南穿石梁,峥峥流出铁溪。小水帘& 锦岩下。飞流淙淙,晶明影射,状如垂帘,四时如雨。铁溪& & 锦岩下。水势曲折,触石溅银花。大黝黑如铁,水似白龙。北注石子田。龙泉& & 源出龙泉峰下,西注石子田。石子泉& 会铁泉和龙泉水,陡折西流,奔注西天湖。云端泉&
源出云端村石井,流绕村前,注入龟并有社。左垂虹泉&
自云端龟头社沿陡崖直下,长约8米,瀑花飞洒,下成小潭,如长虹下饮。右垂虹泉&
源自锦岩,合龙泉水,自观龙楼右侧下跌。瀑短而急,雪涛堆涌,贮水成潭。西天湖& & 原是古火山口,积水成火口湖。水流尽后成广朗坪。后筑坝贮水,成西天湖。水面积达100多亩,白云浅浸,可舟可泳。三叠瀑泉& & 西天湖下。水从坝底管道逶迤而出,穿林过坳,经白水坑,流成三段瀑布,形态各异,即龙涎瀑、云外瀑和飞流千尺瀑,统称三叠瀑泉。龙涎瀑& & 西天湖下。流泻石上,似龙垂涎。云外瀑& & 龙涎瀑下。急泉从20多米高的崖顶下跌,直如利剑,势不可挡,挟电流光,下成小潭。飞流千尺瀑& & 云外瀑左下,白云内洞中。又名大云泉。上接云外瀑下滑稽戏之水,在峭壁旁陡折下泻,一落10余米,如琼瑰倒泻。其下成“曲水流觞”,注入应潮湖。应潮湖& & 飞流千尺瀑下。圆湖半亩,嵌于崖间。旧说湖水应江河潮汐而盈缩。鉴湖& & 白云洞中。上接瀑流,筑堤贮水,湖平如鉴。小云泉& & 源发白云峰西北。飞扑如雪,小流淙淙,经小云亭,下注白云溪。泉最清洁。会龙湖& & 白云溪下,保大、小云泉之水得名。葫芦湖& & 会龙湖下,当白云洞口。上牛头马面会龙湖流下之水,分两层涵贮,形似葫芦。象泉& & 源出象峰,潆流天镇、幡子两峰间,过蟠龙洞,下注白云湖。白云湖& & 在白云洞外。原为山下低田,约200亩。1964年在其西部加筑高提,成人工湖,上接白云溪和象泉流下之水。玉池& & 在白云洞若谷岩左。小流涓涓,从岩隙渗出,汇于池中,水色黝黑如玉。长生井& & 白云洞船厅下。小井盈尺,深约1米,水自四壁渗出,澄澈晶莹。石门溪& & 石门洞前。上接石门泉水,绕玉廪峰北麓,流泻石丛中,下成两小湖,注入环山沟。石门泉& & 源出大燕峰,经仙隐岩,奔赴石门洞。泉水清冷,潆回曲折,景态多奇。大科双泉& & 源出大科峰北。两泉相距丈许,并注石池。上有台名丽泽。玉茗涧& & 大科村右,流泻盘石间,密树浓阴,可供憩息。西竺泉& & 源头接双泉,飞瀑皎皎,奔赴宝鸭池,从西竺坑口成飞瀑流下。宝鸭池& & 大仙峰西北,樵岭小学门下。大科诸水汇于此。饮马泉& & 在双马峰。两峰并峙,泉泻其中,如马赴饮。泻钱泉& & 宝鸭池西。石涧飞流,声如泻钱。三折为双鱼陂,泉穿陂下注东天湖。梅花溪& 泉石牌村下注东天湖。夹岸旧多石梅。溪侧有双鱼井,水清见底。井旁有石一大一小,状似鱼。小科泉& & 源出小科峰,北流汇合碧云溪。虎口泉& & 碧云村后虎头峰下。凿井接泉,水最清洁,名“虎口流涎”。碧云溪& & 源出村后,盈积数池,流而成溪。山民多夹溪聚居。无叶泉& & 又名无叶井。呈方形,广深米许,在碧云村中。潜水从井壁渗出,常满外溢,寒碧异常。品泉
者以此为上。陈锡泉翠岩泉& & 碧云溪与无叶泉左折,经小湖,合流于翠岩中,姗姗落层崖,迸作飞瀑,穿越玲珑径,泻为碧云瀑。长林覆盖,泉极幽缈。阴阳泉& & 又名阴阳水。发翠岩瀑崖左侧,两泉同孔,一刚一柔。刚者喷射,柔者缓垂,土名文武泉。崖壁间悬泉一线,昼夜如注。积翠池& & 碧云瀑下,上接翠岩泉与阴阳水,依崖枕X,全石为池,四围翠崖苍林,浮青荡碧。葫芦井& & 翠岩听瀑楼上。凿似葫芦,上接壁缝暗泉,水最清冷。龙须瀑& & 翠岩右崖上。泉自壁缝流下,十数条水流垂拟龙须。半月泉& & 翠岩右崖上,凿井呈半月形,贮泉为隐者备食。蟹眼泉& & 钵子峰北麓。坡上巨石隆起如蟹盖,盖下东西有泉眼,泉往上涌出似蟹眼闪动。白山泉& & 源出白山村后,伏流村中,注入小潭。紫云泉& & 源出紫云溪,绕白山峰贮而成潭。水清冽,有石级可下,又名阶梯泉。伏虎泉& & 源发白山峰石潭中,流溢成深溪,绕伏虎台而下,状如玉柱。珠度泉& & 发自珠度坑,沿银屏涧西北奔赴东天湖。蟋龙泉& & 源出蟠龙石,侧注东天湖。浮石泉& & 源出后岗,合流东涧,下注东天湖。东天湖& & 旧名天湖,又叫小鉴湖。原属古火山口,明方献夫发动民工筑坝贮流,分为上,下两天湖,中有“龙船窦”,为“半山扒龙船”处。1964年在湖东筑坝截流,将湖面扩大十多倍,狭长似曲尺形,并受大,小科诸峰下流之水,迂回涵蓄,水秀峰明。天湖三叠瀑一出大科峰北麓,名双泉,会合西竺泉至宝鸭池,成瀑布而下,一出小科峰北麓,会合碧云二泉,至伏虎台,成瀑布而下,一出珠度坑,经银屏涧和蟋龙石,成瀑布而下。三瀑中以伏虎泉为最大。大珠潭& &
珠峰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旁,积水成潭,产猪蟮,山斑鱼及虾等。小珠潭& &
大珠潭下,夹于两峰间,奔流注成。弄珠池& &
大小珠潭之间。水清浅泛光。玉岩珠瀑&
碧玉洞内,是山中最大的瀑布,水从珠峰峭崖飞泻而下,飘飘出云表,十分壮观。瀑高而奇,流无定势,奇丽诱人。崖下有飞玉台,可仰望瀑布,瀑布成小潭,流穿叠石,下成菖蒲涧。菖浦涧& &
玉岩珠瀑下,涧下怪石错布,叠成洞穴,水流迂急穿过,野越横生。涧中产九节菖蒲。玉湖& & &
玉岩后砥柱石下,高崖陡峭,旁溢飞瀑,下流成小湖。夏浴其间,清爽无比。漱玉泉& &
玉湖水从石缝间交喷而出,流经玉岩,会合太尉峰和横镇峰流下之水,绕出登山大道,从暗渠东入官山涌。龙井泉& &
金钗峰下。巨石凿成龙头,泉从龙口喷出,澄碧甘冽。木邓井& &
金钗峰北麓。为唐初木邓子炼丹处,水白如乳。通潮井& &
御屏峰北麓,旧潮水庙,现南海工艺厂附近。百炼泉& &
源出百炼峰东,飞泻山外。御屏泉& &
源出御屏峰,垂泻如竖剑,光洁炫目,下注山椒坑,入官山涌。翠云泉& &
源出翠云峰,南流经滑石坑,绕仙人床,下流狮子洞。狮子泉& &
源发狮子洞,流出石井江。沈婆坑泉&
源出狮子,X马两峰间,流绕坑中。坑口有石梁横截,流成飞瀑,悬若银河,水流击石梁,能发清响。小西湖& & & 吉水峰下,吉水村东北。锦鳞溯泳,极为幽致。明方献夫曾筑亭于此。自建排水站后,已变成河段。樵湖& & & & 水从官山涌绕山而西,经吉水,X头,百滘,黄冈。蓼洲,高洲,湖洲,闸边,廖冈,石冈,沙头,出顺德水道,复归官山涌。河道幽折回环,长达10余里,烟渚芳洲,72涌随湾转望。明湛甘泉曾立石标为28曲,常与弟子棹歌其中。自开人字水闸和西樵大闸后,已变成环山河段。第三& & &
植物,动物山在北回归线南,全年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山体多肥沃的火山灰酸性土,并贮有大量潜水,为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林木多属亚热带常绿林,除由多种常绿阔中组成外,还有不少阔叶落叶和针叶树。常见有松,樟。枫,柯,桂。桐,榕。槐。椿,荆,杨,木棉,槁苦楝,乌桕,冬表青,杉和竹等,间有其他杂树,由于山体不在,上下人烟稠密,自然林早被破坏,现存植物约3000种,新中国建立后,大力进行人工造林,增值了桉,木麻黄,紫荆,台湾相思,石粟,油桐和杉等,绿化面积达1100多公顷,漫山郁郁葱葱,蔚然成林,不少禽鸟兽类,栖息其间,西樵山成为一个浓荫覆盖,鸟语花香的动植物乐园。& &
& & & & & & & & & & & & & & 粮食作物水稻& 山半开阔谷地及山麓冲积扇上,引泉灌溉,可种水稻,东有滑石坑,沈婆坑,南有大坑,西坑,崖子坑,洗甲坑,深坑,西有大燕坑,邓坑,龙泉坑,乌石坑,楠木坑,白水坑,北有山椒坑,珠坑,西竺坑,泻钱坑,诸度坑等均产水稻。所出之米,粒小而长,香脆胜粘,西南麓近大同地段,产大同萱粘。豆& & 山麓梯田多种豆,有黄,白,黑3种,自6月收至10月,亦有冬种蚕豆或豌豆。芋& & 山西麓多种芋,有香芋,黄芋,白芋3种,西部石门洞上有芋荚坑:野生黄芋可食。儒溪北枒以产香芋驰名。薯& & 分甘薯与大薯两种。大薯春种秋收,甘薯秋种冬收,。上下均有种植。葛& & 山坡草丛生野葛,藤本羽状三小叶,紫花豆荚,花及根可入药。山下家葛常与姜芋伴种,春种冬收。粟& & 山下春钟包粟。亦有自外引种甜粟米。陈锡泉& & & & & & & & & & & & & & & 饮品茶& & 旧志载,茶经唐末诗人曹松自浙江顾渚山移来,山人即以茶为业,因有茶山之称。茶有白云茶,毛茶和苦丁茶之分,而以苦丁茶最驰名,苦丁一名X芦,又名云雾茶,紫笋茶,曾曾列为贡品,树高数X,叶厚大如掌,一芽入壶,色淡味苦,喝后喉甘如嚼橄榄,有清热利喉之功。山上栽者以边村外数株龄最长。白云茶又名前茶,产于白云洞白云寺前者最佳,毛茶叶有白毛,性最寒,能解和热,产于紫姑峰者为上。山上采茶,以大雪季节后至春初晨雾未散前采者为良,名为雪鞠,色味远胜白露季节时采者,夏月采名横枝茶,最粗贱。制茶之法,有生晒与焙制两种,以生晒为上品,明至清代,山上鬻茶举火者,数达万家。据明周学心{{西樵山志}}载,当时樵茶为东粤第一,武定侯称其甲于天下,细注碗中,其气密覆,凝结不散,芬馥若兰。清光绪十八年(1892),樵茶出品八达6500担,以山下茶行街为市。其后茶畦售为坟地,茶株百不存一,茶产大减。现山中权存云雾茶百数十株,产量不敷需求,机关报茶正辟地栽植。丹桂&
山中碧云村有丹桂园,老桂数株,秋月花放,花色绛红,香飘数里。山人集花晒中干,以米酒酿制,成桂花酒,酒色终红,香醇可口,有散寒破结,化痰止咳之功,是山中名产。& &
& & & & & & & & & & & & & & &
山上白山村一名梅花村,曾遍植梅。石牌村夹有梅,取名梅花溪。白云洞披云台上多野梅,今存者不多。现寺边村旁,云路村后和太尉峰下胡栽植,产青梅子。荔枝&
产于山上者,果较平常小而核细,味甘。据传增城荔枝系明尚书湛甘泉自西樵山引种,故名尚书怀。现玉岩口右侧有栽植。X& &
白云洞内有高大X株。洞外X头村产仁而X,果小核扁,皮爽脆有仁面果味,肉甘香。仁面& & 树高大,果如梅,初青后黄,核硬具疤痕,似人面。皮肉酸可食。山村有栽种。桂木& & 又名狗果,大乔木,果圆柄短,肉熟变红,味酸可食,能开胃,山中石牌,碧云村有栽种。蘋婆& & 树苗高叶长大,果生叶腋间,荚如皂角,熟时变红开裂,露出卵状种子数粒,皮褐肉黄。煮熟如卵黄,味美,俗称凤眼果。山中多野蘋婆。番稔& & 又名番石榴,山上下有栽种,以山下窦头村堤岸植者为上品,果肉爽甜。三稔& & 又名酸杨桃,味酸,能辟蛊胀,解肉素。山上下有栽种。柑橙& & 多种于山之西麓,岗边村后和大岑岗上有柑桔园。龙眼、黄皮、蒲桃、枇杷(卢橘)、人心果、香蕉、大蕉、山油柑、乌榄、橄榄、锥栗、木瓜等,山上下均有栽种。佛手瓜& & 又称合掌瓜,瓜形似手指状,一年生,埋瓜栽种,便发芽成蔓,喜阴,夏秋结瓜,可食。山村广为栽种。节瓜& & 分油罗节和七星节两种。油罗节比七星节瓜形短,遍体多毛,煮熟松软,产量高。山下X头村产者为良。香荞& & 鳞茎细长,气味辛辣,清爽无渣,宜伴炒佐膳。山下X头香荞,以山泉浇灌,久负盛名。葱& & 山下岗边村利用坡地,有种葱传统,盛产肉葱。冬瓜、丝瓜、南瓜(番瓜、盒瓜)、苦瓜、青瓜、白瓜、黄瓜、茄瓜(矮瓜、分紫、青、白天色),沙葛、木薯、连藕、马蹄(荸荠)、茭笋、甘蔗、萝卜、白菜、芥菜、芥兰、茼蒿、生菜、菠菜、蕹菜、苋菜、菜芯、椰菜、豆角(分青、白二种)、荷兰豆、玉豆、西洋菜、油麦菜、韭菜、芹菜、蒜、芫茜、辣椒(分圆、角、指天三种)、姜等,在山上下均有栽种。西水菌& & 春夏之交,群生于阴坡湿土中,其下必有白蚁巢,菌借白蚁分泌的唾液生长,初呈柱状,破土顶部开展如伞,色白,伞顶有尖突,柄硬可纵撕成条。味鲜美可食。鸡肉菌& & 秋冬之交,群生于已砍伐的桉树基部,色白,体硬,菌伞表面富黏性,柄可纵撕成条。味美可食。树& & & 木松& & 以人工栽种的马尾松居多,72峰遍植。风过松林,是山中最雄浑、最磅礴的乐曲。过去鸡冠、紫姑、紫云、翠云、碧云等峰多古松,经燹砍伐,所存不多。现白云洞上和翠岩旁仍有十数株高大苍劲,皮色黧黑,枝干老峭,曲似游龙的历时200年以及上的古松,皮呈鳞纹排列。枫& & 集生于山的东麓,尤以百步梯附近为多。分三角枫与八角枫两种,躯干高大,枝枒伸展。叶经霜变红,至冬枯落。果实叫“路路通”,能祛风去湿。树脂名枫香,又名白胶香,有活血生肌解毒止痛作用。寄生成蟹爪形,名枫香寄生,治风湿关节痛。樟& & 分香樟和豹皮樟两种。香樟树高20多米,全株有樟脑香气。木是良材,根果可入药,有祛风散寒之功。豹皮樟比香樟矮小,多分枝,叶背粉绿,亦具樟香气。药用根叶,能行气止痛,山中遍布。桐& & 有青、白两种。白者子大,青者子小。山中遍布。青桐干直,皮光滑,色绿,材可制琴具。榕& & 分大叶、细叶两种。大叶榕干枝向上,细叶榕枝多横伸,荫10余亩。老树多气根。白云溪旁古榕蔽道,数株连理。木棉& & 落叶大乔木,山上下均有栽种,以白云洞字祖庙前之株型最高。2月开花,如红霞障天,璀璨热烈。花、根可入药。荆& &
有金荆、白荆、紫荆、杜荆等种。金荆又名金合欢,花毛球形,黄色,实为扁平的荚果。紫荆叶圆蹄形,4月间簇生蝶形花,色红紫,后结荚果,登山公路和白云湖旁有栽植。杜荆又名五指柑,哧掌状复叶,形如五指,果长圆形,野生于山坡上,叶和种子皆可入药,治感冒、肠炎。阴香& & 又名山玉桂,常绿高大乔木,叶基三出脉,皮灰褐色,有玉桂香气,生于山上密林中。皮可药用,祛风散寒。槐& & & 木极高大,叶细青绿,呈奇数羽状复叶,初夏开花,花冠蝶形,黄白色,荚果连珠状,种子供药用,木质坚实细密。产于山上密林中。黄杨& & 常绿小灌木,高约3-4米,生于山地上,春日开淡黄花,果如豆大。木最难长,文理坚密光腻,色黄,可雕刻或作印材。楠& & & 常绿乔木,茎亭亭直上如强盖,叶革质而厚,面浅绿色,底浅灰生有绢丝光泽的细毛,有香气。
矮小竹种,双株互生,一长一短,长者为君,短者为臣。从新会崖南移至山中,相传宋帝X和陆秀夫殉国后所变。无节竹& &
一株直上,中空无节,旁生侧枝,现山上已少见。黄金间碧玉竹茎粗而高达10多米,皮色金黄,中间纵绿。供观赏月。山上下均有栽种。佛肚竹& &
基部节密茎胀成彭状,越上越狭小,株型矮小,侧枝如常竹,山上下均栽植。吊钟竹& &
株型娇嫩纤小,常倾侧生。茎有节,中空,花腋生,如吊钟,山下白云洞景点有栽植。观音竹,凤凰竹,蔑竹,茶杆竹,撑篙竹,X竹,麻竹,紫竹。山竹,龙头竹等,均在山上有栽植。& & & & & & & & & & & & & & & & &
花卉杜鹃& & & & 当地叫山墩花,有血红和粉红两种,生于山坡或峭崖上,根硬而深,3月花放,绚丽如火,以大科峰,云端峰,白云峰,鹧鸪峰和铁泉峰所产最多。锦莺& & & & 叶如碧兰,茎有节,花瓣上红下白,状似飞莺,芭绝,艳丽,山低谷潮湿处可见。白鹤& & &
又名鹤草花。叶如三蔌,茎上出花,形似白鹤,头翅,颈,足皆具,头部又有黑点如眼睛,4月花开,花后根叶俱萎,至明春2月复生,多生于云谷和九龙岩附近。粉蝶& & &
枝条甚柔,花如粉蝶。含笑& & &
山中碧云村有百龄以上含笑一株,树高逾X。百合& & &
蜘蛛峰附近的九曲溪和西溪多野百合,夏放漏斗状的白花,雅淡凝重,奇重四溢。辛夷& & &
即木兰,又叫白玉棠。玉棠春,落叶乔木,干高1-2丈,冬后孕蕾,春初花发,色白,瓣长过掌,形如白玉兰,一树披白,如群鹤冲天。白云洞船厅旁有一老株。洞外及山上有新植。山海棠& & 生于岩洞的阴湿浅土上,茎粗润有节。春日开花,四或五出,阳崖色红,阴壑色白,果三角形。药用全株治疮毒和水火烫伤。草豆蔻& & 多年丛生常绿草本,高可达2米多,根肥大。叶似姜叶而大,背面有短毛。夏初顶伸圆椎花苞,壳裂现一穗十数蕊。花序下弯,自底至末开放,花近唇形,瓣厚,白中呈微红,鲜丽娇媚。果圆有短毛,内含3个种子团,有香辣味。种子能燥湿祛寒,健脾暖胃。碧玉洞中有产。野牡丹& & 又名猪X稔。灌木,叶长卵形,密披柔毛。3月开花,紫红色,通常3朵聚生枝顶。果罐形。马缨丹& & 又名如意花、五色梅,山中常见。花自叶腋伸出排成稠密的头状花序,具粉红、红、黄、橙、白等5色,全年开放。全株有臭味。栀子& & 又名水横枝。春夏开花,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6瓣,质厚,白色芳香。果叫黄栀子,色黄,能治黄疸型肝炎。根治跌打扭伤。龙船花& & 又名山丹、山红缨,单瓣高脚的小花数十朵聚生于枝顶,成半球状,红艳娇丽,花期全年。株植遍布山中。入药能清肝降压。假鹰爪& & 又名串珠酒饼,灌木,平岗面多产。花黄白色,6长瓣作扭曲状,有清香。果实集生花托上作多串念珠状。根叶入药能化气消滞。刺桐& & 又名象牙红,落叶乔木。春季发叶前开花于枝顶,总状花序,橙红色,似象牙。皮和叶祛风湿,通经络。郁金& & 叶似美人蕉,4—5月间从叶心抽出花穗,重台叠层,苞片尖端红晕较深,一苞内有白花3—4朵,渐次开放。中根似姜,色黄。支根有长圆块根,是为郁金。个俱入药。翠岩下多产。佛桑& & 花有红、白、黄等,红者名朱槿,又称大红花。有单瓣与重瓣两种,全年开花。山上下园林有种。木芙蓉& & 落叶灌木,有单瓣和重瓣两种。单瓣花瓣5片,朝白晚淡红。果球形。栽植于山上或山下庭园中。花叶入药能解毒散瘀。桃金娘& & 又名岗稔。灌木。夏日开花,花瓣5片,淡红带紫,蕊似金丝状,果熟紫色,味甜可食。山中常见。美人蕉& & 多年生直立草本。夏日开花,鲜红色,娇丽夺目。鸡蛋花& & 乔木。茎光滑,肉质,有白乳汁。花5瓣。瓣厚,外白内黄,有芳香。花入药能清热利湿。野菊花& & 多年生草本。秋后开花,随处可见。花晒干有清降压之功。佛甲草& & 群生于白山村外石坡上。初夏茎梢着生多数小花,黄色。茎端着生10余白花,瓣狭长,有芳香。山上云端村边有野生。药用治疮痈、跌打、蛇伤。石蒜& & 多年生草本,球形鳞茎埋在湿土中,叶细长如蒜,秋后开花,伞状排列,向外反卷,呈红色,甚美丽。产南麓西溪附近。入药治毒疮。萱草& & 又名金针菜。根肥厚,色黄。叶细长。夏初开花,呈绛红色。花未全开时采下干制就是食用的金针菜。紫茉莉& & 又名胭脂花。多年生直立草本。花形似喇叭,有紫红、黄、白等色。块根可入药,治尿路感染。种子含粉质,可制香粉。山上下村边的野生。白玉兰、白山茶、鸡冠花、九里香、紫薇、大叶紫薇、茉莉、米仔兰、石榴等,均在山上下有栽种。草& & 药九头狮子草& & 紫红色的唇形花长于叶腋或枝顶,花有叶状苞片两枚,多朵聚生成束。石门洞内多产。能治感冒、蛇伤、跌打。大头蒜& & 又名球花毛麝香。直立草本,花蓝紫色,集成顶生球形,揉之有香气。能疏风解劝表。山西部象豚多产。山薄荷& & 叶对生,两面有灰色柔毛。揉碎后有薄荷香气。能祛风散瘀。玉廪峰下多产。玉叶金花& & 又名白纸扇。藤状灌木。花黄色,管状,常有一枚叶状白色萼片相衬。常作凉茶配料。山中多见。星宿菜& & 又叫黄鳝草、大田基黄。根皮黄红色。能治流感、肝炎,鲜品敷蛇伤。太尉峰半坡有产。排钱草& & 又叫阿婆钱。花果均包藏一一长串小硬币样叶状苞片内得名。治感冒、疟疾。山坡常见。黄牛茶& & 又叫黄牛木。树皮光滑淡黄,枝根俱硬。花粉红。蒴果。嫩叶可作茶,清热止咳润喉。山中常见。三桠苦& & 小乔木。叶对生,为指状3小叶,味苦。小果有麻辣味。叶清热解毒,根治跌打扭伤。产于山上疏林中。土牛膝& & 又名多须公,以多条状圆柱形根得名。6月开白小花,密布株顶,因名六月雪。根清咽利喉。山中常见。大沙叶& & 又名大叶满天星,以叶上散生多数突起小痣点得名。夏顶上开高脚碟形白小花,聚生成球状。入药治暑热。肝炎。跌打。山东部疏林中有产。山芝麻& &
直立灌木,果外形如芝麻,根粗壮直生,能清热解毒,山中常见。九里明& &
又叫千里光,治眼疾,皮炎。草本成攀援状,花黄色,冠有白毛,云端村和石燕岩附近多产。苦地胆& &
又名土公英。天芥菜,伏地生长,叶有粗糙毛。味极苦,常采治猪牛发热。山阴湿处随地可见。铡鱼胆草&
又名耳草,细叶龙胆草,茎四棱,叶对生,柄短,如榄核状,嚼时味,小花聚生于叶腋,性能清热解毒,治痧热,蛇伤,疖,山中坡地有生。岗梅& & &
又名点秤星,灌木,茎枝上有白色皮孔,叶似梅,叶腋开白花,根黄白色,尝之先苦后甜,是凉茶的主料,山坡灌木丛中有产。鸦胆子& &
又名苦鸦胆。全株密披淡黄色柔和毛,奇数羽状复叶,种子熟时黑色,长卵形,有毒,能治阿米巴痢疾和疟疾,脱鸡眼疣X,捣烂敷蛇伤。山上灌木丛中常见。紫芝& & &
即木灵芝,生于白云洞和马鞍岗附近的疏林枯树根旁,能滋补强壮。及已& & &
又名四瓦。四大天王,土细辛,低矮草本,叶常两对于顶交互对生,边缘有锯齿,根多,侧生。有辛辣味,能舒筋活络,治跌打,蛇伤,九龙岩下湿处常群生。萝芙木& &
又名鱼胆木。降压灵。常绿灌木,叶3-5片轮生。夏开高脚碟状白花。核果椭圆,熟时由红变黑如羊屎,治高血压,波斯岩附近有产。锦地萝& &
又名落地金钱,为食虫植物,生于火盖峰半坡低湿草地上,叶基部轮生旋叠如铜钱,有腺毛,排出黏液,花一枝直上单生于一侧,浅紫色,柔弱,治肠炎痢疾。毛果巴豆& & 又名细叶双眼龙,太尉,鸡冠峰下盛产。灌木,叶近柄处有2枚杯状腺体,俗称双眼。根辛辣有小毒,能祛寒驱风,治产后风瘫和蛇伤。山苍子& & & 又名满山香,豆豉姜。落叶小乔木,根和叶有豆豉和姜的香气,能治心胃气痛。腹痛和风湿痛等。东,西天湖附近多产。老虎脷& & & 又名蛇倒退,攀援草本,叶三角形,全株有小钩刺,果熟时圆形,味酸,治痈毒肠炎。蛇伤。黄旗峰下多产。金不换& & &
又名紫背金牛,补心肝。生于玉廪峰疏竹林下,茎高不过尺,叶互生,肉质,经秋变紫红,治胸痛咳嗽。毛果算盘子&
又名漆大姑。常绿灌木,枝叶密披黄柔毛。果在横枝上侧出,形如小南瓜。有5条纵沟,熟时开裂,露出红色种子,全株能止泻止痒。山上灌木丛中常见。山菅兰& & &
又名山较剪,老鼠怕。鲜株捣汁和米炒香为饵,可毒老鼠,兰叶边缘有锯齿,开青紫或白绿色小花,浆果紫蓝色。山中崖下石缝间常见。
了哥王& & &
根茎富纤维,叶对生,果熟时暗红色,有毒。根叶入药治跌打,蛇伤,风湿骨痛和哮喘等。山坡路旁常见。两面针& & & & 又名入地金牛。藤本,幼枝,叶柄,叶脉两面都有小钩刺。根皮淡黄,有褐点小斑,尝之麻舌,有毒。能止痛解毒,消肿去瘀,山中常见。山白芷& & & &
又名白面风。全株有白色绵毛,面背有毛更厚密。花管状淡黄,极密集。根粗壮,坚韧,有香气,能祛风除痰。产山上阳坡中。山萝卜& & & &
又名大蓟,山老老鼠蔌。多年生粗壮草本,全身有针状锐刺,花紫红色,管状。根似小萝卜,入药能治内脏血,痰火核,便痛等。大罗伞& & & &
又名X砂根。凤凰肠,金鸡脚,根肉质,表皮带红色,断面X砂点,叶缘有皱波状。花淡红。果熟圆红下垂似罗伞。根入药,治跌打肿痛。山中林下常见。络石藤& & & &
又名匍匐九节,白花藤。攀附于山中石上或树上。叶对生,节上常生小根,白花白果,能舒筋活络,治腰腿痛。盘龙参& & & &
又名绶草,懒蛇上树。多年生草本。根白色,肉质,锤形。叶集生基部,中抽螺旋状扭曲的穗状花序,花小淡红。要入药治咳嗽和体虚。,夏秋顶开紫红色花,四瓣。果成小罐状,朝天,治痢疾,肠炎。吉水锋上多产。鱼腥草& & & 又名蕺菜。全草有鱼腥气味,茎下部贴地面,节上生根。叶互生,阔卵形,基出5脉,叶面暗绿,叶背紫红,花淡黄近白,4瓣,果近球形,丹桂园中,翠岩内和白山村溪旁有产,治肺脓肿,肠炎,乳腺炎等。白背叶& & 又名倒吊猪肠。灌木,叶互生,叶面深绿,叶背灰白。果球形,有软刺,密集下垂如猪肠,根治肝炎,脾脏肿大。陈锡泉,叶止血剑水,山中常见。入地XX&
又名白薇,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有细毛,叶对生,柄短,全缘,夏日开花,深黄色,形如小五果,果色椒状,开裂露出带长白毛的扁平种子,根黄生,肉质,多数,似蛤蟆,爪状。根治蛇伤,肾炎,肺结核等,狮子洞和波斯岩下有产。威灵仙& &
缠绕藤本。对生羽状复叶,小叶3-5片,基础3脉,柄长扭曲,花白有毛,果扁平卵形,顶有白羽毛,根细长,多数,肉质,断面白色,根色褐色,故色铁脚威灵仙,功能祛风湿,通经络,软骨,山西部峰下有产。金银花,金花草,X众,入地龙口市(酸味藤),鬼灯笼,金锁匙,银锁匙(粉叶软环藤)。白马骨,地桃花,扭肚藤,衮州卷柏,铁线草,算盘子,翠云草,土茯苓。羊蹄藤,扁带藤,山C(石楠藤)走马箭,矮地茶,金刚藤(菝葜),狗脚迹(梵天花),穿破石,C木(鸟不企),鹰不泊,血见愁,麦斛,土丁桂,益母草,黄独,天门冬,麦冬,铁包金,毛大丁草(白眉),白鹤藤(白背丝绸),胡颓子,石菖蒲。挞地稔,金樱子,布渣叶,独脚金,无根藤,石韦,金丝草,淡竹叶,谷精草,葫芦茶,半枝莲,扛棺回,黑面神,牛耳枫,山大颜,半夏,毛麝香,水芙蓉,蔓荆,海金沙藤,薜荔(文头果),牛白藤,火炭母,凤尾草,田基黄,蛇泡X,老鼠拉冬瓜,六角英(爵床),防风草,倒扣草,犁头草,苍耳,土半夏,茅草,人字草,辣蓼,鹅不食草,马鞭草,颠茄,车前草,马屎苋,山桔,鸡屎藤,布狗尾,半边莲,大飞扬草,小飞扬草,母草(四方草)感冒草(豨莶草)荠菜,紫苏,雾水葛,羊蹄草,臭草(芸香)旱莲草(白花蟛蜞)吓下珠,野芋,金盏银盆,五月艾,鸭脚艾,狗肝菜,山杨梅,蛇总管,三角草,三荚草,三白草,过塘标,紫花地丁,崩大碗,冰糖草等,均在山下下有产。& & & & & & & & & & & & & & & &
禽羽锦鸡& & 即山鸡。距利善斗,毛色鲜明,五彩耀目,常出没于凤凰峰中,山人误以为凤,因而有壁叫“凤屏”,有坡叫“凤地”,有台叫“凤台”,有岗叫“凤凰岗”(现简称凰岗)。白云洞口奎光楼上有壁题“凤翔千仞”。春莺& & 有文采,春将至,群鸣谷口,白云洞中有景名柳堤莺啭。金雀& & 一名火葫芦,遍体金黄,歌喉清丽,多产碧玉洞中。山乌& & 毛色青黑,有光泽,见人不避,人近疾飞。鹧鸪& & 状如小鸡,东西回翔,遇暖刚雌雄相鸣,粗犷嘹亮。产于鹧鸪峰。翡翠鸟& 有大小两种,翡赤而翠青,毛羽可作装饰。画眉&
性善斗,声音清亮。山鹊&
尾长盈尺,常群飞于山林中。鹘& &
似鹰而小,常在石下作巢。鹩哥&
集居山洞中,黄昏回巢,声喧若市,石门洞内有“鹩哥厅”。捂鸟&
夜啼山中,声凄厉,似病者呻吟。鹭& &
栖于山间湖畔,白云洞(陈锡泉)内有景名应潮浴鹭。班鸠。青鸠,乌鸦,伯劳,巧妇(金眼圈),白面雕,高髻冠,猫头鹰,啄木鸟,杜鹃,相思鸟,禾鹄,钓鱼郎,竹鸡,田氹鸡,麻雀等,也在山上下常见。& & & & & & & & & & & & & &
1962年春曾在火盖峰下发现一只,环山而跑,后被民兵枪杀,重200多公斤。狐狗&
一名㘵狗,又名石狗,嘴尖尾长,能直立,居石壁隙穴中,昼伏夜出,1969年于大岑岗上获一只,重15公斤。豹狸&
即香狸,果子狸,居山村附近,挖穴为巢,多通道口,夜间常至村中拉噬家畜或吃山果,1968年秋在马鞍岗南坡捕获一只,重5分斤。松鼠&
比家鼠大,毛色黄,尾长,以松果为食,能飞越松梢,走动神速。石羊&
锐蹄无角,似羊似鹿,性驯弱,闻人声则走,旧志载狮子洞有道。20世纪80年代初,西北面山下田中曾获一只,因饲理不善,死去。旧转其皮作褥,可愈筋骨痛。旱獭&
色青黑,能入水捉鱼。& & & & & & & & & & & & & &
鳞介鳝& & & 有黄,白两种,山中溪涧和山下河涌水塘中有产。猪鳝& & 长仅尺余,巨者数斤,多脂而味美。出没于石潭中。山斑鱼& 一名七星鱼。色碧鳞厚,尾有红晕,身点斑纹。味鲜,产山间水潭溪涧中。斗鱼,又名菩萨鱼,花毛巾鱼。尾有双带。纹采碧绿。产溪涧中。石鲗& & 比鲗而小,产溪涧中,其中鱼体一面青白,一面赤黑者,称煎浓鲗鱼,为山中特产。石鲮& & 比鲮小。溪潭所产。苍虾& & 色绝青绿。独产碧玉洞中。金虾& & 体小,眼有金光,溪中常产。丫髻鱼& 大不过指,头有肉鱼双起如丫髻。产石潭中。鲩& & & 人工饲养于山上湖潭或山下水塘中。以山下坑边村引泉饲养者为良,鱼体细长,肉质结嫩味美。镰,泥秋,塘虱,均无鳞,溪潭中有产。鳙(大头)。,鲢(鳊)鲮,鲤,边,鲗(银鲗,非洲鲗)等,在山下水塘中均有饲养。鳖(水鱼)山下河涌。水塘中有产。山上有产似鳖而锐首,甲上有肉刺,称山祟。无督螺& 又名神仙螺,传说晋葛洪所食,去其尾弃水中而生。原产罗浮山,清乾隆丁酉冬刘子秀,关泰元和何滋甫自罗浮带回,养于白云洞应潮湖。今已遍生全山。田螺,石螺,蚌,山下稻田,水塘和河涌中有产。& & & & & & & & & & & & &
虫,蛇蝉& & & 夏蝉体大声粗,蜕及蝉花可入药。秋蝉体小声清。石燕& & 形似蝙蝠,居山间岩穴中,昼伏夜出,肉可滋阴除积。山里有“小儿瘦,石燕救”之说。蛤蚧& & 栖崖隙石穴中,天阴则鸣叫,声如“蛤------蚧------”。雌雄还离。山中产不多,价比广西梧州蛤蚧为贵,是滋补妙品。土鳖虫& 又名山,蜇居山石下,活捉,治跌打接骨。螳螂& & 产卵于枝上,结成巢,日桑螵蛸。药用能健肾。以产于桑枝者为良。斑蝥& & 体长有黑斑,夏初,群集于山间小株植上,中被尽吃,有毒,药用。昨蜢& & 山中蚱蜢种类繁多,大小不一。蜘蛛& & 体大足长,色蓝黑,结网林间,能捕小鸟。蚁(有黑,白,黄各种),蜂(有黄,赤,黑之分),蝴蝶,蟋蟀,蠄蟝,蛙(分青蛙,树蛙,田蛙3种),萤,水蛭,草龙,盐蛇(又名壁虎,守宫)等,均在山上下有产。金环蛇& 又名金脚带。黄黑相间,有毒。银环蛇& 又名过基峡,黑白相间,有毒。百步金钱又金钱豹。体上有金钱纹,有毒。眼镜蛇& 又名竹叶青。头呈三角形,眼红,惯缠绕于枝上,候昆虫为食。有毒。马髻蛇& 有四足,背上有刺似马鬃,尾长无毒,浸酒治风湿。锦蛇& & 又名水律,无毒,走动甚快,能登崖壁捕小鸟或捕鼠。肉可食。过树榕,草花蛇,水蛇等,均无毒。& & & & & & & & & & & & & &
文化遗址第一节& 西樵山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西樵山,一直以秀丽奇瑰的风景名山和士子萃聚的讲学胜地称著。随着新中国建立后的地质和考古科学的发展,被历史灰尘掩盖着的西樵山的光耀逐步显现出来,首先,地质工作者通过多次考察,发现西樵山是一座古火山丘,为研究古火山喷发及其形成提供了还少材料,如果能够复原古火的面貌,当可增添人们的游兴。接着,更为重要的就是西樵山古遗址的发现,考古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考查和发掘,证明西樵山是石器时代远古人制造石器的一个大规模的工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贡献。考古学者把这一个大发现定名为“西樵山遗址”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樵山遗址的发现是从1958年开始的。1958年6月,南海县文化科干部陈明定在参加开挖西樵山东南坡的排洪环山沟时拾获还少石斧,石核和尖状器等石器时代的遗物,这是南海县内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1958年冬,西樵山下出现古石器的消息传到中山大学的地理系和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梁钊韬教授马上与地理系教授方端濂等奔赴现场,经过反复调查, 在西樵山上发现9个石器分布点,在第二年的[[中山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调查报告,还久,广东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也到西樵山进行复查,试掘,发现新的石分布点5处,他们在[[考古学报]]发表的报告中,把西樵山14个石器他布点划分为3个类型。同年冬天,梁钊韬教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发现30周年纪念会上报告了西樵山遗址的发现,受到考古学界的重视。196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专程西樵山进行考察,西樵山西部部镇头峰山腰西坡上发现了保持完好的贝壳层堆积。他就西樵山遗址的重要发现,对广东地区古人类学及考古学的研究寄予极大的希望,并提出的“西樵山文化”。在他后来发表的一篇报告中,他西樵山和山西怀仁鹅毛口列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方2个大规模的石器制造场。1961年出版的考古专刊[[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把西樵山的出土石器列为华南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1964年考古学家夏鼐根据西樵山东南部火石硁出土的石器材料中不见磨制石器和陶片,认为如果还是由于发现的偶然性,这种遗存可以是一种“陶器以前的新石器文化”。后来,其他的考古工作者和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暨南大学等单位先后多次到西樵山进行考古调查或野外教学,陆续发现了新的石器分布点。其中比较重要的发现是在西樵山云路村北公路旁的铁泉岩和藏书岩(按旧志称,却被部分考古工作者误认为是滴水岩和虎头岩)。这两个岩洞被认为是开采石料贵定的霏细岩洞穴,附
近发现有大面积的石料堆积。陈锡泉1973年至1980年,中山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在西樵山东麓一带发现了一类似细小石器为特点的文化遗存。这里的石料,类型和风格均与以往西樵山发现的双肩石器迥异,主要分布地点有旋见岗,太监岗,蚺蛇岗以及大坑村后西樵山东南麓一带。细石器的发现,又一次吸引了70高龄的贾兰坡教授专程从北京来到西樵山,他高兴地对随顗前往的考古工作者介绍了背北细石器制造场。鼓励广东省的考古学界要认真地做好西樵山的考古工作。1974年,1978年,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对西樵山的石器地点先后进了试掘,并发掘了西樵夫山外围大顗灶网遗址的墓葬。& &
2.西樵山细石器材料训,石核数量很多,类型复杂,有楔状石核、柱状石核、锥状石核、带把石核和多台面石核等。其中楔状石核,又称船底形石核,是西樵山细石器石核中的主要类型。带把石核的核体正面部位选在陡直的侧缘,按锥状或楔状石核方式剥片,而相对的一侧保持原状,用作把握。这类石核,不见于其他强石器地点,是西樵山的特点的石核。& & & 3.细长石片(石叶)是细石器工艺的主要产品,可以直接嵌入骨刀梗的凹槽里制成锯刀、匕首或投枪之类的复合工具。 西樵山发现的小石片数以千计,多数背面成双脊、章脊或人字脊。少见或不见几何形小石片,罕见边缘经第二次加工的石片,其宽长、厚长的比数均偏大。西樵山的细石器材料中的石片石器以刮削器、尖状器为主,种类还有雕刻器、琢背小刀和石镞等。& & & 4.西樵山细石器材料中的石核石器以刮削器为主,但缺乏典型的圆头刮削器、雕刻器和小石镞,不见北方细石器系统中常见的石钻。& & & 二、又肩石器类型的特点& & & 1.打制、磨制的双肩石器是这一类型石器的主体,包括双肩石斧、石铲、和石切割器。此外还有长身石斧、石凿、石锤、石球、石锄(镐)、砍砸器、圆盘状切割器、夹状器和刮削器等。石器以打制为主,也有部分采用燧石(均为石锤制品)。器物具有砍、挖、割等多种不同用途和功能。& & & 2.这类石器的制作工艺,直接取材于出露岩脉,由石块到荒坯,采用减薄的方法大量剥片,石片细长而薄,台面细小,反复锤打成“荒坯”(即打制石斧)。然后再用小石锤进行细部琢磨加工,使双肩明显成形,并把器上的疤痕脊棱琢平,放在砺石上研磨,使刃部锋利,便成磨制的双肩石斧。有些再放在兽皮或烧体育事业的木头上磨擦抛光,使石器表面更具光泽。& & & 3.西樵山的双肩石器多是利用反复打片后的厚石片加工而成的,这种厚石片实际上就是石核,因而西樵山的双肩石器多为石核石器。& & & 4.西樵山双肩石器的形式多样分有呈扇状的短身斜边弧刃式,呈扇状的长身斜边弧刃式,短身直边弧刃式,短身直边平刃式,短身以肩下作圆盘式,长身直边弧刃式等。当中短身斜边弧刃式和长身斜边弧刃式的双肩石斧,双肩匀称,斜边刃成扇状,造型规整,可称标准的双肩石器,多见于珠三角洲青铜时代的遗址。& & & 三、陶器   西樵山遗址发现的陶器很少,前后出土不过200-300件,且缺乏完整器。出土的陶器可分两类。一类是夹砂陶,器形有圜底釜等。这里的一部分陶釜片,具有早期陶器的特征,如黄褐色或红褐色,胎薄,火候低,饰绳纹、划纹或压点纹,有的带红色或白色陶衣,年代应当较早。另一类泥质素面陶和几何印纹陶,后者也有夹砂的(胎较厚),印纹有方格纹、叶脉纹、曲尺纹、半重圜纹等,年代当然较晚。& & & & & & & & & & & & & & &
年代、性质& & &
西樵山石器材料散布之多,石器发现数量之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多年来,不少考古文物工作者对西樵山遗址的类型、年代、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使西樵山文化的研究还断深化。下面是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过的有关西樵山考古的报告、论文和文章:& & &
中山大学调查组《广东南海县西樵山出土的石器的初步调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59年第一期)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南海西樵山出土的石器》(《考古学报》1959年第四期)彭如策等《西樵山古代石器》(《文物》1959年第五期)梁钊韬《广东省南海县西樵山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对遗址性质的一些看法》(《古脊樵动物与古人类》1960年第一期)黄慰文《西樵山访古》(《化石》1977年第三期)黄慰文、李春初、王鸿寿、黄玉昆《广东南海县西樵山遗址的复查》(《考古》1979年第四期)李松生《西樵山古石器制造场》(《随笔》1980年第七期)曾骐《西樵山东麓的细石器》(《考古文物》1981年第四期)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南海县西樵山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杨式挺《试论西樵山文化》(《考古学报》1985年第一期)曾骐《西樵山——珠江流域原始文化的探索》(《人类学论文选集(一)》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西樵山课题组《1986——1987年西樵山考古的新收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8年第三期)吕丹《西樵山石器原料霏细岩开采方法的实习研究》(《广州文博》1989年第二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南海县博物馆《1986年西樵山考古发掘》(《考古与文物》待刊)李松生《关于西樵山遗址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待刊)根据了以上文章的综合论述,可以看出西樵山是一个大型的、使用年代很长的、石器供应范围很广的石器
制造场。由于它所处的地埋环境以及受其影响的许多遗址的类型、文化遗物特征、墓葬习俗和经济生活等,形成了一种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考古学者名之为“西樵山文化”。它有别于广东省境内封开县黄岩洞类型和英德县青塘类型的洞穴遗址,有别于韩江流域陈村类型的贝丘遗址,也有别于粤北的石硖文化。西樵山文化实际包括了以西樵山石器制造场为纽带和以西樵山类型的石器等遗物共存为标志的一群古文化遗存。一.& & 西樵山文化处于河涌交错,山岗、台地棋布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形成了许多山岗、台地、土墩、贝丘等类型的遗址,其中沙丘、贝丘遗址占半数以上。以中、晚期的贝丘、沙丘遗址中堆积着大量介壳类和水陆两栖动物的遗骨,如象、鹿、牛、猪、狗、猕猴、马来鳄、飞禽、鱼鳖和蚬、螺、牡蛎等,渔猎和捕捞是当时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部分山岗、台地遗址出土大量磨制石斧、石奔、石铲和比较发达的陶器,说明已有农业经济出现。二.& & 西樵山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陶器、纺轮、骨、角、牙、蚝、蚌质工具和饰物。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是以霏细岩为石料的斧、奔、铲等双肩石器,当中以斧、奔为大宗。还有一种有段有肩石器,是西樵文化融合了东方沿海有段石奔之后出现的一种特殊工具。此外,也有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石镞、石矛和砺石等。西樵山遗址仅出土过破碎陶片,不见完整陶器。从同类遗址中可知西樵山文化前期陶器以夹砂为主,器形是圆底釜、罐、碗、盘、杯、豆和器座等,纹饰以各种绳纹、刻划纹、篦点纹为主,器型一般较小,手制或模制。泥质陶有罐、镂孔矮圈足盘、平底盘、浅盘、豆怀等。泥质磨光红陶占一定比例、并出现少量彩陶。西樵山文化晚期的陶器盛行几何印纹陶、泥质陶、夹砂陶,都坎卫生所拍印各种纹饰。炊器仍以釜为主,多宽沿敝口,扁圆腹,盘、罐、豆类都盛行圈足。许多遗址都出土纱轮。佛山河宕出土纺轮125个,有的圆面刻有单线或复线组成的装饰花纹。骨、角、牙、蚝、蚌质料的生道工具和饰物出土还多,但也是西樵山文化遗址的组成部分。三.& & 西樵山遗址没有发现过墓葬,但在西樵山文化遗址中晚期墓葬有较多发现,其中南海大同灶岗清理6座,佛山河宕清理77座,西樵鱿鱼岗清理36座,增城金兰寺清理4座,这些墓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墓葬或墓地分布于遗址中。2。墓坑还明显或挖浅坑,用贝壳填埋。3.墓坑或人骨架以东西向为主,实行一次单人葬为主,未见明确的合葬墓。4.多数墓没有陪葬品,有随葬品的每座墓多为一件,也有2-3件的。5。有人工拨牙现象,成年人生前便拨去上侧门牙。佛山河宕22个成年男女骨架中,有19个生前人工拨牙。以上这些情况,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珠江三角洲一带当时居民的墓葬和葬俗。寺边村& 在宝峰东,由原来龙爪村,龙庆村合并。云端村& 在西天湖南,云端峰东,由原来云端,石田两村合并。云谷村& 原来小科峰南,已无人居住,只余2处残墙,最一户人家已于20世纪60年代移入碧云村。山麓村庄:吉水村& 在吉水峰下,今属西樵镇西樵管理区。黄冈村& 在玉廪峰西麓,今属西樵镇岭西管理区。冈边村& 在仙掌峰西麓,今属西樵镇会儒溪管理区。大坑村& 在玉溪之南,今属沙头镇山根管理区。樟坑村& 在沈婆坑口,今属山根管理区。冈头村& 在黄旗峰东,今属山根管理区山根村& 在鸡镇峰南,今属山根管理区寨边村& 在黄旗峰东,今属山根管理区。浦口村& 在浦口峰东,今已无存。沙边村& 在金钗峰东北,今属西樵镇西樵管理区。坑边村& 在金钗峰东北,今属西樵镇西樵管理区。迳边村& 在金钗峰北,今属西樵山农场。依傍环山溪(旧称樵湖)村庄:㯥头村& 在吉水峰西,今属西樵镇爱国爱理区。简村& & 在㯥头村西,今属西樵镇简村管理区。禄洲村& 玉廪峰西北,今属西樵镇岭西管理区。羔洲村& 在玉廪峰西北,今属西樵镇岭西管理区。闸边村& 在西樵山以南,今属九江七星管理区。蓼冈村& 在西樵山以南,今属九江镇七星管理区。石冈村& 在西樵山东南,今属沙头镇石江管理区。第二节& & 道路桥梁山北古道& 位于金钗峰北麓,从官山镇茶行街的云梯初步牌坊起登山,沿路古木参天,途中分别原有百步亭,半山亭,纪念亭,北丫亭,风雨亭等供行人歇息,路面宽1-2米,直达山上石泉洞,全程约1公里。原名“百步云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方献夫在石泉书院讲学时建,现为登山公路截成几段。山西北古道& 从白云洞倚虹楼直上,经小桃源,白云峰腰至西天湖。全路以石板梯级叠上,宽约1米,全程约1公里。始建于清代,1949年后,历经修筑。山西古道& & 从玉廪峰南麓,沿白石峰腰蜿蜒而上,直抵山上云路村。全路以石板梯级叠上,宽约1米,全程约1公里余。始建于清代,因日久失修,路段多有崩塌。山南古道& & 位于西樵山南部,从大坑村侧蜿蜒直上至云谷村止,全程约1。5公里,路宽1-33米,路面以西樵山粗面岩石铺砌,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湛甘泉到西樵山建云谷院讲学时所筑。路设三关,每关设立牌坊(已毁)。狮脑峰东南麓为第一关;由喷玉岩侧上,沿九曲溪旁至蜘蛛峰以北为第二关;由金鼠朗的“云门石”以上为上关。路过三关,便进入云谷。现古道尚存,但残破不整,路面变窄,路石多被拆迁。盘山公路& & 西樵山农场于1979年兴建。路面宽约5-7米。全程约17公里。起点接官山江浦东路,经太尉峰麓,沿玉岩前,绕金钗峰腰至平岗面前缘,分为南,西二支路:南支过东天湖堤坝,转东南沿白山峰麓达碧云村;西二经御屏峰,石牌峰,百炼峰,象峰达西天湖。山中部有一主干路:东从碧云村起,途经樵岭小学,亦有亭,西至象峰西麓与西路相接:南侧分别接连4条分支,第一支路在碧云村往东南至西路相接;第二支路在碧云村丹桂园西,往南靠左至大科峰顶;第三支路在丹桂园西,往南靠右经大科村至寺边四方竹园,九龙岩;第四支路在亦有亭往南100余米后靠左通与第三支路相接,靠右通往铁泉峰石燕岩新石器遗址和云路村直达寺边村。山上所有公路,连接成交通网道。登山索道& & 位于御屏峰至天镇峰下东北麓,西樵山农场于1984年兴趣,1986年竣工通车。索道上下设有机房及候车站,两站平距612米,斜距635米,高差163米,这条客运索道,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第一条双牵引三线往复式的客运索道,运行速度每秒3。5米,大约5分钟即可从山下到达顶站,为登山者节省了不少时间和脚力。索道每道一车,运行一次,车箱交差上落,每次可乘15人登山,并运送15人下山。
西樵大桥& & 位于浦口峰东北麓,横跨北江支流顺德水道龙津渡江面上;日奠基,日试行通车,日举行剪彩仪式,总造价人民币3017万元。桥型是一种近世最新发展起来的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又名斜拉桥),在广东省属首座兴建。桥分主,副桥,由塔柱,拉索,主梁及桥墩4者组成。主桥长706米,两端衔接线路共1078米。桥面宽16米,其中车行道14米,人行道2米。主桥是斜位桥,拉索13组共116根钢索,呈竖琴形布局。大桥主跨为125米。斜拉塔是门式结构,高68米,塔顶建有一座300多平方米的观光厅,可供游客乘电梯登上塔顶品茗。跳望。官山桥& & & 跨官山涌南北岸,桥长88米,宽6。3,栏高1米,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壁拱桥。建于1970年。荷花湖桥& & 在白云洞口群羊出洞景点前的荷花湖上,钢筋混凝土建造,桥长6米,宽1。5米,栏高0。6米。西樵山中国旅行社于1987年建。涤尘桥& & & 位于白云洞小云亭后,有3块长方形花岗石板并排横于小云泉溪涧上,题名涤尘桥。建于清末。桥长1。7米,宽1。1米,原是云泉仙馆过养云庐的小石桥,泉水从桥底涓涓流过。涤心桥& & & 位于白云洞内洞口。2块长方形花岗石板并排横跨于飞流千尺瀑布溪涧下。明代万历年间大学士赵皋建。桥长2。5米,宽。72米。彩虹桥& & & 位于东天湖西,以3块长方形花岗石板并排成桥,建于清朝,桥长1。6米,宽1。2米,桥孔宽1米,高1米,石牌村双鱼泉之水从桥孔流入东天湖。凌波桥& & & 位于观翠岩瀑泉下,以花岗石叠于积翠池旁为桥,长1。2米,宽1。8米。遇仙桥& & & 位于碧玉洞。以4块长方形花岗石并排成桥,长4。65米,宽1。5米,玉岩辛勤工作飞瀑之水从桥底流过。流波桥& & & 在白云洞若观火奎光楼西北侧白云湖岸,1974年西樵山中国旅行社建。是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拱形小桥。东西横于高,低两湖之间,长9。45米,宽2。1米,栏高1米。桥孔出水位倾斜起伏,水流如波浪形,故名。绿亭& &
在白云洞若观火邯郸别邸内,建于清末,面积13平方米,是一座方形亭。4根花岗石柱,歇山顶,绿色琉璃瓦,角脊灰塑几何形立体图案,檐角悬挂喇叭形陶种,亭内装饰天花板,设有花岗石板座位。光分亭& &
在白云洞戴云精舍后,逍遥台上,座东南向西北,建于清道二十八年(1848年)。进深7。9米,宽7。4米,背靠石崖壁,有一后墙。内外各4根圆形花岗石柱,抬梁木构架,歇山顶,绿色琉璃瓦,亭内正中有大理石神龛,前有花岗石神台,原奉吕仙,亭边缘筑栏基。小云亭& &
又名圣像亭,在白云洞倚虹楼后,依山建筑,面积14平方米,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绿色琉璃瓦,檐口饰木雕花草图案,亭内装饰天花板,是一座机根圆形花岗柱的攒尖顶亭。望瀑亭& &
在白云峰西北,千仞壁顶部,建于1962年,面积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琉璃瓦,攒尖顶,圆柱,亭边缘筑座椅式栏基,檐中悬挂“望瀑亭”3字的,木刻横匾。观瀑亭& &
位于望瀑西距40米,建于1962年。面积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琉璃瓦,攒尖顶,圆柱,亭边缘筑座椅式栏基,檐中悬挂“望瀑亭”3字的木刻横匾。观瀑亭& &
位于望瀑亭西距40米,建于1962年。面积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琉璃瓦,攒尖圆形,内设水泥石米板座位。问龙亭& &
在西天湖东北,建于1981年,为旅日华侨陈伸捐建。面积1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座4柱,琉璃瓦,攒尖顶方形亭,内设水泥石米板座位。平顶亭。亭之东北面建挡风墙,墙壁正中镶嵌“亦有亭”3字的石刻横匾构,12柱,黄色琉璃瓦,攒尖顶,2层檐的方形亭,香港同胞何良。罗景云捐建。龙珠台& &
在西天湖西畔,1981年旅日华侨陈伸捐建,面积6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座方形边长8米,高1。27米的建筑体,四边设水泥石米栏杆,台中镶嵌高1米,宽0。5米的石英石,名“龙珠台”。俯虹台& &
在西天湖观龙楼右侧,右垂虹瀑布前,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面桥台。桥长13。9米,宽7米,桥的东南侧建扇形平面,边缘设黄色竹节形资筒栏杆,供游人仰看右垂虹瀑布景观。奎光楼& &
位于白云洞口,南北向。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简村堡27户人士捐资重建,乃科举时代学子用以供举魁星,祈求文运昌盛,以后历经重修。是一座方形3层楼建筑,面积16平方米,高15米,尖顶,4角脊,3层瓦檐角脊凤尾状翘起,檐角分别悬挂喇叭陶钟,上,中,下3层墙壁各设圆形花窗,为进出白云洞的通道标志。听泉楼& &
在白云洞的千仞壁下,邯郸别邸内,建于民国22年(1933年)。面积168平方米,经多次重修。青砖墙,顶部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4层,原是云泉仙馆常驻道士的住舍,现作风景区游客住房。戴云精舍&
位于听泉楼右侧,建于民国22年(1933年),面积120平方米,青砖墙,钢筋混凝土楼板,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顶脊装饰二龙对珠,原是云泉仙馆道士住舍,经过重修,现作风景区游客住房。养云庐& &
已毁,原建于清光绪丁(1907年),位于白云洞倚虹楼后,遗址面积504平方米,遍地留有残墙瓦砾。观龙楼& &
位于西天湖东南,背靠山崖,面临天湖,1981年旅日华桥陈伸捐建,面积927平方米,楼高2层,砖块,石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白色水泥石米地面,楼前右侧竖一方形华表,左侧立3枝旗杆。门前左壁镶嵌创建观龙楼的石刻碑记。三湖书院&
在白云洞,位居应潮湖,鉴湖,会龙湖之间而得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金瓯堡名士岑怀瑾等创建。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书院砖木结构,金字式抬梁木构架,硬山顶,两进“祠堂”式。前座低,后座高,前后座之间为露天井。天井左右侧设走廊。前后座为方块砖地面,露天井及正门外为花岗石板地面,门框以花岗石镶嵌。1987年拆毁,要原址建“三湖宾馆”。1987年南海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格局、采用砖块、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于“会龙湖”畔西北的灌木林中。云溪书院& & 在白云洞口白云古寺左侧。清乾隆丁酉年(1777年)简村堡27户文会捐建。道光十九年(1830年)重建,改名字祖庙,奉祀仓颉。砖木结构,一座两进,中为天井。天井中建方亭。总面积约496平方米。前殿我有廊。云瀛书院& & 在官山墟高街西,光绪十年(1884年)官山墟附近7乡同人集资兴建。抗日战争初期(日)郭沫若曾到此对千余学生和群众作《抗战必胜》为题的演讲。20世纪50年代初被改建为粮仓。船厅& & & & 在白云洞中邯郸别邸内,建于清末,经多次重修。建筑体长25米,宽9米,近似船形,砖木结构,歇山顶,脊壁灰塑草木,花鸟图。墙壁周围装饰各种图案的茶色玻璃窗,外设走廊,门额木刻“云海天船”4字。阁& & & &
在白云洞飞流千尺瀑布北,应潮湖西,原是云瀑亭旧址。清乾隆乙未年(1775年)南海黄虞,黎光等改“云瀑亭”为“& &
阁,为文人学者读书讲学之所,后日久失修,196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阁西倚华盖峰,南带飞流,面积102平方米,砖块,钢筋混凝土结构,高2层,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鸳鸯阁& & 在西天湖东,1981年旅日华侨陈伸捐建,面积1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以2座六角
打字打到手软添
[s:18]& [s:18] 有无讲到山南路噶黑岩啊??
4个媳妇及大女儿背在肩上,其中1个小孙子被打死,3个受伤,村民马银四,被弹片炸伤腿部,机关枪救未响前已倒下,背后压着侄儿受了伤,全家11人罹难,仅3岁大的孙女幸免,村民陆爱,当天在厨房洗碗,日寇闯入时,被一刀斩断头颅,跌入跌镬里,尸身仍趴在灶边没倒下,村民马银欢,机关枪关未响便被吓昏倒地,苏醒后,从尸堆中爬出拨脚就走,被持刀的日寇尾追,往后颈斩去,断了辫子,银欢跳到崖下草丛中,才免于难,碧云村尾罗端云,一家8口,全部丧屠刀之下,碧云村民罗旺兴,是信佛的自梳女,躲在家里,手捏佛珠,口念“阿弥陀佛”,日寇闯入,用刀捅死,山中云岩寺和尚黄玉安,当天身披袈裟,离寺下山逃避,走到水井岗路上,遇上日寇,被一枪打伤倒地,再遭屠刀解尸,残骸被拖到冬菇石顶曝晒。。。。。。。。事后调查,此次被杀死烧死的无辜村民村273人,以后因伤,病,饿致死的42人,外逃失踪者无数。自后,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成为西樵山人户户“&
大忌”的日子。第五章& & 景区分布与游程第一节 景区山上下可供游览的面积约9平方公里,分为白云洞景区、天湖景区、翠岩景区、石燕岩景区,九龙岩景区、玉岩和东天湖景区、波斯岩和吐明岩景区、石门洞和仰辰台景区,以及蟠龙洞景区等。& & & & & & & & & & & & 白云洞景区白云洞在山的西北麓,是西樵山风景的总汇,董必武《游白云洞》一诗中有“欲揽西樵胜,先应访白云”之说。这个由白云、长庚、华盖三峰围抱而成的深谷,峭壁如削,泉瀑飞洒,妙趣天成,内洞是火山口湖流水长期冲击崩塌而成的纯石洞,下陷如桶,上与天接。往下还断扩展,形成宽谷,曲折盘旋,高低错落。谷中有大、小云泉从两腋下泻,分层贮水成湖,湖水上下辉映,各显奇趣。洞草创于明嘉靖年间,创始人为佥宪何中行,爱洞的佳胜,剔幽发潜,游息其间,他的儿子何亮,继志筑室,读书其间,自号“白云主人”,洞遂以“白云”为名,历200多年,名流萃聚,辟精舍,建书院,结吟坛,立庙宇,亭台楼阁,参差出现,栽花植树,景况宜人,天然的危崖幽壑,云磴天梯,奇石绣屏,飞瀑帘泉与人人巧构的亭台院榭,古塔新楼,崖题石镌,巧妙地浓缩在这个隐于万绿丛中的小天地里,清人把全洞划分为3个“洞天”,命为24景,即鉴湖印月,华盖观瀑,灵吸波,清晖款云,拥翠评花,柳堤莺啭,攻玉听蝉,漱石晚凉,曲水流觞,& & 候潮,若谷临池,枕流听琴,云门听泉,应潮浴鹭,岩壑书声,石壁探梅,两仪垂钓,玉池墨浪,逍遥长啸,海屋汇流,琴壑蛩鸣,蕴玉夕照,古井流丹和云坳朝晖等。现在,随着时过境移,不少旧景已经湮灭,许多新景正在展现,让游侣携回一片诗情画意。僧道守云门&
云门,是西樵山的门口,从官山圩往白云洞的途中,左有天镇峰,右有吉水峰,两峰夹峙成门,过去有晚清学者陈澧手题“云门”的门楼,现已改建成高大的牌坊,红仿石柱,琉璃脊,正面匾刻郭沫若题的“西樵山”3个涂金大字,辉煌夺目,游樵者常在其下留照,背面从山中移来明学者湛若水题的茅龙书“云门”2字,笔势丰润,宛若游龙,天镇峰上原有巨石形似道人,吉水峰麓也有石形似僧人,景因以得名。百鸟归巢& & 天镇峰半云门亭后,怪石错布山中,如仰如立,似跃似蹲,状若夕照下的百鸟归巢,中有一石昂首振羽如凤凰。传说此景为明代山中画家李子长写的《百鸟归巢图》焚后所变。云湖抒晓& & 新辟于白云洞的白云湖,方圆200多亩的湖面上,碧波粼粼。山影青苍,白云浅浸。湖堤垂柳依依,花径诱人,湖中有洲渚数围,芳草披拂,水阔空明,渚上水榭亭台,长廊饶岸,是避暑荡舟,倚栏赏月的好去处。荷湖拥翠& & 这是静卧在白云洞口的一个荷花湖,“一面亭台三面树。八分池沼二分莲”。湖心亭的柱联道出了这个湖的秀气,一泓湖水,颇有瑶池的静谧,艳冶和妩媚。碰上吹一湖幽幽的荷香,好冼脱一身疲惫,一身热暑。群羊出洞& & 白云洞口斜坡上,有一群巨石像羊群一样从洞内徐徐走出来,传说明末陈子壮举义抗清时,有一老人赶着一团团白云自半空降下,化为羊,犒劳举义壮士,陈子壮婉却之,送出洞口,羊化为石。奎光映翠& & 奎光楼矗立白云洞口,层檐傍云,端庄,肃穆,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风云之龙象神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