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冬天不是最浪漫季节内衣价格的季节是出自冰心的哪本书

& “一日的春光 冰心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习题详情
16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9.5%
一日的春光 冰心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②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quán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③然而这狂风、大雪,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④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⑤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⑥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⑦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⑧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⑨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⑩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11)春在眼前了!(12)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A)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13)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14)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阻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15)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B)吞咽得口有余香!(16)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小题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4分)【小题2】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quán&&&&伏&&&&&&&&&&&&&憎&&&&嫌【小题3】请按照要求,在“圈点评注”栏内,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句子和词语作批注。(6分)(A)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B)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A句:B:吞咽:【小题4】文章第46段反复写道“我不相信春天”,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小题5】文章第5段描写杏花(画线处)的句子属于一般性描写,请展开你的想象,进行细致描写。要求:(1)描写出景物在语境中的特征;(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3)60字以内。(5分)&&&&&&&&&&&&&&&&&&&&&&&&&&&&&&&&&&&&&&&&&&&&&&&&&&&&&&&&&&&&&&&&&&&&&&&&“一日的春光”的烂漫、娇艳(2分),使作者感受到了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辛寨乡辛锐中学市中一模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一日的春光 冰心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②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理解“一日的春光”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小题1】注意对常见的字词音形意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认知。【小题1】这是一种赏析题,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表述表达效果。【小题1】了解欲扬先抑的写法的特点,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与效果。【小题1】只要设计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描写所选景物符合语境特征2分,恰当地运用一种修辞1分,语句通顺流畅1分;语言1分。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一日的春光 冰心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②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一日的春光 冰心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一日的春光 冰心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②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quán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③然而这狂风、大雪,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④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⑤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⑥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⑦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⑧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⑨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⑩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11)春在眼前了!(12)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A)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13)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14)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阻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15)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B)吞咽得口有余香!(16)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小题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4分)【小题2】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quán____伏憎____嫌【小题3】请按照要求,在“圈点评注”栏内,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句子和词语作批注。(6分)(A)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B)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A句:B:吞咽:【小题4】文章第46段反复写道“我不相信春天”,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小题5】文章第5段描写杏花(画线处)的句子属于一般性描写,请展开你的想象,进行细致描写。要求:(1)描写出景物在语境中的特征;(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3)60字以内。(5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一日的春光 冰心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②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quán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③然而这狂风、大雪,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④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⑤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⑥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⑦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⑧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⑨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⑩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11)春在眼前了!(12)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A)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13)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14)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阻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15)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B)吞咽得口有余香!(16)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小题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4分)【小题2】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quán____伏憎____嫌【小题3】请按照要求,在“圈点评注”栏内,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句子和词语作批注。(6分)(A)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B)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A句:B:吞咽:【小题4】文章第46段反复写道“我不相信春天”,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小题5】文章第5段描写杏花(画线处)的句子属于一般性描写,请展开你的想象,进行细致描写。要求:(1)描写出景物在语境中的特征;(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3)60字以内。(5分)”相似的习题。  很有内容的好帖,马克,以后慢慢品
  @今天很沮丧 2楼
11:16:36  二、王丹凤  中国著名电影女演员,16岁涉足电影,从影四十年,在银幕上塑造了60多个艺术形象。她是唯一一个参演巴金《家》、《春》、《秋》改编同名电影的著名女
,她是唯一一个应邀参加美国总统里根就职典礼的中国籍著名女
,她的美高高在上,不容置疑。      ......  -----------------------------  这也未免太美了,
  @今天很沮丧
00:13:00  婚事得到周总理的认可  此后,道临没有再来找我。一次在大光明电影院开会出来,门口停着上影的厂车,秦怡热心地招呼我搭车,我刚上车,就听见秦怡喊:“道临,你怎么不上来,快上车啊!”“不,你们坐吧。”循声望去,只见他的身影一闪而过。秦怡嘀咕了一句:“这个孙道临,为啥有车不坐偏要走路,真怪!”只有我明白其中的缘故,刚才开会时没见到他,看来他在刻意躲我,想到这点,心中不由刺痛了一下。  ...  —————————————————  作为王老脑残粉怎么能不来留个名。。。。lz不介意我放几张王老的图片吧。。        
  @Amberall 403楼
17:01:28  @今天很沮丧
00:13:00  婚事得到周总理的认可  此后,道临没有再来找我。一次在大光明电影院开会出来,门口停着上影的厂车,秦怡热心地招呼我搭车,我刚上车,就听见秦怡喊:“道临,你怎么不上来,快上车啊!”“不,你们坐吧。”循声望去,只见他的身影一闪而过。秦怡嘀咕了一句:“这个孙道临,为啥有车不坐偏要走路,真怪!”只有我明白其中的缘故,刚才开会时没见到他,看来他在刻意躲我,......  -----------------------------  谢谢补充。王文娟真得很有气质。
  一六零、曼萍  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前期的著名广播歌星,与都杰、赵美珍、张帆、董妮、林琳琅同期,也同处于二线地位。她的声线与早期的姚莉有些相像,所演唱一首《爱的流连》流传很广,最知名。尤其在新马一带,歌迷耳熟能详。为此曲谱曲的周明源,在当时歌坛也仅见此一首作品。如他不是其他著名作曲家的笔名,而是一位独立的作曲家,这首华尔兹节奏的歌曲可谓‘一鸣惊人’了。  《歌坛春秋》中关于曼萍的介绍:  书中212页有这样的记载:  “昨天我讲到在上海各舞厅和饭店,咖啡馆,茶室,普遍都有广东音乐,那是广东音乐的黄金时代。那是民国廿六,七年(1937,38)的事,就在那个时候,我所领导的一家中央舞厅的乐队,为广东音乐最有声望的一队,而且为适合于跳舞拍子,节奏的加强,除了广东音乐的乐器外,同时用钢琴和比士两样西洋乐器配合演奏。因此所奏出来的音乐更适合于跳舞的节奏,更由于个小包的记者在报上大大的赞赏,捧出了一个名堂叫【爵士广东音乐】,同时我又经常以小提琴,钢琴,比士演奏些探戈,华尔士等名曲,这些办法也提高我的乐队名气。  就在那个时候,一向在电台广播的曼萍小姐也被我请来配合我的乐队唱流行歌曲,这事我以前提过,曼萍在舞厅当歌手,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人,姚莉,张露,吴莺音都是后来的事了。后来京滬一带,南京,苏州,常州,常熟,杭州,芜湖等地的饭店,茶室,也都争取聘请广东音乐乐队和歌手以为号召,这事广东音乐登峰造极的时期。”  书上217页又记载道:  “那个时候歌手除了曼萍是正式歌手之外,张露还是以初出茅庐的姿态来台上客串客串。高士满舞厅天天客满,米高梅舞厅的老板眼看着发红,就派人来和我接洽,出更高的待遇想把我的乐队挖过去。。。”后来乐队被米高梅挖走后引来了纠纷。  书中220页说道:  “米高梅老板到底是外边混的,有办法,这事儿交涉下来,一分钱都没有赔,只是由我在介绍一班乐队到高士满,另一个条件是唱歌的曼萍在米高梅,高士满两边唱,另外再替高士满增聘一位唱歌的,那就是张露,也就是张露由电台转到舞厅,正式做歌手的开始。”  书中开头,在30页的地方也有提到曼萍:  “现在我讲流行歌的另一个发展,上海是我国最繁华的都市,敌伪时期大小舞厅有三十几家之多,饭店,咖啡厅,更不计其数,那时候我正从事于音乐的职业,一个偶然的动机,我觉得流行歌被一般人所喜欢,假使舞厅里请一位小姐唱,一定会受欢迎的。  于是我就开始进行这件事,可是,电影明星当然不肯到舞厅里去当歌手,而电台播唱的小姐,有些守旧的根本连舞厅都没去过,有些哪?想去又没胆子,因为在舞厅站在音乐台上唱,下边那么许多人在听,难免评头论足的,没有舞台经验的人,一定会心怯的。后来经过我多番努力,找到了一位在电台播唱的小姐,名字叫曼萍,破天荒的在中央舞厅献唱。果然让我的理想猜中,大受欢迎,中央舞厅每天客人挤得满满地,显然地一些客人不为跳舞,而是专为听歌而来的。  曼萍小姐在中央舞厅献唱,可以说是流行歌在娱乐场所公开献唱的第一人,后来曼萍随着我的乐队转到国泰舞厅,高士满舞厅,米高梅舞厅。到哪家,哪家的生意就特别好。我在这顺带的讲一讲这位曼萍小姐胜利后与一位飞将军结婚,现在(1957年)在台北,已经子女成群的太太了。”  书中关于欧阳飞莺与曼萍的介绍,101页:  “欧阳飞莺并没有在电台唱过,抗战初期他还在学校里念书,那个时候我在上海米高梅舞厅工作,在场子里唱的是曼萍和张露。欧阳飞莺来舞厅客串还是学生打扮,带欧阳飞莺来的客人还特为介绍她和曼萍,张露相识,意思就是想向她们讨教,后来他跟作曲家陈歌辛学习了一个时期,颇有成就。。。。”    
  一六一、 范雪朋  (1908--1974),江苏宜兴人,电影女演员,原名姚雄飞,日出生,日逝世。原为女工,1926年后在“复旦”、“天一”、“艺华”等影片公司任演员。主演《十三妹》、《七剑十三侠》、《铁血男儿》等影片。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早春二月》等影片中饰演角色。  演艺历程:  范雪朋1926年从影,在“友联”影片公司拍摄了她的第一部影片《娼门之子》,接着主演了《荔镜记》。从1927年至1931年,她以女侠客的姿态在银幕上出现。因在影片《儿女英雄》中饰演主角十三妹而走红,被捧为“武侠新星”。此后,她相继辗转于复旦、大华、天一、艺华等影片公司,拍摄了《红楼梦》、《林冲》、《七剑十三侠》、《舞宫春梦》、《掌上珠》、《红侠》等几十部纯属商业性的影片。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范雪朋停止拍片,到南京、天津等地演出舞台戏,其中的《啼笑姻缘》颇受欢迎。1933年冬,在左翼电影运动的推动与感召下,她与亲友合资组织了强华影片公司,并身体力行,改变戏路,拍摄了《觉悟》、《母亲》、《钟声响了》、《沦落》和《我们的生路》等影片,均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其中《沦落》,反映了当时农村凋敝的悲惨情景,遭到查禁,致使公司被迫倒闭。随后,范雪朋加入天一公司。这时武侠片已经衰落。她在“天一”主演了《舞宫春梦》、《黎明》、《杨柳村》等七八部影片。随着岁月的流逝,因年龄的关系,她改演中年妇女及老太婆角色。“天一”停业后,她到香港做了一年录音工作。回到上海后,进入“艺华”,出演了《三笑》、《观世音》等影片。在这些影片中,她多是扮演母亲角色,因此赢得了“大众母亲”的雅号。由于身体支持不了,1942年她从影坛消失。解放后,她积极参加上海剧影协会组织的学习活动,后在《妇女代表》、《归来》等剧的演出中饰演角色。1952年3月,她正式重返电影工作岗位,加入上影演员剧团,先后参加拍摄了《山间铃响马帮来》、《幸福》、《雾海夜航》、《布谷鸟又叫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十几部影片。1960年,她出席了全国第三次文代大会,并被评为上海市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1974年文革期间因肺癌逝世。        左一为范
  @今天很沮丧
21:40:00  @Amberall 403楼
17:01:28   @今天很沮丧 355楼
00:13:00   婚事得到周总理的认可   此后,道临没有再来找我。一次在大光明电影院开会出来,门口停着上影的厂车,秦怡热心地招呼我搭车,我刚上车,就听见秦怡喊:“道临,你怎么不上来,快上车啊!”“不,你们坐吧。”循声望去,只见他的身影一闪而过。秦怡嘀咕了一句:“这  —————————————————  王老的美图很多的,我只是随便放了几张,脑残粉表示难以取舍。。话说王老的气质真的相当好的,就算是现在八十多岁了依旧很美。。不过话说回来气质不好怎么能演林妹妹呢。。(某版就让它去吧。。)  
  @Amberall 407楼
22:36:05  @今天很沮丧
21:40:00  @Amberall
17:01:28  @今天很沮丧
00:13:00  婚事得到周总理的认可  此后,道临没有再来找我。一次在大光明电影院开会出来,门口停着上影的厂车,秦怡热心地招呼我搭车,我刚上车,就听见秦怡喊:“道临,你怎么不上来,快上车啊!”“不,你们坐吧。”循声望去,只见他的身影一闪而过。秦怡嘀咕了一句:“这  ————......  -----------------------------  真正的美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更难得的是眼光也好,郎才女貌啊
  一六二、谢婉莹  (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翻译家。  《小菊灯》,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1913年谢婉莹随父迁居北京,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谢婉莹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其间,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谢婉莹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她的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以爱为本。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繁星》、《春水》等。  1923年,谢婉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26年谢婉莹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日,谢婉莹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博士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成家后的谢婉莹,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抒发着含蓄的嘲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3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出版《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  冰心、庐隐与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其中谢婉莹(冰心)与林徽因从世交到仇敌,倒有着一段有趣的经历,这就是“太太的客厅”事件。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搬到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由于夫妇二人所具有的影响力,再加上林徽因的美貌风骚,很快围聚了一批圈子里的文化精英,如与林徽因暧昧不清的诗人徐志摩、因林徽因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多情种子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和萧乾等等。这些文化精英通常在星期六下午,陆续来到梁家,指点江山、坐论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家的交往圈子影响越来越大,渐成气候,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但还有一些学者精英,特别是所有的女性精英,不但不把林徽因放在眼里,还对此予以嘲讽。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林徽因缺乏妇女的幽娴品德,爱慕虚荣,而且林徽因的美貌与才华也被过于夸大。没有梁思成,林徽因不过是一个“向往资产阶级自由化生活方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爱哗众取宠的主妇”而已。谢婉莹在1933年10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的这篇小说发表后,引起全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作品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有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与虚幻的鲜明色彩,这“三虚”人物的出现,对社会、对爱情、对己、对人都是一股颓废情调和萎缩的浊流。谢婉莹以温婉伴着调侃的笔触,对此做了深刻的讽刺与抨击。金岳霖后来曾说过:这篇小说也有别的意思,这是指30年代的中国少奶奶们在亡国危机环境中还热衷于虚荣和攀比,而林徽因将这种虚荣发挥到了极致。谢婉莹的丈夫著名学者吴文藻(常州府江阴县人)与梁思成同为清华1923级毕业生,且二人在同一寝室,属于真正的铁同窗。而谢婉莹林徽因皆福建同乡,都受教于陈衡哲教授,应该说早年谢婉莹与林徽因应该是情同手足。她们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生活照。从照片上看,几个人正在泉水边野炊,谢婉莹着白色围裙,手握切刀正在切菜,而林徽因则在冰心的背后,微笑着面对镜头。但自从谢婉莹的《我们太太的客厅》出版后,林徽因再派人送给谢婉莹一坛子山西老醋之后,二人便成为了仇敌。  谢婉莹曾解释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写的并不是林徽因,其实是陆小曼,客厅里挂的全是她的照片”。但后来的学者研究认为,谢婉莹说“太太的客厅”是指陆小曼尤显荒唐。小说写作的背景是北平,而陆小曼当时远住上海,陆小曼的客厅多是社会名流与名媛,与小说描述的客厅里是文化精英与学者不符。还有,陆小曼并无子女,倒是林徽因有一个小名叫冰冰的女儿,而小说中的女儿名曰“彬彬”。而且《我们太太的客厅》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文字:“这帮名流鸿儒在太太的客厅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情挥洒各自的情感之后星散而去。那位一直等到最后渴望与我们的太太携手并肩外出看戏的白脸薄唇高鼻子诗人,但随着太太那个满身疲惫、神情萎靡并有些窝囊的先生的归来与太太临阵退缩,诗人只好无趣地告别客厅,悄然消失在门外逼人的夜色中,整个太太客厅的故事到此结束。”这段刻薄有趣的嘲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心胸狭隘、心高气傲的林徽因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当即派人送了一坛山西老醋给了谢婉莹,谢婉莹的自尊心大受打击,谢婉莹和林徽因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继“八宝箱”事件大受打击之后,“太太的客厅”陆小曼又备受牵连,到底这个客厅是陆小曼的还是林徽因的,还真有疑点。因为陆小曼的前夫王庚和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的确都属于整天疲惫萎靡而且有些窝囊的类型,而且她们的客厅都是名流如潮,在陆小曼还没和王庚离婚之前,白脸高鼻子诗人徐志摩也曾在她的客厅等到花都谢了的夜晚。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底是哪位太太的客厅?谁也说不清。谢婉莹暗地里嘲讽林徽因,明着栽赃陆小曼,其心计可见一般,而林徽因的送醋可以看出她任性和狭隘,陆小曼则因徐志摩的离世而对凡尘俗事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此篇文章主观意味较强,颠覆了一些观点,然而历史本就是互相对照的东西,仅供一看
  那时候的美女真真是眉眼勾人啊!连黑白照都这么的有韵味!
  @天堂遗孀 412楼
22:53:24  那时候的美女真真是眉眼勾人啊!连黑白照都这么的有韵味!  -----------------------------  黑白照耐看
  一六三、杨静  “咱爸咱妈”于洋与杨静  作者:江平 发表日期:  我清楚地记得好友晓阳离开人世的那个凄冷的早晨,天寒地冻,阴风怒吼。那天我刚到办公室,电话铃响了,里边传出中影集团黄军导演焦急而悲怆的声音:“于晓阳出事了!今天凌晨,在外地回北京的火车上……”  我的头“轰”地乱了,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几天前都活蹦乱跳的晓阳就这么不辞而别,就这么扔下他钟爱的电影、朋友、爱妻和父母走了?  我无法控制我的情绪失声痛哭,几近嚎啕!蓦地,我心头一颤:晓阳的爸妈,那两位善良的老人听到这晴天霹雳般的噩耗该怎么办?二老能承受这丧子的致命打击吗?  我赶紧冲出办公楼,我也不知道是如何把车开到北影宿舍21号楼前的,跌跌撞撞冲进电梯,我近乎失魂落魄般按响了晓阳家的门铃。  他家的保姆来开门,我进屋一看,晓阳的父母,我敬爱的于洋、杨静二位老师宛如两尊凝固的冰雕,一动不动靠在沙发上……  于 晓阳是两位影坛前辈的爱子,中影集团北京电影制片厂青年导演,有思想,有冲劲,有能力,为人热情爽朗、干活执着拼命,曾有《翡翠麻将》等作品,因为各种原 因,晓阳拍了八部电影,有六部未能通过,他又固执,不肯按审查意见修改,就这么一直耗着。近几年,于晓阳渐渐改变一些观念,又开始“蠢蠢欲动”。我和晓阳 是多年好友,我到北京工作后曾和他长谈多次,他也表示不再做“愤青”,把《女贼》等片的录相带交给我,希望我帮他出主意,认真修改,争取“重见天日”。出 事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接待日本电影友人,他作司机开车去接,席间和石建都、黄军、娜仁花等谈笑风声,临别时交给我一剧本,说他次日一早去看外景,让我帮 他把把关,说回来之后先动手抽空把《女贼》改了,趁他老爸身体健康尚能演戏,补拍一些于洋老师的主观叙述镜头……而今,录像带和剧本静静地摆在我的书架,于洋也作好了染黑头发补戏的准备,而晓阳却因劳累过度、哮喘复发,在无人救助的情况下倒在回京的车厢里……  “我今天一早就起来了,因为晓阳昨晚来电话要回来,我去买了他爱吃的油饼和豆浆,等等不见人影!七点多韩三平厂长到我家,我一听,天都塌了……”杨静阿姨喃喃地哭诉着。  “晓阳走得时候好好的,怎么就……”于洋叔叔唠叨着。他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见到我,两位老人泪如泉涌。平日里,我常去他们家,因为和晓阳是兄弟,所以二老也把我当儿子一样看待。而今,白发人送黑发人,怎不叫人痛断肝肠……  从 此,我在心中便把于洋和杨静当作“咱爸咱妈”。逢年过节,我有看望老同志的习惯。自从晓阳走后,我每回最先看的都是他父母,而且我每次都和爱人一起去,是 想让老人多一点家庭的温情。“咱爸咱妈”也把我和朱苹当成自己的孩子,除了见面嘘寒问暖,时不时会打电话来叮嘱我们要爱惜身体,注意休息。  “咱爸”于洋是重大题材领导小组成员,我常和他一同讨论剧本,每次到局里来,他都早到一会儿,在我办公室坐一坐,看着我忙碌,他觉得眼前是晓阳的身影在晃动。走的时候,他总说一句话:“别太累了……”  “咱 妈”杨静退休多年,已不导片子,也不演戏,但各种社会活动,她总是热心参加。逢有医生朋友介绍好药,她就记下,然后电话告诉我们,啥药能补身,啥药能健 体。搞电影百年纪念活动,我累病了,在办公室边打点滴边工作,老太太知道了,含着泪坐在我的身边,抚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极了。一天,她和于洋老师见到来京探望我的父母,含着泪说:“你们管管儿子,别让他累垮了。我的晓阳已经没了……”  我和二位老人认识有近二十年了。对于他们,我十分熟悉。晓阳在世时说:“江平了解我爸妈,我自愧不如。”我说,那是因为我从小看二老的戏,我崇拜他们……      
  我和二位老人认识有近二十年了。对于他们,我十分熟悉。晓阳在世时说:“江平了解我爸妈,我自愧不如。”我说,那是因为我从小看二老的戏,我崇拜他们……  于洋祖籍山东,农村长大。他少年丧父,兄长又投身革命,家中他和妈妈艰难度日。1936,于洋六岁,跟母闯关东,投奔住在吉林的外祖母。母亲靠为人洗衣供于洋读书,底层的生活使他痛恨那人吃人的世道。13岁 那年,当地拍一部根据高尔基作品改编的电影,于洋被选去演流浪儿,因他熟悉贫民生活,演来十分逼真,从此常在银幕上跑龙套,挣些零碎铜板贴补家用。抗战胜 利,在八路军当侦察员的哥回来了,于洋也走上革命道路。我军撤出长春后,于洋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他咬紧牙关拒不承认自己的身份,被组织营救出狱后逃到 解放区参加土改剿匪,随部队打四平、围长春,枪林弹雨中锻炼成长。在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长影,于洋参演了人民政权的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和第一部 长故事片《桥》,他的专业电影演员生涯便在东北的林海雪原正式开始了。  不久,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片子《卫国保家》上马,于洋扮演男主角杨德志,而女主演正是后来成为他终身伴侣的杨静。  杨静生于1928年, 比于洋大两岁,她是蒙古族的第一位专业女电影演员,解放后主演过《生活的浪花》、《矿灯》等六、七部电影,也和田华等合演过《风暴》,“文革”中被造反派 诬陷为反革命,遭关押审查多年。于洋也被冲击去“干校”监督劳动,不满十岁的于晓阳便和姐姐静江在奶奶的呵护下战战兢兢硬熬了过来。有一天,杨静被斗得实 在受不了了,她看见远处有一条大河,想跳下去一死了之,顺着田埂奔走时,一位北影同事迎面而来,带给她一句话:“于洋在那头劳动,不便和你说话,让我告诉 你,相信组织。孩子和老人都在家等着呢!”杨静听完,一屁股坐在地上,她仿佛看见大夫扛着近二百斤的麻包在田野里“劳改”,她仿佛看见爱子在昏暗的街灯下 翘首相盼爸妈回家,她仿佛看见年迈的婆婆含辛茹苦拉扯着孙子孙女在周围歧视的目光下度日……她决定:活下去!哪怕象狗一样活下去!只要能有全家团聚那一 天!  林 彪垮台后,毛主席对文艺界百花凋零的现象提出批评,号召电影界恢复生产。在周总理亲自过问下,北影的艺术家们络绎回到厂里。于洋先被借调上影拍了《火红的 年代》,那是“文革”十年中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后又主演了《第二个春天》,并和于蓝、王心刚等携手拍摄了《侦察兵》。“四人帮”垮台后,于洋改当导演, 先拍《万里征途》,后与杨静合导《大海在呼唤》和《驼峰上的爱》。于洋主演并导演的《戴手铐的旅客》曾是八十年代初轰动一时的情感动作片。许多年过去了, 全国各地卡拉OK的歌厅都保留着该片的插曲《驼铃》,这凄宛的歌声,至今仍被几代人传唱。  于洋的杨静的爱子于晓阳受父母影响,酷爱电影,可谓“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为了艺术,两代人经常各不相让争得不知谁是爹妈谁是儿子。可以说,于晓阳在家中,更像是父母的同事和战友。  而 今,晓阳走了,带着无尽的遗憾,没有留下一句话,在那个刺骨寒冷的黎明前的黑夜,在火车爬行的漫漫原野中走向了天国……追悼会上,已经悲痛得麻木的老俩口 一句话都没有,他们在默默送儿子远行!我耳边忽然响起《驼铃》中那悲凉的歌词:“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  当 天晚上,我又去看望二老。没想到的是,他们竟没有倒下!因为,他们还要安慰另一个苦命的孩子——晓阳的妻子、歌唱家迪里拜尔!一袭黑衣的拜尔没有往日夜莺 般的声音,两眼直直地望着丈夫的遗像。于洋的脸全都肿了,可他还在劝慰儿媳:“拜尔,哭吧,在爸妈面前你想怎么哭都行……”杨静抚摸着拜尔的胸口,给她揉 着,边落泪边说:“孩子,晓阳没了,你就是我们的女儿……”  那一刻,我们在场的人都哭了!  我清楚记得那年拜尔和晓阳结婚的第二天,“上戏”的师妹哈斯高娃向我透露喜讯,我忙打电话“责问”晓阳“太不够交情,有了媳妇儿忘了哥们儿”,晓阳开心地大笑,告诉我说,是老爸老妈不让叫你的,怕你工作忙,请了又怕你破费……  之后不久,晓阳和迪里拜尔在一家新疆餐厅订了一桌草原风味的家常饭,开车接了我和朱苹,请来好友梁晓声、哈斯高娃作陪,于洋、杨静二位老人欣然参加,我们欢天喜地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也算是晓阳补请我喝了喜酒……  2006年 元霄,晓阳走了整整一年后,作为我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在保利剧院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咱妈”来电话,请我们全家去看演出,我为拜尔用这 种特殊的形式来纪念夫君而感动。当天晚上,音乐厅座无虚席,司马仪·艾买提副委员长和赵实副部长等领导应邀到来。被誉为“东方夜莺”的拜尔如泣如诉如悲如 怨地演唱着,掌声阵阵,鲜花簇簇,于洋和杨静沉浸在对晓阳的思念中。当拜尔唱到“我的爱人,你能听到我的歌声吗”这句时,我真是难以抑制自己的泪水!蓦然 回首,只见“咱爸咱妈”早已泪人一般……  晓 阳不在了,永远地离我们远去了。我除了经常翻出我们在一起的照片,经常想起我们一同剪片、一同看戏、一同聚餐、一同玩耍、一同理发的情形……那个活泼爱 动、争强好胜、心地善良的晓阳不在了,留下了爱他疼他的白发爹娘……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照顾二老,代晓阳尽孝子的义务。我工作且忙,不可能常去问寒问 暖,也不能在老人生病住院时天天陪床侍奉,但我心中装着他们,时不时电话问候,“咱爸咱妈”听得开心;有朋友送我些土特产,先给他们送去尝鲜,“咱爸咱 妈”不图吃却甜在心里。尤其是,各种节庆典礼中,我都建议主办方请二老同时出场,因为杨静曾受造反派迫害多年不能演戏,许多人都以为她只是“于洋夫人”,我当主持人时便专门介绍她是主演过多部影片的蒙古族表演艺术家,并报出她的原名“德勒格尔玛”,“咱妈”激动中有些被“彻底平反”的感觉。2005年晓阳离去后的第一个中秋,我在吉林和长影领导赵国光、刘丽娟、宋江波、韩志君一同策划建厂60周年活动,我提出请于洋、杨静等老艺术家共同登台朗诵。有同志担心二老因丧子打击身体虚弱,我坚持请他们!我了解“咱爸咱妈”!人事沧桑,历尽坎坷,我相信两位坚强的老人会携手走上“娘家”长影的舞台!  是夜,华灯齐放。于洋、杨静、于蓝、田华、凌元、葛存壮、安琪七位影坛前辈在《红旗颂》的乐曲中缓步上场,当我介绍他们平均年龄79岁时,全场欢呼声震天!于洋用大家熟悉的浑厚的男中音领头朗诵《难忘的岁月》:  当我们满头华发地站在这里,  当我们步履蹒跚地走到这里,  当我们满怀热情地来到这里,  当我们携手并肩地回到这里——  哦,亲爱的观众朋友,亲爱的兄弟姐妹,  我们和你,曾经是那么的熟悉——  打开六十年尘封的思绪,  透过六十年飘摇的烟雨,  让我们,让我们和你一起,  在胶片的库房寻觅,  去银幕的背后追忆,  去重温六十年前那不朽的经历,  去找回六十年前那走过的足迹——  那时,我们刚刚度过十六岁的花季,  那时,我们依依惜别生我养我的土地,  那时,我们灿烂得象春天的桃李,  那时,我们娇美得象夏天的茉莉,  那时,我们欢快得象秋天的黄鹂,  那时,我们坚强得象冬天的红梅昂首挺立!  …………  我 无法形容我站在侧台看他们激情演绎时的心境!我为舞台上这些比我父母年纪还长的前辈如此健康、如此阳光、如此坚强而震撼!我默默地思忖着,台上的他们当 中,于蓝的儿子壮壮在电影学院当导演系主任,田华的儿子雪培是电影科研所所长,葛存壮的儿子葛优正如日中天,安琪的儿子叶大鹰佳作叠出,凌元的儿子李田也 是知名的摄影师,他们都在文艺圈里活跃着……如果于晓阳还在,他也应该是一位才情卓犖的优秀导演,但令人扼腕的是,于洋和杨静在九个月前失去了他们的儿子……我对自己说,为了眼前包括于洋、杨静在内的各位“咱爸咱妈”,作为影坛后生晚辈,我还要更努力,更投入,更爱中国电影,更爱中国电影人,只有这样,才是对影坛所有“咱爸咱妈”最好的报答!  我爱“咱爸咱妈”!          
  @今天很沮丧
12:10:00  十、于立忱  曾用名于佩琛 ,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于立群的长姐,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传说因为郭沫若    —————————————————  啊。。。姐俩都。。。  
  @joywang楼
07:23:41  @今天很沮丧
12:10:00  十、于立忱  曾用名于佩琛 ,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于立群的长姐,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传说因为郭沫若    —————————————————  啊。。。姐俩都。。。  -----------------------------  是啊,爱上同一个男人,命运也一样
  @今天很沮丧 409楼
22:44:07  一六二、谢婉莹  (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
作家、诗人、翻译家。  《
》,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  -----------------------------  (左到右)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梁再冰(梁与林的女儿),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梁与林的儿子)   
  @今天很沮丧
22:44:07  一六二、谢婉莹  (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
作家、诗人、翻译家。  《
》,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  -----------------------------  @xiaoyunche楼
20:05:12  (左到右)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梁再冰(梁与林的女儿),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梁与林的儿子)    -----------------------------  漏了林徽因
  一六四、傅全香  原名孙泉香,日(农历七月十九)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33年,她入四季春科班学习花旦,1940年以《恒娘》一剧声誉鹊起,1943年在“四季春”挂头牌,50年代初期,傅全香在《十八相送》和《织锦记》中首开定腔定谱先例,她广泛借鉴京昆和评弹的唱法,在程派“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嗓音明亮宽广,细腻传神,唱腔俏丽多变,表演富于激情,创立了越剧“傅派”。      
  @今天很沮丧
11:32:00  四、李丽华  出身梨园世家,父母都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名角。1940年十六岁的李丽华进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因主演《三笑》而声名鹊起。1948年,前往香港拍戏。60年代她在邵氏主演《杨贵妃》,从此成为古装片的宠儿。随后《故都春梦》、《万古流芳》等片,曾经多次创下票房的最高纪录,她的薪酬最高达一部影片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二。李丽华还是中国电影明星打入美国好莱坞和世界影坛的第一人。1958年李丽华应邀前...  —————————————————  我女神!!!!  
  @今天很沮丧
22:44:07  一六二、谢婉莹  (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
作家、诗人、翻译家。  《
》,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  -----------------------------  @xiaoyunche2013
20:05:12  (左到右)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梁再冰(梁与林的女儿),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梁与林的儿子)    -----------------------------  @今天很沮丧 419楼
20:27:22  漏了林徽因  -----------------------------  话说周培源是梁思成的亲家吧?!  因为梁思成与林徽因的重孙女梁周洋是中国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的曾孙女。
  @今天很沮丧
22:44:07  一六二、谢婉莹  (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
作家、诗人、翻译家。  《
》,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  -----------------------------  @xiaoyunche2013
20:05:12  (左到右)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梁再冰(梁与林的女儿),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梁与林的儿子)    -----------------------------  @今天很沮丧
20:27:22  漏了林徽因  -----------------------------  @xiaoyunche楼
20:37:24  话说周培源是梁思成的亲家吧?!  因为梁思成与林徽因的重孙女梁周洋是中国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的曾孙女。  -----------------------------  百度了下,是哦,周的大女儿周如枚,后来离了
  @今天很沮丧
22:44:07  一六二、谢婉莹  (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
作家、诗人、翻译家。  《
》,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  -----------------------------  @xiaoyunche2013
20:05:12  (左到右)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梁再冰(梁与林的女儿),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梁与林的儿子)    -----------------------------  @今天很沮丧
20:27:22  漏了林徽因  -----------------------------  @xiaoyunche2013
20:37:24  话说周培源是梁思成的亲家吧?!  因为梁思成与林徽因的重孙女梁周洋是中国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的曾孙女。  -----------------------------  @今天很沮丧 423楼
21:19:26  百度了下,是哦,周的大女儿周如枚,后来离了  -----------------------------  也就是说周如玫嫁给了梁从诫吧
  @今天很沮丧
22:44:07  一六二、谢婉莹  (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
作家、诗人、翻译家。  《
》,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  -----------------------------  @xiaoyunche2013
20:05:12  (左到右)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梁再冰(梁与林的女儿),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梁与林的儿子)    -----------------------------  @今天很沮丧
20:27:22  漏了林徽因  -----------------------------  @xiaoyunche2013
20:37:24  话说周培源是梁思成的亲家吧?!  因为梁思成与林徽因的重孙女梁周洋是中国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的曾孙女。  -----------------------------  @今天很沮丧
21:19:26  百度了下,是哦,周的大女儿周如枚,后来离了  -----------------------------  @xiaoyunche楼
21:21:19  也就是说周如玫嫁给了梁从诫吧  -----------------------------  是啊
  一六五、王蒂澂  【周培源?王蒂澂】执子之手偕子老  我爱你,  六十多年我只爱过你一个人。  你对我最好,  我只爱你!  ——周培源  1930年,北京,周日。  这天,一个叫周培源的男子正在他的朋友刘孝锦家做客,那时,他刚从美国回来不久,在清华物理系担任教授。  他是清华学堂1924年公派出国的学生,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便在加州理工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拿到了加州理工的最高荣誉奖。  尔后,他去了欧洲,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和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从事量子力学研究,他的德国导师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W.K.海森伯(Heisenberg)教授,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待了差不多一年,便回了国,任教于清华。那一年,他刚刚二十七岁。  彼时的大学教授,无论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是极高的,教授的待遇更为优厚,尤其是梅贻琦校长上任后,教授不仅有三百至五百银元的月薪,而且还可以拥有一栋新住宅,当时,闻一多所住46号“匡斋”,就有大小十四间房屋。①  周培源年纪轻轻便执教清华,可谓前途坦荡,刘孝锦开他玩笑,说他的爱情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培源拊掌大笑,说清华的女生少,物理系的女生更少,美国大学里学物理的中国女生简直稀有,哪里有人瞧得上他。  他这话不过是开玩笑,身为无锡人,他有着南方男子少有的高大身材,相貌也生得周正英俊,天庭高阔,鼻梁挺直,剑眉星目。哪里是别人看不上他,只不过是他一门心思埋头苦读,才耽搁了恋爱,毕竟三年半拿三个学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朋友也笑,说,不如替你介绍如何?清华女生少,她所在的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可是“秀色满园”,说着,她果真就拿出一沓同学的相片来。  周培源一张张翻着相片,突然他停了下来,指着其中一张照片道:“就是她了。”  刘孝锦细看那张照片,倒吸一口冷气。都说周培源眼界极高,传言果然不虚,当时,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是中国女子的最高学府,相片上的女孩子大多气质不俗,可这么多人里,他只看上了王蒂澂。  王蒂澂是吉林人,今年刚刚二十岁,就读于英文系,是北师女公认的“校花”。那张照片是她在颐和园拍摄的,当时,她和七位好友去游园,其中一位女生的堂兄为她们拍照留念,后来那位男生竟将照片拿去小报发表,于是,照片便流传了出来。好事者给这相片起了个雅号,叫“八美图”。其中,王蒂澂又格外出众些,便得了“头美”之名。  刘孝锦回望周培源,只见他望着相片微笑,轮廓优美的下巴轻轻地扬起,那是内心极为自信的表现。自古才子配佳人,刘孝锦决心成人之美。  她安排了一次宴会,把周培源和王蒂澂都请了过来,并将两人的座位特意安排到了一起。  那天两个人都如约而至,王蒂澂一身淡雅衣裙,轻轻入座,周培源坐在她身侧,离得那么近,他将她看得很清楚。她生得细巧而纤瘦,瓜子脸,柳叶眉,眼睛是单眼皮,细细长长。其实比起他在美国见到的那些热辣的白人女孩子,她并算不得多美艳,但她的秀气却叫他无端生出许多怜爱来。  上菜的时候,她吃得很少,他猜想她是不好意思,便热情地替她布菜,夹很多到她碗里。  其实她不吃是因为菜不合她的口味,望着碗中堆积如山的韭菜,她忍不住笑起来,想,这人真真的傻气,我明明不吃韭菜的,却使劲拣给我。  他看着她笑意深深的眼,脸不由自主地红了。  从此之后,他便总去北女师的宿舍找她,去得多了,门房的阿姨都认得他了,每每见着他远远走来,就在门口喊:“王蒂澂小姐,有人找。”  他每次去都给她带点小礼物,宿舍里的女孩都打趣着“哄抢”。有一次他送她手帕,轮了一圈才落到她手上,还好他有备而来,买了整整一盒子,她才在“瓜分”完毕后留了一块给自己。  她素来是大方率真的人,他也素来随和开朗,在这样的笑闹中,他和她的爱情潜滋暗长,弥久愈深。  日,他和她在北平的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清华校长梅贻琦亲自主持了婚礼,婚后,王蒂澂去了清华附中教书,他们共同居住在清华新南院①。新南院是三十栋新盖的西式小楼,建筑精美,设备完备,甚至还配有新式的电话和热水管道。周培源夫妇和闻一多、俞平伯、陈岱孙等著名教授齐居于此,整个新南院都洋溢着和谐的学术氛围。    
  他们感情很好,晚饭后,两人总相携出门散步。渐落的夕阳下,他们并肩而行的背影,亦是清华园一道绝佳风景。  许多年后,当时就读于清华的曹禺先生还对周家的四女儿如苹说:“当年,你妈妈真是个美人,你爸爸真够潇洒。那时他们一出门,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就追着看。”  婚后的三年里,他们生了两个女儿——如枚和如雁,两个可爱的女儿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然而,就在这时,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肺结核。当时,肺结核并无特效药根治,得了它,和得了绝症相差无几。  因为肺结核有传染性,她需要与家人隔离,于是,他把她送到了香山眼镜湖边的疗养院,休养了整整一年。那一年,他除了上课和探病,还需照顾两个幼小的女儿,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可是,他从来没有一次耽误过周日的探视。从清华到香山,当时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相连,他骑着自行车,往返五十里,风雨无阻。  探视有时间限制,他来了便舍不得走,被护士“驱逐”出门后,他便悄悄来到窗户处,爬上窗台。  她躺在病榻上,看到他站在高高的窗台上冲她挥手,透过擦得通透的玻璃窗,她看到他鼻尖上沁出一层细细汗珠,两只手都是黑灰。怕被护士发现,他不敢出声,只比着嘴型说好好养病,见她听懂了。他笑得像孩子一样。  她哭了,埋下头,眼泪打湿了枕巾。  她在香山疗养了一年,居然奇迹般地痊愈。  第二年,他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进修,在美国待了一年,彼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他们一家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只要他肯留下来,美国政府可以给予他们全家永久居留权。对此,他一笑置之。  他们如期归国,随清华南迁,来到了昆明,他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担任教授,从事流体力学研究。  一开始他们居住在昆明大观楼附近,当日军的飞机开始密集轰炸昆明,他们一家只得搬去西山龙门脚上滇池边山邑村,不久,他们有了第三个女儿如玲。  王蒂澂身体不太好,他承揽了照管孩子的任务,初生的女儿如玲作息昼夜颠倒,为了哄她睡觉,他能不厌其烦地抱着她,在屋里来回走上几个小时。  哄睡了女儿,他才能腾出手来备课。有时候,她一觉醒来,他还在油灯下刻着蜡纸,学校缺少教材,他就自刻蜡纸,油印课程讲义发给学生。他瘦了许多,凝神专注的样子让她觉得鼻头发酸,于是,她常披衣起床,给他端一杯热水。  这本来应该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鳝鱼面,因为他是无锡人,最爱吃这个,或者,至少也应该是一杯茶吧,可是,他们太穷了,什么也没有。  她唯一能做的,只是端一杯热水给他。  寒冬的风吹着薄薄窗纸,呼啦作响,孩子们都睡沉了,香甜的呼吸声此起彼伏,他握着那杯水,抬头对她笑,她也笑。  两人脸上都是很温暖的笑容。  有一天,他兴冲冲跑进屋,拉起正在做饭的她就往外跑,她稀里糊涂跟着他,到了院子外头才发现,栏柱上拴着一匹油亮的大马。  他得意地告诉她,那匹马是他买回来,他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华龙”,她头一次听说马也有名字,不过,老实说,他那名字起得真不错,很配这匹漂亮壮健的马。  她又好笑又疑惑:“你买匹马做什么?”  他拍拍马背:“骑呀!”他哈哈大笑,“我可有座驾了!”  他们居住的山邑村与昆明城距离遥远,没有公路,汽车不通,连自行车也买不到,他去上课的时候,需要凌晨五点便起床。  她没想到,为了赶路,他会买一匹马回来,他是一个物理学家,却用这样浪漫的方式对抗生活的艰难,望着他骑在马上,露出孩子气地得意表情,她忍不住笑了。  此后,他每天骑马进城,先送两个女儿上学,再去联大上课。他的马简直引起了轰动,整个西南联大的学生都跑来看周教授的“华龙”,连物理系主任饶毓泰都戏称他是“周大将军”。    
  他在西南联大物理系任教六年,开设了五门课程,他的学生里出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物理学家林家翘、数学家陈省身……他自己的研究也开始渐入佳境,从西南联大起步,后来建立了我国独特的湍流理论体系,他被世界公认为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  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曾得到一个留美的机会,那时,他正利用休假期在美国进修,美国政府邀请他参加了美国国防委员会,后来,他还获得了海军部的留任,可他不肯加入美国国籍,最终被拒绝了。  在中国教育史上,西南联大是一段奇迹。那时候物质匮乏,条件简陋,空袭的警报日日响起,连生命安全都是问题,然而,这八年间,联大却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更叫人惊讶的是,许多教授原本有机会离开,去美国、去欧洲,去拿丰厚的薪水,过安定的生活,可是,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留了下来,守着贫穷的联大,留在战乱的中国。  在他们身上有许多东西,不是一句“爱国主义”就能道尽的,更多的是属于知识分子的操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虽然是他一生中物质上最艰难的一段,却也成为了他们一生中精神上最愉悦的时光。  他在美国工作到1946年7月,便辞职离去。随后,他代表中国去欧洲参加学术会议,并于同年当选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的理事。  1947年2月,他回国了。那时候,西南联大已经解散,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各自迁回了旧址。于是,他们一家在上海短暂停留了两个月后,回到了北平的清华大学。  一年后,他们迎来了第四个女儿如苹。这个最小的姑娘和爸爸最亲,十四五岁的时候,还喜欢像小朋友一样,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过来,跳到爸爸背上。他不似中国传统父亲那样正襟危坐,姑娘们都被他宠得“没大没小”,如苹总是“笑话”他,说他“一天到晚爱来爱去”。他不仅不以为忤,还点头称是,别出心裁编了一首顺口溜,“老大我最疼,老二我最爱,老三我最宠,老四我喜欢”,并把这顺口溜天天挂在嘴边。  不久,解放了,他被调入北大,于是举家搬入了北大燕南园① 。燕南园是原燕京大学的教师居所,修筑得极其精致典雅,“除泥石砖瓦取自当地,其他建材多由国外运来。门扇窗框用的是上好的红松,精美的门把手全由黄铜制成,房间里铺设打蜡地板,屋角有典雅的壁炉,卫生间里冷热水分路供应,每座住宅还有独立的锅炉房以供冬季取暖”,除此之外,家家门前屋后有一个宽敞的庭院。  周家居住在燕南园56号,庭院中遍植樱花。春天的北平,樱花绽开,如锦如雪,微风拂过,一两瓣樱花翩然坠地,在北京清远的长空下,美得宛如画境。  樱花树均由周培源打理,他极爱花,还常常戏称家中有“五朵金花”,其中四朵是女儿们,另一朵是王蒂澂。  王蒂澂原名王素莲,后来改成了“蒂澂”,“澂”是“澄”的古写,“蒂”是“并蒂莲开”,这名字取自“莲出淤泥而不染”。  王蒂澂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可仍有人称赞她的美貌。据说,有位叫陈岱孙的教授为她独身了一辈子。还有一个传闻是,当时物理系主任叶企孙也因为她而终身不娶。这些传闻是真是假,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难以辨别,可是,这些足以让一个家庭分崩离析的传闻却丝毫没有影响过他们的感情。她的美貌不是她的灾难,爱花的他也把她当花朵一般呵护。  她的一生也真的如莲,始终娇嫩清芬,与他成婚的这些年,她没有出过什么淤泥,他始终把她捧在掌心里。  每年春天,他们都要结伴出门踏青,他一路搀着她的手,生怕她磕着碰着。他对她好到连女儿们也“嫉妒”了,每次一起郊游,拎着大包小包行李的女儿总在后面无奈地喊:“对不起!麻烦你们两位分开一会儿,帮我照看一下东西。”  王蒂澂习惯迟起,每天早晨,他都会在她睁开眼的时候,和她说:“我爱你。”直到有一天她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再也站不起来了,可是,他还是和从前一样,每天一大早跑到她床前,问她:“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腰还疼不疼?别怕困难,多活动……我爱你,六十多年我只爱过你一个人。你对我最好,我只爱你!”  那一年,她已经八十岁了,他也已年逾九十,他们都老了。  他五十岁上下便右耳失聪了,从那时起,说话就不由自主地“大声嚷嚷”,“自己听不见也生恐别人听不见”,每天早晨,他对她的“表白”也嚷嚷得众人皆知。  长大了的女儿们,听到老父亲的绵绵情话都忍俊不禁。  她不好意思,嗔道:“你好烦啊。”  他笑,他的笑容还是那样澄澈明净。她突然想起,曾经他也是这么笑着看她,在昆明的“华龙”马上,在香山疗养院高高的窗台上,在师姐刘孝锦家的宴会上,他看着她,笑得如同小孩子。  她望着他的笑脸,无声地哭了。  某个早晨,他又来和她说话,他看起来有些疲惫,她想他大概没有睡好,于是催着他再睡一会儿。  他说:“好的啊。”然后,乖乖地上了床。  这一躺下,就再没有起来。  她还以为他又在和她开玩笑呢,他一向是个幽默的人。可是很快,她便知道了,这一次,他是真的走了。  那是1993年,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而漫长。  没有人再“烦”她了,没有人再把她这个老妇人当小孩子宠了,没有人再对她展露明净笑容……  这世间……再也不会有那么一个人。  她发了很大的脾气:“你不讲信用!”她说,“说好了,你先送我,可你连个招呼也不打,你说走就走,你连再见也不说……”  她一面怒着,一面慢慢地,慢慢地握住了他的手,很凉,她的泪水一滴滴落下。  一生当中,他对她的承诺从来没有不作数过,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张爱玲曾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可他和她,经历了那么多,战乱、疾病、贫穷、富贵……却始终在一起。    
  一六六、张元和  1930年的某一天,几部出租车相继在上海娱乐城“大世界”的门前停下,车中走下一群女大学生,她们身后有数名男同学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明显起的是保镖作用,很警惕地护着她们。  学生们直上三楼,进入昆班“仙霓社”的演出大厅,坐下静待演出开始。  大世界是流氓集中的地方,大学生很少光顾,尤其是女学生。这种学生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去看戏的情况很少见,颇引人注目。  她们此番反常地杀入这花花世界,目的是要看仙霓社头牌小生顾传玠的戏。  顾传玠俊美温雅,唱做俱佳,年方二十已红遍上海滩。这日他要唱的是《牡丹亭》里柳梦梅的独角戏《拾画叫画》,而这出戏,正是前来看戏的女学生们此前写信请他演的。  发动同学联名给顾传玠写信点戏的是一对姐妹,大夏大学的张元和与光华大学的张允和。她们出自名门世家合肥张氏,其曾祖父张树声跟随李鸿章打仗出身,李鸿章因母亲去世,回乡丁忧的时候,职务就由张树声代理。张树声先后任过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她们的父亲张武龄生于清朝末年,但深受新思想影响,决定离开安徽,到上海、苏州兴办新式教育。他与蔡元培、蒋梦麟等著名教育家是好友,后来在苏州办乐益女子学校,当时很有知名度。他共有十个儿女,其中四个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在近代文化界非常有名,被称为“最后的闺秀”。  因为拥有一位开明的学者父亲,张家四姐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是新的大学教育,传统国学的基础也很好。而且,她们还个个才貌双全,容止端雅。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除琴棋书画外,张氏姐妹还个个擅唱昆曲。她们幼年时,曾在某个除夕夜跟家里的工人掷骰子、玩骨牌,一次下几分钱的注,以博一乐。张武龄见了很不高兴,因为他本人厌恶赌博,何况是看见自己的女儿在赌博。他没有责骂女儿,但跟她们谈了个条件:如果她们以后不玩这样的游戏,他就为她们请昆曲老师,等到她们可以表演了,就为她们做漂亮的昆剧衣裳。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教女子歌舞是为了令其习声容,“欲其声音婉转,则必使之学歌。学歌既成,则随口发声。皆有燕语莺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欲其体态轻盈,则必使之学舞。学舞既熟,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昆曲的歌舞,是独具中华艺术神韵的写意歌舞,女子久而习之,可提升气质,一举一动皆优美可观。张武龄让女儿学昆曲和现代父母让孩子学芭蕾一样,目的都是培养她们的审美意趣,提升她们的气质,何况昆曲剧本是优美的文学作品,长年修习之下,对提高文学素养也极有好处。  四个小姑娘未必能理解父亲的深意,但她们都很高兴地与父亲达成了这项协议,也许仅仅是出自对那些带水袖的漂亮衣裳的期待。  不久后,张武龄为女儿们请来了第一个昆曲教师——苏州昆班全福班的老演员尤彩云。张氏姐妹很快地爱上了这门在当时已渐趋没落的古老艺术,从中得到了快乐与安慰,而她们的一生也就此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小姐允和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时,女同学会中有一个昆曲组,特请童伯章教授教昆曲。他教的第一支曲子是《拾画》里的“颜子乐”,第一句是“则见风月暗消磨”……他微摇着头,觑虚着眼,一板三眼替学生们拍曲子的神态允和毕生难忘,而这支“颜子乐”也成了当时她与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曲子,她们很想知道,这个唱段由优秀的昆曲伶人在舞台上表演时会是什么样子。  那时仙霓社在上海大世界演出,顾传玠常常贴演《牡丹亭》中的《惊梦》。他们也演所谓的全本《牡丹亭》,但内容只到《冥判》,并没有《拾画叫画》。这出戏在当时的昆班中极少上演,因为在长达三十多分钟的时间内小生一人要从头唱到尾,难度过高。顾传玠十八岁时,便有戏曲评论家为他如此作评:“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允和久仰其大名,很希望这出自己很喜欢的戏由他来演,便拉上大姐元和及众同学给他写了点戏的信,请他唱《拾、叫》。  那封信是大家集思广益,字斟句酌地写出来的,开头很文气:“叨在同好,兼有文谊……”元和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多正经,多客气呀,是吧?过了几星期,他真的满足了我们的要求,我们简直不敢相信。”  仙霓社的舞台不大,照明也差,观众也只能容下一百多人。但当顾传玠踱着台步款款出场时,所有人屏声息气,都忘却了所有不佳的环境因素,将注意力全集中在他一人身上,听他婉转流丽、回肠荡气的歌声,看他温文尔雅又不失《拾、叫》激情的表演。  一出《拾、叫》,令汤显祖笔下潇洒痴情的柳梦梅宛如复生,而这精彩的戏也让顾传玠在元和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后,元和与大夏大学的三位女同学结成死党,几乎每个周六和周日都会去看仙霓社的戏。  这一年,张元和二十二岁,顾传玠二十岁。    
  一六七、张允和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是经济学专家,更是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是学界少有的“百岁大师”。50年前他主持设计的《汉语拼音方案》在世界范围产生极大影响,200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他的《百岁新稿》一书。他的夫人张允和是出自江南名门的才女,两人相爱相伴70年,直到93岁的张允和因病先他而去。  流 年 似 水  ——周有光与张允和  日,他出生;日,她出生。1925年相识,她16岁,他19岁。1928年相恋,她19岁,他22岁。日结婚,她24岁,他27岁。日儿子出生,她25岁,他28岁。1959年孙女出生,她50岁,他53岁。1993年重孙出生,她84岁,他87岁。2002年7月,她93岁,他97岁,对面听故事的我如醉如痴。  他们沐浴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们携手同行70余年,两个人平均年龄95岁,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美丽而恬淡。  然而,日(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她由于心脏病发作安然睡去,不再醒来。  温柔的恋爱  1925年,周有光与张允和初识,因为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是张允和在“乐益女中”的同学,两家的兄弟姊妹经常往来。但是,认识以后有几年时间他们并没有单独的接触。  1928年,张允和19岁,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周有光正在上海的光华大学读书,周有光到公学去找张允和,张允和经常东躲西藏不肯见,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甜蜜而温馨。  张允和在1988年写过一篇纯美的文字,叫《温柔的防浪石堤》,写的是1928年秋天的一个星期天的黄昏,“有两个人,不!有两颗心从吴淞中国公学大铁门走出来。一个不算高大的男的和一个纤小的女的。”虽然他们的距离约有一尺,但这算不算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呢?他们走在石堤上,凭海临风,有风吹动,有云飘浮。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本蓝皮小书,是英文版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书里夹着个小书签,是两个恋人相见的那一幕,大意是“我愿在这一吻中洗尽了罪恶!”海涛拍打着石堤,江水滔滔东去,两个人静听着彼此的心跳。她坐在他的左边,他的右手抓着她的左手,他想换一只手,他想跟她面对面,但是她却把脸扭向了更左边。“她虽然没有允许为他‘洗净了罪恶’,可是当她的第一只手被他抓住的时候,她就把心交给了他。从此以后,将是欢欢乐乐在一起,风风雨雨更要在一起。”  张允和二年级转入上海光华大学读书,而周有光已经在杭州民众教育学院教书。一次,周有光的姐姐到上海来玩,他借询问姐姐的情况给张允和写了第一封信。接到信之后,张允和感觉“吓坏了”,六神无主地拿给一位年龄大一点的同学看,在同学的鼓励下,他们从此开始通信。而通信也总要找一件恰当的事情,没有秘密,谁都可以看,就是当事人需要煞费苦心。暑假张允和回杭州,二人见面时感到了淡淡的羞涩。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日军炮轰吴淞口,为了安全,张允和到杭州之江借读,真正开始了与周有光的恋爱季节。1932年春,在杭州六和塔下,恋爱中的周有光第一次为张允和拍照,碧树掩映,绿草葱茸,张允和的映山红色旗袍显得格外醒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花前月下,良辰美景,才子佳人,情意绵绵,“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  有一次,在他们游杭州灵隐寺的上山途中,一个老和尚一直跟在后面,恋人走他也走,恋人停他也停,恋人的声音小了,他的距离也就近了,恋人坐在只能容两个人坐的树根上休息,他也侧身坐了下来。后来,老和尚终于忍不住凑过来指着高鼻子的张允和低声问道:“这个外国人来中国几年了?”周有光笑着告诉他:“三年了。”老和尚的好奇心终于得到了满足,“难怪中国话讲这么好!”        
  1932年,张允和从杭州回到上海光华大学毕业,1933年,两个相识相知相恋8年的青年人决定要举行一个新式的婚礼,他们要邀请尽可能多的朋友,于是选了一个周末的日子,印了200张喜帖。最先送的是张家女眷中最年长的大姑奶奶,大姑奶奶看了喜帖上的日子,吩咐拿了皇历来查,结果出了麻烦,这日子恰好是阴历的月末,是个“尽头日子”。喜帖只好作废重印,这回选的是远离尽头日子的星期六,大姑奶奶也点了头,200张喜帖很快发了出去,可这回选中的却是真正的尽头日子——阳历4月30日。但他们相信旧的走到尽头就会是新的开始。  家里的保姆不放心,又把两个人的生辰八字拿给算命先生看,算命先生一口咬定:“这两个人都活不到35岁。”  他们的婚礼在上海举行,他们特意把桌椅布置成马蹄型,因为马走过的地方就有路,有水,有草,有人,有生命,有幸福,……二百多位来宾带着最真诚的祝福与他们共度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四妹张充和演唱昆曲“佳期”,未来的大姐夫顾传玠吹笛伴奏。  留下吃饭的客人刚好是100位,算上新郎新娘,两元一客的西餐,总共102客。  张允和天生性急,说话做事节奏都快,张家10个姊妹兄弟,她第一个披上了婚纱。结婚前,周有光在给张允和的信中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回了一封10张纸的信,意思却只有一个:“幸福不是你给我的,是要我们自己去创造的。”从那时起,他们就要共赴风雨,一起创造幸福。  “文革”期间,周有光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69年下放到宁夏平罗,张允和在北京带着孙女庆庆惨淡度日。周有光得了青光眼病,张允和与造反派据理力争,坚持给丈夫寄药,寄了两年零四个月。  转眼之间,俊美的新婚夫妇已经变成了一对幸福的老寿星。日,周有光过了96岁生日,7月25日,张允和过了93岁生日,他们的合计年龄已经超过了190岁。结婚60周年是钻石婚,70年是白金婚。如果把恋爱也算进去,他们在一起已经相依相伴了70多个年头——几乎四分之三个世纪。  到日,就该是他们结婚70周年纪念日了。可是,张允和没有等到这一天。        
  一六八、张充和  张充和是张家四姐妹中的四妹,1914年生于上海。她被称为“最后的闺秀”,诗书画曲,样样精通,2005年秋,张充和到北京举办个人书画展,《南方周末》以《张充和:世间这样的老太太不会再有》为题,作长篇报道,大有绝色、绝唱、绝版的意味。  张充和自幼在合肥的祖母家接受传统教育,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家塾授课每日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中间一小时午餐。除重大节日外,每10天放假半天。充和如是10年,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张充和有深厚的国学功底。  张充和9岁时由吴昌硕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谟钦(拜石)先生指导,学习古文和书法,后师从沈尹默先生学书法。张充和书法格调极高,四体皆擅,尤精于小楷。董桥说张充和的“毛笔小楷漂亮得可下酒,难得极了”。董桥看到《张充和小楷》上的隶书对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如此评价:“联好字好,确是神品!”  16岁时,张充和回到苏州。在家庭的教导和周边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张充和长于昆曲,通音律,能度曲,每有佳作,辄以玉笛吹奏。当年主演《游园惊梦》,轰动重庆文化界。张充和还工诗词,其诗被沈尹默先生评为“词旨清新,无纤毫俗尘”。和她唱和者,常为一时之选。  抗战时期,张充和先后在西南的昆明和重庆生活,她拒绝了诗人卞之琳多年的追求,可能是因为诗人的性格问题,他的沉默和沉郁令张充和感到不适。  1940年,张充和转往重庆,任职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张充和的才华给用时代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梁实秋提到过:“国立礼乐馆的张充和女士多才多艺,由我出面邀请,会同编译馆的姜作栋先生,合演一出《刺虎》,唱做之佳,至今令人不能忘。在这一出戏之前,垫一段对口相声。这是老舍自告奋勇,蒙他选中了我做搭档。”  当时张充和和诸多文化名流交游。章士钊很欣赏充和,对张充和因战乱流寓西南的落魄很同情。他在赠张充和的诗中,曾把充和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文姬流落于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当时充和不悦,认为“拟于不伦”。当张充和与傅汉思(Hans H.Frankei )结合后,充和又自嘲:“他说对了,我是嫁了个胡人。”  张充和嫁给傅汉思,还得从沈从文说起。1948年3月,在北大西语系任教的傅汉思由金隄介绍,认识了沈从文,这个德裔犹太人对中国的一切感兴趣,他想学习北京话,就跟沈从文的两个儿子龙朱(小名小龙)、虎雏(小名小虎)一起玩。来沈家的次数多了,自然认识了在沈家住的张充和。在傅汉思的回忆中:“过不久,沈从文以为我对充和比对他更感兴趣。从那以后,我到他家,他就不再多同我谈话了,马上就叫充和,让我们单独在一起。”  两人恋爱了,连沈家的孩子都看得出来。小虎注意到张充和同傅汉思很要好了,一看到他们就嚷嚷:“四姨傅伯伯。”他故意把句子断得让人弄不清到底是“四姨,傅伯伯”还是“四姨父,伯伯。”此时,傅汉思也跟着张充和叫沈太太“三姐”,两人在沈家一起吃饭。  日,两人结婚了,为了使婚姻在中美两国都合法,他们准备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仪式。有美国基督教的牧师,美国驻北平领事馆的副领事到场证婚。参加婚礼的有还有充和两个堂兄弟、沈家两个孩子和几个好友,连牧师夫妇一共14人。沈从文、金隄作为介绍人参加婚礼,由于傅汉思的父母远在美国,杨振声教授代表男方傅汉思的家属参加婚礼。傅汉思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我们前天结婚了,非常快乐。……仪式虽是基督教的,但没回答,采用中国惯例,新娘新郎在结婚证书上盖章,表示我们坚定的决心。”  后来,大家欢欢喜喜地吃结婚蛋糕。小虎最喜欢吃,他说“四姨,我希望你们天天结婚,让我天天有蛋糕吃。”  一个月后,张充和随夫君从北平到上海,然后去了美国。50多年来, 张充和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张充和收藏的印章中,有一方印曰“作个闲人”,出自治印名家赵穆(年)之手。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浸润,张充和这一生,“作个闲人”,应是她的人生境界吧。                
        
  @今天很沮丧
11:08:09.0  一、严仁美   想了很久,还是以这位美女开场。大气磅礴的美。流传最广的三张照片。最后一张经常被误以为王映霞。   严仁美(1915年-),民国名媛,生于显赫的大家族。曾祖严筱舫是李鸿章幕僚,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任第一任总裁,还创办了上海总商会及众多官私企业,被誉为宁波帮“开山鼻祖”。祖父严子均是严筱舫独子,世称“多才善贾,颇有父风”,以经营钱庄著名。父......    —————————————  美女啊  
  黄金荣喜欢的那个女的特漂亮,看过黄金荣的纪录片  
  @今天很沮丧
19:42:00  一组老照片    —————————————————  第一张漂亮  
  好贴!!!!!!  西南联大看的人心潮澎湃!  读书人的风骨尽显!
  马  
  @军军家的宝贝1 436楼
08:47:04  黄金荣喜欢的那个女的特漂亮,看过黄金荣的纪录片  -----------------------------  露兰春?这也在我的名单里,待会介绍。
  @笨笨小花猫 438楼
11:44:36  好贴!!!!!!  西南联大看的人心潮澎湃!  读书人的风骨尽显!  -----------------------------  的确,虽是文人弱士,却铮铮烈骨
  一六九、露兰春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三大亨”的首要人物黄金荣,将享誉黄浦滩的京剧女演员露兰春娶进黄府。不过,露兰春含屈进黄府后,不久便邂逅了沪上一富家公子,并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黄金荣展开斗智斗法。  看上小30岁的戏子  露兰春生于1897年,9岁随母投奔上海姨母。后来母亲病死异乡,姨母把她送给张师家做养女。张师在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当翻译,是黄金荣的学生。他收养这个闺女后,也曾带她去黄公馆拜见黄家公公。  共舞台开业后,露兰春随张师夫妇去看戏,成为戏迷。她和黄府上下人等都很熟悉,成了共舞台一名长期免费的观众。一次在家宴上为宾客助兴,演唱了一段,受到客人们的赞赏。黄金荣见她有学艺的天性,便要张师为她请师传授。不久,她成了一名出众的坤角文武老生。黄金荣将她视作摇钱树,给她取了个艺名——露兰春。  随着《宏碧缘》的演出,露兰春声名鹊起,不过一场灾难也随之降临,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呼之为黄家公公的黄金荣竟会对她不怀好意。  张师夫妇秉承黄金荣的旨意,加紧做露兰春的工作。露兰春一听说要把她送给黄金荣作妾,简直被吓呆了,因为此人年长自己近30岁。然而,露兰春想到自己弱质红颜,这场劫难势必难以逃过。  黄金荣意外逼婚成功  正在黄金荣急不可待时,却发生了意外的麻烦事。  一天晚上,露兰春在共舞台演出《镇潭州》,由于黄金荣逼嫁太急,心情难以平静,竟然唱走了板,台下有人喝起倒彩。黄金荣适在坐镇,见她受委屈,一时火起,立命保镖揪住那人并连括两记耳光,待要进一步处置时,始发觉这人竟是称作民初“四大公子”之一的卢筱嘉——浙江督军卢永祥的长公子。卢筱嘉怎能甘休,临走时扬言“这笔账一定要算”。  黄金荣急忙找杜月笙、张啸林商议对策,决定由杜月笙挽请青帮“大”字辈的权威人物张镜湖出面为其疏通调解。黄金荣祸事化解,又加紧向露兰春进逼了。露兰春便提出两个条件:第一,要从黄的妻子林桂生手里接掌黄家全部财权;第二,自己是清白女儿身,要正式举行婚礼,坐龙凤花轿。  黄金荣的发迹,得助于林桂生的运筹帷幄,她岂能轻易放手?于是,黄金荣又委托杜月笙去充当说客。林桂生一听这两个条件,顿时一颗心就寒了。她想,这样的条件黄金荣竟能在杜月笙面前说得出口,他对自己的恩义已全然断绝。她主动提出只要5万元的赡养费离开黄家,以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  这一决定,不仅使露兰春,就是杜月笙、黄金荣都大感意外。万难反悔。露兰春满怀忧愤地在一长串鞭炮声中进了黄府。  红杏出墙情郎遭绑票  露兰春虽然屈身于黄金荣,但她时刻都憧憬着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不久,就有那么一个身影撞入她的情怀。这人名叫薛恒,是上海颜料业富商薛宝润的二公子。经过接触,露兰春发现这位薛公子之所以敢闯龙潭虎穴,是出自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浪漫季节内衣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