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句式特点》在朗读节奏和句式上有什么不同

导读: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景交融的境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材简析:《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景交融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恰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 (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 (1)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1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媒体显示,生答) 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本文语文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万堆砌雕琢的弊病。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句,请大家把收集的诗句互相交流,试简评诗句特色。 3、播放几帧风景瞧片,请同学们为画配文,要求文笔生动,景中融情。 四、课堂小结:本文叙述江南山水之美,语言精巧生动,清丽自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指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提示:一方面作者被皮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提示: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2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的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看图写景抒情(电脑显示)。 五、诵读《记承天寺夜游》。
3 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IT计算机、计划方案、工作范文、外语学习、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旅游景点、出国留学以及《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夕日欲颓(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4分) 5.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月色入户:(
②沉鳞竞跃:(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沉鳞竞跃(
)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各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1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相与步于中庭
.....5.翻译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请谈一谈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记承天寺夜游》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
8、【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1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3、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2 14.“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1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7、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8、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 19、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23.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2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2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6、“月色人户”的“入”好在哪里?
27、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28、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语句是:
(三)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下列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后一个“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3、①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②文中写山林景色瑰丽的句子是:
③描写日中晨昏变化的句子是:
④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3 4、你认为文中哪句写得最美,找出来并赏析这个句子。 美句:
5.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7.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乙)翻译: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的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③盖竹柏影也。盖:
④止午、未、申三时。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甲】
4 《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①门②潜游在水中的鱼③院子(或“庭院”) 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6、B(2分)
7、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8、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1分,每对一处给0.5分)闲、仙
以上共8分 4.高兴的样子(1分);考虑、想到(1分) 5.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2分) 6.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任选两点即可,2分) 7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8(1)赏月(月光) 9.A
11.C 12、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1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1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1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16、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17、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18、苏轼、唐宋 19、盖 竹 柏 影 也 20、考虑、漫步 21、翻译 22、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24.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25、月色、松柏影、比喻
5 26、用拟人的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答谢中书书答案 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1)对偶 (2)对偶,借代 3、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④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 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5、C 6、自豪、得意之情 7.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1、①门 精巧,精妙
仅仅 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3.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都是写的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 _星空生活网
你现在浏览的是: & > &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5分
优美的意境,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陶弘景(452—536)、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涛翻浪涌,汪洋浩瀚,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止”于什么呢。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抬头一看,看见了竹。《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有山无水则无趣;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上有蓝天作背景,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自康乐以来,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寂中现响,别具意趣?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如是而已矣,无一句之虚,“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常止于不可不止,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当止于月;看见“藻。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溢为游记、书札。”这像是写日记,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字通明,交相作用,互为影响。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陈郡阳夏人,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上)》,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里是“高峰入云”。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江行唱和集序》)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接着便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
一定很准确哦参考资料,也有赏月的欣喜。《记承天寺夜游》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遭贬谪后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和自我排遣的达观你好~《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归隐的志趣。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拖堂马天王说的
不相同,前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金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后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不相同,前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金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后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试比较一下《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
都浅刑焖乱褂巍繁泶锏母星槭俏⒚疃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
1《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从表达方式上看,两文都有紧扣特征的(描写),也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答案带解析】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甲文】山川...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考点分析:
考点1:散文类
一、带点词注解。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今异义词;(2)通假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二、文言句子翻译。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这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相吻合。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要求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
三、阅读理解。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内容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去年语文中考,绍兴、丽水、嘉兴、温州等地试卷要求结合文言文内容直接进行解答,而衢州、湖州、义乌、台州、宁波等地试卷的文言文阅读则要求学生通过文言阅读理解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精神或理想抱负等。
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
2 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1.一部《水浒》,凸显一个“义”字。在众好汉眼里,“义”高于一切。请列举《水浒》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义”的两个故事。
2.虎年说虎。“景阳冈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四虎”是《水浒》中的两个精彩的打虎故事,请任选其中一个。概述故事情节。
3.名著阅读学习小组在阅读《西游记》后,有位同学对书中主要人物这样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假设你也参加了讨论,请你在“悟能”和“唐僧”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开头,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
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
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说:“天。花中有刺!”
第三个却眼睛一亮,说:“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时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人嘛,他是个乐观主义者。
朋友,你是哪一个呢?
1.请在原文的横线处填写一句适当的话。(10个字以内,注意上下文连贯)
2.三个人对花的态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针对以上一种或多种人生观加以点评。(100字左右)
1.子日:“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2.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
3.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
4.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6.月下独酌,是一件苦闷的事情,但李白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找到属于自己的浪漫。
7.有一种品质叫无私,有一种情感叫无悔,把它化为形象的诗句,那便是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代许多杰出人物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激励着无数的热血青年奋发有为。请你写出能激励思想和鼓舞斗志的古诗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文言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B.夸父与日逐走(竞跑,赛跑)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指历史)
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子)一狼洞其中(打洞)
D.方七百里(指面积)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福州,每到晚上和空闲时间,约上几个好友到乒乓球馆或羽毛球馆挥上几拍,成了时尚。
B.“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于清至民国走向繁荣,见证了闽都福州城市。
C.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D.福州市的许多中小学生积极捐款,以实际行动支援玉树灾区的重建。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答谢中书书的朗读节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