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您以为孩子人是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缺少的是什么

家长的安全意识要警钟长鸣!!!...
◆ ◆ ◆ 这两天被天津商场父亲抱两个幼童失手坠楼身亡事件刷屏了,每次看到这类事件,都让我感到十分痛心!对家长来说,孩子更是独一无二的,谁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然而许多家长的安全意识还是太薄弱了,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以及对应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够警钟长鸣!
推荐 丨1b+老师
微信号:youshikoudai007为什么这类事件频频发生?为什么这类事件频频发生?每次我们叹息、痛心过后,总以为自己那么爱孩子,那么关心孩子,这类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比如这个事件中,栏杆的高度是1.3米。对成人来讲都已经是非常安全的高度了,但爸爸怀里的孩子依然坠楼身亡了。所以说,亲爱的家长,别太相信自己,哪怕是千万分之一的发生机会,一旦发生,就是一辈子的悔恨。
你有没有安全意识,和爱不爱孩子是两回事。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以此为戒,防患于未然,杜绝任何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这些潜在的危险一定要预防1.高层围栏、窗户
除了商场围栏,家里的窗户、阳台也可能因为疏忽大意,造成孩子跌落的惨剧。不久前就有新闻报道妈妈在洗衣服时让孩子独自一人在房间玩,结果爬上凳子趴在窗户上不幸跌落。
幼师提醒:家中窗户、阳台要有护栏,孩子在家中时门窗不要完全敞开,孩子玩耍时应有人看护,尽量避免靠近窗户、阳台等危险区域。大人应阻止孩子攀爬、在围栏边嬉戏等行为。
2.商场扶梯
商场的自动扶梯是意外事故频发的地方,孩子的腿脚容易卷进扶梯,怀抱着孩子如果靠近扶梯边缘也可能发生跌落的事故,如果孩子喜欢乱爬、乱趴在扶手上,也容易发生意外。
幼师提醒:乘坐扶梯前,家长应先检查是否正常运行,如果孩子还在哭闹,最好不要立即乘坐扶梯,以免孩子挣脱时发生安全隐患。乘坐扶梯时,让孩子保持在自己视线范围内,并且紧紧拉住他。
3.危险水域儿童溺水不到2分钟就会造成死亡或大脑受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告,溺亡已成为儿童和年轻人死亡的十大杀手之一!家长一定要警惕警惕再警惕!
幼师提醒:在靠近危险水域的地方,家长一定要提高注意力,保证孩子在视线范围内。在日常户外活动时,告诫孩子不要到水塘边洗手、捡物品,不在喷泉、河边逗留聊天、玩水。
4.儿童娱乐设施游乐园滑滑梯脖套被勒住、孩子被太空船甩出身亡这类的新闻也是时常发生,一些娱乐设施本身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加上人为的疏忽,及其容易酿成惨剧。
幼师提醒:在游玩前,一定要确保娱乐设施的正规性,确保有执照且运行正常。此外,家长要检查孩子衣着是否合适,最好不要穿连帽衫、带有绳子的衣物,脖子、手腕上的装饰物也应摘除。
5.旋转门孩子好奇心无限,常常会觉得商场、大厦的旋转门好玩,因此喜欢逗留、把玩,但冰冷机械不会等人,一不留神,很容易被门夹住头、脚,发生事故。
幼师提醒:如果孩子还小的话家长应抱着他通过旋转门,孩子大一点的话,那么家长应牵着手让孩子站在远离旋转门的边缘通过。为了避免意外,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在门内玩耍,门即将关闭时不宜争抢进入。
6.家中危险物品
家中衣柜、橱柜若摆放不稳,很容易倒下造成难以想象的意外。此外,家中的药品、化妆品、洗涤剂等一旦被好奇的孩子拿到手食用,危险也随之来临。插头、电器、锋利的器具等,也是预警物品。
幼师提醒:家中的大家具应确保其稳定性,危险物品应放置在孩子无法轻易获取的地方,比如放在高处、锁进柜子里。此外,还是那句话,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活动。
来园离园路上也常常会有各类安全隐患,幼师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来园离园时,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7.使用安全座椅
很多家长选择驾车来接送孩子,安全措施没有做好,孩子从车内被甩出这样的新闻难道没有少见吗?路上的交通事故难以预测,但我们可以提前做好措施来预防。
幼师提醒:切记一定要使用安全座椅,并且检查安全锁。此外,家长开车时切勿看手机,也许意外就在下一秒。
8.安全驾驶电动车
许多家长会选择骑电动车接送孩子,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却存在着非常多的安全隐患。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孩子从车上摔下、因车速过快而被甩出、衣服卷入车轮等意外状况每天都在上演。
幼师提醒:驾驶电动车一定要佩戴安全头盔,开车前检查刹车、电动车的制动性能是否良好。切勿让孩子站在或坐在前面的脚踏板上,以免紧急刹车时头部撞到硬物或站立不稳而飞出。此外,乘坐电动车时也不易佩戴长围巾,以免卷进车轮。
9.不吃路边的食物
离园路上,许多孩子会因为嘴馋吵着让家长买吃的,路边摊的烤串、饮料、零食,虽然好吃,却隐藏着诸多食品安全隐患。儿童吃路边食物中毒、身亡的报道也时常出现在新闻头条,家长一定要警惕!
幼师提醒:幼儿园在下午有小点心的环节能够帮助孩子补充能量,如果孩子在离园路上贪食,家长一定不能心软而答应。告诉孩子家中准备了晚餐,忍一忍就过去了。
孩子缺乏安全意识,说教之后也不理解?不妨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共读相关绘本,引发孩子思考,在无形之中灌输安全教育。
《儿童安全365》这套绘本从孩子的视角说明了遇到陌生人、上学时、一个人在家和外出游玩等不同情况下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及相对应的措施。能够让轻松理解、记住可能发生危险的行为和状况,学会保护自己。
《我的安全养成书》在家里,在马路上,在水塘边,在出行时,如何让孩子远离危险?这套丛书以开放式的讨论,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激发他们对保证自身安全的责任感。
《儿童安全绘本丛书》这套丛书有四个系列,分别从日常生活安全、公共场所安全、自身安全和灾难自救四个角度,讲述安全隐患,非常齐全。
写在最后我们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在痛心的同时,更应该以此为戒,做好预防措施,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零。
孩子人生路上,磕磕碰碰是一种成长,但需要建立在一个安全的大环境下,不要让一个疏忽造成无法挽回的终身遗憾!真心建议大家把这篇安全教育的文章转发给更多的家长,不要让悲剧再次发生。
*声明:本文由1b+老师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内回复“转载”。
你可能还想看家长会|班级常规|2017教学日历丨手指游戏手工丨纸巾盒丨吸管丨漫画指南丨儿歌春天主题丨早操丨午睡流程|图谱|走进幼儿园回复日签查看今天我送你的一句话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幼教资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要回复文章请先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表达困难、词汇缺乏,唯唯诺诺说不清话”|你的孩子缺乏自信吗?
自信是孩子深藏于心里的,无条件的坚实信念。
自信是孩子永恒的觉察:我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
自信让一个孩子明白:搞砸了、失败了也没关系,只会让我拥有更稳固的自尊,并给我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优势。
-Alfie Kohn
总觉得自己笨,不愿挑战新事物
不愿面对陌生人,对结交新朋友没有信心
表达困难、词汇缺乏,唯唯诺诺说不清话
过度自我保护,对父母、家长、同学的评价异常敏感
以上这些描述,都是我们在网上、书上看到的,对不自信孩子的描述。自信心培养也是日常生活中父母非常关心的一个概念。
心理学范畴里,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评估。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
每个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爱自己,自信且快乐。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自信呢?
自信通常指的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自信心强,意味着:我认为自己足够好;我认为是个有能力的人;我的内在价值感很充足;我是安全的。
自信薄弱,意味着:我认为自己不够好;我对于自己的价值不确定;我没有安全感。
你的孩子缺乏自信吗?
缺乏自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评价“很笨”“总是做不好”“老出错”。虽然他们渴望在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表现出色,但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因此,他们大多回避参加任何竞赛,在活动中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不敢表现自己,只是听从安排,表现的胆怯、内向、消极、缩手缩脚。
还有一种经常被父母忽视的现象,就是那些看上去自信过头的孩子很可能也是缺乏自信的。
这类孩子看起来大胆、外向、无所顾忌、我行我素,你真的很难把他们跟缺乏自信联系在一起,但这确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方式——自负。
自负的孩子核心问题在于对成人的肯定失去信心:他们觉得无论自己如何表现,也不会改变成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这些看法都是否定的,他们也试图改变自己获得成人的肯定性评价,但又没有耐心。
自信的孩子不会总认为自己超级好、超级有能力或是非常有价值。这种表现来源于不安全感,是一种相信我们比任何人都要好的需要。也是一种对于我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够好的恐惧感的防御,所以我们必须时刻跟别人比较并获得胜利。
真正有自信的孩子对自己的内在价值有足够的安全感,他们不需要通过跟别人比较或是夸大自己的能力,他们的能量很充足,他们认为自己本身已经足够好。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极富优越感,自恋,自以为是等特征,那一定不是真的。这是一种自负,它跟自信刚好相反。
如何帮孩子建立自信心
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呢?上文我们提到了两个很重要的东西—我足够好以及我是有能力的这两种关键要素。
足够好的感觉是指,无论孩子做什么,成功或者失败,他都是有价值的。
有能力的感觉是指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们从两个部分深入讨论一下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第一步:建立孩子稳定的内在幸福感
知名作家Martha Heineman Pieper曾经提出一个概念——稳定的内在幸福感。这个概念是指感觉自己足够好并且有能力的一种内在安全感,尽管生活里会有不可避免的成功和失败,但仍然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和一些孩子先天就是乐观的性格不同,“稳定的内在幸福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只告诉孩子我们爱他是远远不够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我们爱的是你本来的样子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只是因为他是他自己。换句话说,就是他不需要用更努力或者表现的更好来证明他自己,我们爱他跟输赢无关,跟他成功或失败无关。
回应孩子独特的需要和情绪
安全依恋的教养方式告诉我们:即使孩子成长的越来越独立,父母依然和孩子保持着联结。父母需要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就要接纳那些可能混乱的、负面的部分。
面对一个发脾气的孩子,让父母保持积极情绪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常常忍不住发怒。但只用冷言相对并不能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和维护一段关系,更糟糕的是,这会让孩子有一种错觉: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好像只有他们表现出特定的样子,你才会爱他。其实,当孩子表现的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我们的爱的时候。
不要体罚孩子
孩子需要父母的管教,比方你要教他不准在地毯上尿尿,不可以在公共场合到处乱跑,不可以说脏话骂人等等。但惩罚并不会帮助孩子学会管理他们的情绪,而只会加剧孩子已经失控的情绪。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办法自我管理的坏孩子。
虽然很难,父母还是要带着共情去接纳孩子,去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也会帮助孩子将自己视为是一个足够好并且有能力的人。
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鼓励
肯定、鼓励、认可才能让孩子感到被看到,被听到,被尊重,被欣赏。
这些都是发展自信心的关键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去称赞一个孩子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或特质,比如你不要夸Ta完美,因为Ta知道自己并不完美。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当你只称赞他某些特定的特质而不是特定的行为时,会破坏孩子的自信。举个例子,你夸孩子他很聪明是不对的,这会给他一种压力,他觉得自己必须要一直很聪明才行,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让他产生不安全感。相反,如果你夸奖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则会增强他的能力感。
第二步:体验自己的能力
无条件的去爱我们的孩子,欣赏他们本来的样子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可以帮助孩子去接纳和欣赏他们自己。除了可以赋予孩子快乐和爱别人的能力,它还会带给孩子追寻目标和满足自身需要的韧性,这同时也会带给孩子更多的幸福感和自尊。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当孩子长大,他需要体验到他自己是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能成功的追寻他的目标的重要性。
自信始于无条件的爱,这当然与成就无关。它帮助孩子发展出稳定的内在幸福感,以帮助他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追求的目标。
我们所有人都有作为人类的内在价值,这不是因为我们取得的成就,而只是因为我们自身。但我们是谁呢?我们是谁只能够通过我们做什么,我们如何与周围的环境互动来感知。
所有人都在不断的接受环境的挑战,我们需要通过练习、训练,挫折来不断获得成长。同时,这也是形成自我的过程,是我们表达自我的方式。
所以第二重自信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不断的理解和获得,来源于我们可以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的自豪感,来源于我们拥有的能力帮助自己一步步实现梦想。
自信始于感觉被爱,因为只有当孩子感觉到完全的被爱,他才能够处理和掌控困难的事情。但是自信也需要个体感觉到他们可以照顾自己并实现愿望。
当然,这里我们指的是去处理那些困难的事情。这就意味着,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困难的事情。但最根本的是,要让孩子去追寻他们自己的目标。比如说:“父亲支持我努力踢足球,因为他知道这对我来说很重要。”而我们不能够让孩子努力去实现我们所设置的目标。那样就会变成有条件的爱。比如:“如果我进球父亲就会爱我多一些。”
所以支持孩子去做Ta觉得稍微有些困难的事情,并不意味着不恰当的去逼迫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虎妈”。也不意味着我们为他们包办或是一味为他们牺牲。事实上,它意味着我们应该持续给予关注,有针对性的支持他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及他自己的价值感和力量感。也就是能够持续专注于追寻自己的目标的孩子正在发展一种我们称之为“掌控感”的能力。
孩子在孩童早期(大约10到12岁)体验到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就会发展出了稳定的内在幸福感。对于外部世界带来的挫折:比赛失利,测验不佳,甚至因为搬家导致朋友疏远等,他们都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恢复到正常的快乐状态。这时再得到父母恰当的鼓励就能很好的建立自己的自信。
但这只是针对少数足够幸运的孩子。很多人直到20多岁才能达到这种状态,有些人甚至要穷其一生努力都没有办法做到。
而你的孩子,不论Ta先天禀赋如何,拥有一个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父母,Ta已然足够幸运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你会说话 孩子就听话
一部很好的教育书
希望有孩子的家长认真看看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41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你会说话 孩子就听话
一部很好的教育书&&希望有孩子的家长认真看看
第一章 对话篇 你会说话 孩子就听话
  我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失误,就是“把现象当原因”。总是以现象作为对孩子批评、指导和教育的依据,这是造成教育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家长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和基本的原则,需要对自己不适当的行为有所了解和警惕,需要对自己的思路和举措有所反思和审视。
  这本书与其他教育书籍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呢?是对我们以为很熟悉的概念重新做一番深刻的认识,比如对成功、学习、生活、教育、批评、错误、粗心、作业、错题、复习等的看法和做法。把那些家长以为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语言和行为做一番深刻的反省和改善!
  这一章所描述的问题,有的是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语言不当的,有的是谈家长的教育理念有误区的,而您可能与其中一种甚至更多的现象吻合,所以请您务必关注与您吻合的问题。
  我们的每一节内容都有小结,有对家长提出的要求,甚至布置了作业,如果您能扎实仔细地阅读,并能按照要求完成的话,您的孩子一定会感到非常高兴,您也一定会看到您孩子可喜的变化,这一切的到来将正如您所期望的那样。
  其实你不懂我说什么——孩子对父母说
  现在首先请回答下列问题。
  1?您对孩子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
  2?您认为孩子有哪些优点?
  3?您认为孩子听话吗?为什么不听话?
  4?您觉得孩子爱你吗?喜欢你吗?
  5?您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如果不理想,那原因又是什么?
  6?总结一下自己在教育上可能的不足和问题。
  7?你认为家长应该对孩子都做些什么?
  注意:
  1?以上所有题目应该做书面回答。
  2?不要回避这个作业,当您看完全书后,再看您现在的回答,会有很多新的感触!1 其实我不懂你说什么 ——孩子对父母说说的最多的话其实
  就是废话,不过,人们还是在说……
  在许多次的讲座和报告中,我都会向所有的家长们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在您和孩子说的话里,什么词或什么话您使用的次数、重复频率最多?
  ★ 请你在这里写出来:
  很多家长会写:快、认真点、细心点、做作业去、去问你爸、你小心点……
  现在,请家长您自己再仔细看自己写的结果,有什么感觉?
  在沉寂片刻后,很多家长举起手开始说了,每一次的调查结果都很接近,最高频率的词是“认真点”,其次是“快点”,还有就是“你真笨”。
  有一次做这样的现场问答的时候,非常巧,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也来了。当我把这几个词写到黑板上以后,就问这个小孩:“这位小朋友,爸爸是不是常常和你说‘认真点吗’?”
  小孩说:“是。”
  我又问道:“那么是什么时候说的更多呢?”
  小孩说:“我写作业的时候,还有早晨去上学的时候,还有去考试时说。”
  我说:“噢,是这样的。那你是不是真的明白你爸爸说的认真是什么意思吗?”
  小孩想了想:“就是让我认真点吧。”
  我又问道:“那怎么就可以认真点呢?”
  所有的家长都很安静地在听我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这时候孩子一脸茫然但很坦率地说道:“我不知道。”
  寂静,还是寂静,然后家长们互相私语了起来,但我分明可以听到很多诧异的啧啧声。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现在可以再仔细看看自己刚才写下的内容吗?当然也好好琢磨一下孩子
  到底懂不懂您常常说的“认真”?
  结论很明白:孩子其实是不懂的!
  或许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家的孩子啊!不管是什么道理他都懂,比你还明白呢,他就是不给你干啊!”
  不客气地讲,您的孩子还是不懂,要真懂就不会不干了!
  我在与家长和孩子大量的接触中发现,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孩子听到家长说“认真点”这个词的时候,真正能够明白怎么认真学习的,真正认真去学习的人是凤毛麟角,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碰到过!就是这么夸张,但这就是事实。反之,那些语言里“认真点”少的家长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倒很不错,这也看起来很夸张,但也是事实!
  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家长通常并没有告诉孩子怎么学习才算是认真,怎么做才是认真,而往往只是用认真解释认真,孩子怎么会明白如何做才算是认真啊。就这样,一个汉语里非常好的词汇就被我们的家长给用坏了。
  家长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把认为孩子不懂的事全都替孩子做了;相反,对以为孩子懂的事情缺乏要求和指导,实际上孩子对此恰恰不懂。有时候妈妈手里拿着包袱,另外一只手拿钥匙费力地开门,孩子在旁边若无其事地看着,其实孩子有时候是属于真的不懂。对孩子没有做必要的要求,孩子当然习以为常,视若无睹了。认真也是如此,以为孩子知道如何认真,其实孩子真的不知道如何认真。
  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对孩子做要求的时候,喜欢单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感受和愿望想法。这样做不仅说不清问题,也很容易造成双方情绪上的对立。这种主观上的自以为是,往往是建立在对孩子漠视的习惯上。这种主观的行为特点,似乎也是东方人的特点。许多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表现为——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本身的意义,考虑更多的是家长对“做这件事情”的感觉,而不是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感觉。不大会想“我该不该做”,而是考虑“家长是不是同意”。这种依赖心很强的孩子表现得是如此乖巧,但自主性、独立性、创造能力却被强有力地束缚了。
  相反,那些看起来很不听话的孩子行为乖张,由于总是陷入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的漩涡中,不能正确理会家长的意图,结果丧失了许多大好时机,最后后悔也无济于事了。就像那个出租车司机说的那样,等大了的时候才知道父母的话是对的。这类家长我经常碰到,但遗憾的是他们却不能从自身的教训中总结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样的家长通常有两个特点。
  一是由于这样的家长与孩子对话交流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家长自身的教育文化程度没有太多关系。家长表现往往很主观,认为孩子对这么简单的事情一定是很明白的,所以只是主观地提出了要求和愿望,但具体怎么做却又疏于指导!可是做事情不是只靠愿望就可以实现的。何况还只不过是家长本人单方面的愿望。
  二是说“认真点”往往是针对学习,而学习到底该怎么进行,自己心里并不太清楚,清楚的又往往是偏颇和不完整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认真点”、“一定要认真”给孩子更多的信息只不过是主观意愿的表达,缺乏对客观行动过程中的明确指导。孩子们怎么能知道如何“认真”,如何实现“认真”呢?
  在家长对孩子说“认真点”的时候,孩子常常会回答:“是,知道了。”而脾气大点的孩子会说:“知道了,你烦不烦人啊。”其实孩子从来都不知道。即使大点的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知道怎么实现“认真”,但是,往往在听到“认真”二字后,心理上引起极大的厌恶和反感,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也不去做,这就是“逆反”心理的典型体现。
  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每天都做的“洗手”吧。
  我们的家长通常往往只是不耐烦地对孩子说,你要认真地洗啊,不要马虎啦之类的话;或者是打了香皂了吗,洗手背了吗之类支离破碎的问话,却疏于具体明确地指点孩子该如何作为,这是许多家长的通病。其实只需要父母对孩子耐心地做一次这样的讲解:首先你要把手湿了,然后用香皂在掌心打一打,再把香皂放回皂盒,两只手互相地搓一搓,当然还有手背、关节等处,如果指甲里有黑泥,你可以再抠一抠,然后用水龙头冲掉手上的泡沫,最后用手掬点水把龙头冲冲。噢,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的确需要说好一阵的,但是孩子听了以后,就知道了怎么做才算是洗手。(如果您连这一点都没有“认真”去教孩子的话,那太失职了,如果教了,你的孩子就会“认真”地去做事了)。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复杂,把许多简单的事情搞复杂的人是我们的家长,原因就在于家长缺乏耐心地、全面地、科学地解释和指导。
  所以,要想达到正确理解“认真”的意义,正确执行“认真”的目标,同样需要我们的家长耐心地、全面地、科学地给孩子讲解“认真”,对“认真”做出具体的要求。
  有一次,我在给某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做学习训练班的最后一堂课的时候,家长也同时在场。我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告诉我,赵老师最讨厌的一个词是什么吗?”
  大家集体回答:“认真。”
  我呵呵地笑了,看到家长脸上诧异的表情,我便觉得甚有意思。
  我又问道:“哪位同学告诉我,为什么我最讨厌‘认真’二字?”
  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大声说道:“赵老师讨厌‘认真’这个词是想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要按照它的要求,把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做完整了,这就是‘认真’。而不是把‘认真’总挂到嘴上,却不能体现在行动中。”这个同学那么流畅的回答令家长们都很惊讶,因为这个学生还是班里最小的孩子。
  后来我在一本管理科学方面的书里看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他曾公开地表示“讨厌质量”,但他著名的六个西格玛流程的主要焦点就是在提高质量、速度以及效率。最后的结果就是通用从每百万次35000个故障降低到了每百万次不到4个故障。这个质量管理的控制就在于不是从主观上对质量进行期望完成的,而是靠对质量实现的具体环节进行控制完成的。
  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也如此。“认真”是形容词。形容词更多表达的是愿望和性质。如果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是需要用名词和动词表达和解释的。
  和“认真”一词相仿的单词还有,“努力啊”、“细心点”等。可什么是努力?怎么努力?怎么做才是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对的?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想的似乎就很不足了。可我们的孩子在表达要“努力学习”决心的时候,通常表现不过是把嘴唇闭得很紧,还把拳头握得很紧,可结果又怎么样呢?正如许多家长说的那样,我们的孩子就是只有三天的热度!毕竟努力不是掰手腕,使劲并不等于努力。
  再说“要仔细”、“不要粗心”的问题。什么是仔细?怎么做是仔细?您和孩子是否做过详细的说明呢?如果有的话,您的孩子不会粗心到现在!很多人似乎能说明白什么是粗心,但却基本没有人能讲清楚什么是仔细。
  事实证明,越是频繁空洞地使用“认真”、“努力”、“仔细”等词汇,越是说明家长教育认识的苍白,教育手段的无力。与其如此,趁早把这个词从您的头脑里遗忘吧!
  好了,各位家长朋友,先把这个口头禅改掉吧,忘掉“认真”二字,希望从现在起不要和你的孩子说什么“认真”了,在需要的时候,请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做完就OK了。和“认真”二字说再见,这是给您的第一个作业。
  A:“快点”一词也体现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草率和缺乏耐心,比如孩子起床比较慢,或者作业写得拖拉,您不妨给他规定个时间,如“几点以前必须做完,不然会取消……”
  B:“你真笨”这种带侮辱性的字眼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而没有来由的“你好聪明”之类的话所起的副作用和“你真笨”是一样的。所以这个词也是被禁止的!
  ◆ 本节要点
  1?对目标没有足够的解释,说“认真”是无意义的。
  2?不讲要求,不说实现的办法,只说“认真”是行不通的。
  3?常说“认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敷衍。
  ◆ 家长作业
  1?请和您的爱人对“认真”二字的使用频率进行总结,并分析一下“认真”的使用效果如何。
  2?请在三个月内禁用“认真”、“快点”等词汇。
  3?如果非想说什么的话,就换个方式表达你的“认真”。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41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自己离上帝太远了吧!
  早 恋 ——并不难解决的难题家长越是对早恋恐惧,孩子越容易发生早恋
  我的一位朋友阿娟和我说起一件事情。讲到有一次,她和几位朋友带着他们的孩子在一起吃饭,席间谈起早恋的话题,一个朋友的儿子当时是初二的学生,阿娟便开玩笑地问起那个孩子,你有没有女朋友?没有想到他却很大胆很直白地说:“没有女朋友多让人瞧不起啊!”听到此话,她诧异地望着孩子的母亲,更没有想到的是她的朋友居然面无表情。
  事后,阿娟问那位母亲:“你也不管管你的儿子,很危险啊!”那位母亲说:“我也知道,可是我怎么办,我又管不了,打也没有用,你说我该怎么办?”
  闻听此言,阿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上了初一的儿子,别人的事自己是管不了,自己的事可得控制好啊,得赶紧问问自己的孩子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下定决心后,又苦思冥想怎么问这个问题,太直白了怕孩子受不了,太婉转了也不知从哪里入手。想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太好的主意,最后心想必须得说,管总比不管强吧!
  回到家后,阿娟假装无意地和孩子聊起了学校的事情。
  “你们班的学习风气怎么样?”(迂回的问话开始了)
  孩子说:“就那样呗!”
  “噢,是这样!那……那你们同学有没有因为搞对象而影响学习的?”(干脆进入主题吧)
  “啊?有吧!具体我也不太清楚。人家搞又不告咱!”(典型的外交辞令)
  “噢,那……那……你有没有搞啊?”更是故做玩笑状,其实心都跳到嗓子眼上了。(我们的家长真的好累)
  “没有,不用担心。”孩子很放松地说道。
  可当妈的却不太相信啊。还得试探试探!“那有没有女同学给你写条啊?”
  “没有啊!怎么会有呢!你烦不烦啊,老问这个!”孩子有点不耐烦了。(其实不管真有还是假有,这样的问法孩子一定会烦的,也一定会说没有)
  当妈的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干脆和孩子讲起大道理,什么早恋会很耽误学习的,而且初恋成功的比率是很低的,你现在还不成熟,所以现在看上的以后会不满意的……
  孩子看起来很听话地点着头。
  一场谈话就这样艰难地开始,艰难地结束了。
  阿娟心里实在没底,找到我,问该怎么办?
  什么是早恋?
  早恋一般是指较早或过早地涉及对异性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种体验是在双方心理和生理都不很成熟时发生,这样的恋情往往不仅没有结果,对当事双方在生理、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利影响居多,尤其是对我们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学习,产生的影响和损失最大,所以早恋就是我们家长眼里的洪水和猛兽!
  其实早恋这个说法很不科学,因为大多数的早恋根本还算不上什么。但我们的家长为了防患于未然,只要有点蛛丝马迹,就拦腰一断。
  正是由于对早恋的担忧和顾虑,我们的家长抱着“宁可错失一千,不可早恋一个”的原则,把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也全面控制起来!办法以严加管束为主,要求孩子不能接听异性的电话,不能去异性家里等!为了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甚至偷偷拆信啊,偷窥日记啦等。而这样做的家长对此不仅不觉有何不妥,反而还振振有辞,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这样做即便有点过头也没有什么不对!
  但我们的孩子早就对家长的这套做好了心理准备。记住,我们大多数的孩子只要打算“恋”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怎么不让父母知道的工作!所以,即使孩子有了早恋,父母往往是最后一位知情者。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有时候家长感觉很好笑,怎么管了半天,越管事越多?
  逼出来的早恋
  本来是和异性同学很正常的交往,由于家长的大惊小怪,大呼小叫,急忙对孩子进行管教,动不动如“狼啸于室,狐吠于梁”。如果当时有外人在场(这时候只要有第三个人就可以算是外人了),孩子一定会感觉很没有面子,自尊心很容易受到强烈的怀疑、伤害和侮辱。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懑,便反其道行之。心想:你不是越讨厌吗,我就越早恋一个给你看看!
  有的则越是禁止,好奇心越强,就试上一个早恋何妨!有的是老听家长说不能早恋,早恋不好,那就早恋一个看看为什么不能,有什么不好。有很多吸毒的人起初也知道毒品的危害,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是很坚信自己有克制力嘛,觉得自己不会陷入嘛!最后不照样陷入泥潭,悔亦晚矣!有的孩子和家长没有共同语言倒也罢了,可是总是受家长的责备和批评,心里有好多委屈不知该和谁说好,找个异性朋友互相安慰也好,就这样,早恋也就不请自来了!
  孩子们,尤其是大点的孩子往往最不能接受和最痛恨的就是父母的不信任和不尊重。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心理总是愤懑难平,可又无可奈何,怎么办?只好朝着父母期望的反方向快速前进,似乎惟有如此,才能发泄心中的隐恨,虽然孩子也明白这是得不偿失的。
  比如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便说你真笨!好啊,你说我笨,那我就笨给你看,我不是笨吗?下回考试更差了。再比如有许多孩子不爱穿父母给买的衣服,孩子虽然并且不讨厌那件衣服的款式,就是因为事先家长没有征询孩子的想法。孩子心想:让你买,买了我也不穿!当孩子渐渐长大,便开始用异样的目光留意孩子和异性的交往,当然免不了嘴上唠叨。每当这个时候孩子心里常会想:好嘛!既然你不相信我,干脆我就找个朋友谈谈,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况且还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原本只是与同学的正常交往,由于家长的狐疑而使事情走上了反面。换句话说,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家长把孩子逼上了早恋的弯路。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早恋,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由于孩子太小,他们没有能力驾驭感情和责任的帆船,早恋终究只是一枚青涩的小果。
  早恋与性教育
  国外的青春期教育也好,性教育也好,有些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日本人在小学二年级就开展性教育,他们会把非常逼真的假人搬到课堂,讲解一切关于性的内容。
  而孩子对我们的性教育的评价是:老师只讲我们知道的,却不讲我们想知道的。我们的国人似乎总把早恋与XJ往等同起来。由此对早恋产生巨大的排斥和恐惧心理。正是我们神秘羞涩的性教育,导致我们许多孩子出现了与异XJ流的情感障碍。试想,总包藏和遮掩人类最美好心灵的人的心灵怎么会是真实和健康的呢!
  还有一点,不知道诸位注意到没有,通常做性知识教育的时候,我们的那些老师很爱用“性的奥秘”的题目。其实这也折射出很不健康的心态,试问,有谁讲过“吃饭的奥秘”?那可真是成了笑话。如果从小就不会把这个事情当回事情,没有把它当成多么奥妙的事,对“性”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非分之想了。相反,如果总是遮遮掩掩“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作派,怎么能不让人家好奇?能不让人家上下而求索吗?
  阻止对性的全面认识是愚蠢的,而试图阻止性心理的发展更是愚蠢的,我们不可能永远让孩子停留在天真幼稚的阶段。
  面对早恋和性,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太缺乏真诚和勇气了!让我们回顾一下上面这个案例,看看问题到底该怎么办?
  对这件事情的分析
  这样的场景对于很多家长和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就我个人了解的情况而言,孩子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虽然嘴上什么都不说,表情也很自然,但对家长的做法心里往往表示更多的嘲笑和警惕。尤其经过这样的突击审查后,做与此相关的事情就会更加隐密和小心。
  阿娟和孩子谈话时的第一个不足就是弄巧成拙,缺乏信心的开场白马上让孩子意识到这次谈话的目的和动机。试想,这样在对方面前玩弄小聪明,能不让对方不小看你这样的交流对手吗?缺乏真诚是赢不得真诚的。其实母亲本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起这件事情,然后请教孩子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注意,是“请教”一词。在对感情问题的认识和体验上,从来没有先来后到的说法。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和创造者!人类之所以区别动物,是由于人类的感情最丰富最具有创造力!
  第二只关心陈述自己的观点,却忽视孩子对此的真正反应!当你认为可以和孩子谈这个话题的时候,那就说明你对孩子的心灵和思想深处的某一块已经是有了陌生和未知的,对此其实你不需要也没有必要非得搞清楚!你需要做的是,给他一些经验、暗示和启发!
  在这个问题上,谈话的目的不是在这块土地上插上你的旗帜,而应该是播种你的思想。种子不会像旗子一样可以拔掉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让他接受你的种子,他会在合适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成长的!
  所以说什么早恋是如何影响学习之类的话是没有意义的。人是有情感的,对此您应该谈的是什么样的情感是幸福的?有时候他其实根本就是不懂感情,那你说什么也没有用,所谓的早恋可能就是孩子们很快就要玩腻的游戏!只是这种游戏的别称是“人来疯”,你越管它越来劲!所以孩子要是真的早恋了,你说这些没有用,要是没有早恋,说的这些就更没有用!所以要调整谈话的思路,是影响不是灌输,要引导不要教导,要推荐而不是推销自己的看法。
  第三只关心自己的审美角度,为了使自己的说法更有说服力,阿娟极力证明孩子的女同学没有一个可以配上他的。这可坏了,如果孩子没有女朋友还好,真要是有的话,孩子心里会反问你凭什么就说她们不好?这样的做法有泼脏水之嫌,是不能得人心的做法。
  再者说,从小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贬视孩子周围的异性,这样的孩子大了后往往会发展为苛刻的甚至不太正常的心理。《大卫·科波菲尔》里的那位女主人公不就是这样的难堪吗?为了避免早恋就去贬损人家实在算不上是明智的做法。
  第四应与孩子一起成长,不是拔苗助长。孩子对情感的体验不可能不受挫折的,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就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反之,指手画脚和品头论足,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厌恶。一个拒绝帮助的弱者更容易遭受痛苦和失败。孩子不是不愿意得到帮助,是否接纳这样的帮助只是取决于他是否把家长当朋友。
  第**要临时抱佛脚。我对阿娟说,那个大胆的孩子家长一定是事务型家长,而不是情感型家长。什么是事务型家长?就是平时只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和孩子的语言沟通、情感交流少,遇到这样敏感隐私的话题自然难以得到孩子真挚的回应。阿娟认为的确是这样的。所以想要对孩子的情感能有个好的把握和指导,功夫在平时。不能等到问题来了,才想到怎么调整和教育,那就晚了。
  第六早恋真来了也不可怕,关键要和孩子一起感受。人是有性情的,对某个人有好感也很正常。美好的情感为什么要被压抑?所以爱就爱了,喜欢就喜欢了。但首先要分清楚感情的真正感觉。是喜欢还是好奇?是爱还是喜欢?当孩子发现这个代价如果是太大了,或者是一件太复杂的事情的时候,自然会对此产生减缓、回避、甚至放弃的反应和行动!所以话不在多,在理在情。
  说来说去,只要自己心里有一个真正符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别的事情形成的干扰是有限的,所有不合理的事情的产生和发展一定是由于有什么地方发生了危机和漏洞。如果说早恋是不合理的,那么一定是由于孩子的情感出现了问题。而家长的不当做法是孩子不成熟情感发生的始作俑者。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41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我认识一对夫妻,为人非常谨慎,对自己的女儿要求特别严厉,甚至不许和男同学说话,孩子表现倒也很乖,放学后就早早地回了家,丝毫看不出有什么任何异常的端倪。家长向我反映孩子最近很长时间以来,做作业时总是发呆,成绩也很不好,去学校也找了老师了解情况,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非常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问家长这个女孩是否和别的男同学有过密交往,家长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她也不敢,再说学校老师和同学也没有这方面的反应啊。”看得出来,女孩的家长很反感我对这个问题的考虑。后来我便与这个已经上了初二的女孩接触了几次,我虽然好像感觉到了什么,但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发现。因为性别差异,我感觉要想与这个女孩深入接触不大方便,就又派了一个女老师与孩子接触,经过一番曲折,总算搞清楚了原因。
  原来这个女孩的确没有早恋,但她有个很要好的女同学与班上的一位男同学“好”上了。既然是有了感情的交往,感情的波动也是不能避免的。不管感情出了什么样的波动和不愉快,那个女同学都愿意一五一十地和这个女孩子叙说,让她帮着出主意。结果这个女孩虽然没有胆量和异XJ往,但却踏踏实实地为朋友着想,为朋友的快乐而开心,为朋友的烦恼而忧虑,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真正体验了早恋的酸甜苦辣。只是老师不知道,家长不知道,就连她的好朋友甚至也不明就里。
  在这种敏感的问题上,我们的孩子会动用所有的智慧来开展保密工作。实际上,如果真出现了早恋,家长往往是最后的知情者。这也说明了家长和孩子沟通上出现了空白与禁忌地带。
  ◆ 本节要点
  1?早恋在大多数的时候根本不算是早恋,所以没有理由害怕。
  2?如果真有早恋的话,也是家长教唆和逼出来的。
  3?避免早恋,就要学会正确欣赏异性。
  4?早恋很多是由于不正常的家庭和教育导致的。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41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第二章 认识篇 错误的认识导致失败的教育
  孩子成功的前提首先是需要家长的成长和成熟,父母进步是孩子提高的前提!成功家长之所以有别于那些痛苦失败的家长,关键是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才成功地成为一名轻松快乐成功的家长。而这一切是需要学习的。因为谁也不是天生就具有会教育别人的天赋。
  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些看起来和学习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行为往往对学习的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章不仅帮助您如何让孩子掌握正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更关键的是还要帮助您如何让孩子能接纳您的意见和指导。
  你以为很熟悉的事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自以为很有把握的事情,也许从来就没有做对过啊!因为我们对最熟悉的概念的认识往往是陌生的,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
  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所以如何进行努力也无济于事!为了更好地改变不良的现状,要从改变认识入手!
  粗心 ——最严重的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对待粗心的不同态度,很可能引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对“粗心”这个词,您一定太熟悉了。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人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并因此而受到损失。比如不小心把钥匙丢在家里,如果一下子等不到别人回家就只好拨打110。或者有的学生在测验里因粗心而导致会做的题目还是答错等等。这样的“粗心”所带来损失通常是不大碍事的,只是给当事人多添了点小麻烦。但是“粗心”若是发生在另外的一些场合,比如中考、高考,它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小麻烦了,那损失往往不可计算,甚至无法弥补。
  大多数人原本是不希望“粗心”的,但在潜意识里认为,“粗心”只能算是个大家都会犯的小毛病。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人人都不会把“粗心”看做“无知”。因为粗心不是不会啊,既然不是不会,就不能算是大毛病,也不算是大问题,当然也就不太值得让人担忧。况且谁都会粗心,谁都免不了出错,在这样的自我解脱的意识中,对“粗心”的放纵和宽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比如有个同学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题目由于不会做而丢了分,会很生气,感觉自己很无能,甚至很悲愤。可如果要是因为粗心而丢了这道题目的分,那么这种自我谴责和埋怨的情绪就会淡化许多。
  “如果不是因为粗心的话,这回应该考100分!”——家长常说,孩子也常说。当母亲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学期你孩子考的怎么样?”“唉!别提啦,我的孩子这回要不是因为粗心,能考100分呢!”或者“这次他因为粗心被扣了3分,要不这科成绩能在班里排到第二”之类的话,乍一听,似乎有很多遗憾和埋怨;可隐隐之中,又透出些许的满足和自豪。
  唉!这是多么遗憾的认识啊!
  所以,如果对“粗心”认识不足的话,“粗心”所带来的灾难简直无法预计。
  请注意以下几点:
  1?粗心比无知更糟糕,更可恨
  在做练习的时候,一道题结果不对,通常会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完全是由于不会。
  另外一种情况是,经常有的孩子在做题时多个0;或者少写单位了;或者小数点的位置错了;或者上边一行是23,换了行以后就32;或者把一个字写错了……总之,不是由于不会而导致的错误(您和孩子要想想到底有多少类这种粗心的现象)。
  而最令人遗憾的是,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看到一道题目不会做,往往批评和指责更严厉一些,“你是怎么搞的,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来?!”
  而要是由于粗心而造成的丢分现象,则常会用相对缓和的口气说:“唉,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这样这样,你不就做对了吗?”“下回要注意啊!”
  殊不知,在对待这两种不同的现象上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孩子放松了对“粗心”的警惕,忽视了对“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对“粗心”危害的认识。卢梭有句话很精辟:“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一个概念,从无知到有知的改变是很容易的,而一种“粗心”的现象却是可以经常不断重复发生的。从这个对比可以很好地看出,哪一个危害更大。列宁曾说过:“无知比偏见离真理更近一些。”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套用这句话说:“无知比粗心更容易获得真理。”不怕“无知”,因为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学懂,而“粗心”就可怕了,因为孩子们以为“粗心”不是“无知”,所以就一次再一次毫无顾忌地草率地“粗心”,也就一次再一次痛苦地做错,从而浪费许多时间,丧失了许多可能的机会。
  所以粗心比无知还可怕,更糟糕。粗心是由于对粗心的无知造成的。
  2?粗心会养成习惯,一旦形成习惯,就不好改变了
  由于对“粗心”的忽视,粗心一次次地在学习中出现,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种惯性,而自己还是不能清醒地认识。
  许多同学都曾经经历这样的情况,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自以为这次考试成绩应该不错,可结果又是不尽如人意,很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问题,虽然只是“粗心”而已,但不理想的结果往往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会认为自己再用功,学习成绩也不可能得到提高。那么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遭到了打击,对学习就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试想,“缺乏斗志”怎么可能成功?所以“粗心”一旦形成惯性,变成习惯,就再也不好改变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大家都太熟悉了。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到大,还总爱丢钥匙、钱包。只要仔细留意,但凡事业有成的人,哪个做事不是严谨细致,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人,也是“粗中有细”。
  古希腊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那么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呢?是习惯!那么“习惯”又是如何养成的呢?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反复。
  这就是教育家为什么会强调的一点——“要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这句话的原因!
  所以“粗心”是一种很糟糕的现象,如果不幸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3?粗心不是缺点,是错误
  家长在聊起或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说:我的孩子最大缺点就是粗心……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每件事情都会有不足,世界也不是完美的,因为有不足,这个世界才会进步,人也一样。有时候,人的缺点在某些时候是缺陷,有时候可能就是优点,所以我们常说:个性无好坏。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爱发脾气,这应该算是缺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忍受,甚至可以原谅这个缺点的,但发了脾气就去打人,这就是错误了。而这样的错误是应该被追究的,是需要被改正的。
  大家可以容易发现“缺点”和“错误”的区别,但由于它们常常很相似,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混淆,经常把“错误”当“缺点”。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我们思想里对“粗心”的危害认识不足,对“粗心”的属性认识不清,才会造成了我们对“粗心”的忽视,对“粗心”的宽容,甚至对“粗心”的放纵。
  综上所述,想要解决“粗心”这个问题,如果在思想上没有足够、正确和清醒的认识,那么“粗心”的问题是解决不好的,它会像幽灵一样随时出现,会销蚀本已拥有的成就,更会妨碍将可能获得的成就。
  “粗心就是错误”的论点或许有些偏激,但是有道理的。至于“粗心”造成的后果有时候表现的不是很大,但无论如何我们对“粗心”的关注都应该非常警惕和严肃。所以,我们对待“粗心”的态度应该——宁左勿右!
  4?“粗心”的现象绝不是“写错字”,“抄错行”这么简单
  我们前面谈到,一道题目做错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不会,二是粗心。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拿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想了好半天没有想出来,这时候别人给了一个小小的暗示,好了,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还有在考试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了考场,得,想起来了!这样的现象该算什么呢?算不会吧,有点委屈!算会吗?可又不是!所以很多学生就对自己宽慰地说,没有好好琢磨,“粗心”了一下,所以就没有做出来。而实际上,由于对概念掌握不够精通,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不能正确解决题目,而这实际上就是不会!是学习上的“盲点”,在学习上有多少这样关键的漏洞往往会被“粗心”这个词给掩盖了。
  在经历了上述的这种情况后,孩子们的反应更多的是无所谓,过去就过去了!也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把“无知”当“粗心”,想想有多可怕!
  5?怎么解决“粗心”
  谈了这么多关于“粗心”的危害,该想想解决的办法了!我们首先应该对“粗心”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再想对策来解决。
  先看看题中的案例,如何对“粗心”的现象进行分析!
  题目:10个人每小时可以栽5棵树,问10个小时可以栽多少树?
  解:设栽了X棵树。
  第一种:X=10×5×10=500
  第二种:X=10×5=50(棵)
  第三种:X=5×10=50
  对解:
  解:设栽了X棵树。
  X=5×10=50(棵)
  答:10人10小时可以栽50棵树。
  第一种,盲目地把数字都乘了起来,有时候是由于没有认真审题,有时是因为根本不理解题意。
  第二种,不是“10×5”而应该是“5×10”,这看起来有点挑剔,但这说明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一种良好的素质,做题不只是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是准确的思想完美的表达。
  第三种,很显然,忘了写单位,这是不完整的。
  前两种错误其实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粗心”,但也经常以“粗心”的面孔被评价(家长和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出现在这种简单的题目,似乎无碍大局,一句话似乎就纠正了,但到了学习的高级阶段后,思路可能因为这点偏差而造成失误。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同学在做题目时,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原因,虽然别人只要轻轻一点拨就明白了。
  但久而久之,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缺乏自信,越来越感到束手无策。关键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明白了,其实对基本的概念没有真正地深刻理解和掌握。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我曾经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学生拿到一个看起来很复杂的题目时,没有多想就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做。我便问到,你再审审题吧。可学生还是说,老师,我还是不会。而实际上题目并不难,但是学生缺乏自信去解决。(而我们的家长和那些家教老师却做出一副很顺手的样子,详详细细地给学生讲解。殊不知,这样却是害了学生。)
  而第三种就是典型的“粗心”了,但人们往往不在意。像这样的粗心有很多种,但是这类粗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形式都比较简单,且经常会重复出现。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粗心”,对于不属于“粗心”的错误我们在另外章节讨论。
  关于对“粗心”现象的分析方法已经比较清楚了,接着我们该做什么呢?首先,对自己所有发生的“粗心”现象做一个总结,当然要很具体,很详细。
  针对学生经常写错别字这样的“粗心”现象,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没有一个被认为是“错字大王”的学生最常出现的错别字会超过20个,再多的错字往往也是由于不熟悉导致的。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41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有个五年级的小孩,在他的作业本、作文本里到处都有错别字,家长对此很灰心,孩子自己也感到很没有信心。我和孩子便一起整理和统计他本子里所有的错别字,孩子本人及父母发现,总是写错的字原来才这么几个,感觉很意外,真是从来没有想到!经过对错别字做了整理,并对其中一些字做了详解,比如把“以为”会写成“已为”这种典型的粗心归类,而经常导致用错“的”、“地”、“得”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对“的”、“地”、“得”的用法并没有本质掌握造成的。在对错字进行详细耐心的罗列和分析后,一周以后,这个学生作文里的错别字就减少到只有三个,这令他和父母都很惊讶、开心,因为出现三个错别字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难得和不容易!
  只要对“粗心”进行完整详细地整理,这些现象就可以在思想上、意识上得到强化,学生在以后类似环境中,只要遇到这种现象,大脑就会自动提出预警和反应,这样“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扼制。打个比方,人人都知道在冰面上走路要很小心,因为冰上很滑。同样,遇到类似可能粗心的境遇时,就如同走路到了冰面上,也会变得小心翼翼。犯错误的可能自然会少了许多。
  其实,解决“粗心”,就像在冰上走路一样,小心即可,因为在冰上摔过跤,所以你会记得,除非冰上摔过的那一跤对你没有什么印象!只要用心一点面对“粗心”,“粗心”很快就会从你的视野消失,虽然这并不能完全保证不出低级的错误,但是可以很好地降低由于“粗心”而产生的错误率,做题质量和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当然,解决“粗心”的主要地点是在检查环节,请详看第二章第2节。
  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21天。
  看了这句话,我想您一定有信心也有决心来根除坏习惯,建立好习惯吧!对于您和孩子来说,只有没有经过启发和提高的认识,但没有什么习惯是克服不了的。
  ◆ 本节要点
  1?“粗心”比无知更可怕,粗心可耻。
  2?“粗心”其实很容易被修理。
  3?只要不怕麻烦地对待“粗心”,“粗心”就不会麻烦你。
  4?“粗心”是最低级的一种错误。
  ◆ 家长作业
  1?要和孩子共同总结所有具体的粗心现象,并在一个休息日里对所有科目里的现象全部整理出来。
  2?过1个月后,再看看“粗心”的现象还有哪些余留。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41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孩子很聪明,可为什么学不好天生的聪明是不值得夸奖的,只有女人永远不厌倦人家夸她天生的漂亮。我们都知道,美是创造出来的,真正的聪明亦如此。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典故是出自东汉名人孔融小时候。有个人讥讽孔融,虽然小时候聪明,但大了未必成器。不想弄巧成拙,被孔融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后成为经典笑谈。
  现实中确实有许多那些小时候看起来很有潜力很聪明的人,成人后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出色表现!而这个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啊?我接触的家长大部分都讲过这样的话:我的孩子很聪明,可就是成绩不理想。这又是为什么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曾于1921年开始对1440名天才儿童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有20%的儿童在幼儿期智商很高,但成年以后没有什么成就。与那些成功者相比,其差距不在智力方面,而在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上。例如,缺乏上进心、主动性、自觉性、勇气、毅力等。
  意志和性格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但一般家长总是更重视孩子身体素质和智能的培养,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学习条件,却忽略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也不了解培养哪些个性品质对孩子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孩子尽管很聪明,但在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同时,身上已经表现出懒惰、自觉性差、依赖性强、对别的事物都不感兴趣、意志薄弱等问题。
  1?过分的炫耀聪明是践踏聪明
  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找我咨询,在叙述孩子基本情况的时候,有很多人无意有意地频频地提起自己的孩子是如何聪明,也会说起许多往事来证明这一点,甚至谈起别人对孩子聪明有过如何的赞誉等,言语间神情很陶醉的样子。当然他也很快意识到今天到我这里来的目的,似乎也感觉到孩子今天如此糟糕的学习成绩与他的聪明太不相配了,可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嘴里还一直嘟哝着“我那孩子挺聪明的啊,可就是……”我心里也在想,是啊,没错!那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就学不好呢?
  看起来,对于聪明的孩子却没有学好的事情真是不可理喻。就好比奔驰车怎么就跑不过马车?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对孩子聪明的态度不恰当,聪明的孩子是没有理由学不好的。不会利用自己的天分,就好比捧着金碗讨饭吃。推着奔驰车走,怎么能快过马车?虽然很多家长也明白这个道理:天分是用来做事的,不是炫耀的。但总在无意有意地做着践踏聪明的事情。
  聪明是好事!理解力强、接受快的孩子在知识的掌握上的确比别的孩子要表现好得多。在开始上学的时候,老师面对的是参差不齐的学生,讲课时对某个知识点总是讲若干遍,一堂课可能就只围绕着一个知识点来进行,聪明的孩子往往在听第一次的时候就掌握了,所以在后面的反复教学中缺乏兴趣和耐心,也就懒得再听了,因为不需要听也掌握好了。所以在学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聪明孩子的考试成绩也不差。但随着功课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老师的一堂课里不可能像小学那样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再三讲解,那些以前看起来不很机灵的孩子还像以前一样耐心地从头听到尾,所以他们学得很扎实;而那些聪明的孩子由于已经养成了“听半节,玩半节”的听课习惯,在一堂课的前部分还能听进去,到了后面就无法控制自己,开始走神溜号,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自然也是一知半解,听课效果与那些普通孩子相比可想而知。慢慢地,聪明的孩子也就被那些所谓一般的孩子甩到后面了。这也是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而表现为“不扎实”的最主要原因!
  而我们的家长有时真是虚荣的可怕,总喜欢说自己孩子多么聪明,试问,有谁听说过哪位成功者是笨蛋,又有谁听说人家成功者谈到自己的成功体会说是因为自己的聪明。你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聊聊的话,就会发现那位老师会说:考上大学的孩子多是因为扎实。笛卡尔说过:“拥有灵活的大脑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运用大脑。”在西方国家,“聪明”一词在那里不是恭维话。甚至在所有的地中海沿岸国里都有这种十分敏感的迷信:不能向父母称赞孩子,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不幸。我倒宁愿不从迷信的角度来欣赏和肯定他们的做法。
  盲目乱夸孩子聪明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使聪明孩子的结果并不理想。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是聪明的真正体现。
  2?笨孩子大多是被骂笨的
  人的智商表现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正态分布规律是概率论里的一个概念。大家通过这样的一个现象可以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正态分布规律。比如人们身高的规律就很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意思就是像姚明一样个子特别高的人很少,而个子特别低的人也一样很少,中等个子的人最多。智商的表现也是如此,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都很少!我接触的许多所谓的笨学生原来也不笨的。
  有一个9岁的男孩子,学习成绩极差,学校的老师每天都要给他补课,但他的学习还是跟不上别的学生,最后老师实在是受不了,就让学校把学生劝退了。该生在我那里做了全面的测试,其中不仅包括智商的测试,还有学习品质、个性的考察,结果非常糟糕。我和孩子聊天时问道:一只鸡有几条腿?他说有两只。我继续问道:两只鸡有几条腿?他想了想说:两只鸡三条腿。真让人哭笑不得。我又问他左手是哪只,他迅速地抬起了右手,然后又问他右腿是哪条,那个孩子毫不犹豫地抬起了左腿。对于孩子这种智商低下的表现,家长心里非常焦急。
  这样的孩子不仅学习上很难和正常孩子看齐,就连生活能力、人际交往都有很大问题。家长再三希望能够得到帮助,我虽然心里感觉不是很乐观,但还是为他做了特殊的安排和训练。可是不到一个月,这个孩子的表现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又对孩子进行了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还对孩子7岁以前的成长情况进行详细咨询,最后发现这个孩子其实不是智商先天有问题,而是由于在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训练不足而导致的智力低下。但最可悲的是,家长对孩子早已失去信心,认为孩子很笨,所以就疏于调整,平时与孩子讲话时也是口无遮拦,给他的心灵的伤害和刺激非常的大,我曾经问孩子:“你最讨厌爸爸妈妈说你什么?”孩子回道:“我家里人总是说我笨!”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回答啊!我接触过许多看起来是智商存在缺陷的孩子,但很多其实不是大脑真的有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非常令人遗憾和痛惜的。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孩子的悲剧。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遇到那些由于早期开发不足造成智能低下的孩子。这些孩子就是由于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及时合理的调教,智能的发展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和局限,使甚至本来起点比较高的孩子最后落入平庸,那些本来并不笨的孩子最后真的变得很笨。上面的那个9岁的小男孩就是如此!
  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比较普遍,虽然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开发很关注,孩子开始虽然也会有所起伏,但总体表现也还不错。但由于家长对学习的认识不当,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不够,使孩子对学习、生活等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不当,思想上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最终甚至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
  比如当孩子的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家长一看到成绩不很理想,便说:“你怎么那么笨?怎么刚刚考了个及格?真丢人!”许多家长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不是努力探寻造成事情发生的个性原因和背景,往往只是盯着事情带来的后果,然后简单地以“你真笨”之类的话来批评。遗憾的是,许多家长不知道这句话与夸孩子真聪明的后果一样大。因为此时孩子脑子里想的是:你们既然认为我笨,那我考个60分也很不错了。也就习惯地把考试不理想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自己“笨”的原因,当然也就不屑去考虑考试失败的真正原因。所以如果下次考试考了40分,心里也没有什么负担了,因为他认为反正自己也够笨的,所以这样的结果也很正常。逐渐地,孩子既没有信心也缺乏进取心,那不笨还等什么啊!慢慢地也就真的就变笨了!
  大家都知道那些伤残病人在手术后一定要做机能的恢复训练,那过程虽然是非常痛苦的,但又是必须坚持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在机体恢复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训练,会导致肌肉萎缩的恶果。
  “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功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功夫,如何得?”(语自朱熹)这句话是说资质略逊的人若想得到真学问,必须得做足功夫,因为聪明人想做成事情还得孜孜不倦,更何况资质略逊的人呢!
  ◆ 本节要点
  1?大多数的孩子很聪明,所以没有必要有事没事地夸聪明。
  2?如果孩子真的有点笨的话,也是被您骂或说出来的。
  3?真正的笨分两种,一种是由于天生的智障,另一种是由于没有得到合理训练与开发。
  4?真笨就不说了,可怕的不是原来就是真笨,而是不笨变假笨,假笨变真笨。
  5?应该夸奖和鼓励的聪明是,经过努力后含金量和价值有提高的行为。
  ◆ 家长作业
  1?统计和留意自己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出现“聪明”或“笨”的频率与次数。
  2?改掉语言中习惯的“聪明”和“笨”的说法。
  3 家教老师为何不管用 总以为请了家教就放心了,实际上又增加了新的风险。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41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我们为了了解学生和家庭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曾于1999年3月与山西电视台共同对太原市的五百多名从事过家教老师的在校大学生、在校教师、其他人员等做了详细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点:(这里只做部分说明)
  1?了解从事家教工作的各种人员的分配情况。
  2?了解从事家教行为使孩子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的比例有多高。
  3?了解从事家教工作的在校大学生更适合辅导什么样的学生。
  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聘请在校大学生做家教的比例为27%,在校教师58%,其他人员占15%。
  2?家教对孩子学习成绩有提高的比例平均为37?9%。在校大学生的有效率最低,其次是教师,其他人员效果略好。
  3?在校大学生对高二、高三年级学生的辅导效果相对明显。
  从以上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训练,自己本身还是个孩子,怎么能奢望其有足够的素养和经验可以对别的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呢?而教师的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习惯了大班集体教学,面对个体进行辅导时候便显得力不从心。而其他人员虽然不是教育出身,但因为相对较好的学识背景及社会体验,为了弥补对教学大纲了解不足,所以面对学生个体时更讲究策略,所以教学效果相对好些。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的家教老师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年级比较高的学生,对学习目的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更尊重和珍惜家教老师的教学,所以成绩提高比较明显。
  但总体上来说,请家教的时间、金钱、期望的投入与实际获得远远不能令家长满意。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越来越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每个做家长的心愿。于是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投入的心血和资金愈来愈多,家教市场也在不断升温。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便能出类拔萃。所以,当孩子在校读书的同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毫不吝啬地对孩子的教育进行义无反顾的投资,惟恐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在想方设法地为孩子寻求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苦于自己的精力与能力有限,于是,很多家长便不惜重金为他们聘请了家庭教师,希望藉此提高学习成绩,升到理想的学校,让孩子最终能成为自己想象中的高才生,既能出人头地,无衣食之忧,也能给自己脸上增光,光耀门庭。于是,家教不仅成为都市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被热情的家长把家教促动成为一种新型产业。
  对于如何给孩子请家教,什么情况下需要请家教这样一些问题,我本人不想对此做过于简单化的陈述。我以为在人的本性中总带着一点依赖的色彩,尤其在请家教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里特别想提醒各位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是家教?
  有许多人对家教的想法过于狭隘、简单和功利化了,说到根本,家教不是指那些你用金钱或者其他什么方式请来的为你孩子做辅导的人。首先,家教就是你本人。每个父母都是孩子最直接的影响最大的家教。对这点理解不当,孩子将会丧失最有利的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的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多想的是谁可以来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谁可以帮助自己来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可以靠谁来解决!但这个“谁”不是别人,而是“您”!
  似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孩子在思想或生活上遇到困难,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而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只要请个好的家教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是个大错特错的认识。当然你可能会有许多理由来说明请家教的好处,比如说你的文化课知识不足以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的疑难,但这其实是孩子学习问题上最次要的部分。或者你会说,别的孩子都请家教,为了使孩子的学习不比别人差,所以也要请家教的话,那这就太愚蠢了。
  在您自己没有承担好孩子的家教这个责任的时候,请家教往往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最好办法和选择。
  学习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学习的表现与生活的表现是息息相关的。打个比方来说,学习成绩表现不好,好比一个人不能正常行走。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如果只是脚或腿受了伤,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如果是一个高位截瘫患者,他不能正常行走,原因不是腿坏了,而是脊椎断了,为了恢复正常行走的功能,对腿怎么拼命地实施刺激也是无济于事的,这点是显而易见的。而不解决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习惯的问题,学习成绩即使有了提高也是昙花一现,请家教更不过是自欺欺人。所以我们经常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孩子的生活品质没有得到本质的提高,学习品质也不会理想,自然对提高学习成绩的期望也是一种奢望。
  所以没有搞清楚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所在,也不知道正确解决的办法,只是简单地用请家教的办法来提高学习成绩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不大容易产生家长期望的结果。
  下面谈谈请家教的几个误区。
  为了使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家长们费尽心机选学校、选班级、选老师、选专业。总之,自孩子一懂事,就开始了无尽的操心。直到一天,孩子顺利地进入大学的校门,这才暂时放松一口气。在这条求学的路上,奔跑的不光是孩子,还有父母忙碌的身影。其中滋味,惟父母才知。
  不可否认,家教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所帮助。然而,在家教浪潮这个现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里面夹杂着一些与教育本身相抵触的东西。为孩子请家教就是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表现不佳而首选的一种解决方式,到底有哪些不合适的地方呢?目前家长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比如孩子的数学功课差,怎么办?觉得找一个教数学好的老师就可以了。找什么老师呢?当然是孩子的带课老师啦!为什么呢?孩子的老师当然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如果老师没有时间不答应怎么办?那么再找别的老师,实在不行,就找大学生嘛!
  表面上看是对症下药了,可实际上问题不少。
  大家仔细想想,没有学好数学功课的现状只是一个结果,连学不好的原因都没有找出来,没有做很多的考虑就想着去找数学老师来补课,岂非太盲目和冒失。再者,你的孩子在学校上那个数学老师的课就没有学习好,怎么可能把人家请到家里就能学好呢?据我的观察和统计,许多老师在为学生做家教的时候,只是拿了许多的题目来练习罢了,真不知道这会有什么用。即使成绩暂时得到提高,孩子一旦离开老师这个拐杖成绩立马就下滑了。
  所以很多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不明白孩子学习不佳的真正原因。千万记住一点:学习成绩不理想只是一个结果不是原因。
  2?家长不了解孩子
  自以为是的家长兴高采烈地为孩子请来了家教,但有许多的孩子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请过家教,甚至也不愿意请家教。同样是生病,但很少有人有病而请医生是可耻的,但对于学生来说,请家教本身多少说明了他学习上的无能,在他的心理上往往产生很大的拒绝和排斥。而我们的家长为了追求学习成绩,不顾孩子心理的反应,只是说给你请个家教就好了。孩子的成绩即使得到提高,也很难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或者干脆把提高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家教上,如果成绩表现不理想,他可以很简单地说一句,是家教没有请好,就这样把这件事情的原因解释了。
  那么孩子学习不理想到底该怎么办?在这个时候,做家长的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孩子功课差是因为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原因造成?还是由于学习作风、学习习惯不良的非智力因素的问题造成呢?抑或是因为父母离异、转学、教师责备或与同学关系不佳引起精神和情绪的变化,或受某些具体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或者干脆是他的老师水平太差?如果没有搞清楚真正导致学习差距的原因,拍脑袋、想当然地去请家教,最后效果肯定是不会理想的。
  说到底,家长了解最多、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孩子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孩子本身!关心的是成绩,而不是创造成绩的孩子本身。那么在这样不恰当的认识下,请家教到底有多大的好处就很难估计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给孩子请家教?我的建议是,那些由于转学、带课教师出现变动造成
  孩子功课表现比较差,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需要得到提高的,或者孩子希望对某功课进行强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首先对家教在心理上没有太多的排斥,因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目的性较明,请家教的效果通常会比较好些。
  请家教的目的与意义何在呢?
  最直接的工作目标是要把孩子课业不足和缺陷的部分弥补起来,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办法是调整和改善孩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所以,最根本的举措是改善孩子的生活品质与不良习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成绩有所提高,也只能是暂时的。
  家庭教师又应当如何聘请呢?
  1?家长应该针对孩子的状况请家庭教师
  了解孩子的问题后,再请相应的家教是家长应该认真考虑和研究的。但是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呢?还是选择思维活泼、视野开阔的大学生?是选择男性老师?还是选择女性老师?我个人认为,请家教切不可盲目,在做出请家教的决定前不仅要对孩子的问题有所分析了解,还要就请家教的决定与孩子一起探讨,征得孩子的同意,然后同孩子一起安排和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既不耽误时间,也不浪费金钱,两全其美,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效果!
  2?请家教前要着重与孩子和老师的沟通
  当我们对要请的家教有了初步的想法后,一定要对请的教师有足够的了解。如果对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感到不是很有把握,可以和孩子的带课老师聊聊,对为什么请家教以及请什么样的家教的问题,应该积极与老师交换想法和意见。在确定家教以后,还应该让家教与老师做定期沟通,使双方对学生都有正确和及时的了解把握,更好地使学校的学习和家庭的教育工作配合起来。有的学生自以为请了家教后,似乎觉得没有老师教也可以学会了,所以在学校上课也敢不认真了,反正晚上有家教给他讲解。当然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听说某个学生请了家教,感觉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在学校里时不时对孩子做了某些刁难,往往就是一句话:“你不是请家教了嘛,怎么还做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打击和伤害。
  所以为了不使双方的教学互为障碍,在请家教前与老师交换意见,在家教的教学期间让家教与老师做必要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3?如何评价家教的教学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为家教说一句公道话,孩子功课学的不好,很少有人追究学校老师的责任,当然也不太敢。但是有的家长请了家教,以为花了钱就似乎能买到成绩,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化不大,就感到很不高兴。当然有些家教惟利是图,不管这个孩子适合不适合自己来教,甚至自己适合不适合做家教也不关心,只要有人给钱就去当老师了,真是误人。有个笑话,有个罪恶不赦的坏蛋被阎王打到十八层地狱,感觉很不幸,可是突然听到底下有人在哭,便问:“谁在底下哭啊?”底下的人说到:“是我啊!”“你怎么会在我的底下?你是干什么的?我已经够坏的了,不过才到了十八层地狱,难道还有地下室不成?”那人说道:“是啊,我原来是当老师的,像你们再坏不过是夺人钱财,害人性命,而我做得不好,就是毁人灵魂啊,所以你也应该明白阎王为什么把我打到十九层了。”
  我个人建议,家长给孩子请回家教后,一定要让家教拿出他本人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并定期向家长汇报教学的进展、问题与困难,这才是家教的真正做派。那些“到点来,到点走”的家教,就会给孩子拿许多习题进行讲解和演算,这样的家教十有八九是混钱的,赶紧撵走罢了!
  家教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第一对学生本人个性及学习方法应该有准确的了解,这是最关键的。不了解孩子也不能和孩子交朋友,不能取得孩子信赖和支持的家教是没有能力做好这个事情的。第二最好对学生的功课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但这点不是关键。真正意义上的家教是和孩子一起面对学习上的疑难,方法的不足!不是指手画脚,洋洋得意地告诉孩子如何演算某道题目。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41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家教?从事家教的人员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在校教师,优点是了解教学大纲和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作为在校教师很容易将职业习惯带入家庭教学中,因为他擅长集体教学,在面对个体学生时,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效果很一般;其次是普通大学生,优点是与孩子容易沟通,对课业还比较熟悉,但这些学生又未受过教育理论的培训,教学设计比较凌乱和盲目,所以教学效果又难以保证。
  从我们工作的经验来看,家教首先要有责任心,足够的洞察力,扎实丰富的知识面。三者缺一不可,没有责任心,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难得孩子尊敬和配合;缺乏洞察力,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即便很用心,也不能有的放矢;如果知识面不够全面和深刻,课业上不能给孩子及时的辅导,也会贻害无穷!
  我们对家教这个问题做了大量和细致的研究与实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验,即在教学前对学生思维、个性、学习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且对家庭教师有严密的教学培训管理体系。我认为,家教的主要目的不是去给孩子辅导课程,而是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围绕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和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这两点展开的,辅导课程只是上述工作的载体,所以经我们这样训练辅导的学生,学习进步有效率高达98%。
  而我们的家长往往对孩子学习问题认识不足不准,对家教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要求,只好自作主张,往往本末倒置,盲目乱请家教,教学效果自然很难如愿。所以请家教不仅要充分了解孩子,也要了解教师,这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本节要点
  1?你首先应该是孩子的第一家教,教方法、育认识。
  2?请家教前一定要了解孩子和家教。
  3?您和孩子的家教要多和带课老师沟通。
  4?请家教的目的不只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行为变化!
  5 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的关系 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也不会学习,同样,不会学习的人也不懂得生活。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41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生活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生活质量是对这种存在的结论性评价。所谓“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命观,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观,再如“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等,形成这些不同的人生态度都与其生活经历、个人体验的不同有很大关系,其实也都是由不同的生活品质决定的。
  什么是生活品质呢?有的家长曾问: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有什么区别?我解释道:“生活质量是实际结果评价,而生活品质是主体属性评价。”生活品质包括三方面:生活行为、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
  这三者尤以行为最重。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态度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因为所有的结果都是由于行为引发的。光有想法,没有行动是不会有结果的。为什么有的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空有一腔雄心壮志,没有行为也不会有结果的。从行为方式和内容来看,行为分重复行为和创新行为两种类型。
  比如人们总要吃饭、洗澡、放松、娱乐等,这类行为叫重复行为。但有时也要做许多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即创新行为。例如人们会说:我头一次参加葬礼。对于如何到达葬礼的现场需要用熟悉的重复的经验来完成,但葬礼本身对这个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所谓创新总是伴随着过去的体验。行为不仅以重复为主,而且即便是具有创新性的事件也深深地带着习惯的烙印。大量的重复也就形成了习惯,为什么教育家总提醒家长要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是这个道理。好的习惯会帮助、提高你得到好的生活质量。而不好的生活习惯会给你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习惯的养成来源也受限于态度和能力。
  但行为的表现又同时受能力和态度的影响。那个用脚写字的人有这样的习惯通常是由于双臂残缺而得来的,一般体格正常的人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态度即是认识、精神、情绪的综合体现,态度对人的影响也很直接,是“为”与“不为”的问题,还是“能”与“不能”的问题。可悲的是,很多正常的人反而不如那些残疾人做得更好。看起来是“挟泰山以跨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的现实,身残志坚者往往能置死地而后生,异军突起,做出超越常人的事迹来,我们的海迪大姐即如此。
  依此类推,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一样也可分为三个部分: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实际上,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与他具备什么样的学习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常常用来表达祝愿和要求的话是这样的,“希望你生活学习两不误”、“生活学习一起抓”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人们对这些话真是说得多,却想得少。我以为这是非常错误的语言。我不否认这些话所表达的意愿是良好的,但这样的说法所体现的思想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
  让我们对这句话做个简单的分析:说这句话的人的身份通常是家长或者老师一类,这话自然也是让孩子或学生听的。首先听者会不假思索地随着说者的思路和认识,把学习和生活分开了,把学习和生活当做两件事情。再加上由于许多家长在调整孩子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待人接物方面的忽视及包办代替的不利影响,在这种带有缺陷的教育的推波助澜下,把学习和生活本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是“你既是我,我亦是你”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很容易转化成“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对立关系。
  把学习和生活简单粗暴地隔离,甚至对立的思想和实践,铸就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重学习轻生活,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素养,重功课轻实践。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所有的人也知道这样做的弊端和后果很严重,但还是不遗余力,锲而不舍地沿着错误的方向继续努力。真是生出几多“虽知山有虎,只得虎山行”的无奈啊!当然这有教育体制的、有认识不足的、有无可奈何的原因,但为什么认识到了这个现状而不能积极去做改变和调整?其根本原因是对生活认识的物质化,并对学习认识的功利化,这两点把人们送上错误的列车。
  如果一定要把学习和生活分开,那么学习品质受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是最大最深刻的。但我们这里探讨的学习更集中以学业的获得过程为主。如何塑造优秀的学习品质,那一定也只能也应该从生活入手,比如我们对学习强调“高速高效”,“仔细认真”等要求,也一样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对应的要求。
  我曾经做过学生生活与学习品质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生活品质评价也很低,学习表现良好的学生在生活品质上表现要明显高出成绩一般的学生。我很少发现那些学习出色的孩子的家里是非常乱的,倒是那些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孩子家中不是乱七八糟,就是秽物横流,袜子满屋,书籍乱摆,不是找不到橡皮,就是不知道钢笔帽钻到哪里去了,当然最后也总能在意外的时候找回来。
  有的家长会说,您说的不对,我孩子自己的那屋里就很乱,但成绩还不错。在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告诉家长,你孩子的成绩就快掉下来了。
  曾经有个家长通过朋友的介绍找到我,想给她六年级的孩子咨询有什么补习班。通过对孩子生活行为及细节的了解,最后,我建议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同时要对学生的生活品质进行训练,特别是要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但那位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忙,哪有时间做那些琐碎的事情,认为自己也有时间完全可以代劳。我只好耐心地解释道,虽然孩子的成绩目前虽然表现不错,更多是由于他自身的条件不错,所以提醒她这样把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对学习的影响将会表现为缺乏后劲,到了初中可能就会出现问题等。那位家长却不以为然,很不屑地说道:“你的工作好像是给那些差学生准备的吧,而我孩子的功课很好,目前只是需要再强化和提高。”所以认为我的说法是小题大作,极不耐烦地离开了。但过了不到一年,那位母亲忧心忡忡也满怀歉意地来了,见了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赵老师,不好意思,我孩子现在的功课真的掉下来了,为什么啊?该怎么办才好?”当然这次,她也不再马上问有什么补习班的问题了。
  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可是非常整洁,个人卫生也很好,可就是成绩差,那又是为什么?那我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学习方法有问题,或者是个性有问题。但根本是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出了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生活环境的状况,来评价生活品质的优劣。试想,一个生活上马马虎虎的人,怎么可能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呢?而生活品质不仅体现在个人卫生和内务上,还有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
  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列强中最薄弱一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