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本小说,记者,舞蹈家,重生清水文里的小日子现代文,有作品集

※日行一擅※每月找书※2016年7月◆第36期◆【言情小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58,001贴子:
※日行一擅※每月找书※2016年7月◆第36期◆
1、此帖仅作用,禁止水贴、禁求网盘、禁求推荐等无关话题,发现立删,反复刷回复不听劝告警告做禁封处理2、知道书名的请在楼中楼对找书的吧友进行回复,方便找书及感兴趣的吧友找到书名3、请吧友尽量在一个求书楼层中描述清楚自己要寻找的书的大致内容,最好把有印象的细节清晰的交代清楚,避免寻书线索太过模糊,禁止杜撰湖绿4、找书帖仅限于找记得书本情节但不记得书名的书,求推荐小说求网盘的见立删每月新书帖地址汇总:每月寻书帖地址汇总:
车型齐全,品牌齐全,现车供应!
女追男 现文以前看的文,全程基本都很甜,女主追男主的时候也蛮有意思的,男主也没多久就喜欢上女主了吧。大体上就是女主本身身体很差,听到别人说她活不久就相信了,后来出去生活(这应该是最后的时候说的)一开始是女主追男主,印象中女主还到男主的家里藏起来,后来男主的妈妈发现了,因为女主长的很可爱所以男主他妈很喜欢女主,后来很多事情以后,男主也喜欢上女主了。女主却一个人回家了,男主以为女主生气之类的去找她,女主却说要分手(就是以为自己活不长),男主就很生气,和女主争执的过程中女主还晕倒了。大概就记得这么多,结局就是女主后来知道自己只是身体弱而已。和男主在一起了。求各位大大帮忙!
女主好像数学不好 男主智商好像很高 番外是一家三口在打牌
就是男主和男配是好朋友,和女主三人小时候就认识的。男主小时候救过女主,女主以为是男配,长大后,女主和男配在一起不久。男配不知道要出什么任务,怕有危险回不来了,托付男主照顾女主。其实男主从小就喜欢女主,只是看她喜欢男配,没有告诉女主。后来,男配发生了危险所有人都以为他不在了,女主不知道听说了什么,误会是男主干的,很恨男主。可是怕女主想不开,男主没有说出去真相。想陪女主活下去。渐渐地,在女主和男主快在一起准备结婚时,男配回来了,可是好像是毁容了还是身体哪里不好了……一直找不到,大神帮帮忙吧
找一本现代女杀手还是女特工穿越到古代的,女主是那种比较面瘫,比较冷的性格,刚穿越到古代时就遇见了男主,身份好像是个犯错的丫鬟,男主正在惩罚她,男主的性格也比较冷酷无情,是皇上封的郡王,女主在当时想办法逃脱了男主的地盘。男主当时也没注意到女主,后来女主在江湖上有了名头,并伤到了男主的利益,男主才注意到她。剧情主要讲在江湖上的事,经历了种种男女主才在一起,男主感觉一直都很强大,女主一直一个人在江湖闯荡,直到再次撞到男主,感情线一直比较淡,男女主性格差不多,这是我以前看的,就是想不起名字了,求助啊,各位大神帮帮忙
找一本,不太记得书名和男女主的名字。故事大概情节是,女主自身带了一个系统,系统要求她攻克八国联军每个国家的一个男主,德意法日都有,通过获得男主的好感累积积分,满分100分,一个要累积8个男主,只有攻克这八个男主,女主才能回家,第一个男主好像是德国的,后面是英国的,然后有意大利的,日本的,最后女主良心不安放弃的任务,选择被系统惩罚,当然最后还是HE。有木有吧友曾经看过的,求告知书名啊~~~不胜感激!!
求一个现代言情 应该是强取豪夺型的 里面有个情节是这样的:女主想办法逃走,女主在保镖的监视下逛商场,借口去厕所打算逃跑,女主机智地爬到厕所天花板的通风口里面躲起来,保镖冲进去没人以为跑了,男主更机智笃定她没离开,好像就在厕所门口等堵到了女主。 跪求各位大神??困扰好久了,几年前看的小说,找不到心里跟猫抓似的?
楼楼,我找一本虐心很久了。是现代的,男主好像叫薰,身体有病,好像刚开始以为是姐弟不敢去爱,后来又是男主家人各种反对什么的?只记得有一个情节是男主在一次篮球比赛前把外套扔给了女主,表示喜欢她。真的特别虐,好像最后男还死了……
求几本男主养宠物(猫狗)的轻松文,最好是平时禁欲高冷或是严谨,但一面对宠物就秒变成忠心耿耿铲屎官的那种,没错我就是喜欢!!嗯,不要女主变宠物的那种脑洞文,文笔不要太幼稚小白就行。先拜谢啦~
我来找一本估计找不到的书
这本书当年盐巴几个推书贴推过
晋江文 有点那啥 好像被封过【哗……】
男主女主啥名字层主都不记得了
书名大概七八个字 有点 文艺 那种
记不得的书是现代文
男主名字里好像有个飞 ?女主名字里好像有个童?
情节层主统统不记得大概是高干?好像有个出国梗?
只记得作者在作者有话说里讲过 ,作者老公是个计算机很厉害的男人,作者不敢在网上有任何出格举动,因为老公都可以查的到。
作者和老公去扫墓,作者在逝者坟前说了不该说的话,导致回家后和老公无缘由争吵。* * * * * * *以上就是思维混乱层主对一本完全记不得的书的描述,如有妹子有一点点印象,请不要大意的给层主提个醒吧,层主请你萌蹭大胸哦~啵一个~
为企业提供完美网络存储服务器解决方案,提供上门安装-技术调试
开头是男主被一个女的下药了,然后开车遇到了被追杀的女主,然后女主上了男主的车子,男主把车子开到了野外把女主强上了,结束后男主睡过去了,女主偷偷的走了,还把男主衣服也偷走了,拔了两片芭蕉叶给男主遮身(剧情只能记住这么点)。女主还有个姐姐还是妹妹的,两个人都是紫眸,女主是明亮的紫眸,而她的姐姐还是妹妹是暗淡的,两个人同夫异母,父亲是国王好像,母亲也是双胞胎,父亲喜欢女主的母亲,但是(暂且统称女主的姐姐还是妹妹为女二吧)女二的妈妈也喜欢他,就设计和他上床,女主和女二的父母都去世了,家族也落魄了,就剩一个保姆照顾女主和女二,女二争强好胜,什么都要好的,后面说的就是女主是失踪了还是怎么的,女二就冒充女主去找男主,后面就不记得了,大致就这样,希望大家帮我找找,这篇现代都市真的是超级好看
求书名!1.古言,女主十几岁的时候离家出去学习,还有一个喜欢的人了。一次回家发现全村人被姓楼的杀光了。(女主所在的村子类似世外桃源,属于没人管的,姓楼的落难在这个村子,发现这一点,就杀了全村人以充军功)2.文章第一章就是女主上朝第一天碰到个要跳河的施大人,再碰到施大人的一个属下。后来碰到男主(摄政王,宰相之类的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角色),其他官员都给男主跪下,女主愣神的功夫就吸引(得罪)了男主。男主就以为官场终于来个有脊梁骨的人。因为女主得罪了男主,女主的上司就调侃女主,说是不用给她准备桌椅了,用不着了。3.朝中两个势力:姓楼的和男主。因为得罪了男主,其他人给女主出招,让她站在楼的势力范围里。本来女主当官就是为了接近姓楼的好报仇,但楼实在是作恶多端,女主还是决定向男主服软。4.男主跟前的侍从,宜嗔,宜喜。女主到一个亭子里面去见男主。因为服软,男主又看不顺眼女主了。5.楼的小舅子还是外甥在妓院杀了人,冤枉给一个小姑娘。女主假意投诚给李某某,使李放松警惕。女主借男主的名头,先斩后奏杀了李某某,解救了十几岁的小姑娘。女主就犯在楼的手里了。6.楼把女主抓起来了,鞭子抽。。。是男主救了女主。7.后来,一个姓吴的将领被冤枉弃城,不论百姓的生死,被抓回都城关押起来。女主此时恰巧救了一个少年,少年就是吴将领手下的人,都叫他。少年求女主救吴。8.女主发现冤枉吴的是男主势力范围的人,最后还是救了吴,更是得罪了男主。9.其实,女主救人的过程都有男主帮她,帮她做好收尾。10.然后,施大人就出事了。被人发现泄题给萧(楼老家的人),施和萧双双入狱。施是自爆,因为他认为萧有才但是品性不好,一旦入朝为官就定会作恶。女主就纠结,要救施,但没办法因为没发生的事就冤枉萧,又担心因为救了萧,而有不好的事发生。女主的村子 落某村,有一种独有的酒 落某酒
只记得其中一个情节,男主找到女主,到了女主住的地方,发现女主的房间很脏很乱,但和当年与男主住的房间布置的一模一样,(不记得是和当年一起住的房间还是男主的房间一模一样,这挺出名的,我想不起来,因为以前看言情小说太快,看的太多,最近莫名想起)
有一本女主是傻子 不是特别傻 就有一点 男主家穷很穷男主妈妈给男主娶了这傻媳妇 女主很会做家务,男主妈妈总让女主把男主被窝捂热 很单纯的捂热 男主回来后可以睡到暖暖的被窝 后来男主学了木匠 再来带着女主就去城里了。
男主高干第一次相遇,女主在某宴会当服务生男主后来生病,与女主分手,男主姐姐还把女主带到男主病房探病男主去世后,女主在国外生下一个男宝宝 几年后,带着孩子回国孩子生日时,男主爸爸也就是孩子爷爷一起庆祝
都市现言女主家里很有钱,但是不炫富,似乎还天天吃馒头的,男主就属于没钱的那种吧。男主和女主分手原因就是因为女主太懒了?还是因为知道女主家里很有钱,女主家好像是搞建筑的。分手后,男主女主相遇是在男主的公司,女主当男主的助理好像?女主还会,是因为大学选修还是社团里学的。。还是很久之前看的文,好像是在和阅读里面的看的
应该是都市言情吧。一本不算完结了的书。男主还是女主是导演,之前因为误会分开了,男主哥哥好像让女主误会男主和她在一起只是为了反抗家里,女主得了胃癌,之后大家都以为她死了,其实她最后和男主在一起了。这本书的开头第一章节是两个记者去男主家采访,男主接待了他们,之后两个记者离开,其中一个点出桌上有两杯水,这证明男主家除了男主还有别人的。书里还有地方用了里的一句念白“我由坐火车去, 望住窗外,飞越过几十个小镇,几千里土地,几千万个人。我怀疑,我们人生里面,唯一可以相遇的机会,已经错过了。”文章最后有作者的一个声明,说是因为三次元的关系这本书没有办法写下去了,简单地交代了几个读者不明白的地方。作者或者是两个主角的名字里有个“商”字。
宫斗文,女主魂穿,因为原身太注重规矩被男主漠视,然后稀里糊涂女主就穿越过去了。女主原身长得不错,就是太注重规矩被漠视了才不受宠,
号外寻书!号外寻书!号外寻书!!1.女主是总裁2.男主是娱乐圈的 了,好像是明星3.男主貌似还是某风投公司的幕后大bossbalabala。。。只记得这些了各位大神帮帮忙啊!在此先谢了!
应该是挺老的文了 男女主是亲兄妹 女主应该是私生女
男主结婚了还是有未婚妻 女主是御姐型 周旋在红二代之间男主好像是个领导 开头是女主从外面回来 男主占有欲非常强 连旅游都不让女主去之类的 男主好像为了女主放弃了好多 两个人区别的城市了什么的 诚信求助
男主残疾,但有武功可以借衣服施力,江湖上一个情报大门派的boss,女主是官家小姐,也会武功,中间情节忘了,结尾女主放弃男主去和亲,但和亲对象是男主,他们的孩子要继承王位
找一本年代历史悠久的综穿文,啥也不记得了,就记得其中其中有一章,男子给女主念黄段子......读起来有点像白话文。
现代言情,男主和女主婚姻幸福,但是女主内心深处以为男主另有所爱。印象中几个情节,其中一个男主陪女主买裙子,着重描写女主腿很匀称。有一次男主回来看到女主睡到沙发,手放在嘴边像是天使。男主有一次生气了就让女主用手帮他,平时只有大姨妈来的时候男主才让女主这样用手。女主的一个同事嫉妒的对女主说,女主的一个大单子是男主暗地让顾客照顾女主的,这样女主不用太辛苦也能完成每月指标
现代言情,男主和女主婚姻幸福,但是女主内心深处以为男主另有所爱。印象中几个情节,其中一个男主陪女主买裙子,着重描写女主腿很匀称。有一次男主回来看到女主睡到沙发,手放在嘴边像是天使。男主有一次生气了就让女主用手帮他,平时只有大姨妈来的时候男主才让女主这样用手。女主的一个同事嫉妒的对女主说,女主的一个大单子是男主暗地让顾客照顾女主的,这样女主不用太辛苦也能完成每月指标
男主叫方可予(好像),女主不记得了,女主和男主从小就认识了,但女主忘了,男主一直暗恋女主,高三那年高考,男主是理科状元,女主文科,路上认识一个叫西蒙的男配,女主就喜欢他,后来男配不喜欢女主,女主也就发现喜欢男主了,最后和男主在一起了,中间还有一个男配喜欢女主,名字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么多了,麻烦大家帮忙找一找,谢谢,对了,这本书是有实体书的。
古文女主是妖,那种刚出来天真无邪啥也不知道的,暗恋一位公子(不知道是不是男主)为了他当丫鬟(?)但是被她家大小姐(?)给骗了? 记得那个大小姐还和那个公子好上了, 特别委屈女主, 女主傻傻的又好, 很向着大小姐来着QAQ 有一个情节是大小姐故意跟女主说她和那公子咳咳..(滴滴,上车啦)然后就很痛,还出血了。然后女主就吓了一大跳,大小姐就说你别不懂装懂了(人家是真的不懂好吗!) 然后有一个超帅的和尚啊我记得 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男主
记得文案好像是 我们妖从不骗人的(??)还有一篇文是 女主穿越吧好像是?然后被迫嫁给男主(而且很..冥婚的感觉?男主是鬼王还是什么..)记得男主很傲娇 也不管她了 但是他们后来好像还双修怎么也找不到记得也不清晰QAQ要是真的有人能帮忙,真的超感谢QAQ!!!
找一个影帝后来创立了影视公司独自带着女儿(女主)长大的。
各位大大帮帮忙校园,有三个还是四个女主,有一个神秘组织,却扮平凡进一个贵族学校,然后遇到了每个人相应的男主(哈哈,是不是那些年很狗血的雷同)记得有一个女主头发是还是,为了帮助一个男主,假装他的女朋友见父母,被打扮的时候被男主知道了头发的颜色莫名的冲动想要找到这本没看完的
请各位大神帮帮忙现代重生小说,女主重生到另外一个小女孩的身体上,小女孩爸妈和男主爸妈是做生意的有点忙,小女孩和男主是邻居,每天一起上学,女主重生的那个小女孩有心脏病,但她自己不知道。女主上小学的时候遇到了上一世认识的一个男的,然后那个男的就一直追女主。男女主一直青梅竹马关系非常好,大学的时候,女主家的公司出了点事,男主爸爸要求女主和男主在一起才救女主家,然后女主就知道男主喜欢她,男女主就在一起了。后来女主知道自己有病了,躲到了一个小镇上。后来又回来了。然后就记得女主他爸叫程宫。。。找了好久了。。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该商品已下柜,非常抱歉!
寻找正能量(一本让你找回能量和信仰的书)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服务承诺:
京东平台卖家销售并发货的商品,由平台卖家提供发票和相应的售后服务。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价 格: 到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微信扫一扫下载手机版
来源网站:
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舞蹈家
作者:分类:字数:9万更新时间:
本书介绍了一些舞蹈基础知识、舞蹈常识、小舞蹈家必须掌握的一些技艺、中国民族舞蹈以及世界舞蹈等。
最新小说书单:
作者其他作品
免费小说点击榜
《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舞蹈家》原载于中文书城,作者为张兴主编,114啦小说转载收集《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舞蹈家》最新章节。
《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舞蹈家》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有趣生动,世界观新奇,受到了大量喜爱 张兴主编、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舞蹈家类型小说读者的广泛关注,是不可多得的其它小说。
本书作者张兴主编的作品,想像力丰富,文笔如行云流水,简洁又富有回味。
作者的作品包括:《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舞蹈家》、《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环保小卫士》、《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国学家》、《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音乐家》、《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作家》、《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摄影家》、《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理财家》、《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心理学家》、《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老师》、《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记者》等,作品已被中文书城等网站收录。
114啦帐号登录
115二维码登录
邮箱/手机号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114啦帐号?
您还可以用以下帐号登录:
收藏到书单
*请输入正确的书单名
使用“收藏”功能将小说添加到新书单中
*请输入内容
还可输入140字
小说已存在
已超出最大数目黄集伟读书笔记: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最新章节列表(天蚕土豆),黄集伟读书笔记: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全文阅读 - 笔下文学
┊┊┊┊┊┊┊┊┊┊┊
黄集伟读书笔记: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阿尔贝·杜鲁瓦 《虚伪者的狂欢节》 时事出版社
&&&&  圈子有时会断裂,但很快就会重新牵上手
&&&&“阅读兴趣”属“私人事务”。在这一点上,法国人民没理由比中国人民更高明。法国人民也是人民。人民就是人民。
&&&&选择题说:“海湾战争”和“摩纳哥公主斯特凡妮之私生活”,你对哪一桩更具窥视欲?
&&&&结论不言自明:公主的故事啊。
&&&&这与中国人民更喜欢刘晓庆阿姨的故事完全一样。
&&&&在《虚伪者的狂欢节》中,法国记者阿尔贝·杜鲁瓦的统计详尽周到:
&&&&海湾战争期间,在法国所有严肃新闻周刊中,没有一家连续使用这场战争作封面超过六期,而小报对斯特凡妮的保镖丈夫与脱衣舞女偷情的封面报道大大超过这个数字;
&&&&法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被塞尔维亚人俘虏。照说这事理应引起全民关注。可报道此事件的那一期《巴黎竞赛画报》仅销出三十八万册,而报道密特朗总统有私生女的那一期却卖出了七十六万份!两者给报社带来的收益之差有一百八十万法郎之巨。
&&&&就此,阿尔贝·杜鲁瓦只能悲观。
&&&&他说:“名流、媒体、读者——这三者的共舞激起了现代生活中最荒诞的狂欢节!名人和现代传媒的结合带来的,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
&&&&阿尔贝·杜鲁瓦曾任《快报》、《新观察家》两家媒介的总编辑,他的“悲观”更多来自观察。绝望、无奈或者寒心,一切有根有据。
&&&&译者说:“在读到这本在法国引起轰动和争议的深刻作品之前,我们只是一个在舞台前完全不明就里的看客。大大小小的通俗报刊给我们提供一个看台,看着名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我们的社会好像就需要这样一个舞台,大家都需要看看热闹,需要看另一种人的生活……
&&&&如此提示让台下的你我抛弃惯有的天真开始习惯责问与怀疑?
&&&&而这刚好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保存认真,抛弃天真。
&&&&“不知羞耻、表里不一的名流,暖昧到猥亵程度的媒体,有窥私癖的读者……一种真实、深刻、可利用的共谋关系,把明星、杂志、司法人员和街头的男男女女结合起来,就像一个疯狂旋转的舞圈中的舞者。这个旋转的圈子有时会发疯,舞蹈者手拉手的队型就断了,有些人摔下来,但手又找到一起,再拉起来,圈子又转起来,就像毒品一样令人兴奋……”
&&&&阿尔贝·杜鲁瓦多年前所描述的这一切,现在正在我们身边上演。不过,在如今这个媒介?当事人?观众“互锁”(interlocked)年代,在一幕幕虚伪狂欢节中疯癫、舞蹈、浪笑、号淘,人群中,没有你我?
&&&&阿坚 《向音乐掷去》 《肥心瘦骨》 东方出版社
&&&&  他的书放在酒馆卖比放在书店卖更合适
&&&&收入“音诗文丛”的五种均为音乐随笔——这是并不常见的一种随笔样式,它很难写。以最简单的推理说,音乐用来听,不用来读。很多时候,目光与耳朵相距霄壤。
&&&&贾晓伟说,音乐是好梦,等着那个捉住它的人。但音乐自己没说自己是好梦。所以贾说,写音乐文章只能算是一种作者自己的梦游,是逃;
&&&&阿坚说,喊“打倒音乐”不犯法——因为音乐这玩意不怕得罪也不怕奉承。谁也很难害得了音乐也很难揠助于音乐。所以阿坚索性敞开了说——说高了就当醉话,说矮了就当酒量不行;
&&&&邹静之说,好在什么样的文字对音乐本身都不会伤害。让我们高呼音乐万岁!
&&&&如上作者坦白,其实已将“音乐”比拟为“肝胆知己”——当一个人的心漂泊不已,音乐最容易成为他需要的光。
&&&&或者,其实一切也可以反过来:音乐自身也在漂泊和寻找,也渴望在一个灯光一样的心灵中栖息?
&&&&而在《肥心瘦骨》中,阿坚的笔,也并不仅仅停留于音乐。
&&&&这书看很多次。每次读,都能感受到所谓“松弛之美”。而关于“放松”,阿坚写:“曾想当青松,现在是放松。我四岁的儿子问我,放松是什么松呀?我想说,我放松是为了有一天能够紧张,因为真理还没攥住,我虚位以待之。”
&&&&看过阿坚多本书。但几乎每一本书的“作者简介”都不一样,这一本的“内容简介”照旧是短句,高度口语,特色鲜明。如下:“有人叫我阿坚却不知有人叫我大踏。公安局的喊我赵世坚,另有笔名莫斯,伊君。我55年生,0型血,A型身材。劳家崂山县但该县已被取消。83年退职后以走和写为生。比如给可爱的人当向导或投稿。曾主编《啤酒报》亦主喝。爱玩,爬北京野山我是第一”……
&&&&熟悉阿坚的朋友知道,对他而言,文字与生活已是一张重合的脸孔,不隔,不离,一回事。于是这样的文字滴酒不沾的人学不到,酒壮〓人胆的家伙又未必搞得懂。
&&&&在阿坚身上,“诗人”、“行者”的特点相当突出,而“评家”的身份则常被忽略,但其实,《肥心瘦骨》中“瞎评艺文”一辑,其实最能说明……阿坚的评说简单,直接,全无理论腔,但它比理论腔更有穿透力——一种直觉的穿透力。直觉对一个“评家”而言不是学来,是天生。
&&&&评邹静之、肖长春,阿坚说:“组词、组句,动名形容的变词性使用,以及语句的节奏等,他俩各有自己一套新招数。说是口语吧,我们大多数时并不这么说话;不是口语吧,眼睛读起来就像嘴舌那样有一种说的麻利感,轻易时快活,凝重时也舒服;或者说,读着,竟然像他俩在跟你讲,那文字是声音,那声音是生活。严格说,他俩书中不乏极书化语的句子,但夹在口语中,是让“文学”回到了生活,他浪子回头更金贵的感觉,效果更朴素深刻,更上口。”
&&&&评石康、狗子,阿坚说:“全照搬或多半搬在书面语言中,你就一下说到根儿了。根儿意思不大抑或大得无限,不如根器之上的过程有的说。在小说中,性和糙话太多太露,再往下就容易没得可说了。谁敢以《金瓶梅》为自己辩护,谁就可能是大师或大矢。
&&&&“关于性和糙话,其实点到即面到。留点蕴藏,留点猜测,给人点儿琢磨劲,只能使生活更好玩和丰富。比如穿小内衣者比全裸者更迷人。
&&&&“(文字的功夫)石康的不到,狗子的过了,都不正好。不过他俩的文字都显得是表面的相反,或说石康佯装老道,狗子强玩散漫。这也因为他俩太想把功夫耍得无缝。这样累自己而讨好读者便不成比例,苦自己甜别人至少有一半时候不是正比关系,那就活该呗!
&&&&“首先,说别人的隐私的情节让读者别扭,给人一种技穷之感,也欠宽厚,往最假了说你咋心里搁不住事呢,着啥急。哪怕说自己的隐私呢,我觉得可有可无,但有人追问你你应直言,没人问你就让隐私先一边呆着。他俩尤其石康的小说,显得敞开自己比较着急,不打自招让敌人和朋友都看不太起。”
&&&&评钱钟书、昆德拉、王朔,阿坚说:“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得往下活,万一活不出大价值,至少应该活出情趣,活出愉快的小意义。他们仨(指钱钟书、昆德拉、王朔)都是现代烹饪大师,在只能炒苦瓜的情况下,他们会放上辣椒、花椒或者孜然,于是那苦味就不纯粹了,很怪的口感,丰富新鲜,值得玩味;只要一含着玩,就轻快易受些了。古典主义的精神把人都弄成真善美的死心眼;浪漫主义的东西也只是暂时的止疼麻醉剂;幽默精神的作品既告诉出社会的癌症况境,又荐出一个微妙的方子——治不彻底,却减缓痛苦,讲不清药理,却说清人无论在什么不幸中都应挖掘快乐;幽默精神则愈将是人了诶的大精神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相声笑话最多算小幽默,它的逗哏或包袱往往太故意。幽默精神是一种现代人生态度。古典、烂漫、现实等诸精神在各领风骚之后,幽默精神正取而代之,代而久之。”
&&&&这是我随便抄录的数条,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但阿坚一一用自己的语言述说一遍,生动好玩
&&&&之外,也有新意思。
&&&&埃迪特·施爱伯·威克 《彩色的乌鸦》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黑色的乌鸦是地球中年时代的脸色
&&&&《彩色的乌鸦》、《一只与众不同的乌鸦》、《一只孤独的乌鸦》的作者是埃迪特·施爱伯·威克和卡罗拉·荷兰特,两位女士。
&&&&从创作本丛书开始,两位作者自称“乌鸦妈妈”。在她们笔下的“乌鸦系列”中,乌鸦的历史被她们大胆地虚构了出来。她们构筑了一个乌鸦的乌托邦。
&&&&很久以前,乌鸦其实是五颜六色的。尤其在灰蒙蒙的冬天,它们五彩缤纷的颜色被所有动物羡慕。不过,没过多久,乌鸦们彼此开始发生争执——几乎每只乌鸦都说只有自己的颜色才是正宗的乌鸦颜色。为此,它们相互构陷,彼此诋毁,纷争不已……如此情形惊动了上天。有一天,一场瓢泼黑雨过后,所有乌鸦都变成了黑色……
&&&&其实,这故事也是写给成人们看的。在童话中,所有动物其实也是人,正如在人的世界里,很多动物会去扮演上帝。
&&&&艾德蒙?怀特 《普鲁斯特》 左岸出版公司
&&&&  凋零,灰烬……因为生命是迷宫,所以必须隆重幻觉
&&&&普鲁斯特的作品向来被认为具有迷宫属性,即使阅读他的传记也未必容易。且不说时空漫长、疆域遥远、文化差异、风俗迥然,就说原型索引,已难于上青天。所以,有关普鲁斯特的一切,并不因为评论的喧嚣或传记的无穷无尽而清晰或明确……成为谜是普鲁斯特的宿命。
&&&&关于传记,编者说:“人物传记有时也是残酷的。它所挖掘出来的除了美好的自我满足,也就当你不知不觉中取代了这个人,或对他有所期待时,它更可能是无情地披露,想想,缔建不世伟业的英雄私底下却是个痞子无赖的行径,创作出曲折动人小说的作者却过着平淡乏味的生活,可以这么说,人物传记就是一种理想形象的建立、探索,或甚至崩坏的过程。”……其实,传记阅读一样如此,其最大的冒险在于它很可能是一个偶像随着阅读渐次崩坏的过程。正如有人说,旧是不能怀的。怀不好的话,最旧往往变成最坏。
&&&&可能因为传记看多了,对于人生,编者其实更多悲凉之慨:“众生百态,贤愚痴狂,所有人不过都是天地的过客,在这些传记中,我们跟着这些主角一起走过历史,他们则因着我们而有了新的声音。走过这些人群,我们看到、听到的,都指向一个方向——生命的尽头,不能化做轻烟。即便是云淡风轻的生活,也都是尽情怒放过后的选择,是喜是悲,全在成就人生漂亮的谢幕。”这“悲凉”抽象至深,但当那“尽情怒放”或“云淡风轻”被我们充填上自我经验的五颜六色后,“抽象”发生改变。
&&&&而关于人生,普鲁斯特说:“在我们这个所有事物都会凋零、所有事物都会化为灰烬的世界中,有一样东西比美还彻底地衰败、幻灭成灰,所留下的仅是自身一点残留痕迹:这个东西的名字叫悲伤。”其实普鲁斯特所表达不过是一种普遍的绝望,不同的是,很少有人能把绝望表述得到如此露骨,并且优雅。
&&&&艾克沙维·李比雄 《远近丛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没有泪水,心里装满海水,也是泪水
&&&&本丛书由《生死》、《自然》、《梦》、《夜》四种组成,每种由中外两位学者各自完成,仿佛同题作文游戏。为此,丛书采取“正反设计”这种设计本身也像一个比喻?因为“生死”、“自然”、“梦”、“夜”这些人类必然共同面对的主题确有正反诸多层面?
&&&&丛书中最让人慨叹的是《生死》一辑。此辑由法国学者艾克沙维·李比雄和学者汤一介分别完成。
&&&&论及生死,学者艾克沙维·李比雄下笔温软,言辞纤细。他开篇的题目是“死亡是一颗印章,盖在饱含泪水的信上。”
&&&&作者说:“我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七年里也没有休息,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既是回顾也是为来世作准备。他信任我们。‘您对您的安葬有什么想法吗?’——‘全凭你们安排。我只要求我所有后代(七个子女、三十二个孙辈、四十二个重孙辈)的姓名都在讣告上出现……”
&&&&如此冷静、安详,死亡便不再是令人恐惧,而成为一种用泪水串联的旅程——它让生命成为一只花环:里侧是过去,外侧是将来?无人可以跳跃而出。
&&&&爱德华·傅克斯 《欧洲风化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
&&&&  色情立场有时是个碉堡,有时是颗子弹
&&&&进入网络聊天室,人们情不自禁选择了色情立场。不过,这个容易使人大惊失色的立场其实仅仅是个表面的立场——依据是,在聊天室,与人们通常在地面参加假面舞会不一样的是,他们撕碎了假面。至少对于他们的灵魂而言,就算在聊天室也不过只穿一件情趣内衣,宛如亵渎。对于通常以体面为由、以预防感冒为由的烦琐伪装而言,在聊天室,人们灵魂的一丝不挂凸现出一种简省之美。相比而言,藻饰反显得病态、羸弱。人们在聊天室生态中,远比在现实秩序生态中具有更高免疫力。这等于说,假使完全豁免虚伪的道德盛装,那么,所谓羞耻的感冒不过谣传。
&&&&二十世纪初,德国人爱德华·傅克斯完成传世之作《欧洲风化史》。该书第二卷《风流时代》的首句,没头没脑,爱德华·傅克斯兀自感叹:“失去了天堂啊!”这个感叹在我看,其实是对人类健忘劣根的一种诅咒。我凭空相信人类现有的历史记忆,仅仅不过曾经有过的真实记忆庞大容积中一个小小角落。更辽远的欢娱更肉欲的欢畅早已被人类遗忘……它如此短暂。遗忘与遮蔽的本能迅速将一切覆盖。
&&&&仅有极少数记忆顽固坚定如爱德华·傅克斯者,还在怀念1789年以前人性狂欢的极乐。他说,“谁要是活过了那一年,有生之年都会怀念沉没的极乐岛。”在那个极乐岛上,“女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迷人,男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文雅,连真理都不是赤裸裸出现在世人面前,而是披着滔滔不绝的俏皮话的外衣。玫瑰不再有刺,罪孽不再丑陋,而德行也不再面目可憎,什么都是芬芳馥郁,优雅动人,花光四照。人们不再为内心的悲苦、肉体的疼痛和罪恶的阴谋沉着脸。欢乐和幸福使他们脸上的每一道线条都显得生气勃勃。眼泪被微笑稀释,痛苦只是升腾到更高一级欢愉的一个台阶……人们不承认他们会年老体衰。他们永远年轻,永远在开玩笑,甚至死到临头还在那里调情。一切都浸透了淫佚,一切都表现出肉欲。生活成了无休无止的行乐。消魂之后,不是叫人难受的觉醒,而是新的欢娱。事情和行为都没有后果。只有‘今天’,‘明天’是没有的。规矩正派并不责难肉欲,曲解肉欲。肉欲像一座施过魔法、驱逐了罪孽的大森林,林中没有一棵树长着禁果。凡是甜蜜的、诱人的果子都可以品尝,每一步都有成千的、形形色色的愿望等着实现。享乐是人们至死不渝的伴侣,它慷慨地赐予每一个人。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光中便已燃烧着享乐的预感;而红颜老去的妇女,许诺施舍的眼神仍是那样撩人。大自然废除了它的铁定的法则,连反自然的行为也不令人嫌恶,而是淹没在辉煌的美的海洋之中……”
&&&&在我的理解中,不责难肉欲、不曲解肉欲、将肉欲视为一座施过魔法、驱逐了罪孽的大森林,是爱德华·傅克斯全部怀旧慨叹中最迷人也最深刻的部分。刚好,当下,此刻,在网络聊天室里复活的,就是它。它如冰毒一般迷人。过去或现在,冰毒可以上瘾,大麻可以上瘾,杜冷丁可以上瘾,现在或者将来,聊天室也一样。一个可以上瘾的玩具。比起黄色白色新闻充斥的小报,它多出更多想像更多无聊更多空虚更多情色更多肢体舞蹈更多暧昧眼神……蜩螗沸羹,如盛宴。一个话语的盛宴。
&&&&因而“色情立场”虽仅止“表面文章”,却蕴涵无穷暗示。从“妈咪值班室”&(500人在线,正在打牌,请勿打扰&),到“三十岁的浪漫?”(100人包厢)&(客满);从“我是放纵的女人”(200人包厢/客满),到““性爱天堂·你要结束18岁”(2000人包厢/客满),从“一夜情缘北京的恋爱天空”(50人包厢/客满),到“电话做爱基地”(855人包厢/客满)……这些被我COPY而来一字未改的聊天室冠名尽管肉欲弥漫,但却如刀戟一般,刺伤了道德君子的病态豪迈苍白优雅。这其实也算无足轻重。比如此温柔一刀更致命的,是在聊天室大众记忆的苏醒。那沸沸扬扬的口语耳语抢白争辩,将一组庞大无比的所谓不洁的记忆唤醒,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用隐语去指代、用象声词去置换、用委婉语去遮蔽的各种器官名称一一唤醒……那些名称曾经让我们的口腔被罪恶感塞满,让我们的胸腔被焦虑紧张惶恐抑郁堵塞。在道德表演的舞台上,那些器官被阉割。被优雅地忽略。久而久之,它们被逐渐遗忘。
&&&&如果不是有了聊天室,那些永远沉睡在教科书中的名称几乎永远不会进入放浪恣肆的口语表达时间,永远不会雀跃于大众红口白牙往复咀嚼的一泻千里之中,更无可能在数字时空的虚拟情境中现场直播。在没有聊天室之前,我们不会说到“乳房”,不会说到“阴茎”,不会说到“阴唇”、“阴蒂”,也不会说到“阴道”……记忆与语词之间的那根因缘连线已被长久忽略、拆散……记忆被话语强权监控、封锁、清洗、改造。它甚至连心理学家所言“动机性遗忘”都不是。如此被动“遗忘”不过让“刻骨铭心”更为牢固也更为坚硬。
&&&&在聊天室诞生之前,记忆已经成为石头。而现在,记忆被唤醒,开始重新的灿烂,开始重新的一泻千里。它让一切裸露出原始颜色——语词、灵魂、手脚,上半身、下半身……直至色泽深浅不一各处器官。聊天室是个可以裸泳的海。一个眼泪的海。一个欢娱的海。有个作家说,聊天室是个公共厕所……他真老土。
&&&&二○○○年情人节那天,在美国150多所校园,因为无数戏剧的上演,“情人节”被赋予全新含义——极端女性主义者以此为契机,掀起名曰“妇女战胜暴力纪念日”(Victory&over&Violence)风暴(简称V?day/V日风潮)。此次风潮起因,被认为来自一出戏剧——《阴道独白》(The&Vagina&Monologues)。该剧作者为美国剧作家、诗人伊娃·恩斯勒(Eve&Ensler)。该剧在美国曾获得奥比奖(Obie&Award)。在剧中,伊娃·恩斯勒以唤醒沉睡语词的方式,抗争各种针对女性的暴力。该剧以直言不讳富于挑战性的风格,直指语词与记忆间的陌生与遗忘:“‘'阴道’,我说出来了。‘阴道’,再说一遍。在过去的三年中,这个词我重复多少遍了。我在剧场说,在学校说,在客厅说,在咖啡店说,在午餐聚会中说,在全国的电台节目里说。假如有人批准的话,我愿意在电视里说。我每个晚上演出时要说它128遍。”放大伊娃·恩斯勒以“阴道”为喻体的隆重谴责,其实对于包括男人女人所有人在内,那些被废弃的语词,尤其是那些向来被视为脏字的器官名称,常常正是大众焦虑的中心。记忆主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欲望的死亡。更多时候,它不过是在话语强权高压或道德激情藻饰下被体面地隐蔽掉罢了。历经如此繁复遮蔽,遗忘或回避常常引发更为汹涌的焦虑、难堪、轻蔑或厌恶。不被说到或者不被提起,意味着不被看见,不被看见意味着不被记忆,不被记忆也就创造了秘密。而正是秘密制造羞耻恐惧或神话。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聊天室被普遍接受和选择的色情立场,其实也是一个政治立场,一个偏执狂立场,一个如容格所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个世界剧院的戏台上跑龙套的平民百姓的大众以“堕落”的方式抵御各种制度化、去个性化的低成本顽抗。凯恩斯说:“相信自己完全不会受到任何理智影响的讲求实际的人,通常是某个已死的经济学家奴隶……”无法考证凯恩斯是否知道在今天的聊天室里发生的一切。但凯恩斯对所谓理智的提示,的确令人惊醒。我们从一个漫长的非人性的所谓理智催眠中苏醒,欢快在一个以虚拟平台人性的巨大真实中,而且心里明白,色情立场也是一个碉堡——所有聒噪和喧哗都是子弹呼啸而出时壮美的音效。那一颗颗壮美的精子击中了什么?
&&&&爱德蒙德·莫里斯 《里根传》 当代世界出版社
&&&&  邪门常常也是对规矩的愤怒,直至出离愤怒?
&&&&尽管爱德蒙德·莫里斯曾荣获普利策奖,但他撰著的《里根传》出版前即引发批评。最尖锐的一个指责称该传记“技术性虚构已远远多于历史真实”,莫里斯“更多地采用了《阿甘正传》式的虚拟再现历史的手法,通常传记作者所必须恪守的严谨求实原则被置之脑后……”。
&&&&莫里斯八十年代中期里根任总统期间便已获得写作里根传记的委托权,从那时起,他着手采访、搜集大量资料。在《里根传》里,莫里斯虚构出一位里根的同龄人充当“叙述者”,并以这一视角再现里根生平往事。这位同龄人取名为“爱德蒙德·莫里斯”,他与传主里根一起在足球场上鏖战,在大学校园读书玩乐,并一起参加美国空军电影的摄制……书中的莫里斯与作者莫里斯最大的差别仅在于作者本人比里根晚出生近30年。
&&&&假使莫里斯以如此方式写小说,自然稀松平常,可现在,他说他写的是“传记”……标新立异?传记是传记,小说是小说——这话尽管老套,可是严肃,不是错。不过,假使莫里斯确为试图打破成规之人,那一切就得单说——他最先需要承受的,除了指责、非难,甚至还包括法律纠纷。
&&&&不过,我倒是以为,那个最早的“传记”规矩又是由谁确认的呢?最早的“小说”的规矩又是由谁确认的呢?相对于没有规矩之前的一切,莫里斯之流算不算黑马?至少邪门?
&&&&安妮宝贝 《二三事》 南海出版公司
&&&&  心情的转场宛如一次豪华的旅行
&&&&在《二三事》第29页,安妮宝贝写道:“我极力在这个世间寻找某种丢失的东西。并隐约觉得在做的是一件注定会失望的事情。”我直觉上觉得这句话应该就是理解《二三事》乃至安妮宝贝近年一系列写作的一把钥匙。这句被我的直觉定义到关键如钥匙一般的句子后半段,安妮接着写道:“心里清楚结果,欲念却执拗推动。眼看着自己如此贪恋。开始感觉难过。”将上述这个段落稍做提取,丢失—寻找—失望—再寻找—再失望……这样一个故事模型也便清晰。至此,也忽然警觉,其实如此故事模型在安妮宝贝一系列作品中曾一再出现,它与安妮宝贝的个人经验模型应有相当契合。不过,有关后者,也许会是永恒之谜。
&&&&在《二三事》第79页,安妮宝贝写道:“若我们因为怜悯,或者因为寂寞,或者因为贪婪,或者因为缺失而爱,这样的爱是否可以得以拯救。”这段文字是书中人物莲安对良生说的一段话。与其说它是故事的谜底,不如说它依旧是生命的谜面。而直觉告诉我,在安妮宝贝小说中,通常只营造情绪或氛围,而拒绝提供谜底。尽管《二三事》可大致归结为一个与爱情相关的旅行的故事,但构架全书主体的,尽为一组组心情碎片的跳跃式拼接。也就是说,在安妮的小说中,传统小说的骨干支撑诸如情节、人物等等一直处于被忽视或被遮蔽的状态,而最被强调、放大的,则是细节和情绪。在那一组组常常细若游丝的针尖阵列中,常常蕴涵着巨大无比的情感压强。而当那无数针尖聚拢到一起,挑衅也便喷薄而出。它推动那个以寻找爱情为主题的旅行故事滞涩艰难地往前走。
&&&&在《二三事》第99页,安妮宝贝写道:“良生,若是有可能,有些事情一定要用所能有的,竭尽全力的能力,来记得它。因为很多事情我们会慢慢地,慢慢地,就会变得不记得。相信我。”在这段最具安妮特色的文字中,逗号的超常使用和句式中格外重叠出来的两组“慢慢的”、“慢慢的”,似乎表达出一种巨大的珍惜,而在它的对面,则是无穷无尽的惶恐。与文前被我定义为“钥匙”的那个怅然若失一样,我们无法知道那惶恐与不安究竟是什么——而这也正是现代都市人群最可感同身受的情绪体验:我们又有谁知道自己的未来?
&&&&在《二三事》第179页,安妮宝贝写道:“是这样浓烈的感情,要与她相互纠缠下去的欲望与无助,对人与对事的贪婪不甘难以舍弃……”如果说在《告别薇安》年代安妮宝贝还在书写所谓“凄清、狂野、妩媚、神秘为特质的小说”而且其风格还大约就是“一种纸版的、文字的林忆莲”的话,在《二三事》中,安妮笔下已开始铅华毕落而正视凡俗与朴素。安妮宝贝最擅长营造的依旧是神秘。我甚至觉得在当代女作家中,写苍白写得最好的非安妮宝贝莫属。不过,安妮宝贝当下的苍白已具有凡俗的体温和朴素的颜色——那是一种有气息有滋味的苍白,
&&&&而不是白纸一张的苍白……当那种空无与浓烈的期许相互渗透,彷徨与忧悒的心境不离左右,阴鸷与火热的无助暗自闷烧,那种属于安妮宝贝的苍白也便油然而生——居然火热,居然灼痛,居然宏大,岂只如二三事那般简单?那般一说了之?
&&&&奥普拉·温弗瑞 《奥普拉·温弗端如是说》 海南出版社
&&&&  把伤口变成智慧
&&&&在《奥普拉·温弗瑞如是说》中,温弗瑞与她惯常在电视镜头前的表现一模一样:出尽风头,风头出尽。
&&&&通常,提起奥普拉·温弗瑞,人们的心情会变得奇怪:羡慕或不屑,惊讶或怀疑,赞美或茫然等等混杂在一起,令人兴奋,也令人不安——这是为什么?
&&&&最兴奋的人群当属出版商:每当奥普拉·温弗瑞决定在其主持的“读书俱乐部”节目中“上”一本书,出版商便可以直接向印厂下定单——20万,30万,40万……
&&&&作家克里斯写完严肃小说《助产婆》后坐飞机出差,登上飞机,他忽然发现,仅其仓位周围,就有七位读者在认真阅读他的大作《助产婆》——原因很简单,他的《助产婆》刚刚上完奥普拉·温弗瑞的“读书俱乐部”节目。克里斯的个人感受是,那是作为一名作家最荣幸的时刻。如此感受其实也是更多作家的感受——阅读,写作,百万富翁,这些概念成为奥普拉·温弗瑞手下美国神话的一个新格式。
&&&&甚至,就连中国人也已开始无限欢喜这一格式:把金钱与文化团结在一起!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团结在一起!
&&&&由是,美国出版商将奥普拉·温弗瑞视为出版之神。自奥普拉·温弗瑞“读书俱乐部”节目一九九六年九月开播,有数十部小说上了节目,那数十部小说的作者先后成为百万富翁,而出版商从赢利也超过亿美元。
&&&&这不奇怪,美国神话没有金钱垫底儿就不是美国神话。但仅有金钱垫底儿而欠缺文化,又不是奥普拉·温弗瑞所想要的“神话格式”。我自然全无判断如此神话生成因由的能力,可仅就书香熏染着甚而改变铜臭、让“铜”稍稍臭出一点儿“文化”而言,我们没有理由不受到一点鼓舞。至少我自己承认——心甘情愿承认:如此鼓舞让人发蒙。
&&&&奥普拉·温弗瑞脱口成章,妙语连珠。其妙语几能鼓惑所有人。但凡鼓惑,常有强加于人、斩钉截铁、强词夺理等多种连带而出的效应。可即或如此,在奥普拉·温弗瑞成山成海妙语中,我还是真心喜欢这一句:把伤口变成智慧。
&&&&白岩松 《痛并快乐着》 华艺出版社
&&&&  那一切潜伏在远方。不到时候看不见
&&&&白“书”上市,玩笑随之四起——尽管大家都知道该书名出自一首流行歌曲,可依旧有很多长舌夫由此迅速联想到产妇的那种切身感受:痛—并—快—乐—着。
&&&&如此解读庸常之至。不过,事实上确有不少“庸常”,刚好就是朴素辩证法汹涌而出之处。一部作品其实也是条性命,再丑、再拙也是个活物。生产它,炮制它,酝酿它,哺育它,灌溉它,容易吗?更何况,痛苦或快乐,原本一物两面。没了死黑之夜,黎明从何降生?
&&&&更何况,《痛并快乐着》在众多媒体名人著述中,毕竟聪明,而且书卷。聪明是说,白偏偏是不把自己采访的数百位名人谈话录音整理出来,囫囵就是一本。他知道,那事儿退休后再做无妨。而现在,他必须尽早将记者生涯中瞬间感悟、琐屑烦恼一并记录在案。否则,遗忘说来就来。记忆说被修正就被修正;而书卷是说,从白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读书。读书不是伟业,是手机充电,饿虎捕食,寻常,可需要。
&&&&当然,纵览全书也不难发现——白之“快乐”远多于白之“痛苦”……快乐永远年轻,而痛苦或苦痛则需要阅历垫底儿。那种曾经苍海的心境就潜伏在远方某个角落,以白现在的年纪,东张西望,也终究看不见。
&&&&半夏 《西皮二黄》 《虫儿们》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你以为科班花旦不能唱王菲的将爱
&&&&在写《西皮二黄》前,我读到的更多是半夏在南方周末专栏区写的“昆虫记”。若论内心所爱,半夏多半更看中“西皮”,可读者则多半钟情“昆虫”……说到曾在南方周末连载的那个“昆虫记”,网虫戴新伟有四字评价:相见恨晚。
&&&&严格说,尽管带有明确的学院派文象,半夏文字依旧很难算是货真价实书呆子类。这其实有点冤枉。半夏职业是出版社编辑不假,国文童子功扎实不假,出版历练多年不假,甚至其文象古朴淳厚、内敛持重也是不假,就算言及时尚风云,他又未必茶壶煮水饺,说不出道不明,更未必查不清源流拎不清沿革……打比方说,你以为科班花旦不能唱王菲的“将爱”?
&&&&事实是,有些时候,如半夏者,在有了“学院”底色后,诠释时尚缤纷流行色,反倒多了参照与借鉴。当然,在“个性化表述”前提下,半夏文字用力一定于倾向醇厚之味而非爽口冷饮。依我之见,如果一位作者还有把自己的书戳在书架上放个三年五载的小小野心,则多半要学半夏:放弃雪碧,倾向小二。
&&&&“如陈涉这般的佣耕村夫,如韩信这样的无行贫士,如刘邦一般的酒色亭长,如张良那样的破落贵族,都可以借乱世而头角峥嵘,锥子穿口袋,脱颖而出,搏个封妻荫子的出身,甚而出将入相,皇帝轮流坐,明年没准就到了咱家,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清秋大梦,未必就是圆不了的黄粱。倒是并非乱世的太平盛世,冯唐只能易老,李广终究难封,贾谊屈于长沙,梁鸿窜于海曲,而这原本都是非无圣主、岂乏明时的也么哥(P87)”……
&&&&上面这段话,我以为最可代表半夏文象。如此特质,与其“舍弃雪碧、倾向小二”的原则相一致。说得更具体,那就是宁舍“疏可走马”,确保“密不透风”。半夏真正想要的,就是这种挤挤挨挨密密匝匝磕磕碰碰的高密度——尤其在当下无文不兑水无话不装腔无处不作秀的语境中,有人甘于寂寞,用不乏“肉感”的倾向于酒的文字伴随我们打发分秒时刻,是福祉。……如你所知,半夏终于还是把在“南方”的昆虫记辑成了《虫儿们》。
&&&&我数了数,半夏在《虫儿们》中大概写到了数十种虫子。总的来说,那些虫子我们都熟悉——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壁虎等等,也算“五毒”,而蜉蝣,叩甲,蜻蜓,蝴蝶,蜜蜂,天牛,花大姐,萤火虫等等,则属于飞翔类虫,再有如虱子、蟑螂、苍蝇、金龟子等等,则属于害虫一类。以与人类关系亲疏远近分,恐龙、鲸鱼、非洲豹等等远如我们美国舅舅的姨老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般的情怀;而出没在半夏笔下的蚂蚁、螳螂、蝼蛄、屎壳郎等,则属于我们的街坊近邻,至少也是七十二家房客。根据亲疏远近、远香近臭的原则,我们对恐龙鲸鱼之类常常满怀渴望憧憬之情,而对我们身边的那些寻常亲戚贫贱发小则多半提不起什么精神……解释这一现象的最好的比喻是可以套用广大歌迷面对中外歌星的霄壤之别:洋歌星的绯闻也是芬芳无比的,而本土的淳朴则再怎么样也不招人待见。当代人的冷漠、无情与势力已被半夏以我们对待虫子的态度之别和盘托出。
&&&&我看了看,尽管半夏在《虫儿们》一书中写了数十种虫子,但其实,在每一条虫子的习性、性格、爱好乃至习惯养成的描述过程中,半夏多半写着写着就把一条虫子写成了一条汉子或一位美女。这显然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却有理有据,属于那种更接近真理的夸张:“蝴蝶原本写作胡蝶,和上世纪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女明星,原是一样的。蝴蝶本来只叫蝶,加上个胡字,却和女人没了干系。胡就是胡子,《本草纲目》上说了,蝶美于须,蛾美于眉……照这个推论,蛾子是美眉,无疑是女性的象征;蝶则因为有一副第二性征的漂亮胡须,反成了男权的代称,尽管蝶的打扮往往比蛾子更艳丽。这也无怪那庄周做梦要栩栩然地把自己当作胡蝶了,字面是说的轻灵自在,骨子里面不免暗藏着性别认同(P049)”……从这段出自该书的文字中不难看出,聪明如半夏者不怀恶意也不着痕迹模糊掉了虫与人间的区别,在貌似知识谱系、常识基点的普及中暗渡陈仓。等到虫性中的人性或人性中的虫性终于浑然一片,半夏也便塌实。至于读者从影星“胡蝶”想到了什么或从庄周梦蝶闻到了什么,半夏已全不在意。
&&&&我想了想,其实这样的写法甚至比法布尔更艰难——因为它毕竟是在法布尔之后,因为它毕竟是在一个娱乐压倒一切绯闻大于一切物质重于一切的年代……可如此难度其实已被半夏妙笔化解殆尽——除去人虫混淆外,在《虫儿们》中更为常见的,是半夏秋虫般的嘀嘀咕咕——“多么极致的分工。只是,极致了真的就好?其实未必。其实未必的,其实也不止分工(P58/说蜜蜂)”;“如此邋遢的尊容下,却有七彩凤一样的双飞翼,凭着它,邋遢弟子可以一飞冲天,上下求索,十来里的脚程,对它而言不在话下(P84/说苍蝇)”;“从耶稣降生前的七百年左右,到一九三五年的两千六百多年间,在本土有案可稽的蝗灾,就有八百多起,平均下来,大约三五年,它就得大肆发作一次,证明自己的存在。像紧追时尚不放的小资,是一群耐不住寂寞的雏。要寂寞做什么?(P166/说蝗虫)”……这些嘀嘀咕咕中,最让我心动的,是诸如“极致了真的就好”、“要寂寞做什么”之类的慨叹。与其说我从中听到半夏的浓墨般的欢愉,不如说我从中听到半夏的白描样的寂寞——那是一个知识者的清谈之孤与清澈之独,它逐一生成于当下这喧嚣年代某个一灯如豆之夜?彼时彼刻,或许半夏觉得,把它们说给纯粹的虫儿们听远比说给复杂的人儿们听更合适。
&&&&保罗·巴里 《克里·帕克传/一个媒体帝国的建立》 文汇出版社
&&&&  名字刻在树上会随着树长大……记忆也会自动升级
&&&&一九四五年,克里·帕克患小儿麻痹症。那一年,他七岁。将近半个世纪后,当他成为澳洲头号传媒大亨、个人资产多至五十五亿之巨的富人后,他对儿时父亲用鞭子抽他屁股并不断羞辱他为“蠢货”一事仍记忆忧新。不过,这个所谓“记忆忧新”全无温馨可言——它更像一个巨大威严跨时空的延续?一个永远无从删除、更改乃至升级的记忆?
&&&&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父亲对你严厉吗?”&克里·帕克答:“是,他是非常严厉的,但又非常公正。他时常叫我到楼上去,等候处罚……嗯,他使用马球的鞭子非常熟练。我经常挨鞭笞,因为我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小孩。但是,回忆起来,凡我挨打的几乎没有一次不是该打的;还有好几次应该吃鞭子而被免了(P87)”……
&&&&这段问答发生时,克里·帕克已稳居首富之位,拥有属于自己的庞大传媒帝国。可在回忆父亲往日“暴力”时,他依旧以“公正”作结。这究竟因为什么?因为那个其实已经不复存在的阴影?因为他对为父之尊的下意识庇护?
&&&&一个人除了肉身的生成始于父亲外,其精神繁衍与强健,事实上更与父亲关联密切——只是后者常常被我们忽略而已。
&&&&宕开了想,就算朱自清眼中父亲的背影事实上相当模糊,就算斯蒂芬·金的父亲某日清晨以买烟为由的永远出走相当决绝,可其魂魄之影依旧被“儿子”们刻骨记忆,永铭在心。它宛如隆冬时节从门隙中涌入的凛冽气息一样,它就是要以突如其来的凛冽敲打我们的魂魄:清晰可闻,从生到死。
&&&&保罗·布兰德 《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 东方出版社
&&&&  红灯不亮,更大的危险常常已近在眼前
&&&&北京的史铁生与上海的陈村算是著名“病人”作家。史铁生身患“尿毒症”,陈村病症的医学名称叫“强直性脊柱炎”。史铁生原来一直坐在轮椅上,罹患尿毒症后,每隔一天就要去医院做肾脏透析,经常只能躺着;陈村的病症虽名为“强直”,可其症状却是不能直身站立,平常多半或坐或躺……为此,一九九六年《陈村文集》出版时,其“散文卷”即名为《躺着读书》。很多人都有躺着看书的习惯,可对陈村来说,他的“躺”已是一种被迫。2002年,史铁生出版的随笔集同样从自身境况汲取灵感,书名叫《病隙碎笔》,而早在一九九三年,陈村出版另一本随笔集时,书名干脆就叫《弯人自述》。
&&&&不过《病隙碎笔》、《弯人自述》或《躺着读书》,其主体内容并非以自身疾病或苦难为主题。于是,这些书籍字里行间话里话外,作者对疾病所带给自己的风雨雷暴般的改变,常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或是史铁生的豁达通透,或是陈村的幽默机智。而陈村从腰椎逐渐向胸椎蔓延、直至颈椎的“强直”,我们则难以感同身受。
&&&&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说:“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多么晴朗”(P3?P4)……所以,事实上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部分,很可能正是更重要的部分。疾病自然从来是个人的疾病,但相对于疾病亦苦难的逻辑关系而言,个人的苦难也是世界的苦难。我们习惯于与朋友、亲人分享新房子、新票子、新车子、新位子之类的欢悦,但却不习惯与他者分享苦难……如此“不习惯”不难理解,但很难原谅。
&&&&在《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一书中,布兰德博士经过反复研究发现,年仅四岁的小姑娘丹耶是麻风病患者,同时,也是一名“先天无痛症”患者——丹耶的爸爸和妈妈“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女儿知道,手指是不能咬的。可这都是徒然。随着伤口在丹耶的手指上一个个地神秘出现,父母的恐怖也变成了绝望(P3?P5)”。“七年后,丹耶11岁,正住在一家慈善机构里,过着悲惨的生活。她截掉了双腿,因为她拒绝穿合适的鞋子,这样最终对她的关节造成了无法容忍的压力。丹耶也失去了大多数手指,肘部也经常脱臼。因为手臂和断肢上的溃疡,她遭受着慢性败血症的折磨。因为咀嚼舌头的习惯,她的舌头被划破了,造成了严重的疤痕(P6)”……据此,布兰德博士说:丹耶属于那种所谓“先天无痛症”患者的极端病历:她因为缺乏“疼痛预警”而生活在一种随时随地的危险之中。
&&&&布兰德博士的研究发现,通常人们避之惟恐不及的“疼痛感”,其实是人天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系统。他认为,疼痛令人不快的性质正是人得以保护自身的关键:“只有在与其他感觉,诸如触觉、痒、甜、香等感觉信号竞争中居优势的情况下,疼痛信息才可穿越所谓‘脊髓之门’,传达到大脑之中,并在大脑意识作用下,做出一种‘反应’,如去吹烫伤的手指,或去揉搓撞疼的脚(P393)”……布兰德博士的发现证明,对那些“先天无痛症”患者而言,“疼痛”本身正是一个美好而且昂贵的礼物——它其实也是对苦难既不被我们讨论、也不被我们分享的现实情境的一个提醒:不仅苦难原本就是生活题中既有之义,而且,正如史铁生所言:“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P5)……在这后一个语境中,那种回避苦难、遗忘苦难、无视苦难之类的“止疼药”,将只会置我们于更大危险之中。
&&&&鲍威尔 《我的美国之路》 昆仑出版社
&&&&  梦想越遥远便越像梦想
&&&&本书讲述述传奇人物鲍威尔故事。简单说,其实就是一个在黑人移民家庭长大的穷小子经过奋斗而梦想成真的故事……
&&&&不说鲍今日之发达,仅“穷小子梦想成真”这个经典模版本身,已有足够号召力——此类故事的读者半径向来大得惊人——毕竟世界上穷小子多于纨绔或公子哥。更何况,又有谁不渴望梦想成真?
&&&&该书中文版长达五十七万字,可与“梦想”相比,这个数字仍旧嫌短。鲍威尔还算幸运——毕竟他梦想成真。
&&&&该书末尾附有长长一串“鸣谢名单”,漫不经心地显示着传主的厚道。曾有不少读者怀疑某些公众人物的自传非己所撰,本书有如此漫长之鸣谢,读者大可放心——本书封底勒口印有详细的“协助撰稿人简介”,并附照片——他的名字叫约瑟夫·E·佩希科——一位神采奕奕的长者。
&&&&本杰明·富兰克林 《穷理查德历书》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在厕所读格言,感觉就像在北京站候车厅读康德
&&&&名言、格言、谚语之类对我们其实无关紧要。今天,金钱常常等于一切。扯一堆不咸不淡,不如亮出一摞坚挺冰冷钞票。面对美好无比的金钱,名言或格言也好,可有可无。
&&&&可那“冰冷”依旧不足以抵挡“全部”——偶尔,某深夜或某百无聊赖空隙,名言妙语恰好可以加塞儿——填入一段虚空或惘然……“乘隙而入”?
&&&&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撰写的《穷理查德历书》,是一本可以放在马桶边随便翻阅的书:其中格言妙语以一种家常话道出:庸常,真实。
&&&&同时追两只兔子,只能是这只没逮着,那只也跑掉。懒惰走得非常慢,以至贫穷很快就追上了它。
&&&&有了好律师,也就有了坏邻居。
&&&&冲动的结束,也就是忏悔的开始。
&&&&最了解世俗的人也最不喜欢世俗。
&&&&舌头长在我的嘴里我还管不住,我怎么能管住别人的舌头呢?
&&&&——厕所是个稍息之地,再加一点儿平凡机智,已是聊补于无?
&&&&比得·梅尔 《一只狗的生活意见》 新世界出版社
&&&&  当梅尔成为狗肚子里的蛔虫,我们也便成为狗世界的居民
&&&&在广告界任职十五年后,比得·梅尔带上妻子珍尼和爱犬,一头扎进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开始以写作为生的“山居岁月”。
&&&&十五年后,梅尔撰写的的系列作品引起读者关注。中文版也一次推出其四部作品:《山居岁月》、《恋恋山城》、《有关品味》、《一只狗的生活意见》。
&&&&梅尔的书大都是一些对自我隐居生活的描述,亲切,松弛,琐碎,平淡中不乏真知灼见。在《一只狗的生活意见》中,作者以政客回忆录常用格式,以一只狗的视角,对现代社会文明提意见,谈看法。
&&&&台湾知名读书节目主持人蔡某评论此书,称,“比得&·&梅尔在把自己丢进普罗旺斯之后,又把自己丢进了一只狗的身体里。这下可好了,做人时说不出的话,一旦做狗,就百无禁忌地源源而出了……”
&&&&看来位置互换,多半可能对人们的习惯性思维生成挑衅或颠覆——那些生成于狗视角中的狗意见或狗建议,常常也正是现代人渐次丢失的温情与德行?
&&&&比尔·埃文 《山境之旅》 海南出版社
&&&&  “山径”并非人生变态,而是人生常态
&&&&一位盲人与一条狗一起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故事构成了本书的全部内容。
&&&&亲历类故事对阅读者从来具有亲切感。在现实生活日益动荡、人际交往日益稠密、心灵约会反倒日益稀疏的今日,人的内心其实渴望榜样——那些富人当然从来都是榜样,但它们多半更像梦境……更确切的榜样应该是人,不是神——比尔·埃文的故事既平民,也简朴——一种普通人摹仿得起的“榜样”。
&&&&北京的五星级酒店或四合院,中国或者世界,不同的人面对是完全不同的“山径”……而摹仿得起,是基本前提。
&&&&彼埃蕾特·弗勒蒂奥 《要短句,亲爱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纠缠与厮守,无法摆脱的温暖,不能稀释的伤感
&&&&所有好小说都是“关系”写得好的小说……我把这句话扔在这儿,不解释。解释是别人的事儿。任何人都可以就此联想自己所读过的任意时代、任意国家、任意性别作者所撰写的好小说,它们都将符合我扔在这儿的这句话……我估计。我相信。
&&&&奇异的书名出自该书作者母亲不厌其烦的一个叮咛。小说中第十九节提及这一细节:作者的母亲抱怨作者的小说写的太复杂,不好懂——她说:“写短句”(P138)。事实上这句话母亲对女儿不断在说,说了一辈子。在那不断地说、不断地说、不断地说的过程中,直到作者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小说终篇处,这一细节再次浮现:“她在我的肩头上方,轻轻地喘气,和我童年时一样。不要鲜花,要小短句,亲爱的。”(P189)……而这部小说也正以短句式的无数回忆碎片粘合而成。它与书中不断出现的母亲的叮咛契合,呼应,对比,纠缠,完成了一个既寻常也非常的母女关系的再创造。
&&&&“母亲是我奇怪的对手。‘我老了’,她说。‘我也老了’,我说。她耸耸肩……她在前面,总是比我老,她走过所有的门,比我先知道一切,她的痛苦先于我的痛苦,在我疼痛的地方,她早已流过眼泪,我身体的每一步,都能找到她身体的痕迹”(P126?P127)……
&&&&“如果说我忘记了我的生活,如果说我抑制自己的筋肉和精神,使它们别紧张,那我在母亲的史官式叙述中发现了不同的说法,例如她有时一带而过,这表明在她身上有秘密。她的话总是毫不含糊,四面光滑,她建造她所希望的世界,并运用全部的母爱让我相信它。我母亲,比潜意识还厉害。”(P36)
&&&&“我们不明白她希望我们一个周末一个周末地待在她身边,对她来说,待在她身边的时间才是测量我们情感的惟一可见的标志。她家里的东西都是她生命的一小片,她必须讲述、移交……”(P29)
&&&&“简陋的乡村珠宝,它们断裂了,失去了光泽。为什么当我是少女时,当我想要手镯时,母亲不给我?为什么如今时光不再,她才送给我?……我发怒是因为这些珠宝太可怜了,她从来没有想到送我珠宝——简单地为了高兴或是通过打扮我来打扮她自己……这种沉重使得珠
&&&&宝像是墓园里坟墓上生了锈的铁饰物”(P39)……
&&&&上面这些清晰、真切地传达出一个女儿与一位走向衰老母亲之间繁复的纠缠与厮守:它是“对抗”,也是“亲密”;是无法摆脱的温暖,也是不能稀释伤感;是“过去”对“未来”的挽留,也是“现在”对“过去”的隔膜……而正是“对抗”与“亲密”的质疑、融汇、渗透,还原出一种真切的伤感与迷人。在那种耳语般的窃窃私语所传递出来的,有细若毫发的心灵悸动,也有平凡生命终结前漫长而巨大的纠缠与对抗——它或许不过是我们经年病卧床榻老妈随时打来的一个电话,可那“铃声”却足以在我们的神经上“划出一道道条纹”;它像一把刀,毫不留情砍去我们“脚下的东西”,使我们顿失“精力与源泉”(P16)……
&&&&无论父母,还是儿女,终究都会衰老并死去……不过,在《要短句,亲爱的》之前,这个永恒且宿命的存在几乎无人提及。它用爱说不清,用恨说不清,用伤感说不清,用无奈也说不请……它像“一团错综复杂的乱麻,夹杂着好几个层次的文明,它们几乎是看不见的”,它就像插入我们心中的“一个迷团”,既是我们的“基座”,也是我们“最大的困惑”(P51?P52)。
&&&&勃朗宁 《勃朗宁诗选》 海天出版社
&&&&  携手同坐在春草碧茵,神游这辽阔的荒郊
&&&&与“西藏”相似,“诗歌”也如暗中之火:你需要,它暗燃,你不需要,它依旧火种留存。
&&&&笼罩在这一语境中,维多利亚时代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诗就像一盆古老之火,尽管与我们中间相隔万千时空隧道,可那微弱温度,依然能够感觉到。
&&&&勃朗宁的诗歌在他生活的年代,即被人们认为难懂。直到今天,他的诗作也未必好懂。可懂与不懂,在今天其实已不重要。
&&&&诗与或音乐尤其如此。也许,最能跨越时空者,有时恰因不明不白,混沌朦胧而生发无穷魅力?
&&&&博·赫拉巴尔 《过于喧嚣的孤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妄想是妄想者的飞机场
&&&&我的确在很多场合说过,我常常只凭借一部小说的第一句话、最多第一个段落作为我阅读或放弃阅读的标准——显然,这是个几乎等于谬误的个人经验。依照它,被我放弃的小说数不胜数,而被我阅读过的则寥若晨星。
&&&&《过于喧嚣的孤独》被阅读而非被放弃,依照的正是如上“经验”。它的首段过于漫长,不容赘述,有兴趣读者无妨自己去看。我得意的是,尽管与谬误左邻右舍,可至少到《过于喧嚣的孤独》为止,文前几近“谬误”的个人经验依旧灵验——这是一部充满忧伤与睿智的小说。一部好小说。
&&&&《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是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人汉嘉三十五年在废纸堆中讨生活的故事:阅读的故事、妄想的故事、神游的故事、抒发与抑郁的故事、缠绵与孤绝的故事——一个被他本人称之为“Love&stody”的故事:它与腐烂肮脏紧贴在一起,但淳美甘甜,它位居渺小、卑微,却博大,十分孤独,也十分富饶。
&&&&故事的主人汉嘉是一个废纸收购站的工人。他工作、居住在一个类似地下室的地方——在那里,老鼠成群,苍蝇成堆,潮湿恶臭。但三十五年间日复一日,他从那些被废弃的书报纸张里挑拣出一本又一本书伟大的书,与之耳鬓厮磨,纠缠不休。汉嘉说:“珍贵的书籍经过我的手在我的压力机中毁灭,我无力阻止这些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的巨流。我只不过是一个软心肠的屠夫而已……”为此,他从一筐筐废纸中淘拣出伊拉斯莫的《愚人颂》,也逐字地记录在那一叠叠被打成包的废纸中,那些奇异思想、阔大宏论、精妙比喻如何与污垢、垃圾、血水、泥浆安稳地混居——“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在坟墓里——歌德、席勒,哪个包里躺着荷尔德林,哪个包里是尼采”……
&&&&汉嘉又是一个卑微、丑陋、貌似浑浑噩噩的酒鬼。三十五年间,他喝下的啤酒,可以灌满一个五十米长的游泳池。不过,作为酒鬼,汉嘉其实不是为了买醉——他说:“我憎恶酒鬼,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因为我读书既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消磨时光,更不是为了催眠,我,一个生活在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国土上的人,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
&&&&除此之外,汉嘉还是一个热烈、痴情、徜徉于妄想与幻觉中的读者。汉嘉说:“我的学识是在无意识中获得的,实际上我很难分辨哪些思想属于我本人,来自我的大脑,哪些来自书本,因此三十五年来我同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处和谐,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品烈酒似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的每根血管的末梢”……
&&&&与汉嘉工人、酒鬼、读者三位一体的身份相似,神似一出独角戏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其通篇的嘀嘀咕咕呢喃不已的独白刚好也有三个支点——用一位评论者的话说,整部小说所构成的,是一个由诗歌、哲学、自传组成的“三角形”;而如果以一首叙事曲之类的音乐作品去比拟,那么,“诗歌”便是其高音部分:它洋溢着一种辛酸的甜美,一种逼仄到极至的辽阔——而所谓“哲学”和“自传”,则构成其中音、低音两部分:它写尽了一个妄想者在三十五年间与无数智者间的情谊与会心,也写尽了三十五年漫长岁月一个幻想者与垃圾、苍蝇、老鼠、污水、血迹、糜烂为伍时的无限沉郁悲欢。在电影《无间道》中,“梁朝伟”向“刘德华”介绍音响,称之为“高音甜、中音美、低音沉”……这个九字连喻刚好可以用来比喻汉嘉诡异、抒情的一生:一个以殉教般的热情无视灾厄、无视逆境、无视重荷、心智永如鸽子般飞翔的一生。
&&&&《过于喧嚣的孤独》写于一九七六年,出版于一九八九年。为了撰写本书,赫拉巴尔曾三易其稿,费时经年。在作者本人众多作品中,赫拉巴尔最为看中的是本书。一九九七年二月三日,八十四岁的赫拉巴尔死于一次因由不明的坠楼事件:有人说,他的坠楼是因为因厌倦,有人说他的坠楼是因为失足,也有人说,他是因为给一只偶然降临到窗前的鸽子喂食而失足坠落……
&&&&在种种猜疑中,我倾向与鸽子相关的那最后一种——我以为它最有可能接近赫拉巴尔本人的精神指向,也更容易使读者进入赫拉巴尔就是汉嘉的幻觉。在《过于喧嚣的孤独》最后,绝望的汉嘉用打包机将自己与那些伟大的书一起打进了废纸包中。依我之见,这不是悲剧,那废纸包也并非汉嘉的坟墓,而是一个妄想者的飞机场——他不过是从那里腾空而起,去继续自己并未结束的上升。
&&&&蔡志忠 中国古典系列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如今想当然有点儿可笑,可当年,出版蔡志忠漫画,三联书店确遭到不少非议。有个顺口溜说三联书店改弦易辙,开始“炒菜(蔡志忠)淘金(金庸)”……不过,后来的市场业绩证明,三联其实领风气之先。
&&&&蔡志忠漫画开启以绘图样式普及、诠释古代典籍的先河。现代社会大家很难有完整的时间、精力、能力去研习思想遗产,蔡志忠用他的漫画将那种种丰富与宝贵压缩,约减,于无形中扩大古代典籍的读者半径。功莫大焉。
&&&&蔡志忠的漫画受日本漫画影响明显。他的漫画构图动感十足。在对古代典籍阐释过程中,可见蔡志忠的满怀热爱与迷恋……他的《老子》也好,或《孟子》也好,其实均为蔡志忠版本的读书心得。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绘声绘色的被延展开了、渲染开的“庄子”或“韩非子”……
查尔斯·汉迪 《饥饿的灵魂》 上海三联书店
&&&&  有所震撼,方能萌生
&&&&查尔斯·汉迪说:“认识自我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它需要有所震撼方能萌生:那种与经历死亡、离婚、解雇有关的感受。”
&&&&查尔斯·汉迪说:“如果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令人鼓舞而不是使人沮丧的情形,我们就必须开始行动。”
&&&&面对如此说教,我糊涂:放弃或开始,在所谓只关注销售业绩、财富神话的语境中,确有必要?或者,查尔斯·汉迪所言“行动”,不过是希望打造出一个“上半身”精神神话?
&&&&查尔斯·麦格拉斯 《20世纪的书》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  冒犯常怀更深爱意
&&&&从《20世纪的书》一书背后,我再次明白那个事实:书评写作是个倒霉行当。
&&&&如此念头自产生之日至今已是深入骨髓。就算阅读《20世纪的书》这样的宏篇巨制,也依旧难于改变……
&&&&但稍有松动的是,我发现,就算它果真就是个倒霉行当,假使真就无视、不屑万众一心所谓投入产出比、性能价格比,书评写作会成为一次又一次冒犯实验:“赞美”是对自我的冒犯,而“怀疑”则是对作者的冒犯——此二者无论哪一种,都足够刺激。
&&&&当一个人的精神弯下腰来,匍匐在灰蒙蒙字、句、段落之间,那便是一个精神向另一个精神的致敬——我的感想是,“冒犯”常怀更深爱意。
&&&&难就难在任何书评同时都多少带有“解说”之责——可其实,它几乎不可能。将“不可能”操作为一种勉强可能,姿势或腔调、声音或音量,有时甚至比最切肤的感受还重要——所以有人早就说: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
&&&&一九一二年,书评人Fyodor&Dostoyevsky读毕《卡拉玛佐夫兄弟》,称陀斯妥耶夫斯基为“自暴自弃的知识分子的缩影”;一九二○年,书评人史密斯·伊利·杰里夫(医生)读毕《精神分析通论》,称弗洛依德为“梦的巫师”;一九五八年,书评人伊丽沙白·珍妮维读毕《洛丽塔》,称纳博科夫为“一名被宠坏的诗人转为业余的文学批评家”;一九八四年,书评人多克托洛读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称米兰·昆德拉是一个头脑一流的捷克历史的牺牲者……
&&&&这些“格言”般的结论当非“举手之劳”……它们多半是两颗灵魂相互冒犯后留下的痕迹?
&&&&车前子 《偏看见》 北岳文艺出版社
&&&&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车前子好久不写诗。与之平衡,随笔写作日渐其多。尽管我常读各路才俊撰写的“书评文集”,并有记录阅读心得、以换醋钱的恶习,但读到车在《偏看见》后记所说“书评文字其实已是书的儿子”一语,仍深有同感——我知道,依照如此“辈份”切割,我的很多文字已被归如“孙辈”。
&&&&《偏看见》一书二十万字上下,主要收入车前子读书随笔近数十篇。很多书我是从老车文字中得知、得见。车的读书随笔行云流水,闲散无拘,是表象,而其内里,多有点穴之准——比如,说到陈丹燕,车用到“倦怠”二字,说到林白,车则选择“不安”二字——以此类推,说到沈从文,车说“缄默”,说到洛卡尔,车用“激情”二字……在我看来,看似漫不经心的车行文至关键之处便总有关键二字脱口而出,是洞彻。
&&&&书中有两处车放怀抒发对《锦灰堆》的感想。言及文化顽童王世襄,车用到两个字:“赈灾”——车原话说,“王世襄先生是发救济粮的,几十年下来,我们被剥夺得最多的是世俗的乐趣与生活情趣,所以,与其说我们匮乏灵魂的拷问和形而上关怀,不如说我们匮乏世俗的乐趣与生活的情趣(P209)”……我在这廖廖数语的精准中忽然看见尖锐。
&&&&陈刚 《三只耳朵听音乐》 百花文艺出版社
&&&&  让他随他所听到的旋律走,无论快慢或远近
&&&&丛书各册作者,大都为非专业。陈刚(《三只耳朵听音乐》),作曲家,吴冠中(《美与丑》),画家,陈从周(《惟有园林》),园林专家……其余如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算杂家,萧关鸿(《永恒的诱惑》),编辑家——唯一一位是冯骥才(《浪漫的灵魂》)——作家。作家多半是要写散文的。
&&&&非专业散文作者写散文,通常不再有职业文人的那种职业呻吟、职业酸腐——他们的优势刚好不在那种职业文人很难企及的专业技能或常识上——撰写《看蒙娜丽莎看》的熊秉明,即一位在多种艺术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三联书店曾出版过他的《关于罗丹——日记择抄》一书。该书被视为开启了解罗丹最佳路径。
&&&&或许,要想开启随笔、散文新境界、新天地,先就改变散文、随笔作者身份的一元格局?如此假想来自我向来热衷的一句口号:保持业余身份,交出专业作品。
&&&&陈丹青 《多余的素材》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对于人类的罪恶和痛苦来说,艺术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宣泄方式
&&&&总体说,陈的这一本,不如陈的那一本——陈的那一本是《纽约琐记》,而这一本则是《多余的素材》。
&&&&其实,从内容上说,“多余”理应比“纽约”更使我们感觉亲切:“纽约”多记叙海外生活及美术专业诸事,而“多余”则基本写国内旧事,是陈本人出国前的成长记录。
&&&&当然,阅读“多余”,我也的确感受到了亲切。不过,在那种种由“赵丹”、“王心刚”、“邱岳峰”、“于是之”、“吴琼花”、“瓦西里”、“参考消息”、“红色娘子军”等细节勾连而成的“亲切”中,比之“纽约”,反多出一些疙疙瘩瘩——正是那些疙疙瘩瘩让“亲切”打折,走味,串调。要言之,与“纽约”比,“多余”文学了,文化了,文绉绉了。弥漫于“多余”中的此类“多余”不仅扎眼,也大大冲淡了由“纽约”一书而被很多人刮目相看的业余散文新气象。仅在一本平和、自然、不卖弄、不装神弄鬼的“纽约”之后,陈马上“文学”得让人失望。
&&&&我知道,对此陈本人多半全无感觉。在“多余”中,陈似乎也尽力在将“文学”、“文化”或“文绉绉”仿制、调和得精致讲究,但那种为文学而文学、为文化而文化的努力,终于还是毁灭了“纽约”中有过的那种文字的自然与淳厚。其中最为令人皱眉的,是书中一再跳跃而出、无处不在的议论——它们煞有介事、大惊小怪、优裕自得乃至于喜不自禁,径直就是一个老派文人习以为常口吻……陈写“纽约”时那种可圈可点的漫不经心的“潇洒”以及绝对专业的“业余”,至此已踪影全无。
&&&&为何如此,原因说不好。硬要猜测,我想,它与“多余”是一本使劲儿写出来、专门为写而写出来的“书”,关系密切——而“纽约”则不过是一本散章合集,事先全无策划或阴谋。
&&&&俗话说,食儿多了吓跑了鸟……刚好,“作文”一事亦如此。不过,事实上罪过也不该全都记到“文学”或“文化”的帐上,因为,就算使劲儿,也不是这么个使法。相似的道理罗兰·巴特早已有言在先:“你尽可以有睿智的气质,但千万不要想有关睿智的任何事情。”
&&&&“那年冬天我取到奥尔的钥匙打开西四十二街二百三十三号五○一室的房门,经年累月的松节油气味扑面而来。撒一泡尿,点上烟,我在五十平米的屋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觉得就像初上井冈山那会儿一样年轻(《纽约琐记》P71)”……这是几年前我在“纽约”中读到的一个段落。第一次拥有自己画室的狂喜,作者其实未着一字,可“一泡尿”、“一只烟”,六个汉字,两个短语,那狂喜已被传达得比任何“文学”都更饱满。
&&&&可与上引&“经典”媲美的句子在“多余”中我只发现一处。它在“多余”第一○五页,篇名为《形式与形式感》。句子出自该文首段末尾:“记得在北海公园开过一个研讨会,延续几天,包中饭,我也在。”这个平静的叙述中掩藏着一种惟有时间之经心境之纬方可纺织出来的时光流逝之喟……很多文学大家一辈子也没写出来。
&&&&陈彤 《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长春出版社
&&&&  因为纯粹,所以独特
&&&&陈彤将旧作《速冻时代》增补后成为本书。
&&&&陈彤随笔思维活跃,关注广泛,对时尚、流行的解读、评说尤具个性。她擅长对都市新人群思维的新锐、挑剔、反叛做工稳细腻的解读和阐释,洋溢宽厚、理解之心。
&&&&所以,呈现在文字中的陈彤全无城府。如此性格与其文字的坦白、犀利、平实,刚好形成对比。其杂文集《一本无耻的书在畅销》书名耸然,其同名书评直捣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七寸,言辞痛快淋漓绝不手软,却坦白、明朗,全无阴鸷之气。
&&&&身为媒体从业者,能在一波又一波喧嚣中始终遵从内心的声音引导,不容易。而在很多时候,所谓“全无城府”又未必是一个褒奖。其惟一可能是,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它至少可以让自己在那怕即兴发言时声音纯粹,并因纯粹而独特。
&&&&陈徒手 《人有病天知否》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一声呼唤,不期而来,甚至违乎意愿
&&&&见过陈徒手的十个人中,至少九个没看出他是个聪明人。可我同样相信,陈著《人有病天知否》已然改观如此误解。该书所写的八位传主一个比一个聪明。而在那个漫长的非常年代,聪明的代价极端昂贵。陈的聪明即在于他将八位聪明传主的坎坷命运用一截截“原始文件”的绳索顽强打捞而出,还原而出,甚而使读者不得不对小而言之所谓“聪明”、大而言之所谓“理想主义”刮目相看。
&&&&该书写作时间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将该书三十三万字的数量分配于十年之中,陈每年不过三万字上下产量。如此“业绩”不过一个媒体“枪手”一两天的“喷发量”。在互联网写手将写作视为灌水、媒体写手追求广告像纪实、纪实像广告的年代,每年三万字上下的写作本身是艰难的旁证,也是慢工的注脚,是怀着巨大的耐心梳理、甄别、挑选的努力,也是荒芜已久的所谓“信史”缓慢呈现的证明。再想想前几年满世界那种装神弄鬼的“伪口述”、“假实录”,哑然失笑而外,更多悲哀。
&&&&粗粗计算,为写本书,陈的采访超过600人次,有关本书的采访笔记累计超过140万字。而书中所征引的原始文件、采访笔记之篇幅,也至少占到1/3以上——这种笨重的写作方式所展现出来的,其实正是一种可靠、诚实品质。如此写作状态在一个以速度为业绩、以产量为标榜的年代,反令人羡慕——我越来越相信,事实上“慢”已成为速度年代“品质保证”的一个代称。
&&&&王小波曾说,一篇作品写得好还是不好,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十年,加之无数次未必愉快的采访,陈真正写出了一代人的历史。他让自己笔下八位传主在丰富的叙述交响中走出。那“叙述交响”好比连缀提线木偶命运浮沉荣辱兴衰喜怒哀乐等“关节”的绳索——它让俞平伯在沉迷昆曲的细节中洋溢无限悲情,它让郭小川在翻云覆雨的折腾中放声无限惶惑;它让沈从文在故宫回廊的阴影中长叹复长叹,它让汪曾祺在自己那部永远没有脱稿的剧本里奔跑复歌哭……常说细节是作品中最丰润、最柔软的部分,可在《人有病天知否》中,很多细节都更“强悍”更“坚硬”。
&&&&这些被坚硬的细节复活的“提线木偶”们灿烂的无奈,让人联想无穷:热情和理想曾被玩弄、被亵渎、被改装、被抛掷,却而今,所谓理想已能逃脱“提线木偶”的命运?曾在意识形态专制的荒芜中抛洒的理想之血,正变幻成另一种格式的追求继续抛洒在商业专制的纸醉金迷中?那些饱满的青春豪情理想之光在不是血光之后正在变成物欲之光?
&&&&是,无穷联想本身,已可大致估量出一本书的分量。尤其在一个向来激赏理想主义的语境中,陈以八位传主的命运故事,为我们重新考量理想或者理想主义提供出一个新视角:理想之光常常正是血色之光?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曾画过一副无题漫画——画面的故事讲一位油漆匠走进一间空屋,试图将四面墙壁粉刷成红色。当漆到还有巴掌大一块白墙时,油漆桶里一滴油漆也没了。这个结局让油漆匠郁闷良久。片刻之后,他一个弹跳飞跃而起,一头撞在那块儿白墙上,鲜血迸溅,屋中四壁完美地红光一片……
&&&&我以为,朱的漫画暗示出理想者万劫不复的可悲一面。它让我明白,或许世界上从来没有相同的理想,可却常常有着相同的血色……甜腥交加。
&&&&池莉 《有了快感你就喊》 中国青年出版社
&&&&  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
&&&&整本书看上去就像一部小说的提纲。这当然不是池莉的判断,而是我的读后感。如你所知,我不是上帝,所以我的直觉多半是错的。上帝端坐在新近盘下的五房两卫两厨高尚住宅中,而我每日蜗居北京西部农村,我俩相距甚远。
&&&&“快感”只有六万来字。除了有案可稽挑拣出书中十余处错字、别字、病句外,基本看明白的是,本书源自池莉本人对男人的一个挑剔——那挑剔多年来一直潜伏于池莉心头,并最终成为一记内伤——这内伤其实很可以成为酵生一部好小说的菌母,可最终,如前所言,读者不过等到一份“提纲”——打比方说,“快感”还仅仅是一头甚至没变绿的腊八蒜,而远非三鲜饺子。
&&&&当成一部小说去阅读,“快感”的粗疏、粗糙、粗制滥造显而易见,俯拾即是;而假使将其视为作为一份小说提纲,它又过于臃肿。万幸的是,它只有六万字。如果不是出版商与作者合计好了要给二??三年广大读者一个“震惊”,作者真就耐住寂寞洋洋洒洒成二十万字,那么遭殃的并非读者而是作者——因为在我看来,对池莉这样著名作家而言,“卫冕”的压力远远大于创新的压力。
&&&&甚至还不仅仅是池莉。对几乎所有已然成名的作家而言,很多时候,创新已变成神话。在“快感”中,男一号容乃大与女一号黄新蕾有一个长达七年之久的“保胎运动”(P61)……这个故事其实也正是池莉们自觉不到的一个尴尬,前面说到的“万幸”,其实已对此作出暗示——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水寺签文解说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