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汉广中赋、比、兴艺术诗经中采用赋的手法的诗运用

诗经选读 三亿文库
呦呦鹿Q 食野之芩 我有嘉e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非艺 我有旨酒 以燕芳钨e之心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 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 《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蛔止ど茫案琛堵姑贰端哪怠贰痘驶收呋罚恳黄恢铡H眨蛑魅俗靡韵坠ぱ伞! 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 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三 十五国风 《关雎》为风之始、风是风土,风诗来自诸侯直邦,周王都以外各地区的乐歌,包括十三“国风”加“二南”,即十五个地区的乐歌;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
1、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开启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按朱熹的说法: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随物赋形,随采设色;取动摹形,刻画神态;寓言写物,叙 6 物言情。作品的叙述铺陈。如豳风《七月》、大雅《生民》等;郑风《溱洧》、《女曰鸡鸣》继续了人物的生动对话;秦风《蒹葭》、王风《君子于役》一环境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感情;卫风《硕人》用正面铺陈的方法棉写庄姜之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俨如一幅工笔的仕女画。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修辞手法之比喻;表现方法之比体。有全篇为比,有一句、几句或一章用比,有的比用来刻画人物形象,有的用来表现人物心理、思想、感情;有正面的比,也有反面的比,有明喻,有暗喻等。 如邶风《新台》用癞蛤蟆比喻卫宣公; 《硕鼠》全篇用比。本篇比体是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诗人把硕鼠与剥削者比做大老鼠,在这里,“硕鼠”已由比喻手法构成了一个艺术形象,这个形象把无比贪婪而胆小畏人的硕鼠与剥削者合而为一,生动地揭露了剥削者贪得无厌的本性。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诗人触景生情,先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起下面的歌词。兴可以起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和起韵的作用。
有这样几种情况:
诗的发端所写景物,与下文内容相关;
诗的发端所写景物,与下文内容关系不大,有韵律上的联系; 诗的发端所写景物,与下文内容有“比”意。 如邶风《谷风》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以风雨阴霾烘托了全诗的悲剧气氛。《关雎》描写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与追求,以及“求之不得”时的种种心理反映并幻想与心爱的姑娘结婚,或曰终于实现了与淑女结为美满姻缘的愿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主旋律。运用起兴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点。首二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全诗的起兴,旧说雎鸠雌雄情意专一,因此由关雎的成双成对鸣叫联想到爱情的成双结对,印发出对淑女的追求,这种写法委婉而有情致。下面的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毛之”都是兴的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并且对后代诗歌艺术有重大的影响。
2、灵活的句式和复沓的章法 诗歌形式的创造也是《诗经》的重要成就。首先表现在句式的灵活多变上。《诗经》的句式是以四言为主,节奏每句二拍,说明它是继承了原始诗歌的样式又加以发展而来的,也说明四言句式最能适应当时语言发展的情况,但是把《诗三百》说成是四言诗又太简单、笼统。事实上,在三百篇中,每句字数的多寡、句式语助词的有无、章节的排列,不但种类多,而且风雅颂三体中,各有不同。《诗》以四言为基本定格,但并不拘泥,它是富于变化的,许多诗歌常常根据内容和表达感情的需要而灵活多变,冲破四言定格,从邶风《式微》、召南《行露》等诗可以看出,一、二、三、五、六、七、八乃至九言的不同句式都有。如《伐檀》即为一首杂言诗,不拗口,错落有致,节奏自然。其次,表现在章节的复沓上。
战国时期,由于语言的发展比较快.,四言诗逐渐陷于停滞,而新的五言诗需要较长时期的习作比较,到汉末才能取得优势而初步确立。我们不能把诗经中的五言句式看作最早的五言诗,但从语言发展及其习作过程的探索来说,不仅是五言诗,就是七言和杂言诗,都可以从《诗》中窥见端倪,取得一定的联系。 《国风》中重章复沓形式,是诗歌、音乐、舞蹈合一的遗痕,体现了歌唱文学的特色。联章复沓、反复咏唱的形式,不仅便于记忆和传诵,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造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周南《]q》、王风《采葛》;它增加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少诗歌就是在反复吟唱中,传达了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象《周南?]q》全诗三章十二句,中间只换了六个动词,但却写出了采集所得由少到多的情况。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周南?汉广》一诗只每章的末四句叠唱,但诗人那种求偶失望的心情和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汉水游女的形象,似乎就隐现于这长歌浩叹的叠唱中。王风《采葛》也在反复叠唱中表达了恋人们深挚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秋”,直到今天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
3、多种押韵方式都表明诗歌形式的成熟,纯任天真,“动乎天机,不费雕刻”(明代陈第《读诗拙言》),是人们在歌咏时自然形成的,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律。后人总结其用韵方式常用的有三种:隔句用韵,如周南《关 7 雎》首章、周南《卷耳》;句句押韵,如魏风《十亩之间》;交错押韵,如郑风《溱洧》。历代诗歌的押韵规律,《诗经》中基本具备。 有的虽是平行关系,但起着扩展内容、各方面都述说到的作用,如《郑风?将仲子》等。有的起着尽兴抒情的作用,如《{风?相鼠》、《卫风?木瓜》等。
反复咏叹,加强抒情效果;多使用联绵词、叠字,增强诗歌的音乐美和形象性;多用语气词,使语句生动活泼、口语化。 原因是《诗经》都是入乐歌唱的,有下列几种情况: A集体劳动中间此唱彼和,或一人唱众人和; B男女相好,衔接对唱,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的形式; C一人唱的歌,有时为了尽兴,也会用一简短曲调反复咏唱。
《诗经》开创了古代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传统,其艺术表现方法成为后代诗人学习的典范,《诗经》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从颂诗到国风的演变之迹
《周颂》 最大的特色是不分章节,没有语气助词用韵不完全,句子不整齐。说明当时的语言技巧上有局限,还不能剪裁字句,使趋于整齐;不能熟练地用韵,以增加和谐;不能利用语助,来区别语气;不知划分章节来构成体段等。
雅诗 句子整齐,章节分明,用韵规律。语助词不多。说明雅诗技巧成熟,弥补了颂诗的缺陷,但因过于要求整齐变化,显得人为的地方太多,缺乏自然生动之美。 雅颂用古乐,整齐舒缓,是一种拖音法。 风诗 语助词增多,句子参差,章节重叠;用韵整齐变化无所不有,显得自然活泼,优美动听。技巧最成熟。长短句是曲调的自由,用韵不拘一格是节奏的变化。章节有反复重叠之美;善于用语助词,使读者能体会出作者说话时的神情。 风用的是今乐,曲折繁复,是转腔法。 古代诗、乐不分,孔子及其门徒子夏等所追求的古乐,即王朝雅颂;反对的今乐,即风诗。郑卫之音最受欢迎,也最反对。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今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 说明从《周颂》、二雅到国风在逐步进展中。
第二部分 诗经专题
《诗经》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丰富,反映了周王朝从发展、建国、壮大到衰落的过程,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十五《国风》反映的社会生活最为深广;雅诗中有为数不少的贵族政治讽喻诗,虽然是描写贵族生活的诗篇,也有一定的认识价值:颂诗多为歌功颂德之作,但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以及有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我国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已占有重要地位。
○《豳风?七月》
是现存关于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的最古老最详细的文字记录,《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找叵亍 8 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 诗的作者,像是一个奴隶管理人,或者如一些学者所说,他是一个奴隶家庭的家长,率领一群农夫和自己的妻子儿女为“公”和“公子”工作。不拘哪一种,其本人的身份,也属于奴隶,只是地位稍高些。所以诗中既嗟叹农夫的辛劳,又将此作为农夫应尽的义务,并为“公”和“公子”热情祝颂。诗的价值,在于相当忠实而细致地描绘了从氏族公社转化来的氏族奴隶制的社会情状。
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顺应农事特点,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 记叙了农夫一年四季对黍、稷、菽、麦等多种农作物的耕种以及纺织、染色、酿酒、修筑宫室等生产活动,真实地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画图。 这首诗不仅在社会学、历史学、农业学方面是极可贵的资料,从文学史来说,也是后代田家诗的滥觞。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以赋为主要表现方式,为后来叙事艺术提供了良好范例。
七月流火,(大火,新宿,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叫“流火”) 九月授衣。 (“授衣” “把冬衣分发给人”, “把制衣的工作分配下来” ) 一之日v发(十一月以后风气日寒), 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彼南亩。田料病
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
七月火星向下降行,九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 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v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 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 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 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
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 9 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 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郑苑ピ堆铮⒈伺! 七月鸣V,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四月秀@,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q,献b于公。
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 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 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由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六月食郁及(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联系客服:cand57</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_春秋、战国时期(1)_腾讯文学&#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
下载积分:400
内容提示:[文学]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33|
上传日期: 20:33:34|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xe71b; 400 积分
&#xe602;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
官方公共微信搜索“汉广议论文”的网页标题
1&是否应该推广汉服写一篇议论文,字数700到900字之间_百度作业帮最佳答案: 我写不了,但是明确说汉服是必须推广的,这可以重拾我们民族的记忆.
专业问答网站
共1条搜索结果
时间: 12:45:01
本文来自: ,转载请保留出处!
本文链接: 汉广议论文_
手机配件资讯导航漫话诗经——诗经中的赋、比、兴
我的图书馆
漫话诗经——诗经中的赋、比、兴
漫话诗经——诗经中的赋、比、兴&&& (摘自程俊英《诗经漫话》)
&&& 一、赋、比、兴的含义
&&& 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归纳。首先做这种归纳工作的,可能是周代王官太师。太师最重要的一个职务,就是教授六诗。《周礼》六诗的次序,是风、赋、比、兴、雅、颂。风、雅、颂是诗歌的分类,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孔颖达说:&#8220;六诗次第如此者,&#8230;&#8230;风之所用,以赋、比、兴为之辞,故于风之下即次赋、比、兴,然后次以雅、颂;雅、颂亦以赋、比、兴为之。&#8221;孔颖达的话,指出了赋、比、兴是民歌风诗的艺术特征,所以在风诗下即次赋、比、兴。雅、颂虽然也运用这些手法,但他们殊少创新,都是从民歌中吸取营养的。什么叫做赋、比、兴?从文字的含义讲,三者的区别是极其明晰的;而古人最早用赋、比、兴三宇的,就是《诗经》时代的诗人。
&&& 《大雅&#183;烝民》说:&#8220;明命使赋。&#8221;《毛传》:&#8220;赋,布也。&#8221;陈奂《诗毛氏传疏》说:&#8220;赋读为敷。&#8221;&#8230;&#8230;朱熹《诗集传》:&#8220;浦,布也,布其师旅也。&#8221;按古时赋、敷、铺、布都是同音通假字,所以《诗经》里赋和敷、铺互用,都训为布,就是平铺直叙的意思。
&&& 比字最初见于《卫风&#183;谷风》的&#8220;比予于毒&#8221;。按这句的&#8220;于&#8221;字,当作&#8220;如&#8221;字用,如果译作今语,就是说&#8220;你比我象毒物似的&#8221;。《谷风》的作者用人们对毒物厌恶的心情,来比方她丈夫对自己的遗弃。可见比就是比喻。
&&& 至于兴字见于《诗经》者,共有十六次《大雅&#183;大明》:&#8220;维予侯兴&#8221;。《毛传》:&#8220;兴,起也。&#8221;中国最早的两部字典《尔雅》和《说文》,都训&#8220;兴&#8221;为&#8220;起&#8221;。按&#8220;起&#8221;和&#8220;启&#8221;也是同音通假字,就是启发的意思,所以《释文》训&#8220;兴&#8221;为&#8220;发&#8221;。《论语》说:&#8220;《诗》可以兴&#8221;,&#8220;兴于《诗》&#8221;,&#8220;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8221;这里的&#8220;兴&#8221;和&#8220;起&#8221;,都含有&#8220;启发&#8221;的意思。不是单纯的&#8220;起头&#8221;或&#8220;开头&#8221;的意思。
&&& 由上看来,《诗经》时代赋、比、兴三字已经被诗人普遍地应用。赋是铺陈,比是比喻,兴是启发,三字的意义非常清趋,是决不会互相棍淆的。
&& 二、《诗经》中的赋
&&& 赋在《雅》和《颂》里用得最多,《国风》中也不少,可见赋是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古代有人曾为《诗经》中的赋、比、兴做过一番统计工作。谢榛《四淇诗话》说:&#8220;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8221;他的统计可能有出入,但结合诗篇的实际情况看来,赋句确实占多数。孔颖达说:&#8220;赋直而兴微。&#8221;赋是比较直捷、明显,不象兴那样复杂、隐约,使读者不易识别。因此后人对它的研究也较少。这倒不是他们轻视赋,相反的,赋对后世的影响并不亚于比、兴。班固说:&#8220;赋者,古诗之流也。&#8221;刘勰说:&#8220;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8221;作为六义之一的赋,到了汉代,成熟地发展为一种文体。&#8220;六义附庸,蔚成大国。&#8221;两汉是赋的盛行时代,至于魏、晋、南北朝,赋的写作者仍然不少;于此可见其影响之大了。
&&& 三、《诗经》中的比
&&& 比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用得也很广,但远不如兴那样复杂。比的形式有许多种,约有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对喻几种,于此,可见诗人的多譬善喻。明喻的形式,是正文和比喻两个成分中间用一个&#8220;如&#8221;(或意义同&#8220;如&#8221;的他字)来作媒介。隐喻的形式有二:一种是以名词作为形容词,将本体、喻体合而为一,字面上隐着&#8220;象&#8221;或&#8220;如&#8221;字而读者自明。一种是使本体和喻体暗中同化。明喻的形式,是&#8220;甲如乙&#8221;,隐喻的形式是&#8220;甲是乙&#8221;。借喻是正文全隐,以比喻代表正文。如《硕鼠》说:&#82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8221;博喻是诗人遇到不易使人理解的事物,或者需要强调的某一种事物,因而用多种的喻体来形容、说明本体。如《卫风&#183;淇奥》:&#822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8221;对喻是先比后正,或先正后比而上下相符的一种形式,虽然它的实质与作用和明喻一祥,但在形式上却不用&#8220;如&#8221;、&#8220;若&#8221;等字,是明喻的略式。
&&& 四、兴和比、赎的差别
&&& 兴的手法就是比较赋与比复杂,兴有时兼赋,有时兼比,但它仍是兴,而不是赋与比。因为兴有它自己的特点。
&&& 第一,兴多在发端,所以也称为起兴,它在诗中的地位,总是在所咏之事的前面,极少在章中,即朱熹所谓&#8220;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8221;。而赋、比就无此特点。
&&& 第二,比的运用,是以彼物比此物,二者之间总有一个特点是相同的,总是以好比好,以不好比不好。但兴含比义时,有时也可起反衬作用,以好反村不好等。如《邶风&#183;凯风》末二章:&#8220;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8221;&#8220;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8221;陈奂说:&#8220;后二章以寒泉之益于浚,黄鸟之好其音,喻七子不能事悦其母,泉鸟之不如也。&#8221;这样反衬诗中形象的特点,是比的手法所没有的。
&&& 第三,兴是诗人先见一种景物,触动了他心中潜伏的本事或思想感情而发出的歌唱。比是先有本事和思想感情,然后找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如《召南&#183;野有死麕》的&#8220;有女如玉&#8221;,温柔漂亮是玉和女的共同特点。玉这个东西,不是诗人当前接触到的东西;而是诗人依据过去的经验,认为玉是柔润漂亮的。当见到女子时,便联想到玉,故意取它的特性来刻划女子。兴就不是如此,是触物起情,所以兴句多在开头,而比句则在章中。
&&& 第四,比仅联系局部,在一句或两句中起作用。如《卫风&#183;硕人》&#8220;手如柔黄,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瓤犀&#8221;,诗人用洁白细软的嫩茅比女子的双手,白滑凝冻的猪油比女子的皮肤,白色身长的天牛虫比女子的项颈,洁白整齐的葫芦瓜子比女子的牙齿。每个用来作比的东西,仅仅联系句中被比的东西。兴则不然,诗的开头两句往往贯串全章,甚至全篇。
&& 五、《诗经》中的兴
&&& 兴是《诗经》里普遍应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毛公可能根据先师的传授,将《诗经》里属于兴诗的都注明出来,共一百十六篇,占全诗百分之三十八。起兴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有下列几点:
&&& (一)起比喻衬托的作用。关于《诗经》中兴兼比用的诗,陈奂分析得较好他说:&#8220;凡全诗通例,《关雎》若雎鸠之有别,《旄丘》如葛之蔓延相连及,《竹竿》如妇人待礼以成为室家,《齐&#183;南山》国君尊严如南山崔崔然,《山有枢》如山隰不能自用其材,《绸缪》若薪刍待人事而后束,《葛生》喻妇女外成于他家,《晨风》如晨风之飞入北林,《菁菁者莪》如阿之长莪菁菁然,《卷阿》犹飘风之入曲阿。曰若,曰如,曰喻,曰犹,皆比也,《传》皆曰兴。比者,比方于物,盖言兴而比已离焉矣。&#8221;他这段话是解释《毛传》将上列的几首诗都标为兴,而下面的说明,又加上一个若、如、喻、犹等字样,这不是《毛传》明明说出兴兼比喻的作用吗?
&&& (二)兼有写景叙事作用。这一类诗是诗人看见周围的景物,即景生情,触动了他心灵深处而发出的歌唱。如《秦风&#183;蒹葭》第一章以&#822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8221;起兴,作者在一个深秋的早晨,看见河滨芦苇上的雾水凝结为霜触动了他思念&#8220;伊人&#8221;的情绪。苍苍是状物的迭词,《释文》解为&#8220;物老之状&#8221;,正说明众多的霜落在草上,显出斑白苍老的形态。第二章&#8220;蒹葭凄凄,白露未晞&#8221;,未晞二字是表现作者追求伊人从清早到日出;《说文》训&#8220;凄&#8221;为&#8220;云雨起貌&#8221;,正说明诗的凄凄为旭日初升照在芦韦上,霜露渐渐融化沾湿的形态。第三章&#8220;蒹葭采采,白露未已&#8221;,《曹风&#183;蜉蝣》传:&#8220;采采,众多也。&#8221;这正说明这时阳光普照,白露尚未退尽,而芦苇的上面,已不被霜露所掩盖,显出众多的形态。可见诗的三章兴句,都兼刻划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地,为全诗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滨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地描写了这位作者等待伊人,由于时询的推移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它确实起了以景写情,以物写人的效果。还有一种是即事起兴的诗,如《召南&#183;卷耳》是贵族妇女想念丈夫的诗。当她正在采集卷耳未满浅筐的时候,想起了她远行的丈夫,从而幻想她丈夫在外上山、过周、马病、仆疲、饮酒浇愁的情况。象《卷耳》式的兴句,陈奂称它为&#8220;离事以言兴&#8221;。
&&& (三)起塑造诗中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抒情诗中的人物形象,虽不及小说、戏剧那样完整、典型,但总是有人物的性格、心理的。《诗经》中绝大多数诗歌里的主人公,是第一人称的&#8220;我&#8221;,如《召南&#183;摽有梅》:&#8220;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8221;这是一位女子在田间的时候,望见梅子纷纷落地,引起了她青春消逝的感伤。首章是诗人看见有的梅树上的果实还有七分未落,联想到年轻时不想结婚,要&#8220;庶士&#8221;推到吉日良辰再说。《郑笺》:&#8220;梅实始余七未落,喻始衰也。&#8221;陈奂说:&#8220;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8221;这第一章的起兴,间接地表现了诗中女主人公后悔盛时不嫁的心理状态。第二章是诗人看见有的梅树上只有三分的梅子,因联想自己青春将逝,希望马上就得到对象,描写了女子欲嫁的惆怅心情。第三章是诗人看见有的树上梅子完全落地,可以用浅筐来拾取。因联想自己将要年老色衰,渴望能够及时与男子同居,描写了女子急迫欲嫁的心情。三章兴句的层次,与诗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刻划了一位直率真诚渴望结婚的女子形象。龚橙《诗本谊》说:&#8220;摽有梅,急婿也。&#8221;正说明了这首诗中的人物心理。
&&& (四)关联着诗的主要内容。兴句的地位一般都在章首,听诗的人,有的一听到开头两句,就会马上理解他下面所要唱的主要内容。例如《唐风&#183;绸缪》一诗,开头就咽&#8220;绸缪束薪,三星在天&#8221;,这在当时人一听,就会马上理解他唱的是结婚诗。因为周代的风俗习惯是这样的:在结婚时必定束薪为炬,束刍喂马;举行婚礼,必定在黄昏的时候。&#8220;绸缪束薪&#8221;是婚礼的用物,&#8220;三星在天&#8221;是结婚的时间,二者都是结婚的标志。关于《绸缪》一类的兴句,魏源在《诗古微》中说:&#8220;三百篇言娶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南山》之析薪,《车舝》之析柞,《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何,皆与此(指《周南&#183;汉广》)错薪、刘楚同兴。秣马秣驹,即婚礼亲迎御轮之礼。&#8221;
&&& (五)起加强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作用。《诗经》的风诗,或多或少都带着社会色彩;通过兴句的应用,则会加深这种色彩,使诗的思想意义更加突出。如《鄘风&#183;相鼠》,这是卫国人民斥责怒骂统治阶级偷食荀得、愚珠无耻的诗。诗的第一章说:&#8220;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8221;诗人以在高处偷吃的老鼠起兴,斥责处高位的剥削者人不如鼠。王先谦认为诗中所指的&#8220;人&#8221;,即指私通后母、劫夺儿媳的卫宜公。在周代,统治阶级定了一套礼以巩固政权。他们嘴里讲礼,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是最无耻的,最无礼的。人民看透了他们的欺骗性,满腔怒火压不住了,大胆诅咒他们为什么不死。贪而畏人的偷吃老鼠,它还有皮,可象宣公这样的人,是最不要脸皮的,最没有威仪的。诗人以最讨厌的老鼠象征宣公,表现对统治者的谴贵。
&&& (六)起调节韵律、唤起感情的作用。《诗经》兴句的素材,是诗人所接触的自然界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极其丰富而形象化的。兴句的语言,多半运用摹声、状物的叠词来刻划景物,所以唱起来特别觉得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当我们读到《伐木》的&#8220;伐木丁丁,鸟鸣嘤嘤&#8221;;《桃夭》的&#8220;桃之天夭,灼灼其华&#8221;,《草虫》的&#8220;喓喓草虫,趯趯阜螽&#8221;的时候,就会引起一种音响抑扬的美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诗经》民歌特点之一是叠章复唱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诗人的感触变化而变化其语言和格调的。如《挑夭》的三章兴句,是随诗人所见桃树上花、果、叶三种不同的东西,运用&#8220;灼灼其华&#8221;、&#8220;有蕡其实&#8221;、&#8220;其叶蓁蓁&#8221;三个诗句来渲染,三章各唱出了不同的音响,使全诗的音节更加复杂化,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这可能是由于风诗是里巷耿谣、靠口耳相传的缘故。
&&& 《诗经》里还有一种兴诗,是诗人运用民间流传的诗歌习语,作为自己歌唱的开端,它和诗的下文意义多半不相连贯,但唱起来音节非常悠扬合拍,流利顺口,带头导出全诗的基调,倾诉诗人悲喜爱憎的复杂情绪,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这种形式的起兴,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如&#8220;扬之水&#8221;,是当时民间的诗歌习语,《郑风》和《唐风》的诗人,都运用&#8220;扬之水&#8221;这一习语作为发端。&#8221;《郑风&#183;扬之水》第一章:&#8220;扬之水,不流束楚。&#8221;《唐风&#183;扬之水》第一章:&#8220;扬之水,白石凿凿。&#8221;这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虽不相同,《郑风》是写对谗言离间的憎很,《唐风》是写对贵族内部矛盾的苦闷;但它们的节奏韵律是相同的,而且都采取民间流传的诗歌习语&#8220;扬之水&#8221;作为发端,选成全诗哀怨的气氛,表达诗人委曲的心声,都有一定的感染力。
&&& 比兴的表现形式,是民歌的一种艺术特色它所用的素材,多半是古代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所常闻习见的事物,象天文、地理、草木、鸟兽、虫鱼等都是。据有人统计,《诗经》中关于草本植物的有一百多种,关于木本植物的有五十多种,关于鸟类的有三十多种,关于兽类的有二十多种,关于昆虫和鱼类的有四十多种,可见其丰富性。劳动人民每天在大地上从事生产,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川河流以及鸟兽虫鱼谷物等,都是他们最熟悉的东西。正由于诗人在生产斗争中(往往与阶级斗争相结合,如《伐檀》,《硕鼠》)有这样丰富的知识和细致的观察能力,通过形象思维,才会产生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比兴艺术手法。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中采用赋的手法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